[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文熙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文熙 » 文章发表人是 文熙
发表人 内容
玉环桩的练习,应该在接受培训中心指导培训的基础上,再参照李老师的著作和视频去练习最好。同时,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应该在基本上掌握动作要领时,以心行气、务令顺遂。
同时,每个人在具体练习过程中必定有动作上的细小差异,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开始的时候会不太熟练,时间长了自然会感而遂通,发现问题,逐渐进入最佳的练习状态。
因此,应该立足于自己,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就能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微尘里的微尘 wrote:非常感谢文熙老师热心拔冗解答!文熙老师的许多答疑我都看过,如《丹经武学2008年答疑》我还打印了下来,受益良多。我是看书、看视频、看贵网站来学习的,以文熙老师的“推荐视频:中国循经太极拳基础教程之一 武当玉环桩 (李兆生先生演练)”中的连贯动作欣赏(一)为例:当左脚在前时,手拉回胸前、抱球后,左手掌的翻掌动作(0:56秒、1:34秒、2:06秒),与右脚在前时,手拉回胸前、抱球后,右手掌的翻掌动作(1:14秒、1:48秒、2:21秒),它们的翻法是不一样的。是吧?我不是很确定,或者是角度问题?如果不一样的话,这两种翻法有什么说法没有呢?


谢谢理解和支持!
我刚才看了几遍上述视频,我觉得左右手的胸前抱球动作是一致的,也就是拉回后贴在胸前的手掌,为了实现抱球的动作,总要在手臂收回时,由原来的手臂前伸,自然由肘部的抬起而变成横向,手掌也是侧在胸前,掌心向前,与前掌合成混元球状,然后再进一步横抬手臂至额头处。
我觉得左右的动作要领是一致的:都是手臂前伸,然后收回时自然变成横臂,然后双掌在胸前抱球,然后再手臂横抬至于额头处。
可能是拍摄视频时总有一手在前,一手在后的原因,发生了视觉差。其实两侧的动作要领应该是一致的、对称的,否则就会引起气脉不均衡吧。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你参考,祝你不断精进!
李兆生老师玉环桩视频: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3640.page#16576
微尘里的微尘 wrote:请教各位达人:关于玉环桩的,看李兆生老师的演示视频,“金风返真”手收回胸前,抱球后,有个揉球的动作,左(右)脚在前时,左(右)手的动作有两个方式,一是从上往下翻,另种一是从下往上翻,看网站的贴子,好像是内缠丝、外缠丝的区别,请问有没有什么讲究?


您好!现参考李兆生老师著作并结合个人体会回复如下:
关于玉环桩这一动作的介绍,请参见《真元宝笈》第440页。或者参考《真元养生法》第57页:“接上势(玉虚呈华)。气机外注后,重心向后移动,手臂乘势拉回,气机内敛,故谓'金风返真'。此势'金风返真'紧接'隐现虚灵',一左一右,周而复始”。根据上文内容,我个人体会如下:双手外推的时候,两臂是外缠经,也就是气机外注,而双手回收至胸前时,是内缠经,也就是气机回注丹田,因此称为“金风返真”。而双手合在胸前后,若左脚在前,左手臂内转上拉的时候转为外缠,而右手臂向下后拉的时候,继续内缠,翻掌后转为外缠向下。因此,随着手臂身形的展动,体内的阴阳也随之转换,这就是太极拳的经脉循缠。
所谓缠经,李老师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第206页指出:“缠经有二脉,不外内外、表里、阴阳,而泛化进退、柔刚,一决之于术数。以此宣泄天机,为武者以武悟至极,道自生其中,谓之以武演道。夫内家内练,先以疏行以行气,复以宣内脉,久之自然合之于道。人之有阴阳,敛为壬督,循之于体,有阴有阳,通经达脉,以期天年。进退、反侧,自循阴阳,先天内脉,以武而宣,是为内练。由内转向外,是谓内缠经,由外转向内,是为外缠经。这样一来一往,有内有外,有张弛有收敛,升降开合通玄于道,期之以律。复之久而精于内省,太极内练是一入手即则轨缠经,此宗风武事,宣之于艺,参之于道,今笔者以图形之,内外缠经,于操修中,依法而则,方尽内练之妙,乃不失之于荒,期之良、精于业矣。”
玉环桩是混元四手,也是上下左右、前后开合的循经导脉的动作要领。因此。李兆生老师在《真元宝笈》卷首彩页题写玉环桩联云:“玉环有法应天地,金鼎无为造乾坤。”以上仅供你参考,如有错谬指出,敬请不吝指出。
5.
4.
3.
2.
1.
12.
11.
10.
9.
8.
7.
5.
5.
4.
3.
2.
1.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1.
10.
9.
9.
8.
7.
6.
5.
4.
3.
2.
1.
11.
10.
9.
8.
7.
6.
4.
4.
3.
2.
1.
10.
9.
8.
7.
6.
4.
.
3.
北京秋高气爽,培训中心依旧安详宁静:
第十二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第一天:
修为者磨难会比常人多得多,就是因为修为者是去伪存真。"伪"就是指错误的认识和行动,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事情,被人们称作”魔“,换言之也就是”磨“,就是要磨练我们的心性,这是真伪相互激荡的过程。而修为者要获得”即身成就“,则往世的业力、今世的逆缘都会不期而至,来个真刀真枪的决战,看我们是不是真金不怕火炼,所以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磨难,或者叫做劫难。因此,修为者在劫难逃,也就是业力牵缠绝不会自动退缩,而需要我们自己去磨心炼性、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地战胜之。所以才有”十万横磨“之说。要想修真,求证真如智慧,就算再大的磨难现前也必须坦然接受,因为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必须接受相应的结果,人人都会在劫中应劫。
谢谢小杨的抬爱,我也从培训中心各位老师的言行中受益匪浅,惭愧的是自己没有多少真实的修为,为人一笑。学无止境,修为的路途遥远且艰险,如同《西游记》唐僧四人取经一样,都是降服自心的过程,我愿意鞭策自己,努力降服自心。
今古好道之流,有清静之心,对境改志,往往难逃於十魔九难。
钟曰:“奉道之事,始有信心,以恩爱利名,一切尘劳之事,不可变其大志。次发苦志,以勤劳寂寞,一切清虚之境,不可改其初心。苦志必欲了於大成,止于中成而已;必欲了於中成,止于小成而已。又况不识大道,难晓天机。所习小法,而多好异端。岁月蹉跎,不见其功,晚年衰老,复入轮回。致使后来好道之士,以长生为妄说,超脱为虚言。往往闻道而不信,心纵信之而无苦志。对境生心,以物丧志,终不能出于十魔九难之中矣。”
吕曰:“所谓九难者,何也!”
钟曰:“大药未成,而难当寒暑,于一年之内,四季要衣。真气未生,而尚有饥渴;于一日之内,三飨要食。奉道之士所患者,衣食逼迫,一难也。及夫宿缘孽重,流於今世填还。忙里偷闲,犹为尊长约束,於尊亲曰不忍逃离,一向清闲而难为得暇。奉道之士,所患者尊长邀拦,此二难也。及夫爱者妻儿,惜者父母,恩枷情杻,每日增添,火院愁车,无时休歇,纵有清静之心,难敌愁烦之境。奉道之士所患者恩爱牵缠,三难也。及夫富兼万户,贵极三公。妄心不肯暂休,贪者惟忧不足。奉道之士,所患者名利萦绊,四难也。及夫少年不肯修持,一以气弱成病,顽心绝无省悟,一以阴报成灾,见世一身受苦,而与后人为诫。奉道之士,所患者灾祸横生,五难也。及夫人以生死事大,急于求师,不择真伪。或师于辩辞利口,或师于道貌古颜。始也自谓得遇神仙,终久方知好利之辈。奉道之士所患者,盲师约束,六难也。及夫盲师狂友,妄指傍门,寻枝摘叶,而终无契合,小法异端,而互相指诀。殊不知,日月不出,出则大明,使有目者皆见;雷霆不震,震则大惊,使有耳者皆闻。彼以爝火之光,并蛙之语,荧荧唧唧,而岂有合同?奉道之士所患者,议论差别,七难也。及夫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志,悦於须臾,而厌为持久;始于忧勤,而终於懈怠。奉道之士,所患者志意懈怠,八难也。及夫身中失年,年中失月,月中失日,日中失时。少将名利不忘於心,老而儿孙尝在於意。年光有限,勿谓今年已过以待明年。人事无涯,勿谓今日已过以待明日。今日尚不保明日,老年争却得少年。奉道之士,所患者岁月蹉跎,九难也。免此九难,方可奉道。九难之中,或有一二不可行持,但以徒劳而不能成功者也。”
吕曰:“九难既已知矣,所谓十魔者,可得闻乎?”
钟曰:“所谓十魔者,凡有三等。一曰身外见在,二日梦寐,三曰内观。如满目花芳,满耳笙簧,舌求甘味,鼻好异香,情思舒荡,意气洋洋。如见,不得认,是六贼魔也。如琼楼宝阁,画栋雕梁,珠廉绣幕,蕙帐兰房,珊瑚遍地,金玉满堂。如见,不得认,是富魔也。如金鞍宝马,重盖昂昂,侯封万户,使节旌幢,满门青紫,鞭笏盈牀。如见,不得认,是贵魔也。如轻烟荡漾,暖日舒长,暴风大雨,雷震电光,笙簧嘹亮,哭泣悲伤。如见,不得认,是六情魔也。如亲戚患难,眷属灾伤,儿女疾病,父母丧亡,兄弟离散,妻妾分张。如见,不得认,是恩爱魔也。如失身火镬,堕落高冈,恶虫为害,毒药所伤。路逢凶党,犯法身亡。如见,不得认,是患难魔也。如十地当阳,三清玉皇,四神七曜,五岳八王,威仪节制,往复翱翔。如见,不得认,是圣贤魔也。如云屯士马,兵刃如霜,戈矛斗举,弓箭齐张,争来杀害,骁捷难当。如见,不得认,是刀兵魔也。如仙娥玉女,罗列成行,笙簧嘹亮,齐举霓裳,双双红袖,争献金觴。如见,不得认,是女乐魔也。如几多姝丽,艳质浓妆,兰台夜饮,玉体轻裳,殢人骄态,争要成双。如见,不得认,是女色魔也。是此十魔,惟有不认者是也。既认则著,既著则执,所以不成道者,良以此也。若以奉道之人,身外见在而不认不执,则心不退而志不移。梦寐之间不认不著,则神不迷而观魂不散。内观之时,若见如是,当审其虚实,辨其真伪,不可随波逐浪,认贼为子。急起三昧真火以焚身,一挥群魔自散。用紫河车搬运自己之阳神,超内院而返天宫,然后以求超脱。今古好道之流,有清静之心,对境改志,往往难逃於十魔九难。空有好道之虚名,终不见得道之实迹。或而出离尘劳,幽居绝迹,而志在玄门,於九难不能尽除,在十魔或著一二。非不得道也,而於道中或得中成,或得小成。而于仙中或为人仙,或为地仙。若以尽除魔难,序证验而节节升迁,以内观合就阳神,指日而归三岛。”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八十五周年纪念日,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热烈祝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中秋节22时4分9秒发射升空,并获得圆满成功!
热切期待十月中下旬神舟十一号飞船前往天宫二号空间站!
以上是李兆生(真阳)老师关于《真如明月图》的释密,特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今天是中秋节,是月亮最明亮圆满的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老师在《太乙金编》下卷中指出:

“夫般若慧照以明月为用,金气乃和;与般若相合,乃为水火阴阳之体,同奏大千方显真如。固有《真如明月图》密用,空海而成名。空中明月朗,海底金气全,月朗神真慧,海潮出龙门。此图示雪山九代仁真造持东瀛,法起云门,光射寰中,留作后来参真。”
“《真如明月图》分为供奉本和课颂本两种,课颂本是学习知识,左右分别是金刚法界和胎藏法界,曼陀罗表示佛的世界。金刚法界和胎藏法界的曼陀罗即金胎合曼,很早就在雪山飞龙派中流传。这个内容一直到法门寺出土的文物中,社会上才发现唐代有金胎合曼的迹象。这些泛传于世的内容,是宗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留有的迹象。就宗风来讲,过去一直是师徒相传,历代坚守阵地,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泛传的风波,所以世人很少知道内情。金胎合曼标志着密法的统一体。”
“从专业学识上看《真如明月图》,简单的说,就是深藏密藏在十玄大藏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好的东西收藏到比较妥善的地方,有的经典深藏于名山,有的泛化于俗,这也是藏的命运。《真如明月图》提出‘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真言救鬼灵’。当年传授十玄大藏,留下的《十玄大藏养真文》里面包含‘摩诃妙语通天地’,人为万物之灵,人通灵以后,向上通神灵,向下通幽灵,由此可见修密之人的诸种境地和所具有的神通。也就是说金刚弟子在修为过程中,行常人所不能行,这样做到的神通俱足,法像庄严。‘摩诃妙语’是指真言、梵音,在大陆流传时又叫做真音。”
“‘摩诃妙语通天地’,是泛指所有修密的人,都希望达到理想的境界。吞金吐火也好,俱足神通也好,都有这种向往,但是这是建立在‘般若真言救鬼灵’的基础上。般若是指般若真慧,也叫做真如智慧。真如智慧是形成生命以后,本身就具有的本能,它与聪明、知识不同。聪明肤浅,知识是后天学习所得,而智慧是先天固有的。”
“佛用经文教化于人,在教化的过程当中,使人远俗而近道,所以持颂经文,是学佛的常识而已。那么《真如明月图》的密法真传,十玄大藏里是用般若真言直接震动人心,直接按当年达摩传慧可神光的以心传心,故留下无字真经。(中略)那么作为金刚弟子,用《真如明月图》来召唤真如智慧,直接用无字真经以心传心。”
“‘明月’是概指人于修为之中,元神聚敛而显示光华圆满,最后走到真正的圆满,此时就知道一切事物了。如果没知道一切事物,就是光环没达到圆满。别忘掉自己先天当中还有一轮明月。比如李白小时候,见到过这种月亮,在诗文当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如果真正进入明月高悬、慧日高悬这种转轮大法王的法脉,就知道这么回事。有慧日高悬、明月高悬的日月经天的这种功夫才算大周天。‘百里之遥只见剑气冲霄。’‘明月’圆满以后,会有一层圆光,这是金门。‘金丹玄化成太乙’,再继续修炼这层圆光,炼成两条射线,这是玄门。”
李兆生老师也是雪山飞龙派第九代掌门人,也就是雪山密乘的嫡脉传宗。《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一书中,在对《真如明月图》的解说中这样写到:“《真如明月图》作于东京摩天阁,李真阳先生自得雪山飞龙密乘传承以来,已经对于过去一览尽在眼前,日下谈起日本东密传承,说到了弘法大师与弟子,当年在长安受惠果剃度,摩顶灌顶。后东渡扶桑演法是为东密,一时乘兴泼墨做弘法大师像,题字真如明月图,兹后见到日本刊物刊出弘法大师玉照,两者对比,先生笔下之像顿发神采,证之先生笔下追之不谬也”。(学者自可参照《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一书刊出之《真如明月图》图影即可印证。)
因此作为密宗的一代传承者,自然肩负着因缘介绍密宗学识于有缘的责任。而李老师应日本佛学界之邀请赴日本讲授佛学戒定慧及密宗学识,也反映了自惠果传真言宗于空海、弘之日本以成风尚之后,密宗在中国的传承并非就是失传了或者是停滞不前了。雪山飞龙派就是在参同于内外、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之后的,密宗学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文熙 » 文章发表人是 文熙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