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雪山飞龙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雪山飞龙 » 文章发表人是 雪山飞龙
发表人 内容
请您参考这个主题帖子:练玉环桩,真好!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2742.page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1327001.html

离合体

离合体,就是指在文体内文字有离有合的文学体裁。

离合诗,杂体诗名。它是用拆字法写成的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在汉魏六朝时就有了这种诗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离合,字相析合成文。孔融‘渔父屈节’之诗是也。”

离合诗很象析字诗,其和析字诗的最大区别在于,离合在两句或几句完成离合,析字则是就在本句有离有合。

离合诗也很象文字谜诗,其和文字谜诗的最大区别在于,离合诗是藏的不是谜底而是诗的主题。事实上汉魏南北朝以至唐代出现的许多离合诗甚至都没有诗题,其诗题就隐在“谜”般的诗句里,只有通过离合手法,才能巧妙地将“谜底”—诗题呈现出来。并且组成诗的主题的每个偏旁部首都表现在诗中,诗的主题就是组合成的字。而文字谜诗藏的是谜底,并且只是谜底是文字,但谜面却不直接显示在诗中,使用的方法也不是组合成字,而是采用制谜的方法。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离合诗》把离合诗归纳为三类:

其一、离一字偏旁为两句,四句一字,如下引孔北海之作《离合郡姓名字诗》。孔融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诗如下: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時进止,出奇施张。

吕公饥钓,合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准逝鹰扬。

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

玫璇隐耀,美玉韬光。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前四句的第一句渔字,第二句水字,渔犯水字而去水则存“鱼”字;第三句時字第四句有寺字,時犯寺字而去寺,则存“日”字。“鱼”与“日”字合为“鲁”字。“吕公”四句,上联离“口”,下联离“或”字,合为國字。以下类推。此诗前四句以“渔父屈节”起兴,接叙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过着隐居生活,后这周王赏识,有如雄鹰展翅,奋发有为。末叙君臣相待,并辔而行。全诗离合成“鲁國孔融文举”六字。

一般认为,最早的离合诗当推后汉孔融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此后,晋代潘岳、南北朝谢灵运、谢惠连、王融、贺道庆、刘骏等名家,都有离合诗问世。唐代权德与、张荐、崔邠、杨於凌、冯伉、潘孟阳、武少仪、陆龟蒙、皮日休等人也有离合诗传世;及至近现代仍然有人模仿写作以自娱。

其二、离一字偏旁为两句,六句一字,如南朝(宋)谢灵运《离合诗》:

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

加我怀缱绻,口脉情亦伤。

劇哉归游客,處子忽相忘。

头两句离“口”字,次两句离“力”字,末两句离“刂”,六句诗离合为一个“别”字。全诗写出了男女离别的场景,可见其匠心独具。

其三,离一字之偏旁于一句之首尾,而首尾相续为一字。现在一般专门称之“离合藏头诗”。如唐代陆龟蒙《闲居杂题五首》,皆录于下(诗题即离合之字):

《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

《野态真》:“君如有意耽田里,予亦无机向艺能。心迹所便唯是直,人间闻道最先憎。”

《松间斟》:“子山园静怜幽木,公干词清咏荜门。月上风微萧洒甚,斗醪何惜置盈尊。”

《饮岩泉》:“已甘茅洞三君食,欠买桐江一朵山。严子濑高秋浪白,水禽飞尽钓舟还。”

《当轩鹤》:“自笑与人乖好尚,田家山客共柴车。干时未似栖庐雀,鸟道闲携相尔书。”

离合诗的句式以四言为多,如晋潘岳的:

佃渔始化,人民穴处;意守醇朴,音应律吕。

桑梓被源,卉木在野;钖鸾未投,金石拂举。

害咎蠲消,吉德流普。溪谷可安,奚作栋宇。

嫣然以喜,焉惧外侮;熙神委命,已求多佑。

叹彼季末,口出择语;谁能墨诚,言丧厥所。

垄亩之谚,龙潜岩阻;尠义崇乱,少长失叙。

共二十四句,只要将每两句第一字相离得一字或部首,然后将所得的字或部首两两相合,就得“思杨容姬难堪”六字。

此外,也有五言的,如谢惠连的:

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

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

将该诗两两相离,再相合,就得一个“各”字。

也有七言的,如陆龟蒙的《夏日即事》:

避暑最须从朴野,葛中筠席更相当。

归来又好乘凉钓,藤蔓阴阴着雨凉。

该诗将前句末字与后句首字离出,再合成词,得“野葛、当归、钩藤”三药名。

还有骚体的,如刘骏的:

霏云起兮泛滥,雨霭昏而不消,意气悄以无乐,音尘寂而莫交。

守边境以临敌,寸心厉于戎昭,阁盈图记,门满宾僚。

仲秋始戒,中园始凋,池育秋莲,水灭寒漂。

旨归途以易感,日月逝而难要,分中心而谁寄,人怀念而必谣。

该诗将每两句首字相离,再两两相合,每四句得一字,即得“悲客他方”四字,亦与诗意相符。

离合诗的平仄不管在几言句式里,也多讲究合律,当然也有保持古风音调的。如庾信的:秦青初变曲,未有逐琴心,明年花树下,月月来相寻。这四句就很合律。

至于离合诗的押韵,有一韵到底的,如陈沈炯的《赠江藻》:

開门枕芳野,井上发红桃;林中藤茑秀,木末风云高。

屋室何寥廓,至士隐蓬蒿;故知人外赏,文酒易陶陶。

友朋足谐晤,又此盛诗骚;朗月同携手,良景共含毫。

欒巴有妙术,言是神仙曹;百年事偃仰,一理讵相劳。

有平仄互换韵的,如唐冯伉的《和权载之离合诗(时为给事中)》:

车马退朝后,聿怀在文友。动词宗伯雄,重美良史功。

亦曾吟鲍谢,二妙尤增价。雨霜鸿唳天,匝树鸟鸣夜。

覃思各纵横,早擅希代名。息心欲焚砚,自靦陪群英。

也有平仄互押同韵部的字,如唐权德舆的《离合诗赠张监阁老(一作以离合诗赠秘书监张荐)》:

黄叶从风散,暗嗟时节换。忽见鬓边霜,勿辞林下觞。

躬行君子道,身负芳名早。帐殿汉官仪,巾车塞垣草。

交情剧断金,文律每招寻。始知蓬山下,如见古人心。

一般来说,离合诗的诗题是不写出来的,通常该离合诗的主题,也是该离合诗的题目,如:

南朝宋贺道庆《离合诗》:

促席宴闲夜,足欢不觉疲。

咏歌无遗愿,永言终在斯。

一二两句离出单人旁,三四两句离出“言”字,合成“信”字,该诗写的是与朋友夜晚宴饮时,拉近座位、唱歌、交谈、尽情欢乐的情景,而该诗所要阐明的交友之道也正是这个“信”字,“谜底”一出来,诗题也就出来了。

南朝齐王融也有一首《离合赋物为咏》:

冰容惭远鉴,水质谢明晖。

是照相思夕,早望行人归。

“冰容”两句,离“冫”,意为冰不能照火,水火亦不相容。“是照”两句离“人”,“人”与“冫”合成“火”。前两句明写冰、水,暗中寓“火”,因为冰火相克,水火不容。后两句意谓夜晚灯火照着思妇,盼望远行人早早归来,而行人夜归,亦需灯火照明。

梁元帝绎有“宠”字离合诗:

泬寥云物净,水木备春光。

龛定方无远,合浦不难航。

石道慧亦有“娱”字离合诗:

好仇华良夜,子欢我亦欣。

昊穹出明月,一坐感良辰。

再如唐朝来中国的日本空海和尚的离合诗《在唐日示剑南惟上离合诗》:磴危人难行,石嶮兽无升。爥暗迷前后,蜀人不得过。”即该诗将第一句首字“蹬”,在第二句离出首字“石”、剩下尾字“登”;第三句首字“烛”,在第四句离出首字“蜀”、剩下尾字“火”,再将二、四句尾字的“登”与“火”相合而成“灯”。

总之,离合诗是一种像谜语般的富有玩味的值得鉴赏的杂体诗,历代文人唱和的非常之多。现收集了一些如下:

《奉酬礼部阁老转韵离合见赠(时为秘书监)》张荐
移居既同里,多幸陪君子。弘雅重当朝,弓旌早见招。
植根琼林圃,直夜金闺步。劝深子玉铭,力竞相如赋。
间阔向春闱,日复想光仪。格言信难继,木石强为词。

《礼部权侍郎阁老史馆张秘监阁老有离合酬赠…聊继此章》崔邠
脉脉羡佳期,月夜吟丽词。谏垣则随步,东观方承顾。
林雪消艳阳,简册漏华光。坐更芝兰室,千载各芬芳。
节苦文俱盛,即时人并命。翩翻紫霄中,羽翮相辉映。

《和权载之离合诗(时为中书舍人)》杨於陵
校德尽珪璋,才臣时所扬。放情寄文律,方茂经邦术。
王猷符发挥,十载契心期。昼游有嘉话,书法无隐辞。
信兹酬和美,言与芝兰比。昨来恣吟绎,日觉祛蒙鄙。

《答权载之离合诗(时为给事中)》许孟容
史才司秘府,文哲今超古。亦有擅风骚,六联文墨曹。
圣贤三代意,工艺千金字。化识从臣谣,人推仙阁吏。
如登昆阆时,口诵灵真词。孙简下威凤,系霜琼玉枝。

《和权载之离合诗》潘孟阳
咏歌有离合,永夜观酬答。笥中操彩笺,竹简何足编。
意深俱妙绝,心契交情结。计彼官接联,言初并清切。
翔集本相随,羽仪良在斯。烟云竞文藻,因喜玩新诗。

《和权载之离合诗(时为国子司业)》武少仪
少年慕时彦,小悟文多变。木铎比群英,八方流德声。
雷陈美交契,雨雪音尘继。恩顾各飞翔,因诗睹瑰丽。
傅野绝遗贤,人希有盛迁。早钦风与雅,日咏赠酬篇。

唐陆龟蒙也有《和袭美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
其一:

鹤伴前溪栽白杏,人来阴洞写枯松。
萝深境静日欲落,石上未眠闻远钟。
其二:
佳句成来谁不伏,神丹偷去亦须防。
风前莫怪携诗藁,本是吴吟荡桨郎。

陆龟蒙还有《和袭美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其一:
云容覆枕无非白,水色侵矶直是蓝。
田种紫芝餐可寿,春来何事恋江南。
其二:
竹溪深处猿同宿,松阁秋来客共登。
封径古苔侵石鹿,城中谁解访山僧。

二、历代高僧感通故事的启示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读过一些佛经故事之后指出:“这些带有教训意味的故事,篇幅不多,却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组织极其动人的情节。主题所在,用近世眼光看来,与时代潮流未必相合.但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虫君,故事布置,常常态纵不可比方。只据支配材料的手段而言。实在也可以作为谈‘大众文学’、‘童话教育文学’以及‘幽默文学’者参考。实际.西游传统题材演化为宗教神异故事的表现内容,表明宗教神异故事外部影响的强势作用。因此我们在考察西游题材流变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时,也应当.考虑历代高僧感通故事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梁释慧皎(497-554)撰《高僧传》三十卷,《序》言表明撰述的基本立意:“至道冲漠,假蹄鉴而后彰,玄致幽凝,藉师保以成用”,专设“神异”门,记载“以异迹化人,或以神力振物”的高僧事迹,以化民成俗。唐释道宣(596-667)撰《续高僧传》三十卷,改“神异”为“感通”,增“护法”一科。宋释赞宁(919一1001)撰《宋高僧传》,辑录感通故事,体制与《续高僧传》同。民国喻谦(?一1933)《新续高僧传四集》六十五卷分科方面将感通易为灵感。历代僧传中高蹈离俗、术解多能的感性形象,对于我们理解《西游记》的叙事局段和形象塑造,不无启发。

(一)神通变化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学于须菩提祖师门下,具备七十二般变化。佛教四神通有如幻通、能转变外物。《宋高僧传》卷二十《唐西域难陀传》有着类似记载:

“释难陀者,华言喜也,来详种姓何国人,乎其人也诡异不伦,恭慢无定。当建中年中,无何至于崛蜀.时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喜自言我得如幻三昧,尝入水不濡,投火无灼,能变金石化现无穷。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或聚众说法,戍将深恶之,亚令擒捉。喜被捉随至,乃曰:‘贫道寄迹僧门,别有药术。’因指三尼曰:‘此皆妙于歌舞。’戌将乃重之,遂留连为置酒肉夜妻与之饮唱,乃假擂棒巾栉,三尼各施粉黛.并皆列坐,含娣调笑,逸态绝世。饮欲半酣,喜谓尼曰:‘可为押衙蹋舞乎?’因徐进对舞.曳练回雪,迅起摩肤,伎又绝伦。良久曲终而舞不已。喜乃咄曰:“妇女风邪!’喜忽起取戍刀,众谓酒狂.在坐者悉皆惊走.禅折三招。姿皆路干掖。而乃粉寸比将走.速研三尼.头皆路于地,血及数丈。戍将大惊.呼左右缚喜。喜笑曰:‘无草草也。’徐举三尼,乃笨竹杖也,血乃向来所饮之酒耳。喜又却坐饮宴,别使人断其头,钉两柱上,皆无血污,身即坐于席上,酒巡到即泻入断处,面色赤红,而口能歌舞.手复击掌应节,及妾散,其身自起就柱取头安之.辄无疲痕。时时言人吉凶。事多是继.语过后方悟。成都有人供养数日,喜忽不欲住,乃闭关留之,喜即入壁缝中,及牵之渐入,唯余袭装角,遗巡不见,来日见壁尽僧影,其状如日色,隔日渐落,经七日空有墨迹,至八日墨迹已灭。有人早见喜已在彭州界。后终不知所之。”难陀之状,迹为邪正,游戏风尘,具有喜剧精神。与悟空早期的“妖仙”形象,以及后期“人间之喜仙”形象的提升.有着异曲同工的妙趣。“李卓吾评点”就美猴王的奇纵变化赞叹不已,称为:“幻极”、“趣甚”、“妙甚”,就想象艺术而言,其实也能在僧传神异故事中得到参证。

(二)僧道斗法

《西游记》周流三教。与传统文人会通三教的思想意一识结构相通。由于明代宗教政策的特殊性,在佛道关系上,《西游记》中僧道斗法的故事表现得非常生动。明释明河(1588-1640)撰《补续高僧传》,记载唐至明万历末高僧事迹,卷十九《金法冲传》记载了一个发生在金统治区的僧道斗法的故事:

“法冲大师,不知何许人,居五台山,神异莫测。大定中,黄冠萧守真上奏请与沙门角力,金主许之。师应召入京,止昊天寺。明日于殿庭相试,萧能饮斗酒自若,谓冲曰:沙门能饮乎?如弗能,则出吾下失。”师曰:‘吾能一饮十解,不足为难,但吾佛有戒,沙门不得饮酒,请加砒霜鸡毒于中,我与若饮,庶不为犯,若能饮之乎?’萧曰:‘请沙门先之。’师手持毒酒,口诵咒,饮之如吸水,饮毕,倒器相示无遗。然涓滴即满盛一器,与萧,萧毅棘不敢受。师曰:“汝出吾下矣。’萧犹大言矜高。师于地画金刚圈咒之,萧不觉投入圈中,汗如雨下,丑态狼籍,尽力求出而不能。上劝师舍之。师曰:‘若非帝前,吾以金刚柞碎尔首。’金主大加赏叹,赐仪仗送还山.救建万岁寺居之。”

在《西游记》第五十回中,于地画圈也被赋予拒魔的特殊神通.如从心性修持的角度看,有着“炼魔”的象征意义;太上老君的金刚柞被兑怪盗出,“大弄个圈套”,具有特殊法力,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神魔世界处于流转状态。法冲大师神异莫测,他的金刚柞自然不可小觑。《补续高僧传》虽然成书在繁本小说《西游记》之后,但《法冲传》取资的宗教历史故事发生在此前,同类素材依然可以作为繁本小说《西游记》写定者的凭依

(三)朽株乌巢

《补续高僧传》卷十九《志诚传》记载元朝僧人志诚“‘平生多异迹,通灵感化.惊耳悸目之事,人莫测是凡是圣。尝静居,有异气缕结作善财合掌形在师上。夜寝.人见有白光洞胸经时不散,有时群雀聚师头顶,如立朽株。”其他如同卷《不二传》、卷二十《广玉宁义传》.都以“朽株”喻高僧禅定形象,能够从一个侧面启发我们理解《西游记》“乌巢禅师”的命意。

(四)周流奔趋

补续高僧传》卷十九《镜中广能二师传》记载僧人镜中预知有盗当夜至,“其夕,盗十数人突人,师曰:“虚无恐孤来意,奈何?’乃手为装裹饮食之,尽室以行。盗负所得竟夜奔趋.自喜离人远甚,及天明视之,但旋绕两廊间,尚未出寺门也。盗众罗拜请死,师慰而遣之。”此种盗贼旋绕两廊竟夜奔趋的构想,齐天大圣在如来佛手掌心卖弄精神的相对性辨证思维近似。

(五)龙宫说法

明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一解义篇《南宋兴圣寺沙门释净真传一》记载:

“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滥灾民,师以渴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官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救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投身于海,三日而返。龙宫说法,龙神听讲。此种高僧神异故事在民间的广为流传,势必影响到《西游记》小说创作的神话思维。

以上材料是本人从历代《高僧传合集》中钩稽的几个典型事例,乃就其牵荤大端者而言,非必尽举。我们在考虑繁本小说《西游记》最后写定的过程时,在本事缘起方面往往只考虑到同一题材的流传演变情况,由上述材料分析得知.历代僧传中的高僧感通故事及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对于《西游记》小说创作具有文本拓展意义,实际上在西游取经题材本事的文本系统之外,构筑了另一可以借资的叙事文本系统。

三、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若干进路

受取经题材的宗教性质限制,繁本小说《西游记》的写定者在创作中继承了颂佛的宗教旨义,小说情节发展寓含着不断的心性修持,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唤醒的宗教意识。从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到第一百回“五圣成真”,展现的是从真如缘起到佛性回归的心路历程。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企图复制的一袭宗教的细衣。

《西游记》中的宗教内容,作为文学精神现象的一个侧面,在作品中得到了正面表现。具体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非情节因素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宗教说教的诗词渴颂中;一是渗透在情节描写的具体过程中,与情节融为一体,或是利用回向褐的形式对故事内容进行概括对情节发展予以提示,或是利用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敷演故事。结合起来看,又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使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彼此结合的思维倾向.这是作者契合民间接受心理对宗教描写进行的艺术转换。与此同时,又借取经一行的现实境遇,对君主政治融人民间批评的特殊视点,表达对民生大众的普遍关怀,从而在本事缘起的基础上,以“旁通曲喻”的形式,隐现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这两个方面,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努力方向。

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像单纯的具体的感性事物.即单纯的外在自然那样独立自足地存在着,“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黑格尔对艺术精神的描绘,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游记》宗教题材方面的“超旨”现象,以及意蕴方面的“溢出”状态。

(一)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

1.劝化善信,趋利避害。《西游记》全书有29首回前诗词渴颂。这些诗词渴颂形成一条宗教说理的言路。渴是佛事中重要的唱诵体裁,按题材分为赞佛渴、发愿渴、警众渴、回向渴等,其中,回向揭的意义是将前面念诵的内容归结到念诵者的心愿和目的上去。《西游记》在运用赞佛揭使佛教义理得以阐发和弘扬的同时,用发愿渴、警众渴、回向渴等方式表达出劝化善信、趋利避害的民俗信仰。如第七回的警众褐“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在该回回前褐文之后,缀以“些些疏狂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的发愿渴,深有一番“正心诚意”、待机守时的劝进意味,与《增广贤文》之类杂书中的人生格言留心世务的精神相通,也与极富民间色彩的劝善文、阴耸文声口相类。

2.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佛教因缘和合的观念,与民间宗教积善消恶的心理相结合,形成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继而成为一种民俗佛教信仰,此种民俗信仰,又因其幼稚但又富于形象的感性形式被纳人民间文学艺术当中.很容易与“导愚适俗”的小说文学样式结合起来,成为小说敷演故事、组织世态的艺术手段。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宗教意识,在《西游记》中已成为文学想象、情节结构的思想基础。如小说第二十九至三十一回,写奎星下凡掳掠宝象国百花公主,在碗子山波月洞作怪,被悟空逼斗,悟空上访天庭,奎星被收上界。这一故事.包含两层因果:一是侍香玉女与奎星有前定之缘.一是悟空闹天宫时曾与奎星照面。奎星为神为魔,正与第二十九回回前诗渴诗意相合:“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3.消灾释想,度亡脱苦。小说第十三回写三藏在猎人刘伯钦家,为其亡父念经超度。由于繁本小说又名《西游释厄传》,这一接近日常生活的细节也被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写得十分透足。运用民间故事惯用的“三迭法’,叙事方式.让伯钦与其妻、其母反复叙说梦中同一情形,2阴司”观念与民间鬼神信仰联系在一起,与佛教地狱说相应,实际上,相信“死人着”,是东西方宗教一个共通的方面,对照前文关于“十代冥王”的陈说,“泰山王”这一司鬼的道教尊神与“阎罗王”等并列,同置于地藏王菩萨之下,多神并存反映了民间信仰的杂乱情况;与孝亲思想相连,符合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宗教的认识。在西方学者看来,祖宗崇拜是最普遍的宗教主题之一.甚至具有渗透于一切的特征,而在中国,对双亲和祖宗的崇拜被看成是宗教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契合着民众心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宗教描写向读绝实人生的转移

《西游记》宗教人事描写中存在非宗教非神学思想,宗教人事描写的部分内容,在本质上是现实性的,是对现实人生以及社会历史的曲折反映。如将西天取经处理成治世之尊唐太宗解冤释结的现实需要,与明代对贞观政治的反思相应。《西游记》中的国王群像,要么是守成积弱。国事日非;要么是喜怒无常,赏罚无度;或者胡为乱信,贤士去国;或者恋内误国,体统无存。所体现的心惑、责苛、情偏等种种恶习,与文人赞述中的圣君明主已相去甚远,既是对君主清明政治理想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君王威权之重,放大人性的弱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鉴戒、对世间英雄的渴望、以及世态人情的讽喻.反映了社会意识和现实精神的主体贯注

1.从文学思维的角度看。《西游记》作品现实感的建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辨证思维:一是华无别,所谓大千世界皆为身边世界。取经一行,所历诸国,“与中华无异”,类似的提示在作品中不绝如缕其实作者所写,始终未越出国界一步;一是天上人间两重世界的复现复迭。所谓“三千法身”,所谓“分瓣梅花”,类似的一与多的思维,正是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理一分殊”的形象注解。玉帝统治下的天朝政治,隐喻了明代社会政治的重要弊端,即名器之滥,与言路之站。

2.从小说取材的角度看。《西游记》宗教描写的现实转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从小说大的情节结构看,从猴王西行求长生之法到随唐僧西天取经这两个故事系统的转换是以猴王尚未完全度越“三灾利害”为连接点,小说借“三灾利害”观念摒弃了“千年苦行”的道路,其次,从文学表现的角度看,是对人间僧团生活的回避。走出国门.走向大自然.周游遍历,固然源于玄奖西行的本事,但也因结咖肤坐、数珠念佛、青灯黄卷、寂寂入定、与世隔绝的佛教僧团单色调的生活,是不足以为具有强烈的动态感和感情色彩的文学形象描绘所凝注的。最后,从小说所铺陈的宗教观念看,法相惟识东这一谨守门户之见的教派所宣扬的义理精神被主张..教外别传”的禅宗心法所置换,既与明代佛教潮流相一致,同时也与明代学术思想对于心性问题的思考、高扬自然人性和主体精神的思想潮流相吻合。

3.从语言表现的角度看。旁通曲喻,呈现出思想的“表情”。在《西游记》明清时期的论者之中。陈士斌可以视为“解经”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西游真诊》是一部用《易经》和丹道修炼理论解释《西游记》的书.如《西游真诊》第五十回评论说:“横竖侧出,旁通曲喻,千魔万怪,无非止讲得修‘性命’二字,止修得先天真乙之气而已。”他的评论以《西游记》的作者系教门中人即仙师丘处机为前提,此一前提经清人辨正已不足论。但即使是陈士斌的评论,其间亦有现实人生的感怀作为旨归:“盖大圣有通天地之志而运否时艰,绝人逃世,遇足悲也。读‘养养精神’四字.使予两泪如注。”陈氏指出的《西游记》文学形象隐言曲喻的隐喻特色.为今人对《西游记》的批评,预示了理、艺术形式批评的远景。实际上,《西游记》亦此亦彼的游戏笔墨,与言近指远的反讽技巧.使作品在审美愉悦与深度真实方面完成了两极追求。

总之,《西游记》借助宗教名目敷演故事,以取经一行的境遇作为艺术转换的触媒,这一转换以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为渐进过程,社会意识既是宗教意识艺术转化的深化,又作者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同时符合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导愚适俗”的内在要求。佛道方面“非”、“空”、“虚”、“静”思想,对于现实人生有着否定性的认识倾向。宗教的教化功能与文学的教育功能,宗教救世的慈悲与福国淑世的文人理想,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是文中宗教意识与社会意识相并驰驱的平衡点。

就对作品的感性印象而言,文学形象的描绘也表现出宗教方面的自由态度。《西游记》中三教混一、有物浑成的宗教形态.融摄了明代的社会思想,包裹于文化整合的总趋势之中,即如孙悟空学长生之法一般,有着“多里捞摸”的性质。不必讳言,《西游记》在宗教言述和文学表现之间依然存在某些矛盾状况,作品在宗教说理的言路与小说叙写的方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依违姿态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http://www.qiqi8.cn/article/24/27/2008/2008070362104.html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 作者:周小兵

繁本小说《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形态较为复杂,明清时期的学者根据宗教题材本事提出的“解经”、“谈禅”与“证道”说,将宗教题材等同于宗教主题,一度较为盛行。今人大都赞成《西游记》作为小说文本的认定,但在义理探求过程中依然存在莫衷一是的情况。实际上,就“《西游记》与宗教”论题展开的研究,首先需要解决一个中间环节,即《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问题。本文试就小说情节处理与宗教情感思维互动关系的若干结点展开讨论。

一、《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和艺术处理

《西游记》对佛教经典《心经》的直接引用引人注目。浦安迪先生《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论及《西游记》时指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摆在醒目位置上,这构成了本书中心思想的导线之一。从创作方面看,《西游记》对《心经》的演现和强化意义何在?这对于我们理解宗教描写在小说文本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小说创作如何对宗教情感思维进行艺术转化.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启发。

(一)传统取经题材中《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缘饰本事的神异化倾向。

玄奖西行题材中《多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宗教历史本事被纳人小说之后缘饰本事所作的神异化处理。《太平广记》引《独异志》和《唐新语》记载:“唐武德初,(玄奘)往西域取经。行至厨宾国,道险,虎豹不得过。矣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演,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类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羹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其《多心经》,至今诵之。这一段话也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据《独异志》原文引录。清崔颧《通俗编》卷三十七《故事·唐僧取经》引《独异志》对于“老僧”只是说“莫知所来由”,而无“头面疮皮,身体脓血”的描述。而在现存的唐人有关玄奖本事的材料中《多心经》未见提及。

在现存的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心经》的传授得到特殊的关注。书中《人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记载三藏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得如所愿。“三藏顶礼,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俱足,只无《多心经》本”,“此回只少《心经》本”原属特殊安排,不过是为下回《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十六》张本。第十六回中《心经》由定光佛“密授”,并称:“此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慎勿轻传;薄福众生,故难承受。”再曰:“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号,风波自息,日月不光,如何传度?”可见《心经》乃“密授”之“真言”。《诗话》最后写“皇王收得((般若心经》,如获眼精,内外道场,香花迎请。”明皇对于《心经》的珍视,也是《心经》地位特殊的表现。

对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唐人小说《独异志》、《唐新语》有关《心经》的记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差异:就时间来看,一是发生于向西天取经途中,一是发生于取经转回的路上;传授《心经》的,一是神秘出现、不具名的“老僧”,一是特为表出的定光佛;就《心经》的作用看,一者具有释厄解难的“神通”,产生了实际的功用,一者预示的作用虽能通神,但对于普通众生,却成为“禁忌”,没有得到印证。而相同之处在于,西游传统题材对于《多心经》作用的言述,逐渐成为宗教神异故事的一项表现内容。

(二)宗教情感思维对《心经》的演现成为《西游记》本事缘起的逻辑线索

繁本小说《西游记》对于《多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谓《心经》的处理,值得深切注意,这也是小说创作本事缘起的一种体现,由此可以管窥小说写定过程中对于传统题材的损益取舍态度。小说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奖受心经”一节.乌巢禅师传授《多心经》声称:“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据八戒的说法,“禅师晓得过去未来之事”。禅师对于西去路程的告白,就情节发展而言,是对十二难之后所历患难的总括性质的预叙,具有一种全知叙事的近似意义.但将《多心经》作用的陈说,明确系于乌巢禅师这一叙述主体之下,依然属于一种限知叙事方式,这与传统题材中《心经》的作用被作为获得显报的一段功果进行客观陈述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心经》的作用都被着意提及。在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小说叙述者对于《多心经》的地位跳出故事情节之外特为表出:“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究其实,就如小说将《多心经》的传世坐实为唐僧玄类的“耳闻”一样,虽然佛典《心经》的确以玄类的译本最为流行,这些断语仍属于“姑妄言之”性质,从宗教历史的角度看,无论在本事源流方面,还是在宗教义理方面,模仿历史思维,以“判教”的方式进行主观认定表明一个事实:坐实就是蹈虚。对于宗教史实的背反在宗教和历史双重属性上展开,这实际上就是小说家惯用的反讽手法。

依据乌巢禅师的说法、唐僧玄类未来的取经路程,《多心经》的功能应当像如来通过观音菩萨所赠送的装装、锡杖一样得到演现。在接下来的“黄风怪阻十三难”(第二十回)中,唐僧路口上战兢兢正念《多心经》,却被鼠精黄风怪驾长风摄去了。乌巢禅师《多心经》,却被鼠精黄风怪驾长风摄去了。马巢禅帅《多心经》的作用似乎不仅没有得到证实,反而被证伪。能否把这一情况理解为对《多心经》作用的否定性认识以及繁本小说《西游记》文本存在的情节?问题是,如果理解为情节脱节,则很难解释此后《多心经》被悟空一再提起,作为师徒推求佛性的话头。

如“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第三十二回)唐僧对于前遇高山发出的“恐有虎狼阻挡”的预警.悟空劝师父“莫生优虑”时有所发挥:“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该回唐僧有“几时能够此身闲”的怅叹,悟空对以“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说写道.“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只得乐以忘忧”的心理描箕十分有趣,说明唐僧取经同时经历的心路历程。

再如“黑河沉没三十二难”(第四十三回),三褪闻水声惊心.悟空说师父忘了《多心经》,.无眼耳鼻活身意”一句,“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俏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事衫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悟空解和如何“祛退六贼”之后发现师父原来是“思乡难息”。

又如唐僧一行在经历“灭法国难行七十难”(芽八十五回)之后,辞别钦法国王,忽见高山阻路,针又师父的恐惧惊惶、神思不安,悟空再度提起乌巢禅的《多心经令,希望用《多心经》的四句烦子“佛在灵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使三藏开悟,而三藏‘若依此四句,千绍万典,也只是修心”,多少抱有一点怀疑态度。对此悟空又有所申论:“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考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霍音只在眼下。”

第九十三回.在进人布金禅寺之前,行者又提走乌巢禅师《心经》,三藏称《般若心经》为“随身衣钵”称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三藏对《心经》的理解方为具足。

以上是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师徒井话《心经》的四个显例,悟空形象在小说中亦正亦邪亦庄亦谐.但是对于《心经》的讲谈,却无一例外持肖定的态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心经》的作用虽然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但就作品叙事的户在逻辑线索而言,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繁本小《西游记》的写定并非像有的论者所说,只是以取故事作为叙事躯壳,事实上提及《心经》时对于“心要”的体悟作为非情节性因素纳人文本,说明《西波记》的写定者并非对佛教义理不求甚解,小说更多坦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加以演现,或可说是考虑读者拐受因素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三)由义理向心理的衍化体现出《心经》在《匹游记》中的叙事结构功能

我们对于小说第二十回《多心经》“保护”功能失效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进行更加深人的分析。实际上,小说于此处发出感叹:“江流注定多磨折,寂灭门中功难行。”小说第二十二回悟空对八戒的解释有着普遍意义,“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够脱离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佛教苦谛说可以作为悟空的言论依据。由此看来,乌巢禅师《心经》的用应该理解为“魔瘴之必有,伤害之终无”。而要达成这一效果,取经人永远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实际上在表象世界御妖魔化的外力侵扰的同时,在意志界必须同种种心魔作斗争。小说描写唐僧的恐惧惊惶、神思不安,或者“思乡难息”等种种状况,从日常经验的层面展现了内心修持可能遭遇的种种波折和磨难。也就是说,小说《西游记》凭借人类共同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圣僧”与“众生”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在阅读神异故事的同时联想到历史上唐僧玄奖取经艰险路途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动荡和瞻顾掩抑姿态。无论如何,敞开“圣僧”的心灵真实,哪怕只是冰山一角,这也是繁本小说《西游记》值得注意的艺术创获。

佛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是内心修持的“心要”,也称《心经》,小说《西游记》中悟空有关乌巢禅师《心经》的话头相当于“讲经”,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切近佛教义理,另一方面,小说又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向民间心理的层面衍化,借《多心经》的题名“多心”表现众生热恼,给人故事情节发展的具体过程当中。如“比丘救子六十五难”(第七十九回)悟空化成的假唐僧被妖邪变成的国丈称为“多心的和尚”。“假僧把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捡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铿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又如“搬运车迟三十三难”(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唐僧登坛静功祈雨念的是《密多心经》,为了表现求雨乃悟空暗助唐僧成功将《多心经》改称《密多心经》,加“密夕,而不是加“蜜”以与情节相应。智慧和慈悲皆系佛教的方便法门。如果从宗教思维的角度看,《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的关系在唐僧师徒关系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这一格局及其可怪六十七难”(第八十回)写道,“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忽听得妖邪化成的女子喊救人,引动三藏的“慈心”。以《心经》引出“慈心”,小说中三藏的“慈心’尹或可视为佛性未泯的性真,而三藏落人妖怪的圈套。具有一定的禅味,而从哲理思维的层面看,最终的化险为夷,具有汉儒所谓“碎义逃难”的性质。
三、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如前所述,中国经典如“六经”,是在天、地、人相互贯通的背景下,重天、重地又特重“人”与“人道”的,与西方思想家所说人类思想的发展,首先重“神”,其次重“自然”,最后才注重“人”的理路并不相一致。西方人文精神的远源是希腊、罗马,但真正形成一整套的人文主义,则是在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主要是针对中世纪宗教的。人文主义确实把人的肉体与精神从宗教权威下解放出来,人们谓之为人性的复苏与人的自觉。欧洲早期的人文主义摆脱了神性的宰制,肯定世俗功利的追求,肯定人的情欲、情感,肯定物质的自然界。经过十八世纪德国的新人文主义、二十世纪的科学的人文主义、宗教的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诸思潮的发展[23],目前西方人文学界的主潮不再是针对“神性”,而是针对“物性”,即针对着科技和商业高度发展所导致的“物”的泛滥和“人”的异化。近代西方思想的发展,从讲神而讲人,讲人而只讲纯粹理性,讲意识、经验,再以下就讲生物本能、生命冲动。人认识到“物”的重要,思想也外化到了极至,物质讲到极至,思想和精神要不再堕落,就必须回过头去找宗教、找神。例如宗教人文主义认为,近代以来的文明社会,带来了人的精神的世俗化与物化,使人的高级的精神生活、灵性生活的品质日益下降。马利坦(Maritain)批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类中心主义,使人逐渐离开了神与神圣性,这是人自身的堕落的开始。存在主义反对人类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把人自身客观化、外在化,反对人们在与物、商品、理性机器等的关系中,在生产物质财富的活动中,丧失了真正的内在的主体性。现代社会视人如物,以驾驭机械的态度对待人。手段变成了目的,而作为目的的人变成了工具,变成了符号、号码。人被他人和自己抽象化为一个非真实的存在。因此,当代西方的人文学者所讲的人性,已不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所讲的异于神性的人性,而是异于物性的人性。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主张回到人与神的合作,以拯救人的堕落。这就包含了西方宗教精神的再生。这当然不是回到中世纪的宗教的负面,这些负面已经过近代文化的洗礼,这是要借助宗教精神来避免人的再度沦落(即功利化、工具化、异己化、物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潮所批评的,正是科技至上导致的“工具理性”的过渡膨胀或“理性的暴虐”对人的奴役。

唐君毅先生曾经指出,现代人所而临的荒谬处境是“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中华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如前所述,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可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于“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儒家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乃至草木、鸟兽、瓦石),乃至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至诚如神,体悟此心即天心,即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境界。儒家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华人文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它不反对宗教,不反对自然,也不反对科技,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的偏弊,与自然相和谐,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调适上遂地健康发展。

当前的科技革命、电子网络等各方面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伦理的重建。就生命科学的发展而言,基因工程、复制生命、复制人、代理孕母、安乐死、动物权等等问题迫切地要求我们建设基因伦理、生命伦理。就环境科学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面对人口爆炸、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机,人与自然之间需要有新的环境伦理。面对目前的现实社会,就社会关系而言,不少层面的人与人的关系被物质至上主义所侵蚀,转化为赤裸裸的物与物的关系,经济利害的关系,钱与权的关系,钱、权与色的关系,欲望满足与否的关系,一切都是“可计算”的,现实功利的。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亦面临着危机。家庭裂解、离婚率增长、单亲家庭增多,重婚或所谓“包二奶”现象,性产业的火爆,日趋严重且腐蚀着整个社会。早恋与堕胎问题,爱滋病、吸毒等,亦非常严重。此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老人赡养问题,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不够健全,已经是老龄的人对超龄老人的赡养问题,已屡见不鲜。“孝”的问题需要重新引起社会的重视并重新加以界定。此外还有同性恋问题等等,均需要我们建设健康的现代的家庭伦理与社群伦理。公司、企业内外的激烈竞争,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信用危机,童工问题,打工者的权益问题等等,需要有新的企业伦理。商品经济尤其需要信誉,因此“信”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由于网络化、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又带来网络伦理的问题。国家、民族、种族、宗教间的矛盾冲突,亟需要有新的全球伦理。乃至空间技术的发展,尚需要考虑空间伦理的建构。

儒学为经济全球化可能提供如下的精神资源和人文智慧:第一,礼乐文明的再创,文化空间的开拓与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人的情熵的培育;第二,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敬业乐群”等对于建构现代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新的人与人之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等理念有助于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第四,天命、天道、神圣、敬畏感与人的终极信念,“极高明而道中庸”所透显的圣凡关系与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总之,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效应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价值指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五四”以降,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戴着“西方中心论”的眼镜来看待自己的文明的。我们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其实还相当陌生,基本上处于“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的状态。所谓“全球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话语霸权进一步扩张,乃至于成为宰制全世界的枷琐。我们东方人、中国人不能失掉本己性,这决不是煸动民族主义,而是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积极参与文明对话。儒家人文精神正是我们进行广泛的文明对话的精神依据之一。健康的“全球化”,决不是以一种语言,一个地域的习惯、一种思考方式,甚至一个国家、一个阶层的利益来宰制一切。各种文明,各种精神资源,各种宗教,各种语言,各种知识都可能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成素。我们尤其要了解东亚地区的内在的能力,没有必要把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特殊的东西奉为圭臬,奉为必须效法的普遍的、绝对的标准。

我们有自己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而且非常了不起。只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践踏,使之暗而不彰。我想,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重新认识并拥抱自己的文明传统,从而积极地回应、参与广泛的文明交流与对话。

注释:

[1]分别见《殷虚文字乙编》和《卜辞通纂》。

[2]分别见《尚书》中的《洪范》、《泰誓》、《康诰》、《大诰》和《诗经·大雅》中的《荡》篇、《烝民》篇。

[3]《礼记·乐记》。

[4]《论语·八佾》。

[5]《论语》中的《颜渊》、《述而》篇。

[6]《论语》中的《雍也》、《卫灵公》篇。

[7]参见孔汉思等:《全球伦理》,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11月。

[8]《论语》中的《述而》、《雍也》篇。

[9]《论语》中的《八佾》、《季氏》、《泰伯》篇。

[10]《孟子·告子上》。

[11]《论语》中的《述而》、《子罕》、《宪问》篇。

[12]《荀子·王制》。

[13]《礼记·礼运》。

[14]《礼记·中庸》。

[15][16]《周易·系辞下传》。

[17]《周易·系辞上传》。

[18]《周易·贲·彖辞》。

[1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37页。

[20]转引自颜泽贤:《耗散结构与系统演化》,第107-108页。

[21]《朱子语类》,卷十五。

[22]朱亚宗、王新荣:《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作者提出了很多与是似而非的时论颇不相同的观点,是一部充满独到见解的专著。

[23]参见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唐君毅全集》卷八,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第44-51页。
http://www.qiqi8.cn/article/24/26/2008/2008071062493.html

作者:郭齐勇

们一般认为,儒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不可能为工业化和今天的科技文明,乃至经济全球化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第一,就民族性而言,儒学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是中国乃至东亚社会文化的结晶,蕴含了东亚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终极信念、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作为族群的意识与心理,它在今天仍是活着的。第二,就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一切地域、族类之前现代文明,当然包括曾经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农业文明中的许多因素,尤其是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民族性的消解,也不意味着前现代文明巳毫无作用。第三,就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而言,经济与科技之现代化、全球化的前提和必要的补充,毋宁是广义的“文化”的多元化,即不同地域、族群、语言、宗教、阶级、阶层、性别、年龄的人们的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包括马斯洛所说的人的生理、安全、群体归属感、爱人与被爱、尊严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不同的价值理念与不同的民族文化自我认同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没有本土性就没有全球性;没有多样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与未来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的;没有如布尔迪厄和福山等人所说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或“人的资本”)与文化能力的养育、积累,没有工作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建构,中国的“经济资本”的建构和经济与科技的现代化将是十分艰难的,所谓“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能是健康的。包括社会美德、人文素养、工作伦理在内的精神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亦可以丰富、改善、激活现代社会化的行为方式。

儒学生发于远古三代,奠基于礼乐文明,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之中,是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形态。剥离其形式躯壳和政治化儒学的负面影响,其有机、连续、整体的宇宙观,自强不息而又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和而不同论,人生意义和理想人格境界之追求等,都有其现实意义,可以作创造性的转化,成为滋润现代社会和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21世纪的重要精神资源,是炎黄子孙精神生命的根基。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特别是作为其内核的儒家人文精神,有助于克服当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困境,尤其有利于当代伦理的重建。

一、儒家人文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核

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其中,尤以对“天、地、人、物、我”及其关系的反思,特别是对“人”自身的反思最具特色。在中华民族长期融和的历史过程中,儒、释、道三教,特别是儒教,在政教礼俗的各方面影响甚巨。中华各民族及各种思想流派在历史上关于人与天道(天神)、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之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汗牛充栋,人言言殊,今天我们很难以偏概全。但大体上,我们仍然可以把三千年来,在社会上层与下层中逐渐形成共识的、围绕“人”的若干思考略加总结与概括。

与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中华先民在原始宗教的氛围中,“人”的地位暗而不彰,或者说,人总是与“神”,特别是与自然神灵的“帝”,或有意志的人格神的“天”相联系、相纠缠的。甲骨卜辞和《尚书》中的“帝”或“上帝”,就是殷代人的至上神。甲骨卜辞中“帝其令风”、“帝其令雨”、“帝其降馑”、“帝降食受(授)又(佑)”[1]的“帝”,多半指自然神灵。而《尚书》、《诗经》中的“帝”,则是自然神灵与祖先神灵崇拜的合一。“帝”或“上帝”是人类群体及其生活的主宰。周代钟鼎铭文中,“天”字出现的频率很多。“天”“人”两个字的字形十分相近,“人”形上加一圆点即是“天”字。在周代,至上神的称谓由“帝”“天”混用,逐渐变为了“天”的独用。“天”成为了创造生命、万物,并福佑人间的人格神。如:“惟天阴骘下民”,“天乃佑命成汤”,“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天生烝民,其命匪谌?”,“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等等。[2]但“天”的人格神权威逐渐下落,变成非人格的最高主宰,甚至变成人们咒骂的对象,这在《诗经》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周代的礼乐教化,集宗教、伦理、政治于一身,其中表现了中华民族“人”的意识、“人文”的意识的凸显。礼治显然是人的积极有为之治,但从本源上讲,礼的源头是“天地”、“先祖”和“君师”。天地是生命的本元,先祖是族类的本元,君长是政治的本源。所以,礼文,在上方事奉天,在下方事奉地,尊敬先祖,尊重君长。这是安定人民之本。而礼、乐之教,当然还有诗教、易教、书教等等,是用来对统治阶层、知识阶层的人,陶冶身心,端正品行的,继而用来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人格境界,调节、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谓“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3],以礼节民,以乐和民,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的时代是中国人“人文意识”觉醒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4] 孔子把继承了夏商两代文明而又有所创新的丰富繁盛的“周文”,作为我们民族深厚的大传统。“周文”源于且不脱离原始宗教而又强调了礼乐教化。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孔子点醒了、拯救了周代礼乐文明的活的精神,并把它提扬了起来,这就是“仁”的精神!“仁”是礼乐的内核,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

中国人文精神其实不是别的,就是孔子“仁学”的精神!“仁”是什么呢?“仁”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即孟子所说的人异于禽兽的那么一点点差别。“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5],突显的是人的主体性,特别是道德的自主性。“仁”又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生命的感通,又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价值理想。这种价值理想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等“忠恕”之道作为主要内涵。这可以推广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家间、民族间、宗教间、文化间的相接相处之道,乃至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自然的普遍的和谐之道。孔子的“仁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此不仅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而且也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智慧。无怪乎《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斯先生,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这是很有见地的。[7]

孔子和儒家极大地张扬了人的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创造精神,特别是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的积极建构,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肯定道德、知识、智慧、文采、典章制度、礼乐教化等等。但孔子和儒家在极大地肯定人的文化创造的同时,并没有陷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文至上主义的立场,反而谨慎地处理了人文与自然、人文与宗教、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特点

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与自然对立,不与宗教对立,不与科学对立。这是中国的,特别是孔子、儒家的人文精神的特点。

特点之一:儒家人文精神不与宗教相对立。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8],即对民间小传统的信仰,对鬼神迷信不轻易表态,或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但这并不表示他对当时精英文化大传统的信仰有丝毫的动摇。孔子也运用占卜,强调祭祀的重要和态度的虔诚。孔子特别反复申言对“天”的信仰和对“天命”的敬畏。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唯天为大”[9]。孔子保留了对“天”、“天命”的信仰与敬畏,肯定了“天”的超越性、神秘性。孔子赞美《诗经·大雅·烝民》篇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为“知道”之诗[10],肯定天生育了众民,是人的源泉,认为人所秉执的常道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即天赋予了人以善良的天性。孔子肯定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的要求,又进一步把宗教与道德结合起来。孔子和儒家的积极有为的弘道精神、当担意识,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朝闻夕死,救民于水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品德,均源于这种信仰、信念。或者我们可以说,儒家人文的背后,恰恰是宗教精神信念在支撑着!孔子说:“天生德于予”;“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1]儒者的理想能否实现,听之于命运,因为这里有历史条件、客观环境的限制,不必强求,但也不必逃避,主体生命仍然要自觉承担。儒家把这种宗教精神转化为道德精神,儒学即是一种道德的宗教。儒家的“天”,是形而上的“天”,是道德法则的“天”,这个“天”和“天命”转化为人的内在本质,在人的生命内部发出命令。如此,才有千百年来刚健自强的志士仁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行为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气概,乃至社会文化各层面的创造。足见儒家人文精神不仅不排斥宗教,反而涵盖了宗教,可以与宗教相融通。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很少有像西方那样的惨烈的宗教战争的原因。

特点之二:儒家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

儒家的确把人作为天下最贵者。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2] 周秦之际的儒家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13]但人并不与自然天地、草木鸟兽相对立。人在天地宇宙间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人只是和谐的宇宙的一部分。“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4] 这是讲至诚的圣人,能够极尽天赋的本性,继而通过他的影响与教化,启发众人也发挥自己的本性,并且进一步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这也就可以赞助天地生成万物了。既然如此,至诚的圣人及其功用,则可以与天地相媲美,与天地并立为三。人与天地并立为三的思想,是在这种语境中表达出来的。

儒家人文精神强调天地人“三材之道”并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且成就了一个人与宇宙的大系统。“《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15]《周易》称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材”,其“三材共建”和“三材之道”,就是把宇宙万物归纳成不同层次而互相制约的三大系统,三大系统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天、地、人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之流中。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天地之大德曰生”[16]——这种精神来自天地。“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7] 天地之道,阴阳大化的作用,即生成长养万物。生长万物的富有叫做“大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做“盛德”,生生不停叫做“变易”。人效法宇宙的“生生之德”而不断创进。“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8] 物相杂之谓“文”,阴阳刚柔的交错是“天文”,或曰自然条理。自然条理是多样性的统合。依据自然天地之道,在社会人事中采取非武力的形式,叫做“文明以止”。人事条理即是“人文”。人文应效法“天文”。我们观察天文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来感化天下的人。足见人事法则应与自然法则相匹配,相照应。

宋代儒者讲“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不剪窗前草”,讲仁爱之心遍及鸟兽、草木、瓦石,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是十分鲜明的例证。这表明,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不会导致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自然的宰制、占有或无视动物、植物的存在;相反,它讲求的是与自然的协调。“仁”与“生生之德”恰恰是自然宇宙的精神给人之社会文化活动的示范与渗透。

特点之三:儒家人文精神不与科学相对立。

儒家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非但不排斥科学,反而包容、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普遍有两种误解。第一种误解,即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泯灭人的创造性的,是束缚人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第二种误解,就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反科学的,至少是阻碍科学技术之发展的。这两种误解都需要予以澄清。当然,具体地辨析中国文化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过程中的正负面的价值,不是本文的任务,这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我在上面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特点之二时,正面地回应了第一种误解。这里,我们借助于正面的阐述来回应第二种误解。

中国人文精神并不轻视自然,亦不排斥技艺。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独特的范式的研究,我们应当有独特的视域,而不宜以西方近代科学作为唯一的参照。李约瑟的研究尽管还有不少可以商榷之处,但他的慧识是摆脱了“西方中心论”,正确估价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的特异之处,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实际上做出的绝不亚于西方的贡献。中国人取得了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发明创造,闪烁着惊人的智慧。“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哲学。”[19] 普里高津也曾引用李约瑟的观点,指出与西方向来强调“实体”的看法不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中国思想对于西方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我相信我们已经走向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归纳,它将把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20] 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思维范式,重实用、重国计民生的行为方式,给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成功的一面,我们应当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当然,我们也不讳言其局限性。

有一种看法,以为重人生、重道德的儒家人文精神就一定会轻视自然、排斥科学,这也是需要辨析的。以中国宋代最著名的人文学者,也是最遭今人误会与咒骂的朱熹为例。朱子的“格物致知”中的“物”,既包含了伦常之事,又包含了自然之物。其“理一分殊”的命题,既重视宇宙统一的“理”,又重视部分的“理”和各种具体的“理”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其前提是在“物物上穷其至理”。“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21] 朱子的理学既重人伦,又重天道,肯定自然,肯定科技的价值,他自己在天文、地质、农学上都有贡献,甚至对浑天仪、水力驱动装置等有浓厚的兴趣。[22]

以上概述的儒家人文精神的三个特点又是相辅相成的。
三、机锋棒喝——启悟方式的革命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据权德舆于贞元七年后所写《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并序》和南唐泉州昭庆寺静、筠法师合撰之《祖堂集》,指出马祖道一的核心思想是 “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法无所着,触境皆如”和“随处任真”三点。至于启悟方式,只是消解关于言语经论的泥执。进入宋代,所传道一的禅法才有了很大变化,如《景德传灯录》即是。至《古尊宿语录》,则更为放大,使“道一成了一个激烈反对‘修道’的人”, “似乎用打、喝等方式悟人,即创始于道一,这距离史实愈远了”(11)。 马祖在接机方式上是否开后世机锋棒喝之先河,研究者见仁见智。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认为,机锋棒喝的禅法是马祖所开创;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则认为,此接机方式的革新乃洪州宗之特色。(12)我想,就马祖禅或洪州宗之整体而言,机锋棒喝无疑是其影响深远的禅法革命。马祖本人已开其端,其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越来越显,薪火相传,愈益放大。这种禅法是凸显个体性、生活化的禅观的必然要求与落实。 《祖堂集》记载,汾州和尚为座主时,讲四十二经论。他向马祖请教:“宗门中意旨如何?”“师(指马祖)乃顾示云:‘左右人多,且去。’汾州出门,脚才跨闶阆,师召座主。汾 州回头应喏。师云:‘是什么?’汾州当时便省,遂礼拜……”(13)马祖通过突然呼唤汾州之名,并问“是什么”,使汾州当下省悟。自认为对四十二本经论懂得很多的汾州座主,至此才悟真意,说:“今天若不遇和尚,泊合空过一生。”以下,《祖堂集》记载,马祖问百丈怀海以何法示人。“百丈竖起拂子对师云:‘只这个,当别更有?’”以上公案中,马祖以呼喊姓名和突然发问的方式,百丈以竖起拂子的动作接引对方,呼唤出他的自性,促使他洞见真相,自悟内在精神。类似的例子,在马祖禅中数不胜数。据《传灯录》记载,李翱向西堂打听马大师的言教,西堂智藏用直呼其名的方法回答李氏,李氏应诺,西堂赞叹说:“鼓角动也。”李翱对佛学有一定基础,对马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教法,也有自己的看法。西堂点醒的只是:马祖的言教,乃是直指自性。(14)
关于马祖以野鸭启导百丈的公案(15) ,人所尽知,兹不复述。这里,马祖用手扭百丈的鼻子,是特殊的手法,又用普通的“是什么”、“又道飞过去”等问话,启发百丈觉悟自性,不被外境所夺(跟着野鸭飞走)。百丈以“适来哭,如今笑”,不正面回答师兄弟们的问题,意在不执着于外境。最后,百丈又以“卷却席”的动作和答非所问来回应马祖,马祖即知他已悟道。
圭峰宗密认为,作用见性正是洪州宗的特色:“起心动念,弹指謦咳,扬眉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全体贪嗔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16)可见马祖禅善于从见闻觉知,从动作、语言,身心活动,生命现象中,通过机锋棒喝、扬眉瞬目等等方式把不可言传的内心体验传达给受教者,启悟他人自识本心,见性成佛。这再次表明了佛禅修证的个性化。


四、自识本心——儒、禅引为同调

熊十力指出,禅宗之根本在“自识本心,直沏真源。(自注:真源,谓宇宙本体。识得自心与万物同体,真源岂待外求?)”(17)在他看来,这也是儒学之根本。他发挥大珠慧海初参马祖的公案,指出“自家宝藏”即是本心,此是万化之源,万物之本。所谓“抛家散走”,是指专恃量智或知识向外追求探索。熊氏认为,本体不可当做外在的物事来推度,迷者以为实有佛法可求,实则佛者觉也,只此心是。若离自心,便无佛可得,亦无法可得。关于“使用自在”,熊氏说,这个宝藏是吾人所以生之理,亦即是天地万物所以成形之理,因吾人与天地万物同一本源,不可分割。由此应知,此大宝藏具有无穷神化,无边妙用。就吾人日常生活言之,此大宝藏随触即应,无感不通。熊氏以“本心”与“习心”之辨来解读这一公案。一般人任习心趣境,将佛法当做物事来追逐,而不自识何者为自家宝藏或本来的心,自己不认识自己。他指出:“吾人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大宝藏,本崇高无上……此崇高无上的,正是平平常常的。若悟得这个,才是我的真实生命。易言之,这个才是真的自己,岂不平平常常?又复当知,若认识了真的自己,便无物我,无对待,乃至无取舍等等。于此何容起一毫执著想,何容作一毫追求想哉……马祖鉴其妄习未除,于是呵其外逐,令反悟自家宝藏,又示以无物可求。而慧海乃一旦廓然空其胸中伏莽,始跃然兴问,谁是自家宝藏?马祖则直令其反悟当下之心,即此时兴问之心,光明纯净,如赤日当空,不容纤毫翳障,此非自家宝藏而何?若时时在在,恒保任得如此时之心,便是药山所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也。”(1慧海被马祖提撕,习心偶歇,而本心之明,乍尔呈现。但恐妄习潜存,仍然障蔽本心之明。因此,保任之而勿放失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孟子“求放心”之本意。
熊十力平生最服膺马祖扭百丈鼻孔一公案,认为其揭示独体及护持工夫,至为亲切。马祖在怀海接近成熟之际,见野鸭飞过,因乘机故诘,诱而进之。怀海滞于习心逐境,未能解悟。马祖再诘,而怀海犹不悟,于是马祖扭其鼻孔,令其自识独体。马祖当机善诱,意义深远。关于“作用见性”,熊氏界定为:“夫性者,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但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则谓之性。以其主乎吾身而言,亦谓之心。作用者,即凡见闻觉知等等,通名作用。”(19)但熊氏强调,严格说来,“作用”是本心本体的流行,是本体的力用,依根门而发现,表现为见闻觉知的。如果根门假心力以自逞,挟习俱行,由此而发为见闻觉知,这是根与习用事,不是本体流行,不成为作用。据通常说法,慧海这时内发的见闻觉知,就叫做心。不过,此所谓心,是以作用名心,而不即是本体。熊氏把引生见闻的人、事物或语言称为外缘,而将见闻说成是内发的,认为见闻不只是感摄,而是具有明确的。“马祖答慧海,只令他反躬体认,当下虚明纯净,不杂一毫倒妄的见闻觉知。就在这里认识他固有性体,即所谓自家宝藏,可谓易简真切之极。盖见闻觉知,固是当下发生的作用,而此作用不是没有内在的根源,可以凭空发现的。须知,此作用即是性体之流行,故于作用而见性也。马祖扭怀海鼻孔一案,则可与答慧海者反以相明。怀海于野鸭子飞过时,而起野鸭子的见。这个见,正是逐物生解。此解只是根与习用事,而不是本体之流行,即不成为作用,故于此不可见性。”(20)
熊氏严格本心与习心的区别。就“作用见性”而言,他把心的力用,流行于根门,不为根所障,习所锢者,叫做“作用”。习也有净染之分。锢敝其心之习为染习,常乘权而起.熊氏作出这些分疏,当然是为了避免流于狂禅。但熊氏肯定马祖行住坐卧、应机接物之道,与我国儒道诸家之道,只是一道。他更认为孟子求其放心、保任无失、深造自得、发掘资源、左右逢原之说与马祖自识本心、即心是佛、河沙妙用、不出法界之说,可以相互发明。 自识本心,才是解脱的本原,但本心容易与习心(向外追逐,计较分别之心)相混淆,习心或无明,成为发明本心的障蔽。明心见性,就是要空掉或超越这些障蔽。马祖禅沿着慧能的智慧方向,借助《孟子》、《庄子》等本土资源,返回自身,寻找吾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生命本源,肯定自家宝藏自足圆满,元无少欠,让真心真性(佛心佛性)真实地呈现出来。其要旨是创造条件,在凡俗的日用常行之中,凸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禅宗与儒家是相通的。马祖禅把佛还原到人的具体生命中,又把人的凡俗生活安顿在佛的境界之中,使有限制的个体透过与佛同体的内在生命的发掘,体悟到心性的空灵与自由,从而超越限制,通向永恒。
总之,马祖禅强调个体人自身即佛,随时体道,以更简易直捷的方式当下得到解脱。他彰显了个体内在的价值,开发自身的资源。他的无修无证、无念无著之禅机,更彰显了“人”的
地位、“个体性”的地位,其灵活启发的方式,更具有创造性。马祖及其禅观、禅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宋明心性之学的重要资源,亦为当代新儒家所珍视。其举动施 为、语默啼笑中,充满高峰体悟的创意。其不假外求的方式,截断众流的爆发力,借助语言 又超越语言限制的佛慧,在今天的思维术、语言哲学和诠释学上都有极高价值。


注 释:
(1)据杜继文、魏道儒云:“道一一生的活动,以洪州为中心,南抵大庾岭北,东南越过武夷山脉至福建、浙江境,时间大约自天宝三年(744)到贞元四年(78的四十余年中。”见杜、魏合著之《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29-239页。
(2)比较集中的在《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功能上章和明心上章,见《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3-384页、551-557页、561-563页。
(3)《祖堂集》,卷十四,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12月,第267页。
(4)《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54页。
(5)《古尊宿语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上册,第5页。
(6)《五灯会元》,卷三,上册,第146页。
(7)《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祖堂集》,卷十四,第270页。
(9)《五灯会元》,卷四,上册,第198-199页。
(10)《五灯会元》,卷三,上册,第157页。
(11)同注①,第234页。
(12)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179 页;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60 -61页。
(13)《祖堂集》,卷十四,第271-272页。
(14)参见吴怡:《公案禅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8月再版本,第58-59页。
(15)见《古尊宿语录》,卷一,上册,第6-7页。
(16)宗密:《圆觉经大疏抄》,《大正藏续篇》,卷十四,第279页。
(17)同注(2),第551页。
(1同上,第552-553页。
(19)同上,第557页。
(20)同上,第562页。
http://www.qiqi8.cn/article/24/30/2008/2008071062494_2.html

作者:郭齐勇


论文关键词:马祖禅 哲学 意蕴


马祖道一(约709-788年)是南岳怀让的弟子,曹溪惠能的第三代传人之一。惠能南宗至马祖 道一、石头希迁而大盛。马祖、石头都是南禅史上的中心开启式人物。惠能的生命智慧,禅宗的独特精神,迨他们而弘扬光大。马祖主要在洪州(今南昌)传禅(1),弟子云集(《祖集》说他有88位善知识者,《景德传灯录》说他的入室弟子有139人)。洪州宗或江西禅系的佼佼者,有马祖门下三大士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及大珠慧海、石巩慧藏、麻谷宝彻、盐官齐安、五泄灵默、大梅法常、归宗智常、盘山宝积、庞蕴居士等。马祖殁后,西 禅师遍及天下。影响巨大的有南泉的弟子赵州从谂,百丈弟子黄檗希运,嗣法于百丈的沩山灵祐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开创的沩仰宗,嗣法于黄檗的临济义玄开创的临济宗。沩仰、临济二宗与原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系统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是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分灯并弘的五家禅,风靡于全国,在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影响并远播海外。
熊十力先生平生最服膺马祖禅,在《新唯识论》、《十力语要》等著作中,多次引用马祖与百丈怀海、大珠慧海、大梅法常的若干公案,并加以发挥(2)。熊氏高度评价了马祖当机善诱的禅法和当下自识本心的禅观。笔者受到熊先生的影响才注意到马祖禅的奥意。本文只是在前贤和时贤的启悟下,略述马祖禅的意蕴。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教。
一、即心是佛——个体性的凸显
“自心是佛”本是六祖惠能禅学的内核。惠能把外在权威纳入自心之中,张大人的自性,促进人的觉醒。马祖珍视人的主体性与个体性,肯定人的内在自我的价值和能力:
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开悟。又数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3)
这里继承了达摩以来明心见性的思想,而更加肯定自心清净,自修自作,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心”与“佛”的统一是禅宗真髓。这就破除了对外在权威、偶象、经卷、知识、名言、持戒、修证、仪轨的执著,统一“世界”、“佛”与“我”,肯定向内体验的重要性,自悟内在宝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 大珠慧海法师初次参拜马祖,欲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问:“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 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慧海从此开悟,“自识本心”。(4)马祖重视自身价值,肯定自家宝藏的圆满具足,反对“抛却自家无尽藏”,打破“佛”与“我”之间的时空阻隔,把世界与我融为一体,当下体验佛的境界。这是受孟子、庄子之学的影响所致。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意旨一样,马祖所说我具备了一切,不是指外在的事物、功名,而是说道德的根据在自己,元无少欠,一切具备。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内。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一样,马祖要化解物形,得到精神的超脱放达,而这种精神自由,是以对最高本体的冥悟契会为前提的。
“即心是佛”的命题,强调内转、内修,在自心上做工夫,凸显了道德的主体性与个体性,以更好地成就人格。马祖因材施教,对向外求佛的人讲“即心是佛”,对执著自心的人讲“非心非佛”。公案:“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按即马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5)向外觅求者就好像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啼哭的孩子一样。这要用“即心是佛”加以启导。没有从深层次理解“即心是佛”,执著其表层意义,盲目张扬自性者,犹如暂时贪恋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孩子一样,因此要以“非心非佛”化解其执。进而,马祖告诉人们,物不是物,是道的体现。这是为了避免对于“非心非佛”的执著。真正有悟性的人,任运而行,应机接物,触目即道。
大梅法常受马祖道一“即心是佛”启发,大彻大悟。此后法常把握住这一宗旨,无论马祖再说“非心非佛”,他只管“即心是佛”。马祖赞扬说:“梅子熟也”。(6)足见“非心非佛”云云只是帮助人们理解“即心是佛”的。法常对此有极深的体验,不再受各种言教遮蔽,不限于种种偏执。道德完善、生命体验,总是个体的事。马祖不仅重视内在性的开发,把“佛”与“我”统一起来,而且把修道贯穿到个人具体的生活之中。

二、平常心是道——生活化的推进
马祖开示众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 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7)“平常心是道”,即中国传统“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的蜕变。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将其纳入日用常行之中。这是在自心做工夫的“即心是佛”之论的发展与补充。前引公案,马祖对真正有所悟的人,不讲佛、心、物,只教他任运而行,应机接物,正是此意。
马祖提出“随处任真”的命题。(“随处任真”,是人心深处佛性的自然呈现,是人在穿衣吃饭、担水运柴、待人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明了禅理,提升意境。这就把禅推进到世俗生活之中!如果说“即心是佛”使成佛的理念向内转到自心的话;那么,“平常心是道”则使成佛的道路由记诵佛经、坐禅修行转向世俗日常生命活动。马祖门人南泉回答赵州“如何是道”的提问,重申马祖“平常心是道”的命题。赵州问:“还可趣向也无?”南泉说:“拟向即乖。”赵州曰:“不拟争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于言下悟理。(9)这就是说,佛道、佛理不是虚拟、设置的教条,不是知识理性或一般的是是非非,而是寓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体验、觉悟到的人生智慧。道不离开真实生活,不离开个体人生存的具体场境。禅的智慧贯彻到平淡、凡俗的生活中,融成一体,使生活具有了不平淡、不凡俗的价值,使人们断掉妄念,摆脱烦恼,体验凡俗中的崇高、愉悦、安适。禅的智慧寓神圣于凡俗,化凡俗为神圣,不执定于过去,消解物欲追逐等苦缘,当下得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自由。
大珠慧海回答源律师“如何用功”之问,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10)一般人因俗世生活的牵累,功名利禄的追逐,人际关系的照应,总有百种思虑,千般计较,常常被折磨得寝食不安。禅的智慧,让人们空掉外在的攀援与追逐,解脱妄念、烦恼的系缚,安于自然平易的生活,在平常之中悟得生命之真。平常是生命的本真,平常心是空悟的智慧。否弃平常,视不常为常,被各种幻想妄念左右,就会失掉自家宝藏。今天我们有很多人把“正常”与“非常”颠倒,孜孜以求现实功利,最终丧失了自我。另一方面,大珠慧海所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一种平常心的境界,却不是简单的事,不是排斥,毋宁说反而涵盖了不平常的修持,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此境。
禅的智慧,在随顺生活的真实中,否定分别计较之心,超越庸常,解脱牵累。马祖的贡献,即着力于使禅生活化,在随时着衣吃饭中长养圣胎,不雕凿于心计,放下过去的罪恶感或荣誉感,解除精神负担,随处任真,触境皆如。为此,他推动了禅法的革新。
二、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关羽形象一直是三国故事的一部分。据学者考证,三国故事可追溯至唐代。⑩从《事物纪原》和《东京梦华录》等书看来,三国故事在宋代已颇为流行。前者提到: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⑥,而后者载徽宗时,东京瓦肆伎艺中有名为霍四究者说《三分》。⑩苏东坡也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轨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留理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顺三国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上演。《南村辕耕录》载有元代院本《赤壁厦兵》、《刺董卓》、《襄阳会》、《骂吕布》等名目。《录鬼薄》载有关汉卿所写剧本《闹荆州》、《单刀会》、《双赴梦》及武汉臣的《三战吕布》等名目。⑩宋末元初,在“说三分”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分事略》(刊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三国志平话》(刊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两书。⑩至元末明初,就出现了上承“说三分”与《平话》传统、并依据史书改编、摘录和复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演义》与“说三分”有清楚的渊源关系,《三国志平话》和元代三国戏中共约35个故事,都见于《演义》。”



从“说三分”至《三国志平话》再至《三国演义》这一传统中,民间艺人对关羽形象进行了重塑,关羽形象因此较唐有较大变化。在唐代他是一个以凶猛著称的人人敬畏的神,此时则变成广为接受的人物。宋人张宋《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轨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宋代关羽形象于此足见一班。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陈寿《三国志》中的关羽可说是名将,但说到忠义,他却曾为敌国所俘,说到神勇,他却失之鲁莽傲慢,最后不得寿终。历史上的关羽虽非文盲,但大概也识字无多。《三国志》本传没有关羽读书的记载,只是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④而宋代“说三分”继承、发挥这一说法、创造出关羽讽诵《左传》、秉烛夜读的形象,从而为关羽忠义的形象作了一个注解,进而将之塑造成儒家的理想人格。关羽形象的塑造是以“桃园结义”、“降汉不降曹”、“漏桥挑袍”、“古城会”等一系列情节来完成的。历史上的关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曾投降曹操,《演义》却将之改编为:关羽被围困在下邱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宁肯战死,决不投降。张辽恳切地向他提出,如果猛拼一死,等于犯了三桩大罪:一是使刘备失去依靠,二是把两位嫂嫂丢在曹营无人照顾,三是不能再匡扶汉室拯救黎民。关羽听后,沉吟半晌,提出停止战斗的三项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与刘备的家属一宅分为两院居住,三是探听到刘备的下落便去寻找。直到曹操应允了三项条件,关羽方才回下邱救出甘、糜二夫人,随曹操到达许昌。这就是著名的“约三事”。这一故事不仅抹去关羽降曹的污点,反而将关羽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又忠又义的人物,它还为以后的一系列故事作了铺垫:其后在“挂印封金”、“古城会”等故事中充分塑造了关羽的忠的形象,而在“华容道”故事中又突出关羽重义和知恩报恩的形象。因此,宋元“说三分”传统对关羽塑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关羽 —原有“勇武”人格中加入“忠义”的内容。关于宋元“说三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清人顾家相强调理学的影响:“北宋太祖得国,虽亦非正,而诸儒辈出,修身立品,远胜前朝,(韩、范、富、欧已然,不始于皖、洛、关、闽也。)一时风俗人心,为之五变。沿及金、元,虽以外域帝中邦,而理学大昌,人存直道。”



三、明清时期的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普及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早在明代,《演义》就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明人胡应鳞《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条即云:“古今传闻讹谬,率不足欺有识。惟关壮缪明烛一端则大可笑。乃读书之士,亦什九信之,何也?盖溢胜国末,村学究编魏、吴、蜀演义,因传有羽守邱见执曹氏之文,撰为斯说,而埋儒潘氏,又不考而赞其大节,遂至谈者纷纷。”《演义》对清初统治者的影响尤深。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都是通过它了解到关羽的形象。早在太宗崇德四年(1639),即命大学士达海译是书。顺治七年(1650),《演义》告成,“大学士范文肃公文程等,蒙赏鞍马银币有差”,据清人陈康棋《燕下乡腔录》卷十记载,清初满洲武将不识汉文者,“类多得力于此”。时人尚有清初统治者以《演义》中“桃园结义”故事蹋糜蒙古之说。④《演义》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俯抬皆是。文人作诗用典忌用小说家言,而清人作对赋诗引用《演义》者比比皆是。袁枚即举数例:一是崔念陵赋五古责关公华容道上放曹操一事;二是何肥瞻作札用“生瑜生亮”一语;三是某孝廉作关庙对联有秉烛达旦语者。⑤其实,清人作对用《演义》语者殊不足怪,梁章矩就指出:“关帝庙联最多,世人皆习用《三国演义》语,殊不雅驯。”②章学诚也指出(乱码中略)


正因为《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如此深入民心,明清时代的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在崇拜关羽时就很容易将这一形象附加于关羽崇拜之中,使关羽神格中的忠义因素更为突出。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杨守礼重修宁夏总镇汉寿亭侯旧庙,他在记文中即称:“侯平生雅好《春秋左传》。盖《春秋》以尊王室,攘夷狄,诛乱讨贼,孰典庸礼为义。侯之所以拳拳于昭烈(刘备)者,良有以夫!万历年间(1573—1619)宁德知县高愈谦创建该县武庙记文中则有“秉烛一节,可对天地,耿耿射人,照耀干载,谁不钦其风而倾其义也”等语。⑥至一般平民,据美国学者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教授考察,清代以三国故事编成的武戏在鲁西极为流行,关羽等人成为当地民众心目中的主要神抵,清末义和拳对此即多有借鉴,许多拳民在降神附体的仪式中都自称关公。



随着《演义》及其塑造的关羽形象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的地位在明中叶以后发生了较大变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即效建关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成化十三年(1477),“又奉效建庙宛平县之东”,作为太常寺宫祭场所,每年定期于五月十三日拜祭。凡“国有大灾则祭告”。⑥但此时关羽尚无封号,真正的变化是在万历十八年(1590),该年关羽晋封为帝,此后万历四十二年(1614)再次救封。清王朝早在崇德八年(1**3)便建关帝庙于盛京(今沈阳)。匝治九年(1652),追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加封灵佑。从雍正到乾隆年问,关羽及武庙逐渐获得与孔子及文庙相当的地位。从嘉庆十九年(1814)开始,清廷又对关羽进行了几次加封,至光绪五年(1879),关羽封号已达二十二字之多。⑩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记典中地位的日渐提高,固然与《演义》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与当时的政治危机也有相当的关系。万历以后明王朝对关羽崇拜的日益尊崇,乃是晚明社会危机四伏、王朝摇摇欲坠的一种反应;而清廷对关羽的加封和尊祟,基本上都与清朝从事的军事行动——从入关追剿农民军到平定三藩,从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到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从镇压京师、河南天理教起事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有密切关系。⑩因此,我们可以说,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的地位越隆,反映出的王朝危机就愈深。



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更有“天下关帝庙,买音一万余处”⑥之说,所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难怪清人不无感慨地说:“予尝谓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缪,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另外,关羽还被许多秘密宗教、结社所崇拜。应该说,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日尊和在民间的日益普及,与同期《三国演义》及相关戏剧、戏曲等民间文化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影响是分不开的。后者不仅为关羽在社会各阶层中地位的变化奠定文化基础,而且也成为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文化资源。



四、结 论



研究中国宗教仪式的学者,在讨论诸神崇拜时,往往强调崇拜者自身的不同的实用功利动机。他们将宗教视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追逐不同利益的文化工具,视为崇拜者对政治经济压力的一种回应和反击。其必然结果,就是强调神明崇拜在时空中表现的不连续状态,这种解释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回应和反应的“工具”是从何而来的,它也无法解释神明崇拜迅速普及的原因。显然,这种回应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受当时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化传统所制约和影响的。这种文化资源可能是上层文化,也可能是民间文化(在本文中,构成文化资源的是民间文化)。



作为官僚体系中的一分子,官方宗教的创立、实践者在诸神崇拜中为何和如何借用民间文化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崇拜者不仅是政治人,而且是社会人、文化人。作为帝国官员,他们的官僚生涯实际上仅是人生的“逆旅”,绝大多数官员的官僚生涯并不长,他们很大部分时间(至少包括青少年和老年)都是生活在乡民社会、浸淫于民间文化中的。正是在这点上他们与乡民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拥有共同的文化资源。而这为两者塑造各自的宗教提供了重要源泉。



从唐代至明清,官方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实际有三个周期:在唐代官方崇拜与民间崇拜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和关系;从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官方崇拜受到了佛教化和道教化关羽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官方崇拜与民间崇拜都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影响。从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发展、变化,我们看到的是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逐渐走向一致性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当与唐宋以来社会流动性日益提高有内在联系,因为它必然带来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日益频繁的接触。②明清时期,关羽不仅为王朝所推崇,成为国家保护神,同时深入民间,成为财神、行业神和聚落保护神,而且为秘密宗教、结社所尊崇,而王朝、民间社会、秘密社会崇奉关羽的原因,基本上是由于关羽忠义神武的神格。如此之高的一致性,乃是由于这一形象基本上来自共同的文化资源——宋元民间“说三分”的传统。由此我们注意到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问题。



文化史讨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Edward P.Thompson)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认为,1792—1832年间英国工人阶级意识的出现,是对政治经济压力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并不是对统治阶级文化思想的反映,而是受到一个更长远的“道德文化”或者“小传统”的影响的。⑥笔者引出汤氏的观点,并不是要重申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本文对关羽崇拜发展过程的分析,也并非想强调民间文化对上层文化的影响。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象宋元民间文化塑造的关羽形象,虽然对于明清时期的官方崇拜有很大的影响,但假如宋元讲史和演戏传统在塑造关羽形象时没有吸收正统的忠义观,那么它的影响力或许会大打折扣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或者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纯粹单向的流动,正如俄国中古史学家古列维奇(Aron Gurevich)对欧洲中古前期和盛期民间文化所作的精辟分析和意大利史学家金兹伯(Carlo Ginzburg)对一桩异端审判的研究中显示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统治阶级文化与被统治阶级文化之间,实际上有循环往复、互相影响的关系。



由官方、民间的关羽崇拜和民间文化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我们还注意到传统创造的问题。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或快或慢的创造过程,不同时代都有自身创造的传统。不同的传统,变化的节奏不尽相同。有的节奏较快,阶段性较明显(如官方的关羽崇拜),有的则比较缓慢,并且在交替过程中出现交叉,阶段性不明确(如关羽的民间形象)。正如关羽形象的发展中显示的,在传统创造、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连续性,亦有变异性,传统本身往往就是由新旧因素层层累积叠加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正统文化与地方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时,不能将文化传统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要在动态的过程和具体的环境中去把握各种文化关系。









转自: 仅仅学术交流与学习之用,非商业之目的.
http://www.qiqi8.cn/article/81/83/2006/2006100721622.html

作者:刘永华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c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云溪友议》称:“(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860—873)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摇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开元十九年(731),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至上元元年(760),“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782),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⑧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1123),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⑩
3,贾谊的《治安策》



前面谈到,秦法来自于战国时代魏国李悝的《法经》,事实上,汉初之法又来自于秦法。虽然刘邦攻入咸阳城时与民约法三章说:”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但汉朝建立以后,三章无法统摄社会的方方面面。据《汉书刑法志》记载:由萧何删削,整理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就成了汉法。所以就其法律体系而言,汉法自然来自秦法系统,并没有大的革新。那么需要加以改造,也是不问可知了。



当时,供汉文帝选择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种是道家刑狱观,一种是儒家刑狱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寥寥数语,把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同民众受剥削以致饥寒交迫而流为强盗的因果关系,说得十分透彻。儒家的刑狱观,在某种程度上接近道家,即在追究百姓之所以犯罪的原因上;但在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刑狱措施上,则又有接近法家的一面,因为儒家是希望用世的,它就很自然的不可采取道家那种无法操作的刑狱观。



”孟氏以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⑻



这就是说,百姓犯罪,是”上失其道”这一根本原因引起的。这一看法同道家并无两样。但是,犯了罪还是要判刑的,只不过,因为认识百姓犯罪的根子并不在百姓身上,所以抓住了罪犯,弄清了罪行,还是要采取对罪犯有所同情的态度。



所以贾谊的《治安策》说:”普通人的智慧,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看到将要发生的事情。礼是禁于犯罪将要发生之前,而法是禁于犯罪发生以后,所以法的作用容易知道,而礼的作用难以知道……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以礼义治之者,积仁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亲和。”⑼



这是地地道道的儒家刑狱观,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用教化和礼义来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多次听过贾谊讲座的汉文帝吸取了儒家的刑狱观来指导刑狱实践。因此除肉刑,减轻刑罚,废止了法家刑狱观和刑狱实践。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实际上从一开始当皇帝就开始了。因为此时朝廷之内儒家已经渐渐占多数,儒家的理论优势和政治优势在诸如叔孙通、陆贾、贾谊等儒家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下,已经愈益明显了。十六岁继位的汉武帝,身边都是信奉儒家的大臣,受儒家的影响,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儒家的信奉者。年轻的汉武帝能形成独尊儒术的方针,恐怕和这些身边的影响不无关系。



其实,最初提出要以儒家为治国主要指导理念的人是贾谊,后来则因董仲舒的对策和公孙弘的具体部署而变得更加明朗化。



法家的弊端,其中一条就是”耕战入仕”,造成官吏素质的下降和社会风俗的败坏。法家的执法,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商鞅变法时,许多人都说变法不便,这样说的人”千数”,于是商君在太子犯法的时候”刑其傅”,于是第二天老百姓都老老实实的遵照法令了,这样法令执行了十年,道不拾遗,路不闭户,原来说变法不好的人又出来说变法的好处,结果商君把这些议论变法的人全部充军。在这里我们姑且不研究商鞅为人的忌刻不容人,单就法家思想而言,这就表示: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是绝对的专制关系;我定法令,你照办,百姓没有任何发言权,不但不能反对,连说好话也不行。与此相联系的,什么礼义廉耻之类的道德规范,全部不需要了。



我们从后世的封建社会历史可以知道,凡是以儒学治国的时代,一旦官吏出现腐败的情况,作为官僚后备军的士人阶层,即自觉出面担负清洗剂的职能,如汉末的党人,唐宋的太学生,明之东林党等。在这种清洁职能得到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支持的条件下,作为回报,士人阶层身为四民之首,又以自己的道德、文化在农工商中起表率作用其作用稳定而持久。所以士人阶层在对官僚的制约和对民众的影响力量各方面,都能起到稳定社会和淳厚风俗的好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这种作用,有似于今日西方社会中的中产阶级,确实是一股把社会带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



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政令下,实际上必然有一个选拔官僚和教育民众的标准问题,这一标准如果不趋于统一,执政者往往难以措其手足。所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尝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项成功经验。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落实,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从此正式走上权力的舞台,成为规范中国几千年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名副其实的指挥者,儒家从内部穿孔走向掌握实权。



三,汉儒知识分子权力穿孔的启示



熟悉秦汉史的学者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儒、墨、道、法四大学派都有体现的西汉王朝,偏偏选中了儒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呢?



要知道,西汉初六七十年,统治者是讲究无为政治的,”西汉三杰”之一的张良,讲究以柔克刚、功成身退的道家之术;著名的政治家曹参,就是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实践者。再比如,历史记载,刘邦被推选为农民起义军总领袖,以及后来被内部诸领袖推选为皇帝,汉文帝能成为天子,也是被大臣推选出来的;汉文帝死前拟诏,要求薄葬;汉景帝曾下尚俭诏书,这些选举天子、尚俭、薄葬的思想,实际是墨家的产物。再比如文景之治中治法家言的晁错一度官居御史大夫,即副丞相;汉文帝时因治平第一而从郡太守提拔为廷尉的吴公,是曾经和李斯同乡而从学于李斯的法家人物。



同样在权力部门有一席之地,最后只有儒家取胜,在考察了汉儒知识分子权力穿孔的政治活动以后,我们已经不难得出结论了。



当旧的学说已经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时候,必然要求有一种新学说出现。社会的发展极富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可以解释为一种有用性。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不受重视的,孔夫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赞其论而不用其人,就是这种有用性的体现。法家思想经过秦王朝的实验,已经证明了在平世使用的局限性和致命的弱点,所以兴起的汉王朝不会继续秦王朝的路线走下去。它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秦王朝遗产的弊端,需要一种理论支撑起整个权力大厦,使社会秩序和权力运行走向良性的轨道。这在任何变革的朝代和时代都会遇到,所以一种学说能否成功的被掌权者运用和支持,关键在于这种有用性能否付诸实现。



知识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看到儒家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行为,叔孙通解决了朝仪问题,使皇帝真正尝到了做皇帝的滋味;陆贾废弃战时体制,采纳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汉王朝的权力运作有了自己的国体和政体;贾谊强调德政、教化的作用,废弃了秦法体系,极大的缓和了统治集团和民众的矛盾;董仲舒讲究儒家士风,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作用。同时,这些汉儒也不是抱残守缺的人物,如陆贾取法家的中央集权制度,贾谊强调儒家思想指导下的无为思想治国,用儒家思想统摄其他各家,最后自成一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极富针对性。



知识分子必须在权力面前找准自己的位置。叔孙通能够抛弃儒家的形式,审时度势,不失时机的钻空子,把儒家的影响打入权力机构,可谓深谋远虑,用心良苦了。通过变成心腹人物,王权背后的权贵,慢慢按照他们的愿望改造现实。虽然知识分子放弃自主权,接受了决策者对研究施加的限制,虽然独立的研究基础不复存在,成为专家,虽然不允许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按形势要求解决政策制定者的问题,但他们恰恰利用这些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实施出去,最后形成了一种俾睨千古的浩荡霸气,天下之大,舍我其谁?!



注释:

⑴恩格斯:〈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233页。



⑵主要指借古罗马政治家帕布里亚斯为共同笔名的汉弥尔顿、麦迪逊, 以及杰·约翰,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制宪的要角(麦迪逊号称为美国宪法之父)、新共和国的领导人。



⑶如法国的吉伦特派、亚各宾派和沙俄时代的布尔什维克派,中国大多数的法家人物,如商鞅、李斯、晁错等。



⑷本章源自【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科学考察》(中央编译局2001年1月第一版)一书的第二部分《知识分子与权力机构》,原文共有六章,十万余字,作者系统的考察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并针对西方的知识分子历史做了详尽的描述。本章将科赛的观点加以提炼和突破。应当看到,科赛在分析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时,是将他们放在一个静态的场景下加以考察。对于在社会变迁、时局变动时候,知识分子类型可能发生位移的动态状况,没有涉及。本文则是在尝试阐述知识分子发生位移的动态状况,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位移,往往发生在不同的学派之间。从思想学派和知识分子类型发生位移的角度出发,恰恰是本文对科赛观点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是从社学学新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的一种尝试。



⑸《资治通鉴·卷第三·周纪三·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

⑹《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⑺原文载于《史记·卷七十九·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⑻《论语·子张》



⑼《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原文: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首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









转自: 仅仅学术交流与学习之用,非商业之目的.
(二)儒家的登场



儒家从来不掩饰自己对权力的热衷,这从他们教授”《诗》、《书》、《易》、《礼》《乐》、《春秋》”六艺可以看出,和周代官吏教育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比较,去除了习武的内容,增加了当代史教育,以自觉加强自我修养为核心,形成一整套文官制度的教学内容。老夫子授学三千,带徒七十二人,声势可谓浩大,他周游列国,各国君主赞其论而不用其人,伤透了儒家门徒的心,那时候,正是战国纷争时代,儒家的一套,根本不适合战时体制。于是,儒学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未来学”,”向隅而泣”不被人理睬。



历史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帮助儒家权力穿孔的,是文才武略都不如秦始皇嬴政的汉高祖刘邦。历史记载:亭长出生,担任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刘邦,”好酒及色”,性情豁达大度,善于结交人,属于那种见面熟的人物。他来自平民,懂得民生的艰难,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从善如流的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拥护谁,反对谁,拿的很准。招降纳顺,赏善惩恶的一套也做得出色。张良是没落贵族的后裔,陈平是游士,大将樊哙是个屠夫,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个卖布贩子,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渔民,彭越是强盗,这些人无论出身如何,地位怎样,刘邦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至于韩信,一生最怕者,恐怕就是刘邦,刘邦两夺军符,两次囚禁韩信,都像老鹰捉小鸡,轻轻松松。这些天生的和后天磨练的政治家素质,使刘邦成为一个开明的帝王。



1,叔孙通干仕



秦亡汉兴,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儒家开始干仕。首先是善于审时度势的叔孙通。秦朝时叔孙通已经是待诏博士。当陈胜农民起义军起,秦二世召博士咨询将如何处理,众博士都说陈胜将反或者为盗,必须发兵征讨,胡亥不高兴,于是叔孙通说,几个”群盗鼠窃狗盗” ⑹而已,地方官吏就可以捕捉了。议论的结果,讳病忌医的秦二世胡亥下令将那些主张出兵征讨的博士全部拿下,奖励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⑹。出来以后,一些人纷纷责备叔孙通”谀”,叔孙通则回答说刚刚脱离虎口,于是连夜逃亡,先投怀王,再投项王,最后降汉。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的评价他是一个没有气节的人,在战乱时代,知识分子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存在和某个政治军事集团的依附关系,所以叔孙通最后降汉,实在是敏锐观察到天下大势的明智之举。



刘邦文化不高,看不惯儒生的装束。于是叔孙通改穿楚地的短服,在那些顽固的儒生中,有一个能采取这样的姿态,自然博得了刘邦的赏识。据《史记》记载,叔孙通降汉时跟随的儒生有一百多位,可见叔孙通在当时的儒家学者中颇有声望和势力,这种情况下曲节投靠,没有非常之谋是难以做到的。



但非常奇怪的是,叔孙通向刘邦举荐的人都是一些原来当过强盗、壮士的人,儒家弟子一个也不举荐。于是儒生埋怨叔孙通不举荐他们。叔孙通解释说:汉王正在冒矢石打天下,你们不会打仗,所以先举荐斩将擎旗的勇士,你们要耐心等待,到一定的时间会推荐你们。叔孙通的这席话,并非信口胡说,而是”心有所定,计有所守”的表现。由于他举荐的人多次立功,刘邦欢喜,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刘邦已统一天下。叔孙通拿出秦朝朝仪、官制给新皇帝应用。刘邦认为过于复杂,指示一切从简。结果群臣在朝廷之上饮酒争功,拔剑击柱,刘邦又觉得这样太没有规矩。善于察言观色的叔孙通不失时机的郑重提出: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⑹。臣愿意去征召鲁地的儒生们,与臣的弟子们共同制定朝仪。”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这句话非常的厉害。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打天下儒家不行,治天下非儒家不可。可见叔孙通已经接触到战争时期政治体制与和平时期政治体制的区别问题。秦始皇没有将中央集权制度和战时体制厘分开来,结果秦穷兵黩武,二世而亡。从这个角度出发,叔孙通的观点无疑是政治思想认识的一大进步。



于是汉高祖请叔孙通制定朝仪,他的训令只有一句话:



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为之⑹。



叔孙通的朝仪草成以后,先在野外搭蓬演习,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请高祖参观演习。高祖看了,说道:



吾能为之⑹。



于是他命令群臣都学习这个新朝仪。



易知易行的朝仪制度在汉七年阴历十月长乐宫正式实行。气氛肃敬庄重,群臣按尊卑秩序喝酒,叩拜皇帝,没有敢失礼者。朝仪结束,高祖喜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⑹。”尝到皇帝滋味的刘邦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乘机进言:诸儒生跟随臣很久了,朝仪是他们共同商议制定的,应该也封官。于是高祖将这一百多名儒生全部封为郎官。



善于审时度势的叔孙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没有改的是儒家的信念和干仕的决心。他的思想和行为务实而踏实,不唱高调,制定朝仪易知易行,因此得到了高祖的青睐和信任。由于他的行为,使得儒家知识分子陆续进入权力机构,为儒家的掌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陆贾《新语》



儒生陆贾和汉高祖刘邦的谈话,是极有深度的。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但有听书的习惯,类似于今天听学者的讲座,所以学者有接近皇帝传播自己思想的可能。汉初几代皇帝都有听书的习惯,如汉文帝也听过贾谊、晁错的讲座,汉高祖实为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但皇帝也有不虚心的时候,这个时候陆贾就开始顶撞高祖了,文化偏低的汉高祖,治国远远高于秦始皇,一方面是他出身低微,了解民生疾苦;另一方面是他能听取不同意见,利于发挥身边有头脑的思想家的作用。像陆贾那样的顶撞,能够容忍和接受,确实拥有着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范。



”陆生时时在汉高祖面前说《诗》、《书》,高祖不耐烦,骂他说:\’老子骑在马上得了天下,要《诗》、《书》何用?”陆生说:\’骑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骑在马上治天下吗?况且汤武以武力取天下而以文治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过去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代任刑而治,得到天下以后依然不变,终于亡国。假如过去秦国在吞并天下以后,实行仁义之治,效法先圣,陛下安能得到今日之天下?”



”高祖被陆贾顶撞之后,面有惭色,说:\’试为我写出秦之所以失天下,我之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国家兴亡的道理。\’陆生于是扼要叙说国家兴亡的事迹,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未尝不称赞陆贾讲得好,左右皆呼万岁,名其书曰:《新语》。” ⑺



司马迁描述的这一段历史,是极富政治表现力的。仔细归纳可以看到:第一,陆贾认为取天下和治天下,政治上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很明显的指出了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政治体制的区别问题。第二,陆贾指出,战时体制的特点是极武、任刑,也是清楚的说明了这是法家的一套;和平时期的特点是行仁义、法先王。行仁义,显然是指儒家思想可与他讲述的《诗》、《书》对照;法先王则是儒、道、墨在野派学术的共同特点:法家思想是主张法后王的。可见,陆贾已经对儒、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加以区分开来,这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上,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后来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的政治失误,往往就是不善于区分不同政治体制与不同学术思想的使用范围这个问题上失足的。比如现代史上,为什么”文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主持者非要拿出法家的战时体制的一套做法加以肯定,并以此作为革命还是保守的分界线;再比如,当今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争执等,都是使人感到饶有兴趣的题目。



如果说陆贾的认识水平只是停留在区分开战时体制与和平体制的不同,那他和叔孙通提出的”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的观点没有区别,也和后来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撰写的《过秦论》没有多少区别。贾谊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时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攻守,就是战时政治体制与和平时期政治体制的差别性问题,”仁义”是儒家的核心。仍然归结到政治体制和儒法两家学说不同适用范围的问题。



陆贾思想高于一般人的地方,在于他吸收先秦学术思想时达到了极为精细的程度。《新语·怀虑》一文中,他提出:”举一事而天下从,出一政而诸侯靡。””圣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可见陆贾的高明处,在于他否定了法家的战时体制思想,而又取其封建中央集权理论。



应当注意到,陆贾在给刘邦讲述《新语》十二篇时,左右皆呼万岁,”左右”当为高祖身边的大臣和其他高级参谋人员,所以他在《新语》中确立的,得天下以后应当从战时政治体制及时转为和平政治体制的总方针,是得到汉初君臣的一致赞同的。



于是,西汉政权开始走一条”南授符印,北通和亲”的息战政策。南方,楚汉战争期间,秦代所委托的南海龙川令赵陀,受南海尉任嚣临死前的委托,代为南海尉,因称尉陀,并乘机自立为南海越王。汉高祖十一年,汉朝派陆贾为使者,承认尉陀南越王身份。北面,韩王信背汉投匈奴,汉高祖御驾亲征,结果被围平城,七天不得脱,贿赂匈奴皇后以后才得以安全退兵。于是汉高祖采纳刘敬的建议,用一个假公主嫁给匈奴国王冒顿,采取和亲政策,基本上停止了北方的战事。



南北两个方向的战事都停了下来,这才有可能改变战时体制,实行和平时期的政治体制。
http://www.qiqi8.cn/article/81/83/2006/2006100721620.html



发布时间: 2003-5-14

作者:李剑宏

一.知识与权力



知识能带来权力。知识分子常常迷恋权力。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虽然少数知识分子,例如”为艺术而艺术”的拥护者与政治毫无牵涉,对他们来说,政界就像一场恶梦,但事实上,纯粹的为”理念”而生的知识分子并不多。原因仅在于,我们的知识,或多或少与政治相关,并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势欲⑴。掌权的知识分子总在少数,而且只有极个别的知识分子掌握过权力,并且没有失去知识分子的品格,如美国的开国诸父们⑵。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通常均被证明是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对普遍的抽象价值的关注与社会的常规制度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知识分子往往对决策者埋头于日复一日的妥协和调和的实际事务不屑一顾,而掌权者则担心知识分子的不切实际和缺乏责任感。掌权者和知识分子之间一向是相互不理解和不切实际的。短暂的蜜月的确有过,但牢固的联盟从未建立起来。一般而言,知识分子涉入政治领域,常常以灾难告终⑶。



根据知识和权力的远近,可以将知识分子分成七个类型:掌权的知识分子;内部穿孔的知识分子;帮助权力合法化的知识分子;批判权力的知识分子;向国外求助的知识分子;不关心权力的知识分子;破坏权力的知识分子。



掌权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和政治常规化的时期,国家事务常常对知识分子争取政治优势的努力进行抵制,但革命时期却可能为他们提供获取权力的机会。在正常时期,个别知识分子偶尔也可能被吸收到权力机关,但只有在革命年代,知识分子集团才能处在打败国家的位置上。在革命者活跃和上升的短暂时期,似乎一切都可能发生。人们热切的想扭转和改变世界,此时知识分子就可以成功的夺取权力,但是,当随后常规工作的迫切要求使没有才智但有必要实际技能的政治实干家出现时,他们的权力就保不住了。



内部穿孔的知识分子,这是一群极富处世智慧的人群,当革命的时机似乎还不明显,而知识分子感到必须让社会的运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他们就会从自己掌握权力的企图转向劝告掌权者促其改变的任务上来。于是他们努力成为掌权者的精神指导、良心主管或谋士。直接实现自己的蓝图遭到破灭之后,他们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通过变成心腹人物,王权背后的权贵,慢慢按照他们的愿望改造现实。然而遵照日常政治要求的压力,几乎总会导致知识分子的厌倦,消除这种厌倦的办法,或是从没有依附性的知识分子主动变为依附的官员,或者以多少戏剧性的方式离开权力。当知识分子放弃自主权,接受了决策者对研究施加的限制时,当独立的权力基础不复存在时,知识分子就成为专家。当不允许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按形势要求解决政策制定者的问题时,他的角色就逐渐与一个具备专门技能但必须执行政策制订者任何指示的公务员没有多大区别了。



帮助权力合法性的知识分子,在旧学说似乎不足以支撑权力大厦的历史环境中,知识分子可以形成新的合法学说,或者可以创造完全不同的合法学说以证明新政权的合法性。新政权要求意识形态为其夺取权力提供合法性,承担这项任务的知识分子最初都不了解新政权,自以为踏上了更大自由、解放和正义的大道。他们只有做完了自己的工作才会发现,他们和他们最初提供的自由意识形态被一同抛弃了,政策制订者和知识分子的不稳定关系又一次明显起来。甚至那些欢迎新的统治体制并且提供象征性辩护的知识分子,也很容易--倘若他们不愿成为无批判精神的宣传家--品尝着苦涩的幻灭结束其使命。



批判权力的知识分子无需经历幻灭以后才相信权力和知识间有着长期不和谐的关系。他们一开始就把自己看作是社会意识和良心的承担者,如果必要的话,他们要以长期备战的状态进入政治疆场与那些掌权者厮杀。一般来说,只要时局正常,他们和不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没什么两样,只有当时的政治事件引起的问题超出了单调的政治,揭示出更重大的超越性事业时,这些知识分子才会积极参与其中。



向国外求助的知识分子,他们严厉批判自己的文化,同它格格不入;他们对自己社会的掌权者采取批判立场的同时,倾向于把自己的忠诚转向国外舞台。实际上变成了另一些国家而不是自己国家权力结构的合法化制造者,并破坏着自己社会的合法性基础。对自己社会不怀敬意的知识分子,却能为其他社会编制巨大的神话。在国内清楚发现的缺点,到了国外却被忽略。



这七种根据权力的远近而划分的知识分子类型,事实上存在着因社会变迁、时局动荡而发生位移的可能。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形成期--战国、秦、汉,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法家知识分子如何从掌握权力走向内部穿孔,而儒家又如何从内部穿孔走到掌握权力的历程。⑷



二.内部穿孔--汉儒知识分子掌握权力的历史考察



(一)法家的弊端



秦王朝是历史的幸运儿,好像今日的美国,特殊的文化、政治、地域以及开国者人格、思想的先进,铸就了霸主的地位。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很复杂,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偶然因素,这在宿命论者看来是天意,就是自秦孝公以来,六世君王都能秉承法家思想,不断励精图治,扩大疆土,在嫡长子继承制的条件下,能出六代有为的君主,不间断的富国强兵,实在是一种奇迹。换言之,拿我们后世的所谓总结式的历史研究方式来讲,法家思想在秦国如日中天,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先进性。这个时候的法家,与其说是权力拥有者的工具,倒不如承认法家思想首先统领了秦国君臣的思想。



秦朝二世而亡,所谓的正统史学家归咎于”暴政”二字,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秦亡的原因,但毫无疑问,这种研究浅尝辄止,没有把一个王朝的兴衰看到骨髓里去。



1,战争体制



法家思想源于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在四邻皆敌的环境下,强调战时体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我所用。由于比较注重从眼前的现实政治出发,因此崇尚权力,主张专制。但是在统一和国家趋向和平的时候,战争的创伤不能不平复,就像一个人在危机时刻拼足了力气,危机过后就没有力气一样,国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然而缺乏统治经验的秦始皇,继续在天下统一的时候劳民伤财,征战四方。他坐稳中国,伸出两个拳头向南北方向打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南方是发兵攻打南越,守五岭,据徐广注是五十万人,同时发役夫在湘江上游筑石堤,人工开凿渠道来运送粮草,役夫人数也不在少数,还未算进建筑宫殿陵墓的劳力,南征结束以后,南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并且有相当规模的移民;北方,派蒙恬发三十万军队击胡,同时修筑长城,人数也不低于三十万人。



法家理论是在战时中央集权体制下,一部分国家不断发生兼并战争中产生的。所以它具备两个特点:



一 ,适应国家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逐渐产生和发展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集权理论;



二,带着强烈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战争需要的强力色彩,即战时体制。



由于秦始皇自继位以后就连年征战,扫平六国,平定天下的宏图大志已经实现,缺乏统治经验的秦始皇自以为这种战争体制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没有将中央集权制度和战时体制厘分开来,结果国力消耗,民不聊生。



2,苛酷秦法



秦国法律来自魏国魏文侯时期魏相李悝编著的《法经》,被商鞅仕秦变法时带入秦国。《法经》今已不存,据《晋书·刑法志》的介绍,著名法家人物李悝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他把战国初年各国所通行的法律搜集起来,加以排比、分类、整理,编成一本具有完整系统的法律大全,就是《法经》。内容共分六个部分,即六章。一、二章是《盗》、《贼》,古代法律术语中,”盗”与”贼”是有区别的,”盗”为窃取他人财物,”贼”为伤残他人身体,所以要分章讨论。三、四章是《网》、《捕》,”网”指对付盗、贼的组织系统,包括刑狱制度、户口制度等;”捕”则指具体缉捕盗贼的方法。第五章《杂律》,包括赌博、偷越城墙、借贷不廉(高利贷)、官吏生活超过制度允许范围等。第六章《具律》,则是判刑的种类以及轻刑、重刑的原则,包括一些具体的案例。这本《法经》对中国的统一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一个法律基础,其历史作用显而易见。



然而,《法经》总结的是各国战时体制之下要求过度集中专制的统治阶级思想,而不是和平时期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统治阶级思想。这样,《法经》就必然产生两大弊端,其一,它主要针对盗贼而不是针对官吏的,它在约束官吏方面只占极少份量,这就说明,它对政治措施不当和官吏腐败导致盗贼孳生的这一规律认识不足。其二,由于集中各国刑罚,就集中了各国的严刑峻法。而这两大弊端正是秦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3,耕战入仕



战国时代,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耕战”作为进入官吏队伍的唯一道路,完全排斥了教育、培训、教化的因素,思想、道德、文化等官员必备的素质被挤在一个十分微弱的地位上。这在战争时期,固然可以收到集中物力人力财力的速效,但时间一久,官员素质急剧下降,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其实,自春秋以降,各派私学兴起,庶民上层可以进入官吏队伍,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因各种原因也会失去地位,这就给新形成的士人阶层一个机会,成为特殊的政治力量。士人阶层既包括统治阶级下层,又包括庶民上层,既是官僚下层,又是官僚后备军。这一新形成的士人阶层,既有站在统治阶级立场考虑利益的趋向,又有站在庶民立场为庶民代言人的趋向。”处士横议”,士人有议政之权,几乎已经是一种职业习惯,各国国君都认可了。这就形成一种社会监督力量,对于防止官吏腐败,是一剂特殊的清洗剂。今天我们看《孟子》、《墨子》,甚至道家著作,里面对政治的批评,随处可见,就是明证!但是,自从法家商鞅一派,以耕战作为唯一的晋身之阶,士人阶层的队伍和职能,都不断破坏和缩小。这就从两个方面使社会失衡,官吏缺少监督力量,民众少了榜样和代言人,时间一长,势必造成官吏腐败,民众道德水准下降,官民对立尖锐的后果,最后则是天下大乱。中国封建社会实行法家时间一长,这种弊政就非常明显,包括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长期征战把全国拖入战时体制,同样也出现了官吏腐败,素质下降和社会风俗败坏的局面!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承担不起政府所要求的义务,不能忍受残酷的社会控制,缺乏统治官员的上下流动和表达民意的渠道时,它离灭亡还会远吗?可见,秦王朝的灭亡,法家思想是始作俑者,法家使天下分崩离析”定于一”⑸,然而它赤裸裸的统治理念和方式没有遮羞布,终于在历史的演进中败下阵来,成了一个隐藏在中国政治舞台后面数千年的”导演”。




http://www.qiqi8.cn/article/75/76/2008/2008042961122.html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关键词: 精神医学 发展前景   

人类将步入21世纪,我国精神医学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 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  

21世纪初,将完成精神疾病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在Alzheimer病、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候选基因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基因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精神科各种疾病和致病基因将被陆续克隆,在此基础上,21世纪的后期将可能开展对精神疾病有效的基因治疗,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各种神经生化假说(主要指经典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肽假说等),将在新世纪陆续得到验证;随着神经生物学对各种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功能蛋白(包括受体、代谢酶等)性质的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将得到阐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CT、MRI、SPECT等现代先进检测仪器开始用于精神医学,使神经影像学在精神医学领域有了初步的发展。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将逐步装备PET仪在临床科研中应用,精神医学的脑功能影像学将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活体脑部受体的研究将彻底取代20世纪在精神病患者尸体脑组织上的研究,这对克服许多实验不稳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热衷于寻找直接服务于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的某些精神生理学标志,虽然探索的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莫衷一是,但这方面的工作在新世纪会得到加强,除了在脑电生理、眼球运动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推广之外,新的、更多的精神生理学标志将被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种学科与精神医学的结合发展也势所难免,精神医学将出现相当多个互相联系但又独立性极强的分支学科,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体现。  

2 联络精神医学的发展  

在步入21世纪后,心理卫生知识将得到普及,内外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将大幅提高,市级综合性医院将建立精神科联络-会诊机构,并且有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师参加临床各科的防治工作。  

3 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  

康复精神医学在新世纪中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造就一批从事精神康复的专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工作者,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等,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性康复。这使精神卫生服务社会化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4 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  

21世纪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队伍的建设 精神医学的发展主要靠科研、临床、社区服务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新世纪精神医学分支学科的大发展主要靠科研队伍,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建设、同国际先进国家合作交流,尽量同国际接轨,进行大量的跟踪性科研,缩短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在新世纪中进行更多的创新性研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强大的临床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使疾病病因学理论、药理学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壮大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特色,这支队伍使精神医学走向广阔的社会,使精神医学充满生命力,也是精神医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标志。 
 (2)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21世纪人人关心精神卫生、人人了解精神卫生的普通知识、人人接受精神卫生教育,对在社区开展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工作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主要途径。 
 (3)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随着临床诊断从症状描述性的表层向分子水平深层的转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临床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1世纪生物学的高度发展可能使目前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发生根本性的变迁,比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分成多个不同的较为合理且有说服力的新疾病类别,而“神经症”属下的8种疾病类别也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重新组合分类;另外,新的诊断标准中必定会增加许多可靠的生物性指标,并且会出现许多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准。   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医学的高度发展,也使将来临床的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对因治疗将成为主流,对症治疗手段也增多且更有效。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的阐明,使开发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药物成为可能,使治疗更有的放矢,治疗精神疾病将像治疗内科其它疾病一样可做到标本兼治。  
(4)精神卫生机构硬件建设 精神病患者从20世纪初完全封闭式的病房,走过20世纪末相对开放的病房后,将昂首步入新世纪敞亮而开放的“疗养所”—人类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将使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更多地受到人道的对待;医护人员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其工作环境、社会地位、收入水平都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明显改善,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接近。  

21世纪即将来临,让我们接受新世纪的挑战,发展我们的精神医学!
http://www.qiqi8.cn/article/75/76/2008/2008040860771.html

《时轮根本摄续》及其气功医学


《时轮根本摄续》是一部密宗时轮金刚乘法的主要经典之一,是《时轮根本续》(或译《时轮金刚经》)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这部经典虽然没有介绍到祖国内地,但在藏传佛教史上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为藏传佛教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甚至成为格鲁派佛教寺院天文学院的必修课程。下面拟就时轮教法的产生发展,《时轮根本摄续》的组织结构、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气功医学方面的知识作一介绍,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指教。
  
一、时轮金刚乘法的产生和发展
  
时轮金刚乘法是密宗的一种主要法,是印度教、民间信仰和大乘佛教中观学派思辩证空思想理论的产物,具有经高度组织的思想系统。“时轮”是殊胜不变的大乐语,没有由大乐所生的障蔽,蕴界等轮回。其特点,脱离行蕴及风界等障蔽,成为智慧性的时轮。《时轮根本续》说:“大时即大体,果之气行尽,一千二十一,一百零六气,三界气轮回,此乃是时轮”。《世界十大宗教》解释说:“时轮的意思是‘时间终极的存在’,它们譬喻现实的存在象时间的车轮一样,悠忽即逝,只有信仰宇宙的本初存在或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界中解放出来”。①上面几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时轮”的含义,如果仅从其宗教含义去理解,时轮即是一种智慧和方便相结合的修行方法,它通过长时间的修练人体的呼吸(气息)、脉等生理机能,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达到一种快乐的感受。   时轮金刚乘法是印度密宗晚期的主要教法,一般被认为是“正纯密宗”(或右道密教)的发展和分化,称为“左道密宗”。②这种教法产生在伊斯兰军侵入印度次大陆的前后。③藏传佛教史籍有关这方面的论述颇多。例如:熏努贝的《青史》不仅论述了时轮金刚乘法的产生发展,而且对它们的世系传承亦介绍周详。他认为时轮法产生于古印度。布顿大师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哲学家,他认为时轮金刚乘思想在原始佛典中已经存在。七世纪以后随着大乘佛教繁琐理论的发展,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接受,这时印度教、婆罗门教重新抬头,渗入到佛教中,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吸收形成了密教。这时候的密法属于右道密宗。八世纪后期,密宗从南印度逐渐向东印度等地区发展,吸收了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和大乐思想,形成了密宗的又一个教法——金刚乘法。时轮法是金刚乘法的一个分支,后来它把金刚乘法的世俗化、大众化加以体系化。据藏文典籍记载,时轮教法出现以后,月贤首先在香巴拉国④用当地数种文字记录,不断宣传,逐渐吸引了一大批信徒。但由于战火,不少著书化为灰烬,没有被保留下来。藏传佛教推举月贤为时轮教法的开创者。根据布顿记载的惹译师观点,时轮等菩萨法在印度出现于三王时代。三王指金刚座东面纳嘎杂巴德国的德哈巴拉王,南方纳拉巴德国的杂吾岗嘎巴王,西方阿夏巴德达国的噶纳吾杂王。布顿的解释又说,东方五部中的欧尔吾巴的孜勒班智达精通一切藏。他前后去过拉纳格日吾哈拉、吾扎玛协拉和那烂陀等寺学法,视见茹卡宝山。为了寻得佛一生所完成的密乘法及菩萨之释,受本尊指示,与下海取宝的商人结伴去香巴拉,和商人一起生活了六个月后分离。一日当他爬上一座高山时巧遇一人,那人问道:“你去哪里?”“我去香巴拉找菩萨之释”。那人说:“去香巴拉很难”。记载说遇见的人是月贤菩萨的化身。虽然这些话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从中可以知道当时时轮法已经在一部分地区传播。此后,还有班智达的弟子在香巴拉为了躲避战争把续释书籍藏于山洞后逃走,战争结束后去找藏书,发现《喜金刚》、《大乐》两部注释的下部不在的记载。这里所说的续,指月贤的著作。根据这些简短的记载断定,时轮教法是和金刚乘教法同时出现的,由于当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暂时依附于金刚乘教法而发展,没有形成独立的教法。经过九、十两世纪的不断吸收、改进、发展和完善,迄十一世纪初随着西亚突厥系伊斯兰军的大举入侵印度次大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拯救危亡的印度,佛教徒与印度教徒更进一步联合,对付共同的敌人。这时候、时轮法从金刚乘法中完全独立出来,形成了时轮思想体系,标志着其全部思想的完成,成为整个密宗发展中的重要一派。它的独立,也标志着印度密宗全部思想和形态的完成。时轮教法最先在印度西北部的香巴拉国传播,继后出现了许多时轮注疏及数种学派。在西藏最早翻译《时轮根本续》的是杰觉达娃欧赛,全面介绍时轮思想的人是译师喜饶札和惹译师曲饶,他们俩翻译了许多时轮经典著作,为时轮乘法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十三世纪,在西藏曾有人怀疑《时轮根本续》这部时轮乘教法根本经典的真实性,认为不是密宗经书,而是一部外道经典,认为其中含有印度教及印度其他教的思想。十三世纪以后,这部经典首先被觉囊派高僧和布顿大师看重,积极作注,招徒宣讲。从宗喀巴开始,《时轮根本续》的地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格鲁派将它作为必修课程,不少高僧大德为它作注。  

二、《时轮根本摄续》的组织结构和内容   

时轮金刚乘法被称为“左道密法”,是四续部⑤之中的无上瑜伽部的主要修法。时轮金刚乘法不仅仅是指人们所说的男女合修法,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天文历法、人体的生理病理学、气功医学、胚胎发育、医药学、大乘中观学说以及密法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大成。《时轮根本摄续》是对《时轮根本续》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时轮根本续》有时也被译成《时轮金刚经》或《时轮根本经》,是时轮乘法的根本经典,它汇集了各门学科的知识。全书共一千一十二首(偈),每行八个字,共有三十八万四千字。月贤的注释本共有一千六十首,始初用香巴拉国的数种文字书写成文,后逐渐流传下来。藏文史书称月贤为时轮教法的创始人。《时轮根本摄续》的藏文本最初由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班智达索玛纳塔和藏族译师卓格隆喜饶札翻译。后来大学者香顿多德巴与时轮师格隆茨程达尔奉法王八思巴(1235—1280)和本钦释迦桑波之命,根据存于拉萨的梵文原本重新校订,在萨迦寺雕刻印行。   《时轮根本摄续》共分五章。第一章:世界形成。全章一百六十七首,主要叙述微尘堆积的宇宙世界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变化,昼夜的更替以及佛教的宇宙须弥山的形状等,用佛教特有的宇宙生成论的观点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人们赖依生存的世界。它认为,微尘堆积的世界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空的世界。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而是缘起自性空。空的微尘世界上最先出现了风的微尘,这些微尘相互粘连结合,从中形成了轻漂而流动的风;之后,火的微尘相互粘合,形成了具风之电——火;其次水的微尘相互结合,形成了具有风火之雨——水;其后,地的微尘互相粘合,于虚空出现帝释弓(即彩虹),形成了地。由于风的吹动搅合逐渐形成了地基四大洲,其上有七小洲(岛)、七山、七海、二十七宿等。七形之日、月、星辰组成了星曜群。七仙居住的星宿称为七痣。在此宇宙生活的有天、饿鬼、龙、畜生等。大鹏蛋所生是风的生处;牛象根等胎所生是火的生处;小虫、蝴蝶、蚂蚁等湿温所生是水的生处;树⑥等幻生是地的生处。它把宇宙的生成比做卵所生。《时轮根本摄续》在提出四大形成的同时,否定了客观物质世界。它发展了大乘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的思想,认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仅仅是名言上的假有,虚幻不实,当体即空,没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本质。这种空不是人们主观认为的,而是实际存在的。这一章在提出总的宇宙形成过程后,接着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三个方面:金刚咒(诵)之体所生十种世界;从牢固命气所生星宿等世界;智慧与方便相交合所生(空乐)世界。在论及世界之量时,《时轮根本摄续》认为,从胜义方面讲,世界无所谓量,犹如梦境空无实有,量只是就世俗人的主观认识而言。根据世俗现象讲,世界之量如同世俗人的思想,各人有不同的认识。《时轮根本摄续》说:世界量是四十万逾缮那。⑦《对法藏》则说是三十六万多逾缮那。赡部洲⑧大地之量是一千二十五逾缮那。根据佛教中观学派的理论,实际上世界无所谓量,因为世界本身不真实,佛陀为了说法宣教、教化世俗人的需要而提出的,结果被世人误认为真实。在这里。《时轮根本摄续》运用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二谛观,在断定世俗世界和世俗认识的虚幻性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它们的真实性,为深入世俗生活找出根据。   第二章:决定病。全章一百六十三首。这章从人体的生理形成,胚胎发育、病理病因、医药医疗、气功疗法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说明。密宗称人体为小宇宙,是相对于大宇宙而言。《时轮根本摄续》在介绍两个宇宙时,不是将两者分割开来,而是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宇宙人体是由精液与月经交合形成的,精液相当于密宗所说的三十元音之我,月经是三十辅音之我。一月圆满后父亲精液之元音虚空界阿宇趋入母亲月经噶等三十辅音之中,两者相互结合。第二个月的上弦由精液之风界俄字加持入月经之三十辅音;下弦月经之水界吾字保护入三十辅音。第三个月上弦精液之火界日字保护入三十辅音;下弦月经之火界由字保护入三十辅音。第四个月上弦精液水界吾字保护入三十辅音;下弦月经风界俄字保护入三十辅音。第五个月是地界勒。精液是胎儿骨头、足生成的主要因素,加上母亲赤分作助缘使骨头等逐渐生长成熟。月经是肉、皮等生成的主要因索,由精液帮助逐渐发育成熟。男子十二岁成熟,具有方便——精液;女子十六岁成熟,具有智慧——月经。精液与月经在胎中交合后,首月形成胎儿的血液及种子甘露之味、十种细微脉,形成手、足、面的因素具备。第二个月手、足、面成形。第三个月手足颈头平齐。第四个月手、足、颈、面之脉流通。第五个月内、血、骨头等各关节成熟。第六个月有一定的触觉与苦乐之感,皮毛结实。其后几个月眼睛眨动,吸收营养,消化功能开始工作。另外,这一章还提出了生病之因与除病的方法。身体是一切成就之因,如果没有身体就不会有成就,亦不会有殊胜快乐。若要使身体健康必须昼夜修炼气功,使心脉调合,脉波流通。生病除了用气功治疗外,也可以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等配制成的药物调服。具体的治疗方法后面要作专门介绍。
六經素有歌詩誄箴銘之類,尚書帝庸作歌,毛詩三百篇,左傳叔向詒子產書,孔子
誄,孔悝鼎銘,虞人箴,此等自秦漢以來,聖君賢士,沿著為文章名之始,故因暇
錄之,凡八十四題,聊以新好事者之目云爾。
三言詩,晉散騎常侍夏侯湛所作。
四言詩,前漢楚王傅韋孟諫楚夷王戊詩。
五言詩,漢騎都尉李陵與蘇武詩。
六言詩,漢大司農谷永作。
七言詩,漢武帝柏梁殿連句。
九言詩,魏高貴鄉公所作。
賦,楚大夫宋玉作。
歌,燕荊柯作易水歌。
離騷,楚屈原所作。
詔,起秦時璽文,秦始皇傳國璽。
策,漢武帝封三王策文。
表,淮南王諫伐閩表。
諫表,漢東平王蒼上表讓驃騎將軍。
上書,秦丞相李斯上始皇書。
對賢良策,漢太子家令晁錯。
上疏,漢中大夫東方朔。
啟,晉吏部郎山濤作選啟。
奏記,漢江都董仲舒詣公孫宏奏記。
牋,漢護軍班固說東平王牋。
謝恩,漢丞相詣公車謝恩。
令,漢淮南王有謝群公令。
奏,漢枚乘奏書諫吳王濞。
駁,漢侍中吾丘壽王駁公孫宏禁民不得挾弓弩議。
論,漢王褒四子講德論。
議,漢韋元成議罷郡國廟議。
反騷,漢楊雄作。
彈文,晉冀州刺史王深集雜彈文。
薦,後漢雲陽令朱雲薦伏湛。
教,漢京兆尹出教告屬縣。
封事,漢魏相奏霍氏專權封事。
白事,漢孔融主薄作白事書。
移書,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論左氏春秋。
銘,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銘。
箴,漢楊雄九州百官箴。
封禪書,漢文園令司馬相如。
贊,司馬相如作荊柯贊。
頌,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
序,漢沛郡太守作鄧后序。
引,琴操有箜篌引。
志錄,楊雄作。
記,楊雄作蜀記。
碣,晉潘尼作潘黃門碣。
誥,漢司隸從事馮衍作。
誓,蔡邕作艱誓。
露布,漢賈宏為馬超伐曹操作。
檄,漢丞相祭酒陳琳作檄曹操文。
明文,漢泰山太守應紹作。
樂府,古詩也。
對問,宋玉對楚王問。
傳,漢東方朔作非有先生傳。
上章,孔融上章謝大中大夫。
解嘲,楊雄作。
訓,漢丞相主薄繁欽祠其先主訓。
辭,漢武帝秋風辭。
旨,後漢崔駰作達旨。
勸進,魏尚書令荀攸勸魏王進。
喻難,漢司馬相如喻巴蜀並難蜀父老文。
誡,後漢杜篤作女誡。
弔文,賈誼弔屈原文。
傳贊,漢劉歆作列女傳贊。
謁文,後漢別駕司馬班超謁孔子文。
祈文,後漢傅毅作高闕祈文。
祝文,董仲舒祝日蝕文。
行狀,漢丞相倉曹傅胡幹作楊元伯行狀。
哀策,漢樂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
哀頌,漢會稽東郡尉張紘作陶侯哀頌。
墓誌,晉東陽太守殷仲文作從弟墓誌。
誄,漢武帝公孫宏誄。
悲文,蔡邕作悲溫舒文。
祭文,後漢車騎郎杜篤作祭延鍾文。
哀詞,漢班固梁氏哀詞。
挽詞,魏光祿勳繆襲作。
七發,漢枚乘作。
離合詩,孔融作四言離合詩。
連珠,漢楊雄作。
篇,漢司馬相如作凡將篇。
歌詩,漢枚皋作麗人歌詩。
遺命,晉散騎常侍江統作。
圖,漢河間張衡作元圖。
勢,漢濟北相崔瑗作草書勢。
約,漢王褒作僮約。


宋洪适《盤洲文集》卷六三《跋文章緣起》:
右《文章緣起》一卷,梁新安太守樂安任公書也。按《隋經籍志》,公《文章始》
一卷,有錄無書。郡之為郡且千歲,守將不知幾人,獨公至今有名字,並城四十里
曰村、曰溪,皆以任著。旁有僧坊,亦借公為重。則遺愛在人,蓋與古循吏比。後
公六百年,而某為州,嘗欲薈粹遺文,刻識木石,以慰邦人無窮之思,而不可得。
三館有集六卷,悉見蕭氏、歐陽氏類書中,疑後人掇拾傳著,於傳無益。獨是書僅
存,可藏棄。世所傳墓誌,皆東漢人大隸。此云始於晉日,蓋丘中之刻當其時未露
見也。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文章緣起一卷》:
舊本題梁任昉撰。考《隋書‧經籍志》載任昉《文章始》一卷,稱有錄無書。是其
書在隋已亡。《唐書‧藝文志》載任昉《文章始》一卷,註曰張績補。績不知何許
人,然在唐已補其亡,則唐無是書可知矣。宋人修《太平御覽》,所引書一千六百
九十種,摯虞《文章流別》、李充《翰林論》之類,無不備收,亦無此名。今檢其
所列,引據頗疏。如以表與讓表分為二類,騷與反騷別立兩體。挽歌云起繆襲,不
知《薤露》之在前。《玉篇》云起《凡將》,不知《蒼頡》之更古。崔駰《達旨》
即揚雄《解嘲》之類,而別立旨之一名。崔瑗《草書勢》乃論草書之筆勢,而強標
勢之一目,皆不足據為典要。至於謝恩曰章,《文心雕龍》載有明釋,乃直以謝恩
兩字為文章之名,尤屬未協,疑為依託。併書末洪适一跋,亦疑從《盤州集》中鈔
入。然王得臣為嘉祐中人,而所作《麈史》有曰,梁任昉集秦漢以來文章名之始,
目曰《文章緣起》,自詩、賦、《離騷》至於勢、約,凡八十五題,可謂博矣。既
載相如《喻蜀》,不錄揚雄《劇秦美新》;錄《解嘲》,而不收韓非《說難》;取
劉向《列女傳》,而遺陳壽《三國志評》。又曰,任昉以三言詩起晉夏侯湛,唐劉
存以為始〔鷺于飛〕、〔醉言歸〕。任以頌起漢之王褒,劉以始於周公《時邁》。
任以檄起漢陳琳《檄曹操》,劉以始於張儀《檄楚》。任以碑起於漢惠帝作《四皓
碑》,劉以《管子》謂無懷氏封太山刻石紀功為碑。任以銘起於秦始皇登會稽山,
劉以為蔡邕《銘論》黃帝有巾機之銘云云。所說一一與此本合,知北宋巳有此本。
其殆張績所補,後人誤以為昉本書歟?


離合藏頭詩

取句尾末字一部份做為下句字首,詩尾字部份做為
詩之字首。或稱借字聯邊。傳始於白居易。

明宣宗‧偶成賜太監王瑾
今朝避暑到瓊林,木葉含風霧氣侵。人喜軒窗開朗霽,齊聽笙歌動清音。
日長偏稱從容勸,佳飲何妨瀲灩斟。斗酒金瓶須慢瀉,寫懷詩句醉時吟。

白居易‧遊紫霄宮
水洗塵埃道未嘗,甘於名利兩相忘。心懷六洞丹霞客,口誦三清紫府章。
十里採蓮歌達旦,一輪明月桂飄香。日高公子還相覓,見得山中好酒漿。

參考彩色圖片

孔平仲‧寄賈宣州藏頭詩
高會當年喜得曹,日陪宴衎自忘勞。力回天地君應憊,心挾乾坤我尚豪。
豕亥論書非素學,子孫干祿有東皋。十年舊友相知寡,分付長松蔭短蒿。

參考彩色圖片

作者不詳
牛郎織女會佳期,月下彈琴又賦詩。寺靜惟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星斗移。
多少黃冠歸道觀,見機而作盡忘機。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參考彩色圖片

此首詩尾字〔棋〕與首字無借字聯邊。


離合詩

屬猜字詩,其法常為後來燈謎所用。詩人玉屑:〔字相拆合成文
。孔融漁父屈節之詩是也。雖不關詩道之重輕,其體制亦古。〕

《離合作郡姓名字詩》

漁父屈節。水潛匿方。(取漁右半,魚字)
與時進止。出行施張。(取時左半,日字,合上聯魚字為魯)
呂公磯釣。闔口渭旁。(取呂一半,口字)
九域有聖。無土不王。(取域右半,或字,合口或為國字)
好是正直。文回于匡。(取好右半,子字)
海外有截。隼逝鷹揚。(取截右半,合上聯子字為孔)
六翮將奮。羽儀未彰。(取翮左半)
龍蛇之蟄。俾也可忘。(取蛇左半,虫字,合上聯為融字)
玟璿隱曜。美玉韜光。(取玟右半,文字)
無名無譽。放言深藏。(取譽上半,與字)
按轡安行。誰謂路長。(取按左半,合上聯與字為舉)

合起來就是:魯國孔融文舉。(孔融字文舉,漢末魯國人)


十七字詩

五言詩最後一句只有二字,這二字卻是全詩重點。此類詩多半帶
玩笑性質。特舉出搏君一笑!

有一個外甥,嘲笑他舅舅一隻眼睛看不見。在送別時作詩道:

攜手上河堤 見舅如見娘 兩人齊下淚 三行

舅舅火大了,就把他送進官府。官老爺聽了之後,要他再寫一首
;寫得好就不處罰他。這時,正巧官夫人走出來,外甥看到官夫
人的一雙大腳,當下便吟道:

環珮響叮噹 夫人出畫堂 金蓮三寸小 橫量

這下子,讓官老爺是氣在心裡,卻也無可奈何了!

明朝還有一位叫虞伯生的,奉詔說順帝不是明宗之子,待順帝繼位,被順
帝逮到大都,當時也有人寫了首十七字詩:

自謂非其子,如今作天子。傳語老蠻子,請死。

還好順帝說:〔我家的事,他是外人,他那會知道。〕因此沒殺他,放出
來後雙眼也瞎了。
雙聲疊韻詩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何謂雙聲疊韻?”曰:“行穿詰曲崎嶇路,又聽鉤輈格磔
聲。”上句疊韻,下句雙聲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雙聲、疊韻之論,盛于六朝,唐人猶多用之。至宋以后,則漸不講,并不知二者
為何物。乾嘉間,吾鄉周公靄先生著《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正千餘年之誤,
可謂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兩字同母謂之雙聲,兩字同韻謂之疊韻。”余按
用今日各國文法通用之語表之,則兩字同一子音者謂之雙聲。如《南史‧羊元保
傳》之“官家恨狹,更廣八分”,“官家更廣”四字,皆從k得聲。《洛陽伽藍
記》之“獰奴慢罵”,“獰奴”兩字,皆從n得聲。“慢罵”兩字,皆從m得聲
也。兩字同一母音者,謂之疊韻。如梁武帝“後牖有朽柳”,“後牖有”三字,
雙聲而兼疊韻。“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為u。劉孝綽之“梁王長康強”,“
梁長強”三字,其母音皆為ian也。自李淑《詩苑》偽造沈約之說,以雙聲疊
韻為詩中八病之二,後是詩家多廢而不講,亦不復用之于詞。余謂苟于詞之蕩漾
處多用疊韻,促結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于前人者。惜世之專講音律
者,尚未悟此也。

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四》引陸龜蒙詩序:“疊韻起自如梁武帝,云〔後牖有朽
柳〕,當時侍從之臣皆倡和。劉孝綽云〔梁王長康強〕,沈少文云〔偏眠船弦邊
〕,庾肩吾云〔載碓每礙埭〕,自後用此體作為小詩者多矣。”

疊韻詩

每句中字皆同韻所合成的詩。

梁武帝
後牖有榴柳(上聲25有)
梁王長康強 (下平7陽)
偏眠船舷邊 (下平1先)
載匕每礙埭(去聲11隊)
六斛熟鹿肉 (入聲1屋)
暯蘇姑枯盧 (上平7虞)

元‧王寂‧送王平仲二首之一
放浪曩骯髒,囊裝將長揚。偃蹇晚倦獻,徜徉藏光芒。
著雨苦齟齬,蒼茫荒羊腸。黯慘厭漸險,彷徨傷王陽。

雙聲詩

多由相同子聲所寫成的詩

王融
圓蘅眩紅花,湖荇燡黃華。回鶴橫淮翰,遠越合雲霞
嵌字詩

起源不知何時,乃將文字嵌於詩中,別成短句,古人酬答楹聯多有用之。嵌於
詩首、詩中、詩尾不定。而嵌於詩首者,或誤稱〔藏頭詩〕,二者相異,不可
不辨。

王陽明
象棋在手樂悠悠,卒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起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士入山川逐波流。炮響一聲天地震,相若心頭為人揪。
嵌:〔象、卒、兵、將、馬、士、炮、相〕
傳說王陽明幼時癡棋而寢食皆廢,母將棋子丟入河中,因有此詩。

蘇軾‧減字木蘭花贈潤守許仲途
鄭莊好客,容我尊前先墜幘。落筆生風,籍籍聲名不負公。

高山白早,瑩骨冰肌那解老?從此南徐,良夜清風月滿湖。
嵌:〔鄭容落籍,高瑩從良。〕
《陔餘叢考》:「東坡自杭將還朝,坐中有營妓鄭容求落籍,高瑩求從良
,坡為題一詞,判牘尾云。」

吳用卜歌四句
蘆花叢裡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遊。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
嵌:〔蘆(盧)俊義反。〕
事見施耐庵著水滸傳六十一回。

倫文敘‧沽酒
有心披星戴月來,柴門緊閉未曾開。出聲高叫驚鄰里,賣酒人家快出來。
嵌:〔有柴出賣。〕
傳倫文敘夜半沽酒,店主限倫文敘以〔有柴出賣〕 四字嵌詩中,方開柴門賣酒。

唐伯虎‧西江月
我聞西方大士,為人了卻凡心。秋來明月照蓬門,香滿禪房出徑。
屈指靈山會後,居然紫竹成林。童男童女拜觀音,僕僕何嫌榮頓。
嵌:〔我為秋香屈居童僕。〕

王爾烈
六曲憑欄九曲溪,尺書五夜寄遼西。銀河七夕秋填鵲,玉枕三更冷聽雞。
道路十千腸欲斷,年華二八發初齊。情波萬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寸啼。
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六言詩

南朝任昉認為六言詩始於西漢谷永。楊慎的升庵詩話按《文選注》引董仲舒
《琴歌》二句,與《樂府滿地》〔命如鑿石見火,居世竟能幾時〕。認為不
始於谷永。劉勰的文心雕龍︰〔六言七言,雜出《詩》、《騷》〕

弦超‧贈神女詩
今日何日辰良,今夕何夕夜長。琅疏瓊牖沿房,中有美女齊姜。
參差匏管笙簧,歌聲含宮反商。蕭暉窈窕芬芳,明燈朗炬煌煌。
卸巾解珮褫裳,願言與了偕臧。

無名氏(一作李季章詩)
蔣凝賦止四韻,邠老詩無全章。丫頭花鈿滿面,不及徐妃半妝。

曾吉甫‧荔子六言二首
蕉子定成噲伍,梅丸應愧盧前。金谷危樓魂斷,白州舊井名傳。

紅皺解羅襦處,清香開玉肌時。繡嶺堪憐妃子,苧蘿不數西施。

孔融‧六言詩三首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布莫違。
百姓慘慘心悲,郭李分爭為非。

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從洛到許巍巍。

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
念我苦寒心悲。

曹丕‧令詩
喪亂悠悠過紀,白骨從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以時整理。
復子明辟致仕。

曹丕‧黎陽作
奉辭討罪遐征,晨過黎山巉崢。東濟黃河金營,北觀故宅頓傾。
中有高樓亭亭,荊棘繞蕃叢生。南望果園青青,霜露慘悽宵零。彼桑梓兮傷情。

傅玄‧歷九秋篇
歷九秋兮三春,遣貴客兮遠賓。顧多君心所親,乃命妙伎才人。
炳若日月星辰,序金罍兮玉觴。賓主遞起雁行,杯若飛電絕光。
交觴接卮結裳,慷慨歡笑萬方。奏新詩兮夫君,爛然虎變龍文。
渾如天地未分,齊謳楚舞紛紛。歌聲上激青雲,窮八音兮異倫。
奇聲靡靡每新,微披素齒丹唇。逸響飛薄梁塵,精爽眇眇入神。
坐咸醉兮沾歡,引樽促席臨軒。進爵獻壽翻翻,千秋要君一言。
願愛不移若山,君恩愛兮不竭。譬若朝日夕月,此景萬里不絕。
長保初醮結髮,何憂坐成胡越。攜弱手兮金環,上遊飛閣雲間。
穆若鴛鳳雙鸞,還幸蘭房自安。娛心極意難原,樂既極兮多懷。
盛時忽逝若頹,寒暑革御景迴。春榮隨風飄摧,感物動心增哀。
妾受命兮孤虛,男兒墮地稱珠。女弱雖存若無,骨肉至親更疏。
奉事他人托軀,君如影兮隨形。賤妾如水浮萍,明月不能常盈。
誰能無根保榮,良時冉冉代征。顧繡領兮含輝,皎日迴光則微。
朱華忽爾漸衰,影欲捨形高飛。誰言往思可追,薺與麥兮夏零。
蘭桂踐霜逾馨,祿命懸天難明。妾心結意丹青,何憂君心中傾。

無名氏‧本事詩(見回波樂詞)
回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只有裴談。內裏無過李老。

李景伯
回波爾時酒卮。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儀。

嵇康‧六言詩十首

惟上古堯舜。二人功德齊均。不以天下私親。高尚簡樸慈順。甯濟四海蒸民。

唐虞世道治。萬國穆親無事。賢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內忘。佳哉爾時可喜。

智慧用有為。法令滋章寇生。紛然相召不停。大人玄寂無聲。鎮之以靜自正。

名與身孰親。哀哉世俗為榮。馳騖竭力喪精。得失相紛憂驚。自貪勤苦不寧。

生生厚招咎。金玉滿堂莫守。古人安此麤醜。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

名行顯患滋。位高勢重禍基。美色伐性不疑。厚味臘毒難治。如何貪人不思。

東方朔至清。外似貪污內貞。穢身滑稽隱名。不為世累所攖。所欲不足無營。

楚子文善仕。三為令尹不喜。柳下降身蒙恥。不以爵祿為已。靖恭古惟二子。

老萊妻賢明。不願夫子相荊。相將避祿隱耕。樂道閒居采蓱。終厲高節不傾。

嗟古賢原憲。棄背膏粱朱顏。樂此屢空饑寒。形陋體逸心寬。得志一世無患。

庾闡‧遊仙詩
熒熒丹桂紫芝。結根雲山九疑。鮮榮夏馥冬熙。誰與薄采松期。

赤松游霞乘煙。封子煉骨凌仙。晨漱水玉心玄。故能靈化自然。

乘彼六氣渺芒。輜駕赤水昆陽。遙望至人玄堂。心與罔象俱忘。

玉樹標雲翠蔚。靈崖獨拔奇卉。芳津蘭瑩珠隧。碧葉灌清鱗萃。

玉房石枍磊砢。燭龍銜輝吐火。朝採石英澗左。夕翳瓊葩巖下。

皇甫冉‧小江懷靈一上人
江上年年春早,津頭日日人行。借問山陰遠近,猶聞薄暮鐘聲。

皇甫冉‧送鄭二之茅山
水流絕澗終日,草長深山暮春。犬吠雞鳴幾處,條桑種杏何人。

皇甫冉‧問李二司直所居雲山
門外水流何處?天邊樹繞誰家?山色東西多少?朝朝幾度雲遮。

包佶‧顧著作宅賦詩
幾年江海煙霞,乘醉一到京華。已覺不嫌羊酪,誰能長守兔罝。
脫巾偏招相國,逢竹便認吾家。各在芸台閣里,煩君日日登車。

劉長卿‧尋張逸人山居
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

劉長卿‧發越州赴潤州使院,留別鮑侍御
對水看山別離,孤舟日暮行遲。江南江北春草,獨向金陵去時。

劉長卿‧送陸澧還吳中(一作李嘉祐詩)
瓜步寒潮送客,楊柳暮雨沾衣。故山南望何處,秋草連天獨歸。

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清川永路何極,落日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惆悵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

劉長卿‧蛇浦橋下重送嚴維
秋風颯颯鳴條,風月相和寂寥。黃葉一離一別,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漸出高岸,古木猶依斷橋。明日行人已遠,空餘淚滴回潮。

張說‧破陳樂詞二首(參雙鸂鶒詞)
漢兵出頓金微,照日光明鐵衣。百里火幡焰焰,千行雲騎霏霏。
蹙踏遼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飛。正屬四方朝賀,端知萬舞皇威。

少年膽氣凌雲,共許驍雄出群。匹馬城西挑戰,單刀薊北從軍。
一鼓鮮卑送款,五餌單于解紛。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閣論勳。

張說‧舞馬詞六首(後採入詞)
萬玉朝宗鳳扆,千金率領龍媒。眄鼓凝驕躞蹀,聽歌弄影徘徊。(聖代昇平樂)

天鹿遙徵衛叔,日龍上借羲和。將共兩驂爭舞,來隨八駿齊歌。(聖代昇平樂)

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四海和平樂)

帝皂龍駒沛艾,星蘭驥子權奇。騰倚驤洋應節,繁驕接跡不移。(四海和平樂)

二聖先天合德,群靈率土可封。擊石驂驔紫燕,摐金顧步蒼龍。(四海和平樂)

聖君出震應菉,神馬浮河獻圖。足踏天庭鼓舞,心將帝樂躊躕。(四海和平樂)



黃庭堅

題山谷石牛洞
司命無心播物,祖師有記傳衣。白雲橫而不度,高鳥倦而猶飛。

題灊峰閣
徐老海棠巢上,王翁主簿峰菴。梅蘤破顏冰雪,綠叢不見黃甘。

次韻公擇舅
昨夢黃粱半熟,立談白璧一雙。驚鹿要須野草,鳴鷗本願秋江。

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答六言二首
百鍊香螺沈水,寶薰近出江南。一穟黃雲繞几,深禪想對同參。

螺甲割崑崙耳,香材屑鷓鴣斑。欲雨鳴鳩日永,下帷睡鴨春閒。

子瞻繼和復答二首
置酒未容虛左,論詩時要指南。迎笑天香滿袖,喜公新赴朝參。

迎燕溫風旎旎,潤花小雨斑斑。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裏偷閒。

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蠍者戲用前韻二首
海上有人逐臭,天生鼻孔司南。但印香嚴本寂,不必叢林遍參。

我讀蔚宗香傳,文章不減二班。誤以甲為淺俗,卻知麝要防閑。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一宮四首
萬靈未對甘泉,五福問祀迎年。旍旂三斿半偃,風馬雲車闖然。

白髦下金神節,青祝攜御爐香。百禮盡修亳祀,九歌不取沈湘。

紫府侍臣鳴玉,霜臺御史生風。官燭論詩未了,知秋自屬梧桐。

泰壇下瑞雲黃,雨師灑道塵香。便面猶承墜露,金鉦半吐東牆。

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風急啼烏未了,雨來戰蟻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間北看成南。

晚風池蓮香度,曉日宮槐影西。白下長干夢到,青門紫曲塵迷。

有懷半山老人再次韻二首
短世風驚雨過,成功夢迷酒酣。草玄不妨準易,論詩終近周南。

啜羹不如放麑,樂羊終愧巴西。欲問老翁歸處,帝鄉無路雲迷。

題鄭防畫夾五首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能作山川遠勢,白頭惟有郭熙。卻寫李成驟雨,惜無六幅鵝溪。

徐生脫水雙魚,吹沫相看晚圖。老矣箇中得計,作書遠寄江湖。

折葦枯荷共晚,紅榴苦竹同時。睡鴨不知飄雪,寒雀四顧風枝。

子母猿號槲葉,山南山北危機。世故誰能樗里,彀中皆是由基。

題劉將軍鵝
箭羽不霑春水,籀文時印平沙。想見山陰書罷,舉群驅向王家。

寂住閣
莊周夢為胡蝶,胡蝶不知莊周。當處出生隨意,急流水上不流。

深明閣
象踏恒河徹底,日行閻浮破冥。若問深明宗旨,風花時度窗櫺。

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
從來不似一物,妄欲貫穿九流。骨硬非黃閤相,眼青見白蘋洲。

生涯一九節筇,老境五十六翁。不堪上補黼黻,但可歸教兒童。

萬里草荒先壟,六年蟲蠹群經。老喜寬恩放去,心似驚波不停。

為君試講古學,此事可牋天公。君看花梢朝露,何如松上霜風。

幽州已投斧柯,崇山更用憂何。且喜龔鄒冠豸,又聞張董上坡。

看著莊周枯槁,化為胡蝶翾輕。人見穿花入柳,誰知有體無情。

欲行水遶山圍,但聞鯤化鵬飛。女憂鬢髮盡白,兄歎江船未歸。

贈高子勉四首
文章瑞世驚人,學行刳心潤身。沅江求九肋鱉,荊州見一角麟。

張侯海內長句,晁子廟中雅歌。高郎少加筆力,我知三傑同科。

妙在和光同塵,事須鉤深入神。聽他下虎口著,我不為牛後人。

拾遺句中有眼,彭澤意在無絃。顧我今六十老,付公以二百年。

再用前韻贈子勉四首
胸中有度澤人,事上無心活身。只麼情親魚鳥,儻然圖畫麒麟。

行要爭光日月,詩須皆可紘歌。著鞭莫落人後,百年風轉蓬科。

句法俊逸清新,詞源廣大精神。建安才六七子,開元數兩三人。

醉鄉閒處日月,鳥語花中管絃。有興勤來把酒,與君端欲忘年。

荊南簽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見惠次韻奉酬四首
仕宦初不因人,富貴方來逼身。要是出群拔萃,乃成威鳳祥麟。

向侯賦我菁莪,何敢當不類歌。顧我乃山林士,看君取將相科。

覆卻萬方無準,安排一字有神。更能識詩家病,方是我眼中人。

覓句真成小技,知音定須絕絃。景公有馬千駟,伯夷垂名萬年。

蟻蝶圖
胡蝶雙飛得意,偶然畢命網羅。群蟻爭收墜翼,策勳歸去南柯。

謝胡藏之送栗鼠尾畫維摩二首
貂尾珍材可筆,虎頭墨妙疑神。頗知君塵外物,真是我眼中人。

丹青貌金粟影,毛物宜管城公。只今為君落筆,他日聽我談空。

九言詩

粱‧蕭統《文選‧序》:「自炎漢中葉,厥塗漸異,退傅有在鄒之作,
降將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區以別矣,又少則三字,多則九言,
各體互興,分鑣並驅。」滄浪詩話:九言起于高貴鄉公(三國魏廢帝曹髦)。

宋謝莊‧歌白帝
百川如鏡天地爽且明,雲沖氣舉德盛在素精。
木葉初下洞庭始揚波,夜光徹地翻霜照懸河。
庶類收成歲功行欲寧,浹地奉渥罄宇承秋靈。

元天目山僧人明本‧九字梅花
昨夜東風吹折千枝梢,渡口小艇滾入沙灘坳。
野樹古梅獨臥寒屋角,疏影橫斜暗上書窗敲。
半枯半活幾個蔫蓓蕾,欲開未開數點含香苞。
縱使畫工善畫也縮手,我愛清香故把新詩嘲。

楊慎‧九字梅花
玄冬小春十月微陽回,綠萼梅蕊早傍南枝開。
折贈未寄陸凱隴頭去,相思忽到盧仝窗下來。
歌殘水調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風台。
錯恨高樓三弄叫雲笛,無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盧贊元‧荼蘼花
天將花王國艷殿春色,荼蘼洗裝素頰相追陪。
絕勝濃英綴枝不韻李,堪友橫斜照水攙先梅。
瑤池董雙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頹。
風流何事不入錦囊句,清和天氣直拘青陽回。
(以上三首見升庵詩話)

* 轉載自不下300‧九言詩

*


* 轉載自不下300‧三言詩

三言詩

四溟詩話:〔江有汜〕,乃三言之始。迨《天馬歌》,體制備矣。
滄浪詩話:三言起于晉夏侯湛。
升庵詩話:《詩頌》〔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歸〕,三言之始也。
文鏡秘府論:〔三言以還,失於至促,惟可以閒其文勢,時時有之。〕
文心雕龍:〔三言興於虞時,元首之詩是也。〕

書經˙益稷
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書經˙益稷˙嗥陶賡歌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漢末童謠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漢郊祀歌‧天馬歌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為鬼。
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徐時,將遙舉,誰與期。
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崑崙。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
太初四年,誅宛王,獲宛馬作。

漢‧安世房中歌
安其所,樂於產。樂於產,世繼緒。巨龍秋,遊上天。高賢愉,樂民人。

豐草葽,女蘿施。善何如,誰能回?大莫大,成教德;長莫長,被無極。

雷震震,電耀耀。明德鄉,治本約。治本約,澤弘大。加被寵,咸相保。
施德大,世曼壽。

漢‧廣川王劉去‧歌
背尊章。嫖以忽。謀屈奇。起自絕。
行周流。自生患。諒非望。今誰怨。

漢郊祀歌‧練時日
練時日,侯有望,爇膋蕭,延四方。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靈之車,結玄雲,駕飛龍,羽旄紛。靈之下,若風馬,左倉龍,右白虎。
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靈之至,慶陰陰,相放怫,震澹心。
靈已坐,五音飭,虞至旦,承靈億。牲繭栗,粢盛香,樽桂酒,賓八鄉。
靈安留,吟青黃,遍觀此,眺瑤堂。眾嫭並,綽奇麗,顏如荼,兆逐靡。
被華文,廁霧縠,曳阿錫,佩珠玉。俠嘉夜,●蘭芳,澹容與,獻嘉觴。

漢郊祀歌‧華燁燁
華燁燁,固靈根。神之斿,過天門,車千乘,敦崑崙。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雜,拔蘭堂。神之行,旌容容,騎遝遝,般縱縱。
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神之揄,臨壇宇,九疑賓,夔龍舞。
神安坐,翔吉時,共翊翊,合所思。神嘉虞,申貳觴,福滂洋,邁延長。
沛施祐,汾之阿,揚金光,橫泰河,莽若雲,增陽波。遍臚歡,騰天歌。

漢郊祀歌‧五神
五神相,包四鄰,土地廣,揚浮雲。扢嘉壇,●蘭芳,璧玉精,垂華光。
益億年,美始興,交於神,若有承。廣宣延,咸畢觴,靈輿位,偃蹇驤。
卉汩臚,析奚遺?淫淥澤,汪然歸。

漢郊祀歌‧象載瑜(赤雁歌)
象載輸,白集西,食甘露,飲榮泉。赤雁集,六紛員,殊翁雜,五采文。
神所見,施祉福,登蓬萊,結無極。
〔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

漢郊祀歌‧赤蛟
赤蛟綏,黃華蓋,露夜零,晝晻蹠。百君禮,六龍位,勺椒漿,靈已醉。
靈既享,錫吉祥,芒芒極,降嘉觴。靈殷殷,爛揚光,延壽命,永未央。
杳冥冥,塞六合,澤汪濊,輯萬國。靈禗禗,象輿轙,票然逝,旗逶蛇。
禮樂成,靈將歸,託玄德,長無衰。

漢郊祀歌‧地郊饗神歌
整泰折,俟皇祇。眾神感,群靈儀。陰祀設,吉禮施。夜將極,時未移。
祇之體,無形象。潛泰幽,洞忽荒。祇之出,薆若有。靈無遠,天下母。
祗之來,遺光景。昭若存,終冥冥。祇之至,舉欣欣。舞象德,歌成文。
祇之坐,同歡豫。澤雨施,化雲布。樂八變,聲教敷。物咸亨,祇是娛。
齊既潔,侍者肅。玉觴進,咸穆穆。饗嘉豢,歆德馨。祚有晉,暨群生。
溢九壤,格天庭。保萬壽,延億齡。

漢郊祀歌‧饗神歌
營泰畤,定天衷。思心睿,謀筮從。建表蕝,設郊宮。田燭置,權火通。
曆元旬,律首吉。飾紫壇,坎列室。中星兆,六宗秩。乾宇晏,地區謐。
大孝昭,祭禮供。牲日展,盛自躬。具陳器,備禮容。形舞綴,被歌鐘。
望帝閽,聳神蹕。靈之來,辰光溢。潔粢酌,娛太一。明輝夜,華晢日。
祼既始,獻又終。煙薌鬯,報清穹。饗宋德,祚王功,休命永,福履充。

聯句‧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見過南樓玩月
喜嘉客,辟前軒。天月淨,水雲昏。--顏真卿
雁聲苦,蟾影寒。聞裛浥,滴檀欒。--陸羽
歡宴處,江湖間。--皇甫曾
捲翠幕,吟嘉句。恨清光,留不住。--李崿
高駕動,清角催。惜歸去,重裴回。--皎然
露欲晞,客將醉。猶宛轉,照深意。--陸士修

聯句‧三言擬五雜組聯句
五雜組,盤上菹。往復還,頭懶梳。不得已,罾裡魚。--李崿
五雜組,郊外蕪。往復還,櫪上駒。不得已,谷中愚。--殷佐明
五雜組,繡與錦。往復還,興又寢。不得已,病伏枕。--顏真卿
五雜組,酒與肉。往復還,東籬菊。不得已,醉便宿。--袁高
五雜組,闤闠間。往復還,門上關。不得已,鬢毛斑。--陸士修
五雜組,繡紋線。往復還,春來燕。不得已,入征戰。--蔣志

聯句‧三言重擬五雜組聯句
五雜組,四豪客。往復還,阡與陌。不得已,長沙謫。--張薦
五雜組,五辛盤。往復還,馬上鞍。不得已,左降官。--李崿
五雜組,甘鹹醋。往復還,烏與兔。不得已,韶光度。--顏真卿
五雜組,五色絲。往復還,迴文詩。不得已,失喜期。--皎然

寒山‧三字詩六首
寒山道,無人到。若能行,稱十號。有蟬鳴,無鴉噪。黃葉落,白雲掃。
石磊磊,山隩隩。我獨居,名善導。子細看,何相好。

寒山寒,冰鎖石。藏山青,現雪白。日出照,一時釋。從茲暖,養老客。

我居山,勿人識。白雲中,常寂寂。

寒山深,稱我心。純白石,勿黃金。泉聲響,撫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重巖中,足清風。扇不搖,涼冷通。明月照,白雲籠。獨自坐,一老翁。

寒山子,長如是。獨自居,不生死。

黃庭堅‧寄岳雲帖
寄岳雲,安九夏。無閒緣,實蕭灑。碧溪頭,古松下。臥槃陀,晝復夜。
八德水,清且美。蕩精神,浸牙齒。亂雲根,眾峰裡。掬與斟,隨器爾。

歐陽炯‧三字令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羅幌捲,翠簾垂。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
人不在,燕空歸,負佳期。香燼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澹薄,惹相思。

麓堂詩話:羅明仲嘗謂三言亦可為體,出〔樹〕〔處〕二韻,迫予題戾。
予援筆云:
揚風帆,出江樹。家遙遙,在何處?
又因圍棋出〔端〕〔觀〕二韻,予曰:
勝與負,相為端。我因君,得大觀。
固一時戲劇,偶記於此。(一擎按:國朝鄞人金埴專工此體,多至千篇,
題曰《三言詩吃》。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
小學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及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
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
號六經,當講求。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
有誓命,書之奧。我姬公,作周禮。著六經,存治體。大小戴,著禮記。
述聖言,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詩既亡,春秋作。
寓褒貶,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經既明,方讀子。
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經子通,讀諸史。
考世系,知終始。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唐有虞,號二帝。
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
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
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墮。逞干戈,尚遊說。始春秋,終戰國。
五霸強,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
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魏蜀吳,爭漢鼎。
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
宇文周,與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
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盡中國,為夷狄。明朝興,再開辟。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閹亂后,寇內訌。闖逆變,神器終。
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
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讀史書,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
如負薪,如挂角。身雖勞,猶苦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若梁顥,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堂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犬守夜,雞司晨。
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
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垂於後。人遺子,金滿嬴。
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柏梁詩


明‧徐禎卿《談藝錄》:七言始起,咸曰「柏梁」。

南濠詩話:漢《柏梁台詩》,武帝與群臣各詠其職為句,同出一韻,句僅二十
有六,而韻之重複者十有四。如武帝云:“日月星辰和四時。”衛尉則云:“
周衛交戟禁不時。”梁孝王云:“驂駕駟馬從梁來。”太僕則云:“脩飾輿馬
待駕來。”在司馬云:“郡國士馬羽林材。”詹事則云:“椒房率更領其材。
”丞相云:“總領天下誠難治。”執金吾則云:“徼道宮下隨討治。”京兆尹
則云:“外家公主不可治。”大將軍云:“和撫四夷不易哉。”東方朔則云:
“迫窘詰屈幾窮哉?”御史大夫云:“刀筆之吏臣執之。”大鴻臚則云:“郡
國吏功差次之。”少府則云:“乘輿御物主治之。”其間不重複者惟十二句,
然通篇質直雄健,真可為七言詩祖。後齊梁詩人多效其體,而氣骨遠不能及。
方朔乃云:“迫窘詰屈,直戲語耳。”

漢武帝 柏梁詩
日月星辰和四時。驂駕駟馬從梁來。郡國士馬羽林材。總領天下誠難治。
和撫四夷不易哉。刀筆之吏臣執之。撞鐘伐鼓聲中詩。宗室廣大日益滋。
周衛交戟禁不時。總領從官柏梁台。平理請讞決嫌疑。修飾與馬待駕來。
郡國吏功差次之。乘輿御物主治之。陳粟萬石揚以箕。徼道宮下隨討治。
三輔盜賊天下危。盜阻南山為民災。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領其材。
蠻夷朝賀常會期。柱枅欂櫨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張罘罳。
齧妃女唇甘如飴。迫窘詰屈幾窮哉。

梁武帝蕭衍 清暑殿效柏梁體
居中負扆寄纓紱。言慚輻湊政無術。至德無垠愧違弼。燮贊京河豈微物。
竊侍兩宮慚樞密。清通簡要臣豈汨。出入帷扆濫榮秩。復道龍樓歌楙實。
空班獨坐慚羊質。嗣以書記臣敢匹。謬參和鼎講畫一。鼎味參和臣多匱。

唐中宗 十月誕辰內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
潤色鴻業寄賢才,(李 顯)
叨居右弼愧鹽梅。(李 嶠)
運籌帷幄荷時來,(宗楚客)
職掌圖籍濫蓬萊。(劉 憲)
兩司謬忝謝鍾裴,(崔 湜)
禮樂銓管效涓埃。(鄭 愔)
陳師振旅清九垓,(趙彥昭)
欣承顧問侍天杯。(李 適)
銜恩獻壽柏梁台,(蘇 頲)
黃縑青簡奉康哉。(盧藏用)
鯫生侍從忝王枚,(李 乂)
右掖司言實不才。(馬懷素)
宗伯秩禮天地開,(薛 稷)
帝歌難續仰昭回。(宋之問)
微臣捧日變寒灰,(陸景初)
遠慚班左愧遊陪。(上官婕妤)

唐中宗 景龍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萊宮御大明殿會吐…柏梁體聯句
大明御宇臨萬方,(李 顯)
顧慚內政翊陶唐。(皇 后)
鸞鳴鳳舞向平陽,(長寧公主)
秦樓魯館沐恩光。(安樂公主)
無心為子輒求郎,(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謝陳王。(溫王重茂)
當熊讓輦愧前芳,(上官昭容)
再司銓筦恩可忘。(崔 湜)
文江學海思濟航,(鄭 愔)
萬邦考績臣所詳。(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腸,(閻朝隱)
權豪屏跡肅嚴霜。(竇從一)
鑄鼎開嶽造明堂,(宗晉卿)
玉醴由來獻壽觴。(明悉獵)



迴文詩
迴文詞

《白雨齋詞話》:回文集句疊韻之類,皆是詞中下乘。有志於古者,斷不可以此眩
奇。一染其習,終身不可語於大雅矣。若友朋唱和,各言性情,各出機杼可也,亦
不必以疊韻為能事。(就中疊韻尚可偶一為之。次則集句。最下莫如回文,斷不可
傚尤也。)

虞美人(宋)王文甫
黃金柳嫩搖絲軟,永日堂空掩。捲簾飛燕未歸來,客去醉眠倚枕殢殘杯。
眉山遠拂青螺黛,整整垂雙帶。水垂香熨窄衫輕,瑩玉碧溪春溜煙波橫。

橫波煙溜春溪碧,玉瑩輕衫窄。熨香垂水帶雙垂,整整黛螺青拂遠山眉。
杯殘殢枕倚眠醉,去客來歸未。燕飛簾捲掩空堂,日永軟絲搖嫩柳金黃。

虞美人(清)姚燮 春閨
鉤簾掛月春宵半,醒夢樓歸燕。晚風花落惹愁閒,剩得麝媒香碎颭爐山。
歌聲一囀嬌雲隔,斷恨羅衫結。縷金鴛繡絡雙珠,彩袖薄回鸞鐿曉鬟梳。

梳鬟曉鏡鸞回薄,袖彩珠雙絡。繡鴛金縷結衫羅,恨斷隔雲嬌囀一聲歌。
山爐颭碎香媒麝,得剩閒愁惹。落花風晚燕歸樓,夢醒半宵春月掛簾鉤。

虞美人(清)張塤 春夜
青燈凍入寒梅小,歷歷箏彈妙。細香東閣夢成初,只怕鳳綃鮫燈隱衾孤。
孤衾隱淚鮫綃鳳,怕只初成夢。閣東香細紗彈箏,歷歷小梅寒入凍青燈。
    
虞美人(清)張芬 寄懷素窗陳妹
秋聲幾陣連飛雁,夢斷隨腸斷。欲將愁怨賦歌詩,疊疊竹梧移影月遲遲。
樓高倚望長離別,葉落寒陰結。冷風留得未殘燈,靜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迴讀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靜燈殘未得留。風冷結陰寒落葉,別離長望倚高樓。
遲遲月影移梧竹,疊疊詩歌賦怨愁。將欲斷腸隨斷夢,雁飛連陣幾聲秋。

虞美人 胖丁
西遼往事心生畏,曲譜難成對。笛羌低月半空憑,碎夢了時何處說無情。
閨深隱沒亭頹柱,壁斷飛殘絮。靜園梨樹幾重秋,看盡淒風冷露夜來愁。
迴讀七律
愁來夜露冷風淒,盡看秋重幾樹梨。園靜絮殘飛斷壁,柱頹亭沒隱深閨。
情無說處何時了,夢碎憑空半月低。羌笛對成難譜曲,畏生心事往遼西。

菩薩蠻(宋)蘇軾
嶠南江淺紅梅小。小梅紅淺江南嶠。窺我向疏籬。籬疏向我窺。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離別惜殘枝。枝殘惜別離。

菩薩蠻(宋)蘇軾
火雲凝汗揮珠顆,顆珠揮汗凝雲火。瓊暖碧紗輕,輕紗碧暖瓊。
暈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暈。閒照晚妝殘,殘妝晚照閒。

菩薩蠻(宋)蘇軾 四季閨怨
(春)
落花閒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閒花落。遲日恨依依,依依恨日遲。
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夏)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日。
手紅冰腕藕,藕腕冰紅手。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秋)
井梧雙照新妝冷,冷妝新照雙梧井。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
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樓上不宜愁,愁宜不上樓。
(冬)
雪花飛暖融香頰,頰香融暖飛花雪。欺雪任單衣,衣單任雪欺。
別時梅子結,結子梅時別。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

菩薩蠻(宋)張孝祥
渚蓮紅亂風翻雨,雨翻風亂紅蓮渚。深處宿幽禽,禽幽宿處深。
淡妝秋水鑑,鑑水秋妝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菩薩蠻(宋)張孝祥
白頭人笑花間客,客間花笑人頭白。年去似流川,川流似去年。
老羞何事好,好事何羞老。紅袖舞香風,風香舞袖紅。

菩薩蠻(宋)張孝祥
晚花殘雨風簾捲,捲簾風雨殘花晚。雙燕語虛窗,窗虛語燕雙。
睡醒風愜意,意愜風醒睡。誰語話情詩,詩情話與誰。

菩薩蠻(清)納蘭性德
霧窗寒對遙天暮,暮天遙對寒窗霧。花落正啼鴉,鴉啼正落花。
袖羅垂影瘦,瘦影垂羅袖。風剪一絲紅,紅絲一剪風。

菩薩蠻 (明)邱濬 秋思
紗窗碧透橫斜影,月光寒處空幃冷。香炷細燒檀,沉沉正夜闌。
更深方困睡,倦極生悲思。含情感寂寥,何處別魂銷。
銷魂別處何寥寂,感情含思悲生極。倦睡困方深,更闌夜正沉。
沉檀燒細炷,香冷幃空處。寒光月影斜,橫透碧窗紗。

菩薩蠻(明)卓人月 合歡迎送詞
春宵半吐蟾痕碧,斜窺愁臉如相憶。空捻兩三弦,朱扉寂寂然。
依期郎踐約,悄步人疑鶴。小舒輕霧紗,收袂蘸紅霞。
霞紅蘸袂收紗霧,輕舒小鶴疑人步。悄約踐郎期,依然寂寂扉。
朱絃三兩捻,空憶相如臉。愁窺斜碧痕,蟾吐半宵春。

西江月(宋)蘇軾 詠梅
馬趁香微路遠,紗籠月淡煙斜。渡波清徹映妍華,倒綠枝寒鳳掛。
掛鳳寒枝綠倒,華妍映徹清波。渡斜煙淡月籠紗。遠路微香趁馬。

西江月(宋)黃庭堅 用僧惠洪韻
細細風輕撼竹,遲遲日暖開花。香幃深臥醉人家,媚語嬌聲婭奼。
奼婭聲嬌語媚,家人醉臥深幃。香花開暖日遲遲,竹撼輕風細細。

(順讀卜算子)(清)董以寧
明月淡飛瓊,陰雲薄中酒。盡收盈盈舞絮飄,點點輕鷗咒。
晴浦晚風寒,青山玉骨瘦。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煙垂岫。
(倒讀巫山一段雲)
岫垂煙淡淡,窗映雪亭亭,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風晚浦晴。
咒鷗輕點點,飄絮舞盈盈,收盡酒中薄雲陰,瓊飛淡月明。

阮郎歸(宋)梅窗 元夕
皇州新景媚晴春,春晴媚景新。萬家明月醉風清,清風醉月明。
人遊樂,樂遊人,遊人樂太平。御樓神聖喜都民,民都喜聖神。

瑞鷓鴣 郭從範 蓆上
傾城一笑得人留,舞罷嬌娥斂黛愁。明月寶韝金絡臂,翠瓊花珥碧搖頭。
晴雪片雪腰肢裊,晚吹微波眼色秋。清露庭皋芳草綠,輕綃軟掛玉簾鉤。

玉樓春 (明)汪廷訥 春懷
畫圖開處飛鶯燕,新漲春湖垂柳線。架書淹日盡窮搜,下幃孤從棋彈倦。
掛檐晴翠山當面,如如悟卻忘欣厭。瀉玉寒泉繞石臺,夜中歸鶴棲松院。

春曉曲(清)毛奇齡
小屏山上西江曲,深處落梅寒簌簌。曉鑒菱開赭粉紅,殘燈穗捲香脂綠。
草頭階剷襪衩金,花裡碧鉤幡勝玉。繞鳳雙簧蠟炙新,蚤春驚破霜溪竹。

浣溪沙 (清)毛奇齡 和任二王甫回環韻
陰柳垂庭山枕斜,禽鳴自上檻邊花。深屏午夢隔窗紗。
甕啟冰牙蛆瀉酒,襟披雪眼蟹瀠茶。臨妝晚掃淡黃鴉。

斜枕山庭垂柳陰,花邊檻上自鳴禽。紗窗隔夢午屏深。
酒瀉蛆牙冰啟甕,茶瀠蟹眼雪披襟。鴉黃淡掃晚妝臨。

浣溪沙 (清)董元愷 春閨
鶯語聽殘春院晴,屏雲倚共晚寒凝。黛痕愁入遠峰青。
庭滿落花香寂寂,聲和玉漏夜清清。輕紅拂夢曉來醒。


起源很早,多為遊戲之作,然流傳不多。此類詩正反皆可
讀。蘇蕙璇璣圖據傳更可以順倒縱橫。有意者不妨一試!

王融 五古 復園作迴文詩
斜峰繞徑曲,聳石帶山連。花餘拂戲鳥,樹密隱鳴蟬。

陸龜蒙 回文
靜煙臨碧樹,殘雪背晴樓。冷天侵極戍,寒月對行舟。

王安石 五律
泊雁鳴深渚,殘霞落小川。柝隨風歛陣,樓映用低弦。
漠漠汀帆轉,幽幽岸火燃。壑危通細路,溝曲繞平田。

清 張奕光 梅
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 霜枝一挺杆,玉樹幾開花。
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四時迴文詩 取自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花朵幾枝柔傍砌,柳絲千縷細搖風。 霞明半嶺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樹松。

涼回翠罩冰人冷,齒沁清泉夏月寒。 香篆裊風清縷縷,紙窗明月自團團。

蘆雪覆汀秋水自,柳風凋樹晚山蒼。 孤棉客夢驚空館,獨雁征書寄遠鄉。

天凍雨寒朝閉戶,雪飛風冷夜關城。 鮮紅炭火圍爐暖,按碧茶頃注著清。

芳樹吐花紅過雨,入簾飛望自驚風。 黃添曉色青舒柳,粉落晴香雪覆松。

瓜浮甕水涼稍暑,藕震蠱冰翠嚼寒。 斜石近階穿筍密,小池舒葉出荷團。

殘石絢紅霜葉出,藩涸寒樹晚林蒼。 蠻書寄限羞封淚,蝶夢原愁怕念鄉。

風捲雪蓬寒罷釣,月輝霜拆冷敲城。 濃香酒泛霞杯滿,談影梅橫紙帳清。

宋 李禺 夫妻互憶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花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取自 煙霞逸士 巧聯珠
亭邊過雁塞天遙,日極晴樓倚細腰。 庭滿落花春寂寂,漏和寒雨夜瀟瀟。
青山遠共愁痕黛,綠柳纖同病態嬌。 瓶墜井空釵斷股,屏雲冷艷僂金銷。

蘇軾 題金山寺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陸龜蒙 曉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襲美
平波落月吟閑景,暗幌浮煙思起人。清露曉垂花謝半,遠風微動蕙抽新。
城荒上處樵童小,石蘚分來宿鷺馴。晴寺野尋同去好,古碑苔字細書勻。

胖丁
空山晚雨半雲煙,霧落秋池小鎮邊。紅樹林花飄古徑,綠苔階蘚覆幽磚。
東籬老酒陳杯滿,北柳新枝舊厝穿。窮叟野歸遲月夜,同歌唱曲樂年年。


蘇軾 七絕 題織錦圖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掩梧桐。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蘇氏蕙若蘭織錦迴文璇璣圖 * 彩色圖連結

蘇氏蕙若蘭織錦迴文璇璣圖字若蘭,生卒年不詳。前秦始平人(陝西興平縣東北),竇滔之
妻。滔有寵姬趙陽臺,蕙嫉之,因與滔相忤,滔斷蕙音,蕙悔恨
自傷,因織錦為迴文璇璣圖以寄滔。滔感其妙絕,因具禮迎蕙。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由發聲悲摧藏音和詠思惟空堂心憂增慕懷慘傷仁
芳廊東步階西游王姿淑窕窈伯邵南周風興自后妃荒經離所懷嘆嗟智
蘭休桃林陰翳桑懷歸思廣河女衛鄭楚樊厲節中闈淫遐曠路傷中情懷
凋翔飛燕巢雙鳩土迤逶路遐志詠歌長嘆不能奮飛妄清幃房君無家德
茂流泉情水激揚眷頎其人碩興齊商雙發歌我袞衣想華飾容朗鏡明聖
熙長君思悲好仇舊蕤葳粲翠榮曜流華觀冶容為誰感英曜珠光紛葩虞
陽愁嘆發容摧傷鄉悲情我感傷情徵宮羽同聲相追所多思感誰為榮唐
春方殊離仁君榮身苦惟艱生患多殷憂纏情將如何欽蒼誓穹終篤志貞
牆禽心濱均深身加懷憂是嬰藻文繁虎龍寧自感思岑形熒城榮明庭妙
面伯改漢物日我愁思何漫漫榮曜華彫頎孜孜傷情幽未猶傾苟難闈顯
殊在者之品潤乎兼苦艱是丁麗狀觀飾容側君在時岩在炎在不受亂華
意誠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顏曜繡衣夢想勞形峻慎盛戒義消作重
感故暱飄施愆殃少章時桑詩端無終始詩仁顏貞寒嵯深興后姬源人榮
故遺親飄生思愆精徽盛翳風比平始璇情賢喪物歲峨慮漸孽班禍讒章
新舊聞離天罪辜神恨昭感興作蘇心璣明別改知識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廢遠微地積何遐微業孟鹿麗氏詩圖顯行華終凋淵察大趙婕所佞賢
冰故離隔德怨因幽元傾宣鳴辭理興義怨士容始松重遠伐氏妤恃凶惟
齊君殊喬貴其備曠悼思傷懷日往感年衰念是舊愆涯禍用飛辭姿害聖
潔子我木平根嘗遠嘆永感悲思憂遠勞情誰為獨居經在昭燕輦極我配
志惟同誰均難苦離戚戚情哀慕歲殊嘆時賤女懷嘆網防青實漢驕忠英
清新衾陰勻尋辛鳳知我者誰世異浮奇傾鄙賤何如羅萌青生成盈貞皇
純貞志一專所當麟沙流頹逝異浮沉華英翳曜潛陽林西昭景薄榆桑倫
望微精感通明神龍馳若然倏逝惟時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讒漫頑凶匹
誰云浮寄身輕飛昭虧不盈無倏必盛有衰無日不陂流蒙謙退休孝慈離
思輝光飭粲殊文德離忠體一違心意志殊憤激何施電疑危遠家和雍飄
想群離散妾孤遺懷儀容仰俯榮華麗飾身將與誰為逝容節敦貞淑思浮
懷悲哀聲殊乖分聖貲何情憂感惟哀志節上通神祗推持所貞記自恭江
所春傷應翔雁歸皇辭成者作體下遺葑菲採者無差生從是敬孝為基湘
親剛柔有女為賤人房幽處己憫微身長路悲曠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聯句詩‧唐朝聯句

遊長安諸寺聯句‧常樂坊趙景公寺‧吳畫聯句
慘澹十堵內,吳生縱狂跡。風雲將逼人,神鬼如脫壁。--段成式
其中龍最怪,張甲方汗栗。黑雲夜窸窣,焉知不霹靂。--張希復
此際忽仙子,獵獵衣舄奕。妙瞬乍疑生,參差奪人魄。--鄭符
往往乘猛虎,沖梁聳奇石。蒼峭束高泉,角膝驚欹側。--段成式
冥獄不可視,毛戴腋流液。苟能水成河,剎那沈火宅。--升上人

遊長安諸寺聯句‧常樂坊趙景公寺‧題約公院
印火熒熒,燈續焰青。--張希復
七俱胝咒,四阿含經。--段成式
各錄佳語,聊事素屏。--鄭符
丈室安居,延賓不扃。--升上人

遊長安諸寺聯句‧大同坊雲華寺‧偶聯句
共入夕陽寺,因窺甘露門。--升上人
清香惹苔蘚,忍草雜蘭蓀。--鄭符
捷偈飛鉗答,新詩倚仗論。--段成式
壞幡標古剎,聖畫煥崇垣。--張希復
豈慕穿籠鳥,難防在牖猿。--段成式
一音唯一性,三語更三幡。--張希復

遊長安諸寺聯句‧道政坊寶應寺‧僧房聯句
古畫思匡嶺,上方疑傅巖。蝶閒移忍草,蟬曉揭高杉。--段成式
香字消芝印,金經發茞函。井通松底脈,書坼洞中緘。--張希複印

遊長安諸寺聯句‧道政坊寶應寺‧小小寫真聯句
如生小小真,猶自未棲塵。--鄭符
褕袂將離座,斜柯欲近人。--段成式
昔時知出眾,情寵占橫陳。--張希復
不遣遊張巷,豈教窺宋鄰。--鄭符
庾樓吹笛裂,弘閣賞歌新。--段成式
蟬怯纖腰步,蛾驚半額顰。--張希復
圖形誰有術,買笑詎辭貧。--段成式
復隴迷村徑,重泉隔漢津。--鄭符
同心知作羽,比目定為鱗。--張希復
殘月巫山夕,餘霞洛浦晨。--段成式

遊長安諸寺聯句‧平康坊菩薩寺‧書事聯句
悉為無事者,任被俗流憎。--鄭符
客異干時客,僧非出院僧。--段成式
遠聞疏牖磬,曉辨密龕燈。--張希復
步觸珠幡響,吟窺缽水澄。--鄭符
句饒方外趣,遊愜社中朋。--段成式
靜裡已馴鴿,齋中亦好鷹。--張希復
金塗筆是褧,彩溜紙非繒。--升上人
錫杖已克鍛,田衣從懷塍。--段成式
占床暫一脅,卷箔賴長肱。--張希復
佛日初開照,魔天破幾層。--段成式
咒中陳秘計,論處正先登。--張希復
勇帶綻針石,危防丘井籐。--升上人

遊長安諸寺聯句‧光宅坊光宅寺‧中禪師影堂聯句
名下固無虛,敖曹貌嚴毅。洞達見空王,圓融入佛地。--張希復
一言當要害,忽忽醒諸醉。不動須彌山,多方辯無匱。--鄭符
坦率對萬乘,偈答無所避。爾如毗沙門,外形如脫履。--段成式
但以理為量,不語怪力事。木石摧貢高,慈悲引貪恚。--升上人
當時乏支許,何人契深致。隨宜詎說三,直下開不二。--段成式

遊長安諸寺聯句‧翊善坊保壽寺‧光天幀贊聯句
觀音化身,厥形孔怪。胣腦淫厲,眾魔膜拜。--張希復
指夢鴻紛,榜列區界。其事明張,何不可解。--段成式
閻阿德川,大士先天。眾象參羅,福源田田。--鄭符
百億花發,百千燈然。膠如絡繹,浩汗連綿。--張希復
焰摩界戚,洛迦苦霽。正念皈依,眾青如彗。--段成式
戾宰可汰,癡膜可蛻。稽首如空,睟容若睇。--張希復
闡提墨師,睹而面之。寸念不生,未遇乎而。--段成式

遊長安諸寺聯句‧宣陽坊靜域寺‧三階院聯句
密密助堂堂,隋人歌●桑。雙弧摧孔雀,一矢隕貪狼。--段成式
百步望雲立,九規看月張。獲蛟徒破浪,中乙漫如牆。--張希復
還似貫金鼓,更疑穿石樑。因添挽河力,為滅射天狂。--段成式
絕藝卻南牧,英聲來鬼方。麗龜何足敵,殪豕未為長。--鄭符
龍臂勝猿臂,星芒超箭芒。虛誇絕高鳥,垂拱議明堂。--段成式

遊長安諸寺聯句‧崇義坊招福院‧贈諸上人聯句
翻了西天偈,燒餘梵宇香。捻眉愁俗客,支頰背殘陽。--段成式
洲號惟思沃,山名只記匡。辨中摧世智,定裡破魔強。--張希復
許睿禪心徹,湯休詩思長。朗吟疏磬斷,久語貫珠妨。--段成式
乘興書芭葉,閒來入豆房。漫題存古壁,怪畫匝長廊。--張希復

遊長安諸寺聯句‧招國坊崇濟寺‧奇松聯二十字絕句
杉松何相疏,榆柳方迥屑。無人擅談柄,一枝不敢折。--段成式
中庭苔蘚深,吹餘鳴佛禽。至於摧折枝,凡草猶避陰。--張希復
僻徑根從露,閒房枝任侵。一株風正好,來助碧雲吟。--鄭符
時時掃窗聲,重露滴寒砌。風颭一枝遒,閒窺別生勢。--升上人
偃蓋入樓妨,盤根侵井窄。高僧獨惆悵,為與澄嵐隔。--段成式

遊長安諸寺聯句‧永安坊永壽寺‧閒中好
閒中好,盡日松為侶。此趣人不知,輕風度僧語。--鄭符
閒中好,塵務不縈心。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段成式
閒中好,幽磬度聲遲。捲上論題肇,畫中僧姓支。--張希復

遊長安諸寺聯句‧崇仁坊資聖寺‧諸畫聯句(柏梁體)
吳生畫勇矛戟攢,--段成式
出變奇勢千萬端。--張希復
蒼蒼鬼怪層壁寬,--鄭符
睹之忽忽毛髮寒。--段成式
稜伽之力所疲殫,--段成式
李真周昉優劣難。--鄭符
活禽生卉推邊鸞,--段成式
花房嫩彩猶未乾。--張希復
韓干變態如激湍,--鄭符
惜哉壁畫世未殫。--段成式
後人新畫何汗漫。--張希復

北禪院避暑聯句
歊蒸何處避,來入戴顒宅。逍遙脫單絞,放曠拋輕策。--皮日休
爬搔林下風,偃仰澗中石。--皮日休
殘蟬煙外響,野鶴沙中跡。到此失煩襟,蕭然揖禪伯。--陸龜蒙
籐懸疊霜蛻,桂倚支雲錫。--陸龜蒙
清陰豎毛髮,爽氣舒筋脈。逐幽隨竹書,選勝鋪●席。--皮日休
魚跳上紫芡,蝶化緣青壁。--皮日休
心是玉蓮徒,耳為金磬敵。吾宗昔高尚,志在羲皇易。--陸龜蒙
豈獨斷韋編,幾將刓鐵擿。--陸龜蒙
天書既屢降,野抱難自適。一入承明廬,盱衡論今昔。--皮日休
流光不容寸,斯道甘枉尺。--皮日休
既起謝儒玄,亦翻商羽翼。封章帷幄遍,夢寐江湖白。--陸龜蒙
擺落函谷塵,高欹華陽幘。--陸龜蒙
詔去雲無信,歸來鶴相識。半病奪牛公,全慵捕魚客。--皮日休
少微光一點,落此芒磔索。--皮日休
釋子問池塘,門人廢幽賾。堪悲東序寶,忽變西方籍。--陸龜蒙
不見步兵詩,空懷康樂屐。--陸龜蒙
高名不可效,勝境徒堪惜。墨沼轉疏蕪,玄齋逾闃寂。--皮日休
遲遲不可去,涼颸滿杉柏。--皮日休
日下洲島清,煙生苾芻碧。俱懷出塵想,共有吟詩癖。--陸龜蒙
終與淨名遊,還來雪山覓。--陸龜蒙

寂上人院聯句
癭床空默坐,清景不知斜。暗數菩提子,閒看薜荔花。--皮日休
有情惟墨客,無語是禪家。背日聊依桂,嘗泉欲試茶。--陸龜蒙
石形蹲玉虎,池影閃金蛇。經笥安巖匼,瓶囊掛樹椏。--皮日休
書傳滄海外,龕寄白雲涯。竹色寒凌箔,燈光靜隔紗。--陸龜蒙
趁幽翻小品,逐勝講南華。莎彩融黃露,蓮衣染素霞。--皮日休
水堪傷聚沫,風合落天葩。若許傳心印,何辭古堞賒。--陸龜蒙

獨在開元寺避暑,頗懷魯望,因飛筆聯句
煩暑雖難避,僧家自有期。泉甘於馬乳,苔滑似龍漦。--皮日休
任誕襟全散,臨幽榻旋移。松行將雅拜,篁陣欲交麾。--陸龜蒙
望塔青髇識,登樓白鴿知。石經森欲動,珠像儼將怡。--皮日休
筠簟臨杉穗,紗巾透雨絲。靜譚蟬噪少,涼步鶴隨遲。--皮日休
煙重回蕉扇,輕風拂桂帷。對碑吳地說,開卷梵天詞。--陸龜蒙
積水魚梁壞,殘花病枕欹。懷君瀟灑處,孤夢繞罘罳。--陸龜蒙

寒夜文宴聯句
文星今夜聚,應在斗牛間。--皮日休
載石人方至,乘槎客未還。--張賁
送觴繁露曲,徵句白雲顏。--陸龜蒙
節奏惟聽竹,從容只話山。--皮日休
理窮傾秘藏,論猛折玄關。--張賁
酃酒分中綠,巴箋擘處殷。--陸龜蒙
清言聞後醒,強韻壓來艱。--皮日休
犀柄當風揖,瓊枝向月攀。--張賁
松吟方嚓嚓,泉夢憶潺潺。--陸龜蒙
一會文章草,昭明不可刪。--皮日休

藥名聯句
為待防風餅,須添薏苡杯。--張賁
香然柏子後,樽泛菊花來。--皮日休
石耳泉能洗,垣衣雨為裁。--陸龜蒙
從容犀局靜,斷續玉琴哀。--張賁
白芷寒猶采,青箱醉尚開。--皮日休
馬銜衰草臥,烏啄蠹根回。--陸龜蒙
雨過蘭芳好,霜多桂末摧。--張賁
朱兒應作粉,雲母詎成灰。--皮日休
藝可屠龍膽,家曾近燕胎。--陸龜蒙
牆高牽薜荔,障軟撼玫瑰。--張賁
鸓鼠啼書戶,蝸牛上研台。--皮日休
誰能將蒿本,封與玉泉才。--陸龜蒙

寒夜聯句
靜境揖神凝,寒華射林缺。--陸龜蒙
清知思緒斷,爽覺心源徹。--皮日休
高唱戛金奏,朗詠鏗玉節。--陸龜蒙
我思方泬寥,君詞復淒切。--皮日休
況聞風篁上,擺落殘凍雪。--陸龜蒙
寂爾萬籟清,皎然諸靄滅。--皮日休
西窗客無夢,南浦波應結。--陸龜蒙
河光正如劍,月魄方似玦。--皮日休
短燼不禁挑,冷毫看欲折。--陸龜蒙
何夕重相期,濁醪還為設。--皮日休

開元寺樓看雨聯句
海上風雨來,掀轟雜飛電。登樓一憑檻,滿眼蛟龍戰。--陸龜蒙
須臾造化慘,倏忽堪輿變。萬戶響戈鋋,千家披組練。--皮日休
群飛拋輪石,雜下攻城箭。點急似摧胸,行斜如中面。--陸龜蒙
細灑魂空冷,橫飄目能眩。垂簷珂佩喧,●瓦珠璣濺。--皮日休
無言九陔遠,瞬息馳應遍。密處正垂緪,微時又懸線。--陸龜蒙
寫作玉界破,吹為羽林旋。翻傷列缺勞,卻怕豐隆倦。--皮日休
遙瞻山露色,漸覺雲成片。遠樹欲鳴蟬,深簷尚藏燕。--陸龜蒙
殘雷隱轔盡,反照依微見。天光潔似磨,湖彩熟於練。--皮日休
疏帆逗前渚,晚磬分涼殿。接思強揮毫,窺詞幾焚研。--陸龜蒙
佶栗烏皮幾,輕明白羽扇。畢景好疏吟,餘涼可清宴。--皮日休
君攜下高磴,僧引還深院。駁蘚淨鋪筵,低松濕垂鬋。--陸龜蒙
齋明乍虛豁,林霽逾蔥蒨。早晚重登臨,欲去多離戀。--皮日休

報恩寺南池聯句
古岸涵碧落,--陸龜蒙
虛軒明素波。坐來魚陣變,--皮日休
吟久菊●多。秋草分杉露,--嵩起
危橋下竹坡。遠峰青髻並,--陸龜蒙
●●●髯和。趙論寒仍講,--皮日休
支硎僻亦過。齋心曾養鶴,--嵩起
揮翰好邀鵝。倚石收奇藥,--陸龜蒙
臨溪藉淺莎。桂花晴似拭,--皮日休
荷鏡曉如磨。翠出牛頭聳,--嵩起
苔深馬跡跛。傘欹從野醉,--陸龜蒙
巾側任田歌。跁●松形矮,--皮日休
般跚檜樾矬。香飛僧印火,--嵩起
泉急使鑣珂。菱鈿真堪帖,--陸龜蒙
蓴絲亦好拖。幾時無一事,--皮日休
相伴著煙蘿。--嵩起

天台禪院聯句
偶到天台院,因逢物外僧。--安守范
忘機同一祖,出語離三乘。--楊鼎夫
樹老中庭寂,窗虛外境澄。--周述
片時松影下,聯續百千燈。--李仁肇

講德聯句
先王設位,以正邦國。建立大官,封植有德。--潘述
二南敷化,四岳述職。其言不朽,其儀不忒。--湯衡
暨於嬴劉,乃創程式。罷侯置守,剖竹分域。--皎然
赫矣皇唐,康哉立極。精選藩翰,庸資正直。--潘述
爰命我公,東土作則。克己恭儉,疲人休息。--湯衡
濟濟閭閈,油油黍稷。既富既教,足兵足食。--皎然
恤其凋瘵,剪其荊棘。威懷逋叛,撲滅蝥賊。--潘述
疾惡如讎,聞善不惑。哀矜鰥寡,旌禮儒墨。--湯衡
乃修堤防,乃浚溝洫。以利通商,以溉嘉穀。--皎然
徵賦以節,計功以時。人胥懷惠,吏不能欺。--潘述
我政載孚,我邦載綏。猛獸不暴,嘉魚維滋。--湯衡
肅恭明神,齊沐不虧。歲或驕陽,雨無愆期。--皎然
帝嘉有庸,寵命來斯。紫紱載綏,金章陸離。--潘述
資忠履孝,閱禮敦詩。明德惟馨,自天祐之。--湯衡

講古文聯句
帝出於震,文明始敷。--潘述
山嶽降氣,龜龍負圖。--裴濟
爰有書契,乃立典謨。--皎然
先知孔聖,飛步天衢。--湯衡
漢承秦弊,尊儒尚學。--潘述
百氏六經,九流七略。--裴濟
屈宋接武,班馬繼作。--皎然
或頌燕然,或贊麟閣。--湯衡
降及三祖,始變二雅。--潘述
仲宣閒和,公幹蕭灑。--皎然
士衡安仁,不史不野。--皎然
左張精奧,嵇阮高寡。--湯衡
暨於江表,其文郁興。--湯衡
綺麗爭發,繁蕪則懲。--潘述
詞曄春華,思清冬冰。--潘述
景純跌宕,遊仙獨步。--湯衡
青雲其情,白璧其句。--湯衡
靈運山水,實多奇趣。--潘述
遠派孤峰,龍騰鳳翥。--潘述
陶令田園,匠意真直。--皎然
春柳寒松,不凋不飾。--皎然
江淹雜體,方見才力。--湯衡
擬之信工,似而不逼。--湯衡
鮑昭從軍,主意危苦。--潘述
氣勝其詞,雅愧於古。--潘述
隱侯似病,創製規矩。--皎然
時見琳琅,惜哉榛楛。--皎然
謝脁秀髮,詞理翩翩。--湯衡
孤標爽邁,深造精研。--湯衡
惠休翰林,別白離堅。--潘述
有會必愜,無慚曩賢。--潘述
吳均頗勁,失於典裁。--皎然
竟乏波瀾,徒工邊塞。--皎然
彼柳吳興,高視時輩。--湯衡
汀洲一篇,風流寡對。--湯衡
何遜清切,所得必新。--潘述
緣情既密,像物又真。--潘述
江總徵正,未越常倫。--皎然
時合風興,或無淄磷。--皎然
二杜繁俗,三劉瑣碎。--湯衡
陳徐之流,陰張之輩。--湯衡
伊數公者,閫域之外。--潘述
吁此以還,有固斯鄶。--潘述

項王古祠聯句
遺廟風塵積,荒途歲月侵。--潘述
英靈今寂寞,容衛尚森沈。--皎然
霸楚志何在,平秦功亦深。--湯衡
諸侯歸復背,青史古將今。--潘述
星聚分已定,天亡力豈任。--皎然
採蘩如可薦,舉酒瀝空林。--湯衡

還丹可成詩聯句
羽化自仙骨,延年資養生。--皎然
金經啟靈秘,玉液流至精。--潘述
八石思共煉,九丹知可成。--湯衡
吾心苟無妄,神理期合併。--皎然
封灶用六一,置門考休京。--潘述
浮光含日彩,圓質煥雲英。--湯衡
持此保壽命,服之頤性情。--皎然
跂予望仙侶,高詠升天行。--潘述
鶴駕方可致,霓裳定將迎。--湯衡
不因五色藥,安著七真名。--皎然
揮妙在微密,全功知感誠。--潘述
與君棄城市,攜手遊蓬瀛。--湯衡

建安寺西院喜王郎中遘恩命初至聯句
跡就空門退,官從畫省遷。住持良有願,朝謁穴無緣。--王遘
身淨金繩內,心馳玉扆前。--皎然
榮添一兩日,恩降九霄年。--齊翔
慕法能輕冕,追非欲佩弦。--李縱
棲閒那可久,鴛鷺待行聯。--崔子向

建安寺夜會,對雨懷皇甫侍御曾聯句
相思非是遠,風雨遣情多。--皎然
願欲披雲見,難堪候曉過。--李縱
夜長同歲月,地近極山河。--鄭說
戒相初傳授,文章舊切磋。--王遘
時稱洛下詠,人許郢中歌。--崔子向
惆悵徒延首,其如一水何。--齊翔

泛長城東溪,暝宿崇光寺,寄處士陸羽聯句
箬水青似箬,玉山碧於玉。--崔子向
逼霄沓萬狀,截地分千曲。--皎然
萍解深可窺,林豁遙在矚。--崔子向
已高物外賞,稍滌區中欲。--皎然
野鶴翔又飛,世人羈且跼。--崔子向
沉吟跡所誤,放浪心自足。--皎然
緬懷虛舟客,願寄生芻束。--崔子向
說詩整頹波,立義激浮俗。--皎然
荊吳備登曆,風土隨編錄。--崔子向
恨與清景別,擬教長路促。--皎然
溪鳥語鸝嘍,寺花翻躑躅。--崔子向
印圍水壇淨,香護蓮衣觸。--皎然
捧經啟紗燈,收衽禮金粟。--崔子向
安得扣關子,玄言對吾屬。--皎然

與崔子向泛舟自招橘經箬里宿天居寺…聯一十六韻以寄之
晴日春態深,寄遊恣所適。--皎然
寧妨花木亂,轉學心耳寂。--崔子向
取性憐鶴高,謀閒任山僻。--皎然
倚舷息空曲,捨履行淺磧。--崔子向
渚箬入里逢,野梅到村摘。--皎然
碑殘飛雉嶺,井翳潛龍宅。--崔子向
壞寺鄰壽陵,古壇留劫石。--皎然
穿階筍節露,拂瓦松梢碧。--崔子向
天界細雲還,牆陰雜英積。--皎然
懸燈寄前焰,遙月升圓魄。--崔子向
何意清夜期,坐為高峰隔。--皎然
茗園可交袂,籐澗好停錫。--崔子向
微雨聽濕巾,迸流從點席。--皎然
戲猿隔枝透,驚鹿逢人躑。--崔子向
睹物賞已奇,感時思彌極。--皎然
芳菲如馳箭,望望共君惜。--崔子向

渚山春暮,會顧丞茗捨,聯句效小庾體
誰是惜暮人,相攜送春日。因君過茗捨,留客開蘭室。--陸士修
濕苔滑行屐,柔草低藉瑟。鵲喜語成雙,花狂落非一。--崔子向
煙濃山焙動,泉破水舂疾。莫拗掛瓢枝,會移閬書帙。--皎然
頗容樵與隱,豈聞禪兼律。欄竹不求疏,網籐從更密。--陸士修
池添逸少墨,園雜莊生漆。景晏枕猶欹,酒醒頭懶櫛。--崔子向
雲教淡機慮,地可遺名實。應待御荈青,幽期踏芳出。--皎然

與李司直令從荻塘聯句
畫舸悠悠荻塘路,真僧與我相隨去。--李令從
寒花似菊不知名,霜葉如楓是何樹。--李令從
倦客經秋夜共歸,情多語盡明相顧。--皎然
遙城候騎來仍少,傍嶺哀猿發無數。--皎然
心閒清淨得禪寂,興逸縱橫問章句。--李令從
蟲聲切切草間悲,螢影紛紛月前度。--李令從
撩亂雲峰好賦詩,嬋娟水月堪為喻。--皎然
與君出處本不同,從此還依舊山住。--皎然

遠意聯句
家在炎州往朔方,--疾(失姓)
豈知于闐望瀟湘。--澄(失姓)
曾經隴底復遼陽,--巨川(失姓)
更憶東去採扶桑。--皎然
楂客三千路未央,--嚴伯均
燭龍之地日無光。--疾(失姓)
將遊莽蒼窮大荒,--皎然
車轍馬足逐周王。--嚴伯均

暗思聯句
斜風飄雨三十夜,--疾(失姓)
鄰女餘光不相借。--巨川(失姓)
跡滅塵生古人畫,--皎然
洞房重扉無隙罅,--嚴伯均
燭滅更深月西謝。--從心(失姓)

樂意聯句一首
良朋益友自遠來,--嚴伯均
萬里鄉書對酒開。--皎然
子孫蔓衍負奇才,--疾(失姓)
承顏弄鳥詠南陔,--澄(失姓)
鼓腹擊壤歌康哉。--巨川(失姓)

恨意聯句
同心同縣不相見,--疾(失姓)
獨採蘼蕪詠團扇。--嚴伯均
莫聽東鄰搗霜練,--皎然
遠憶征人淚如霰。--澄(失姓)
長信空階荒草遍,--從心(失姓)
明妃初別昭陽殿。--杭(失姓)

秋日盧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聯句一首
共載清秋客船,同瞻皂蓋朝天。--盧藻
悔使比來相得,如今欲別潸然。--盧幼平
漸驚徒馭分散,愁望雲山接連。--皎然
魏闕馳心日日,吳城揮手年年。--陸羽
送遠已傷飛雁,裁詩更切嘶蟬。--潘述
空懷鄠杜心醉,永望門欄脰捐。--李恂
別思無窮無限,還如秋水秋煙。--潘述

重聯句一首
相將惜別且遲遲,未到新豐欲醉時。--盧幼平
去郡獨攜程氏酒,入朝可忘習家池。--陸羽
仍憐故吏依依戀,自有清光處處隨。--潘述
晚景南徐何處宿,秋風北固不堪辭。--皎然
吳中詩酒饒佳興,秦地關山引夢思。--盧藻
對酒已傷嘶馬去,銜恩只待掃門期。--惸(失姓)

與潘述集湯衡宅懷李司直縱聯句
幽獨何以慰,友人顧茅茨。--湯衡
已忘歲月念,載說清閒時。--潘述
旭日舒朱槿,柔風引綠葹。--皎然
迢迢青溪路,耿耿芳樹枝。--湯衡
執衽空躑躅,來城自逶迤。--潘述
相思寄採掇,景晏獨驅馳。--皎然

安吉崔明甫山院聯句一首
人不擾,政已和。世慮寡,山情多。--皎然
禪客至,墨卿過。興既洽,情如何。--崔逵

重聯句一首
肅肅清院,翛翛碧鮮。已見心遠,何關地偏。--皎然
自公退食,升堂草玄。紛紛已隔,雲心澹然。--崔逵

重聯句一首
瀑溜聞窗外,晴風逼座間。--皎然
掛冠徒有意,芳桂杳難攀。--崔逵

重聯句一首
清高素非宦侶,疏散從來道流。--皎然
今日還輕墨綬,知君意在滄洲。--皎然
浮雲任從飄蕩,寄隱也信沉浮。--崔逵
不似漳南地僻,道安為我淹留。--崔逵

重聯句一首
劉令興多常步履,柴桑事少但援琴。--皎然
閒招法侶從山寺,每掇幽芳傍竹林。--皎然
捲簾只愛荊峰色,入座偏宜郢客吟。--崔逵
誰許近來輕印綬,因君昨日悟禪心。--崔逵

道觀中和潘丞觀青溪圖聯句
畫得青溪樣,宜於紫府觀。--皎然
日明煙靄薄,風落水容寬。--崔萬
畫野高低接,商工井邑攢。--潘述
疏川因稼穡,出使問艱難。--皎然

春日對雨聯句一首
春煙帶微雨,漠漠連城邑。桐葉生微陰,桃花更宜濕。--韓章
蕭條暗楊柳,散漫下原隰。歸路不我從,遙心空佇立。--皎然
林低山影近,岸轉水流急。芳草自堪遊,白雲如可揖。--韓章
尋山禪客意,苦雨陶公什。遊衍情未終,歸飛暮相及。--皎然
峰高日色轉,潭淨天光入。卻欲學神仙,空思謝朋執。--韓章
為道貴逍遙,趨時多苦集。瓊英若可餐,青紫徒勞拾。--皎然

春日會韓武康章後亭聯句
後園堪寄賞,日日對春風。客位繁陰下,公牆細柳中。--皎然
坐看青嶂遠,心與白雲同。--韓章
林暗花煙入,池深遠水通。--楊秦卿
井桃新長蕊,欄藥未成叢。--仲文(失姓)
松竹宜禪客,山泉入謝公。--皎然
砌香翻芍葯,簷靜倚梧桐。--韓章
外慮宜簾捲,忘情與道空。--楊秦卿
楚僧招惠遠,蜀客挹揚雄。--仲文(失姓)
便寄柴桑隱,何勞訪剡東。--皎然

康錄事宅送僧聯句
蓮衣宜著雨,竹錫好隨雲。--皎然
見鶴還應養,逢鷗自作群。--崔子向

與邢端公李台題庭石聯句
共題詩句遍,爭坐蘚文稀。(餘缺)--皎然

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晝公自吳興至,聯句一首
宗系傳康樂,精修學遠公。--王遘
相尋當暮歲,行李犯寒風。--李縱
累積浮生裡,機慚半偈中。--鄭說
傳家知業墜,繼祖忝聲同。--皎然
雲與輕帆至,山將本寺空。--崔子向
向來忘起滅,留我宿花宮。--齊翔

秋日潘述自長城至霅上與晝公、湯評事遊集累日…以寄之
離念非前期,秋風忽已至。--潘述
芸黃眾芳晚,搖蕩居人思。--皎然
白霜淒以積,高梧颯而墜。--湯衡
悠然越山川,復此恨離異。--潘述
時景易遷謝,歡●難兼遂。--皎然
惜分緩回舟,懷遙企歸駟。--湯衡
休浣情自高,來思日雲未。--潘述

喜晝公尋山回相遇聯句一首
幾年無此會,今日喜相從。--潘述
後夏仍多病,前書達幾封。--皎然
水華迎暮雨,松吹引疏鐘。--皎然
出谷隨初月,尋僧說五峰。--潘述

送晝公聯句
相逢情不厭,惜別意難為。--韓章
吾道應無住,前期未可知。--皎然
輕霜凋古木,寒水縮荒陂。--韓章
賓雁依沙嶼,浮雲慘路岐。--皎然
林疏看野迥,岸轉覺山移。--韓章
寄賞驚搖落,歸心歎別離。--皎然
草堂思偃蹇,麈尾去相隨。--顧況
勿謂光陰遠,禪房會一窺。--鄭遨

與羅隱之聯句
一壺天上有名物,兩個世間無事人。--鄭遨
醉卻隱之雲叟外,不知何處是天真。--羅隱之

句詩‧唐朝聯句

喜晴聯句
苦雨晴何喜,喜於未雨時。氣收雲物變,聲樂鳥烏知。--白居易
蕙泛光風圃,蘭開皎月池。千峰分遠近,九陌好追隨。--王起
白日開天路,玄陰捲地維。餘清在林薄,新照入漣漪。--劉禹錫
碧樹涼先落,青蕪濕更滋。曬毛經浴鶴,曳尾出泥龜。--白居易
舞去商羊速,飛來野馬遲。柱邊無潤礎,台上有游絲。--王起
橋淨行塵息,堤長禁柳垂。宮城開睥睨,觀闕麗罘罳。--劉禹錫
洛水澄清鎮,嵩煙展翠帷。梁成虹乍見,市散蜃初移。--白居易
藉草風猶暖,攀條露已晞。屋穿添碧瓦,牆缺召金錘。--王起
迥徹來雙目,昏煩去四支。霞文晚煥爛,星影夕參差。--劉禹錫
爽助門庭肅,寒摧草木衰。黃干向陽菊,紅洗得霜梨。--白居易
假蓋閒誰惜,彈弦燥更悲。散蹄良馬穩,炙背野人宜。--王起
洞戶晨暉入,空庭宿霧披。推林出書目,傾笥上衣椸。--劉禹錫
道路行非阻,軒車望可期。無辭訪圭竇,且願見瓊枝。--白居易
山閣蓬萊客,儲宮羽翼師。每優陪麗句,何暇覿英姿。--王起
玩景方搔首,懷人尚斂眉。因吟仲文什,高興盡於斯。--劉禹錫

會昌春連宴即事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雞黍三家會,鶯花二節連。--白居易
光風初澹蕩,美景漸暄妍。簪組蘭亭上,車輿曲水邊。--劉禹錫
松聲添奏樂,草色助鋪筵。雀舫宜閒泛,螺杯任漫傳。--王起
園蔬香帶露,廚柳暗藏煙。麗句輕珠玉,清談勝管弦。--白居易
陌喧金距鬥,樹動彩繩懸。奼女妝梳艷,遊童衣服鮮。--劉禹錫
圃香知種蕙,池暖憶開蓮。怪石雲疑觸,夭桃火欲然。--王起
正歡唯恐散,雖醉未思眠。嘯傲人間世,追隨地上仙。--白居易
燕來雙涎涎,雁去累翩翩。行樂真吾事,尋芳獨我先。--劉禹錫
滯周慚太史,入洛繼先賢。昔恨多分手,今歡謬比肩。--王起
病猶陪宴飲,老更奉周旋。望重青雲客,情深白首年。--白居易
遍嘗珍饌後,許入畫堂前。舞袖翻紅炬,歌鬟插寶蟬。--劉禹錫
斷金多感激,倚玉貴遷延。說史吞顏注,論詩笑鄭箋。--王起
松筠寒不變,膠漆冷彌堅。興伴王尋戴,榮同隗在燕。--白居易
擲盧誇使氣,刻燭鬥成篇。實藝皆三捷,虛名愧六聯。--劉禹錫
興闌猶舉白,話靜每思玄。更說歸時好,亭亭月正圓。--王起

僕射來示有三春向晚四者難並之說誠哉是言輒…兼簡尚書
三春今向晚,四者昔難並。借問低眉坐,何如攜手行。--白居易
舊遊多過隙,新宴且尋盟。鸚鵡林須樂,麒麟閣未成。--王起
分陰當愛惜,遲景好逢迎。林野熏風起,樓台谷雨晴。--劉禹錫
牆低山半出,池廣水初平。橋轉長虹曲,舟回小鷁輕。--白居易
殘花猶布繡,密竹自聞笙。欲過芳菲節,難忘宴慰情。--王起
月輪行似箭,時物始如傾。見雁隨兄去,聽鶯求友聲。--劉禹錫
蕙長書帶展,菰嫩剪刀生。坐密衣裳暖,堂虛絲管清。--白居易
峰巒侵碧落,草木近朱明。與點非沂水,陪膺是洛城。--王起
撥醅爭綠醑,臥酪待朱櫻。幾處能留客,何人喚解酲。--劉禹錫
舊儀尊右揆,新命寵春卿。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白居易
青林思小隱,白雪仰芳名。訪舊殊千里,登高賴九城。--王起
酇侯司管鑰,疏傅傲簪纓。綸綍曾同掌,煙霄即上征。--劉禹錫
冊庭嘗接武,書殿忝連衡。蘭室春彌馥,松心晚更貞。--白居易
琴招翠羽下,鉤掣紫鱗呈,只願回烏景。誰能避兕觥。--王起
方知醉兀兀,應是走營營。鳳閣鸞台路,從他年少爭。--白居易

城南聯句
竹影金瑣碎,--孟郊
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葉,--韓愈
翡翠開園英。流滑隨仄步,--孟郊
搜尋得深行。遙岑出寸碧,--韓愈
遠目增雙明。干穟紛拄地,--孟郊
化蟲枯挶莖。木腐或垂耳,--韓愈
草珠競駢睛。浮虛有新斸,--孟郊
摧扤饒孤撐。囚飛黏網動,--韓愈
盜啅接彈驚。脫實自開坼,--孟郊
牽柔誰繞縈。禮鼠拱而立,--韓愈
駭牛躅且鳴。蔬甲喜臨社,--孟郊
田毛樂寬徵。露螢不自暖,--韓愈
凍蝶尚思輕。宿羽有先曉,--孟郊
食鱗時半橫。菱翻紫角利,--韓愈
荷折碧圓傾。楚膩鱣鮪亂,--孟郊
獠羞蠃蟹並。桑蠖見虛指,--韓愈
穴狸聞鬥獰。逗翳翅相築,--孟郊
擺幽尾交搒。蔓涎角出縮,--韓愈
樹啄頭敲鏗。修箭裊金餌,--孟郊
群鮮沸池羹。岸殼坼玄兆,--韓愈
野麰漸豐萌。窯煙冪疏島,--孟郊
沙篆印回平。癢肌遭眊刺,--韓愈
啾耳聞雞生。奇慮恣回轉,--孟郊
遐睎縱逢迎。顛林戢遠睫,--韓愈
縹氣夷空情。歸跡歸不得,--孟郊
捨心捨還爭。靈麻撮狗虱,--韓愈
村稚啼禽猩。紅皺曬簷瓦,--孟郊
黃團繫門衡。得雋蠅虎健,--韓愈
相殘雀豹趟。束枯樵指禿,--孟郊
刈熟擔肩赬。澀旋皮卷臠,--韓愈
苦開腹彭亨。機舂潺湲力,--孟郊
吹簸飄颻精。賽饌木盤簇,--韓愈
靸妖籐索絣。荒學五六卷,--孟郊
古藏四三塋。里儒拳足拜,--韓愈
土怪閃眸偵。蹄道補復破,--孟郊
絲窠掃還成。暮堂蝙蝠沸,--韓愈
破灶伊威盈。追此訊前主,--孟郊
答云皆塚卿。敗壁剝寒月,--韓愈
折篁嘯遺笙。褂熏霏霏在,--孟郊
綦跡微微呈。劍石猶竦檻,--韓愈
獸材尚拏楹。寶唾拾未盡,--孟郊
玉啼墮猶槍。窗綃疑閟艷,--韓愈
妝燭已銷檠。綠髮抽鈱甃,--孟郊
青膚聳瑤楨。白蛾飛舞地,--韓愈
幽蠹落書棚。惟昔集嘉詠,--孟郊
吐芳類鳴嚶。窺奇摘海異,--韓愈
恣韻激天鯨。腸胃繞萬象,--孟郊
精神驅五兵。蜀雄李杜拔,--韓愈
岳力雷車轟。大句斡玄造,--孟郊
高言軋霄崢。芒端轉寒燠,--韓愈
神助溢杯觥。鉅細各乘運,--韓愈
湍潿亦騰聲。凌花咀粉蕊,--孟郊
削縷穿珠櫻。綺語洗晴雪,--韓愈
嬌辭哢雛鶯。酣歡雜弁珥,--孟郊
繁價流金瓊。菡萏寫江調,--孟郊
萎蕤綴藍瑛。庖霜膾玄鯽,--韓愈
淅玉炊香粳。朝饌已百態,--孟郊
春醪又千名。哀匏蹙駛景,--韓愈
冽唱凝餘晶。解魄不自主,--孟郊
痺肌坐空瞠。扳援賤蹊絕,--韓愈
炫曜仙選更。叢巧競採笑,--孟郊
駢鮮互探嬰。桑變忽蕪蔓,--韓愈
樟裁浪登丁。霞斗詎能極,--孟郊
風期誰復賡。皋區扶帝壤,--韓愈
瑰蘊郁天京。祥色被文彥,--孟郊
良才插杉檉。隱伏饒氣象,--韓愈
興潛示堆坑。擘華露神物,--孟郊
擁終儲地禎。訏謨壯締始,--韓愈
輔弼登階清。坌秀恣填塞,--孟郊
呀靈滀渟澄。益大聯漢魏,--韓愈
肇初邁周嬴。積照涵德鏡,--孟郊
傳經儷金籯。食家行鼎鼐,--韓愈
寵族飫弓旌。奕制盡從賜,--孟郊
殊私得逾程。飛橋上架漢,--韓愈
繚岸俯規瀛。瀟碧遠輸委,--孟郊
湖嵌費攜擎。萄苜從大漠,--韓愈
楓櫧至南荊。嘉植鮮危朽,--孟郊
膏理易滋榮。懸長巧紐翠,--韓愈
象曲善攢珩。魚口星浮沒,--孟郊
馬毛錦斑騂。五方亂風土,--韓愈
百種分鋤耕。葩薛相妒出,--孟郊
菲茸共舒晴。類招臻倜詭,--韓愈
翼萃伏衿纓。危望跨飛動,--孟郊
冥升躡登閎。春遊轢靃靡,--韓愈
彩伴颯嫈嫇。遺燦飄的皪,--孟郊
淑顏洞精誠。嬌應如在寤,--韓愈
頹意若含酲。鵷毳翔衣帶,--孟郊
鵝肪截佩璜。文升相照灼,--韓愈
武勝屠欃槍。割錦不酬價,--孟郊
構雲有高營。通波牣鱗介,--韓愈
疏畹富蕭蘅。買養馴孔翠,--孟郊
遠苞樹蕉栟。鴻頭排刺芡,--韓愈
鵠鷿攢瑰橙。騖廣雜良牧,--孟郊
蒙休賴先盟。罷旄奉環衛,--韓愈
守封踐忠貞。戰服脫明介,--孟郊
朝冠飄彩紘。爵勳逮僮隸,--韓愈
簪笏自懷繃。乳下秀嶷嶷,--孟郊
椒蕃泣喤喤。貌鑒清溢匣,--韓愈
眸光寒發硎。館儒養經史,--孟郊
綴戚觴孫甥。考鍾饋殽核,--韓愈
戛鼓侑牢牲。飛膳自北下,--孟郊
函珍極東烹。如瓜煮大卵,--韓愈
比線茹芳菁。海岳錯口腹,--孟郊
趙燕錫媌娙。一笑釋仇恨,--韓愈
百金交弟兄。貨至貊戎市,--孟郊
呼傳鸚鵒令。順居無鬼瞰,--韓愈
抑橫免官評。殺候肆凌翦,--孟郊
籠原匝罝紘。羽空顛雉鷃,--韓愈
血路迸狐麂。折足去踸踔,--孟郊
蹙鬐怒● 鬤。躍犬疾翥鳥,--韓愈
呀鷹甚饑虻。算蹄記功賞,--孟郊
裂腦擒撐掁。猛斃牛馬樂,--韓愈
妖殘梟鷺惸。窟窮尚嗔視,--孟郊
箭出方驚抨。連箱載已實,--韓愈
礙轍棄仍贏,喘覷鋒刃點,--孟郊
困沖株蘗盲。掃淨豁曠曠,--韓愈
騁遙略蘋蘋。饞叉飽活臠,--孟郊
惡嚼● 腥鯖。歲律及郊至,--韓愈
古音命韶韺。旗旆流日月,--孟郊
帳廬扶棟甍。磊落奠鴻璧,--韓愈
參差席香藑。玄祇祉兆姓,--孟郊
黑秬饛豐盛。慶流蠲瘥癘,--韓愈
威暢捐● 輣。靈燔望高冏,--孟郊
龍駕聞敲● 。是惟禮之盛,--韓愈
永用表其宏。德孕厚生植,--孟郊
恩熙完刖黥。宅土盡華族,--韓愈
連田間強甿。蔭庾森嶺檜,--孟郊
啄場翽祥● ,畦肥翦韭薤,--韓愈
陶固收盆罌。利養積餘健,--孟郊
孝思事嚴祊。掘雲破嵽嵲,--韓愈
采月漉坳泓。寺砌上明鏡,--孟郊
僧盂敲曉鉦。泥像對騁怪,--韓愈
鐵鐘孤舂鍠。癭頸鬧鳩鴿,--孟郊
蜿垣亂蛷蠑。葚黑老蠶蠋,--韓愈
麥黃韻鸝鶊。韶曙遲勝賞,--孟郊
賢明戒先庚。馳門填逼仄,--韓愈
競墅輾砯砰。碎纈紅滿杏,--孟郊
稠凝碧浮餳。蹙繩覲娥婺,--韓愈
鬥草擷璣珵。粉汗澤廣額,--孟郊
金星墮連瓔。鼻偷困淑郁,--韓愈
眼剽強盯瞑。是節飽顏色,--孟郊
茲疆稱都城。書饒罄魚繭,--韓愈
紀盛播琴箏。奚必事遠覿,--孟郊
無端逐羈傖。將身親魍魅,--韓愈
浮跡侶鷗鶄。腥味空奠屈,--孟郊
天年徒羨彭。驚魂見蛇蚓,--韓愈
觸嗅值蝦蟛。幸得履中氣,--孟郊
忝從拂天棖。歸私暫休暇,--韓愈
驅明出庠黌。鮮意竦輕暢,--孟郊
連輝照瓊瑩。陶暄逐風乙,--韓愈
躍視舞晴蜻。足勝自多詣,--孟郊
心貪敵無勍。始知樂名教,--韓愈
何用苦拘佇。畢景任詩趣,--孟郊
焉能守硜硜。--韓愈

會合聯句
離別言無期,會合意彌重。--張籍
病添兒女戀,老喪丈夫勇。--韓愈
劍心知未死,詩思猶孤聳。--孟郊
愁去劇箭飛,歡來若泉湧。--張徹
析言多新貫,攄抱無昔壅。--張籍
念難須勤追,悔易勿輕踵。--韓愈
吟巴山犖嶨,說楚波堆壟。--孟郊
馬辭虎豹怒,舟出蛟鼉恐。--張徹
狂鯨時孤軒,幽狖雜百種。--韓愈
瘴衣常腥膩,蠻器多疏冗。--張籍
剝苔吊斑林,角飯餌沈塚。--韓愈
忽爾銜遠命,歸歟舞新寵。--孟郊
鬼窟脫幽妖,天居覿清栱。--韓愈
京遊步方振,謫夢意猶恟。--張籍
詩書誇舊知,酒食接新奉。--韓愈
嘉言寫清越,愈病失疣腫。--孟郊
夏陰偶高庇,宵魄接虛擁。--韓愈
雪弦寂寂聽,茗碗纖纖捧。--孟郊
馳輝燭浮螢,幽響洩潛蛩。--韓愈
詩老獨何心,江疾有餘尰。--孟郊
我家本瀍谷,有地介皋鞏。休跡憶沈冥,峨冠慚闒●。--韓愈
升朝高轡逸,振物群聽悚。徒言濯幽泌,誰與薙荒茸。--張籍
朝紳郁青綠,馬飾曜珪珙。國讎未銷鑠,我志蕩邛隴。--孟郊
君才誠倜儻,時論方洶溶。格言多彪蔚,懸解無梏拲。--韓愈
張生得淵源,寒色拔山塚。堅如撞群金,眇若抽獨蛹。--韓愈
伊余何所擬,跛鱉詎能踴。塊然墮岳石,飄爾罥巢氄。--孟郊
龍旆垂天衛,雲韶凝禁甬。君胡眠安然,朝鼓聲洶洶。--韓愈

鬥雞聯句
大雞昂然來,小雞竦而待。--韓愈
崢嶸顛盛氣,洗刷凝鮮彩。--孟郊
高行若矜豪,側睨如伺殆。--韓愈
精光目相射,劍戟心獨在。--孟郊
既取冠為冑,復以距為鐓。天時得清寒,地利挾爽塏。--韓愈
磔毛各噤癢,怒癭爭碨磊。俄膺忽爾低,植立瞥而改。--孟郊
腷膊戰聲喧,繽翻落羽崔。中休事未決,小挫勢益倍。--韓愈
妒腸務生敵,賊性專相醢。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饑餒。--孟郊
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毒手飽李陽,神槌因朱亥。--韓愈
惻心我以仁,碎首爾何罪。獨勝事有然,旁驚汗流浼。--孟郊
知雄欣動顏,怯負愁看賄。爭觀雲填道,助叫波翻海。--韓愈
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孟郊
頭垂碎丹砂,翼拓拖錦彩。連軒尚賈餘,清厲比歸凱。--韓愈
選俊感收毛,受恩慚始隗。英心甘鬥死,義肉恥庖宰。--孟郊
君看鬥雞篇,短韻有可採。--孟郊

納涼聯句
遞嘯取遙風,微微近秋朔。--孟郊
金柔氣尚低,火老候愈濁。--韓愈
熙熙炎光流,竦竦高雲擢。--韓愈
閃紅驚蚴虯,凝赤聳山嶽。目林恐焚燒,耳井憶瀺灂。--孟郊
仰懼失交泰,非時結冰雹。化鄧渴且多,奔河誠已愨。--孟郊
暍道者誰子,叩商者何樂。洗矣得滂沱,感然鳴鸑鷟。--孟郊
嘉願苟未從,前心空緬邈。清砌千回坐,冷環再三握。--孟郊
煩懷卻星星,高意還卓卓。--孟郊
龍沈劇煮鱗,牛喘甚焚角。蟬煩鳴轉喝,烏噪饑不啄。--韓愈
晝蠅食案繁,宵蚋肌血渥。單絺厭已褫,長翣倦還捉。--韓愈
幸茲得佳朋,於此蔭華桷。青熒文簟施,淡澉甘瓜濯。--韓愈
大壁曠凝淨,古畫奇駮犖。淒如羾寒門,皓若攢玉璞。--韓愈
掃寬延鮮飆,汲冷漬香穱。篚實摘林珍,盤殽饋禽●。--韓愈
空堂喜淹留,貧饌羞齷齪。--韓愈
慇勤相勸勉,左右加礱斫。賈勇發霜硎,爭前曜冰槊。--孟郊
微然草根響,先被詩情覺。感衰悲舊改,工異逞新貌。--孟郊
誰言擯朋老,猶自將心學。危簷不敢憑,朽機懼傾撲。--孟郊
青雲路難近,黃鶴足仍鐲。未能飲淵泉,立滯叫芳藥。--孟郊
與子昔睽離,嗟餘苦屯剝。直道敗邪徑,拙謀傷巧諑。--韓愈
炎湖度氛氳,熱石行犖硞。痟肌夏尤甚,瘧渴秋更數。--韓愈
君顏不可覿,君手無由搦。今來沐新恩,庶見返鴻樸。--韓愈
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榷。危行無低徊,正言免咿喔。--韓愈
車馬獲同驅,酒醪欣共欶。惟憂棄菅蒯,敢望侍帷幄。--韓愈
此志且何如,希君為追琢。--韓愈

秋雨聯句
萬木聲號呼,百川氣交會。--孟郊
庭翻樹離合,牖變景明藹。--韓愈
潀瀉殊未終,飛浮亦云泰。--孟郊
牽懷到空山,屬聽邇驚瀨。--韓愈
簷垂白練直,渠漲清湘大。--孟郊
甘津澤祥禾,伏潤肥荒艾。--韓愈
主人吟有歡,客子歌無奈。--孟郊
侵陽日沈玄,剝節風搜兌。--韓愈
坱圠遊峽喧,颼飀臥江汰。--孟郊
微飄來枕前,高灑自天外。--韓愈
蛩穴何迫迮,蟬枝掃鳴噦。--孟郊
楥菊茂新芳,逕蘭銷晚 ●。--韓愈
地鏡時昏曉,池星競漂沛。--孟郊
歡呶尋一聲,灌注咽群籟。--韓愈
儒宮煙火濕,市捨煎熬忕。--孟郊
臥冷空避門,衣寒屢循帶。--韓愈
水怒已倒流,陰繁恐凝害。--孟郊
憂魚思舟楫,感禹勤畎澮。--韓愈
懷襄信可畏,疏決須有賴。--孟郊
筮命或馮蓍,卜晴將問蔡。--韓愈
庭商忽驚舞,墉禜亦親酹。--孟郊
氛醨稍疏映,雺亂還擁薈。陰旌時摎流,帝鼓鎮訇磕。--韓愈
棗圃落青璣,瓜畦爛文貝。貧薪不燭灶,富粟空填廥。--韓愈
秦俗動言利,魯儒欲何丐。深路倒羸驂,弱途擁行軑。--孟郊
毛羽皆遭凍,離褷不能翽。翻浪洗虛空,傾濤敗藏蓋。--孟郊
吾人猶在陳,僮僕誠自鄶。因思征蜀士,未免濕戎旆。--韓愈
安得發商飆,廓然吹宿靄。白日懸大野,幽泥化輕壒。--韓愈
戰場暫一干,賊肉行可膾。--韓愈
搜心思有效,抽策期稱最。豈惟慮收穫,亦以求顛沛。--孟郊
禽情初嘯儔,礎色微收霈。庶幾諧我願,遂止無已太。--韓愈

征蜀聯句
日王忿違傲,有命事誅拔。蜀險豁關防,秦師縱橫猾。--韓愈
風旗匝地揚,雷鼓轟天殺。竹兵彼皴脆,鐵刃我槍●。--孟郊
刑神吒犛旄,陰焰颭犀札。翻霓紛偃蹇,塞野澒坱圠。--韓愈
生獰競掣跌,癡突爭填軋。渴斗信豗呶,啖奸何噢骨。--孟郊
更呼相簸蕩,交斫雙缺齾。火發激鋩腥,血漂騰足滑。--韓愈
飛猱無整陣,翩鶻有邪戛。江倒沸鯨鯤,山搖潰貙猰。--孟郊
中離分二三,外變迷七八。逆頸盡徽索,仇頭恣髡●。--韓愈
怒須猶 ● ●,斷臂仍 ● ● 。--韓愈
石潛設奇伏,穴覷騁精察。中矢類妖 ●,跳鋒狀驚豽。--孟郊
蹋翻聚林嶺,鬥起成埃垢。--孟郊
旆亡多空槓,軸折鮮聯轄。剟膚浹瘡痍,敗面碎黥 ●。--韓愈
渾奔肆狂勷,捷竄脫趫黠。巖鉤踔狙猿,水漉雜鱣螖。--韓愈
投奅鬧 ● ●,填隍崴 ● ●。--韓愈
強睛死不閉,獷眼睏逾 ●。爇堞熇歊熹,抉門呀拗 ●。--孟郊
天刀封未坼,酋膽懾前揠。跧梁排郁縮,闖竇猰窋覓。--孟郊
迫脅聞雜驅,咿呦叫冤刖。--孟郊
窮區指清夷,凶部坐雕鎩。邛文裁斐斖,巴艷收婠妠。--韓愈
椎肥牛呼牟,載實駝鳴●。聖靈閔頑嚚,燾養均草●。--韓愈
下書遏雄虓,解罪弔攣瞎。--韓愈
戰血時銷洗,劍霜夜清刮。漢棧罷囂闐,獠江息澎汃。--孟郊
戍寒絕朝乘,刁暗歇宵察。始去杏飛蜂,及歸柳嘶蛩。--孟郊
廟獻繁馘級,樂聲洞椌楬。--孟郊
台圖煥丹玄,郊告儼匏秸。念齒慰霉黧,視傷悼瘢●。--韓愈
休輸任訛寢,報力厚麩耛。公歡鐘晨撞,室宴絲曉扴。--韓愈
杯盂酬酒醪,箱篋饋巾襪。小臣昧戎經,維用贊勳劼。--韓愈

同宿聯句
自從別君來,遠出遭巧譖。--韓愈
斑斑落春淚,浩浩浮秋浸。--孟郊
毛奇睹象犀,羽怪見鵩鴆。--韓愈
朝行多危棧,夜臥饒驚枕。--孟郊
生榮今分逾,死棄昔情任。--韓愈
鵷行參綺陌,雞唱聞清禁。--孟郊
山晴指高標,槐密騖長蔭。--韓愈
直辭一以薦,巧舌千皆噤。--孟郊
匡鼎惟說詩,桓譚不讀讖。--韓愈
逸韻何嘈嗷,高名俟沽賃。--孟郊
紛葩歡屢填,曠朗憂早滲。--韓愈
為君開酒腸,顛倒舞相飲。--孟郊
曦光霽曙物,景曜鑠宵祲。--韓愈
儒門雖大啟,奸首不敢闖。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孟郊
清琴試一揮,白鶴叫相喑。欲知心同樂,雙繭抽作紝。--孟郊

莎柵聯句
冰溪時咽絕,風櫪方軒舉。--韓愈
此處不斷腸,定知無斷處。--孟郊

雨中寄孟刑部幾道聯句
秋潦淹轍跡,高居限參拜。--韓愈
耿耿蓄良思,遙遙仰嘉話。--孟郊
一晨長隔歲,百步遠殊界。--韓愈
商聽饒清聳,悶懷空抑噫。--孟郊
美君知道腴,逸步謝天械。--韓愈
吟馨鑠紛雜,抱照瑩疑怪。--孟郊
撞宏聲不掉,輸邈瀾逾殺。--韓愈
簷瀉碎江喧,街流淺溪邁。--孟郊
念初相遭逢,倖免因媒介。祛煩類決癰,愜興劇爬疥。--韓愈
研文較幽玄,呼博騁雄快。今君軺方馳,伊我羽已鎩。--韓愈
溫存感深惠,琢切奉明誡。--韓愈
迨茲更凝情,暫阻若嬰瘵。欲知相從盡,靈珀拾纖芥。--孟郊
欲知相益多,神藥銷宿憊。德符仙山岸,永立難欹壞。--孟郊
氣涵秋天河,有朗無驚湃。--孟郊
祥鳳遺蒿鷃,雲韶掩夷靺。爭名求鵠徒,騰口甚蟬喝。--韓愈
未來聲已赫,始鼓敵前敗。鬥場再鳴先,遐路一飛屆。--韓愈
東野繼奇躅,修綸懸眾犗。穿空細丘垤,照日陋菅蒯。--韓愈
小生何足道,積慎如觸蠆。愔愔抱所諾,翼翼自申戒。--孟郊
聖書空勘讀,盜食敢求嘬。惟當騎款段,豈望覿珪玠。--孟郊
弱操愧筠杉,微芳比蕭薤。何以驗高明,柔中有剛夬。--孟郊

遠遊聯句
別腸車輪轉,一日一萬周。--孟郊
離思春冰泮,爛漫不可收。--韓愈
馳光忽以迫,飛轡誰能留。--孟郊
取之詎灼灼,此去信悠悠。--李翱
楚客宿江上,夜魂棲浪頭。曉日生遠岸,水芳綴孤舟。--孟郊
村飲泊好木,野蔬拾新柔。獨含淒淒別,中結鬱鬱愁。--孟郊
人憶舊行樂,鳥吟新得儔。--孟郊
靈瑟時窅窅,霠猿夜啾啾。憤濤氣尚盛,恨竹淚空幽。--韓愈
長懷絕無已,多感良自尤。即路涉獻歲,歸期眇涼秋。--韓愈
兩歡日牢落,孤悲坐綢繆。--韓愈
觀怪忽蕩漾,叩奇獨冥搜。海鯨吞明月,浪島沒大漚。--孟郊
我有一寸鉤,欲釣千丈流。良知忽然遠,壯志郁無抽。--孟郊
魍魅暫出沒,蛟螭互蟠蟉。昌言拜舜禹,舉帆凌斗牛。--韓愈
懷糈饋賢屈,乘桴追聖丘。飄然天外步,豈肯區中囚。--韓愈
楚些待誰弔,賈辭緘恨投。翳明弗可曉,秘魂安所求。--孟郊
氣毒放逐域,蓼雜芳菲疇。當春忽淒涼,不枯亦颼飀。--孟郊
貉謠眾猥款,巴語相咿嚘。默誓去外俗,嘉願還中州。--孟郊
江生行既樂,躬輦自相戮。飲醇趣明代,味腥謝荒陬。--孟郊
馳深鼓利楫,趨險驚蜚輶。繫石沉靳尚,開弓射鴅讘。--韓愈
路暗執屏翳,波驚戮陽侯。廣泛信縹緲,高行恣浮游。--韓愈
外患蕭蕭去,中悒稍稍瘳。振衣造雲闕,跪坐陳清猷。--韓愈
德風變讒巧,仁氣銷戈矛。名聲照西海,淑問無時休。--韓愈
歸哉孟夫子,歸去無夷猶。--韓愈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
從軍古雲樂,談笑青油幕。燈明夜觀棋,月暗秋城柝。--李正封
羈客方寂歷,驚烏時落泊。語闌壯氣衰,酒醒寒砧作。--韓愈
遇主貴陳力,夷凶匪兼弱。百牢犒輿師,千戶購首惡。--李正封
平生恥論兵,末暮不輕諾。徒然感恩義,誰復論勳爵。--韓愈
多士被沾污,小夷施毒蜇。何當鑄劍戟。相與歸台閣。--李正封
室婦歎鳴鸛,家人祝喜鵲。終朝考蓍龜,何日親烝礿。--韓愈
間使斷津梁,潛軍索林薄。紅塵羽書靖,大水沙囊涸。--李正封
銘山子所工,插羽余何怍。未足煩刀俎,只應輸管鑰。--韓愈
雨矢逐天狼,電矛驅海若。靈誅固無縱,力戰誰敢卻。--李正封
峨峨雲梯翔,赫赫火箭著。連空隳雉堞,照夜焚城郭。--韓愈
軍門宣一令,廟算建三略。雷鼓揭千槍,浮橋交萬笮。--李正封
蹂野馬雲騰,映原旗火鑠。疲氓墜將拯,殘虜狂可縛。--韓愈
摧鋒若貙兕,超乘如猱玃。逢掖服翻慚,縵胡纓可愕。--李正封
星隕聞雊雉,師興隨唳鶴。虎豹貪犬羊,鷹鸇憎鳥雀。--韓愈
燒陂除積聚,灌壘失依托。憑軾諭昏迷,執殳征暴虐。--李正封
倉空戰卒饑,月黑探兵錯。兇徒更蹈藉,逆族相啖嚼。--韓愈
軸轤亙淮泗,旆旌連夏鄂。大野縱氐羌,長河浴騮駱。--李正封
東西競角逐,遠近施矰繳。人怨童聚謠,天殃鬼行瘧。--韓愈
漢刑支郡黜,周制閒田削。侯社退無功,鬼薪懲不恪。--李正封
余雖司斧鑕,情本尚丘壑。且待獻俘囚,終當返耕獲。--韓愈
蒿街陳鈇鉞,桃塞興錢鎛。地理畫封疆,天文掃寥廓。--李正封
天子憫瘡痍,將軍禁鹵掠。策勳封龍額,歸獸獲麟腳。--韓愈
詰誅敬王怒,給復哀人瘼。澤髮解兜鍪,酡顏傾鑿落。--李正封
安存惟恐晚,洗雪不論昨。暮鳥已安巢,春蠶看滿箔。--韓愈
聲明動朝闕,光寵耀京洛。旁午降絲綸,中堅擁鼓鐸。--李正封
密坐列珠翠,高門塗粉雘。跋朝賀書飛,塞路歸鞍躍。--韓愈
魏闕橫雲漢,秦關束巖崿。拜迎羅櫜鞬,問遺結囊橐。--李正封
江淮永清晏,宇宙重開拓。是日號昇平,此年名作噩。--韓愈
洪赦方下究,武飆亦旁魄。南據定蠻陬,北攫空朔漠。--李正封
儒生愜教化,武士猛刺斫。吾相兩優遊,他人雙落莫。--韓愈
印從負鼎佩,門為登壇鑿。再入更顯嚴,九遷彌謇諤。--李正封
賓筵盡狐趙,導騎多衛霍。國史擅芬芳,宮娃分綽約。--韓愈
丹掖列鵷鷺,洪爐衣狐貉。摛文揮月毫,講劍淬霜鍔。--李正封
命衣備藻火,賜樂兼拊搏。兩廂鋪氍毹,五鼎調勺藥。--韓愈
帶垂蒼玉珮,轡蹙黃金絡。誘接喻登龍,趨馳狀傾藿。--李正封
青娥翳長袖,紅頰吹鳴籥。儻不忍辛勤,何由恣歡謔。--韓愈
惟當早富貴,豈得暫寂寞。但擲雇笑金,仍祈卻老藥。--李正封
歿廟配樽斝,生堂合聲鑮。安行庇松篁,高臥枕莞蒻。--韓愈
洗沐恣蘭芷,割烹厭脾臄。喜顏非忸怩,達志無隕獲。--李正封
詼諧酒席展,慷慨戎裝著。斬馬祭旄纛,炰羔禮芒屩。--韓愈
山多離隱豹,野有求伸蠖。推選閱群材,薦延搜一鶚。--李正封
左右供諂譽,親交獻諛噱。名聲載揄揚,權勢實熏灼。--韓愈
道舊生感激,當歌發酬酢。群孫輕綺紈,下客豐醴酪。--李正封
窮天貢琛異,匝海賜酺醵。作樂鼓還槌,從禽弓始擴。--韓愈
取歡移日飲,求勝通宵博。五白氣爭呼,六奇心運度。--李正封
恩澤誠布濩,嚚頑已簫勺。告成上雲亭,考古垂矩矱。--韓愈
前堂清夜吹,東第良晨酌。池蓮拆秋房,院竹翻夏籜。--李正封
五狩朝恆岱,三畋宿楊柞。農書乍討論,馬法長懸格。--韓愈
雪下收新息,陽生過京索。爾牛時寢訛,我僕或歌咢。--李正封
帝載彌天地,臣辭劣螢爝。為詩安能詳,庶用存糟粕。--韓愈

石鼎聯句
巧匠斫山骨,刳中事煎烹。--劉師服
直柄未當權,塞口且吞聲。--侯喜
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亨。--軒轅彌明
外苞乾蘚文,中有暗浪驚。--劉師服
在冷足自安,遭焚意彌貞。--侯喜
謬當鼎鼐間,妄使水火爭。--軒轅彌明
大似烈士膽,圓如戰馬纓。--劉師服
上比香爐尖,下與鏡面平。--侯喜
秋瓜未落蒂,凍芋強抽萌。--軒轅彌明
一塊元氣閉,細泉幽竇傾。--劉師服
不值輸寫處,焉知懷抱清。--侯喜
方當洪爐然,益見小器盈。--軒轅彌明
睆睆無刃跡,團團類天成。--劉師服
遙疑龜負圖,出曝曉正晴。--侯喜
旁有雙耳穿,上有孤髻撐。或訝短尾銚,又似無足鐺。--劉師服
可惜寒食球,擲此傍路坑。--侯喜
何當出灰灺,無計離瓶罌。--軒轅彌明
陋質荷斟酌,狹中愧提擎。--劉師服
豈能煮仙藥,但未污羊羹。--侯喜
形模婦女笑,度量兒童輕。--軒轅彌明
徒示堅重性,不過升合盛。--劉師服
傍似廢轂仰,側見折軸橫。--侯喜
時於蚯蚓竅,微作蒼蠅鳴。--軒轅彌明
以茲翻溢愆,實負任使誠。--劉師服
常居顧盼地,敢有漏洩情。--侯喜
寧依暖爇弊,不與寒涼並。--軒轅彌明
區區徒自效,瑣瑣不足呈。--侯喜
迴旋但兀兀,開闔惟鏗鏗。--劉師服
全勝瑚璉貴,空有口傳名。豈比俎豆古,不為手所撜。--軒轅彌明
磨礱去圭角,浸潤著光精。願君莫嘲誚,此物方施行。--軒轅彌明

有所思聯句
相思繞我心,日夕千萬重。年光坐婉娩,春淚銷顏容。--孟郊
台鏡晦舊暉,庭草滋深茸。望夫山上石,別劍水中龍。--韓愈

遣興聯句
我心隨月光,寫君庭中央。--孟郊
月光有時晦,我心安所忘。--韓愈
常恐金石契,斷為相思腸。--孟郊
平生無百歲,岐路有四方。--韓愈
四方各異俗,適異非所將。--孟郊
駑蹄顧挫秣,逸翮遺稻粱。--韓愈
時危抱獨沈,道泰懷同翔。--孟郊
獨居久寂默,相顧聊慨慷。--韓愈
慨慷丈夫志,可以曜鋒鋩。--孟郊
蘧寧知捲舒,孔顏識行藏。--韓愈
殷鑒諒不遠,佩蘭永芬芳。--孟郊
苟無夫子聽,誰使知音揚。--韓愈

贈劍客李園聯句
天地有靈術,得之者惟君。--孟郊
築爐地區外,積火燒氛氳。--韓愈
照海鑠幽怪,滿空歊異氛。--孟郊
山磨電奕奕,水淬龍蝹蝹。--韓愈
太一裝以寶,列仙篆其文。--孟郊
可用懾百神,豈惟壯三軍。--韓愈
有時幽匣吟,忽似深潭聞。--孟郊
風胡久已死,此劍將誰分。--韓愈
行當獻天子,然後致殊勳。--孟郊
豈如豐城下,空有斗間雲。--韓愈

過海聯句
沙鳥浮還沒,山雲斷復連。--高麗使
桌穿波底月,船壓水中天。--賈島

妓席與杜牧之同詠
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杜牧
但知報道金釵落,彷彿還應露指尖。--張祜

同趙二十二訪張明府郊居聯句
陶潛官罷酒瓶空,門掩楊花一夜風。--杜牧
古調詩吟山色裡,無絃琴在月明中。--趙嘏
遠簷高樹宜幽鳥,出岫孤雲逐晚虹。--杜牧
別後東籬數枝菊,不知閒醉與誰同。--趙嘏

遊長安諸寺聯句‧靖恭坊大興善寺‧老松青桐聯二…絕句
有松堪繫馬,遇缽更投針。記得湯師句,高禪助朗吟。--段成式
乘晴入精舍,語默想東林。儘是忘機侶,誰驚息影禽。--張希復
一雨微塵盡,支郎許數過。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羅。--鄭符

遊長安諸寺聯句‧靖恭坊大興善寺‧蛤像聯二十字絕句
相好全如梵,端倪只為隋。寧同蚌頑惡,但與鷸相持。--段成式
雖因雀變化,不逐月虧盈。縱有天中匠,神工詎可成。--張希復

遊長安諸寺聯句‧靖恭坊大興善寺‧聖柱聯句
天心惟助善,聖跡此開陽。--段成式
載恐雷輪重,緪疑電索長。--張希復
上衝挾螮蝀,不動束鋃鐺。--段成式
饑鳥未曾啄,乖龍寧敢藏。--張希復

遊長安諸寺聯句‧長樂坊安國寺‧紅樓聯句(隱侯體)
重疊碎晴空,餘霞更照紅。蟬蹤近鳷鵲,鳥道接相風。--張希復
苔靜金輪路,雲輕白日宮。壁詩傳謝客,門榜占休公。--段成式

遊長安諸寺聯句‧長樂坊安國寺‧穗柏聯句
一院暑難侵,莓苔共影深。標枝爭息鳥,餘吹正開襟。--段成式
宿雨香添色,殘陽石在陰。乘閒動詩意,助靜入禪心。--張希復

遊長安諸寺聯句‧長樂坊安國寺‧題璘公院
靜,虛。熱際,安居。--鄭符
龕燈斂,印香除。東林賓客,西澗圖書。簷外垂青豆,--段成式
經中發白蕖。縱辯宗因袞袞,忘言理事如如。--段成式
泉台定將入流否,鄰笛足疑清梵餘。--段成式
http://hi.baidu.com/%DC%F8%BE%C5%D6%DD/blog/item/ada3ea00d4cc1d15728b6595.html

16種其他特殊詩體裁介紹

特殊詩體舉例 :雜言詩、聯句詩、柏梁詩、迴文詩、迴文詞、排律、疊字詩、寶塔詩、集句詩、四聲詩、三言詩、六言詩、九言詩、嵌字詩、雙聲疊韻詩、離合藏頭詩、十七字詩

雜言詩
有三,五,七言,亦有增至九言。字為奇數,且兩兩相對。
此詩後採為詞。

作者:李白(一說是隋鄭世翼)

秋風清 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 寒壓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 此時此夜難為情


秋風清 一名《秋風引》。
寇准詞名《江南春》,劉長卿仄韻詞名《新安路》。

單調三十字,六句四平韻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 ○●○ ●●●○● ○○○●○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

此本三、五、七言詩,後人採入詞中,其平仄不拘。

又一體 單調三十字,六句三平韻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 ●○○ ○○○●● ○●●○○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 ○●○○○●○

此即李白〔秋風清〕詞體,但首句不用韻,
且聲調亦較諧婉。故列又一體。

又一體 單調三十字,六句四仄韻

劉長卿
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
○○● ○○● ●○●●○ ○●○○●
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
○●○○●●○ ●○○●○○●

此詞用仄韻,其字句與李詞同。

聯句詩‧唐朝聯句

聯句詩

由二人以上共作而成。(唐朝聯句)

陸羽 耿湋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闌者,慚非負鼎賢。 (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 (湋)
拜井孤城里,攜籠萬壑前。 (羽)
聞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 (湋)
歷落驚相偶,衰贏猥見憐。 (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樓蘭荃。 (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綠箋。 (羽)
黑池流研水,徑石澀苔錢。 (湋)
何事重香案,無端狎釣船。 (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 (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羽)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 (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 (張 荐)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 (李 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 (崔 萬)
流華淨肌骨,疏淪滌心原。 (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 (葉 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陸士修)

午後昏然人欲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余或可添詩興, (文征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賓)

十月誕辰內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
潤色鴻業寄賢才,(李 顯)
叨居右弼愧鹽梅。(李 嶠)
運籌帷幄荷時來,(宗楚客)
職掌圖籍濫蓬萊。(劉 憲)
兩司謬忝謝鍾裴,(崔 湜)
禮樂銓管效涓埃。(鄭 愔)
陳師振旅清九垓,(趙彥昭)
欣承顧問侍天杯。(李 適)
銜恩獻壽柏梁台,(蘇 頲)
黃縑青簡奉康哉。(盧藏用)
鯫生侍從忝王枚,(李 乂)
右掖司言實不才。(馬懷素)
宗伯秩禮天地開,(薛 稷)
帝歌難續仰昭回。(宋之問)
微臣捧日變寒灰,(陸景初)
遠慚班左愧遊陪。(上官婕妤)

景龍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萊宮御大明殿會吐…柏梁體聯句
大明禦宇臨萬方,(李 顯)
顧慚內政翊陶唐。(皇 后)
鸞鳴鳳舞向平陽,(長寧公主)
秦樓魯館沐恩光。(安樂公主)
無心為子輒求郎,(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謝陳王。(溫王重茂)
當熊讓輦愧前芳,(上官昭容)
再司銓筦恩可忘。(崔 湜)
文江學海思濟航,(鄭 愔)
萬邦考績臣所詳。(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腸,(閻朝隱)
權豪屏跡肅嚴霜。(竇從一)
鑄鼎開嶽造明堂,(宗晉卿)
玉醴由來獻壽觴。(明悉獵)

取自紅樓夢第七十六回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誰言。 徹旦休云倦,烹茶更細論。
----------------------------------------------------------------------------

~~ 唐朝聯句 ~~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韋權輿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李白

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
愛客尚書貴,之官宅相賢。--杜甫
酒香傾坐側,帆影駐江邊。--李之芳
翟表郎官瑞,鳧看令宰仙。--崔彧
雨稀雲葉斷,夜久燭花偏。--杜甫
數語欹紗帽,高文擲彩箋。--李之芳
興饒行處樂,離惜醉中眠。--崔彧
單父長多暇,河陽實少年。--杜甫
客居逢自出,為別幾淒然。--李之芳

登峴山觀李左相石尊聯句
李公登飲處,因石為窪尊。--顏真卿
人事歲年改,峴山今古存。--劉全白
榛蕪掩前跡,苔蘚餘舊痕。--裴循
叔子尚遺德,山公此回軒。--張薦
維舟陪高興,感昔情彌敦。--吳筠
藹藹賢哲事,依依離別言。--強蒙
嶇嶔橫道周,迢遞連山根。--范縉
餘烈曖林野,眾芳揖蘭蓀。--王純
德暉映巖足,勝賞延高原。--魏理
遠水明匹練,因晴見吳門。--王修甫
陪遊追盛美,揆德欣討論。--顏峴
器有成形用,功資造化元。--左輔元
流霞方泔淡,別鶴遽翩翻。--劉茂
舊規傾逸賞,新興麗初暾。--顏渾
醉後接● 倒,歸時騶騎喧。--楊德元
遲回向遺跡,離別益傷魂。--韋介
覽事古興屬,送人歸思繁。--皎然
懷賢久徂謝,贈遠空攀援。--崔弘
八座欽懿躅,高名播干抻。--史仲宣
松深引閒步,葛弱供險捫。--陸羽
花氣酒中馥,雲華衣上屯。--權器
森沈列湖樹,牢落望效園。--陸士修
白日半巖岫,清風滿丘樊。--裴幼清
旌麾間翠幄,簫鼓來朱轓。--柳淡
閒路躡雲影,清心澄水源。--釋塵外
萍連浦中嶼,竹繞山下村。--顏顓
景落全溪暗,煙凝半嶺昏。--顏須
去日往如復,換年涼代溫。--顏頊
登臨繼風騷,義激舊府恩。--李崿

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
居人未可散,上客須留著。莫唱阿嚲回,應云夜半樂。--顏真卿
詩教刻燭賦,酒任連盤酌。從他白眼看,終戀青山郭。--潘述
林棲非姓許,寺住那名約。會異永和年,才同建安作。--陸羽
何煩問更漏,但遣催絃索。共說長句能,皆言早歸惡。--權器
那知殊出處,還得同笑謔。雅韻雖暫歡,禪心肯拋卻。--皎然
一宿同高會,幾人歸下若。簾開北陸風,燭焯南枝鵲。--李崿
文場苦叨竊,釣渚甘漂泊。弱質幸見容,菲才誠重諾。--潘述

與耿湋水亭詠風聯句
清風何處起,拂檻復縈洲。--裴幼清
回入飄華幕,輕來疊晚流。--楊憑
桃竹今已展,羽翣且從收。--楊凝
經竹吹彌切,過松韻更幽。--左輔元
直散青蘋末,偏隨白浪頭。--陸士修
山山催雨過,浦浦發行舟。--權器
動樹蟬爭噪,開簾客罷愁。--陸羽
度弦方解慍,臨水已迎秋。--顏真卿
涼為開襟至,清因作頌留。--皎然
周回隨遠夢,騷屑滿離憂。--耿湋
豈獨銷繁暑,偏能入迥樓。--喬(失姓)
王風今若此,誰不荷明休。--陸涓

又溪館聽蟬聯句
高樹多涼吹,疏蟬足斷聲。--楊憑
已催居客感,更使別人驚。--楊凝
晚夏猶知急,新秋別有情。--權器
危湍和不似,細管學難成。--陸羽
當學附金重,無貪曜火明。--顏真卿
青松四面落,白髮一重生。--耿湋
向夕音彌厲,迎風翼更輕。--喬(失姓)
單嘶出迥樹,餘響思空城。--裴幼清
嘒唳松間坐,蕭寥竹裡行。--伯成(失姓)
如何長飲露,高潔未能名。--皎然

送耿湋拾遺聯句
堯舜逢明主,嚴徐得侍臣。分行接三事,高興柏梁新。--顏真卿
楚國千山道,秦城萬里人。鏡中看齒髮,河上有煙塵。--耿湋
望闕飛青翰,朝天憶紫宸。喜來歡宴洽,愁去詠歌頻。--顏真卿
顧盼情非一,睽攜處亦頻。吳興賢太守,臨水最慇勤。--耿湋

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張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李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萬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皎然
素瓷傳靜夜,芳氣清閒軒。--陸士修

五言夜宴詠燈聯句
桂酒牽詩興,蘭釭照客情。--陸士修
詎慚珠乘朗,不讓月輪明。--張薦
破暗光初白,浮雲色轉清。--顏真卿
帶花疑在樹,比燎欲分庭。--皎然
顧己慚微照,開簾識近汀。--袁高

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見過南樓玩月
喜嘉客,辟前軒。天月淨,水雲昏。--顏真卿
雁聲苦,蟾影寒。聞裛浥,滴檀欒。--陸羽
歡宴處,江湖間。--皇甫曾
捲翠幕,吟嘉句。恨清光,留不住。--李崿
高駕動,清角催。惜歸去,重裴回。--皎然
露欲晞,客將醉。猶宛轉,照深意。--陸士修

七言重聯句
頃持憲簡推高步,獨佔詩流橫素波。--顏真卿
不是中情深惠好,誰能千里遠經過。--顏真卿
詩書宛似陪康樂,少長還同宴永和。--皇甫曾
夜酌此時看碾玉,晨趨幾日重鳴珂。--皇甫曾
萬井更深空寂寞,千方霧起隱嵯峨。--李崿
熒熒遠火分漁浦,歷歷寒枝露鳥窠。--李崿
漢朝舊學君公隱,魯國今從弟子科。--陸羽
只自傾心慚煦濡,何曾將口恨蹉跎。--陸羽
獨賞謝吟山照耀,共知殷歎樹婆娑。--皎然
華轂苦嫌雲路隔,衲衣長向雪峰何。--皎然

五言送李侍御聯句
吾友駐行輪,遲遲惜上春。--顏真卿
東西出餞路,惆悵獨歸人。--皎然
歡會期他日。驅馳恨此身。--張薦
須知貢公望,從此願相因。--李崿

五言玩初月重遊聯句
春溪與岸平,初月出溪明。--張薦
璧彩寒仍潔,金波夜轉清。--李崿
孤光遠近滿,練色往來輕。--顏真卿
望望隨蘭桌,依依出柳城。--皎然

五言重送橫飛聯句
春田草未齊,春水滿長溪。--李崿
出餞風初暖,攀光日漸西。--顏真卿
歸期江上遠,別思月中迷。--皎然

五言夜集聯句
寒花護月色,墜葉占風音。--皎然
茲夕無塵慮,高雲共片心。--顏真卿

三言擬五雜組聯句
五雜組,盤上菹。往復還,頭懶梳。不得已,罾裡魚。--李崿
五雜組,郊外蕪。往復還,櫪上駒。不得已,谷中愚。--殷佐明
五雜組,繡與錦。往復還,興又寢。不得已,病伏枕。--顏真卿
五雜組,酒與肉。往復還,東籬菊。不得已,醉便宿。--袁高
五雜組,闤闠間。往復還,門上關。不得已,鬢毛斑。--陸士修
五雜組,繡紋線。往復還,春來燕。不得已,入征戰。--蔣志

三言重擬五雜組聯句
五雜組,四豪客。往復還,阡與陌。不得已,長沙謫。--張薦
五雜組,五辛盤。往復還,馬上鞍。不得已,左降官。--李崿
五雜組,甘鹹醋。往復還,烏與兔。不得已,韶光度。--顏真卿
五雜組,五色絲。往復還,迴文詩。不得已,失喜期。--皎然

七言大言聯句
高歌閬風步瀛洲,--皎然
燂鵬爚鯤餐未休。--顏真卿
四方上下無外頭,--李崿
一啜頓涸滄溟流。--張薦

七言小言聯句
長路迢遙吞吐絲。--顏真卿
蟭螟蚊睫察難知。--皎然

七言樂語聯句
苦河既濟真僧喜,--李崿
新知滿座笑相視。--顏真卿
戍客歸來見妻子,--皎然
學生放假偷向市。--張薦

七言饞語聯句
拈鎚舐指不知休,--李崿
欲炙侍立涎交流。--顏真卿
過屠大嚼肯知羞,--皎然
食店門外強淹留。--張薦

七言滑語聯句
雨裡下山蹋榆皮,--顏真卿
莓苔石橋步難移。--皎然
蕪荑醬醋吃煮葵,--劉全白
縫靴蠟線油塗錐。--李崿
急逢龍背須且騎。--李益

七言醉語聯句
逢糟遇曲便酩酊,--劉全白
覆車墜馬皆不醒。--顏真卿
倒著接●髮垂領,--皎然
狂心亂語無人並。--陸羽

建元寺晝公與崔秀才見過聯句,與鄭奉禮說同作
人閒宜歲晚,道者訪幽期。獨與寒山別,行當暮雪時。--皇甫曾
柏台辭漢主,竹寺寄潛師。荷策知君待,開門笑我遲。--皎然
暮階縣雨足,寒吹繞松枝,理辯塵心妄,經分梵字疑。--鄭說
久承黃紙詔,曾賦碧雲詩。然諾驚相許,風流話所思。--崔子向
筌忘心己默,磬發夜何其。願結求羊侶,名山從所之。--皇甫曾

建元寺西院寄李員外縱聯句
寄隱霜台客,相思粉署人。--崔子向
誠知阡陌近,無奈別離頻。--皇甫曾
夜色迷雙樹,鐘聲警四鄰。--鄭說
散才徒仰鮑,歸夢遠知秦。--台上
雨帶清笳發,花驚夕漏春。--皎然
招搖隨步錫,彷彿聽行輪。--崔子向
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皇甫曾
盛名知獨擅,良會憶相親。--鄭說
稍滌心中垢,都遺陌上塵。--崔子向
今宵此堂集,何事少遺民。--皎然

中元日鮑端公宅遇吳天師聯句
道流為柱史,教戒下真仙。--嚴維
共契中元會,初修內景篇。--鮑防
遊方依地僻,卜室喜牆連。--謝良輔
寶笥開金菉,華池漱玉泉。--杜弈
怪龍隨羽翼,青節降雲煙。--李清
昔去遺丹灶,今來變海田。--劉蕃
養形奔二景,煉骨度千年。--謝良弼
騎竹投陂裡,攜壺掛牖邊。--鄭概
洞中嘗入靜,河上舊談玄。--陳元初
伊洛笙歌遠,蓬壺日月偏。--樊珣
青騾薊訓引,白犬伯陽牽。--丘丹
法受相君後,心存象帝先。--呂渭
道成能縮地,功滿欲升天。--范淹
何意迷孤性,含情戀數賢。--吳筠

酒語聯句,各分一字
山簡酣歌倒接●,--劉蕃
看朱成碧無所知。--鮑防
耳鳴目眩駟馬馳,--謝良輔
口稱童羖腹鴟夷。--嚴維
兀然落帽灌酒卮,--沈仲昌
太常吏部相對時。--嚴維
藉糟枕曲浮酒池,--丘丹
甕間籬下臥不移。--呂渭
叫呼不應無事悲,--鄭概
千日一醒知是誰。--陳元初
左傾右倒人避之。--迥(失姓)

一字至九字詩聯句
東,西,--鮑防
步月,尋溪。--嚴維
鳥已宿,猿又啼。--鄭概
狂流礙石,迸筍穿溪。--成用
望望人煙遠,行行蘿徑迷。--陳元初
探題只應盡墨,持贈更欲封泥。--陳元初
松下流時何歲月,雲中幽處屢攀躋。--張叔政
乘興不知山路遠近,緣情莫問日過高低。--賈弇
靜聽林下潺潺足湍瀨,厭問城中喧喧多鼓鼙。--周頌

宣上人病中相尋聯句
策杖迎詩客,歸房理病身。閒收無效藥,遍寄有情人。--廣宣
草木分千品,方書問六陳。還知一室內,我爾即天親。--李益

八月十五夜宣上人獨遊安國寺山庭院步人遲…乘興聯句
九重城接天花界,三五秋生一夜風。--廣宣
行聽漏聲雲散後,遙聞天語月明中。--廣宣
含涼閣迥通仙掖,承露盤高出上宮。--李益
誰問獨愁門外客,清談不與此宵同。--李益

重陽夜集蘭陵居與宣上人聯句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酒巡明刻燭,籬菊暗尋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長。--廣宣

與宣供奉攜癭樽歸杏溪園聯句
千畦抱甕園,一酌癭樽酒。唯有沃洲僧,時過杏溪臾。--李益
追歡君適性,獨飲我空口。儒釋事雖殊,文章意多偶。--廣宣

蘭陵僻居聯句
潘岳閒居賦,陶潛獨酌謠。二賢成往事,三徑是今朝。--廣宣
生幸逢唐運,昌時奉帝堯。進思諧啟沃,退混即漁樵。--李益
蠹簡封延閣,雕欄閟上霄。相從清曠地,秋露挹蘭苕。--杜羔

天津橋南山中各題一句
野坐分苔席,--李益
山行繞菊叢。--韋執中
雲衣惹不破,--諸葛覺
秋色望來空。--賈島

紅樓下聯句
佛剎接重城,紅樓切太清。紫雲連照耀,丹檻郁崢嶸。--廣宣
榱棟煙虹入,軒窗日月平。參差五陵晚,分背八川明。--李益
松韻風初過,蓮陂浪欲傾。敬瞻疑湧見,圍繞學無生。--杜羔

賦應門照綠苔
宮闕何年月,應門何歲苔。清光一以照,白露共裴回。--李益
珠履久行絕,玉房重未開。妾心正如此,昭陽歌吹來。--法振

寄司空曙李端聯句
長安一分首,萬里隔煙波。--王早
海上青山暮,天涯白髮多。--耿湋
尋僧因看竹,訪道或求鵝。--辛晃
雲樹無猿鳥,陰崖足薜蘿。--耿湋
醉中留越客,興裡眄庭柯。--辛晃
黃葉身仍逐,丹霄背未摩。--耿湋
別愁連旦暮,歸夢繞關河。--辛晃
高柳寒蟬對,空階夜雨和。--耿湋
年華空荏苒,名宦轉蹉跎。--辛晃
南陌東城路,春來幾度過。--耿湋

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耿湋
喜是攀欄者,慚非負鼎賢。--陸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耿湋
拜井孤城裡,攜籠萬壑前。--陸羽
閒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耿湋
歷落驚相偶,衰羸猥見憐。--陸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接蘭荃。--耿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箋。--陸羽
黑池流研水,逕石澀苔錢。--耿湋
何事親香案,無端狎釣船。--陸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耿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陸羽

道州春日感興
始見花滿枝,又看花滿地。--李景儉
且持增氣酒,莫滴傷心淚。--呂溫
深誠長鬱結,芳晨自妍媚。--呂恭
嘯歌聊永日,誰知此時意。--李景儉

中秋夜聽歌聯句
此夕來奔月,何時去上天。--崔備
雲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鮮。--裴度
燕婉人間意,飄颻物外緣。--柳公綽
詩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憐。--武元衡
暗染荀香久,長隨楚夢偏。--盧放
會當來彩鳳。彷彿逐神仙。--盧士玫

春池泛舟聯句
鳳池新雨後,池上好風光。--劉禹錫
取酒愁春盡,留賓喜日長。--裴度
柳絲迎畫舸,水鏡寫雕樑,--崔群
潭洞迷仙府,煙霞認醉鄉。--賈餗
鶯聲隨笑語,竹色入壺觴。--張籍
晚景含澄澈,時芳得艷陽。--劉禹錫
飛鳧拂輕浪,綠柳暗回塘。--裴度
逸韻追安石,高居勝辟強。--崔群
杯停新令舉,詩動彩箋忙。--賈餗
顧謂同來客,歡遊不可忘。--張籍

西池落泉聯句
東閣聽泉落,能令野興多。--行式
散時猶帶沫,淙處即跳波。--裴度
偏洗磷磷石,還驚泛泛鵝。--張籍
色清塵不染,光白月相和。--白居易
噴雪縈松竹,攢珠濺芰荷。--劉禹錫
對吟時合響,觸樹更搖柯。--張籍
照圃紅分藥,侵階綠浸莎。--白居易
日斜車馬散,餘韻逐鳴珂。--劉禹錫

首夏猶清和聯句
記得謝家詩,清和即此時。--白居易
餘花數種在,密葉幾重垂。--裴度
芳謝人人惜,陰成處處宜。--劉禹錫
水萍爭點綴,梁燕共追隨。--行式
亂蝶憐疏蕊,殘鶯戀好枝。--張籍
草香殊未歇,雲勢漸多奇。--白居易
單服初寧體,新篁已出籬。--裴度
與春為別近,覺日轉行遲。--劉禹錫
繞樹風光少,侵階苔蘚滋。--行式
惟思奉歡樂,長得在西池。--張籍

薔薇花聯句
似錦如霞色,連春接夏開。--劉禹錫
波紅分影入,風好帶香來。--裴度
得地依東閣,當階奉上台。--行式
淺深皆有態,次第暗相催。--劉禹錫
滿地愁英落,緣堤惜桌回。--裴度
芳濃濡雨露,明麗隔塵埃。--行式
似著胭脂染,如經巧婦裁。--白居易
奈花無別計,只有酒殘杯。--張籍

喜遇劉二十八偶書兩韻聯句
病來佳興少,老去舊遊稀。笑語縱橫作,杯觴絡繹飛。--裴度
清談如水玉,逸韻貫珠璣。高位當金鉉,虛懷似布衣。--劉禹錫
已容狂取樂,仍任醉忘機。捨眷將何適,留歡便是歸。--白居易
鳳儀常欲附,蚊力自知微。願假樽罍末,膺門自此依。--李紳

劉二十八自汝赴左馮,塗經洛中相見聯句
不歸丹掖去,銅竹漫云云。唯喜因過我,須知未賀君。--裴度
詩聞安石詠,香見令公熏。欲首函關路,來披緱嶺雲。--白居易
貂蟬公獨步,鴛鷺我同群。插羽先飛酒,交鋒便戰文。--李紳
鎮嵩知表德,定鼎為銘勳。顧鄙容商洛,徵歡候汝墳。--劉禹錫
頻年多謔浪,此夕任喧紛。故態猶應在,行期未要聞。--裴度
遊藩榮已久,捧袂惜將分。詎厭杯行疾,唯愁日向昏。--白居易
窮陰初莽蒼,離思漸氤氳。殘雪午橋岸,斜陽伊水濆。--李紳
上謨尊右掖,全略靜東軍。萬頃徒稱量,滄溟詎有垠。--劉禹錫

度自到洛中與樂天為文酒之會時時構詠樂不可…因為聯句
成周文酒會,吾友勝鄒枚。唯憶劉夫子,而今又到來。--裴度
欲迎先倒屣,亦坐便傾杯。飲許伯倫右,詩推公幹才。--白居易
久曾聆郢唱,重喜上燕台。晝話牆陰轉,宵歡斗柄回。--劉禹錫
新聲還共聽,故態復相咍。遇物皆先賞,從花半未開。--裴度
起時烏帽側,散處玉山頹。墨客喧東閣,文星犯上台。--白居易
詠吟君稱首,疏放我為魁。憶戴何勞訪,留髡不用猜。--裴度
奉觴承麴糱,落筆捧瓊瑰。醉弁無妨側,詞鋒不可摧。--白居易
水軒看翡翠,石徑踐莓苔。童子能騎竹,佳人解詠梅。--劉禹錫
洛中三可矣,鄴下七悠哉。自向風光急,不須絃管催。--裴度
樂觀魚踴躍,閒愛鶴裴回。煙柳青凝黛,波萍綠撥醅。--白居易
春榆初改火,律管又飛灰。紅藥多遲發,碧松宜亂栽。--劉禹錫
馬嘶駝陌上,鷁泛鳳城隈。色色時堪惜,些些病莫推。--裴度
涸流尋軋軋,餘刃轉恢恢。從此知心伏,無因敢自媒。--劉禹錫
室隨親客入,席許舊寮陪。逸興嵇將阮,交情陳與雷。--白居易
洪爐思哲匠,大廈要群材。他日登龍路,應知免曝鰓。--劉禹錫

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聯句
東洛言歸去,西園告別來。白頭青眼客,池上手中杯。--裴度
離瑟慇勤奏,仙舟委曲回。征輪今欲動,賓閣為誰開。--劉禹錫
坐弄琉璃水,行登綠縟堆。花低妝照影,萍散酒吹醅。--白居易
岸蔭新抽竹,亭香欲變梅。隨遊多笑傲,遇勝且裴回。--張籍
澄澈連天境,潺湲出地雷。林塘難共賞,鞍馬莫相催。--裴度
信及魚還樂,機忘鳥不猜。晚晴槐起露,新雨石添苔。--劉禹錫
擬作雲泥別,尤思頃刻陪。歌停珠貫斷,飲罷玉峰頹。--白居易
雖有逍遙志,其如磊落才。會當重入用,此去肯悠哉。--張籍

西池送白二十二東歸兼寄令狐相公聯句
促坐宴回塘,送君歸洛陽。彼都留上宰,為我說中腸。--裴度
威鳳池邊別,冥鴻天際翔。披雲見居守,望日拜封章。--劉禹錫
春盡年華少,舟通景氣長。送行歡共惜,寄遠意難忘。--張籍
東道瞻軒蓋,西園醉羽觴。謝公深眷眄,商皓信輝光。--行式
舊德推三友,新篇代八行。(以下缺)--

杏園聯句
杏園千樹欲隨風,一醉同人此暫同。--群上司空
老態忽忘絲管裡,衰顏宜解酒杯中。--李絳
曲江日暮殘紅在,翰苑年深舊事空。--白居易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叢。--劉禹錫

花下醉中聯句
共醉風光地,花飛落酒杯。--李絳
殘春猶可賞,晚景莫相催。--劉禹錫
酒幸年年有,花應歲歲開。--白居易
且當金韻擲,莫遣玉山頹。--李絳
高會彌堪惜,良時不易陪。--庾承宣
誰能拉花住,爭換得春回。--劉禹錫
我輩尋常有,佳人早晚來。--楊嗣復
寄言三相府,欲散且裴回。--白居易

樂天是月長齋鄙夫此時愁臥里閭非遠雲霧難披因以…驚禪
五月長齋月,文心苦行心。蘭蔥不入戶,薝卜自成林。--劉禹錫
護戒先辭酒,嫌喧亦徹琴。塵埃賓位靜,香火道場深。--白居易
我靜馴狂象,餐餘施眾禽。定知於佛佞,豈復向書淫。--劉禹錫
欄藥凋紅艷,庭槐換綠陰。風光徒滿目,雲霧未披襟。--白居易
樹為清涼倚,池因盥漱臨。蘋芳遭燕拂,蓮坼待蜂尋。--劉禹錫
舍下環流水,窗中列遠岑。苔斑錢剝落,石怪玉嶔岑。--白居易
鵲頂迎秋禿,鶯喉入夏喑。綠楊垂嫩色,綖棘露長針。--劉禹錫
散秩身猶幸,趨朝力不任。官將方共拙,年與病交侵。--白居易
徇樂非時選,忘機似陸沈。鑒容稱四皓,捫腹有三壬。--劉禹錫
攜手慚連璧,同心許斷金。紫芝雖繼唱,白雪少知音。--白居易
憶罷吳門守,相逢楚水潯。舟中頻曲晏,夜後各加斟。--劉禹錫
濁酒銷殘漏,弦聲間遠砧。酡顏舞長袖,密坐接華簪。--白居易
持論峰巒峻,戰文矛戟森。笑言誠莫逆,造次必相箴。--劉禹錫
往事應如昨,餘歡迄至今。迎君常倒屣,訪我輒攜衾。--白居易
陰魄初離畢,陽光正在參。待公休一食,縱飲共狂吟。--劉禹錫

秋霖即事聯句三十韻
蕭索窮秋月,蒼茫苦雨天。洩雲生棟上,行潦入庭前。--白居易
苔色侵三徑,波聲想五弦。井蛙爭入戶,轍鮒亂歸泉。--王起
高霤愁晨坐,空階驚夜眠。鶴鳴猶未已,蟻穴亦頻遷。--劉禹錫
散漫疏還密,空濛斷復連。竹沾青玉潤,荷滴白珠圓。--白居易
地濕灰蛾滅,池添水馬憐。有苗沾霢霂,無月弄潺湲。--王起
籬菊潛開秀,園蔬已罷鮮。斷行隨雁翅,孤嘯聳鳶肩。--劉禹錫
橋柱黏黃菌,牆衣點綠錢。草荒行藥路,沙泛釣魚船。--白居易
長者車猶阻,高人榻且懸。金烏何日見,玉爵幾時傳。--王起
近井桐先落,當簷石欲穿。趨風誠有戀,披霧邈無緣。--劉禹錫
廩米陳生醭,庖薪濕起煙。鳴雞潛報曉,急景暗凋年。--白居易
蓋灑高松上,絲繁細柳邊。拂叢時起蝶,墮葉乍驚蟬。--王起
巾角皆爭墊,裙裾別似湔。人多蒙翠被,馬盡著連杆。--劉禹錫
好客無來者,貧家但悄然。濕泥印鶴跡,漏壁絡蝸涎。--白居易
蚊聚雷侵室,鷗翻浪滿川。上樓愁冪冪,繞捨厭濺濺。--王起
律候今秋矣,歡娛久曠焉。但令高興在,晴後奉周旋。--劉禹錫


http://hi.baidu.com/%CC%C6%C1%F8%CE%C2%DC%B0

奇文诗

2007-03-31 09:41这是一首叠字诗:

《天净沙.即事》
(元代.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连环回文:

《高楼对月》
中秋赏月对高楼,
月对高楼无人愁。
愁人无楼高对月,
楼高对月赏中秋。


倒句回文


《倒句诗》

处处飞花飞处处,
潺潺碧水碧潺潺。
树中云接云中树,
山外楼遮楼外山。



(六)

张起南“自题像赞”的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简单,前者是用“躬”、“怅”离去“身”和“月”后再合成“张”字,后者是用“趋”、“屺”离去“刍”和“已”后再合成“起”字。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已己巳”三个字都极其形似,屺和起的右旁究竟是那一个呢?如果不一样,起字的离合是否可以呢?


有一篇谜文《错认字形与形扣从宽》曾以此为例说:“张起南在《仿孔北海四言离合体,隐闽张起南味鲈六字》的这首诗中,以‘趋步阙廷,刍荛莫效,屺岵悲歌,空山寄傲’扣‘起’字。起字从走‘巳’声,屺字从山‘己’声,是不能混代的。”“已己巳”字形极其相似,很容易混淆,此文说得很对,张起南的确将巳和己混同了。这种形似的扣合,在一般灯谜中是不允许的,但在离合诗中却因一开始就有,从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中,首四句“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行施张。”是以“漁”水潜得“魚”,“時”出行得“日”,合而组成“魯”。繁体的时字其边旁为寺,如何出行得日呢?原来时的古字作旹,极似出下一日,故而成立。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诸如沈烔《题红藻》中的“開门枕荒野,井上发红桃”离合得門就是。因繁体的开字是門中一个开字,与井字只是相似而已。而潘岳的《离合诗》中例子就更多了,如“害咎蠲消,吉德流普;谿谷可安,奚作栋宇”离合得“容”字,“嫣然以熹,焉惧外侮;熙神委命,已求多祜”离合得“姬”字都是。后者不仅“已巳己”不分,连下面的四个点也略而不计了。由此看来,张起南的离合诗虽有小瑕,应该还是合格的。


这里还应说明一下,孔融的诗在有些书上“出行施张”却书作“出寺弛张”,時出寺当然得到日字,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了。究竟是“出行”还是“出寺”呢?我认为应该是“出行”,理由是后人所辑的孔融诗集中均作“出行”,《汉语大词典》中亦如是;只有一些灯谜和《趣诗》等资料中作“出寺”,显然从严谨程度来说,后者应不如前者。不过“出寺”也是有所本的,始作俑者可能是宋朝的叶梦得,其在《石林诗话》中说:“古诗有离合体,近人多不解。此体始于孔北海,余读《文类》得北海四言一篇云:‘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弛张……。’”其后还“徐而考之”,对首四句进行离合解释。《文类》未见过,无法作进一步查证,故不知是原作的差异,抑或是叶妄意改之,只能存疑了。

 

(七)


张起南的“自题像赞”还有一些创新之处,接着离合得到“南”和“味”的两组诗,就各有其不同的手法,风味殊佳。南字颇难离合,怎么也无法分成两个字,可张起南却自有其办法:先用“我思古人”拈出一个古字,再用“阙然怀抱”把方框打开,岂不就成了南字的外壳;而里边似人民币符号的那部份,像“羊”字去掉一划,于是用“羊裘见机,不值一笑”就解决了。“味”字是比较容易离合的,但张起南却要玩点花样,以“楚泽行吟,今无高蹈”离合得“口”;再用“末俗悠悠”的“末”,长短划位置让“短长任道”地换一下,显得更有“味”道。


这组像赞中的其他十一首,水平也都挺高的,特别是“顾竹侯先生像赞”那首,更令人钦佩,抄录如下,以供同好:

滑稽玩世,换骨通灵;雅人深致,牙慧羞论。

君房下笔,方朔化身;嗟余顦顇,声炁谁亲?

燕雲在望,怅惘何云?相思晨夕,落日情深。

偶然意合,如见远人;神龙善变,首尾难寻。

芜词赠答,离合成文。输君喉舌,脱口如生。


顾竹侯即顾震福,淮安著名谜家。诗除隐“淮顾震福竹侯”六字外,文辞亲切,谜趣盎然:既颂扬了顾的特性和谜文上的成就,指明彼此意气相投,惜远隔两地,写了这首诗相赠,又那里比得上您的大作呢;且在离合手法上又有所创新,如用“首尾难寻”去掉“神”字右边的“首尾”,再与上两句离合所得“合”字的下半部合成了“福”字,真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妙。


离合体诗谜从谜的角度来说,手法比较简单,并不难做;但要写好一首古朴而有较佳内容的四言诗,并且又要隐入欲隐的字,就不太容易了。此类谜只宜赠答,不可悬猜,只怕“浆糊未干”即已揭下,故自张起南后,几乎已成绝响。

(四)


 

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把离合诗的手法归纳为四体:“其一,离一字偏旁为两句,而四句凑为一字,如‘鲁国孔融文举’、‘思杨容姬难堪’、‘何敬容’、‘闲居有乐’、‘悲客他方’是也。其二,亦离一字偏旁为两句,而六句凑为一字,如‘别’字诗是也。其三离一字偏旁于一句之首尾,而首尾相续为一字,如《松间斟》、《饮岩泉》、《砌思步》是也。其四,不离偏旁但以一物二字离于一句之首尾,而首尾相续为一物,如县名、药名离合是也。”这四体的例子,上面都曾举过,不再赘述。应该说,唯有一、二两体,才能与谜挂上钩。


偏旁部首的离合,后来还与顶针修辞手法结合形成“半字顶真体”,又称“离合藏头体”、“借字联边”等。此种诗体后句首字多系前句末字的一部分,以《回文类聚》所载据说是白居易的《游紫霄宫诗》为最早,后人仿者甚多,如明宣宗朱瞻基有《偶成赐太监王瑾》的诗:


今朝避暑到琼林,木叶含风雾气侵。人喜轩窗开朗霁,

齐听笙歌动清音。日长偏称从容劝,佳饮何妨潋滟斟。

斗酒金瓶须慢泻,写怀诗句醉时吟。

 

再如无名氏的《春景》:


风轻云静正春宵,月淡星疏带浪摇。山藓绿荫浸曲涧,

水桃红艳映平潮。朝莺唤醒金闺梦,夕杏妆成玉貌娇。

乔柳垂溪频点翠,十分芳蕙异香飘。


有人将此种诗体排成圆形,并将位于前一字部首的形体,重合于前字之中,遂而图形文字游戏,如上录《春景》诗可成:


轻云静正春宵淡星疏带浪摇藓绿荫浸曲涧桃红艳映平

飘 潮

香异蕙芳分翠点频溪垂柳娇貌玉成妆杏梦闺金醒唤莺


再如下图:


机时得到桃源洞

忘钟鼓響停始彼

尽闻会佳期觉仙

作惟女牛下星人

而静织郎弹斗下

机诗赋又琴移象

观道归冠黄少棋


也是一组“半字顶真体”的离合诗,只要从圆心的“牛”字开始,顺时针由里向外宛若螺旋转体地读去;还应把句末字的半边,作为下一句的句首,就可得下面这样的一首七言律诗: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

寺静惟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一般的“半字顶真体”,都是诗句的首末字离合,而清代诗人万树却进一步发展到中间的字亦有离合,其所作的七律《山居吟》中,竟有十五字可拆成两个字,还可排成图,因太复杂而未录。


此外,还有一种拆字诗亦与离合诗相似,如宋·刘一止《苕溪集》载有“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比曾以拆字语为戏,然卒未有以为诗者,请自今始。”诗曰: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詠黄鹄,志士心未已。

 

且传说苏轼亦有拆字诗:


一大青山水连天,白水汪汪不见泉。

山山不见神仙出,舟公来问打渔舩。

 

此诗《东坡集》中未见,应该是后人伪托。这类体裁,与谜的关系不大,但对宋以后的通俗文学,影响则较大。

 

 

(五)

前面曾经提及:谜人虽视离合诗为谜,但严格地说其只是一种有谜味的诗,且诗为主,离合为辅。到明清时,诗谜虽然发展很快,但却无纯粹的离合诗,只是偶尔在一些诗(词)谜句中出现,如《笔触》引《耳谈》所记:“明隆庆时,辛未会试,江阴袁舜臣作谜诗于灯上云: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牀(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此诗谜只有苏州刘瑊一见能识之,乃‘辛未状元’四字。”又如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一组字谜:

灯儿下金钱卜落,这苦心一一谁知道,到春来人日俱抛,欲罷(罢)时何能自了,吾心正焦有口向谁告,好相交有上梢来没下梢,既皂难留白,少不得中间分一刀,从今后休把仇家靠,千思量不如撇去了好。

都可看到一点离合诗的痕迹。

直到民国七年(1918),被一些人誉为“谜圣”的张起南,才作了十二首正规的离合诗,刊登在《小说月报》的“文虎栏”上。这组诗名为“北平射虎社橐园题像”,也可以说是一组“像赞”,对象是包括作者和其伯兄在内的十二位北平射虎社社员。

“像赞”之前,开宗明义地阐明是“仿孔北海四言离合体” 而作,故这些诗全是四言体,且各隐像赞主人的姓名和籍贯,字数由五至七不等。既然是“赞”,当然要符合该人主要特征和成就,免不了捧场几句;又因是离合体,还要尽量不著痕迹地把所隐的字嵌进去,难度可想而知。张起南不愧才高一时,这十二首离合诗居然做得挺不错的,想必当时曾获得谜人的一致赞赏!

组诗的第一则是作者的“自题像赞”,隐“闽张起南味鲈”六个字,全文如下:

闲云在山,落月相照;御风冷然,出凡入妙。

畎亩躬耕,潜身隐曜;怅望低回,心伤神吊。

趋步庙廷,刍荛莫效;屺岵悲歌,空山寄傲。

我思古人,阙然怀抱;羊裘见机,不值一笑。

楚泽行吟,今无高蹈;末俗悠悠,短长任道。

渔父津迷,水流浩浩;芦老草枯,寒江独钓。

四句一组,离合得一字;全诗二十四句,共隐六字。

第一组四句是用“闲、月、风、凡”四个字来离合,其中“闲”和“风”字要用繁体字“閒”和“風”,这样才能在去掉月和凡字后再合而得到“闽”字。而最后一组的“渔”和“芦”字,也应用繁体字“漁”和“蘆”,这样水和草去后,才能得到繁体的“鱸”字,否则得到的将是“鱼户”,而非“鲈”字。
(二)

 

 

前面所述的一些离合诗,是诗人之作,本身有一个主题,再加上离合的手法,隐入与自身或题意有关的若干个字。相对地说,这些诗的离合手法比较简单,并没有"回互其辞,使昏迷也"的特点和要求。因此,诗味要比谜味浓得多。


离合诗也有作于古书的题词或序,用来暗示作者的姓名,看起来就更像是谜了。由采录传闻异说撰写而成的《越绝书》,由于未署作者姓名,原先众说纷纭,有说是子贡,亦有认为是伍子胥。到了明朝,杨用修对该书的后序作了仔细推敲,发现作者已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制成隐语置于其中。此后序为:


以去为姓,得衣乃成。

厥名有米,覆之以庚。

禹来东往,死葬其乡。

不直自斥,托类自明。

文属词定,自于邦贤。

以口为姓,承之以天。

楚相屈原,与之同名。


杨用修的解释是:“去得衣,乃袁字。米覆庚,乃康字。禹葬会稽,是会稽人袁康也。其‘不直自斥,托类自明’,厥旨书昭然,欲后人知也。‘文属词定,自于邦贤’,言共著非康一人也。以口承天,吴字;屈原同名,平字;与康同著此书者,乃吴平也。”


另外有一本为后代丹经之祖的《参同契》,情况亦相似。据明· 郭子章《六语· 隐语》引《杨用修集》载:“魏伯阳《参同契· 后序》云:‘郐会鄙夫,幽谷朽生。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廖廓,与鬼为邻。百世一下,遨游人间。汤遭厄际,水旱隔屏’,隐‘会稽魏伯阳’五字。”清· 周亮工《字触》所引载亦同。但所说隐此五字中,‘会稽’二字从隐语的角度来看是不成立的。而另据钱南扬《谜史》引《魏伯阳参同契》则为:


委时去害,依托丘山。

循游廖廓,与鬼为邻。

沦寂无声,形化而仙。

百世一下,遨游人间。

敷陈羽融,东西南倾。

湯(汤)遭阨(厄)际,水旱隔并。

柯叶委黄,失其荣华,

各相乘负,安稳长生。


并引俞琰的《集解》:“首四句隐魏字,‘沦寂’四句隐伯字,‘敷陈’四句隐阳字。委邻于鬼,魏字也。百去一乃白字,白合于人,伯字也。汤与阨遭隔去其水,而并以阨旁,阳字也。”又陶素耜《集解》:“‘柯叶’四句,藏歌字。柯失其荣,去木成可字。乘者,加也,两可相乘为哥。负者,欠也,哥旁附欠,为歌。”


近人大多认为,此二书都是东汉时期所作。比起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这两本书可能更早些;诗的本身,固然不如孔作,但从隐语的角度来看,似比孔作尤佳,更近于谜。

 

离合诗近人多视为是一个谜种。但严格地说,离合诗应是一种诗体,是一种具有谜味的诗;诗为主,离合为辅。每首离合诗的吟咏都有一个主题,可以和所离合的词语意思相同,也可以另咏他事。所离析的字以首字为多,但也有取第二个字的。且有些的离析的字只是近似,如“与时进止,出行施张得“日”字就是如此。时字的古文近似于'出'下一'日',但在离析时就作为出字析去而得日字。其他诗中亦有类似情况,顺便在此提一下。

(三)

 



起源于汉晋的离合诗谜,到唐代更是盛极一时。最有名是权德舆的《离合诗赠张监阁老》,曰:


黄叶从风散,共嗟时节换。

忽见鬓边霜,勿辞林下觞。

躬行君子道,身负芳名早。

帐殿汉官仪,巾车塞垣草。

交情剧断金,文律每招寻。

始知蓬山下,如见古人心。

 

两句成一组,其首字离析得"田、心、弓、长、八、厶";每四句相合而成"思张公"三字。


此诗当时曾引起许多诗人的兴趣,一时和者众多。受赠的张公就是张荐,当然要酬和一首,曰:



移居既同里,多幸陪君子。

弘雅重当朝,弓旌早见招。

植根琼林圃,直夜金闺步。

劝深子玉铭,力竞相如赋。

间阔向春闱,日复想光仪。

格言信难继,木石強为词。

 

用的是同样手法,离之得"禾、厶、木、又、门、各",合之则得"私权阁"。"私"有偏爱之意,也与思字通,而"阁"即阁老,是唐时对资深官员的敬称,此三字也与"思张公"意思相似。

 

此外,崔邠、杨于陵、许孟容、冯伉、潘孟阳、武少仪等均有离合诗唱和之作,成为当时诗坛佳话。这些酬和诗,水平参差不齐,从离合的角度而言,以潘孟阳所作较佳:


詠歌有离合,永夜观酬答。

笥中操彩笺,竹简何足编。

意深俱妙绝,心契交情结。

計彼官接联,言初并清切。

翔集本相随,羽仪良在斯。

烟云竞文藻,因喜玩新诗。


每组四句离合后可得"词章美"三字。

 

此后,又有皮日体与陆龟蒙离合体诗唱和。此二人在文学史上号称皮陆,诗风清秀平淡,在晚唐别成江湖隐逸一派,颇有名气。皮陆二人自结交后,所作大多是你一首我一首的唱和诗,并首创依次用同样韵脚的所谓"次韵唱和",还自编其唱和诗为《松陵唱和集》。皮陆二人又喜欢做各式各样的诗,他们的诗集中都有一卷《杂体诗》,离合体诗也是其中的一种。

 

皮陆的离合诗有两种形式,一为"单字离合",先是陆龟蒙写了一组《闲居杂题五首》分别以"鸣蜩早"、"野态真"、"松间斟"、"飲岩泉"、"当轩鹤"为题,如"鳴蜩早"是:


闲來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

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

 

诗题是三个字,也就是离合的对象。手法是把这三个字都分成两个部分,按序分别放在一二句、二三句、三四句的交接处;三个句组的尾首二字结合,即成诗题。这种离合诗和自孔融始的离合体大不一样,形式上到有点像诗钟中的蝉联格,都是把题字嵌在一头一尾。

 

皮日休当然不甘落后,酬和了一组《奉和鲁望闲居杂题五首》。鲁望是陆龟蒙的字,诗的数量和手法完全一样,只是所离合的题字不同,分别是"晚秋吟"、"好诗景"、"醒闻桧"、"寺钟暝"、"砌思步",也举其第一首"晚秋吟"为例:

东皋烟雨归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

火满酒炉诗在口,今人无计奈侬何。

 

吟咏的就是晚秋情景,切合诗题;同样,也是把这三个题字拆开而嵌于各句之间。彼此拆分的题字不同,当然无法再"次韵"了

 

 

皮陆离合诗的另一种形式是"名词离合",分别有 "县名离合"、"古人名离合"、"药名离合"等等。这种离合的形式比较简单,只是把名词分开嵌在两句之间,如皮日休的《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其一为:



山瘦更培秋后桂,溪澄闲数晚來鱼。

台前过雁盈千百,泉石无情不寄书。

 

鹿门是山名,是皮日休隐居之处,《怀鹿门》则是诗题,另在一二句、二三句、三四句间嵌入了"桂溪"、"鱼台"、"百泉"三个县名。陆龟蒙当然也有和诗,曰《和袭美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其一为:



云容覆枕无非白,水色侵矶直是蓝。

田种紫芝餐可寿,春來何事恋江南。

 

袭美是皮日休的字,诗亦以《怀鹿门》为题,也嵌入了"白水"、"蓝田"、"寿春"三个县名。

 

还有更简单的"名词离合",只是把名词直接嵌入句中,但要求形连意断,如陆龟蒙的《寒日古人名》:



初寒朗咏裴回立,欲谢玄关早晚开。

昨日登楼望江色,鱼梁鸿雁几多来。

 

诗以《寒日》为题,嵌入寒朗、谢玄、楼望、梁鸿四位古人名。皮日休也有和诗《奉和魯望寒日古人名一絕》:



北顾欢游悲沈宋,南徐陵寢叹齐梁。

水边韶景无穷柳,寒被江淹一半黄。

 

诗中也嵌入顾欢、徐陵、边韶、江淹四位古人的名字。

 

总的来说,唐时的离合诗,做的人和数量虽然多了,看起来很热闹,但无论从诗或谜的角度来看,仅是继承而无特色;后来更是简单化,只是把题字或拆或不拆,然后分别嵌入诗句的首末,甚至于直接嵌入句中,谜味也就更淡薄了。这样的离合诗,当然不能再算是谜了,但却是后来诗中离合诗的正宗。




http://hi.baidu.com/%CC%C6%C1%F8%CE%C2%DC%B0/blog/item/39f429173ece92004a90a733.html

离合诗2007-03-31 09:04 

(一)

 

以离合体作诗为谜,相传以东汉·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为最早,诗曰: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

与时进止,出行施张。

吕公矶钓,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予匡。

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将奋,羽仪未张。

龙蛇之蛰,俾也可忘。

玫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孔融阐述自己目前的处境、主张及抱负;但它又是一首离合诗,全诗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离合的方法是:先以每两句为一组,把上句的首字或第二个字,用下句的首字或第二字离去,可得一字;同样,下面一组的两句,离析后也可以得一字;此前后两组所得二字再合成为一字,换言之即每四句得一字。只有“玫璇隐曜,美玉韬光”,却直接以“玫”字离“玉”而得“文”字,故是两句组成一字。

 

此种离合诗谜,到晋和南北朝时,仿效者甚多,许多有名的诗人,都曾做过。形式以四言为多,如晋·潘岳的《离合诗》:


佃渔始化,人民穴处;

意守醇朴,音应律吕。

桑梓被源,卉木在野,

锡鸾未设,金石拂举。

害咎蠲消,吉德流普;

谿谷可安,奚作栋宇。

嫣然以熹,焉惧外侮;

熙神委命,已求多祜。

叹彼季末,口出择语,

谁能墨诚,言丧厥所。

垄亩之谚,龙潜岩阻,

尠义崇乱,少长失叙。


此诗每两句第一个字相减,得一字;然后所得字两两相加,二十四句共可得六个字:“思杨容姬难堪”。


除了四言外,亦有五言和骚体。五言较多,如谢灵运在《谢康乐集》卷二k 有《作离合诗》:


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

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

劇(剧)哉归游客,處(处)子勿相忘。


“离”的手法同上,也是每两句首字相减,得“口、力、刂”;“合”则是三组相加而成。诗本身描写的就是男女离别缠绵之情,所隐藏的又是离别的“别”字,与诗的主题吻合,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谢惠连也有《离合诗》:


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

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


四句隐一“各”字。 再如陈·沈烔题为《赠江藻》的离合诗:


開(开)门枕荒野,井上发红桃;

林中藤茑秀,木末风云高。

堂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

故知人外赏,文酒易陶陶。

朋友足谐晤,又此盛诗骚;

朗月同携手,良景共含毫。

欒(栾)巴有妙术,言是神仙曹;

百年肆偃仰,一理讵相劳。


诗文描绘一群远离市井者怡然自得的情景,并用先离后合的手法,每四句组成一字,得“闲居有樂(乐)”四字,与诗的主题紧密扣合。不过其中第五、六两句有点特别,已非纯粹的离合了。


用骚体来作离合诗者并不多,较著名者有南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离合诗》:


霏云起兮泛滥,雨霭昏而不消,

意气悄以无乐,音尘寂而莫交。

守边境以临敌,寸心厉于戎昭,

阁盈图记,门满宾僚。

仲秋始戒,中园初凋,

池育秋莲,水灭寒漂。

旨归途以易感,日月逝而难要,

分中心而谁寄,人怀念而必谣。


手法也是先离后合,每四句得一字。全诗隐“悲客他方”,与诗意相符,亦不失为一佳作。(待续)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647.htm

  所谓离合诗,即杂诗的一种,离合字的偏旁以成文。汉代孔融首开先河,后人继之。《龙之吟——中国历代帝王诗词》第1685页有乾隆帝的一首诗《农耕好》:

  催耕布谷鸣林曲,辰吉相将事力田。
  井井鳞塍来馌女,子牵童抱绕身边。

  这是说,春天到了,杜鹃在林间放声歌唱,似乎在催促农耕;大好农忙时节,农夫陆续在田间辛勤地耕作;中午时分,井然有序的田间小路上走来了送饭的女人;子牵童抱,环绕身边。这是一个亲情浓浓的场景。多么生动的农耕生活图画。语言明快,意味深长。曲、辰,合而为“农”,现简化为“农”;田、井,合而为“畊”,“耕”的异体字;女、子,合而为“好”。连起来便是“农耕好”。离合诗,恐怕是中国独有的,这和汉字的结构有关系,有的偏旁可以独立,合而成字,引出相应的语句。用英文、法文大概写不出离合诗。
凡树有根,故能生发而开花。惟人身无根,生死不常,全凭一点真灵之气运动,真灵旺则身存而生,真灵败则身亡而死。人之存亡生死,听其真灵之旺败耳,是真灵者,虽为人树之花,而实为人树之根。玉阳以此真灵谓黄芽,伯阳以此真灵谓金花,纯阳以此真灵谓灵根,紫阳以此真灵谓真精,尧夫以此真灵谓天根,仙翁以此真灵谓金精,诸家丹经又以此真灵谓先天真一之气,其名多端,总形容此一物也。


此物生于先天,藏于后天,位天地,统阴阳,运五行,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以体而论,在儒则谓太极,在道则谓金丹,在释则谓圆觉;以用而论,在儒则谓明德、谓天地之心,在道则谓灵宝、谓黍米玄珠,在释则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人之真灵,本来圆陀陀,光灼灼,净倮倮,赤洒洒,不生不灭,不色不空,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因交后天,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便有圣凡之分。



大道惟一,三教本同,悟彻真元,即成玄机!
性情抟聚,精神凝结,阴阳相配,一气混合,真灵圆明,法身有象,圆陀陀,光灼灼,如一粒玄珠,为无价之宝矣。此宝非外来之物,乃我家园之真种子,本来原有,因交后天,迷失无踪,今得阴阳调和,无而复有,去而复来。种于家园,本立道生,生生不息,返老还童,延寿无穷,上于天堂极乐之方,可免轮回之苦矣。


法身即是金丹,金丹可化法身,法身寿同天地,真如永驻摩天~!
昔张骞乘仙槎渡银河,而见牛女二星相会,此可征也。以理而论,世间亦有仙槎,亦能渡银河。世间仙槎为何物?即金丹大道也。金丹大道,在虚空中作事业,能以转乾坤,逆阴阳,夺造化,超凡入圣,是亦仙槎也。然仙槎之妙,在乎斗梢之运用。斗梢者,北斗第七星瑶光是也,又名天罡。天罡所指处吉,所坐处凶,盖以指处有生气存焉。扭回斗梢刹那之间,阴阳相合,生机萌芽,绝不费力,故曰"模着织女支机石,踏遍牛郎驾鹊桥"。织女属阴,牛郎属阳,鹊桥为牛女相会之处,摸着机石,踏遍鹊桥,以阴招阳,阳来会阴,阴阳相会,金丹有象。


此种道理,尽在波浪里做出,虚空中施为,所以能入仙曹,胆气豪,窃得瑶池王母桃也。瑶池在西,王母为老阴,即坤母也。桃者,丹也,即震之一阳也。王母桃即坤中孕震之象,丹在西而窃取归东,则为我家所有而丹还矣。但此还丹之妙,其妙在乎阴阳相会,阴阳相会之妙,尤在乎大海波中,逆运气机,不动不摇耳。能于大海波中,不动不摇,真是有胆气丈夫,九霄有何不可上?银河有何不可渡?王母蟠桃有何不能窃乎?


牛郎织女相会和王母之仙桃原来是丹家妙喻,包括《西游记》还有《封神演义》等都是叙述修真的之书籍。
修道至于真空而有法相,法相而存真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成金刚不坏之躯,水火不能侵,刀兵不能加,虎兕不能伤,称为大英雄。不但身列仙班,即九祖亦皆超升天堂而为神矣。昔释迦牟尼佛修丈六金身,法相居于大雄宝殿者,即此道也。


至道如此壮观,惟有大丈夫可发心入手修行!
http://news.163.com/08/0928/18/4MUS7G7R00012U4N.html

9月28日,神七航天员出舱。“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9月27日单日注册会员为45人:

2392 qqqwwweee 27/09/2008 00:09:43 0
2393 xfc0714 27/09/2008 00:14:19 0
2394 whxiyi 27/09/2008 00:20:37 0
2395 天下一统 27/09/2008 00:23:28 0
2396 岩烈 27/09/2008 01:44:55 0
2397 左斩 27/09/2008 03:13:43 0
2398 tianzhao 27/09/2008 08:47:01 0
2399 一叶红尘 27/09/2008 08:49:16 0
2400 dsfffffffffff 27/09/2008 09:14:17 0
2401 wlsh183 27/09/2008 09:26:34 1
2402 我的吉他 27/09/2008 09:53:38 1
2403 liguangping 27/09/2008 10:39:45 0
2404 jz666 27/09/2008 11:18:02 0
2405 易轩 27/09/2008 11:45:02 1
2406 未未 27/09/2008 11:48:22 0
2407 ltzhaoyan 27/09/2008 11:50:44 0
2408 zdh616 27/09/2008 12:07:52 2
2409 fanwm 27/09/2008 12:44:21 0
2410 haha 27/09/2008 13:23:39 0
2411 zd669 27/09/2008 13:30:44 0
2412 c123456 27/09/2008 13:33:29 0
2413 gzcr 27/09/2008 13:55:32 0
2414 snows169 27/09/2008 14:16:44 0
2415 xuwei0914 27/09/2008 15:28:51 0
2416 新学员 27/09/2008 15:59:32 26
2417 zhosohi 27/09/2008 17:38:21 0
2418 shilitao 27/09/2008 17:57:00 0
2419 wdtx 27/09/2008 18:22:30 0
2420 kangdf730719 27/09/2008 19:01:41 0
2421 yaluli992 27/09/2008 19:43:36 0
2422 longhu3000 27/09/2008 20:13:26 0
2423 xiq 27/09/2008 20:45:22 0
2424 休闲居士 27/09/2008 21:22:19 0
2425 飞鹰王 27/09/2008 21:32:38 0
2426 dafeshan 27/09/2008 21:37:23 0
2427 zhouhy70 27/09/2008 21:38:07 0
2428 聪明组合 27/09/2008 21:39:37 0
2429 0039 27/09/2008 21:39:51 0
2430 dupi 27/09/2008 21:57:09 0
2431 aaaeee 27/09/2008 22:05:00 0
2432 牛6 27/09/2008 22:09:00 0
2433 滚龙000 27/09/2008 22:19:58 1
2434 大医精诚 27/09/2008 23:20:29 1
2435 学武书生 27/09/2008 23:27:21 0
2436 gxwy 27/09/2008 23:36:02 1
9月25日单日注册会员为41人:

2320 jwm2008s 25/09/2008 00:13:15 0
2321 夜夜水岸 25/09/2008 00:41:53 0
2322 王胜 25/09/2008 06:16:08 0
2323 武牛 25/09/2008 08:04:41 0
2324 fayu352 25/09/2008 08:04:47 0
2325 48040641 25/09/2008 08:09:06 0
2326 liubin5537 25/09/2008 08:25:48 0
2327 6315436 25/09/2008 08:37:08 0
2328 勤为径 25/09/2008 09:33:58 9
2329 hwq331 25/09/2008 10:20:51 0
2330 callig 25/09/2008 10:40:10 0
2331 痴狂 25/09/2008 12:36:52 0
2332 yangzhaolu1 25/09/2008 12:55:40 0
2333 keungtam 25/09/2008 13:21:06 0
2334 rongjiang 25/09/2008 13:45:27 0
2335 puce 25/09/2008 13:56:28 1
2336 evllcoolmail 25/09/2008 13:57:33 0
2337 woshiwenjia 25/09/2008 13:58:49 0
2338 shanlusuxing 25/09/2008 14:57:52 0
2339 邪佛 25/09/2008 15:40:39 0
2340 dj60142121 25/09/2008 15:51:24 0
2341 zf7727 25/09/2008 15:59:23 0
2342 入道 25/09/2008 16:11:51 0
2343 s227 25/09/2008 16:33:19 0
2344 何当 25/09/2008 16:53:43 0
2345 海边 25/09/2008 17:02:51 0
2346 wjdpy 25/09/2008 17:03:52 0
2347 moai456 25/09/2008 18:48:38 0
2348 qingchengzi 25/09/2008 19:14:27 0
2349 zhourun927 25/09/2008 19:20:07 0
2350 若欣 25/09/2008 19:49:17 0
2351 asdffd123 25/09/2008 19:49:48 1
2352 白桦林 25/09/2008 19:52:57 0
2353 空心菜 25/09/2008 20:58:37 1
2354 zhuxianchao 25/09/2008 21:20:11 0
2355 qwdmouse 25/09/2008 21:25:57 0
2356 火葫芦 25/09/2008 21:40:57 2
2357 xtpyz001 25/09/2008 21:49:01 13
2358 xiaogang 25/09/2008 23:21:26 0
2359 qianmojushi 25/09/2008 23:46:44 0
2360 大道@自然 25/09/2008 23:55:02 0
著作权及其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二百一十七条
  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第二百一十八条
  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二十二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九十四条 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权、 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
  第六章 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八条 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30余名硕士、博士将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告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原告表示自己的学位论文未经许可就被擅自收入同方知网“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对外销售牟利,而且在中国知网上通过“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提供论文的在线阅读和全文下载服务,向网络用户收取高额费用。同方知网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非法发表、复制、公开并传播、销售原告享有著作权的论文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们享有的著作权,要求被告赔偿额预计达百万。

反方:网络转载可不付费
  一位平面媒体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报纸也有很多文章被网络转载,可从没有网站支付报酬,或请求转交作者稿费,但和黄集伟的意见截然相反的是,他表示,即使网络不支付报酬,他还是愿意网络转载自己的作品,“毕竟,这会扩大稿件的影响力,也增加报社的知名度。”此外,国家版权局目前制定的付酬标准,只适用于报刊之间,网络转载报刊的标准还没有。”06年3月,时任国家版权局副局长的阎晓宏曾向记者表示,《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正在制定中。但是至今,国家尚未正式出台类似付费标准。目前网络无偿转载现象仍然普遍。

网络转载下一步迈向收费?

http://msn.ynet.com/eventmsnpk.jsp?eid=43481081&cd=china
至今,作家黄集伟还在陆续收到歌曲《朋友》的稿费单,尽管他为《朋友》作词已是数年以前,有些仅为两分钱,三分钱,或七分钱,它们来自被当作歌厅背景音乐的使用,卡拉OK的点唱,或者手机铃声的下载。钱虽然很少,但黄集伟觉得,它们体现了对著作权人权利的尊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文章被网络转载得铺天盖地,但至今为止,黄集伟没有收到一分报酬。“比如,我为你们写稿,但你们登了以后就给别人转走了。你们还付我稿费了,他们付我什么了?”

  黄集伟遭遇的,是目前很多人的困惑:网络转载是否应是无偿?

  ■网络转载能否如点歌一样付费?

  黄集伟认为,自己作品网络维权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我个人是没有力量做这个事情的,我不可能每天都去打电话要钱啊。”黄集伟推荐音乐著作权协会的做法:“《朋友》是在音乐著作权协会注册了的,他们(音乐著作权协会)去查谁用了这个歌,他们就收费,把手续费扣下后,剩下的就给我。”

  一位平面媒体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报纸也有很多文章被网络转载,可从没有网站支付报酬,或请求转交作者稿费,但和黄集伟的意见截然相反的是,他表示,即使网络不支付报酬,他还是愿意网络转载自己的作品,“毕竟,这会扩大稿件的影响力,也增加报社的知名度。”

  ■主管部门:网络转载应该付费

  网络转载报刊作品是否需要付费?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报刊上已经发表的作品,只要作者不做“不能使用”的声明,网络可不经作者同意转载作品,但同时要支付报酬。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进一步指出,除了极少量的合理使用的作品和极少量的属于法定许可范围内的,大多数的作品都应该是先取得授权,然后再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应该强调先授权、后传播。

  但现在为什么出现互联网在使用报刊作品时实际没有支付报酬的情况呢?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在作者没有发表不许转载的声明时,网络可以转载报刊作品,但必须要支付报酬”的司法解释时,并没有就付酬标准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出现。

  “国家版权局目前制定的付酬标准,只适用于报刊之间,网络转载报刊的标准还没有。”他同时向记者表示,《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正在制定中。

  ■网站:为遭受指摘叫屈

  可以想象的是,作者本人是很难为了十元或数十元的稿费去对网络媒体进行诉讼的。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作者的权益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的方式来行使。目前的好消息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正在筹办文字作品集体管理组织。

  在许多作者和传统媒体众口一词指摘网络转载是“免费午餐”时,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却为自己“抱屈”:“目前的情况应该是这样,大多数比较规范的大网站在转载报刊作品之前是获得了授权的,而且一般都是书面授权,这其中相当部分是支付报酬的。”对于“报酬”的标准,陈彤解释称主要是“根据文章的重要性、可能带来的关注度———当然目前还是主要从媒体的角度”,重要的媒体高一些,不重要的媒体低一些,或者是没有。但陈彤同时表示,很多中小网站“可能”是不支付报酬的。

  至于网络媒体遭“集体喊打”的情况,陈彤认为有“大家希望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健全起来的考虑”。他表示,如果法律法规能够健全起来,新浪也是受益者,因为他们的一些独家购买的新闻,独家制作的东西,也曾被大量其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9月25日单日注册会员为41人:

2320 jwm2008s 25/09/2008 00:13:15 0
2321 夜夜水岸 25/09/2008 00:41:53 0
2322 王胜 25/09/2008 06:16:08 0
2323 武牛 25/09/2008 08:04:41 0
2324 fayu352 25/09/2008 08:04:47 0
2325 48040641 25/09/2008 08:09:06 0
2326 liubin5537 25/09/2008 08:25:48 0
2327 6315436 25/09/2008 08:37:08 0
2328 勤为径 25/09/2008 09:33:58 9
2329 hwq331 25/09/2008 10:20:51 0
2330 callig 25/09/2008 10:40:10 0
2331 痴狂 25/09/2008 12:36:52 0
2332 yangzhaolu1 25/09/2008 12:55:40 0
2333 keungtam 25/09/2008 13:21:06 0
2334 rongjiang 25/09/2008 13:45:27 0
2335 puce 25/09/2008 13:56:28 1
2336 evllcoolmail 25/09/2008 13:57:33 0
2337 woshiwenjia 25/09/2008 13:58:49 0
2338 shanlusuxing 25/09/2008 14:57:52 0
2339 xiefo 25/09/2008 15:40:39 0
2340 dj60142121 25/09/2008 15:51:24 0
2341 zf7727 25/09/2008 15:59:23 0
2342 入道 25/09/2008 16:11:51 0
2343 s227 25/09/2008 16:33:19 0
2344 何当 25/09/2008 16:53:43 0
2345 海边 25/09/2008 17:02:51 0
2346 wjdpy 25/09/2008 17:03:52 0
2347 moai456 25/09/2008 18:48:38 0
2348 qingchengzi 25/09/2008 19:14:27 0
2349 zhourun927 25/09/2008 19:20:07 0
2350 若欣 25/09/2008 19:49:17 0
2351 asdffd123 25/09/2008 19:49:48 1
2352 白桦林 25/09/2008 19:52:57 0
2353 空心菜 25/09/2008 20:58:37 1
2354 zhuxianchao 25/09/2008 21:20:11 0
2355 qwdmouse 25/09/2008 21:25:57 0
2356 火葫芦 25/09/2008 21:40:57 2
2357 xtpyz001 25/09/2008 21:49:01 13
2358 xiaogang 25/09/2008 23:21:26 0
2359 qianmojushi 25/09/2008 23:46:44 0
2360 大道@自然 25/09/2008 23:55:02 0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丹经武学论坛注册人数快速增长,2008年8月24日单日注册会员为39人:

2281 tanzhongshu 24/09/2008 05:42:24 0
2282 afengl 24/09/2008 07:46:24 0
2283 z123 24/09/2008 08:04:51 0
2284 halloqaz 24/09/2008 09:56:24 0
2285 85272249 24/09/2008 10:18:45 0
2286 jrlin 24/09/2008 11:08:10 1
2287 myl1582myl1582 24/09/2008 12:00:14 0
2288 hebang1122 24/09/2008 12:36:13 0
2289 njdx 24/09/2008 12:46:08 0
2290 maclong 24/09/2008 12:46:46 0
2291 wenjj 24/09/2008 13:14:33 0
2292 2627581234 24/09/2008 14:09:52 0
2293 agskchegn 24/09/2008 14:21:17 0
2294 hongludianxue 24/09/2008 14:25:23 0
2295 agskcheg 24/09/2008 14:27:46 0
2296 guyuetinghai 24/09/2008 14:42:42 0
2297 sm20078 24/09/2008 14:45:46 0
2298 wdfboy888 24/09/2008 14:55:33 0
2299 zrglzx 24/09/2008 15:31:27 0
2300 129217 24/09/2008 15:57:31 0
2301 太阳侠嘚侽孩 24/09/2008 17:01:51 0
2302 劝劝 24/09/2008 17:34:02 0
2303 zjnx 24/09/2008 18:47:12 0
2304 幸福时光 24/09/2008 19:36:05 0
2305 margking 24/09/2008 20:23:19 0
2306 159258 24/09/2008 20:42:20 0
2307 67756265 24/09/2008 20:54:38 0
2308 tyllf 24/09/2008 21:10:56 0
2309 wushu 24/09/2008 21:12:27 1
2310 0295 24/09/2008 21:21:50 0
2311 hongye1226 24/09/2008 21:27:03 5
2312 初学者1979 24/09/2008 21:30:30 0
2313 狮子歆巴 24/09/2008 21:46:39 6
2314 高官厚禄 24/09/2008 21:48:23 0
2315 ly8698 24/09/2008 22:18:20 0
2316 剑仙 24/09/2008 22:58:05 0
2317 wulin 24/09/2008 23:03:22 0
2318 铁爪老雕 24/09/2008 23:39:52 0
2319 kw309 24/09/2008 23:55:13 0

上述信息来源于论坛主页会员列表的统计数字: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个人资料 我的书签 短信 注销 [雪山飞龙]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注册会员会越来越多,关心丹经武学的国学爱好者也会越来越多,今天是神七飞船升空的日子,愿我们的论坛也会越办越好,像神七飞船一样冲霄而起,成为国学主流网站和论坛!
上述信息来源于论坛主页会员列表的统计数字: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个人资料 我的书签 短信
注销 [雪山飞龙]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注册会员会越来越多,关心丹经武学的国学爱好者也会越来越多,今天是神七飞船升空的日子,愿我们的论坛也会越办越好,像神七飞船一样冲霄而起,成为国学主流网站和论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丹经武学论坛注册人数快速增长,2008年8月24日单日注册会员为39人:

2281 tanzhongshu 24/09/2008 05:42:24 0
2282 afengl 24/09/2008 07:46:24 0
2283 z123 24/09/2008 08:04:51 0
2284 halloqaz 24/09/2008 09:56:24 0
2285 85272249 24/09/2008 10:18:45 0
2286 jrlin 24/09/2008 11:08:10 1
2287 myl1582myl1582 24/09/2008 12:00:14 0
2288 hebang1122 24/09/2008 12:36:13 0
2289 njdx 24/09/2008 12:46:08 0
2290 maclong 24/09/2008 12:46:46 0
2291 wenjj 24/09/2008 13:14:33 0
2292 2627581234 24/09/2008 14:09:52 0
2293 agskchegn 24/09/2008 14:21:17 0
2294 hongludianxue 24/09/2008 14:25:23 0
2295 agskcheg 24/09/2008 14:27:46 0
2296 guyuetinghai 24/09/2008 14:42:42 0
2297 sm20078 24/09/2008 14:45:46 0
2298 wdfboy888 24/09/2008 14:55:33 0
2299 zrglzx 24/09/2008 15:31:27 0
2300 129217 24/09/2008 15:57:31 0
2301 太阳侠嘚侽孩 24/09/2008 17:01:51 0
2302 劝劝 24/09/2008 17:34:02 0
2303 zjnx 24/09/2008 18:47:12 0
2304 幸福时光 24/09/2008 19:36:05 0
2305 margking 24/09/2008 20:23:19 0
2306 159258 24/09/2008 20:42:20 0
2307 67756265 24/09/2008 20:54:38 0
2308 tyllf 24/09/2008 21:10:56 0
2309 wushu 24/09/2008 21:12:27 1
2310 0295 24/09/2008 21:21:50 0
2311 hongye1226 24/09/2008 21:27:03 5
2312 初学者1979 24/09/2008 21:30:30 0
2313 狮子歆巴 24/09/2008 21:46:39 6
2314 高官厚禄 24/09/2008 21:48:23 0
2315 ly8698 24/09/2008 22:18:20 0
2316 剑仙 24/09/2008 22:58:05 0
2317 wulin 24/09/2008 23:03:22 0
2318 铁爪老雕 24/09/2008 23:39:52 0
2319 kw309 24/09/2008 23:55:13 0
关于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的介绍包括照片在本版面内就有,如何入手学习丹经武学,在真元窥秘等版面内就有相关主题介绍,请您阅读并参考。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下面汇集一些李白关于剑和仙的诗歌,可略见诗仙李白的英武气概和仙真玄思:

古诗五十九首 其十六 ·李白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殁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古诗五十九首 其五十四 ·李白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苍榛蔽层邱,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鸴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塞下曲六首 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 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遽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塞下曲六首 其六 ·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宝剑,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少年行二首其一 ·李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赠崔侍御 ·李白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
但仰山岳秀,不知红海深。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君乃輶轩佐,余叨翰墨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扶摇应借力,桃李愿成阴。
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
诗仙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曾经在自己的诗歌《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清楚的说明了自己曾经受到得道仙真灌顶的经过,首句内容是这样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原诗请看本论坛内主题: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2683.page

也就是说李白是一生寻仙并得道的修真有素的“诗仙”,古人治学严谨,无有方外之志,不见凌云之思,不现非凡龙鳞,是不会称其为仙真的。仙者山中真人也,红尘方外,隐逸山林,玄鹤为伴,餐霞食气,迥异红尘,超脱物外之修真有素的人方可称为仙人也。我们通过李白的诗歌可以清楚的知道,李白就是这样的神仙真人。在其诗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有这样的诗句:“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寻仙亦心为仙真之思,行为仙真之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儒家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是实践道家的丹道修真,更是佛家的信愿行合一的践行者。李白的经历正是性命双修的亲身实践,遍游名山大川,览尽红尘浮图,因此必然消褪红尘欲妄,正如其诗所述:“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对镜清心乃可入于禅境,早服还丹可以肃清世情,琴心三叠句乃出自《黄庭经》,是玄壶鼎沸、大药结成、鼓舞真元、已结胎仙的境界,也就是李白自己所说的已经“道初成”,丹成未要排空去,且留人间做诗仙!并且“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说明李白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神仙世界的情景。

上述只是李白无数仙诗中的两个例子,诗仙李白自己清楚地向世人表明了他修真的经过,受到真传的情景,和修真的真实感受,能舞动胎仙者必然是建立在循经的基础上的,只不过李白当时不用“循”字,而用“舞”字,同样形象的表明了通过修真实践获得的法身流太乙的境界!并且自信大道初成的李白,对住在瑶天紫境里的神仙也有清楚的了解,也许他们遥相呼应吧。
说 剑  元稹

吾友有宝剑,密之如密友。
我实胶漆交,中堂共杯酒。
酒酣肝胆露,恨不眼前剖。
高唱荆卿歌,乱击相如缶。
更击复更唱,更酌亦更寿。
白虹坐上飞,青蛇匣中吼。
我闻音响异,疑是干将偶。
为君再拜言,神物可见不。
君言我所重,我自为君取。
迎箧已焚香,近鞘先泽手。
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
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
逡巡潜虬跃,郁律惊左右。
霆电满室光,蛟龙绕身走。
我为捧之泣,此剑别来久。
铸时近山破,藏在松桂朽。
幽匣狱底埋,神人水心守。
本是稽泥淬,果非雷焕有。
我欲评剑功,愿君良听受。
剑可剸犀兕,剑可切琼玖。
剑决天外云,剑冲日中斗。
剑隳妖蛇腹,剑拂佞臣首。
太古初断鳌,武王亲击纣。
燕丹卷地图,陈平绾花绶。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
曾经铸农器,利用翦稂莠。
神物终变化,复为龙牝牡。
晋末武库烧,脱然排户牖。
为欲扫群胡,散作弥天帚。
自兹失所往,豪英共为诟。
今复谁人铸,挺然千载后。
既非古风胡,无乃近鸦九。
自我与君游,平生益自负。
况擎宝剑出,重以雄心扣。
此剑何太奇,此心何太厚。
劝君慎所用,所用无或苟。
潜将辟魑魅,勿但防妾妇。
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
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尘垢。
俗耳惊大言,逢人少开口。
与弟渤新罗剑歌

李涉

我有神剑异人与,暗中往往精灵语。
识者知从东海来,来时一夜因风雨。
长河临晓北斗残,秋水露背青螭寒。
昨夜大梁城下宿,不借
足夹跌光颜看。
刃边飒飒尘沙缺,瘢痕半是蛟龙血。
雷焕张华久已无,沉冤知向何人说。
我有爱弟都九江,一条直气今无双。
青光好去莫惆怅,必斩长鲸须少壮。
我有幸收藏恩师李真阳先生的龙形大草挂轴:“我有神剑异人与”,展开挂轴,一股仙真清灵之气扑面而来,神思顿然焕发而入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

太乙神剑,般若慧剑,曾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剑仙陆游曾挺身刺虎,诗仙李白也擅舞剑,儒释道三教修为莫能离开宝剑。道家有武当天龙神剑之太乙神锋,佛家有般若神锋之降魔慧剑,儒家则是闻鸡起舞剑如流星、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修为之路……如此等等,剑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的遐想,寄托了很多的希望。

《修真图》中有“慧剑本是玉炉烟,长镇形骸此中参”、“慧剑起于真晶里,如影随形入太虚”之诗句,可见修真离不开般若神锋之慧剑,慧剑为人的第二元神,没有慧剑神锋的降服能力,就难以降服魔障而成正觉,所以慧剑是修真成就的重要标志。

下面就发几首古人关于神剑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中窥测到古人的神思和理想,神剑究竟是一种幻想还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相信大家会从古人的诗歌中得到印证。就像网上一些人对李老师的神剑飞真表示不屑一顾一样,老子的大道也是闻之大笑者居多。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尤其是对于尖端国学的探索,时代的风烟湮灭了多少无知的人。
您好,欢迎您的到来!

关于“气功”的说法,是由于国学宗传封真500年所造成的知识断代,而导致近现代在社会上对修真产生的模糊概念,俗称为气功。实际上正式的宗传学术名称应该叫做修真。

正因为如此,以气功而为名称的一些功法都带有社会流行功法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是不明白什么才是修真的原理和归宿,以求气感和超常功能为目的,因此产生五花八门各种名称,盲无目的的创新导致修真国学的混乱局面,有以自发为功夫的,有以禅或密结合气功的,有以智力结合气功的,有以香味结合气功的,等等不可计数,但都是昙花一现式的衰败下去了,究其原因,无非是假科学,没有真实的国学传承和实践验证的探索必然走向歧途,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因此,要正确认识修真的学术领域,必须从传统的角度,从宗传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索,这样的话就明白什么是修行了。而最好不要被气功的气字所迷惑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欲接触传统和走向真实的修真道路,那么可以到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去学习传统国学宗风,则渐修而渐明慧,可以逐渐通达国学,总揽三教。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谨供您参考!
初学太极拳,有的人会觉得膝关节疼痛 ,这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疼痛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
所谓正常的疼痛是因为运动量增大,两腿肌肉的收缩强度和频率增高,热量消耗大增,引起肌肉疼痛,这是正常现象。疼痛的范围逐渐由大小腿肌肉腿索道膝关节,这是由于活动量的增加,膝关节内的软骨组织和韧带以及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膜等揉磨量增大,内神经受到刺激,也同样会引起疼痛。这也是正常现象。


不正常的疼痛则是久痛不止,越来越严重,或原疾患加重,产生浮肿积水。这都是练习方法不当所造成的。要避免伤膝,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我觉得上述楼主的文章分析的很有道理,可供大家在练功的时候进行参考。

适当静养应该会很快恢复的。这些在动功中都是难以避免的,是身体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运动量超过身体生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上述肌肉或者韧带拉伤等情况,因此在运动的时候要随时注意感而遂通,不勉强而为之,这就是李老师说的:“练功要留有余兴”,也就是不要拉满弓。满弓易折,而要游刃有余,也就是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使身体逐渐适应上来。最好不要过于练苦,也就是练到极限的苦处,练功的持久性高于一次或者数次长时间的练功,可以每次适当加量,逐渐递进。

虽然有韧带等拉伤的情况出现,但是应该会很快恢复的。少林玉环桩因为其比较威猛,实际上就是在破与立之间逐渐增强身体机能的。也就是通过练功来改换旧的肌肉结构,重新塑造新的身体机能,增强耐受性。

还有要动静结合的练习,要四肢结合的练习。也就是说,丹经武学的功法很多,可以同时选择一到几种功法同时练习,比如在练习用腿较多的玉环桩的同时,也可以练习金锋抖肘等运用上半身较多的功法,这样配合着练习可以做到动静结合,四肢结合。一是可以避免一个部位长时间集中受力而导致身体损伤,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功法的配合练习,以各种手段来开通脉络,效果会更好!

实际上动静结合的练习方法(可以以一到两种功法为主其他功法为辅)优于偏于一种功法的练习;文武结合的练习优于偏文或者偏武的练习方法,所谓阴阳互参,动静结合,四面取中,八方呼应,全体大用功,性命同参真。

希望好友天风海涛能尽快恢复!
龙真草字拓片
上述龙真草字字帖之一的《刀笔金枪赋》
您好,我觉得上述主题内容是各大论坛转发的老贴,缺乏事实根据,,可能对南怀瑾先生造成不适当的人身攻击,因此删除为宜。论坛不易传播没有事实根据,不符合理法的内容,更要拒绝人身攻击和诽谤等内容的出现,保证论坛的科学、公正、客观、祥和的正确立场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性是至关重要的。论坛应该高举科学和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去研究和探讨修真国学。

以上,请楼主理解为盼!
您好,欢迎您的到来,希望多留言探讨!
无忧乐境道友为论坛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除了真诚的说声感谢之外,还想请您注意休息,不要累着自己。让我们大家以您为榜样,共同为论坛发展尽心尽力,能写文章的写文章,能发帖的发帖,能回复的回复,使论坛真正成为每一位国学爱好者的温馨家园,成为每一位修真同道的良师益友!
楼主无忧乐境道友为论坛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除了真诚的说声感谢之外,还想请您注意休息,不要累着自己。让我们大家以您为榜样,共同为论坛发展尽心尽力,能写文章的写文章,能发帖的发帖,能回复的回复,使论坛真正成为每一位国学爱好者的温馨家园,成为每一位修真同道的良师益友!
您好,我想您的学习时间比较长,可以请北京中心代为订购返程车票,具体请按照国学大课堂中的电话号码直接跟北京中心取得联系,非常欢迎您到北京学习,我想您肯定会不虚此行,于丹经武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很大的收获!
您好,关于返程票,既可以自己在抵京的时候购买,也可以请北京中心代为订购返程票!
您好,请您参考下面帖子的内容就知道了: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2328.page

这是上海到北京的路线,请您自己查找广东到北京的车次。但是到北京以后的路线都是一样的,按照上述帖子的指导就可以找到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非常欢迎您到北京学习!

在去北京之前最好和北京中心取得联系,以便安排好您的食宿和学习日程。
我想就是先从基础入手,例如可以从国学大课堂中的小练形等功法入手进行学习,然后继续努力,逐渐学习,层层深入。
学术争鸣是需要的,但是应该防止学术争鸣变成学术攻击,赞成您的观点。
于丹教授包括百家讲坛对于国学的大众化普及是做了很多有益的贡献,但同时必须承认他们对于古典的解读有些时候是比较肤浅的甚至也有偏颇或者错误的地方,这些都需要通过正常的学术争鸣来给与补充和提升,希望能出现更多高水准的研究者,能更为接近原著者的所思和原著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些国学爱好者去接过这个接力棒,努力振兴国学。
修真内外火候全图
不求有福,
但求无祸,
祸福无门,
诸恶莫做。
如果您能坚持不懈的进行练习,可以肯定地说,在1~2年的时间内,您上述的各种问题都能不同程度的得到改善甚至完全恢复正常。继续努力可以更加精进!
实际上以您现在的年龄学习丹经武学收效最快,请您参照“修习心得”等版面内各位同道的练功体会就会明白丹经武学的真实效用了。

通过玉环桩,我把腰练直了!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650.page

我练功的感受与思考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2087.page

功夫改变了我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595.page

修真之路从北京之行开始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2282.page

等等,许多学友的亲身体会,就知道如何入手进行学习了。
还可以参考
朝三暮四与香象涉水----如何选择功法入手学习丹经武学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2239.page

等许多帖子,就能对丹经武学的入手功法和功效有个清晰的认识。我建议您从小练形入手,结合玉环桩进行练习,不出一个月您肯定能感受到自身身心的显著变化,所谓7日一小验,三年一大成。
真心感谢无忧乐境道友对论坛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但求无祸。
您的身体素质较差,是由于身体元气不足,阴阳不调和,正气赢弱所造成的。因此可以从小练形或者玉环桩入手,来平和阴阳,大壮元气,则可以修墙补屋,使真元壮于内,正气充于形,神采现于外,则可以调节由于过度学习所造成的元气损伤,更可以纠正驼背、挑食厌食、鸡胸、O型腿、 眼睛近视等由于正气不足所导致的各种不调和之症状,正所谓:元气足,诸邪俱退。
非常感谢“脉持宗风”道友的热心回复和探讨,真希望大家都能像您一样热心的对待后学,只有我们大家都以弘扬宗风为己任,才能使丹经武学宗风造福更多的人。
另外,我们光在这个帖子后面进行功法的探讨了,对楼主实在是不尊重。上来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楼主的帖子,真是感慨万端,悲凉中生,人生无奈,苦海无涯,瞬间变换,祸福难测,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人生不断的上演着悲欢离合,爱离别苦,得失错落,黄粱终有梦断时,熙来攘往,红尘难得长如意。谁能笑到最后?惟有大道和天地也。
元明八式共有八个式子,而第八式合扣丹庭是最后一个式子,如果省略掉就变成元明七式了,显然是不可以的。因此,每做一遍都要按照动作要领的要求合扣丹庭。
我个人觉得初学者应该严格按照李老师著作的动作要领和要求去做,最好不要任意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练功效果。也就是说应该治学严谨。希望初学者多阅读李老师的著作,反复阅读并结合自身实践的感而遂通,就会自我判断出动作要领是否正确。

我觉得出现不同理解的时候,应该以李老师的著作为准,学习者应该反复阅读和详参李老师的著作,自我觉悟、感而遂通获得的感受才是最直观的,再反过来对照李老师的著作就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感谢楼主所做的努力!
要读懂李老师的文章也是渐悟和顿悟的过程,刚开始由于自身学识所限,必然茫然无所,但是随着逐渐的阅读和练功的交互递进,则阅读与实践互参,必然在某个时间能够完全领悟李老师著作的神髓,而获得神传。
随练随悟,随学随解是渐悟,渐悟的积累和升华,可以使人在某个偶然的机缘而获得顿悟,因此应该循序渐进,从今天的练功和阅读入手,千里之行先始于足下,那么一定会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并在不远的将来悟破真如。
紫霭映摩天
我是一次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的,说“一寺连三国(中日韩)”,此寺庙是当时日韩两国入唐求法的历史见证。我不是威海人,但祖籍是山东的,也曾去过烟台、曲阜孔庙、泰山、济南大明湖等地,等以后有机会去威海看看。
赤山法华院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代,为新罗人(今韩国)张保皋所筑,是唐代胶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后毁于唐会昌年间。 一九八七年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来赤山考察,在荣成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协助下,重建法华院,先后投资达200多万元。在重建的过程中,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及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和资助。重建的法华院主体工程占地5000多平方米,全系仿唐建筑,其布局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的基本一致。大雄宝殿依山面南而坐,殿内正中有佛祖释迦牟尼塑像,造型生动,雕塑精美,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大殿题“大雄宝殿”四个大字。
张保皋纪念塔位于赤山莲花顶上.塔高15米,正面向东,与韩国仁川市遥遥相对.塔身全部由石岛红剁斧石砌成,两个方柱象征着中、韩两国,上方连接象征着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整个塔的造型寓意“五大洲,六大洋托起的中韩友谊万古长青”。塔身镶嵌着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亲笔题写的“张保皋纪念昂塔”六个大字。该塔由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世界韩民族联合会会长崔珉子女士筹资10万美元于1993年修建,1994年7月5日落成。
May.YIK wrote:
谢谢您,我身体虽没完全恢复,但我的心很静,人生在我的这个年龄段已经没什么可求了,我还怕什么病,不知会不会是消极呢,但我心并不悲观,也不乐观,反到我带给我身边很多人快乐,做好份内事,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何为万物不是物,万念不是念,我深深的体会着,空与无是什么,就是这样吧.祝福您!


您已经到达一个高渺的境界了,就象秋风吹散满天的乌云一样,留下的是湛蓝和高远的天空,这就是李真阳先生所说的“高空鸿雁”的境界吧,因为已经超越了燕雀的患得患失的俗念羁绊,身心正欲高翔天际,初视万物为物,后则视万物亦不为物、乃至于目中无人惟留真心恒住,万念不为念,不过是过眼眼云而已。

谢谢您的祝福~!
金刚盘若 wrote:大哥,是冲锋号。

集结号那是要撤退了..........


呵呵,用错词了,您说的对,就是要冲锋才对..............
我觉得丹经武学网站论坛就是中华国学精粹振兴的集结号!
谢谢您的推荐,有时间看一下,祝您早日康复!
序志第五十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

赞曰∶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程器第四十九

《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是以朴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而近代词人,务华弃实。故魏文以为∶“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韦诞所评,又历诋群才。后人雷同,混之一贯,吁可悲矣!

略观文士之疵∶相如窃妻而受金,扬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笃之请求无厌,班固谄窦以作威,马融党梁而黩货,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锐以躁竞,孔璋傯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餔啜而无耻,潘岳诡祷于愍怀,陆机倾仄于贾郭,傅玄刚隘而詈台,孙楚狠愎而讼府。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文既有之,武亦宜然。

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盖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鲁之敬姜,妇人之聪明耳。然推其机综,以方治国,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所以终乎下位也。昔庾元规才华清英,勋庸有声,故文艺不称;若非台岳,则正以文才也。文武之术,左右惟宜。郤縠敦书,故举为元帅,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赞曰∶瞻彼前修,有懿文德。声昭楚南,采动梁北。
雕而不器,贞干谁则。岂无华身,亦有光国。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才略第四十七

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益则有赞,五子作歌,辞义温雅,万代之仪表也。商周之世,则仲虺垂诰,伊尹敷训,吉甫之徒,并述《诗》、《颂》,义固为经,文亦足师矣。

及乎春秋大夫,则修辞聘会,磊落如琅玕之圃,焜耀似缛锦之肆,薳敖择楚国之令典,随会讲晋国之礼法,赵衰以文胜从飨,国侨以修辞扌干郑,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于辞令,皆文名之标者也。

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而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进《新语》,其辩之富矣。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枚乘之《七发》,邹阳之《上书》,膏润于笔,气形于言矣。仲舒专儒,子长纯史,而丽缛成文,亦诗人之告哀焉。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洞入夸艳,致名辞宗。然核取精意,理不胜辞,故扬子以为“文丽用寡者长卿”,诚哉是言也!王褒构采,以密巧为致,附声测貌,泠然可观。子云属意,辞义最深,观其涯度幽远,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

桓谭著论,富号猗顿,宋弘称荐,爰比相如,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故知长于讽谕,不及丽文也。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二班两刘,弈叶继采,旧说以为固文优彪,歆学精向,然《王命》清辩,《新序》该练,璿璧产于昆冈,亦难得而逾本矣。傅毅、崔骃,光采比肩,瑗寔踵武,能世厥风者矣。杜笃、贾逵,亦有声于文,迹其为才,崔、傅之末流也。李尤赋铭,志慕鸿裁,而才力沉膇,垂翼不飞。马融鸿儒,思洽识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王逸博识有功,而绚采无力。延寿继志,瑰颖独标,其善图物写貌,岂枚乘之遗术欤!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刘向之奏议,旨切而调缓;赵壹之辞赋,意繁而体疏;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潘勖凭经以骋才,故绝群于锡命;王朗发愤以托志,亦致美于序铭。然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此取与之大际,其分不可乱者也。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琳禹以符檄擅声;徐干以赋论标美,刘桢情高以会采,应瑒学优以得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有足算焉。刘劭《赵都》,能攀于前修;何晏《景福》,克光于后进;休琏风情,则《百壹》标其志;吉甫文理,则《临丹》成其采;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其《鹪鹩》寓意,即韩非之《说难》也。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潘岳敏给,辞自和畅,锺美于《西征》,贾馀于哀诔,非自外也。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士龙朗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孙楚缀思,每直置以疏通;挚虞述怀,必循规以温雅;其品藻“流别”,有条理焉。傅玄篇章,义多规镜;长虞笔奏,世执刚中;并桢干之实才,非群华之韡萼也。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夏侯孝若,具体而皆微,曹摅清靡于长篇,季鹰辨切于短韵,各其善也。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刘琨雅壮而多风,卢谌情发而理昭,亦遇之于时势也。

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孙盛、干宝,文胜为史,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袁宏发轸以高骧,故卓出而多偏;孙绰规旋以矩步,故伦序而寡状。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渺浮音,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

宋代逸才,辞翰鳞萃,世近易明,无劳甄序。

观夫后汉才林,可参西京;晋世文苑,足俪鄴都。然而魏时话言,必以元封为称首;宋来美谈,亦以建安为口实。何也?岂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嗟夫!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

赞曰∶才难然乎!性各异禀。一朝综文,千年凝锦。
馀采徘徊,遗风籍甚。无曰纷杂,皎然可品。


物色第四十六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々”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々”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攡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时序第四十五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爰至有汉,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馀采,莫与比盛。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集雕篆之轶材,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待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之路。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亦已美矣。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自和安以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馀风遗文,盖蔑如也。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于时正始馀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降及怀愍,缀旒而已。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愈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

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鸿风懿采,短笔敢陈;扬言赞时,请寄明哲!

赞曰∶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僾焉如面。
总术第四十四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楯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为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翰曰笔,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知言之选难备矣。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芜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亦露;奥者复隐,诡者亦曲。或义华而声悴,或理拙而文泽。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伶人告和,不必尽窕瓠之中;动角挥羽,何必穷初终之韵;魏文比篇章于音乐,盖有征矣。夫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

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蚩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

夫骥足虽骏,纆牵忌长,以万分一累,且废千里。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譬三十之辐,共成一毂,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

赞曰∶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
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雪山飞龙 » 文章发表人是 雪山飞龙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