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若然山人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若然山人 » 文章发表人是 若然山人
发表人 内容

         每个人都会有生病的时候,疾病虽然有时会使人感到落莫和无助,但是人是天生可以适应一切苦难的!如果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我想您一定会发现在您的身上蕴藏着不可思议的生命之光和勇气及力量!我们只有内心坦荡泰然,不惧怕疾病,我们才能更好的战胜疾病和走好人生道路。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做如是观,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实际上都是眼前目下,因为过去的已经了不可得,无论曾经是秦皇或汉武;而未来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甚至很多苦难,因此只有以金刚心去审视人生和自己才是生命的根本,因此永远祝福您!


        况且电视或媒体上报道的不幸的人(疾病或其他苦难)不计其数,但是有很多人并不悲观,而是挺起胸膛,勇敢的面对各种疾病和苦难,只有在最苦难和最危险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和品质,乃至于心在何处,我想肯定能看到您无比的勇气和笑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又散乱的写了这些言语仅供您参考,或有不妥之处请您原谅,也请各位勿笑!

仔细看过,回味无穷,能如斯者,大道随身。

我上次(2002年)去了你沈阳学校的宿舍,你还在那个学校任教吗?真希望听到你的回音。
您写的太好了!支持!

    实际上我们的修真修的就是气息,古人云: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实际上浮躁不能平和的气息就是妄念纷纭而扰动身心,如大千中狂风吹搅、乱云飞渡,因而也无法做到静定和止念平息,使我身中元气扰动而不能如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而远离大道、如一叶扁舟动荡于轮回之海。

  实际上丹经武学的每一项功夫都有调息止念、平和阴阳的作用,例如小练形等,随着双臂的滚转抖动,以手太阴肺经来调动金气平和阴阳,能如此者就会随着不断的精进而使身体阴阳能够达到地天泰的腾云致雨,在身体内部启动春风。长此以往气随之而清、息随之而定、妄念随之而烟消云散,此心静定如金刚,内气循经日益纯熟,如清泉漱石,清脆而明慧,能如此者既是古人所言得一之大道,我身如明月照耀大千,万里尽明,慧灯升起扫荡一切虚妄之念,则气息可定,妄念止于禅心月魄。可以心平气和而忘记喜怒哀乐,浑浑然如无知无识,乐而忘忧,陶陶然之清明心境即是古圣所言之大道吧。

  若然如此,如何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如何不能长住春风?春风年年吹拂,大道如火流传,惟待禅心雪魄、天真赤子!不脱俗念则大道不可得,要脱俗念必须弃除巧妙心智和熏染人欲,去一份巧心人欲则多一份道心良念,行为貌似愚钝为世人侧目不解者而实有勇猛精进之心,于宗风赤胆忠心、于恩师敬仰有加、师法祖圣念刻刻在心、虽遭无数磨难考验也绝不更改向道初心,如此才是道德良才,如此才是不俗仙客,如此才能通过重重考验为真师所默然颔首赞许,如此才能心合大道不练自真,如此才能处处有先师法祖护佑,已然是龙象之材,只待真师传下火候,则大道顿然照亮眼前,身内身外如一境,凡身竟然于无知不觉中若澹然化于苍穹而了不可得,意念如天马开张驰骋于无垠浩邈玄境,神与身脱竟如蝉蜕,意和云天悠然而无内外,此即是大道真境何用远求,一切如古圣所言尽在一心,俗念不障道即现真如浩邈之玄天!

  我记得李老师1991年的时候就在大连外语学院讲过金气朝元的课程,其中也主要介绍了您上面提到的金锋掌的练习方法。张介宾在他的著作中曾说:世间万物不得金气难以坚强。而人体也是由金木水火土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人体器官中肺的性质属金,也就是说肺生金气,而大指与手太阴肺经相连接,因此从小练形的第一式金锋抖肘就是调节肺部金气循环的功夫,可以通过练功的调整使肺之金气遍布全身,肺为华盖,主平衡,肺部功能调节好了,可以使身体的阴阳流通达到平衡的状态,就改善了身体健康状态。


  而金锋抖肘也好、金锋掌也好,都属于宗风内密,虽然动作简单,但是却蕴涵大易,是最简捷、最科学的调整身体阴阳平衡、进而开启循经、步入丹道内功修持的很好锻炼方法。对于丹道和武学来说,金气都是最主要的运用手段,没有金气(是元气经火后的升华)也就没有金丹,也就没有武当内功。实际上武当内功所展现的不可思议的神奇,都是通过金气体现出来的,当循经布气周满全身后,随着金气的升华,则身体如浑金笼罩内外,随着内功的精进,则手部也如浑金浸布,可以感觉到厚重的金气布于手上和身体内外,有浑沉厚重之感,使手和身体如金刚之躯,则可运化出冷、疾、快、脆之灵感,手渐如铁刚坚强而锋利,是为金锋掌的内力外发的表现。而实际上其内部的变换更加显著,会因为金风罩体而感觉身体一改过去的软绵松散的肉质感觉,身体内外浑然一体,如金水浇注,如丝瓜通透,循经日渐雄浑有力,身体内外日见金气充满而英武威风、八面玲珑:


通身上下浑铁铸,紫气玲珑饶玉躯,


此时已忘内和外,浑然不知喜与忧。


  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小练形的金锋抖肘也好,还是金锋掌也好,都是大道捷径、丹经武学内密奇葩,但是人们对他们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因为它们的简单易行而轻视之,我曾经在练习金锋抖肘一段时间以后,使身体循经如玉龙饶体、九曲珠转而无微不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一味的去寻找什么武功秘籍和捷径,捷径就是虚心的按照李真阳老师所传播的丹经武学内容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那么一法通而诸法皆备,单是一个小练形的金锋抖肘就能开启内密循经,主要看自己能否心气平和的脚踏实地的下手实修。


  至于您所说的具体练习方法,实际上您引用的上述文字已经表述的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既没有具体的细节描述又没有图,单纯的通过文字阅读,还是不能准确的掌握动作要领的,因为文字描述和实际的面授指导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您如果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照国学大课堂的金气大周天的项目去北京面授,因为这一项内容是不能通过函授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它已经涉及到丹经武学宗风内密部分了,动作虽然简单,但是内涵深刻而丰富,需要从师进行详细的面授指导才行。


  不知道我上述的回答您是否满意,欢迎您继续留言探讨!

谢谢您的留言,我曾经受到许多同道和好友的爱护和眷顾,因此对于过去的友情总是难以忘怀。


您问我的修为如何,这使我想起了我听过的一首歌,叫做《在路上》,我想我的人生是在路上,我的修为也是在路上吧。请您多多赐教,如有兴趣您也可以到我的贴吧留言深入交谈,谢谢。

非常纯真的内心流露,心意真实即与道合。
我想在我们学习玉环桩(尤其是武式玉环桩)等的时候,也应该象上文叙述的那样,注意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和承受能力,注意保护自己的膝关节不因过度练习而受到损伤。当然做其他任何动作都需要注意动作正确,同时注意有效的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因过度练习而受到损伤。
好帖子,非常好的练功体会,顶一下。
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感而遂通”,一切顺其自然。也就是在练功的时候最好自然的进行,抟气至柔,渐而化刚,流水穿堤,务令顺遂。

因此,我想在做元明功的时候,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协调的完成整个动作,认真的体会体内气机的变化。您所说的时间问题,我想是这样的:只要每个动作达到了它的目的,就可以接着做下面的式子了,比如每个式子都有相应的气血巡行路线和流速调整,只要感觉达到动作应有的调节效果,充分的完成了那个式子相对应的体内循经,就可以进入下个式子的练习了。因此,我认为每个式子的练习时间大致上是平衡和平均的,我基本同意您上述的观点。

草草的答复您,希望各位同道给予补充为盼。
古人云:诗如其人,诗可数年不做,不可一做不真。
楼主以诗言心志,可是古人遗风尽现,真乃潇洒襟怀,禅魄诗魂现于无意而自高雅。此乃文心雕龙,诗文涤心,大道万里目前之作为亦!

(接上楼)


 (六)律诗的“犯孤平”和“拗救”
律诗还要避免“犯孤平”,讲究“拗救”。

孤平现象是专指B型句而言的。B型句七律的第三字,五律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然就叫“犯孤平”了。具体地说,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写作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写作仄平仄仄平。之所以说犯孤平,是因为在仄仄仄平仄仄平和仄平仄仄平中,除了韵脚(最后三个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这种现象可能发生的句型只在B型句中。如果是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指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出现了拗句,就要“拗救”。具体地说,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却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便在音律上得到补救。即前面“拗”了,后面就“救”回来。


常用的拗救有三种:


一是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这样的拗救,五言诗的第一个字、七言诗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
二是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很显然,如果不作拗救,就犯孤平了。
三是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应在其对句的第三字用平声。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其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个句型的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必须在对句中相救。
这里必须讲一讲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呢?就是说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不过这是对七律而言的,对五律来说,则当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要注意。对于仄收的句型——a型和b型来说,是可以遵循这一原则的,但对平收句——A型和B型句来说就这行了。因为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须保证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而A型句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否则最后三个字就会出现“连三平”的现象,而连三平或连三仄不是格律诗的规则,而是“古风”的专用形式了。可是,律诗必须而且只能是用律句来创作的。


(七)关于绝句


绝句也叫“律绝”,是由律诗的任何两联组合而成的(多数是由首联和尾构成)。其规则与律诗相同。所不同的是:绝句只有四句,而律诗是八句。不用说,绝句因为是格律诗的一种,当然只能用律句啦。
(八)关于对仗
说穿了,对仗是一个修辞手法。与“对偶”相近。但因为对偶不一定讲究平仄,而对仗是诗中的修辞方式,就非讲平仄不可,因此比起对偶来说要严格得多。平时写对联,就讲究平对仄的声调上的对偶。
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则不一定要对仗(有时没法对仗),至于颔联不对仗而尾联倒对仗了,只能是一种特例。而且在唐初,格律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排律的对仗也是这样,首联和尾联不一定用对仗,但自第二联起,就得一联一联地对下去。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书中人物在一起联句——就是大家在一起作排律,起句并不对仗,收句也不对仗。


而绝句因为是任取律诗两联而成,而且多由首联和尾联构成,因此多不对仗,即使是首联-颔联组合、首联-颈联组合也不强调对仗。但也有例外,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用了颔联和颈联的组合,也就便于对仗了。还有他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联联对仗,也是很少有的特例。


对仗包括句法结构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等),词类上的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在同类词上,可分为十四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当然还的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虚词对虚词:如有一副结婚对联:“《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这个例子虽然不是作诗,但对仗的原则是一样的。


对仗应极力避免同字对。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对仗形式: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个句子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连贯相承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般来说,流水收多用于可以对仗的尾联。


所谓错对,就是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时,可用其本义或说第一义的同时,还可用其引申义或说第二义、第三义来与别一个词相对。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古代寻和常又都是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两寻为一常,所以就与“几度”这个数字(次数)概念相对了。


借对还可借声来对。即以其谐音来用于对仗。但多用于“颜色对”。如以“珠”谐“朱”(红色)、以“沧”谐“苍”(深青绿色)等。


一般来说对仗不如平仄严格,大体上能对就行了。当然,前面都是以“工对”即严格的对仗为例的。话说回来,即使再宽,也有个限度,比如词性同、平仄相拗、句式相等是基本条件,把这些也“宽”了,就不成其对仗了。


(九)节奏单元


在古代,诗与歌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单说诗,只说诗歌,就是这个来由。既然如此,就必须有节奏。这里简单说一说。


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往往是2-2-1和2-1-2的节奏。七言诗则是2-2-2-1和2-2-1-2。要注意的是,对句的节奏必须与出句相同。不然就没有“韵律”可言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一句诗的最后三字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上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十)诗句的精炼


因为一首格律诗的字数和句数是的定数的(“排律”的句数只要逢双,多少一般不限,但不转韵,韵完结句),精炼就很重要。主要手段是省略和倒装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先说省略。
在格律诗中(呵呵,其他诗体也当如是),主语、连词、介词往往省略。就是动词谓语有时也不免要省去。这里重点讲讲动词谓语的四种省略方式。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代替。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没有动词谓语“下了”和“流出”。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想。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是把“就如同”三个字给省了。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而省去动词。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第四种是用复合句。一个分句保留动词谓语,另一个就不保留了。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中“历历”是动词“十分清楚地看到”,而“萋萋”只是形容词。茂密的样子。
再说倒装。所谓倒装就是把语序适当调整。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十一)关于平仄


什么是平仄?讲了半天  没有说什么是平仄。因为我想这对学过汉语拼音的人来说是应当理解的。这里简单说一下。


先来理解一下现代汉语的四声。举四个字:妈,麻、马、骂。妈字就是第一声的字,也叫阴平声;麻字是第二声的字,也叫阳平声;马字发音先往下走再往上回,叫上声。注意这个“上”字在这里不读去声或说第四声,而读第三声也就是上声,声音如同“嗓子”的“嗓”字;骂字就是去声字或说是第四声的字了。如果用现代字来归平仄类,那阴平声和阳平声(第一声和第二声)就属平声字,而上声和去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就归在仄声字里了
在唐时,汉语言已经出现四声,但不是阴阳上去,而是平上去入四声,而且平声字又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但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又不能等同。因此古人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入平声字,而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除方言外,在普通话系列里没有入声字。但有“轻声”。所以还应把轻声字归入仄声字的范围。


在格律诗中讲究平仄,就能充分体现汉语言的音乐美和音乐韵律。


(十二)关于韵

格严诗和我国古代的所有汉族诗都是讲究用韵的。其实就我的观点来说,即便是现代诗,还是用韵的好。不然,虽然可能的诗的意境,但诗的味道却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不喜欢无韵诗。
唐起,诗韵主要是依据“平水韵”。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十分广泛的韵书。现代人写格律诗,虽然究竟是用现代普通话的韵  好还是继续用平水韵好的争论还没有结果,但我是主张用现代普通话的韵的。因为语言也是“与时俱进”的。唐时没有“什么”一词。只有“甚”。但这个“甚”却有一个M的收唇音。到宋代,这个收唇音就发展成了“么”,于是就有一“甚么”一词。再到明代,“甚”字用在甚么时,因么字是阴平声,于是这个甚字就读成了“什”——上声的音了。这才有了“什么”一词。就举这一例吧。按语言学的规律来说,这叫“语音流变”。很多字的古代读音现在都没有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现在是ei的韵母,而古代是a为韵母的。不然,“首句入韵”它就不韵了。
格律诗的用韵已经在第二节的(二)、(三)里标明了,这里不再重复。


[ Last edited by 秦筝 on 2005-2-4 at 14:27 ]

好的,我去看一下,我今天有事情可能回复的晚一些,请您等一下。
 为了纪念惠果、空海两位在中日文化交流上作出杰出贡献的高僧,日本朋友解放后曾经来到西安市,在乐游原北下的祭台村看到一座小庙,误认为是青龙寺遗址,曾经建立纪念碑。
后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勘察和发掘,发现了青龙寺的建筑遗址。门址、塔址、殿堂和廊庑等遗址清晰可辨。同时出土的文物有唐代的莲花瓦当,莲瓣柱础石、鸱尾残片、筒瓦等建筑材料及鎏金小佛像。三彩佛像残片,经幢残片等寺院文物。经幢上的碑文,可清楚的看出柳公权的手迹。考古专家确认,位于乐游原顶的寺院遗址,就是青龙寺的所在地。探测结果在《文物》杂志发表以后,引起了日本朋友的重视。空海的家乡——日本的香川、爱媛、德岛、高知四县提出,在青龙寺遗址上建立「空海纪念碑」,并两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商谈。1980年4月达成协议,由日本四国四县募捐款项,设计碑身,制作碑头,提供空海数据;西安市人民政府表示赞同,成立了协助建设委员会,投资征用土地,修造道路和庭院,。于1980年十月破土动工,到1981年2年5月19日落成。
空海纪念碑修建在青龙寺东侧。碑院占地9亩6分,碑高16米5。既有盛唐建筑雄浑的风格,又有日本古典建筑的韵味。
从碑头到碑顶,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碑座。四周竖有汉白玉雕刻的屏栏,洁白光亮,屏栏上有五块海流浮雕,两旁的四块波浪舒卷平缓,象征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间的一块浪涛汹涌,浪花飞溅,象征着空海当年乘风破浪而来,遇到无数艰险。空海在来中国途中,突然遇到台风袭击,枙断帆破。只有一只承载二十三人的船只在海上漂流两个多月,才到我国福建长滨县海边,但该县的官吏见是外国船只,不准登陆。此船只好驶往福州。船上难友商定,有海空执笔,向福州观察使闫济美写一封情恳意切的求救信。信称:
「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风折柁,随波升沉,任风南北,但见天之碧色,岂视山谷之白雾。掣掣波上,二月有余。水尽人疲,海长陆远~~~~仅八月初日,乍见云峰,欣悦罔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转引自人民日报1984年9月9日《弃命广海求真鉴》
这封文辞优美的信,深深感动了严济美。他立即同意登岸,热情款待之后,送他们前往京城长安。
空海纪念碑的第二、第三层是两级仿唐塔身。塔面是汉白玉制作的楼阁式结构,形成一个个开面,极像西安大雁塔的塔身;而两旁塔身之间,又是用青砖筑成的密檐式结构,很像西安小雁塔层檐。这两级塔身,体现了唐代长安的建设风貌。
第四层是碑的主体,呈四方形。属于日本风格。南面镌有「海空纪念碑」五个金字,是日本京都大学一位教授的手迹。东西两面是日文碑文,记述了空海的简历,北面是汉字碑文,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宫宝成的墨迹,内容是建碑的经过和意义。碑身是从北京房山县购进的上等汉白玉,在阳光下,发出灿烂的光芒。
第五层是别具一格的塔顶。从上到下,由标志着空、风、火、地「五轮」的半球、火珠、四棱台体、球体和正方体组成。碑座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球形石灯,直径一米。球内凿有十字形圆洞,洞中装有电缆电灯,日夜光芒四射。这四个石灯,代表着倡议修筑纪念碑的四县;那四射的光芒,象征着青龙寺的法灯重新点燃,永世不灭,中日世代友好。纪念碑周围有四个花坛,栽植着日本香川县赠送的各色樱花和中国的奇花异草,馨香飘满院,象征着中日人民传统友谊的珍贵和高洁。
空海纪念碑建成以后,引起了高野山等宗教团体的重视,大山本会又在真言宗教徒中筹款,倡议修复「惠果、海空纪念堂」。1983年破土动工,1984年9月8日在空海逝世一千一百五十周年时落成,使青龙寺又开出一株中日友谊之花。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中曾根康弘的代表,原键田忠三郎和中日两国僧侣数百人(其中日本224人)参加了纪念堂落成庆祝大会和庆祝法会。群贤海会,胜友云集。
新修的纪念堂在青龙寺东塔院的遗址上。殿堂呈正方形,面积8百30多平方米。高16米庄严、肃穆、宏伟、壮观是当时全国仿唐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纪念堂正门向南,门上高悬赵朴初先生写的「惠果、空海纪念堂的匾额。匾额四周,镶有木雕云朵,是典型的唐代寺庙匾式。层顶覆盖清色瓦,饰有莲花瓦当,是唐代密宗特有的形式;山字形的斗拱和人字形柱,粗壮宏大,舒展的飞檐伸出四米多远,回廊高筑,朱柱林立,外形雄浑古朴,不饰雕梁画栋,显示出唐代经济发展,财物丰厚的风采和神韵。乐游原是长安城中最高的地方,原上耸立起这座仿古建筑,翼角凌空,直插云天,高居临下,蔚为壮观。
纪念堂内有25间房并在一起那么大,分为前室和后室。后室并排供奉着惠果、空海两位高僧的木雕坐像。惠果在东,两手合十,彷佛在默默颂经;海空在西,左手执佛珠,右手那法器,神态十分虔诚。两位高僧并坐在一起,表现出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主题。雕像前边有香案,香炉,蜡台等,都是在日本作好运来的。
院内遍植松、竹、梅、柳、月季等。清明前后樱花竞放,千姿百态,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异国情趣,已成为青龙寺独有的景观。1996年青龙寺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空海纪念碑和惠果空海纪念堂的建成,使唐代长安有名的风景区乐游原,出现了新的姿容。它已经成为古城西安又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青龙寺参加了纪念堂落成大会以后,有感于怀,当天写成「惠果空海纪念堂落成礼赞》的俳句三首。
一,
秋色焕长安
一时海会集群贤
千载两相欢

栋宇俨中唐
青龙腾起亦霞光
天际接金刚


遗像仰英姿
恍见当时得法时
甘露护新枝

       李兆生先生是当代少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他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内涵,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具体事例可以参见本站对于李兆生老师的各种介绍),目前国内可以与先生比肩的国学真知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很多所谓的国学大师充其量不过是社会活动家,或者是整天闷在书屋遍翻故纸堆以造书的所谓学问家,或者是仅有匹夫之勇而在传统学识上毫无建树的一介武夫。而鲜见既有真实的文化传承又有真实的传统修为的国术大家。


       因此无论从文武实证修为的方面来说,还是从对于国学传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来说,李兆生先生都是屈指可数的国学大家。至于他在中华国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学术著述的水平和丰厚程度(请参见本站李兆生先生著作群介绍),更是少有人望其项背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李兆生先生都是当代真正的国学大师,不是当今那些热热闹闹的、钻故纸堆的社会活动家和所谓的国学家可以同日而语的。

<SPAN><SPAN class=n2Pop onmousemove=oAllCatPopover.mouseMove(event); id=AllCatPopoverDiv onmouseover=oAllCatPopover.mouseOver(); style="DISPLAY: none; " onmouseout=oAllCatPopover.mouseOut(event);><SPAN class=n2>-- CONTENT GOES HERE (simple)--</SPAN></SPAN></SPAN>
<DIV id=layer1 align=cente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span><</span>script>
var Url=location.hostname;
switch(Url){
case "bookstore.okhere.net":
document.writeln("")
break;
case "bookstore.china-designer.com":
document.writeln("")
break;
case "book.famouschool.com":
document.writeln("")
break;
case "www.beida-kaoyan.net":
document.writeln("")
break;

default:
document.writeln("")
break;
}
</SCRIPT>
</TD>
<TD width=20> </TD>
<TD vAlign=bottom></TD>
<TD> </TD>
<TD vAlign=bottom>
<DIV style="DISPLAY: none">
<DIV id=all-categories>
<DIV style="BORDER-RIGHT: #aca976 1px solid; PADDING-RIGHT: 12px; BORDER-TOP: #aca976 1px solid; PADDING-PADDING-BOTTOM: 0px; BORDER-LEFT: #aca976 1px solid; WIDTH: 400px; PADDING-BORDER-BOTTOM: #aca976 1px solid;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380 border=0>
<TBODY>
<TR>
<TD colSpan=2>经管社科
经济 管理 社科 历史 军事 哲学/宗教 法律 政治
文学艺术文化
文学 艺术 文化 古籍/国学
科技
计算机 自然科学 医学卫生 工业技术 建筑/水利 农业
生活
旅游 地理 娱乐/时尚 生活 体育 保健 婚恋/育儿 励志/自我实现
教育外语
外语 考试 中小学教辅
其他
音像 综合 未分类
</TD></TR></TBODY></TABLE></DIV></DIV></DIV></TD>
<TD vAlign=bottom>  购物车|我的账户|帮助中心|客户服务|团购|缺书登记</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class=bgjpg align=middle height=72>
<TABLE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特价图书批发 | 计算机书店 | 管理书店 | 文学书店 | 法律书店 | 社科书店 | 外语书店 | 考试书店</TD></TR>
<TR>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FORM id=theform name=theform action=/cx/search.asp method=post>
<TD><SPAN class=style1>图书搜索:</SPAN> <SELECT id=catalog name=catalog> <OPTION value=mc selected>书名</OPTION> <OPTION value=author>作者</OPTION> <OPTION value=press>出版社</OPTION> <OPTION value=isbn>isbn</OPTION></SELECT> <INPUT onclick="javascript:if (this.value=='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3'){this.value=''}" size=60 value="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3" name=keyword></TD>
<TD vAlign=bottom>  <INPUT type=image src="http://www.sinoshu.com/new_image/search033.gif" value=go name=go></TD></FORM></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DIV>
<DIV id=layer3><<span>i</span>frame id=cart name=cart marginHeight=0 src="/cx/top_login.asp" frameBorder=0 width="100%" scrolling=no height=25 smarginwidth="0"></><span>i</span>frame></DIV>
<DIV style="BACKGROUND: url(/new_image/20070305bg.gif); MARGIN: 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TABLE height=9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
<DIV id=ggad1 style="HEIGHT: 55px" ?><<span>i</span>frame name=google_ads_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ads?client=ca-pub-6501134545360220&dt=1186015671487&lmt=1186015671&alternate_ad_url=http%3A%2F%2Fwww.sinoshu.com%2Fimage%2F20070618.gif&format=728x90_as&output=html&correlator=1186015671446&channel=5852592551&url=http%3A%2F%2Fwww.sinoshu.com%2Fauthors%2F%25C0%25EE%25D5%25D7%25C9%25FA&ad_type=image&ref=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cl%3D3%26wd%3D%25C0%25EE%25D5%25D7%25C9%25FA&cc=100&flash=6&u_h=600&u_w=800&u_ah=570&u_aw=800&u_cd=32&u_tz=480&u_java=true" frameBorder=0 width=728 scrolling=no height=90 allowTransparency></><span>i</span>frame></DIV></TD></TR></TBODY></TABLE></DIV>
<DIV id=main>
<DIV id=left>
<DIV class=left1 id=divAdv>
<FORM name=search action=/cx/search.asp method=get>
<DIV class=left1_top>缩小搜索范围</DIV>
<DIV class=left1_content>

  • 名: <INPUT style="WIDTH: 115px" size=16 name=keyword_mc>
  • 者: <INPUT style="WIDTH: 115px" size=16 value=李兆生 name=keyword_author>
  • 出版社: <INPUT style="WIDTH: 115px" size=16 name=keyword_press>
  • ISBN号: <INPUT style="WIDTH: 115px" size=16 name=keyword_isbn>
  • <INPUT type=image height=19 width=60 src="http://www.sinoshu.com/image/search070630.gif" name=search>
</DIV></FORM></DIV></DIV><!--左侧结束--><!--右侧开始-->
<DIV id=right>
<DIV class=right_top1 id=divNaviTop>
<DIV style="FLOAT: left; magin-"><SPAN>5</SPAN> 条结果按 <SPAN>销量</SPAN> 排列 每页显示<SPAN>20</SPAN>条</DIV>
<DIV class="turnpage turnpage_right">
<DIV class=line>[首页] [上一页] </DIV>
<DIV><EM>1</EM>/1</DIV>
<DIV class=line>[下一页] [尾页] </DIV></DIV></DIV>
<DIV style="FLOAT: left; MARGIN: 5px 0px 0px 15px; WIDTH: 750px; COLOR: #979797"><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作者:李兆生 ISBN:781051667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原价:¥16.0元
普通会员:¥14.96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真元养生法
作者:李兆生 ISBN:750092508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原价:¥10.0元
普通会员:¥9.35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作者:李兆生 ISBN:780103106
出版社:商务国际 出版日期:1998-11-1
原价:¥268.0元
普通会员:¥250.58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作者:李兆生 ISBN:750092323
出版社:人民体育 出版日期:2002-10-1
原价:¥25.0元
普通会员:¥23.38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作者:李兆生著 ISBN:750092323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原价:¥25.0元
普通会员:¥23.38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DIV>
<DIV class=right_top1 id=divNaviTop>
<DIV style="FLOAT: left; magin-"><SPAN>5</SPAN> 条结果按 <SPAN>销量</SPAN> 排列 每页显示<SPAN>20</SPAN>条</DIV>
<DIV class="turnpage turnpage_right">
<DIV class=line>[首页] [上一页] </DIV>
<DIV><EM>1</EM>/1</DIV>
<DIV class=line>[下一页] [尾页] </DIV></DIV></DIV>
<DIV class=right_content2 id=right style="FLOAT: left; MARGIN-WIDTH: 750px"></DIV></DIV><!--右侧结束--></DIV>
<DIV id=div4 align=center>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2 src="/new_image/boot.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LINK href="/new_image/pop.css"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new_image/a_20051231.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new_image/c_20051231.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new_image/b_20051231.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bgjpg align=middle height=30>
<TABLE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FORM id=theform name=theform action=/cx/search.asp method=post>
<TBODY>
<TR>
<TD><SPAN class=style1>图书搜索:</SPAN> <SELECT id=catalog name=catalog> <OPTION value=mc selected>书名</OPTION> <OPTION value=author>作者</OPTION> <OPTION value=press>出版社</OPTION> <OPTION value=isbn>isbn</OPTION></SELECT> <INPUT onclick="javascript:if (this.value=='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3'){this.value=''}" size=60 value="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3" name=keyword></TD>
<TD vAlign=bottom>  <INPUT type=image src="http://www.sinoshu.com/new_image/search033.gif" value=go name=go></TD></TR></FORM></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DIV>
<DIV id=div4 align=center>



<TABLE border=0>
<TBODY>
<TR>
<TD width="22%">
<DIV align=center></DIV></TD>
<TD width="78%">
<DIV align=center>
<TABLE border=0>
<TBODY>
<TR>
<TD>
<DIV align=center>客户服务: 周一至周六9:00-17:30 010-59798840 站内信件联系:点击发信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大街42号育新大厦603室 邮政编码: 100080

版权所有 2003-2008 中国书网 sinoshu.com 京icp证020307号 本站书目 友情链接 网站联盟 旧版</DIV></TD></TR></TBODY></TABLE></DIV></TD></TR></TBODY></TABLE></DIV>
<DIV id=ggad1_code style="DISPLAY: none">
<span><</span>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br /> google_ad_client = "pub-6501134545360220"; <br /> google_alternate_ad_url = "http://www.sinoshu.com/image/20070618.gif"; <br /> google_ad_width = 728; <br /> google_ad_height = 90; <br /> google_ad_format = "728x90_as"; <br /> google_ad_type = "image"; <br /> //2007-04-22: sinoshu_top_banner <br /> google_ad_channel = "5852592551"; <br /> //-->
</SCRIPT>

<span><</span>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
<<span>i</span>frame name=google_ads_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ads?client=ca-pub-6501134545360220&dt=1186015671487&lmt=1186015671&alternate_ad_url=http%3A%2F%2Fwww.sinoshu.com%2Fimage%2F20070618.gif&format=728x90_as&output=html&correlator=1186015671446&channel=5852592551&url=http%3A%2F%2Fwww.sinoshu.com%2Fauthors%2F%25C0%25EE%25D5%25D7%25C9%25FA&ad_type=image&ref=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cl%3D3%26wd%3D%25C0%25EE%25D5%25D7%25C9%25FA&cc=100&flash=6&u_h=600&u_w=800&u_ah=570&u_aw=800&u_cd=32&u_tz=480&u_java=true" frameBorder=0 width=728 scrolling=no height=90 allowTransparency></><span>i</span>frame></DIV>
<span><</span>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if(document.getElementById("ggad1") != nul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gad1").innerHTM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gad1_code").innerHTML;
}
</SCRIPT>

<DIV style="DISPLAY: none">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count20.51yes.com/click.aspx?id=209100464&logo=12"></SCRIPT>
流量统计<<span>i</span>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count20.51yes.com/sa.aspx?id=209100464&refe=http%3A//www.baidu.com/s%3Fcl%3D3%26wd%3D%25C0%25EE%25D5%25D7%25C9%25FA&location=http%3A//www.sinoshu.com/authors/%25C0%25EE%25D5%25D7%25C9%25FA&color=32x&resolution=800x600&returning=0&language=zh-cn&ua=Mozilla/4.0%20%28compatible%3B%20MSIE%206.0%3B%20Windows%20NT%205.1%3B%20SV1%29" frameBorder=0 width=0 scrolling=no height=0></><span>i</span>frame></DIV>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cx/mai.asp"></SCRIPT>
本页面运行时间:.15625秒 代理商-|.03125
<DIV class=animatedBox id=goN2UAnimatedBox></DIV>
李兆生/文

国术史实 九脉合真(上)

国术内涵浅释

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共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包括丹道、修真、显密武学、器仪、数术、易、医、艺、军事等学术领域,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文化,这些当为民族之魂。

国术的的修真与武学,实为一体之两用。武学源于远古的角斗争杀,是为戮杀而习修,表现为技艺,后演化为外功的击技。而修真则为内功的修持。“修持真元以养太和”,是以精气神而全形体。二者收放开合,只是事物表现的尺度不同。古人曾将修真与武学内外参融,统为一体,体现出内外兼修、击舞双并,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内外同证,体用如一。默默之中,道与术合,“道可演武”,“武可入道”,渐而圆融为一脉之体。其后,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又有分合聚散,一如太极之阴阳,互为生化,相感而执,各成体系,各居次第,只是其表现层次和表现之阶段不同而已。

国术中武学二字,世人较为易懂,而对修真一词,尚需一番思索。国术修真的概念是唐代以来随着历史条件而形成的。修真的本意出于道家,即修炼成真的引伸(见《庄子》)。修真也可说是维修真正的自我,形成完整的人,也是净化人身,统一自我的实践。具体而言,“修”指修持、维修,“真”即真我,古人又喻为真元之气。修真是修持自身形神,以生发周身之真气。古人曾以阳气升腾化喻自我身中的气化状态,指出“修真乃登顶行圣步霄之举”。真元之气实乃人体生命推动力,真气的充振是人体生命的活跃现象,真元之气充壮,则三华饱满,外邪不侵。修真就是通过各种办法调解自身,使之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修真与修持的含意略有不同。传统的修持原有是泛指锻炼身体的活动,包括社会上的武术以及医学中某些益寿延年的方法。其后,修持一词的含意逐渐明确,到唐代以后形成了确定的概念。修持的本身在于修持的恭行,以及修炼的内容具体化、系统化。具体的修持,在传统观念中是指“修真”而言的。修真是指出修持的方向和内容。而只有在修真过程中的力居恭行,方可喻为修持,以至后来修持一词在宗教界里广为应用。

修真之法,古来又喻为内功。其修持乃是运化自身中气血,以使真气养育身心,以证修真之用。在修真过程中,丹源充而元气固,精气日积,使身心受益,使脏腑皮肉肢骸毛发皆受真气温养,先贤喻之为“元气润大千,周野全四极”。修真者,善行气血运化于自身,即以内功之法,开通气脉往来之内景隧道,以达祛病延年,开先天真慧。

先贤在国术上的学识成就

国术之学起于远古。它是一门关于人自然的学问,是华夏先人观察自身征服自然的一种学术。自从人类产生,人类就一直以探索为岁月,千百年来,从不曾停止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先贤遗留的丰富文化,其最主要最宝贵者,就是几千年来古人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它是来源于实践的知识。

人类最先认识的学问是捍卫生命的自然科学。

古人从简单的活动肢体开始,抻筋拔骨,开通穴道,疏通经络,宣和气血,都是以动入手,属于初始的运动。之后在动态中发现气脉可以随之调节,于是开启并导致了后来导引功夫的形成。这些就是今日动功的起始。而后,古人在动的同时又以静态审之,于是又转入并发展为静化的次第,以存神、养元、调真节流为内容,也就是今日静功之起源。动静之中,内外攸分,其中有心智与脏源的运用,有宇宙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在静极中的体态产生冥想与观照,从中发现人类体格内在的进化与成长,认识到人体内在的隐奥境地,因而得知神秘学只是自然进化论中阶段性的概念。

先贤对天人合一、人天感应法则不断地进行印证。由于对天体的观察和自我感知,进行了人身自我之质与天体的对应。从天体的循环之迹,发现了日月经天与人身自我的本体变化,发现了人体内精气神的运化规律与天体运行的轨迹相同,从而得知人天的关系。

古人遂以宇宙比拟自我,通过对天体流动的观察,引发出了修真中的大小周天等各类周天之说。继之的探索,又发现了人身中有先天真脉,沿着通天彻地的轨迹在体内循行。古人又以自然天体的运动,公转与自转的现象来喻化人身真元气化的生态,如元气沿循着经络潜行内转,以及修真中的“太乙循经”。

古人在冥想观照中发现体内气血如江湖泽流,潮涌泛波,循环不已,从而发现子午流注的十二经络与时间的关系。又从太阳经过头顶的时刻,发现“宇宙真太阳时”,并在修真中加以运用。其后对干支的使用等等,均属古人得出的人我时空概念的范畴。古人又从修真的内观原则出发,曾一度拓创了吞气之说与罡斗之法,这些内容均是内在精神和外形文化两者统一的整体。于是,古人曾经在修持中体现出“内外兼修,击舞双并,道与术合”的特点。如此,人则与自然步入天真的状态,“神仙以元神为主,游八极任逍遥”。诚然,这也是生命的灵性为之振动,是灵性反应在生命的天然表现过程。

由于人类使用火,而使人类生存演衍繁延,人类有了进化。从人类使用火开始,到今天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是人类使用火的延续,是属人类体外的发展,也是古代、近代、现代的生活。这或是古人所说的“顺则生人”物象演化吧!
人类在探索中发现人类生态本来的结构,有其统一性。在成长过程中,或可自然地转入还原状态。国术修真中也记叙了古人在人类生态方面的诸种变化,包括人身在动态中演化,在静穆中变态等诸般情况。但是由于人类环境的不断改良,使人类离开了可转入还原状态的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人类的灵性也就此淹没沉浸。意识状态的体现和与自然界相应相感的全息律也产生变化。

古人又以大道论证,以“易”学概念来认识人身内在的天性,发现人本体具有惰性的恶习,也有修真的良知,人在生活中若启发出先天良知的天性,亦即“真如智慧”,再以修持为手段,就可使后天智能开启。

然而,人类生命中的活跃生态,也有似火一样的潜力能量,人类在对自身的观察中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蜕变改体的现象,这或是古人所说的“逆则升仙”的境地吧!

人类又从对万物灵性的观察中发现蚕的生态。蚕成长后,吐丝作茧,而后多数归于死亡,然而也有的在作茧之后,却能破茧而出,化作蛾子,羽化飞升。死去的蚕永远不能知道蚕还能化蛾飞升。古代认为蚕的羽化是其自身天性努力、统一净化过程的一种生态属性,也是对人类追求长生,探索修真的一种启迪。中国古老的修真就是在寂静的境界里来体现感知飞跃的生态,是古人对于古老的生态灵性的初探。古人在有关精气神的运化问题上,也曾一度指出凡火化食、神火化精、元神之火化形。这些内容是古人提出修真而至羽化的课题。

古人在探索中不断地研究人类本体中的自然生态、人之先天结构、人类身心能自观的结构、人体内的内景隧道、气机循彻的迹象、人身结构之变化、人类能否从后天返先天,进入还原状态,达到灵态的完整性,乃至于人类理想的高超世界,超离生死的境地。前人是从哲学角度来认识自然界与人类本体,从中总结出规律、方法、道理,并构想出通过修真之途达到人类理想中的人生。

由于人类不停地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追求自身素质的完善,身心状态的升华,生命层次的飞跃,进而怀着回归自然的追求,探索通向宇宙深处的神奇力量,遂在长期实践中久经酝酿,形成了层次、规模、格局,产生了成熟完整的学术体系,古人把不断取得的所有成就,进行总结升华,从而创造出人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这就是古远而来的修真大道。它有着完整的理论和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内景内求法),也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和明确的目的。它是一门探讨人体结构和飞跃生命之奥秘的科学。

修真的理论和实践,在文字成熟以后就有极其成熟深邃的表达,在而后的岁月中发展演化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草昧时代的图腾概念、汉唐三教学说的共演以及脱胎于三教的贤侠剑道之风的形成,到宋元时代以武林风姿展现的修真局面,其中最有成就的“武当、峨嵋、少林、昆仑、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九大派系,在明代进行了修真武学学术上一次最伟大的交流与融合,史称之为“九脉合真”。九脉合真而后的国术修真的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善成熟。至此,我们无法计算国术修真思想从其产生萌芽到明末九脉合真时的圆融成熟,其间经历了多少岁月,也无法计算在国术修真的实践中,融入了我们祖辈的多少智慧辛劳乃至生命。国术是人类在顺应自然状态中伴随文化则而形成的独特面貌。国术是我神州文明的有生命脉系。它起源于人类生命之本体,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国术修真在演进的过程中,曾几度往返江湖,流落江湖,隐迹于江湖,在江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有无数风云人物来兹间造化,或诗人、词客,或仙道、隐真,或将军、帝王,或兵马、山人,或乞丐,或贤侠剑道。诸种风姿、诸种人生、诸种神态,或者流落风尘,或者隐迹藏真。江湖上曾隐藏或淹没了多少绝技。这些绝学是国术中的流光,从传统的宗风来说,则具有惊天之势。其中除去修真的内隐而外,则要推崇武学中的诸种风格了。花耍、技艺、服饰、器械、药饵、诀谱、佩物、内外功夫,真是应有尽有,传统风貌的隐真无不尽数。在无边的岁月中,多少人物浪迹天涯,流下千载云烟。正是一泻千里成绝唱,尽都是神州风采。国术江天里陶冶了不尽的年华,构成了光耀古今的绝世不朽。国术也是来源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包罗了精湛的文化。国术历尽千百个春秋,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展转相袭,形成了诸种风姿。因此国术应做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努力,国术中包涵了中华魂。

但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王朝之兴衷,沧桑之变幻,以及明清以来出现的国术史上的断代现象,使得许多历史的真实面目为尘沙所掩盖,以致国术修真这颗中华魂宝久隐山野,遁迹江湖,难为世人所辨识。虽然历史上曾经留下很多宝贵文献,其中也记载了有关国术修真的史理与其延革的渊源,但由于正宗沉迹不现,支脉旁系又所持不全,故使后人难知国术修真之精华与真貌。为了继承先人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使人体科学之探索,能健康地走上继往开来的坦途,故需先追溯国术修真的历史,以正本清源,使国术修真这棵宝树重现异彩,造福人民。

追溯历史,正本清源

贤侠剑道的生成。国术之学,延绵即久,远溯黄汤。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就有不少侠风剑士、神仙志怪以神话面目流传下来。远古一些得道有术之士,也曾给后世流下不少长寿、神变、化形、飞身等等可属贤侠剑道而颇具神仙韵味的掌故和传说。如传说神农时的赤松子“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又如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等等,均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

中华民族古人类文化遗址中,“最主要的是距今一百八十万年以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在西候度出土文物中,有数十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粗石器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烧骨和带有切割痕迹的鹿角化石,……而西候度遗址的烧骨,则把人类的用火史,向前追溯了一百二十万年。截至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发现比这更早的例证。再从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来看,用角和骨制造工具在这时已经开始。因而这一发现,使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河东史话》)。史学的发现,证实古人在悠久的岁月里即为生活而创造,或可以说,这些刮削器则是后来“贤侠剑道”的启示吧。

三皇时代,部落战争已具大的规模。而远古战争描述的武学,多是各种术数与武法并用,如传说的黄帝战蚩尤。当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黄帝)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为暴,莫能伐”。“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喜乱,制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河东史话》),遂杀蚩尤。事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黄帝战蚩尤的丰功伟绩,则是最为古老而原始的“贤侠剑道”之风了。

追踪史迹,浑浑噩噩之草昧时代最为悠久遥远。氏族的图腾时代则是史前牧猎时代。“孔子论史,断自尧舜,今人考证甲骨,继自商殷。而史学之研究示尧舜商殷以前为史前史……今人多主神农上溯为牧猎时代,神农以降,始进入农业时代,而自周初上溯则全为氏族部落林立的社会”(《中国人名的研究》)。

前人曾经认为有文字的时候才有了历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统一,是从秦始。公元前三世纪,横征暴敛的秦始皇,以破竹之势侵吞六国而统一天下。当时的文字是由商殷甲骨铭文古籀出现的,书法上称之为大篆金文。秦臣李斯统一文字而创秦篆,书家称之为小篆。同时又统一了度量衡。秦是史初空前的统一者。秦代曾经留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当属史学上较为共知的剑侠之风

明代许仲琳著《封神演义》,以小说笔法勾划商汤纣王灭亡的故事。在描述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小说以神奇的志怪演示武学。小说虽不能引以为证,但却能反映出明代人的武学泛波,也可能是许氏对商周时代情景的追叙。

战国时《庄子》和《列子》等均记叙了飞行、幻术、神通等现象,还有诸如剑术(如“含光”、“承影”、“宵练”)射术等涉及武法的内容。《战国策》中记叙:“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士为秦前之剑士侠风。当时侠风剑客流行上下,以一种特殊面目出现于社会。他们或为隐者,如越女猿公精于击剑,但多为门客。如《汉书·张良传》记述:张良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唐代大诗人李白遂有“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之诗句。

兵器的冶制日增,应用日益广泛。考古学家对商周以来的兵器(斧钺、戈矛、剑戟、甲胄、战车等)佐证良多。有文字记载的如《河图》云:“流州多积石,名琨(王吾)石。炼之成铁,以作剑,光明如水精。”又如《山海经》云:“昆吾之山,多赤铜”,“此山出名铜,色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

器械的演练,丰富了武学的内容。在此以剑为例,剑为时事之器械兵刃。剑客,旧指精于剑术的人。按剑习之演真概括而言,剑法分为上中下三乘。上乘乃偃月神术;中乘乃匕首飞术;下乘乃长剑舞术。三乘总括为神飞舞三字。如《战国策》中之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可以中乘之剑论之。篇中三士之怒,刺击以应自然之兆,亦体现当时古人天人感应之观念:“怀怒未发,休降于天。”而上乘“偃月神术”,能“以丹力入剑”,“吞而吐之”,高超绝伦,然则绝少见于世上。当今社会上司空见惯之剑术,乃属下乘,即下乘“长舞”之法。由此观之,可知剑学非常。

先秦时期,剑士侠风渐盛,神仙学说日盛,遂有秦始皇派数千人去海外仙山寻求长生不死药之举。而百年之后,汉武帝又步后尘,登泰山封禅,祈福于神仙,均为神仙学说影响之结果。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当时曾以养生、神仙学说为基础,具有道家学识思想之人,为了与佛教分庭抗礼而创立道教,以道教为国教,推老子李耳为祖。其后,老子启玄风,午尼畅释教,夫子宣儒教。从那时起,中华国土上就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共演的局面。而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中形成思想体系的就属儒释道这三大流宗,三教思想学术交汇共冶,宗承各异,枝脉纷呈。也可以说,三教思想渲染了文化的潮水,五千年来留有深刻的影响,也波及国术的思想。

汉唐之际,随着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并兴,当时,有学识有品德之贤者,随着正义感的浸染熏陶,以剑求道,剑道合一,从而发展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同时伴有修真行持的人物。他们渐与道合一,从方法、观点、理想、思想、学识等方面,形成体系。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三教思潮、神仙学说,在武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专一的独立体系,发展为脱胎于三教,以修真武学为生涯的学术之风――“贤侠剑道”之宗风。他们专门从事国术的研究,包括益寿、养生、治病、服食、炼丹、武功、数术等等,孕育了国术的基础力量。

反而观之,贤侠剑道虽然超越脱胎于三教,发展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但在成长过程中,依然受训于三教的思想,是建立在三教思想基础上的同一体。贤侠剑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才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

贤侠剑道的生成,实质是国术潮水之巅峰,也可说是在汉唐时期,随时代而兴者。回顾历史,由最初的三教思想,发展到汉唐之贤侠剑道之风,无疑是国术发展史上一重大发展。但这个时期、这个阶段的国术,仍属婴幼时期,贤侠剑道则可比作他的性格和面貌。或可认为,真正的国术研究,是从这里诞生的。

九派的形成。数千年来的帝制,唐代与明代均呈昌盛之势。唐之昌盛,由贞观到开元,文化与经济都为国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贤侠剑道的风格开始分化。当时推佛道两家之九大名山为宗,逐渐形成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九派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以及武学等在修真学术上的融汇、分化,各成体系,各居次第而呈现的局面,反映了国术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修真隐于武途的真实写照。九派的形成是我国传统修持史上的高峰,是脱胎于三教而以贤侠剑道之风范展现的崭新风格,是以武林风姿出现的修真次第。这个时期的九派已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它们各具特点,各有所长,是千百年来驰骋我神州大地的几大宗流,也是上溯成汤玄帝,开往并驰,总结实践所孕育出的精华,是国术史上的“内承修真,外习金锋”的鼎盛时期。其风格、内容、特点,尽天下之奇绝。好多在修真、武学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人物,都是武林中的隐士。这些修真之士以贤侠剑道面目聚于武林、隐于武林。从事于修真。或许这就是各类神仙诸真出现于武林的因由吧。唐宋以后的一些传记文学、演义故事,曾勾划和记载了不少武林行藏人物后期归山修隐成真的故事。唐代崇尚习武任侠,修真风习甚炽。丹道禅机,在唐诗中亦屡见不鲜。

九脉燕阵。唐代文化的繁荣,促成了宋元时期的九脉燕阵,那也是国术的贤侠剑道以武林风姿出现的成熟时期。宋元之际,在修真方面最有成就的九大派系,开始从事对国术精益求精的共同探讨。九派之中都立有盟主,他们相互之间也需有一个研究学术的组织和场所,于是又共同推举出“龙虎堂”为九派的盟主,主持研讨国术的发展方向,研究国术能否有完整的思想内容,高超的技艺,能否达到顶峰。在那时,曾经指出了“正宗演大道,傍门重小术”的学术发展方向,辨证地指出“道可演武”,“武可入道”的规范,从而使学术能健康地发展。在这个时期,国术已经臻于完美,为后来的成熟完整、国术史上的极峰“九脉合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龙虎堂一直以“九派至尊”的身份(相当于武林盟主)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并掌握和记录历代江湖流派的增减变化。由于武当派向以内功特色享誉武林,故历代龙虎堂中约近半数是由武当派担任主持。虽有一些九派之外,远超群学、鲜为人知的高层次派别也曾入主龙虎堂,但从未公开其隐秘身份。
        李兆生(真阳)先生的著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等14、5部著作在网上和书店热销,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关于恩师李兆生的几百条信息,其中除了一小部分是张三疯等人的无中生有的攻击和污蔑诽谤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正面介绍李老师的作为,有积极评价武当太乙铁松派和李老师的,还有很多网上书店销售李老师的大作,不但在网上有很多书店销售李老师的著作,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都有李老师的著作在销售。我前几年看到过大连新华书店销售过李老师的著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等著作,还曾经在北京琉璃场中国书店看到李老师的著作《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等在销售。并且,前几天,上海的一位好朋友打来电话说想买李老师的《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但是却脱销了,他非常遗憾的对我说:“前几天我在上海书城还看到有卖的,可惜晚了一步没有买到”。

        通过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知道李兆生老师和武当宗风以及他写的各种学术著作,早已经为社会所认可。李真阳曾经在他的《文人丹夫》屏中,以“文人丹夫”四字为首,写出四条屏联,其中最后一条的内容是:“夫有大志者,为事不求人知,不顺事态,人以为不尽情理,究不知千古而后或数载过之,如遇之思,作为乃大君子风,世人识而晚矣。山人李真阳自题于龙辰十月书联补壁以示后人”。我敢肯定的说不用过太久,随着李老师逐渐完成他在社会上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将要淡出传统文化领域的时候,到那时我们才发现我们错过了一位千古奇才!世人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真正宝贵的东西容易接近的时候,大家或是没有认识到它的真实价值,或是侑于自身的各种原因,不屑于接近或错认它没有价值,一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的时候,却已经不可能再接近他了!所以“空劳俗子发宏愿”。一个大家在网上就可以印证的事实就是,不但李老师的著作影响非常广,甚至有许多经营书画的商店都指名收购李老师的书画,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各位手中收藏有李老师书画的同道,要珍惜你收藏的李老师的书画等,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因为李老师的书画而导致“洛阳纸贵”!


  网上销售李真阳著作的广告不下上百家,我随意列举几家,大家可以登录去看一下书影:台湾若水堂书店、广州(BOOK800)网上书店、中央书店(CHINASUN。CN,中央红网上售书系统)、偶得书窝、博文非书资料管理系统、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查询系统、知足斋孔夫子旧书网、香港Ssuper18网、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信息查询系统、才智图书网、台湾CP1897网上书店、精彩网—华南最大网上书城、浙江大学海纳百川站、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昆明新知图书城网上书店、天津图书大厦、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图书馆、香港新潮社书房、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图书馆、香港今日轩专业图书网、台湾大展图书(参见百度雪山飞龙博客图照)、MSN中国购物、台湾好读书搜书引擎、台湾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网、台湾好站报报网等等等等(这只是我在百度搜索中键入“李兆生”后所看到的450个搜索结果中基本上都是关于李老师著作的内容,从后向前翻看几页所搜索到的几十个结果,由于网速较慢,我不能每个关于李老师的网页都看到。)可见李老师的影响已经波及海内外!


    下面把台湾的一家专门销售大陆图书的图书连锁店若水堂的地图和销售李老师图书的网上图照拷贝在下面,以证明我所言不谬也!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width=213 background=image/top_lbg.gif></TD>
<TD vAlign=top width=547 background=image/top_lbg.gif>
<TABLE cellPadding=3 width="100%">
<TBODY>
<TR>
<TD align=right>
<TABLE>
<TBODY>
<TR>
<TD></TD>
<TD></TD>
<TD></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DIV align=center> </DIV></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background=image/top_lbg.gif>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TD>
<TD></TD>
<TD></TD></TR></TBODY></TABLE></TD>
<TD align=middle bgColor=#b6ab90>回首頁書店地圖常見問題關於我們聯絡我們首次購物?徵人 </TD></TR></TBODY></TABLE>


 



<TABLE width=220>
<TBODY>
<TR>
<TD>

<TT>
</TT>

</TD></TR>
<TR>
<TD align=middle>營業時間:10:40am-10:00pm</TD></TR></TBODY></TABLE>



<TABLE style="FONT-SIZE: 13p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DIV align=left></DIV>
<TABLE style="FONT-SIZE: 13p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vAlign=top>
<TD>
<TABLE width="10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 rowSpan=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TD></TR>
<TR>
<TD background=images/b_bgm.gif></TD></TR>
<TR>
<TD></TD></TR></TBODY></TABLE></TD>
<TD width="45%">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TD>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25%" rowSpan=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DIV align=center>
<TABLE>
<TBODY>
<TR>
<TD width=81></TD></TR>
<TR>
<TD></TD></TR>
<TR>
<TD></TD></TR>
<TR>
<TD></TD></TR></TBODY></TABLE></DIV></TD></TR>
<TR>
<TD></TD></TR>
<TR>
<TD>
<DIV align=center></DIV></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size="3" color="#800000"></TD></TR>
<TR>
<TD vAlign=top>【作者】李兆生
【出版社】人民體育
【出版日期】2003.03 
【進貨日期】95/11/06 
【價格】 25人民幣 
</TD></TR>
<TR>
<TD colSpan=3></TD></TR>
<TR>
<TD vAlign=bottom colSpan=3 height=30> 內容簡介 -<SPAN>
<TABLE width="95%"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size="3" color="#800000">隨著科學的日益昌明,人們在探索自然而使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過程中,不斷地追求完善和淨化自我,對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歸自然正是時代的心聲。縱觀人類文明,中華民族在完善和淨化自我方面為人類作出了很大貢獻,留下了很多寶貴遺產。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便提出了「道法自然」,教化人們要效法自然,順應自然。「道法自然」的脈系,塑造了無以數計的真如前賢,他們以自身的經歷,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人類在發現「天垂象」的漫長歲月裡,同時以「天垂之象」銘證古今,以日月循天之理擬比人身氣血循經,這種人天合一的律曆、息脈,一直在人身本體內產生使人類進化的作用。人類走向文明,醫學、曆法、天文、氣象、丹砂、藥物、武學……這是伴隨著人類進步留下的足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前賢對宇宙自然規律性的觀察,並以此向人們述說做人的道理。人身的氣血循經則是人身中的自然屬性,也正如「天行健」所描述宇宙的規律那樣,十二正經如水火相推,如環無端,運化在其中的則是人身中的元氣。若是違背了自然,則產生了人的種種疾病和痛苦,直至氣絕而亡。

故而先賢種種造詣無不以接近於天垂之象的循經為準則,以使人們遠離疾苦、頤養天年而得享天然。

回顧悠久的歷史,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不僅是廣為人知的太極操,而且先賢賦予其深刻的內蘊。內操的循經是人的自然之性,正如日月之經天,是悠久歲月中人類走向文明、回歸自然的縮影。

太極拳之循經內練使人們體會身體中氣血的運行、流速、脈道,從而體會太極之理、自然之情……從太極拳的操練中,不只是學習太極拳的動作,而是透過動作來完善人類自我,是統一、淨化自我的開始。

今天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應依照過去前賢們留下的痕跡,因為這是歷經歲月煙塵而不能掩遮、消失的痕跡。現在人們提起循經,多由於其傳統文化的不足而畏其艱深,或苦於無從下手而紙上談兵。

太極拳循經內練就其操演而言,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因為經脈是人體中的自然現象,人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影響著人的經脈中的氣血運行。
</TD></TR></TBODY></TABLE></SPAN>
</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vAlign=bottom colSpan=3 height=30>  
<TABLE width="10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
<DIV align=left> 購物流程 -<SPAN>
<TABLE width="95%"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color="#800000">步驟一. 
依據網路上的圖書,挑選你所需要的書籍,根據以下步驟進行訂購。 
 </TD></TR></TBODY></TABLE></SPAN>

<TABLE borderColor=#fafafa cellPadding=3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1>
<TBODY>
<TR>
<TD noWrap borderColor=#a2a2a2 bgColor=#e4e4e4>
<DIV align=center>選擇產品 & 數量 </DIV></TD>
<TD size="3" color="#800000">→</TD></TR></TBODY></TABLE>
</DIV></TD>
<TD noWrap borderColor=#a2a2a2 bgColor=#e4e4e4>
<DIV align=center>結 帳</DIV></TD>
<TD size="3" color="#800000">→</TD>
<TD noWrap borderColor=#a2a2a2 bgColor=#e4e4e4>
<DIV align=center>輸入基本資料</DIV></TD>
<TD></TD>
<TD noWrap borderColor=#a2a2a2 bgColor=#e4e4e4>
<DIV align=center>取貨 & 付款方式</DIV></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下面是台湾大展图书网站的李老师著作书影图照,李真阳先生的各种国学著作不但出版自中国商务印书馆等各大国家级权威出版部门,还被台湾、香港等购买版权,在香港、台湾等地出版,只要在网上随意搜索一下,就可以见到不下几百条国内外权威网站和各大学图书馆、乃至于各大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在收藏和销售李老师的各种权威中华传统文化著作。李老师的著作不但被广大国人所认可,还被港、澳、台和世界各地的华人读者所青睐,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国学大师、中华国术先锋的杰出作为: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height=94 width=718 border=0>
<TBODY>
<TR>
<TD width=171 bgColor=#ffffff rowSpan=2>

</TD>
<TD width=533 bgColor=#ffffff></TD></TR>
<TR>
<TD align=left width=533 bgColor=#ffffff><MAP href="../../index.htm" shape="RECT" coords="1,0,79,20"></MAP><MAP><AREA shape=RECT coords=1,0,79,20 href="../../coinfo.htm" target="_blank" ></AREA></MAP><MAP><AREA shape=RECT coords=1,0,79,20 href="../../classified.htm" target="_blank" ></AREA></MAP><MAP><AREA shape=RECT coords=1,0,79,20 href="../../epaper/epaper.htm" target="_blank" ></AREA></MAP><MAP><AREA shape=RECT coords=1,0,79,20 href="mailto:service@dah-jaan.com.tw" target="_blank" ></AREA></MAP></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TABLE borderColorDark=#336666 width=699 borderColorLight=#99cc99 border=1>
<TBODY>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26 borderColorDark=#ffffff>

</TD>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59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2>書籍資料   

                       information

</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85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3> </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85 bgColor=#ccccff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3><SPAN>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SPAN></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359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2>


10058

</TD>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350 borderColorDark=#ffffff>

<SPAN style="COLOR: green">定價:</SPAN><SPAN>300</SPAN><SPAN>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出版社:</SPAN><SPAN>大展</SPAN><SPAN>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系列名稱:</SPAN><SPAN>武術特輯</SPAN><SPAN>58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書籍名稱:</SPAN><SPAN>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SPAN><SPAN>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作者/編譯者:</SPAN><SPAN>李兆生</SPAN><SPAN>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ISBN</SPAN><SPAN style="COLOR: green">:</SPAN><SPAN>957-468-311-7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EAN</SPAN><SPAN style="COLOR: green">:</SPAN><SPAN>9789574683116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細類:</SPAN><SPAN>528.972(1.</SPAN><SPAN>太極拳</SPAN><SPAN>) </SPAN>


<SPAN style="COLOR: green">開數/頁數:</SPAN><SPAN>25</SPAN><SPAN>開/</SPAN><SPAN>328</SPAN><SPAN>頁</SPAN><SPAN> </SPAN>


<SPAN>出版日/版本:</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2004.08</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初版一刷</SPAN>

</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85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3> </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85 bgColor=#99ccff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3>目錄</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85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3>

<SPAN>第一章 太極拳的演化歷史</SPAN><SPAN> </SPAN>


<SPAN> 第一節 太極拳的問世</SPAN><SPAN> </SPAN>


<SPAN> 第二節 六脈太極傳真魂</SPAN><SPAN> </SPAN>


<SPAN> 第三節 中國近現代太極拳的歷史</SPAN><SPAN> </SPAN>


<SPAN> 第四節 中國循經太極拳通詮解真</SPAN><SPAN> </SPAN>


<SPAN>第二章 中國循經太極拳標準教程綱要</SPAN><SPAN> </SPAN>


<SPAN> 第一節 中國循經太極拳標準教程綱要簡釋</SPAN><SPAN> </SPAN>


<SPAN> 第二節 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動作名稱</SPAN><SPAN> </SPAN>


<SPAN> 第三節 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動作詳解</SPAN><SPAN> </SPAN>


<SPAN>第三章 循經太極拳的準備動作</SPAN><SPAN> </SPAN>


<SPAN> 第一節 小煉形概論</SPAN><SPAN> </SPAN>


<SPAN> 第二節 小煉形動作詳解</SPAN><SPAN> </SPAN>


<SPAN>第四章 循經太極拳推進循經的基礎</SPAN><SPAN> </SPAN>


<SPAN> 第一節 混元四手</SPAN><SPAN> </SPAN>


<SPAN> 第二節 易解玉環樁</SPAN><SPAN> </SPAN>


<SPAN>  一、玉環樁修持中的感而遂通</SPAN><SPAN> </SPAN>


<SPAN>  二、易解玉環樁</SPAN><SPAN> </SPAN>


<SPAN> 第三節 循經太極拳之根本———混元球</SPAN><SPAN> </SPAN>


<SPAN>  一、倒轉彩球 獅子滾球</SPAN><SPAN> </SPAN>


<SPAN>  二、太極抱球 太極邊球</SPAN><SPAN> </SPAN>


<SPAN> 第四節 橫運太極手</SPAN><SPAN> </SPAN>


<SPAN> 第五節 循經太極拳固本之源———定元樁</SPAN><SPAN> </SPAN>


<SPAN> 第六節 循經太極拳中的威猛功夫</SPAN><SPAN> </SPAN>


<SPAN> 第七節 循經太極拳的循經專習———九龍環</SPAN><SPAN> </SPAN>


<SPAN> 第八節 循經太極拳的基礎訓練———飛鳴圖</SPAN><SPAN> </SPAN>


<SPAN>第五章 循經太極拳的內在精神世界</SPAN><SPAN> </SPAN>


<SPAN> 第一節 太極拳生命中的玄奧</SPAN><SPAN> </SPAN>


<SPAN> 第二節 太極拳與易</SPAN><SPAN> </SPAN>


<SPAN> 第三節 脈流概談</SPAN><SPAN> </SPAN>


<SPAN> 第四節 三昧真參法</SPAN><SPAN> </SPAN>


<SPAN> 第五節 拳打臥牛之地與太極循經之內操</SPAN><SPAN> </SPAN>


<SPAN> 第六節 太極拳循經之操修解惑</SPAN><SPAN> </SPAN>


<SPAN>第六章 太極拳的循經對養生的貢獻</SPAN><SPAN> </SPAN>


<SPAN> 第一節 人體經絡概述</SPAN><SPAN> </SPAN>


<SPAN>  一、十a正經介紹</SPAN><SPAN> </SPAN>


<SPAN>  二、十二經脈圖示</SPAN><SPAN> </SPAN>


<SPAN>  三、十二經脈的循行</SPAN><SPAN> </SPAN>


<SPAN>  四、營氣、衛氣與十二經循行</SPAN><SPAN> </SPAN>


<SPAN>  五、循經及動中八觸</SPAN><SPAN> </SPAN>


<SPAN> 第二節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SPAN><SPAN> </SPAN>


<SPAN>  一、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SPAN><SPAN> </SPAN>


<SPAN>  二、一團元氣育人生</SPAN><SPAN> </SPAN>


<SPAN>  三、天人合一保健康</SPAN><SPAN> </SPAN>


<SPAN>  四、醫家的享盡天年</SPAN><SPAN> </SPAN>


<SPAN>  五、起居有時 順應自然</SPAN><SPAN> </SPAN>


<SPAN>  六、生氣通天論篇第三</SPAN><SPAN> </SPAN>


<SPAN>  七、藥膳與養生</SPAN><SPAN> </SPAN>


<SPAN>  八、日月經天循丹體</SPAN><SPAN> </SPAN>


<SPAN>  九、藏象五行理論</SPAN><SPAN> </SPAN>


<SPAN>附錄一:太極拳的經典理論</SPAN><SPAN> </SPAN>


<SPAN> 太極拳論   張三豐</SPAN><SPAN> </SPAN>


<SPAN> 太極拳經   王宗岳</SPAN><SPAN> </SPAN>


<SPAN>附錄二:</SPAN><SPAN> </SPAN>


<SPAN> 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操演譜文</SPAN><SPAN> </SPAN>


<SPAN> 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全體大用篇譜文</SPAN><SPAN> </SPAN>


<SPAN> 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內脈循經譜文</SPAN><SPAN> </SPAN>


<SPAN> 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武學概譜</SPAN><SPAN> </SPAN>


<SPAN> 中國太極拳之成熟脈流在國學宗風中涉示時代概圖</SPAN><SPAN> </SPAN>

</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85 bgColor=#99ccff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3></TD></TR>
<TR>
<TD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685 borderColorDark=#ffffff colSpan=3>

<SPAN>  隨著科學的日益昌明,人們在探索自然而使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過程中,不斷地追求完善和淨化自我,對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歸自然正是時代的心聲。縱觀人類文明,中華民族在完善和淨化自我方面為人類作出了很大貢獻,留下了很多寶貴遺產。</SPAN><SPAN> </SPAN>


<SPAN>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便提出了「道法自然」,教化人們要效法自然,順應自然。「道法自然」的脈系,塑造了無以數計的真如前賢,他們以自身的經歷,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人類在發現「天垂象」的漫長歲月裡,同時以「天垂之象」銘證古今,以日月循天之理擬比人身氣血循經,這種人天合一的律曆、息脈,一直在人身本體內產生使人類進化的作用。人類走向文明,醫學、曆法、天文、氣象、丹砂、藥物、武學……這是伴隨著人類進步留下的足跡。</SPAN><SPAN> </SPAN>


<SPAN>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前賢對宇宙自然規律性的觀察,並以此向人們述說做人的道理。人身的氣血循經則是人身中的自然屬性,也正如「天行健」所描述宇宙的規律那樣,十二正經如水火相推,如環無端,運化在其中的則是人身中的元氣。若是違背了自然,則產生了人的種種疾病和痛苦,直至氣絕而亡。</SPAN><SPAN> </SPAN>


<SPAN>  故而先賢種種造詣無不以接近於天垂之象的循經為準則,以使人們遠離疾苦、頤養天年而得享天然。</SPAN><SPAN> </SPAN>


<SPAN>  回顧悠久的歷史,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不僅是廣為人知的太極操,而且先賢賦予其深刻的內蘊。內操的循經是人的自然之性,正如日月之經天,是悠久歲月中人類走向文明、回歸自然的縮影。</SPAN><SPAN> </SPAN>


<SPAN>  太極拳之循經內練使人們體會身體中氣血的運行、流速、脈道,從而體會太極之理、自然之情……從太極拳的操練中,不只是學習太極拳的動作,而是透過動作來完善人類自我,是統一、淨化自我的開始。</SPAN><SPAN> </SPAN>


<SPAN>  今天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應依照過去前賢們留下的痕跡,因為這是歷經歲月煙塵而不能掩遮、消失的痕跡。現在人們提起循經,多由於其傳統文化的不足而畏其艱深,或苦於無從下手而紙上談兵。</SPAN><SPAN> </SPAN>


<SPAN>  太極拳循經內練就其操演而言,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因為經脈是人體中的自然現象,人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影響著人的經脈中的氣血運行。</SPAN><SPAN> </SPAN>


<SPAN>  對於太極拳而言,只要能按照標準正確地操練動作,人身中的氣血則自然隨著太極拳的操練而按照循經來循行。</SPAN><SPAN> </SPAN>


<SPAN>  現代人由於生活受到環境的限制,或缺乏認真的精神而忽略了動作的精確性,或因生活的奔波而疏於操練,雖操練太極拳而未能得之三昧,深諳循經內練之妙用,而誤認為前人多作虛妄之談。</SPAN><SPAN> </SPAN>


<SPAN>  對於太極拳的循經內練,若果能深得其中之精髓,首當其衝則是個人身體受益。在日復一日的操演中,身中的氣血隨著動作運化於全身,宣化肝脾,明顯地增加飲食,增進水穀之氣對人體生命的保障,疏通經絡,從而推動著人的生命活動之根本———真元之氣潤澤周身,使之「元氣潤大千,周野全四極」,五臟六腑都受到真氣的溫養,乃至真華外顯,使每一根毛髮都受到潤澤。隨著真元之氣的飽滿,「元氣俱足而諸邪俱退」,也就遠離了疾苦。同時「五臟堅實而使人長壽」,自然而然就能益壽延年。</SPAN><SPAN> </SPAN>


<SPAN>  伴隨著體質的改善,在領略到「道法自然」的魅力之後,人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透過持之以恆的鍛鍊,並且經常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改善自我,人的靈魂自然得到昇華,能更積極地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SPAN><SPAN>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循經太極拳秉承宗風教化,譜文齊備,唱頌雅言,內含諸多學識,能使學人在鍛鍊之外領略宗風神韻,補充其缺少的傳統文化,實有一箭雙鵰之效果。</SPAN><SPAN> </SPAN>
</TD></TR></TBODY></TABLE> </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首頁】【關於大展】【分類總覽】【新書區】【聯絡我們



版權所有 Dah-Jaan Publishing Co., Ltd. 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Piin-Guan 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 品冠文化出版社


電話:02-2823-6031 / 02-2823-6033 / 02-2823-3123


傳真:02-2827-2069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致遠一路二段121


E-mailservice@dah-jaan.com.tw

</TD></TR></TBODY></TABLE>

    <SPAN class=tt>读秀网上可试读李真阳《真元宝笈》等著作群内容</SPAN>   


<DIV style="WIDTH: 100%">
<DIV href="http://www.duxiu.com/"></DIV>
<DIV style="FLOAT: right; WIDTH: 150px">线路选择:主站 海外镜像</DIV>
<DIV href="http://www.duxiu.com/mulu?sw=%D5%E6%D4%AA%B1%A6%F3%C5+%C4%DA%B9%A6%C9%F1%CB%E8%B4%F3%B9%DB">
<DIV>章节 | 全文</DIV>
<DIV href="http://bbs.duxiu.com/cate/03.htm"    target="_blank">图书论坛 更多搜索...
全部图书书名作者 </DIV></DIV>
<DIV>
<DIV>
<DIV href="http://img.duxiu.com:8080/JpgPath?kid=6665656A6D6A686E3936303731313635&pagetype=5&pagenum=1&uf=duxiu&template=1&a=23EED1B2DDECCBB23AD1B437057F777B" target="_blank"> </DIV>
<DIV>

  • 【作 者】李兆生

  • 【丛书名】统元楼藏真丛典

  • 【形态项】 844 ; 20cm

  • 【读秀号】000000479956

  • 【出版项】 学苑出版社 , 1995

  • 【ISBN号】 7-5077-0733-4 / R214

  • 【原书定价】 $88

  • 【主题词】气功(地点: 中国)

  • 【参考文献格式】李兆生著. 真元宝笈 内功神髓大观. 学苑出版社, 1995.

<DIV>

  • <SPAN>试读:</SPAN> <SPAN href=";">目录页</SPAN><SPAN href=";">前言页</SPAN><SPAN href=";">版权页</SPAN><SPAN href=";">正文10页</SPAN>

</DIV></DIV></DIV></DIV></DIV>

何时心如月,清凉不得殇,
兼身生羽翼,振翅任高扬,
不知忧和愁,也无情欲长,
登高望天齐,举目透天狼,
心如明月净,身似龙高翔,
若然能如此,餐露亦琼浆!

金刚般若性,悉由心化成,
真如智慧流,陶铸成诗恒,
文心可雕龙,大智从文生,
无文不成道,文心印传灯。
如能循心而入秘,可知密宗本为身,
秘密坛城为心设,心入内密可全真,
真如自古无二至,只分贤愚和道尘,
唐时明月汉时关,自古修心成真人。
[图片]遍照金刚空海汉文诗集《性灵集》书影图照
身不由人心可真,
沧海横渡费精神,
俗念荡尽即出世,
何必艳羡山中人。
若然山人在搜狐国学纵横上的回帖:

此涛非彼涛,身中有河川,
达摩乘苇渡,太子撑白帆.
仙人常置鼎,栖身白云端,
炉火营丹砂,邈尔生紫烟.
白牛俱神力,大力可耕田,
河车竟倒转,灌溉昆仑颠.
醍醐本佛粮,俗人哪得兼,
天雨化五色,历历现眼前.
此中有深意,能识非等闲,
山人尝放歌,句句有妙禅.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词的基本知识简介


(本贴转自环球热讯社区论坛,作者:秦筝http://bbs.hqhot.com/thread-67846-1-1.html


一,什么是词?


如果从语法的概念上讲,那当然就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了。但是这不是我们要说的“词”。我们要说的词是什么呢?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最初的词源于民间歌曲和民间配乐的歌词。因此又称曲子词。也有人称它为曲、曲子、曲词。更有叫它为“诗余”、“乐府”、“长短句”。名称乱透了。其实元代的“曲”是另一种古典诗歌体裁,而乐府则是古体诗(呵呵,格律诗又叫“近体诗”)的一种,当然它又有别于“古风”;而长短句又是乐府的一种。这些,以后再说吧。


是的词是长短句,但不同于知短句的古风或乐府。因为古风或乐府的长短句是随意的,而词的长短句是是由词调所特定的,古风或乐府中的长短句多不用律句,而词却偏偏要用律句。
因此我们可样看,所谓词,就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必须提醒注意的是。在我国古代,所有的诗都是能够合乐歌唱的。而其中有很多在民间很久的宗教、祭祀、庆典等的专用歌曲和音乐,到后来其中就有不少是全部或部分进入了文学创作。可以这样说,词,起先是音乐家们自己作曲谱写的和根据原有乐曲填写的歌词,到后来,其他懂得乐理的文人就根据音乐家们的乐曲或民间原有的乐曲来填写歌词,最后是不懂乐理的文人根据人家的名作中体现出来的平仄规律来填写文字,这就最终成了我们现所说的一种文学性质的诗歌体裁——词——了。


二, 什么是词调?


先讲点必须了解的有关音乐知识。为什么要先讲音乐呢?因为词的起源于歌词。而歌词就必须与乐谱有关。因此当然要了解一点的必要了。别的我们大概都可不必去理,了解了解我国古代的宫调名是必要的。


相信不少人看过乐谱,都在乐谱(简谱)上看到在歌曲名下的左则标有“1=F”之类的符号。其实这就是说首歌应该用的调值号或说调高。如“1=F”,就是说这首歌的“1”(do)应用F调来唱:F就是调号。一般这就是这首调的标准音高了。我国古代音乐不用英文字母——我国发明七声音阶是在商代,那时英国大概还没有出现吧?因此常用的乐调自然也是用中文来写的,主要的常用乐调有:|


宫七调里的黄钟宫(也叫正宫、正黄钟宫);
大吕宫(也叫高宫);
夹钟宫(也叫中吕宫);
中吕宫(也叫道宫);
林钟宫(也叫南吕宫);


夷则宫(也叫仙吕宫);


无射宫(也叫黄钟宫);
商七调中的无射商(也叫越调);
黄钟商(也叫大石调);
夹钟商(也叫双调);


中吕商(也叫小石调);


林钟商(歇指调);3L-y3Y!]/z7\7_
夷则商(也叫商调);

羽七调中的夹钟羽(也叫中吕调);


中吕羽(也叫正平调);


林钟羽(也叫高平调、南吕调);
夷则羽(也叫仙吕调);
无射羽(也叫羽调、黄钟羽);
黄钟羽(也叫般涉调)。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不同的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古人认为:“正宫惆怅雄壮,小石旖旎妩媚,商调凄怆怨幕,角调呜咽悠扬,商角悲伤宛转,大石风流蕴籍。”而不同的词牌在演唱时有其特定的调式:“F调多用抒情、降B调多用雄壮或悲壮、G调多用激昂”等等。因此,什么情感的词用什么词牌(词牌往往与乐调相联)就很有讲究。这就是词调的问题。


所谓词调,就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调式。
另外,词中的调还有另一个概念,就是“乐章”的意思: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调”。因此,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而单调的往往也不叫单调,而叫“小令”。同时,也把段落称为“片”,也叫“阕”。如“蝶恋花”的词牌,就是双调,即有上下两片或说上下两阕的。
还有一个分法,就是按字数分:58字以内的叫小令,59字到90字的叫中调,91字以上的叫长调。


这些,我们未必一定都要记牢,但作一些了解则绝对必要。


再来了解一下现代歌曲的乐谱结构。
现代歌曲的乐谱分乐汇、乐句、乐段、乐章,看起来就像是一篇文章。在现代歌曲的乐谱中,第一个乐句被称作是“主题”。再按调式的要求谱出其他乐句(一般是四句)形成一个乐段。这样的歌曲叫一段式,如果再把主题乐句变化一下,又谱出第二个乐段,这样的歌曲就叫二段式,如果再加个主题的重复或延伸,变成第三段,这就叫三段式。三段式的歌曲是比较常见的。大型歌曲就分得更细了。这里得举个例子才行。但是因为WORD不好输入乐谱,那只好用歌词来代替了。请以歌剧《江姐》的最后一段唱腔《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开始是道白,江姐说:“同志们呐……”
这叫“叫板”。
于是音乐声起,开唱:“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


这就是“引子”。
“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愁无芳草!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回首平生无憾事,只恨不能亲手把新社会来建造。”,


这段就叫“序”或“序曲”或“歌头”。

接下来就是他的主要唱段了:“到明天……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党来汇报,就说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我的心永远和母亲在一道。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尚的荣耀。到明天家乡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同志们来问好,就说是在建设的大道上,我的心永远和同志们在一道,我祝同志们身体永康健,为祖国多多立功劳,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艰苦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这里三段歌词,就如同“词”中的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格律诗知识简介!


(本贴转自环球热迅社区论坛,作者:秦筝


http://bbs.hqhot.com/thread-67735-1-1.html


学写诗的进来格律诗知识简介(请放大到20号字阅读)
一,格律诗的分类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按字数分,律诗主要有七言律和五言律(简称七律和五律)两种。另有“排律”(也叫“长律”),也分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两种。绝句也叫“截句”,有人说是截律诗而成,诗界尚无定论。按字数分也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绝)。
(一)律句句式
五言律句的四个类型:|


A型:仄仄仄平平  


a型:仄仄平平仄


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


B型:平平仄仄平  
b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前再加两个字,把仄起变成平起,把平起变成仄起罢了。也有四个类型:


A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a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
B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b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B型和b型也为同一大类。

这些句式,是格律诗的基本句式。
(二)五言律诗的两类四种组合格式(加括号的为可平可仄)


第一类  仄起式(押韵的字加了【】)
所谓仄起式,就是指诗的第一句第一字是仄声字。自然如果第一句的第一字是平声字,那就是“平起式”了。
首句不入韵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范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字必须注意,就是最后一句的“胜”字,读平声,如“升”字。不是读去声的“胜利”的“胜”字。
首句入韵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范诗: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第二类  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范诗: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句入韵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范诗: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意,五言律诗是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三)七言律诗的两类四种组合格式(加括号的为可平可仄


第一类  平起式

首句入韵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范诗: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句不入韵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范诗: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酪。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二类  仄起式
首句入韵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范诗: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狡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首句不入韵的

(仄)仄(平)平(平)仄

若然山人慨叹红尘滚滚,人事纷纭无非一心所造耳:

人事纷纭皆由心,息念何不读佛经,
江山万代难留影,从来红尘若羽轻。

心住于善是渐法,久则自然顿悟虚无,无渐则无顿,无有念便无无念,无念生于有念,有念即是无念,念念成虚无观心惟须弥,常观此心便能了无痕迹而于无所住生其心.心存善念即是佛心:

禅诗可入道,诗禅本一物,
诗高证禅寂,心邈成云路.

善哉善哉,妙哉妙哉!

老友山中来,默然戴箬笠, 
身背青霜剑,脚踏蓑草履, 
举手扣柴门,轻声唤老友, 
相见无多语,豪情心中留!

       恩师雨隆真人畅怀诗作无数,或大气磅礴畅游三界人天,或真情流露真切似赤子秋客,无一丝矫柔造作,诗言纯净似纷纷琼雪飘,诗魂炽热如火、或诗情威勇、或仙逸飘洒、或豪气直干云霄,首首如行云流水畅然无碍,颂之无一丝晦涩滞障不适之感,其诗作读之或如战鼓阵阵轰鸣,或如暴风骤雨横卷一切秋情,或如方春细语润泽心扉,或如冬雪凝澈晶莹。只恨吾笨嘴拙舌难以尽言其妙。我愿从恩师的各种著作中采撷雨隆真人的诗作与各位贤者共分享。


        李真阳的诗作专著《声律真诠》,就是雨隆真人诗魂所系,当然除了这本专门的诗歌集之外,雨隆真人在他几乎所有的著作中都无不诗情挥洒,以禅魄诗魂畅真武当宗风,向世人展现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是阳春白雪和之者寡,由于雨隆真人的诗作直示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而由于历史的风烟侵袭,国术断代已久,我们今世的炎黄子孙已经有些数典忘祖,忘记了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而人云亦云的尾随于娱乐或西方的快餐式文化。


       我刚才去访问了一下网易的名人博客,这些人的博客中很多并无一丝传统文化的才气,有的只是个人隐私的暴露或今天作了什么明天如何之类的日常琐碎,但是奇怪的是却能受到无数大众的热烈追捧,甚至有的人在博客中直言:“人生就是一坨屎”。的确对于很多名人来说,他们的人生就是追逐于名利,物质很丰厚,但是却不过是过眼云烟,数载或数十载过之,就会如因水流而激起的团团泡沫,最后也会随水流逝。但是就是上述这些没有任何内涵的博客,其访问量却常常是千万甚至几千万,有的博客名字干脆是:“某某找乐”却也有几千万的浏览。可见世人都以俗为而自娱,很少有人愿意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这可不可以说是一种悲哀呢?


       前几日我和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吃饭,他向我倾诉了对于社会文化肤浅的苦恼。他的孩子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但是电视台播出的一些动画片,多有粗浅俗劣之作,少有对人有启发和正面引导作用的优秀作品,而人们也早已不再去读什么《论语》等四书五经了,而是热衷于学英语和电脑等知识。我想忽视了传统教育,忘记了中华传统文化,那么我们是否有迷失自己的危险呢?


       我又信笔而言的跑题了,还是回到先前所谈的李老师的诗歌吧,在这篇文章里我仅摘出几首我随意翻到的喜欢的雨隆真人的诗句,并略发感慨:


    在《一万珍函》中摘录几句吧:
    原诗:


    (前略)


   但见飞泉


   寒冻流波铺千尺,


   雾卷江气浮清烟(若然山人注:指松花江)


   丽质积瑞,


   树挂寒江漫天白(注:指雾凇形成的树挂)


   夜半月冷蟾光辉。


   照彻乾坤凝如画,


   团团玉气琼雪翻。


   使我神思曾忆之,


   他年瑞雪已排空。


   千里江天飞白絮,


   霜盖玄穹月未明。


   今日大雪趁江风,


   万倾琼雪撒江城(注:江城指吉林市)


   大雪飞过冰山顶,


   天池凝结如玉平(注:指长白山天池)


   倒挂古松空绝壁,


   山少玄猿空少鸿。


   林中寂静无雀语,


   天上光遮有日烘。


   江风凛冽惊绝倒,


   千花万树似雪崩。


   江水无波流水缓,


   松花瑞气傲日形。


   沿水江雾饶畔栏,


   堤柳尽挂冰雪条。


   雪朗神峰争欲立(注:雪朗神峰是否指雪封群山争雄)


   莽莽寒光拢大千。


   玉历真乾千万里(注:玉历真乾是否指乾坤常泰如玉永存)


   琼花飞舞布满天。


   (下略)


       在这首一万数千字的长联诗歌中,雨隆真人畅言古今、直泻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神气,上述只是节选作者描写吉林雾凇的文字,文中描写神奇逼真,诵之如身临其境。而其中一些自然界的景象又可移入内景掌上观!


       若然山人甚喜其中妙语连珠,如“今日大雪趁江风”,一个“趁”字写活了万里雪飘,雪也如碧落仙子有活泼生气和神意。类似的再如“雪朗神峰争欲立”,一个“争”字使群峰披雪争雄的大千生动气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群峰争雄惟我武当傲立岸然。而“大雪飞过冰山顶”和“江风凛冽惊绝倒”又是多么的威勇绝伦,自然的威勇和生生不息的英雄豪气,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神魂的最好写照吗。而“倒挂古松空绝壁,山少玄猿空少鸿。林中寂静无雀语”不正是最好的禅境吗?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好体现之一,禅应该就是真实和自然。如果我们都能够受到这样的传统文化熏陶,那么我们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应该有个质的飞跃,而那些所谓名人的博客和博客中无聊的日常琐事就不会再有人去追捧和感兴趣了!


        并且上述雨隆真人的诗歌对仗十分工整,画面展开井然有序,叙述铺陈极其自然,了无雕琢之痕,是为作者的真心流露矣!诗乃神品,无神岂可称为诗歌。而遍观《武当》和《武魂》中刊出的一些所谓传世功谱又有几个能有如此神采,无非是草莽之作,浅露的表述根本就不是我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代表。如果武术丧失了文化和文明的气息,那么练武的那些人必将会堕落成野蛮未化的武夫,这样的武术宁可不要,也绝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精髓!


 

若然山人读网友“红笺小字”的句子有感而赋诗两首:

其一

山中玉少顽石多,

世间人稠知音稀,

风雨楼头观沧海,

一声长叹有谁知。

其二

山少玄猿空少鸿,

多少往事付春秋,

红笺小字赋心曲,

独邀明月上西楼。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壮游河山,留下了无数诗作,那么李白踏破芒鞋,一生遍游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在他自己所写的诗歌中给予了很好的诠释: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批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棲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


   (此诗若然山人选自《李太白全集》上册九十五页,诗名:《古风五十九首 其五》)


    在这首诗中,李白清楚的写明了自己太白山上遇真人,授以宝诀炼丹砂的访道问仙的经过。也就是说,李白一生遍访名山的目的是在于访到真人,好成仙得道。这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看来,可能认为是神乎其神的事情,但是在汉唐神仙法脉昌然于世的时候,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在久远的老子的那个年代里,老子就留下了:“俗人闻道大笑之,不笑不为道!”的断言,因此,后人把李白的这些真实的求仙访道的诗歌内容曲解为他只是一种脑海里的浪漫幻想就不难理解了!


   李白是一个童身入道的炼丹士,在他的其他诗歌里还有许多涉及他自己修真及仙的描述,如:“少儿不识月,呼做白玉盘”是写修真的内景;再如“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句表明了他真实的得到了真人的灌顶传授;再如“我有神剑异人与”表明了他是个具有很高水准的修真丹家!在李白的诗歌中大多是上述这些反映中华传统修真文化的诗句,是中华魂育就了诗仙李白!

若然山人赞叹李安纲教授的学术良心: 


其一: 
龙腾深渊携带雨,大漠从来起风烟, 
看尽红尘惊回首,多少真情付大贤。
 

其二: 
从来风雨事艰辛,自古多情属龙心, 
福慧双修终须得,无情焉能做神仙。
 

其三: 
大道从来经风雨,西游竟然风雪狂, 
多少黄沙风吹尽,方现万里紫金光。
</CC>

[转贴]盘锦红海滩风景图片
“红海滩” 位于盘锦市西南部,距市区约30公里。在辽河入海口两侧的滩涂上,生长着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潮间带植物——刺碱蓬。刺碱蓬每年四五月份长出地面,开始为绿色,慢慢变红,到了九月份便形成浓烈的红,铺满整个海滩。这种壮观的红海滩景象只能在我国盘锦沿海滩涂地区出现,在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尚未发现,虽然我国的其他地区也有这种刺碱蓬草生长,但却不能像这里的刺碱蓬草由红变紫,形成这种奇景。红海滩一带还栖息着236种鸟类,拥有着丹顶鹤、黑嘴鸥等国家一、二类国家珍稀保护动物30多种,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这里成为辽河地区旅游的黄金地段。盘锦的这种滩涂毗连成片,足有九万余亩,大潮覆盖时仍棵杆笔直,退潮后嫣红似火,好像落下的红霞在海陆间燃烧,因此有“红地毯”的美誉,吸引着许多的中外游客,并被列为国际旅游路线上的一个景点。

       若然山人常观红尘而羡秋月,常思离尘而慕鸿鹄,玄鹤高翔可是远离怅惘?流龙开张可是天际翱翔?大漠苍茫曾念玄奘之无欲,沧海横渡可叹空海之有情,金刚种性非有殊特远思不展菩提,红尘欲妄只有大悟可以澄清,是此心如金刚,还是金刚似此心?心无其心,念何为念?一切虚无境界缠绕众生,是否已生勇猛褪俗之心志?欲海苍茫,人我共渡,惟有圣教,可做大航,扶桨横渡,直挂云帆,我心他心,圣心凡心,愿共乘大航以赴彼岸!


       恩师李真阳曾有句:古木玄猿啼夜月,高空鸿雁点秋云。秋云高渺,尚不至摩天,古木猿啼,因悲不能归根明月,真如浩瀚之远天可是我若然山人之家园,望月长叹而无大鹏之羽翼,瞪目遍寻,何处是太白玄栖之高楼?惟愿他日赖此真如玄念,而生成悠长振风之羽翼,一日振翅起鲲鹏,大千三地任遨游!
       山人玄思已久,独怅然而做小诗聊蔚心怀:


何时心如月,清凉不得殇,
兼身生羽翼,振翅任高扬,
不知忧和愁,也无情欲长,
登高望天齐,举目透天狼,
心如明月净,身似龙高翔,
若然能如此,餐露亦琼浆!

    遍览方觉书也无涯,伏案更叹金刚遍照之奇慧,古人矢志求法于此心,体任大千于方外,一颗金刚种性独衬熠熠之龙心,是三教指归,为寂灭之方生,犹睡梦之初醒,鉴光明于内外,心也?欲也?身也?意也?噫,五大皆空,空无所空,是为空海;六明遍照,方现大智之光实为诸佛菩提,性命如一可以遍照空海,诸相能化,即是法身现前,更何疑哉.
    吾之循真言,犹如空海之会青龙,可见他日之奇思,实为殊特之缘由,入秘密心,得金刚种性,非有文心不可雕龙!三世因果,无非一性变迁,种种浮相,无非真如幻生,如沧海之浮波,迅疾如电者可知本体空明一任俱足,抱缺之残实乃心入恍惚之境,如能体认三密,则振聋发聩,还归本性,是为金刚之遍照而无有翳碍!

转自:http://www.xazz.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80


 [ 作者:賀俊文    来源:賀俊文的博客    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07-8-28    文章编辑:xazz ]


   过去,我写的《古都长安》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些日本信奉密宗的朋友,到西安寻找青龙寺。可跑来跑去找不见。他们找到乐游原北下的祭台村,看到一座小庙,就在庙前立了「青龙寺」碑作为纪念。
其实,青龙寺不在祭台村,而在祭台村南的乐游原上。
在西安大雁塔的东北方,曲江池的北岸,有一段起伏的土岗,就是古时乐游原的遗址;乐游原地势高旷,视野宽远,是汉唐时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抒写他登临此原时的心境;唐代诗人朱庆余从他的故乡越州(今浙江绍兴)来长安应试,考中了进士,担任了秘书省秘书郎的职务。有一年秋天,他登临乐游原,对青龙寺的美丽风光做了细致的描绘,诗意清新,耐人寻味: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
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郎。
竹色连平地,虫声出上方。
最邻东面静,为近楚城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青龙寺遗址的基础上,陆续兴建起两座像征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建筑物,一个是「空海纪念碑」,一个是「惠果、空海纪念堂」。
青龙寺在唐代属长安城内的新昌坊(今铁炉庙村北侧崖上),是佛教密宗的祖庭。它的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灵感寺一度废弃。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为观音寺,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经过修缮之后,改为青龙寺。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唐武宗李瀍(「瀍」,拼音:chan,临死前改名「李炎」)在全国掀起灭佛运动,青龙寺被毁废,收为皇家内园。第二年五月,寺院恢复,改名护国寺,但习惯上仍称它为青龙寺。直到北宋时期,青龙寺仍然存在。北宋哲宗赵煦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以后,寺院渐次荒废、湮灭,史籍再也查不到关于青龙寺的记载了。
青龙寺是佛教密宗的祖庭,公元九世纪中叶,在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惠果高僧(公元766——779年)住持此寺,为内道场护持僧。
惠果俗姓马,是京兆府昭应今(临潼)人。起初跟随大兆禅师学佛,后跟不空三藏学习密教。由于他勤奋好学,得才兼优,被不空认为是能尽传五部大法的六哲之一。惠果二十岁入居青龙寺,到六十岁圆寂,在该寺生活了四十年。得他亲传的弟子很多。继承他的法统的是青龙寺沙门义操,海外弟子中著名的有日本的空海、新罗和爪哇等国的僧人。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日本曾派大批学问僧、请益僧来到中国求佛学法。著名的有「入唐八大家」,其中六家曾经在青龙寺受法。承袭密教阿者犁法嗣空海和尚就是其中之一。(空海、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其中空海成绩最为显著。
公元806年空海归国,创建了日本佛教真言宗,日本醒醐天皇赐予他"弘法大师"溢号。日本教徒一直把空海学习过的青龙寺当做祖庭。
空海,日本光仁天皇宝龟五年(公元774年)六月十五日生于日本赞岐国多度郡(今香川县善通寺市)。姓佐伯,幼名真鱼。少年时聪颖过人,十五岁随舅父文学博士阿刀大足入京域大学学习。因受贵族子弟歧视,厌倦儒家学说,向往印度密宗思想。毅然放弃可以进入高官行列的仕途,到和泉国(今大阪县)尾山寺落发为僧,先取法名教诲,又改如空。潜心钻研佛经与汉文,立志到中国留学,出国前改法名空海。
公元840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二年),空海与学问僧最澄、留学生桔逸势等人,乘日本十七次遣唐使之船来中国。十二月二十一日,空海一行到达长安城东长乐坡,二十三日,唐内使赵忠以飞龙厩二十三匹细马到长安城东出迎。先安置在宣阳坊官舍,后移居在长安有名的西明寺永忠和尚的故院。空海到长安,就开始了紧张的留学生活,遍访名剎,结交学士,收集典籍,研习诸义。895年六月,空海来到青龙寺向密宗的第七祖师惠果学习密教,接受灌顶。惠果阿阇梨非常赏识空海的才华和勤奋好学精神,仅用了八个月时间就传授个他密宗的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赐给空海「遍照金刚」溢号,又将密宗师徒传承的信物——佛像、六钵和舍利等送他,使空海得到了密宗第八祖的法位。公元806年,空海学成回国时,带回经书215部461卷,还有佛像法器等。其中带回的「真言五祖」五幅画像,现在仍藏在日本的东京都东寺,即「教王护国寺」,已由日本政府定为国宝。空海回国之后,写下了《即身成佛义》、《十住心论》等140多部佛教著作。他还根据中国佛教密宗的经典和仪轨,结合日本的文化背景,在《教王护国寺》创立了具有日本佛教自己特点的真言宗,称为「东密」。以后又到高野山建立了金刚峰寺,进行传播,成为日本密宗的开山祖师,后追溢为泓法大师。
空海是日本历史上一位佛教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也可以说是一位水利专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留学长安期间,不但以忘身求法的精神研修佛法,还十分注吸取中国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等学术领域的养分,使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思想家和文化伟人,他汉学基础很深。他写的《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著作保存了不少中国语文和音韵学资料。他写的诗集有《经国集》、《性灵集》等。他研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篆、隶、真、草、行,五笔皆工,在长安期间,被称为「五笔和尚」。相传,有些建筑留有王羲之的墨迹,到唐代有些字剥落了,请空海补写。他补写的字可以乱真。和原墨迹浑然一体,竟分不清哪些是补的,哪些原来的字。在日本文化史上,空海和当时的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为日本的「三笔」(即书法三大家)。他还创办具有平民色彩的的学校「综艺种智院」,推动了日本后世教育的普及。
空海还介绍了当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发掘温泉、开采煤炭、石油、修筑道路、架设桥梁等,对日本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他在故乡香川县善通寺附近修筑的「万农池」,是日本当时最大的水库,至今仍然灌溉着五千町步水田。公元835年(日本承和二年)六十二岁

若然山人感叹曰:
欲驾横海之大航者非仙佛而何?

人生长恨水长东,谁肯渡口浪滔中,
一念真心启后觉,便是仙舟摇橹公。
谢谢归云闲人的留言:

您说:“武当仙境似瀛洲。三世为人始得游。今世福因前世积。来生功过此身修。富无仁义风中烛。贵不公廉水上沤。殷勤寄语来山者。踢破尘关速转头。——武当紫阳观小道人朗朗呼诵。童音嘹亮。闻之有味。
尊友修真养心,甚敬钦!
道教所言东方长乐净土,与佛教所言西方极乐净土,存乎一心,皆由心造。尊友以为如何? ”


若然山人甚为同意您的观点:
此一心可以纳尽虚空、吸进万物,因其与虚空等体同寿;此一身前因转后果、后果续前因,如一浪激起一浪,波浪涛涌,如叶舟飘零海上为造化所颠弄。惟有心入虚空可以窥见一切相本是水中浮沤。心者光明犹火也,神而变化其龙乎?此一心是宇宙灵明之动荡而不可言传,如人饮水自知耳,其妙密不可一物而得入,其虚而谦之可吸尽东海并北海还有万象万物。驾御此心者可以如庄公化蝶而生凌霄之翅,亦可如雪山飞龙腾起虚渺玄云。心者元龙也,宇宙之本源也,万物生化之渊溯也,佛爷老子之大道也!

本贴转自腾迅网:
空间现象模仿艺术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这张麒麟座V838的扩展光晕图像与著名画家梵高的名作《星夜》非常相像 贴子相关图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李白在一生中写了许多关于求仙访道经历的诗歌,下面这首《赠嵩山焦炼师并序》就是李白描述自己在嵩山得遇焦姓炼丹士的经过:
“赠嵩山焦炼师并序


《孔帖》:道士修行,德高思精者,谓之炼师。


嵩山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颖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絃。


潜光隐嵩岳,炼魄棲云幄。


霓裳何飘飘,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若然山人所节选上述李白诗句选自《李太白全集》。在整个诗歌当中,都充满了李白对焦炼师的赞叹,可见李白在其一生的求仙访道的过程中,的确遇到很多修真有成的神仙、真人。其中最后一句“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表明了诗仙李白对于得道成仙的渴望和决心。


 

青龙寺位於陕西西安(长安)城南八里许铁庙以北的乐游原上。其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的,并且由尼姑抚到十三岁。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在修建大兴城时,将城中的陵园(土冢)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这些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为灵感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寺废.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城阳公主患病,有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病愈后,公主奏请,又立为观音寺。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为青龙寺.直到北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根据1963年勘察的线索,对青龙寺遗址位置,又进行了复查和发掘。首先钻探了新昌坊的街道,肯定了青龙寺位置。据中国佛教历史文献记载,印度各派教说都先后传入中国。密教在唐开元初期,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并成为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长安青龙寺惠果又传日本空海,空海在日本创立真言宗,至今信徒众多,传承不衰。 


  密宗尊奉大日如来,以真言密法为精髓,强调修行仪式。青龙寺一切修持都按教理规定进行。惠果阿阇梨为传法高僧,精通奥秘,广收门徒,善于教学,传授的两部大法,远及国外,今日的日本仍在盛行。青龙寺也崇为真言宗祖庭。


  青龙寺大阿阇梨(传法大师)惠果,一生弘传密教,化度众生,培养了一批中外专事密教研究大德。


  惠果(743-805 年)俗姓马,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人。九岁时,随不空弟子昙贞受学,后于青龙寺大佛殿前剃染,慈恩寺受戒.唐大历元年(766年)从不空受两部大法及传法阿阇梨位.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诸尊瑜伽。故惠果之学, 实兼善无畏、不空所传之长。惠果在青龙寺东塔院设灌顶道场,时称密宗大师。


  据《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载:慧果为花阳公主治病。很有效果。为此, 代宗赐绢一百匹、衣一.至大历中(766-779年),所有恩赐,钱物共一千余贯。惠果都用于修塔下功德,不为己有。他教化甚广,上自朝廷权贵,下至庶民百姓,都从受灌顶。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在青龙寺圆寂.门下弟子道俗千余人送葬。


  空海入唐前, 已得《求闻持法》一部,并读《大日经》,在研读经典时,多有疑难,遂兴入唐求法之志。 


  公元804 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留学。遣唐使大使为藤原葛野麻吕,副使为石川道益,判官为菅原清公、高阶远成等。空海与大使等乘第一舶。于七月从肥前松浦郡田浦出海,忽遇风暴, 在海上漂流三十四日于八月抵福州溪县海口。空海代大使向福州观察使致书,书中说:“乍见云峰,欣悦罔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早苗之遇霖”。又说: “原垂柔远之惠,顾好邻之义,纵其习俗,不怪常风,则涓涓百蛮, 与流水而朝宗舜海;喁喁万服, 将葵以引领尧天”。 刺使闫济美阅后,大为感动,给予热情接待。十一月,空海等由福州出发,途经杭州、苏州、洛阳,于十二月下旬抵长安。安置在宣阳坊官舍。次年二月,大使藤原葛野麻吕等归国后,空海移居西明寺。
什么是密宗?密宗,密乘,秘密乘,密咒乘,是一组同义词。与之相对的是显宗,然而一显一密,却都是大乘佛教。 

密宗的发源地是印度。它的起源可以从释迦牟尼佛传“胜乐金刚”法开始。其实密宗密法在恒久就有,只是在这世间叫做密法罢了。 

密宗的派系当今主要有藏密,东密和台密。台密的缘起始于唐朝玄宗开元年间,由“金刚智”, “善无畏”与 “不空” 三位密宗大师传入中国, 而东密的起源是在日本 ,是由日本僧人空海大师在中国依止慧果上师学习密法,并得到慧果大师的认可,带回日本,并大力弦扬密法于高野山。藏密的起源发生在公元七世纪。当时的印度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被西藏王邀请去降服一切魔难,并弦扬密法。这就是藏密的起源。藏密本身又分为四大支流,分别为宁玛派 (俗称红教),格鲁派 (俗称黄教),葛举派(俗称白教)和萨迦派(俗称花教)。 

密宗之称为密,即是依着佛的密意来修持。而且密法在以前是不公开外传的,只限于师徒的口耳相传。显宗所显,原亦是由佛心流出的密意,将此密意对凡夫加以表达,即是显的意思。因此显宗所说,以理论为主,密宗所说以实践为主,换一个说法,可以将显宗视为在教室上课,而密宗则在实验室上课。然而,须了解,一切实验,无不以理论为基础,所以入实验室前,应该先在教室学习,这也即是说凡学密宗,一定要学显宗的经论。 

密宗可说是佛教之中透过身,口,意三者,到达不可思议佛境的一个宗派。这种佛境就是“即身成佛”。 密宗有三密作为把凭 ,重于实践 ,修法具体,使人容易快速“成佛”。 

玄奘(602~664)

        中国唐代僧人。旅行家,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受度为僧,20岁受具足戒。参拜名师学《涅盘经》及《摄大乘论》、《毗论》、《成实论》,感各家学说不一,不知所从,决定西行求法以释疑惑。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经今甘肃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过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南下,沿途拜师求学,于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门下学《瑜伽师地论》及《显扬圣教论》、《中论》、《百论》和因明声明学、梵书《声明记论》。在那寺五年备受尊崇,为十大德之一。贞观十年离那寺游学东南西北印诸国,后返那寺。应师嘱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驳师子光见解;著《制恶见论》破般若毱多之说。后戒日王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玄奘为论主,立大乘义并示与众,到会者有国王僧众外道数千人,无一人敢对论,奘获全胜,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此后经西域南道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返抵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里,携回大小乘经律论657部。尔后住弘福寺、慈恩寺,集名僧建译场,20年间译经75部1335卷,主要有《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又将《老子》等译成梵文;著《大唐西域记》。门下高足如云,有窥基、圆测、神昉、嘉尚、神泰、道宝等。
贴子相关图片:



谭 子 化 书


谭峭


一、道化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含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窃,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蛇雀


  蛇化为龟,雀化为蛤。彼忽然忘曲屈之状,而得蹒跚之质;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斫削不能加其功,绳尺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且夫当空团塊,见塊而不见空;粉塊求空,见空而不见塊。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哉!


  ¤老枫


  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耳目


  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精神在我,视听在彼。跰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补,则是耳目可以妄设,形容可以伪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血气醉我,七窃囚我,五根役我。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苟无其疣,何所不可?


  ¤环舞


  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则人自变之。是故粉巾为兔,乐石为马,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图脸画眉,而人不知。唯清静者,物不能欺。


  ¤铅丹


  术有火练铅丹以代谷食者,其必然也。然岁丰则能饱,岁俭则能饥,是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则是我本不饥而自饥之,丹本不饱而自饱之。饥者大妄,饱者大幻,盖不齐其道也。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脱三光,何患乎一日百食,何虑乎百日一食。


  ¤形影


  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不变冠剑之状,不夺黼黻之色。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乃知瑚以非实,影以非虚,无实无虚,可与道俱。


  ¤蛰藏


  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以其心冥冥兮无所知,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无所为。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体物知身,体身知神,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


  ¤枭鸡


  枭夜明而昼昏,鸡昼明而夜昏,其异同也如是。或谓枭为异,则谓鸡为同;或谓鸡为异,则谓枭为同。孰枭鸡之异昼夜乎?昼夜之异枭鸡乎?枭鸡之同昼夜乎?夫耳中磬,我自闻;目中花,我自见。我之昼夜,彼之昼夜,则是昼不得谓之明,夜不得谓之昏。能齐昏明者,其唯大人乎!


  ¤四镜


  小人常有四镜:一名璧,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璧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观彼之器,察我之形,由是无大小、无长短、无妍丑、无美恶。所以知形气謟我,精魄贼我,奸臣贵我,礼乐尊我。是故心不得为之君心,王不得为之主。戒之如火,防之如虎。纯俭不可袭,清静不可侮,然后可以迹容广而跻三五。


  ¤射虎主


  射似虎者,见虎而不见石;斩暴蛟者,见蛟而不见水。是知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以隐可以显,可以死,可以生而无所拘。夫空中之鹿若飞雪,而目未尝见;穴中之蚁若牛斗,而耳未尝闻,况非见闻者乎!


  ¤龙虎


  龙化虎变,可以蹈虚空,虚空非无也;可以贯金石,金石非有也。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毙,神不可得逝。


  ¤游云


  游云无质,故五色舍焉;明镜无瑕,故万物象焉。谓水之含天也,必天之含水也。夫百步之外,镜则见人,人不见影,斯为验也。是知太虚之中无所不有,万耀之内无所不见。则世人且知心仰寥廓,而不知迹处虚空。寥廓无所间,神明且不远。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俨其容。则可以游泳于寥廓,交友于神明而无咎也。


  ¤哕咽


  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臭腐了然虚,珍羞必然无,而哕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惧菽酱若蝤蛴者,有爱鲍鱼若凤膏者。知此理者,可以齐奢俭,外荣辱,黜是非,忘祸福。


  ¤大化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而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是以大人以道德游泳之,以仁义渔猎之,以刑礼笼罩之,盖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也。故道德有所不实,仁义有所不至,刑礼有所不足,是教民为奸诈,使民为淫邪,化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上昏昏然不知其弊,下恍恍然不知其病,其何以救之哉!


  ¤正一


  世人皆知苋菹可以剖鳖,而不知硃草可以剖人。小人由是知神可以分,气可以泮,形可以散。散而为万,不谓之有馀;聚而为一,不谓之不足。若狂风飘发,魂魄梦飞;屐齿断蚓,首尾皆动。夫何故?太虚,一虚也;太神,一神也;太气,一气也;太形,一形也。命之则四,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


  ¤天地


  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营虰者,肠中之虫也, kq 我精气,铄我魂魄,盗我滋味,而有其生。有以见我之必死,所以知天之必颓。天其颓乎,我将安有;我其死乎,营虰将安守?所谓奸臣盗国,国破则家亡;蠹虫蚀木,木尽则虫死。是以大人录精气,藏魂魄,薄滋味,禁嗜欲,外富贵。虽天地老而我不倾,营虰死而我长生,奸臣去而国太平。


  ¤稚子


  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为像所侮。化家者不知为家所化,化国者不知为国所化,化天下者不知为天下所化。三皇,有道者也,不知其道化为五帝之德。五帝,有德者也,不知其德化为三王之仁义。三王,有仁义者也,不知其仁义化为秦汉之战争。醉者负醉,疥者疗疥,其势弥颠,其病弥笃,而无反者也。

用脑过多:茉莉花茶、绿茶 

体力劳动、运动过后:乌龙茶、红茶

常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绿茶

缺乏劳动和运动的人:绿茶、花茶

嗜烟酒者:绿茶

肉食主义者:乌龙茶

阴虚体质者:绿茶

阳虚体质、脾胃虚寒者:乌龙茶、花茶

便秘:蜂蜜茶

减肥美容:乌龙茶、普洱茶、绿茶

抗癌、防癌:绿茶

降血脂、防动脉硬化:乌龙茶、绿茶

延年益寿:乌龙茶、红茶


(本贴转自丫丫健康网)

       陈抟,字图南,生于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修炼神仙炼气之术。曾跟四川道士何昌一学习“锁鼻术”—即不让气从口鼻进出的高深气功术,所以精于睡功,睡下去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有时甚至熟三年。后来隐于华山,常和关西逸人吕洞宾等来往。陈抟虽然隐居,但也关心世事。五代时,朝代更替有如走马灯,每一新朝登台,陈抟听说后都紧皱眉头。唯独听说赵匡胤做了皇帝,拍手大笑道:“这回天下定了。”从周世宗到宋太祖、宋太宗,闻说陈抟名声,召他出山,但他很快又坚辞回华山,高卧修真。一次宋太宗又派人带着亲笔信去请陈抟,陈抟却回信说:“数行丹诏,徒烦彩凤唧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又说自己“精神超乎物外,肌体浮乎云烟”,就此长住华山,直至一百十六岁时仙化,遗骨也葬在山中。 
  且说有位文人金砺,漫游到华山脚下,拜访陈抟的朋友崔古,想请他引见陈先生。崔古说道:“先生正睡呢,等他醒来再见吧。”金砺问:“他什么时候醒呢?”崔古说道:“或者过半年,或者三个月,最少也要月余。你不如先到别处去,过些时再来。”一年之后金砺再访崔古,适陈抟也来到,金砺于是恭敬礼拜,向陈抟请教睡道,陈抟于是侃侃而论,说出一番睡经来: 
  “现在一般人,汲汲担心衣食不足,饿了吃,困了睡,鼾声轰响,四周都可听到,一夜当中几回醒来,那是因为被名利扰乱了意识,被美酒和佳肴弄昏了心志,这是世俗的睡相。至于那仙家的睡法,留藏着直气内息,漱饮着甘泉玉液,肺气出纳的门户牢不可开,精神活动停止不可启动。然后召苍龙守住东宫,让白虎把牢西室,真气在丹田中运转,神水在五脏中循环。然后元神脱出泥丸九宫,恣意游行在碧霄,踩着虚空,如履实地,—卜升天际,如走平地。冉冉徐行,与祥风一起遨游;飘飘荡荡,和闲散的云朵一起出没。因此经历昆仑山的紫府仙宫,周行洞天福地,咀吸口月的精华,赏玩烟霞变幻的绝景,访问真人,讨论仙家的真谛,和仙子相约,到人世外去旅行,回看沧海扬起灰尘,指点阴阳,长啸以舒散形神。游兴尽,便足蹑清风,身体浮驾着落日的余晖回来。所以,这一睡,不知道岁月迁移。哪里还愁什么陵谷变迁?” 
  陈抟这——番话说得金砺如醉方醒,方知高人一睡与俗人睡相有如此大的差别。陈抟又送他几首吟睡诗,更深入地阐释厂睡中真谛。其中一首写道:“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烟里长存乐,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玄。”原来,陈抟高卧,实际是在修仙家内功,他睡梦的底细,便在这最高深的玄功呢。  

        《修真图》中有言:“金刚以火炼,烈火产真形。”焚身以太古之火,再入太上老君的八卦丹炉中受九九八十一天的丹炉之真火烈炎,才能得到齐天大圣孙行者的火眼金睛,透观三界而无碍、遍观八方而如眼前矣。 



若然山人做歌曰:  

烈焰腾空煮山川,一壶玉液凝成膏,
金霞动荡燃三界,未有一情不火烧。

本贴转自:大雷音文化网

作者: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李安纲 博士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来自于说书人的话本,因而存留着话本的痕迹,比如诗词韵文等。这些诗词韵文往往是为了提醒听众注意而演唱的,或者是对所讲内容的概括,或者是后人的赞叹等,在《三国演义》中仍旧保留着这样的方式。然而,离开话本越远,这种方式越带有独特的色彩,即为着表达一定的主旨和思想而作,如《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前者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现金丹学主题,次者则要美化性器和形容性活动以及宣扬轮回报应等,后者则更多的是成为人物寄托思想、发抒情怀的于段。
 
        可见,对这类小说中的诗词韵文绝不可忽视。然而,在鲁迅、胡适等人“滑稽说”的错误引导下,读者往往跳越过那些表达思想主题的诗词韵文,甚至连每一回的回目章眼也不去追究一下。比如读《西游记》,对其所谓“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等等,满纸的金丹学术语,难道能认为是作者用来开玩笑的吗?果然有的学者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当时金丹之学风行,作者习知,所以采用金丹学术语来讽世。问题是,在明代小说中除了《西游记》,我们无法再找到另一部回目和诗词韵语中用金丹学术语的。以之讽世的说法,何所据而云然。事实上,作者对于金丹学的精通,绝非那些由于时尚而对此粗通一二的学者可比。如果平心静气,实事求是地翻览一遍《西游记》,就会发现作者不仅在回目采用金丹术语,而且是在表述修道炼丹的次序和过程的,与讽世毫无关系。《西游记》中的词诗韵文有很多是引用前代金丹学大师的,还有自己创作来提纲挈领、表现金丹学主旨的。其内容体现着作者的金丹学思想和他于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对此,本文拟从三方面来探讨。
 
        金丹,金谓宝贵、坚固之意,丹是灵丹妙药之丹;古人认为,有了金丹,人类生命就可以永存,因此秦汉以后的方士都注重炼丹。丹由铅、汞化合而成,并靠土的凝合。土又称刀圭,所以这铅、汞、刀圭便是金丹的三要素。相传黄帝当年在鼎湖立丹鼎烧炼,丹成而白日飞升。金丹学是研究丹道修炼的技术、过程、宜忌、层次等的学问,共有三个阶段。在秦汉之际是外丹学,主要指用原料在身体之外所烧炼,通过化学反应而得丹药,如龙虎金丹等。饮服外丹之后,的确会产生某些奇妙的感觉和身体上的生理变化,甚至会柔弱如处子。然而,服食过度,会造成铅汞中毒,反而速死,所以经过魏晋南犯朝的试验,隋唐之际的内丹学便应运而生。内丹是人体内修炼成的丹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丹成而弃壳升仙而永生。但是,这金丹究竟有无形状,是否能修成万寿无疆,都值得怀疑。况且,如果执泥于金丹有形,往往使修炼者走火入魔,适得其反,于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便有了宋元之际的以心性为金丹之说。宇宙万物有形有坏,有形的金丹一定会坏,所以必须修炼无形的金丹。而无形的也即形而上的东西唯有心性能够达到。古人认为,一心包容万物宇宙,心即是佛,佛心不二,金丹即是佛性。明心见性,便是解脱,无忧无虑,当下即佛。这就是全真道的要旨,它将儒、道,释三教合一。将心性与生命圆融在一起,采用阴阳五行、易经八卦、金丹性命等手段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西游记》产生在全真道飞速发展,陆王心学鼎盛的时代,形成了独特的金丹学思想,即以心性为金丹。因此《西游记》作者选用的金丹诗也是以心性为主题的。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主题便是心性说,许多道士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如著名的宋代丹道学大师张伯端,早年业儒,中年好道而晚年入佛,他的《悟真篇》被奉为丹经之祖,其中许多篇章都已表述以心性为金丹的见解,如《即心即佛颂》即然。《西游记》第14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开篇即全首引用该诗。
 
        小说作者对这位道教南宗祖师号紫阳的张伯端似乎情有独钟,专门在第71回中塑造了他的形象,即送给朱紫国金圣皇后一身棕衣以防妖的紫云仙:“棕衣苫体放云烟,足踏芒鞋罕见。手执龙须蝇帚,丝绦腰下围缠。乾坤处处结人缘,大地逍遥游遍”。此外,在第29回开篇引了他的《西江月》〔妄想不复强灭〕,仅有个别字不同。第5}回开篇又化用其《西江月》〔德行修逾八百〕上片,下片作:“虎咒刀兵不怯,空劳水火无想。老君降伏却朝天,笑把青牛牵转。”这是为了照应上回与青牛老怪的打斗故事才改的。在第96回开篇再引他的《西江月》〔法法法原无法〕,只把首句改成了“色色色原无色”,与空相对,正可谓点铁成金。第36回孙悟空对月作诗,即化用张伯端《悟真篇》中的绝句。第99回的一首律诗,末句即化用的是《悟真篇》一首绝句。
本帖转自武当三丰派传人黄传波(道号 师来)的博客:武当
http://hi.baidu.com/wudanghuang

初学太极拳,有的人会觉得膝关节疼痛 ,这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疼痛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
所谓正常的疼痛是因为运动量增大,两腿肌肉的收缩强度和频率增高,热量消耗大增,引起肌肉疼痛,这是正常现象。疼痛的范围逐渐由大小腿肌肉腿索道膝关节,这是由于活动量的增加,膝关节内的软骨组织和韧带以及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膜等揉磨量增大,内神经受到刺激,也同样会引起疼痛。这也是正常现象。有的人腿疾,如强力致损、关节炎、膑骨软化等等,也会在联系中有疼痛感。只要锻炼得法,太极拳练习还会对治疗腿疾,尤其是膝关节慢性疾患,有十分好的疗效。
不正常的疼痛则是久痛不止,越来越严重,或原疾患加重,产生浮肿积水。这都是练习方法不当所造成的。要避免伤膝,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过。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若屈膝超过脚尖,必遭伤害。
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
太极拳运动时,过度运作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若膝关节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城病变。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坐胯,尾闾中正,既所谓立身中正。

2.在转身时负重扭转不要过度,脚尖与膝尖不要形成夹角,要始终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3.莫滞劲,行架过程中多是一腿负重,膝关节既要承受自身体重的压力,还得承受运动中劲力的冲击。所以在主观上减轻膝关节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

4.不激烈,人们在行架之前都有个热身的过程。有的人采取硬踢、猛压、快转、强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伤的,特别是中老年人。在膝关节疼痛期间,不但热身时按摩,练完拳按摩,有腵要多按摩。
初练拳时多由于大小腿运动机能差,劲力充足,膝关节就首当其冲随受各种打击,待练习时日一长,腿上的肌肉的收缩张持能力增强,自然就能起到替代和保护膝关节的能力,这时的膝关节就不那么“骄气”了。所以长期练拳的人很少有膝疾发生。
 http://post.baidu.com/f?z=265411038&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C8%F4%C8%BB%C9%BD%C8%CB&pn=50

若然山人读空海汉文诗集《遍照发挥性灵集》而纳览该书脉络:

图片1:介绍真济之遇大德空海,旋叙述空海奉饬令入唐受教于惠果。
图片2:介绍空海受惠果传灯衣钵得两部曼佗罗传授为密宗第八祖,并以殊诗玄言而得唐人欣赏,多有诗作。
图片3:赞空海任意赋咏,随手成章,至如慕仙诗:高山风易起,深海水难量。气质冲扬,劝戒风雅,以三教之玄思独成济世之诗章,门下以师恩如山汇编而成《遍照发挥性灵集》,永录玄思。诗集由幕仙诗而入手,得三教之精思,可鉴遍照金刚龙心雪魄。
图片4:大仙圆智略,法身独能详,诗文契妙义,三教呈诗章;
图片5:鹫鼠食腐肉,玄鹤纳清凉,人生迅如电,无常逞刚强,
    老眈守一气,伯夷绝周梁,三教皆向善,独能邀心王。
练习玉环桩时应该注意保护膝关节不使受伤:

         以前一位好友曾跟我提起过玉环桩练习过度会导致膝关节受伤的事情,因此我就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学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量和度,不能不顾身体实际的过度练习,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尤其象练习玉环桩这样运动量较大的功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过于威猛,否则容易导致膝关节等感觉不适甚至受伤。当然在练习其他内容时也要注意时刻感觉身体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精进!

         练习玉环桩时应该注意保护膝关节不使受伤:


         以前一位好友曾跟我提起过玉环桩练习过度会导致膝关节受伤的事情,因此我就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学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量和度,不能不顾身体实际的过度练习,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尤其象练习玉环桩这样运动量较大的功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过于威猛,否则容易导致膝关节等感觉不适甚至受伤。当然在练习其他内容时也要注意时刻感觉身体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精进!

   武当福地,古来是仙真潜修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便派使者捧着诏书礼品,进武当山来寻找一位神仙,叫作张三丰。但使者在山中守候寻觅了好一阵,却未能见到张三丰之面,只好怏怏回朝复旨。 
  这张三丰,原名全一,又名君宝,辽东人。传说他生于南宋末。五岁时染上眼病,双目渐渐昏不见物。碧落宫住持张云庵,是位世外高人,一见张君宝便觉得奇异,对他父母说:“这孩子仙风道骨,不是凡器,但双目遭了魔障,必须拜贫道为师。脱去尘翳,使智慧之珠重新清朗,到那时自然送还。”君宝母亲允诺。从此君宝便跟着张云庵,静养了半年,双目渐渐明朗。师父教他读道书,一经过目,便懂得深义。有空暇,又读儒释两家著作,只是随手翻阅,稍了解其大意,便搁过一边。匆匆七年过去,母亲思念君宝,又将他召回家去。 
  此后他也研读过儒学,有文名。元朝时有几任长官闻他名声,他做官。他仰慕晋代葛洪为人,不想真的做官,只想如葛洪讨个勾漏县令的闲职便于修道一样,任个散职,便利寻仙访道。谁知一年之中父母相继谢世,无法应召。此后他便绝意仕进,一心访道。先在燕、赵、齐、鲁等地名山古刹中漫游,前后几乎三十年,没有什么异遇。于是他西行进入陕西、甘肃一带,见甘肃的宝鸡山泽幽邃清秀,便隐居于此。其中有座三尖山,三峰挺秀,林木苍润,因爱这山势便自号为“三丰居”。 
  元枯元年(1086)十七岁时,张三丰才进入终南山,遇见火龙真人,传授真诀。于是辞别师父,在江湖间漫游了几年。此后,进入武当山隐居调神九年,才修成大道。因他不修边幅,人又长得高大,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穿一领蓑衣,一件旧衲;吃起东西,成斗成升的,一扫而空,但有时又常常几天甚至几月不饮不食,人都称他“张邋遢”。此后又往来宝鸡、武当等地云游。 
  这一年,他回到宝鸡金台观。一天他静坐炼气,阳神出壳,朋友们见他气息全无,以为已死,便买来棺木将尸身收敛了。到下葬时,忽然听到棺内有声响,忙启开一看,他已活过来了。此后,他仍入武当山,并在四川、湖北一带出没。 
  张三丰在武当隐居,继承五代时曾在此隐居的陈抟的丹法,精于蛰龙功。同时,又精于武术,创立道门内家拳,现在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是内家拳的流变。内家拳以内气为本,技击中倡导以弱克刚,独具一格,在天下广为流传。至今武当道士仍奉三丰祖师之教修习拳剑。 
  且说张三丰在元明之际,便被人视为神仙,所以明太祖渴望见他。永乐皇帝朱棣继位,渴慕之心更超过他父亲,曾派给事中胡溁、太监朱祥,捧着皇帝诏书、香币入武当山寻访,找了几年,也没能见到三丰。原来张三丰认为,做皇帝的应当专心治理国家,不应因修炼道术而耽误正事。古来因方士酿成大祸,都是从以仙术进奉入朝开始的,真的登入仙圣境界的,决不可以学习唐叶法善、宋林灵素一辈人。 
  从朱元璋到朱棣父子,寻了几十年,终究没有见着张三丰。朱棣不得已,派了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人,率领兵丁三十万,大建武当山宫观,化费以百万计,但是,隐仙始终不出现,人们到底还是摸不清张三丰的去向。  

       我觉得应该纠正某些同道对丹经武学的错误认识。

       时下有很多人认为丹经武学就是单纯的习武,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丹经武学是以武入道的内容,也就是说武是末而道是主。


       李兆生老师曾经在武当山丹经武学课堂上说:“大家翻看一下前些年的杂志,都宣扬能把人打的如何如何残忍,这些人只知道练外家的刚而不会练习内家的柔~~~~”又说:“你再能打,你去跟火车打打试试”。因此李老师和张三丰祖师的观点都是一样的:欲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而不徒做技击之末耳。都主张以道为宗,武也好,文也好,不过是入道和悟道的手段。因此我们不应该舍本逐末的一味追求武功。


       阎政昌老先生也说过:拳手是福,伸手是祸。关亨久老先生也专门著文告戒后学:千万不要练成狂人。这也许是这些前辈先祖对我们这些后学最好的训诫。因此,我们在丹经武学的学习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不应该过分的宣扬武力,误导学员,以免误人子弟和损害武当宗风的形象。


       老子说:守雌不雄。在现在的法制社会中,武术的作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一切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的去生活、工作和学习。应该文武并重、文武同修,注意涵养道德,平和心态,做一个善良的谦谦君子,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以道德修养提高人生境界,这才是我们这些丹经武学爱好者应该走的正确的人生道路。

什么是丹经武学的传播标准

若然山人认为丹经武学的内容都是根据易理而设定的科学内容,是根据天地自然的运化规律来调整人身经络循环,使人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状态的科学内涵。
       因为大家都知道人身是法天地而生形的宇宙信息微缩体,可以说丹经武学的每个式子都符合易理和人身的阴阳变化之理,都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锻炼方法。都是经过无数中华先祖对宇宙人身的不懈探索而得来的科学内涵,是真正的国学精粹,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地方,是完全的科学,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在里面。至于有一些人因为不了解这个断代已久的国术内容而对它产生怀疑,则只能是张三丰祖师说的那句话“不是古籍不通,是你不懂”。也是因为这些中华国学精粹断代太久,人们无从知晓的原因。
       既然这样,我们每个热爱国学的人都应该首先从自身作起,先真实的去按照李兆生老师所传授的丹经武学内容脚踏实地的努力,然后再把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获得的对于丹经武学的认识,真实的去告诉别人,做一个丹经武学国学内容的推广者,让更多的人通过练习丹经武学的内容获得身心健康。而不要自己也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因此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的去读李老师的著作。
       我认为我们在宣传国学的时候也要有层次和对象之分,对于普通社会大众不益过于宣讲他们还不能理解的金丹大道等丹经武学的高深内容,而应该着眼于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通过丹经武学的锻炼使他们增强饮食、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切实的改善体质,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把丹经武学向大众普及的最根本的要求和目标。至于以后的开通经络、产生内功武法或者是炼丹成仙等等较为高深的内容,只适合少数的有志于此的国术精英。
       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应该严格按照李老师“丹经武学国学大课堂”(参见本站教学信息)的教学内容和标准去推广这些国术精粹,着眼于改善人们的体质,如果人们能于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心有所得,即可步入修真大道。可以说李老师的各种国学著作和国学大课堂的授课内容,就是为我们制定了一个丹经武学健康传播的标准,就象学校的教学体系一样,即有教学大纲、又有内容翔实的教材,还有能够达到的标准,可以限期取证于自身。因此只有严格按照李老师制定的教学标准和各项要求去传播国学才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和对社会大众负责的,因为只有李兆生老师才是得到社会公认的、最权威掌握丹经武学真实内涵的国学大师。
       但是在开始向社会传授丹经武学国学内容的时候切不可好高务远、不切实际的去随意发挥,过于宣扬一些普通人难以达到的高深内容,那样的话只能适得其反、造成空中楼阁而有害无益!

清定上师,俗名郑全山,浙江省三门县高枧乡高村人,生于光绪廿八年(1902年)冬月十七日,生前为成都昭觉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暨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常务委员。

清定上师出身于世代信仰佛教的家庭,素受佛门薰陶。1920年毕业于广州大学哲学系,因品学兼优而留校。甫半年,出于爱国热情,投笔从戒,考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就读,旋又考取南京国民党政训研究班,毕业后被派往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工作,初任少校秘书,继调南京,历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交通研究所中校处长,中华民族复兴社上海分社助理书记,先后两次主办上海大中学生集中军训,任上校政训主任,后调两广,任第四战区党政军干训团上校训育处长,第四战区政治部上校主任。在重庆,任中央高级党政军干部训练团少将政训主任等职务。宦海浮沉,不忘民间疾苦,1941年5月3日(农历辛已年四月初八)基于不满政治腐化的现实,发愿弘扬佛教庄严国土,利国利民,萌出尘志,主动到重庆南岸狮子山慈云寺,依澄一法师座下出家,并于同年冬月十七日,到成都昭觉寺依慧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昨夜恩师又传我,进步缓身用急发。
臂弯身伏势高低,龙鳞进退气凌砂。
如需献爪龙拧身,照面横拓击金瓜。
间或拧身拳横过,一塘池鱼随峰差。
身如张弓有进退,手若劲弩强弓发。
单掌扣开来时路,龙爪现处起狂砂。
上去昆仑中封仞,威猛藏之不轻发。
龙腾深渊携带雨,李广射虎惟神杀。
惟有循经成罗汉,谁知身中贯金砂。
从此山人悟拳脚,不向俗人面前夸。
梦里恩师常点授,众人听罢笑哈哈。

        请问好友刁广平在吗?自从2002年沈阳一别,已经过了5个春秋,非常想念,人生短暂,转瞬已经相识将近15年了,却没有了老友的音信,希望见到这个启示后在下面留言。也希望知情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就不设酬金了,呵呵~~


 

练习玉环桩时应该注意保护膝关节不使受伤:

以前一位好友曾跟我提起过玉环桩练习过度会导致膝关节不适的事情,因此我就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学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量和度,不能不顾身体实际的过度练习,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尤其象练习玉环桩这样运动量较大的功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过于威猛,否则容易导致膝关节等感觉不适甚至受伤。当然在练习其他内容时也要注意时刻感觉身体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精进!


文武无非阴阳同气相求,和气生于心中体悟自然大道,楼主所行实是以文武而合大道之作为也,能以无心入道,则自然气质高雅而不乖戾,有别俗类,楼主真文人也,真雅士也,有如此胸怀,如何不能万里目前,大道了然于心胸。因赞曰:

率真兮而发先天之性
纯粹兮自显后天之德
属文于笔端兮而挫万物
纳道于心胸兮如润山河
我辈同修兮索于真阳
真阳周注兮身成湍流
湍流飞卷兮竟起流龙
流龙出渊兮漫卷彤云
彤云狂飙兮气壮山河
气壮山河兮呼应寰宇
呼应寰宇兮道之奇玄
道之奇玄兮人天合一
人天合一兮顿悟本原
我之非我兮非我而道
吾与道本一兮今古如一
谢谢归云闲人的留言:

您说:“武当仙境似瀛洲。三世为人始得游。今世福因前世积。来生功过此身修。富无仁义风中烛。贵不公廉水上沤。殷勤寄语来山者。踢破尘关速转头。——武当紫阳观小道人朗朗呼诵。童音嘹亮。闻之有味。
尊友修真养心,甚敬钦!
道教所言东方长乐净土,与佛教所言西方极乐净土,存乎一心,皆由心造。尊友以为如何? ”


若然山人甚为同意您的观点:
此一心可以纳尽虚空、吸进万物,因其与虚空等体同寿;此一身前因转后果、后果续前因,如一浪激起一浪,波浪涛涌,如叶舟飘零海上为造化所颠弄。惟有心入虚空可以窥见一切相本是水中浮沤。心者光明犹火也,神而变化其龙乎?此一心是宇宙灵明之动荡而不可言传,如人饮水自知耳,其妙密不可一物而得入,其虚而谦之可吸尽东海并北海还有万象万物。驾御此心者可以如庄公化蝶而生凌霄之翅,亦可如雪山飞龙腾起虚渺玄云。心者元龙也,宇宙之本源也,万物生化之渊溯也,佛爷老子之大道也!
浅薄见识,吾兄莫笑,才睹留言,旋即回复,如有怠慢,还望海涵。


我个人感觉,阴阳合德,在天地自然,就是风调雨顺,阴阳运化正常,付万物以生机,生机勃发的自然界就是阴阳合德的表现。反之阴阳乖戾,天气和地气离绝,阴阳运化失衡,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洪水、或者干旱、甚至山崩地劣、海啸飓风,这些是由于天地阴阳不能合德、阴阳离绝而造成的吧。
阴阳合德在社会表现为人伦和谐,民风淳朴,盛世现前,现在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可以看作是阴阳合德的表现吧,反之如果阴阳离绝和乖戾,则会草木杀人、民不聊生,如一些战乱连绵的国家是也。
阴阳合德在个人表现为身体阴阳平衡、心平气和,有好施向善之心,有求德向道之愿,禀赋天地正气,行事和于天理,是为心合阴阳之德。
阴阳合德表现在人事中,是不怪诞狂劣,秉持天真正气,所行所做合乎阴阳运化。世上本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而分化万事万物,阴阳不离绝,才是阴阳合德。阴阳离绝,则不能产生运化,就会脱离大道运行的轨迹,而如流星散失荒野。
阴阳合德表现在修真中,就是逆转运化,改顺为逆,再造阴阳,重结太极,回归大道原始状态。在丹道里就是由消耗改为收藏,由运用改为结合,由矿砂炼出纯金。逆转乾坤就是李老师修真图中提到的“玉炉长焚散大千,阴阳交注造化全,山人指出生死路,倒转真华便成仙”。大道本是玉炉烟,惟有熊熊烈火可以化尽繁杂,而去矿成金,也就是升华气质,气化纯阳的过程。
因此,概而言之,阴阳者,太极之所顺化也;太极者,阴阳所逆化也,此是大道之流变规律,未曾须臾停息。而阴阳离绝则失生化之机枢,脱离大道轨迹,如流星消失于苍穹。因此,天地乃万物之逆旅,万物乃天地之过客。惟有道者可以与道同归,体察万物之运化,以滴水合于汪洋,则滴水既是汪洋,汪洋无非滴水,可偿大道天真之愿矣!
若然山人信口而言,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错谬,敬请指教。

须知武术也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不是建立在杀伐的基础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都是以大道为其根基。武者大道枝叶也,是以武演道,而非以武杀伐障道。许多人热衷于武术,不是看中它的文化内涵,而是想以武技炫耀于人前。如果以此为意则易失衡阴阳而练成尚武的狂人,与己与社会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

世俗某些人所推崇之武术者乃是武之技术者,以杀伐为特征,可以是戳眼睛、撩阴部等种种技术,只要能伤残于人,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却与大道无关,技术再好也不入宗流。

武学者以武为学,以武演道,是文化和学问也。中华远祖传下的武学不是世俗认为的武术。术者小技也,学者大道也,何取何舍,人品学问判然而别。以武学而为意者,崇尚大道,气质超凡,以文武成阴阳大义,合于自身而成道妙。

因此,李兆生老师以及武当历代先祖,虽身怀绝学,但是却从来不与人比武或者炫耀于人前,而把继承中华国学的学术内涵、弘扬祖传大道作为自己最大的使命和责任。试问如今国学界能有如此大气魄和大学问者能属几人?

须知武当属于内家重手法,以天罡煞气布于周身内外,身手若混金所铸,举手投足可瞬间致人伤残,否则武当还如何能称之为中华国粹、内家武学?大家可以到丹经武学网站上看李老师的练功照,盘手错足,身若虬龙,指若钢钩,神形俱备,瞳射天威,未战而慑人神魂,是为内家武学也。

练武者并非可以天下无敌,李老师当年就说过:你再能打,你去跟火车打打试试。尤其在如今的火器时代和法制社会,专门找人比武、切磋武技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武学以能合于大道为最宝贵。高人隐士多避居山川,远离世俗即是此意,以文悟道明澈心性,以武演道开经展脉,文武双修而合成大道,是为中华国学的最高境界。能以心印证国学,胜于任何形式的比武切磋!如果见面谦和相敬如宾、印证国学闻声花开则是人生快事,反之若以杀伐必胜之心而互相印证,无非罗刹之遇魑魅。
若然山人常观红尘而羡秋月,常思离尘而慕鸿鹄,玄鹤高翔可是远离怅惘?流龙开张可是天际翱翔?大漠苍茫曾念玄奘之无欲,沧海横渡可叹空海之有情,金刚种性非有殊特远思不展菩提,红尘欲妄只有大悟可以澄清,是此心如金刚,还是金刚似此心?心无其心,念何为念?一切虚无境界缠绕众生,是否已生勇猛褪俗之心志?欲海苍茫,人我共渡,惟有圣教,可做大航,扶桨横渡,直挂云帆,我心他心,圣心凡心,愿共乘大航以赴彼岸!

恩师李真阳曾有句:古木玄猿啼夜月,高空鸿雁点秋云。秋云高渺,尚不至摩天,古木猿啼,因悲不能归根明月,真如浩瀚之远天可是我若然山人之家园,望月长叹而无大鹏之羽翼,瞪目遍寻,何处是太白玄栖之高楼?惟愿他日赖此真如玄念,而生成悠长振风之羽翼,一日振翅起鲲鹏,大千三地任遨游!

山人玄思已久,独怅然而做小诗聊蔚心怀:

何时心如月,清凉不得殇,
兼身生羽翼,振翅任高扬,
不知忧和愁,也无情欲长,
登高望天齐,举目透天狼,
心如明月净,身似龙高翔,
若然能如此,餐露亦琼浆!

上图就是李兆生老师手绘的武当宗风宗传古图《修真图》,已经被转贴到互联网各处成为热门.
若然山人认为丹经武学的内容都是根据易理而设定的科学内容,是根据天地自然的运化规律来调整人身经络循环,使人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状态的科学内涵。
因为大家都知道人身是法天地而生形的宇宙信息微缩体,可以说丹经武学的每个式子都符合易理和人身的阴阳变化之理,都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锻炼方法。都是经过无数中华先祖对宇宙人身的不懈探索而得来的科学内涵,是真正的国学精粹,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地方,是完全的科学,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在里面。至于有一些人因为不了解这个断代已久的国术内容而对它产生怀疑,则只能是张三丰祖师说的那句话“不是古籍不通,是你不懂”。也是因为这些中华国学精粹断代太久,人们无从知晓的原因。
既然这样,我们每个热爱国学的人都应该首先从自身作起,先真实的去按照李兆生老师所传授的丹经武学内容脚踏实地的努力,然后再把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获得的对于丹经武学的认识,真实的去告诉别人,做一个丹经武学国学内容的推广者,让更多的人通过练习丹经武学的内容获得身心健康。而不要自己也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因此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的去读李老师的著作。
我认为我们在宣传国学的时候也要有层次和对象之分,对于普通社会大众不益过于宣讲他们还不能理解的金丹大道等丹经武学的高深内容,而应该着眼于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通过丹经武学的锻炼增强饮食、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切实的改善体质,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把丹经武学向大众普及的最根本的要求和目标。至于以后的开通经络、产生内功武法或者是炼丹成仙等等较为高深的内容,只适合少数的有志于此的国术精英。
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应该严格按照李老师“丹经武学国学大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标准去推广这些国术精粹,着眼于改善人们的体质,如果人们能于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心有所得,即可步入修真大道。可以说李老师的各种国学著作和国学大课堂的授课内容,就是为我们制定了一个丹经武学健康传播的标准,就象学校的教学体系一样,即有教学大纲、又有内容翔实的教材,还有能够达到的标准,可以限期取证于自身。因此只有严格按照李老师制定的教学标准和各项要求去传播国学才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和对社会大众负责的,因为只有李兆生老师才是得到社会公认的最权威掌握丹经武学真实内涵的国学大师。
但是在开始向社会传授丹经武学国学内容的时候切不可好高务远、不切实际的去随意发挥,过于宣扬一些普通人难以达到的高深内容,那样的话只能造成空中楼阁而有害无益!


李兆生先生书法作品---独钓寒江雪
转自天宝斋
http://www.9a9a.cn/lizhaoshen5.htm

正真子李真阳尝言:

“动静诸法,远追秦汉,近袭明清,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睹之近则师承,亦有证真,足以见其法衡准、规矩、不易。

秦汉时期,除丹道之术外(当时好道者多,得道者少,外丹兴盛,内丹则未能广传),流传至今的桩法各有千秋,虽古朴无华,简洁易行,但其内涵深刻。流传至今的武术之内功‘云雾桩’‘北齐佛子四势’,合于自身经脉之运化,行功于朝夕子午,‘纳四时之正气’,‘结聚天罡元气’,外行金刚之力,坚如铁石,内以气机外注,行吞吐往来之法,开厥阴真窍,气出劳宫,此功孕育出后来道家的‘须弥神掌’。

唐宋之际,行功修真,风习日炽,故而成就者多,行功久注,流传世上。丹道修持思想在当时思想领域中有很深影响。

晚唐宋初,长睡之寿仙陈抟老祖泄出卧功隐秘,行功之中,‘长饮玉液,久藏金息,呼丁甲至,真吾出于金顶,神游八极’,不计岁月流失。虽为卧姿,却行内功丹道。留存至今之睡功、卧功,‘罗天养真桩’‘碧落游仙七姿’,皆是此密之流。此术蕴于武途,内密行真,说破‘元真出游之秘,道出真元飞腾之举’。

  ‘三丰道人’开后来内家玄奥,功法一统而下,合于丹道,化以修真,引出内家功法。

  宋元以后,三教归一,行全真之法。及至近几百年间动荡纷纭,诸家兴起,行持各异。”

  上述文字节录于真阳吾师所著之《真元养生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一书第2页。

------------------------------------------------- 

  若燃山人(亦称若然山人)慨而叹之并做歌曰:

  大千万古岁月稠,多少仙真行径高,

  醉卧华山饮玉液,久藏金息听怒涛,

  云雾长饶玲珑体,丁甲护持真火烧,

  罗天养真度岁月,飞剑拭出鬼神嚎。




昨夜恩师又传我,进步缓身用急发。
臂弯身伏势高低,龙鳞进退气凌砂。
如需献爪龙拧身,照面横拓击金瓜。
间或拧身拳横过,一塘池鱼随峰差。
身如张弓有进退,手若劲弩强弓发。
单掌扣开来时路,龙爪现处起狂砂。
上去昆仑中封仞,威猛藏之不轻发。
龙腾深渊携带雨,李广射虎惟神杀。
惟有循经成罗汉,谁知身中贯金砂。
从此山人悟拳脚,不向俗人面前夸。
梦里恩师常点授,众人听罢笑哈哈。

太极拳者乃取天垂之象而成拳,追根溯源,无非是中华远祖、历代先师,导引形体由兹而渐成拳术。太极拳者以太极而成象于自身也。因此,太极拳实际上是内家导引之术,以形体展动而导引经络、调配阴阳之技术也。

能形体动而内脉随行方是太极之本意,否则赖何而运化大易耳?中华国术远溯千祖,是以宗传为根基,如华展叶而泛波无限成为世传多种流脉。因此,太极拳非是某家所造拳,而是无数先祖在修真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成形的一种内功外运,外运而修内脉的古老拳术,今人多远追张三丰祖师为其源溯。

且不论由谁而造拳,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太极拳非是外家之武技,而实是内家之修为课业。若以外家而言之,则无太极之运化可言。须知太极拳之所以名其为太极拳者,就是因为能运拳导引而使自身阴阳达至于太极之境界也。张三丰祖师曾概言修真国术之境界:欲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而不徒做技击之末尔。可见中华国学修真之古老传统和法脉,是为改善人的身体健康,与天地和其德,与四时和其序的履踏自然的修为,而非是为取人首级、断肱折股所独设。虽然它也运化武技而设防于外界侵扰,但究其根本无非是中华先祖探索人生大道的产物。

因此,时至今日,李老师以其《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来考据史实,重新恢复太极拳的先天属性,以内脉循经而昭示太极拳之本来面目,实是正本清源、让太极拳回归先祖的一种杰出的学术作为。

如果能以学术的眼光来探讨什么是先天循经太极拳,就可以更好的认识由中华远祖先天真脉泛流而出,泛波于世的世传太极拳。世传者泛传于世俗之意也。否则就不会出现各家在太极十三式的基础上又画蛇添足纷纷造拳纷乱如麻的景象了。就象种子展开枝叶可以无穷无尽,但是都是由这类种子在供给营养,如果没有中华先祖修真导引而渐成拳术的这棵真种子的话,又何来那么多的世传太极拳的枝叶呢?枝叶繁茂并非叶子可以脱离其根源而独自存活,因此能追根溯源、不忘先祖者方不失中华之传统文化之道德。

如此观之,以武当嫡脉而承中华先祖之修真祖业之武当先天36式循经太极拳如何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珍?对于祖先的学问,可以深入的探讨,但是一定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评价一项学问的来源,并非说李老师把先天36式循经太极拳传播给社会大众了,那么这个宗传太极拳就是姓李的了。可以说太极拳是由中华无数远祖的接力创造而成,倾注了无数先祖探索的心血。因此后世很多人出来争夺太极拳的起源归属问题不也太浅薄了吗?甚至以姓氏而名之,也无非是以刀俎而阉割大道。大道本先天法象,万物所共有,可以体认,不可以创造,只能顺遂而不能逆流。因此大道只能以先天为其名相。如果能够站在这个高度去重新认识太极拳,那么纷纷扰扰的公说是公家、婆说是婆家的太极拳起源问题之争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后天利益之争夺。因此奉劝各位暂熄无明之念,以继承中华国学传统的精神,重新认识先祖传下来的先天导引术、承天象而运化大易之国学瑰宝先天循经太极拳。能如此则不枉为老庄后人、炎黄子孙了!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若然山人 » 文章发表人是 若然山人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