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若然山人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若然山人 » 文章发表人是 若然山人
发表人 内容
在李安纲教授的“大雷音”博客中的留言:

能言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人间皆是非,是非本人伦,
如此悟心者,可知冰雪魂,
老子与佛祖,同是行路人。

风裹大千云飞扬,
绿野仙踪留丹香,
闲来尝作赤霞赋,
漫漫雄关何曾殇。
兴来挥毫将空斩,
立撑天地如龙翔,
源水周流开胸豁,
笑看红尘一黄粱。
风裹大千云飞扬,
绿野仙踪留丹香,
闲来尝作赤霞赋,
漫漫雄关何曾殇。
兴来挥毫将空斩,
立撑天地如龙翔,
源水周流开胸豁,
笑看红尘一黄粱。
“我认为现在所学的是知识而非文化”—— 您上述的认识非常深刻,实际上现在的很多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非常缺乏文化修养。我们确实掌握了不少的科学知识,但是当我们运用知识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却忘记了我们还有祖先留下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我非常赞成您的上述观点,并钦佩您追求真理的精神。因为能像您这样用文笔来进行思考和修养自身的人真是太少了,这就是真实的文化修养匮乏的表现。
(本贴节选自本站“辅导答疑”专版主题贴)

能够循经已经非凡,但是循经也是有层次的,简单初步的循经势力比较弱,如同山岩渗出的流水,细微清澈而无冲击力,在体内是暖暖融融的感觉,似有似无;随着修持的精进,这股涓涓细流逐渐如同百川归海,汇集了巨大的声势,它的流速也有了黄河壶口瀑布那样的雷霆之威,甚至可以撕裂五脏,需要谨慎修持,掌握法度。

这股金息具有雷霆之威,兼具蛟龙神勇之力,如能通过修持把这股内力贯彻运用到四肢上,则成武当丹经内脉武法;而原来的似暖暖春风和涓涓流水的内脉循经,也会因为得到真师的传授而判然变换气质,在宇宙苍穹中刮起罡风,罡风透体,身形如龙和柱子二者相附,但是金息玄风已经能够透出体外很远,而浸润大千,其不断的升华,最后就会达到大千如我体,我体似大千的玄妙境界。

这些是我自己十多年来的感受和体会,因为我已经达到了一些境界,还有很多高邈的境界还没有达到,需要继续努力,惟有感谢恩师李真阳先生的传授,也是由于我自己的赤诚丹心与大道相合。

没有非常气魄,就没有卓越龙心,没有真实气节,也不会与大道相合,奇异人中龙,开张天涯马,必须奇异而后才能成为人中龙,必须开张然后才能翼展天涯。如是我思,如是而坦然说出,如有狂劣不堪之处,还望各位好友海涵!

上述龙和柱子的比喻不够贴切,实际上法身是身内有身。身内之身是流动的身体(元气聚集成龙游之气息,如环无端浸润在身体内部,冲刷着经穴脉道,身体内部荡然而成真元金息之海洋),这个流动的身体就是已经和肉质的四大假合之躯分开却又浸润在一处的真元之气的精微物质存在,是一个灵明弥漫在身体和宇宙中的气质样的物质存在形式,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也是有中之无的存在,这个流动的身体就是法身,就是龙,就是纯阳之气,就是大道本源。

龙的来历就是这团阳气的比喻,这团阳气确实具有生活中描述的龙的种种特征,如环无端、或聚或散、或升腾或潜渊,腾云至雨,生火生光,变换万端,因其是老子的大道本原啊!

因此老子的大道并非时人煮砂蒸饭而谈论成千疮百孔的那种所谓的空无一物的大道。老子的大道绝对不是虚无,虚无则无变化之生机也!

因此并非身中没有真金,而是身中真金采掘太难,非是世上没有美玉,而是美玉雕琢不如朽木来的痛快,因此很多人想吃水,而且想吃甜水,但是不断的在掘浅井,念力不足,决心不够,如何能够认识大道?稍有付出就希望立杆见影的得到传奇的功夫,这些都是累累的俗为,如果不能驱除,万难得见大道,非是大道不存,而是仁者精进之心不够坚牢!当年慧可断臂之向道的勇猛精进决心已经难以见到了。

(本贴节选自本站“辅导答疑”区主题贴的回复)

您太客气了,发完这个帖子以后我一直在想是否妥当,没想到得到您的认可,我非常高兴,实际上我和您一样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国学爱好者,由于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只是比您知道的稍微多一些而已,不敢说能指点您,让我们互相学习吧。
另外,您问到练哪一个功夫比较好,实际上每个功夫都有他独特的效果,先从基础的练起,循序渐进是最好的途径,不能好高务远,否则极易造成邯郸学步,学了很多招法,到最后反而会一无所得。李老师曾经说过两种人练功最快,一种是实心眼的人,老师教什么就练习什么,也不问为什么,由于也属于天真淳朴的类型,肯下功夫,易于和大道相合;另外一种类型的就是先天悟性高有智慧的人,这一类型的人,领悟力高,在学习的时候不但决心大,而且智慧高,知道为什么练和怎样练习。而大多数的人都是处于以世俗聪明的眼光和处世方式来看待大道,由于多有俗念干扰,既想尽快修成绝世武功,又想一切都按照他自己的设想前进,受俗念的蒙蔽,难以得见大道,虽然大道就在眼前、就在当下也很难悟透,是因为自己还没有醒悟的缘故。
实际上,武当宗风有许多修法,但是都要从教学信息里列出的那些内容入手进行学习。比如我自己,就是从小练形的金锋抖肘开始练习的,最多的时候一次练习将近2个小时,按照九的倍数去练习,从一次做360次到后来的一次做3600次(任何功法都要按照自己身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去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不可过累,练功要留有余兴),心中什么也不想,就是那么的抖动双臂。这样练习了较长的时间,当然同时也间或简单的练习其他的动功,逐渐在抖动双臂的时候感觉浮气出现在体内,有一天,我仰面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感觉自己好象坐在船上,身体前后的荡漾,就象在大海上坐船的感觉一样,仔细体会,原来是在后背皮肤内有一片水一样的东西在托浮着自己,使自己的身体前后有规律的荡来荡去,非常舒服,就象大海的潮汐,后浪推前浪,非常有规律。后来我把这个现象告诉了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说:“老师说什么你信什么,你得了。”后来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感觉有游龙气息贯注在两条腿上,每迈出一步,两条腿就象有两条龙缠绕着一样,刷刷的游荡,是龙游之真气缠绕腿上,当然也同时缠绕到胳膊上,整个身体上。实际上,这些都是由于在老师给了真种子(以他身体内修成的罡风气息所化成的无形剑气之力,把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真元火力传入学员的体内,这叫做在人体内种植真元黄金种子,以这棵种子的力量来改换学员的身体气质构造)之后,继续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才能收到的效果。
那个潮汐,就是肾宫真水升华所成的真元之气,它是一种灵明精微的物质,具有水和气的特征,在生命之心火的指挥下,荡漾在身体内部。它就是大道灵明本原的那种物质存在,可以说就是大道本原,就是老子和庄子所说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气质,但是这个气质的状态和密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密度越大,力量就越大,热力越大,升华就越高级。乃至于后来成光、成为流动在体内的那个汽化的身体,或者有一天升华成腾越宇宙高颠的那个无形成光的身体,都是由于它是宇宙一团正气所化育成的物质,因此它必然具有古人所说的那种特征:“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敌与人,谓之三才”(《幼学琼林》)。
也就是行善修真者最终可以使自己身体内部的元气回复到生我生万物的那个本原状态,这种本原的气质是具有飞腾功能的阳气。就象昨天在下班坐公交车时,看到窗外路边走着的一个手里托拉着很多气球的那个年轻商贩,他的气球五颜六色是卖给小孩子的玩具,里面可能是灌有氢气等有浮力的气体,他为了不使手中拉着的那团气球飞上天,就把拴气球的绳子也拴在自己的一条腿上,一免不小心气球都飞上了天。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了:气质的特性就是这样,阳气,也就是说善良人心中升起的气息必然是升腾的,要到天上去,这就是所谓的去天堂了吧,因为天上是明朗空明的,因此人们感到在天上的世界是幸福和没有忧虑的,可是不善的人心中升起的是重浊的恶劣气质,因为其重浊不堪,必然沉于地下,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九泉之下,或者九泉之下的地狱吧,因为那里的幻觉感受必然是阴冷和不舒适的,因此佛教的所谓地狱说,也许就是由于禀赋这种重浊气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幻觉吧。
说着说着又扯远了,继续回来说这一团宇宙正气,它是一切大圣仙佛的本质构造,仙佛都是由这种气质升华而产生的。人禀赋天地阴阳二气,由宇宙元阳之正气所分化,阴符阳气所需而成形,因此,当我们在子宫内产生生命物质的时候,最初就是一点灵明阳气和纯阴之气化合成物象的,所以我们刚化生的时候,先化生眼睛,眼睛就是阳气的藏匿场所,阳气出入的瞳孔中通透明亮,给人一种不可琢磨的感觉,但是却可以看到物体,这就是阳气的功能,虽然无形但是却有非常之效用,谁也不能说能够抓住或者描述是什么东西在视物,是什么呢?是宇宙间一团阳气,是具有灵明神变功能的阳气、或者叫做神,可能有人会说,那不是物理成像原理吗?是的,但是人一旦死了,那个物理结构还在,为什么就看不到了呢?这充分说明人们的生命动力就在于这一团宇宙正气,也就是阳气的支配,它就是指挥每一个生命体的那个木偶后面的“人”。因此,这样一来我们就好理解为什么锻炼阳气使它升华,就可以有无穷妙用了!再返回来继续说眼睛,在眼睛这团阳气周围逐渐会借助母体气血的温养而产生有形之物象,也就是所说的纯阴生形,阴从阳气所需而生形,然后再根据易象而推排八卦、逐渐分化,使身体形成一个微缩的宇宙全息体,其中两眼就是天中之日月。
这也可以理解为:有什么样的气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命体。就象同样生在天地之间,有生成圣人的,也有生成先天残疾的,也有生成动物的,佛祖所说的蛇蝎虎狼等动物为戾气所化,我想是有道理的,就连人也是南北而秉性不同,橘子也因生在长江南北而不同味,这些只能说是由于万物所禀赋的气质不同而已。那么天地间吉祥瑞气入于地可以结成黄金、玉石、玛瑙,存在人身可以成为英雄豪杰,那么这团宇宙正气通过我们有素的锻炼为什么不可能结成人类超越茫茫宇宙的一种力量呢?为什么不可以结成展翅苍穹的玄妙羽翼呢?须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和耶稣基督身边的有翅膀天使绝对不是古人凭空的臆测啊,古人未必不贤于今人,说着说着又远了,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推想,不代表任何人的观点,大家权当作听若然山人讲了一个不着边际的故事吧。
因此,修真修的是什么?就是这一团能够飞腾的元阳正气,如此修下去的话,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大圣仙佛呢?须知老子的教化就是大道不远于人、人须臾不离于大道;而佛祖的教化则是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禀赋宇宙这一团元气的分化而产生的,虽然禀赋的气质有多有少,有优有劣,但是只要能够明心见性,人人可以成为大圣仙佛,这就是老庄佛祖和一切大圣的教化!而全然不似某些空口谈论佛学和国学的人所说的那些谬论,百般卖弄却绝口不谈这团生化宇宙的大道本原气质。如果离却了这一团元气,那么都不是大道,都是欺骗世人的胡说,因此,我们只要抓住了生我的这团元气,从道德入手修起,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粲然而与大道相吻合,成为没有任何贪嗔痴等这些由阴气生发而成的气质属性、而变的心如蓝天样光明透彻无碍的、具有广大般若智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真人、圣人、神人、仙佛大圣、大罗金仙,名虽各异,本质一也。
我从小练形的金锋抖肘抖开了玄关一窍,而别的人可能是从第二式子或第三个式子展开玄关一窍,也有的人是通过长期推玉环桩而推开玄关一窍,人体内部的脉络就象一个长期不用且不通畅的水渠网络,无论这个水流从那里开始浸透流入,只要水量够大,流速够足,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都是浸润一身而如环无端,无处不在。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上述我讲了很多神奇的内容,实际上我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只不过我的唯物主义把它的内涵推展到了反物质的领域。我想反物质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也许阳气就是和一切物质同时存在的一种反物质的存在形式吧,科学越进步,人们就会变的越有智慧,而不是越顽固,如果不是当初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对于宇宙广阔的认识,须知这个世界上永远都存在着我们尚未认识的事物和原理,而可能古人已经探索到了,那就是通过丹经武学这条道路,可以使人类的生命形式得到升华,有形体的人绝对不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一切大圣所说的,这也是千古以来圣人们不断饯行的道路,我们能够因为自己不懂而把这些国学精粹都一棒子打死吗?就象某个学者所说的那些可笑的话:“神仙之类纯系一派胡言”,“什么丹呀是胃里的瘤子吧”,如果他真的有一天也能真正理解老子和佛祖的本意,他就不会这么说了,非常可怜的是自古以来这样的腐儒无计其数,国学被大大的败坏了,如果没有人出来说什么才是老子的本意,那么大道就会变的更加扑朔迷离、更加与世隔绝。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了防止国学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为了防止某些副作用的出现,而断然否定古人所探索到的一切成果、与先祖的一切优秀文化隔绝的不正确做法,如果那样我们的国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学只能变成虚幻的沙漠;另外一种就是由于不懂得国学的真正原理,而由轻信逐渐变成盲目崇拜,最后造成偏离正常人的意识行为,失去正常人的理性思维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标准,而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危害。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索和看待国学中的这些精粹内容(之所以说它是精粹,是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真魂所在,老子的真元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龙心雪魄和灿烂文化智慧,如果没有老子的紫气东来,我们的文化又从哪里谈起呢?如果没有佛祖的教化,那么又怎么会形成那么广大的向善的人生取向和追求呢?如果没有《黄庭经》等大圣经典的育化,又怎么会产生王羲之或者李白这样传诵千古的灿烂珠光呢?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粹一定要科学对待,而不能目光短浅的割裂古人去一味的闭门造车,那是非常愚蠢的举动),每个人都对于中华民族的国粹了然于胸,那么一切虚伪的学问和迷信的东西,都会在心灵智慧的照耀下而无所遁形!
看来我又越分说了很多的话,但是都是我个人对于国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各位参考,仅做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大千万古岁月稠,多少仙真行径高,
醉卧华山饮玉液,久藏金息听怒涛,
云雾长饶玲珑体,丁甲护持真火烧,
罗天养真度岁月,飞剑拭出鬼神嚎。
我不揣浅陋,也回一个助兴,呵呵........

如能悟透亦从容,人事变换岁月同。
众生常如水流去,几人曾登真如峰。
红尘扰扰无宁处,秋风潇潇叶随风。
劝君更进醍醐酒,饮过方知物为空。
仁真种芝鼎炉中,半盏金波仙意浓。
烦恼早随青烟逝,大乐常驻春风中。

国术史实 九脉合真(下)

 明代是封建帝制最完整的一个朝代,文化昌盛,吸收了以往千百年的精华。道家的《道藏》和佛家的《大藏经》、《明·永乐大典》、李时珍·《本草纲目》均完成于明代。在这一背景下,国术修真与武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走向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臻于完善的时期。当时九大派系以龙虎堂为主持,举行了武林中一次规模盛大的秘密集会。九派之外还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小流派,如海上七星、寒外十三绝……也参加了这一盛会。会上进行了修真武学学术上一次大的变流和融合,解决了数百年来武学与修真上的分歧,总结了可以经捷途直入巅顶的修真系统。古人并不保守,当时各派盟主把本派的精华全部拿出来进行研讨。交流既往,削繁取真,最后,九宗合为一脉,留下“武库遗真”和“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的著作,完成了唐以来的圆融之势,使大道一统,真如一尊,构成了“一脉真谕”,从而使万法归宗,万乘如一。这在武林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段史实称之为“九脉合真”。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留下的一脉称之为“一脉真谕”,亦名“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九脉合真后,留下了牙牌三千六百面,记录了许多修真中的内容。“武库遗真”等书用谱文等形式记载了当时九脉合真的盛举。《神兵武库》录记出历代传统兵器图谱,系分36科,总汇三千余种,勾描出武姿神韵。丹道的饰物中又以环佩弹印剑壶……寓藏其隐。国术修真历经数百年而达致九脉一统,由此可看出其源流深广,内容丰富,系统完整,自具一代宗风之神韵。也是文化、美学、艺术、哲识、社会、生活、道德、人生、灵态聚集交融孕育而出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隐真举态。

一脉真谕 一代正宗,多少年为何隐于山野鲜为人知?这是历史上出现的断代现象所造成的。当时历史背景下,明朝急转直下,被清朝所取代,时局急剧更迭,武林的正宗来不及把九脉合真的科研成果公诸于天下,只好把“一脉真谕”手本刊刻封藏石壁。明末清初,武林中不知有多少爱国志士卷入反清复明的运动。武林争杀,遗于碧野,多少豪杰尽染红尘。特别是雍正年间“刺王杀驾”后发生了血洗武林的浩劫,不少武林门派隐于江湖。而当时,“一脉真谕”之宗风早已转入地下,迹隐山野,遁迹流沙,在清代的武学中,一直沉迹而不现,只在宗脉嫡系中口口相传,密授承袭,延传于今世。

星野时期 由于正宗不现,正宗之风难承,致使分枝并起,野脉并发,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上。于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心意、鹰爪、黑虎……犹如繁星野草般出现,这就是清代武学上的“星野时期”。今天世人所熟悉的传统功法,均为当年“星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

正宗与散流 国术修真的学识,按传统划分有六或七个层次,即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这种对比是出于学术上的严谨态度,避免了鱼目混珠,即学术上的混淆,形成了衡量的尺度。太古时期,人类的自然生活驱使秦汉神仙学说的发展,东汉时期“大道一脉,分演三教”而演示出三教并举。汉唐时代又有脱胎于三教隐于武林修真,以武林风姿出现的九派之形成。它们各有自身独具之风格,是神州大地的几大宗流。

在传统的修真领域,任何时期都有正宗与散流,象乱石铺街一样盘踞其上。正宗的流传,有其承习之脉络,有一定的规程。散流则分布在正宗脉系而外的学识。正宗的流传,是各有师承,自成体系。散流则是没有得到正宗的嫡传,是在学术上尚未达到正宗的完整的阶段,与正宗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可以肯定地说,宗传在师承的谱系上有严格的血缘关系(当然是建立在坚定求实的学识基础上的),宗传保持了一定规律的风格,而散流虽然没有继承宗传的完整性,而在某种学识上也同正宗一样,曾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由此看来,正宗与散流,交织成了经络纵横的罗带。这就是当时的传统修持隐于武林的风姿。

正宗与散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本质的区别。正宗的启始,是按武林的演化而来。历代九大流派行踪,则是后来的正宗脉系。此茫茫九派流宗,曾经在延革过程中几度泛波沉沙,流有枝脉,化为散流虽有师承,但亦是各成面目。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三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但按当时修持之风,无论正宗与散流,皆列君子之林。司马迁《史记》曰:“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

宋元而明,历经数百年,多少代师宗尊祖。以道言宗,以法尽道,终有九脉合真之盛举,留下“一脉真谕”之宗风。当时之正宗,即“一脉真谕”之风,余者皆为散流。清代而后,正宗沉隐未兴,分枝、散流竞出,(即“星野时期”)。由于正宗真谕不现,时人难辩正宗与散流,久而久之,甚至将散流视为正宗之脉。概而言之,正宗与散流之分别,当以所居层次区别,以所涵学识而置。仅闻其梗概,不能宰之。《文心雕龙》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言似可借喻。天下宗风久持,正宗风姿乃先辈千百年实践之智慧结晶,更非时人以已之为,一意之思,未经时间考验,即开宗列法,推之于世而交由世人验证者。世人多是未闻宗风,不识真谛,宗风浩然,世人不觉,虽宗风染目,亦索小术而不图宗流。或是身在散流之中,自持其身,以为自娱,而不识尚有精深,又怎能功入百尺,进为宗风。复有小人投机,使宗风靡然。更有以小术者误已误人,流有弊端。时人难辨真伪,常有认猫为虎之嫌,复使大道茫然。

自然之中任何事物尽尚如此,都有宗风散流之势,犹以国术最真。然一代宗风乃千古所形成,与散流之间各生绝异,面貌不同。与时人应运而创之者,更相去千里。但未入其境之人,因未涉其境,对似是而非之事质,亦不易分辩。故欲承习宗风,尚需要一定的神思心力乃成。

今人恒精未致,治学荒芜,宗风已难延续,致使宗系嫡脉缕迹如丝。倘能承宗风,行传统之为,得一家之三昧,深执妙悟,已经很为不易。当今之务,世人应认真继承前人在漫长岁月中实践探索形成的“规矩、衡准、不易”之科学体系,重视传统,学习真传,弘扬学术,推崇正宗,以使中华千古文化之精华绝学不致湮灭。

抢救未立文字的国术遗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非常丰富,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均早于海外,高超于海外。从世界文化来看,有好多内容都源于神州古国。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其著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诸多史实,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神州的古老文明,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并且对全人类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文化早已为世界人民所瞩目,且被接受应用与发展,如历法和针刺等。有的则是在近代或现代被重视和应用的。如莱不尼兹于康熙年间由“八卦图”中发现了二进位,为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国外目前接受并应用,或正在继续研究的中国文化中,还有中医学、武术、易经等。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曾以“在医术的尖端”为题,作为有关针灸疗法在英国推行的报道。

文化的沿革与流传,分为有文字记载和无文字记载两种形式。人类的文化就是由这两种形式组成的。

有文字的记载,是在书籍上的体现,它们容易被理解,便于流传,利于普及和继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在历史的沧桑中虽多有遗失,但流传至今的“经史子集”仍非常丰富而完整。秦始皇焚书是文化史上第一次浩劫,但所幸的是,后经汉刘歆等人的搜集整理,终使“十三经”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基本保存了下来。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相继出现了各种“类书”,以及众多系统完整的“丛书”。其中,明《永乐大典》和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廿四史》,均完整地记载了中国文化与历史。在中国文字记载的,当属历史与医学较为完整。至于国术方面,道家有《道藏》、《道枢》,佛家有《大藏经》较为完整,但其内容混有宗教成分。有的记亦不详,有的却以隐语出之。在武术方面亦是如此。

但人类的文化中亦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不立文字于经传的。其中有的曾经有实物佐证,如秦始皇时代的兵马俑出土,马王堆的竹简帛画,都为后人揭示了当时的风采,是历史文化的宝贵珍品。又如甲骨文的发现,标明了中国文字是由象形记事开始的。甲骨作为实物,则是证实文字发展的主要依据。相对地讲,没有这些实物作为科学依据。人们是无法想像当时的面貌和真实情景的。

除实物佐证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流传,只是形成不同而已。如民间流传的口头说书,以及戏剧人物之塑造等等,在没有今天的音像设备条件下,当是无法记录现场精彩场面的。也都是难以文字说清楚的事情。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范畴中,由于难以表达或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不能公开表达等各种原因,致使文化中相当层次的内容不能形成文字。这在国术修真与武学上更是如此。由唐宋开始,至明“九脉合真”后的各先贤们虽纷为立说,但多以传法,而少传火候。或传功夫内密时多以“口传”,而不立文字。如此,给后学者造成很多困难,或易被误解,其宗脉承袭更难考证。武术亦然。

修真与武学中用文字难以表达之处是很多的。先举个浅显的一般的例子。比如人们在夏天挑选西瓜,能凭借拍瓜时得到的声响感觉断定西瓜的生熟,但究竟如何在用手拍一拍的瞬间就能得到准确的判断,这不仅是文字难以叙说,就是语言也难说明白的。由此可以说,人体的感觉也是文化次第中的某种体现。国术中的修真与武学,多是人们在感受和体会中进行的。因此,好多内容难以用文字形容,有的是思维和灵性的反应,有的是感受和神态上的变化,尤其是高层次的修持,更不是用文字能说清楚的。就武术而论,虽然有视敌之变,窥敌之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诸种讲法,但若细究其详,则又很难施之于笔墨。至于武功中的“懂劲”,推手、散手、器械、心法之劲路神意方面的内涵,只能靠体会,而体会用语言文字是难以比拟的。至于修真者“虽幻变真”、“真反化幻”的转换,“内景”与“幻景”的分别,“内景”与“火候”等等,则更是不能以文字交待的。这些内涵都是实践中经师传的一种切身实践的体会。

这些内容若不经师传,仅以文字来进行函授,极容易发生问题,因为书籍虽然是无私的老师,但它是片段的,带有阶段性的。书籍在某种层次上来说,是通过回味而有反思的过程。书籍又是备忘灵,是历史的缩影与留真。书籍可以帮助人们学到超越实践的内容,但它与感性是有区别的。

记得儿时父母尊长常告诫不要用手去抚摸烫手的水壶、烟头、火炭等等。实际上只有被烫过之后才有体会。

因之,修真武学中的某些方面,在口传身教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启迪,是难以立于文字的。不立文字的原因,除难以表达外,还有限于当时条件而不能公开表达者。有的是鉴于某些内容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宜在社会上流传。如道教曾受到历代权贵的非难,更不能公开流传。有的是因有些内容暂时不被人们接受,更不易广传。所以均不可能立于文字。

在国术修真武学中,着重的是宗传,而不是让一些学术、专业知识漫无边际的滥传。所以在选弟子时立有某些条件和原则上的要求。“十读四拜朝太上,授者曰师受者盟”。武学宗系,其所习之技密,或在流传过程中属于技法密示的学识,多以口语隐真,绝少以文字出现。也有的以图画来喻会,“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于君画于君”。这就要靠智力的反应,条件的反射,都关系到意识和境界的联想,灵性的启迪。又武学宗系之排列,尽用宗名代真,经少以俗姓名列为承袭,给后来考证也留下很多不解的疑团。

宗传主要是由师承心传口授,其内容多以意境出现,留以形迹的是某些系列的传统风格,难怪经典上有“饶君聪明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入门引路须口授”的“无师不成道”之格言了。可见师承之重要。如《抱朴子》云:“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然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又如宋薛道光《丹髓歌之三》云:“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以精化气气养神,炼化黄芽与白雪”。所以在承传中,凡是致密事皆尽口传为要。丹家以火候口诀为行持之要,武学以功中密谱而尽斯学之真。故明代九脉合真后的“九宗汇元”,明确指出“三传之法”与“三密真参法”。

“三传”是练功的捷径,是按形迹、心迹、境迹,分为初传、宗传、神传三种法境。“初传惟见形迹出,宗传始悟心法传,神授复如演道妙,会将神髓谱中观”。形传不立文字,即指传统旧说之初传,初传多为入门之持,犹如大人教孩子,一招一势就范,初传最慢。宗传亦即心传,叫作口传心授,也就是心领神会,是由师承亲传所授,言传身教,随师资造化,或以语言出之,或以文字出之,视承学者而有所不同。至于神传之法,系指谱文中境界所期之处,以及文字之外信息相感之境,多以文辞而持境,藏有隐真,但没有形传、心传之法作为基础,意境则更难明悟。要得神传,需背诵功谱,心领神会,通权达变,使灵性在声韵、境寓中唤醒。

“三密真参法”为“以形鉴真”、“以音弘法”、“以文观意”。其中惟“以文观意”为立于文字者,其它二者皆属师授的范围。三密指身、口、意三密。修真或传统功法必须有指印、口诀与功谱,三者缺一不可。“以形鉴真”,传统的功夫必须有形体的造型,特别有手印(指印)。据《万印衡真》记载,传统指印有13056种。“以音弘法”是念动口诀、真言。“以文观意”是指功谱或特殊观想。

国术的流传也分为文字记载和无文字记载两种形式。国术见于文字者,是人所共知的内容,也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大量的不落于文字的内容,则颇费审思与心解,因不见于文字之处,是另有一番境地的。

对国术之继承,应从有文字处和无文字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讨,方可对国术作全面探索,观察其完整性、系统性,复可管窥全貌。

当今的要务,更应着重于继承不立文字方面的学识,追溯往来,审视是否在其他领域中有辐射之地域。而不立于文字的内容,的确是今天研究学习国术的一条不可忽视的要径。在对不立文字的内容补充以文字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有关宗传口授的主要内容,形成文字,这也是国术修真中的精华所在,总而言之,能不以立于文字处而立于文字记载,留给后学参真之用,实乃有意义有价值之举。

一脉真谕――真元修真法简介

真元修真法即九脉合真后“一脉真谕”的宗系嫡传,古传全称“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三界指天地人,亦指自然界中中高层次的、老百姓低层次的以及不上不下中间层次的,其修真之法均为修持自己体内之元气。万乘是指功夫当中有中乘、下乘、下下乘、上乘、上上乘等等不一而足,就以万乘之计,也都离不开元气。离开元气的修持,就不是功夫,也不是武学,更谈不上修真。真元修真法是数百年前我们先人归纳出的一条修真捷径,是圆融三教的系列修持锻炼方法。古人曾劈破旁门,随而指出:

内景真途直揭修真之妙
华巅大道顿悟统元玄机

因该功法系儒释道三家功法的综合系列修持,内容丰富,各有阶段,不能一言以蔽之,故取义而概括,遂用“真元修真法”为名,以窥其密,弘为广传。由于前述历史断代原因,真元修真法自清以来一直隐于江湖,历代密传,鲜为人知。

1984年,万轮甲子,该法复出,方将此历来不传之秘,仅限代代口传心授之功法,陆续公诸于世,以期将此“一脉真谕”之种子撒在我神州大地。

内功气化之修持,于我神州大地历尽沧桑数千年,经久不衰。因其年深日久,岁月蹉跎,荡散民间,随着光阴的流逝,师承相袭,诸门支派,名目繁众。剖其实质真髓,则又不出以修持为过程,以成就为目的。

“真元修真法”这个系列的修持练功方法,是以“培元筑基”,“修真元以养太和”而达到修真目的。在修持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修持方法,得到不同的效益。经过上有师承,下有所授的实际体会,深知古人创此修持行功用心之良苦,深有内涵,可谓大哲先仰,以示天下。渊源推之即久,功法规模求全。动静诸法,远追秦汉,近袭明清,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睹之近则师承,亦有证真,足以见其法衡准,规矩不易。

秦汉时期,除丹道之术而外(当时好道人多,得道人少,外丹兴盛,内丹没有广传),留存至今的修持桩功各有千秋,虽古朴无华,简而易行,但其内涵深刻。流传至今的武林内功“云雾桩”“北齐佛子四势”,团炼内气,合于自身经脉之运化,行功于朝夕子午,“纳四时之正气”,“结聚天罡元气”,外行金刚之力,坚如铁石,内以气机外注,行吞吐往来之法,开厥阴真窍,气出劳宫,此功孕育出后来道家的“虚弥神掌”。

唐宋之际,行功修真风习日炽,故而成就者多,行功久注,流传世上。“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王维《王右丞集五送张道士归山诗》)。“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卢照邻《卢升之集二赠李荣道士诗》)。由此即可看出,丹道修持思想在唐代已有很深的影响。晚唐宋初,长睡之寿仙陈抟老祖泄出卧功隐秘,行功之中“长饮玉液,久藏金息,呼丁甲至,真吾出于金顶,神游八极”,不计岁月流逝。虽为卧姿,却行内功丹道。留存至今的睡功卧功,“罗天养真桩”,“碧落游仙七姿”,皆是此密之流。此术蕴于武途,内密行针,说破元真出游之秘,道出真元飞腾之举。

三丰道人开后来内家玄奥,功法一统而下,合于丹道,化以修真,引出内家功法。宋元而后,三教归一,行全真之法,以至近几百年间动荡纷纭,诸家兴起,功法行持各异。真元修真法,其内容出于道家的采气全形,炼丹化形之上乘功法,释流入静参禅开慧证真的弘深之术,儒教易注寰中的浩然之气,“应将笔砚随诗主,定有笙歌伴酒仙”(明·陈鸿绶,字章侯,弗迟,老莲,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者,浙江诸暨县人,明万历已亥生,清顺治壬辰卒)。可谓集神州故国之养生丹道,国术内功及文化艺术共冶一炉,保存了传统古气功的风貌,理法精透,内涵隐密,便于系统的学习研究。

这些内容不仅在修身、武技、内功运化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即便是医治诸种疾患,开发真如智慧,亦独具一格。有志于研习者可达理想境界。修真的功法就层次而言,分有阶段,限期取证。以传统的修持方法而立身,以修真气化为本。其内容包括内功采气炼形、阴阳调合之法;修禅定、运法轮、金锋日显、律吕声象等静中自悟的开慧证真和内景内道学,以及武轮内功、奇兵器械、国术散手等内容。这些行功皆以自身元气为基本因素,通过一定的修持方法和行功的手段,培育生华,积久呈真,是由浅入深,逐级深入的三教修真之术。

真元修真法中的初步行动,是由筑基的修墙补屋入手,采气充形,以全先后天之妙。在行功中真气充盈、通于景道、太乙气化、循于子午周天,通其中脉、倒运阴阳合于自身,继而使元气冲腾,开顶证法,使一气升腾冲至巅,三花飞举,或以法轮内景观妙,无中生于有象。

长期行动,筑基坚定方能转入修真阶段,这个阶段在气化状态下可以出现功能,进而开发智慧,延年可期,享四时之快乐,化阴阳之玄奥。法境长显,身心俱泰,正所谓古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福慧双修终需得,身名俱泰要留余”。人天同易,法境同缘,到了这个境地,功力坚实,已经证道而得修真之妙。

修真功法的特点是:内外双修,性命同证,文武齐驰,理法精透,体用如一。动功的修持,可由简单的炼形术、导引术、纳气行真、以气运身,达到修墙补屋,强健身心。继而行持,可转为气力合一,演化出国术散手、器械、剑法、阵法等较高层次的武林内功。

桩功,从健身治病的基本功法开始,筑基培元,循经走脉。内功中将此段行功称为必修功。而修身炼性合于武技,有高深内功的修持则称为专修阶段。以行阴阳之术运遍周身,聚则呈形,散则成气,调自身水火交宫,即进入修真的更深层次,精进归一阶段。

静功的内容,从静功入坐开始,入手于清静归一、河车搬运,后转为圆通证法、丹砂合于显密、火乘金相、口诀结合指印等有层次的修持过程。以至元真飞举,人我同象,万品同形的高级境地。

卧功的内容,由修墙补屋,育华养真的行功开始,使之转化静功的各种层次。用姿势来调整气脉,运化精气神三品,以配合达到静定飞真的温养行功。
上述为雨隆真人李兆生先生《真元宝笈》开首序语。

老子紫气东来,西涉洪砂,演教万轮,形成浩邈玄风,为中华远祖,继有庄子玄言鲲鹏,以一气为宗,概言宇宙万物无非“浩浩真如”元气之所化,由兹“演化诸宗法脉”,不分内外,何殊华夷?

儒释道三教,教宗元本,名殊旨同,通会大道,贯融万物,以人身为天地,效天地识人身,“粒粒丹砂”光映天地,是生化之本,万物机枢,黍粒丹砂“隐涵千古神光”,光超大觉,光飞鸿远,空寂深邃,变化无穷,掌握生杀之权变,通会万物之本源,今古如一,内外如一。

大道隐涵于黍粒丹砂之中,叙述丹砂大道之本源,是以书名之为《真元宝笈》,则可知运化真元可达真如浩邈之玄海,舍真元而难成道妙。横海之大航仍在野渡,而绝少登船者,非航船不足以达彼岸也,实是红尘渐欲迷人眼,汤镬温水之蛙难生超越之志矣!
真元宝笈序语

浩浩真如,演化诸宗法脉;
粒粒丹砂,隐涵千古神光。
若然山人欣然作歌赞叹武当张三丰祖师墨宝:

诗曰:

笔力雄浑,龙行虬颜,

玄毫走砂,力发千仞,

拨云云开,劈山山崩,

长河奔流,龙腾云渡,

祖师若此,谁人能似,

沧海横流,惟我武当!
本书叙述传统国术内容丰富、蔚为大观,从目录来看,大致可分为五大章:

序语

第一章 国术泛真
(主要介绍了儒释道等古朴修真功法的特征和异同,并介绍了修真的三个主要阶段和九脉合真的国术史实)

第二章 真元密注
(主要介绍了九脉合真后流传下来的以武当宗风为主线的丹经武学修真体系的绚丽多彩的修真功法,主要介绍了太乙元明功、小炼形功、静功的太素炼形法、太乙三才桩等修真方法,以修持真元为主要入手原则,先修墙补屋,平秘阴阳并渐入真元密途)

第三章 太乙混真
(主要介绍了太乙混真、混元内炼的修持阶段,详细的叙述了太乙混元内功和玉环桩等修为方法,使学人能在修墙补屋真元具足并启动内脉循经后,继续精进而进入太乙混真洗髓伐骨、变换气质、金刚其身的丹经武学精进阶段)

第四章 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
(主要介绍了“九脉合真”中的精品内容“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是李老师在1986年应国家体委杨亚山主任邀请出席武当山首届擂台赛后按照惯例留在“祖师灵前”的国术精粹内涵,是武当真轮用来锻炼身心的一种传统方法,三十六式行功尽显武林真宗古貌,为内功精髓内涵)

第五章 文卷篇
(主要介绍了元真总谱和神兵武库等封真故物、包含法境垂仁篇和修真诣疑等丰富的修真文卷,可由此而通先祖)

844页的巨著,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综括了真元修真的过程、具体方法和国术史实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具体行功方法都有李老师亲自演示,是我们踏入真元修真大道捷途的“真元宝笈”。

(以上是我个人根据李兆生老师著作《真元宝笈》所做的概括,或许有错谬之处,请各位同道不吝指出)




好的,谢谢您的参与,您也可以把您的见解和观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下面是本站国学大课堂中对本书的简介:
1、《真元宝芨》:内功神髓之大观,书中记述了一脉真谕之小练形、玉环桩、太乙混元球、飞鸣图等自古相传传统宗风丹家内脉的具体修持法门,向读者展示以“丹力入剑”之隐奥。学苑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下面是关于《真元宝笈》的具体介绍:

【作 者】李兆生著

【丛书名】统元楼藏真丛典

【形态项】 844 ; 20cm

【读秀号】000000479956

【出版项】 学苑出版社 , 1995

【ISBN号】 7-5077-0733-4 / R214

【原书定价】 $88

【主题词】内功(地点: 中国)

【参考文献格式】李兆生著. 真元宝笈 内功神髓大观. 学苑出版社, 1995.
下面是读秀网站上销售的李兆生师著作《真元宝笈》的书影:
我想各位同道好友是否能够把自己阅读李兆生(真阳)老师著作的所得和所感写下来,以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我不揣冒昧先从《真元宝笈》一书开始阅读,并作读书笔记为抛砖引玉,若能对自己对别人略有启发则荣幸之甚也!
<DIV class=right_top1 id=divNaviTop>
<DIV style="FLOAT: left; magin-"><SPAN>5</SPAN> 条结果按 <SPAN>销量</SPAN> 排列 每页显示<SPAN>20</SPAN>条</DIV>
<DIV class="turnpage turnpage_right">
<DIV class=line>[首页] [上一页] </DIV>
<DIV><EM>1</EM>/1</DIV>
<DIV class=line>[下一页] [尾页] </DIV></DIV></DIV>
<DIV style="FLOAT: left; MARGIN: 5px 0px 0px 15px; WIDTH: 750px; COLOR: #979797"><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作者:李兆生 ISBN:781051667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原价:¥16.0元
普通会员:¥14.96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真元养生法
作者:李兆生 ISBN:750092508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原价:¥10.0元
普通会员:¥9.35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作者:李兆生 ISBN:780103106
出版社:商务国际 出版日期:1998-11-1
原价:¥268.0元
普通会员:¥250.58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作者:李兆生 ISBN:750092323
出版社:人民体育 出版日期:2002-10-1
原价:¥25.0元
普通会员:¥23.38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0">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30%"></TD>
<TD vAlign=top width="70%">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作者:李兆生著 ISBN:750092323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原价:¥25.0元
普通会员:¥23.38元
</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colSpan=2>


</TD></TR></TBODY></TABLE></TD></TR></DIV>
<DIV class=right_top1 id=divNaviTop>
<DIV style="FLOAT: left; magin-"><SPAN>5</SPAN> 条结果按 <SPAN>销量</SPAN> 排列 每页显示<SPAN>20</SPAN>条</DIV>
<DIV class="turnpage turnpage_right">
<DIV class=line>[首页] [上一页] </DIV>
<DIV><EM>1</EM>/1</DIV>
<DIV class=line>[下一页] [尾页] </DIV></DIV></DIV>

附:百度网友原诗:


日诵黄庭欲成真, 
调息养气敛欲神。 
有心不处红尘世, 
奈何半点不由人。


 作者: 自照自清    

修丹先生您过奖了,向您学习!

(原)看天上云舒云卷,叹河边草枯草长,看流中舟往舟来,羡柳下杆垂杆起,童歌翁笑。


(对)观世间人聚人散,惊江岸潮跌潮涨,观浪里帆起帆落,念涛中网收网撒,风吟水唱。


对仗工整,好对!

好诗,非常有气魄,吟颂可以感受到:



阵阵金风吹脉动,萧萧紫气映玄琼.


闲来试展凌宵羽,兴致曾教剑飞空.

七,词的句式


在词中,一句只有一个字或只有两个字的并不多。且在意义上往往不具独立性。三个字至七个字的,应当尽量符合律句的原则;或律句的一部分,当然,词谱中还有特例,如连三平或连三仄。八字以上的句子可视为七言以下的句子的联合。形成一七、二六、三五、四四等的结构。


(一)一字句。除个别词牌如十六字令等外,多与其它句子合在一起形成所谓“一字逗”。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看/红妆素裹”、“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王汉武”、“数/风流人物”等。都是一字逗的句式。那个“逗”的一个字,只能是仄声字,而且往往是去声或入声,当然也可用上声。



(二)三字句。比较少见,常用平仄为声律。也有平平、仄仄的,并常常是入韵的。


(三)三字句。在词中三字句用得较多,其格式往截五律的最后三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仄仄,也有用五言拗句的后三字即三连仄,但很少有三连平的。


(四)四字句。这是词中用得最多的句式。往往是截七言律句的前四字。节奏以二二为常,偶有一三(多为一字逗了)和一二一节奏的。


(五)五字句和七字句。在词中很常见。且多用律句。节奏也与律句同。但五字句也有一四的格式,也往往属一字逗。七字句也有二五、三四的,而一六式则也往往是一字逗。


(六)六字句。常常是四字句后再加二字。如平脚收,则加平平,仄脚收则加仄仄。节奏是四二、三三。没有五一,但有一五。


(七)八字句。节奏常为上三下五,少有上一下七、二六四四;九字句  多为上三下六,十字句就很少了,一般是上三下七;十一字句也很少,同样,十一以上字数的句子更少,这里就不细述了。


八,词的对仗


(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经常用对仗,在上下片开头处尤其是这样。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二)同一作家,同一词调在同一位置上不一定要同对仗而视内容需要。


(三)有些相邻的句子,如果上句用了一字逗或两字、三字转外,余下的部分如与下句字数同,往往用对仗。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四)对仗可用交错对或流水对。


(五)词的对仗,要求近于散文的对偶,可以不论字的平仄,也允许同字相对。


九,词的用韵


古代没有专门的词韵。基本上是用诗韵的。而诗韵又往往以平水韵为常,而且词的韵比诗韵更宽。现按平水韵排列如下


第一部: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末霁,又泰半、队半。


第四部: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第六部: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第七部: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第八部:平声肴膏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第十部: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平声侵;上声寝;去声烬。


第十四部: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以上平上去声十四部)


第十五部: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入声合洽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以上入声第五部)


十,现代歌词简介

现代歌词没有什么特定的规范,尤其是“流行”歌曲。其词有不少近于白话。“传统”歌曲虽要严格一些。但也没有什么“平仄”的讲究。只是注意如下几点就行了:


一是在一段歌词中,如果只有四句,那么尽量做到上下两句的字数基本相同,但节奏必须完全相同,不然就不好谱曲了;


二是两段以上歌词,不管作曲者将用乐曲的两段式或其他多段式,还是一个乐章分两次唱,都要做到每段歌词的结构相同(句数相同)和相同位置的句子结构相近。


这些,找一首或几首歌看一看就能明白。


如果您懂谱曲则最好,可以以自己想要的乐曲节奏来写。


好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三,什么是词牌?



这又不能直接说了,先得说说词的来源。
前面讲了词的起源是民间歌曲。这只是一种相当笼统的说法。因为词有来自民间歌曲的、有外来歌曲的、有宗教歌曲的,更有当时的音乐家们的创作歌曲。其中有些歌的乐曲本来就有名称,有的是某乐曲的一部分。把这样的乐曲拿来填词,这首词的词牌就是乐曲原来的名称。如“西江月”。有些则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有的则是有人取词中的意思或一词来命名。如李白的《忆秦娥》,就因为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得名的。再如“水调歌头”就是取“水调”的歌头来填词的,“莺啼序”则是用一个名叫“莺啼”的乐曲的序曲来填词的。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把词牌当作是这首词的格律名称。


四,关于词谱。


上面讲的“词的格律”,其实是不精确的。因为词多用律句。其格律原则、基本上与格律诗是一致的。但是,因为词与相对已经成了纯文学特点的格律诗来说,它必须或能够合乐,如格律诗的“拗救”就一般用不上了,防止“犯孤平”也有特定的条件,而且在词中还大量存在着三连仄、三连平的现象,这又与古风颇为相似。因此,词一般不用格律这个概念,而是用“词谱”。
所谓词谱,就是词和乐谱。正如前面所述,因为到后来人们不管什么乐谱不乐谱了,只管按其平仄来填,因此,词谱的准确定义就是词的平仄形式。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因为每首歌是不一样的,乐谱自然也不一样。因而不同词牌的词谱也就不一样了。填词,对现代人来说,必须在手头有一本词谱来对着才好;而古人是不必的,因为他们都全唱。一九五七年中学取消了语文课,改上文学课,我的文学老师就是一位前清的举子,他就能唱。所以古人们十有八九是按乐谱来填词的,用不着死记硬背地记词谱了。


五,同调异名、同异调名、异调同形、一调数体等问题

在词谱中,同调异名、同异调名、异调同形、一调数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需要作以说明的。注意,这里说的调是指词牌及与之相关的平仄词谱,而不是音乐上的曲调。


(一)同调异名

所谓同调异名,就是同一词谱却有不同的名称。这是由于词牌名的来源不同引起的。如“忆秦娥”,李白本意是追忆秦娥的事情。但是,它又叫“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等。他们同一词谱,却有不同名称。这是因为李白的“忆秦娥”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因此就取“秦楼月”三字为之命名;而其他的命名的原因也大同小异,不过不是李白的词了而是别的名家的词中的句子来命名的。


因为这样的现象很多,这里不作一一介绍,且到词谱里去看吧(我会把《白香词谱》作些解释后公布的,若然山人注:可参见本专区帖子《白香词谱》)。


(二)异调同名


大体上是因为一调多名即同调异名造成的。如“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但是,另以一词牌也叫“乌夜啼”却跟“相见欢并不同一词谱。而这个以正名为“乌夜啼”的词牌又名叫“锦堂春”!同样,我们大家熟知的“菩萨蛮”又名“子夜歌”,可是另有一词牌的正名就是“子夜歌”!这就形成了异调同名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主张用其正名。而在阅读、考证时,则要花点时间看看它的原来词谱才能最后确定了。


(三)异调同形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有一些词牌从表面上看好像都是一样的,但细究其词谱却又不一样,这就出现了异调同形的现象。如“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曲”、“欸乃曲”和“采莲子”都是七言四句,如同七绝或七言古风,但它们不是同一词牌。词谱自然也不相同。为什么呢?以“竹枝词”为例,我们看到的竹枝词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其实它省略了“和歌”部分。
如果加上“和歌”,那就是这样的了:“杨柳青青(竹枝)江水平(女儿),闻郎岸上(竹枝)踏歌声(女儿),东边日出(竹枝)西边雨(女儿),道是无情(竹枝)还有情(女儿)。”


呵呵,不一样了吧?


一九八四年我下乡采风,得了一支叫《拜姐年》的长篇爱情诗,也是七言四句为一段的:“正月初一拜姐年,双跪到姐跟前;十指尖尖把郎起,你我同年拜甚年?”
看起来像一首古风,但是把它的“和歌”加上去就成了:“正月初一(金锁)拜姐年(哪莲锁),双脚跪到(青锁连哪金莲锁)姐跟前(哪我的干哥);十指尖尖(金锁)把郎起(哪莲锁),你我同年(青锁连哪金莲锁)拜甚年(哪我的干哥)?”


产生这样的情况之一是因为民歌的来源不同,之二是原来标示的“和歌”被省略了。噢,对了,在现代歌曲中,这里的“和歌”就叫“衬字”。如《大生产运动》里:“解放区哪个嗬嗨,大生产哪么嗬嗨,边区的男男女女齐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齐动员哪么嗬嗨。”其中的“哪个嗬嗨”、“哪么嗬嗨”、“齐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等都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一种情绪的衬托。上面所举竹枝词中的“竹枝”、“女儿”也不一定就这四个字,很有可能是完全无义的“拟声字”。但古代议文人很讲究形式美,可能这些衬字与“竹枝”、“女儿”很相近,这才用了“竹枝”、“女儿”的字样。



(四)一调数体


一是因为词人的调整,格式上有了明显变化和区别,也就是说词谱上已经不同的,但其产生的要子却在原词牌。如李白的“忆秦娥”(产生于盛唐)和冯延已的“忆秦娥”(产生于五代十国)就是这样。因此这是两种完全不同词谱的“忆秦娥”。


二是原来是一个段落即单调的,后来唱得不过瘾(?),改成双调了。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是单调的,而后人则多写一段,上片和下片句数、每句的字数及其平仄完全一样。也有的加了一段后,新加上去的一段在谱上有所增减。即上片与上片不同。
但是,原词牌和新改造的词牌都没有改变名称。这就形成了一调多体的现象。而且原词牌(本体)与改进的新词牌虽然在调名上一样,但结构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值得注意的。而我们现在却不能随意来产生新的变体:国为我们对该词牌的唱腔已经一无所知了,如何能在它的谱上作乐曲主题的扩展呢?


六,与音乐结构有关的事


(一)令、引、近、慢

如果说与字数有关,令多属“小令”范围,字数相对少,如“十六字令”。引、近、多属中调,九十字以内。而慢则是长调。柳永就是一个写长调的高手,宋朝是严禁官员进青楼嫖妓的,而柳永却专好给妓女歌伎们写词。人称“写慢词儿的柳三郎”。恼得皇帝老儿不给他“功名”,着他“填词去吧”。柳永只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另外,姜夔也是一个慢词高手,而且喜欢自己作曲。对了,凡自己作的曲来填的词,都往往标明“自度曲”三个字。
_
从音乐结构上看,令是抒情小曲,引是一种歌体,往往在歌的前面;近是节拍中等速度的歌曲,而慢则是长篇舒展的大歌了。


(二)摊破、减字、促拍


摊破也叫“摊声”,“添字”,就是在原词格上加上一些字。当然这样加字是必须以符合原歌曲乐谱的节奏和符合乐谱的乐句情形为原则的,不是我们哪个想添就添得的。因此标有“摊破”、“摊声”或“添字”的词格,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对照摊了添了之后的词谱来填词吧。比如“摊破浣溪纱”,我们连“浣溪纱”怎么唱都不知道,怎么能够给它加字呢?有人说:“我会唱!”是现代人作的曲吧?如果是,那对不起,您还是摊不了也添不了的。必须是原乐谱。可惜基本失传了,不知道纳西古乐中有没有。


减字也叫“偷声”。就是在原调上减去一些字,成为一种全新的词谱。理由同上,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偷声”。就是在填“偷声”的词时,也得老实跟着词谱去填,来不得一点小聪明。


_
促拍,也是在原调上加字,但情况与摊破不同。它是以在节拍中挤进字去的。


(三)转调和犯


每首词在原则上只有一个宫调。但可以换用调门。就像现在乐曲规定唱A调的,您唱不上,降一个音或升一个音再唱。但是词的平仄结构没有丝毫变化。只要不是行家来听,没有人会说您唱得不对。在古代也一样,有的词往往分属好几个调门(宫调),但词牌没变,平仄没变,结构和字数都没变。这就是一词多调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调,是指乐调即演唱用的音调。


词在转调时不改变其词谱格式。当然,也有稍有变化的。这种“稍有变化”的新词是原词的“又一体”。


正国为如此,就出现从此调转为彼调,还有再转回来的。这就叫“犯”。转一次就是“犯”一次。


这些,我们只须了解一下就行了。

修丹先生玄妙好诗,若然山人不揣浅陋回复曰:



自古修真种仙田,


法门无量渡有缘,


太乙金锋成大道,


丹经武学畅真元。


腾身惟待功果满,


不修道德也如闲,


功德圆满腾三界,


化尽此心住瑶天。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有听而喜者,有听而不喜者,各随因缘,除钟子期外何人可识伯牙之音乎?因此伯牙破琴绝弦是因无人能识其琴音者也。


 

真正国术在何方,脉传武功曰宗风。
宗风久隐世难识,宗风复传国术兴。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若然山人赞叹大雷音文化网之警世雷音:

大千万古岁月深,多少行人苦求真,
慈心悲悯众生苦,英雄豪气最深沉。

晨报盘锦讯(记者
富筱哲)


       人工栽种翅碱蓬成功,天下奇观盘锦“红海滩”在消亡多年后,今年夏季大面积“复活”。 

      日前,科研人员又将10克翅碱蓬的种子送入卫星,为拯救红海滩筛选抗盐新品种的太空育种预计将在8月进行。 

  消亡的“红海滩” 

 盘锦海滩面积达1.934万公顷,辽阔的潮间带上生长着大量的翅碱蓬。 

 据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从1999年开始,海滩上的翅碱蓬逐年大量递减。 

 到2001年,接官厅(地名)至海南山一带几乎成为裸滩。 

  人工栽培试种成功 

 红海滩的消亡引起盘锦市芦苇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注意,科研所湿地研究室副主任梁漱玉担任此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为了查找红海滩的消亡原因,梁漱玉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结果显示,这个项目在全世界还是一项空白。 

       经过两年的探索,科研人员发现,红色的翅碱蓬就是盐分含量高、土壤贫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让红海滩奇景重现,就要改变翅碱蓬的生存环境,使之更适合翅碱蓬的生长发育。在小面积栽培试验取得成功后,今年,科研人员首次进行大规模试种,总计试种面积达14亩。近日,翅碱蓬悄然变红,大面积试种成功。 

        昨日,记者在接官厅附近看到,红海滩又回来了! 

  欲实行太空育种 

        梁漱玉告诉记者,科研人员除了采用改变翅碱蓬的生活环境使其复活之外,还将不断改良品种来达到拯救的目的。梁漱玉介绍,6月15日,科研人员已将10克翅碱蓬的种子送入卫星,预计种子将在8月份被送入太空,实行太空育种,通过基因突变,筛选抗盐新品种。 

        “一旦成功,又多一个拯救红海滩的办法!”梁漱玉说,科研人员还将采用组织培养等办法来改良品种。 

  小资料  

  翅碱蓬又称黄须菜,在植物分类上属黎科碱蓬属植物。为一年生噬盐的草本植物,在盐分和光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变红,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蒸蒸云霞秋至蕉叶黄”是道心流露,心音潺潺胜水清;能美文如斯而畅真情者,非龙心雪魄而何。龙心映玄宇,美文几忘情,读之若饮甘泉,清冽而忘俗,思绪悠然而随之入于浩淼玄境,美文乎?玄境乎?能于此陋室赏君之美文,直若陶公之悠然南山,又似独钓寒江听雪落,秋登高楼观沧海,古人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吧虽是陋室,然皆是罕见道心于此驻足,虽陋而何憾乎?如此惊绝脱俗笑傲江湖之作为,非我辈而何人能如此乎?
  以玄文畅言已往,无丝毫俗情拖累,视红尘如云烟,弃浮名如草芥,不顺事态,不求腾达,独爱黄庭颂道经,且掩柴门避红尘,一支烛光升起处,又让紫烟腾几回,耳无嘈杂车马声,心无俗情分外清,红梨火枣伴吾过,清玄仙缪饮几壶,能不忘情而欲仙乎?待到丹炉火退时,独赏红果挂仙枝,天上人间长来往,可是此心化龙吟?

自省您好,我已经草草的答复您了,请您去看一下,如果有问题的话请您继续留言和发信,谢谢!
您客气了,我不敢称为前辈,我们是同道,修真不分先后。我的邮箱是511569949@qq.com;不过我基本不上QQ(511569949),您给我留言后可以在这里提示我一下,我去看看,您也可以给我的贴吧留言或者提醒我看邮箱,或者给我在本论坛的"若然山人"的信箱留言也可以.希望以后能和您多交流!

自省先生您过奖了,若然实在不敢称为前辈,非常佩服您的文采:


修真不分先后,


开悟即可证真,


惟有真元称玄,


余者皆是俗为。

绝妙好诗,若然山人不揣浅陋按您原韵回复曰:


其一:


禅心寂静身已空,


龙虎交战鼎炉中,


一颗红日腾云际,


金光灿灿丹意浓.


其二:


大千久驻应悟空,


万物逆旅此舟中,


沧海横渡望天际,


方知众生痴情浓.


其三:


芳草离离侵远空,


秋风萧萧古原中,


白云聚散升天际,


泪撒长亭离情浓.


 

若然山人即兴咏春诗:

其一:

好山好水好春色,人间又到桃花开。
细雨随风潜入夜,春草争发蝴蝶来。
如此春色如此景,如此春意如此裁,
闻香一嗅即心醉,未用看花情已揣。

其二:

一团菌蘑撑雨伞,一群甲兵推粪忙。
天上下雨地上湿,地上开花空中香。
还有五百喽罗兵,排成一队迎蚁王。
春天美景如画屏,秋意来时方收藏。

杨奎贤弟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哪位大侠能配一首?

廉泉先生说,杜甫原诗的后四句是: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关城。

非常喜欢杜甫的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背诗是一种乐趣,包括背李老师写的诗,感觉真象是沐浴在传统法乳的甘霖中。

若然山人不揣浅陋来凑个热闹:

修真惟气节,仁者不偷生。
月明止暗夜,树静蝉无声。
野径路自黑,心灯火独明。
情到无念处,浮世变幻城。

好诗,顶!若然山人以玄奘法师西游为题,按照您的原韵做小诗聊祝雅兴:


大漠孤烟起荒城,


玄奘西游始鉴真,


为求真经渡沙海,


兼留佛心示精神。

自然界最大的风暴:飓风丽莉 
  这张飓风丽莉的写真图由国际空间站第五长期考察组的宇航员在2002年拍摄,显示巨大的风暴系统以及大约15海里宽的“眼睛 贴子相关图片:


 

迄今为止所记录的最大太阳耀斑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太空环境中心将2003年11月4日爆发的太阳耀斑确定为X28级,是人类有史以来所记录的最大的太阳耀斑。


 贴子相关图片:



亚特兰提斯号升空 
  航天飞机在离开发射中心向太空攀升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曲率,形成一条美丽的抛物线。


贴子相关图片:


梦幻般的日全食 
   1998年2月26日,阿鲁巴岛。由于月球阴影的遮掩,形成了自然界最大的“眼镜”——日全食。


贴子相关图片:



四株仙人掌与一颗彗星 

  这张海尔-波普彗星的照片由自亚利桑那州的一位名丹尼斯DangerCode;杨的航空风景摄影师之手。


贴子相关图片:



暴怒的太阳 
  暴怒的太阳释放出强力耀斑图片拍摄于2001年4月,时值太阳以11年为周期的活跃期颠峰。


贴子相关图片:


宏伟的阔边帽星系 
  阔边帽星系也拥有巨大的凸出部分,这类星系可能比一些星系要年轻,尚未如其它星系那样发育出优雅的旋臂来。 贴子相关图片:



第二好的土星照片 
  这张红外照片是迄今为止排第二位的土星照片之一,2001年由位于智利的欧洲南部天文台的超大型望远镜拍摄。 贴子相关图片:


哈勃视线:最好的土星照片 
土星将于2004年12月31曰靠近地球,这是三十年来最近的一次。这张照片由“哈勃”望远镜拍摄于2003年9月份。通过家用小型望远镜也能看见土星的美丽光环


贴子相关图片:


玄奘西游记(图文版-上集) 
(本贴转自:观者论坛) 

        玄奘原名陈纬,开皇十六年(596年),生于河南缑氏县(河南省偃师境内)。他父亲陈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二哥长捷,在洛阳净土寺当和尚。玄奘时常到净土寺玩耍,十三岁那年剃度做了和尚。从此以后,玄奘就和哥哥常在一起,诵读佛经。
        隋朝末年,精通佛典的高僧,大多集中在四川成都一带。玄奘二十二岁那年,和二哥到了成都空慧寺,向逢空、法逻等法师请教,直到二十七岁。为了继续深造,他又只身沿长江而下,到达荆州,在天皇寺和僧众研究经典,然后又北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访问各地著名的高僧,钻研各家的学说。但随着玄奘研究的越来越深入,疑问越来越多。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仅译本缺乏,已有的译本译文也有很多错漏。为了了解经典的真义,寻求佛教的究竟,他决心到佛教圣地求法。于是玄奘又回到长安,向外国人学习天竺语文,筹备旅费,作出国的准备。
       按照唐朝当时的规定,凡是出国的人,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发给相关证件才能动身。玄奘虽然提出了申请,但没得到批准。贞观元年(627年),关中发生灾荒,唐政府允许百姓外出逃荒。玄奘就利用这个机会离开了长安,私自西行。他途经兰州,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准备从这里通过西域出国。但是,由于西突厥威胁河西陇右,唐政府限制人员出境。玄奘在凉州逗留了一个多月,后来在威远法师的协助下,出了凉州。从此,昼伏夜行,风餐露宿,到了瓜州。
        玄奘在瓜州,结识了西域人石磐陀,并请他当向导,又得到瓜州老人送给他的一匹瘦马。这匹马虽瘦,但是它曾经往返伊吾十余次,认识道路。
        玄奘从瓜州出发,走了五十多公里,到了玉门关。再向西北经过四座烽火台,奔向野马泉,开始进入莫贺延碛。这时,向导已经跑掉,在这八百里的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只有自己伴着自己的影子前进。走了两天,他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打不着野马泉,心里十分焦急,身体也很疲倦。他拿起皮囊准备饮水,一时心慌失手,把一皮囊水倒在沙漠里。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他懊悔极了。在万般无奈情况下,他调转马头往回走。走了一段路他忽然想:我自己立过誓言,若不到达印度,决不往东走一步,现在我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立刻回头继续向西前进。他在沙漠中走了五天四夜,一滴水未入口。头两天只觉得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焦燥,嘴唇出血,呼吸困难,昏了过去。这一天的半夜,他被一阵凉风吹醒,渐渐有了精神,马也站起来了。玄奘勉强走了几公里,发现前面绿油油的一片草地。到了那里,还发现清澈的泉水。玄奘异常高兴。在那里休息了一天,装满了水,又继续走两天路,才离天沙漠,到了伊吾国境。
        玄奘在伊吾国住了十余天,后来又到了高昌。高昌王鞠文泰亲自出来迎接。接着,王妃大臣也前来礼拜,并请玄奘讲经。他在高昌停留将近两个月,离开高昌时,鞠文泰送他黄金百两、白银三万两、绢五百匹、马三十匹、和尚四名、工人二十五名,并写了二十五封介绍信,请沿途国王保护。玄奘因此也非常感激。
        玄奘一行从高昌出发,经阿耆尼国、屈支国、龟兹等地,到达碎叶城。这个时候从高昌护送的人,有的冻死,有的逃亡,已丧失了一半。玄奘在这里见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叶护可汗看了鞠文泰的信,热情地接待了玄奘,并给中亚诸国国王写信,要他们保护玄奘。就这样,玄奘比较顺利地通过吐火罗等国,进入北印度国境。
        玄奘从贞观元年记开长安,大约第二年夏天到达印度,长途跋涉一年之久。
由此可见,严谨求实、忠实原著是玄奘一贯的风格。 

  其四、译场的集体配合是译经的重要保障。玄奘的译经并不是独自完成的,拥有庞大的译场和严格的程序。玄奘的译场有译主、证义、证文、书写、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多个岗位,译主为玄奘,其他的职位由求学者担任,这些学生不仅有核对梵文、书写纪录、语法整理、译文润色等工作,而且还要将译稿回翻为梵文再次核对,他们为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玄奘还把译经、讲经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白日在译场主持译经,傍晚给学生讲解新译经论、回答疑问,让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玄奘培养了窥基、神�P、嘉尚、普光、道宣、玄应等一批佛门宗匠,还为新罗、日本等国的培养了大量的留学僧,促进了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在这些学生之中,窥基是其中的佼佼者,为译经工作做出了特别的贡献。玄奘在印度收集了十家注解大乘有宗论典《唯识三十论》的著作,曾准备一一译出,但是窥基认为十家注解有正有误,建议以护法的注解为主,糅合十家之说为一书,玄奘采纳此议,译成《成唯识论》。该书以护法一系的注疏为基础,以难陀、安慧等学说为对照,不同之处以‘有义’字样将诸家异说存列其前,将护法的正确结论放在后面,示正宗之所在,最后往往还加上一些玄奘自己的心得体会。《成唯识论》显示出了一种迥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在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影响,这一切得益于玄奘师徒之间的教学相长。 

  其五、言无名利、行绝虚浮的开阔心胸是译经得以坚持的重要原因。玄奘一生都被荣誉包围,少年时期就享誉一方,游学印度又获得国君和僧众的爱戴,回国之后唐太宗、高宗、武则天也对他非常敬重。但玄奘对于这些荣誉没有任何牵挂,他只是很恰当的运用王室的支持来传播他的信仰和理念。道宣赞扬玄奘:“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在归国后到去世的近二十年中,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他都没有停止译经工作,以平均每年50万字以上的速度进行着翻译工作。他翻译了大量的印度原典,但独独没有翻译自己用梵文所作的三大论,这显示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正是这种“言无名利,行绝虚浮”的崇高精神支持着玄奘几十年如一日的译经工作,开创了翻译史和中印文明交流史的奇迹。欧阳竟无曾赞叹玄奘的翻译风格是:“一语之要,坚如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
玄奘——翻译家中第一人 


  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是一个立志高远、意志坚强的僧人。28岁时,他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的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飞,空外迷灭。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窗,蹑霜雨而前跃。”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载,其间历经艰辛,回国时候是45岁左右,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所作的主要工作就是译经,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那么,玄奘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呢?笔者列出以下几条: 

  其一、精深的佛学造诣是玄奘译经的基础。玄奘出国前就已经有相当的佛学造诣,在印度的17年中,他随时随地的拜师求学,其中最重要的是那烂陀寺的住持戒贤大师,玄奘在那烂陀寺求学5年,对于内明、因明以及声明之学进行精深的研究,由于学业优异,被寺庙选为十德之一。内明既是对佛教精髓的确切体证,鉴于玄奘对于内明之学的精深体悟,并流利的掌握了梵文,戒贤嘱咐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玄奘还以大乘有宗思想为出发点,用梵文创作了《制恶见论》《会宗论》《三身论》,系统的破斥小乘学说,调和会通大乘佛教空有二宗的争论,为印度佛教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因明学即印度之逻辑学,玄奘曾向多位大德学习因明,他对于印度因明学中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三种比量理论有完善发展之功,曾经纠正其师胜军经过40多年深思熟虑而建立的一个因明比量。在印度参学的后期,玄奘应戒日王之约为无遮大会论主,他运用严密的因明论证格式提出了“真唯识量”的命题,在十八日内无人能破。声明即语言音韵之学,在这方面,玄奘仔细研读了包括护法《杂宝声明论》在内的多部著作,对于梵文经典的文理结构有深入的领会。玄奘在佛学的各个领域均有独特的造诣,为印度僧众及各国王室推崇,在玄奘西行百年之后,印度还有许多佛寺绘有玄奘的画像以及遗物,每逢斋日对其举行供奉仪式。玄奘贯通内明、因明、声明的扎实功底,为玄奘准确把握经典内涵、并用严谨的逻辑和语言译经建立了扎实的基础。 

  其二、前人的经验教训为玄奘译经提供了借鉴。在中国的佛经翻译史上有旧译和新译之说。旧译的前期为东汉到西晋时期,翻译者多是西域、印度的僧人或者稍懂胡语、梵语的中国僧人。译者“或善胡义而不解汉者,或明汉文而不晓胡意。” 译者常借用“道”等中国学术的术语翻译佛教词汇,引起一些话语歧义。旧译后期为东晋到隋末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鸠摩罗什、求那跋陀罗、真谛等等,鸠摩罗什在把握核心义理的基础上,注意运用声明学,把印度的句法引入汉文表达系统,注意音节变化,所翻经典琅琅上口,达到了译经的新高峰。但鸠摩罗什对于汉语能说而不能写,只能“手持胡本,口宣秦言”,他还经常对梵文本进行总结提炼,采用意译的翻译风格,被后人指有曲误之处。玄奘中梵文的功底具佳,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史称“新译”。在义理上,他反对古代译经家的‘达意’原则而提倡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在文法上,他应用六朝以来字句偶正奇变的文体,再参酌梵文“钩锁连环”的方式融成一种“整严凝重”的翻译风格,既恰当的体现了印度佛教原典的结构,又符合中国的文法习惯;在一些关键词汇上,他提出了五不翻的原则,为后世所共许。 

  其三、严谨的学风是玄奘译经的质量保证。玄奘严谨学风的养成得益于戒贤大师的教导,大乘有宗的唯识学将一切众生分为五类种性,不承认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玄奘考虑到国内普遍接受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观念,曾向戒贤提出了回国后不译此说,遭到了戒贤的批评,并要求他如实的翻译。此后,忠于原本的精神贯穿了玄奘的一生,他晚年翻译《大般若经》600卷,由于内容庞杂,参与译场的学生要求删节翻译,但玄奘坚持一如梵本,不删一字。这种风格在他将《老子》译为梵文时也有体现,唐皇室自称是老子后裔,三教之中尊道为首,李世民要求玄奘将《老子》翻译为梵文,玄奘很认真地对待此事,“句句披析,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他还邀请道士成玄英、蔡晃等人参预译场,但成、蔡等人与玄奘产生了很大的争执,核心问题有两点。第一:成玄英、蔡晃认为《老子》和大乘佛教是相通的,“道”应翻译为“菩提”,而玄奘则认为“佛道两教,其致天殊”,“道”没有达到“菩提”的境界,应翻译为“末伽”。第二:成玄英等人认为《老子》思想深邃,要翻译后期道教诸家的注序才能便于理解。玄奘敏锐的观察到了道教和早期道家的分别,认为后世道教用导引练气、扣齿津咽注释《老子》有违本意,拒绝翻译。玄奘说:“观《老》治身、治国之文,文词具矣,扣齿津咽之序,其言鄙陋,恐将西闻异国,有丑乡邦。”在这场翻译之争中,玄奘始终保持严谨学风,既没有因为李唐王朝的推崇和道教学者的争辩而混同佛道,也没有将贬低《老子》思想的注序加以翻译,客观的维护了原著的思想体系。

        玄奘故里位于今缑氏镇北约1公里处的陈河村。据有关资料载,玄奘出身于名门望族,官宦家庭。高祖陈谌,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欣,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爵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又任礼部侍郎,食邑河南,以后定居缑氏,玄奘故里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玄奘故居、陈家花园、西园墓地。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座北朝南,大体为一南北长方形院落,分前后两院,故居大门仿隋唐风格,青瓦白墙,朱门红柱,匾额上书“玄奘故居”四个大字,出自我国著名字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之手;陈家花园,位于玄奘故里正南,座南朝北,背靠风凰台,面对玄奘故居,占地面积约1公顷;西园墓地,位于玄奘故里西南陈河村南800米,为玄奘父母的合葬墓地。除上述遗迹景点外,在玄奘故里,还保留有陈家古井、诵经斋、凤凰台、凤凰咀、马啼泉、晾经台等遗迹遗物。陈家古井,现存玄奘故居内西侧,井旁古槐树 、皂角树相抱生长。相传玄奘因自幼饮此井水,智慧早开,终成一代伟人。

  南湾湖风景区以南湾湖为中心,包括董家河、狮河港、十三里桥、南湾等六个乡的大部分山林、水域,东与信应(信阳一应山)浉公路临界,南与新田畈为邻,西与寨后湾接壤,北与双头寨相连,总面积443平方公里。

  南湾湖风景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低山环抱,丘陵起伏。景区的中心南湾湖,承狮河、五道河、董家河、小泅河、飞沙河五条河水汇聚,水质清澈,碧波万顷。


贴子相关图片:



恩师李真阳先生曾经嘱咐我要读一下《伍柳仙踪》,可知此书是丹经真传也!
本贴转自玄门道家网站,表示感谢。

六、俭化


  ¤太平


  夫水火,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于败家,盖失于不简也。饮馔,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于亡身,盖失于不节也。夫礼失于奢,乐失于淫。奢淫若水,去不复返,议欲救之,莫过乎俭。俭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序,礼乐序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权衡


  服纟希纟谷者不寒,而衣之布帛愈寒;食藜藿者不饥,而饭之黍稷愈饥。是故我之情也,不可不虑;民之心也,不可不防。凡民之心,见负石者则乐于负涂,见负涂者则乐于负刍。饥寒无实状,轻重无必然,皆丰俭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则民心重,我负轻则民负轻。能至于俭者,可以与民为权衡。


  ¤礼道


  礼贵于盛,俭贵于不盛;礼贵于备,俭贵于不备;礼贵于簪绂,俭贵于布素;礼贵于炳焕,俭贵于寂寞。富而之愈不乐,贵而贵之愈不美,赏而赏之愈不足,爱而爱之愈不敬。金玉者,富之常;官爵者,贵之常。渴饮则甘,饥食则香。夫惟俭,所以能知非常。


  ¤食象


  观食象者食牛不足,观戴冕者戴冠不足。不足有所自,不廉有所始。是知王好奢则臣不足,臣好奢则士不足,士好奢则民不足,民好奢则天下不足。夫天下之物十之,王好一,民亦一;王好五,民亦五;王好十,民亦十。以十论之,则是十家为一家,十国为一国,十天下为一天下,何不弊之有!


  ¤民情


  其夫好饮酒者,其妻必贫。其子好臂鹰者,其家必困。剩养一仆,日饭三瓯,岁计千瓯。以一岁计之,可享千兵。王者岁率是享,则必告劳而聚怨,病在于增不于损。王驾牛车,民骄于行;王居土陛,民耻于平。杜之于渐,化之于俭。所以见葛 pC 不足者,则乐然服布素之衣;见窳杯而食者,则欣然用陶匏之器,民之情也。


  ¤悭号


  世有悭号者,人以为大辱,殊不知始得为纯俭之道也。于己无所与,于民无所取。我耕我食,我蚕我衣。妻子不寒,婢仆不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


  ¤君民


  君之君之于民,异名而同爱。君乐驰骋,民亦乐之;君喜声色,民亦喜之;君好珠玉,民亦好之;君嗜滋味,民亦嗜之。其名则异,其爱则同。所以服布素者,爱士之簪组;服士之簪组者,爱公卿之剑佩;服公卿之剑佩者,爱王者之旒冕,是故王者居兆民所爱之地,不得不虑也。况金根玉辂夺其货,高台崇榭夺其力,是贾民之怨,是教民之爱。所以积薪聚米,一岁之计,而易金换玉,一日之费,不得不困,不得不俭。


  ¤乳童


  乳童拱手,谁敢戏之,岂在乎黼黻也。牧竖折腰,谁敢背之,岂在乎刑政也。有宾主之敬,则鸡黍可以为大享,岂在乎箫韶也。有柔淑之态,则荆苎可以行妇道,岂在乎组绣也。而王者之制,设沟隍以御之,陈 jF 戟以卫之,蓄粟帛以养之,张栏槛以远之。盖有机于民,不得不藏;有私于己,不得不防。夫能张俭之机,民自不欺;用俭之私,我自不疑。夫俭者,可以为大人之师。


  ¤化柄


  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私可以护富,俭于公可以保贵,俭于门闼可以无盗贼,俭于环卫可以无叛乱,俭于职官可以无奸佞,俭于嫔嫱可以保寿命,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俭可以为万化之柄。


  ¤御一


  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也,而不知孰谓之一。夫万道皆有一:仁亦有一,义亦有一,礼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贯五,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盖简而出自简之,其言非玄而人自玄之。是故终迷其要,竟惑其妙。所以议守一之道,莫过乎俭;俭之所律,则仁不荡,义不乱,礼不奢,智不变,信不惑。故心有所主,而用有所本,用有所本而民有所赖。


  ¤三皇


  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无贪财,无竞名,无奸蠹,无欺罔,无矫佞。是故礼义自生,刑政自宁,沟垒自平,甲兵自停,游荡自耕,所以三皇之化行。


  ¤天牧


  奢者三岁之计,一岁之用;俭者一岁之计,三岁之用。至奢者犹不及,至俭者尚有馀。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馀。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奢者好亲人,所以多过,俭者能远人,所以寡祸。奢者事君必有所辱,俭者事君必保其禄。奢者多忧,俭者多福,能终其俭者,可以为天下之牧。


  ¤雕笼


  悬雕笼、事玉粒养黄雀,黄雀终不乐。垂礼乐、设赏罚教生民,生民终不泰。夫心不可安而自安之

五、食化


  ¤七夺


  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而王者夺其一,卿士夺其一,兵吏夺其一,战伐夺其一,工艺夺其一,商贾夺其一,道释之族夺其一,稔亦夺其一,俭亦夺其一。所以蚕告终而缲葛苎之衣,稼云毕而饭橡栎之实。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大人之道救不义,斯不义之甚也。而行切切之仁,用戚戚之礼,其何以谢之哉!


  ¤巫像


  为巫者鬼必附之,设像者神必主之,盖乐所响也。戎羯之礼,事母而不事父;禽兽之情,随母而不随父;凡人之痛,呼母而不呼父,盖乳哺之教也。虎狼不过于嗜肉,蛟龙不过于嗜血,而人无所不嗜。所以不足则斗,不与则判,鼓天下之怨,激烈士之忿。食之道非细也。


  ¤养马


  养马者主,而牧之者亲;养子者母,而乳之者亲。君臣非所比,而比之者禄也;子母非所爱,而爱之者哺也。驽马本无知,婴兒本无机,而知由此始,机由此起。所以有爱恶,所以有彼此,所以稔斗争而蓄奸诡。


  ¤丝纶


  王取其丝,吏取其纶;王取其纶,吏取其纟孛。取之不已,至于欺罔;欺罔不已,至于鞭挞;鞭挞不已,至于盗窃;盗窃不已,至于杀害;杀害不已,至于刑戮。欺罔非民爱而裒敛者教之,杀害非民原而鞭挞者训之。且夫火将逼而投于水,知必不免,且贵其缓;虎将噬而投于谷,知必不可,或觊其生。以斯为类,悲哉!


  ¤奢僭


  夫君子不肯告人以饥,耻之甚也。又不肯矜人以 饱愧之甚也。既起人之耻愧,必激人之怨咎,食之害也如是。而金笾玉豆,食之饰也;鼓钟戛石,食之游也;张组设绣,食之惑也;穷禽竭兽,食之暴也;滋味厚薄,食之忿也;贵贱精粗,食之争也。欲之愈不止,求之愈不已,贫食愈不足,富食愈不美。所以奢僭由兹而起,战伐由兹而始。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


  ¤燔骨


  嚼燔骨者,焦脣烂舌不以为痛;饮醇酎者,哕肠呕胃不以为苦。馋嗜者由忘于痛苦,饥穷者必轻于性命。痛苦可忘,无所不欺;性命可轻,无所不为。是以主者以我欲求人之欲,以我饥求人之饥。我怒民必怒,我怨民必怨。能知其道者,天下胡为乎叛?


  ¤食迷


  民有嗜食而饱死者,有婪食而鲠死者,有感食而义死者,有辱食而愤死者,有争食而斗死者,人或笑之。殊不知官所以务禄,禄所以务食;贾所以务财,财所以务食。而官以矫佞馋讟而律死者,贾以波涛江海而溺死者,而不知所务之端,不知得死之由,而迁怨于辈流,归咎于江海,食之迷也。


  ¤战欲


  食之欲也,思监梅之状,则辄有所咽而不能禁;见盘肴之盛,则若所吞而不能遏。饥思啖牛,渴思饮海。故欲之于人也如贼,人之于欲也如战。当战之际,锦绣珠玉不足为富,冠冕旌旗不足为贵,金石丝竹不闻其音,宫室台榭不见其丽。况民复常馁,民情常迫,而论以仁义,其可信乎?讲以刑政,其可畏乎?


  ¤胶竿


  执胶竿捕黄雀,黄雀从而噪之;捧盘食享乌鸟,乌鸟从而告之。是知至暴者无所不异,至食者无所不同。故蛇豕可以友而群,虎兕可以狎而驯,四夷可以率而宾。异族犹若此,况复人之人。


  ¤庚辛


  庚氏穴池,构竹为凭槛,登之者其声“策策”焉。辛氏穴池,构木为凭槛,登之者其“堂堂”焉。二氏俱牧鱼于池中,每凭槛投饥,鱼必踊跃而出。他日但闻“策策”“堂堂”之声,不投饵亦踊跃而出,则是庚氏之鱼可名“策策”,辛氏之鱼可名“堂堂”,食之化也。


  ¤兴亡


  疮者人之痛,火者人之急,而民喻饥谓之疮,比饿谓之火,盖情有所切也。夫鲍鱼与腐尸无异,鱁鮧与足垢无殊,而人常食之。饱犹若是,饥则可知。苟其饥也无所不食,苟其迫也无所不为。斯所以为兴亡之机。


  ¤雀鼠


  人所以恶雀鼠者,谓其有攘窃之行;雀鼠所以疑人者,谓其怀盗贼之心。夫上以食而辱下,下以食而欺上,上下得不恶下,下不得不疑上,各有所切也。夫剜其肌、啖其肉,不得不哭;扼其喉、夺其哺,不得不怒。民之瘠也由剜其肌,民之馁也由夺其哺。呜呼,惜哉!


  ¤无为


  牛可使之驾,马可使之负,犬可使之守,鹰可使之击,盖食这所感也。犭尔猴可使之舞,鹦鹉可使之语,鸱鸢可使之死斗,蝼蚁可使之合战,盖食有所教也。鱼可使之吞钩,虎可使之人陷,雁可使之触纲,敌国可使之自援,盖食有所利也,天地可使之交泰,神明可使之掖卫,高尚可使之屈折,夷狄可使之委伏,盖食有所奉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暨乎万族,皆可以食而通之。我服布素则民自暖,我食葵藿则民自饱。善用其道者,可以肩无为之化。


  ¤王者


  猎食者母,分乳者子。全生者子,触纲者母。母不知子之所累,子不知母之所苦。王者衣缨之费、盘肴之直,岁不过乎百万,而封人之土地,与人之富贵,百万之百万。如咂王之肌,如饮王之血。乐在于下,怨在于上,利归于众,咎归于王。夫不自贵,天下安敢贵;不自富,天下安敢富?


  ¤鸱鸢


  有智者悯鸱鸢之击腐鼠,嗟蝼蚁之驾毙虫,谓其为虫不若为人。殊不知当歉岁则争臭毙之尸,值严围则食父子之肉。斯豺狼之所不忍为,而人为之,则其为人不若为虫。是知君无食必不仁,臣无食必不义,士无食必不礼,民无食必不智,万类无食必不信。是以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苟王者能均其衣,能让其食,则黔黎相悦,仁之至也;父子相爱,义之至也;饥饱相让,礼之至也;进退相得,智之至也;许诺相从,信之至也。教之善也在于食,教之不善也在于食。其物甚卑,其用甚尊;其名尤细,其化尤大。是谓无价之宝。

四、仁化


  ¤得一


  旷然无为之谓道,道能自守之谓德,德生万物之谓仁,仁救安危之谓义,义有去就之谓礼,礼有变通之谓智,智有诚实之谓信,通而用之之谓圣。道,虚无也,无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静也,无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万物生,万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义。义济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礼。礼秉规持范,必有疑滞,故授之以智。智通则多变,故授之以信,信者,成万物之道也。


  ¤五行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发生之谓也,故均于木。义,救难之谓也,故均于金。礼,明白之谓也,故均于火。智,变通之谓也,故均于水。信,悫然之谓也,故均于土。仁不足则义济之,金伐木也。义不足则礼济之,火伐金也。礼不足则智济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则信济之,土伐水也。始则五常相济之业,终则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畋渔


  夫禽兽之于人也何异?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手之情。乌反哺,仁也;隼悯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万物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也,而教之为纲罟,使之务畋渔。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夺其亲爱,非义也;以斯为享,非礼也;教民残暴,非智也;使万物怀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杀害之机不已。羽毛虽无言,必状我为贪狼之兴封;鳞介虽无知,必名我为长鲸之与巨虺也。胡为自安,焉得不耻?吁!直疑自古无君子。


  ¤牺牲


  牺牲之享,羔雁之荐,古之礼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忧喜、声之哀乐能动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则忧喜之情可知矣;鹰犬齐至,则哀乐之声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祷神明,天地必不享,苟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苟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龙见,丧风云之象也;凤凰来,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国土之象也。观我之义,禽必不义也;以彼为祥,禽必不祥也。


  ¤太和


  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召;慎勿怨叛乱,叛乱禀我教。不有和睦,焉得仇雠;不有赏动,焉得斗争。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爱无恶,是谓太和。


  ¤墨鱼


  海鱼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渔之。夫智者多屈,辩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扃 ox 固,贼盗喜;忌讳严,敌国幸。禁可以越者,号也;兵可以夺者,符也。蜀败于山,晋败于马。夫大人之机,道德仁义而已矣。


  ¤神弓


  誉人者人之誉,谤人者人谤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报怨,斯报怨也。所谓神弓鬼矢,不张而发,不注而中。天得之以假人,人得之以假天下。


  ¤救物


  救物而称义者,人不义之;行惠而求报者,人不报之。民之情也,让之则多,争之则少,就之则去,避之则来;与之则轻,惜之则夺。是故大义无状,大恩无象。大义成,不知者荷之;大恩就,不识者报之。


  ¤书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忘手笔,然后知书之道。和暢,非巧也;淳古,非朴也;柔弱,非美也;强梁,非勇也。神之所浴,气之所沐。是故黠策蓄血气,顾盼含情性。无笔黑之迹,无机智之状;无刚柔之容,无驰骋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是故观之者,其心乐,其神和,其气融,其政太平,其道无朕。夫何故?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云思变,见石思贞,人之常也。


  ¤凤鸱


  凤不凤不知美,鸱不知恶,陶唐氏不知圣,有苗氏不知暴。使陶氏恃其圣,非圣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众人皆能写人之形,而不能写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恶,而不能求己之恶;皆能知人之祸,而不能知己之祸。是以大人听我声,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气,然后知人之情伪。


  ¤知人


  观其文章,则知其人之贵贱焉;观其书篆,则知其人之情性焉;闻其琴瑟,则知其人之道德焉;闻其教令,则知其人之吉凶焉。小人由是知唐尧之容淳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荡荡然,殷汤之容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谔谔然,仲尼之容皇皇然。则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与贤。


  ¤蝼蚁


  蝼蚁之有君也,一拳之宫,与众处之;一塊之台,与众临之;一粒之食,与众蓄之,一虫之肉,与众咂之;一罪之疑,与众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气相通,气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则众病,我痛则众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


  ¤歌舞


  能歌者不能者听之,能舞者观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贤者不贤者任之。夫养木者必将伐之,待士者必将死之。纲之以冠冕,钓之以爵禄。若马驾车辂,贵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是以大人道不虚贵,德不虚守;贫有所倚,进有所恃。退者非乐寒贱,而甘委弃。


  ¤踯躅


  踯躅之酒,乌啄之脯,莨荡之膏,冶葛之乳。初啖之若芥,再啖之若黍,复啖之若丸,又啖之若脯。小人由是知强弩可以渐引,巨鼎可以渐举,水火可以渐习,虎兕可以渐侣。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与,不应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所以信柔马不可驭,渐贼不可御。得之以为万化之母。


  ¤止斗


  止人之斗者使其斗,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预其斗,善解忿者济其忿。是故心不可伏,而伏之愈乱;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水易动而自清,民易变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万物之情。


  ¤象符


  术有降万物之蕴毒者,则交臂钩指,象之为符。是故若夭矫之势者鳞之符,若飞腾之势者羽之符,若偃蹇之势者毛之符,若拳跼之势者介之符,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礼之本也。而疏之为万象,别之为万态。教之蹈舞,非蹈舞也;使之祷祝,祷祝也,我既寡实,彼亦多虚。而责人之无情,固无情也;而罪礼之无验,固无验也。


  ¤善恶


  为恶者畏人识,必有识者;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是故人不识者,谓之大恶;人不知者,谓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广,务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远,文绮丽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是贵,惟德自守,所以能万世不朽。

三、德化


  ¤五常


  儒有讲五常之道者,分之为五事,属之为五行,散之为五色,化之为五声,俯之为五岳,仰之为五星,物之为五金,族之为五灵,配之为五味,感之为五情。所以听之者若醯鸡之游太虚,如井蛙之浮沧溟,莫见其鸿氵蒙之涯,莫测其浩渺之程。日暮途远,无不倒行。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忘其名则得其理,忘其理则得其情。然后牧之以清静,栖之以杳冥,使混我神气,符我心灵。若水投水,不分其清;若火投火,不问其明。是谓夺五行之英,盗五常之精,聚之则一芥可包,散之则万机齐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投器,其应物也如悬镜以鉴形。于是乎变之为万象,化之为万生,通之为阴阳,虚之为神明。所以运帝王之筹策,代天地之权衡,则仲尼其人也。


  ¤飞蛾知


  天下贤愚,营营然若飞蛾之投夜烛,苍蝇之触晓窗。知往而不知返,知进而不知退。而但知避害而就利,不知聚利而就害。夫贤于人而不贤于身,何贤之谓也?博于物而不博于己,何博之谓也?是以大人利害俱忘,何往不臧?


  ¤异心


  虎踞于林,蛇游于泽,非鸱鸢之仇;鸱鸢从而号之,以其蓄异心之故也。牛牧于田,豕眠于圃,非乌鹊之驭;乌鹊从而乘之,以其无异心之故也。是故麟有利角,众兽不伏;凤有利觜,众鸟不宾;君有奇智,天下不臣。善驰者终于蹶,善斗者终于败。有数则终,有智则穷。巧者为不巧者所使,诈者为不诈者所理。


  ¤弓矢


  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礼乐以防小人,小人盗礼乐以僭君子。有国者好聚敛,蓄粟帛、具甲兵以御贼盗,贼盗擅甲兵、踞一粟帛以夺其国,或曰:“安危德也。”又曰:“兴亡数也。”苟德可以恃,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以凭,何必广甲兵乎?


  ¤聪明


  无所不能者,有大不能;无所不知者,有大不知,夫忘弓矢然后知射之道,忘策辔然后知驭之道,忘弦匏然后知乐之道,忘智虑然后知大人之道。是以天下之主,道德出于人;理国之主,仁义出于人;亡国之主,聪明出于人。


  ¤有国


  有国之礼,享郊庙,敬鬼神也; rB 龟策占吉凶也。敬鬼神,信祸福之职也;占吉凶,信兴亡之数也。柰何有大不信,穷民之力以为城郭,夺民之食为储蓄?是福可以力取,是祸可以力敌;是疑贰于鬼神,是欺惑于龟策,是不信于天下之人;斯道也,赏不足动,罚不足惧,国不足守。


  ¤黄雀


  黄雀之为物也,日游于庭,日亲于人而常畏人,而人常挠之。玄鸟之为物也,时游于户,时亲于人而不畏人,而人不挠之,彼行促促,此行佯佯;彼鸣啾啾,此鸣锵锵;彼视双双,此视汪汪;彼心戚戚,此心堂堂。是故疑人者为人所疑,防人者为人所防。君子之道,仁兴义、中兴正,何忧何害!


  ¤笼猿


  笼中之猿,踊跃万变不能出于笼;匣中之虎,狂怒万变不能出于匣;小人之机,智虑万变不能出于大人之道。夫大人之道,如地之负,如天之垂。无日不怨,无人不欺,怨不我怒,欺不我夷,然后万物知其所归。


  ¤常道


  仁义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术,以至于亡国。忠信者常用之道,用之不得其术,以至于护罪。廉洁者常守之道,守之不得其术,以至于暴民。财辩者常御之道,御之不得其术,以至于罹祸。盖拙在用于人,巧在用于身。使民亲稼则怨,诫民轻食则怒。夫饵者鱼之嗜,膻者蚁之慕,以饵投鱼鱼必以惧,以膻投蚁蚁必去,由不得化之道。


  ¤感喜


  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宠,非忠也。感始于不感,喜始于不喜。多感必多怨,多喜必多怒。感喜在心,由物之有毒,由蓬之藏火,不可不虑。是以君子之业,爵之不贵,礼之不大,亲之不知,疏之不疑,辱之不得,何感喜之有。


  ¤太医


  太医之道,脉和而实者为君子,生之道也;挠而浮者为小人,死之道也。太卜之道,策平而慢者为君子,吉之道也;曲而利者为小人,凶之道也。以是论之,天下之理一也,是故观其国,则知其臣;观其臣,则知其君;观其君,则知其兴亡。臣可以择君而仕,君可以择臣而任。夫揖让可作而躁静不可作,衣冠可诈而形器不可诈,言语可文而声音不可文。


  ¤谗语


  藏于人者谓之机,奇于人者谓之谋。殊不知道德之机,众人所知;仁义之谋众人所无。是故有赏罚之教则邪道进,有亲疏之分则小人入。夫弃金于市,盗不敢取;询政于朝,谗不敢语,天下之至公也。


  ¤刻画


  画者不敢易于圆象,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于本偶,苟侮之,必贻祸。始制作于我,又要敬于我,又真祸于我。是故张机者用于机,设险者死于险,建功者辱于功,立法者惧于法。动一穷则百穷相会,举一事则万事有害,所以机贵乎明,险贵乎平,功贵乎无状,法贵乎无象。能出刻书者,可以名之为大象。


  ¤酒醴


  夫酒醴者,迫之饮愈不饮,恕之饮愈欲饮。是故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贷其死者乐其死,贷其输者乐其输。所以民盗君之德,君盗民之力。能知反覆之道者,可以居兆民之职。


  ¤恩赏


  侯者人所贵,金者人所重,众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众人分玉而得金者不乐。是故赏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当也由为争夺之渐,其不当也即为乱亡之基。故我自卑则赏不能大,我自俭则恩不得奇。历观乱亡之史皆骄侈,恩赏之所以为也。


  ¤养民


  民不怨火而怨使之禁火,民不怨盗而怨使之防盗。是故济民不如不济,爱民不如不爱。天有雨露,所以招其怨;神受祷祝,所以招其谤。夫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盗不如防我盗,其养民也如是。

¤转舟

  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一目可以观大天,一人可以君兆民。太虚茫茫而有涯,太上浩浩而有象。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见精神之藏,则数可以夺,命可以活,天地可以反覆。


  ¤心变


  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心之所变,不得不变。是故乐者其形和,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刚,忧者其形戚。斯亦变化之道也。小人由是知顾六尺之躯,可以为龙蛇,可以为金石,可以为草木。大哉斯言!


  ¤珠玉


  悲则雨泪,辛则雨涕;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心之所欲,气之所属,无所不育。邪苟为此,正必为彼。是以大人节悲辛,诫愤怒;得灏气之门,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内藏,所以为珠玉之房。


  ¤蠮々


  夫蠮々之虫,孕螟蛉之子,传其情,交其精,混其气,和其神。随物大小,俱得其真。蠢动无定情,万物无定形。小人由是知马可使之飞,鱼可使之驰,土木偶可使之有知,婴兒似乳母,斯道不远矣。


  ¤胡夫


  胡夫而越妇,其子髯面而矬足;蛮夫而羌妇,其子拗鼻而昂首。梨接桃而本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本强者其实甘。以阴孕阳,以柔孕刚,以曲孕直,以短孕长,以大孕小,以圆孕方,以水孕火,以丹孕黄。小人由是知可以为金石,可以为珠玉,可以为异类,可以为怪状,造化之道也。


  ¤阴阳


  阴阳相搏,不根而生芝菌;燥湿相育,不母而生蝤蛴。是故世人体阴阳而根之,学燥湿而母之,无不济者。小人由是知陶炼五行,火之道也;流行无穷,水之道也;八卦环转,天地之道也;神物乃生,变化之道也。是以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夫大人之道幽且微,则不知其孰是孰非。


  ¤海鱼


  海鱼有以虾为目者,人皆笑之。殊不知古人以囊萤为灯者,又不知书非日之光则不能驰,夜非烛之明则有所欺。观傀儡之假而不自疑,嗟明友之逝而不自悲,贤兴愚莫知,唯抱纯白、养太玄者,不入其机。


  ¤ ju


   ju 松所以能凌霜者,藏正气也;美玉所以能犯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书运灵旗,夜录神芝,觉所不觉,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风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热。故君子藏正气者,可以远鬼神、伏奸佞;蓄至精者,可以福生灵、保富寿。夫何为?多少之故也。


  ¤动静


  动静相磨,所以化火也;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汤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饮水雨日,所以化虹霓也。小人,由是知阴阳可以召,五行可以役,天地可以别构,日月可以我作。有闻是言者,必将以为诞。夫民之形也,头圆而足方,上动而下静,五行运于内,二曜明于外。斯亦构之道也。


  ¤声气


  操琴瑟之音,则 jr 然而闲;奏邓卫之音,则乐然而逸;碎瓴甓之音,则背膂凛森;挝鼓鼙之音,则鸿毛踯躅,其感激之道也如是。以其和也,召阳气,化融风,生万物也。其不和也,作阴气,化厉风,辱万物也。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气振则风行而万物变化也。是以风云可以命,霜雹可以致,凤凰可以歌,熊罴可以舞,神明可以友,用乐之术也甚大。


  ¤大同


  虚含虚,神含神,气含气,明含明,物含物。达此理者,情可以通,形可以同。同于火者化为火,同于水者化为水,同于日月者化为日,同于金石者化为金石。唯大人无所不同,无所不化,足可以兴虚皇并驾。


  ¤帝师


  镜非求鉴于物,而物自投之;橐非求饱于气,而气自实之。是故鼻以虚受臭,耳以虚受声,目以虚受色,舌以虚受味。所以心同幽冥,则物无不受;神同虚无,则事无不知。是以大人夺其机,藏其微,羽符至怪,阴液甚奇,可以守国,可以救时,可以坐为帝王之师。


  ¤琥珀


  琥珀不能呼腐芥,丹砂不能入焦金,磁石不能取惫铁,元气不能发陶炉。所以大人善用五行之精,善夺万物之灵,食天人之禄,驾风马之荣。其道也在忘其形而求其情。

¤阳燧

  阳燧召火,方诸召水,感激之道,斯不远矣。高视者强,低视者贼;斜视者狡,平视者仁;张视者怒,细视者佞;远视者智,近视者拙;外视者昏,内视者明。是故载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长存。


  ¤死生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


  ¤爪发


  爪发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无害,发可截而无痛?盖荣卫所不至也。则是我本无害而筋骨为之害,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所以知喜怒非我作,哀乐非我动,我为形所昧,形为我所爱。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神道


  太上者,虚无之神也;天地者,阴阳之神也;人虫者,血肉之神也。其同者神,其异者形。是故形不灵而气灵,语不灵而声灵,觉不灵而梦灵,生不灵而死灵。水至清而结冰不清,神至明而结形不明。水泮返清,形散返明。能知真死者,可以游太上之京。


  ¤神交


  牝牡之道,龟龟相顾,神交也;鹤鹤相唳,气交也。盖由情爱相接,所以神气可交也。是故大人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符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我心熙熙,民心怡怡。心怡怡兮不知其所思,形惚惚兮不知其所为。若一气之和合,若一神之混同,若一声之哀乐,若一形之穷通。安用旌旗,安用金鼓,安用赏罚,安用行伍?斯可以将天下之兵,灭天下之敌。是谓神交之道也。


  ¤大含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气相乘而成声。耳非听声也,而声自投之;谷非应响也,而响自满之。耳,小窃也;谷,大窃也。山泽,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窃鸣,万窃皆鸣;一谷闻,万谷皆闻。声道气,气道神,神道虚;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声气形相道相含,虽秋蚊之 qnqn 苍蝇之营营,无所不至也。由此知之,虽丝毫之虑,必有所察;虽啾嚓之言,必有所闻。唯大人之机,天地莫能见,阴阳莫能知,鬼神莫能窥。夫何故?道德仁义之所为。


二、术化


  ¤云龙


  云龙风虎,得神气之道者也。神由母也,气由子也,以神召气,以母召子,孰敢不至也?夫荡秽者,必召五帝之气,苟召不至,秽何以荡?伏虺者,必役五星之精,苟役不至,虺何以伏?小人由是知阴阳可以作,风云可以会,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覆。然召之于外,不如守之于内,然后用之于外,则无所不可。


  ¤猛虎


  猛虎行,草木偃;毒鸩怒,土石揭。威之所烁,气之所搏,顽 qB 为之作。小人由是知铗可使之飞 山河可使之移,万物可使之相随。夫神全则威大,精全则气雄。万惑不能溺,万物可以役。是故一人所以能敌万人者,非弓刀之技,盖威之至也;一人所以能悦万人者,非言笑之惠,盖和之至也。


  ¤用神


  虫之无足:蛇能屈曲,蛭能掬蹙,蜗牛能蓄缩。小人所以见其机,由是得其师,可以坐致万里而不驰。是故足行者有所不达,翼飞者有所不至,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夫何故?彼知形而不知神,此知神而不知形。以形用神则亡,以神用形则康。


  ¤水窦


  水窦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疗噎。斯物也,始制于人,又复用于人。法本无祖,术本无状,师之于心,得之于象。阳为阴所伏,男为女所制,刚为柔所克,智为愚所得。以是用本无,得虚之窃者,知法术之要乎!


  ¤魍魉


  魍魉附巫祭言祸福事,每来则饮食言语皆神,每去则饮食言语皆人。不知魍魉附巫祭也,不知巫祭之附魍魉也。小人由是知心可以交,气可以易,神可以夺,魄可以录。形为神之宫,神为形之容。以是论之,何所不可?


  ¤虚无


  鬼之神可以御,龙之变可以役,蛇虺可以不能螫,戈矛可以不能击。唯无心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兵刃不能加,天命不能死。其何故?志于乐者犹忘饥,志于忧者犹忘痛,志于虚无者可以忘生死。


  ¤虚实


  方咫之木置于地之上,使人蹈之而有馀。方尺之木置于竿之端,使人踞之而不足。非物有小大,盖心有虚实。是故冒大暑而挠者愈热,受灸灼而惧者愈痛。人无常心,物无常性。小人由是知水可使不湿,火可使不燥。


  ¤狐狸


  狐狸之怪,雀鼠之魅,不能幻明镜之鉴者,明镜无心之故也。是以虚空无心而无所不知,昊天无心万象自驰,行师无状而敌不敢欺,大人无虑而元精自归,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

       由此我还想到了网上那个网名叫做“张三疯”的人对李真阳老师的大肆污蔑,说李老师根本不可能改变水晶石的结构和性状,如果联想到这个帖子,空海大师能够把木头都变成石头,那么具有高深国术修为的李真阳老师又怎么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内力(内热)修为来改变石头的性状呢?当年藏地喇嘛高僧曾把皇帝赐予的金丝都用内热给融化成灰烬了,更不要说有多少弘化的僧人,因此我们以自己不知为念而做判断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总之,不能以俗人之学识来揣测类似空海之类的圣人的修为!
       从上述帖子中我们可以真实的看到以内力和内热化外物甚至化自身的神奇功用,宇宙无非一化,既然木炭可以在高温和高压下变成金刚石,那么包括人体在内的世间物质也必定会在特殊的条件下改变其存在的性状。我想那些否定某些奇特现象存在的人,本身就是采取了一种不科学的态度,是在不顾事实的否定现实存在。试问有谁敢说法门寺发现的佛骨舍利是假造的?有谁敢说现在还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大师的肉身是假冒的?有谁敢说空海的这个变木为石的法力是虚假的?我们不提倡迷信,但是也应该正视现实,必须承认人体通过特定的锻炼也是会改变结构和性状的,如果不是这样,儒释道的教化就失去了根本,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通过改变“心”(是一种宇宙之火的存在形式)的性状,人可以由愚转智,甚至成为圣贤。可以肯定的说,所有的宗教哲学都是通过调心来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弃恶向善,做一个正直的人。如果积聚在人体内的精华热能得到升华和提炼,如何不可能烧金气以成团,炼杂质而成丹?因此不能用怀疑来否定事实,自古中华五千年文化就是以这个大道为基石的,我们需要的是去真实的认识他们,而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否定他们的客观存在,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这就是我从空海的法物菩提子变水晶石中所得到的感悟,或有错谬,请各位不吝赐教!
言辞稳当,直泻内密!
看一看

  您过奖了,我只不过是比您学习的时间长一些而已,我觉得学习任何学识都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对自己喜欢的学问足够的关注和付出精力,就一定能学有所长,就象王羲之也是通过刻苦学习才成为书圣的,更何况我们这样的常人,除了虚心和长久的坚持之外,别无他法。我已经追求宗风有年,因此在略有所得的同时也是惭愧之至,因为离老师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自己也很懒惰,只是有一颗对宗风学识的炽热之心,因此而略有所得,让您见笑了!

此睡功尚在武当宗风中隐传至今,详细可以参见李真阳(李兆生)的相关著作,如《真元窥密》和《真元养生法》即有详细论述,或可作为参考。

 若然山人不揣浅陋回复如下:  
      


       李真阳先生著作《老子三清大法》(参见国学大课堂中李真阳著作简介)一书中有言:“心之光明犹火也,神而变化其龙乎。”说明了炼矿成金,炼丹成神,都是一种气质的升华和改变,因此可以说丹道离不开火。正如李兆生先生手绘龙虎堂版《修真图》中所说的: 
       “金刚以火炼,烈火产真形”。 
       孙悟空以及太上老君是个比喻,为人的气质之性如何变化的描述,这个气质只有经受丹炉烈火的烈炎才能烧尽杂质,变为历久不坏、历久弥坚的金刚不坏之金属气质环绕于身体内外,为我法身佛性。 

       “烈焰腾空煮山川”:  
        身体内腾起的熊熊丹火,使身体如火烧样的有灼热般的感觉,这是阳气的效用,久腾于身内可以改换气质,烧尽阴质,而使我身体得金气温养,长生久视可期。 一旦丹火燃起,则三界山川尽受火浴,丹火腾燃可知此身已经步入非凡。 

      “一壶玉液凝成膏”: 
       身体内流动的水质感的气息逐渐变成龙腾样腾云致雨,有湍急的流速和飓风掠过般的雷霆之威,如环无端变化万千,如自然界收入我身中,有风有雨、有阴有晴、有雷霆闪电、有飓风飙威、动荡如金霞闪烁、滔滔若长江大河、升腾如龙腾云际、幽邈如九曲之珠,可谓风云际会尽收身中。此所谓人身即是宇宙,宇宙缩成人身;阳气升腾结聚昆仑,经过阴阳气息的反复升降化合,升华浓缩并在丹田结成密度更高的气质性金晶,走上脱胎换骨的炼丹洗髓之路,是为古圣真人曾亲历过的修真道路。  

       “金霞动荡燃三界”: 
        经过反复升华提炼和迁变的金属样气质的体内真风,动荡若蛟龙而有炽热的火力和灵明莫测之玄妙神变,为阳气丹热如火蛇金龙浴火而生有谁肯信?此是圣人言“有谁知壶中别有日月天”。此宇宙真风动荡海内而遍燃三界,洗骨伐髓,是大圣真人所曾叙述和力行的道路,正所谓“自古上仙无限数,皆从此处达真诠”。 

      “未有一情不火烧”: 
       情(世情)者俗念也,不去俗念难悟本性,因此千佛万圣皆言要心上求法。万物从念而生,因情而发,如欲回归本原,必须由染归净,一心清明,微波不漾,可以照见本来面目。如来者如来如往,来往如一,皆从心生,悉从心灭,因此乃识《金刚经》和《心经》之玄妙本意,能心如金刚者可以悟透原始,回归本真。因此,丹家从炼性入手为最上乘捷途,去俗念,悟真情,一心觉悟既是佛国。因此一情不灭难窥圣途,心若铜墙铁壁般内念不生外念不入,性若金刚琉璃般坚固而通透,是为丹火化育之德也。未有一情不火烧,不生不止即是如来。而此真火邈不可得,非从师传莫能识其真意。         
  
 作者: 若然山人 2007-8-28 16:05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金霞动荡燃三界,未有一情不火烧  
 山人如果能进一步说说就更好了    
  
 作者: 宇文轻侯 2007-8-28 08:07   回复此发言 

  您太客气了,因为以前一位好友曾跟我提起过玉环桩练习过度会导致膝关节受伤的事情,因此我就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学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量和度,不能不顾身体实际的过度练习,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尤其象练习玉环桩这样运动量较大的功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过于威猛,否则容易导致膝关节等感觉不适甚至受伤。当然在练习其他内容时也要注意感觉身体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精进!

图片15:
  名宾害心实,忽驾飞龙翔,
  飞龙何处游,寥廓无尘方,
  无尘宝珠阁,坚固金刚墙,
  眷属犹如雨,遮那坐中央,
  遮那阿谁号,本是我心王,
  三密遍刹土,虚空严道场,
  山豪点溟墨,乾坤经籍箱,
  万象含一点,六尘阅萧湘,
  行藏任钟谷,吐纳挫锋芒(空海)。 
  雪山飞龙宗,大密藏真阳,
  武当循先祖,未让俗人详,
  千古号流脉,皆由真人掌,
  小术徒祸众,大道宗心王(若然山人)。

多谢修丹!


图片15:
  渴食涧中水,饱吃烟霞粱,
  白术调心胃,黄精填骨肪,
  锦霞烂山幄,云幕满天张,
  子晋凌汉举,伯夷绝周梁,
  老聃守一气,许脱贯三望(空海)。 
  黄精本是仙人粮,白术调心元神张,
  自古大道为一气,老庄子孙谁愿尝(若然山人)。

图片13、14:
  (神蜂)日出先朗,月来晚入,不假天眼,万里目前,何更乘鹄,白云足下,千般锦华,无机常识,百种灵物,谁人陶冶(空海)。
  灵峰秀绝顶,芳心似雪裁,
  白云栖足下,仙舟用心开(若然山人)。
图片12:《遍照发挥性灵集》卷第二
  沙门胜道历山水莹玄珠碑:
  夫境随心变,心垢则境浊,心逐境移,境闲则心朗,心境冥会,道德玄存。若使神明有知,愿察我心。(空海)。 
  古人立意高远岂无因乎?无玄心远志,何能振翅于九宵之外?因此意境等同于禅境,意境高妙则身入禅定,此禅镜照己照人光明无碍,可以为传灯,而何用自我昭彰乎?秋蝉群鸣也无非寒蝉,不待冬至已荡然无存,彪炳千秋者岂可自封,浩浩流脉岂为刀断,抽刀断水水更流,是水之玄德,是法脉之绝学如火永流传!
图片11:纳凉房望云雷:
   天光暗无色,楼月待难至,
   魑魅媚杀人,夜深不能寐(空海)。 
    《遍照发挥性灵集》卷第一终
   魑魅探身长,魍魉暗嚣张,
   谁知醍醐水,难于世人尝(若然山人)。
图片10:徒怀玉
   古人学道不谋利,今人读书但名财,
   轮王妙药鄙为毒,法帝醍醐谤作灾(空海)。
   徒怀玉,徒怀玉,心中有宝不树栽,
   金刚真息本仙种,几人可以碧玉怀,
   只为念急催心动,醍醐玉树顷刻衰,
   敢为人先无点墨,喧嚣过后应自筛(若然山人)。
图9、10:山中有何乐
   山中有何乐,遂而永忘归,
   山鸟时来歌一奏,山猿轻跳技绝伦,
   春华秋菊笑向我,晓月朝风洗情尘,
   一身三密过尘滴,奉献十方法界身,
   八部恭恭润法水,四生念念各证真,
   不灭不生越三劫,四魔百非不足忧,
   太虚辽阔圆光遍,寂寞无为乐以不(空海)。
   无为本从心中得,何故心外苦搜求,
   三密瑜珈师授我,顿悟始觉已真修,
   哀哉逐末以为本,竟爱小技如饮鸠,
   恍惚不知身是客,多少行人真如丢(若然山人)。
图片8、9:赠良相公诗
    传灯君雅致,余警寄愚庸,
    机水多尘浊,金波不易从,
    九州八岛无量人,自古今来无常身(空海); 
    金波半盏神所化,晶莹剔透润法身,
    此水本自天上来,通透玲珑灌玉宸,
    心念澄澈饮天水,宇宙竟然一口吞,
    乾坤自古流真源,只问君心贞不贞(若然山人)。
图片4:大仙圆智略,法身独能详(空海); 
    诗文契妙义,三教呈诗章(若然山人);
图片5:鹫鼠食腐肉,玄鹤纳清凉(若然山人);
    人生迅如电,无常逞刚强(若然山人);
    老眈守一气,伯夷绝周梁(空海); 
    三教皆向善,独能邀心王(若然山人)。
图片8:喜雨歌
    三教九流一心裹,四量六度万劫修,
    寄言六道无明客,我以佛言好心通,
    男女若能持一字,朝朝一观自心宫,
    自心亦是三身土,五智庄严木自丰,
    欲知先入灌顶法,才入便持萨陲同(空海);
    心念纯一息自真,自古仁贤惟心忠,
    还须灌顶入圣轮,射穿铁鼓一身通,
    浩浩流脉传千祖,无缘不纳红尘中。
    劝君且熄无明火,观心庄严起飞鸿(若然山人)。
图片7:赠野陆州歌
    久醉无明酒不知,本觉源长眠三界,
    不征不战自无敌,或男或女保天年(空海);
    一心无念天月朗,何用刀兵满目前,
    自古惟心称法王,金刚遍照岂等闲,
    是非纷争如泡影,无常来时归不归(若然山人)。
图片6:光明满法界,一字悟津梁;
    谁如闭禅室,淡泊亦徜徉;
    贫道与君远相识,山河云水何能阻(空海);
    真如明月照桑海,大地山河入胸襟,
    长安传灯印真果,琴心独奏听玄音(若然山人)。

      实际上我也只是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体会悟出了上述一点修真的道理,如有偏颇请各位不吝指教。

还有您是如何理解《修真图》中云:愚人以此杀身,圣人以此飞身。怎样做,尤其是已经结过婚?(对不起,问题有些多)


愚人以此杀身,是指不能聚敛和升炼真元,使之如玉失沧海,如倾倒灯油,如何能使生命之火长燃?


圣人以此飞身,是指圣人不但知道于此有节制,还知道如何通过修真使真元团练升华成玉质紫烟如玉龙饶身永不消减,这是修真和不修真的根本区别。


而我个人认为结婚与不结婚于修真并无多大影响,主要还是看心在何处,能否具有不凡出尘之志向和气质!

——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甚至伤害呢?如何修才能让自己在面对磨难时如同神助一般度过劫难?(这个问题有些唯心)。

我从上述心态出发,虽然于修真也付出长期努力和很大精力,但是并未因此而过多影响工作生活,一直在努力协调这些事情,使之能够和谐共存。实际上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的能力是足以作好这个协调工作的,因为世上有好多杰出人物日理万机,他们所处理的事情比我们多不知多少倍,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也不知比我们多多少倍,他们能泰然处置而获得成功,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欲成大道,先修人道,人道修成即是大道,因为人本来须臾不离大道,人不过是生活在道海中的鱼而已!

实际上修真也是修福,心粲然悟于大道,则人心平和不激不励,淡然若泰山和空谷白云,如此则荣辱加之而面无惊色,坦然受之,于极度苦难之时也能无怨无悔,视苦难为菩提,视不如意甚至伤害为增上缘,坚信我心向道不负人天,则必然会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检验人心智和意志品质的试金石。如能于苦难磨练之前有神光断臂之决心,则可无坚不摧,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即使此身消灭也留不俗之道心可以为来生而计议。如此才是道德之才,任何苦难不能奈何之。

如此而放置心态,则于生活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气,乃至于从容淡定,谦让于名利而不退于道心,则为人天所共同钦佩,则福慧自然辐辏而聚来,如此则得福慧双修之境界,当此时,便有如神助,非是神助,而是人自助而天助也!
——“我觉得您是一位已经成就了的贤者!”

您过奖了,我并没有成就,只是于丹经武学小有所悟,还在前进的路上。

——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您是如何把握生活,工作与修真的?

修真虽然与工作和生活看似两回事,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古人曾说:小隐在山,大隐居尘。因此世间万事万物、各种事态正好都是修真所设的考验。欲修真者,天必付之以更大的麻烦与勘验,以印证是心是否是出尘之佛心、金刚心、真如心。常人必然于重重磨难和缠绕之前束手无策、早已忘记还有修真这回事,一味埋怨生活的不公,则事愈不适己,整天浸泡于生活的苦海当中。

实际上,如果能够视苦难为增上缘,则可平心静气于磨难和缠绕面前不改心志,一心向道、心念纯正的一个一个正确的解决生活工作和修真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则于不知不觉中悟出生活之一切无非大道,能泰然而处置即是灵明智慧本心初现,当于无数磨难缠绕和消磨之时产生无分别之心、无喜怒之心,心不随境而牵动之时,则表明练心渐熟,由“不触而动”,逐渐变为“不触不动”,最后历练成为“触而不动”,则练心成熟,可过这最重要的练心一关。练心关过,余关势如破竹,在反掌之间即可度过,因为此时已然从心而得道,不练自真,行住做卧无非是道!

         练习玉环桩时应该注意保护膝关节不使受伤:


         以前一位好友曾跟我提起过玉环桩练习过度会导致膝关节受伤的事情,因此我就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学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量和度,不能不顾身体实际的过度练习,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尤其象练习玉环桩这样运动量较大的功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过于威猛,否则容易导致膝关节等感觉不适甚至受伤。当然在练习其他内容时也要注意时刻感觉身体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精进!

不敢称为老师,您太客气了,希望以后多多探讨!~

  我个人觉得还是通过面授指导后再进行练习动作才能做的比较准确,自己根据揣测进行练习还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我记得手的姿势应该是向前如扶瓜状吧,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参加面授,因为这项宗风内密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有手和身体的动作姿态,还有内涵原理,如果不详细的进行了解是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的,因为这一宗风内密绝不仅仅是几个动作那样简单,就象买来一台汽车如果不到驾校去学习驾驶还是不行的。

说的好,我昨天看了《重阳祖师论打坐》,文中说:
“凡打坐者,非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谓之打坐。此假打坐也。
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把断四门,眼耳鼻舌口,不令内入外出者,此名为真打坐也。
能如此者,虽身处尘世,名已列于仙宫。不须远参,便是肉身。圣贤三年行满,脱壳登仙,一粒丹成,神游八极矣。”
因此一切只能从心求,先降伏其心才是入道根本!

我认为您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练功反应。因为金刚槊质和太乙分身就是要用一点劲才能做准确的,另外,这一式的效果就是要升阳过关的,而真正的阳气发动是有一定的流速和力量的,因此在元气沿着督脉上升并过头顶时,有一股“太子射”的冲击力,因此必然带来头皮发麻或者感到压力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勿念勿助,顺应正常的反应去做就可以了,如果需要适当的"咬牙睁目",帮助气息过关也是可以的.以上匆匆答复,如有疑问请随时提出,也欢迎其他同道给予补充.

清定上师法像慈悲庄严,目光清澈,如清凉的泉水流淌滋润众生心田,是少有的佛学真师:
慈悲双目如水,
潺潺心田流淌,
清澈内心佛国,
可纳百川与海。
图片16: 
  光明满法界,一字悟津梁,
  景行犹仰止,思齐自束装,
  飞云几生灭,霭霜空飞扬,
  缠爱如葛旋,萋萋山谷旁,
  定慧澄心海,无缘每汤汤(空海)。 
  光明周法界,大千尽祯祥,
  仁贤朝真祖,愚顽拜强梁,
  自古仁真开胸豁,皆扶大航渡苍茫,
  如来一心展玄躯,如往又乘白鹤翔,
  能不恋真如?(若然山人)
您过奖了,实在不敢当,如果有问题欢迎您随时留言探讨或指教!
金刚般若性,悉由心化成,
真如智慧流,陶铸成诗恒,
文心可雕龙,大智从文生,
无文不成道,文心印传灯。
  我个人倒觉得刘铁成老师等作为李老师的徒弟对李老师一直都是很尊重的,他也教授多年,一些功法也是可以跟他去学习的。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若然山人 » 文章发表人是 若然山人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