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龙的传人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龙的传人 » 文章发表人是 龙的传人
发表人 内容
文/陈景展道长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星星稀疏。萤火虫穿梭在竹林,显得更加静谧。月亮是古老的,知道的事情很多很多。我们出生前的事情,祂都知道。我们死亡后的事情,祂也会知道。有时,我想让祂告诉我祂所知道的。但是,却不懂祂的语言。我像只蝼蚁,不懂人的语言。

这皎洁的月亮是真实的、明白的。祂目睹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有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伏羲,有战争,也有沉没于谎言的时代。我们被电子化的发明剥夺了太多。甚至于,当人们开始在夜晚关注电视机时,这到底是灾难,还是幸福?我不知道。毕竟,我的存在昙花一现。我无从窥视正在发生的历史真相,也无从窥探过去、未来。似乎,只有当下是唯一的。当下,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也不在现在。

“六贼”夺走了太多东西,也改变了人类的习性。这样的人类,还能回家吗?也许走得太远,就像沉醉的客人,再也不能回家。

月亮是语言。星星也是。可是,我读不懂。

这是真正的大路。可是,少有人走。人类,去了哪里呢?被自己的发明捆住了,心灵正在葬灭于物质世界的迷雾。像穿梭竹林的虫子,与竹林上空在一个世界,但是,要走出自己的困境,却要多难……

《道德真经》言:“夷道若纇”。真正平坦的大道,反而是最沉默、最平凡、最无华的。而绚烂的事物,看似在揭示奇迹,其实,恰恰是在掩盖真正的奇迹。我们活着,呼吸,存在,就是奇迹。没有比这更真实的事情。可是,多少人,在此刻,沉醉着,掩盖了灵魂和自知,成为马路上的行尸走肉?

这颗灵魂啊,本应像月光一样皎洁、长久。而我们却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成为物质的附属品。主人,成了客人,而且,是迷途的客人,不知道返家的客人。我的呼吸啊,还觉知着自己的灵魂,看管着自己的家园。我知道自己是主人,独一无二的主人。我的呼吸,我的觉知,我的思想,我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我所相信的奇迹。

嫦娥曾经奔月,夸父曾经逐日,祂们相信奇迹,如我一般,我亦如他们一般。心灵的方向,就是我们来时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我相信回家的力量,和回家的决心。这平凡、普通,蕴含在每一天里。“夷道若纇”。对于别人而言,是可笑的。对于我而言,则是我的信仰。

别人正在行走的,对我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如此漠视和忽略灵魂,并且,讥笑狂热、赤诚、真实和单纯。他们行走的,于我而言,恰恰是痛苦不堪的荆棘丛、泥沼和火焰山。

殊正,殊偏,我不知道。世界就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必须有无数的路供离家的孩子行走。回家的路也有无数条。但是,回家的方向只有一个。我不相信除了“心”之外的第二个方向。物质世界是会决堤的水坝,是会沉没的浮木,是朽烂的金属。我不相信干预自然带来的美好。我相信平衡、和谐、共存、自由。

爱、和平、平等、光明……是“夷道”;而众人却背离它们,宁愿面对阴影:苦难、挣扎、饥渴、逃避、憎恨、谎言、威胁、伪善、面具……皎洁的,人们忽略;森林中的黑屋子,人们居住。

并非月亮遗弃了我们。是我们选择了远离真相,选择了让感官疲劳、陷入迷惑。你,每天有无数个选择等待着你。但是,面对每次选择,你只能走一条路。转身,还是继续在阴影中徘徊?绝对的喜悦和救赎,还是欢笑和眼泪混和的歌声?

人们走着自己的路。便是自由。“听之不见名曰希”,没有人会阻止你向上、向下。唯有你,可以决定自己的方向。唯有你,可以决定,是否回家?
文/陈景展道长

后面说,“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这一点我们也强调过。大家说,这个桌子是会坏的,甚至于天地都是会坏的,日月星辰一切都会消亡的,一切都是空的。

祖师说,犹如一个天平一样,你从一端走向另一端都不是中道。

有些人认为人生很短,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尽早地寻欢作乐吧,我们去享受吧,这是着了色相。要说这一切我参透了,我悟透了,我想明白了,都是假的,争名夺利什么的,那都是不实际的,又着于空相。两者都不真实。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并无差别,一个是执着于有色,一个是执着于空。

祖师一再强调的真的妙法,包括我们在强调内丹的一个初始功夫,如何让金公姹女相遇,让龙虎交配,一个最关键的就是媒婆。媒婆我们讲过刀圭,一个戊土,一个是己土,戊土是阳土,己土是阴土,一个是先天真意,一个是后天真意。万万祖师、万万圣人求的就是这样一个真意。这个真意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内也不外,这才是真正的所谓的很多丹经都在提,但是从来不点破的玄关一窍。

换句话说,《中庸》在说什么,就在说玄关一窍,把人给做明白了,把人给做透了,自然这个玄关一窍就打开了。

它才是真真正正古往今来不动的一个东西,而且是在你身中我身中相同的一个东西。佛家的经典也好,道家的经典也好,还是别的一些国家一些圣人创立的宗教的一些经典也好,万万经典它必须得从这儿入手,都在谈做人,都在谈这个,只不过名词不一样。如果要去学习传统文化,要去了解道教,要去学习、要去修行,必须得走这个中道。

这个玄关一窍,这样一个真意没有悟透,直接决定着你的层次、你的感知、你修行的境界。如果说这个人比较朴实一点,倒还无所谓,就怕在这个过程中,得了一点东西同时又生妄念,那这个就变得很可怕了。所以“不着空见”。一层功夫比一层功夫高,一层功夫比一层功夫难。但是又好像《道德经》所说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从最笨的地方入手,从最低的地方入手,每个人找自己,我自己心性中最难的地方是什么?我爱发火,这就是我的起点,然后我经常纠结,我经常患得患失,好,我就从这儿入手。

不要怕麻烦多。找一个,好,不要把它当成烦恼,我把它当成宝贝。我去面对它,迎接它。修了两三年,心性变好了,看事情看淡了,那这几年的修行就没有白费。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东西,这才是真真正正把修行落于生活了,用于改变我们自身了。如果能够脚踏实地地去走的话,少一些空谈,少一些研究,少一些辩论,那每一步都很稳,把功夫用在具体的生活之中,这样的话到后面,我们会发现,虽然是一层功夫比一层功夫难,但是如果脚踏实地的话,像金字塔一样,反而是上面的土越来越少,盖得越来越容易,上升得越来越快。但是前提是底层一定要稳固,甚至还有底层下面土里面你看不见的地基。或者像我们前面强调过的种田,在下种子之前,我们要除草,我们要清理里面的石头,还要把地要松,甚至于还要为了防止别的动物对庄稼的伤害,我们还要弄一个篱笆墙。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如此的话,你不求仙,仙自成。

我们也强调过,很多成道的人只是一心一意沿着祖师的路走,有时候成道了自身都不知道。
文/陈景展道长

法身者,无形之象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这一论在《龙门心法》之中,王常月祖师也强调过,道家求长生,这长生不是肉身,而是法身,肉身是一个假的东西。我们后面会学习,年后会学习《邱祖忏悔文》,身体是地水风火四大假合而成。鼻吸往来之气,体内的这些,正一天师就认为这些都是浮尘聚沫幻化而成,不求这些东西。

只不过在道家修行上,认为在成道之前,我们需要借假修真,就像一个主人,在他没有躲避抵抗外在自然气侯的情况底下,他需要一个房子。但是要知道,那是房子,是一个工具,不是累赘,我们才是真主人。
所以在这一点上,很多的研究者还有很多的一些道教的学者就会产生一个误区,认为道教求的是肉身的长生,那如此而论的话,我们在《立教十五论》的第一节课已经说过了,那重阳祖师在世只有五十八年,有的祖师又在世千年。不在年龄长短,他的心愿已了,成道之后度化七真,他在世间的愿望了了,就往上走了,有些住世的时间长一点,那是因为他心愿没有了。并不在于这个躯体上是长是短,是活多少年。因此道家才有一个基本的禁忌,就是“道不言寿”,跟年龄没有什么关系。

祖师紧接着来描述这个法身,“不空不有”,不能视其为空,也不能认为它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依照这样的一个语序,其实后面还可以说很多,比如不垢不净、不动不静等等,都是对这个法身的一个描述。法身就是道身,我们把道炁纳到自己身中,我们返本复原了,我们见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这就是真性,这就是法身,也就是我们万万祖师求的东西,我们参、我们悟、我们法、我们修,修的东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

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一个修为很高的人,“昏默无迹”,处在尘俗之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是一个最不起眼的人。无论从相貌、衣着,各方面,看不出他有什么能耐,而他恰恰能扭转乾坤,能妙夺阴阳,能超离三界。看不出来的,可静可动。当动的时候,看到有灾难,看到老百姓遇到了困苦,看到了善人遇到磨难,一旦用的话就是法。法不离道、道不离法。法是显道的,道是寂静的、无痕迹的,无可言表的。在用的时候,我们能体验得到的,就已经不是道了,就是法。

祖师很多很多的经典,大部分都在谈修道,对于道的本质,只有《道德经》八十一章论述得比较多一点,其它的经卷几乎不论述。对于法这一块,大部分的经典不论述,原因很简单,我们其实也强调过,就跟走路一样,到了就到了,没到赶紧走,说那么多有什么用。所以祖师大部分的经典,像一个纲领一样,像一个篱笆墙一样,像一个火把一样,像一个指南针一样,像一个船一样,像一个拐杖一样,像一个灯塔一样,只是告诉你怎么走路,如何能够减少一些损失,一些遇到的磨难。得了是你自己得了,你自己了了,你自己明了,对于别人而言,他仍然不知、不晓、不了。

祖师说:“若得此道,正可养之”。我们现在很多的出家人,出家的因缘是不一样的,有很多的一部分,他的信仰其实并不是说是一开始过很坚定,或者就很明确,往往是在依照祖师的法修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验证了。

如果去通过研究,通过看书,通过百度,通过很多的一些资料、视频,永远都是镜花水月,真的会害了你一生,绝对是害大于利。依照祖师的法,依照祖师的留下来的这样的一个法船,依照一个次第,依照一个正教,依照一个正法去修行,你自然境界就变了。
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正信,原来真的是这个样子。若想描述,描述不出来,心里知道了。如果发现验证了,走得就会更精进一点,更勤勉一点,也会更加地如如不动一点,因为它验证了。所以如果你验证了,就要“养”。

所谓“养”,就是说认定这样一个道路,还有把已经得到的成果进行巩固。方法对了,猜想的,我是不是这样地修,我师父说的意思是不是这个,我理解的对不对,当你验证之后发现是对的,那就要去蓄养它。这个才是祖师所说的“德”。道是在宇宙之中,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人身之中对于道的体现就是“德”。德养之多,那就你的功多,你养之少,功就少。一些短暂的东西,养不住,幻化的,今天有,明天无。今天社会有一个热点,过几天之后这个就out了。这个“德”是亘古以来永远不变,蓄养它。养多少,你就有多少的德性,有多少的道行。当你养够了的话,那自然一日登真,那仙籍上就有你的名字了,自然有仙真来接引你。

祖师又强调,“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所谓愿归就是希求于“出离三界”,希求于得道成真。一种是修行的初级阶段,发的这样的妄念,起这样的一个妄想,而不把功夫落在实际的修行中。还有一种是已经功夫很深了,很高了,说我这儿该走了吧,我再加把劲。一切自然,断就像瓜熟蒂落一般,就像秋天的时候风吹动落叶一般,落叶不要着急,说冬天来了,我得落一切自然。落就落,在就在。在也好像落了,落了也好像在。不挂念,这是真境界。

同时祖师又说“不可恋世”。这个世间真好,我现在去住自然,三灾八难不能波及,我的法身无所不在,既可以在这儿,也可以在那儿,世间好多的一些美景,好多的一些新鲜事物我还没看够,这就产生了“恋世”。但是大家要区分的就是和某些成道祖师的发愿要区分开来。有些祖师成道之后没有马上离开是因为有愿力。

道教的一个宗旨就是自度和度人,自度之后就是要度人,要建功立业,要代替元始天尊来宣行道法,所以他必须得发愿,完成这样一个度世的过程,但是不等于恋世,那是一个没有了的愿,是他修行的一部分,是需要面对的一个东西。

至于说“去住自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也是给大众的一个强调,不管在哪个阶段,都要“去住自然”,包括我们对于烦恼,也以这样的态度。我们不要拒绝烦恼,我们不要拒绝一些我们所谓认为恶的东西,一切都让它自然。来就来,走就走,有就有,没就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去纠结,当你去纠结、去判断的时候,你自己又陷进去了。就像一个球一样,或者我们一再强调的,像一个茶壶盖一样。

本来你在那个中心,结果你走到茶壶盖的边缘了,也在那个圆圈上打转转了。那么你认为自己是在扶持正义,其实你与那些陷入矛盾中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说他是在扶正,其实恰恰是别人的同谋。最好的东西就是看淡,不理会它,当它没有,当它不存在。有烦恼,正面去面对,让它产生,找它的根源,我们釜底抽薪,我们功夫得下到。功夫不到得有个过程,冷静对待,自然自然一日一日功夫就长进了。而不要去刻意,我跟它作对,我要跟它打仗,我要跟他去抗衡。你这一抗衡,你这抗衡的心本身就是烦恼,那怎么办呢?而且未必有效果,而且只能让这个水缸更加地混乱,更加地污浊。弄到最后修来修去,大家没发现你清静,还发现你修得还不如不修行。
文/陈景展道长

我们现在学道的一些情况,很多人都是在执着上出问题。真正内心深处的那个东西,不沾尘埃,没有你我区分,没有是非对错,真假美丑,也没有教相区分。这个东西才是我们万万千千叮咛的东西,也是“打坐”,所谓的二六时钟不离的东西。守着这个东西才是真打坐,离了这个东西,在外相上去执着,本来是方便的东西,是一个工具,你在这个上面执着,执着于谁对谁错,我对你错,争辩,面红耳赤,都走偏了。《护命经》说,“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大家把这个“离种种边”悟一悟,离了种种边,仍然没到中心,还有边,只不过比起所有人来说,你的境界高一点,但是比起圣贤来说你就是一个俗人。有一天你成了圣贤,领悟了天地万物的奥妙,在神仙的眼里,你只是一个凡人。你仍然属于人的境界,只有抵达那个“离种种边”的妙境,才是我们要走的方向,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抵达的真家园。

在此之前,一切都不要执着,一味平心,怀着一颗平淡心、平常心,沿着祖师的路默默无闻。鼠目寸光,昏昏默默,他人笑我痴,我就痴,他人说我愚,我就愚,他说说我傻,我就傻,他人说我笨,我就笨。把生也舍,把死也舍,把病也舍。病且让他病,死就让他死,爱就让他爱,恨就让他恨,不要执着于离恨,不要执着于离爱,且让他恨,且让他爱。把真性情守住,有一天拨云见日,如劈竹一般霍霍有声。你敌营中的那个将领落马了,敌军在疏忽之间就溃败了,逃离了。刚才还混战一片,突然之间像酒一般发酵以后一片清澈,真东西出来了,打着打着没人了,干净了。真主人守住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平常心是打坐,打坐是平常心。或者说平常心是道,道是平常心。也有的人说是平常心是道,道是心常平。顺着读也好,逆着读也好。这就是真谛。我们是在道观也好,我们是在凡俗尘世的生活也好,我们是政府官员也好,我们是市井百姓也好,我们是做生意也好,我们是当护士做大夫也好,不要去理会这些东西。就在“平常心,心常平”这几个字上下功夫就行了。把它都舍掉。

不要去拒绝,说我一定要离开它,我一定要否定它,我不能让杂念起来,我不能爱,不能恨,我不能怎么样。不能执着。一执着又偏了。就是把它扔开。如浮云一般,不要去否定浮云,只是他身心不影响你。有一次爬到山顶,那是属于终南山的库峪,爬到最高的顶上,浮云就在脚边。没有必要去否定它是浮云。它就在你的脚边,像水一样,像波浪一样,且让它荡漾,这就对了。真主人就守住了,就回家了。久而久之,容颜变,筋骨变,神炁变,神炁合二为一,返回先天,你就跳出轮回了,跳出五行了,跳出三界了。那个时候“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身在尘世心似莲花”,那才是真神仙。
文/陈景展 道长

重阳祖师说:“心忘诸境,即超色界。”这点我们在上周的时候已经谈到过。

当性功磨炼得比较成熟了,我们进入命功的修行。往往一开始会出现很多的幻境,而这个还是一个初级的阶段。之后到一个更深层的时候,才会出现十魔、百魔炼心,各种魔王来考验,那是最危险的时候。要超出这一个阶段,要能闯得过去,一定要记住,一切所见,一切所闻,一切所思,一切所触,包括一切所嗅,一切所想,都不要去着它,所谓不要去着它,就是不要因其而影响到你。

恐惧、忧患、迷恋,或者说发现自己已经成道了,统统都是妄念,都是魔王的幻化,而这个魔王其实都是心魔,是自心的贪念没有去除干净,在这个时候幻化成一种魔境来考验你。一旦陷进去,着了,认为这就是真的,我达到了,或者说害怕了,不敢往前走了,整个人生,那你的修行,就被挡住了。

不好的情况还很可能出偏差,因为人在这个时候是高度的精神集中的,所以一切见与不见,犹如浮云,一切生与死把它看淡。一个灵丹妙药就是“看淡”两个字,从现在开始就去学习这样一个平常心,把一切都看淡,不要纠结。纠结来纠结去会发现,它只是渺渺时空中很小很短的一个东西,甚至你会发现,你认为社会是别人的问题,最后发现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看破在那儿纠结。

这个是很难的一个过程,它需要靠一些外在的东西来锤炼。

所以,《立教十五论》后面,尤其是“第十五论”会强调,重阳祖师说“欲求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必须经过一个“借假修真”的一个过程。甚至于在你超三界之前,一直都是“借假修真”的过程。

我们要通过工作、学习、生活,通过点点滴滴,在这样的一个与万物相处的过程中来完善自己的人品,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话,我们强调过“除欲究本”那句话,“宁在动中静,不在静中动”。在茫茫的人生之中,去锤炼一种平常心,一种温和,一种对万物的感知,这是动中生静,是真静,那是真修出来的东西。然后一些事情没有经历,以回避的形式去守一种孤独,守一种寂寞,那个时候心魔没起,是因为没有人打扰。

一旦进入到一种更深的一种境界的时候,你会发现,自身的心魔全部起来。这个时候,因为你没有前期的修炼,没有一个稳定的心性,就会慌了手脚,所以最害怕的就是静中生动。所以我们要求,整个的修行过程中,宁可慢,宁可多花点功夫在初级的一些事情上,不要去着急。

所以很多的师父一开始往往就是让徒弟先扫地,先倒茶,先劈柴、做饭、洗衣服,就是消他的心性。

因为如果这个心性没有磨炼好,尤其是成道的火气比较大,猛火攻心,很容易到最后走入迷境。如果根基差的人还无所谓,最多是半途而废,尤其是根基好的人,他往往练功比较快,但是又走偏了,自己还不知觉,一心一意,这一下子,神仙都救不了了。要把他的心性磨透,把他的妄念,包括成道成圣的妄念都要消除掉。

道是一个平平淡淡走的过程,不能起妄念,一旦变成一个妄念的时候,求道也是一个魔。而这一点呢,在“超色界”上,大家要警醒。
文熙 wrote:我不知道是应该感到自豪还是惭愧,如果说自豪,我确实没做出什么伟大的业绩,因此也没有什么自豪可言;如果说感到惭愧,确实应该感到惭愧。就在最近,我也动摇于论坛今后的发展,认为自己不能做的更好,甚至产生了退却的念头,而且于个人修为上,也是诸病齐发、心患炽盛,固执于自己的见解,不能圆融事物,甚至令人侧目,乃至于自艾自叹。


是您用无私的大爱维护论坛一直到今天,是您不分昼夜的为多少迷途之人解决心中的困惑,是您给了我们一颗平常心,更是您让我们看到了大道在闪光。您曾说过,丹经武学之所以是国学宗风,因为她不是事业,她是文化、是灵性——这是永恒不变、亘古不坏的,而事业有成住坏空。您付出的这一切和业绩无关,也可以说是任何有形有相有为的价值体系所无法比拟的——真情无价,大爱无疆!


文熙 wrote:最近看到了一本书,书中介绍了佛教思想,说人自出生以来就会有四苦(生老病死)、八苦(生老病死四苦外加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而这些苦都是源自于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尘所产生的六欲,如荆棘开花,张满针刺,所作所受,即作即苦。虽是外尘扰心,而未受教化之人难以明瞭其中内涵和成因,如患者苦于疾病,而自己多难以发现身中是何处生患,必须到医院去接受诊治,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接受医生的治疗,才能医治身心病患。


就像您在下文已经给出的解答那样,吾人身心本无病患,一切诸患皆由心起,吾若无心,复有何患?是儒,是释,是道。不释不为道,有道可尽释!有朝一日心海绝波澜,可见大道无边非等伦,分明是真性。丹经尝言:“静之一字,金丹可坐而致也。”然而人心纷杂、习性顽固、气质错综,这些或许难以平复,那就可以借助丹经武学的种种动功静法来安定此心、调整气脉、去芜存真,然后超然入坐,化归于无,金丹大道势必指日可待。由动入于静,由有回归无,由愚痴回归般若,人心复天心。


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熙先生功德无量不可思议,文章三千化尽凡心三千,弱水三千也入恒河!




世事有如梦幻泡影,
烦恼无由更上心田。

~~~~~~~~~~~~
(下面都是废话,不看也罢)

谁还会为了梦幻泡影,虚假不实之事,去徒增烦恼呢?呵呵

我觉得思想才是困难,不用去思想了不是最简单吗?就象上学时考试是件麻烦事,逃课却真是很快意呀。(当然不能用这句教育小朋友。)逃出思想的负担,不再被无聊的世事束缚。

自在就好,时时刻刻自心都要自在无碍。能如此,可能正是真心真义。

~~~~~~~~~~~~
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文可以和这篇文章一起看,就能明了了: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5615.page
  《人生的一个真谛——你要是在这一个真理上明白,所有真理你也就明白了。》
  
  佛法原来如土贱,
自在恰是黄金叶,
世事有如梦幻影,
烦恼无由上心田。
古今禅师,最爱用偈颂来表示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领会。禅僧这样,禅尼又何尝不是这样?别看尼众女流,可也时有真知灼见,须眉不及,丈夫低头。
  当时有个女尼,法名济苻,住湖州(今浙江省)灵瑞庵。一次上堂开讲佛法,席下听众济济。济苻用眼扫视一下,说道:“历代禅宗祖师,各人有各人的套,你说你的,他说他说的,各显神通,互摆噱头,把个初学的人,弄得晕头转向,不知说些什么。不是我济苻狂妄,对于他们那套故弄玄虚的做法,你们可以根本不加理睬,统统推倒。现在我为大家重起炉灶如何?”
  听众们先是大吃一惊,济苻如此狂妄,岂非离经叛道?可是转而一想,历代祖师,纷纷留下禅语一大堆,读起来犹如隔雾看花,根本不知说点什么,现在济苻推倒重来,给我们方便法门,一学就会,哪有不从之理。
  于是,众人齐声说好。
  济苻见自己投石问路,果然灵验,众人已经授受,于是继续下去道:“当年达摩东来,刮过一阵西风,掉下落虽几片。后来,祖师禅心匝地狼籍,根本没人能够窥见奥妙。搁开达摩那套,不管怎样,要是秋天来了,大家踏着满地黄叶,逍遥自在,犹如踩在西方极乐世界铺地金砖上面,岂不大妙?佛法不在远求,在于一心,要是心有灵犀,一通百通,佛法就根本不值一钱了。”
  把佛法看得如此平淡,只要调整心态,便可人人成佛,如此方便法门,哪有不接受之理?台下一片喝彩,男女老少,皆大欢喜。这时,只听济苻总结刚才说教,做偈一首道:
  西风一阵来,落叶两三片。
  狼藉祖师意,匝地无人见。
  常履践,芒鞋步步踏黄金,佛法原来如土贱。
  后来,济苻的这首禅偈,湖州一带信徒,几乎人人会背,成了一首流传极广的口头禅。
  济苻何许样人?何来如此此胆魄?做得这般好偈?
  史书记载,济苻,字祖揆,俗姓李,湖州人。从小济苻的思想就和别人不一样。她爱好佛法,可是喜欢开动脑筋,不肯人云亦云。
  长大以后,济苻先在当地灵瑞庵薙发出家。过了几年,她不甘心于眼前的所见所闻,决定外出云游,增加识见。
  听说苏州灵岩山退翁储禅师,佛法精深,济苻挎一只包裹,踏两弓草鞋,仆仆风尘,前去学法。几年以后,尽得其妙。
  后来,济苻学成辞别,储禅师有心试试济苻在山日久,到底学着了点什么,于是问道:
  “要是有人问起,灵岩山储禅师佛法如何?你该怎样回答?”
  济苻见老师发问,稍加思考,答道:
  “怎肯触忤你大和尚?”
  储禅师没等她说完,猛喝一声。
  济苻闻喝,继续话语道:
  “你灵岩山储禅师的佛法,实在是古今罕闻。”
  第二天,济苻收拾行李,准备打道下山,回湖州去。
  储禅师见济苻下山,提起昨天的事:“昨天我们的那番公案,可还记得?”
  济苻回答干脆,掷地有声:“我只懂得瞻前,不知顾后。”
  过去的事,就让它随风飘逝吧!不斤斤计较于往日的得得失失,不苦苦牵惹于过去的是是非非,禅者的态度,就是这样的潇洒自在,犹如行去流水。
  储禅师一听大惊,济苻如此进步,真该刮目相看。惊奇之中,不禁又问:
  “你的禅法,缘何达到如此境界?”
  济苻淡淡一笑:
  “这真是深深领会你大和尚未的千金一问呀!”
  济苻在灵岩山学成归来,一直住在湖州灵瑞庵里,化导当地信众,共臻菩提。
  艺高胆大。在灵瑞庵的岁岁年年,济苻广泛研读古今在禅师的著作,然后领会精神,跳出樊篱,所以后来开讲,往往妙思如云,口吐莲花,惊人奇句,层出不穷。正因为是济苻对禅,有着独到超人的理解,也就自然须眉不及,丈夫低头了。
  在漫长的住庵宏法生涯中,济苻忽有一次,思维喷发,妙思绎抽,便有诗偈涌动之意,遂成江郎灿烂之笔。偈说:
  一幅酒旗风,数点杏花雨。
  村路少人行,祗只黄鹂语。
  竹篱茅舍别是乾坤,石室蒲团浑忘今古。
  富贵不用夸矜,贫贱何须愁苦。
  何故,好信骑牛胜跨虎。
  济苻逝世后,有《祖揆苻禅师语录》梓行天下,向后人提供了一份研究资料。
人活在这个世界没什么好奢求的,物欲都虚假不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一片真心,能有真心一切都足够了,还能有什么额外的奢求呢?
虚伪不实都是让人产生痛苦迷茫的根源,真心最好
了。就是这么简单!
我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批评。
玩笑玩笑,世间就是一场玩笑。假的去了,真的就来。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戏呢,我觉得戏里的人都被一根线牵引着在上演着各式剧情,这根线就是业;总的来说,造这个业的就是我们的妄心,何时能看破了,不执着了就断了这根线。才知道世事不过是虚情假意,不是真情真心。

以上是个人的浅薄理解,望同道批评指教
http://www.xuanhuafb.com/html/xhdzqs/xhdlqs14.htm 宣化上人
  
  佛的母亲是过去千佛之母,所有佛出世,她都来做佛的母亲,就这么奇怪的事!她来做佛的母亲,等佛成佛之后,又要去说法度她,这就像我们人间唱戏一样。
  
  这世间要是你明白了,一切一切都好像在作戏;在这作戏的里边,那就是人生的一个真谛,人生的一种真理。你要是在这一个真理上明白,所有真理你也就明白了。
所以,看戏──一般人不会看的,只看戏的节目如何如何,有悲欢离合,又有一些个喜、乐、哀、惧、爱、恶、欲,就看这一些。明白的人呢?一看!啊,原来这都是如幻如化,人生不过如此。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以佛教化众生,也是游戏三昧,他对这件事情并不当一回事。不是像我们一般人,东也执着,西也执着,南北更执着,上下更放不下。不能看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一切的一切无非是虚妄不实的境界。如果不能这样,就有所执着了。
  
  佛母摩耶夫人的角色,就是做佛的母亲──千佛之母;而每一尊佛成佛之后,又要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每一尊佛都是这样。但是这个说法,需要轮王来请法;轮王就是转轮圣王,或者帝释来请法。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去说法,这是谁请的呢?是他父亲请的。他的父亲就是轮王,他对佛说:「你应该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救度你的母亲。」这是轮王向释迦牟尼佛请法。
  
  又有的经典说是帝释请法,帝释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以前那位修庙的穷女人。那穷女人因为修庙就做了天主,做了天主之后,知道佛的母亲在这个天上,于是就去请佛来忉利天说法。无论怎么讲,总而言之,佛说法,就要有人请法。
是啊,李老师就是这么真情坦荡荡一步步走过来的,字字句句都是肺腑心声,脱俗之言谁能测度,岂是尘埃可掩;方便之门谁不能悟入,只是妄心来往,实非此法不真。
希望我们也能早日开启真心,消灭妄心。
http://www.xuanhuafb.com/html/xhptbws/xhptbws26.htm 宣化上人
  
  什么叫顿教?我今天对你们讲一点真话;天天我讲经,都没有讲真话给你们听,今天讲少少的。为什么呢?真话不能讲多;讲多了你就不信。讲少你都不信,讲多了,更不信了!因为人不欢喜听真的话,不欢喜听真的道理,也不欢喜真真实实去修行,所以我没有法子给你们讲真法。我要等着,等机会,今天好像机会到了,因为讲到这个偈颂上,这个道理应该把它揭穿了。
  
  怎么叫顿法?顿,就教你断。断什么?断淫欲心。做得到?做不到?说:「这叫什么?这有什么用啊?」你不相信吧!不相信,我就不讲了,讲多,你更不相信。就是这么多:你顿断无明,无明也就是淫欲心。断得了?断不了?断不了,那你就不想听真的法。你若能断,那你就得着顿教法门。
  
  渐,渐是什么?说:「慢慢的,断不了喔,我要慢慢来唷!这怎么放得下啊?不可以的。」这就变成渐了。就是这一点点,明白了吗?你聪明的人,我给你一点哪,你就断了;愚痴的人,还舍不得,放不下。说:「这,我不相信这是真法,我不相信这是顿教。」所以我从来就不讲嘛!你若相信,你早就成佛了;就因为你不相信,所以到现在还拖泥带水,在六道轮回里转!你愿意转,你就转去啰!谁也不勉强你一定不要转的。
(摘自《国术交流》)

记者:记者今天来到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兆生的家。听我这么一介绍,听众一定会感到惊讶吧,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兆生怎么能住在吉林市呢?在这一点上请听众不要怀疑。李兆生不但住在吉林市,而且是长在吉林市,他是喝松花江水长大的。李兆生的家就住在永强小区。他不单会武术,诗文书画、美术、丹道、医学他都精通。他还参加了十年国际传统文化交流会呢!李兆生的作品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二十九届、三十届亚洲美术展。
十年前,李兆生利用内功、按摩、点穴治疗了聋哑儿童五千多例,那真是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为聋哑儿童开口讲话他付出了心血。十年后的李兆生,他又潜心地研究宣传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也曾到过日本两次讲学,为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呕心沥血。如今他撰写的《翰墨缘》、《真元宝芨》、《声律真诠》已和广大的读者见面了。
当我介绍李兆生这些成绩的时候,各位听众您一定会问:李兆生这么有名气,一定是腰缠万贯的人了吧?我的回答是“不!”,李兆生是中国传统知识的万元(万乘统元)户。他靠着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中华魂而工作着。下面呢,我们就请李兆生向坐在收音机旁的听众介绍一下他这么多年靠的什么精神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吧。
先生:我叫李兆生,我是吉林人,的确小的时候是喝松花江水长大的,生长在吉林。
也就是因为小的时候,先天不足,身体不好,我就随父辈和一些师父学了一些武术啊,拳脚功夫的,同时也对诗文书画很感兴趣。就这样,我有意无意的、没有选择地学了这些内容,当时小时候并不知道学它干什么。
长大以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候也“闹革命”了,可也就没有学可上了。想学一些东西呢,只能靠自学。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那样的客观条件。我就自己自修了一些功课。拜了几位师父,学了传统的这些民族文化里面的优秀内容。
到了十年前呢,我用内功、点穴、按摩治疗聋哑五千例。八八年五月十八日通过科研鉴定。在这以后呢,我就走向了社会,进行了十年的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上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神秘学与科学的学术研讨会。两次到日本去讲学,讲的内容呢,无非也就是学过的这些传统的内容。包括服饰饮膳、中国的民俗、书法、绘画、中国的古老的诗词。还有营养配方以及武术、太极拳、内功、健康养生等这系列的内容。通过国际学术交流,通过到日本去讲学,我觉得这些内容在海外这么受欢迎,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正象我在日本的学生说的那样,真正地领略了做人的尊严。做一个中国人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展开,我觉得这是为国家争了光。
于是呢,我就想到了,这些好的内容都能给外国人讲,为什么不能给我们国人讲呢?想到这里,我也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我也应该为社会扎扎实实做些什么。于是我就选定了写书这条路。我认为把这传统的文化、民族的文化里面优秀的内容把它系统地用我的笔把它追叙下来,为后人、为社会留下一些真实的知识、真实的财富。我觉得这是我一生当中所追求的。
回忆起来,这十年当中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正象我书里说的那样“常年奔波居客船,三十春秋笔未闲”。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在学习的时候、在著书立说的时候、在学术交流的时候,都在不停的动笔,在记录着已往。
在学术交流会上和日本人交谈时,日本人谈到日本是大和民族,有大和魂,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中华魂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发人深省的。于是,我十分简略,但也十分明确的回答:早在悠久的岁月之前,中华民族就已经有了中华魂。
我们的中华魂,一方面在每个具体的时代有着它的代表人物,所代表的内容由于时代不同,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比如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雷锋精神,这是现今具体的中华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一个体现着自己特殊民族特色的、贯穿自己历史始终的“魂”,即对“人天合一”理想的追求。这一点,在经过漫长的逐步形成过程之后,到了宋英宗时代,就已经被明确认定,认为老子是中华魂的化身,说老子诞生之后,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有了“魂”,并把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日定为真元节。这是历史了。
我觉得,就象现在电视说的那样,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活下去的话,要向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讨教。老子、孔子这些都是历史上的伟人,都是我们的前人。我们今天作为传统文化的脉传,中华民族的其中的一个生命,都应该继承优良的中华魂。我在写书的时候,我觉得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都记录下来。所以一种使命感督促我这样自觉地去记录这些内容。我也觉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这种使命感。也就是说,只有这么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世世代代永不衰,永远地流传下去。
记者:坐在收音机旁的听众大概也觉得现在人们都说,写书不如卖书的,我想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
先生:是这样的,事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也不去想。我觉得每天只是耕耘,不问收获,时代和历史会作出公论的。
记者:我想更重要的一点吧,就是说我们钱再多也是有数的,而这种精神的富有是无价的,您说呢?
先生:是这样的。老百姓都知道,这钱一花就了了,何况人们奔五奔十地这样去拼命、去想入非非,我觉得不如自己这样活的痛快。
记者:那您是什么精神呢?
先生:应该说是中华魂的精神鼓舞我这么做。我应该力争在我的有生之年为民族文化贡献我的力量。
记者:刚才在您介绍的时候说您曾两次去过日本,我想每一次去的收获也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你能具体地说一下吗?
先生:每一次去日本,我就是很热心于讲学,人家请我讲什么,我一点也不回避地去讲。但后来呢,我发现很快日本就把我讲的这些内容变成科研成果了。于是我深有感触,我们这么多传统文化,这些内容给人家讲了以后,人家马上就转化成科研成果,那么为什么我不能给国人讲呢?于是我就有一种使命感。所以说日本再请我,我也不去了,这签证也办了,去年我也没有去。日本再好呢,这个就象老百姓说的那样那是别人的家,去了做做客还可以。但是应该说,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自己的家乡,使我们的家乡繁荣起来。这就是我的想法。因为中国、吉林、松花江,这是我的家、也是我的根。
记者:李兆生同志,你能向坐在收音机旁的听众介绍一下你的《翰墨缘》、《真元宝芨》、《声律真诠》,及当时写书的那些指导思想吗?
先生:可以啊。当时我写《翰墨缘》的时候,刚从日本回来,我就想把在日本讲学的那些内容写成书。但是,从书法入手这个想法就象我在书的前言里说的那样,是在看到孩子写字的时候。我觉得他那种写字的动作啊,象鸡啄米一样,不得法,和我那时候不一样。我觉得应该提高孩子们写字的效率。这个书写呢,它即是工具又是书法美,但是怎么样让孩子去领略呢?我如实地写,就是说这也是我献给孩子们,献给年青一代的爱。基于这一点,我就沿着传统文化真正地脉络,从写字开始一直到后来如何进入到书法的熏陶,如何进入到最高层次的双管齐下,就是把中国脉传的文化作一条准绳向社会上介绍。这是第一本,也可以说,这是一本文的书吧。《真元窥密》就是一本武的书,是我在最近社会上十年来学术交流也好,在社会上搞教学也好,是相当一部分内容的真实写照,就是十年来面向社会我都贡献了哪些。这是一本武的书。那么第三本《声律真诠》就是继《翰墨缘》的第二个文。怎么这么说呢?但基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童蒙教育。比如中国古老的文体,象太极呀,天对地、雨对风、阴对阳,上下互相对称的这种特殊的文体,演化下来就是说对联吧。还有作诗啊,绘画啊,陶冶性情啊,提高这些文化水准,能提高人的素质。这诗文书画呢,就是中国传统的脉传与大自然相结合、共鸣的产物。中国、吉林、松花江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是自己的家。我把吉林的雾凇和日本的樱花这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景色作了一个描写,作了一个对仗,就是写的14782字的长联,七千字对七千字。里边写了我的家乡,也就是说那,让人们通过对楹联的欣赏来认识吉林、认识家乡。同时呢,和日本的樱花作一个对比,我的家乡是更美丽的。通过楹联,里边介绍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在几个历史时期掀起的高潮。总的来说吧,眼前写的这几本书是我对中华魂刚刚地一个接触。我准备好的另外一部书呢就是写中华魂。从历史上、从学术上、从传统文化上组成一个新的体系。这个呢,我已经考虑成熟了,这是在今年要写的《中国太极拳正宗标准》。这本书完稿以后,我就写中华魂。
为了实现中华魂,要求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健全的身心,健全的体魄。基于这样呢,我就把我多年炼功、实践、研究这些成果吧,针对中老年人身体状况、生理特点,应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的约请,排了十三集《真元养生法》。
记者:亲爱的听众朋友,听了李兆生的介绍,我由衷地为他宣传、捍卫中华魂的精神而感动。时下也有些人挖门子,找朋友去外国。而李兆生先生呢,却毅然的放弃去日本定居的优越条件,毅然地投入到祖国的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上,这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象李兆生这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发达和富强。我衰心地祝愿李兆生先生写的《中华魂》早日地和听众们见面。
http://www.xuanhuafb.com/html/xhptbws/xhptbws.htm 宣化上人
  
  
  什么叫彼岸呢?彼岸是对此岸而说。此岸是什么呢?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什么呢?彼岸就是涅盘。在生死和涅盘中间,经过一些什么呢?经过烦恼的大海,烦恼就像海似的。因为有烦恼,所以就有生死、有涅盘。你若烦恼没有了,生死就是涅盘,涅盘也就是生死;生死、涅盘,这二种都是名字而已。有生有死,这叫生死;没有生死,这叫涅盘。你若是没有烦恼,有生死,也会没有生死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受生死?就因为有烦恼!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各位记着: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啊?就因为有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什么是无明?你不明白事情,那就是无明。什么事情你不明白?你说什么事情你明白?你明白什么事情?那么你不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无明;你若知道你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般若,就是差这么一点点。
  
  你着到境上,就有了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了,什么叫彼岸?什么叫涅盘?涅盘就像水,本来没有波浪,你生出来风,就有了波浪。风是什么呢?风就是无明,波浪就是烦恼。你若不着在境上,就像水没有波浪似的,心如止水;没有波浪,就没有生死。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用用功。怎么我的心里,就有这么多的杂念呢?这么多杂念,就是波浪。你若没有波浪,生灭就了了;生灭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你有生灭,这就叫此岸。
  
  你离开境界,就没有生灭。就像水常常运行不息一样的。就是智慧光明遍照的意思。这就叫彼岸。所以这叫波罗蜜。
  
  这一段文很有用的,你若是能用一点功研究明白了,那你一生的受用,都无穷无尽的。
  
http://www.xuanhuafb.com/html/xhksc/xhksc34.htm

宣化上人
  
  (天下最害人就是「爱重情深」,最高尚就是「修清净道」。
  
  编按:一九八二年十月下旬,从星、马、台、港数百善信组团朝圣,参加万佛圣城开幕典礼。先举行一周观音七,继而展开一为期十周的精进禅七。其间, 十一月十二日晚 ,上人于万佛殿向四众开示。 )
  
  大家看看这块木头,两棵树干,却长在一起,上下枝节连着,这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劫以前,有一对男女,彼此相爱的很深。他们发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对男女一见钟情,结为夫妇。他们共同有一个嗜好,就是「钱」!男的拼命赚钱,女的拼命花钱。一个来,一个往,非常热闹。
  
  可是,爱得太深,罪造的太重,生生辗转沈溺,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道。今已成草木,这两棵树干本来应是两棵,可是依然长在一起,缠绵不相舍离。你看!左根伸出一枝来交抱右根,右根又伸出一枝来拥揽左根。这就如同男女各自伸出胳臂,互相交抱。可见夙世痴爱之劣习,至今形成草木,犹不能舍!并且,这两干之中,有一块石头。他们视若珍宝,究竟这是什么呢?原来是他们往昔银行存款的簿子!
  
  这棵树干,早在几年前,某次我们到城内河边说法,就把它捡回来,你看:头也割断了,根也被刨破了,只露出赤裸枯槁的枝干,但仍然如胶似漆地纠缠在一起,这不是太可怜了吗?
  
  由此可见,爱得太深,是多么的危险,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有人心想:「法师,您说这个法,我是不可能相信的,既没有根据,又不合乎逻辑。大概是您哄孩子,说梦话!」信不信由你,我也没有办法一定要你相信。因为这个法是很难说的。人迷恋到爱情上,不论你如何点醒他,他还是不能接受,天下最害人就是爱重情深。最高尚就是修清净道。人不是不知,但明知故犯,而不能出离旷劫之习气。
  
  中国有句俗话:「手拿着干屎橛,你给他麻花他不换。」这好比人揽执情爱,你告诉他:「舍弃这个邋遢东西,修道可贵!」可是他仍会固执不肯回头,所以说:
  
  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
  佛门虽广,难度不信之人。
  
  这块木头,我保存很久,多数人来我也不让他们看,因为说这个法他们也不相信,还要等待时机成熟。十月二十四日,诸位从远方来朝圣,我把这块木头带到万佛殿,搁了差不多三个星期犹未开口,可是若再不讲恐怕就没有时间了,所以不管诸位相信与否?我也要说出这块木头的因缘。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转)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于日积月累,在于平时
我觉得也是水到渠成,功夫到了自然成,尽心,尽力。
个人见解,欢迎批评。
"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
万物复苏的时刻已经迎来,就让你我绽放真心的笑容,与这春天的旋律共舞同歌!
难忘今宵,难忘人生,又是一个岁华的谢幕;转眼重新点燃了春的光明!衷心祝愿祖国华夏神州,大地万古长春,人民千秋泰平。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新的生命在宗风法乳的哺育下诞生并茁壮成长。

李老师,幸苦了!学生们给您拜年了!
朋友们,大家春节好!
同喜同贺,祝大家新春快乐,心想事成。
祝论坛的管理们和朋友们,还有学校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新年登上新的台阶。
观江雪朋友越来越通情达理了,真是值得欣慰。后边的道路还很长,希望大家不分彼此互相关怀一起走下去。
  
  古代武将,大抵以武见长,通常被称之为武夫,归入粗人一类。张飞也是个武将,勇猛异常,虽有其粗的一面,可不是个一味粗鲁的莽汉。他粗中有细,巴西大战中智取瓦口隘大败张合阝,就是一例。入川攻取江州(今重庆市)计捉巴郡太守严颜,壮其临刑不惧而释之,也不是粗人的表现。《三国志》作者陈寿并称赞张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张飞还喜好结交文人雅士,自己能写会画,是古代武将中第一位书画家。
  
  武将之中书画家
  
  张飞的字写得好,现今四川东部渠县的八氵蒙山摩崖石刻《张飞立马铭》,就是他留下的真迹。
  
  八氵蒙山位于渠县东北七里处,是川东军事要衔。史载当年张飞据守巴西时,魏将张合阝自汉中率大军前来进攻,在八氵蒙山一带的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张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截住合阝军交战。山道狭窄,合阝军前后不得相救,逼得张合阝弃马沿山间小路逃遁,身边只有十余人相随,回南郑。经此一战,巴西地区(今川东盆地一带)从此安定,刘备才得以在益州立足。这是一场关系到蜀国安危存亡的关键之战。
  
  张飞大破张合阝后,设宴欢庆胜利,乘着酒兴用长矛在石壁上凿下两行隶书: “汉将军飞,大破贼首张合阝于八氵蒙,立马勒铭。”
  
  这一铭文,反映出张飞大破张合阝的喜悦之情。他能取得这个胜利很不容易,关键是利用有利地形切断了魏军联系,然后率精兵歼灭对方主力,使张合阝尾首不及相救,落了大败。
  
  现今,石刻铭文仍在,只是已多次作了修复补刻,但仍可看出字体的雄健有力。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杨法,其作品中有件条幅为《张飞破张合阝铭》,据考证纯系汉碑体势,当是临原刻(原刻约发现于明代)所书,只是个别文字稍有不同,“八氵蒙”书作“荡渠”,“立马勒铭”书作“立马勒石”,不知原刻是否就是如此。但铭文总的内容是一致的。
  
  张飞会作画,见清代《历代画征录》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如今涿州人说涿州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是张飞所画,张飞故里附近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也出自张飞笔下。涿州人告诉游客:“这是绝对可信的。”
  
  张飞故里的父老乡亲都说张飞确实是个书画家,还说张飞善画美人是有来历的。原来张飞小时候就性情刚强,脾气暴躁,他父亲给他请了几位老师,都被他气走了。他舅舅特地推荐了一个叫王养年的先生来教他。王老先生做过朝廷将官,兼有文武之才,鉴于朝政腐败弃官回乡,以教书为生。张飞对这位先生十分敬佩,在其指点下练文习武,十三岁时就练出一身好武艺,同时通过读书明白不少道理,越发对世道不满,立志要荡平天下救百姓。王先生担心张飞惹出祸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教张飞练书法、画美人,以有助于融化他的刚烈性格。三年下来,张飞的书画果然大有长进,特别是他的书法别具一格,大受乡人称赞。
  
  原《长江日报》记者龚学孺调《人民中国》杂志社后,曾赴涿州寻访刘备、张飞故里,听当地人讲过上述故事,后收入其所著《三国遗迹探秘》一书(1995年1月西苑出版社出版)。龚将此书赠给《长江日报》陈总编,陈总与笔者系复旦新闻系同届好友,他知我在研究三国,遂转送于我,使我从中得到张飞年少时习练书画的一些材料,对张飞会书画进而有所认识。
  
  关于张飞能书善画,前人亦曾提及。清代纪晓岚并有一诗称赞:
  
  慷慨横戈百战余,桓侯笔札定然疏;
  
  哪知榻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由于《三国演义》极事夸张张飞勇猛、鲁莽的性格,使人误以为张飞只是个猛将、莽汉,殊不知张飞还有文雅的一面。作为一员武将,胸有文墨又会书画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爱敬君子遭冷遇
  
  张飞年少时习武读书练书画,受过一定的文化陶冶,所以他粗中有细,并非只有匹夫之勇。也许正因为他自己能舞文弄墨,所以他平时喜好结交文人雅士。
  
  陈寿《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说张飞“爱敬君子”,看来是有原由的。这是张飞个性上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可惜陈寿没有很好展开去写。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引则提到张飞“爱敬君子”的一个实例,见《三国志·蜀书·刘巴传》所引《零陵先贤传》。
  
  零陵在汉代是荆州所属一个郡,位于今湖南南境与广西接壤处。零陵历史悠久,秦时所置,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仍是湖南一个县名,现改为永州市,大概跟柳宗元贬居永州有关。
  
  刘巴是零陵人,字子初,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他年少时即以才学出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曾数次请他做官,他没答应。曹操征取荆州时,荆州士人纷纷跟随刘备南走,刘巴却北投曹操,做了曹操的属官。曹操让他回去招收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正好刘备赤壁破曹后南征荆州之地,占领了这三郡,刘巴回不去交差,遂南至交趾(今越南),又转到蜀中,在益州刺史刘璋手下供职。刘璋让法正去邀请刘备入川,辅助自己,他力谏不可,说刘备“入必为害”。刘备入川后,刘璋让刘备去攻打威胁益州的汉中割据者张鲁,刘巴又进谏反对,说这是“放虎于山林。”后来刘备与刘璋反目,攻取了益州,刘巴不得不向刘备请罪。刘备从广揽人才出发,对刘巴不加责备,还派军队把刘巴家宅保卫起来,命令对刘巴不得加害。
  
  刘巴确有文才,诸葛亮数次向刘备推荐,刘备遂封其为左将军(刘备当时以左将军大司马名义开府治事)西曹掾,负责文书工作。刘备称为汉中王,刘巴进为尚书。法正病故后,又代法正为尚书令。刘备称帝时所有文诰策命,全出自刘巴手笔。诸葛亮自谦在运筹划策方面不如刘巴。在当时,刘巴有“才智绝人”的“高士”之称。因为刘巴是个大才子,名气很大,“爱敬君子”的张飞很想跟他交往讨近乎,主动造访刘巴,提出在其府上住宿,没想到遭受冷遇,大丢面子。这事大概发生在刘备初定益州之时。
  
  《零陵先贤传》记载说:“张飞尝就刘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感。”诸葛亮为此对刘巴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刘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张飞造访刘巴,想在刘巴处住宿,以便相互交谈,本抱着一片诚意。正如诸葛亮所说,完全是出于敬慕刘巴,可刘巴不领情,竟然不予理睬,摆出一副高傲姿态,难怪张飞忿恨。刘巴拒绝张飞住宿连腔也不答,关键在于张飞是员武将。张飞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不低,也算是个英雄,可在刘巴眼里只是个“兵子”,没有共同语言,不屑与之交往。这太有些自命不凡,也太没有大局观念。诸葛亮对刘巴说的那番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张飞造访求宿在于“敬慕足下”,你不该拒绝;二是说刘备“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从有利事业出发你也应该屈尊答应,少摆架子,其用意是很深的。实际上,是对刘巴不遵礼仪、不顾大局、不讲团结的一种批评。
  
  《零陵先贤传》还记述,刘备得知这件事后很气愤,发怒说:“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并说刘巴本想北还曹操处,假道于益州,他哪里想成就我的大事啊!象刘巴这样的人只有我刘备可任用他,除了我别人是不会重用他的。刘备所以生气,主要也因为刘巴对张飞的态度不利于他的事业,是拆他的台。
  
  这件事传到吴国,吴国老臣张昭与孙权议及此事,也认为刘巴太偏狭了,“不当拒张飞太甚。”
  
  以上史实均出自《零陵先贤传》。刘巴作为零陵人,入传地方先贤,作者没有为他们的先贤避讳,大概刘巴的家乡人也觉得刘巴实在做得太有些过份了。
  
  张飞“爱敬君子”吃了刘巴的闭门羹,虽然气愤,但并没有因此怀恨在心,跟刘巴过不去。按张飞的地位,要想报复刘巴并不是做不到,但他没有这样去做。两相比较,“兵子”张飞的品质、器量,倒是“高士”刘巴所比之不及的。
  
  
  
  不恤小人酿祸患
  
  张飞“爱敬君子”尽管有的“君子”不领其情,讨了个没趣,但毕竟无伤大雅,也不是他的一个短处。张飞的致命弱点在于“不恤小人”,最终被“小人”所算,导致身首异处。
  
  陈寿在《张飞传》中指出:“(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两个人的个性特点正好相反,最后都“以短取败”,令人惋惜,如果能互补一下那有多好。
  
  刘备对关、张的短处是了解的。他知道关羽爱面子,有过于自负的毛病,但他不迁就,自称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明知关羽会不高兴,仍坚持提拔黄忠与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并列,便是一例。他对张飞“不恤小人”的毛病更是常常告诫,希望张飞能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他说:“卿刑杀既过差(过度),又日鞭挝(打)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没听进去,硬是不改,结果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害。
  
  史书中对张飞被害的原由未作具体交待,只是说刘备决定伐吴,夺回荆州,张飞时在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按令应率兵万人前往江州(今重庆)与刘备大部队会合,张飞就是在阆中临发之时被张达、范疆杀害的。《三国演义》第81回写张飞遇害,是因为急于为关羽报仇,鞭打部下所致。当时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负责此事的帐下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说三日之内难以筹措,须宽限些时方可。张飞大怒曰:“吾急欲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当即叱令武士把这两人缚于树上,各打五十大鞭,打得两人满口出血。范疆、张达回营,于是商定夜杀张飞。演义这样写,为刘备对张飞的告诫作了最好的注释,是合乎张飞“取祸之道”的。张飞“不恤小人”是刘备一直为张飞担心之处。当张飞遇害后营中都督上表报告刘备时,刘备闻听张飞都督有表上奏(而不是张飞有表上奏),第一反映就是:“噫!飞死矣。”
  
  张飞被害后,跟关羽一样也是身首异处。世传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按《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张、范二人杀害张飞后,“持其首级,顺流而奔孙权。”据此,张飞首级应在东吴荆州(时孙权在公安),而不在云阳,但一般都认为在云阳,其中有多种说法。民间传说张、范二人投奔东吴时,将张飞首级抛入江中,首级不下沉,顺江飘浮至云阳境,被一渔翁捞起,葬于云阳长江南岸飞凤山麓。这是张飞头在云阳的普遍说法。也有说是因为孙权害怕刘备伐吴,为向刘备求和,将张飞首级送还蜀国,时值刘备大军已东下,遂将张飞首级葬于军旅之中的云阳。
  
  现重庆市云阳的三国风物胜景张飞庙,就建在飞凤山麓。四川省的阆中城内,则有墓冢巍巍的张飞墓。墓前有桓侯庙,庙堂宏阔,历史悠久。北宋的曾巩在《桓侯庙》中说:“张侯之冢,至今已数百年而庙祀不废”。清嘉庆年间,列入国家春秋祀典。至今,四方游人不绝。
  
  综观张飞英雄一生,只因“不恤小人”而终酿祸患,是够使人感叹的。

据媒体报道,近日,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了张飞的石像,该石头头像和我们今人心目中的张飞形象大相径庭。该石像约四五米高,近三米宽,只有头部,没有身体四肢。值得称奇的是该“张飞”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竟没有一根胡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专门为头像做过测量和鉴定,称该石像建于唐代。
  
  对于它是否就是张飞,考古专家没有结论。但根据当地久远的传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五虎上将”张飞凭一人之力喝断当阳桥、震慑万千敌军,而在张飞扎寨处专门修建的。该石像的发现使人们对历史上的张飞真实面容不得不做重新审视。
  
  关于张飞的勇猛历史书上多有记载,“猛张飞”为所有的历史学家所认可。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陈翔华先生告诉记者,历史上的张飞是一代名将,以勇著称,这一点为所有的历史学家所认可。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当年长坂坡他喝退曹操万千兵马,历史上确有记载。也记载了他俘获严颜,义释严颜的过程。此外,还有他打败曹军名将张的经过。说他“雄壮、威猛,亚于关羽”。
  
  陈寿对他和关羽的评价是:张飞和关羽都是称得上可与万人匹敌的英雄,是当世的勇猛臣子。关羽曾杀敌报答曹操的厚恩,张飞大义释放了严颜,有国士的风度。关羽对士兵很好,而对士大夫们却很傲慢;张飞尊敬、爱戴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却不爱护士兵百姓。
  
  在记述张飞部分说,刘备曾告诫张飞,说:“你行刑杀人已经过度,又经常鞭打士卒,却还把他们留在身边,这是招致祸患的做法。”张飞始终不悔改。结果,在刘备讨伐东吴时,张飞原打算从中出发在江州与刘备会合,临出发前,张飞帐下将领张达、范强刺杀了张飞,投奔孙权。
  
  陈翔华说,关于张飞鞭打督邮的事则是小说家的附会。实际在安喜县鞭打督邮的是刘备。元明小说家在写张飞形象时,基本把他和《水浒传》里的李逵归为同一人物类型,于是把刘备的事也安在了他的头上。
  
  张飞的容貌一直是一个谜,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后主刘禅,想必都很漂亮。
  
  陈翔华说,《三国志》上说刘备“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说关羽为“美髯公”。但对张飞的长相始终未着一笔。小说戏曲里的张飞“黑脸叫喳喳”完全是艺术家们的想象。
  
  历史上的张飞是涿郡(近河北涿州)人,和刘备是同乡,两家距离只有几里路。当年刘备就是在涿郡拉起队伍起兵打天下的。张飞家和刘备父子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密。张飞的长子张苞早卒,次子张绍官至侍中,后随后主刘禅投降了魏国,被封为列侯。
  
   张飞的妻子为魏将夏侯霸的从妹(叔伯家妹妹),而夏侯霸是名将夏侯渊的中子(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三国志》第九卷夏侯渊传注引《魏略》说,建安五年,夏侯霸的从妹年十三四岁,“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以张飞的长女为刘禅太子妃,刘禅即位后,封张飞的长女为皇后。15年后,张飞的长女死去,刘禅又娶张飞的二女儿,先封为贵人,后立为皇后。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夏侯渊是张飞的老丈人亲弟兄,而刘禅又是张飞的女婿。
  
  夏侯渊被蜀将黄忠杀死后,张飞的妻子曾请求安葬他。后来魏国司马氏当权,夏侯霸害怕遭到迫害,逃到了蜀国。刘禅接见他,对他解释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先人之手刃也。”意思是说,你的父亲被杀,不是我父亲亲手杀的。刘禅还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你们夏侯家的外甥。此后,夏侯霸被封了爵位,刘禅对他非常恩宠。
  
  陈翔华说,从以上的材料分析,张飞的两个女儿似乎都很漂亮,因为都嫁给后主刘禅为妻,至于究竟长得如何,也没有资料佐证。至于张飞本人的容貌更是一个谜。
  
  历史上的张飞不独是一员武将,相传他能写诗,会画画,还是一位相当有名的书法家。
  
  重庆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认为,“《三国志集解》等所记录的张飞会画画,能写诗,且诗文很好,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将。”
  
  陈翔华说,上个世纪60年代,邓拓先生曾写过一篇《由张飞的书画说起》的文章,对张飞的书画都有提及。
  
  明代文史学家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记载,顺庆府渠县有一个八山,山下有一石,题名云:“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于八,立马勒石。”渠县即岩渠县,县城东北七里有八山。
  
  清代,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引自《方舆纪要》上的话说:八山“山下有勒石云: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于八,立马勒石。盖张飞所亲书也”。
  
  《三国志集注》中张飞传集解引也认为这句话是张飞亲笔题写的。并且说,原刻石经过风化剥蚀,已经不太清楚,清代人根据拓本又重刻于八山石壁上,书法为隶书。
  
  1961年,由柳溥庆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习字帖所附的《正楷书法名家的简历和逸闻》中说:“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亦不少,如张飞、岳飞等,文武兼备的将领中尤多,如颜真卿、范仲淹等。”
  
   这些资料都可以证明张飞不但会写字,而且书法非常好。除此而外,清代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张飞补注引《方舆纪要》上说,相传张飞曾屯兵于荆州石首县西的张屯湖,张飞刚被封为新亭侯,便命铁匠用赤朱山的矿石为他炼一把刀。
  
  在上面铭刻着:“新亭侯蜀大将也。”后来范强杀死张飞,带此刀投奔了吴国。学者卢弼认为:“按说张飞铸刀铭字,应当署名汉将,必然不会说蜀将。八山勒石就写作汉将,可以证明。”
天涯羽客 wrote:圣严法师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他无私的奉献,而且身体力行。中国人常讲一句话:“不要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圣严法师就是这样,当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关怀,而且他会自己站在前面,带着弟子,身体力行去关怀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的人,不论贫贱,不论亲疏。

台湾只要有善良的风气,就会有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个价值是普世永恆的。

台湾正派的媒体太少了,《天下杂志》也是在导引社会走入正轨,你们报导了很多有关环保、社会风气的文章,鸿海集团这次要举办慈善园游会,出发点就是《天下杂志》的一篇文章,所以你们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非常大,你们是扬善隐恶,给人希望,有些媒体是去挑逗人的私欲、私心,然后来赚大笔钞票,你们实在比他们正派多了。

如果要给台湾一个礼物,就是大家多要求自己,多关怀别人,把物欲压到最低,把对别人的爱发挥到最大,多挖掘台湾的光明面,多帮助贫困的人,帮他们解决与生俱来或是环境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有道理 :-)
这些内容只有修为者自知。外人只看文字相,不事实证,便横生诽谤。
我丹经武学如虚空如大地,如虚空包纳万物,如大地承酿万物,乃依大道而生万法,使众生循法轨而还原大道!

个人浅识敬请指正。
饭盒里的佛法 ——在办公室太太看着我吃饭,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最温馨的一餐(转)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9192

作者:耀慧居士
今天本以为可以回家吃晚饭,结果因为几件突发事件而需要加班至很晚。打电话通知太太不要等我回家吃,打算工作完后自己在附近的茶餐厅随便解决了事。没想到八点钟的时候一个很大的身影在我集中精神的时候不被察觉地出现在我办公司桌前 - 我的太太!

她说要去做头发焗油护理顺道过来,还带了家里的饭盒,因为今天煮了我最爱吃的炒土豆和什菜汤。太太也知道我当工作时一切都会被抛诸脑后,认为我会很大反应拒绝这份饭盒,听到后我说知我者莫若她也,本来想叫她拿回去留着明天才吃,结果太太说去发廊只是一个借口让自己下台,送饭给我吃怕我身体不好才是来的目的,当下我的眼睛就湿湿的,一股暖意涌上心头,这顿饭盒晚餐份外的香。忏悔自己不知好歹,这么温暖的一餐差点就错过。在办公室太太看着我吃饭,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最温馨的一餐。

在工作上时刻尽力务求不亏待客户和同事是我这些年来养成的习惯,一旦工作起来就废枕忘餐,不是为了得到赞赏,而是认为这是自己的份内事,一切尽力而为。同样,太太对我和这个家的关心也是尽心尽力不求回报。在工作有成果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成熟的果实。而太太呢?果实的成熟不外乎作为丈夫的欣赏和关爱。感恩太太对我的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及宽容我没有能够时刻陪伴在她的身边,也感恩她对佛法产生信心并行善积德。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佛法对她的影响,身边善缘不断出现,在逆境时也不再怨天尤人。

其实学佛修行不外乎也就是要一心一意,将心思不作外求地依教奉行,以三宝为皈依,以佛陀的教诲为指导,不求回报,不求得益。当果实成熟时,于工作是成果,于家庭是温馨关怀,于修行上就是解脱自在。成果到来的时候可能就在不知不觉间,那一刹那的觉悟就如看到饭盒里面的温情,原来这是自己被障目而时与觉悟失之交臂,一切原来这么现成,这么随手可得。我们其实很幸福,温馨的饭盒每人都能享用。

阿弥陀佛!
2008年3月5日 于上海
转上一位朋友的话:
"练武对于学佛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一句话叫做:“体健自然念少”;身体不好的人不但思想不能集中,情绪也常常不是很好。所以后天的色身也要爱惜,要保护好。
  打破一切束缚,一切狭隘的观念,因为本来不存在这些界限的,只是后来人们开始有了分别。
  被观念思想束缚住了就是人最大的悲哀。因为被外物束缚了那也情有可原;但是被思想束缚了就是自己惹的事了。比如在监狱里,那是受外界的管束;但是自己不要给自己设立一个心灵的监狱。
要善巧解脱,善巧布施! "
昨天一位朋友这么说,对于不对请大家检验:

“放下一切就能见真心了吧/
否则还是妄心,好像离真心真情还很远/
不放下就是没责任心/
放下了才是真心哪/
把握当下必定有最真的心”
1 古圣先贤教给我们,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

2 生活享受无需要去追求,一味地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你有福报,福报也在这里折尽了。

3 如果我们把念头转过来,为众生造福、为社会造福,完全不为自己,那就乐在其中,那真乐!业因果报,我们要清清楚楚。

4 欲望是我们的大患,欲之根要晓得,那个根就是自私自利。这个世间人自私自利,整天为他这个身着想,让这个身去享福享受,造作无量无边罪业。

5 世间人为身造业,不说别的,单讲饮食,食众生肉,贪图美味,为谁?为舌头!为这三寸之舌的享受,这一生不知杀害多少众生,造多少罪业;

6 世间人杀生作恶,任意地在造作罪恶,这是违逆天地鬼神,违背了天良,这样下去,必然是折福折寿。

7 我们的善福是自己修的,我们的寿命也是自己修的。一念善,寿命会延长,福报会增长;一念恶,这个凶灾的机会就多了,寿命就短促了,都是一念善恶在那里变化。

8 世间人见识很浅,往往看到许多作恶的人没有得恶报,作善的人反而事事都不顺利,对于因果报应之说生起疑惑,殊不知因果通三世,这是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的。

9 世间人看多造恶业之人,好像他还满享福的,其实这是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太大,他今生造恶业,虽然折福折得很多,但他还有余福,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他受报。到他福享尽了,他寿命终了,恶报就现前,来生就到三恶道去受苦。

10 我们看到有人行善,但是他现前生活并不好,依然穷困潦倒,这是他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太重,今生他造的善业没成熟,他必须受过去的恶报。

11 行善不是没有报应的,今生他修善,已经得到很好的弥补;如果不修善,那他的果报就不堪设想。

12 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眼光要看远,不要看眼前!


在台湾有两本书讲他这些故事,一个是煮云法师写的,一个是乐观法师写的。我再提供煮云法师版本的下载:
活佛他不计是唱佛念佛,都是端正身体双手合掌,恭敬虔诚,从来不见他有那种口里念「阿弥陀佛」两眼东张西望的随便样子,还有,他念佛是不用数珠的,我试过多回,每次恰恰一百○八声,一句不多,一句不少,大概他是用十个手指默在心里记数,可见他的定力。他最讨厌人家谈论是非话,看见人家谈是道非,他就拿出他的随身法宝逼著人家来念佛。也不管人家欢喜不欢喜,同意不同意,他就打开他的嗓子哼了起来,人家也只好跟著他哼。
  有一天,我向活佛笑说:「佛教的法门很多,为甚麽只老实教人念『阿弥陀佛』,何以不开示别的法门?」他答的话真有趣:「现在世界上的人,他们的心眼多,说多了它会漏掉,只教这句『阿弥陀佛』他才容易记得。」接著又说:「莫轻看这句『阿弥陀佛』,会念这句佛号的倒不容易呢!他能念,就可以得度。」我说:「这是说笑话了,『阿弥陀佛』四个字,谁不会念?三岁儿童也能念出啊!」他用鼻子哼了一声说:「许许多多孳障深重的人,他知道『阿弥陀佛』而不愿意念,且有心里想念口里念不出来的人,遍地皆是。」过了几天,门前来了一群叫化子,我想起了活佛的说话,倒要试一试,我向叫化子们说,每人念一句「阿弥陀佛」,我给五分钱,其中只有一个女叫化子同两个小孩欢欢喜喜念了,其余的,都是闷声不响,我问他们:「你们不要钱吗?」他们异口同音答道:「当讨饭的,自然是要钱噜。」我又问:「既然要钱,就可以念这句佛号啊?」他们有的说:「我们只会念太太,小姐,老爷,发个善心,做个好事,给我几个钱,救我一条命,别的不会念。」有的说:「我不愿意念这个。」我以为他们嫌钱太少,於是我又加上五分钱,他们照样不念,我又再加两角、三角乃至半块,看念不念,他们依然不念这句「阿弥陀佛」,最奇怪的,其中有两个老叫化子只把口张得大大的,舌头在口里打圈圈却念不出声来,我这才相信活佛说的那话确有其事,足见活佛教人念「阿弥陀佛」是他的悲愿。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大师


1 现在全世界气候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个地球变暖了,温度不断在上升。不学佛的人不懂得这个,他们都是从科技物理上,来论断这桩事情。

2 学佛的人知道,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水是贪心,贪心增长就有水灾;嗔恚是火灾、温度上升;愚痴是风灾;傲慢、不平招来的是地震。

3 所以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那就真的是有效。但是共业、别业这个差别很大,我们个人修个人可以免于灾难,但是没有办法化解共业,这是一定要懂的。

4 南北极的冰溶化速度很快,我听到这些报告之后,我特地到纽西兰去了一趟。我去库克山,这是靠近南极最高的一座雪山,我们从山下乘直升飞机上去,上去之后飞机落在冰川上,我下来,手往地上一摸,手是湿的,这个让我很惊讶。

5 二十多年前,我在加拿大温哥华,到过那儿的冰川,那个时候,我们在地上抓一把冰,很凉,洒出去之后,手上没有水,手是干的,这是正常的现象。

6 现在这个冰川,手一接触,全是湿的,这个溶化速度太大,非常吓人。所以我下了山之后,我跟大家说,科学家说南北极的冰大概要三十年才会溶化掉,我说这个说法不可靠。

7 据我们自己亲自去看的,看出这个现象,我估计七年到十年,不会超过十年,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一桩事情。南北极的冰如果都溶化,海水上升,沿海地区都会被淹没。

8 更可怕的是高山,高山积雪溶化之后,很多河川水源断绝了。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如果水源一断绝,这个流域养了多少人,他没有水喝了、没有水灌溉,这个问题比什么都严重,现在大家都着急。

9 科学上的方法这是治标,佛法从人心上是治本,应当是标本兼治,所以现在我们推动多元文化的教学,劝导世人觉悟。

10 一定要回头是岸,这个灾难才可以减轻、推迟。所以佛法讲得很好,境随心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物质变化,与我们的意念有密切关系。如果人人都能够修十善业道,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冰也不会化,都能恢复原状,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11 但是我们讲的科学家不相信,科学家说你拿证据来。实际上,证据真的在面前,他很难接受,可是我们不管他能不能接受,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

12 佛教给我们自度而后就能度人,自己不能得度,想帮别人帮不上,这点我们明白就好。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4603.htm)
1 这个世间,古时候世间人考取功名,考取举人或者考取进士,第一桩大事,回家去拜祖宗,报祖宗的恩德;第二个,要去叩谢老师,去拜老师。

2 拜哪个老师?拜启蒙的老师。启蒙的老师比什么都重要,那真正是恩师。可能启蒙老师是个穷秀才,自己无论得多大的功名,做多大的官职,绝不敢轻视自己启蒙的老师。

3 佛门里面出了家、受了戒,头一个去拜老师,报本反始。去祭祖、去拜老师,这都是什么?不忘本,人心淳厚,一生当中不忘记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所谓孝亲尊师。

4 世间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在香港建了一个“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为什么要这样做?佛教我们的,孝养父母。

5 我们用什么方法报父母、祖宗之恩?我们学佛、学习圣贤的教导,来报父母、祖宗之恩。我们提倡孝道,我们以真诚清净心念佛来供养祖先。

6 春秋我们举行祭祖,这都是表演给社会大众看的,我们不忘祖先。几千年的祖宗我们都不忘他,我们还要纪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的道理?这就是什么?寻根。

7 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个名词,寻根。我从哪里来的?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我的父母从哪里来的?他有他的父母,我们叫祖父母。祖父母从哪里来的?叫曾祖父母,曾祖父母从哪里来的?高祖父母。

8 一代一代往上追,我们先祖纪念堂是追到五千年,我们的祖宗三皇五帝,不忘本!这是人伦的大道,这是随顺自性的大道,不能不知道。

9 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创教的老师,我们今天得到佛法薰修的利益,这个恩德从佛来的。我们佛弟子供养释迦牟尼佛形像,念念不忘佛的恩德,这是慎终追远、报本反始,这跟中国人家里面供祖宗牌位一样。

10 祖宗虽然离我们很远,几千年、几百年,我们后人还是念念不忘祖宗之德,你说这个心地多厚!(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5023.htm)
1 世出世间法都出不了因果报应的定律,佛法也不能超越,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了不起!这八个字足足可以教化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无论在家出家,真的是总纲领、总原则。

2 敦伦是敦睦伦常,敦是真诚,睦是和睦,用自己的真诚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一切人事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有冲突,世界和平、宇宙和平可以落实。

3 从哪里去落实?从我自己本身落实。你要想求一切人都能够做到,跟诸位说,诸佛菩萨也做不到。所以佛法最高明的地方,佛法不要求别人,对任何人不要求,要求自己,这个教学法高明,世出世间我们没找到过。

4 什么人是佛菩萨?什么人是善知识?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都是佛菩萨,都是善知识。

5 每一个人他们所作所为都是教我的,他们所作善的,跟经典上讲的如法的,我要跟他学,他做出样子来给我看;他们所作所为是不善的,与这个相违背的,他来告诉我这个不能学,都是老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示现那个果报给我们看。

6 善人恶人、顺境逆境无一不是善知识,无一不是菩萨学处、菩提道场,问题是你会不会!我们智慧在哪里开,德行在哪里建立?就在这些地方。

7 我们学会了,天天看,天天听,天天接触,学会了。善人给我们示现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恶的现象示现了,我们都叫他是示现,他不是真的恶。真的是什么?性本善!

8 他们是唱戏表演的,一个表演正派,一个表演反派。我们用这种心来看这个世间,看一切人,我们的心就平了,我们在境界里头时时刻刻都在学东西,他们在表演。

9 我们的心是平等的,没有这个分别心,他们都是老师,都是佛,都是菩萨。

10 我们不会说这是善人,那是恶人。像唱戏一样,他们来表演,来给我一个人看,度我一个人,我一个人是学生,统统都是老师。

11 不但这些人物是老师,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情与无情统统是老师,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跟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没差别,问题就在你会不会!

12 你能够在境界里面常生欢喜心,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你走的是菩提道。

13 遇到善缘、好境界就生欢喜心,欢喜心里面就生贪恋,烦恼起来了,你堕落了;逆境恶缘里头,你就生嗔恚心、不高兴,好,你又堕落了。无论在什么境缘,你走的是三途恶道,你错了!

14 外面境界没有善恶,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会的人,同样境界里走菩提道,念念成就智慧,成就德行,成就相好;不会的人,无论什么境界,他都生烦恼,他走的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他走这个道。

15 诸位一定要记住:贪,饿鬼道;嗔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你怎么会走这个道路?贪嗔痴的反面,反过来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在我们会不会,所以不要去拣别。(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4901.htm)
1 古人所说的万恶淫为首,不能小看。全世界的灾难从哪里来的?就从这儿来的,这是祸害的根源。

2 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淫心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有很多修行人不能成就道业,最后堕阿鼻地狱,什么原因?就这个原因。

3 现在这个社会,儿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敬师长,部属背叛长官,为什么?教育失败。教育失败了,那个结果一定是天下大乱。

4 现在的社会教育教什么?教邪淫。我们老祖宗说万恶淫为首,教邪淫就是教万恶,社会怎么不乱?

5 你今天看看整个社会,你看广告、看新闻、看杂志,里面女孩子都是穿着暴露的,都是引诱你邪思,这是什么?教邪淫。

6 教邪淫就是教万恶,这还得了吗?这社会还有救吗?这社会怎么会没有灾难?个人造业是个别报,这一群人都造业这是共业,那就是集体的大灾难,就这么回事情。

7 我们人人都希望家庭美满,家族兴旺,要达到这个目标决定要禁止邪淫,为什么?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万恶淫为首。

8 我们看看今天整个世界社会动乱,原因在哪里?原因很复杂,无论怎么复杂,杀盗淫妄酒这五个字全都包括了。

9 杀盗淫妄酒里面,最严重的就是邪淫!为什么杀生?由邪淫引发的。为什么偷盗?也为邪淫引发的。

10 今天整个世界都在宣扬邪淫,无论在什么地方,你所看到的都在宣扬邪淫,好像邪淫变成时尚,变成一种潮流,这还得了!这个社会怎么会没灾难?

11 天灾人祸都是从邪淫引发的,所以这个事情很麻烦!而实际上,邪淫可以伤身败德,现在青少年许许多多的怪病,从哪里来的?都从这来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4749.htm)


1 今天社会动乱,灾难频繁,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现实,这是果报,共业所感。为什么会有动乱?为什么会有灾难?古圣先贤他的结论是两个字,一个是财,一个是色。

2 一个是财狼,一个是色狼,这两个狼在一起就变成二狼神。二狼神要是主宰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麻烦大了。

3 想想现在,你仔细去观察,你看现在人他想的是什么?就想到这两样。他说的是什么?也说的是这两样。他干的是什么?还是这两样,这还得了!我们整个社会动乱,许许多多的灾难,真正的原因就在此地。

4 现在人厌恶正法,以邪恶为美,不但社会出了问题,地球出了问题,太阳系也出了问题,这是真正可怕!

5 这个社会,天天在在宣扬邪恶,我们今天所看的、所听的、六根所接触到的,没有一样不是在诱惑你去造杀盗淫妄,勾引你的贪嗔痴慢。现在的小孩可怜,可以说从一出生他就在学了。

6 现在很多母亲说小孩难教,很多老师告诉我学生难教,什么原因?基础的教育疏忽了。

7 今天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也没有了!现在的学校教的是什么?教的是科技,是一种技术的训练,不是教育。

8 教育是教你怎么做人,教导你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妻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是把这些给你讲清楚讲明白,你都能懂,你就会做人了。

9 今天没有这个教育了,现在人学的是迷,学的是邪,学的是染。你在家庭里面,家庭里迷邪染;你到学校去,学校迷邪染;踏进社会,社会迷邪染。我们今天确实是生活在迷邪染中,这怎么得了!

10 中国古圣先贤不一样,中国古圣先贤重视教育,自古以来朝朝代代都把教育摆在第一,国家的施政是为什么?为教育,一切为教育。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所以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长治久安。

11 我们今天生在这个时代,非常不幸,古圣先贤的教诲,几乎被社会大众遗弃。最近这一百年来,由于社会上疏忽了传统的教育,疏忽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导致现在的社会大乱、天灾人祸频繁。

12 我们把圣贤教学疏忽掉,把这个精神力量集中在科技、集中在工商,科技发达了,工商业发达了,人民富起来了,但是道德没有了,伦理没有了,甚至于可以说,人性迷惑了,这个问题所付出的代价是没有办法估计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4820.htm)
1 佛在经上讲“五浊恶世”,浊恶是从果上说的。有果一定有因,见浊、烦恼浊是因,劫浊、命浊、众生浊是属于果报。



2 你见解被污染,见解不清净,称之为“见浊”;换句话说,你对人生、对宇宙的观察错了,虽然错了,你自以为正确,这就叫做见浊。



3 一切众生的烦恼无量无边,世尊把“烦恼浊”归纳为根本五条,贪嗔痴慢疑,这是思想上的污染,思想上的错误。



4 什么是“劫浊”?“劫”是时间,就是俗话说“年头不好了”。这个年头不好,众生的心不善,造业造得很重,可以说是染污最严重的时代,无论是在精神上、在物质上,都比过去严重到难以想像的程度。



5 “命浊”是指寿命太短,不够用,断惑时间不够,证果的时间就更不够。“众生浊”是指生活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空气污染了,水资源污染了,甚至于连气候都产生了异常的变化,这些就是经上讲的众生浊。



6 佛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环境的好坏,系乎人心善恶的转变,社会环境好坏是人心善恶的果报,这也是经上常讲的“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环境的好坏,正报就是人心的善恶。



7 我们看看现代人,他在造什么因,也就是说,他平常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就知道将来果报是什么样子。



8 我们看现代的人,错误的见解一天一天在加深,烦恼天天在增长,恶业愈造愈广,愈造愈深,这样下去,我们可以预见,将来的果报,比现在更可怕,非常之可怕!
南无阿弥陀佛

1 我们中国人常讲“老当益壮”,什么叫“老当益壮”?愈老愈强壮,愈老精神愈好、体力愈好,愈老愈有智慧,愈老愈有经验。



2 “老当益壮”,这句话意思很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老了应当更强壮,不是老了就衰弱。



3 老了就衰弱,那你是没有修行!你要真正修行的话,你愈老愈强壮,智慧愈高,身体愈好,你经验丰富,真正解脱了,我们一般人讲“仙风道骨”,令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



4 多年以前,中国大陆长安那边有一些居士,到新加坡居士林来看我,带了四张照片给我看,是一位老法师,我看他精神非常饱满,仙风道骨,我看了很欢喜。



5 这位老法师,是长安牛头寺的监院果林老法师。我问他老法师有多大年岁?他告诉我一百四十一岁。这么好的身体!我从照片看起来,他比虚云老和尚的身体好。



6 同修们又告诉我,这个老和尚曾经到台湾去看我,那个时候我到美国去了,我想起来有这么回事情,台湾那边曾经给我打电话,他在我们图书馆吃了一顿饭,那个时候他是一百三十多岁。



7 他还想到新加坡来看我,大概国家不让他出去,那也是国宝,真正符合中国古人所谓“老当益壮”,他虽然老,身体不衰,他示现这个样子来给大家看。



8 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们,我们将来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我们应当怎么做?老当益壮。愈老身体愈好,愈老愈有精神,愈老愈有智慧,愈老愈有经验,这个他就服了。
南无阿弥陀佛



1 我们这个时代,天下大乱,人命无常,要常常想到,人生在世一场空,就像做梦一样,也像唱戏一样,自己一定要觉悟。



2 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可以用它,你不能执着。你执着它,这个相就会产生变化。变化,给诸位说,不是外面境界有变化,是你自己感受里面起变化,所谓“相随心转”。



3 大家要是稍稍明了这个道理,你得的好处就不可思议。以我们现实的社会来说,每一个人都怕老,每一个人都怕病,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可以不老,可以不生病,为什么?相随心转。



4 这个相是物质,我们身体是物质,物质里面会起变化。变化怎么产生的?念头。所以你的心清净,物质的变化运作就正常,正常就健康。



5 你才起心动念,这里面就产生变化,它就不正常,就出毛病。所以不正常的运作,就生病,就衰老;正常自然的运作,它就不生病,它就不衰老。



6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你明白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永远保持清净心、平常心,顺境不生贪爱之心,逆境不起嗔恚之心,你就得大自在了。



7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生活呆呆板板的,那有什么味道?你这个想法好像是没错,实际上这个道理你没解得圆满,解得圆满就非常有情趣。



8 遇到欢喜的事情,也可以开怀大笑,活活泼泼;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皱皱眉头,表示痛苦,经上不是常说“为人演说“,所以那是唱戏,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南无阿弥陀佛

1 六道凡夫,都以为这个身是我,对这个身爱护备至,顺身见的就起贪爱,违逆身见的就起嗔恚,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此而生,从来没有人发现这是病根,这是苦本。



2 我们中国老子了不起,几千年前他就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老子觉悟了,他跟别人见解不一样,他认为这个身是累赘、是祸患。



3 老子认为,“我”最大的忧患是有个身体。有身体就有痛苦,就有烦恼,就有忧患,可见得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古圣先贤也觉察到这个问题。



4 他这个警觉心,跟佛讲的完全相同。佛讲“身为苦本”,造作一切罪业,身是工具,没这个工具,一切罪业造不成,所以它确实是生老病死的根本,是众苦之源。



5 我们这个身体,虽然是众苦之源,天天要吃饭、要穿衣,一不小心就要生病,但是这个东西是不是祸害?不见得!



6 这个东西是个工具,看你怎么用法,你会用,很好;不会用,它是祸害。这话怎么说?不会用的,用这个东西来造业,所以它是祸害;会用的,用这个东西来服务一切苦难众生,它功德无量。



7 这个身体是工具,可是几个人把这个东西看成工具?声闻、缘觉、菩萨。最低的位次,小乘须陀洹果,他觉悟了,不再执着身是我了,从此开始知道这个东西是工具。



8 佛家有所谓的“借假修真”,这个工具是假的,我们借这个工具去修真,真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能离开这个工具。
1 俗话说:忧能使人老。一个人贪嗔痴慢多,忧虑牵挂多,就衰老得快,也容易得病,为什么?身心不清净。

2 名利放不下,心里头多么忧虑、多么烦恼!老、病从哪里来的?都是放不下名利来的;名利放下,人就不老了。

3 每一个人都想自己健康长寿,偏偏不走健康长寿之道,走衰老、多病、短命之道,那有什么办法?没话好说!

4 现在的人,心里都在想什么?想贪嗔痴慢。想的是什么?想自私自利。现在人天天在患得患失、忧心忡忡,他怎么不老?

5 天天忧虑,人就老了;没有忧虑,人就不会老。你想得太多,忧虑太多,不但会使你老,会带给你许许多多的疾病。

6 心地清净,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你说那个多快乐!我们常常有个错误观念:身体不行,毛病很多。愈想就愈多,病从哪里来的?想来的。

7 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就变现什么,你想病就病了,你想老就变老,你想死,哪有不死的道理?

8 怎样才能不老?怎样才能不病?佛告诉我们,只要把贪嗔痴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清净欢喜心现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你就不会老,就不会生病,你看这个果报多殊胜!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11579.htm)
弃恶扬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8823&extra=page%3D3

“我曾经尽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常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间的无常是无法避免的。”

花会凋谢,人会生老病死,美丽佳人会年华消逝,财富权势如过眼云烟,随时变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些无常的现象,任何力量都无法加以改变,有不少人企图运用神通力来阻止无常的发生,结果均徒劳无功。

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目犍连曾运用神通将数百名男女置于钵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续释迦族后代。战后将钵收回打开,钵中所有的人无一幸存,只剩血水。

佛陀虽具六大神道,却也罹患严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岁的时候就涅槃(去世),号称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连,后来也被仇敌杀害身亡。可见“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离“因果”。

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实作人,随时注意修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这样才是正确的智慧的作为,千万不要想用旁门左道,抄捷径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针,否则,到最后发现错误时就“再回头己百年身”,这时,就会后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价,也就未免太大了。

性命由我不由天
宣化上人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8236&extra=page%3D3

为什么要参禅意不颠倒不再糊涂

我们人生来糊涂,死去糊涂;睡也糊涂,醒了也糊涂。这样活着有何价值?那么是不是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有人说:“我知道怎样死去;或服药、或上吊、或投河,不就知道吗?”这叫自杀,不但不能解脱,反而增罪业。因此,打坐要想办法,将来临终时如何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不贪财色名食睡),意不颠倒,如入禅定。或含笑而逝,或悠然而逝,或见弥陀佛手执金台来相迎,人对生死有把握,预知时至,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乃至哪一时辰圆寂,知道这一生的事情办好了。修行就是为这个!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也不是说死了就完了,要是这样,下一辈子仍然糊涂,再下一辈子仍是糊涂,如是者永远糊涂,多可怜啊!

我们打坐、学佛,就是想不糊涂,想真正明白本身的化学工厂,如何把这化学工厂建立起来,研究真科学之所以然。你到外面去找科学,是舍本
逐末。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得大智慧,学佛即是学大智慧。


生死自由来去自由

参禅的人,对于生死自己能做主宰,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谓“性命由我不由天”,就是阎罗老子也管不了,对你无可奈何!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出离三界的缘故。

何谓来去自由?也就是生死自由,爱活就活,爱死就死,随心所欲,可是要注意,这种死并不是自杀,也不是服毒。

我们的身体,好像房子,愿意外出旅行,到什么地方去,都是自由。愿意化 身千百亿,尽虚空遍法界去教化众生,任运自如;不愿意旅行,就在房子住, 没有人来干涉。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法身中,没有跑到法身之外边。

大家辛辛苦苦来参禅,昼夜不停来用功,就希望生死自由,能控制自己的生命,对生死有把握,能做得主,那才是得到生死自由的境界。参禅的人,参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与虚空合而为一,到了这种境界便有开悟的曙光了。行行坐坐,坐坐行行,便是开智慧的钥匙。


全体大用了然明白

如果不参禅,不打坐,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不知道。不知道就糊糊涂涂生来,又糊糊涂涂死去,这样一辈子,多么可怜!用功参禅的人,开了悟,认识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得到大造大化的境界,将来能成就佛果,
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地位。


参禅打坐才能开悟

人怎样才能开悟呢?开悟好像开锁一样。锁能把门锁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把门锁打开,否则,将永远被禁在屋中。那么这把钥匙放在哪里?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很容易找到。怎样去找呢?你现在参禅打坐,念佛持咒,就是在找钥匙。什么时候能找到呢?就要看你自己的修行程度而定。如果精进,很快就找到;如果懈怠,就永远找不到,不
但今生,即使来生也找不到。这种道理非常简单。


从此不落人我相

大地春回百物生 粉碎虚空自在翁
从此不落人我相 法界虽大尽包容

我们参禅就有机会开悟,自性光明现前,犹如春回大地百物滋生。虚空本来是无形的,无形的虚空也被粉碎,你就得自在了。从此不再执着人相,做到 人相空,我相也空。法界虽然大,我也能包容,岂不是成大丈夫吗?


打坐入定法身复活

坐禅修定,是给我们法身之食粮。肉身天天要吃饭、穿衣、睡觉,忙忙碌碌,为衣食睡奔波。一天不吃饭也不行,一天不穿衣也不行,一天不睡觉也不行。这三件事皆不可少缺,每人都这样,缺一不可。可是,法身也要吃、穿、睡。打坐就是给法身天然的饮食,吸收虚空里的真营养品,令法身增长健康。打坐若入定了,就是法身在睡觉、休息;若不入定,法身仍然没有睡觉、休息。法身的衣服是忍辱,能入定,法身就复活。静坐久了,法身就能得到法味,能吸收虚空所含之真营养品。人肉身需要这三种东西,法身亦需要。我们修行,天天要着忍辱衣、入如来室(入定)、升
如来座,这个法身不能一天不滋养他的。


久坐有禅清净其心

坐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智慧,所谓开悟也即是开智慧。有了智慧,就不会像从前那么颠倒,你若坐在此处身不动、心不动,便能入定;有了定,自然开智慧,而一切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佛没有什么地方与旁人不同之处,只是他有大智慧。大智慧,也即是神通,精神通达一切。智慧与神通二而不二,但这不是鬼通。鬼通是用自己的识心揣测,自命聪明,其实不是聪明。真正的智慧不用想,是自然知道,任运自在的。你有智慧,一切通达;若无智慧,则事事颠倒。明明是颠倒,自己还不知;若知道做错了,尚有得救;若做错了而又不知,就是很苦啦!

我们若想“离苦得乐”,我们就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便不再苦了。若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生烦恼。其实这道理很简单,但坐禅必要拿出时间来,所谓“久坐有禅,久住有缘”。参禅,即是清净其心;静虑,是要把思虑平静,把思虑收拾干净。这就是神秀大师所谓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把这道理懂了,便能立志修禅。

各位要努力,要拿出忍耐心。腿痛腰酸也要忍。所谓“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长白乞士性憨直,助人利他唯恐迟;
为法忘躯捐生命,应病与药舍髓皮。
愿同十万成一体,行尽虚空摄万机;
无去无来无现在,亦无南北与东西。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歇即菩提
◎虚云老和尚开示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8236&extra=page%3D3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祇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铄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久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自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怀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转)
佛说:我以孝顺父母的功德,德高福盛,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三界独步,乃至成佛

根据佛经翻译:世尊的开示:报恩孝亲经典章句(佛经汇编)

1。
佛说: 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 ,第二种是众生恩,第三种是国王恩,第四种是三宝恩,这四种恩,每个众生都承受等量。

2。
佛说:妈妈对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来说也说不完。妈妈思念孩子,没有什么比得上。从怀孕开始十个月,行住坐卧受苦恼却不能说出来。想要吃什么穿什么,虽然得到了也不欢喜,担忧的心没有一刻休息,一心就想着好好生下这个孩子。当遇到产难时(以前女人生孩子,备好喜庆的物品之外,还要备好寿衣等死人用的东西,所以生日也叫“母难之日”),就像百千把刀来割( 医学上把痛的程度分为九级,女人生产的疼痛就是第九级 )。如果平安剩下孩子,大家都欢欢喜喜,宝宝一声哭啼,十个月受的苦,妈妈都忘光了,就像听到美妙的音乐一样快乐。宝宝睡在妈妈的肚子里,由妈妈的甘露泉喂养, 这个恩德,就算高山也比这低,就算大海也比这浅。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如果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3。
佛说: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呢?家里有妈妈在,这叫做富。妈妈不在,叫做穷。妈妈在的时候,叫做日中,妈妈不在了,叫做日落。妈妈在时,叫做月明,妈妈不在了,叫做黑夜。 所以大家要好好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4。佛说: 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就这样做百千劫(亿亿万万年),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


5。
佛说:从地上积累珍宝,积累到二十八天,拿这么多珍宝去布施别人,不如供养自己的父母。

6。普贤菩萨说:供养父母和尚尊师, 这种知恩的人,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但是善根不坏;不知恩的人,他的善根断灭,所以诸佛称赞知恩报德的人。


7。佛说: 最大的善,不会大过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不孝。


8。佛说:世上要是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

9。佛说:如果把父亲放在左肩上,母亲放在右肩上,这样千万年,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也报不了父母恩。

10。佛说: 在家居士,如果不供养父母师长,这是“失意罪”。


11。佛说: 修世间法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12。佛说: 我曾经因为四件事情舍弃我的生命,
一是,为破众生各种烦恼。二是,为了让众生平安快乐。三是,为了除掉自己贪着自己的身体。 四是,为了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大恩。


13。佛说:我不但今天赞叹孝顺父母,我在无量劫中经常赞叹的。

14。佛说: 如果人少许供养父母,这样获得的福德无量,而少许不顺父母,罪也无量。


15。佛说: 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
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16。佛说:
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
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17。佛说:用饭食供养贤圣,这不如孝顺侍奉父亲。

18。佛说:我世世都奉持诸佛至孝之行,所以我德高福盛,然后成为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19。佛说:世上的父母应该极亲极爱的,可是众生轻慢父母不尊重;我现在为了摧伏这种我慢,所以为此出家救护。

20。佛说: 菩萨世世都用时令鲜果供养佛陀比丘和父母,菩萨世世都这样对父母——如果父母睡着了,不敢吵醒父母,如果要叫醒父母,都用好听的声音。如果有好吃的,不会独吃,总是先给父母吃。


21。佛说: 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


22。佛说: 众罪最恶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孝父母。

23。如果不孝顺父母,自己的东西都拿给妻子儿女,或者把父母的东西,自私给妻子儿女。父母好话,自己不肯听从,因为老婆骂父母。这种人叫做 “世间最大劫贼”。

24。不孝父母,轻慢尊长——堕落三恶道。


25。 想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种福:第一种就是孝顺供养父母师长 ,不杀生,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三皈依戒,不犯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也劝别人读。


26。佛说:
得到大财物,要先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法师。


27。
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28。佛说: 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众僧是出三界的福田)。



29。佛告诉迦叶长老说: 众生恼乱父母,让父母心忧恼,得多病报。供养自己父母和病人,得少病报。对父母没有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在自己父母和贤圣在的地方,无心奉侍,得少威势报;在自己父母和贤圣所在地,恭敬奉迎,得大威势报。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出身卑微报;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出生贵族报。不供养父母,得资财少报;供养父母,得多财富报
30。佛说:
凡人有两种方法 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哪两种方法呢?——
孝顺供养父母,孝顺供养菩萨。
31。佛对阿难说: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这个功德殊胜难量。我想起我过去世,我慈心孝顺,供养父母,甚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苦厄。我以这个孝顺供养父母的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因为孝顺父母的福报。

32。如果让父母生气,父母说一句恶话,子女会马上堕落三恶道(生活各种不顺,大家也可以试验一下,抵触顶撞父母,冲父母发脾气, 24小时内就会有不顺的)
01、佛告王舍城内之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等言,长者!我今说妙义,欲利益未知未来世之恩德者,世间出世间之恩有四种:一者父母恩,二者众生恩,三者国王恩,四者三宝恩,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负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2、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3、母之悲恩,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说难尽。……悲母之念子,无物可比也。自入胎十个月间,行住坐卧,受诸苦恼,口不能宣之。所欲饮食衣服,虽得亦不喜之,忧心无时休息,但思惟将生产好儿。若产难时,如百千刀,竞来割之;若安产时,与诸眷属共喜乐,如贫人得如意珠,十月苦痛,以生儿一声忘之矣。如听音乐之乐,子寝于母之胸臆,以左右膝,为游履处,由母之胸臆,出甘露泉而长养,其恩德,耸天山岳亦不及,大海亦犹浅。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4、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毋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5、有福人,请百人净婆罗门,百人仙人,百人朋友,于七宝堂内,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满百千劫,亦莫若一念孝顺心,以微少物,供养悲母,随从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6、父母视子有五事:一令去恶就善,二教以书疏,三令持经戒,四使娶妇,五家中所有给与。《六方礼经》

07、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当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于时作饭时,三不增父母忧,四当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当恐惧求医治之。《六方礼经》


08、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难报。《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


09、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末罗王经》


10、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中阴经》


11、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男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脱免,至今得道。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功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亦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一堕失人种,累劫不复。《分别经》



12、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3、普贤菩萨告德藏菩萨言:佛子若欲证得此三昧者,先应修福,集诸善根,谓常供养佛法僧众,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贫穷苦恼,无救无归,可悲愍者,摄取不舍。乃至身肉,无可吝惜。何以故?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正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智资粮,致成佛道。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报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4、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梵网经》


15、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佛说未生冤经》


16、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经》


17、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经》


18、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经》


19、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本事经》


20、奇哉!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南大般涅槃经》


21、子视父母有五事:一念家事,二修负债,三解诫,四为供养,五令父母欢。《善生子经》


22、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23、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24、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中阿含经》


25、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长阿含经》


26、乌答摩纳至佛问讯,而作是言:昙云,若众生如法乞财,供养父母,又以正理使得乐处,正理供给,当得福不?佛言:如是供养,实得大福。佛言:摩纳,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财,又以正理供养父母,正理使乐,正理供给,获无量福。《杂阿含经》


27、佛告比丘:坚持七行,必得帝释。何以故?昔者帝释为人之时,发初履行,孝顺父母;供养尊长;所言柔软;断于两舌;好施无悭;恒修实语,终不欺诳;不起嗔恚;设生嫌恨,寻思灭之。《杂阿含经》


28、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增壹阿含经》


29、若有众生知返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离此间百千由旬,犹近我不异,我恒叹誉。若有众生不知返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黎,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是故比丘当念返复,莫学无返复。《增壹阿含经》


30、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增壹阿含经》


31、佛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是时释提桓因及诸天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弗告诸天:止止,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增壹阿含经》


32、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书。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优婆塞戒经》


33、若优婆塞受持戒讫,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


34、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优婆塞戒经》


35、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离生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优婆塞戒经》


36、佛言:非但今日赞叹慈孝,于无量劫,亦常赞叹。《杂宝藏经》


37、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杂宝藏经》


38、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杂宝藏经》


39、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文殊师利问经》


40、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正法念处经》


41、众生知恩欲报德者,尔时菩萨令修善,不须世间财利酬报。报之大者,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求报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菩萨为主于父母尊重,种种方便勤修善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菩萨地持经》


42、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尽直心,无外私。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六度集经》


43、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邀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于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舍利弗问经》


44、天闻地神云乎:我负大地,一切所有,及须弥山之重亦不厌。然我于三种人恒有厌心:一者怀叛逆心,欲谋害人王者,二者弃亲恩,不孝父母者,三者拨无因果,破法轮僧,障修善者也。如是人,一念间亦不欲任持之。《华严经》


45、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挥霍之间,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作是语已,即灭不现。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鬲,乃至上鬲,经历八万四千鬲中,捸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尔乃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此阎浮提日月岁数,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46、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大方等陀罗尼经》


47、世间父母极亲爱,众生慢心不尊重;欲今摧伏我慢幢,是故出家为救护。《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48、菩萨世世喜然灯于佛寺,及师父母前。菩萨世世随时熟果及好香华,持上佛比丘僧师父母。菩萨世世事师父母,若见卧睡,不数惊觉,若欲使觉,当持音乐。若持好语,诵经往觉之。菩萨世世有奇异美饭食,终不独食。若师父母有饭食,不灭损而食之。菩萨世世持善意视佛,见怨家,见父母,心正等无异。《佛说菩萨行五十缘经》


49、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50、尔时,信相菩萨为诸众生而作发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判磪斩身,从头至足,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而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1、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点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斫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巧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2、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騃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处。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语,不孝父母,反戾时君。若为帝王大臣,四镇方伯,州郡令长,官禁督护,恃其威势,侵夺民物,无有道理,使民苦悴,呼嗟而行,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3、复有众生,其形甚丑,身黑如漆,面目复青,头颊俱堆,疱面平鼻,两眼黄赤,牙齿疏缺,口气腥臭,矬短臃肿凸髋,脚复缭戾,偻脊眶肪,费衣健食,恶疮脓血,水肿干痟,疥癞痈疽,种种诸恶,集在其身。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他作罪,横罹其殃。永不见佛永不闻法,永不识僧。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子不孝父母,为臣不忠其君,为君不敬其下,朋友不赏其信,乡党不以其齿,朝廷不以其爵。妄为趋作,心意颠倒,无有其度。不信三尊,杀君害师,伐国掠民,攻城破坞,偷寨过盗,恶业非一,美己恶人,侵凌孤老,诬谤贤圣,轻慢尊长,欺诳下贱。一切罪恶,悉具犯之,众恶集报,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4、佛告辩意:复有五事行,死入地岳亿劫乃出。何谓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众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者:破坏佛寺尊庙。三者:四辈转相毁谤,不信殃罪,无敬顺意。四者:反逆,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五者:当来有欲为道者,已得为道,便不受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诽师。《佛说辩意长者子所问经》


55、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何人贪生?其人生世,愚痴幽冥,不知死已,后世更生。违佛远法,不遭明师,杀盗淫欺,唯恶是从。如是之人,贪生畏死。何人乐死?遭遇明师,奉事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和顺妻子,奴婢眷属,谦敬于人,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未曾有因缘经》


56、世尊又告王曰:众恶之罪,最重有五。不孝不忠,杀亲杀君,家灭国乱,重罪一也。罗汉之行,得空不愿,无相之定,与佛齐意,拯济众生;而愚向之,重罪二也。佛者,众罪已毕,景福会成,相好十力,法导众生,慈悲喜护,心过慈母;而愚恶谤,重罪三也。清净沙门,志清行高,怀抱经法,助佛化愚,诸佛相绍继,众生得度,皆由众僧。佞谗交构,以致不调,僧不调,正法毁民狂走;正法毁,民狂走者,三道兴,恼比丘僧,重罪四也。佛之尊庙,宝物水土,众生赤心以贡三尊,愚人或毁盗之,重罪五者也。犯斯五者,其罪最重。《佛说自爱经》


57、王言:‘大师!行法行王国内若有不孝众生,不念父母生养之恩,舍背父母,与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医药念给妻子,不与父母。父母衰老,出入无力,曾不生忧,亲近扶侍,于其妻子昼夜不离。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与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财宝,私共妻子欢乐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随顺;妻子恶语,信用无舍。或为妻子呵骂父母,或共亲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于淫欲,无惭愧心。如是众生,摄在何等众生数中?’(大萨遮尼干子)答言:‘大王!如是恶人,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当知!父母恩重,至心孝养犹不能报,何况弃舍、违逆教命!是名世间最大劫贼。’《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58、是诸众生所作十恶之无间业,诽谤三宝,不孝父母,及沙门婆罗门,轻慢尊长,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会部金光明经》


59、佛语宝积:未来众生具五因缘,得闻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具佛禁戒,威仪不缺。二者:孝养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系念不乱。四者:闻方等经,心不惊疑,不没不退。五者:信佛不灭,于第一义心如流水,念念不绝。《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60、佛告不离先尼王:人命欲终,身体不宁,血脉为消,面色为变,命日欲促。温去身冷,魂神去矣。所有珍宝父母、兄弟、妻子、内外知识、奴婢皆当弃捐。随行独去,不知所到。世间虽乐,不得久留。王当是时,当何恃怙?唯有孝顺慈养二亲,供事高行清洁沙门。见凡老人,当尊敬之;所有财宝,与民同欢;当以慈心施惠于民;无以谗言残害民命。为王之法,当宣圣道,教民为善;唯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诸圣咨嗟;天龙鬼神拥护其国;生有荣誉,死得上天。身死神去,当何所恃,唯恃善耳。火盛炜烨,恃水灭之;饥渴之人,唯恃水谷;老恃机杖;盲恃有目;冥恃灯火;疾病困笃,恃良医药;船行巨海,风浪盛猛,恃被榜橹;道有盗贼,恃藏匿处。身死神去,唯恃修喜;犹波难逢,各恃其事以自拔济。《佛说谏王经》


61、夫欲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62、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尚先一受用,然后自服。


63、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尚耆旧。


64、如来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辈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劝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便佛报恩经》


65、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缘,自致成佛。
父母众僧,宜应赞叹软语,常念其恩。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何以故?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供之得福,进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佛告阿难:父母众僧,是一切众生二种福田,所谓人天泥洹解脱妙果,因之得成。


66、佛告阿难:均提沙弥,非适今也。过去世时,供养父母众僧,修好功德,遇善知识,今得道果。《大方便佛报恩经》


67、菩萨摩诃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诸师上座长老。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习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大般涅槃经》


68、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病人、二父母、三如来。《大般涅槃经》


69、佛告首迦:众生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得多病报。供养自己父母及诸病人,得少病报。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得少威势报;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得大威势报。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下族姓报;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上族姓报。于父母所,灭撤生业,得少资生报;于父母所,供养生业,得多资生报。《业报差别经》


70、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71、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贤愚因缘经》


72、普贤菩萨告言:佛子于十方处,一切清净圆满佛刹,诸众生类,其中示现无量佛事。诸菩萨等积种种福德善根,应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孝养父母,常不断绝。一切贫穷困苦孤独亡□,菩萨皆应悲哀摄受,乃至自身血肉,随应施与,勿生悭恪。《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73、尔时,世尊在灵鹫山,以天眼遥见父王,病卧著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终。告难陀曰:父王净饭是我曹父,今得重病,宜当往见。难陀受教唯然。今宜往诣,报育养恩。阿难白言:净饭王是我伯父,听我出家为佛弟子,得佛为师,会欲共往。罗云白言:世尊虽是我父,弃国求道,我蒙祖王育养成就而得出家。欲往奉觐祖王。佛言:善哉!王见佛到,痛既即除。佛言:唯愿大王莫复悲忧,即以手著父王额上。无常对至,命尽气绝,忽就后世。而以棺敛著于师子座上。佛共难陀在丧头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住在丧足。难陀长跪白佛言:父王养我,愿听难陀担父王棺。阿难合掌白佛言:惟愿听我担伯父棺。罗云复前而白佛言:惟愿听我担祖王棺。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自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一切诸山岖峨涌没,如水上船。《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


74、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白佛,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弥沙塞部五分律》
(转自 地藏孝亲网:http://www.dizang.or g/fmxj.htm)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护安隐处。

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说报恩奉盆经》

阙译附东晋录(亦云报像功德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揵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界。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相连柱。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告目连。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世父母在厄难中者。具糗饭五果汲灌盆器。香油庭烛床榻卧具。尽世甘美以供养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得六通飞行。教化声闻缘觉。菩萨大人权示比丘在大众中。皆共同心受钵和罗。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之众。七世父母五种亲属。得出三涂应时解脱衣食自然。佛敕众僧。当为施主家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食此供。目连比丘及一切众欢喜奉行。





《佛说孝子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若此何以报之。诸沙门对曰。唯当尽礼慈心供养以赛亲恩。世尊又曰。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两肩荷负周流四海。讫子年命以赛养恩。可谓孝乎。诸沙门曰。惟孝之大莫尚乎兹。世尊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理。淫劮外色。伪辞非道。酖愐荒乱。违背正真凶[薛/女]若斯。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若犹瞢瞢未悟。即为义化当。牵譬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曰。斯为不轨。身被众毒。自招殒命。命终神去系于太山。汤火万毒独呼无救。由彼履恶遭斯重殃矣。设复未移。吟泣啼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以恩爱之痛惧子死矣。犹当强忍伏心崇道。若亲迁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者。宗门之内。即亲慈子孝。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顺从。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敬爱。祐而安之。数有颠倒之政。佞臣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已何。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往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

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无以[薜/女]妻远贤不亲。女情多欲好色无倦。违孝杀亲。国政荒乱。万民流亡。本志惠施。礼式自捡。软心祟仁。烝烝进德。潜意寂寞。学志睿达。名动诸天。明齐贤者。自秽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蛊姿态其变万端。薄智之夫。浅见之士。睹其如此。不觉微渐遂回志没身。从彼魃魅邪巧之乱。或危亲杀君。吝色情荡。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鸟兽。自古世来无不由之杀身灭宗。是以沙门独而不双。清洁其志以道是务。奉斯明戒。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以仁养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优婆塞优婆夷执行如是。世世逢佛见法得道。佛说如是。弟子欢喜。
人性本善找到科学根据(转)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8996&extra=page%3D1

  婴儿天生有助人的欲望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人们找到最终答案。据美联社3日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
  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科学家得出人类行为的结论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动物。结果发现,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虽然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互相协作,但往往带有实质的目的。有些动物会成群结队觅食,共同抵抗捕猎者。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甚至拥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曾有报道,一个3岁的男孩掉进大猩猩笼子里,大猩猩亲自把男孩递出来。
  科学家试图找到大猩猩这种利他主义的动机。他们曾仔细研究了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大猩猩的行为和心理。在三四岁大猩猩身上做同样的捡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大猩猩也会捡东西,但缺少主动性。大猩猩的助人动作只限于捡起来,不像婴儿那么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动作比较复杂,大猩猩就会无动于衷。它们不会费劲去捡掉在盒子里的东西。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琼·希尔克说,如果大猩猩能够明白人的意图,也愿意帮助人。但它们助人的理由和婴儿绝对不同。
  编辑: 纪惊鸿
  本文摘自2006年3月北京科技报

  编后语:现在有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挂在嘴上,为自己自
  私自利的行为找借口。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有好善好德之心,有助人为乐之心,这是人的本性,天良啊!违背本性而动,逆自然之道而行,只会活得越来越郁闷、道路越走越窄、离幸福越来越远。
  回归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们自己最明智的选择。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8961&extra=page%3D2

  1 我们这些年来,每年过年,我们总是年节作兴贺年卡,我们的贺年卡也印上“岁岁平安,年年如意”。但是我们上面加了一句,“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希望我们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 中国人在年节当中,总是求“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这两句吉祥话,都是说的果报。果必有因,如果我们不修因,这两句话就落空了。
  3 怎样才能做到岁岁平安?佛陀教给我们,诸恶莫作,果然能够做到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造一丝毫损害众生之事,你就能够得到“岁岁平安”。
  4 佛又告诉我们,众善奉行,众是讲多,什么是善?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随时随处认真努力去做,这个样子自然就能得到“年年如意”。所以佛家所说的果报,确实是可以兑现的,是可以落实的,决定不是一句口头上的赞颂而已。
人都有帮助别人的美好心愿。

也多有企望得到帮助获得解脱的愿望,可是到头来其实只有自己能解脱自己,他人爱莫能助,或者说鞭长莫及。
自心的烦恼自己要放下,自心的包袱要自己抛开。

敬请指正。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900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张义波,从秭归山村接来82岁的奶奶同住寝室,从事多份兼职供养并照顾奶奶。昨晚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用近6分钟时间报道了张义波的感人故事。
记者昨晚电话联系上正带奶奶回秭归老家途中的张义波。
2月1日,张义波背着奶奶上了回宜昌的火车,昨天到达秭归。因奶奶脚肿严重,当晚花30元住了旅店休息,计划今天乘车回乡,然后再转车到村里。
张义波说,寒假本来计划不回家过年的,可以在武汉打工,和奶奶在学校过个年。但奶奶说每天吃饭、吃药,开销大,会拖累他,坚持要回家。
记者了解到,张义波出生5个月时,父亲离世,9岁时母亲病故,17岁时爷爷也因病去世。
张义波13岁时,以全乡第9名的成绩进入初中。在秭归二中读书的几年,年迈多病的奶奶仍种着3亩水田,张义波抢着干重活。
考入武汉职业学院,开学两个月,家里传来消息,奶奶的腿病犯了,生活无法自理。张义波开始做起学校餐厅服务生,到图书馆勤工俭学,周末做家教,寒暑假在工地做搬运工。得到的收入,托人带回或寄回家给奶奶补贴生活、买药,极小部分用于他个人生活费。
2009年12月下旬,张义波回家看望奶奶,见奶奶的腿病加重,走上坡路只得以手代脚向上爬。返校时,张义波毅然背起奶奶踏上回武汉的旅途。
学校得知此事,专门为他和奶奶安排了一间宿舍免费居住。一个月来,张义波几乎每天都要背奶奶走出寝室,到校园操场呼吸新鲜空气。
张义波说:“尽管奶奶考虑影响我读书不愿离家,春节后我还是要带奶奶到学校。”他说,不忍心让奶奶在家里不能自理而陷入绝境。说到以后,张义波希望能在武汉找到工作,将奶奶长期带在身边。
(汉网-长江日报)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9001

卢安克在乡间犁田


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不吃肉、不喝酒,给学生们上课不用课本,也不要报酬的怪人;在孩子们眼中,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里打滚的玩伴;在许多人看来,卢安克就像白求恩一样,是能够感动中国的“洋雷锋”,是很多人的偶像;在他自己看来,他与其他人一样普通,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是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广西山区义务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
山里来了个“洋雷锋”
2001年7月,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在村里以每月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当时的林广屯不通电话,也不通公路,当地人大多只会讲壮族方言。人们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一个怪人,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国家,却跑到中国农村来给学生上课,还不要工资。几天后,村民知道了这个外国怪人名叫卢安克,是德国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当地人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外国人会自愿到山里给孩子们上课,并且不要钱。
在村民眼中,德国怪人卢安克就是洋雷锋,是来帮中国人搞教育的,老人和小孩都亲切地叫他“卢老师”或者“老卢”。
做学生身边的大人
孩子们把卢安克当作最值得信任的玩伴,而卢安克也是最了解山里孩子的人。卢安克和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爬树、挖泥鳅、在泥地里打滚。白天,卢安克与学生一起去放牛,去干农活;晚上,孩子们在看电视剧,而他则在一边翻译他的书。卢安克与孩子们的关系很亲密,不少孩子会爬在卢安克身上介绍:“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卢安克还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真的有鬼吗”、“男人和女人是怎么回事”,是孩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问家里的大人,孩子可能会被骂一顿,而当孩子向卢安克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会得到一个很真诚的答案。记者问:“关于鬼的问题,你怎么跟学生解释?”卢安克说:“我会告诉他们,我没有见过鬼。有学生说,村里有人看到鬼后就病死了。我就告诉他们,是这个人病了,思想出现了幻觉,才会见到鬼。不是鬼把人害死了,是这个人本来身体就不好才死的。”记者又问:“关于性的话题呢?”卢安克:“中国的大人一般不愿意和孩子谈性的话题。事实上,孩子愿意提出来,表示他已经知道了一些信息。只要大人愿意去了解孩子所知道的东西,孩子就会很满足,也就不会再问下去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假和春节,卢安克依然会像之前的假期一样到学生家里过。他说:“我会每天去一个学生家,与他们生活,轮流做他们身边的大人。”
这辈子已经交给了山里的孩子
最令卢安克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女孩子因为看了媒体报道而声称爱上了他。对于“粉丝”的追逐,卢安克说:“她们说要到学校来找我,嫁给我,有的人甚至说要离了婚来嫁给我,这让我很担心。我想是时候告诉大家我已经有未婚妻了。”卢安克的未婚妻也是一名志愿者,她爱山里的孩子,学校的孩子们也很喜欢她。
得知卢安克有了未婚妻后,板烈村村民的心情忽然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他们希望卢安克能早点结婚,因为在农村,男人都要结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卢安克结婚后会离开板烈,离开山里的孩子。
在交谈中,卢安克多次提到自己就是板烈村的一个村民,就算他离开学校,也是暂时的。他说:“这里有我的学生,他们需要我,所以我还会回到板烈的。”这个学期结束后,卢安克计划去广州看看。学生听说后都问他:“那你还会回来吗?”得到卢安克肯定的回答后,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卢老师不走!他还会回来!”卢安克说自己已经把这辈子交给了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命是在一起的,无论怎样我都会回来”。
对话卢安克
“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
在中国山村义务支教10年,躲记者成为卢安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有记者来采访,他就会远远地躲到学生家里,等记者走了,再回到学校。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记者:“你十年来都在躲记者,去年年底为何会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卢安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如果你隐藏着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这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不是说让他们做跟你一样的事,而是说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我被这句话感动了,所以我第一次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记者:“节目一播出,很多人都被你感动了。”
卢安克:“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2006年,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
记者:“很多人钦佩你,甚至崇拜你。”
卢安克:“那是他们的感觉,我很普通,不想做偶像。很多人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我的,那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我。一个人认为别人做的事是对的,也是应该去做的,但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愿去做,他就只好钦佩或者崇拜。”
记者:“也有人认为你的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教育。”
卢安克:“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不该干涉。”
(四川在线)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龙的传人 » 文章发表人是 龙的传人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