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瑞靄芝華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瑞靄芝華 » 文章发表人是 瑞靄芝華
发表人 内容
看了大南学友的文章,心中也有许多的感触,用以下的文字来聊表一二吧!
我在1998年就有幸接触丹经武学,那时因为年少,身体感觉还行,并未对此作什么深入的了解。2002年的一次误会让我对学习丹经武学的念头降到了最低点,丹经武学被我藏在了内心的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2009年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丹经武学的网站。在看了许多论坛文章之后,我欣喜地回家跟父亲讲:“爸,我要把我的一生都投入到丹经武学的学习中!人生总得有个目标吧!”父亲说:“那你就学吧!”或许是因为父亲对我的信任吧,2010年国庆,我和父亲、麦伯伯一起参加了北京循经太极拳中心举办的“2010国庆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也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信任,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都练习丹经武学。
记得有一次我看《翰墨缘》,当看到《翰墨缘.前言》的第二页时,李老师的文字就深深地感染了我。文章是这样写的:“常年的在外奔波,很少关心孩子的课业,这次回到家里,偶然地见到孩子们做功课,完成作业的情景颇有感触,虽说孩子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了,也曾学过《庞中华硬笔书法》,但在书写上仍存在着实质的不足。于是,有一种感概之心催促我要尽到作家长的责任。为了培育好象孩子年龄一样的青少年,应该让他们知道一些传统学识,这样对他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是有帮助的。我少时曾经拜师学习,孩子们没有我当年的条件,我在给孩子作指导的同时,认识到传统学识不足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些便是我写书法的生命的缘起因由,是为了献给年轻的孩子,这也是一片真诚的情爱。”正是这段看似普通却感人肺腑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对大哥说:”哥,李老师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在《翰墨缘》中,他写到这本书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书写上的不足而起念书写的,在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足的同时而想起社会上的现象,想到象孩子年龄一样的青少年。象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学习的。大哥说:“嗯!”时隔多年,我依然对当时的感触记忆犹新。
我从来没有见过李老师。我对李老师所有的印象只停留在他的书里,他讲课的光盘里,书中的照片中以及老学员对他的描绘中。可是我却依然如此地深深地热爱着他!因为在李老师的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他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热爱之情深深地感染着我。李老师身怀多项绝技,我们似乎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他那么高深的境界,可是我们却可以学习他那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热爱的情怀。也许我们不可能象他那样对传播丹经武学的事业而走遍大江南北,甚至远渡重洋,到达日本,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学习好丹经武学的基础上,为我们自己的家庭、工作的单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许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去参加北京循经太极拳举办的专修班,我们却可以在家每天都坚持练功,坚持看李老师的书、论坛的文章,坚持每天练习龙形大草。也许我们这辈子都不可能相见,可是我却如此深深地热爱着您!
愿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越办越好!愿李老师的遗愿“更愿春风行千里”能早日实现!愿绝学如火永流传!
专修班要带什么书去?篆刻工具要带吗?
好的。多谢鼓励!
多谢指教!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夜幕林中明月辉,
蜿蜒山路行人微。
此前进山天尚明,
流连忘返为景旎。
多谢“自找自清”学友的指点。说来也惭愧,我原来还以为这个字放在这个位置就应该读入声呢?真没想到还真有这么清晰的划分。 怪不得李老师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说:“读书治愚”。
自照自清 wrote:区分平仄声主要区别入声字就好,一般情况下,读音为第三声第四声的属于仄声,但是在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情况下有部分的入声字也是属于仄声,只要把这个部分的入声字区分开就可以了。


谢谢!

自照自清 wrote:但是在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情况下有部分的入声字也是属于仄声,只要把这个部分的入声字区分开就可以了。


那这个怎么区别呢?是不是靠平时自己看古诗词多了自然就懂了,记住了。还是这个也是有专门的书和规定的。

这个平声、仄声是文字本身所拥有的?还是这个字古时读仄声,现在读平声?字的平声、仄声应该不能随意变化吧?还是这个字在不同的地方读不同的声调。
“对偶”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平仄平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闲、丸、寒、颜。
非常感谢“飞天”先学的指正!看了您的对联,我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回想李老师的万字长联也是这样,连起来读或单独读都是可以的。
每次看到少儿班的照片我都很激动、很感动!确实不容易!我儿子不知啥时也能参加这个班? :ai
非常感谢“自照自清”学友的指正!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仄仄平平平仄平
白云深处有人家。
平平平仄仄平平
停车坐爱枫林晚,
平平仄仄平平仄
霜叶红于二月花。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是“斜”、“家”、“花”。
自照自清 wrote:“呈”字不算入声吧,应该不属于仄音,是平音吧。

是的,是的,我也觉得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是不是这个地方的字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
还有“一”,为了平符合平仄规律,是不是在这里可以读作第一声呢?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朵”对“一身”,量词对量词。“樱花”对“瑞玉”,名词对名词,第一字都是形容词,即“樱”和“瑞”。“藏”对“呈”,动词对动词。“岁月”对“云灵”,名词对名词,“岁月”表示时间,“云灵”表示空间。

结缘
遇正法
边参边悟
习文悟玄机
武法经习脉通
师言常润心胸明
师友相助大道常持
学生念诚常思法乳情
虔诚才入道信念常省察
做事修福心念纯正身渐爽
笔墨情怀润心思维敏气血盈
万物缘一气心气正法乳情育心
笔墨神思结福缘开启生命新征程
请问前辈,《平水韵表》是不是要背出来?要不然作诗时怎么知道是什么韵呢?
重读dao1008老师的文章,心中的感悟很多。想起老师跟我讲过的话,真是真实不虚呀!可怜我对于背书、读声律,真正引起重视的是在今年的6月份。确实是要多读、多背呀!
诸位学友看得可真仔细呀! :) :) :)
希望国庆的时候我能出现在这里。祝中心越办越好!
1.荣辱若惊心泛浪;赤子情怀海不惊。
2.禅化浊魂心境敞;
3.习文练武身心泰;笔墨情思神气爽。
4.一代英豪承法脉;满圃鲜花映日红。
5.救死扶伤行道义;惩恶扬善扬宗风。
6.尊师敬祖勤修道;念念在兹日日为。
7.养目常观星斗布;8.气循五体如轻燕;
9.一生寻道不知苦;终生有依乐自来。
10.蟾游开启周身窍;11.笔运双锋龙虎现;
12.善启心宫行事正; 常诵经文浩气存。
13.身无五漏丹砂显;14.气聚丹宫神自爽;
15.逆来顺受心无浪;应对进退法传承。
16.空竹通气笛声远;笔墨有情韵味长。
17.声律常持宣五脏;稚子开口吐瑞声。
18.字隐丹光生瑞气;墨蕴五色显性情。
19.自纯德性心莲绽;法乳纯真慧心启。
20.修德方使心胸豁;有慧才能福田藏。
21.心无杂念静如水;镜不染尘性自明。
22.助人为乐心胸广;积德行善福慧存。
23.克己观心明法谛;
24.满目蟾光无夜色;
25.语低情挚心无障;推云见月意浓浓。
26.缘遇真师莫错过;机不可失此生福。
27.击舞双并由气化;
28.谱文参透明真意;日日持颂朗心音。
29.生灵不语自心觉;30.六根清静神显慧;31.气循有律应心举;32.事小不为留后患;
33.诗韵宁神意会顶;34.音震天门慧自省;35.法无师授空留羽;36.武化凡身气运脉;
37.入世修行不闭户;38.顺者烦心逆者圣;39.放下包袱如雁羽;40.佛不应语神自醒;
41.山无通径人开拓;有法可循真师传。
42.峭岩不惧松风舞;
43.雪梅独傲寒霜谷;莲华不染出淤泥。
44.杂语无章常乱事;
45.洞天常育樱花籽;
46.师恩浩荡情开宇;满圃色华意浓浓。
上联:抑扬顿挫讲平仄;
下联:沾连粘随习推手。

上联:用心思考勤书写;
下联:推敲二字聚心神。

上联:常品诗词积慧力;
下联:经习笔墨抚六琴。

上联:母爱惊天儿女福;
下联:师恩浩荡法孙绵。
相互学习!
上联:勤能补拙验心力;
下联:习文练武长功夫。

上联:功靠日修长志气;
下联:忙里偷闲吟诗词。

上联:助人为乐心胸广;
下联:积德行善福慧藏。
上联:女侠舞剑仙姿美;
下联:志士行拳瑞影明。
修丹 wrote:
文远 wrote:小孩专心制作的样子很迷人,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是很喜欢各种小制作,喜欢养花,每样事情都是全副身心投入,如今杂念从生,越来越难做到专心了

您说的“专心”二字很重要。做哪样事情均不离“专心”,因为心主神明呀!练功也是如此。

是不是“童心”,才能做到“专心”呢?记得论坛以前也讨论过何为“天真”,小孩子应该是很天真的。
谢谢“修丹”先学的鼓励!可怜我诗词楹联的平仄、押韵一概都不懂,实在是惭愧!我自己的感受是玉环桩推上2个小时勉强可以做上几首诗。下次您出上联,我试着对一下。
曾子杉 wrote:正值六月暑,
闲情有所寄。
明月廊前照,
朝霞映眉间。



“明月廊前照”是写五月的大明月。
“朝霞映眉间”是取自今日灿烂的朝阳。
这般移用只取意境和畅情,与事实不符让各位见笑。



我觉得后面两句很好呀!
耒阳子龙 wrote:万里云天碧如洗
云游浅底妆潭溪
他年农忙正当时
今日流燕语分飞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鱼游浅底妆潭溪”,原来是“云游浅底妆潭溪”。我觉得此“云”若是“鱼”字,情景和意境也可以。小时候夏天的时候,出好大的太阳,小河里就会有鱼儿在游,现在环境污染了,河里的鱼虾也没有那么多,但总归是有的。
真的很好!我就觉得这种境界挺美的。是的,文熙老师挺好的!他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
好一个
自照自清 wrote:这个就是我想要的“江天”。


您写的这首是词吗?我觉得很美!您是一直都会写诗词,还是学习了丹经武学,学习了声律,才会写的?
可能是我对金钱和物质的要求比较低吧。从小到大,直至毕业参加工作,我对这方面的要求自己觉得已经够了。而我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想去追求它,就觉得很累很累!其实买名牌的衣服和贵重的化妆品所得到的满足感远远比不上学习丹经武学的快乐。买了名牌的衣服,穿在身上,以为自己会变得很漂亮,买了穿上,才知道和以前一样的空虚,找不到那种满足感。买名贵的化妆品也一样。而学习了丹经武学,即使是穿一件普通的衣服,自己也会很自信,很满足。那种由内向外的自信和美是任何外在的东西所比拟不了的。这种不是外表的美,而是学习了传统文化的那种内心富足的感觉。
当然了,我是生活在小县城里面,没有大城市的那种生活压力。城市的生活压力确实比较大,特别是一线的城市。
问下楼主:
“江天”一词是否有啥隐意?李老师曾画过一幅画,名为“千江法月”,玉峰老师的《夏夜小院》里也有写“帘外江天,帘内红尘”。佛教里面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问一下小杨老师,十一班有没有具体学习篆刻的内容?要不要带篆刻的工具?三十六式老学员是不是也是全部学完兼修专习二九?我可是很期待能学习具体的篆刻,这样我回到家又多了一样事情做了!文人三绝,诗书画,我都喜欢!目前为止,就差绘画一丁点都没有学过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学习!
十万横磨!能够在南宁学习和练习丹经武学真幸福呀!这次从南宁回来又学到了许多的东西。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学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向您们致敬了!小林学友的一个“用心”二字,点醒了沉睡于自我缺点而沾沾自喜的我。在此非常感谢她对我的提醒!平时默默无闻的曾大哥这次竟然口吐莲花,说出了许多的佛教故事及修真故事,看来他的记忆力是很好的。学习丹经武学许多先学们都是如此的默默无闻,很低调,藏龙卧虎呀!
一看这名字,我就很喜欢!感谢楼主的美文!
:) :) :)
有时候我是没办法去北京,如果可以,我就不在乎钱的问题,一年去一次专修班,反正以前我没学丹经武学时也是不会攒钱的。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这钱花得还是很值的。以前我都不会攒钱的,学了丹经武学我就节约了,省下钱学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很好。
以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想先放下所有的练功的念头比较好、中肯一些。文熙老师和小杨老师说的对。
qiuxue学友写得真好!有的感想和我的有点相似。
qiuxue wrote:回头看走过的路,是眼界不断打开的路,是心量不断放大的路,是不断消磨自己的路,是去伪存真的路……


qiuxue wrote:

文如其人。写东西其实是自己的写照,人的修为,学识,在文字中显露无遗。文字中的情,文字传递的精神,是各有千秋。或许写文章本身也有形、气、神的升华过程。


我看叶嘉莹先生讲中国古代的诗词,说古代的诗词是诗(词)人心为情为景而动漾。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为自然界之中的种种春花秋月之景。我觉得讲得很贴切。我想,这不就是李老师在《翰墨缘》里讲的诗书画是中国文人与大自然合鸣的产物吗》?
学习丹经武学的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小炼形练好了,玉环桩就推好了,玉环桩推好了,太极拳就打好了。”听了这些话,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功法之间相互还有这样的关联吗?
这两天,因为腰有点扭了,便推高价的玉环桩,连推了三天的时间吧!这一推,和大架的玉环桩体会还真不一样呢。首先是对龙虎步的体会较深了。对龙虎步相互之间的转换感觉也较明显了,因为不用下蹲了吗。推着推着,有一天,我推到玉环桩的“予注中元、水撞金轮、丽龙含珠”时,我忽然想到了“2011年国庆第三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上许老师讲“循经太极拳与武技”时,示范了一个动作来讲解太极拳的“中正.守”。这个动作即“切腕下砸“,又名“老祖断凳”。许老师示范的时候,身体不断地下沉,直至很低很低的位置,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你看,我这样是中正。”“我再往下,也是中正。”“我再往下,也还是中正。”我当时对这个动作的印象就很深,因为许老师做得太漂亮了。我当时想:“怎么能做得这么好呢?”刹那间,我明白了“予注中元、水撞金轮、丽龙含珠”的动作要领。身子的位置不就是许老师示范的“切腕下砸”动作的位置吗?脚的动作也差不多,只不过有一只脚伸出去,就成为了“虎踞”的动作,其余是一样,手的动作自然也不同了。我又试着推了几个,果然身子变得很稳当了。原来“虎踞”的动作要领是这么回事呀!
不过,这是高架的玉环桩,大架的玉环桩就难体会些。嘿嘿,功夫没到家。但是找到玉环桩每个动作的“中正.守”不就可以找到这种舒适、稳当的感觉吗?呀!这不正是“2012年国庆循经太极拳专修班”上许老师讲的“架子”吗?
原来这句话“小炼形练好了,玉环桩就推好了,玉环桩推好了,太极拳就打好了”是确凿可信的呀!
曾几何时,儿时的纯真渐渐地离我而去;曾几何时,少时的凌云飘向远方;曾几何时,曾经我不屑一顾的世俗的东西却让我割舍不下......
是啊!童年的时候,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们是那般的无忧无虑。“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原来我还以为是“沧海无巨浪”呢,后来才知道是“惊浪”而不是“巨浪”。是啊!不是没有巨浪,而是有了“巨浪”也不惊。慢慢地长大了,也有了许多的烦恼,直至参加工作。社会上的风气并不是很好,当然了,自己的定力也不够。当我耳熟能详的叮咛声不再时时响于耳边,当那些污言秽语充斥于耳,当我们不再时时围绕在父母身旁,多了在身旁的是同事、朋友、工作上的伙伴......当我们不停地穿杂在嘈杂的街道之中。在这个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自私自利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因为我们需要这些外在的声色名利来刺激我们的感官,来获取暂时的所谓快乐!
当内心的纯真一点一点地消逝......
而我也感觉到越练越不快乐。是啊!物质上的条件越练越丰厚,为什么我不快乐?是啊!工作的单位也很好,为什么我不快乐?父母亲都还健在,为什么我不快乐?
当我弯腰,重新拾起我心爱的丹经武学,那一刻,脸上的阴霾和天上的阴霾一扫而光,我看到了无限的生机、希望。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容易感冒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悲伤的时候越练越少了。渐渐地,我发现原来自己很在意的一些外在的东西现在不太在意了。渐渐地,可以自己左右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了。渐渐地,发现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好了。渐渐地,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有许多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丹经武学让我重新发现了真善美,让我重新拾起了儿时的纯真,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快乐!
这份快乐、纯真、真善美,就在我重新拾起郑渊洁的《童话大王》读给儿子听的时候。这份快乐,在《安徒生童话》中的《老头子做的事总不会错》的童话里。这份快乐,在观看叶嘉莹先生讲古代诗词的那份感动之中,在她的身上,我发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那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蓦然回首,学习丹经武学已有两年多的时光了。这其中,有着诸多的酸甜苦辣,可所有的这些,都不及丹经武学带给我的快乐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而言。
丹经武学让我学会了思考,丹经武学让我学会了重新审视、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诸多问题,丹经武学让我认识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9129.page
小杨 wrote:下文为贾震东学友的投稿:
那声音或明亮清澈,或展转娥娜;或直刺苍穹,或绕指柔情;或刀锋惊艳,或余音袅袅;或山洪爆烈,或静若处子;或如大海潮升无可遏制,或如夕阳落日淡漠无痕;或如鲲鹏羊角螺旋直上,或如雨打芭蕉珠走玉盘;或如黄钟大吕天人共震,或如千钧一发妙至毫巅;一首接着一首,身心震动;高潮又是高潮,神气相依;真可谓之声律观世音也!大观正观妙观达观无所不观,观而自在,般若波罗秘多,心经……

我的体会不是很深,但是贾大侠的体会是很深,值得借鉴一下!不过在我心里还是相信有这回事的。国庆的班里,小杨老师叫他谈了体会,他说自己的头颅哪里哪里受到了震动,还有的学友是下丹田的部位有震动,有几个有感觉的。可能要功夫好点的。多听可能就有感觉了吧。要靠自己慢慢体会领悟。
小杨 wrote:修为按师传,无所疑也!

这个讲得好!
很正式地听人讲解皮影戏,大概应该是在2012年国庆在北京布莱德养心药园内听小杨老师讲解吧!这次专修班的皮影戏课程开得较多,每天晚上都准时进行讲解,可真是让我和众多学友大饱了耳福!
在皮影戏的播放和讲解中,小杨老师边播放边讲解,讲解的内容信手拈来,十分精彩。其中有有关文辞的,在《五锋会》的皮影戏里有两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依次递增字的句子,其他的剧种很少见,这也算是它的一大特色吧!在放到《五锋会》中有一段扭秧歌的调子时,小杨老师请了一位北方的学友来表演扭秧歌。在大家的掌声中,贾大侠上台为我们扭起了秧歌。扭完下来,小杨老师说:“刚才皮影戏里边的这个调子,描写的也是一门功夫,就是古代浪子门的功夫,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我本人是非常羡慕这种生活的......。”(这句话是我凭记忆写的,如有错谬,敬请老师和学友指正。)我恍然大悟,原来一个小小的调子中也蕴含着如此高深的功夫。
有时,小杨老师会放一个片段,叫我们背诵其中的唱词,有时还会叫我们认真听念白,听里面的人物念的是什么,这些都要靠我们自己慢慢地去体会。有时小杨老师还会叫我们看其中一个人物的头饰,叫我们在脑海里印记下来,有什么颜色等等。有一次,小杨老师叫我们看其中的一匹战马,花里花斑的,不知道这匹战马表面上是什么东西。小杨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这匹战马是这种颜色?这种样子?我们都说不知道。后来小杨老师一说,我们才明白,是马披了战甲。原来,马也披战甲呀!哎呀!皮影戏里有这么多的学问。有一次,皮影戏里出现了小孩拨拨浪鼓的镜头,小杨老师说,那时候(明朝)的拨浪鼓也是很厉害的,做的材质不同现在的,小孩玩起来“丁玲当啷”地响,可以开发小孩的智慧。有时,皮影戏里会出现一些红木家具的镜头,小杨老师解说,明朝的红木家具也很厉害,已经达到了巅峰。应该这些木匠也是修真有成的。小杨老师还说,在明朝的时候,修真是一种民俗,很普遍的现象,老百姓都懂,不想现在......想起在“2010年国庆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时邓老师讲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一语。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此语出自明末大学问家顾炎武“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词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由此可见,古来天文历法知识的普及,老百姓是很会观察天象的。明朝时开始的“五百年封真”的历史事实,在社会上出现了宗风惨淡的现象。今值盛世,又重开法镜,我们才有此福缘、法源学习到丹经武学,学习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李老师在2000年5月武当山开班授课时讲的“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想起了“2012年国庆第四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上的情景,在短短的8天时间里,在北京布莱德养心药园里,来自祖国天南地北的几十名老师和学友相聚在一起,练功、讲课、听课、开“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中心也拿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丹酒来助兴。在这里,我们举杯同庆“国庆.中秋”佳节,举杯同庆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在8天的时间里,我们生活得紧张充实、开心幸福!那么,在离开专修班的时间里,回家各自修炼的日子里,我们是否也能做到这样呢?如何才能做到练功生活工作两不误?如何才能像古人一样,把修真的知识点点滴滴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在“2011年第三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中,王老师也讲了“莫使阴阳竟高低”。我想,答案就在这里,答案就在李老师的诸多著作中,答案就在我们练功的日日夜夜,答案就在我们练功的滴滴汗水,答案就在我们平日的日积月累在某天开悟了。
是的,皮影戏《五锋会》中讲述了大量的事实,证实了修真可以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学习也可以做到。
疾风劲草 wrote:
二:“~~调~~金~~风~~”类似这种缓和与调整该组句子中激荡气流的关键性词组,是不是以后各组都要仿照这样读法呢?也就是说,一东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二冬其一,其二……一直到十五删等等。每组的末句最后三字,都要如此调整气息吗?

这个是不是读完了声律,结束了,不读了,才以这样的声调来结尾的。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还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指正!
哪里,哪里,互相学习了!其实不能说改变别人,只能说要求别人了。因为我觉得“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很彻底的了,而“要求”则轻了许多。但是丹经武学确实改变了我,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家庭。只有宗风的仁爱浩然之风才有如此的能力。
回首走过的路才发现,我所走的是一条自我修持的路。在这两年中,不管喷到什么事情,中心的老师从来都是教导我严格要求自己,从来都没有叫我要求别人或者是怨天尤人。这也许就是一条古人修持自我所走的路。我还蛮喜欢这种生活的,内心可以很安稳。
我原来也是数数,现在改成默念谱文,练多久就调个闹钟。也蛮好的。练就久了就知道默念了几遍是几分钟了。一遍金锋抖肘内景谱文大概是2分钟。
舞龙
舞龙
从正月初十到十五,富川的富阳老街要经历上灯、舞龙闹元宵的一系列活动。初十是上灯,在老街住的的人家,谁家在上一年生育了小孩,今年的大年初十就要到各自归属的门楼挂灯,以示庆贺。直至十五晚上十二点整就把灯撤了。这当中,少不了的自然是各老街中的舞龙庆贺了。
初十到十五的每晚7:30左右,各老街的龙就出现了。有白龙、青龙等等。一般都是由十几岁的小伙子来舞的。敲锣打鼓的这是上了年纪的人,五、六十岁左右。鼓声、锣声、爆竹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爆竹声一停,锣鼓声就显了出来,不绝于耳。除非是龙在休息的时候。每天晚上,龙都会准时出来拜各个门楼。上灯的人就要凑灯钱,这个钱是要来买爆竹的,龙来拜时要放炮。听老公讲,龙在拜门楼的时候,是要拜四门的。哪四门呢?即门楼的正前、正后、左、右四个方向。我仔细一观察,果然是如此呀!中华民族古老的礼仪在舞龙的活动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拜完了四门,龙方才摇头晃脑地离去。
舞龙自然是少不了撑龙珠的人。龙头的前面即是撑龙珠的人,撑着一颗硕大的龙珠,龙珠正对着龙头。龙珠到哪,龙头就到哪。我想,龙要舞得怎样才算好看呢?依我这门外汉看,须是龙珠在前面不停地晃动,龙头也跟着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地舞动,后面的龙身就舞出一个圆又一个圆的,如此才是美的。哎!写到这,您别说,还真像丹经武学里的“缠经”现象。
难道舞龙也是古代修真有成的人想出的一项活动吗?真神奇!
在此想顺便问一句,内景是什么?内景里会出现龙吗?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呢?
富川还有一项异于其他地方的舞龙活动,即炸龙。据我所知,全广西只有宾阳和我们这有。炸龙即是每晚龙拜完了门楼,就聚集在一起,然后集体到街上舞弄一番。舞龙时看龙的人们可以把燃放了的爆竹扔到龙身上。舞龙的那条街,自然是每年都不会变的了。到街上舞龙的时间大约是每晚的9:30左右。初十到十四的晚上是不热闹的,街上的爆竹也是零星的一点点。正月十五的那一晚就不同了。因为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拿出了所有的爆竹,仿佛要一次放个够,把一年的爆竹都放完了似的。那晚的爆竹一定是震耳欲聋的,一定是不绝于耳的,一定是显不出锣鼓声的。而且,炸龙,炸龙,爆竹是允许往龙身上扔的。为了满足老公看炸龙的欲望,我便陪他看了一晚,顺便我自己也过足了看炸龙的瘾。
十五的晚上,我们大约10点左右开始看得。那个时候已经开始炸了。远远的,还没走到炸龙的街上,已经看到那里是人山人海。轰轰的爆竹声不绝于耳,舞龙的街上空升起了一朵朵的黑烟,有时还夹杂着点点的火花。人们闹元宵的喜悦在此刻被喧嚣得淋漓尽致。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气真旺呀!”放佛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所有的不快此刻都被掩盖,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四处看了看,看炸龙的人下至3岁小孩,上至七旬老人,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不时有人手拉手从我们面前走过。有人从里面走了出来,不断又有人从外面挤进去。警察则穿着防护服,戴着头盔,夹杂在人群稍前的地方,护卫着闹元宵的人们。他们或前或后,三五成群,让看炸龙的人们心安了许多。不远处,街边的人群显出一个龙头来。奥!龙在那休息呢!
龙珠撑了起来,龙头就跟着舞了起来,龙身龙尾陆续舞了起来。爆竹声马上响了起来,龙身边围拢的人迅速退开。只要炸龙的小伙子每人手拿着一只大大的香,另一手提着一根爆竹,点燃,朝着龙使劲地扔了过去。龙的四周布满了炸龙的小伙子。我们就在不远处观看,并没有靠前。时不时,还看见有爆竹朝人群扔过来,那里的人群迅速散开。龙还在舞着。
舞龙的人有的头戴着一个有长长后披的帽子,有的干脆连帽子都不带,露出了短短的头发。爆竹朝龙扔过去,舞龙的人就在爆竹中不停地跳动着。看这架式煞是费劲。让看的人为之捏了一把汗。后面有几个小伙子提着几个塑料袋和一个大纸箱过来了。近前一看,原来是满满的一大箱爆竹。这伙年轻人大约有五六个多,两个年纪稍大的负责了守护爆竹的职责。他们把箱子朝地上一放,把箱子上的封口胶撕烂,从箱子里面掏出两卷爆竹。其余的小伙子手提着一支大香,另一个手抓着一卷爆竹冲进了人群里面炸龙去了。搞得人群中的几个警察紧张地注视着他们。
炸龙还在继续,龙时而舞着,时而靠在路边休息。11点了,老公示意我回去了。我们走出了人群,外面还有人不断地挤了进来。
我思考着,跟老公讲:“我知道为什么炸龙人的爆竹炸不到舞龙人的身上。因为爆竹扔出去,它会落在地上,不动,而舞龙的人是在不断舞着、动着,他们在运动中避开了爆竹。爆竹自然炸不到他们身上了。”“嗯!”老公点点头。是呀!没有变化的东西是死的。有变化的、运动着的东西是活的。活着的东西比死的东西孰强孰弱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回家的路上,爆竹声还在不停地响,路上的车子也很多。大约过了12点,爆竹声就不会响得这么密了,炸龙的活动逐渐结束。一年一度的春节,在元宵节这一天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近,我在网上买一本书----《与古诗交朋友》,里面有100首古诗,是专门写给小朋友的书。里面还有一张光盘,叶嘉莹先生在里面读诵了这里面的100首古诗,还简单地讲解了一下。光盘里的资料是mp3的格式,我把它录入了手机里。上班的时候,我一路听着去。恍惚之间,外界的东西都模糊了,只要叶先生的声音在陪伴我。时间也许真的可以停留,再某种程度上来讲。叶先生读诵古诗的声音听起来让人这般的舒服,因为他里面承载着古诗的文化,承载着中国文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种种情怀。
我想传叶先生读诵的mp3上来,传不了,可能我不会传。大家感兴趣买一本书看了。
2013年3月22日
今晚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儿子睡觉的时候鼻子竟然不塞了,通了。一下子就睡着了也不用我帮他垫高枕头。
昨晚,儿子的语文老师打电话给我,嘱咐我要如何辅导小孩的功课,还说:“我发现他的嘴巴有点懒,我上课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些要求背诵的课文你要叫他背奥。”“奥。”我答应了。过后我思考了一下,“嘴巴有点懒。”我想起平时儿子读课文时,声音很小,好像是从喉咙发出的声音。读声律的时候也是如此。想起邓老师说的持颂声律的时候要张大嘴巴,嘴巴也要撑筋拔骨的。我有点明白是咋回事了。今早,起来得早,吃过早饭,我马上带儿子朗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结果我发现他还是声音小,是从喉咙发出的。我叫他照着镜子的,嘴巴要张开。反复了几次。他照着镜子读,自己也觉得很好玩,就自觉地对着镜子读,嘴巴也张大了些。我表扬了他,读了3次,其中对着镜子读了2次,后面一次我还蛮满意的。后来我把学到的声律的嘴型的问题张模作样地跟他讲解了一下,说:“你张大了嘴巴读,你的鼻塞肯定会好。”本来是一句玩笑话,鼓励他的话。
晚上回来写了一会作业,他不愿写了。我灵机一动叫他背课文,令我大吃一惊!要求背诵的4篇课文竟然能背诵下来了(偶尔要提醒,有一、两句背不出)。而且背诵得比以前好,不会自己添几个字进去。我又叫他背了一遍,结果发现他是张开了嘴巴背的,我赶紧表扬他。
睡觉前,我带而读了一下声律。一下子他就睡着了,鼻子也不塞了,没想到一句玩笑竟然成了真。声律的作用确实非同小可,正确的持颂方法尤为重要。犹如动功讲究动作精准一样,声律的持颂要张大了嘴巴,嘴巴也要撑筋拔骨。
丹经武学太神奇啦!他带给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时刻存着对祖师爷、李老师的恭恭敬敬之心。是宗风的浩然之风、仁慈之风带了渡过了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还将带着我走得更远、更远......
原文:2、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1.敖:同“傲”,傲慢。
2.从:同“纵”。

译文:傲气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气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超限。

我的感想:这段话是我看《礼记》时一眼就看到的一段话,也是这段话让我萌发了买一本《礼记》来阅读的想法。
此段话很贴切的地表达了我对于学习的各种态度、想法,同时也觉得用此段话来和儿子共同学习最贴切,在我的心里面觉得一个修为的人应该如此,这也是我在各种学习和生活中应该秉承的态度。“敖不可长”,傲气不可滋长。写得太贴切了,很直接地就说明了在学习中如果学习或者其他才艺方面表现出色不可以以此而滋长自己的傲气。“欲不可从”,欲望不可放纵。此句写得尤为好。欲望在生活中要加以控制,不能放纵它。我们平日在生活中要很多话语才能表达出来的一个意思,被古人几个字就概括表达出来了,而且概括得那么好。“志不可满”,志气不可自满。就写得更好了。要不断的给自己立志,不断的攀登学习的高峰,不是有个广告词写得很好吗?“山高人为峰”。“乐不可极”,享乐不可超限。享乐的东西、享受的东西适可而止就可以了,不能让自己太过于地享乐,像父亲说的话:“人总是要吃点苦的”。
总之,在通篇《礼记》中,此段话是最初打动我,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它是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迫切需要的一个思想观点,而我的内心深处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述它。今天,它就站在我的面前,透过几千年的道路,古人的优秀思想缓缓得向我走来。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注释:1.毋不敬:郑注:“礼主于敬,”所以开宗明义便说,“毋不敬”。
2.俨:庄严、庄重的样子。
3安定:和气,合理,审慎。辞起:指言辞。

译文:《曲礼》说:遇事待人无不恭敬严谨,神态端庄持重,若有所思,说话言辞审慎,和气,合理,这样就能安定民心了。

我的感受:《礼记.曲礼》开篇第一句便讲:“毋不敬”,郑注:“礼主于敬,”可见,此“敬”字是整个《礼记》的核心。我们在对待学识,在学习时也要有恭敬的态度,如此才是好的。后一句,“安民哉,”,古人是心存百姓、天下的,啥时都想着让对方安心,此乃古人的胸怀也,这一点,我们今人要向古人学习。在此句中除了讲遇事待人的态度,还讲了遇事待人时应有的神态、说话的语气、内容等等,真是概括得非常地完整。可见古人对于遇事待人方面的重视。
小杨 wrote:要扩大自己的见识,坚持在每一个领地都有天真之见,这样默会潜识,艺术的魅力才会真正认识起来。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心胸小了,艺术必无真正的造诣。

原来“人至察则无徒”是“心胸小”的意思,我以前老弄不明白。
:) :) :) 两位老师的解答和我想像中的有点一样奥。要好好看一下《声律真诠》、《翰墨缘》啰。应该更注重的是内在的气息。呼气、吸气不过是一个表面的形式。
疾风劲草 wrote:
读声律要一气贯通,声断气连,即保持气息的连续性,不间断性。字与字之间虽然形式上有间隔,但是连接它们之间的气息始终绵密不绝,即使呼吸转换也要不留痕迹。好比写字要笔断意连一样。

气息要保持连续性、不间断性。那要怎么呼吸转换呢?有些很长的句子呢?或者说通篇的文章呢?《翰墨缘》里很直接地写了书法用笔的执使转换,是书法的可贵之处,那声律诵读时呼吸的转换呢?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丹经武学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回首走过的路,有着许多的酸甜苦辣,其中也不乏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收获是很多的,远大于付出。
从最初的信仰到现今的逐步深入了解,一步一步心里的体悟不断地加深,有时我心里想:在暗中,一定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指引着我走这条路,它让我一步一步从浅到深,经历种种的困苦磨难,走出重重重围。冥冥之中,有时是无意中的一个念头,让我莫名地喜欢上一个东西,先是热爱《弟子规》,找了许多有关《弟子规》的视频和书籍,然后是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论坛》,不断地看了一集又一集,让我逐步认识到了该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人,王凤仪的语录、视频,刘善人的视频,杨淑芬老师的视频,王财贵教授的演讲,重新拾起《童话大王》、《安徒生童话》,直至到今天喜欢叶嘉莹先生讲的古代诗词,《礼记》,当然还有好多好多的书籍了,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让我如醉如痴了,伴随着我练功的无数个日日夜夜。蓦然回首,一切都已经远去了。
两年多的时间改变了许多的东西,丹经武学不仅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家庭。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了练功,我不断地满足家人对我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有时或许是一个小小的暗示或者是无意中的话语我都会看在眼里。除了自己的工作,我承担了教育、辅导儿子功课的任务,老公是做生意的,生意的事情我也要分担,婆婆年纪大了,家务事我自然也是要主动做的。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承担了家里的许多事务,而我仍然有体力和能力、精力去练功、看书,在各种不同的事务中穿杂是我的强项。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的生活着,也许,这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生活是如此的平淡,而我的内心却如此安静。
每天,陪伴着儿子读声律、练功,每天陪伴着儿子读诵功谱。QQ里讲:外在的环境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原来这一切都是这么真实地存在。
小杨 wrote:人禀先天之气而生,进入到后天,演化成我们身体的种种能量,推动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运转。据我的观察,如果不能走“逆则圣”,的路子,人身上的这种能量必须要发泄出去,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种种的习惯、嗜好。这个时候如果有后天道德的约束,人可以走正道,否则的话,这种能量就象出闸的猛虎一样,必会做出种种败德失行之事。

如此讲来,道德的约束很重要。如果能走“逆则圣”的路子,则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太给力了!
这里有!传统文化专辑。
李双江可谓是名人、明星了,他的儿子是自然是“星二代”,晚年得子。据网上的消息称,他的儿子李天一艺术天赋很好,在全国的钢琴、书法比赛中屡获大奖。可就是这么一位艺术天赋极高、家境良好的少年,近年来频传在社会上滋事生非,甚至上升到了触犯法律的地步。由此可见,一个孩子的品德才是至关重要的。
《弟子规》上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德学是放在才艺的前面,可见,孩子的教育应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又是谁呢?父母是当之无愧的。父,自然指的是父母了。而幼儿的教育,我个人认为,母亲起的作用稍微大些。因为女主内,女性在家里呆的的时间较长,而孩子幼小的时候则由母亲承担起了养育的主要责任。所以又有古语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以前,没学传统文化之前,我还为自己身为女子耿耿于怀,如今看来,女子在社会上的责任是极其重大的,望我广大学子对此提起重视呀!
孩子的一生我们不可能永远陪伴着他,唯有良好的品德可以永远伴随着他。
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可以理解为自性,善良的本性。这个需要我们经常教育的。孩子有些不好的习惯需要我们多次地去教导他,他方能予以纠正。等到哪一天,他自己知道自我反省、反思了。那样效果就更好了。但是还是有犯的时候,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纠正的。而这些,需要做父母的去付出很多,有时甚至是需要强健的身体作为铺垫。
而学习传统文化、丹经武学可以让我们文武并进,道德进一步得到提升,而只有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了,我们才能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亲,引领孩子走上一条提升道德的人生之路。
诗言志。叶嘉莹先生说,诗是大自然的种种景色令人感发的,那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难道不让你感动吗?我把这句话反过来,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令你感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种种景色你感动了吗?你欣赏了吗?你辜负了吗?
再从另一个角度讲,大自然的种种景色感动了你,你自己本身的种种生理和心理现象你感发了吗?特别是在练功过程中,你清楚地知道你自己身体本身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吗?你的神在哪里?你的神在观照它们吗?
再从另一个角度讲,撇开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直接进入到大自然的种种现象的感发,以及你自己本身的种种生理和心理变化,用你的神去观照它们。或者也可以不撇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但你必须用自然的眼光去看待它。如果撇开了,就剩下人于自然界的关系了。
《真元养生法》第121页指出:“修真就是研究人体与自然界万物的这种错综复杂、非常精微的关系。”人也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叶嘉莹先生说,人还会说谎、造假,但动物不会,自然界不会。所以,有时撇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直接进入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自然些。当然,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避免不了的,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她罢了。
直接进入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不就是“天人合一”吗?
初次听到“叶嘉莹先生”的名字,是在几年前了。大哥在一次聊天中谈到台湾有位女士叶嘉莹,讲中国古代的诗词讲得很好,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很坎坷。
因为每天都会自己或者和儿子一起诵读《声律真詮》,使我对中国的古代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在网上搜索观看了一些关于诗词的基本知识,什么词律了、平仄了、压韵了......说实在的还是云里雾里的,只不过是心里由衷的喜欢罢了。
而叶嘉莹先生的名字在这时就不由自主地蹦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记得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她讲诗词的视频,便在优酷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出了好多。我选择了一个较长的视屏,《叶嘉莹----我的诗词家国》,好看得过瘾一些。这一看,可把我给深深地吸引了。在视频中,叶嘉莹先生用了大量的古代、近代以及她自己写的诗词并结合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她是如何走入诗词王国中的,诗词王国又是如何走入她的心里的故事。在视频中,叶嘉莹先生侃侃而谈,用落落大方的举止、风趣而文雅的语言深深地感染着讲台前的学生和观众,也感动了电脑前的我。听她的讲述,我渐渐地有些明白了什么叫平仄。听她的讲述,我才知道,诗词有读诵和吟诵,叶先生吟诵的李白的《长干行》,很动听。原来古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田园风情的诗词王国里。
在讲课中,88岁高龄的叶先生是站着讲的,整个讲课持续有两个半小时。可见,先生的身体非常好。李老师在武当山讲课时曾经说:开卷群言守其雅,抚琴六气为之清。要让身体中的元气呈现出祥和的状态来温养自己的身心。在叶嘉莹先生的身上,我便看到了这种祥和的气息。
在看到《叶嘉莹----我的诗词家国3》的一半时,我潸然泪下,悄然关上了电脑,无法再看下去。走过了八十八岁春秋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人间苦痛,而如今的她依然站立在讲台上。她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我。
有谁能像她那么爱国呢?为了回祖国大陆,放弃了台湾籍加入了加拿大籍。1978年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执教。捐出退休金的一半在南开大学设立两个学术活动基金。虽然在讲课中,她不厌其烦的地讲述了生活给她的磨难,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磨难面前她的倔强,为了生存而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努力,也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想,叶嘉莹先生的优秀品质正是中国文人身上特有的品质,她犹如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坚强、勇敢、倔强、持守、热爱祖国。
愿我们也如叶嘉莹先生一样,热爱中国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李老师曾说:“善古诗者必属雅才。”“要培养自己的书卷气。”“要学好、练好甚至教好太极拳,不仅需要日夜操拳的滴滴汗水,还需要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识。”希望我们都能多读书,读好书,文武双修,奋发向上。
独孤浪云 wrote:我在推玉环桩的时候她也会跟在我后面比划几下。大概能坚持个3分钟,就跑去玩了。

已经很不错了!
谢谢小杨老师的鼓励。可能也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我儿子面前反省自己的缘故吧,有时学校的老师也会教育一下他们,我也见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小学的课本有些小故事也讲得很好的,会叫他们自己找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公正客观的讲,学校的老师确实还是蛮负责任的,特别是我儿子那个班的。
是的,落实到实处是很难的。有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做得好的地方,而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总是找许多的借口来掩饰自己。比如和父母亲生气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会想,在这件事情上,是因为父母亲做得不够好或者是父母亲做错了,所以我们才会生气,我们生气是为了让父母亲好好反省自己,叫他们下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不知道父母亲会为了我们的生气而感到难过、伤心,晚上还会因此而睡不着觉,或许有时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我们只是熟视无睹。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呀!父母亲的身、心、志都还没有养,还谈什么养父母亲的慧呢?就像一个人,孝悌都没有做好,还整天在那里谈什么仁义礼智信,那他所谈的仁义礼智信不是虚伪的吗?舍弃了基础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就什么都不是了,就会变得很虚伪。
父亲每次见我推玉环桩,总是会说我推得不连贯。后来我终于发现是因为自己在推的时候思想杂念太多,只要我心里一想某件事,手马上就停了一下。这是很自然的。我想这也正是我平时为人处事做得不够好的表现吧。有时也并没有生发自己的真心。从那次起,我就开始慢慢暗暗观察回想父亲的为人处事,确实有很多平时不为我所知的地方。还有我身边的许多的长辈,他(她)也有一些做得很好的人。
我还发现凡是孝顺父母的,他的晚年和后代都不会很差的,千真万确,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身旁,一定也会有许多的这样的例子。
昨晚,睡觉的时候和儿子一起诵读声律和《三字经》,儿子叫我解释《三字经》给他听。我就说:“我从头解释,好吗?”儿子说好。于是就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说,因为有了小杨老师解释的基础,我说起来就头头是道了。结果,我一说完,儿子马上说:“我觉得我做得很差。”我一愣,心里掠过一丝想法,问:“你说说,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儿子说“孝顺方面做得很不好。”“哪方面?具体一点。”儿子先是不愿说,后来他又娓娓的道来,把他平时的那些耍赖皮的小伎俩都都一一说了出来。奥,天哪!原来有些东西他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还懂得先发制于人。
有些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落实到实处,心里还是茫然。这段时间看了小杨老师的文章,心里明白了一些道理,那就是“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把根基扎牢了再说。练功,明了理再炼,目标就明确了,练起来也比较容易得心应手,在生活中也没有那么茫然。当然,理不明时, 也要炼, 越练越明吗。 什么东西都是一步一步来的,急不得。
现在读小杨老师的文章,我的理解是孝顺有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而前面种类的孝一定是后面种类孝的基础,对不对? 也就是说,先有孝身,才有孝心,才有孝志,最后才有孝慧,这个顺序是不能乱的,对吧?也就是孔子《论语》中的“色难”,做为孝顺的子女,是一定要做到的。
文远 wrote:下载了《乐育堂语录》,开篇就很震撼“凡人欲学一事,必先见明道理,立定脚根,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极处不休。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纵不能造其巅,亦不至半途而废,为不足轻重之人。凡事有然,又何况性命之学哉!”

“不做到极处不休”此话说得有点像我父亲的性格。父亲说他每做一件事情都先要找出方法来,宁愿做慢些,也要如此。我想这即是父亲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是认真,是不服输,是一种对真理契而不舍的追求、探索的态度。

文远 wrote:女子如棉,男子如玉,种种难以达到的品格,对比自己的实际状况,给自己评分很低,心里难受之余,觉得压力大,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改起,时间飞一般消逝,就像考试时间快结束了,题却还没答完,甚至不会答。

文远学友最近进步很大呀!读此语仿佛见您奋发向上的身影。
:) :) :)
太感谢了!
小杨 wrote:学习传统文化按儒家的教导,第一步功夫是格物,所谓格物就是格除自己的私欲,穷究天人、事物的道理,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学到自己的心里面去,我们当以圣贤言行为镜鉴,这个镜鉴不是去照别人的,是去照我们自己的。

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不过做起来还是很难!实践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困难的。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智慧。
小杨 wrote:
孟子在《滕文公·下》里面提到了“大丈夫”的概念,所谓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能做到这三点,不论男女就都是大丈夫。

我比较喜欢以上观点。
:d 同感!
赞成!!!
文远 wrote:这5大棉花特性,无论男女都应该有,只是表现的形式和场合会不同,包括忠良,男女都应该忠良。

我也认为是这样!
文远学友:您好!
我想您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声律真诠》里写:“天对地,尊对威”。原来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天对地,尊对卑”。从李老师写的《声律真诠》我们可以知道,不光是男子有尊严,对于女子,也是有威严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否认女子的地位,相反把女子提升到了相当高的地位,起码我现在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小杨老师的观点也是对的,他说的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呀!
当儿子第一次完整地把语文作业抄回家,
当儿子第一次学会了主动交家庭作业,
当儿子第一次在课堂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当语文老师第一次表扬了儿子,
当儿子第一次老老实实地去洗澡,
当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己吃饭
当儿子在不知不觉中不在我们吃饭时跑去干其他的事情
当儿子在某一天学会了一笔一划很工整地写字
当儿子在某一天彬彬有礼地对我说:“妈妈!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有很多的第一次,
有很多的不知不觉,
有很多的某一天,
而我,作为一名母亲,我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
我不知道,儿子的进步与成长,
在我两年前学习丹经武学的时候已经埋下了种子,
现在这颗种子发芽了!

是的,丹经武学能让一个人成长!
丹经武学能让一个母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母亲!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深深地明白:
不是我个人的力量有这么伟大,
而是宗风的力量有这么伟大!
在暗中,一定是祖师爷、李老师在护佑着我,护佑着我们全家!
我!深深地感恩丹经武学!感恩祖师爷!感恩李老师!
人这么多!热烈祝贺~~~!
回到了家,搁了一段时间,得暇了,我静静的打开了《统元楼印谱》,终于可以好好地欣赏她了。我细细地观看她,从封面开始,因为那是李老师的亲笔书写的“统元楼印谱”五个字。印刷果然很精美,“印”字最后的一竖右边有一点小小的墨迹都印了上去,逼真~~!书写是竖体的,上款是“统元楼藏真丛典”,字稍小,下款是“李真阳自题”。这些字书写在一张金黄色的长方形纸上。在上款正上方钤了一枚长方形的“大千三界曾来往丹台明月忆前身”的朱文印,正下方钤了两枚正方形的印,一枚是“欲写春山藏人间”的朱文印,一枚是“庐藏宗风宝典”的白文印。下款的整下方也钤有两枚正方形的印,上面的一枚略小,为“真阳”二字的朱文印,下面一枚稍大,为“李兆生金石文字图记”白文印。整幅书法的正下方印着四个黑色的宋体印刷字“万印衡真”。以上部分是封面的左边部分,大约占了左边的2/3。
整个封面呈暗红色,隐约印着李老师亲笔写的行书。封面的正下方中间位置是李老师的一枚精美刻石,有金石的作品和金石文字的精美照片,看得出来是原石拍摄的,完美~~~!封面的最底部自然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出版社的大名“西泠印社出版社”。
整个封面设计精美、逼真、落落大方,犹如一块美玉雕琢了又显现出她完美的天然之性。真真乃印证了李老师的那枚印----“庐藏宗风宝典”也!果然名不虚传!
轻轻地翻开《统元楼印谱》,依然是封面侧页的内容:“《统元楼印谱》系《统元楼藏真丛典》之一。古有黄帝域分九畴,制印剑令,赋予了‘印’的特殊的生命;渐而以刀为笔,形成了金石图章的艺术生命。《统元楼印谱》收录了作者刻石、铜、砚、板及彩绘,驰神畅游,有武林宗风的禅语心音、神兵武库的奇兵演练、传统修真的内炼谱文......或诗、或画、或书,无不精绝,铭之在心,省之在魂,具有通向茫茫宇宙的力量。
从以上此段文字可看出,“印”乃是古时黄帝制印剑令时就赋予了它特殊的生命。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赋予其生命。“以刀为笔”,刀可以运用得犹如笔一样的娴熟,游刃有余,想起李老师在一个笔友会的视频上的讲话:“剑是在空中表现方圆,而书法,那就太简单了!是在平面上表现方圆、疾徐......。”“驰神畅游”,如同书法一样,也是驰神为迹的。“铭之在心”,金石文字不仅刻在石头上,更是刻在心里。“具有通向茫茫宇宙的力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不懂了,还望各位老师和学友赐教!
仰慕《统元楼印谱》已经很久了。李老师的书一出,看了玉峰老师对此书的简介,心里就痒痒的。只是苦于囊中羞涩,迟迟未行动。二来也是因为想买的书太多了的缘故吧!
书法是尝试写过好多次的,不管写得好否,行动总是有了。刻印却从未尝试过。李老师在《翰墨缘》里反复地提到金石文字对于书法的重要性,中国文人三绝诗书画,拓展开来诗文书画印拓六合。如此看来中国文人的金石文字也很重要,颇有深意。《翰墨缘》有诗云:“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于金石文字的向往一直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里。而自己喜欢的书《翰墨缘》对金石文字更是念念不忘,而且把她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一眼《统元楼印谱》了。那是今年国庆的“2012年第四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上,在北京布莱德养心药园崭新的大厅里,在我们上课的课堂旁边,李老师的诸多著作就静静地放在课堂左边的一张大桌子上,旁边用罩着大红绒布的椅子围住,起到保护作用,以免被学员不小心弄掉或者其他什么的。负责守护著作的是黄老师。我费了好大的劲挤了进去,随意看了其他几本著作,我指着《统元楼印谱》问黄老师:“黄老师,我可以看看《统元楼印谱》吗?”黄老师却说什么都不肯:“不得,这本书从书册里拿出来就放不进去了,我买的那套就这样,除非你确定要买了(这本宝贵的书还有一个通红的书套套起来)。”百般无奈,我只得悻悻的离开了。
专修班结束了,我和父亲、麦伯伯回到了中心居住。临走前的一天,我摸摸口袋里还有两千多,就请购了一套《太乙金编》。而请购《太乙金编》却缘于小杨老师的一句话。那就是在小杨老师带我们学如意太极拳的“童子学剑”的动作时,他询问我们可知道里面的手和外面的手所摆放的位置。我们众说纷纭,小杨老师却买了个关子,说:“《太乙金编》里面有,自己回去看书。”缘于此,我先请购了一套《太乙金编》。由此可看出,一位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呀!一位好的老师影响了我们,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又是何其有幸呀!
请购了《太乙金编》,匆忙地翻了翻,我的心里又对《统元楼印谱》念念不忘了。口袋里还剩一千多,火车票是已买了的,再请购一套《统元楼印谱》,还剩几百元,估计到家的路费是不成问题的。我的脑瓜子不停地盘算着。我又一次敲开了项老师的房门,请购了一套《统元楼印谱》!我激动地接过了这套宝贵的书。后来因为买腰带,又一次敲开了项老师的房门。如此三番两次的请购不同的物品,在一天之内,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而项老师依然很和蔼的接待了我。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人品......
在中心的时间短促,根本无暇细看,拖着厚厚的行李,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还有一件事情也比较蹊跷,那就是我的行李包在去北京的路上已经烂了,一直没换,回来时因为包里的书太多了,我回到桂林从火车站赶到汽车站才知道,这包有多沉,沉得我差点拖不动,因为行李包又烂了。我想,假如在北京坐火车,我从中心是坐地铁到北京西站,那我一个人肯定完了,又要转地铁。幸亏出门下起了大雨,我和韩老师改乘的士分头去了北京西站和飞机场。而我那烂了的行李包,却一直坚持跟着我从开始到最后返回了家,中间大概有十三、四天时间,最后到了我家门前的那条街,“啪”的一声,烂完了,拖不动了。我勉强提着它过了马路,来接我的嫂嫂也到了,帮我把它抱了回家。我算是松了一口气。感谢祖师爷和李老师的护佑!
严冬来临了,因为气候和季节的原因,人不免有想睡懒觉的心理。不由得想起父亲的话:“人总是要吃点苦的。”
父亲出生在1950年,经历过新中国最困难的日子,也经历过文革。虽然在外面工作,农忙时要回家帮忙,因为母亲是务农的。父亲曾经经历过很饿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亲却总是喜欢说:“人总是要吃点苦的。”现在看来,这句话不错。
而放到练功上更是大大适宜不过了。有时炼完功出了汗,我曾劝父亲喝点水,而父亲却不愿带水出去,他说:“嘴巴给它适当干点不要紧,人总是要吃点苦的。”多日之后,想起父亲这句话,颇有深意。
像咱们练功的人,平时要经历许多的困难,有时想想也没什么,普通的人一样也经历。像做早点的师傅,特别是做面包的,我就听一位师傅亲口跟我讲过每天早上凌晨3点就起床,生意好了,白天也是要忙的,要准备第二天的早餐。我听我老公讲,有一个起得更加早,凌晨1点就起了,白天自然是要忙的。他们起早是为了生存,而我们是为了锻炼身体。
他们面对的是生存的压力,而我们所面临的压力又不同,有很多时候是面对自己的惰性。
想偷懒的时候,灰心的时候,用父亲的话鼓励鼓励自己:“人总是要吃点苦的。”
:jy
修丹 wrote:丹经武学是“文武同宗”的修为。希望您能在炼动功的基础上,从李老师的《翰墨缘》入手练一练毛笔字(左右手都要练);再从《声律真詮》中学习传统诗文的写作,这样对自己提高是很快的。有条件的可以将李老师的所有书籍珍藏并加以研究,会从不经意间获得“大脑开窍”。因为李老师的书中有“丹力入书”,只有修真有成者方能有如此之“功力”。

谢谢“修丹”先学的指点!
《翰墨缘》也不知道自己读了几遍了,完整的应该只读过1遍,其余的则是自己随便翻翻罢了,最近,由于“修丹”先学的指点,以及王佳明学友的国庆学习班体会(说到了读老师书的重要性),我又重新读起了《翰墨缘》,这一读果然别有一番味道。不由得想起了楼主的这篇文章。法味有点甜,味道有点甜,确实如此。
12.p111...古云:“书,犹人也,近取诸身”经过修真而神意相合,方能“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孙过庭),来完成“艺者,道之形也”(刘熙载)的创造。
此句说明书法要做到神意书法,方为至妙的书法,才能与道合真。艺者,道之形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包含这神意的形?还是形之中包含着的神意?哎呀!说来说去又说到神意了。看来,此“神意”非一般之物呀!
我带儿子练功看到儿子的变化
1.每天早上读声律给儿子听,儿子起床就不闹情绪,下楼用大声温和的语气叫“爷爷”、“奶奶”。见到老公回来能用自然温和的语气叫“爸爸”。
2.每天早上推少林玉环桩和金锋抖肘,下楼吃饭饭量增加,不会有想呕的现象,原来吃不完一个鸡蛋,现在吃得完,原来吃半碗粥,现在吃一碗粥。
3身体比以前好。生了病比以前容易好。有一次感冒只吃一次板蓝根就好了。有一次咳嗽吃了两天中成药(刚开始吃了两次复方甘草合剂,后面吃了三次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加蜜糖就好了,没有吃消炎药甚至打针。
4.睡眠质量好了,可以一觉睡到天亮。
5.性格脾气比以前温驯了许多。不再乱发脾气,发了脾气也容易好,不像以前那么任性。
希望自己能坚持带领儿子学习传统文化,带领儿子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也是一条清静自然的道路。希望自己不要受到外界太大的干扰,坚持自己的原则,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走一条清静自然的道路。
1.学会了思考,原来字不会写,现在看到字会写了。原来不会读拼音,现在会了。
2.在学校别人不敢打自己了,以前有人欺负自己。
3.妈妈练了功身体比以前好了。
4.自己一读声律“阴对阳”,爷爷就睡着了,说明声律很好。
早两天,读《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给儿子听,其中有一句“住在那底下的海王已经做了好多年的鳏夫。但是他有老母亲为他管理家务。”可见,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料理家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必须由家中的女主人亲自料理才行。男主外,女主内,中、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竟然如此相似。
而我,如今又到冬天,想想自己的鞋好像没有了,又准备去买鞋,再想想以前买的鞋,好像现在都不喜欢了,也觉得不合适了,再看看鞋架上的鞋,婆婆的鞋整齐干净地摆放在那里,去年、前年的鞋都有,如今依然是那么好看,因为她保养得好,清洗得干净。同单位的女同志穿的鞋也是干干净净的。新来的小伙子也是如此。噢,我恍然大悟。不是我没有鞋穿,是我没有干净的鞋穿。赶紧的,把那几双布鞋、球鞋洗了。买了一瓶好一点鞋油回来擦皮鞋。结果,皮鞋一擦变得像新的一样。布鞋、球鞋洗了也漂亮了许多。冬天的鞋子有了,不用去买新的了。
生活就是艺术,有美的眼睛去挖掘美丽的事物,您也一样可以拥有。
3.“心神授,笔墨传。”
此语说明了龙行大草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怪不得李老师的首本统元楼藏真丛典便是《翰墨缘》。
2.“是君念我,万里长天养真蒂;有吾思君,三生夙语应玄都。”
“是君念我,万里长天养真蒂;”此语说的应是己心通师心,即“师、法、祖时时刻刻念念在兹”的意思,也即文熙老师在论坛说的以心印心。
“有吾思君,三生夙语应玄都。”是说,老师也是时时刻刻念着学生的。
以上的心得不一定对,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希望各位老师和学友指正为盼。
1. “训儿开卷读,对客把棋围。”
今早读到此句,似有所感。“训儿开卷读”,此“卷”字用得最妙。此处并未说是啥“卷”,我自己琢磨,“卷”字解释为“书”肯定没错,意思是文化的教育,文的方面。“训”字当解释为“教育”之意。那么整句的意思即为教育小孩是要用书籍来教育的。用文化的方法来教育小孩,应该是比较中肯的方法。
说到教育小孩用什么书籍来教育,我的感受颇深。儿子今年7岁,也曾想到用《弟子规》什么的来教育,但是他很反感。读学前班时,老师把我叫到学校,说差不多一个月了,我的儿子的笔都没动过,他不会写汉字。读小学一年级,老师又把我叫到学校,说我儿子上学半个多月了,从来都不写家庭作业,(因为他不知道写什么)。万般无奈,有一次,我碰到了当小学老师的表妹,她叫我读点故事给我儿子听。无意之中,我拿出了多年前买的《童话大王》读给儿子听,没想到他很感兴趣,就这样,我就买了郑渊洁的一些童话读给他听。也许,童话里的语言确实可以和儿子进行交流沟通,儿子的性格和脾气也比原来温顺了许多。
书籍确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后来我又读了《安徒生童话》给他听。
国庆回来,儿子竟然对丹经武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一次,他问我,炼这个可以成为高手吗?我说,可以。就这么随意地一说,儿子推起了少林玉环桩和金锋抖肘(当然是经过李教练的许可的)。有一次我问他,早上起来的时候要读什么童话给他听,他竟然说:“声律。”从此,每天早上我便持颂《声律真詮》10分钟左右。下楼后,儿子叫“爷爷”、“奶奶”的声音特别响亮。拼音也比以前进步了。
人类确实可以和书籍进行交流沟通。
好的书籍的确可以震动人的灵魂。
找到了合适的“卷”,“训儿”自然可以轻松些。
现在儿子对传统文化的书籍已经不反感了。中心的书《太上感应篇》、《三字经》他都很喜欢。不过,时间确实很紧张,有些学习安排不过来,因为小孩还要玩一下嘛。
“对客把棋围”就没啥深刻体会了。
11.P57...“通过长期的学习,掌握这些固定的千古不易之律,从而得知‘落笔成迹’的生命。”...
“固定的千古不易之律”是指什么?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去探寻。这些规律是固定的,是千古不易的!为什么是固定的呢?为什么是千古不易的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呢?值得我们深思。
10.P39第二段...“如流泉而不断,沿石而兴波,顺势局而盘桓”...
此句写的极为形象,读此语仿佛看到流水沿石兴波,盘桓而去的情景,从大自然中的景象中把书法的脉络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中可以体会到书法的脉络连绵不断,实线、虚线,它们是相连不断的,实处是笔墨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虚线是笔在空中运行的线路,一样也是需要我们注意、注重和观察的。学者往往于虚线处不加注意,殊不知,实线和虚线一样至关重要,是构成书法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
9.P56第二段“书法的用笔(包括写字也如此),通过笔的运行而产生旋律,旋律的音阶节奏是根据字的结构、间架、布局形成的。”
“旋律”二字用的极妙,“旋”即旋转的意思,“律”则是规律。“旋律”,旋转的规律。不正是太极拳的循经吗?
8.P81...“其动态的连贯性、多变性,生成单一循经的旋律。”
此语指出写字可产生循经的现象。
7.P76 “究笔顺而言,并非初写字时的笔划结构,而是能以形成气势的笔顺。”
此语指出文中所说的笔顺,不是我们小学时所学的字的笔顺,学者当明之。
6.P75...“掌握剑胆琴心的经验。”
此写学书者的心态,须胆大心细,胸有成竹,下笔须肯定、果断。
5.P64...“令墨不入纸”...
用笔的力度须入木三分。
4.P63...“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
字有迹可查和无迹可查两部分须相连,用笔的使转也是很重要的。
3.P63...“万岁之枯藤”...
笔划“牵”亦不可有轻视之意。
2.P63...“百钧之弩发”...
意思是弓箭很有力,说明了笔划“戈”的力度。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瑞靄芝華 » 文章发表人是 瑞靄芝華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