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瑞靄芝華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瑞靄芝華 » 文章发表人是 瑞靄芝華
发表人 内容
1.P63...“令筋骨相连”...
不正是说笔墨有迹可察和无迹可查两部分是相连的,而不是相断的。
专修班的体会对于我而言,有些是当时就有体会的,有些是回来后慢慢体会到的,而有些则是看了学友的体会文章才领悟的。至于读李老师的书,因为看不懂,所以还是读得少的,看来以后要多加强这方面(文)的功夫,要认识到看书的重要性。
是啊!讲得都很有道理。最近我老纠结在炼什么功?炼那种功时间长些好?即专修那个功法了,金锋抖肘、玉环桩?一时自己也想不清楚,也很难取舍,都很喜欢,可能这也正是我们的贪念太重,太执着于某样东西的缘故吧!后来我转念一想,其实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很喜欢,都很难取舍。如果练功炼好了,生活中的取舍对于我们也会简单了。反过来,生活中的取舍处理好了,练功的问题是不是也容易解决了呢?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后记

正宗演大道,大道重内得。旁门演小术,小术招百灵。
在学习班结束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那堂课上。小杨老师给我们上来最后一堂皮影课。
不知他是对课堂上的我们,还是他自言自语,只见他喃喃地在那里说:“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清静自然的路,不像社会上的一些东西,整天一下子又是光呀,又是看见什么什么东西的,咱不搞那咋咋呼呼的一套,希望在座的各位......。”没有对丹经武学的深情厚意是讲不出这番话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诗抒发了人们对于光明和真理的无限渴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首爱国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而我们也是如此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丹经武学。也如此地渴望去追寻、找寻真理。无数的日日夜夜,在国学宗风的文武两途的道路上,莘莘国学学子在修真的路上洒下了滴滴的汗水和泪水,寂静的黑夜和喧嚣的白天,记录下来我们默默的脚步声。
我又一次回想起了学习班上的日日夜夜......
收获

此次学习班对于我自己来讲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许老师的一次课间聊天中的讲话。闲聊的内容是关于“传统派”和“学院派”的论述,谈何为学术上的“传统派”和“学院派”。许老师在其中讲了一个思路上的规矩问题。说“学院派”的人即类似于学校里的教授们,专门搞研究的,他们在思路上给自己画了一个“饼”,思路就完全套在那个小小的“饼”里面了,其结果是学生们的思路越来越狭隘,在教授们的这个所谓的“饼”里,越来越小,固步自封了。而学术上的“传统派”,即这些真正的国学大师们,他们是不会画这个所谓的“饼”的,学生们的提问,他也不会给出一个很清晰的答案,只是说出思路给你自己思考,这样的话学生们的思路就开阔了。这种学术上的不同研究方法导致了学术上的“传统派”和“学院派”之间的分歧。当然,前者是远远优于后者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包括明朝)以前中国人的发明远远超过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因,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封真五百年”后,国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思想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小了。正所谓是大匠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巧。
这也让我回想起李老师2000年5月在武当山上的视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视频,总之在我的印象中是看过的)讲话,李老师说,他教徒弟东西,只教三成,剩下的由徒弟自己悟,这样徒弟悟出来的东西他自己就会得十成,如果他把东西全部讲出来了,徒弟反而只能得到三成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瞻仰的国学真师呀!
(以上记录的内容也许不是很完整和全面,或许和原话有出入、不符的地方,希望在场的老师和学友有知道完整的补充,因为当时我也没有录音,现在只是凭记忆写出来。)
当然了,收获是许多了。从每个老师和学友身上我都学到了许多的东西。比如韩老师的爽朗大方,北方人的爽朗在她身上表现无遗,至今我的脑海里仍然回荡着她爽朗的笑声。小杨老师孩童般的天真,李教练的认真负责。刘老师严厉中透露出的慈爱,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爱护。王老师站在那里,就犹如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在普通不过,就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男孩。学友们的刻苦认真......往事历历在目,令我联想翩翩,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留下来深刻的印记,永远永远......除却国学宗风丹经武学的大门中,别处再无法寻找如此率真的老师和学友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此来之不易的机缘,在学习班专心听讲。学习班结束后,返回单位或学校的学友当努力学习丹经武学文武两途的学识,争取不虚度岁月,以此来报答祖师爷和李老师、中心各位老师的恩情,以及同道学友的提携之恩。
该感恩的东西和地方太多太多了,在国学宗风的大门里。
2012年国庆,我们有个约会

很早以前,就喜欢上了《翰墨缘》,《翰墨缘》里写的中国文人三绝、六合,里面用很美丽的语言描述的书法上的印拓的运用,印刀在书法上的表现,书法是用软毫表现出刚劲的力量,印是用硬刀在印石上表现出书法的柔美,书法、印拓在软硬两途的运用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我多么希望自己能亲身尝试一下治印的微妙之处呀!
当然,这种想法只是停留在脑子里了,我甚至没有请购《统元楼印谱》,只是买了一些篆书的常识上的书籍,对于《说文解字》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而刻刀、印泥,种种工具更是谈不上买了。
此次学习班中,玥玥小朋友就成了我学习上的榜样。只见她拿着刻刀,在印石上刻出一个个像模像样的篆字。小杨老师在课间不时热心的对她进行指导,我自己是云里雾里,一句也听不懂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装模作样地凑在旁边不时地听上一两句,毕竟是免费的教学,咱可是占了大便宜,虽然不懂,但听了总比不听强吧!
终于有一次机会可以静静地坐在小杨老师身旁看他刻字,而玥玥的妈妈竟然热心地搬来一张椅子让我坐在她的身边一起观看。学友和老师无私的提携有一次深深地感动了我,真的是非常感谢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让我意识到,也许是我们一次无意中的举动,都足以感动对方,让他(她)的人生发生改变!小杨老师又要上课,课间还要刻印,我发现他不时动来动去,像个稚嫩的小男孩,我不禁关切的问:“小杨老师,您累不累?”而小杨老师的回答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我现在循的是肩膀的这条经,是不累的,要不然我可刻这玩意干嘛。”哇!原来如此!此中大有玄妙之处呀!此刻,尽管周围是如此的喧嚣,而我,却安静的坐在那里看小杨老师刻印。小杨老师刻得很快,刀法很娴熟。他在刻“清”字时,叫我帮他找“華”字,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玥玥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他未刻完“清”字之前在《篆刻字典》里找到了“華”字,可见小杨老师刻印速度之快吧!
而那一刻,我下定决心在下一次学习班的时候,在下次我和小杨老师相聚的时候,希望小杨老师能教我刻印,小杨老师满口答应了。
啊!去哪里找这么好的老师!去哪里找这么无私的老师!对!就在丹经武学的大门里!就在我们内心渴望学习的心灵深处!就在我们回归自然道路的漫漫征程之中!
2012年国庆,我们有个约会!
修为的道路----清静无为

学习丹经武学已经有足足两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憧憬、美好向往,到现今的逐步深入,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心各位老师的辛勤努力、学友的反复提携、祖师爷的护佑、李老师的辛勤付出。
回首来时路,最初是对丹经武学的美好向往,就像是一朵美丽洁白的荷花,静静的在那绽放,我老想着去欣赏她,向往她的纯洁无暇。真的开始学习了,初时是自学,苦于找不到门径,凭着自己的热爱和脑子里固有的认识,一点点的挫折使自己对丹经武学产生了茫然,寂静的黑夜不知何时才会结束,心目中的那朵纯洁无暇的荷花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寂静的黑夜,连一颗星星也没有。
我们毕竟是幸运的,李老师为丹经武学的传播打下来坚实的基础,从1984年“封真五百年”的结束之日起,李老师在祖国各地亲自传授学人无数。从2000年5月开始的“武当太乙铁松派高级研修班”,到“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与健身”网站的建立,到2010年国庆开始的由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举办的各种循经太极拳学习班,种种的传播方式为天下有缘人大开方便法门。从初时接触“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于与健身”网站的眼前一亮,到深入阅读网站中的大量文章,才初步明白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丹经武学的至关重要性。摒弃了社会上对于学习方法的种种习气,我又重新踏入了丹经武学的大门。国学宗风的伟大浩渺以她无尽的曼妙的博大渊源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才明白,在国学宗风面前,人类是那么渺小、幼稚无知。
学识上的不足让我意识到学习丹经武学的不易。从最初的《弟子规》的学习,我明白了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大量的学识和实践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常识的重要性。虽然是知识的学习,还谈不上智慧,但是社会上的传统文化常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融入社会很有必要。当然,通过丹经武学的文武两途的学习,开发了智慧,自然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运用自如,指导和指引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路。
如今,通过2年的丹经武学学习,才发现,所有的东西都不必太过于在意、太过于执着,丹经武学的修为是一条清静无为的道路,尽管我们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困难,而这一切终究会过去。过去了,一切又都恢复了清静自然。该工作时就工作,该生活时就生活,该参加学习班时就参加学习班,一切的执着、妄念在丹经武学面前都将显现无遗,世俗的习性是那么重,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直不起腰来。蓦然回首,才发现,放下这一切,我们才可以轻松的启程。
《见与不见》全文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写得很好奥!谢谢您写出来,许老师的话我只听到了一点点,没明白什么意思,要不然我又要理会错了。唉, :ai 听老师讲话的时候还是容易走神!您说的没错,还是要多看李老师的书。向您学习了!
寂静的美丽
----记王老师

记忆中的王老师,是一位文静、安静的老师,有着中国文人的温文尔雅。
此次王老师的课,题目是《循经太极拳与天龙神剑》。在此次讲课中,王老师以精湛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入手,详细地描述了丹经武学的实质。特别是一首安静文雅的小诗《循经的自语》,更是让全场引起了惊羡之声,写得太形象了。此时又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微妙、伟大!所有的声音都静止了,大家刷刷在笔记本上抄了起来。而王老师依然像在刚开始讲课是那样,淡定、安然、宠辱不惊。如中心那一朵朵小小的浅青色的夜来香,只在夜晚来临的时刻才静静的开放,不管路过的人们是否注意。偶尔路过的人们也只有在闻到了阵阵的花的清香,才会注意到这寂静的美丽,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平淡自然的生活中蕴含着美,尽管她是如此的平凡,不引人注目,就像循经可以这样理解的。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人生可以这样平淡从容自在地渡过。
王老师还在课堂上从天人合一的角度阐述了什么叫作丹经武学。从文武两途中详细介绍了丹经武学的各种内容,从形式和本质上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当然了,此次学习班的各位老师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把丹经武学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了大家。从曼妙的太极拳身姿,到传统文化书法、绘画方面的详细介绍、描述,无一不给各位学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老师的潇洒倜傥、刘老师的风趣、李教练的曼妙身姿、小杨老师的童真、项老师的默默无闻、郑老师的来回奔波、后勤人员的不辞辛劳,无数的丹经武学爱好者的努力汇聚了此次学习班的圆满成功!


附:《循经的自语》
你相信,或者不相信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感受得到,或者感受不到我
我就在那里
不休不止
你爱,或者不爱我
我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生命就在你的体内
不舍不弃
回到自然的怀抱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漠然 相守
寂静 欢喜
学(心)无止境----倾听的力量

2012年国庆,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举办的“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暨“2012年第四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活动。
在座谈会上,各位老师及新老学员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学习丹经武学的切身体会。从老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逐步改善,到第一次参加丹经武学学习班的新学员的酬情满志,到老师们多年来学习丹经武学的切身体悟,让座谈会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次座谈会也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的东西。在大家的真心座谈中我才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在丹经武学的不断学习中都可以迎刃而解,学有所得。正如文熙老师所言,丹经武学并不是以某个学员身体恢复康复了为标准的,而是以丹经武学放之于四海皆准经得起任何环境的考验为标准的。丹经武学适合于任何人。在会上,我也深切地认识到,坚持很重要,勇猛精进的精神不仅表现在学习丹经武学每天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时间和质量,也表现在坚持、持久不懈的基础上,人生苦短,百年瞬间,每个人都要牢牢抓住此次机会。
刚到此次开班的目的地住下的第一天,我在宿舍练习金锋抖肘,舍友韩老师马上就发现了我的毛病,并且帮我纠正了,还不厌其烦在旁边反复地指导。我的心里很惭愧,因为在家里小炼形练得太少了,几乎是没练,这一年来,一到这,马脚就露了出来。没办法,硬着头皮练了。金锋抖肘的纠正在此次学习班中出现了多次,都是韩老师帮我纠正的,我不得不佩服韩老师理论上的精湛以及实际中的实践运用。不过不知为什么,尽管大家指出了我的毛病,我依然是屡教不改,看来习性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
后来,在回到中心居住的两天里,大家又一致认为我练习的金锋抖肘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虽然没有达到老师们预期的目的,但是我毕竟尽了自己的努力。
此次学习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学无止境,倾听的重要,虽然倾听的力量和习性的力量相比,渺小了许多,但是心无止境,只要我们能坚持倾听,能反复不断地记起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能反复不断地读李老师的书、丹经武学的谱文,每次都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我们会取得胜利,战胜习性,战胜自己。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也许是穷尽我们的一生,而学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不正是这样漫长的一个过程吗?
是吗?太神奇啦!
郑渊洁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之一。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他的童话。初中时,我经常在书亭里购买他写的《童话大王》月刊(后来是半月刊)。他在童话里的丰富的想象力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我认为他的童话了还充满了正义感,真善美,公平、公正。在一次工作中,我碰到了很大的困难,郑渊洁的书曾经帮我渡过了难关,重塑了生活的信心。看来,书籍真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好的书籍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令我吃惊的是,时隔十年,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又一次走进了我的视线,是因为儿子。更令我吃惊的事,儿子可以在看《战争片》入迷时,我在他旁边读《童话大王》,他幼小的心迅速被吸引过来,并催促我:“快读呀!”读完一、两章,他乖乖的跟我去洗澡。而看电视入迷了,他是不会去洗澡的,有时要跟他磨好久。
看来,郑渊洁的书可以很小孩子更好的沟通。
写出来给大家借鉴参考一下。
当然了,也可以读其他的童话,比如《安徒生童话》。阅读可以使人产生愉悦地感觉,创造一个美妙的人生,就像我们读声律。
儿子总是不断地给我添麻烦。小的时候就是感冒发烧,到了上学的年龄,学前班了,是在去年读的。读了个把月,儿子在上课时竟然不愿动笔写字,换句话说,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其它都不会写。而我刚开始则是不知情的。我自以为读书了,把儿子交给学校就行了,我读书那会哪有这种事,我的成绩一向是可以的。
学校的老师大为发火,公公接送的也下不了台了。后来在我的努力下,儿子终于学会了写字。在段考时,虽然写得不是很好,老师为了鼓励他,给了他个双百分,期末考试也双科上线。全家人都很高兴!
第二个学期,儿子在期末考时,数学只考了92分,段考也考得不好,开家长会竟然没跟我讲(大概不敢说),搞得我那天碰到路上的家长纷纷跟我讲:“去开家长会了。”我才知道。天哪!真服了他。
很快,一年级来了。儿子成了一名正式的小学生。我提心吊胆的,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果然,两、三个星期过去了,老师又把我叫到学校。到了学校,见了老师,老师说我儿子的课堂作业从来不完成,家庭作业也没有。
说真的,我本人是如此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经典,喜欢丹经武学。我多么希望儿子能在经典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呀!可是,种种迹象表明,儿子并不是那么喜欢传统文化,喜欢经典。我读《弟子规》,他用嘴巴捂住我的嘴,放《弟子规》,他把电源关了。儿子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玩。
难道真的要强迫他学习传统文化吗?儿子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他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的人格,可以拥有自己的爱好!
在偶然中,我碰到了表妹。她是一名小学老师。她告诉我,可以讲故事给我儿子听,培养他的注意力。于是,在晚上,我叫儿子去洗澡,他不愿去洗,我只好拿出一本郑渊洁的《童话大王》,读里面的童话给他听。本来我也是试试。没想到读完童话,儿子老老实实跟我去洗澡。这回我尝到甜头了。以前,叫好久他都不去的。早上,他还没起床,我又读起了《童话大王》,读完一章,他就揉着睡眼,缓慢地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下楼漱口、吃早饭,上学了。
人生,有时就是这么奇怪,你费尽心思要做的事情做不好,无意中做的,倒是好了。
看来,语言、文字确实可以很好的起到沟通的作用。没有任何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小孩,每个小孩根据他自己的特点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路走。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我们也一样。我们有自己的爱好,别人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爱好。如今,社会上是应试教育为主的,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方式,但不是主流。
我从未见过儿子如此的听话。
不错!
我最近发现了一个五行相生的简易记法,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五行,金木水火土,四季,春夏秋冬,春天对应的是木,夏天是火,长夏是土,秋天是金,冬天是水,五行相生次序恰好是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相生。而五行相克次序恰好是五行相生的次序间隔一个,即木土水火金相克。挺简单,很容易记,只要记住春夏秋冬的次序就行了。
发心很重要,念头也很重要。
不顺不逆,这个是我想出来的,没有实在的体会。但是对于烦恼,我有一点小小的体会。丹经武学是一门很真实的学问,可以开发人的智慧,治病疗疾。学习丹经武学,就好像是爬一座大山,沿途很辛苦,有很多的坎坷、困难,很累,但爬着爬着,山上的风景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以前的种种坎坷、困难一扫而尽,转而换来的山上的美丽旖旎的风景,哪里还顾得上烦恼呢?一切都放下了,因为山上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充满了我们的头脑。
文远 wrote:

一直以为神仙的邻居也是神仙,结果却是个樵夫


我看"dao 1008"先学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樵夫是个孝子,神仙的邻居是个孝子。修真的人在家必须孝养父母,出外求学才能尊敬老师,才能学好东西。

文远学友这个学习的方法不错奥,值得推荐! :) :) :)
是的,环境可以变,我们的心不能变。“平常”二字,好。“平”有平静的意思,常常平静,慢慢的也就习以为常了,逐渐做到天天平静了。
谢谢您对我的鼓励!非常不敢当!看到您写的我还不太看得懂,功夫没练到那个地步。我个人也是在论坛中看到许多先学、学友刻苦学习的榜样升起了奋起直追的心,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这种生活,觉得很充实。自从喜欢上传统文化,真正学习了丹经武学,整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也有了目标。人生能有这么多的良师、同道好友,实乃一快事矣!
文远 wrote:世上什么是最难的?估计就是坚持了。生活越有规律,坚持就越容易,当与先生久别重逢时,很奇怪,心就懈怠了,总想着团聚的快乐,看来压力让人分心,快乐也会使人静不下来

是呀!有时岂止是逆境磨人,顺境当中也一样是考验人,应该还有一种环境吧,就是不顺不逆的环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玉环桩的八个动作的名称都很美,其中有一个动作名称叫做“玉虚呈华”,我心里琢磨了好久,为什么叫“玉虚呈华”呢?这个名字有什么来由吗?为什么不叫其他名字呢?既然叫了这个名字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了。我们就老老实实遵循吧!今早练功我练着练着开始琢磨怎么做这个动作,“玉虚呈华”,其中只有一个动词“呈”字,那重点肯定就在这个字上了,怎么做才能体现“呈”的意韵呢?首先我们先看看“呈”字是什么意思?“呈”,有“呈现”的意思,有把东西完整的呈现出来的意思,呈现吗,肯定是要完整的东西了,不能藏着掖着了。理解完“呈”的意思,我们再来看李老师书中“玉虚呈华”的动作要领,手掌向前,掌心“微凸”,怎样才能把掌心“微凸”“呈”现出来呢?五个手指动,伸展开,哪动,手指的根部动,掌心就能体现“微凸”。一做,还蛮舒服的。
上述的思考方法来源于陈老师在“2011第二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上的讲课,受陈老师的影响。我们要善于思考问题,勇于思考问题,经常琢磨问题,没事的时候。这个方法真好!
上述观点不知对否?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学友的批评指正!
我这人有一个特点,看到好的书和文字,不舍得马上看,想留着以后慢慢看,怕看完了就破坏了看文字那一刻的美妙的感觉。
太好了。
原来有这么多的理解,真是大开眼界呀! :) :) :)
应该讲“师、法、祖时时刻刻念念在兹”是很有必要的。文真老师说的要想营造好的练功场所,就把李老师的书法、绘画、书籍等等摆放在练功的地方,就可以做到了,因为这样做顽石也熏成玉石了,确实是这样。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不是很好,一走到二楼我的房间,也不知为什么我的脸自然就笑了,心里的阴霾也一扫而空,原来我还不注意,后来次数多了我就注意到了,真的很神奇奥。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很乐意接受李老师以及中心对我的约束,因为我喜欢丹经武学,而且这样让我有归属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我习惯每天背的包里有李老师的书,我习惯每天睡觉前看看书,或者诵读一下声律什么的,我习惯每天上论坛看看,我习惯了有空的话就看看《中华传统文化论坛》,我习惯了有空的时候看看杨淑芬老师讲传统文化的视频,我习惯了有空的时候看看徐醒明老师讲传统文化的视频......看了徐醒民老师的视频我才知道儒家的文化有多么的深厚,每次看徐老师用《说文解字》、《本草纲目》等等古书解释《诗经》《论语》时,我就觉得他的学识好渊博呀,要学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一定要付出毕生的时间和心血。看了徐醒明老师讲得《诗经.关雎》,然后对照钟茂森博士讲得《诗经.关雎》,我才知道,原来同样的一首诗,每个人的理解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提醒我,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抱有一种学习和研究的严谨治学的科学态。而我也再一次深深地折服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让我活得更好、更充实,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很悠闲。我再也不用担心没伴玩,再也不用担心生活过得无聊,每天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日出而练,日落而息,蛮好的。
多少次,期待着与您梦中相遇
多少,期待着与您的重逢
多少次,您呵护着我,默默地……
我能感觉到您的存在。

夜深了,天上的星星就是您的眼睛。
夜深了,徐徐的清风就是您的使者。
夜深了,您抚摸着我的头发:“睡吧!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夜深了……

清晨,当东方的第一缕的曙光照亮大地的时候,
便是您与我相逢的时候。
您我的相逢,在我每次推玉环桩的时候。
您我的相逢,在我每次读声律、读谱文的时候。
您我的相逢,在我每次读《弟子规》的时候。
您我的相逢,
在我每个起心动念之处的一丝不苟、丝毫不敢懈怠的时候。
您我的相逢呀
在清晨
在夜晚
在午后
在生活中
在工作中

也许,在某一天,您我真的相逢了。
可不是嘛?
《翰墨缘》、《真元宝笈》……里有您的身影。
论坛上有您的呼声。
QQ里有您善意的提示。

是的,是的,您我真的相逢了!
文熙老师说得对。
男女其实在生活和工作、社会中各有其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文化说:“男女有别。”女主内,男主外。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时甚至比男人还要重要和主要。因为女人在家庭中担负着养儿育女和教育后代的重任。教育小孩是很重要的。古语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可见女性的重要性!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兄弟姐妹之间是非常和睦,并且他们各自的脾气、性格也很温和。现在回忆起来,父辈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争执。父亲更是对大伯、大伯娘恭敬有加。有时候看见社会上兄弟姐妹大打出手的情形我会百思不得其解,兄弟姐妹间不是互相关心、帮助的吗?为了一点小事至于吗?实在是不能理解。慢慢的经历了一些事情、结婚育女才知道,社会真的是有这事的。现在想想和奶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奶奶性格温和,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人来我们家,父亲始终一言不发,那人走了,奶奶把父亲说了一顿,说父亲不理人家,没有礼貌,太不像话了,说的蛮重的。还有一次,邻居奶奶来我们家告我的帐,奶奶当着那人的面把我数落了一顿,真的,在外人面前,奶奶从来不会袒护我。奶奶很在意别对她的态度,如果有人发她的脾气了,她就会反省自己在什么地方做错了。奶奶没有文化,但是做人方面现在回想确实是很老实、踏实的。
特别是一个女人结婚后,我个人认为是很不容易的。嫁到夫家,是另外一个全新的环境,要处理自己和老公、公公婆婆、夫家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儿女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很不简单的,五伦的关系里面占了四伦,如果处理好了,夫家的人个个对我们都很满意,想想我们自己会不会很得意,很要成就感,我想应该会,人生的成就感也应该表现在这方面,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在钟茂森博士的视频中,我记不得是哪一个了,好想是《窈窕淑女》吧。他就阐述了自己对于《诗经.关雎》这篇诗歌的理解,他认为,周文王的母亲的德行奠定了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基础,真是了不起呀!可见,女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重要性!
其实我自己做得也没多好了,只不过自己有这个观点,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人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与您共勉!
以上观点不知对否,希望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指正!
中午在所里煮南瓜花吃。好甜!南瓜花的花蒂里有天然的蜂蜜在里面,不用放糖,很自然的甜味,加上又有稍多一点的汁,也就是有点汤了,一碟清甜的南瓜花菜就这样诞生了。
万物自具本性。不加修饰、自然的甜才是纯净的甜。
美,就在生活中,靠我们时刻去挖掘。
万物自具本性,不需要我们发大力气去改变它,我们只要顺从于它,把它本性的美挖掘出来就是最好的了。不仅是不需要,而且我们所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如果不是从万物的本性出发,并且在此过程中回归本性。只有回归了本性,人也是一样,才是最圆满、最好的。
练习丹经武学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的事情,百感交集,也让我欣喜万分。而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身体上改变了亚健康的状态,自己在心理和生理上比以前进步了很多,从根本上有了一些改变。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在冬天的时候身体没有那么怕冷了,在酷暑来临的时候身体也没那么怕热了,嘴也没以前那么容易干了。以前很容易一起床嘴巴就是苦的,现在这种现象也消失了。很热的天,早上推了两个小时的玉环桩,白天也不怎么喝水,嘴巴也不见干。
从去年冬天开始,好像是前年冬天吧,因为我是前年国庆参加的“2010国庆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晚上睡觉我就不用热水袋了,不管天气多冷。原来用热水袋,早上起床还见脚冰冷冰冷的,现在不用,早上起床脚反倒暖和了。身体好了,自然表现就不同凡响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夏天我也是很怕热的。我上班穿制服,天气热,办公室也没空调,我就天天穿裙子,穿裤子就见热,现在不用穿裙子,天天穿裤子也没见什么,热也是正常的热,没有以前酷暑难耐的感觉。
感冒也减少了许多,原来基本一个月感冒一次。现在没了,即使有,吃点板蓝根就好了,单位发的医疗卡,里面的钱丝毫未动,原来是发个精光,现在是有结余。
腰酸背痛也没有了。每天精神抖擞的。钱也管得住了。原来管不住,钱放在口袋老想往外发,外面的诱惑太大了,吃的、用的、玩的、美容的......现在每个月交点伙食费给家里面也不会觉得很无聊,钱都用在正道上,买点李老师的书,其他传统文化的书,都舍不得乱发,想留着买李老师的书、画、光盘,攒钱去中心,日子过的可充实了。原来幸福的日子不是金钱换来的,而是内心世界的富足所赋予的,是自然界所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礼物,人们却往往弃而不顾,舍弃了它,投身到金钱、欲望中去。
学习丹经武学吧!让自己遨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自由自在。体会一下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大自然的厚礼,春夏秋冬无不有它自有的美景,自然的就是最美的,与自然产生共鸣的就是最纯真的。最纯真的就是最美的,最美的就是最幸福的。
假如,我可以回到十年前,那是2002年,我从那时起开始就潜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丹经武学。那一年,我刚好工作上发生了变化,人生遇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挑战,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心里很茫然,不知道心何去何从。心只能跟着世俗走,功、名、利、禄,天天想着外在的东西,好累,内心的苦更是无法言明。
假如,我可以回到二十年前,那是1992年,我上初二。我从那时起就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丹经武学。那时的我,青春年少,正如诗中所言:“少年不知愁滋味,欲上层楼,欲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和同伴一起嬉戏游玩,成绩还不错,记忆力也很好,记得那时基本上我听过一遍老师讲得内容我就可以记住了,所以考试是不成问题的。
假如,我可以回到三十年前,那是1982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没上小学,家乡也没有幼儿园上,我从那时就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丹经武学。那时,不知道自己会干点什么,只记得好像应该会跟在奶奶后面,她洗衣服我也会跟她到小溪边,其实就在我家门口。奶奶会拿一根木棒棰捶打衣服,捶几下,扭干,浸湿,又捶几下,一件衣服如此反复几次便算洗干净了,不知那时有没有洗衣粉。我蹲在一旁,会问一个很无聊的话题:“奶奶,您什么时候死呀?”奶奶一听,乐了,直起腰:“这我哪懂呀!”如今奶奶已逝去,昔日的玩笑竟成现实。生死两茫茫,现实是这般的残酷。也是因为奶奶的逝去,我才深深体会到亲人离去的那种无以言明的痛,撕心裂肺。多少次,梦中醒来,我已是泪流满面。
时光已经不可能回头了,正如文熙老师所言:人不可能同时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么,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吗?我想是可以的。只要我们的心回去了,我们是可以回去的。在“2011第二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里,刘老师叫我们在练习太极拳之前要仔细体会李老师书中的一句话:“无形无相全无欲,养神养气养真骸。”,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不正是先天婴儿的状态,不就可以回到从前了吗?我看到论坛上有些学友也写了,练功到了好的状态,可以忘掉一切,好像回到了童年六、七岁是的状态,什么男女之情、欲望、妄念都没有了。那么由此可看到,练丹经武学,可以让我们回归到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状态,回归到先天自性的状态。然后再以这种心态、状态去学习丹经武学,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还有什么畏惧?阻力呢?一切都不存在了,是虚无的。于虚空同体,故能于虚空同寿。
以上言语,如有错谬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指正!
《论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回:“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读到《论语》此段时,胸中的磅礴之气浩然而生,《论语》中的大气深深地影响、感染了我。二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弟子言语中便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话语,这不正是《弟子规》中所言:“事诸兄,如事兄”。是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这句话放在今天的社会是何其实用,国家的政策让家庭中多数只有一个子女,多则两个,让子女诵读经典,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剔除他们的傲气、自私自利之心,是多么重要!而反省一下自己,难道只有小孩才读经典吗?真正受教育的是我们,只有我们大人有了仁爱之心,小孩才会有仁爱之心。只有我们大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小孩才会热爱传统文化。所以,热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人人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曾几何时,学习了传统文化,学习、诵读了经典,便拿着经典的要求去找别人的缺点,特别是自己的家人。殊不知,《弟子规》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见到别人的优点要去学习,见到了别人的缺点,则内心反省自己是否有此缺点、毛病。所以,古人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哪句话说的不是要求自己的?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对人的?可见,培养书卷气,内省尤为重要。
古圣先贤的智慧一定会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正在学习的丹经武学,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愿有缘人珍此良机,良机现处,道心开发,从此踏上漫漫求学长路,渡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端午节的那天,和老公一家人开车到梧州看赛龙舟。
我们开的是柳州五菱微型面包车,三排的座位。我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这个位置是连着的,偶尔儿子也过来和我坐会,要不就是我一个人了。
车子开在高速路上,两边都是青山,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云雾缭绕着青山,偶尔我们会穿行在绿油油的田野中,有时也会有一两处房舍,景色很迷人,有点像人在山中走车在云中行的感觉,饱了眼福。途中是三个小时,坐着也的确无聊,反正一个人坐,还不如躺着吧!刚开始躺下,好像还不习惯,车子开着,有点害怕,头有点晕。后来索性也不怕了,躺着就躺着,反正坐着也是坐。躺着躺着人渐渐地觉得习惯了,很平稳,很安静,周围虽然有人,而我却突然想起一件事。
那是一九九七年九月的某一天,我从家乡考取了南宁的一所中专,那时我还未满15岁,父亲很高兴,和外公两个人坐长途汽车送我到南宁读书。本来是12个小时的路程,由于路途颠泊,车子有坏了,结果走了24个小时。晚上,我很困了,坐在汽车的倒数第二排位置,我和父亲坐在一起,父亲叫我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睡。到后来,父亲干脆叫我躺着,把头枕在他的大腿上睡。那一夜,我睡得很安稳、甜美。在今天,躺在后座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这件事,觉得现在的情景和当时很像,虽然父亲现在不在自己身边,而我却觉得犹如父亲在身边一样,我依然枕着他的大腿,睡得很安稳、甜美,很踏实,一模一样的感觉。
父爱如山!
感谢父亲在我人生中的一路相伴!相随!引导!我从未走出过父亲的视线。在他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他永远都是个父亲!始终呵护着我!
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父亲!祝福父亲,希望他永远健康!快乐!
可以和他亦兄、亦友、亦师一样的交流呀!
36 wrote:我有三问:
1、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2、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
3、背后的背后是什么?
请教!

我个人认为:
1、符合自然规律的就是善,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就是恶。
2、一滴水流入了大海才能不干涸。
3、背后的背后此话不知是从何而来,我个人理解:背后的背后是指支撑一个人学习丹经武学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明理才能坚持练功。还有就是要尊师重道,一个人练功态度和动机很重要,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虽然也有收获,但收获会不一样。
另外,楼主的这句话也写的很好呀!
“真修为者当发菩提心,一人之心纵然再大也是有限,还是当与众生之心合一,把自己的心融入众生的大海心中。”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有不到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指正!
虽然说看《中国传统文化论坛》,许多老师的讲述,他(她)们曾经犯过的错有些我没有犯,或者犯的程度较轻。但是,从本质上讲,类似他(她)们的念头我都是曾经有过的,像一些贪、嗔、痴的念头。
比如刚接触丹经武学时,就有贪法的念头,老想找到一些捷径,而且时从外在的、表象上的东西去找,没有从自己的内心找,结果道越走越远,后来干脆就迷路了。不过还好,迷途知返,在参加完中心举办的“2010国庆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组织,重返了大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是比较孝顺父母的,可是“孝”做得还是很不够的,《论语》里面讲得“色难”,根本都做不到。在内心深处经常藐视父母,对他们不够尊重、爱戴,小的时候还行,大了,以为见的世面多了,读了几年书,就不行了,有了“代沟”,钟茂森博士讲:“有了代沟就是不孝。”没有跟父母心连心呀!奶奶去世我哭得很伤心,孝道没做圆满呀!老人临死前都不放心我,她是怕我和大哥闹矛盾,事后果真也是如此。现在我改了,对大哥恭恭敬敬的,“兄道友,弟道恭,”做妹妹的对大哥要恭敬,“兄弟睦,孝在中。”对大哥大嫂恭敬了,我的孝道、悌道才能做得圆满,奶奶的在天之灵才能安心,不然,我一想起奶奶就想哭,那是不行的。“孝道”没做够呀!王凤仪善人说的,在一个地方做工,不把人(老板)做佩服了,他都不走。他走了,人家都舍不得他,这才就把人做好了。可见世上人是最难做得,了俗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时时刻刻用心呀!不可马虎,像推玉环桩,不慢不苟。为人处事的分寸、度一定要把握好了,发乎情,止乎礼,老祖宗的话真有智慧呀!
身教重于言教。
今天下午教儿子和隔壁小孩学了一下《弟子规》,40分钟下来,两个孩子的表现比以前乖多了。看来,还得在儿子学经典上面下功夫呀!希望有条件的家长尝试。今天 又叫儿子洗碗和衣服。衣食住行,小孩的自理能力都得注意。德学方面更得注意 !一定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者,本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做好长久长远长期的打算,未祖国的下一代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说:“心正则笔正!”我个人认为:心正了又何止笔正呀!
《三字经》篇首就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古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也都是善的。但由于每个人的习性不一样,造成了习性相差就很远了。真是如此,纵观现在的社会,善恶美丑,莫逃不出其中的范畴。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哇哇大哭,但随着后天的生长教育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禀性、脾气。
回顾我们的一生,父母亲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一点,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是不容否认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亲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充当了引导我们的作用,我们最初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是从父母那里来的,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就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小小的基石,是我们第一个自我实践的地方。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因为在基层的行政部门上班,接触到的是最基层的老百姓,让我有了了解形形色色人的机会。而自己,则因为生活环境的跨度有些大,一下子有些茫然,不大适应,也曾随波逐流。在期中,因为接触了传统文化,练习了丹经武学,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在学习和工作中反而帮了自己的大忙。我发现一个人,有的吝啬、有的大方、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性格开朗、有的讲话老实、有的讲话别人都不敢信。但是有一点相同的是每个人基本上对自己的性格都是满意的,往往都是以自我的角度去看整个社会,观看别人的感受,以为自己的感受就是别人的感受,这是社会上多数人的认识,我想这也是习性使然吧!
学习了传统文化,人的思路也渐渐地清晰明朗起来了,明白了事理,而自己原来在社会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传统文化是有冲突的,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的抉择,我选择了回归,认祖归宗,如李老师所言“还不如与祖为孙学得痛快。”
后来看了好多传统文化的视频,才渐渐明白,原来人生不必要那么多痛苦的抉择,有时候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后天的习性太重,声、色、名、利的熏染太久。那么,不如就直接走进自己内心的自性世界吧!让自己的心灵自然流露,因为只要心底流淌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美丽的东西。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练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阻力呢?一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另一个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太深太重,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是习性,还以为是好的,结果一读圣贤书,一看老师解释传统文化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呀!以前认识的都是错误的。正如圣贤言:“朝闻道,夕可死,”早上知道了大道的道理,晚上就就可以让不符合大道的种种思想、行为去除。人生莫不是这样由习性的一个个剔除到回归纯真自性的过程。路是这样,李老师在前面带着我们,我们就要跟上,千万不要辜负他的期望,人生岂有后悔药吃。
《大学》曰:“自诚明,为之性;自明诚,为之教;诚则明,明则诚矣。“译文为:“由内心真诚达到明晓事理,这叫做天性。由明晓道理达到内心真诚,这叫做教化。内心真诚就会明晓事理,明晓事理就会内心真诚。”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诚是自性,明是自性的真诚流露,自性和习性达到了统一使为诚明。由诚至明是自性的真诚流露,而由明至诚是习性的自然回归。两者到最后都分不出彼此了,达到了相融、圆融的最佳状态。也许,这也正是咱们修真这应该追求的目标。
以上观点不知对否?希望各位老师和学友能够批评指正!
我个人认为,志向可以立得大些,眼光可以放长远些,做事、修为却要从当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从点滴做起。不积硅步,无以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蟾月先学所言,要把基础打好。我看论坛上也有老师、学友曾把李老师说过的话写出来:“把地基打得想飞机场那么大,在上面起什么房子不可以呢?”
以上观点不知对否,希望各位老师和学友指正!
而公公婆婆又何尝不是这样对自己恩重如山呢?我看现在好多年轻的父母养育了小孩因为没有老人帮带都生活得很艰辛。又要上班又要带小孩,有的干脆辞职回家带,或者向单位请个一年的长假来带,等到小孩大点了再出来做事。虽然说母亲带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但家庭的重担压在父亲的身上也蛮重的。我的小孩一出世,母亲就过来帮我带到3个月大,3个月后,我是请了4个月的产假,4个月后都是公公婆婆共同来带的。让我和老公没有了后顾之忧。我抱小孩比较多了,而老公,在儿子一岁半之前,在我的记忆应该抱过不超过十次。而公公婆婆是干得不亦乐乎!公公甚至牺牲了许多外出打牌的时间。
现在小孩差不多7岁了,晚上都是跟公公睡,同事都非常羡慕我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我原来还觉得这没什么。现在才知道公公婆婆对自己很好。而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身父母,经常使小性子,和他们顶嘴,对他们大声地说话,想起来真的是大逆不道。在婚后的很长时间,我不能适应夫家的生活,非常想念娘家的日子,非常想跟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觉得自己的父母是父母,而公公婆婆则是老公的父母亲。学习了传统文化让我明白这是错误的。说真的,我自认为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可以的,可对公公婆婆并没有升起恭敬顺从之心。这种行为让我吃尽了苦头。诸事不顺因不孝。我的身体变得比以前更加的瘦弱。而养育了小孩,小孩又是比较体弱多病,非常爱哭,小孩的脾气也不好,许多的毛病。后来在一种很被动的环境下我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公公婆婆态度好多了。《弟子规》上讲:“出必告,返必面。”我就让自己嘴巴变甜些,回来叫一声“公公婆婆”,出去去哪也跟他们讲一声。“晨则醒,昏则定”是做不到的,因为我早上早早就起来练功了,晚上只要帮儿子洗好澡什么的,我就基本上想看看书。刚开始可能挺被动的,因为学习了《弟子规》,想尝试一下效果,而且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确实很差。结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公公婆婆对此很中意,把他们对我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通过这件事情对我的心灵触动非常大,原来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自己也变得很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对公公婆婆好,这才是一个女子应该做的,回归了本位。
而现在我也比以前思考了更多的问题。比如我们每个人在练功过程终会碰到很多的困难,有外在环境的,有内在心理上的。记得美国总统富兰克林说过:“相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权利。”很多的时候,碰到了各种阻力是因为自己德行不够,不能承载住这么多的东西,厚德载物嘛!只要咱们的心正了,多练功,,孝顺父母,把儒家说的五伦关系都处理好,也就是把自己的本分之事做好做圆满,很多的困难会迎刃而解,也许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一年两年、十年甚至是一辈子,但是能够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无怨无悔地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足以让自己自豪骄傲,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有,也许有很多,那咱们就是志同道合了。万物无非是虚无,只有真心是永存的。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管好了,欲望、妄念又算得了什么,心正则一切正,欲望、妄念自然消失,正气、浩然之气自然在胸中升起。这方面我认为,多读圣贤书,多看传统文化的视频,像杨淑芬老师的传统文化就讲得很好,李老师的书和光盘自然更是要多看的了。
回首往事,在儿子1岁以前,都是跟我睡,只要我在客厅,婆婆从来都不会独自去睡觉,一定是等我抱儿子上楼了,她才上楼睡。而儿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抱儿子单独逛过街,都是和婆婆一起去,两个人轮流抱小孩。我从来都没有独自一个人带小孩的经历,家里必定有一个人在家陪我,因为老公的生意比较忙。想想为了儿子,公公婆婆真的付出了许多,而且无怨无悔!
而因为自己孝顺公公婆婆了,对他们升起了恭敬顺从之心,小孩也比以前听话多了,身教重于言教呀!也不知道是碰巧还是什么,儿子的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就从那次李教练叫我带小孩学金锋抖肘开始。
孝顺父母是应该的,而把公公婆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顺也是应该的,勒雅佳老师的一首歌《婆婆也是妈》,写的唱的都很好。山东卫视《天下父母》的栏目播出的翟俊杰导演讲述的母乳的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他在栏目中拿出自己珍藏的妻子在三十年前的一瓶乳汁,在当时是乳汁,不想过了三十年,再拿出来,竟然变成了红色的血。看传统文化的视频解说,说女子的血下行则是月经,上行则成母乳。不知道是否真有此说,但母亲的角色的确很伟大!一名北京的民警在去一个中学做报告时曾说:“一个人死后,只要看到他的骨头,我就可以辨别男女,因为女性在生育小孩后,骨头的钙被吸收了,骨头是曾淡黄色,而男性的骨头则是白色的”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止是我们自己的母亲伟大,值得我们尊敬,别人的母亲、爱人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是伟大的!都值得我们尊敬!
常念师恩、父母恩、公公婆婆恩,可以让我们常生警醒之心,让我们少犯错误,、少生邪念,走上一条正道,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最近看传统文化的视频看多了,心中也生出了许多的感概。都说“百善孝为先”,小时候也知道孝顺是应该的,可是为什么应该?怎样报答父母亲之恩,心中确实不明白的。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亲对奶奶非常好,奶奶在六十岁时,父亲就不给她干外面的活,只是专门在家干点家务,喂喂猪,到很近的地方检点猪菜以及人吃的菜。下地种菜、浇水之类的活都不叫她干了。记得有一次我很任性,发了脾气把奶奶推了一把,一向温顺和蔼的父亲大发雷霆,用很严厉的语气把我狠狠地说了一顿,从那以后,我就没再敢以类似的态度对待奶奶,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知道,父亲在这方面绝对不会袒护我,这样做自己绝对是会吃苦头的。
在如此的家庭中长大,我自然是对奶奶言听计从的。身为女孩子,性格相对而言也温顺些。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从来都不发脾气,同事都说我脾气怎么这么好。这都是仰赖父亲的身教。从我会做点事的年龄起,每次在家,到了晚上,我都喜欢帮奶奶倒洗脚水,有时是跟她一起在同一个桶里洗脚,有时是她一个人单独洗,她年纪再老一点时基本上是她单独洗。有时我也会帮她洗一下,帮她擦一下脚,帮她擦一下背,因为她擦不到嘛。到她没力气倒水时,我就帮她倒。所以当我看到传统文化论坛说孝顺要先从帮父母亲洗脚开始时,我心里就知道其中的滋味,我虽然没帮父母亲洗过脚,但奶奶的脚我是洗过的,而且还蛮经常的。我非常地感恩我的父亲在我幼小的心灵就种下了孝顺的种子。以前不知道这有什么,长大后才知道其中的可贵。老公的家庭和我的家庭情况是恰好相反的,在他家里,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刚开始我还蛮羡慕。到后来我才知道其中的严重性。我第一次听老公讲他姐姐敢跟自己的父亲吵架,甚至打架时,我非常震惊,在我家里,父亲享有绝对的威严,父爱如山不可动摇。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环境对小孩以后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好处。我老公的姐姐在婚后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因为脾气、性格上的任性。
我自己在结婚后,有什么苦从来回家都不敢跟父亲讲,因为自己心里也清楚,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任性、小心眼造成的,跟父亲讲他是绝对不会袒护我的。
父母亲对于自己的成长,为儿女背负了许多的业力,正是因为有了父母亲的无私付出,我们才得以健康地成长!
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却给与了我无私的关怀、帮助、温暖。我记得我7岁时在县城读小学,母亲每次抽空到县城来看望我,我都很高兴。有时母亲累了,那时是夏天许多农活有些忙吧,上来了就躺在竹椅上想睡会,我却不依不侥地缠着母亲,非得要在她身上爬来爬去,旁边有位大姐懂事些,说:“你妈都那么累了,你也不给她休息会。”结果我才不敢动了。上课的时间到了,我还会让母亲背我去上学,母亲就这样背着我,差不多到学校了,我怕别人笑话,赶紧下来自己走。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自然是有点迷信的了。我们有点小毛病有时母亲也会到婆婆村里或隔壁的村里找个仙婆给我们看病。应该是有点效果的,反正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现在还记得有一次“烧竹”,叫个仙婆帮我烧肚子。那时我的肚子鼓鼓的,可能是消化不良吧!那位仙婆在桌子上倒碗水、放一碗米,还要点一盏煤油灯,手里拿一根沙绳,嘴里念叨一下,把沙绳点燃又熄灭,然后把燃过的那头沙绳在我的肚子上轻轻地点一下,指着我肚子上的青筋说:“这就是‘竹’。”结果那次是跟老师请了一天的假。第二天上课了,父亲亲自送我去,再三跟老师讲原因,还掀起我的衣服让老师看我肚皮上的痕迹。想想这种生活也很有趣,我至今非常怀念小时侯父母亲很健康的样子,样样事都为我们操心,那种无私的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而今,我已经长大结婚生子,非常令我高兴的是父母亲都学习了丹经武学,他们都非常相信传统文化,相信因果报应,一世佛缘世世缘,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令自己欢喜的呢?虽说父母恩情难报,但也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否则,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子。
在每次我碰困难时、生病时,父母亲都会陪伴在我的身旁,那无数个日日夜夜,记录下来了父母亲的多少关怀!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像一条涓涓细流流淌进我们的心田,滋润着我们,而不知不觉中他们渐渐的老去,白发越来越多,母亲依然是那么瘦弱。想起她在中心推玉环桩的情景,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以及母亲对身体健康的热烈追求!
现在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是父母亲的福报才庇护了我一次又一次在困境面前化险为夷,才让我有机会有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很多时候我生病了,都是母亲无意中听到别人说的偏方让我幸免于更大的灾难,不是父母的恩情是什么?我在婚后生子,哺乳期时,还在坐月子,发了高烧,母亲焦急万分,到医院在给医生一吓唬(也不能说吓唬,有时她只不过把事态的严重性说一下),母亲更是忧心忡忡,她在返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个熟人,那位阿姨叫母亲用筷子(用一大把)在我两边背脊上按一下,从上到下,大概按了有十多分钟吧!一觉醒来,我的高烧退了。在哺乳期,每次发烧都用这个方法,每用必灵。后来我介绍给同事用,谁知她不管用。其实这个也蛮严重的,后来我才知道有位朋友也是为此常去医院打针,最后被迫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就断奶了。而我则幸运的免遭此厄,真的是仰仗母亲的恩德,她真的很爱自己的子女。
曾经在彷徨的时候也想过,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是再有钱些、社会地位再高些,现在才知道这个想法有多傻,古语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父母的恩德我们是很难报答得了的!怎能还有这种想法!
常思父母恩,常念师恩,让自己能够“见人善,则思齐;见人恶,则内醒。”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不要觉得自己穿、吃比别人差就觉得羞耻,这个没什么。所以我知道“若饮食,若衣服,不如人,勿生戚;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如今,自己也当了母亲,应该常想念父母亲对自己的好,常想他们怎么教育我们,教育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是靠身教来带动言教的。想想父母亲的善良、勤劳、忍辱,常勉励自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不要气馁,前方总是有希望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又都会重来,风云变幻不过是过眼风云,惟有真情永在!真心永在!
我觉得“六和敬”中的“口和无诤”说的就是和别人讲话要注意语气和面部表情的意思。和自己的家人讲话当然也要注意,比如父母、兄弟、儿女。爱人,从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


六和敬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一、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目录

六和敬
简介
第一和
第二和口和无诤
原则
第三和
第四和戒和同修
相关事件
第五和
第六和六和敬
简介
第一和
第二和 口和无诤
原则
第三和
第四和 戒和同修
相关事件
第五和
第六和

六和敬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   人们喜欢拿和尚说团队,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寺庙中是如何看待团队精神的。例如,对于被奉为团队合作典范的“唐僧团队”,就存在误解。很多人将“西天取经”作为这个团队的目标。实际上,西天取经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他的目的在于把印度佛经取回来,翻译、整理,之后再寻找到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取经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就好比企业当中有生产部、市场部、销售部之分,各个部门需要互相合作。如果产品只是生产出来了,而没有最后销售出去、回收货款,这能算是实现目标了吗?我想,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甚至冲突的情况,原因大概都与此有关。
编辑本段简介
  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六和敬”思想具体说来:

第一和
  第一和,“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要把这个因工作需求而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视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把由此而导致的私愤携带到日后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中,那么,人身的攻击就难以避免了。   我们要时时提醒存在着这样的想法的人,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是因为工作而起的,如果大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冲突。所以,不在岗位的时候,要即时消解因工作而带来的冲突和不快,做好及时沟通与交流。而在企业、组织内部,更要建立这样的机制,时时宣传这样的理念,先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来,不要把工作的不快带到日常的生活中。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工作当中的冲突,工作安排尽可能合理化,从制度和岗位设置上减少冲突的可能——减少因推诿和制约带来的结果。

第二和
口和无诤
  第二和:口和无诤   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   如果僧团无法做到口和无诤,而且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否定他人的看法,进而导致无益的争辩。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除了不做无意义的争论之外,口和无诤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去争讼。   林则徐将“慎独”挂在书房里作为自我警策的座右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修正口业、修行语言行为的重要。在佛教丛林规约里,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纷争,在“六和思想”里将“口和无诤”放在第二位,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原则
  这样的语言标准,大致包含有六个:   
(1)仔细聆听,三思而后言;  
  (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   
(3)语气温和,出言诚恳;  
  (4)精练有度,避免晦涩;  
  (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   
(6)不扬他过,严守秘密。

第三和:意和同悦   
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要记住“与人乐”而避免“独乐”的做法,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意和同悦还要求寺庙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如果我们将意和同悦用在企业团队建设上的话,同样适用。
编辑本段第四和
戒和同修
 
第四和:戒和同修
中国人喜欢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如果把这个圈定移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上也划出一个“界”,那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这个无形的“界”能保证我们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安全吗?   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选择这个抽象的“圈定”,进而能够以此而“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神圣化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于是,这个非具象的圈定就成了遵行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意义上的“戒律”也是一种“界”,就像孙悟空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画出来的,具有保障能力限制。   佛教制订戒律,在寺院管理上的目的、用意和作用,与现代企业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保证组织的良性运作。只是,在根本原则上,佛教除了保证寺院管理的有效性之外,还在于保障生活在其间的人员的自我修正。于此,现代企业可能既不屑,也无能为力;因为,企业觉得: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企业并不缺规章制度,缺的是对规章制度的共同遵守,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相关事件
  在这方面,我觉得冯玉祥值得学习。冯玉祥为了把他统帅的西北军练成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制定了许多军令,其中有一条就是“戒烟”。有次他当众宣布全军戒烟,如有违纪者,就罚其吃烟头。后来,在惩罚一位吸烟士兵时,士兵顶撞说他也吸烟了。原来冯玉祥与友邻部队长官会面时偶尔吸了几口烟。冯玉祥猛地摔下军帽,大声说:“我冯玉祥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是吸烟了!”说着从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嘴里。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比我们说“上下同欲者胜”要更具有说服力。
编辑本段第五和
  
第五和:见和同解   
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   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如果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有时候宁可另外再建立一个僧团,而不要在一起共修。因为,见解不统一的人住在一起共修,彼此就有可能互相妨碍。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如此,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如果大家不协调,就无法保证船只顺利前行。
编辑本段第六和
  
第六和:利和同均  
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   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是,如果缺乏了共同分享意识,那么,使集团趋于分化或崩溃的致命伤就难以治愈。   这里的同均也并非是平均分配,而是指共同分享——分享经历和艰难,分享成就和希望。   

六和 : liù hé
1. 中医: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孔颖达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2. 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3. 道教:天、地、四方,谓之六合,又作六极、六幕、六漠。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4.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天 地 东 西 南 北 唐 《古风》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最近,不知为什么又在网上观看到了杨淑芬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视频,刚看到第一个视频,我就被杨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我又连续看了好多杨老师的视频,都是讲传统文化的。
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书,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少年的时候,有机会学习书法,并得到了书法老师(学校的校长)的大加赞赏,而酷爱传统文化的父亲见我写的毛笔字比同龄的孩子稍好些,也非常高兴,叫我写了好多对联、墓碑,庙里刻得捐赠者的名单。就这样,在如此多的好的机缘条件下,我爱上了书法。记得19岁我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便开始买了好多诸子百家的书,《黄帝内经》,其实看不懂,也不是硬逼着自己看,看不懂也看,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还是看不懂,但还是看,这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形容,也许这就叫做缘分吧!如果没有接触丹经武学,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传统文化!
以往我也看了好多传统文化的视频,像讲解《弟子规》的,《传统文化论坛》的,而杨老师的视频于这些视频还是有所区别的,相对而言,杨老师的视频讲解的传统文化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言,较为全面和细致些。而且,因为杨老师身为一名女子,以一名女性的细腻不同于男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解说传统文化,自然有其独到的魅力。
在看杨老师的《新时代的夫义妇德》中,对以上的观点我感受颇深。在视频中,杨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把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精微应用讲解得眉飞色舞,让我大为赞叹、惊叹,同时也很震动我的心灵,想不到生活之中无处不是艺术。生活无小事,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以处理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夫妻之间在生活中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真乃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矣。心能够炼得这么好,心量如此的大,人的生活怎能不美、不快乐呢?艺术有时就是这么简单而平凡!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宁静的幸福和人生的圆满。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来源于生活,而有时,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两者浑然似一体。
在视频中,杨老师的话娓娓道来,既有一个文人的温文尔雅,又有一位女子的婉转温柔,把女性的温柔表现的淋漓尽致!她的话就像是从自己内心流出来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叮叮咚咚的穿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隧道,流进我的心灵深处,激起了我内心的朵朵浪花,让我随时都想聆听她那动人的话语。多么美的一种感觉呀!原来,美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永恒地存在的。虽然我没有见过她,就像李老师,我也没有见过他,但是通过李老师大量的诗、书、画我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由此而投身到丹经武学的大课堂中,认真的学习丹经武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杨老师的《新时代的夫义妇德》不仅讲述了女子的“三从四德”,即好的女子应该具备的德义,还很详细的讲解了夫义,男子应该怎么做,男子也是有对应的“三从四德”的哟!传统文化不仅是教我们做一名好女子、好妻子,也是教我们做一名好男子、好丈夫的。以一位女性的独特角度讲,讲得很生动,我个人认为讲得很到位,有些事例我暗暗套用了一下我自己,还真是这样,杨老师真聪明呀!
看杨老师的视频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她的语气,面部表情非常的和气、动人,却毫不张扬。他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原来教育是这么回事,联想到教育小孩,原来可以不用骂、不用打、不用大声呵斥的,温言细语也可以解释得清楚,而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李教练、中心的其他老师讲话也是细声细语的,那时是没有多想,只是觉得他们实在太有耐心了,也没想往自己身上套。而杨老师的视频让我想起了《朱子治家格言》里的一句话:“在家不训斥子弟”。当时我看了心里就有很大的疑惑,为什么在家不能训斥子弟呢?小孩做错了事,不能骂他吗?为什么不能骂?不骂他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后来又咨询了一下李教练,他也跟我讲了一下,噢,原来家庭是用来教育的地方,小孩做错事是要跟他讲道理的,而不是骂,用很严厉大声的语气训斥他的。观念一转,心就转过来了,对待小孩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了。我试了一下,还真管用,家里的火药味也没那么浓了。长辈看见教育小孩不是骂,不是训斥的,心里也很高兴。家庭的氛围也好了许多,可以在刹那间由凝重转为欢快。老祖宗是这么的有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有这么大的魅力。怪不得小杨老师说圣贤的教育有多好呀!真是如此。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小孩的接受能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他是听的懂得,而且可以让他听得进去,能这样有效的办法咱们为什么不用呢?生活真的无处不是艺术!
李老师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指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一颗明珠,因而学会、练好甚至教好太极拳是需要付出艰辛的。这种艰辛不仅是日夜操拳的滴滴汗水,并且表现在‘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识上。”是的,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识来丰富我们的头脑,沿着圣贤的脚步,跟随着李老师,前进!建造一个圆融、圆满的人生。
而只有学习了传统文化,透过大量的现实中的问题,才能找到问题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无怨无悔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丹经武学,用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件事情,信念永不灭!
明天会更美好!因为有了传统文化,有了丹经武学!生命才有了更大更好的意义!人生就应该如此。
2010年国庆,我开始真正接触和学习了丹经武学。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举办的“2010国庆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在那里,我结交认识了好多老师和学友,可以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隐姓埋名”、“世外桃源”来形容当时的盛况。
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弟子规》,在举办地北京圣苑学校的围墙上画着《弟子规》的图文。旁边的一位学友说:“这不是《弟子规》吗?”
参加学习班回来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弟子规》,购买了书,在网上看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的《弟子规》(《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而更为重要的是,从这时我开始慢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解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常识。渐渐的我心里的善恶、美丑的标准明朗了起来。尽管很胆怯,我还是尝试这在家庭教育方面推行《弟子规》,而实施的对象自然是我儿子。
刚开始小孩子还蛮好奇,跟我读了一下,没想到家里的反对声太大了,儿子就不干了,不配合了,也不读了,到后来干脆他烦了,我一读《弟子规》,他用手把我的嘴巴捂住。但是我的心是不会动摇的,尽管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儿子不愿读,不读就算了,我读!我做!自己学习还是满受益的,也认识到对公公婆婆孝顺不够,对爱人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对儿子也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就这样,老找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会不会人生就没有乐趣了呢?不会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远离声、色、名、利,找到人生真正的乐趣!
第一次看《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话我特别不理解:“在家不训斥子弟。”《声律真詮》里也写:“训儿开卷读,对客把棋围。”心里就很纳闷,“在家不训斥子弟”,就是在家不能骂小孩,不能很严厉地对小孩,那小孩做错了事怎么办,如果不管,不就是溺爱了吗?
后来我看了杨淑芬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视频,深深地被她的风采所折服。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雍容大雅,原来女人可以这样优雅的,不能说杨老师长得很漂亮,但是她的风采确实很动人。虽然不是在现场聆听,她的话语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她的内心缓缓地流入我的心田,滋润了我,惊醒了我,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教育人可以这么优雅的来教育,教育人好像也不是那么痛苦的事。经过向李教练咨询“在家不训斥子弟”的含义,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是不能骂小孩,用很严厉的语气训斥小孩。真的,应该和他讲道理,家庭应该是讲道理的地方,而不是训斥小孩的场所。再回过头来看看儿子,有好多的毛病,全怪他吗?不能全怪他。不能推责任,我开始把自己的心慢慢地放下,慢慢地教育儿子。他差三、四个月就七岁了,先是从吃饭开始,不能再喂他吃饭,宁愿他吃得慢些。慢条斯理地跟他讲道理,叫他坐在板凳上把饭吃完,而且还要吃干净,说真的,有时他还是做得到的,但有时不行。不要紧,慢慢来!我有的是耐心。然后呢,到乱丢东西的习惯,坚持叫他自己把垃圾放到垃圾桶,这点有人监督还是可以的。倒水,不能帮他倒,他自己倒,当然大人的说可以叫他倒。他不读《弟子规》,强迫了效果也不好,那就不读,就叫他做吧!慢慢地培养他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大人的内心坚定,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儿子不愿读《弟子规》,不想看《中华德育故事》,偏偏我又很想给他灌输传统文化的东西,怎么办?真纠结,公公婆婆担心他成绩不好,我担心他的品德,我是认为,德者,本也。咋办?今晚,又叫儿子读《弟子规》,结果他把书抢过来,把我的嘴巴捂住,大声说:“先玩,先玩。”放《中华德育故事》吧,他说:“我不看。”真烦!实在是没办法了,我灵机一动,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苏武牧羊》。”结果他把耳朵竖起来听,还不时东问西问。我的心不由一动,可以讲传统文化的故事给他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每一人来到世间,都有其不同的因缘,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自性都是善良的,都希望能接受好的东西。即使有很多东西他现在不明白,但是身为父母,还是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小孩不读不看传统文化的书、故事,咱们可以叫他做,讲传统文化的故事给他听,慢慢的熏陶他,培养他良好的习惯。这需要我们大人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应该讲也是属于炼心的一部分。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书卷气。你得跟他讲故事呀,但是你不知道怎么讲,看书,看传统文化的书。这就是要和儿子一起成长。虽然我的付出也不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为了儿子,为了家庭,为了为国家和社会能够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我愿意做出这样的尝试。我相信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自己人生的研究方向,托起祖国美好的明天。
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脸色和语气,不要太大声,太过于严厉。《大学》里面也讲:“〈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书中这样解释:“〈诗经〉里说:‘文王美德我怀念,大声厉色从不用。’孔子说:‘用大声厉色去感化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呀!’”看来教育小孩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脸色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道理慢条斯理地讲出来,动人、真诚的东西一定可以打动人。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小孩,母子同心,只要自己的心坚定不移,再把内心的东西缓缓地用语言和表情表露出来,慢慢地和他的心灵产生碰撞,坚持做下去,肯定有效果。没效果也不要紧,在换个别的方法,总有一条路是适合小孩和自己一起走的。人生有时有许多的跌宕起伏和转折点,像书法,先求平正,再求险绝,复归于平正。像推玉环桩,缓缓地慢慢地推出去,收回来,蹲下,起来,一左一右,收功,明天再推。太极拳,打得少,很想到中心打一下。
以上的言语和观点不知讲得是否妥当,如果有不好的、不对的,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和学友的不吝指正!
妈妈最近老咳嗽,还经常打针,嫂子跟我讲:“上次你们去北京看的中医挺好的,能不能找他看一下。”她的这句话提醒了我。2011年国庆,我带母亲到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参加了“2011年第二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在那里,目不识丁的母亲学会了玉环桩和小炼形的前几式。回想起那时,母亲在中心的小院很认真的推着玉环桩,隔着玻璃望出去,那个情景依然让我非常感动。在中心时,张医生帮我母亲把了脉,开了药方,说我母亲是严重的胃病,土克金,影响了肺部导致的咳嗽。我们半信半疑,母亲的胃从来都没疼过,但是我是知道母亲在年轻时很努力做农活,特别是农忙时,天刚蒙蒙亮就起床马上去干农活,忙到太阳出来了才回来吃早饭。中午有时是带点粥在外面吃,不回来的。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个饭盒,我们起床了,就帮母亲把粥盛到饭盒里,用井水冰冷了再让母亲自己挂在扁担上挑去干活,热的粥容易馊。几十年如一日,母亲干活很努力,应该讲她吃饭的时间很不固定,她一回家经常跟我们讲肚子饿的咕咕叫。从北京回来,母亲吃了十天张医生开的药方,说:“药很好,吃了不咳嗽,胃口也好些了,吃饭比以前多。”我很高兴,再加上她自己每天也练功,推玉环桩和小炼形。
转眼2012年来临了,夏天也到了,母亲帮大哥带几个月大的女儿,人也辛苦些了,咳嗽又来了。我最见不得别人打针,要是她吃中药我还能接受,要是我知道了,非把她说一顿不可,把打针的危害一一说出来(网上看的)。事实也证明,母亲的咳嗽打针并未见效。思前想后,我打了个电话给张医生,张医生说他在中心,叫我打电话到中心。我就打了过去,我听见李教练在旁边关切的问:“你母亲叫什么名字?多少岁了?”我一一道来。张医生说:“你是想叫我开处方?”我说:“是呀!”“马上上QQ!”在QQ上,张医生开了张处方,我向张医生道了谢。
没想到,大哥在旁边吵得很,我刚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知道他不放心让母亲吃千里之外“飞”过来的药方。我的脑子里开始转开了,采取了迂回的策略,不硬说要吃,而是说:“你先去洗澡。放心吧!”然后他再说什么我也不理他了。嘿嘿!上了五楼,父亲很关切地问:“怎么样?开了药方没有?”我说:“开了,可大哥......”父亲说:“吃!不怕!”有其父必有其女呀!在我们的坚持下,大哥主动和我去药店抓了药。一边抓,中药房的大姐就一边说:“你这个药剂方量开的挺大的。”我也不知道剂量大不大,只是见有好几次抓药的大姐都抓了蛮多的中药出来。我说:“这个药是重庆的一个中医开的,他所在的医院的中药一个月开出的处方就有十几万元人民币。”“是吗?这么厉害!”“嗯!”抓了三副。吃完了,母亲说效果很好。我有打电话到中心问张医生,张医生说那就再抓几副,吃好为止。
今天我回去,母亲跟我说:“这个药确实不错,吃了我也不咳嗽了,肚子也见饿了,你看,我的手掌都比以前红润多了。”说完,她把手伸出来给我看。我很高兴!母亲也非常高兴!我叮嘱母亲要好好练功。
在这里,我真诚地向张医生说:“张医生,谢谢你!谢谢你从千里之外‘飞’过来的药方。您的药方让我再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巨大魅力和神奇。李老师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曾指出,中医是丹医泛化成俗的形成的,您是中医还是......?”
假如有来生,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假如有来生,我希望能学习丹经武学;假如有来生,让我们能以共同的信念相聚在一起。
2009年11月6日, 我体检的(血清)生化检验报告单: TG 甘油三酯 1.9 参考值0.7-1.7mol/L 超过了参考值,
2011年12月23日, 我体检的(血清)生化检验报告单: TG 甘油三酯 0.7 参考值0.48-1.88mol/L 在参考值范围内,
我听别人讲,甘油三酯就是我们常说的血脂,甘油三酯高了就是血脂高了。我是从2009年12月开始练功的,真是可以治病。我婆婆也是血脂高,她饮食呀什么的也是很注意,过了1年,好像是降了0.1还是0.2,还是超过参考值的,没正常。她也天天去锻炼,跳舞,打太极拳,在广场练那种。
不敢当!
谢谢小杨老师的指正!
小杨 wrote:现在的好多年轻人为什么没有志向?一是教育有问题,受到的不是圣贤的教育;二是对外界的思考和观察不够,没有基于现实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有时家庭的教育可以弥补一下社会教育的不足,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为的事情。有时看到网上有好多好的视频发上来,应该讲中国有许多仁人志士也在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行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会的。
那一夜
您沉睡了再也没有醒来
那一夜
您安详地离开了我们没有一丝的痛苦
那一夜
我才明白什么叫享尽天年
什么叫做自然死亡
那一夜
我才真正理解
那种亲人永别的撕心裂肺的疼痛
那一夜
我无法相信
木头盖子合上的那一刻
您将永远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面前
那一夜
我才真正明白
什么叫做生离死别
好几次
从梦中醒来的我哇哇大哭
泪打湿了被子,因为梦到了您
奶奶,您听到我在呼唤您吗?

从那以后
我宁愿相信有地狱天堂
我不愿意您躺在冰冷的土地里

多么地想再听一次您对我的唠叨
多么地想再看看您满头的白发
多么地想再帮您夹一次菜再盛一碗饭
多么地想再帮您打一次洗脚水
多么地想再次抚摸您那青筋暴满的瘦小的腿
多么地想再帮您扇扇凉

如今,我才深深地理解您
吃饭吃得慢了,您骂我
(说是怕以后嫁了人,人家会嫌我)
从学校回来,裙子短过了膝盖
您咆然大怒

一次又一次,想起您
谦虚谨慎、小心翼翼的为人
一次又一次,想起您
忍辱负重的性格和事迹
一次又一次,想起您
善解人意、细心呵护小辈的点点滴滴

从思念的忧伤中,我尝试着
靠近您
学习您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做事的性格
学习您忍辱负重的优良品质
学习您善解人意、细心呵护小辈的女人情怀

啊!奶奶
何时您才会再次进入我的梦乡
啊!奶奶
天堂里有您吗?
希望您在那里
我永远地想念您!
最近,发现自己近来的两篇文章里都出现了“此生,足矣”的字眼,而放眼展示文熙老师的文章,他总是说自己虽然小有印证,但离大道还很远很远的字眼等等,心中不免升起了惭愧之心。
是的,自己只不过是思想上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而已,而说到练功方面身体内部的反映是没有的,虽然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是比以前提升了许多,不可同日而语。就是这一点小小的进步,却让自己欣喜若狂,整天忘乎所以,心生满足之感,这不是典型的“胸无大志”是什么?
想起古圣先贤孔子的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个人理解“三十而立”的“立”字便是指立志,也就是人生到了三十岁就要明确一个自己的志向了,为之奋斗十年,到了四十岁人生就没有那么多困惑了。再为之奋斗十年,到了五十岁,就有点了解人身的各种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各种规律性的东西了。这是我目前对这句话的理解。李老师曾写:“十年寒窗锁春深,百日文字呈铜痕。”“十年寒窗”是指过程的艰辛,“百日文字呈铜痕”是指成果。是的,任何的一项成功的事业都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给我们吃的。要想有收获必须去付出,去做,而且还要以良好的心态去做,当然要照着李老师指引的路去走,尊师重道,否则也是徒劳无功的。
古圣先贤孟子曾说:“吾善养吾胸中浩然正气”,“富贵不思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宋朝一代名相、大文学家范仲淹也曾在《岳阳楼记》里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种的豪迈之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为之陶醉,为之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一句又一句的话语让无数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先祖感到自豪。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见,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多么重要!人的思想确实可以指引人的行为。古人也说:“心生念,念欲成物。”如此说来,我们怎能不对自己的思想提起警醒之心呢?时刻要警醒自己的思想是否有什么不好的想法、苗头了,有了,就赶快自己熄灭,还来得及。
所以我想自己最近是生了懒惰满足之心了,满招损,谦受益,归根到底是自己未立志的原因,胸无大志呀!李老师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曾说:“一切佛法誓愿闻,一切善缘誓愿结,一切众生誓愿度,一切成就誓愿成。”当中的四个“誓”字在当时的我看来对照自己的心志是很惭愧的,相比而言,自己并能未生此勇猛精进的大决心。而今,我在心中暗暗立了志向,以师志为己志,虽在余生,以我现在的条件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是我愿意立下这个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
以上的话语不知写得是否妥当?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和学友的批评指正!
后记


从2011年5月到现在,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吧,父亲都在不停地帮我纠正玉环桩的动作。我不知道父亲从那里来的灵感,总之,他的想法和李老师书中写的差不多。在这期间,我曾做过一件事可以帮得到父亲,那便是我鼓励父亲要多练功,每天多抽时间来炼,我跟他讲:“爸,您今年才六十出头,如果假设您活到90岁的话,您还有三十年的寿命,三十年的时间也很可观了,您尽自己的余生学习丹经武学,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这也是我唯一能为父亲做的,鼓励他多练功,照他纠正我的方法练功。
2011年国庆回来时,我、母亲和罗老师及其夫人在北京西站等火车,我跟罗老师讲:“这次专修班的内容,很多都是父亲跟我讲过的,我听他讲过他的观点,比如“中、正’什么的,他都跟我讲过,还有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前几式动作的许多细微地方的精微调整,有些他也跟我讲过。我觉得他好厉害呀!”罗老师把头一抬,说:“那他为什么不来北京?”“以后开班叫他常来北京吧!”
我跟父亲请教了好几次过程中,他都说,好多细节地方的调整他是看李老师的视频调整的,他经常讲:“李老师的录像带也是这样。”由此可见,“无事不成道。”,尊师重道是多么重要呀!
我的父亲为人十分清廉,孝顺父母,忠于婚姻、家庭,勤俭节约,非常尊重自己的大哥大嫂,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我们家每次煮饭,都是把饭煮的稀稀的,放好多好多的水,因为奶奶要吃这样的饭,饭干了容易哽着她。我从来不挑食,因为父亲不挑食,家里从来都不会给小孩单独备菜。父亲从来都不去歌舞厅,因为他觉得那个地方不好。直到我和大哥毕业后参加工作了,我们家才买了一台也是第一台电视。父亲在县城独自一人边工作边照顾我和大哥读书,母亲在家务农照顾奶奶,父亲晚上除了出差不在家,每天都在家等我和大哥回家,烧好油茶等我们回家喝。父亲这辈子只买过一双皮鞋而且从来不在外面花钱擦皮鞋......
昨天在家和父亲聊起古圣先贤孔子的诞辰日,父亲突然说:“孔子的诞辰日也是我的生日,都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我又惊又喜,不知说什么好。
也许......
“愿修真丹家的长生真慧,武林宗脉的神剑真锋,书家的龙泉秋水,结成人类的真如,通向摩天真境的未来。在大定的寂静中升华,超越茫茫的宇宙。”(《翰墨缘》)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感恩自己有一位如此好学、善良的父亲!希望他永远健康长寿!也祝愿天下的父母亲都能健康长寿!
跟随父亲学习玉环桩的日子


从高级研修班上回来大概有半年多的日子,2011年5月的一天,我、父亲、麦伯伯三人在田径场内推玉环桩,父亲很严厉地对我说:“XX,你推玉环桩‘金顶沉峰’的动作下蹲和起身时腰太弯了。”接着他还给我做了示范,告诉我应该这样,如何如何,先是这样,再是这样,结果我老是达不到他的要求。然后我说:“这样难道腰还没有直?”“没有直,难道你自己不知道,没感觉。”最后,搞得麦伯伯也加入了我们争执的行列,而父亲则坚持说我和麦伯伯两人推的玉环桩“金顶沉锋”的动作下蹲和起身时腰都是弯的,没有直。麦伯伯还跟父亲争了起来,说自己的腰是直的。看着他们两个争吵的样子,我默不作声。我心里十分清楚,研修班上,陈老师也帮我纠正了这个动作,说我的腰太弯了,说不要哈腰,我知道,这个动作我做的确实是有很大的缺陷的。
总之,在随后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父亲不断地帮我纠正“金顶沉锋”这个动作,特别是这个动作的腰的部位。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我都达不到他的要求。后来父亲很严肃地说:“我推玉环桩已经入门了,你们还没有入门。”说得太伤我自尊了。可是不服不行,父亲说的动作要领和书本上大致是一致的,李老师的书总错不了。父亲纠正不了我,我就开始东问西问了,李教练、邓老师、其他的一些学友......膝盖依然是那么疼痛,每天推2个小时的玉环桩,到了办公室坐在那了,我都不想动了。中午煮饭时,洗菜的时候,我的腿简直蹲不下,蹲下了又起不来,左脚腕关节的部位也非常痛,有时我特意蹲时让身体在左脚上受力,左脚腕关节钻心地疼。一边是父亲对我练功的不断鞭策,一边是练功给我带来的巨大的生理上的痛苦,这条路好难走下去......雪上加霜,又过了一个多月,差不多到了2011年国庆,我晚上睡觉又出现了失眠的状况。睡觉失眠,以前没练功前就有了,因为小孩小,晚上小孩没睡着自己都不敢睡,怕小孩睡着了被子没盖好,凉着。因为不敢睡,结果想睡了又睡不着,这个失眠的状况有,但不是很严重。练功后,吃饭香了,睡眠也正常了。想不到现在睡觉又有点失眠了,一下子我心慌了,打电话到中心问李教练,李教练说可能是练功过程中调节阴阳的时候有的正常现象,嘱咐我好好练功,不要紧。没办法,接着练吧。2011年国庆,我又一次如愿以偿地带着母亲踏上了柳州开往北京的T6次火车,这次是和罗老师及其夫人同行。在北京中心,我和母亲住了6天,参加了“2011年第二期循经太极拳专修班”。在那里,陈老师又帮我纠正了“金顶沉锋”这个动作。我亲眼看见他帮一位学友纠正这个动作,那个学友(男的)顶不住,“啪”的一下坐在了地上。陈老师还在一旁帮他拉住上面的手。“这个动作就有这么难,我就学不会,不能超越自己的障碍吗?”令我非常诅丧的是,直到专修班结束,我也没能完全领会这个动作的要领。要回去了,那就回吧。
回来推玉环桩的效果自然是达不到父亲的要求的,父亲表面上安慰我说,好多了好多了,可我心里清楚,“金顶沉锋”的动作要领我心里是没数的。
膝盖依然是疼的,睡眠也没有原来刚练功时那么好了。甚至在国庆期间在中心的日子里,我的睡眠也是有问题的。不过在中心的被子好暖和呀,同样的被子,在中心的小院很暖和,在中心后面的小院住的学友却说冷得要命,还冷感冒了几个,哈哈!神奇的中心!神奇的小院!
好累好累!
从中心回来的几天后,有一天,我早上起来在卧室推玉环桩,推着推着,我脑海里突然想起陈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情景。陈老师用《周易》的卦象来解释循经太极拳的练功原理,讲得太精彩了。学友们都惊叹不已。脑海中不断地出现上课的情景。老师举的例子,学友做的示范。猛然间,我明白了“金顶沉锋”应该怎样做的,我照着陈老师讲的八卦的原理慢慢实践,身体在刹那间有了一种全身贯通的感觉,好舒服!不过这个感觉是刹那间的事,而我却从中找到了“金顶沉锋”的动作要领,我非常高兴,那天,我推得很好。
过后,我回去推给父亲看,这回父亲就十分高兴了,而我,膝盖也没那么疼了,推起来也比原来轻松了好多,睡眠也在不知不觉中恢复了正常。
路,还在继续......
每次回去都问母亲,还练功吗?母亲都说练,我的心里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母亲在练功上都很听我的话,他们都愿意学。
又过了好几个月,2011年年底的某一天,我跟父亲讲,我今天炼了X个小时的玉环桩,父亲有些诧异地说:“这么努力!”又问:“累吗?”我很自豪地说不累。我还在父亲面前比划了一下。比划完了,父亲跟我提了一个推玉环桩的要求。这次我傻眼了,原来要这样推玉环桩呀!这可比我原来推的难度大多了。正是如那句话所说:“看是简单却艰辛!”当场,按照父亲的要求推玉环桩,才推几个,我就累得不行了,腿都支持不住。父亲说:“你这才刚开始,我早就是这样练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你坚持个把礼拜、十天,它就习惯了,就好了。”父亲说得有道理,而且还帮我提高了,虽说累,也得按照他的要求炼,何况他说的和书上写的也差不多,那就照着练吧!这一炼可不得了,膝盖是不疼了,大腿的部位疼,练完了,用手捶捶,痛!肌肉疼,说明达到了锻炼的效果了嘛。不过,这次是把我搞得蛮吃力的了。看来论坛里说的:“练功的人就是自找苦吃!”真是如此。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呀!不能偷懒。从小到大,没吃过这个苦,还是自找的。
慢慢的,也习惯了。
早两天回去,在父亲面前又推玉环桩,这回我可学乖了,我很恭敬地说:“爸,您帮我纠正一下。”父亲说,好,你推吧。满心以为这次父亲挑不出什么毛病了,没想到,父亲说:“你这回推玉环桩‘金顶沉锋’的动作下蹲是腰是直了,起身是腰却弯了,应该起身是也是直的,另外你推玉环桩的动作不连贯。”接着又示范了一下他是怎么推玉环桩的,还详细的向我解释了“金顶沉锋”起身时的动作要领,以及玉环桩的八个动作是怎样连贯起来的。心诚了嘛,对父亲态度恭敬了嘛,自然就很容易接受父亲的思想。第二天,我就把这个动作要领掌握了。然后回去推给父亲看。父亲高兴地说:“奥,对了,这回动作就连贯了。”满心以为父亲这回就挑不出什么毛病了吧!谁知,父亲紧接着说:“XX,还有一个动作,‘丽龙含珠’的动作应该是这样的,你看一下,我示范给你看。”紧接着,父亲又慢慢的推了几个玉环桩给我看,并且特意示范了一下“丽龙含珠”的动作,还给我详细讲解了一下其中的动作要领。我很注意地看了,很恭敬地看了,很恭敬的听了。父亲示范完,我哈哈大笑,拍着父亲的肩膀说:“爸,我怎么老比不上您,好像我怎么都超越不了您,每天我看李老师的书比您多,练功的时间比您长,可每一次您都能挑出我的毛病来。我是没法超过您了,我就紧紧跟在您后面吧!自从李教练和您帮我纠正了动作,我现在比以前推得好多了,每天推2个小时的玉环桩也没有那么费劲了。”父亲微笑着,不作声,然后他说:“你以为丹经武学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你要学会自己慢慢地想,一边练一边想、思考。”我只能又拍拍父亲的肩膀,我还能说什么呢!
自此,我终于走出了每天要多发点时间练功效果就好的误区,从自己的内心改起,把自己内心深处丑陋的、不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坚定不移地改掉,自己不好的念头刚出了点苗头就把它掐死。从生活和工作上的点点滴滴做起,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厚德载物嘛,好好修自己的德行,身教重于言教,师志如己志,李老师曾说过:“欲写春山藏人间。”、“更远春风行千里。”好好生活,好好练功,好好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练功能够惠及全家。为李老师的志向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此生,足矣!
北京,我来了


机会终于来了,2010年9月底的一天,我看到了QQ邮箱里丹经武学论坛发给我的邮件,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要举办一个“2010年国庆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天哪!“高级研修班”,不知我能不能去?我战战 jin jin地打了个咨询电话到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是李教练接的,他很和气地问了我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我一一回答了。最后他问我:“你怎么有时间来参加这个班?”我说:“我坐飞机去呀!”李教练听了,哈哈大笑。后来我又有些犹豫了,因为好多年没出远门,有些害怕,又打了个电话给李教练,说:“我害怕,一个人去。”电话那头传来李教练轻轻的不紧不慢的声音:“不害怕。不害怕。”好像是一位权威的老者端坐在我的面前,慈祥、威严地对我说这几个字,字字千金呀!刹那间,我浮躁不安、惊恐万分的心安定了下来,那是一种很真实的感受,迄今为止也是我唯一的一次这样的感受。李教练又叫我邀几个本地的伴,于是我便把父亲和麦伯伯带了过来。
2010年9月30日,我、父亲、麦伯伯,一行三人乘坐桂林至北京的飞机在夜幕降临时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在飞机上,麦伯伯跟我们讲:“我们现在在天上飞,在古代,这就叫做神仙了。”说完,我们三人哈哈大笑。
北京,我来了!我终于踏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的土地......
晚上9点这样吧,我们来到了北京圣苑学校,在那里,我惊奇地发现了罗老师的身影,他还是那么瘦,我惊喜地跑过去问他:“罗老师,您还认得我吗?”他不紧不慢地说:“认得呀。”事隔八年,我们又重复了,是丹经武学让我们聚在了一起,让天下的热衷于此的学子聚在一起。机缘难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瞬间就过去了,没等我们回过神来,她悄悄地溜走了。
在北京圣苑学校,我们参加了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举办的长达7天的高级研修班课程,受益颇深,终身难忘。
缘起

1993年9月,我初中毕业到南宁读中专。1995年9月,大哥高中毕业到南宁读大专。大哥的学校,就在广西大学旁边,当时他跑到西大玩,看到了真元修真法学习开班的广告,便报名参加了。因为90年代的气功热嘛,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高校也不例外。每次跟大哥的见面,他都会滔滔不绝地跟我说起学习真元修真法的体会,以及一些学习真元修真法的老师、学友是如何地与丛不同,这让我羡慕不已。有一次,大哥跟我讲,你不是喜欢书法吗?李老师这有一门功夫叫“横运太极手”,专门是让学习书法的人练的,你也学学。于是我便跟随大哥学了一下“横运太极手”。后来,大哥又跟我讲,李老师写了一本书,叫《翰墨缘》,是专门讲书法的,你买一本吧!我那时也是听大哥的话,到了星期六,便和同宿舍的两个女生找到了南宁的文化大厦,那里有一个专门卖李老师的书和书画作品的商店,看店的人也是李老师的弟子,是一个阿姨,好像是姓张吧!当时找到那还费了好大的周折,张阿姨一听说是XXX的妹妹,很高兴,和我聊了好久,叫我请购了李老师的三本书《翰墨缘》、《真元宝笈》、《声律真诠》,一共300元,当时李老师的书法作品挂了好多在那里,都是真迹,我记得当时是200元左右一幅,当时是学生,没钱,我那时没能咬牙买一幅真迹回来,真是令我遗憾终身的事情。
就这样,我于丹经武学结下了这不解之缘。
也不知道为什么,从那时起到现在的十几年时间里,虽然后来是直到2010年国庆才开始真正学习丹经武学,但是中间的十几年人生历程,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把丹经武学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感觉这个东西她真能救人,我苦苦地追寻着她,可是终因机缘未成熟,并未能让我早早踏上这条求学之路。现在想来,也是自己尘心未了,意志不够坚定,福缘未到吧,总之,许多的原因让我和丹经武学一次又一次地失之交臂,在九几年的时候,李老师可能不止一次地到过南宁,可我却从没见过他......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流淌过去了,在不知不觉中。毕业了,工作了,尘世的熏染让我的心变得浮躁不安,身体本来不是很好,现在是更加体弱多病了。
结了婚,养了小孩,心也应该定了些。家庭的琐事却总是困扰着我,每天我都忙于和公公婆婆争吵。等有一次,我从二楼走下一楼的一刹那间,我突然间明白过来,我这过的是什么生活,为什么老是喜欢指责公公婆婆,他们都是老人了,接近六十岁,应该是我做错了。就是这一念善心起来,让我又重新萌发了学习丹经武学的念头,从此我又踏上了丹经武学自学的道路,那时是2009年冬天吧!
也是2009年国庆,老公在我们自己的商店里买了台电脑,也交了上网的费用,在随后的几个月,我也不知怎么的,稀里糊涂地发现了有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一篇文章,是写小炼形当中的金锋抖肘的,写什么金锋抖肘的原理是太子射穿九重铁鼓的,后来才知道是文熙老师写的,当时觉得简直写得太好了。后来又不知怎的,稀里糊涂又发现丹经武学的论坛,这下我是如获至宝了,先是把论坛里面的文真老师写的《忆李真阳餐饮店》认真地看完,然后把论坛当中的《心得体会》的栏目一篇一篇地看,基本上是一篇不漏的。从那时起,我认识了文熙老师、通天彻地、dao 1008、芷竹、恩同等等好多老师和学友。看了这些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丹经武学要这么学呀!这些老师、学友对于丹经武学的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染、感动了我。从那时起,我便发了心,我一定要到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去学习丹经武学。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文熙老师的一篇文章《今夜瞩目静敬而观,如痴如醉,神为之飞,心为之醉》,里面有一句话:“噫,还不快入宗风门。”当时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有个人在背后推了我一把,要把我推入丹经武学的大门。从那一刻起,我发誓,我一定要到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学习丹经武学!



今夜瞩目静敬而观,如痴如醉,神为之飞,心为之醉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4960.page
想问一下先学您:谱文与口诀有什么区别?谱文是不是口诀呀?
谢谢!
不敢当!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只要在心上努力,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捷径。
请问“见贤思齐j”学友一个问题,这个怎样才能做到呢?做到了又有何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呢?
见贤思齐j wrote: 在学习中大家也留下了一道题目:我们在观看皮影的过程中,能否在脑海中将平面的画面转化为立体的实景呢?
谢谢“qiu xue”学友的留言,或许学习丹经武学,我们缺失的东西太多了,李老师在《翰墨缘》里也写:“传统学识不足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如果自己不把缺失的传统学识补上,就练练功,不知道哪一天就练不下去,不明理,对于想我这样的初学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可是不坚持学习丹经武学,看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值得我们付出一辈子的心血去追求的呢?
最初接触论坛,看了文熙老师的文章,心里就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特别是文熙老师如同谦谦君子般的优秀的品质,更是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看论坛,有一位网友提了一个问题,文熙老师回答了他,结果那位网友不但不感激,还说文熙老师为什么说了一大通话才回答是与不是。可是更令我想不到的文熙老师竟然还出来道歉,说自己没有为别人考虑周到,以后一定改正。那时我想李老师的一个弟子尚且有如此优秀的品质,何况是李老师本人呢?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追随的。在“2010年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文熙老师,外表是那么普通,可是他讲的一句话又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爹妈养得了十个儿女,十个儿女养不了一个爹妈。”我开始深深地反思自己对自己的家庭到底做了什么?对老人家的“孝”做到了吗?做的是非常不够的,平时都是他们照顾我们比较多。我们一般都是考虑自己,真正为父母亲考虑的很少很少。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吗?再一次见到文熙老师,细节的地方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见了他之后,人就很平静了。宗风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巨大,总是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我们,保护着我们。
此生,有丹经武学,足矣!与您共勉!

前段时间,由于QQ好友的推荐,我观看了优酷网上的视频《中国传统文化专辑》,是一名叫“梅俏”的网友上传的。
里面的视频有好多了,而我所看的第一个视频的名称是《单亲妈妈的忏悔》,是说一名单亲妈妈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的感受以及力行的情况的,当看到片尾的歌《感恩的心》响起,会议结束了,已是夜晚,路灯已经亮了,会场外的义工把腰弯了下去,90度的躬鞠了下去,我的泪流了下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的老师、义工们,他(她)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不求回报,只有付出,他(她)们当中有80多岁的教授,有中年人、有20多岁的青年人,为了挽救更多的家庭,挽救更多的孩子,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离婚,他(她)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她)们是我们当代最可爱的人!向他们致敬!您们辛苦了!
以后我又陆续观看了《我怎样做亿万富翁的太太》、《女人此生必看的一堂课》,奥,这么一看,我明白了。原来做女人是这么做的,要柔、要顺,这样才能给家里带来福气,家庭才能和睦。我原来可不是这样,老公叫我倒开水,我经常嘴里嘟嚷一阵,才不甘心的倒了。婆婆叫我做点事,或者我做了点事,婆婆说我一下,我往往在嘴里反驳一番,很烦她管我。记得在“2010年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时,我第二天要返回家乡了,刘老师仿佛知道我要走了,晚饭时,他特意坐在我的对面,坐在对面的还有一位南宁的先学。刘老师边吃饭边和我拉起了家常,他问我:“《周易》是用来做什么的?”我说:“这个我知道,《周易》是用来算命的,我爸就用这个来算命。”“不光是算命,《周易》也是很科学的。”我就不敢吱声了。因为我心里对“丹经武学”的所有老师存有敬畏之心,他(她)们都是有威严的,所以在我学习丹经武学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有事打电话给老师时,他(她)们说的话虽然我有很多都不明白,但是不情愿地我还是照做的,不敢不照做,不照做我下次就不敢打电话给老师了。刘老师又问我:“《周易》里的乾卦指的是什么?”我回答:“指的是‘天’,天行健,自强不息。”“还指什么?”我又不吱声了,因为不知道了。旁边的先学补充:“还指父亲、丈夫。”“奥,还指这个。”我心里想。当时我心里还狡辩:“其实我心里早就知道,只不过刚才忘了,您一说我就想起来了。”往事一历历在目,仿佛昨日就在眼前。现在我学聪明了。老公叫我倒水,我就倒水,绝不会心不甘不愿的。婆婆提意见,说我的不是,我乖乖地说:“行,下次我改。”心里的反抗心里一起,我马上心里又对自己说:“不要嘴里说好,心里说不好,阴奉阳违的。”(后来我看《太上感应篇》,知道这叫“口是心非”),心里马上升起了恭敬顺从之心。这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是从咱们论坛“qiu xue”学友推荐的《刘善人讲病视频》里学来的。刘善人讲:“老公骂你,你别嘴里不顶嘴,心里还有一股恨,还在心里和他对骂,那么你这个因果还在,你心里也不跟他骂了,那么你这个因果就消了。”“‘不怨人’出了事,这个‘不怨人’的力量太大了。”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忏悔、反省,力量也应该是很大的。我想,这便是文熙老师经常在论坛上讲的“真心实意”、“炼心”。李老师在《<武当修真秘笈>秘录注本》上曾说:“人生一念,天地皆知,天地若不报,天地定有私。”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就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古语言:“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中国传统文化专辑》上经常放一句话:“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善的反作用是善,古语善报;恶的反作用是恶,古语恶报。”那么咱们心里发出的经常是善的信息,那么反作用力自然也是善。其实,这些道理中心的老师都讲过,只不过自己那时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可能也是自己练功没多久的缘故,人没有那么聪明,随着自己坚持天天练功,人也变聪明,突然有一天听到类似的言语,霎那间就明白过来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善心、善念非常重要,发心要每天练功也是善心,发心要孝顺父母亲、长辈也是善心,虽然刚开始这些善心都是很小的,但随着每天这样的小小的善心逐渐地积累,那它们发生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古语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都不是圣贤,不正是要从这小小的善心一点一点地开始,就像一滴水,容易干涸,流入大海,它就不干涸了。一点一点地去实践咱们的善心,虽然这个过程会碰到很多的困难,但是走过来了,发现这个过程也是蛮开心、快乐的,因为别人快乐了,我们自己才能快乐!
回想自己学习丹经武学一年来的时间里,得到了中心众多老师和学友的帮助。从“2010年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上喋喋不休地在课堂上对老师问的问题,到回到家自己练功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等等,我都反反复复地打电话询问。有时我自己都有点烦我自己了,怎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呢?而且反复问的还是类似的问题。可是中心的老师对我讲话还是很和气,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回答我的问题,在这点上我是非常感激他(她)们的。
通过学习丹经武学,学习传统文化,改变了我许多,彻底颠覆了许多自己原来的思想,特别是自己原来那些所谓的西方的思想,什么自由、平等、个性,跟咱们的传统文化比,那个不能比。人的心态也变好了,心胸也开阔了许多,不会一整天老想着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想它干吗?没事找事。好好练功!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多好。
学习丹经武学,不光是心理上的,在身体上变化也很大。我婆婆讲,原来我刚来他们家的几年的时间里,脸都是青的,是这两年脸上才红润了。我也是这样觉得。而突然间我发现,原来我挺爱掉头发的,从读书的时候便是如此,同宿舍的女孩蛮多也是这样,现在我发现自己不怎么爱掉头发了,原来冬天梳头,衣服经常会掉许多的头发在上面,现在基本上没有,而且也不会一洗头,一抹头发,又掉了一小撮,特别是秋天,这种情况更严重。后来有一次我看书,还说是人的正常的新城代谢,会有新的头发长出来。现在不掉了,应该会比以前好些吧!我心里想。
学习丹经武学,李老师、中心的老师、学友对自己的帮助是很大的,这种恩情我是无法报答得了的,太重了。惟有好好学习,好好练功,从我做起,每天坚持练功,活好每一天,以此来回报您们!
路,就在脚下......
追寻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期待着我们的下一次相聚。
哦,那就打电话问问吧!
第一次听人说“善缘”
是您说的
第一次听人讲“业力”
是听您说的
第一次听人讲“善业”、“恶业”、“净业”
是听您说的
第一次做了不好的事情
心里有了强烈的愧疚的感觉(以前也有,但没有那么强烈)
每一次看您的书
都有那么几句让我怦然心动的话
每一次的进步
心里都会深深的感谢您和历代祖师
每一次累了
都会想依偎在您的身旁
每一次和您的邂逅
心里都会高兴得不得了
每一次想起您
脸上都会挂满了笑容,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尽
您是那么地崇高、伟大、神圣
就让我一辈子都追随着您的脚步吧
因为在您的身旁
我是那么地幸福
要问我,您是谁

就是
丹经武学

就是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与健身”网站

就是
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

就是
李兆生老师及历代祖师爷

就是
我心目中那朵圣洁的雪莲花
依偎在您的身旁
我是那么的幸福,无忧无虑
因为
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
就让我一辈子都跟随着您吧
永远永远
生生世世
声律好像没有函授,只有面授。
谢谢了!我正好对这方面感兴趣。
2010国庆,我有幸参加的了“2010年国庆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研修班是在北京圣苑学校举行的。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弟子规》。记得那是一所接收智障小朋友的学校,学校的环境非常好,国庆的几天时间我们在那里生活学习的很快乐!在圣苑学校的围墙上便画着《弟子规》的图画,而且书写着《弟子规》的部分原文。我现在还依稀记得墙上的一句话“晨必盥 兼漱口”,旁边画着一个小孩子拿着一个脸盆去洗脸的画面,旁边还有一个小孩,记不得是干什么的了。看了几天,我也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天,芷竹学友和她的女伴在旁边,两个人对着墙上的字和画指指点点,那个女伴说:“这不是《弟子规》吗?”“是啊!”芷竹说。我在旁边好奇地问:“《弟子规》是什么?”芷竹学友便很耐心地向我解释了一番。记不得她说了什么,只知道自己还蛮感兴趣的,只是那几天学习的任务和时间实在是太紧了,来不及细说。而更详细的了解只能留到回来以后。
从北京归来,稍整理了一下思绪,得了点闲,我便着手了解《弟子规》,记得第一次在网上搜索便搜到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那时便给蔡礼旭老师深深的吸引了。他的讲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循循善诱。”那时我就想,原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这么好,一个大男人讲话也可以这么娓娓动听。我第一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好感,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次我开始相信因果报应是自然规律,而不是迷信。第一次从很科学的角度知道了有轮回(生命的轮回),第一次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是如此的深厚,她对生命的探索竟然达到了现代人未达到的高度,而现代的人还在喋喋不休地说“创新”,守着宝藏却不知道用,还以为是“糟粕”,还美曰其名“取其精华,弃其糟泊。”深深的民族自尊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后来我又在网上搜索到了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解的《弟子规》。钱文忠教授讲得比较详细了,还举了好多的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下就更方便学习了,因为有榜样了吗!我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他讲的“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的具体意思,还举了古代“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古人的孝心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他们的人生境界和高度真是今人难以想象的。那是我便萌发了学习和实践《弟子规》的想法。再后来我又在网上购买了《弟子规》的书。
可是,看别人学习和自己学习毕竟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摸不着头脑的。家庭里面依然是有着许多的矛盾,许多的争吵,儿子的教育依然是个问题。工作上依然有着许多的烦恼,同事之间依然有着许多的摩擦,依然很容易看别人不顺眼,依然以为自己总是对的,依然是非常的骄傲和自负。人生的不如意难道都是别人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心随境转,事事烦恼。
没办法,心随境转的方法行不通了,走不下去了,只能是静下心来学习《弟子规》。还是要找自己的错误。人贵自省。通过学习《弟子规》,我知道自己在家庭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对。比如进进出出都不叫长辈,而《弟子规》里面讲“出必告 返必面”,没办法,只能照做。每天早上下楼,我都特意找到家公和婆婆,叫一声他们 “爸”“妈”。说真的,挺难为情的,因为也没人要求我,是我自己要求自己。早上下楼叫一次,吃早饭叫一次,出去上班什么的又叫一次。早上三次是必不可少的。回来也特意找到他们叫一声。刚开始他们也觉得奇怪,怎么老叫他们呢,原来我不是这样的。后来他们慢慢的也习惯了。家公也变得从原来的不屑一顾的“嗯”变成了现在的亲切回答“哎”。他们也渐渐地对我包容了许多。不再挑剔我洗菜洗的不干净,不再嫌我不会晾衣服,不在嫌我洗碗洗的不干净......而我也渐渐的学会了包容他们,不再嫌他们唠叨,不再嫌他们啰嗦,开始试着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开始试着去关心他们,在他们生病是多做一点家务,关心地询问他们的病情。而这些都是我以前不屑于做的。因为我以为没必要。我从来或者很少去顾及父母亲何况是家公、婆婆。我不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知道父母亲的恩情是我这辈子也报答不完的。我不知道“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是兄”......老公的态度也渐渐变温和了些,儿子也慢慢学会了写字,老师也经常会表扬一下他,以此作为鼓励。家庭里面的矛盾和争吵也少了许多。单位的领导也渐渐的不再挑我的毛病。事情的变化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心里想可能会有变化,但不知道会有这么快。一本小小的《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而我并没有学完它,我只是学了它“入 则 孝”的部分。而“入 则 孝”我也仅仅是实践了“出必告 反必面”这一句话,就收到了如此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太大了,智慧太深了。正如“DAO 1008”先学所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让人心向往之。而《弟子规》里面还有几部分“出则弟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我还没学。相信要用我的一辈子去学习和实践它。正如《弟子规》里面写的“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也正如李老师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P94页里说的:“当然,欣赏与学习都是多层次的,随着领会与感受的逐渐提高、认识的加深,研探的内容也随之深入。越是深邃的内容,越能使人陶醉,而不是让人发狂。心态理智都随着知识的提高而得到调节,这样对比,越是肤浅的内容,越容易被人接受,而在接受的同时不能转如深化提高的阶段,则出现夭折的生命。这与由浅入深的递进是有分别的。”
路,就在脚下!
追寻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以上的文字写出来,也算是我正式学习丹经武学一年多以来的心路历程吧!
与各位同道好友共勉!有写得不对和不好的敬请不吝指正!








前段时间,有幸请到了李老师的书《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这本书,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了。特别是读到第三册当中的谱文时,其中有一句:“闭月羞花吉祥指”。这是“海底针”的谱文。读到这句时,一种清新的文人的雅气、书卷气扑面而来。原来我在“2010年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上喋喋不休询问的“文人的书卷气”便是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书卷气呢?李老师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也写了:“正如前文所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一颗明珠,因而学好、练好甚至教好太极拳是需要付出艰辛的。这种艰辛不仅是日夜操拳的滴滴汗水,并且表现在‘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识上。”
以上观点不知对否?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学友的不吝指教!
我非常仔细的看了李老师的书,玉环桩应该是身体重心在前、后、左、右、上、下不同位置的变换。每个动作的变换李老师都用很详细的语言来描述,比如“移”“滑”“在”,都写得很清楚。特别是《真元宝笈》这本书,写得特别清楚!多看看老师的书,在实践中慢慢体会。相信有一天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另外自己在实践中要注意体会“外六合”。记得在“2010年循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上,有一天早上在操场练功,我正在推玉环桩,陈老师过来纠正我的动作,叫我要注意体会“外六合”,说:“如果连‘外六合’都达不到,怎么能达到‘内六合’呢?”现在想来很有道理。实践中也注意体会了,很有效果哦。可以试试哦!
苏次华:【七言】黑污不染荷池藕,立亦哈腰堤上柳。天天年年述自由,贫富相间人自求。
“立亦哈腰堤上柳”这句写的太形象了。我看到这句都笑了!原来诗歌可以这么形象!琅琅上口!
苏次华的微博---腾讯微博
http://t.qq.com/PL-2008-8-20
这里面的诗词歌赋写的太好了,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我看了差不多一整天,抄了一整天。
久缘 wrote:太乙元明功的练习在《真元窥密》、《真元宝笈》、《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等各书中有详细介绍。学者应当把几部书结合起来参照修习。

这个说的好,练任何的一种功法都应该是如此吧!比如玉环桩。要多看李老师的书和光盘以及老师在武当山讲课的光盘。
在老家读了一个学期的书(小学,八几年吧),我便和大哥一起跟随父亲到县城里上学了。我和大哥、父亲一起住个大大的床。好象父亲是规定我们每晚八点还是八点半准时睡觉吧。那里我还小呢,每天还要父亲陪我睡觉我才睡。记得那时我要父亲的手臂给我当枕头,慢慢的等我睡着了,父亲悄悄地抽出手臂,想出去玩会,有时我还没有睡熟,父亲手一动,我便睁开眼睛:“爸爸,您要去哪?”父亲笑着说:“不去,不去。”抽出的手又放了回去。父亲现在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那时候一个人带你们兄妹俩还是有些吃力的。”
有一件事情记得比较清楚。有一个星期六,三哥(堂哥)结婚,父亲便骑自行车带我们兄妹两个回去吃喜酒。星期五下午回去,星期一早上上来。早上八点钟上课吧。星期一一大早,天还没有亮呢,父亲便叫我们便起床了,母亲煮好了早饭我们胡乱吃了一点,父亲便带我们赶路了。自行车是那种二十八寸的,凤凰牌,前面有一根横杠,我便坐在横杠上,大哥坐在后面的位置。老家离县城大概有十五六公里。天气好倒没有啥,父亲弓着背奋力地骑车,在预定的时间也是能到达学校的。可是那天天下起了好大的雨,记不清是到了哪开始下的了,总之,父亲带着雨披,前面要挡着我,后面又要挡着大哥,那个情景煞是艰难,父亲的背要弓得好弯呀。路上有一个好长好长的坡,坡又很陡,骑着骑着,父亲的背已经弓得好弯好弯了,很奋力了,风好大,雨滂沱地下着,“碰”地一声,父亲的车头一歪,连人带车我们摔倒在了路旁。也许我当场便哭了起来,记不清了。只是知道后来跟母亲和奶奶说起这件事,她们都好心疼我们。
小的时候,象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一样,家境不是很好。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我记得很清楚,我读小学时的那个书包是个仿皮的,黑色,上面画了一个漂亮的孙悟空,拿着根金箍棒,只是现在不知道丢到哪儿了。农村的房子,三间堂(就是一所房子并排三间,中间的较宽,神台就摆放在这间),家人就住旁边的那两间。因为父亲的最小的,就住西边的那间。东边是大伯的,可是从我记事起,大伯就没在那时住过,是大伯的儿子--大哥在那里住。大伯则住在老屋。老屋就象中国那种很古老的房子一样,也象这种造型,不同的是,老屋两边前面各有一间连着的小房子,可以从上面的正屋直接进入,那是当厨房用的。房子前面还有一个大门,有个屋檐。也就是从这个大门进去两边是厨房,中间是有一个空的地方的,一到下雨天,四面屋檐的水便从上面流下来,落在空地的石板上。这番景象是那样的古朴自然。现在老屋已经很破烂了,也没人去修补。过年时大伯娘和二哥(堂哥,小时候发高烧医疗条件不好烧坏了脑子)就住在那里。而其他的几个堂哥都住上了很好的房子了。想想心里真不是滋味。辛辛苦苦一辈子,到老了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和殘疾的儿子过。
过年的前几天,三哥(堂哥)叫父亲过他那边吃饭,东边的那间屋子已经是他在那里住了,大哥(堂哥)自己起了新的房子。父亲说:“不去了。”后来我问父亲:“三哥叫您去吃饭,您为什么不去?”“你大伯娘都不去,我去吃什么。”父亲气冲冲地回答。“不会吧,大伯娘不是和三哥一起吃的吗?”“你不知道呀,分开吃了,大伯娘搬回老屋住和吃了,和你二哥一起。”父亲怒气冲冲地回答。“不会吧?”“是真的。”我不禁愕然。
真觉 wrote:
病中有感(二首)病染沈疴久,幽居似雁孤;现身非长者,问疾可文殊?医既乏卢扁,药还寡醍醐;寂寞难竟日,西向念南无。  又忧抱采薪月有余,服劳承慰已萧疏;畅怀谁是芝兰友,伴寂空留贝叶书。日对药瓯怯苦口,夜临枕席怕沾胠;一因一果须亲受,何事咨嗟叹惄如。 原载《海潮音》第三年第四期(1922年),署名“持松”。
读到“一因一果须亲受,何事咨嗟叹惄如。”似有所感!每日常应自省!
:S
刚在飞蛾老师的帖子里看到“身、口、意三密”的文章,就在楼主的文章里看到详细的有关内容。论坛真好!
随喜进步!
(以下内容摘自李兆生老师著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此尽言内操之景,左重则左虚,概指重者,或感觉气至而重,或意念重,或由意动而过,重之以力,或失势之重,均列为气化衡准之虚杳。此事武为。左右亦然。或言其势,以神意重之左右,则势之左右虚杳,势以气化而事神明。
佛教里有一句话:“广结善缘”。父亲很少说别人的不是,小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母亲就喋喋不休在那里说这说那,父亲总是一言不发,就顾着在那吃饭。十岁左右吧,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搭我从镇上回老家,正碰上父亲的一位老熟人在修路,父亲亲切地和他打了招呼,并且说:“修路好,修路好,修路就象修身一样。”想想,还是人老实一点好,相信因果报应,不会胆子很大,什么都敢做。
父亲到目前为止只买过一双唯一的皮鞋,有一次,父亲拿出他的钥匙,那是一个钱包,钱包上面有一排的钥匙扣,既可以用来装钱,也可以用来套钥匙。我一眼看到了父亲的钱包,心里面有说不出的滋味,那个钱包是我在读书的时候买给父亲的,离现在有十年出头了,同样的钱包我也买了一个,父亲的钱包还在,用得好好的,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而我的呢,早就不知道去了哪。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叮嘱我要节省用钱,免得要用钱的时候自己拿不出来,现在想来真是句句珠玑,再想想自己现在两个口袋都是空空的,真是惭愧得很。再想想自己在房间里摆得到处都是鞋,什么皮鞋、靴子、运动鞋,很多穿穿就放在那,什么时候逛街了,碰到喜欢的,又买上一双,心里又越发的惭愧了。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如果花钱买书,我和父亲都是一样舍得发钱的。而且买李老师的书特别是值得。象我最近买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真真是宝贝。希望还没有买的学友有条件可以购买。
谢谢!
离中心近不近?从中心去那里要怎么走?
杨丽萍小侄女·萨顶顶·万物生(视频)
这两天,一直在网上搜索观看了杨丽萍的舞蹈,象《雀之恋》什么的。
杨丽萍真是一个热爱跳舞的艺术家,可以把跳舞似为自己的生命,看杨丽萍跳舞全身由内向外所散发出的气息,很能感染人。由此也想到父亲说:“推玉环桩,人不能太懒了。”“练功什么的,人不能太懒了。”而观看杨丽萍的舞蹈,全然找不到懒的气息。由心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观看它的人。
推玉环桩也有一年多的时间,每次和父亲交流,父亲总是会指出我不好的地方,而“懒”字又是父亲说我的其中的一个不好的地方。照父亲的方法纠正了自己的动作,马上觉得在练习的过程中整个人都是很提神的了,哪里还有机会去“懒”呢。不全神贯注哪里练得好。应该讲做任何的事情都应该这样,要很认真地去对待。往往玉环桩的动作做得不对,联想到生活中自己有很多事情也是做得不对的,不是做得不足便是做得太过了。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别人指出了,自己还是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以为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由此想到,在平时生活中的自省和练功过程中的自省是多么重要。
父亲很少帮我们买衣服,大概是家庭不是很富裕的原因吧,我记得有一次读小学的时候,我的衣服已经短得不能再穿了,父亲还不知道帮我买,因为父亲实在是太忙了。又要帮母亲干农活,又要工作,又要带我和大哥在一起读书,还好,父亲工作的小镇离我们家不是很远,父亲便把奶奶接出来帮我们煮饭。那次我非常地生气了。那时还是八十年代,父亲带我到百货大楼,百货大楼找不到合适的,我生气地从百货大楼的楼上跑下来,不再理父亲,父亲从楼上追了下来,说:“咱们到其他的门市部看看。”说完,便拉着我的手。那只手太温暖了,温暖得我再也找不到生气的理由。可是对于买书,父亲从来都不吝啬,只要我需要,父亲会毫不犹豫地掏钱给我买下来,我从来都不会因为缺钱而不能读书或者买不到书。父亲对待书的态度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永远地感激和感谢他!
谢谢二位的留言。我的父亲现在练功蛮勤奋的,虽然我们这里是南方,但是天气依然是寒冷的。晚上父亲便和麦伯伯两个人在我家一楼练功。我回去他正在一楼拖地板,我打趣地对父亲说:“爸 ,你们的练功条件挺好的,专门有一层楼来给你们练功。”父亲呵呵直笑。 
父母亲年纪都大了,我们对他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只不过是希望他们能身体健康,好好地生活。
依稀记得父亲在我小的时候背着我去田里看水,我们一路说笑着去,一路说笑着回来。
有一次,母亲去插田的时候抓住了一只很大的青蛙,母亲说把它杀了煮给我吃,我一看,那只青蛙好大呀,伸展开足足有母亲的手掌那么大,那次我乐坏了,记忆中再也没有吃过比那次还要好吃的东西。
和大伯分家后,奶奶便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奶奶也很心疼父亲。2005年春节奶奶去世,在去世前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奶奶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可能是老人家的肚子比较容易饿些,晚饭还没有煮熟的时候,奶奶的肚子便饿了,然后奶奶便在那里大声地喊:“石螺碗呀!石螺碗呀!”父亲忙着也没空去搭理她,等父亲有空了从厨房那边走了过来,父亲便用力地去摇奶奶的手大声地说:“你这个母亲呀!你怎么这样。”奶奶便立马不说了,生气地把嘴巴呡得紧紧的,奶奶确实是非常生气了,等父亲把晚饭煮熟了,奶奶的脸也开了,不再是生气的样子。因为奶奶的眼睛看不见,吃饭时,我们便找了个大一点的碗,把饭和菜夹到一起,奶奶还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也许她真的是希望象自己还是在眼睛亮的时候那样象一个平常的人一样地吃饭。
奶奶去世那时,我看见奶奶呼吸着的嘴巴不再动了,便说:“奶奶已经过了。”父亲在旁边说:“没有,没有,还没有呢,还在动呢。”又过了一会,我发现奶奶的嘴巴真的已经不再动了,便说:“真的不再动了,你怎么还说动呢。”抬头望望父亲,父亲也没有说话,从来不流眼泪的父亲眼睛已经湿润了。我的泪又流了下来。
梦中,经常会出现奶奶的身影。
奶奶去世前的几个月,人已经很糊涂了。经常是晚上上厕所完了便不知道回床铺,还在那里大喊大叫,因为她找不到床在哪了。父亲索性和奶奶一块睡,奶奶睡床里面,父亲睡床外面,晚上奶奶有什么动静,父亲立马便知道了,晚上奶奶上完厕所,父亲便拉着她的手把手带回床铺继续睡觉。冬天冷的时候,奶奶怎么也睡不暖和,父亲便把火盆放到奶奶的床底下,这样奶奶晚上睡觉的时候便不见冷了,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了。父亲真的好聪明呀!

原来老是在别人的文章里看到什么“共和国的脊柱永远不会倒”、“共和国的脊柱永远压不垮”、“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之类的话,字面上的意思是这样了,内在的含义是不理解的,以为只不过是一句空的口号,喊喊好听而已,通过练习玉环桩的“金顶沉锋”的动作,很点体会了其中的意思。练功中的许多东西原来和生活是相通的。
非常地想去那里!
一直想写一篇父亲的文章,在心里酝酿了好久,今天终于可以提笔来写了。
我的父亲原来是一名很普通的国营企业的干部,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了。小时候就觉得父亲不简单,从别人的话语中也知道了父亲的一些不同于人的地方。父亲的朋友经常在我和哥哥面前说的一名话便是:“你父亲太老实,长大不要学他。”我们两个都似懂非懂,不做任何回答。那时,父亲经常出差,父亲出差的皮鞋永远都只有那一双,头尖尖的,早已经过时了,每次出差前和回家后,父亲都会亲手把皮鞋擦得干干净净,亮晃晃的。有一次,我好奇地问父亲:“爸,您就不知道花钱在外面叫别人擦一下吗?”父亲很生气地说:“我出去叫别人擦皮鞋,挣这个面子,你们兄妹两个还有钱来读书吗?”从此我就再也不敢在父亲面前问类似的问题。
八几年的时候,我和父亲、大哥在单位的水塔上有一张合照,我们三个蹲在水塔上,父亲一脸的憨厚,大哥一脸的精灵,他俩笑眯眯地,而我则把头昂起,看着天,也是微笑着,可惜母亲没照,在老家没上来呢。那时我和大哥都在读小学。父亲那时也就三十多岁吧!
小时候未懂事的时候,就经常看见父亲对大伯很好,来客人了,都要叫上大伯来一起吃饭,而大伯也是很信任父亲的。对待大伯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三个堂哥,父亲总是没有一点情面可言,做错了事,劈头盖脸地把他们教训一顿,很严厉,他们也不敢做声。后来参加工作了,出来社会上做事了,心里不是很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又不是自己儿子,那么尽心尽责地教育干吗?搞不好还会得罪人。直到多年以后才有点理解父亲。才知道父亲给予自己很多,最重要的是父亲给自己做出一个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榜样,也曾经迷失过自己,看不起父亲的所做所为,过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愚蠢。愚蠢的人总是事情过后才知道自己的错误,而那些看上去笨笨的人,不善言辞,从不花言巧语,却隐藏着人生的大智慧。岁月的沧桑在父亲的脸上留下了皱纹,却从来都抹不去父亲心底的纯朴、善良。

父亲又一次很详细地跟我说他是怎么练习玉环桩的,我心里倒吸了一口冷气,原来要这样练习玉环桩呀,这样可比原来的难度大多了,我原来还练得蛮轻松的呢?真真是“看似简单却艰辛”!
晕了,直到昨天,父亲还在纠正我“金顶沉锋”的动作,不过,现在我知道自己错在哪了,下蹲的角度是对了,腰没有直。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1NDIwNjk2.html
什么才是修真和处世的火候?------心之光明犹火也,神而变化其龙乎(文熙)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2255.page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心之光明犹火也,神而变化其龙乎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金锋抖肘的内涵重于有形 (文熙)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4477.page
“山高人为峰”,应该是攀登的越高越好、修为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才对!---回答邮箱提问:我为什么没有循经的感受?(文熙)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5176.page
谢谢您的鼓励!我的职业并不是老师,我只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发出以上的感慨!
记得我在网上看了胡斌小朋友的报告《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报告中真实地讲述了他自己曾经是一名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学生(16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孝顺父母,不做坏事,也不再以做坏事为荣,心里受到了许多的感触。在论坛中,文熙老师也反反复复地强调心性修为的重要性,心的力量真的很强大,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现实中的力量,控制我们的行为举止,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在报告中,有一词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那就是“感召”。《太上感应篇》篇首也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心善自然可以感召好的东西,心善自然可以净化世界。把自己的心修好,自然练起功来就会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文熙老师在论坛上文章真的是不虚言。指出了心性修国的重要性,为我们初学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没有想到的是,丹经武学还给予了我更大的惊喜。
父亲不止纠正了我玉环桩中“金顶沉锋”的动作,还不断地纠正了我“玉虚呈华”、“予注中元”中手和脚的动作,我简直不知道父亲从哪里来的灵感,他说看李老师推玉环桩的光盘看到的,我心想:我也看呀,我怎么就不知道呢?还有呀,经过我不断地鼓励,父亲有一天告诉我:“我现在推玉环桩可以一次性推2个小时了。”虽然练功并不是以时间的多少来定论的,但是从这里我可以看出父亲对丹经武学的热爱!而且在和父亲交流学习丹经武学的心得体会的时候,可以和父亲没有任何障碍地交流和沟通,能够和自己的亲人相处得如此融洽沟通无碍,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曾几何时,和父亲能够相处得如此融洽,那是自己小时候的事情,随着慢慢长大结婚生子,渐渐地和父亲有些疏远了,想不到丹经武学,把我们的亲情联系得如此紧密!小时候,父亲可心疼我了,曾记得父亲背着我去田里看水时宽大的肩膀;曾记得父亲在自己考得好成绩时欣慰的笑容;曾记得父亲的諄廓教诲......不经意间,白发已爬上父亲的双鬓,父亲的肩膀已不再宽大而是有些微驼了,(我曾跟父亲说:“您坚持练丹经武学,您的自由身姿会挺拔好看的。”)父亲也没有了往日的青春活力,父亲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坐在单位的桌子上,和同事打大字牌,父亲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打蓝球,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夹着个公文包出差回来。父亲老了,而我长大了。还有我挚爱的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知道什么才是永恒的?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丹经武学,早日明白这个道理。
还有母亲,有一次她告诉我:“我昨天有点想感冒了,我心想怎么办呢,孙女还小,感冒了就不能带她,于是昨晚我就拼命地练金锋抖肘,比以往都努力些,结果感冒就好了。”“真的吗?”“真的。”父亲练了丹经武学一年多,也从来没有感冒过,从来都没有吃过药,本来父亲身体就好,但是感冒牙齿疼还是有的,南风天的时间腰也会疼得动不了,现在身体改善了不少。想不到丹经武学,给我们全家都带来了健康!
值此春节佳节之际,祝天下所有的父亲和母亲身体健康!事事如意!也祝李老师全家幸福安康!春节快乐!祝中心所有的老师以及丹经武学的学友身体健康!春节快乐!
支持楼主的观点!
然后就出现下面的届面,就ok了
然后就出现下面的届面,就直接点击“主题帖 dao 1008”的位置就可以了。
最近我发现论坛有个功能挺好的,比如我特别喜欢看dao 1008先学的文章,原来要到处找,每个版块都要去找,现在不用了,只需要点到dao 1008的“个人资料”处如下图左下角处
想起希海大哥的一句话:“我想让其他的老人也尝尝人间的温暖。”多么朴实的话。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想起李老师说过的话:“欲写青山藏人间。”“更愿春风行千里。”
2012年来到了,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认真地学习丹经武学,多练功,多看书,也希望所有的丹经武学学子能好好地学习丹经武学,我们能够共同进步,有机会能够聚在一起交流!
也祝大家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当然了,也祝李老师以及中心的老师们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本来心情不太好的,来到论坛看看文章心情就很好了!想起中心心里很温馨!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瑞靄芝華 » 文章发表人是 瑞靄芝華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