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太白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太白 » 文章发表人是 太白
发表人 内容

选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38025.htm


   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著。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後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文化背景和编选过程 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形式发展并趋於定型成熟的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与之相适应的是文艺理论中对文学概念的探讨和文学体制的辨析日益精密。宋文帝刘义隆立儒﹑玄﹑文﹑史四馆﹐宋明帝刘彧分儒﹑道﹑文﹑史﹑阴阳五科﹐都可以标志文学已经取得了正式的独立地位。

文学作品的数量众多﹐对它们进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乃应运而生。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代以迄陈﹑隋﹐总集共有 249部﹐5224卷﹐其中著名的有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宋代刘义庆的《集林》﹐但都已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总集﹐就是《文选》。

南朝的统治阶级上层﹐大多爱好文学﹐并以此作为门第和身份的一种标志﹐因而奖励提倡﹐颇多建树。萧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据《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他的门下有许多文人﹐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并从事文章著述。当时东宫有书近3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所著文集20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10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20卷﹐《文选》30卷”。《隋书‧经籍志》於《文选》 30卷﹑《古今诗苑英华》 19卷之外﹐在谢灵运《诗英》下注:“又有《文章英华》30卷﹐梁昭明太子撰﹐亡。”由於《隋书》的编撰者并未见到原书﹐所以也可能是《文选》或《英华集》的异名。

根据封建社会的一般情况﹐达官贵人主编的书籍多出於门下文人之手或至少有门下文人的参预。萧统以太子之尊﹐引纳文士﹐当时负有重名的刘孝绰﹑王筠﹑殷芸﹑陆倕﹑到洽以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都曾做过东宫的属官或为萧统所赏接﹐这些文士中极可能有人参加过《文选》的编定。

编选范围﹑标准和分类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於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於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後的几年间。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 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於分类过於碎杂﹐因而也遭到後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後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这一标准的著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在矛盾。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选序》)。他指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东王书》)﹐同时还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除了选录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同时﹐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则摒而不取。至於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後代的学者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後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在缺陷。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例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宋人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决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尚书序》同样也出於晋人的伪造。同时﹐书中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等﹐题下注明“并序”﹐实则序文显系史传文字﹔後者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答书的原文﹐陆机﹑陆云各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李善在注释中就已指出顾彦先应是全彦先﹐而且除了 1首以外﹐其他3首均为拟妇答夫的语气。此外﹐还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当等等﹐也是这个选本的不足之处。

历史作用和“文选学”的发展 由於《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後《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诂﹑评论更难数计。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最早的《文选》研究者是隋代的萧该。稍後,在隋、唐之间有曹宪,“文选学”的名称就见於《旧唐书‧曹宪传》。这两位学者的著作都题为《文选音义》,也都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高宗时代李善的《文选注》。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号称“书簏”。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近1700种,前後数易其稿。高宗显庆三年(65,书成进呈。他的注释偏重於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但对文义的疏通则比较忽略。凡作品有旧注而又可取者,即取旧注入书,例如《二京赋》取薛综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他自己对旧注的补正,则加“善曰”以志区别。李善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而且在于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後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辑佚的渊薮。《新唐书‧艺文志》尚载有他的另一部著作《文选辨惑》10卷,已佚。 

至今流传的另一种唐人注本是玄宗时代的《五臣注文选》。所谓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吕延祚所组织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 5人。据吕延祚在开元六年(71的进书表中说,李善的注释只知引用过去的载籍,而没有把作品的旨趣注释清楚,因此在他的组织主持下,由吕延济等重新作注。吕延祚虽高自标榜,而五臣的学力不逮李善,书中荒陋错误之处极多,以致受到了後代许多研究者的指责。《四库全书总目》在概括叙述了前人的批评以後指出:“然其疏通文义,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也。”可以认为是比较公允的见解。五臣注本较李善注本多出古乐府1首。李善注和五臣注问世以後,宋代就有人把两者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李善注的原帙反逐渐湮没不彰。其後又有人从六臣注中辑出李善注单独刊行,今天所见的李善注本多属这种情况。此外尚有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23卷,撰人姓名无考,书中引据,除李善、五臣注而外,尚有陆善经注、《文选钞》、《文选音决》,今皆不存。 

宋代的“文选学”渐趋衰微,有关的专著大都是摘录排比辞语典故,如《文选双字类要》、《文选类林》。一些比较认真的研究成果,则散见於笔记、诗话中。元代的著作不多,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刘履的《选诗补注》。明代文选学成就无多,张凤翼《文选纂注》杂采前人众说,稍有可取。 

清代朴学大兴,学者在专攻经、史、子部之外,发其馀力於《文选》,不论校勘、音韵、训诂、考订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绩。较为重要的研究专著,如:汪师韩的《文选理学权舆》 8卷、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 1卷。分门别类,就《文选》的各种问题加以论述;胡克家《文选考异》10卷,以宋淳熙尤袤刻李善注本为底本,据宋吴郡袁氏、茶陵陈氏刻六臣本以校刊异同;张云璈《选学胶言》20卷、梁章钜《文选旁证》46卷、朱珔《文选集释》14卷、胡绍瑛《文选笺证》30卷、许巽行《文选笔记》8卷,从音韵、训诂、考订等不同方面对李注作补正发明,尤以梁、胡二氏的著作更为精博;何焯《义门读书记》5卷、於光华《文选集评》15卷,重在文义的评论,虽不脱八股文积习,但亦不乏一些可供参考的见解。降及近代,有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 8卷和骆鸿凯的《文选学》。 

今天所见《文选》版本,除上述唐写本《文选集注》外,尚有唐写本《文选》白文、《文选》李善注、《文选音》,均敦煌残卷,有一部分曾收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影印行世。刻本最早的为北宋明道本,已残。传世宋刻的影印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宋刻六臣注本和中华书局影印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李善注本。通行本为清代胡克家翻刻尤本,中华书局在1977年曾把胡刻本缩印,并附《文选考异》於卷末。 

本贴转自:http://www.tomatolei.com/show/350.htm发布时间:2007-9-3  

  教育专家呼吁应该尽快建立动画片分级制度,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总是喜欢扮成奥特曼的模样,追着“怪兽”不停地打。这个暑假,小宇最想做的就是每天都能看一集“奥特曼”,然后再练习一下刚刚学到的“招数”。暑假就要结束,但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看了一个暑假的日本动画片,尤其是像“奥特曼”这样充斥暴力情节的节目后,性格都有所改变。家长们担心,这些充斥着暴力、血腥甚至色情情节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发展不利。教育专家呼吁应该尽快建立动画片分级制度,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奥特曼几乎成了班上小朋友必看的动画片,从小班到大班,可以说没有一个小朋友不喜欢奥特曼,就连女孩子也很痴迷。”天河区某幼儿园老师张丹(化名)说。她告诉记者,班里有个叫陈小宇(化名)的小朋友,是个很聪明的男孩,在学习上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就是非常调皮,常常扮成“奥特曼”的样子欺负小朋友。后来她从陈小宇妈妈那里知道,原来小宇很喜欢看奥特曼超人,就是在家里也喜欢扮成奥特曼的样子,到处追着装成怪兽的爸爸打。


小朋友喜欢模仿奥特曼


“班上不止陈小宇一个,其他小朋友也很喜欢模仿奥特曼,”张老师觉得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和模仿力都很强,但是还不能辨别是非好坏,看多了奥特曼这样充斥暴力情节的动画片,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倾向。


采访中,小云雀艺术幼儿园的家长们向记者表示,他们东×湾小区的小孩子,从1岁到5岁,没有不喜欢看奥特曼的,成天一放学就在小区里模仿节目里的情节打打杀杀。“他们总说自己是‘奥特曼’,别的孩子是‘怪兽’和‘魔鬼’,”周女士有个儿子,今年4岁,她告诉记者,看了奥特曼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变得特别好斗,攻击性会变得特别强,经常对别的孩子拳脚相加;而在被批评的时候,孩子脾气也会很犟,很难被说服,也不会认错。


据了解,奥特曼英文名为ultraman,在香港被称为咸蛋超人,现在已发展到了40多个,每个奥特曼自成一个系列,分别有几十集不等。而现在市面上最为热卖的迪迦奥特曼,共有52集。


“不仅仅要看奥特曼,还要穿像奥特曼的衣服,小朋友对奥特曼的追捧已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张丹告诉记者。这些“奥特曼迷”们除了要看奥特曼的节目,玩具也非奥特曼不选,就是穿衣服、穿鞋也要有奥特曼的标志才行。曾女士有个5岁的儿子,她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孩子每天晚上都要穿上奥特曼的衣服才愿意睡觉。


而一些精明的商家也发现了这个商机,很多小商店、超市都做起了和奥特曼相关的生意。记者在中山八路某儿童服装城看到,有的商家干脆成了奥特曼系列商品的专卖店,店内商品从服装、文具到玩具一应俱全,仅仅衬衫就有几十种之多。


垃圾动画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在日本本土被政府禁播的日本动画片,在我国却不受任何限制,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VCD光碟到处都有。在日本,像“奥特曼”这样的动画片,规定在黄金时间是不能播出的,而且要满一定年龄并且必须有家长陪同时才能收看。


这些垃圾动画节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网友louisa认为:“现在的日本不是在为自己的孩子制造动画和游戏,而是一种文化侵略。”网友Jmum也觉得“色情游戏入侵青少年是日本新的鸦片战争,打倒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下一代,必须严加防范”。网友“骆驼-绿色”更是指出“好多日本的游戏里就有版图扩张的倾向,而且直指中国”,“孩子在家看了之后,晚上做噩梦,有百害而无一利”。


市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崇拜偶像的敏感期,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这个时期,很容易会找一个偶像来崇拜,因此这时对他们的引导至关重要。为了保护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应该为动画片建立严格的分级制度,并促进国家建立相关的法律。


年初,一度在央视热播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播出不久后,便由于片中反面人物的暴力、粗口等情节而被观众质疑,最终遭到停播。可是,当初被《虹蓝》视为赶超目标的日本动画片奥特曼却没有收到任何禁令,在市内各大商场的动画片柜台上,奥特曼的系列动画片光碟依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大连方言



俺――――我 
喃(n?n)们――――你们 

血――――非常,特别 
极好个――――非常 
三不动――――动辄,动不动 
管多――――从来,经常 
盖(该)言了――――该着了(通常指倒霉的事) 
彪――――傻,蠢 
彪子,潮乎蛋,哈拉――――傻子 
彪乎乎――――傻乎乎 
卡乎乎――――土气 
木孜孜――――木讷,迟钝 
潮――――同“彪”,傻 
饼子――――笨蛋,孬种(亦作动词) 
苛了――――没办法了 
开了――――有时同“苛了” 
毁了――――遭了,不得了 
草芥了――――没有办法了,同“毁了”、“苛了” 
干净、绝了、绝门儿了――――好 
受――――爽的意思 
玄了、老了、老鼻子了――――很多 
海(hāi)海的――――形容特别多 
擎等着――――干等着,只等着 
姿势――――干净、漂亮、优美(形容人的长相、姿态等) 
待人(yín)亲――――惹人喜欢 
肋(lē)脦(te),脦肋――――邋遢,不利索 
赖(l?i)塞(sai)――――肋脦,不利索 
脏约约――――脏兮兮 
更儿更儿――――不服气 
刺(ci)棱――――同“更儿更儿” 
展样――――很炫耀、很得意的样子 
嗷嗷巴三――――吵吵巴火 
与与嘬嘬、与与踢踢、与与戚戚――――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狠丢丢――――狠狠地,恶狠狠 
嘎实――――舍得 
特味儿――――亦作“得(dě)味儿”。“特意”的意思 
赶来――――但是 
刚么、约(yǔe)么――――估摸、估计 
管多儿――――经常,总是 
待早、再早――――以前,过去 
全乎――――全面,齐全 
一点儿都不来(l?i)旋――――一点儿都不骗你,一点儿都不撒谎 
赖叽――――唧唧歪歪 
狗气、狗势――――小气 
小鼻心眼――――小心眼 
墨肌――――缠人 
寞道――――磨磨叽叽 
蔫――――慢 
迂叨、絮叨、絮烦――――唠唠叨叨、絮烦 
说胡――――胡说,胡扯 
迷了魔了――――丢了魂似的 
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屋脊六兽――――没着儿没落儿的 
稀了马哈――――马大哈,马马虎虎 
猴精八怪――――很精明 
害了――――坏了,糟了 
邪性――――邪门 
硌痒人――――烦人 
轻腚子狼叽――――不稳重 
悄没(mo)声地――――悄悄地,不声不响地 
虚礼冒套――――虚情假意,不实在 
虚乎――――大惊小怪,虚张声势,忽悠 
惊虚虚的――――大惊小怪的样子 
一包子劲――――很起劲,很卖力 
一肚子坏水儿――――一肚子坏心眼、坏主意 
猜――――泥泞 
削――――薄 
血乎溜丫――――血淋淋的样子 
噤(jīn)噤――――因寒冷而哆嗦 
孬――――(手)因为寒冷而伸不直 
嗓门旋(xuàn)儿――――倒霉蛋儿 
小 biāng cào――――骂人话 
鳖羔cào――――骂人话 
杂碎――――骂人话 
泼实――――能吃,不挑食;能吃苦 
哑巴悄悄――――悄无声息,偃旗息鼓 

逮饭――――吃饭 
卡睡――――瞌睡,困 
爪(zu?)乎――――欺骗,欺负,耍弄 
哈(h?)乎――――呵斥、训斥 
让喃(n?n)开了――――被你们耍弄了 
瞎勒勒、彪说六道――――胡说八道 
有章程――――有本事 
不哈(h?胆儿――――不托底,拿不准 
太不像了――――太不讲究了 
熊银――――骗人 
行当――――马虎 
得瑟―――― 
咋呼―――― 
舞舞咋咋――――咋咋乎乎 
凶耀――――气势汹汹的样子 
找罐子拔――――找不愉快,找别扭 
显摆――――表现自己 
猫赖――――耍赖,玩赖 
插当儿――――夹塞儿 
哥了――――搅和 
固拥――――移动,挪动 
攒齐――――逗弄 
诅囔――――可恶 
白愣――――摆弄,收拾 
归拢归拢――――整理整理 
作(zǔo)搓――――糟踏 
乖――――碰,触摸 
舔巴――――巴结 
嘎(g?乎――――相处 
泡嫚――――泡妞,搞对象 
走家――――回家 
卷(ju?n)球――――踢球 
竞(亦作“定”)岗锤――――“剪刀-石头-布” 
藏猫忽――――捉迷藏 
打野卯――――一种游戏 
写门――――开门 
写,嗨(hāi)――――砸,拍(如:用砖头~死他) 
压车――――塞车,堵车 
擓(ku?i)――――挠痒痒 
蹲点――――解大手 
许――――吮 
影――――吵杂 
哈――――倒塌 
炸(zà)――――冻,冰。例:水冷得~手 
辜费――――浪费,浪费掉 
惹乎――――惹,招惹 
耳食――――理会 
昆――――理会、搭理 

墨黑(hě) 墨黑(hě)――――形容黑 
跳白跳白――――形容白 
焦酸焦酸――――形容酸 
稀甜稀甜――――形容甜 
巴苦巴苦――――形容苦 
齁(hōu)咸齁咸――――形容咸 
胶粘胶粘――――粘乎乎 

清酱――――酱油 
忌讳――――醋 
豆腐语――――豆腐乳 
刺锅子――――海胆 
海蛎子――――牡蛎 
巴梢――――章鱼 
梨糕――――冰糖葫芦 
毛嗑(kè)――――葵花籽 
咪咪嘎――――知了 
刀梁――――螳螂 
活朗子――――蟑螂 
晚霞子――――衬衣 
布拉吉――――连衣裙 
版儿票――――月票 
钢蛋儿、钢蹦儿――――硬币 
擦(c? 子――――橡皮 
猴皮筋――――皮筋 
对象――――男朋友、女朋友、夫妻在别人面前谈论对方时 
老对儿――――同桌,搭档 
啦啦嘴子――――后进生。过去老师称成绩差的学生为~。 
拉巴――――最后一个(名) 
泡将――――吹牛的人 
大尾(yǐ)巴狼――――装相的意思 
二伊子――――不男不女的人,阴阳人 
便所――――厕所 
瓦(wá)斯――――煤气 
者子、片儿汤――――没用的、扯淡 
浪包――――爱打扮的人(贬义) 
海头――――海边 
偏厦子――――棚厦、小房 
笆篱子――――监狱 
马葫芦――――(污水)井 
臭油子――――沥青 

在神仙的家族中,有位专管人间婚姻的月下老人,传说,谁与谁能成夫妻,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红绳系足选定的,所以民间多有给他塑像、立庙,以求佑护的。 
旧时杭州的西湖边上,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怀春的少女,慕偶的寡男,进去烧香、抽签、许愿的,络绎不绝。祠中的神签,七七四七九支,第—支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支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极为巧妙地点出了人们对月下老人祈求的主题。 
且说这位月下老人第一次被人发现,是在唐代。 
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位韦固,少年便丧父母,总想着早点完婚成个家,然而多处求婚,没有一次成功的。这—回他来到宋城,住在店中。同宿的客人,介绍他与前任清河司马潘防的小姐议婚,讲好次日早晨在店西边的龙兴寺门前与对方碰头。韦固求婚心切,天刚蒙蒙亮就跑去了。这时,月儿将落,但月光还明亮,只见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儿检视文书。一瞧那文书,却是一个字也不识。韦固便好奇地问:“老伯您看的是什么书呀?我小时候也曾下过苦学功夫,字书没有不认识的,就连天竺的梵文也能够读懂,唯有这书是从来没见到过的,怎么回事呢?”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世间的书,你哪有机会看到?”韦固又问:“那么它是什么书呢?,”老人说:“幽冥界的书。”韦固问:“幽冥界的人,怎么会跑这儿苎呢?”老人说:“并不是我不应当来,却是你出门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着人间的事,当然要常来人间了。又问:“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韦固听大喜,忙问:“我韦固孤身一人,愿早完婚娶,生下子嗣,十来年中多处求婚,都没有成功的。今天有人约我来商议向潘司马的小姐求婚,可以成功吗?”老人答:“机缘还没到。你的妻子,现刚刚三岁,要十七岁才进你家门。”韦固大失所望,顺便着问一句:“老伯背袋中装的是啥?”老人说:“红绳子,用它来系该做夫妇的男女之足。当地们坐下时,我便悄悄地给他们系上,那么,即使他们原生于仇敌之家,或者一贵一贱像天地悬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当差,或者吴地楚国不同乡,只要这绳—系,谁也逃不脱。你的脚,已系上那位的脚了,追求别的人有什么用处?”韦固又问:“那么我那妻子在哪里呢?她家是干何营生的?”答道:“这店北边卖菜陈婆子的女儿。”韦固说:“可以见一见吗?”老人说:“陈婆子曾经抱她到这儿卖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给你看。” 
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见来。老人便卷起书背上袋子走路,韦固赶紧跟上去,一路跟进菜市场,有个瞎了只眼的婆子,抱着个大约三岁的小女孩—一那女孩穿得破烂,模样儿也十分难看。老人指点他看说:“这就是你的夫人。”韦固一见不由大怒,说道:“我杀了她,行不行?!”老人说:“这人命中注定将享受爵禄,而且是靠了你才能封为县君的,怎么可以杀得了呢?”说完老人便消失了。 
韦固回店后,磨快—把小刀,交给他的仆人说:“你向采干练能办事,如替我将那女孩杀了,赏你一万钱。”仆人应允。第二天,仆人身藏,小刀来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上一刀,整个集市哄动起来。仆人乘乱狂奔逃了回来。问:“刺中厂没有?”仆人说:“本来想刺地心的。不想只刺中—了眉心。”此后,韦固又多方求婚,仍然没一次成功的。 
十四年后,因为朝廷念其父生前有大功,任命韦固为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让韦固兼职治理刑狱,认为韦固有才干,便把女儿嫁给他。小姐年龄约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极是满意。只是她眉间常贴着块花钿,就是洗脸时也不取下来。完婚年余,韦固再三问戴花钿的缘由,夫人才伤心流泪说:“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亲女儿。以往父亲曾做宋城县令,死在任上,当时我尚在襁褓中,母亲、哥哥又相继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处庄田,和奶妈陈氏住在那儿。庄田离旅店近,每天卖蔬菜度日。陈氏怜悯我幼小,一刻也不愿分别,所以常抱着我上菜市。一天,被一丧心病狂的贼子刺了一刀,刀痕至今仍在,所以用花钿盖上。前七八年,叔叔到附近做官,我才跟他来这里,如今又把我当亲生女儿嫁给您。”韦固问:“陈氏—只眼是瞎的么?”夫人说:“是呀。你又怎么知道?”韦固坦白承认道:“刺你,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叙述一遍。夫妻二人经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爱。后来生下儿子韦鲲,做到镇守边关的雁门太守,王氏夫人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 
韦固的故事传开后,人们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间婚姻的,只不知他姓甚名谁,只好称为“月下老人”。他的神祠、塑像便在各地兴建起来。
甲骨文的价值


    甲骨文所反映的内容虽然比较广泛,但由于形式干篇一律,且字句简单,又加上能认识的还不到全部单字的一半,所以要用甲骨文来解释全部商代社会生活是有困难的。但甲骨文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许多情况,丰富和证实了古代文献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甲骨文中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内容,例如,从成汤(卜辞中称大乙、唐、成)到第二十九个商王文丁(卜辞中称文武丁)的庙号和帝系,绝大多数都能在卜辞中见到,这反映了商代统治者对宗法传承的重视。卜辞中有一种人叫“贞人”或“卜人”,他们除了在祭祀占卜时代表商王言事之外,还要传达上帝和鬼神的意志,当然要顺从商王行事。从卜辞中可知,商代统治者由商王、臣僚、诸子、侯伯、史官等人组成。被统治者是平民和奴隶,奴隶有羌、仆、奚、妾、众等,他们担负着繁重的劳动,还经常被杀伐、赏赐和买卖。奴隶常常被用来作为祭祀的牺牲品。甲骨文中有许多刑罚的象形字,反映了商代刑法的残酷。如卜辞中的“幸”字,是手拷一类刑具,“辛”字即文献中的“剞剧”,用作墨刑的刀凿一类工具。“剧”字,甲骨文写作   是用刀割鼻子的象形字。“别”字,甲骨文写作  ,像用刀锯去掉人的一只脚。“宫”字,甲骨文写作{与王},像用刀割掉男子的生殖器。“伐”字,甲骨文写作{与王},即砍掉人的头。古代早有五刑之说,墨、劓、刖、宫、大辟(杀头),这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证据。还有好多字、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压迫的事实。

    中国的城市产生很早,甲骨文中有“邑”、“鄙”二字,邑即城市,  是郊野。这与文献中所记有“国”、“野”之别是一致的,城即国,即野。卜辞中有“受年”与否的话,如“妇姑受年”、“子渔受年”、“雀受年”等。受年即收成,农业收成好坏是事关国计民生之大事,故商王和贵族等都十分关注。当商王卜问的结果是“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之时、商王就放心了。当时农作物的种类已比较多,有黍、稷、稻、麦等。卜辞中“受黍年”、“受樱年”的记载最多,这说明当时以种黍子和谷子为主。粮食既作为人们的食物、又用来酿酒。甲骨文中的“鬯”字,就是一种特制的香酒。卜辞中有“鬯百,牛百,用”的字句,是说祭祀时用很多这种酒和牛。为了农业生产有好收成,商王经常求雨,甲骨文中有许多求雨的记载,如“求雨于夔”,“求雨于上甲”等。夔、上甲等都是商王的祖先。卜辞也有因下雨太多成为水灾的记载,如“终日雨,大水”,“兹雨佳祸”等。卜辞中还有养蚕、植桑、饲养家畜等记载。

    田猎是商王的日常活动,卜辞中有“王其田,往来亡灾”的记载,意思是说,商王去田猎,往来都未发生灾祸。卜辞中有逐、焚、阱、射、擒等反映田猎方法的象形字。狩猎的动物有象、兄、虎、鹿、麋、鏖、麈、豕、狐、猴、雉等。

    由于商代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所以商王朝十分重视气象的变化。甲骨文中“雨”字非常多,有大雨、小雨、细雨、多雨、雨少、雨疾、猛雨等词,来形容雨量和种类。下雨的日期,卜辞中记载更为详细,如“壬辰卜,五月癸巳雨。乙已亦雨”等。与下雨有关的云、雷、风、雾、阴天、虹等天气景象,都能在卜辞中找到其象形字。

    天文星象与历法在卜辞中亦有记载。如武丁时期的一条卜辞说:“贞,日有食。”另一条卜辞说:“之夕月有食。”这分别说的是日蚀和月蚀发生的情况。从甲骨文中看,商代已有比较先进的历法,当时的人们已经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又用闰月的办法把一年的时间调整到365天多一点,四季的变化在其中,此即古籍中所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早期卜辞将闰月放在年末,历法上叫“年终置闰”,晚期卜辞将闰月放在年中,叫“年中置闰”,这与今日之农历闰月相同。卜辞中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和区分四季,用干支记日,有一套比较科学的历法规则。

    在卜辞中有一种官吏叫小疾臣,是掌管医生的官。能够认识的疾病种类遍布人体周身,包括疾首、疾目、疾耳、疾鼻、疾口、疾齿、疾舌、疾言(发声器官)、疾胸、疾腹、疾手、疾时、疾股、疾止(脚疾)、疾骨等十五种。商王有了病,在由医生诊治的同时,常常通过占卜来祈求祖先保佑,如:“贞,告疾于且乙。”“贞,告疾于父乙。”等等。   


    以上我们举例说明了甲骨文的内容,大到国家政治,小到生老病死,都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是了解商代社会乃至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甲骨文的发现,又纠正、丰富了文献记载,使我们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上。总之,无论就文字发展本身来看,还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来看,甲骨文都堪称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贴转自恩威文化网)

作者:qazzaq321,转自:http://forum.china.com.cn/ciicbbs/read.php?tid=220756
描述:哈纳斯湖



枫桥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清新雅致,隐淡谈忧怨的小诗,使姑苏城外的一荒村小寺,成为天下闻名的胜地;而其作者张继在唐代诗人中并非大诗人,以此一首小诗《枫桥夜泊》而名传千古。寺与诗相名,成为姑苏景色韵昧最浓处。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三公里多的枫桥镇,始建于六世纪上叶梁天监年间,相传七世纪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故此名为寒山寺。今寺东庑还有寒山、拾得的塑像。寺在明清两代迭遭火灾,屡经修复,现有殿堂为明末清初建筑。主要殿宇有大殿、藏经楼、碑廊等。寺外河流映带,石桥高耸;寺内曲槛回廊,绿树黄墙,深得佛禅二昧。寒山、拾得两位神僧给枫桥寒山寺更添禅意。


  有一天拾得正在扫地,寺主问他:“你叫拾得,是因为你是拾来的。你到底姓什么?”拾得放下扫帚,双手合掌而立。寺主又问,拾得立即捡起扫帚扫地而去。这时寒山路过,见此便捶胸顿足地喊道:“苍天,苍天!”拾得莫名其妙地问道:“这是干什么?”寒山回笞说:“没听说过东家的死了,西家的人助哀。”于是,二人作舞,哭笑而出国清寺。


  姓名本是外在符号,自悟本源心性,才是自家的本来面目。因此,拾得拒不回答寺主的问题,只是以双手合掌而立,捡得扫帚扫地而去,以此示禅旨大意。寺主固执地问:“姓什么?”哪能知晓不动道场。所以寒山子捶胸叫苍天感叹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了。


  寒山寺之引人向往,不在于殿堂佛像等有形之物;而在于形之“寒霜”、“乌啼”及种来之“钟声”。张继诗中的那口古钟早已失传,明代又重铸一口悬于钟楼,后流入曰本。一九六○年有日本人募铸青铜钟一对,一挂曰本馆山寺,一挂寒山寺,以示两国佛教交流联谊,这口钟现在仍悬于寒山寺大堆宝殿内。


  旧时诗人,每咏寒山寺,多提钟或钟声,但意境差张继远矣。寺内原有明书画大家文征明书《枫桥夜泊》诗碑,因文字漫漶不清,由晚清经学大师俞樾重写了一块,为中外人士所珍视,拓本流传甚广。曰本人来寒山寺,必带一张俞樾手迹拓片回去以作纪念。另外,一九三六年,苏州名画家吴湖帆与诗人张溥泉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张溥泉大名叫张继。现代诗人张继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又为寒山寺添一段佳话。诗以寺名,寺传钟声。


(本贴转自恩威文化网)

白玉蟾与张天师的一段故事   


张行之 

  白玉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州人(今海南省琼山县),自幼聪敏过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后因任侠杀人,县衙下令缉捕,白玉蟾连夜逃出琼州,改装道士,亡命于福建武夷山一带。自此,他对达官仕途生活的憧憬破灭了,潜心研究道教方面的理论,用发泄悲愤的心情写了好几部著作流传于世,其中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文集》等。(见《宗教词典》319页)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道士,只活到三十五岁就夭折了。 

  白玉蟾生前很崇拜张天师,公元1225年,他从武夷山下山,蓬头跣足来到天师府,拜谒第三十六代张宗演天师,张天师看见这位气度非凡的浪游之士,独具慧眼地把他迎为上宾,相见之后,秉烛长谈彻夜,白玉蟾对道家、道藏方面的论点,提出了多种见解,深受张天师的赏识与称赞!当时,他还建议:“水为道家之本。”意思是说,炼丹、画符、修道、治病以及禳灾求雨等,都必须有一定的法水,才能宣扬道家之旨。白玉蟾这一建议,得到张天师的采纳,这年初冬,他陪同天师选择地点,亲自率领民工修建水井,并取名为“灵泉井”。据《龙虎山志》记载:“灵泉井,在真人府(即天师府)月台之前,甬道之中,白玉蟾真人所开,泉甘香清冽,有异诸井”。现在,这口古井已修葺一新,供游客们参观。 

  白玉蟾参观龙虎山、上清官、天师府等名胜古迹时,还挥毫题写了不少诗画,可惜这些墨迹因为历史的变迁和其他原因,有的被毁坏,有的散失民间,至今遗留下来的只有两首七言古诗,现抄录于下: 

五日连阴雾雨昏,驱车应有北山文, 

惭无吏部回天笔,为我重开叠嶂云。 

石淄涓涓水脉长,野田冉冉稻花香, 

相迎谁似山云意,更借松风十里凉。 

(原载《中国道教》 1989 年第 3 期)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地狱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北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中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还记载了“五方鬼帝”,  
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后来梁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和《真诰》中将“酆都大帝”描绘得就较为系统了,《真灵位业图》神阶第七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注云:“炎帝大庭氏,讳庆甲,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真诰》中说: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丁鬼神之宫,是为六天。第一宫名明纣绝阴天宫,第二宫名豪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敢司连宛屡天宫。传说一般人初死后都要以第一宫受事,而圣贤之人死去是先到明晨第三宫受事,认为人生在世应多做功德善事,才有好结果。上述表明,道教的酆都大帝住在北方的罗酆山,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   及至宋代,有关酆都大帝的记载又有了新的变化。如宋范成大《吴船录》载: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酆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可见宋时人们认为酆都阴君为阴长生,并称王方平为阴王阴长生为阴君。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按日:“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船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在解释“罗酆山”时,俞樾说:“按罗酆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人方象瑛《使蜀日记》亦曰:“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由此可见,宋时酆都大帝的地府迁到了四川酆都县。后有《酆都观诗》曰:“云有北阴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注曰:“道士云,此地即谓北都罗酆所主。”《夷坚支志》卷五亦云:“忠州酆都县五里外有酆都观,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总之四川酆都地府之说至今在民间仍然信仰非常兴盛。
 
出处:道教故事图说  
  金怀怀,又传说姓王,名清楚,明代云南阿口迷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八月十五日。三岁丧父,九岁时母亲又逝世,清楚跟姐姐过活。长大后勇力过人,阿口迷州发生民变,他挟着姐姐挥刀从乱军中冲出,投奔官府。官赞许他的勇敢,让他担任先锋,一交战便歼灭乱军的首领,捉住敌方主帅阿虎香,阿口迷州才得安宁。回家路上得知姐姐生病,清楚十分焦急,想要访求灵药。听传闻说五老山有异人,便进了山,谁知却迷了路。只见小径很多,又都曲折迂回,走进去再辨不清来路,于是爬到山顶上探望路径,却失足跌下山崖,幸而没有损伤。爬起身寻觅到一条小路,攀上去,见到一个山洞,望去似可以沿洞爬上山巅,便进入了山洞。
  在山洞中走了有一里路左右,侧面又露出个大洞,听到里边有笑语声。这时太阳已下山,他肚子饿极了,就循着笑语声寻去。走了约四五里,见有两位老人正对酌饮酒。他们见到金怀怀,都站起身来让他坐下喝酒,又拿出一只拳头大的橘子,擘开分食,金怀怀吃下橘子,顿觉饥渴立刻消失了。洞中当有其他物件,只有当中安置一座炉子,碧色的火焰闪烁不定。其中一位老人说:“你想出去吗?等火焰灭了,就送你出去。”金点点头,于是便坐下来等火焰熄灭。第二天,焰灭了,另一个老人又端来一盂水,水面波纹旋转不定。老人说:“待水面定下不动,便和你一起出去。”一会儿水定了,清彻如镜,老人高兴地说:“可以了。”取出一根杖跨骑在上边,招呼金也照办,又让他闭上眼睛,还嘱咐他:“假如听到耳边有声响,切记不要理睬。”说完话,只听耳边飒飒地刮起风来,越来越响,金不敢睁眼探看。一会儿工夫,风声突然消失,金张眼一瞧,老人已没了踪影,举目四望,周围是青青的竹林。寻路走了一里左右,见到一座道庵写着“云巢”,进内一问,方知不是云南故地,却是浙江湖州的金盖山,时间则已是清顺治十五年了。到这时候,金方大彻大悟,便留在云巢庵为道士,担柴挑水,干了十七年,才返回云南。到了阿口迷州找老家,已无法辨认了。
  此后,金怀怀又反复在金盖山、武当山及鸡足山云游访道。先在鸡足山寻访到鸡足道人,得传授拜斗法。接着又出山云游四川,正好李泥丸真人住在成都青羊宫,传授给他冶炼金银的方术,这才得了正果,游行天下,没有障碍。乾隆三十三年以后,还有人见过他的踪迹。 
  金朝有位王中孚,原是陕西咸阳人,老家在刘蒋村。中孚长大后相貌雄伟,曾中过武举。到了四十七岁那年,喟然长叹说:“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到四十岁外物不能动其心,我现在已过了四十,还只知道吞腥腐之物,穿紫绶官服计较财利,不是太愚蠢了吗?”
  便辞去官职,离弃妻儿,拂袖离家云游访道。四十八岁这年,来到甘河镇,经过一家屠夫门前,正好有自己嗜吃的肉食,便大吃起来。忽然从南面飘然走来两位道士,那神态,像是久处烟霞隐居逍遥的,而精神饱满又像直冲霄汉。中孚一见,不由惊异地站起,迎上前去,恭敬地将他们请进来。两位道士和他谈的,尽是些仙家话头,王中孚听后如醉初醒,一时大悟。道士于是秘密传授他修仙真诀,又将
  他名字改为“嚞”,道号重阳子。这些都做完,道士又遥指东方,问王重阳:“你看到什么了?”王重阳说:“见到七朵金莲结子。”道士笑道:“还有万朵玉莲吐芳呢。”说完,便不见了。
  王重阳从此更加不拘形迹,常常在市井间乞食,平时穿短裙破草衣,拿着残破的饭瓢,夜里便睡在冰雪地里。一年后,忽然又遇上个道士,一起露宿在月光下。道士说:“我住在西北大山中,那儿有个人善于演讲仙经,尤其精通《阴符经》、《道德经》。你平时既喜欢这二经,何不跟着我去听他讲讲。”王重阳犹豫着一时没有下定决心,道士忽然站起来将拄杖往空中一抛,乘风飞去。王重阳在附近寻找,却是杳无踪迹,不由茫茫然如同失掉了什么。过了些日子,到了中秋,他经过醴泉县,又遇见那位道士,急忙迎上去致敬,邀请他一起喝酒。王重阳问道士家乡在何处,答道:“蒲板永乐镇。(即吕洞宾家乡,此暗指道士即吕洞宾。)”又问多大年纪,回答说:“春秋二十二.”再问姓氏,就默不答应,只向店家借过纸笔,写下五篇秘诀,让王重阳仔细阅读。读了几遍,才懂得其中玄妙的道理。道士说声“天机不可泄漏”,便让他将秘诀投入火中烧掉。然后对他说:“赶快往东海,丘刘潭中有一匹骏马,可以去捉来.”说完,便不知去向。
  王重阳遇道士后,回转老家刘蒋村,搭起座茅庵,题名为“活死人墓”,在墓上立张纸牌,上书“王害风灵位”。害风,便是疯子,从此人们都以“害风”称王重阳。
  一天,王重阳提着一壶酒,站在路边,走来一位道士叫他说:“害风害风,拿酒来喝。”王重阳应声将酒递过去。道士一饮而尽,然后让王重阳拿着空壶到甘河中汲水。水汲来,道士又让王重阳自饮,一饮之下,觉得味道极佳,真是仙酒哩。道士告诉他说:“我就是海蟾公。”说完,便失了踪影。王重阳从此不再饮酒,只喝水,脸上却
  常有醉容。为此他还作了首词,说道:“也害风,饮水知多少,因此通玄妙。”一天,王重阳忽然一把火烧了茅庵,邻居赶来救火,他却在一旁舞蹈起来。别人间他什么缘故,回答说:“三年之后,别有人修。”
  这王重阳疯疯癫癫,离了老家,依道士所嘱,向东海进发。一直跑到山东,收了马珏以及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几个徒弟,应了“丘刘潭(谭)中有一匹骏马可以收之”的预言。以后又收了王处一、郝大通及马珏原配夫人孙不二,加起来共是七个徒弟,应了“七朵金莲结子”的预言,后人称“全真七子”。这样,王害风王重阳便创立了一个大道派,叫全真教,元以后传播极广,真的是“万朵玉莲吐芳”了,不过那是在王重阳身后的事了。 
  元太祖十七年(1222)二月,在今阿富汗北境的大雪山上,一行人在艰苦跋涉。那雪真深呀,从马上用马鞭探测,最多只到深雪的一半,下面还有五尺多。这一行人中,大多数是蒙古兵丁,却有十个人是全真道士打扮中间马匹上的老道面容清癯,鹤发童颜,是全真七子之一的长春子丘处机。他是应成吉思汗之召,从两万里外的山东莱州迤逦西行,已经差不多走了两年。当初跟着他同行的有门徒十八人,在阿尔罕山留下九个弟子建立栖霞观,所以只剩下九个门徒连同自己十人来到大雪山。这一年丘处机七十五岁。
  丘处机怎么会跋涉两万里来到这个地方,却是说来话长。
  原来丘处机是王重阳所收七个高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王重阳行道山东时投重阳为徒,赐名处机,号长春子。重阳死去后,丘居终南山,入磻溪穴居,后又隐于陇州龙门,前后凡十三年,“真积力久,学道乃成”。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春曾召至京师,后又还山。以后金、宋都有召请,但皆不赴。成吉思汗远征西域,兴定三年(1219)十二月遣使来召,丘处机以七十余岁高龄,率弟子十八人应召往赴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库什山)。
  成吉思汗召请丘处机的初衷,是闻其有保养长生的秘术,而丘处机的应召却另有宏愿。当其初行,有诗云:“旌旗猎猎马萧萧,北望燕师渡石桥。万里欲行沙漠路,三春遽别海山遥。良朋出塞同归雁,破帽经霜更续貂。一自玄元西去后,到今无似北庭召。”诗中感慨说老子(玄元)西渡流沙化胡之后,道教中再无人西度化胡过。长春自比老子西行,化胡成道才是他的真正目的。这在他同时写的题阎立本《太上过关图》诗中表现得更清楚:“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开基。”“化胡”的内涵明显不是养生修仙,而是意在弭平战乱。
  且说丘处机一行进入的大雪山,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行营所在地。闻报丘处机一行已到,大汗便下令派甲士千人护送他们过铁门关。那关口山极峻峭,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可通,两旁石壁千仞,其色如铁,关门上铁锁高挂,铁铃悬门,端的是险要异常。出关后山势高大,乱石纵横,幸而兵丁多,挽车而行。此后又渡过阿姆河,元太祖十七年(1222)四月五日,终于抵达大汗行营,大汗立即召见。
  成吉思汗首先慰劳一番,说道:“宋、金两国聘你,你都不去,现在却远涉万里来到这儿,朕十分嘉许。”丘处机答道:“我本是山野之人,奉大汗诏书便来赴命,是天意如此。”成吉思汗问起“长生之药”,丘即对道:“只有养生的方法,却没有长生的仙药。”大汗认为他答得诚实。丘处机在简略介绍了修仙修行的原理后,强调说:“陛下本是天上下凡的,皇天深爱下民,借大汗之手除残去暴,为百姓恭敬地执行天罚,待功成之后,仍会上天复位的。至于在世之时,切记要减少声色之乐,节制嗜欲,才能圣体康宁,寿命长久。”并趁机谏阻多选宫人美女的计划。当时成吉思汗正在用兵之际,丘处机让他以“除残去暴”为目的,每次进谏,总是强调:“想统一天下,必定不可嗜好杀人。治理天下的法则,总要以敬奉天命、爱护民众为根本。”成吉思汗对丘的话也很赞赏,下令大家都要尊称丘为“神仙”,并将丘处机前后对答的话,告谕太子及诸王大臣,并说:“老天让神仙为朕讲了这些话,你们应当各自铭记在心。”
  丘处机在大汗左右呆了近一年,在第二年的3月辞汗东归。他手握大汗圣旨、虎头牌,在回程中借机做了些有益的事。据《元史》记载,当时蒙古兵践蹂中原,丘处机让其门徒持圣旨救护民众,释放被抓去充当奴隶的平民,共计有二三万。1224年丘处机抵达燕京(今北京)住在长春宫,三年后羽化于京师。 
作者:啸命风雷

最近利用出差学习的机会,抽空拜访了一位深山隐修的老道长,就是我去年遇到的那位老道长。
提前买了一些东西,作为礼品。
早上登山,云雾很大,几米外就看不清了。跋山涉水一个多钟头,终于到达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老道长正在与一个山民谈话,看到我来,很高兴。
在那里吃了中饭,请教了一些问题。以下内容是根据记忆整理而得。

问:经常看到人们为有无鬼神问题争论不休,请问老师傅,您认为有没有鬼神呢?道教的许多神仙,历史上并无记载。究竟是确有其神,还是世人编造出来的呢?
答:我的体会是,人神共存。至于神仙的来历,我也说不清。

作者:我想起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上面说,纪晓岚认识一位江西龙虎山法官(正一道士),拜表上章,招神遣将,非常灵验。纪晓岚问他其中的奥秘,他说,我只知道按照规程照葫芦画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问:网上很多人认为当今无人能够修成阳神,而您所说的那位修成阳神的老道长,我怎么看也觉得他不像大修行人,似乎有些老年痴呆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都能修成阳神,那当然不可能。没人能修成阳神,也说不过去。那位修成阳神的老道长,已经达到无色无相无声无臭(原话记不清了,好象就是怎么几个字)地步,不是一般人能够猜测。而且,他离开世间后,与在世间,又是两样。王重阳、丘处机要弘扬道教,就必须与普通人一样。而那位修成阳神的老道长,他不求人知。当然,人人都像他,也是不行的,如果都这样,道教就无人弘扬了。

作者:我想起四大山人过去在老道海论坛讲过他的寻师访道经历,他听说四川某地王留仙人将要羽化,赶紧跑去拜访。找到地方,大失所望,没找到什么王留仙人,只看到一老乾道病怏怏地躺在地上,一老坤道也不怎么搭理他。回来没多久,就听说两老道羽化,一姓王,一姓刘,就是所说的王留仙人。幸好他当时带有录音机,把与老道们的对话录了下来。再反复品味老道们的话,果然是饱含玄机。

问: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现在非常衰败,远不能与其他几大宗教相比,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道教中栋梁之材不多,一些领袖人物也缺少弘扬道教、济世度人的心愿,所以无可奈何。我老了,对于道教的振兴没有作出什么贡献,有心无力啊!

问:我从网上看到,一些道教中人和好道之士正在为道教的振兴而努力,其中有几位年轻道长,来因非凡,修为很高,有一代宗师风范。
答:道教后继有人,我很高兴。你能发现这样的人,我也很高兴。道教必将逐步振兴。

问:有人说,道教的一些精华已经失传,后人再也无法修到前人的地步了,您看呢?
答:道教的精华不会失传。如果有失传危险,上天必派一人降世来继承道脉。即使已经失传,上天也会派一人降世来重振道教。

问:很多人包括一些能够著书的道学大师陈撄宁等人,丹书看了不少,师傅也拜了不少,练功一生,却什么也练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修道能不能成,根基很重要。王重阳的弟子遍及天下,但成道的不过七人。有名气的人未必根基深,书看得再多,师傅访得再多,但打坐时定不住,那也没有办法。很多出家人也是这样,打坐几十年,还是定不住。

问:定不住是什么意思?是不能入定吗?
答:是。

问:请问您每天什么时候打坐练功,坐多长时间?
答:有空就想坐,但是白天总有几个山民、游客来访,只能在夜间坐一坐。

问:入定干什么?神游吗?能讲讲见闻吗?
老道长只是笑笑,说:功夫到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作者:我想起佛教界有名的广钦上人,出家后在山洞里打坐入定,连续40多天不吃不喝,柴夫以为他死了,赶紧通报了他的师爷——山下大庙里的方丈。方丈也觉得入定40多天没听说过,也以为他圆寂了,准备火化。但又不敢肯定,于是请来弘一法师鉴定,弘一法师在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佛教大德高僧了,他来了一看,说,这种大定功夫古今罕见。于是弹指三下,下山等待广钦上人出定。广钦上人出定下山后,弘一法师知道他根基深厚,是大修行人乘愿再来,所以尽管自己年纪、名望远长于广钦上人,但决不肯以师辈自居。后来广钦上人去了台湾,宣化上人还派人来请教他。广钦上人并没有学过禅定功夫,他是由念佛而自然入定。而他的师傅、师爷就远不及他的修为高。
    五代时,有位宰相名叫刘操,自号海蟾公,原是燕山(今北京市)人。十六岁,便考中一甲进士,以后累加升迁,直做到宰相。他平常喜欢谈论些仙家修性养命的学说,只是并未掌握要领。一天,忽然有一个道士来拜访。操将他迎入中堂,请问道士姓名,只答说是“正阳子”。道士请求拿来十个鸡蛋、一文铜钱,先将金钱放在桌上,然后再在钱上放一只鸡蛋,蛋上再垒蛋,直到十只鸡蛋如宝塔般地垒在一起,虽然未倒下,那样子却是随时都像要倒下来。刘操不由脱口惊呼:“好危险啊!”道士接口说:“相爷的身家性命更比这危险哩!”刘操一听,心中大彻大悟。道士收起鸡蛋,将金钱一掰两半扔在地上,自顾自去了。
  刘海蟾于是催家人摆夜宴,席间假装喝醉酒,将些杯盘酒具连同室里宝器摔在地上打碎。夫人和几个儿子纷纷发怒,一起指责他。直到第二天他退朝回家,夫人的脸上怒色仍未消。于是刘操立即辞去官职,假装疯狂,且歌且舞,改换衣服,离家出走。他常与贫贱者为伍,自己撰一副对联说:“抛离火宅三十口,摒去门兵百万家。”后又远游陕西,在华山一带修真炼形,最后进入终南山,养颐真精锻炼神气,终于成为得道高仙。到金代,刘海蟾曾点化过重阳子王嘉,所以全真道将海蟾奉为五祖之一。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禅宗僧人,坐禅很有能耐,入定时可以出神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游历。一天张伯端对和尚说:“禅师,今天能一起到远方游玩么?”和尚说:“行。”张伯端又说:“去哪里,全听您的。”和尚说:“想到扬州去观赏琼花。”张说声 “好”,便与和尚一起进入间净室,相对瞑目而坐,都出神去了。张伯端到琼花前时,和尚先到了,二人绕花三匝,伯端说道:“今天与和尚各折一朵花回去,以作纪念。”于是两人各折一朵琼花回去。一会儿,二人都伸伸腰醒过来。张伯端问:“禅师,琼花在哪里?”和尚袖中——摸—一空空如也。张伯端却拿出琼花来,与和尚一起笑着赏玩。后来张门弟子问起:“师父和禅师一起神游折花,为什么结果不 同?”张伯端答道:“我们的金丹大道,性命兼修,即是精神与气法一起修炼的,所以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到的地方,真神现形,叫做‘阳神’o而他们修习的,想赶快见效,不修命宗,直接修性宗,即是说,不修气法,只炼精神,出神所到的地方,别人见不到形体和影子,称为‘阴神’。阴神是虚的,自然拿不回琼花。”弟子们这才明白就里。
  张伯端成道后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他留下的一部著作《悟真篇》,南宋后被尊奉为内丹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可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媲美。他本人活到九十九岁才化去,弟子们都传说他已成了真仙。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山西解州盐池水溢,采盐不成,盐税收不上来,地方官忙急报朝廷。徽宗听报,便询问道士徐神翁,徐回答说:“这是孽蛟作怪,必须请张天师来收妖。”徽宗便派人赴江西龙虎山,礼聘张师来京。
  且说这一代天师,正值第三十代,名叫张继先。幼年时,人就称为真仙,九岁嗣位为天师,应诏来到京师时,年仅十三岁。徽宗见面,便问:“你住在龙虎山,曾见过龙虎否?”张继先答道:“住在山中,老虎是常见到的,龙呢,今天才见到龙颜。”徽宗大喜,让他画上符来。徽宗一边看符,一边问道:“它的灵验从哪儿来?”继先回答:“神气寄寓在上面,灵验也就跟着来了。”徽宗又问他可知修炼金丹的方术,继先回答说:“这是山野之人的事业,陛下只要清静无为,功德同于尧舜,便已足够。”徽宗听后很是高兴,赐宴而出。
  次日,徽宗才对他说:“解州盐池水溢,民众遭受灾害,所以召你来救治。”张继先受命之后,马上在铁简上画符,让弟子祝永佑跟着太监同往解州,将符投入盐池岸崩之处。过了一阵子,震雷惊电轰鸣,白昼如晦,及天光重开,有孽蛟被斩死在水中。听了太监回来报告,徽宗便问张继先:“你治死孽蛟,派遣的是哪位神将?能让我见一见么?”回答说:“臣所召役的,便是关羽,马上就可召来。”说完
便手握印剑施法召将,关羽随之现身。徽宗一见吃了一惊,手上正好拿着枚崇宁年间铸的铜钱,便掷给关羽,说:“以这钱名封你。”所以人们称关羽为“崇宁真君”。
  张继先收妖之后,大得徽宗赞赏,便想长留他在宫中,但继先却坚辞还山。过了若干年,朝廷又召他入京,徽宗对他说:“宫中似乎有妖怪,你须帮我驱除。”继先回答说:“听到古人说,邪不胜正,只要陛下您赶快修德,妖怪必定自己消失。”一会儿,太监来报,仁济亭真的出了妖怪,那妖精附在一个少年身上,抱头呜呜地哭。天师对他说道:“你自己把自己本心蒙昧了,坠落在迷途,不知还返。
赶快恢复你本来面目!”那少年闻说倒仆在地,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徽宗为此封张继先为“太虚大夫”,但他没有接受仍坚辞还山。徽宗末年,政治混乱。继先眼见祸乱将起,曾借麻姑故事发挥说:“蓬莱水浅,沧海又要变桑田了吗?”及靖康之乱,大家才明白他话中别有深意。
   传说在唐代有个李阳,是四川人,学道十余年,志向不退减。他曾在江边遇见一只大龟,那颜色洁白有如玉石,很是奇异,便收养起来。三年之后,这龟忽然凌空飞去,几天后又回来。李阳于是祝告说:“神仙的法门玄之玄,本来是无法钻研追随的。我听说三清境中的仙人能览观十洲,而尘世间是不可长久寄托的,已经十余年苦心地虔诚祈祷。无奈没有显一点仙灵的影迹,以加固我的道心。
  偶然在江边见到你这龟,因为洁白如玉,觉得奇·异才收养你的,现在怎么忽然升空而去,去了又回来。你假如是仙家之龟,该当每次去后又回来;如不是,那么请永远离去不要再回。”话音刚落,那龟便升空而去,七天后,又再次回来。李阳疑是神仙变化之术,因此带着龟在江边漫步游赏风景。忽然遇见一位老翁,见面便问李阳:“这龟是我丢失的,您怎么得到的?”李阳说:“几年前在江边收得,便养着。”老翁说:“这只龟能够乘虚空游行,又能入水底而不被浸湿。人如果能乘上去,可以到万里之外遨游,也可进入四大沧海之内。你既已收养很久了,我就将它送给你,你可以尝试乘着去访求神仙,周游八极。”李阳拜谢过老人,那老翁便突然不见了。
  于是李阳试着一脚踩上龟背,龟便渐渐变大,差不多如牛一般。李便乘上龟背,那龟负着李阳走入江中,只见江水自动分开,身上一点也没沾湿。这么乘了几天,或入水,或凌空,约莫走了有万把里路。李阳心中惧怕,又让龟驮他回家,瞬息之间,举目已见自己的旧居。李阳知道此龟有灵异,所以常乘着它凌空而行。有一天,来到一座山上,上面长着琼林玉树,又见到—一方玉池,听到山上有歌声传来。李阳摸不透将会遇上什么事,心中惧怕,又让龟驮他回家。
  后来又忠念着找仙境,再乘上龟往东走,转眼间来到一条大河前,四望不见边际,河中有—山。山上有楼阁高耸入云。李阳又生惧意小敢乘龟入水,便让龟驮他回家。
  李阳常常突然消失,又突然回来,周围的人都觉得奇怪,有人来问他,李阳只以“在山中采药”的托辞搪塞过去。又有人探问他龟有什么特别,他只回答说:“这龟是长寿之物,我过去在江边收得养着,除了颜色奇特,也没有其他神异之处。”后来有人想在夜里将此龟偷走,李阳因而远游不归了。那龟儿既已通灵,想来是伴着主人走了。 
    罗真人,江西人,清康熙年间来到北京。无论冬夏,只穿一领布衲,假装疯狂,在市井漫游。有时人家施给生的米、麦,他用嘴一吹,就变熟了。夜晚,店家拿出蜡烛尚未能点亮,他来吹口气,烛焰便点燃。北京有九座门每天九座门的人都能见到他的身形。后来忽然隐去,三年没露面,人们都怀疑他死了。北京人冷天都要烧火炕,差不多三年一次扫炕洞中的积灰。有位姓年的去扫炕,却听到炕洞中 传出鼾声,不由大惊,忙请来好几个人一同察看,却原来是罗真人躺在里边。罗爬起身来,说道:“借您家的炕洞,熟睡了三年。”众人请送罗真人入庙,罗说:“我不入庙。”请求他接受大家供奉,却又不肯。众人问:“那么您想到哪儿去呢?”罗说:“可以送我去前门外蜜 蜂窝。”
  于是众人将他抬到指定地方。那蜂窝洞在土山凹处,进出的蜂不知有几千几万。罗解开衣服走进蜂群,蜜蜂围绕着他飞舞,在他七窍中自由穿行,却不螫人。有人送来食物,罗有时吃,有时不吃,要吃便将所赠食物一下吃完。一次有人送来饭一斗、鸡蛋三百个,他也一次吃完,看不出有过饱的表现。一次有人送来生姜四十斤,也被他一会儿功夫嚼吃得干干净净。在蜂窝里住了几年,没有人闹得清他修的是什么功夫。
  雍正五年春天,罗跑到白云观,住进一间干净屋子,一个多月闭门不出。观中道士偷偷地去张望,发现他已经坐化了,于是建塔将他葬于观的东院。
       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据说,当年钟离权多次传授吕洞宾金丹大道,待钟将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讲解明白,忽然有两位仙童手捧金简宝符,传达玉帝诏命,委派钟离权为“九天金阙选仙使”,如同凡间科举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荣耀。钟离权拜受诏命已毕,对吕洞宾说:“我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间修行,等到功德圆满。也会如我一样。”洞宾回答说:“我的志向与老师有些不同,必须度尽众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吕洞宾虽然后来成了高仙,仍然在尘世救济众生。特别是贫穷患病的,洞宾更注意救治。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妈妈,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妈妈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妈妈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妈妈照他的话 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疔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妈妈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答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麈—头递过去,说:“拉着拂麈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麈,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模—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不过,遇到假正经的市侩,他也会给他们一些教训。有位富商,—十分仰慕吕洞宾,朝夕焚香礼拜祷告,很是虔诚,供品也洁净。一天吕洞宾变做—个贫穷的道人,拿件旧袍子,到富商当铺中质当,富商拿袍子—捏,发现袖中有金钗一枝,心卜暗暗欢喜,以为道人旨定不知道有这值钱东西,便不声张,收进袍子,稍给了几个钱。道人走后,富商拿出金钗来,却见附着一张纸,题着几行字:“今日忆,明日忆,忆得我来不相识,钗子留得作香钱,从今与你不交易。”这钗子权当还你供我的香火钱,大家扯平,从此之后再不和你来往了。商人见条,知道——念之差,与神仙当面错过,后悔不迭。但已没有用了。 
       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据说,当年钟离权多次传授吕洞宾金丹大道,待钟将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讲解明白,忽然有两位仙童手捧金简宝符,传达玉帝诏命,委派钟离权为“九天金阙选仙使”,如同凡间科举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荣耀。钟离权拜受诏命已毕,对吕洞宾说:“我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间修行,等到功德圆满。也会如我一样。”洞宾回答说:“我的志向与老师有些不同,必须度尽众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吕洞宾虽然后来成了高仙,仍然在尘世救济众生。特别是贫穷患病的,洞宾更注意救治。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妈妈,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妈妈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妈妈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妈妈照他的话 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疔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妈妈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答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麈—头递过去,说:“拉着拂麈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麈,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模—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不过,遇到假正经的市侩,他也会给他们一些教训。有位富商,—十分仰慕吕洞宾,朝夕焚香礼拜祷告,很是虔诚,供品也洁净。一天吕洞宾变做—个贫穷的道人,拿件旧袍子,到富商当铺中质当,富商拿袍子—捏,发现袖中有金钗一枝,心卜暗暗欢喜,以为道人旨定不知道有这值钱东西,便不声张,收进袍子,稍给了几个钱。道人走后,富商拿出金钗来,却见附着一张纸,题着几行字:“今日忆,明日忆,忆得我来不相识,钗子留得作香钱,从今与你不交易。”这钗子权当还你供我的香火钱,大家扯平,从此之后再不和你来往了。商人见条,知道——念之差,与神仙当面错过,后悔不迭。但已没有用了。 
       唐代山西永乐县有位书生,名叫吕邑,字洞宾。中进士时,年已六十四岁。这—年,闲游来到长安,在酒店中遇到神仙钟离权。钟离权一见吕喦,便知是可以造就的仙才,所以便想法点化他。吕洞宾一经点化,便大彻大悟愿跟钟离权学道,钟离权却推托道:“你仙骨没长全,志行未能坚定,想要超越俗世,还须重新投生再过几辈子。”说完飘然离去,吕洞宾却不气馁,辞官隐居学道。钟离权于
是十次考验吕洞宾,最后终于收他为徒。
  一天,吕洞宾外出归家,却见全家人突然病逝。吕洞宾早已看破尘世,所以也不悲悼,只是买来棺木准备收殓尸体,可病逝的家人却又一下活了过来。原来,这是钟离权对他的第一次考验。
  吕洞宾偶然弄些东西到市集上去卖。讲好了价钱,对方收下货物却突然反悔,只愿付给一半的货价。吕不加计较,干脆分文不取,将东西白送给对方,自己脸色平和地走了。这是第二次考验。
  大年正月初一,来个乞丐,靠在大门上讨钱,吕洞宾给了他。谁知,那乞丐贪心不足,讨了这件讨那件,给得慢一点,便破口大骂起来。吕洞宾不但不生气,反而一再作揖陪好话,那乞丐才笑着走了。这是第三次考验。
  第四次,吕在山中放羊,突然跑出一只大老虎,追逐着羊群。吕洞宾一见,心中不忍,忙挡在羊群前面,情愿自己饲虎,也要救羊,那虎却放过了他和羊群,自顾走了。
  第五次,吕洞宾独居在山中茅草棚中读书,突然—位女子敲门,年纪大约十七八岁,长得十分漂亮,她自称是回娘家去,错过了路头,要借宿一晚,洞宾便放她进屋休息。谁知这女子半夜里不安分起来,百般勾搭洞宾。洞宾心如止水,丝毫不为情欲所动。
  第六次,吕洞宾出外郊行,等到回家一看,家中遭了盗窃,细软财产被席卷一空,眼前的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吕洞宾不气不恼,操持起药锄,采药度日。谁知一锄下去,挖出几十块金子。他急忙仍将土掩上,一无所取。
  第七次,这一日,吕到街买了几件铜器,拿回一看,却是金器,他急忙找到原来的店家,将金器退回。
  有位疯疯癫癫的道士在集市卖药,说道:“吃了我的药,立即会死去,但下一辈子却能得道。”这药,有谁敢买?所以十多天,没人去光顾。吕洞宾却深信不疑,买回药吃下去,幸而一切无恙。这是第八次考验。
  春天来临,春水涨起,吕洞宾摇一叶小舟在江上慢行。船到中流,突然刮起大风,一时波涛汹涌,险象环生。洞宾已勘破生死,哪里还惧怕风涛?仍是端坐船头,任它飘摇。一会儿风平浪静,没有丝毫损伤。这是第九次考验了。
  这一日,吕洞宾独坐家中,忽然见无数奇形怪状的鬼神跑来,有想抓他的,也有想杀他的,洞宾毫不畏惧。过了一会儿,只见几十个夜叉,押着个血肉淋漓的囚犯,那人口中大叫道:“我是被你上辈子杀害的,快点偿我命来!”吕洞宾答道:“杀人偿命,又有什么好推辞的?”便去拿出刀子、绳索,准备自杀抵偿命债。忽听空中大喝一声,鬼神囚徒一下不见,一人鼓掌而下,原来是钟离权。他对洞宾说道:“尘心难灭,仙才难得’,我寻求徒弟的迫切,更过于别人求我。现在十次考验你,都能经受得住,以后得道,是必定无疑了。只是你功德善行都没能完满,现在且传授你个点铁成金成银的黄白之术,你可以用它来救济世人,利益众生,待三千功德完满,八百善行圆备,我再来度你成仙。”洞宾问道:“用黄白之术做成的黄金、白银,以后还会有变异么?”答道:“三千年后,仍要还复本质。”洞宾道:
“这样看来,此物会贻误三千年后的人,我可不愿干。”钟离权呵呵 笑道:“就凭你这善心,‘三千’、‘八百’都已在里边了。”于是钟离权收洞宾为徒,洞宾经师父指点,勤勉修行,终于成高仙。 
       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一部篇幅不大,内容却很精辟的著作 一《化书》。作者谭峭,可是位有道的人物。他生在五代时,父亲是国子司业谭洙。谭峭却不以富贵为求,一心修道,也常在市井中出没。夏天常穿件黑色裘袍,冬天呢却只穿件绿布衫,有时甚至睡在风雪中,睡到天明,人们都以为他冻死了,可近前一看,鼻中气出咻咻,正睡得舒服呢。他这雪中酣睡的功夫,得来却不容易。
  原来谭峭从小聪明,父亲看他可以造就,想让他去考进士,谭峭却喜欢研究黄老道家及诸子的学问,至于各种神仙传,更是精诵。长大后拜辞父母,去终南山寻仙访道,从那儿又遍历太白山、王屋山、东岳泰山等名山。父亲要他回家,他却写信给父亲说:“当年有茅盈辞父学仙,成了茅真君。我仰慕他的事迹,也期望在学仙路上有点进益。”父亲见他决心学道,无法用世俗的规矩来拘束他,只好由他去了。后来,他在中岳嵩山拜一位高道为师,修了十多年,才学会了辟谷炼气的方法,只是好喝酒,常喝得醉醺醺的。他能在雪中酣睡,便是炼气有成的征候了。至于这种雪中酣睡的功夫叫什么呢,仙家秘术,常人不容易弄明白。不过有人查来查去,发现他曾跟着四川道士何昌一学习“锁鼻术”,和另一位以善睡闻名的高道陈 抟是同学,陈抟称他为“师友”,想来应是陈的师兄罢。这种功夫,又叫“蛰龙功”,是气功中的上乘功夫。怪不得谭峭在《化书》中极为推崇蛰藏(像动物冬眠似的酣睡炼气)功夫。
  且说谭峭父亲倒是惦记着儿子,常派人四处寻找,给他送采衣物、钱币等。谭峭收到,总是厚赏送衣物的家僮,恭敬地给双亲回信。但家僮一走,谭峭便把父亲寄来的衣物舍给贫寒百姓,多的便寄放在酒家,预付自己的酒资。有人间他为啥要这样,他回答说:“谁能看得透其中的道理!有余财在身边,便会招来盗贼,那便必然连累自己和见财起意的人。我不用多余衣服,又不需多少饮食,便没有什么忧患了。”有的人将他当做疯子,可他却总是乐呵呵的。他曾写一诗说:线做的长江扇子做的天,拖鞋儿抛在海东边。相信蓬莱仙岛离开没多远,只在咱老潭的拄杖前。
  后来呢,据说他炼丹成功,服下金丹仙去了。不过,人们如今仍可以读到他的《化书》。其中对人间世界的千变万化有透彻的阐发,想来,与他对生活的这种豁达态度是分不开的罢。 
        茶叶中富含茶酚、磷儿茶素、维生素E、黄酮类等物质,经常喝茶有益健康。
  (1)软化血管:茶水可使血管中血清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含量降低,从而降低血脂,软化血管。
  (2)消炎:茶水有收敛、消炎等作用,能预防肠道传染病。
  (3)茶水可分解烟草中的某些毒素,尤其能抑制尼古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抗菌、抗病毒:茶水有抗菌、抗病毒、消毒等作用。对清洗小伤口、止血、止痛等作用相当明显。
  (5)防龋齿:茶水漱口可防止龋齿生成,有利于口腔卫生。
  (6)煮沸的茶水冷却后,涂在嘴唇疱疹处,4 5天后嘴唇疱疹即可逐渐消失。
  (7)茶叶有抑制细胞突变与癌变的作用,而且有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作用,长期饮茶能降低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
  (8)茶水可提神醒脑、清热解毒,具有明目、消滞
减肥之功效。
  但是,注意:茶叶蛋不是健康食品!
  茶叶蛋是我国的传统食物之一,可以做餐点,闲暇时又可当零食,实用和情趣都兼而有之。然而,这却是不恰当的食用方法,有悖于健康,也谈不上营养。
  [关键词]
  茶:茶中含有咖啡因,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含有单宁酸,能有效地预防中风;所含氟化物,能够预防牙齿疾病;红茶能有效防治皮肤癌,是美容养颜佳品;绿茶所富含的茶多酚,更是人们所熟悉的优秀抗氧化剂,可防癌抗癌、抗衰老、消炎杀菌等。适度饮茶有益身心。
  鸡蛋:鸡蛋的好处无须多言,蒸、煮、煎、炸,吃法多样,其中含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每天1~2个,人体可以充分吸收它的营养。
  [营养分析]
  茶叶煮鸡蛋会影响健康。专家的解释是,茶叶中含有生物酸碱成分,在烧煮时会渗透到鸡蛋里,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这种结合体,对胃有很强的刺激性,久而久之,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利于人体健康。
  [正确搭配]
  茶叶做饭则是不错的选择。茶水烧饭、煮粥,不仅可使米饭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物质不会损失,经常食用还有去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等益处。其方法也很简单,茶叶少许,先泡开,滤渣取水煮饭即可。
  至于鸡蛋,西红柿炒鸡蛋、鸡蛋羹、芙蓉蛋等不但是传统佳肴,也很符合现代营养学,可以经常食用,简单而可口。
  小贴士
  以下人群不适宜饮茶:孕妇、胃溃疡病患、失眠多梦者、感冒发热病人等。
  打鸡蛋时,可以在蛋液中掺水和少量淀粉搅拌,炒鸡蛋时可让鸡蛋松软嫩黄,美观可口。
  家中老人体虚咳嗽时,不妨试试壮医疗方:将鸡蛋液、蜂蜜和中度白酒(或三花酒)充分混合搅匀,密闭储藏。摇匀饮用,2次/天,约莫一两一次,六天为有一个疗程;早餐后,就寝前服用。但高血压、结核病、肝肾病患者不可服用。

<!--得到正文-->

新华网山东频道济南2005年2月23日电 
  
    2月22日在山东济南五龙潭泉池中拍摄的“虎头”怪鱼。当日上午,一名游客在五龙潭泉池投喂时,发现一条鱼头酷似“虎头”的怪鱼,在场游客都啧啧称奇。  
  
    新华社发(吕传泉 摄) 

    图片1:“虎头”怪鱼 


 

12亿中国人都会用错的成语
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长期的、集体的以讹传讹,逐渐掩盖了成语的本来面目。其实,这种近乎数典忘祖的无知,绝不应听之任之,约定“俗”成。姑且挑选八个最常见的“拦路成语”,以飨亲爱的博友。恐怕至少有12亿中国人,没资格百分之百地跨过去。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幸免。 


(1)七月流火(本指“天气转凉”;后人竟望文生义,愣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为啥天太热?原来“太有柴”了。) 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2)娑婆世界(佛教名词,常被生吞活剥地改装成“婆娑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3)空穴来风(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结果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真是“瞪眼说瞎话”。) 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4)床笫之私(床笫,是个迷人双眼的“马甲”,很容易误作“床第”。虽然两者模样酷似,可惜,后者根本不是中国话——对不起,俺眼神儿不好。) 床,好解释;笫(读作“子”),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但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讲儿”也没有了

(5)明日黄花(指“过时之物”。或许有人觉得,“明日”哪里不过时?“昨日”才过时哩,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谁下的命令?凭啥愣改呀?) 

这个成语的出处,源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6)美轮美奂(只形容建筑之美,如今,被滥用到所有事物上。尤其是电台、电视台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半吊子主持人,往往是张嘴就来,出口成错——错了也不改,脸皮就是厚。)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这个成语指高大的意思,专门形容房建筑屋高大华丽。现在?连唱歌跳舞、喝酒吃饭都“美轮美奂”了,上哪儿说理去? 


(7)振聋发聩(本意是声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误作听力下降,像个呆头呆脑的聋子——把醉汉弄醒?把醒汉弄醉?甭官怎么说,先把意图闹清楚;否则,干完活儿,准挨大嘴巴。) 

这个成语的出处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里,他写过《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中有句话:“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聩,耳聋。“振聋发聩”,即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始作俑者(原指做坏事,引领歪风邪气的“第一人”,现在,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起码也是开先河的任务——看来,“屎盆子”完全可以扣在正面角色脑袋上。尝尝鲜儿吧您呐。) 


出处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是理所当然的“贬义词”。


来自网络
(本贴转自搜狐社区国学纵横)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过:我每天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省关照自己:为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真正去实践了?
  曾子即是曾参,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是要他们都成为圣人,所以学生们也自然用圣人的条件来严格要求自己。所谓的“圣人”,即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也即是人类文化的自觉载体。他本身学习接受了人类的文明,成为一个合乎文明的人,自然他还承担着传播文明、引导人们的任务。
  要想成为一个圣人,就不仅仅要发奋学习书本上或老师传授的知识,还必须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人谋”指的是为政,是做官去管理百姓。做官的首要道德,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职守,下对得起管辖下的百姓,上对得起发给俸禄的国家。因为官员的职责就是上达下传,忠职尽责。做不到这一点,便不是一个好官。
  “与朋友交”是说为人,做人的一个最关键原则,就是信实可靠,所以说“人无信不立”。拿出我们真诚的心去对待天下的一切人,才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对别人不信,别人自然也不会对我们诚信,结果使得天下大乱,生活没有准则,岂不是很累!
  “传不习乎”,是说做学生,听老师授课。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地做一个人,所以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要我们去实践,叫做学以致用。而老师所传授的,往往是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体验,是人类长期以来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所以学了就必须应用,然后才能化为自己的经验。

黄 庭 遁 甲 缘 身 经


  道言昔于蕊珠宫中,听黄庭妙义、《大道琴心灵篇》内固变化之道。人之受生,分灵道气,含和阴阳。逐恋声色,为滋味所惑,为奢淫所诱,亡失正念,虚度壮年。焉知动静出处,当依教修习,履历妙行,以辅养其神,则身安静,万灾不干,邪魔不挠。存念善道,远离恶道,往来出入,当呼今日日神姓名字云:某送我去来。如是呼之,乃行其道,直日神与人同行神道,众恶不干,能却百鬼,不逢恶毒。又奏表上谒贵人,皆书符持怀中,三呼“直日之神,与我同行!”入疾病家、死生家,置符于怀中,遇阴日右畔,阳日左边。若入山林避难者,三叩齿,直呼之神名字。并呼甲申神,山中鬼魅、狼虎之类,尽皆迸走。若辟除恶神鬼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若入军阵辟兵,即书六丙六丁符,并呼其神姓名,仍呼甲午神名,兵刃不伤。若欲辟火者,书六壬六癸符,并呼其神,又呼甲子神姓名字云:与我同行!即不被烧热。若欲避水难者,书六戊六己符,并呼甲戌神,即免水溺。若县官口舌,书六庚六辛符,并呼其神姓名,又呼甲辰神,官符口舌悉皆解散。已上所言,书符带之,秘之勿传。假令甲子神姓王字文卿,王自是姓,文卿是字。至癸亥他皆仿此。从神计八百七人,每日有一神当直。人能每日清旦,三叩齿,诵直日之神名云:某君为直日,与我俱行,使我所在,咸亨利贞!又每日三叩齿,诵本命神,须食之物,宜与本命神契,尤加福寿。更能于本命日,与本命神作大福利,吉庆尤甚。“某乞左青龙孟章甲寅,右白虎监兵甲申,头上硃雀陵光甲午,足下玄武执明甲子,月为贵人入中央。”右此一首,常密念之令熟,勿令出声,不要佗人知。若有县官,或有殃害之气,军阵险难之处,及入佗国未习水土,或遇疫病辰日,数数存念之。或入孝家临尸见丧,亦入门一步诵一遍,叩齿三下,当诵三遍。此我法也。来日平觉,便念四海神名:东海神名阿明,西海神名祝良,南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强。四海大神辟百鬼,荡凶灾,急急如律令!


  《黄庭内景秘要六甲缘身经》曰:若人卒得疾,及痈瘇、恶气、飞尸、百毒、恶梦之属,便闭气诵甲午至戊戌止,留气在上斗中。上斗中者,在两乳间也。闭气暗诵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后吐气,又诵甲子至戊辰止,留气在下斗中。下斗中气暗诵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后吐气,又诵甲子至戊辰止,留气在下斗中。下斗中者,脐中也。亦暗诵十遍,然后吐气,以治建八尺之质,含万有之躯。外有四支、九窍,内有五脏、六腑,各有神主,精禀金火,气谐水木五脏者,是五神之府,含生之器。神欲安,气欲宽,导养之妙。


  火则躁而礼,金则勇而义。躁与勇,义与礼,阴阳之数也。长阴则杀,长阳则生,生杀之数也。故抑躁行礼义则生,长勇罢礼义则死。外行礼义,内安脾胆,导养之秘也。以忠孝为先,不识其原,伤生之道。然知其本灵秘之术,若能安其神,炼其形,摄生得气,归正背伪,出其恍惚,入其玄妙,辨补写之理,诞延育之方,可升仙矣。子龟镜焉,道在其中也。黄帝敬受灵诀,专精行之,未逾一纪而神猷先鉴,行气使心,精步逾玄,含灵契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气运于内,神应于外,岂非至真哉!谨具五脏玉轴图于后。


  肺脏图


  治肺当用呬。呬为泻,吸为补。夫肺者,兑之气,金之精,其色白,其象如悬磬,其神如白狩。肺主魄,魄化为玉童,长七寸,持仗往来于肺脏。其神多怒者,盖发于肺脏也。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则当收思敛欲,含仁育义,不怒其怒,不声其声,息其生则含乎太和。肺合于大肠,上主于鼻。故人之肺有风则鼻塞也。色枯者,肺干也。人鼻痒者,肺有虫也。人之多怖者,魄离于肺也。人之体生白点者,肺微也。人之多声者,肺强也。人之不耐寒者,肺劳也。好食辛者,肺不足也。颜色鲜白者,肺无他恶也。人大肠鸣者,肺气壅也。夫肺主商,肺有疾当用呬。呬,肺之气也。其气义,则瘳疾,义以安神。人有怨怒填塞胸臆者,则呬而泄之,盖自然之理也。向若不呬,必致伤败。获呬而获生乎!故病用呬耳。夫人无苦,用呬者不祥也。夫肺处七宫惊门,主信,使人方正平直,习武先忠,则魄安形全也。且肺者,秋之用事。秋三月,天地气明,肃杀万物,雀卧鸡起,用安至精,公施抑怒改息,两相形长,秋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望旭旦,西面平坐,鸣天鼓七,饮玉浆三,然后瞑目,吸兑宫白气,入口吞之,以补呬之损。肺以正白之用,以致玉童饯,则神安思强,气全兆体,百邪不能殃之,兵刃不能害之,延年益寿,名飞仙耳。盖所谓补写神气,安息灵魄之所致哉。


  心脏图


  治心当用呵。呵为写,吸为补。夫心者,离之气,火之精,其色赤,其象如莲花,其神如硃雀。心主神,化为玉女,身长八寸,持玉英,出入于心府也。其神躁而无准,人之暴急者,盖发于心脏也。欲安其神而全其形者,则全忠履孝,辅义安仁,止其风,静其急,自其炽,澄其神,而全其形,则合中和也。心合乎小肠,主其血脉,上于舌。人之血壅者,心惊也。舌不知味者,心亏也。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达者,心有二孔,寻常者有一孔,愚痴者无孔也。多忘者,心神离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多悲者,心伤也。重应者,心乱也。面青黑者,心冰也。容色赤者,心无他恶也。夫心主徵,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心气也。理其气体,呵能静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乱者则多呵,盖天全之候也,人皆为而不知哉!向若不呵,当致愤怒者也。故心疾用呵,除邪气也。夫心处九宫惊门,主智,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形全也。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气交,万物华结,亥寝丑起,无厌于养。英成实长,夏之德也,逆之则伤心。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静思想,吸离宫之赤气,入口三吞之,以补呵之损,植其灵府,开心穴,饵离火,濯玉女,神平体安,众殃不害,金火不能伤,治神之灵也。


  肝脏图


  治肝当用嘘。嘘为泻,吸为补。夫肝者,震之气,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悬匏。肝主魂,其神如龙,化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黄衣,各长七寸;一负龙,一持玉浆,出入于肝脏也。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盖发于肝也。欲安其魂而延其龄者,则当泽被刍棘,恩覃庶类,而后全其生,则合乎太清者也。肝合于胆,上主于目。肝盛则目赤。又主于筋,肝亏则筋急。皮枯者,肝热也。肌肉黑黯者,肝风也。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色青者,肝盛也。手足汗者,肝无他恶也。毛发枯者,肝伤也。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当用嘘。嘘者,肝之气也。其气仁也,故除毁痛。人之有伤痛者,则嘘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验也,岂不以为灵哉?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春三月,天地气生万物,花叶繁茂,人及刍萌,顺阳之道也,逆之伤肝也。伤之则毛骨不荣也。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时东向平坐,叩齿三通,闭气七息,吸震宫之青气三吞之,补嘘之损,以享青帝之祀,以致二童之馔。木精乘王,则肝欢寡忧,精之妙也。知


  脾脏图


  治脾当用呼。呼为泻,吸为补。夫脾者,坤之气,土之精,其色黄,状如覆盆。脾主意,其神如凤。化为玉女,长六寸,循环于脾脏也。其神多嫉妒。人之疾妒,盖起于脾脏也。土无正形,故妒之无准也。妇人则妒剧者,乘阴气也。欲安其神,则当去欲寡色,少思屏虑,长其土德而后全其生也。脾合乎太阴,脾连胃,上主于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转,化生而入熟也。食不消者,脾不转也,食坚硬之物,磨之不化也。人不欲食讫便卧,其脾则侧,侧则不转,食坚物,生食不化,则为宿食之患也。故食不调则伤脾,脾藏不调则伤质,质神俱损,则伤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坚涩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为脾中有不化食也。多惑者,脾识不安也。多食者,脾虚也。食不下者,脾塞也。无颜色者,脾伤也。好食甘者,脾不足也。颜色鲜滑者,脾无他恶也。夫脾主于中宫土也,故脾之有疾当用呼。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热者,呼之以驱热温之弊也。向若不呼,则热气拥于内,阴气息于外,致愤闷之患,形何从而安哉?夫脾位寄于土宫,宫主义也。使人宽舒广大,屈已济人以利,不争者也。且脾之无正形,寄王四季,随六气助成万物。脾育肠胃,义之道也。不以自专为德,不以物竞为功,长坤之理,逆之则伤脾。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七,吸土宫之黄气,入口五吞之,补呼之损,饮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补于脾,以佐神气,则入山不畏虎狼,登险不惧颠蹶者,行气之精也。


  肾脏图


  治肾当用吹。吹为泻,吸为补。夫肾者,阴之精,坎之气,其色黑,其象如圆石,其神如白鹿,两头化为玉童,长一尺,出入于肾脏。其神和也,人之柔顺者,盖发于肾脏也。欲安其神,则当仁德平广,膏润万物,长其精,顺其志,而后全其生形,则合乎太清者也。肾合于骨,上主于齿。齿痛者,肾伤也。又主于耳,人之骨痛者,肾虚也。耳不闻声者,肾亏也。齿多楚者,肾虚也。齿黑 齿肖 者,肾风也。耳痛者,肾气壅也。腰不伸者,肾冰也。色黄者,肾衰也。容色紫光者,肾无他恶也。骨鸣者,肾赢也。夫肾主羽,人之有疾当用吹。吹者肾之气,能瘳肾之疾,故人之积气冲臆者,则强吹也。肾气沉滞,吹彻则通。且肾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戌寝寅起,与玄阴并,外阴内阳以养骨齿,以治其神,逆之则伤肾。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泉三,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吹之损,以符呦鹿呦鹿:《诗·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句,该诗旨为欢宴嘉宾。之词,以致玉童之馔。益肾气,神和体安,则群妖莫害,可致长生之道矣。


  胆脏图


  以前名五脏,加胆名六腑。胆亦受水气,与坎同道。胆有疾,当用嘻。嘻为泻,吸为补。夫胆者,金之精,水之气,其色青,其象如悬瓠,其神龟蛇,化为玉童,长一尺,戟其手,奔驰于胆。其神勇,人之勇决者,盖发于胆脏也。欲安其神,当息忿寝争,与仁辅义,其后全生也。胆合于膀胱,上主于毛发。毛发枯者,胆损也。发燥者,胆有风也。无惧者,胆洪大也。颜貌青光者,胆无他恶也。爪甲干者,胆亏也。毛焦者,胆热也。无事泪出者,胆劳也。好酸者,胆不足也。夫胆寄于坎宫,使人观智慕善,并邪去佞绝奸,治方直也。且胆者,生于金,金主于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夫胆乘阴之气,秉金之精,故主于杀。杀则悲,故人之悲者,金生于水,目中坠泪也。夫心主火,胆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故为水火二气相背,则火得水而煎,阴阳交争,水胜于火,故目泪出,泪流也。苦而出,故曰泪。夫悲啼号泣,其声称苦者,为泪出于胆,而以苦为词也。胆,水也,而主于阴;目,明也,而主于阳。阴从阳,故从目出。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嘻之损,以食龟蛇之味,饮玉童之浆,然后神治体和,颠不能犯,邪莫之向,胆气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气生。气之来也谓之精,精之媾也谓之灵,灵之变也谓之神,神之化也谓之魂,随魂往来谓之识,并精出入谓之魄,管主精魄谓之心,心有所从谓之情,情有所属谓之意,意有所指谓之志,志有所忆谓之思,思而远慕谓之虑,虑而用事谓之智。智者,乃识见者也,盖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具在身矣。则胸胁为宫室,四支为郊境,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发为星辰,齿为金玉。大肠为江河,小肠为川渎。两乳、脐、膝为五岳,肝、肾、脾、肺、心为五行。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缉,必致毁败。营卫不通,血气不流,齿发不坚,五脏不调,则倾化随及。故至人修其未毁,治其无疾也。

奇 經 八 脈 考


李時珍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總為十五。(《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降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如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萃集於左,已備學仙學醫者筌蹄之用云。


  八脈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蹻也,陽蹻也,衝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剛維也。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督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裏,以乾坤言也。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衝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陰維脈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吋□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吋,去腹中行四吋半)。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吋五分,並去腹中行四吋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吋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天突在結喉下四吋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吋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陽維脈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吋,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吋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吋兩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吋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髮際陷中),上腦空(承靈後一吋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吋半)、正營(目窗後一吋)、目窗(臨泣後一吋)、臨泣(在瞳人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吋,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髮際中)。凡三十二穴。


  陰蹻脈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一吋陷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吋,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吋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採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纔動,諸脈皆通。次督、任、衝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裏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頻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衝、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陽蹻脈


  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後遶跟,以僕參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吋,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

樊正伦,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有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几十年来遍访我国当代名医,颇得真传,并博览中医典籍,广泛萃取近代名医之道术。

日前,樊医生应邀在文新报业集团大楼作了精彩的医学演讲,他提出了中医养生的四个要义——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是对中医文化及其养生之道的深刻总结,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行。本版择其精要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中医学是一门祖国传统医学。
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都有过灿烂的文化,但是五千年来,到现在为止,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民族的衰落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中国的战争没有少打,从黄帝战蚩尤开始打过无数次,瘟疫也经历过无数次,是谁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在1840年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以前,这个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是由中医学来完成的。古人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祖先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代价。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比拟的。

阴阳平衡少得病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的逐步进入,使得中医学的很多理念都淡薄了。比如我们现在得了病,大家都到医院去。到医院去,不管是急性病或者是危重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请西医抢救或者是治疗,认为这种治疗可以迅速见效。到了西医医院,如果你是外感病,那么它的一切检查都仅仅围绕着要找到致病因子是细菌?病毒?用现在最时髦的话就是,得找到萨达姆在哪?拉登在哪?然后呢,用一种药物或手段把它控制了,疾病就好了。这样做是西方医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

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各个部位里恐怕什么细菌病毒都有。因为你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吃的是自然的饭。大自然给人生命的权利,给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存权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你没得病呢?因为你可以和这些细菌病毒和平共处。你什么时候得了病,不仅仅是细菌病毒多少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病因是你自身的状态是不是给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在正常的状态下,你如果处在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你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危害你了。你自身又没办法抵抗它,你就病了。按西医的做法,你要想杀死它吗?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它不想死,它的变异的速度远远比我们研制药的速度快得多。大家都知道,从研制出抗生素以后,已经有7000多种抗生素了,可是在临床用的只有几十种上百种,大量研究的抗生素都因它在临床无效被淘汰了。

以药的偏性纠正人体偏性

那么,中医对这些病是怎么看待的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医的理念问题。中医在治疗这些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学中医的都知道,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为什么两千年以前的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不要相信现在广告天天讲中医抗病毒。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如果哪一味药真正能杀死这个病毒的话西方医学早就研究了,用不着把那个药汤煮那么多让人去喝。中医其实是用药食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用以改变这种致病因子在你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两千年来用的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现在依然有效。

我和很多西医同道也探讨过“西医科学还是中医科学”的问题。我说,它们是不同层次上的科学。西医说,你那麻杏石甘熬完了什么细菌病毒都杀不死。我说,中医的奥妙就在这儿,它在杯子里谁都杀不死,喝进去它就可以治好这个病。为什么?因为它用的是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善了人体的内环境,让你被破坏的环境得到修复,让致病因子在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被破坏掉。这样看待中医,我们就看到中医的科学性了。

中药改善内环境

我在北京的时候曾治过一个外国人,她是挪威的一位女士,34岁。她问我:“中医能不能治卵巢囊肿?我左侧有个卵巢囊肿,我希望用中医治疗。”我说,从理论上讲它能长出来就能够消下去,为什么?我说一块木头它可以长蘑菇,若是一块钢板它就不会长蘑菇。她说,西医认为没法解决,必须切掉。我说,那您就自己选择吧。于是她就回瑞典,做了手术。半年以后,又来找我了。她说,不行,我这边切掉了,那边又长了,我才34岁,我还想要孩子。我不想把另一边切掉。我希望中医试一试。前后吃了三个月我开的中药,她在德国检查完后回来告诉我说,这边的卵巢囊肿没有了。她说,中医实在太神奇了,中医没有动刀子,也没有用手术,怎么就会消失了?我就跟她说:如果是一个木头长了蘑菇,你采取切除的办法是不是办法呢?是办法,但如果你仅仅把蘑菇摘掉了,只要仍然是木头,我想那木头还会接着长,一直长到多会儿蘑菇不再是蘑菇了,木头不再是木头了,就算是结束了。我说,你如果把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它还长不长?中医没有通过手术的办法摘除这个蘑菇,但是,我让你吃的这三个月的中药在改善着你的内环境,把你能够长蘑菇的这个内环境给改变了,所以它就自然地由大到小,由小变没。这就说明中医的治疗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的。

为什么会发生SARS?

在讲中医文化和中医养生之前,我以上讲的这些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医是怎样治病的,中医为什么能治病?2003年发生SARS的时候,为什么北京那么恐慌?道理很简单,因为SARS病毒性质没有确定,在现代医学没有确定它的性质之前,找不出杀死它的武器。常规武器无效,又找不出新的武器。轻者是伤,重者是死。不知道谁能得,谁不能得;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爆发,尤其可怕的是大量的医务人员都倒在一线上,那老百姓能不慌吗?

中药能抗病毒吗?

可能上海的同志不清楚北京如何经历了谈SARS色变的时代。那一个月里家家喝中药,从老到小全民服中药。双花,连翘都能卖到比人参还贵,而且是单位大量地发。为什么要吃中药呢?说中药抗病毒。西医解决不了的时候呢,就起用我们的中医药,所以中药就没完没了地熬。当时我在北京接到了不少电话,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只要发烧了都不敢上医院,只要上了医院都会被圈起来,谁都怕圈起来。所以呢,我家里求诊电话就特别多。很多患者问我:“为什么我吃完了中药以后天天拉稀?”我说,不要听说西医不能杀死病毒,中药煮完了就能杀死病毒,我说你把那么多草根树皮煮一块儿,你都不知道干嘛。这些中药大量使用了什么黄连、大黄、金荞麦呀这一类清热解毒药,恨不得把中医的所有清热解毒药都放进去,那吃完了能不拉稀吗?

当这个病到来的时候,西医说由于免疫功能差,于是西医就开始用胸腺肽、胎盘球蛋白,而我们中医呢?也跟着走。我看到一个方子,黄芪用了240克预防,为什么?说是因为你提高了免疫功能,黄芪是入肺经的,你的肺气旺盛了就不会得SARS了。结果很多人吃完嘴上起泡了,流鼻血了。这些问题说明我们中医的脑子里也是糊涂的。闹SARS的时候,如果是身体弱容易得呢,大部分应该是老人和小孩,而事实上染上SARS的80%全是青壮年,小孩和老人的发病率很低。这就说明了这个疾病不是因为身体虚了才会得,相反是一种实证。你再没完没了地补,它的发病率就更高了。

SARS当然不是外星人向地球发起的细菌战,但我个人认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SARS的致病因子,不管你研究明白没研究明白,都和人类存在的时间差不多。在人类认识细菌和病毒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没有大面积爆发过,所以大家觉得SARS是一种新病。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对抗瘟疫的。不知道它是谁,可又能把它治好,这是为什么?在这儿,我想借用一句佛家说的话“因缘相和则为果”,引起致病的因子是客观存在的,得了病结果也是实在的,中间一定有一个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的话,因就不会变果。

SARS小环境:寒湿热共存

2003年的SARS逼着我作为一个中医医生得研究研究中医对SARS应该怎么办?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重新读了《黄帝内经》,我认为这种流行疾病不是个体的疾病,那一定是自然界给了它一个环境和条件,这个环境和条件是这个致病因子发生发展流行的重要原因。那么看看北京2003年3月到5月是什么条件?

北京是一个多风的城市,每年春天都刮大风,但是很奇怪2003年3月到5月北京几乎没有风,一次沙尘暴都没刮过。按照中医学的运气学理论,SARS的那段时间北京的气候条件是寒湿热这三者共存,这种寒湿热三者共存的气候条件是很少出现的。而北京当时的特殊气候条件和早些时候广东2002年12月到2003年2月的气候发病条件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们两个是在不同的时间中出现了同样的一种气候条件,所以广东发完病,北京接着发病。我们还知道这样的事实:北京的气候,只要流感来了,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是很高的,因为他的防护条件最差,什么样的人群都要接触。可是2003年SARS的时候,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是零。为什么?2003年3月到5月北京气温不低,这时候出租车司机不会开空调,窗子24小时开着。大家都知道,风是最好的去湿剂,由于风改变了局部的环境,流感的时候,那种致病因子是愿意在风热和风寒的环境中流动的,而SARS不是。它需要湿,湿是重浊的,而风来了以后这湿就去掉了,去掉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因子,我们的出租车司机2003年就躲过了这一劫。回头看看我们的医院呢?天天怕不干净,你什么时间进去护士都在拖地板,那个地板全是潮湿的。寒湿热三个条件全部存在,那好,你有这个条件存在,无论你怎样防范,病毒还是大量地繁殖起来。

SARS流行时,我没戴口罩,不是我不怕死,是因为寒湿热是它生存的三个重要条件,如果戴了口罩反而构成了一个湿的小环境。我没有停诊,每天早上出去的时候两粒银翘解毒散化成水配上一颗藿香正气软胶囊服下,我就走了。我的女儿上学也如此。如果我的体内也是风寒湿共存,那我就是易感者。反之,如果能寒者散之,湿者清之,热者退之。我这儿没有一个内环境,我就不是易感者。为什么要选用银翘解毒散加藿香正气软胶囊呢?学中医的同志都知道,银翘散是中医治瘟病的重要方剂,它里面的双花、连翘、淡竹叶清热;荆芥、薄荷辛散寒,再加上藿香正气中的藿香、苍术、半夏化湿。寒湿热是病毒在外面生存的条件,我控制不了,但是我可以让自己内环境里面不要有寒湿热。我还思考一个问题:中医之所以选用这两种药,因为SARS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两经。中医说:“治上焦如雨,非轻莫举。”不要用什么大黄、黄连这类苦寒药法泻下,你只用清轻之剂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很多人问我,这个SARS什么时候过去?这天天不敢出门上街,出门就得戴口罩,这日子太难过了。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根据寒湿热三者共存的现象,我认为它不会永久下去,我当时就告诉他们,过了5月23日可能就会好了。为什么?不是我能掐会算,《黄帝内经》有。5月22日、23日是小满,一进入小满以后,主气和客气都发生了变化。在3到5月的时候,主气变成了少阴、少阳相火。学中医的都知道,相火是风,相火带有了风火的性质。过了5月23日后北京的风就起来了。我们的祖先相当聪明,我们的祖先在不知道它是谁的情况下成功解决了它,是从哪儿解决的?是从条件入手的,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中医治病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偏性的理念。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人得天地之全气,不得天地之偏气。你说这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说那全气、偏气该怎么理解呢?大家都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不管是多么高级的动物都是无法和人比的。在地球上,只有人能反过来认识天和地,动物不能。“人法天地而生”,在《黄帝内经》中是多次提到的。

在这儿,我可以给大家讲个事儿。很多学生讲“老师,老师,为矫凑舛腥酥校俊崩鲜玻弧鞍ィ飧龅胤浇腥酥心慵亲【托辛恕!逼涫挡皇悄敲醇虻サ摹4蠹铱梢韵胍幌耄蹦阍诼杪瓒亲永锏氖焙颍蔷徘喜煌ㄒ磺贤ǎ瞧旮杪柰ㄗ牛杪杈托纬闪艘桓銎琳媳;ぷ拍恪R坏┞涞兀磺喜煌ň徘贤āG鲜鞘裁矗渴侨说木妥匀唤缇煌ǖ耐ǖ溃敲纯纯次颐蔷徘系姆植迹馊酥猩厦娑际桥际酥邢旅娑际瞧媸5比嘶璧沽耍颐堑某け捕贾栏峡炱酥校蛭饫锸且跗脱羝换岬牡胤剑黄舛逖羯仙且跸陆担饩捅厝蝗盟囊跹糁纬闪艘恢趾托场=舱飧隼邮且得鳎朔ㄌ斓囟耸谴笞匀凰炀偷模绻颐且秆幕埃闳绻涣私庵幸窖窃跹创说模蔷兔环ㄈパ6绻懔私庵幸皆跹创说模憔突岫匝闹队行碌睦斫狻幸皆谒恼隼砟钪惺且笠桓鋈嗽谒纳⒊ぁ⒆场⒗稀⑺赖娜讨校】涤淇斓鼗钭拧T谡飧隼砟钪校烊耸呛弦坏模匀唤绲姆纭⒑⑹睢⑹⒃铩⒒鸷湍闾迥诘钠谡G榭鱿率且恢肿匀坏暮托场5蹦阌胨荒芎托车氖焙颍憔鸵貌×恕>据《黄帝内经》,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地球上什么地方最适合人的生存?不管是北极还是南极,它有阴就没阳,有阳就没阴,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不适合人生存。而温带由于有阴阳交替,使得住在温带的人大脑沟回在涨起来、缩回去的过程中越变越深,所以温带是最适合人生存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外面的落叶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而外面呢,又给了它一种阻力。所以中医学讲,春天的脉是弦脉。什么叫弦脉呀?那就是里面的力量要往外走,而外面还没准备好条件,所以你春天的脉一按就是弦脉,跟那个刚发芽的芽尖一样。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外面来了,你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很多上海人相信吃膏滋药。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呢?因为夏天你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你的气血都藏到里面去了,那时你用点精血有情之品像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这运化是为了明年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

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其实就是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养生。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它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天热出汗,把你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你一呼一吸时,身上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我们每到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的产物由汗排出体外去。而你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留在身体里面做病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你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你老让它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

以前住平房的时候,我不敢安空调,我说最好的是扇子,它可以小大由之。但要是住到高楼上那可不行,因为它没有地气了,那就得用空调。用空调不要怕费电,一定要把窗子打开一点,让它有自然的风。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干嘛的呢?肝体阴而用阳,它是你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到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为什么?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助于它的生发。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生麦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他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里面的津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夏天来到的时候,老人可以吃一点生麦饮。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是主闭藏的,宣发与肃降。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要用一点秋梨膏。秋梨,梨得金气最重,开的花是白的,结果是在秋天。用一点秋梨膏你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呀、桂附八味丸呀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呀,大枣呀,核桃仁呀等膏滋药。

顺四时而生,一方面要求我们调整自身的生活,让它顺应四时的规律;另一方面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适当用些药来按照季节调养身体,这样就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要诀二节饮食

我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上海,这次来到上海呢,哪儿都不认识了。我们的经济在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世界发展最快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在中国古代,糖尿病是宫廷及富贵人家最容易得的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呢,大家都这么吃。

“鱼生火,肉生痰”

中国人的饮食是用筷子,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60岁以后的老人如果体力不行的话还要吃点肉。那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西方医学不是,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吃肉,老吃肉就想喝冰水,因为“鱼生火,肉生痰”,身体里面热太多了就喝冰水,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老年人还好一点,因为他胃口差了不敢多吃。

很多五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当了官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代谢缓慢晚上少吃

我可以这么说,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是8。女同志以阴为主,她的数是奇数,是7。《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28岁是女同志的顶峰年龄,28岁以前一直往上走,过了28岁就往下走。35岁阳明脉衰,再美的女同志皱纹都开始出来了。男同志以阳气为主,很多的女同志说,我们真倒霉,男同志老得慢。因为他们8年转一圈,你女士7年转一圈,女的28岁相当于男的32岁。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这时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升发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老年人尤其如此。

老年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的时候,这当爸妈的都心疼下一代。每天早上、中午吃剩饭,晚上做一大锅。大家吃得都很高兴,可苦了老头和老太太了,晚上若不吃,饿,吃了,撑。我们在临床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一到晚上12时左右,让急救车送来了,为什么?头天晚上一定不是儿子回来了,就是女儿回来了,要不就是儿女都回来,尤其是过节前,这一高兴,于是就做了很多好吃的。老年人阳气已经很弱了,中医说“喜则气散”,这一高兴以后他的心气就散了,晚上吃多了,脾胃的负担加重了。脾胃属土,心属火,心和脾胃之间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果儿子这儿负担一重,子盗母气,就从母亲那儿借力气,那一借力气,心就嘣嘣跳起来,上医院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应该在傍晚五六点钟,做点饭自己先吃,儿女们爱吃什么好的,那归他们自己管。千万不要和他们一起大吃。

谷物首选小米

中年人则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在这儿我想借用老子的一句话:“谷神不死。”东方人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社稷”的“稷”字是小米之意,社稷,古代的谷神。那么为什么说谷神不死?维持人的生命不仅需要脂肪蛋白质,更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农村有很多孩子吃得没城里孩子好,但是他们吃的都是第二年的种子,是新鲜的谷物,没有陈粮,所以长得很结实。咱们城里人什么都能吃到,但吃的粮食不如农村新鲜,这就是区别。

为什么在所有的五谷里面我们的祖先这么注重小米呢?因为小米在任何贫瘠土地上都能生根繁衍,它的颗粒很小,生命力极强。一碗小米种在地下一大片,一碗大米种在地下一小堆。女同志生完孩子,老人都给她喝小米粥,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正气受到了损伤,所以用小米粥调养。看看我们的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的?老大妈的小米粥。小米习性偏温。不要说老玉米豆好,我觉得在食物中,如果小麦、小米、玉米、大米排个队的话,首选应该是小米,然后是小麦或者是大米,最差才是老玉米。为什么?老玉米颗粒太大了,你那一碗放10个,它的生命力极弱。

用食物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它的偏性。
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广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稀。鸡就不用烤,炖鸡汤时越壮实的鸡越好。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冬天种,阴历五月收,它的阳气最重,其性是温性的。中医主张用食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烤馒头片坚持吃一年,胃溃疡就好了。虚寒性的溃疡病,你让他吃偏寒性的大米饭,他一吃完就难受。你让他吃馒头片,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在里面放点碱,再发起来,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一定要按照老祖宗的做法。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太馋,他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中医没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你一吃多了,就要损伤你。

怀过孕的女同志都知道,在怀孕期间她的胃口发生改变了,见了酸的吃起来像糖豆一样。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她的气血全去养胎了,肝阴不足,需要酸性的食物来补充。正常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饮食胃口的改变,同样反映着体内的状态。什么时候要注意少吃油腻,少吃辛辣?上火的时候、外傅氖焙颉R蛭飧械氖焙蛱迥芏嫉鞫鹄慈ズ拖妇蛘塘耍粤酥换嵩黾犹迥诟旱#换嵩黾佑=谥埔匙龅煤茫切┐恍约膊〉姆⒆骶突崦飨约跎佟经高了,血压血糖也高了,我建议大家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活血而不破气。它和人参是同一科属的,一个长在东北,一个长在西南。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是木气和水气比较重的地方,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它那个枝叶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数,是阳数。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气,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如果肾精已经很亏损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

《周易》里面说西南是土气很重的地方,也是很肥沃的土地,三七生在西南,长在地下,所以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脏;黄可入脾胃,它可以益气统血。很多人把三七当止血药,甚至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克,多了就不行了,因为它止血,多了血就不流了。为此我到云南做过考察,过去发配到云南的人,都要被打杀威棒,你要买不通人,你这个杀威棒是免不了的。你要买通了狱卒,他给你一大碗药,在打杀威棒之前他给你喝了,它里面主要的成分是三七,这是云南的老农告诉我的。打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的棒疮两天迅速消散,被打出了淤血它都能散掉,何况你体内多余的血脂,所形成的那种痰淤互结的症状,一定能得到改善。

我在北京某家单位做过5年的保健医生,那些领导呀,吃得太好,他们的血脂怎么也降不下来。我后来说你们再不要发什么鱼肉蛋了,你就给大家发三七粉吧。坚持服用三七粉之后,很多老同志的血脂、血压都下来了。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冻也得九九八十一天,不要说我今天吃了两次怎么不下来?你要下来这么快就像那冻肉从冰箱里拿出来,开水一泡一样,功没成,气断了,所以呢,一定要坚持服用。我自己也是每天早上5克三七粉,晚上5克三七粉,像冲便茶似的,冲了就喝下去。

中医养生要诀三调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气交之中,人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简单或者高级的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说,能恬淡虚无吗?我说,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呀,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我们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上面不是“田”字,是囟门的“囟”字。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很多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为”其实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地法天”,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取决于天。天是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注重“六十”?不是你对六十有特殊的偏爱。中国人在计算历法的时候,用的是六十甲子。甲子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空间高度浓缩的概念。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2003年癸未年发生了SARS,我查了一下,1943年也是癸未年,北京霍乱流行。霍乱也属于湿的一种,它和SARS既有共性,又与SARS不完全一样。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不是胡编出来的。

我为什么要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待着?因为我读了那么多古书以后,感觉到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他们写的著作,一不要稿费,二没有职称,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东西刻在石板上,写在木头上?因为中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子孙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的祖先从来不做断子绝孙的事。所以他们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些有用的东西刻下来。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美国人只有两百年的历史,还那么重视自己短短的历史。我们有些人数典忘祖,不知道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大街上我曾经问一年轻人:“老子是谁?”他说,“什么老子?我爸是老子。”我们祖先保留到今天的东西,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只是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到今天看这个历史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它的合理内核是什么了,随着历史进入了博物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中医,当你研究各个时期不同的学问、著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推到历史背景去认识。不要老觉得今人比古人聪明,其实几千年下来,没用的东西早被古人丢掉了,留下的一定是有用的。我们中国人像大家闺秀,韩国、日本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家扔一点,西家扔一点,到现在都没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国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重新的认识。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让你勤动脑体不动心的时候,这个脑子不是想你怎么发财,是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这样做看似无为,实有为。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如果你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中医养生要诀四慎医药

中药也有毒性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十分重视健康。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小孩,见了保健品趋之若鹜,而且很多广告不负责任地在那里大肆吹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人剥你一块钱,那12亿有多少?而我们那么多中药、很多古人留下的成方,如乌梅丸,很好的方子却没人做。
什么是药?为什么中医叫做“药”?不叫“勺”,不叫“饭”?我认为,药好比是开门的钥匙,门打不开的时候怎么办,你要用钥匙把它打开。人得了病就是你这门打不开了,假如那门本来是通的,你没完没了地用个钥匙去捅那个门,把一个好门也会捅坏的。中药也有毒性,这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你怎么用。按照中医的理论,中药不叫药理,叫药性。药性包括:它长在什么季节,生在什么地域?它是根茎叶花、谷物茎食?它是什么形态、什么质地、寒热温凉什么性、升降浮沉什么作用?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你把中医的理论学好了,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大自然赋予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你看绿豆、黑豆、黄豆,都是中药。

绿豆熬汤治腹泻

因为我是中医,我女儿从来没有打过针,也没有打过点滴。她在上五年级时曾有过一次食物中毒。那天她回家就告诉我肚子痛、发烧。我给她量体温37.5℃,她说全校400多个学生食物中毒,周围医院全住满了。我就煮了一锅绿豆汤,放点盐和糖,告诉女儿说,你现在开始别的不要吃,渴了就喝汤,饿了就捞那绿豆,从头天晚上的7时到第二天下午的3时,拉了11回,最高体温38.5℃,下午就好了!学校放假一个星期,她玩了6天,只病了一天。绿豆的皮是绿色可入肝经,具有很强的解毒作用,尤其是解食物之毒;里面是黄的,黄的健脾胃。她腹泻就是由于体内酸碱体液平衡失调,加点糖、加点盐就是葡萄糖、盐水,为什么非要吊进去?能喝就让她喝。

孩子老人慎用西药

作为中医大夫,你一定要认认真真研究每一味药的药性,你才可能去正确用药。而不是研究这个药里有什么成分,那是西医解决的问题。现在许多中医大夫开方子拿着化验单看,哪个能降转氨酶,那个方子里肯定有;哪个动物实验能抗病毒,那个方子里也肯定有。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是人的状态。西方医学拿化验单做参照系数,中医大夫拿天地人做参照系数。《黄帝内经》讲:“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你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不知人事,能当什么中医大夫?

找我看中医的女同志很多,问她年龄,我是看她处在哪一期的哪一个段上,这个段的正常状态是什么,她的状态和正常状态有什么区别,这是中医大夫的理念,是决定使用中药的关键。如果你的这些理念建立不起来,那你这中药没法开。而我们现在危险在什么地方呢,中药西药全在乱用!我发现,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小孩,到成年时候发病机遇就越高。西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西医看病其实很负责,也写得很清楚,这个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副作用是什么,可能伤害肝脏或是肾脏。西医用这些药是慎之又慎的,而我们有些大夫是没办法了就随便开药,甚至中医也随便开西药。女同志不来月经,就是大黄蜇虫丸,结果是杀人不用刀。

我曾对卫生领导部门的同志说,你们去调查调查,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白血病,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十六七岁得白血病?你们应该调查这些白血病人小时候使用抗生素的几率。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张三喂完李四喂。我对家长说,孩子还小,脾胃功能调整能力弱,你却把什么东西都给他吃,惟恐他不胖。其结果是什么呢?进去了不能运化,里面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内热的环境。如果他里面是凉水,对外面就不敏感了;如果里面已经变成了热水,毛孔打开了,外面稍微受点风,就感冒发烧了,一发烧就肺炎,打针或吃抗生素,越吃那脾胃越不痛快。当使用抗生素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后,药的作用很明显,烧退了。但由于机体的调整能力很差,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体内就会有很多有毒物质储存下来。到了青春发育期需要调动起来的时候,隐性的问题出现了,这时候找谁打官司都不行,只能自认倒霉。所以我建议十几岁、二十岁以下的孩子一定要慎用西药,起码在中国这个环境里,还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一定要慎用。因为你的解毒能力、排毒能力、调整能力都减弱了。

吕正操将军今年是100岁,他的女儿跟我同岁,是协和医大毕业的。吕正操将军在近几年每个月都发烧,一发烧就送到301医院,到那里什么好的抗生素都用,后来他女儿请我给她爸看病。我说从中医看,是肺热喘咳,我用中药给他调理,近两年他几乎没有进过医院。他女儿跟我说,之所以请你来就是害怕我爸被那不断升级的抗生素给打死!我的体会是: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常常让人糊里糊涂地活。就肺热喘咳,在西医的病理学上你找不出来,但人家吃完中药就好了。西医有西医的很多长处,但对中医来讲,你对你自己的长处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既不能乱用西药,更不能乱用中药。

有的患者来找我看病,说是肝炎,您能不能用点中药把病毒去掉。我说你要让我用哪味中药来杀死病毒,那你找西医去。我的办法是改变你体内病毒在这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中老年朋友你一定要谨慎使用药物。有人说中药也有副作用,可不是,那个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吃完了就得了肾病了。那不是关木通的问题,那是因为那大夫把龙胆泻肝丸让你没完没了地吃出来的。偶尔吃一次,有清利湿热的作用。所以对药物不要那么迷信。

元气和寿命的关系

不少古代中药书上说,这药可以大补元气,那药可以大补元气。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元气不能补。如果元气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就甭死了,咱们的主席,咱们的小平就甭走了。所以那些说“取天地之气补人之元气”的话最好不要相信。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最后不也走了吗?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你的生命之气,父母生下你的时候,元气是一个定数。俗话说:母壮则子肥。人的元气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是一个定数,生下来就定了。在后天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它在不断消耗中。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

元气和寿命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爸爸妈妈给你的这一罐煤气很多,而你一天到晚那火门老是开着,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外煎焦,给你再多的元气你也活不长。反之如果给你的不算太多,但是天天节约使用它,恐怕你的寿命就长了。我们古人说元气可以补,那是古人一种良好的愿望。从中医的理论看,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中医有句话,说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当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医生的责任是让你把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如果这人真正元气没了,你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所以每个中医医生,对于这些问题要有深刻认识。


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发达国家用药越来越谨慎。我们现在是初级阶段,刚吃饱了就想长寿,然后别人说什么好都蜂拥而至。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只要注意科学养生,颐养天年是没有问题的。天年就是父母给你的年岁,你应该活的那个寿数。在养生的问题上,中医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儒家有儒家的养生法,道家有道家的养生法,佛家有佛家的养生法,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怎么养生。


(本贴转自不俩养生网)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


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


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


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


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


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


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


“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


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


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本贴转自不俩养生网)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经一章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传十章


  第一章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 
  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学者以及信徒修练的一种功法。关于儒家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见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况的《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
  儒家功将正常的生活、道德修养和练功融合为一体,练功的目的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为了出世,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点。《大学》中有明确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还没有脱离"我执"的束缚,但儒家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这种功法本身就是对于绝对自由的一种约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答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张的心斋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达到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认为心斋这种功法是修身的关键,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延年益寿。有了这种认识,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己保持一种宁静豁达的心态。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63岁的时候,有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时,司马桓砍倒大树对他进行恐吓威胁。后来到了卫国,又被错抓入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楚军包围,围困达七日之多,结果饿得弟子们有气无力,但孔子却毫不计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孔子的意志力比一般人要强好多。   孟子在继承孔子守静的理论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孟子的功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气。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心收敛起来,养夜气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与外界事物接交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孟子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好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宇宙元气。
  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继承了孔孟先圣的静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静坐看做同读书、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静坐一直没有详细的理论和具体的功法,到了明朝时期,儒士高攀龙参考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又吸取佛、道两家的功法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静坐理论。
  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所以,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很平淡朴实,但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静坐法。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和弟子们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没有超过先圣孔子,其实,儒家的功法是一种为入世做准备,或者对强身健体起促进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所以,就功法的优劣来说,儒家功或许在其他功之下,但在对世俗社会的影响方面,则是任何其他功法所无法比拟的。


(本贴转自不俩养生网)

名人姓名:董仲舒
出生年代:前179一前104
名人职称: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名人国家:中国(西汉)

相关介绍:

历史评价
其“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思想,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一生成就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搜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生活速写
董仲舒喜欢谈论神秘莫测之事,善为灾异之说。元光5年(公元前130年)董仲舒在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狱,虽然后来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又下诏赦免其罪,复为中大夫,让吾丘寿王向他学习《春秋》公羊学,但是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传世佳句
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名人年谱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立为博士。


元光5年(公元前130年),因议王事被废为中大夫。


公元前104年,卒。

西游原旨


西游原旨序 


 


西游记者,元初龙门教祖长春丘真君之所著也。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养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邅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篐棒可毕。盖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千魔百怪,劈异端傍门之妄作;穹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能尽性者必须至命;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能了命者还当修性;贞观十三年上西,十四年回东,贞下有还元之秘要;如来造三藏真经,五圣取一藏传世,三五有合一之神功;全部要旨正在于此。其有裨于圣道,启发乎后学者,岂浅鲜哉!憺漪道人汪象旭,未达此意,妄议私猜,仅取一叶半简,以心猿意马毕其全旨,且注脚每多戏谑之语,妄诞之辞。噫!此解一出,不特埋没作者之心,亦且大误后世之志士。使千百世不知西游为何书者,皆自汪氏始,其遗害尚可言乎?继此,或目以顽空,或指为执相,或猜以采战,或疑为闺丹,千枝百叶,各出其说,凭心自造,奇奇怪怪,不可枚举,此孔子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也。我国朝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教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但其辞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犹不能尽彰,未免尽美而未尽善耳。予今不揣愚鲁,于每回之下,再三推敲,细微注释,有已经悟一子道破者,兹不复赘,有遗而未解,解而未详者,逐节绎出,分析层次,贯串一气,若包藏卦象,引证经书处,无不一一释明,俾有志于性命之学者,原始要终,一目了然,知此西游乃三教一家之理,性命双修之道,庶不惑于邪说淫辞,误入异端傍门之途。至于文墨之工拙,则非予之所计也。


时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初秋三日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叙于金城白道楼


   


栖云山道人西游原旨叙 


 


阴符清静参同契,丹经也。西游一书,为邱真君著作,人皆艳闻乐道,而未有能知其原旨者。其视西游也,几等等演义传奇而已。苐于戊午之秋,得晤栖云山悟元道人于兰山之金天观,出其修真辨难、阴符参同契诸经注解,盖已大洩先天之秘,显示还丹之方,冣后出其西游原旨一书,其序其注,云诗其结,使邱真君微言妙旨,昭若日星,沛如江海,乃知西游一记,即阴符也,即参同也,周易也,修真辨难也。西游原旨之书一出,而一书之原还云原,旨归其旨,直使万世之读西游者,亦得旨知其旨,原还云原矣。道人之功,吏岂微哉!一灯照幽宝,百邪自遁藏,从兹以往,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迷津一筏,普渡万生,可以作人,可以作佛,可以作仙,道不远人,其在斯乎,其在[  ]乎? 


嘉庆三年中秋前三日癸卯科举人灵武水香居士梁联第一峰甫浑然子薰沐拜题


   

读法诗结序 


 


西游原旨,脱稿多年,今欲付梓,共诸知音。因通部文本注语,不下百万之字,孤煢一身,杖头百文,未得如愿。固镇瑞英谢君,义士也。与予厚交,素有刻刊之意,未行辞世。乃郎思孝思悌,欲了父愿,来山请事。予因所费极多,独立难成,仅摘刻读法四十五条,注解结尾,七言绝句诗一百首,分为上下二卷。虽语句不多,而通部大意皆包括在内,聊以为读西游者,助一烛之光,此予之愿,亦瑞英父子之愿也。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秋吉日素朴散人再叙於栖云山自在窝中


   


叙 


 


尝读庄子断轮之说,而不胜慨然也。圣贤四书六籍,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其为世所童而习糿而安者,尽人而皆然也。顾安得尽人而领圣贤之精髓乎?审如是也。知龙门邱真人西游记一书,又何以读焉?其事怪诞而不经,其言游戏而无纪,读之者,孰不视为传奇小说乎?虽然,庄子抑又有言矣,筌者所以得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得兔,得兔而忘蹄。盖欲得兔,舍筌蹄知无所藉 ,既得鱼兔,[氵*尸@工]筌蹄知何以自然。数百年来,有悟一子之真诠,而后读之者,始知西游记为修炼性命之书矣。然其中有缺焉而未解,与焉而未详者,则尽美而未尽善也。习邑悟元子,同流杰士也。其於阴符道德参同悟真,无不究心矣。间常常读斯书,二十余年,细玩白文,详味诠注。始也由象以求言,由言以求意,继也得意而忘言,得言而忘象,更著西游原旨,并撰读法,缺者补之,略者详之,发悟一子之所未发,明悟一子之所未明,俾后之读西游记者,以为入门之筌蹄也。即由是而心领神会,以驯至於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焉,亦无不可也。岂必尽如断轮之说,徒得古人之糟粕已耶。


 


嘉庆己未春二月题於龙山书屋中皋邑介菴杨春和


   


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 


 


大道传自太古,问答始於黄帝问道於广成子。言简意该。由汉唐以来,神仙迭出,丹经日广,然皆发明微妙之旨,言理者多,言事者少。若是既有悟者,即有昧者。长春邱真人复以事明理,作西游记以释厄,欲观者因事明理,俾学人易悟。后人仍有错解,不悟立言之精义者。是书行於世,益尚不博,幸得悟一子陈先生作解注,详细指出书中之元妙,奥义始明。然注中尚有未便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导 论
  由于加行道造成的心理上的变化而加强了心,受灌顶仪轨者现在可以完全有理由被称为一名弟子或信徒了。他距进门的门坎已不太远了,而且他已经有资格更快地向前发展了。他已经学会了激发胎藏,其源泉处于普通的识之水位以上。下一个阶位就在于更为卓有成效地利用这一切。
  本章将论述金刚乘的基本修持,这种修持形成了诸如在前几章中阐述的那些修持术的基础。那些对佛教密宗隐蔽的理论尚不熟悉的人无疑会发现,日常修持一方面是高级的行为和禅定,另一方面又是“巫术”和“迷信”的一种奇特混合物。从一种意义上来看,这是正确的。因为日常的某些修持均出自前佛教仪轨,这就在于使大家所拥有的一切都服从其唯一和最高的目的--密教修持术。在某种程度上,古代“迷信”(其内容则已起了微妙的变化)的并入反映了一种满足普遍人需要的意图,这些人不可能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另一种原因是,甚至在它们的原形中,也没有任何理由鄙视这种“迷信”。如果现在不可能证明其价值,那是因为现代的教育在揭示为我们的先祖所不知的许多真谛的同时,也抑制了我们评价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的一大部分精华的能力。
  误解的另一种原因是密教的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同时使用多一种阶位的识(意识)和无碍(理解)。在一般情况下,最高达到了第四地的一名受灌顶仪轨者不会放弃在最低位上使用的修持方祛和概念。当他学会以四种方式观想万物时,就会同时看到四种无碍之位上的万物、或者是选择最适宜当时的需要者。这一点往往显得(和即将是)不合逻辑的,但所有那些具有某种禅和其它形式的奥义之感受的人都会承认:合乎逻辑的思想,事实上是实现深奥成果的一大障碍,因为最高的真谛超越了合乎逻辑的思想。例如,逻辑证明“一”不可能同时为“众”、或反之。在一种深奥的密教感受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确实是复数,而同时又仍为“一”。当我们讲到有关本尊神的一章时,在明显是互相矛盾的四种无碍位上的同一现象之运用将会变得更为清楚。有时,考虑到这是一些已独立存在的神时则很实际,有时它们又表现得似乎是出自信徒本人心中的显现,有时大家还可以辨认出它们都是空。
  一名受佛教密宗的某些很深奥的面貌吸引的西方人有一次高声惊呼:“太妙了!我确实被这一整套有关空和无我的奥义征服了,但我所需要的最后一种东西是具有一种位于我心中的小神或小女神的偶像!”他可能是有道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他赞成“有关无我的这一整套奥义”,但这样会把他引向某一地方,或者他是否会与特别重要的“一种小自我的偶佛”度过一生呢?它会在他每次想逃走时都能压碎其胸膛。藏族人充分地证明,他们以其心中的小神或小女神的偶像“就会变成瑜伽的大信徒,能够从密教僧众处得到巨大的帮助,而不会受普遍被认为是人类命运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的紧张和烦恼之苦”。他们的例证提示我们说,在评价密教修习之前放弃任何成见都是值得的。
  继接受灌顶和加行道之后,信徒现在已成了一个特殊的人;有告于为有利益众生而成为一名菩萨。胜进的速度取决于信徒们。一僧侣、静修士和其他那些日夜致力于成全其任务的信徒们无疑都会从事在本章中列举的所有修持和某些成就修持、以及将于上文描述的心理瑜伽之修持。在俗信徒只要不是与具有类似志愿的女子结婚的宁玛巴都应该根据他们的其它责任尽力而为。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喇嘛的一些教义,他们将为此而工作。对于那些有勇气试图进入顿悟之道的人来说,大家实际上认为必不可缺地要发僧侣愿或单独生活在某一偏僻地区,或者他们如同宁玛巴一样地结婚,那就必须切断他们所有的社会或职业的联系。那些不能放弃儿世的世俗人在除了某些极其特殊的例外情况下都应该为本世确定一个更为卑微的目的。
  大家倾向于讲男性信徒,但另一个性别的信徒也并不稀少,虽然我个人尚未在顿悟之道上遇到过女子。有的菩萨当然,女形的菩萨并不一各是达到觉的女子的化身。菩萨可以以任何一种形状出现,无论是男性、女性,人性、兽形或与他们的目的相一致的魔形。有时会被描绘为女形,但大藏经中却没有仅在一世中就达到解脱的女子。大家一般都认为,无论一名女子的胜进有多大,她都应该在实现最终目的之前转生为男子。从另一方面来看,至少存在有一名朱古(活佛)或被承认的神圣化身为一女子。在数世纪期间,印虔女神金刚婆罗的化身多吉·帕莫成了上桑了寺的女寺主,这位女寺主终生对着寺院的窗户以及呈蝎子状的野猫塘荒凉湖面的水作观想。我们认为,如果说很少有女子能够达到接近于觉地,那是由于她们没有这样作,而不是由于她们不能这样作。非常令人遗憾,我们的语言完全与藏语和汉语相反,没有同时可以指两种性别的代词。因此,我被迫在讲到信徒们时只好认为他们都是男子了。
  一名致力于此道的信徒的一生必然会包含简单地遵守主要佛教美德之外的更多内容。佛教的主要道德是诸如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的禅定、遏制欲和禁戒有意地伤害他人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他每天都在导致神秘瑜伽的观想中度过几小时也不足为怪。其要义首先是他的心之态度不是坚定地以承认轮回等于涅槃、众生在势力方面均为佛和自我为空等观念为基础的。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应该出自这些真谛的实现。修习脱离正确行为的禅定或禅定和正确的行为脱离了正确的态度都与漫无目的地用一大批高精尖工具玩耍一样无益。
  从赛教的观点来看,积累在善业和修持中度过的时光仅仅会使虔诚不把人带向很远。它最多只能用于获得减轻很少一部分本世或未来数世中不满的大批功德储备。最后,一名因腰围粗了一至二公分就不能为逃脱火灾从一个狭洞中爬出去的人和另一个为大腹便便所苦的人都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如果那里如同基督促所想象的那样有一尊上帝,那么它就可以慈悲地判决那些做出了虔诚而混乱的努力为成为有德之士的人,它考虑到他们的善意而对他们按照这些意图行事的失败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事实上,由善意指导的努力对信徒没有任何好处,或者是他成功地在否定自我的实性和排除成为智慧之自动发展障碍因素中略有胜进,或者是他未能成功地这样作。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他的努力将是徒劳无益的,除非他的宗教修持只能给他留下很少从事恶业的闲暇。总而言之,所留下的向往(即使是最庄严

自性成佛

任何人读佛经都感到以《大般若经》为经典的性空宗(中观学派)最难理解,因为经中叙述的道理已超越耳目之知,而入于超感知境界,按佛教的说法,是对“定境”的描述,它是以不同于世间智慧的般若来观照,而且自性空的道理也常令世人头痛,在理解《般苦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世人虽用“辩证法”加以透析,仍有如隔纱缦的感觉、有分落两端的嫌疑。令人惊奇的是,以建立从自身成佛为基础的密教却奉中观为正见,反倒认为瑜伽行派不能合于实际(宗喀巴语)。打句不恰当的比方,即“最落实地”的密教以“最玄虚深奥”的中观为思想指导,“最唯物”的密教以“最唯心”的中观为理论支柱。这却是思想的巧妙架构,令人莫明底蕴。但你只要看看藏密各上师对修法的境界报告,就会发现中观与密教确有深刻而内在的联系。同时你发现,密教中所谓六大、五大、五佛、五色、五色光明等全溶进一张大网中,法界中,而人心与外境也是一体,空性观在这里得到最彻虎、最完美的表现。我们这里以宁玛派的大圆满法的境界报告为模本,描绘一下佛教中“明心见性”的最高境界和“即身成佛”的果位。

在前面藏密分类中,我们就标明大圆满法是藏密最高密法,而大圆满法中又以<SPAN lang=EN-US>“大圆满心髓”为最殊胜,被誉为“九乘之巅”。而大圆满心髓特别重视光明的作用,这点在西方藏学家中都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在大圆满心髓中,自身肉团心、光明、虚空之光明、五佛都是心的自性,一体不二的。

与其他教派重视三脉四轮不同,大圆满心髓建立四种特殊的脉道,作为光明安住的住所和发生的途径。这四条光明脉是:
①迦底大金脉:在中脉之中,与肉团心中央相连,有根本明点光充满其中;
②白丝线脉:它附于光明脉向上通梵穴,有运转明点的功能;
③细旋脉;它在四轮之中,有明点在其中;
④晶管脉:它联结心和眼,有明点在其中,这是现起无数佛像连系光明的所依之处。

本法认为,在心脏(肉团心)中央有具足光明的光明脉,像放光一样照明一切细脉,这就是自然智慧,如来藏、自性佛,但为习气所障,为血肉蕴聚所碍,因此自然智慧本能显现。这已在上面介绍心中已说过了。

大圆满心髓功法分为彻却、脱噶两步。彻却译为“立断”,属于修定;脱噶译为“顿超”,属于修光,有了定力,才能修光,才能清楚明见虚空界的光明。在这里不想涉及修法过程,只就见性境界及其相关的问题记述。

大圆满心髓认为,人体本来就有智慧之光,称之为;本觉智光”,从来就住于人体肉团心中,常人受无明覆遮,无从显现,无从证得。脱噶法就是把内心这光明显现出来,在虚空中显或。本觉智光与同时存在于法界的天然的其它五种光明,称为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所说的包牺氏也就是下面要讲的三皇之一伏羲氏。 
  再这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三皇时代与五帝时代是如何划分的。现代人普遍认为女娲、伏羲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回到了神灵的世界,实际这是一种理解错误。三皇时代指三皇统治时代,当时的统治与后来的夏商周时期不同,三皇时代的人们选择首领,只凭能力去判断,人们觉得某位首领有能力领导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就推举谁为首领,而之前的首领除了失去领导权外毫无损失,他依旧会作为圣贤得到尊敬,或者他的支持者还会跟随他,建立另外一个文明。当时的文明与文明之间不会斗争,相反他们还会互助。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野兽远多过人,同类间本能的团结,加之圣贤的引导,当时的人与人之间非常和平。也正因为人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首领,所以首领的更替也就变得很有趣了。 
  通过古籍我们可以看出三皇与五帝的执政顺序实际上是女娲——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 
  但这并不是说黄帝出现后,伏羲与女娲就回到神灵世界了。伏羲与女娲真正的回到神灵世界的时间实际上是帝喾执政时期。这之前的一段阶段,虽然女娲和伏羲都不再是执政者了,但他们没有离开,女娲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里是在帝喾统治时期,当时共工第二次撞击不周之山,地面向东南倾斜。使得女娲第二次以五色石进行了一次补天。这次补天之后女娲失去了踪迹,应该也是她正式回到神灵世界的一次讯号了。伏羲回到神灵世界稍晚,黄帝击败蚩尤后,伏羲所领导的太昊、少昊两个文明与黄帝结盟,在三个文明彻底融合后,伏羲彻底失去了踪迹,这个时间是在共工被彻底击败的舜时期。 
  我们今天所说的三皇五帝时期或上古中古时期,实际是一个众圣一起治理天下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开创人,正是女娲与伏羲。 
  《道教斋醮简史之女娲与造人篇》中讲到过女娲在教会人们婚姻的同时,又作了一系列的努力,使得人们生活更加安定。 
  共工两次撞击不周之山,导致天地间发生大洪水,女娲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斩断了一种叫鳌的巨龟的四支脚来支撑天的四个顶端,杀死为害冀州的黑龙拯救那里的百姓,之后女娲又教导人们用灰土建都堤坝防御洪水。 
  女娲可以说是对人带有母性的神灵,她对人的救助是很巨大的,但显然这也使得人很依赖她,当时有很多人追随女娲,奉她为女皇。女娲当时的形象是人首蛇身,就是上身是人腰部以下是蛇。当时人奉异类为皇,可见人对女娲的亲切程度。 
  但这种依赖显然是不正常的,女娲领导人向更大的神灵祈祷,使人过度依赖神灵,同时也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生存能力。 
  这个时候,伏羲的作用渐渐有所显露了。伏羲姓风(一说姓凤)人首龙身与女娲相似,他们结为夫妻后依旧各有事业,没有太多一起出现的记载。还有传说说他们化生了万物,应该是肯定了他们对万物作出的一些贡献。伏羲起初来到世间时与女娲的作为类似,当时黄河中有一只龙马,常常造成大洪水,伏羲到黄河降服了龙马,并从龙马身上观察出了《河图》。 
  河图是一幅由黑点和白点连成的线组成的神秘图形。白点代表阳数、奇数是天的意思。黑点代表阴数、偶数是地的意思。两种点在河图上共计五十五个。其中白点二十五个,黑点三十个。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其排列顺序为最下六个黑点,最上七个白点,最左八个黑点,最右九个白点。次左三个白点,次右四个黑点。次上两个黑点,次下一个白点。次下上面还有五个黑点。次上下面也有五个黑点。中间部分是五个白点组成的一个十字形。其顺序为最包围着次,次包围着次下上面和次上下面,次下上面和次上下面包围着中间部分。 
  相信通过河图,你可以看出许多阴阳两气变化的规律。当时的万物在心里已经慢感觉到了阴阳,而神灵伏羲也受到了河图的启发。 
指南针

序 

    性命之学,中正之道也。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乃贯通三教之理也。知之者,在儒可以成圣,在释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若舍中正二字,而别有所谓道者,即是邪道,便非正道。世之羽流,多不穷理,入于旁门曲径,着空执相,以讹传讹,以盲引盲,千枝万叶,遍满宇内。更加伪书杜撰,邪说淫辞,杂于丹经子书之内,玉石不分,皂白莫辨。即有一二烈士良才,满眼虚花,两耳梆声,莫能辨其真伪,一入网中,终身难出,不至丧其性命而不止。古今英雄遭此厄者,不可胜数。道至如此,尚忍言哉! 悟元自童于时,即知有此一大事因缘。朝王暮李,乱学乱作,已受其症;幸而方两亏悔,不致陨命,然究不知真正之道是何事。后遇龛谷、仙留二师,得闻香风,始知性命之学,乃中正之道。中正之道,不假外求,自己现成。悟之者,直登道岸,非一切旁门曲径、窃取圣道、舍近而求远者,可能窥其畔岸也。因叹伪学日盛,正道日衰,遂将生平所注、所著等书,编集成部,总名曰《指南针》。“指南针”乃罗经,定子午之正针;子午为大地南北中正之位,子午定,而四面八方稍有偏斜,显明易见。书名《指南》,特以中正之道示人耳。书虽不一,而言中正之道则一;言虽有异,而指中正之道无异。若有知音者,于中正二字,下实落功夫,尝得滋味,即于中正二字上安身立命,则一切旁门曲径,不得而惑之,犹如罗盘,千转万转,针总不转;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可以一道而贯通无穷之道,亦一指南针也。我指南,人指南,人我皆归于中正,扫邪救正,阐扬圣道,此余《指南针》之本心也。

 

大清嘉庆六年岁次辛酉冬至日,悟元子自序于自在窝中。

阴符经注

阴符经注序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鑿开混沌,剖析鸿濛,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唐陆龜蒙谓黄帝所著,宋陈渊谓黄帝受於广成子,朱文公亦谓黄帝著,邵尧夫谓战国时书,程伊川又谓非商末即周末时书。其说纷纷,各述所知,究无定见。以予论之,世皆传为黄帝阴符经,丹经子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譔作,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於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就其世传之说,丹经之载,谓黄帝著之,亦无不可,但此书沿讹已久,苦无善本,字句差错者极多,或借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紊乱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吕张果子房孔明注语欺世惑人者,似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大失真经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於南台深处,取诸家注本,校正字句,细心斟酌,略释数语,述其大意,扫邪救正,以破狂言乱语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时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叙於自在窝中

 

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璞为鼠,以青作黄乎?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谬,诠阴符之肯綮,其中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仆则曰: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受业门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题 
 
轩辕黄帝著 洮阳门人张阳全校阅 
悟元子刘一明注 
后学陶铸灵重刊 

太 上 老 君 说 常 清 静 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一线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孙 不 二 元 君 法 语


七言绝句七首



不乘白鹤爱乘銮,二十幢幡左右盘,偶入书坛寻一笑,降真香绕碧阑干。



小春天气暖风赊,日照江南处士家,催得腊梅先迸蕊,素心人对素心花。



资生资始总阴阳,无极能开太极光,心镜勤磨明似月,大千一粟任昂藏。



神气须如夜气清,从来至乐在无声,幻中真处真中幻,且向银盆弄化生。



蓬岛还须结伴游,一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



养神惜气以持盈,喜坠阳兮怒损阴,两目内明驯虎尾,朦朦双耳听黄庭。



荆棘须教划尽芽,性中自有妙莲花,一朝忽现光明象,识得渠时便是他。


女功内丹次第诗十四首


第一收心(男女同)


吾身未有日,一气已先存;似玉磨逾润,如今炼岂昏?


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


第二养气(男女同)


本是无为始,何期落後天;一声才出口,三寸已司权。


况被尘劳耗,那堪疾病缠;子肥能益母,休道不回旋。


第三行功(末二句女子独用)


敛息凝神处,东方生气来;万缘都不着,一气复归台。


阴象宜前降,阳光许後栽;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


第四斩龙(女子独用)


静极能生动,阴阳相与模;风中擒玉虎,月里捉金乌。


着眼絪縕候,留心顺逆途;鹊桥重过处,丹气复归炉。


第五养丹(首二句女子独用)


缚虎归真穴,牵龙渐益丹;性须澂似水,心欲静如山。


调息收金鼎,安神守玉关;日能增黍米,鹤发复朱颜。


第六胎息(男女同)


要得丹成速,先将幻境除;心心守灵药,息息返乾初;


气复通三岛,神忘合太虚;若来与若去,无处不真如。


第七符火(五六两句,女子独用)


胎息绵绵处,须分动静机;阳光当益进,阴魄要防飞。


潭里珠含景,山头月吐辉;六时休少纵,灌溉药苗肥。


第八接药(男女同)


一半玄机悟,丹头如露凝;虽云能固命,安得炼成形;


鼻观纯阳接,神铅透体灵;哺含须慎重,完满即飞腾。


第九炼神(男女同)


生前舍利子,一旦入吾怀;慎似持盈器,柔如抚幼孩;


地门须固闭,天阙要先开;洗濯黄芽净,山头震地雷。


第十服食(男女同)


大冶成山泽,中含造化情;朝迎日乌气,夜吸月蟾精;


时候丹能采,年华体自清;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


第十一辟谷(男女同)


既得餐灵气,清泠肺腑奇;忘神无

导引是一种以保养精气神为主,身心并炼,内外兼养的整体性健身养生方法。


它包括:1、引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运动身体;


2、导气,配合肢体运动进行呼吸吐呐,调节体内气血运行;


3、自我按摩,即“自摩扑克捏”;


4、叩齿,以上下牙齿轻轻相叩;


5、漱咽,以舌搅口中津液,液满而咽之;


6、存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千金要方》称为“内视”;


7、意念,发挥心(大脑)的调节作用,以意排除杂念,收敛精神,调和气血,通常所说的“意守丹田”,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功法。


按照功能可分为:


第一类为祛病导引,用于防治疾病,相当于现代的医疗体育;


第二类为健身导引,用于强身健体,相当于现代的健身操,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


中医学认为,导引的作用是通过各种练功手段进行锻炼和活动,加强人体的气化作用,古时候又叫“化生之道”,实际上就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食物消化,血液循环,津液运化,废物排泄,等等,是一种生理新陈代谢过程。由于运动,加强了这种生理新陈代谢过程。因而对机体可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植真气、扶真祛邪、强健筋骨作用。


导引健身术的特点:


1、神形兼顾,以神为先


2、动静结合,静中寓动


3、坚持守中,取其众和


4、顺应自然,效法自然


5、自慎自持,常有所为

       庄周是战国时的文学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他以其代表作《在于》(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从这点上说,在子真是功不可没的。《庄子》一书思想博大精深,文字雄奇,既是重要的哲学名著,又堪称不可多得的文学范本。明代张良珂有一首《在周墓怀古》诗,高度评价了在子之为人及其重要的学术贡献:“读罢南华锦绣文,焚书肃拜在周坟。贤愚自古皆归土,谁似先生百世闻。”本文主要阐述在周在继承与发展道家养生(气功)学方面的一些重要成就。
   一、与老子一样,在于提出了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充分的、“绝对”的、自由的主张。
老于曾把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用“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八个字概括。在于则更进一步,他大力鼓吹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并提出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这在其名篇《逍遥游》一文中看得最为分明。文中说像蝇鹏这样的大鸟,活动范围如此宽广,声威如此巨大,也只能局限于有限宇宙的狭小区域内,而且还要以“羊角”飓风作为凭藉,更何况绸、学鸠、斥鹤这类小虫小鸟了,它们的飞舞都称不上是“逍遥游”。文中还作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著名结论,意思是说精神与万化冥合,心同于宇宙,这样宇宙有多大,我就有多大,宇宙有多小,我也会有多小,这才能够做到“逍遥游”。在《秋水》这篇文章中又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话语来完善这一思想。每听人说气功修炼在于修炼境界,“境界大,世界小”,可见庄子为我们描绘出了多么洪阔无边的精神境界啊。如果境界不开阔,执着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荣辱得失耿耿于怀,纵使严加修持,也会不见起色,并且无助于养生。“超越于得失之外”,以及“有容乃大”。读《在子》,特别是读《逍遥游》,我们会更深切地体悟到这种人生哲理。
  二、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在于更明确地提出道家“人世”的思想与法则。
我们都熟悉中学课本中入选的庄子《庖丁解牛》这篇著名散文,其中出现的“游刃有余”一词已作为成语被长久地保留下来。一般说来,道家是主张避世的,即所谓“逃避现实矛盾”,其实从这篇文章看来并不是这样。由“游刃有余”的情景、我们不是可以想见道家所倡导的那种进退得体而又聪明灵活的处世方法吗?为什么庖丁手里的那把解牛刀能用上十几年不坏,而一般的厨师只不过用上一年半载或三年五载即损坏了呢?正如文中所说他是用这把刀,即指避开锋芒,寻隙而入。这在古代以及现代战争中形成的“避实击虚”的战略思想,谁能说不是得益于道家的这一智茸见解呢?
可见道家并非只单一地强调“无为”,同时又提出了“无不为”,二者是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我们从庄子的这篇著名散文中不但可以明白养生(即所谓“长生久视”)之道,同时也能领悟出“人世”的窍门及办法。
  三、在于提出的“齐物”观点既是对老于所描述的“道”的详细注解又是对这一哲学命题的阐扬与发挥。
老子言“道”说它“以为天下母”,即阴阳化生,万千世象均是由其运动、演变发展而来的。庄子称“齐物”(见《庄子·齐物论》),说万物本无小大、轻重、高下、尊卑等区别,万物质同而形异,且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令我们不禁想起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精神与物质也可以是统一的。“道”,我们就可认为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这种宝贵的思想与观点在现代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统一场论”、系统科学及宇宙“大爆炸”等理论中都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与阐释。因此可以这样说,老庄的某些哲学智慧在过去已经对人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现在与将来也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我们就不能抹杀庄子在传播与发展道家哲学思想中所占的中心地位。
  四、与老子相比,在于更加丰一地描绘了修道练功时的各种境界及指明了练功的目的。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要站在道家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真相呢?这一点老子没有明说。而庄子则用通俗、形象而又洋洋洒洒、“不落言荃”。向人们不容置辨地作了说明,使人们对道家思想更便于接受,乐于接受。可以说,庄子的一篇篇优美散文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直接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在领悟了道家思想,或说“学道”之后对人能产生什么效果呢?这一点老子也没有说,事实上他也不可能说。因为他就是把那种独特的真切体验形诸文字的第一人,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在于却结合自己学习实际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节奏、行文气韵以及他对整个世事、人生的特有看法。这在学术上决不能单纯用“虚无”二字涵括之。试看,《齐物论》中那关于小与大讨论的精美寓言,《祛箧》中对于“有用”及“无用”的精彩辩论,无不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它们能令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刻,有时简直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令我们豁然顿悟宇宙人生的妙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每个练功者还从没有研读过《道德经》,那么你就不妨拿《庄子》这本书读一读,读过后你自然能够明白《道德经》的精神实质。如果你苦于才疏学浅而读不懂《道德经》,也不妨选择《庄于》这本书作为你练功的指导读本。该书必能以其通俗易懂的文笔,色彩绚丽的语句,把你带人全新的练功境界,从而提高你修炼道家诸种养生功法的效果,使你练功更上一层楼。


(作者:汪洁)

道教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的启迪


    道教以「重人贵生」为重要特徵,不主张人们离弃社会生活而修道。道教中人始终认为,「仙道」不离「人道」,「全人道」是「修仙道」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履行做人的社会职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谈得上修仙证道。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贯彻到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修道、行道、悟道。古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就是说要即世间而超世间,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立足於生活,圆融於生活,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那麽,道教对於生活采取什麽样的态度呢?这种态度对於现代人有什麽样的借监价值呢?本文拟简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


    人生短暂,生死无常。人生的价值何在?生命的理想归宿是什麽?每一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信仰,解决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没有信仰的人生,只能是浑浑噩噩的人生。道教信仰永恒的大道,认为道既是宇宙的根源,也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者。每一个人都禀道而生,只要遵循道教的教义,积极地修炼,最终将成仙得道,进入永恒、自由的理想境界。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解决了芸芸众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动力。成仙得道的信仰使人们明确了人生的努力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2.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


    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辅助叙述他人,以我之学识去教导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为大众服务等等。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


3.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和谐有序,个人才会有美好的人生。那麽,如何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呢?道教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一切,「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度人经》)。道教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度人经》),即所有的人,不分亲疏,都互相仁慈友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像血亲那样亲密。如果每个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4.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


    顺应自然,即审时度势,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性,不强作妄为。每一个人,从领导者到普通老百姓,只有当他的行为顺应时势,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是蛮干和盲动,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会失败。道教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从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中总结出来的,不管在什麽时代,始终闪烁著智慧的光芒。


5.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


    推崇俭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是道教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踏入了消费的误区,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为此债台高筑;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劫,或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後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在现代化的今天,崇俭抑奢的古训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发扬道教的崇俭抑奢思想,在消费活动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6.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


    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盘居於大地上,过著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地享受人生。道教引导人们放眼於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强求,来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为个人的不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这种思想能够引导人们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难,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确立健康的人格。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可凭借它诗意地盘居在这大地上。


 7 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


    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抱朴守真意味著诚实不欺,敢讲真话,不媚上,不谄下,不弄虚作假;意味著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意味著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可见,抱朴守真是人的多种美德的汇合处。只有抱朴守真,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各种人为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8.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


    随著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之道。社会上持续不衰的气功热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道教有完整系统的养生思想,有各种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值得现代人认真挖掘。道教基於形神统一的生命观,提出性命双修的养生原则。性指心性,命指身体。性命双修就是既要通过身体锻炼优化人的生理功能,又要通过心性修养净化人的灵魂。这跟西方养生学只注重饮食卫生和身体锻炼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养生学是整个人生修养方法,借这个方法去达到「天人合一」、「道我一体」的人生最高境界。道教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对於现代人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借监价值。道教的命功涵盖了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气功的绝大部分功法。道教的性功即心理控制方法,类似於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逐渐增加。如能学习借监道教的心理控制方法,可以缓解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9.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自然,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阴符经》说:「自然之道不可违。」人们应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危害人类自身。道教主张对宇宙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而不横加干涉。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於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教在各种戒律中对保护环境作了许多具体的规定。在环境破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的今天,道教的生态智慧对於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总之,道教的生活态度对於现代人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执笔:尹志华


(本贴转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於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於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纹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於篇。取其弘益,以贻後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著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 

 《经》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已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惧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於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於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後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欲知自慎者,当去之於微也。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简之殊也。是故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夫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约私心,约狂念,靖躬损思,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恒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又鱼脍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谋欺诈恶事,此大辱神损寿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饱餍饫,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 (想尔盖仙人名) :勿与人争曲直,当减人算寿。若身不宁,反舌塞喉,嗽漏,咽液无数,须臾即愈。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如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气功网  


        瑜伽、网球、游泳;杠铃器、跑步机、划水机……汗流浃背的你,还在为挤时间上健身房而烦恼吗?其实“健身”也可以用“喝”来完成,而我们需要的器材仅仅是带盖的杯子一个,绿茶一小撮,开水一壶。将适量茶叶投放于杯中,冲入沸水,静置约3分钟即可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健康问题不能随便对待,但获得健康却可以简便方法行之。


  茶里面含有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脂肪酸、蛋白质等多种有益成分,其中茶多酚可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从而实现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另外,它也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糖代谢障碍,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除了茶中含有的氟以外,茶多酚类化合物也可以有效防止龋齿的发生。它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乳酸菌及其他龋齿细菌,使龋齿形成的过程中断。残留于齿缝中的蛋白质食物容易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因此还有清除口臭的作用。另外,经常饮茶,增加了口腔的水液流动量,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茶叶中的糖类、果胶等,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滋润了口腔,增强了口腔的自洁能力。这些也都与饮茶防龋有关。
  多喝茶有助于舒缓身心。绿茶中所含的咖啡碱跟咖啡中所含的咖啡碱同样具有提神的作用。除此之外,绿茶中特有的茶氨酸和咖啡碱堪称最佳拍档。两者共同存在时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协同作用,能把人迅速带到一种安静、专注的心境,且同时保持放松的状态,“养神”之外,还能“养心”。
  人体中脂质过氧化过程是人体衰老的机制之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体内氧化自由基,对延缓人体衰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多酚还有助于脂肪的分解,因此,追求美丽的女性,可不要错过这种既经济又简单的瘦身美容方法。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还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从而保护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
  小提示
  1、临睡前服药后不宜饮茶。
  2、应选择有品牌的茶,检查包装上是否有注册商标、正规企业名称和生产日期。
  3、袋泡茶冲泡1次后就应将茶渣弃掉。因为这种茶叶在加工制造时通过切揉,充分破坏了叶细胞,形成颗粒状或形状细小的片状,茶叶中有效内容物冲泡时很容易被浸出来。
  4、尽量即泡即饮,喝新鲜的茶,不要喝隔夜茶。

     作者:茶苑    文章来源:茶文化


    1.绿豆甘草茶清热解毒


       用料:绿豆6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毒蕈中毒。


       做法:取绿豆60克,生甘草15克。共研为粗末,纳入热水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30分钟。频频代茶饮用。日夜各1剂,必要时6小时1剂。


       宜忌:凡食入有毒菌蕈或有机磷农药(如农药1605)时间在3~4小时以内,毒物的大部或部分尚未进入肠道或未被完全吸收,应按急救常规,用盐水或绿豆汤反复多次洗胃后再服本茶剂。


 


        2.橄榄茶清热解毒利咽喉


  春季气温忽冷忽热,家里有人遭病毒入侵,风热犯肺,首先出现喉咙痛,吃药休息后,咽喉不适兼痰,热毒未清。想起家中有自腌的咸橄榄,取四、五粒捣烂,冲入沸水焗十多分钟饮用,连冲数次作茶饮,咽喉立见清爽。(如嫌茶味太咸,可加些少纯正蜂蜜调和饮用;咸榄可分次作不同程度捣烂,不致第一杯咸味太重。)


  此际正是橄榄上市时节,家中的咸橄榄已用得七七八八,是时候添补鲜物,自腌备用。


  橄榄又叫青榄、白榄,味涩苦微酸而甘,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化痰消积、又能解鱼鳖之毒。咽喉不利、肺热咳嗽、咽痛(喉咙发炎)都可以喝橄榄茶,如没有腌制的咸橄榄,于此季节,买鲜榄洗净嚼吮其汁(果渣难消化,嚼汁后吐掉),疗效更佳。用量以五、六粒至七、八粒左右见效。


  现代药理研究,指橄榄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这也解释了它的抗病毒功效。


  有祖父辈告知,橄榄除解热毒、鱼鳖之毒外,还解酒毒。前辈说昔日酬酢场合,喝酒作乐,一些酒家桌面放有小碟鲜橄榄,酒客喝多了,嚼几粒青榄吮汁吐渣,有解酒之效;醉酒者头胸不舒,呕吐交作,用鲜橄榄十余粒捣汁服之,即能酒醒,是刘伶佳物。


  此外,青榄亦为红伶佳物。据知昔日戏班大老倌亦备青榄,常常咀嚼,或打碎作茶,有清咽消炎之效。对长期吸烟者,更是利咽佳物。


  选购青榄,拣小而青香的为佳,大而黄胖者较逊;但不要追求色泽特别青绿而不带黄色者,据知有果贩为卖相而将橄榄用?水浸泡保持青绿。鲜橄榄色泽变黄而带黑点即说明放得太久,不够新鲜。


 

天 隐 子 养 生 书 · 司 马 承 祯


渐 门 第 一


  《易》有渐卦,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故习此五者,曰五渐之门。先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斋 戒 第 二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盛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而实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其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道家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此是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


安 处 第 三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掴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伤于明暗,则病疾生焉。此所以居处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气。若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不伤哉!修养之渐,倘不法此,非安处之道。故曰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取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存 想 第 四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视。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坐 忘 第 五


  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神 解 第 六


  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夫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入四真如,归于无为。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贞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同归一门。

性 命 日 月 功


秘 功 缘 起( 代 引 )


   1985 年因事逗留乡下一年,其间常有一人行乞出入于我居住的地方,我因怜其贫,常给他些零钱和食物。日久见其与一般乞人有别,遂留心一二。一日,登山游玩,见乞人端坐在一块山石之上,如老僧参禅。便走上去问之,其笑而不答,再问,答道:“去无何有之乡。”我听后,颇觉奇怪,再三求教,乞人无言而去。我觉得他很奇怪,尾随着他翻了两座山头,见其若走平路,誓求教于他。


  在一个山谷中,他停下来坐在地上,把上衣脱下来,往我怀中一掷道:“洗洗补补。”口音甚怪,象外乡人。我错听成“谢谢师父”,于是跪拜在地,道:“谢谢师父。”此时,我已确信他是一高人了。


  他确是一异人。此后,我每晚都到屋后山林中听他讲授。其自言是牛道人,幼时在武当山学道,余敬而崇之,潜心听讲练习。时如轮转,眨眼十月过去了。


  一日,尾随其后,行走于田埂上,牛老师父突然发问,道:“你身后有人吗?”我回头看时,见田地里有一农人在劳作,便答道:“有。田里有个人。”老师父听后叹了口气,再不讲话。晚间如往常一样去山林中听讲,却寻不见牛老师父。只见在他老人家常坐之地上,留了张纸条,上书:“田中人困惑难明,身后人尘缘未尽。”看过才知白天在田间的对话,乃碰缘法。老师父问我身后是否有人,意在问有无后顾之忧,而我却答“有”,“田”中有个“人”字就成了“困”字,故“困惑难明”。唉!后悔晚矣!此后再不见老师父踪影。回城后,遵老师之训教不与他人说起,自用功不辍。


  自从在杂志上见到《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已披露于世,甚感不应再隐牛老师父所传,虽只学得个大概也应全盘托出,让人习之免去病痛苦烦,亦算是件好事。


序 言


  古人云:“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所以日月二字即性命二字,日月功即性命双修功,是道家修真养性的内丹功法。


阴 阳 消 息 说


  消息者减增也。人自从父精母血(血黄,古时对卵子之称谓)交合而成胚胎开始,生命也就萌发了,此是由无极变为太极。其时,人之任督二脉连接不断,前降后升周流轮转不停。心肾相通随母呼吸。其心藏有母血,肾有父精,心肾脉连,精血互生,怀胎十月相生不止。精之数满一两,血之量过全身。瓜熟蒂落降生人间。此时身软如绵,其象属阴,在卦为坤。出生后哺于母乳,母乳本月潮,因气托载上升,变红为白。红者为阴,白者为阳,乳含阴阳之精华,婴儿食之阴消阳息(长),到了一岁左右精之数满二两。等到两岁左右精满三两,其卦为复。至五岁零四月又生一阳变卦为临。至八岁一阳又生,在卦为泰。十岁零八个月又生一阳,其卦大壮。十三岁四个月再生一阳卦为夬,十六岁生一阳成乾卦,夺天地正气三百六十铢,合母亲、父亲之先天祖气二十四铢共三百八十四铢,合八八六十四卦中三百八十四爻。此时身为纯阳,精满一斤(十六两,古时一斤为一十六两),如十五的月体混圆无缺,称为上德。若得名师点化则基本自固,无需筑基之功。  


  随着人的不断成长,认识不断增多,随之先天精因情动摇,变成有形有质的后天交感之精,此精乃先天之精的死物,满则遗漏,故男体十六岁左右开始遗精。七情六欲同样能耗费先天之精,比如贪心时分泌的口水(津液),悲伤时的眼泪,惭愧时所出的汗,都是先天之精所化,同遗精相比有深浅、厚薄、轻重之分。如此日久纯阳之体因精血暗耗,开始消阳长阴。乾卦变为姤卦( 24 岁),变为遁卦( 32 岁),变为否卦( 40 岁),变为观卦( 48 岁),变为剥卦( 56 岁),最后又回到坤卦( 64 岁),可谓蜡炬燃尽了。但为什么有人八九十甚至百岁依然活着?这是应说明的一点。从一岁到六十四岁人体内的这十二消息卦,只能是一种理想型的尺度。由于各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在这理想尺度上下波动,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故有人十四左右便会遗精,并不一定要到十六岁,同理,有人爱惜精血,八十或九十岁才轮到坤卦,并不一定到六十四岁就变成纯阴之体的坤卦。


  一般的人遵循了由消阴长阳,到消阳长阴这一由生到死的规律,耗去自己的精(男)血(女),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古之圣人通过观察天地日月、水文地理、鱼虫鸟兽诸多事物后,发现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这一规律,于是画为八卦,把这一抽象的规律,变成具体符号。辩证唯物主义的万物都经产生、发展到灭亡的理论与之颇同。古圣称这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性《矛盾论》。 中医道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于致病因素,而在于人体内部的矛盾性,既人体的抵抗力.人体的抵抗力,称为“正气”。正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和机能的综合概括。一切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统称邪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和致病邪气两方面。

 一、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 外来邪气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

 

    疾病的发生决定于正气和邪气双方势力消长和斗争的结果,中医学从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出发,建立发病学的基本观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

    一、邪气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

    三、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关系;

    四、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无名道人)
       英国科学家表示,每天喝4杯茶比喝8杯白开水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茶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

  该项研究表明,茶可以补充体内水分,坚持每天喝茶还能够使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11%,茶中的咖啡因可以集中注意力。研究人员指出,关键在于茶存在大量的抗氧化剂“类黄酮”,从而能够防止细胞损害。


  茶是类黄酮的天然来源,仅仅3杯茶中所含的类黄酮就是一个苹果含量的8倍。


  科学家表示,喝茶对身体有诸多好处,每天喝4杯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但不宜多饮。

     作者:健康报    文章来源:健康报


       1.莲叶梗30克,柳叶3克,薏米15克,扁豆20克。加水3碗,煎至1碗服用,每日1剂。常用具有祛暑清热、健脾利湿的作用。


  2.金银花、绿豆各100克。水煎饮汤,每日1剂。有解暑清热,预防中暑的功效。


 
  3.冬瓜10克,莲叶1张,粳米60克。入锅加水,共煮粥服用,每天1剂。具有清热祛暑、益脾利湿的作用。


  4.绿豆100克,黄豆、白扁豆各30克。入锅加水煮烂后,取浓汁服用。具有清热解毒、祛暑、和中健脾之功效。


  5.绿豆100克,糯米200克。加水煮至豆烂熟成粥服用,每日1剂。有清热解毒、祛暑、益脾和胃的作用。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本贴转自不俩养生网)

空海大师(Master Kukai)用过的法物


本贴转自:佛眼网站
http://www.buddhaeye.net/
http://www.buddhaeye.net/History_files/konghai.htm
日本真言宗之创办人

Founder of Japanense Vajrayana Buddhism

阴 真 君 还 丹 歌 注


希 夷 陈 抟 注


  北方正气为河车


  北方,黑帝极尊也,人之下元阴也。正气者,属水,人之血也。河车者,北方气流归南方,以火炼水,成尘,得变为河车下元精也。北方黑,属水。人之肾也。肾为人生根本,分作日月之精,虚无之气,肾王即化为赤子也。


  东方甲乙名金砂。


  东方为青帝,主肝。甲乙者,以北方水,南方火,火生于木,木以水养之,郁郁生于青翠,故曰甲乙也。属木,主人丹田也。生金砂者,今天下水有恒河沙数只,如汉江之水,嘉陵之江中,自生金砂,工人淘取炼成黄金也。故又法以采于人身者,居上丹田有屋宅,号为玉泉洞。洞中有玉泉水,名为清净源。采之,功志名,号大功德,神水不知涯岸,纳至下丹田,日久自结为砂。


  雨情含养归一体,


  两者,阴阳也。天为扭,地为阴,左为阳,右为阴。阴阳者,夫妻也。在身上丹田为阳,下属阴,含养四时,运动五行,天地交感,百物自生。日含月,自然光明,月含日,自然生星宿。夫顺妻和,遂生男女,今以法采上丹田大功德神水修炼,纳至下元玉室含运。


  朱雀调养生金华。


  朱雀者,火也。在地者,南方丙丁火。在天者,荧惑星也。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其火生灭由人,大包天地,细入毫厘,制之则之,放之则狂,经中呼为明火。调运者,修炼为泥,以火烧作瓷瓦,千万年不朽。木以烧作炭,在土中以得千万年,其炭还在,人以调伏,来上丹田玉泉中水,以心火修炼之,入下丹田。□(钅巢)之,玉牢之关。玉牢之关别有阳丹之法,自然必生其魂。日月久深,自然色焕以结成,号曰“金池”也。大丹诀云:“金父木母,真铅汞”也。铅含五彩,属北方水中有金,金作堤防,故号金华。


  金华生出天地宝,


  金华者,似汉江之水中金砂,自然生其中也。采丹于水中,居人下部精室之中,日久水中精成金生自然为珠,以号水中火出。又一法留下部之精,以心火运转居上元,自然结为珠,居泥丸官,以号火中出水。故《黄庭经》云:“玉清池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也。


  人会此言真正道。


  会者,非凡人。人不信道,道号虚无,故经曰:“大道非常,道道如虚,空无所依。”诀云:“如鱼在水,不见其水。人处道中,不见其道。龙不见其山石,鬼不见其土。”此言者,岂妄说也。真正道者,人之精华也,多失泄于妇女,即生男女,更面貌形神真似父母,根性若也。结留住在已身,又采上元之水,用合下田为丹,名曰珍宝,故《阴符经》云:“阴阳相推,自然调和。”人会此言,真正道毕矣。


  子称虎,卯为龙,龙虎相生自合同。


  此二话两支事,子龙者,属阴,阴者,属女,女子水性,放号北方壬癸,此是水之位。黄帝诀云:“呼之为黑铅,能伏汞为砂。若人得真道,入阳丹田以用之,子后午前是也。”龙属木,木者,东方木,诀云汞也。汞者属火,又呼为水银是也,一云绿水银。若有药制伏得伏火,即成世宝。若人身中,即精华是也。诀云:“以阴炼阳,其真可长。”其法须在一支属阴也。丹论云:“阳动不能伏,阴杀不可伏也。”若养之令伏,阴死阳生,生者,如水银伏火以成世宝。故经云:“就养灵柯不复枯,闭塞命门保玉都。”舌上采结行之,子后午前,采上玉泉中水。亦曰:“阳汞将含阴时”。采者铅水,号曰“双龙虎。”故天丰上经云:“始青之下月与日,两物相和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人各有之慎勿失,子若得之万事毕。”岂在于外乎。


  龙居震位当其入,虎数元生在一宫。


  此是朔至望,行之采上法行道增魂,从望至晦减之,益魂也。男八岁齿生,十六为之中,十岁已下得法,修真为上,余并得尸解者也。


  采有日,取有时,


  上法行之,取进晦望朔起。下法者,侯天上月圆,人神遍体,采之日月,顺则有时,子后午前,卯是也,采阴气归上泥丸宫。故经云:“溉养灵柯不复枯也。”虽不施精,亦还美日,日于珠常为大空,空无可望可为,空中有物元其空,是阴气转上归泥丸宫,却取玉池中水,灌入下丹田,金室之中,其元头来,人亦不知从何处来,去归何处,方位安排那里,各有神化,日久自然变为宝珠,所以人皆不死是也。故经云:“大道无形”也。


  世人用之而不知;收取气候若差错,万般工力徒劳施。


  或遇天地禁忌,安排不知去处,或值阴户不开,取意行为害,今人速衰老也。故去:“得一之时昆仑后,虽当截舌不忽道。”妄言传于世人,必定流血身先夭,法文若常人。则不可受也。其文传在太一宫,经云:“太一有君。”皆云在心景中,不思议,谁能得见,不可度量也。居人头为昆仑上宫室,神明居伯,各有室宅。自项上至头,自占九宫,其神各有名字。在太一上索灵中,别有要文,至下脐室,别有三官,此依前十二宫,各有楼台,故《内经》云:“内有重楼十二级。”此是也。又丹田有十二楼,应十二时用转法也。


  至神至圣极容易,


  智者其采二件药在身,虽不知涯岸,身有神明知也。但人只以浮花,皆不知变化,欲云知长生道敌,隔万山是知。凡间世人,不可知也。求宫中者,向身上十二宫求觅,方知大道之鼎器者,神圣也。


  先向官中求鼎器,


  其法不传,不可镑天文,故道经云:“金玉满堂,奠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为人生下缘。天地人须,皆近骄奢,富贵不寻于大道也。”


  温养火侯审阴阳,


  温养者,令人无喜怒也。火侯者,以心火四季之月加减,行为两数,其法在口传。养阴阳者,必识真明真阳居,人二命采合,为命级从,歌云:“二物同一体。”


  安然炉室领择地。


  安排者,采上真气,水安于下元,采下阴气,水运于上元,安排各着炉室,自神化之功,若安排不着去处,于身有祸。炉室者,妙法在女别在阴丹一诀。丹上法炉室者,以身口为炉也。灶者,以宫室为灶是也。破不堪使用者,是人用过着,弊物不堪,使用是已不中也。房中至甚五级者,大肥不堪用,大瘦不堪用。道三台五级者,是十五已上,二十已下,是中道人气,二十已上,并是不堪使用,可用须借其气。合汞者,方住以无制之,被鬼神愉他也。上择地者,是知宫室时候。


  不得地,莫妄为,


  凡欲炼其阴者,若不依前,说年纪人及鼎器之物,不可成宝,不及年借气用之,即得暂住有却思除魔之功,又不得上救助之力也。若在法度,须不失度数,行之少年成宝也。若只欲取意行之,万无一成也。


  切须隐密审护持,


  凡欲行道,静隐闲居,导引叩齿,集神握固,平坐密而行之。护持者,减食少语,莫喜怒。


  保守莫泄天地机,


  保守着,尽一身之行用,若行年十岁头尾至心,行用久即慢易,有头无尾,定虚费功夫也。千万不成矣。


  此药变化不思议。


  其服药之功,九年不失候,增减十六两,数足功满三千,行有八百,药方成易矣。天不能杀,地不能埋,其功不可思议,注天地有变化,其身坚固,其功有三,上者得上仙,中下者,只得尸解也。


  阳真砂,


  下元阴精法结为砂。上元阴时采者,沉以为砂,属阳气。


  阴真汞,


  上元气结成宝。下元气入昆仑,泥丸注为珠,可照三千大千世界矣。


  时人求之莫妄动,


  世人多取五金八石,诸般草木烧之,要觅大还丹,岂不安也。


  无质生质是还丹,


  从无人有,从有人无,将无质气,结为阴气,交感是也。大丹无药,五行真气是矣。


  凡汞凡砂不劳弄。


  世人取砂银为汞,取朱铜铁为砂是也。若将此求道不成也。


  逢诀会此言,炼之饵乏成真仙。


  若逢此歌,免妄为,诸事遂,默心修炼,静意保持,不退初心,勤进前志,方乃炼之饵之,成真仙耳。

紫 清 指 玄 集 · 白 玉 蟾


玄 关 显 秘 论


紫 清 指 玄 集 · 白 玉 蟾


玄 关 显 秘 论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 I 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宇,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李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如高象先云:采有时,取有日。刘海蟾云:开阖乾坤造化权,煅炼一炉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夫岂知天养无象,地养无体,故天长地久,日光月明,其一长存,虚空不朽也。吾今则而象之,无事子心,无心于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古经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是宜归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则灵然而独存者也。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三毒无根,六欲无种,顿悟此理,归于虚无。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若能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守其一之精,则是封炉固济以行火候也。火本南方离卦,属心,心者神也,神则火也,气则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气而成道也。人能手抟日月,心握鸿蒙,自然见槖籥之开阖,河车之升降,水济命宫,火溉丹台,金木交并,水土融和,姥女乘龙,金翁跨虎,逆透三关,上升内院,化为玉汞,下入重楼,中有一穴,名曰丹台,铅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约也。自然而然,不约而合,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当是时也,白雪漫天,黄芽满地,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雷轰电掣,撼动乾坤,百脉耸然,三关透彻,玄珠成象,太乙归真,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烟暖,谷海波澄,炼成还丹,易如反掌,七返九还,方成大药,日炼时烹,以至九转,天关地轴,在吾手中。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则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可以入众妙门,玄之又玄也。更能昼运灵旗,夜孕火芝,温养圣胎,产成赤子,至于脱胎神化,回阳换骨,则是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张平叔云:郡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快乐。诚就是言!盖道之基,德之本,龙虎之宗,铅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归,万神朝会之门,金丹妙用之源,乃归根复命之关窍也。既能知此,则欲不必遣而心自静,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万幻俱寝,身驭扶摇,神游恢漠,方知道风清月白,皆显扬铅汞之机,水绿山青,尽发露龙虎之旨。海南白玉赡,幼从事先师陈泥丸学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时,则开乾闭巽,留坤塞艮,据天罡,持斗杓,谒轩辕,过扶桑,入广寒,面鹑尾,举黄钟,泛海搓,登昆仑,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黄童,召朱儿,取青龙肝、白虎髓、赤风血、黑龟精,入士签,启荧惑,命阏伯,化成丹砂,开华池,吸神水,饮刀圭,从无入有,无质生质,抽铅添汞,结成圣胎。十月既满,气足形圆,身外有身,谓之胎仙。其诀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内成。此余之所得也如此。施肩吾之诗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惟此诗简明,通玄造妙,故佩而诵之,自然到秋瞻丽天,虚空消殒之地,非枯木寒泉之士,不能知此。余既得之,不敢自默。《太上玄科》曰: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失天宝。天涯海角,寻遍无人,不容轻传,恐受天谴。深虑夫大道无传,丹法湮泯,故作《玄关显秘论》。盖将晓斯世而诏后学,以寿金丹一线之脉也。复恐世人犹昧此理,乃复为之言曰:以眼视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本乎一心。先当习定凝神,惩忿窒欲;惩忿窒欲,则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则金木交并;金木交并,则真土归位;真土归位,则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复一粒,神归气复,充塞天地。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此也。肝气全则仁,肺气全则义,心气全则礼,肾气全则智,脾气全则信。若受气不足,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岂人也哉!人能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既成。结丹甚易,可不厚其所养,以保我之元欤?学者思之!敬书以投留紫元云。


修 仙 辩 惑 论


  海南白玉编,自动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明,夜静姻寒,因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玉蟾曰:不避尊严之责,辄伸僭易之问,修仙有几门?炼丹有几法?愚见如玉石之未分,愿与一言点化。陈泥丸云:尔来,吾语汝。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处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侯,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骏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玉瞻曰:读丹经许多年,如在荆棘中行,今日尘净鉴明,云开月皎,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但未知正在于何处下手用功也。陈泥丸云:善哉问也!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自然矣。玉蟾曰:勤而不遇,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终为下鬼。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证验?陈泥九云: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普消,更无梦昧,百日不食,饮酒不醉,到此地位,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行步如飞,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炙内,对境无心,如如不动,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遍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观形,出入自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焉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掖?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岂可被阴阳束缚在五行之中,要当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为得道之士矣。或者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传之妙也,人谁知之?人谁行之?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何况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阃透长安,但取其捷径云尔。玉蟾曰: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勒,乃至老来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岂石悲哉!今将师传口诀,锓木以传于世。惟此泄露天机甚矣,得无谴乎?泥九云:吾将点化天下神仙,苟获罪者,天其不天乎!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何谴之有?玉蟾曰:师祖张平叔,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何也?泥九云:彼一时自无眼力,又况运心不普乎!噫!师在天涯,弟子在海角,何况尘劳中识人甚难,今但刊此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寻文揣义,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笔舌以传之哉!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以与钟、吕并驾矣!此乃己试之效验,学仙者无所指南,谨集问答之要,名之曰《修仙辩惑论》云。


性 命 日 月 论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与月合则常明,性与命合则长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则寓乎有形之后。五脏之神为命,七情之所系也,莫不有害吾之公道。禀受于天为性,公道之所系焉。故性与天同道,命与人同欲。命合于性,则交感而成丹,丹化为神则不死。日者,擅乾德之光以著乎外;月体坤而用乾,承乎阳尔。晦朔相合,日就月魄,月承日魂,阴阳交育而神明生。故老子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每月月三,日出而明生,生至于十五日也;每月月十六,日入而明死,死至于二十八日也。日月于卦为坎离。坎卦外阴而内阳,乾之用九归乎中;离卦外阳而内阴,坤之用六归乎中。乾坤之二用,既归于坎离,故坎离二卦,得以代行乾坤之道。一月之内,变见六卦,垂象于天。三日一阳生于下而震卦出,八日二阳生于下而兑卦出,十五日三阳全而乾始出,此盖乾索于坤而阳道进也;十六日一阴生于下而巽卦出,二十三日二阴生于下而艮卦出,三十日三阴全而坤始出,此盖坤索于乾而阴道进也。天地以坎离运行阴阳之道,周而复易,故魏伯阳谓日月为易,陆德明亦取此义,训诂“周易”之字。余窃谓在天为明,明者日月之横合;在世为易,易者日月之纵合;在人为丹,丹者日月之重合。人之日月系乎心肾,心肾气交,水火升降,运转无穷,始见吾身与天地等,同司造化,而不入于造化矣。


谷 神 不 死 论


  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褚病L熘龋旎菪榭眨坏刂龋萃蛭铮厣酱āH擞胩斓赝饕玻嘤泄妊伞F涔炔卣嬉唬瘢且酝酚芯殴嫌盘欤屑湟还伲街嗤瑁嘣换仆ィ置ヂ兀置旃龋涿亩啵嗽袼≈淇杖绻龋窬又饰街壬瘛I翊嬖蛏袢ピ蛩馈H赵蚪佑谖铮乖蚪佑诿危癫荒馨财渚右病;屏何词欤峡挛村唬簧偃韪还螅偎曛窃美郑赋⒂谝幻沃洌蛊淙ザ换梗味辉叮蛏缆犯簦拿髦揪印S墒枪壑瞬荒茏陨裆瞬荒茏运蓝袼乐H羯窬悠涔榷凰溃税驳枚篮酰咳还壬袼圆凰勒撸尚蛞病P撸粢玻煲玻魂蛘撸跻玻匾病H辉蛐蚨饔猩钪迹怯鲋寥耍谝钥诰鳎豢傻枚病!痘频勰诰吩疲禾旃仍瘢刂哉妗Q匀松碇猩嫌刑旃饶嗤瑁厣裰玻恢杏杏如伲仄玻幌掠辛楣裙卦鼐病L旃龋玻嗽裰遥樾灾妫巧裰病Jト嗽蛱斓刂浠矗袷赜谛谟陉蚋衿桓校匀怀善洌氲牢唬擞诓凰啦簧试还壬癫凰溃俏叫蛞病Jト嗽擞糜谛蛑冢旎诨秀敝校逼湫蛑牒跗涓占蚴в诩保沃蚴в诘矗涿嗝嘈鹆罴涠隙H舸嬲撸称渥匀欢嬷窬米阅⒕米远ǎ匀胱匀唬尬钣茫闯⒅劣谇诶推惹校试挥弥磺凇<创硕郑蛐蛭舷露矗干抵烂饕印J廊瞬磺钇涓痪科湓矗阋员俏钥谖颉H粢员强谖颍蛐蛑庞纸我悦看私圆荒茉炱涿睿谴笫ト税材芫渴抢碓眨=3>  夫以乾道轻清而在上,地以坤道重浊而在下,元气则运行乎中而不息。在上者以阳为用,故冬至后一阳之气自地而升,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天,阳极而阴生;在下者以阴为用,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地,阴极而阳生。一升一降,往来无穷。人受冲和之气,以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初无二体,天地之气,一年一周,人身之气,一日一周。自子至巳,阳升之时,故以子时为日中之冬至,在易为复;自午至亥,阴降之时,故以午时为日中之夏至,在易为姤。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昼夜往来,亦犹天地之升降。人能效天地橐籥之用,冲虚湛寂,一气周流于百骸,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齐其长久。若也奔骤乎纷华之域,驰骋乎是非之场,则真气耗散,而不为吾之有矣,不若虚静守中以养也。中者,天地玄牝之气会聚之处也。人能一意守之而不散,则真精自朝,元气自聚,谷神自栖,三尸自去,九虫自灭,此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以是知真息元气,乃人身性命之根。深根固蒂,乃长生久视之道。人之有生,禀大道一元之气,在母胞胎,与母同呼吸,及乎降诞之后,剪去脐蒂,一点元阳,栖于丹田之中,其息出入,通于天门,与天相接,上入泥九,长于元神,下入丹田,通于元气。庄子云:众人之气为喉,圣人之息为踵。踵也者,深根固蒂之道。人能屏去诸念,真息自定,身入无形,与道为一,在世长年。由是观之,道之在身,岂不尊乎?岂不贵乎?


鹤 林 问 道 篇


  海南白玉蟾过三山,次紫虚真官之居,鹤林彭耜过之,问以道法之要。曰:愚尝究金丹大药之旨,所谓日月、龙虎、铅汞、坎离、火候、周天、卦象之类,与夫偃月炉、朱砂鼎等语,名既不一,事亦多端,末审一物而分众名耶?其或众名而各一物耶?在内求之则无形,在外求之则有象,或妙在作为,或妙在静定,古者尝言有所作为,即非道也,又曰溺于静,是枯坐也。懵然不知其所以入之蹊径、到之堂奥,愿闻其说。答曰: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为丹诀,以长生不死之意,以淑人心,其实—理也。其始入也,在乎阴阳五行,其终到也,归乎混沌无极,如丹法所言,尽有所据,第互立一说,各执一见,所以众楚不可以一齐,耍在吾所遇所传所得如何耳。在天则为日月星辰,在地则为禽兽草木,在人则为夫妇男女。以易道言之,则乾坤坎离也;以五运言之,则金木水火也;以药物言之,则铅银砂汞也;以丹道言之,则龙虎乌免也。用之则有坛炉鼎灶之名,行之则有升降交合之象,体之则有浮沉清浊之变,则之则有阴阳寒暑之候。圣人故曰:采以药物,炼以火候,结而成丹,超凡人圣。所以取之于内,而不泥于内象,取之于外,而不求其外物,是所谓无物无象者也。谓之先天一气,混元至精,则是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意也。其体或聚或散,如轻烟薄雾然也;其象或有或无,如梦幻泡影然也。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往古来今,本无成坏,第以生死流转,情识起灭,如浮云之点太清,如黑风之翳明月。圣人悯世浇漓,诏人修炼,使从无入有谓之成,以有归无为之了。其运用之耍,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过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而已。若有作用,实无作用,似乎静定,即非静定,如龙养珠,如鸡抱卵,可以无心会,不可以用心作,可以用心守,不可以劳心为。此乃修丹之要,入道之玄。


  又问曰:古者入道,以调心为要,以精思为妙,精思则是存念也,调心则是把捉也,存念既久,则其念或差,把捉稍紧,则心转难调,或者调存念不宜久,把捉不宜紧,愚窃谓曰,存念不久,则其念必不真,把捉不紧,则此心何可调 ? 答曰:存者有也,亡者无也,存音存我之神,想者想我之身,闭目见自己之目,收心见自己之心,有物则可以存,谓之真想,无物而强存之,谓之妄想,此乃精思存念之妙。操者存也,舍者亡也,操者操真一之气,存者存太玄之精,凝一神则万神俱凝,聚一气则万气俱聚,顺我之物,可以无心藏之,逆我之物,可以无心顺之,至如真妄本空,逆顺惧寂,则三际圆通,一灵晃耀,此乃把捉调心之要也。盖缘一念起动则万念起,一窍开则九窍开,此无他,乃是以神驭气之意。我自无始以来,无名烦恼,业识茫茫,不可消释于顷刻,而寝息于目前也。故古人有心息相依,息调心静之语,此非调心乎?又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语,此非精思乎?先圣有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形”二宇,则是制心之旨。虽然,与其忘形而心游万物,曾未忘之不如,何耶?吾所以忘者,非惟忘形,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


  又问曰:今而有人,迷而不学,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成,抑时节末至,而因缘末熟耶?抑赋分良薄,而骨不可仙耶?答曰:古人目击道存,未语先会,盖在我已纯金璞玉,惟求巧倕之定价,若泛泛无统,茫无所据,朝参师黄,暮参师李,今乍学道,明年学法,今日勒,明日懈,若如是以求寻直,是所谓自假不除,更求他真也。但以“信”之一字,为人道之阶;以“勤”之—字,为行道之本;以“无”之一字应物;以“有”之一字凝神。久久行之,天其使圣师为子发踪指示矣。学道之士思之。


  又问曰:古之系易者,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固尝究之矣,夫性与命,其一理耶?二理耶?答曰:先圣不云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实一理也。


  又问曰:所谓金液还丹者,先则安炉立鼎,次则知汞识铅,然后以年月日时采之,以水火符候炼之,故匹配以斤两,法象以夫妇,结丹头,饮刀圭,怀圣胎,产婴儿,则可以身外有身,此修仙者之学也,愚亦尝入其阃奥,而终有龙虎之疑、乌兔之惑,不知先生能出标月之指乎?答曰:坛炉鼎灶,本自虚无,铅银砂汞,本自恍惚,水火符候,本自杳冥,年月日时,本自妄幻,然而视之若无,而实有也。在乎斤两调勾,造化交合,使水火既济,金土相融,苟或不尔,则黄婆纵丁公以朝奔,姹女抱婴儿而夜哭,故先辈尽削去导引吐纳、搬运吞咽、呼吸存想、动作等事,恐人执著于涕唾精津气血之小,而不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之旨也。呜呼!妙哉!结之以片饷,养之以十月,是所谓无中养就婴儿者也。大要则曰: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又曰:忧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然虽如是,要须亲吃云门饼,莫只垂涎说□□(左饣右华,左饣右罗)。


  又问曰:老氏所谓金丹,与大道相去几何?道无形,安得有所谓龙虎?道无名,安得有所谓铅汞?如金丹者,术耶?道耶?答曰:魏伯阳《参同契》云,金来阳性初,乃得称还丹。夫金丹者,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调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又能专气致柔,含光默默,养正持盈,守雌抱一,一心不动,万缘俱寂,丹经万卷,不如守一,守得其—,万法归—。是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日月得一以明,万象得一以生,圣人得一而天下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一之体,—者道之用,人抱道以生,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夫道一而己矣,得其一,则后天而死,失其一,与物俱腐。子守之以一以为基,采之以一以为药,炼之以一以为火,结之以一以为丹,养之以一以为圣胎,运之以一以为抽添,持之以—以为固济,澄之以一以为沐浴。由一而一,一至于极,谓之脱胎;极其无极,一无所—,与道合真,与天长存,谓之真一。圣人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子欲得衣,—与之裳;子欲得食,一与之粮;子欲得饮,一与之浆;子欺得居,一与之堂;子欲得寒,一与之霜;子欲得热,一与之汤。虚其心,忘其形,守其一,抱其灵,故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一一于一,可以长生。先圣有云:后共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此诚有以也。


  又问曰:愚夙昔夤幸,天假其逢,极荷大慈,剖示玄旨,如所问道,则示之以心,如所问金丹大药,则又示之以心,愚深知一切惟心矣,恍然若有所得,虽欲喻之而无物可喻,虽欲言之而无语可言,但天机深远,道要玄微,虽知药物如此分明,而于火候则犹有疑焉。答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二十八宿,六十四卦,十二分野,此乃天地推移,阴阳度运如是也,夫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时,总计百刻,其间六阳六阴,无非一气升降,在乎人身,则何以异于天地哉!此炼丹之法,所以攒簇五行,会合八卦,法天象地,准日测月,分徘卦数,布位星辰,以时易日,内修外应,上水下火,—文一武,故有进退之符,抽添之候,固济之门,沐浴之时,卦象之变,造化之妙,谓之火候,一如月魄之盈专,潮候之消长,此却简易,不容轻传,以其夺天地之造化,盗日月之魂魄故也。夜三更,吾将盟天以告子矣。先圣有云:虽知药物,而不知神室,则不可结胎;虽知神室,而不知火候,则不可成丹。非子其孰能与于此?鹤林彭耜稽首再拜而言曰:耜虽不敏,愿受教焉。


丹 房 法 语 与 胡 胎 仙


  吕先生鹤颈龟腮,适有钟离之会;石居士鹿鼻鼠耳,偶逢平叔之来。叹夤缘时节之难,岂名利是非之比。金丹大药,古人以万劫一传;玉笥灵篇,学者之十迷九昧。月里乌,日里兔,颠倒坎离;水中虎,火中龙,运用复垢。采先天一气,作铅中之髓;夺星象万化,为汞里之精。惟弦前弦后之时,乃望缺望圆之际。知之者,癸生须急采;昧之音,望远不堪尝。精半斤,气半斤,总在西南之位;火一两,药一两,实居东北之乡。收金精木液,归于黄庭;炼白雪黄芽,结成紫扮。《悟真篇》所谓华池神水,《知命论》又言地魄天魂。采之炼之,结矣成矣。如夫妇最初一点,十月成胎;似君臣共会万机,百官列职。遇日中冬至,则野战;退时中夏至,则守城。都来片饷工夫,要在一日证验。九三二八,算来只在姹女金翁;七六十三,穷得无过黄婆丁老。更不用看丹经万卷,也只消得口诀一言。子之来意甚勤,知汝积年求慕。非夙生有此丰骨,岂一旦用是身心!自来药以至结胎,从行火而及脱体。包括抽添之妙,形容沐浴之机。无金木间隔之忧,有水土同乡之庆。但须温养,都没艰辛。十二时中只一时,三百日内在半日。丹田有物,行性坐卧以无忧;紫府书名,生死轮回而不累。了然快乐,自此消闲。这工夫,向闹里也堪行;论玄妙,只顷中都交结。聚而不散,炼之尤坚。朱砂鼎、偃月炉,何难寻之有?守一坛、中央釜,惟自己而求,宜识阴阳,要知玄牝。龙精满鼎,遣金童下十二重楼;凤髓盈壶,令玉女报三千世界。此时丹熟,更须慈母借婴儿;不日云飞,方见真人朝上帝。


金 液 还 丹 赋


  身木欲槁,心灰已寒。愿飞升于玉阙,必修炼于金丹。乾马坤牛,卫丁公于神室,离乌兔,媒姹女于真坛。绛阁散郎,清期闲士。使扶桑育龙,奋超出火;而华岳白虎、飞牙入水,天炉地鼎,三关造化之枢机;日魄月魂,一掬阴阳之精髓。铅里藏土,汞中产金。龟乃子爻,蛇乃午象,免为卯畜,鸡为酉禽。四象五行,不离乎戊;三元八卦,宅资厥壬,朝既屯,暮既蒙,六爻有象;夜必复,昼必姤,万物无心。由是三性会合,攒簇元宫,二气升降,盘旋黄道;惟水银一味,才变黑玉;故七返朱矽,乃成红宝。朱橘琼榴,交梨火枣。普天白雪,翩翻紫府之清飙;满院黄花,隐映丹田之瑞草。吾知夫抽添何物、采取何地;生杀有户、缺圆有时。以浮沉为清浊之本,以间隔明动静之机。并正以抱—,持盈而守雌。举世无人,能达此者;终日枯坐,不知所之。恩生害,害生恩,房躔见昂;主中宾,宾中主,斗度回箕。尝谓大道无言,内丹非术。玄珠垂象,而阴里抱阳德;婴儿结胎,而雄中含雌质。君臣之间,先后悔吝;夫妇之外,存亡凶吉。丁位之 jLl ,癸位之张,甲宫之女,庚宫之毕。刑德生旺,虽有否泰;沐浴潜藏,初无固必。药材斤两,东西南北以归中;火候城池,二八九三而为一。如是则鹊桥河车,百刻上运;华池神水,四时逆流。荣卫寒温,而鹑火鬼井;精神衰旺,而玄枵斗牛。子母函盖,身化心化;兄第埙簇,福修慧修。六画动爻,见晦朔弦望之变;二至改度,有蝗虫水旱之忧。真人宁宙妙纵横,万里溪山归掌握。左军右军,自古仁义;大隐小隐,从今官角。风悄悄,月娟娟,片云孤鹤,而长啸一声,编书遗后学。


必 竟 恁 地 歌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既无翅必坠地,入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惧,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我闻共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末生前。三者未尝相反离,结为一块大无边。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吾将矍然以自思,老者必不虚其官。是我将有可受业,渠必以此示言诠。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偶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旧月软如绵。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且念八百与三千,云鹤相将来翩翩。


炼 丹 不 成 作


  八两日月精,半斤云雾屑。轻似一鸿毛,重如千秤铁。白如天上雪,红如猩猩血。收入玉葫芦,秘之不敢泄。夜半忽风雷,烟气满寥泬。这般情与味,哑子咬破舌。捧腹付一笑,无使心烦热。要整钓鱼竿,再所秋筠节。


述 翠 虚 真 人安 乐 法


  收敛神光少默然,顶门一路聚云烟。且升阳火烹金鼎,却降灵泉灌玉田。交结只于牛渚外,分明正在鹊桥边。工夫九九数六六,此是人间安乐仙。


呈 万 庵


归山


  生死轮回第几番,尘尘劫劫不曾闲。—潭湛绿是非海,千尺粉青人我山。性地灵苗思水国,心天明月掩云关。衣中珠子无寻处,今且随缘炼大还。


采药


  五蕴山头多白云,白云深处药苗芬。威音王佛随时种,元始天尊下手耘。石女骑龙攀雨术,木人驾虎摘霜芸。不论贫富家家有,采得归来各一斤。


炉鼎


  须信先天事事无,阴阳陶铸此形模。真空平等朱砂鼎,虚彻灵通偃月炉。九窍可风坛掸暖,二时失火药材枯。只此一点无名焰,炼出人间大丈夫。


火候


  无位真人炼大丹,倚天长剑逼人寒。玉炉火燃天尊胆,金鼎汤煎佛祖肝。百刻寒温忙里准,六爻文武静中看。有人要问真炉鼎,岂离而今赤肉团。


沐浴


  药炉丹鼎火炎炎,六贼三尸伯令严。无去无来无进退,不增不减不抽添。爱河浪静浮朱雀,觉海波深浸白蟾。一自浴丹归密室,太阳门下夜明帘。


温养


  金翁姹女结亲姻,洞口桃花日日春。拾得一轮天上月,炼成万劫屋中珍。黄婆即是母之母,赤子乃其身外身。龙汉元年消息断,威音前面更何人?


脱胎


  青天白日一声雷,撒手悬崖了圣胎。有眼如盲光烁烁,无绳似缚笑哈哈。黄金殿下千株柳,碧玉堂前万树梅。辜负鸳帏人寂寞,秦楼宴罢盍归来?


金丹


  佛与众生共—家,一毫头上现河沙。九还七返鱼游网,四谛三空兔入罾。混沌何年曾结子,虚宅昨夜复生花。阿谁鼎内寻丹药,枯木岩前月影斜。


冲举


  自从踏著涅槃门,一枕清风几万年。弱水蓬莱虽有路,释迦弥勒正参禅,谁将枯木岩前地,放出落花啼鸟天。两个泥牛斗入海,至今消息尚茫然。


参同


  道人家在海之南,来访庐山老万庵。露柱灯笼同请举,憎堂佛殿总和南。山河大地自群动,蠢动含灵共一龛。齑里鱼淹未死,此香炷向活瞿昙。


水 调 歌 头 四 首



  金液还丹诀,无中养就儿。别无他术,只要神水人华池。采取天真铅汞,片饷自然交媾,一点紫金脂。十月周天火,玉鼎产琼芝。


  你休痴,今说破,莫生疑。乾坤运用,大都不过坎和离。石里缘何怀玉,因甚珠藏蚌腹,借此显天机。何况妙中妙,未易与君知。



  不用寻神水,也莫问华池。黄芽白雪,算来总是假名之。只这坤牛乾马,便是离龙坎虎,不必更猜疑。药物无斤两,火候不用时。


  偃月炉,朱砂鼎,总皆非。真铅真汞,遇之不炼要何为?自己金公姹女,渐渐打成一块,胎息象婴儿。不信张平叔,你更问他谁?



  要做神仙去,工夫譬似闲。一阳初动,玉炉起火炼还丹。捉住天魂地魄,不与龙腾虎跃,满鼎汞花干。一任河车运,径路入泥丸。


  飞金精,采玉液,过二关。金木间隔,如何上得玉京山?寻得曹溪路脉,便把华池神水,结就紫金圆。免得饥寒了,天上即人间。



  土釜温温火,橐籥动春雷。三田升降,—条径路属灵台。自有真龙真虎,和合天然铅汞,赤子结真胎。水里捉明月,心地觉花开。


  —转功,三十日,九旬来。抽添气候,炼成白血换枯骸。四象五行聚会,只在一方凝结,方寸绝纤埃。人在泥丸上,归路入蓬莱。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 I 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宇,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李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如高象先云:采有时,取有日。刘海蟾云:开阖乾坤造化权,煅炼一炉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夫岂知天养无象,地养无体,故天长地久,日光月明,其一长存,虚空不朽也。吾今则而象之,无事子心,无心于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古经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是宜归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则灵然而独存者也。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三毒无根,六欲无种,顿悟此理,归于虚无。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槖r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若能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守其一之精,则是封炉固济以行火候也。火本南方离卦,属心,心者神也,神则火也,气则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气而成道也。人能手抟日月,心握鸿蒙,自然见槖籥之开阖,河车之升降,水济命宫,火溉丹台,金木交并,水土融和,姥女乘龙,金翁跨虎,逆透三关,上升内院,化为玉汞,下入重楼,中有一穴,名曰丹台,铅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约也。自然而然,不约而合,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当是时也,白雪漫天,黄芽满地,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雷轰电掣,撼动乾坤,百脉耸然,三关透彻,玄珠成象,太乙归真,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烟暖,谷海波澄,炼成还丹,易如反掌,七返九还,方成大药,日炼时烹,以至九转,天关地轴,在吾手中。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则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可以入众妙门,玄之又玄也。更能昼运灵旗,夜孕火芝,温养圣胎,产成赤子,至于脱胎神化,回阳换骨,则是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张平叔云:郡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快乐。诚就是言!盖道之基,德之本,龙虎之宗,铅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归,万神朝会之门,金丹妙用之源,乃归根复命之关窍也。既能知此,则欲不必遣而心自静,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万幻俱寝,身驭扶摇,神游恢漠,方知道风清月白,皆显扬铅汞之机,水绿山青,尽发露龙虎之旨。海南白玉赡,幼从事先师陈泥丸学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时,则开乾闭巽,留坤塞艮,据天罡,持斗杓,谒轩辕,过扶桑,入广寒,面鹑尾,举黄钟,泛海搓,登昆仑,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黄童,召朱儿,取青龙肝、白虎髓、赤风血、黑龟精,入士签,启荧惑,命阏伯,化成丹砂,开华池,吸神水,饮刀圭,从无入有,无质生质,抽铅添汞,结成圣胎。十月既满,气足形圆,身外有身,谓之胎仙。其诀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内成。此余之所得也如此。施肩吾之诗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惟此诗简明,通玄造妙,故佩而诵之,自然到秋瞻丽天,虚空消殒之地,非枯木寒泉之士,不能知此。余既得之,不敢自默。《太上玄科》曰: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失天宝。天涯海角,寻遍无人,不容轻传,恐受天谴。深虑夫大道无传,丹法湮泯,故作《玄关显秘论》。盖将晓斯世而诏后学,以寿金丹一线之脉也。复恐世人犹昧此理,乃复为之言曰:以眼视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本乎一心。先当习定凝神,惩忿窒欲;惩忿窒欲,则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则金木交并;金木交并,则真土归位;真土归位,则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复一粒,神归气复,充塞天地。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此也。肝气全则仁,肺气全则义,心气全则礼,肾气全则智,脾气全则信。若受气不足,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岂人也哉!人能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既成。结丹甚易,可不厚其所养,以保我之元欤?学者思之!敬书以投留紫元云。


修 仙 辩 惑 论


  海南白玉编,自动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明,夜静姻寒,因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玉蟾曰:不避尊严之责,辄伸僭易之问,修仙有几门?炼丹有几法?愚见如玉石之未分,愿与一言点化。陈泥丸云:尔来,吾语汝。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处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侯,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骏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玉瞻曰:读丹经许多年,如在荆棘中行,今日尘净鉴明,云开月皎,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但未知正在于何处下手用功也。陈泥丸云:善哉问也!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自然矣。玉蟾曰:勤而不遇,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终为下鬼。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证验?陈泥九云: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普消,更无梦昧,百日不食,饮酒不醉,到此地位,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行步如飞,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炙内,对境无心,如如不动,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遍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观形,出入自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焉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掖?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岂可被阴阳束缚在五行之中,要当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为得道之士矣。或者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传r妙也,人谁知之?人谁行之?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何况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阃透长安,但取其捷径云尔。玉蟾曰: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勒,乃至老来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岂石悲哉!今将师传口诀,锓木以传于世。惟此泄露天机甚矣,得无谴乎?泥九云:吾将点化天下神仙,苟获罪者,天其不天乎!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何谴之有?玉蟾曰:师祖张平叔,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何也?泥九云:彼一时自无眼力,又况运心不普乎!噫!师在天涯,弟子在海角,何况尘劳中识人甚难,今但刊此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寻文揣义,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笔舌以传之哉!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以与钟、吕并驾矣!此乃己试之效验,学仙者无所指南,谨集问答之要,名之曰《修仙辩惑论》云。


性 命 日 月 论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与月合则常明,性与命合则长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则寓乎有形之后。五脏之神为命,七情之所系也,莫不有害吾之公道。禀受于天为性,公道之所系焉。故性与天同道,命与人同欲。命合于性,则交感而成丹,丹化为神则不死。日者,擅乾德之光以著乎外;月体坤而用乾,承乎阳尔。晦朔相合,日就月魄,月承日魂,阴阳交育而神明生。故老子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每月月三,日出而明生,生至于十五日也;每月月十六,日入而明死,死至于二十八日也。日月于卦为坎离。坎卦外阴而内阳,乾之用九归乎中;离卦外阳而内阴,坤之用六归乎中。乾坤之二用,既归于坎离,故坎离二卦,得以代行乾坤之道。一月之内,变见六卦,垂象于天。三日一阳生于下而震卦出,八日二阳生于下而兑卦出,十五日三阳全而乾始出,此盖乾索于坤而阳道进也;十六日一阴生于下而巽卦出,二十三日二阴生于下而艮卦出,三十日三阴全而坤始出,此盖坤索于乾而阴道进也。天地以坎离运行阴阳之道,周而复易,故魏伯阳谓日月为易,陆德明亦取此义,训诂“周易”之字。余窃谓在天为明,明者日月之横合;在世为易,易者日月之纵合;在人为丹,丹者日月之重合。人之日月系乎心肾,心肾气交,水火升降,运转无穷,始见吾身与天地等,同司造化,而不入于造化矣。


谷 神 不 死 论


  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神也。天之谷,含造化,容虚空;地之谷,容万物,载山川。人与天地同所禀也,亦有谷焉。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官,谓之泥丸,亦曰黄庭,又名昆仑,又名天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黄梁未熟,南柯未寤,一生之荣辱富贵,百岁之悲忧悦乐,备尝于一梦之间,使其去而不还,游而不远,则生死路隔,幽明之途绝矣。由是观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死乎?然谷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玄者,阳也,天也;牝者,阴也,地也。然则玄牝二气,各有深旨,非遇至人,授以口诀,不可得而知也。《黄帝内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言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绛官,藏气之府也;下有灵谷关元,藏精之府也。天谷,玄宫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圣人则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神守于玄宫,气腾于牝府,神气交感,自然成其,与道为一,而人于不死不生,故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也。圣人运用于玄牝之内,造化于恍惚之中,当其玄牝之气,入乎其根,闭极则失于急,任之则失于荡,欲其绵绵续续,勿令间断耳。若存者,顺其自然而存之,神久自宁,息久自定,性入自然,无为妙用,未尝至于勤劳迫切,故曰用之不勤。即此而现,则玄牝为上下二源,气母升降之正道明矣。世人不穷其根,不究其源,便以鼻为玄,以口为牝。若以鼻口为玄牝,则玄牝之门又将何以名之?此皆不能造其妙,非大圣人安能究是理哉!


阴 阳 升 降 论


  夫以乾道轻清而在上,地以坤道重浊而在下,元气则运行乎中而不息。在上者以阳为用,故冬至后一阳之气自地而升,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天,阳极而阴生;在下者以阴为用,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地,阴极而阳生。一升一降,往来无穷。人受冲和之气,以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初无二体,天地之气,一年一周,人身之气,一日一周。自子至巳,阳升之时,故以子时为日中之冬至,在易为复;自午至亥,阴降之时,故以午时为日中之夏至,在易为姤。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昼夜往来,亦犹天地之升降。人能效天地橐籥之用,冲虚湛寂,一气周流于百骸,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齐其长久。若也奔骤乎纷华之域,驰骋乎是非之场,则真气耗散,而不为吾之有矣,不若虚静守中以养也。中者,天地玄牝之气会聚之处也。人能一意守之而不散,则真精自朝,元气自聚,谷神自栖,三尸自去,九虫自灭,此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以是知真息元气,乃人身性命之根。深根固蒂,乃长生久视之道。人之有生,禀大道一元之气,在母胞胎,与母同呼吸,及乎降诞之后,剪去脐蒂,一点元阳,栖于丹田之中,其息出入,通于天门,与天相接,上入泥九,长于元神,下入丹田,通于元气。庄子云:众人之气为喉,圣人之息为踵。踵也者,深根固蒂之道。人能屏去诸念,真息自定,身入无形,与道为一,在世长年。由是观之,道之在身,岂不尊乎?岂不贵乎?


鹤 林 问 道 篇


  海南白玉蟾过三山,次紫虚真官之居,鹤林彭耜过之,问以道法之要。曰:愚尝究金丹大药之旨,所谓日月、龙虎、铅汞、坎离、火候、周天、卦象之类,与夫偃月炉、朱砂鼎等语,名既不一,事亦多端,末审一物而分众名耶?其或众名而各一物耶?在内求之则无形,在外求之则有象,或妙在作为,或妙在静定,古者尝言有所作为,即非道也,又曰溺于静,是枯坐也。懵然不知其所以入之蹊径、到之堂奥,愿闻其说。答曰: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为丹诀,以长生不死之意,以淑人心,其实—理也。其始入也,在乎阴阳五行,其终到也,归乎混沌无极,如丹法所言,尽有所据,第互立一说,各执一见,所以众楚不可以一齐,耍在吾所遇所传所得如何耳。在天则为日月星辰,在地则为禽兽草木,在人则为夫妇男女。以易道言之,则乾坤坎离也;以五运言之,则金木水火也;以药物言之,则铅银砂汞也;以丹道言之,则龙虎乌免也。用之则有坛炉鼎灶之名,行之则有升降交合之象,体之则有浮沉清浊之变,则之则有阴阳寒暑之候。圣人故曰:采以药物,炼以火候,结而成丹,超凡人圣。所以取之于内,而不泥于内象,取之于外,而不求其外物,是所谓无物无象者也。谓之先天一气,混元至精,则是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意也。其体或聚或散,如轻烟薄雾然也;其象或有或无,如梦幻泡影然也。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往古来今,本无成坏,第以生死流转,情识起灭,如浮云之点太清,如黑风之翳明月。圣人悯世浇漓,诏人修炼,使从无入有谓之成,以有归无为之了。其运用之耍,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过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而已。若有作用,实无作用,似乎静定,即非静定,如龙养珠,如鸡抱卵,可以无心会,不可以用心作,可以用心守,不可以劳心为。此乃修丹之要,入道之玄。


  又问曰:古者入道,以调心为要,以精思为妙,精思则是存念也,调心则是把捉也,存念既久,则其念或差,把捉稍紧,则心转难调,或者调存念不宜久,把捉不宜紧,愚窃谓曰,存念不久,则其念必不真,把捉不紧,则此心何可调 ? 答曰:存者有也,亡者无也,存音存我之神,想者想我之身,闭目见自己之目,收心见自己之心,有物则可以存,谓之真想,无物而强存之,谓之妄想,此乃精思存念之妙。操者存也,舍者亡也,操者操真一之气,存者存太玄之精,凝一神则万神俱凝,聚一气则万气俱聚,顺我之物,可以无心藏之,逆我之物,可以无心顺之,至如真妄本空,逆顺惧寂,则三际圆通,一灵晃耀,此乃把捉调心之要也。盖缘一念起动则万念起,一窍开则九窍开,此无他,乃是以神驭气之意。我自无始以来,无名烦恼,业识茫茫,不可消释于顷刻,而寝息于目前也。故古人有心息相依,息调心静之语,此非调心乎?又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语,此非精思乎?先圣有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形”二宇,则是制心之旨。虽然,与其忘形而心游万物,曾未忘之不如,何耶?吾所以忘者,非惟忘形,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


  又问曰:今而有人,迷而不学,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成,抑时节末至,而因缘末熟耶?抑赋分良薄,而骨不可仙耶?答曰:古人目击道存,未语先会,盖在我已纯金璞玉,惟求巧倕之定价,若泛泛无统,茫无所据,朝参师黄,暮参师李,今乍学道,明年学法,今日勒,明日懈,若如是以求寻直,是所谓自假不除,更求他真也。但以“信”之一字,为人道之阶;以“勤”之—字,为行道之本;以“无”之一字应物;以“有”之一字凝神。久久行之,天其使圣师为子发踪指示矣。学道之士思之。


  又问曰:古之系易者,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固尝究之矣,夫性与命,其一理耶?二理耶?答曰:先圣不云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实一理也。


  又问曰:所谓金液还丹者,先则安炉立鼎,次则知汞识铅,然后以年月日时采之,以水火符候炼之,故匹配以斤两,法象以夫妇,结丹头,饮刀圭,怀圣胎,产婴儿,则可以身外有身,此修仙者之学也,愚亦尝入其阃奥,而终有龙虎之疑、乌兔之惑,不知先生能出标月之指乎?答曰:坛炉鼎灶,本自虚无,铅银砂汞,本自恍惚,水火符候,本自杳冥,年月日时,本自妄幻,然而视之若无,而实有也。在乎斤两调勾,造化交合,使水火既济,金土相融,苟或不尔,则黄婆纵丁公以朝奔,姹女抱婴儿而夜哭,故先辈尽削去导引吐纳、搬运吞咽、呼吸存想、动作等事,恐人执著于涕唾精津气血之小,而不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之旨也。呜呼!妙哉!结之以片饷,养之以十月,是所谓无中养就婴儿者也。大要则曰: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又曰:忧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然虽如是,要须亲吃云门饼,莫只垂涎说□□(左饣右华,左饣右罗)。


  又问曰:老氏所谓金丹,与大道相去几何?道无形,安得有所谓龙虎?道无名,安得有所谓铅汞?如金丹者,术耶?道耶?答曰:魏伯阳《参同契》云,金来阳性初,乃得称还丹。夫金丹者,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调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又能专气致柔,含光默默,养正持盈,守雌抱一,一心不动,万缘俱寂,丹经万卷,不如守一,守得其—,万法归—。是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日月得一以明,万象得一以生,圣人得一而天下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一之体,—者道之用,人抱道以生,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夫道一而己矣,得其一,则后天而死,失其一,与物俱腐。子守之以一以为基,采之以一以为药,炼之以一以为火,结之以一以为丹,养之以一以为圣胎,运之以一以为抽添,持之以—以为固济,澄之以一以为沐浴。由一而一,一至于极,谓之脱胎;极其无极,一无所—,与道合真,与天长存,谓之真一。圣人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子欲得衣,—与之裳;子欲得食,一与之粮;子欲得饮,一与之浆;子欺得居,一与之堂;子欲得寒,一与之霜;子欲得热,一与之汤。虚其心,忘其形,守其一,抱其灵,故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一一于一,可以长生。先圣有云:后共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此诚有以也。


  又问曰:愚夙昔夤幸,天假其逢,极荷大慈,剖示玄旨,如所问道,则示之以心,如所问金丹大药,则又示之以心,愚深知一切惟心矣,恍然若有所得,虽欲喻之而无物可喻,虽欲言之而无语可言,但天机深远,道要玄微,虽知药物如此分明,而于火候则犹有疑焉。答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二十八宿,六十四卦,十二分野,此乃天地推移,阴阳度运如是也,夫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时,总计百刻,其间六阳六阴,无非一气升降,在乎人身,则何以异于天地哉!此炼丹之法,所以攒簇五行,会合八卦,法天象地,准日测月,分徘卦数,布位星辰,以时易日,内修外应,上水下火,—文一武,故有进退之符,抽添之候,固济之门,沐浴之时,卦象之变,造化之妙,谓之火候,一如月魄之盈专,潮候之消长,此却简易,不容轻传,以其夺天地之造化,盗日月之魂魄故也。夜三更,吾将盟天以告子矣。先圣有云:虽知药物,而不知神室,则不可结胎;虽知神室,而不知火候,则不可成丹。非子其孰能与于此?鹤林彭耜稽首再拜而言曰:耜虽不敏,愿受教焉。


丹 房 法 语 与 胡 胎 仙


  吕先生鹤颈龟腮,适有钟离之会;石居士鹿鼻鼠耳,偶逢平叔之来。叹夤缘时节之难,岂名利是非之比。金丹大药,古人以万劫一传;玉笥灵篇,学者之十迷九昧。月里乌,日里兔,颠倒坎离;水中虎,火中龙,运用复垢。采先天一气,作铅中之髓;夺星象万化,为汞里之精。惟弦前弦后之时,乃望缺望圆之际。知之者,癸生须急采;昧之音,望远不堪尝。精半斤,气半斤,总在西南之位;火一两,药一两,实居东北之乡。收金精木液,归于黄庭;炼白雪黄芽,结成紫扮。《悟真篇》所谓华池神水,《知命论》又言地魄天魂。采之炼之,结矣成矣。如夫妇最初一点,十月成胎;似君臣共会万机,百官列职。遇日中冬至,则野战;退时中夏至,则守城。都来片饷工夫,要在一日证验。九三二八,算来只在姹女金翁;七六十三,穷得无过黄婆丁老。更不用看丹经万卷,也只消得口诀一言。子之来意甚勤,知汝积年求慕。非夙生有此丰骨,岂一旦用是身心!自来药以至结胎,从行火而及脱体。包括抽添之妙,形容沐浴之机。无金木间隔之忧,有水土同乡之庆。但须温养,都没艰辛。十二时中只一时,三百日内在半日。丹田有物,行性坐卧以无忧;紫府书名,生死轮回而不累。了然快乐,自此消闲。这工夫,向闹里也堪行;论玄妙,只顷中都交结。聚而不散,炼之尤坚。朱砂鼎、偃月炉,何难寻之有?守一坛、中央釜,惟自己而求,宜识阴阳,要知玄牝。龙精满鼎,遣金童下十二重楼;凤髓盈壶,令玉女报三千世界。此时丹熟,更须慈母借婴儿;不日云飞,方见真人朝上帝。


金 液 还 丹 赋


  身木欲槁,心灰已寒。愿飞升于玉阙,必修炼于金丹。乾马坤牛,卫丁公于神室,离乌兔,媒姹女于真坛。绛阁散郎,清期闲士。使扶桑育龙,奋超出火;而华岳白虎、飞牙入水,天炉地鼎,三关造化之枢机;日魄月魂,一掬阴阳之精髓。铅里藏土,汞中产金。龟乃子爻,蛇乃午象,免为卯畜,鸡为酉禽。四象五行,不离乎戊;三元八卦,宅资厥壬,朝既屯,暮既蒙,六爻有象;夜必复,昼必姤,万物无心。由是三性会合,攒簇元宫,二气升降,盘旋黄道;惟水银一味,才变黑玉;故七返朱矽,乃成红宝。朱橘琼榴,交梨火枣。普天白雪,翩翻紫府之清飙;满院黄花,隐映丹田之瑞草。吾知夫抽添何物、采取何地;生杀有户、缺圆有时。以浮沉为清浊之本,以间隔明动静之机。并正以抱—,持盈而守雌。举世无人,能达此者;终日枯坐,不知所之。恩生害,害生恩,房躔见昂;主中宾,宾中主,斗度回箕。尝谓大道无言,内丹非术。玄珠垂象,而阴里抱阳德;婴儿结胎,而雄中含雌质。君臣之间,先后悔吝;夫妇之外,存亡凶吉。丁位之 jLl ,癸位之张,甲宫之女,庚宫之毕。刑德生旺,虽有否泰;沐浴潜藏,初无固必。药材斤两,东西南北以归中;火候城池,二八九三而为一。如是则鹊桥河车,百刻上运;华池神水,四时逆流。荣卫寒温,而鹑火鬼井;精神衰旺,而玄枵斗牛。子母函盖,身化心化;兄第埙簇,福修慧修。六画动爻,见晦朔弦望之变;二至改度,有蝗虫水旱之忧。真人宁宙妙纵横,万里溪山归掌握。左军右军,自古仁义;大隐小隐,从今官角。风悄悄,月娟娟,片云孤鹤,而长啸一声,编书遗后学。


必 竟 恁 地 歌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既无翅必坠地,入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惧,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我闻共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末生前。三者未尝相反离,结为一块大无边。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吾将矍然以自思,老者必不虚其官。是我将有可受业,渠必以此示言诠。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偶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旧月软如绵。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且念八百与三千,云鹤相将来翩翩。


炼 丹 不 成 作


  八两日月精,半斤云雾屑。轻似一鸿毛,重如千秤铁。白如天上雪,红如猩猩血。收入玉葫芦,秘之不敢泄。夜半忽风雷,烟气满寥泬。这般情与味,哑子咬破舌。捧腹付一笑,无使心烦热。要整钓鱼竿,再所秋筠节。


述 翠 虚 真 人安 乐 法


  收敛神光少默然,顶门一路聚云烟。且升阳火烹金鼎,却降灵泉灌玉田。交结只于牛渚外,分明正在鹊桥边。工夫九九数六六,此是人间安乐仙。


呈 万 庵


归山


  生死轮回第几番,尘尘劫劫不曾闲。—潭湛绿是非海,千尺粉青人我山。性地灵苗思水国,心天明月掩云关。衣中珠子无寻处,今且随缘炼大还。


采药


  五蕴山头多白云,白云深处药苗芬。威音王佛随时种,元始天尊下手耘。石女骑龙攀雨术,木人驾虎摘霜芸。不论贫富家家有,采得归来各一斤。


炉鼎


  须信先天事事无,阴阳陶铸此形模。真空平等朱砂鼎,虚彻灵通偃月炉。九窍可风坛掸暖,二时失火药材枯。只此一点无名焰,炼出人间大丈夫。


火候


  无位真人炼大丹,倚天长剑逼人寒。玉炉火燃天尊胆,金鼎汤煎佛祖肝。百刻寒温忙里准,六爻文武静中看。有人要问真炉鼎,岂离而今赤肉团。


沐浴


  药炉丹鼎火炎炎,六贼三尸伯令严。无去无来无进退,不增不减不抽添。爱河浪静浮朱雀,觉海波深浸白蟾。一自浴丹归密室,太阳门下夜明帘。


温养


  金翁姹女结亲姻,洞口桃花日日春。拾得一轮天上月,炼成万劫屋中珍。黄婆即是母之母,赤子乃其身外身。龙汉元年消息断,威音前面更何人?


脱胎


  青天白日一声雷,撒手悬崖了圣胎。有眼如盲光烁烁,无绳似缚笑哈哈。黄金殿下千株柳,碧玉堂前万树梅。辜负鸳帏人寂寞,秦楼宴罢盍归来?


金丹


  佛与众生共—家,一毫头上现河沙。九还七返鱼游网,四谛三空兔入罾。混沌何年曾结子,虚宅昨夜复生花。阿谁鼎内寻丹药,枯木岩前月影斜。


冲举


  自从踏著涅槃门,一枕清风几万年。弱水蓬莱虽有路,释迦弥勒正参禅,谁将枯木岩前地,放出落花啼鸟天。两个泥牛斗入海,至今消息尚茫然。


参同


  道人家在海之南,来访庐山老万庵。露柱灯笼同请举,憎堂佛殿总和南。山河大地自群动,蠢动含灵共一龛。齑里鱼淹未死,此香炷向活瞿昙。


水 调 歌 头 四 首



  金液还丹诀,无中养就儿。别无他术,只要神水人华池。采取天真铅汞,片饷自然交媾,一点紫金脂。十月周天火,玉鼎产琼芝。


  你休痴,今说破,莫生疑。乾坤运用,大都不过坎和离。石里缘何怀玉,因甚珠藏蚌腹,借此显天机。何况妙中妙,未易与君知。



  不用寻神水,也莫问华池。黄芽白雪,算来总是假名之。只这坤牛乾马,便是离龙坎虎,不必更猜疑。药物无斤两,火候不用时。


  偃月炉,朱砂鼎,总皆非。真铅真汞,遇之不炼要何为?自己金公姹女,渐渐打成一块,胎息象婴儿。不信张平叔,你更问他谁?



  要做神仙去,工夫譬似闲。一阳初动,玉炉起火炼还丹。捉住天魂地魄,不与龙腾虎跃,满鼎汞花干。一任河车运,径路入泥丸。


  飞金精,采玉液,过二关。金木间隔,如何上得玉京山?寻得曹溪路脉,便把华池神水,结就紫金圆。免得饥寒了,天上即人间。



  土釜温温火,橐籥动春雷。三田升降,—条径路属灵台。自有真龙真虎,和合天然铅汞,赤子结真胎。水里捉明月,心地觉花开。


  —转功,三十日,九旬来。抽添气候,炼成白血换枯骸。四象五行聚会,只在一方凝结,方寸绝纤埃。人在泥丸上,归路入蓬莱。

心   性   命



  心、性、命,道教内丹学术语。在道教内丹修炼中,「心」是本体,性是心的灵能,也就是「神」,而「命」指的是「炁」。《太上老君说了心经》谓,「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在这里,「心」是神识活动的主导,它不仅蕴含着神,而且是决定神识活动的根据。按照这样的逻辑,心与性的关系,就是本体与功能的关系;在道教看来,心与性,本来是不可分的,从主宰的层面讲称作「心」;从生生不息的化道来讲,这就是「性」。内丹修炼,讲究「明心见性」。所谓「明心」就是把有生以来蒙蔽在心上的灰尘擦洗干净,这种擦洗的办法谓之「洗心」。在先秦文化中,早有「洗心于《易》」的说法,后来道教内丹学以「心易」为法象,强调「明心」的基础作用。「明」字是日月,日月是阴阳的总代表。在「明」的过程中,「阴阳」不是分离的,而是连通为一的,这就是「混沌」,所以「洗心」并不是以「理」取胜,而是去掉私人智性的干扰,复归到本初的朴素状态,能复归本初,则神气运化,这就叫做「体用一源」。



参考文献:


1·《太上老君说了心经》,《道藏》第11册。
2·《西山群仙会真记·养心》,《道藏》第4册。



执笔人:詹石窗

精   气   神



 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在内丹学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参考文献:


1·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
2·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气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执笔人:詹石窗

   道教武术一般广义的称为道家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而道教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尤大。武术本为竞技和防身之用,殷周时期的竞技和角斗,当为中华武术之先河。秦汉以来的方仙道有墨侠之遗风,为道教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室独尊儒术,名门缙绅子弟重文轻武,惟以五经猎取官禄,视武术兵法为 “不急之末学”(《抱朴子外篇·自叙》)。而隐士、道士独处山林,既无意于功名,又易为盗贼猛兽所伤,故不得不习武防身,从而刺激了武术在道教徒中的发展。况且,习武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神清气足,才能臻于至境,世俗之人多累于名利,忧生惧死,且情欲伤身,难以在武术上有所成就,因而自古武林高手,多出于方外之人。武功出众的道士,传艺授徒,强身护法,也有利于道教威望的提高和教团的生存发展。据史料记载,道家武术的成熟期约当魏晋之初。《抱朴子外篇· 自叙》:“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得以免死。又曾受刀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求,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见,道教武术在魏晋时已成套路。元明时期,是道教武术流派纷呈的全盛期。明代道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山内家拳术,将道教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形成同外家少林拳术风格迥异的道教武术流派。道家武术以太极拳、武当剑、形意拳、大成拳等为代表,属内家武术。现武当山、崂山等道教宫观仍有流传。道家武术以道教哲学及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内丹学、养生学的成果,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为一体,讲究经络穴道,以炼好坚实内功为根基,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刚,具有刚柔相济,技巧性强、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灵活圆转等特点。习道教武术者外能技击抗敌以自保,内能强身健体以养生,可兼得技击和养生之效。(中孚子) 

黄鹤赋



纯阳演正警化孚祐帝君吕祖黄鹤楼题

    奥矣!最上一层,乃无作而亦无为。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方欲性命以双修,须仗法财而两用。先结同心为辅佐,次觅巨室以良图。然欲希世之妙道,必须密叩玄关。择善地,慎事之机密,置丹房,器皿之相当。安炉立鼎,配内外两个阴阳;炼己筑基,固彼我一身邦国。对景忘情,须凭锐气之勇猛;煨炉铸剑,全借金水之柔刚。若运用,若抽添,虑险而须当沐浴;若鼓琴,若敲竹,知雄而便宜守雌。百日功灵,曲直而即能应物;一年纯熟,潜跃而无不由心。能盗彼杀中之生气,以点我离内之阴精。玉液金液,一了性而一了命;二候四候,半在坎而半在离。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务要阳生于赤县;遇机临炉,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现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炼;忽闻虎啸入窟,可倒转而逆施。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是曰九还。还者,乾所失而复得之物;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真。殊不知,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虽分彼我,非闺丹御女之术;惟知一己,有鹏鸟图南之志。坎中一点黑铅,号曰先天,非同类而终不能得;离内七般硃汞,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是以假乾坤,立鼎炉,觅太乙所含之始气;借阴阳,作筌蹄,求水府默蕴之玄珠。趋遄时,补我乾之一缺。俄然间,还彼坤之六虚。到此水归神室,位列仙班。大抵丹落黄庭,千灵胥参,上帝嘉赞,天地惊寒。抱元守一,温养十月,神有象,虚极静笃;坐忘九载,体无形,行满三千。斯其道术造端,似依正而除邪;功完八百,就中火候讬实,如以奇而用兵。铅与汞,无丙叟,东西间隔;婴与姹,无黄婆,咫尺参差。识急缓,辨急凶,在匠手,以斟酌,明进退,知止足,岂愚昧而能为。认消息,如海之潮信;审造化,似日月之盈亏。三日出庚,乃一阳生于坤地;十五月圆甲,则六爻周乎乾元。泄金窍,凿混沌,露老庄之肺腑;明坤户,饮刀圭,吐伯阳之心肝。今遇学仙龙江子,夙具道骨仙丰,名在丹台玉室,遂结烟霞同志之友,愿发龙虎秘藏之机。须寻火候,早饵黍珠,他日臻於阆苑玄圃,亦可叹伊骨死尸。

   

此赋乃祖师在黄鹤楼题书,示龙江子之文。其文已遍流于世,惜其未见刻本。数十年所见者,皆抄录之文,其中字句错讹者甚多。求其刻本,终不可得。余恐其久而愈错愈讹,拣其错讹稍少者,刊刻普传。不过暂存于板,非便以此为成案。若有见刻本者,更望校正更换,刊梓传世,庶不枉祖师当年启后之婆心矣。


栖云山素朴散人刘一明述刊 后进学人夏复恒重梓

百字碑注

百字碑注序 

    纯阳吕祖,乃道门中第一慈悲圣贤也,自唐至今,千年有余,或隐或显,隐显不测,警愚化贤,诗词歌赋流传於世者,不可枚举;其专言修真次序、药物火候无一不备者莫若《敲爻歌》、《百字碑》,而其言简理明,易足开人茅塞者,又莫若《百字碑》;其字仅一百,其句仅二十,丹法有为无为,了命了性,始终全谈,谓之上天梯,真天梯也。然为天梯,而世之修真者,不以为天梯者,每多求奇好异,以其此文无奇无异而弃之;殊不知金丹之道,真常之道,不奇之中而有最奇者存,不异之中而有大异者在,时人未之深思耳;如此文始言者,不过养气降心住性耳,有何奇异乎?其行持之效,能结丹,能服丹,能逍遥,能通造化,岂不最奇大异乎?咦!不奇而奇,不异而异,学者能於祖师法言,极深研几,循序渐进,未有不深造而自得者。予读是文,多有受益,因叹有此天梯而人不识,大负祖师度世之苦心,爰是於每句之下,注解数语,以阐其微,愿结知音,同上天梯,以报祖师之恩可也。
时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三月三日素朴散人自序於自在窝中 


养气忘言守 

    性命之道,始终修养先天虚无真一之气而已,别无他物,采药采者是此,炼药炼者是此,还丹还者是此,脱丹脱者是此,服丹服者是此,结胎结者是此,脱胎脱者是此,以术延命,延者是此,以道全形,全者是此,始而有为,有为者是此,终而无为,无为者是此,长生长者是此,无生无者是此,古经云:知得一,万事毕。此语可了千经万卷矣。但此气,非色非空,无形无象,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不可形容,强而图之0,这个而已;强而名之,儒曰太极,道曰金丹,释曰圆觉;本无可言,有何可守?如其可言可守,则非先天虚无之气,乃是后天呼吸之气。先天之气,历万劫而不坏;后天之气,随幻身而有无。世间未得真传之流,不知先天之气为何物,误认后天有形之气,或言在气海,或言在丹田,或言在黄庭,或言在任督二脉,或言在两肾中间,或闭口调呼吸以匀气,或闭息定胎息以藏气,或搬运后升前降於黄庭以聚气,或守或运,等等不一,皆欲妄想结丹。试问将此有形之气,终久凝结於何处?凝结作甚模样?其必凝结成气块乎?每见世之守上者,多得脑漏;守下者,多得底漏;守中者,多得膨胀;守明堂者失明,守顽心者得癫症,欲求长生,反而促死,哀哉!殊不知先天虚无之气,包罗天地,生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仅可知,不可言,仅可养,不可守,无言无守,言守两忘,不养而养,入於养气之三昧矣。夫大道活活泼泼,不落於有无边界;落於有则着相,落於无则着空,着相着空皆非天地造化流行之道,亦非圣贤真空妙有之道。曰养炁,则必有所养者在,不着於空也;曰忘言守,则必无方所、无定位,不着於相也。不着空,不着相,则必有不空不相之养者在,不空不相之养,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养气之道在是矣。 

降心为不为 

    上言养气无言无守,似乎一无所为矣,夫人有生以后,先天之气充足,阳极必阴,於此而能保全先天之炁不失者,其惟上德之圣人乎?其次中下之人,一交后天,先天之气潜藏,后天之气用事,阳渐消,阴渐长,历劫根尘俱发,一身气质俱动,识神张狂,客邪作乱,当此之时,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虽欲养炁,无处可养,而亦不得其养,祖师黄鹤赋云:上德者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以道全形者,无为之事;以术延命者,有为之事。上德之人,先天之气未失,纯阳之体,守中抱一,即可全其本来之真形;中下之人,先天之炁已伤,阳为阴陷,必须窃阴阳,夺造化,先固命基,从有为而入无为,方能成真。又古仙云:还丹最易,炼己最难。又沁园春云: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炼己之功,莫先於降心,但降心须要识得心,心有人心道心之分,有真心假心之别。道心者,本来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心,为真心;人心者,后起有识有知七情六欲之心,为假心。真心益人性命,假心伤人性命。降心者,降其人心之假也。然降人心,非是守心空心,亦非是强制定心,须要顺其自然。悟真云:顺其所欲,渐次导之。只此二语,便是降心妙诀。故曰降心为不为。曰为者,心必降也;曰不为者,不强降也。降而不降,不降而降,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矣。盖人之顽心,积习成性,如火炼成顽铁一块,至坚至固,牢不可破。若束之太急,是以心制心,心愈多而块愈坚,反起心病,阴符经云:火生於木,祸发必克者是也。故降心必用渐修之功,方能济事,渐修之功,无伤於彼,有益於我,为而不为矣。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先天真一之气,为生天生地生人之祖气,无理不具,无时不在,所谓性命之宗祖,存此者圣,昧此者凡,但此气落於后天,隐而不现,即或一现,人为名利所牵,私欲所扰,当面错过,旋有而旋失。欲寻此气,先要认得道心。盖先天之气,藏於道心也。道心为体,先天之气为用,同出异名,道心即修道之宗祖。夫道心者,主人也;人心者,奴仆也。认得道心为宗祖,以主人而使奴仆,奴仆听命於主人,不降而自降,一动一静,皆是道心运用,即人心亦化为道心,内无妄念,外无妄事,内外安静,客气难入,处於无事之境矣。能至无事,空空洞洞,只有道心,别无他物,此外更寻谁耶?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既知宗祖,处於无事,则真者可以能常矣。真者能常,一切外假不得而伤,但真常之道,不是避世离俗,亦非静坐止念,须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从大造炉中煅炼出来,方为真,方是常,若知真而不知行真,虽能无事,如同木雕泥塑之物,外虽无事,而内难免有事,所谓禅机本静,静生妖也。此乃闭门捉贼,假者不能去,而真者必受伤,何能真常乎?故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曰真常应物者,以真应假也;曰应物不迷者,借假修真也。盖真藏於假之中,假不在真之外,无假不能成真,无真不能化假,只在常应常静,於杀机中盗生机,於波浪里稳舵槁耳。果能不迷,即是真常,果能真常,虽终日应物,未曾应物,处於无事之境,而不为万物所移,何碍於应乎? 

不迷性自住

    应物不迷,则道心之真常存矣。道心之真常存,则人心之假不生,人心之假不生,则气质之性不发,气质之性不发,则天赋之性明明朗朗,如水晶塔子一般,无染无着,不动不摇,而自住矣。总之,性住之效,全在应物不迷功夫,迷则人心用事,真性昧而假性发,不迷则道心用事,假性化而真性现,住性之道,不迷尽之矣。祖师黄鹤赋云: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旨哉言乎!

性住气自回

    性者,理也,在天为理,赋之於人为性,故名其性曰天性;气者,命也,在天为气,受之於人为命,故名其命曰天命。人生之初,理不离气,气不离理,命不离性,性不离命,理气一家,性命一事,因交后天,理气不连,性命各别矣。若能性住,不为客气所移,而正气自回,无命者而仍有命,性命仍是一事,理气原不相背,所谓尽性至命者是也。大抵气回之要,总在性住,果能性住,则气自然而回,无容强作也。

气回丹自结

    丹者,圆明之物,系阴阳二气交合而成。当性住之时,万虑俱息,是谓真静真虚,静极则动,虚极生白,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片刻之间,凝而成丹,所谓一时辰内管丹成也。大抵还丹之要,在乎气回,气回之要,在乎性住,性住之要,在乎不迷,不迷之要,在乎降心;降心之要,在乎知宗祖;知得宗祖,降心应物,不为物迷,性自住,气自回,丹自结,三"自"字在应物不迷处来。应物不迷,即是炼己之功,所谓炼己纯熟,还丹自结也。了道歌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静然后药苗生。特以还丹最易,炼己最难。若炼己不炼到无己时,则性不定,心不静,丹何能还乎?然炼己若不知宗祖,其功莫施,三丰翁云:筑基时须用槖籥,炼己时还要真铅。真铅即宗祖。若不遇真师诀破真铅一味大药,谁敢下手?

壶中配坎离

    气回丹结,真种到手,仅还得娘生本来面目,谓之还丹,又谓之小还丹。此丹犹未经真水火煅炼,尚是生丹,未成熟丹,不堪吞服济命,必须将此丹煅成一个至阳之物,方能延得年,益得寿。坎外阴而内阳,其中之阳为真,为中正之阳,非幻身肾中之浊精,乃先天真一之神水;离外阳而内阴,其中之阴为真,为中正之阴,非幻身心中之血液,乃先天虚灵之真火。此水此火,乃虚空天然之水火,非一切有形有象之水火。用此水火,烹煎灵药,十二时中,不使间断,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入药镜云:水怕乾,火怕寒者是也。曰壶中配者,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运,药物老嫩,火候进退,随时加减,消息於宥密之中,不使有一毫渗漏也。

阴阳生返覆,普化一声雷。

    水火烹炼之功,即朝屯暮蒙之功。朝屯者,进阳火也;暮蒙者,运阴符也。时阳则进阳,时阴则运阴,阴而阳,阳而阴,阴阳搏聚,自生反覆。返覆者,恍惚里相逄,杳冥中有变,返之覆之,阴阳混化,先天灵苗,由嫩而坚,自生而熟,自渐而顿,忽的造化炉中迸出一粒至阳之丹,如空中乍雷一声,惊醒梦里人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当阳丹出鼎,吞而服之,点一己之阴汞,如猫捕鼠。白云朝顶上者,冲和清气上升,五气朝元也;甘露洒须弥者,华池神水下降,万病回春也。须弥山在天地之正中,即人中有一宝之象。中之一宝,即是圣胎,又名黄芽,祖师示张珍奴词云:地雷震动山头雨,要洗濯,黄芽出土,正是此义。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当圣胎凝结,神水流通,浇灌丹田,自然无质生质,无形生形,而一切勉强之功无所用矣。故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也。曰自饮、曰谁得知者,盖以长生逍遥之事,乃窃阴阳,夺造化,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事,虽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人能知之乎?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庄子云: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长生者,有为了命之道;无生者,无为了性之道。了性之道,即九年面壁之功,面壁之功,即十月温养之功。九年之说,非实有九年之期,九为纯阳之数,即金液九还,阴尽阳纯之义。所谓一毫阴气不尽不仙也。十月之说,圣胎成就,脱化之期,如妇怀孕,十月婴儿出胞,亦法象也。十月温养之功,防危虑险,万有皆空,不使有一毫客气入於胎元之中,如壁列万仞,一无所见也。十月温养,九年面壁,二者是一义,非是两件,皆古人取其义而象之耳,惟其温养面壁,故曰坐听无弦曲。坐非身坐,乃心清意静,不动不摇之坐。有弦曲则有声有音,无弦曲则无声无音矣。无声无音,一空而已,既云无声无音,听个甚的?曰听,则是空而又不空,不空而又空,非顽空,乃真空也。曰坐听者,离却见之一边,绝不着於色矣。曰听无弦曲,听而不听,已是离却听之一边,又不着于声矣。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如来者,如有所来,而实无来,此真空本来面目,即超脱圣胎之大法门,成全法身之真口诀。要之,无为之功,总在坐之一字,坐则止於其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於空,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名为照了,打破虚空,独露全身,不生不灭,方为了当。有生者,所以脱幻身而固命基,还丹之道,从无而造於有也;无生者,所以脱法身而了性宗,大丹之道,从有而化於无也。有生无生,即造化之机。知此道者,始而从无造有以长生,终而从有归无以无生,有无不立,性命双修,明通天地造化之机,而与天地为一矣。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忘言守一句,统言修道之全体大用也。降心为不为一句,言炼己筑基也。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二句,言炼己筑基,须要识得心也。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二句,言炼己之实功也。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三句,言炼己功勤,还丹自结也。壶中配坎离一句,言丹还后,内炉之功也。阴阳生返覆一句,言阴阳变化,由嫩而坚也。普化一声雷一句,言脱丹法象也。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二句,言服丹后之法象也。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二句,言服丹结胎之法象也。坐听无弦曲一句,言十月温养之功也。明通造化机一句,是总结了性了命大义也。以前十八句,还丹大丹,始终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简至易,约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达远,端的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并结尾二句言之耳。

敲爻歌直解


    敲爻歌直解序

    《敲爻歌》乃吕祖丹经中了命了性,有次有序,彻始彻终之口诀,非同其余诗词论说仅言大略也,盖此歌系吕祖成道以后所作,就其自已经历工程、火候、次序,细示于人耳。世之注疏者,多无真传,或以闺丹解,或以炉火解,或以搬运解,皆不合乎性命正理。间有以正理解者,而又不分次序;间有强分次序者,而又不破取象,各凭臆见,自分枝叶,独惑人心,无益有损,将祖师当年一片普度之慈心,置于无用之地矣。余自幼慕道,即常读此歌,取诸家解说,细阅参看,疑为闺丹,又似炉火,疑为炉火,又似般运,忽此忽彼,或信或疑,究无定见,及得龛谷老师之旨,始知非闺丹,非炉火,非搬运,乃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后遇仙留丈人,而于前后次序,药物分数,方能豁然贯通,因叹诸家注疏者,皆是以鸟为鸾,指鹿为马,不是解圣道,实是毁圣道;不是阐圣道,实是乱圣道,久欲解释,不敢下笔,数十年来求其佳解,终不可得。爰于嘉庆六年,沐浴焚香,诚心告命,逐节细释,前者前之,后者后之,句句落实,字字归真,还丹、金丹、神丹三丹,各分交界;初乘、中乘、上乘三乘,各别阶梯。至于龙虎铅汞、朱砂水银、婴儿姹女、金花仙物、黄婆土釜等等法象异名,尽皆破解,剥核见仁,为大众一一直说,绝无隐匿,使阅者过目了然,庶不为窃取圣道者之所误矣,此余之本心,亦祖师之本心。注成之后,名之曰《敲爻歌直解》,特以直解其歌中所蕴之义耳。
    时大清嘉庆六年岁次辛酉冬至日悟元子自序于自在窝中。

 


敲爻歌直解

纯阳帝君吕祖著
悟元子刘一明解



    汉终唐国飘篷客,所以敲爻不可测。纵横逆顺没遮栏,静则无为动是色。

    祖师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原籍山西蒲州蒲坂人,即今陕西蒲城县也。生于大唐天宝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以科举授江州德化县县令。游庐山,遇正阳帝君,因黄梁梦大觉,得金丹火符真诀,修炼成道。道成之后,不敢自秘天宝,遂作此歌,备述自己经历药物火候,真履实践功夫,以引后学。非同未成道以前拟议之语。故此歌始终以身体力行者示人也。飘篷者,行舟之风篷。风篷之为物,乘风推舟。舟行水上,东西南北,绝无阻挡。修真得诀,如舟之有风篷也。得诀行道,曲直应物,潜跃随心,无往不利,如舟行水上,借篷飘之力,绝无阻挡也。因其无阻无挡,故修真之客为飘篷之客。爻者,卦之爻。一卦六爻,有刚柔之位,有前后之象;有刚柔即有变化,有前后即有进退。飘篷客可刚则刚,可柔则柔,可前则前,可后则后,亦如敲爻而行,变化随时,进退无常,故行藏虚实,人不可测。不可测者,天关在手,地轴由心,纵横逆顺没遮欄,静则无为动是色也。静无为者,寂然不动也;动是色者,感而遂通也。色非女色,亦非一切有形有象之色,乃妙有之色。寂然不动者真空也,感而遂通者妙有也。真空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静常应,常应常静,造化不能拘,万物不能移,此其所以为飘篷客,此其所以不可测也。 

    也饮酒,也食肉,守定烟花断淫欲。行禅唱咏胭粉词,持戒酒肉常充腹。 

    世间修真之士,多戒酒肉避烟花,入山养静,冀望成道。殊不知飘篷之客,也饮酒,也食肉,守定烟花断淫欲也。其曰守定烟花者,非食烟花,乃有所守,而定烟花、断淫欲,不为烟花所迷,故行禅唱咏胭粉词见色不色,对景忘情也。其曰“饮酒食肉”者,非破戒而贪酒肉,乃持戒随缘,酒肉充腹而心不计较也。断淫持戒,身在酒色之场,心在酒色之场,何碍于酒色乎。 

    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只因花酒误长生,饮酒戴花神鬼哭。 

    以其能断淫,则见色不色,即有真灵之色,故曰“色是药”。以其能持戒,则遇酒不酒,别有延命之酒,故曰“酒是禄”。以其色是药,酒是禄,借假修真,以真化假,故酒色场中无拘束也。彼不知真灵之色是药,延命之酒是禄者,贪恋外之假酒色,而失内之真酒色,弃真认假,自误长生者比比皆然。若悟的假色中有真色,假酒中有真酒,在大火里栽莲,在泥水内拖船,窃阴阳、夺造化、转枢纽、回气机,境命在彼,造遇在我,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故曰戴花饮酒神鬼哭。 

    不破戒,不犯淫,破戒真如性即沉。犯淫坏失长生宝,得者须由道力人。 

    修真之道,首戒酒色戴花饮酒。人或疑其必用酒色修道,则流于御女闺丹之术,未免犯戒破淫矣。殊不知不破戒不犯淫,若稍贪酒破戒,而真如之性,即沉沦不见;若稍贪花犯淫,而长生之宝,即失落无踪。这个酒色场中生活,惟有道力之人能行之,若无道力者,焉能不为酒色所迷乎? 

    道力人,真散汉,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觅真人,真人只是花街玩。 

    足色真金,须从大火中煅出;洁净荷花,还在淤泥里生成。非火不见金之真,非泥不显莲之洁。惟有道力之人,常以花酒为朋伴,盖以花街柳巷,易足迷人之处,方见真人本面。若花街柳巷过去不得,则人不真,不是有道力之人。故真人只在花街玩,绝不以酒色所迷也。夫酒色若不能迷,世间即无一物得迷。酒色若有所迷,世间即无一物不迷。酒色二物乃验人真假之试金石也。 

    摘花戴饮长生酒,景里无为道自昌。一任群迷多笑怪,仙花仙酒是仙乡。 

    惟其有道力之人,不为世间酒色所迷,故能戴仙花、饮仙酒,能于凡景中,万有皆空,诸缘不染,无为而道自昌也。彼世间孤寂守静之辈,不知戴花饮酒之妙用,或疑贪花恋酒,行为有怪,那知戴花非凡花,饮酒非凡酒,乃係仙花仙酒,是仙乡也。 

    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洞中常采四时花,花花结就长生药。 

    戴仙花饮仙酒,即见到仙乡矣。能到仙乡,即是仙客,而非常客也。非常客者,不恋外之假阴阳,自有内之真阴阳。盖假者无染,而真者即现,故曰“姹女婴儿生喜乐”。 姹女者,灵知是也。以其灵知,外明内暗

参 同 契 三 相 类


东汉叔通淳于真人撰



  参同契者,敷陈梗概,不能纯一,泛滥而说,纤微未备,阙略仿佛。今更撰录,补塞遗脱。润色幽深,钩援相逮,旨意等齐,所趋不悖,故复作此,命三相类。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枝茎花叶,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诚心所言,审而不误。


上篇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沟数万里。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晷影妄前却兮,九年被凶咎。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改。关楗有低昂兮,害气遂奔走。江淮之枯竭兮,水流注于海。


  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寅申阴阳祖兮,出入復更始。循斗而摇光兮,执衡定元纪。


  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设下。白虎导唱前兮,苍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遭遇罗网施兮,压之不得举。嗷嗷声甚悲兮,婴儿之慕母。颠倒就汤镬兮,摧折伤毛羽。


  漏刻未过半兮,鱼鳞狎鬣起。五色象炫耀兮,变化无常主。潏潏鼎沸驰兮,暴涌不休止。接连重叠累兮,犬牙相错距。形似仲冬冰兮,瓓玕吐钟乳。崔嵬而杂厕兮,交积相支柱。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昂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三者具来朝兮,家属为亲侣。


  本之但二物兮,末而为三五。三五并与一兮,都集归一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先白而后黄兮,赤黑达表里。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山泽气相蒸兮,兴云而为雨;泥竭遂成尘兮,火灭化为土;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皮革煮成胶兮,曲蘖化为酒。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诳语。传于亿后世兮,昭然自可考。焕若星经汉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务令熟兮,反覆视上下。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覩。神明或告人兮,心灵乍自吾。探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于贤者。


下篇


  鼎器歌


  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齐三,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二百六,善调均。阴火白,黄芽铅,两七聚,辅翼人。赡理脑,定升玄。子处中,得安存。来去游,不出门。渐成大,性情纯。却归一,还本原。善爱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护,莫迷昏。路途远,复幽玄。若达此,会乾坤。刀圭霑,净魄魂。得长生,居仙村。乐道者,寻其根。审五行,定铢分。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莫传文。御白鹤,驾龙麟,游太虚,谒仙君,录天图,号真人。

丘 处 机 · 青 天 歌


  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


  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澈。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


  逡巡别转一般乐,也非笙兮也非角。三尺云璈十二徽,历劫年中混元所。


  玉韵琅琅绝郑音,轻清遍贯达人心。我从一得鬼神辅,入地上天超古今。


  纵横自在无拘束,必不贪荣身不辱。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铜 符 铁 卷


玉清无极总真人九天谌母元君授许真君吴猛真人传


总 诀


三 元 神 丹 口 诀


  玉清有命封仙职,掌握南曹主化一。赤文幽隐彭仪房,玄科至禁蓝天碧。八万四千一劫传,传出天符火记历。庚甲之年杂气消,诸天庆会万余室。稽首恭默大道前,万圣千真总湛寂。琼台遐想玉清客,颦眉不展忧心匿。良久开扬九六门,驾鹤斜闻龟仰觅。大道流行满上天,尔曹仙子乐无边。龙汉延康三劫尽,玄宫大展令敷宜。东华升举西华主,太乙元君谌母传。亲受皇人二八机,至玄至妙至幽微。可令尘环流玉液,早将仙子赴瑶池。珠台降下铜符卷,敕下元君谌母知。弘道真人弘道仙,阐扬正教汞和铅。铅飞雪浪流珠滚,覆下依然真土眠。土禀天符生碧叶,朵朵金花起紫烟。紫烟飞上凌霄殿,连连续续水花片。日月抛光朗大千,巽风吹起金花现。不得流珠不计铅,生灵聚景防危战。日魂将迁月神圆,赫赫日魂霞九万。四方笼罩合真铅,铅含五彩何人见。炼铅无计觅真传,不得庚金华不坝。采得辛金一味真,再入灰池取次炼。上下浮沉颠倒间,壬花莫令乌云乱。抽出天魂霞夺日,水晶宫里是吾家。返得流金回圣体,何劳磋跎遍天涯。汞死为铅铅化土,白金鼎器丹之祖。怀尽天魂地魄中,玄元称此为丹母。汞积九九返成砂,龙出东方西就虎。晋世明王孝道存,金筋玉骨许之孙。咒将敕水降魔魁,明功暗德济苍生。可将铁卷天王旨,铜符细细口传君。玉清愿见功勋士,光眉大展笑颜欣。巨阙弥封碧玉匣,明珠照世破幽城。速令名山拿玉兔,灿日擒归再莫论。日魂消尽千山雪,奚虑区区遍体阴。但烹黍米扶神气,看看天时偏五陵。恶龙喷出三江水,毒气零零满世尘。若不敕汝扶厄难,骨城血海痛伤心。急以鼎池炉里炼,巧夺乾坤日月精。道法千门及万户,千门万户独斯尊。十二神符九白雪,三回五转号天青。一粒一服三期后,周身九窍自光明。白雪入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云。渐觉三阳开泰日,浮生腐草尽逢春。功高行备膺天禄,拨宅升腾及满门。早朝上帝抛金玺玉诏天书五岳迎。闲观碧落空歌韶,时传空青始气森。一自五云腾腾日,天香满室古今闻。九六天机亲嘱付,珍藏室秘莫为轻。至人授受吴王李,非之雷火即时临。金丹递运玄无始,五气分张一气成。不比燕呼三一法,不是回头口内津。不是闺丹御女术,不是砒黄丹矿成。铅是元神银是形,形神相得合为真。元神相遇真形后,果用元神观太清。


宝 塔 诀


  古法九层,虚极药所不至,今减而用之。或七层五层,每屋高六寸,下安蓬壶,雌雄子口,层层俱有妙窍,以便龙虎气升,安合固济。坐于池上,外用铁环高挂于天梁上,令其安稳,方架内火。火近蓬壶,腰下以铁架架起,经围火力,庶使次火难侵于宝塔,朱雀易得安身。进铅门上用半寸,高连壶脚下。三方安三足,厚方如指节,今火势有力。上古传受,用风箱伏火,后人遂开风门,用处在人活法,不必—一构旧。阴阳为之道,变通为之法,风一开一闭,不使疾风吹惊池鼎,恒令人巡视恐有不虞之患,美作寻常为之,虽曰百日之功劳,乃是升天之基址。


烧 取 真 铅 诀


  一初取出山铅砂数百斤,捣为末。就用矿上圳土,每一斤,配食盐四两,捣万杵。秤定铅砂末一斤以纸包裹数层,外用盐泥固之五六分厚,晒令极干。如此三五百枚,入炉煅之。炉式形如大甑,高六七尺,周围一丈,下安风箱,底火上升。用炭铺底一尺厚,方铺铅砂球在炭上,层炭层球。大火煅得内外通红,止火寒炉,阴土覆上。铅在下成一块,破球取出如生矿银状,如此,谓之乾父。将此乾父取流金,则药有精神,非是流铅圳土,否则神散杳茫。不得师授,苟或妄为,终为误事。神丹至药,只是一味铅精,若得此宝,万事毕矣。此为先天真一之水,多倍其数,以听圣灰筑基之用。采取土水一分真,不换黄金重一斤。至此,神机又听后续大法。


古 羲 黄 修 炼 神 丹 大 法


  地元起手,金鼎神室。上下两弦,体重一斤。如九鼎七鼎,五鼎、三鼎,心依大法度数采用。假如白金八两,用伏气黑铅三十六斤。只有八九七十二两,按九池而取之。恐铅气不足。神精降少,难合天地符契,半斤八两之数。今用九两炼一两,泄气之用。先求地魄,地魄者,白金也。次取天魂,天魂者,黄金也。黄金产珠砂。是日精。白金生流珠,是月华。魂魄合体,精华自生一。夺天地日月之全功,是圣祖玄元之妙用。圣人知神物隐于北方,来此以作丹头。不用世上黄金,黄金虽纯阳之体,纵加百炼,决不受气。至于铜锡,性质大燥,难见金公,见则形必伤也。独与白金,一味相亲,畅体欣然。金花发泄流珠,珍珠豁然其间。真阴真阳,交光合体。巧取周天度数,满于五色中黄,自然阳生于真土也,土旺金乡。借水虎育养而生震龙,五色霞鳞,金膏碧体,朗朗常存,为升天药祖,愈炼愈灵,越温越妙。故有阴池阳鼎。因铅不受炼,设为法象,以定浮沉之性。造鼎为阳,使阳魂自升于天堂之上。制池为阴,使阴魄自沉于地狱之中。一九功在铅,二九功在母。诸方不用母,丹门甘自苦,壬癸怎分强。老脆化阴土,用铅有秘传。始初金炼铅,浮沉定得真。先天与后天,认得其中趣,无拘洞里仙。婴儿寻乳母,转转出玄关。药即是真汞,金丹是神丹。一母生九子,各自传枝叶。德薄不足以遇,缘浅不足以闻。此是杳冥真诀,子宜记在胸襟。


安 炉 立 鼎 诀


  上供九天五土司命、北斗七天真君、丹房炉嘱正神。金木水火土五德星君,侍供香火灯烛果品,虔告上真。预造钳匙等器,余积黑虎铁池宝塔,多备以防损换。炉内合风开门如鸡子大,勿令大宽。宽则风力缓,缓则真气不升。池下三方,安三足,不用铁造,以磁土烧就,安如品字。外以盐泥固之,坚牢不损。安池在上方,架重楼,两边以铁环高挂于天梁之上。内火盖固,不令火力近鼎。别开出入火路,以便加减行持。


地 元 九 池 秘 诀


铜 符 铁 卷


  两两彭罗台,八宝昭阳殿。万圣拱中尊,元始天王现。王如啸丹墀,方使金公炼。一唱众真场,世界金光遍。谨候北丰魔,洗出朝天苑。用力在丹人,弃旧迎新换。乾金夺目魂,莫令乌云乱。产出夜明珠,五色辉煌片。上下令通风,金枣婴儿面。希夷阴浊来,放展河车转。紫气入重楼,子母不相见。初产寿年华,易到精神散。


直 指 函 文 名 曰 青 埃


  第一池炼铅法:则用出山净金一斤,白如雪朵,碎作十六片。乃于日月合壁日、五星联珠日、申酉金旺日,将池鼎安置停当,开风门,进文武大。文火温池,先投铅半斤,炼灰池结宝,基址坚固,免致折耗之患。待池将红,另用伏气净铅九斛,每斛分三进六十五株,每铢为一池,九池共铅八十一斤,以应九九周天之数。将金片片入池,武火溶化成汁。只待黑尽自现,一上一下浮现。两旋红光闪闪半虚空,瑞气炎炎浮紫廓,取次入铅,漏尽再添;满天星宿浮沉转,宝月金花劈面来,铅铢又进。莫离方寸;看看癸水尽,方见海金螯,急进铅爻,壬水上潮;和风吹得金花散,散却盈庚见酉孩;须用有力三人,互相轮换。饮食起居,八门开闭。进铅入炭,猛烹急炼。使朱雀炎空,紫神瑞气,金枣花红火火,生光爻爻露电。进铅不可大急,急则金乌不出海。又不可大缓,缓则玉兔恐伤形。水火交缠数足,无形合虚,旷然成质。壬水得金,自然升上泥丸之顶,结就昱日流珠。铅数投尽,退火封门。安金益水,进铅三钱四分。保神固形,不可有动池鼎。冷定取出,摘下鼎中壬水,号曰“青埃”。或金盒磁盒封固,勿令泄气,听后人元配合。


铜 符 铁 卷


  同志二三人,固守紫阳宫。黑以白为丹,红以黑为翁。中和天地髓,只此是丹宗。禹门三汲浪,漏滴令空空。殿上流珠滚,色似紫金红、池中翻玉液,吹嘘籍巽风。玉兔酉为宅,金乌日上东。龙虎遥相望,会合景阳宫。抽取铅中宝,火候莫匆匆。煅得金珠滚。珠珠气上冲。眼前红黄色,华盖要严封。漏尽池中浊,浮清透蕊降。

丹 陽 真 人 語 錄


靈隱子王頤中集


   1   大定癸卯三月間。始拜師於牟平范明叔庵之南。師曰。汝從何而來。僕對曰。來自東武。仰師之德。不以貨財為富。恬然自得。坐進斯道。乃聞其風而悅之。願侍巾屨。伏聽一言。師乃欣然曰。身年少有學道之心。不可得也。良久曰。饑者喫飯去。飯罷則打睡去。一日。師見僕拱手而立。方呵曰。道人只要豁暢。不可存體面。庵不是廨宇。你又不是官長。若卻講俗禮。則交接去處。古人云。三山有侶人情淡。四海無家道義深。不徒設也。


   2   師每垂語曰。學道者。必在自悟。不悟者。昏蒙所致故也。欲發昏蒙。先滌其心。在乎澄湛明了而已。功到而成。不必叩請於他人。是工拙坦然明白矣。


   3   師在東牟道上行。僧道往來者。識與不識。必先致拜。從者疑而問之曰。彼此俱昧平生。何用拜之。師曰。道以柔弱謙下為本。況三教同門異戶耳。孔子言。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未聞一拜之為一過。


   4   師言。祖師素攻文章。了道之後。九為敏給。至於藏頭、拆字、引語、聯珠。略不搆思。常和人詩。有押節字者。眾皆和畢。唯祖師最後和。云。三百六十金骨節。眾皆歎服。以為神仙語。如今誰能繼得。除是磻溪公。頗似步驟。


   5   師言。祖師嘗到登州。時頂笠懸鶉。執一筇。攜一鐵罐。狀貌奇古。乞於市肆。登州人皆不識。夜歸觀。書一絕於壁。一別終南水竹村。家無兒女亦無孫。數千里之外尋知友。引入長生不死門。明旦。拂衣東邁。後數日。郡守紇石烈邈詣觀。觀其題詩。欽歎不已。仍依韻和曰。迴首三年別故村。都忘庭竹長兒孫。他時拂袖尋君去。應許安閑一叩門。


   6   師言。薄滋味所以養氣。去嗔怒所以養性。處污辱低下所以養德。守一清淨恬澹所以養道。名不著於簿籍。心不繫於勢利。此所以脫人之殼。與天為徒也。


   7   師曰。酒為亂性之漿。肉為斷命之物。直須不吃為上。酒肉犯之猶可恕。若犯於色。則罪不容於誅矣。何故。蓋色者。甚於狼虎。敗人美行。損人善事。亡精滅神。至於殞軀。故為道人之大孽也。


   8   師曰。昇平快活。莫過於閑道人。若住庵稍倦。結一兩人作伴。掛搭腋袋。拖條拄杖。且歌且遊。撞著好山好水。且為盤桓。不可貪程途。


   9   師謂僕曰。學道之人。要有終始。不可半道而廢。與他人作笑端。況身是讀書兒。豈不知凡人立身。須著一般事業。況為道者。正是男子立身大事。


   10   師常書大字一聯。與道友曰。速把人我山放倒。急將龍虎穴衝開。僕因問曰。人我山始知。龍虎穴敢問其方。師笑曰。天機未敢輕分付。細細看賢悟不悟。


   11   師一日呼僕。良久而赴。問那裏去來。僕對曰。午牕睡方足。神情湛然。床頭有莊子書一冊。因拈而讀之。所以不在此也。師曰。夫道要心契。若復以文字繫縛。何日是了期。所以道。悟徹南華迷更迷。


   12   師在華亭曰。道者何物也。祖炁便是根源。豈不知鼻中出者也。豈不聞廣成子曰。丹竈何車休矻矻。鶴胎龜息自綿綿。師語眾曰。學道專一。則人人可以為。不同世俗之進取有黜落也。儒則博而寡要。道則簡而易行。但清淨無為。最上乘法也。


   13   師居環堵中。但設几榻筆硯羊皮而已。曠然無餘物。早晨則一碗粥。午間一鉢麵。過此已往。果茹不經口。一日召僕入。命坐。良久。僕問曰。吾師之道有作為否。師曰。無也。雖歌詞中。每詠龍虎嬰奼。皆寄言爾。是以要道之妙。不過養炁。人但汨沒利名。往往消耗其炁。學道者無他。務在養氣而已。夫心液下降。腎炁上昇至于脾。元氣氤氳不散。則丹聚矣。若肝與肺往來之路也。習靜至久。當自知之。茍不養炁。雖挾泰山超北海。非道也。此言未化前十日所說也。僕與曹劉二三伴在環堵外立。忽出曰。夫道。但清淨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箇徹底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當有益。必不誤你諸年少。


   14   師在黃縣西郊。馬從仁庵內唱曰。縱日消萬兩黃金。正好粗衣淡飯。言去歲過外關。聞人誦此語。喜其有理。故記之。不知何人作。有馬元之曰。此語是順長老葦江集中語也。師言。奇哉是言也。


   15   師言。家風誰是祖。鍾呂自親傳。頌曰。一點靈光晃太虛。丹青妙手莫能模。休將明月閑相比。有闕因緣怎類吾。此語稍露鋒芒矣。


   16   師曰。炁之難御。迅若奔馬。唯靜者為易。必去其外慕。雖覩紛華之在眼前。正如深山窮谷中。方是道人心腸。儻不到無心地面。莫能制御。是知「道」者。貴於無心也。


   17   師又云。心定則情忘。體虛則炁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消。自然之理。昧者不知。但以為子孫計。返以學道者為無益。何不思之甚也。


   18   師曰。予年四十餘方遇師入道。所以鬢皤然。腹中別有一紺髮者。何由致之。向往關中十餘年。所養神與炁耳。譬如空谷中有呼之者。隨呼而應之。豈別物哉。但其中沖虛故也。吾友不信。誠靜處養之。當自知之。


   19   師言。海蟾公本燕國相。一旦悟道。乃絕家累。其詩有「拋離火宅三千口。屏棄門兵百萬家。」之語。後但乞食自資。逢場作戲。至與娼妓家擔酒攜榼。不以為恥。後來一等學道者。言我從富貴中來。你比他海蟾公不著。


   20   師曰。清靜之道。人能辨之。則盡善盡美矣。故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言天地者。非外指覆載之天地也。蓋指身中之天地也。人之膈已上為天。膈已下為地。若天氣降。地脈通。上下沖和。精氣自固矣。此小任仙之說也。


   21   師曰。守炁妙在乎全精。尤當防於睡眠。方欲寢時。令正念現前。萬慮悉泯。歛身側臥。鼻息綿綿。魂不內蕩。神不外遊。如是則炁精自定矣。


   22   師曰。儒云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昔真人云。以信結友。以恩復讎。可謂至矣。


   23   師在萊州時。有姜禧者。攜呂公傳。呈師。師讀到世人惟務名之與利。不知身之有神。逐物不返。喪盡天真。其誰咎矣。師乃掩卷謂禧曰。此語實中理矣。然世無悟者。何道之難行也。


   24   有韓淘字清甫。慕陶淵明、邵堯夫為人。號安樂園公。師自關右還東牟。道過濟南。邀師到園中。供以素飯。既畢。淘叩首於師曰。淘自幼歲慕道。今已垂白。幸遇我師。願垂一語。以燭愚蒙。師答曰。夫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以柔弱為本。以清靜為基。若施於人。必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炁。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韓謝曰。大道鴻濛。無所扣詰。今聞妙論。得其門而入矣。


   25   曹萊二公。本儒生也。隳儒學道。多年莫逆。常從容而問曰。師在關右時。如何辦道。曹萊答曰。師父冬夏批一布。懶衣食。粗取足。隆冬雪寒。庵中無火。兼時用冷水。其神炁和暢。殊無寒意。如此十年。非腹中有道炁。則不能枝梧矣。


   26   師曰。凡事必當有備則無患。故為道者。於少壯之時。防其情欲。早為之備。則神仙可冀。若素髮垂頷。志氣衰憊。始欲學道。譬若大寒而後索衣裘。不亦晚乎。


   27   師曰。三十六道引。二十四還丹。此乃入道之漸門。不可便為大道。若窮於爐竈。取象於龜蛇。乃無事生事。於性上添偽也。此皆誤人之甚矣。故道家留丹經子書。千經萬論。可一言以蔽之。曰清淨。


   28   師曰。清淨者。清為清其心源。淨為淨其炁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淨。則邪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實矣。是以澄心如澄水。養炁如養兒。炁秀則神靈。神靈則炁變。乃清淨所致也。若行有心有為之功。則有盡之術法也。若行無心無為之理。乃無盡之清虛也。


   29   師曰。無為者。不思不慮也。愛欲嗔怒積蓄利害其間。雖有為而常無為。雖涉事而常無事。何況專一清心淨意。養炁全神。飄遊於逍遙之地。入於無何有之鄉。


   30   師曰。劉高尚居環堵四十年。別無他事。但虛其心。實其腹。去其華。忘其名。棄其利。清其神。全其氣。丹而結。仙自成。乃有讚之曰。塞其兌。閉其門。昔誦此語。今見斯人。可謂簡且當矣。


   31   師曰。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存心於清淨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淨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貓狗一般也。


   32   師曰。不生不滅見如來。悟了之時。免卻再投胎。丘君曰。此乃出陰神。若到天庭。忽有雙華飛。方出陽神。此乃初地也。


   33   師曰。大道人情遠。無為妙本基。世間無愛物。煩惱不相隨。


   34   師曰。修行人功行未滿。大限到來。聖賢不教死。若不做修行人。大限到來。免他不得。


   35         師曰。一念勿絕一世休。龔道昇問曰。湛然常寂時如何。師答曰。將來和湛然都不用。于清風問曰。修行數年。道眼不明。心地不靈。何也。師曰。別無他事。行道不精爾。


   36  師曰。一切男女。從無始已來。為有種種恩愛貪欲。不出輪迴。世界一切胎卵濕化。種種性相。皆因愛欲而生性命。性因愛而生。命因欲而有。皆因愛欲。而起逆順生嫉妒。從此輪迴綿綿不斷。法言。欲淨其土。當淨其心。若心清靜。輪迴自息。


   37   師性嗜撥粥。午間則啖一鉢畢。與人談道。訓誘後進不倦。師蓋性慈善君子也。在萊陽時。作長短句。有一餐鉢粥罷。須辨十分功之句。學者省此。徒飲食端坐。不以道為事者。其譴累故可知也。


   38   師言。學道者不須廣看經書。亂人心思。妨人道業。若河上公注道德經。金陵子注陰符經。二者時看。亦不妨。亦不如一切不讀。觜盧都地。養氣最為上策。


   39   師言。學道人。行住坐臥。不得少頃心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情於太虛。坐則勻鼻端之息。睡則抱臍下之珠。久而調息。無有間斷。而終日如愚。方是端的功夫。非干造作行持也。


   40   師曰。凡初學道。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得掛心。若有纖毫未除。則道不固。既往事不思。未來事不念。且據目前為見在。便是無事人。


   41   師又言。道人不厭貧。貧乃養生之本。饑則餐一鉢粥。睡來舖一束草。襤襤褸褸。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故知清淨一事。豪貴人不能得。


   42   師過青社。有邀師齋者。在坐有衲僧數人。其中有一僧。騁其博辯。以言詰難。紛紜不止。師徐言答曰。倘除一身外。餘事皆不知。其僧赧然失色。不能措辭。


   43   師曰。凡作道人。須是剛腸男子。切莫狐疑不決。但念性命事大。力行不退。期必於成。若兒女情多。煙霞志少。非所謂學道者也。


   44   師曰。身中之氣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或問曰。何由得氣不散。師曰。身無為。又曰。何由得神不昧。師曰。心無事。又曰。身心如是可住庵否。師曰。既處置得下。便好休歇去。


   45   師曰。道人心性。塵俗之事。切莫隨逐。若拖絛藜杖。嘲風詠月。陶冶性情。有何不可。至於巡門求乞。推來搶去。恰是道人日用家風也。


   46   師言。你每初入關時。乞得一頓飯。便喫一頓。今則你每功行少也。揀好處住。揀好食吃。將來成道。則休不了。卻索還債去。


   47   師曰。我初入關中乞化。到一酒肆。有一醉者。毀罵之間。後被他贈一拳。便走拽住。又打一拳。只得忍受。汝曹曾遭此魔障否。弟子答曰。無。師云。好好遇著勿諍。


   48   師言。祖師道。不得著好衣。不得喫好飯。唱歌打令。只要心頭物物不著。


   49   師言。我嘗在俗中時。秤肉斗酒。今已戒之十數年矣。若食酒肉。亦做神仙。只是較遲了些。若心不懷道。又嗜酒貪羶。徒羨口腹。罪報難逃。終為下鬼之類也。


   50   師言。祖師引四人。謂丘劉譚馬也。看任風子於好德。祖師云。倘聞之塞破耳。及乎見了。尚握著珍寶。不敢放動。劉師叔亦嘗言之。


   51   師言。嘗在環裏思閑話。論及新瓜。道眾聞之。明日造瓜包子入環。食了三枚。罰了三日不得喫飯。


   52   師言。祖師嘗使弟子去寧海。乞化些小錢米。我要使用。弟子道。教別箇弟兄去後如何。弟子有願。不還鄉裏。祖師怒打到平旦而止。打之無數。吾有退心。謝他丘師兄勸住。迨今不敢相忘。


   53   師言。在鄉時。祖師令弟子入萊州乞化。到數日。意猶遲疑。夜夢師曰。來日長伸著手。做條好漢上街展手(初妄心障退故師發此言也)。師曰。回鄉中。初上街。祖師令總一頭小角兒。面上以脂粉搽之。私心云。不怕撞著兒女相識。只怕撞親家。每思到范明叔宅中欲少歇。見太親先在宅中。自云這回休羞麼。


   54   弟子問許真君上昇傳云。後一千二百四十年間。當有八百人登仙。如何。祖師曾言。教萬人俚王子仙又說來。


   55   師曰。張閻子有一句甚好。每道話往來。但要照顧潤身之寶。師自笑曰。他開鋪席說話。卻是勸別人。師曰。百不歌十勸。非倘自出意。亦是祖師曾說過之話。因而成之。


   56   師言。大抵人多是自誇。俱能己勝。往往不肯恭順於人。


   57   師言。路上拾得驢契。祖師直打到曉頭。面上拳打有甚數目也。師言。人尚不信倘。于清風曰。是他有信者。師微哂之。綦大成云。師父如此行止。尚人信。清風曰。一箇信者一仙人。緣此不信。


   58   師曰。深藏白雪非為吝。廣積黃芽不屬貪。言畢笑曰。如何好麼。又曰。夢裏鑄成無影劍。法中去了有情心。又曰。瑤池殿下青鸞舞。閬苑宮中白鶴飛。


   59   師還海上。人家皆嚴持齋戒。投依五會。乃祖師所立。師童。聞馬師在登郡時。會眾百餘人。白師曰。弟子等。各各沐浴靜居。及戒斷葷酒。已七日矣。願隨清會祈福。以消來業。師曰。善公等清淨七日。尚言有福。馬風門人。箇箇終身清淨。絕嗜欲。斷葷酒。福且多矣。會眾皆禮拜。歎曰。清淨之教。實不可思議。自是。三州之人。比屋受教。漸及十方。聞風信嚮。大教重興。自師而始。


   60   師問眾門人曰。一日幾箇時辰。門人對曰。一日六箇時辰。師曰。晝夜總幾箇時辰。門人曰。晝夜總十二箇時辰。師曰。晝夜十二箇時中。天道運行。斡旋造化。還有頃刻停息否。門人對曰。無停息。師曰。凡學道之人。切須法天之道。斡旋己身中造化。十二時中。常清常淨。不起纖毫塵念。則方是修行。日就月將。無有間斷。決做神仙。茍或虧功失行。怎得了達。我觀汝輩。十二時中。不曾有一箇時辰。專心在道。受了十方施主供養。如何還得。一朝合眼。復入輪迴。何時出期。我今叮嚀。說與汝等。但自澄心遣欲。萬緣不染。神炁沖和。便是道也。依此修行。不得到錯了。若因循怠惰。行持不到。非吾罪也。豈不念汝等七祖。生前造諸惡業。冥中受諸罪苦。望子孫成道。救拔得生天。各宜以此為念。發堅固心。抱道而死。此吾所願也。珍重。門人聞是慈音。皆懽然自得。競加勉勵焉。


   61   師謂眾曰。道無形名。是神炁之祖也。元炁降化。神明自生。鍊神合道。乃是修真。其餘名相紛紜。難為憑準。我念為汝舉其大綱。夫修此之要。不離神炁。神炁是性命。性命是龍虎。龍虎是鉛汞。鉛汞是水火。水火是嬰奼。嬰奼是真陰真陽。真陰真陽即是神炁。種種名相。皆不可著。止是神炁二字而。欲要養炁全神。須屏棄萬緣。表裏清淨。久久精專。神凝炁沖。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上丹結。是名三丹圓備。九轉功成。骨髓凝化。血脈成真。內完外溢。光影澈明。寂然不動。應感無窮。千變萬化。坐在立亡。三萬六千神靈踴躍。遊行天下。三界司迎。八難之中。千凶萬毒。不能消亡。至於大劫變化。洪災四衝。神滿太虛。亦無所礙。故天有時而崩。地有時而陷。山有時而摧。海有時而竭。凡有相者。終劫於壞。惟學道者。到神與道合處。則永劫無壞。兼功及九祖。昇上清矣。

四 百 字 真 义


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三家合一家,倏尔身心定。


虚室却生光,静中又复阳。采来勤锻炼,化就紫金霜。


灵窍慧光生,性现尘情灭。朗朗夜明珠,无处不皎洁。


噪性化真性,人心变道心。若非神火锻,矿里怎分金?


真知与灵知,两者本同气。经火烹练成,浑沦没点弊。


元窍真灵露,趁时下手载。性情相眷恋,长出大丹材。


有个虚灵窍,号为玄牝门。中藏神与气,原是魄魂枢。


灵知火里精。真知水中宝。水火阴气消,光鲜着实好。


灵药自家有,何须在外寻?护持常照应,左右尽珠林。


真知总是真,却要灵知配。练去后天阴,两家成一块。


灵知好外游,须借真知制。以妇去从夫,坎离即既济。


震兑和坎离,精神情性象。若知攒簇力,独步昆仑上。


火候不拘时,何劳寻子午?沐浴洗尘心,卯酉岂能主?


金情与木性,不得有偏差。两者如同气,灵根自发花。


大则包虚空,小还如黍米。若问这根源,一真而已矣。


天地日月精,吾身本自有。真灵若不迷,造化常在手。


性起情来制,情生性去牵。相争相闹罢,仍旧是先天。


本性金情交,真知灵知合。武练与文烹,现出玲珑塔。


持心名沐浴,温养有抽添。刻刻防危险,功深自入玄。


会的阴阳理,圣胎不难结。生子又生孙,长生永不灭。

大   还   丹



  大还丹,道教金丹学术语。「还丹」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参同契》,该书的上篇末了部分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在《周易参同契》中,所谓「还丹」尚无大小之分,也无内外之别,而是以一种符号模式表徵外丹制作与内丹修炼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后来,葛洪侧重从外丹学的角度论述「还丹」对于长生不老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金液还丹是道门修炼长生的根本,葛洪所谓还丹指的是在九转金丹基础上再度炼制而成的一种丹药。唐末以来,由于外丹术的弊病,道教遂从内丹角度探索养生的道理,于是还丹也成为内丹学的基本术语。从内丹的角度看,所谓「大还丹」指的是在小还丹基础上进一步修炼,而使内气能够运转于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用道门的术语来说,这叫做「七返九还」。所谓「七返九还」,这是根据易学河图数理来的,河图以天地自然之数「一」至「九」排列于东西南北中五方,表示宇宙之气的季节变化,道门炼丹家将此数理引入内丹学之中,以为人体内气的运转也像宇宙之气的周转一样,由北方之「六」到南方之「七」,由东方之「八」到西方之「九」,这个「九」是阳数之极,物极则反,「九还」表示的正是数足而周,因周而反的意思。总而言之,大还丹是道门内丹修炼的一种最高境界,它不是随便可以获得的,必须有人引导,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曾慥:《道枢·华阳篇》,《道藏》第20册。
2·《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



执笔人:詹石窗

      作者:周潜川?      文章来源:互联网


     太极功是武当派的张三丰创造的一种动功,后来分做杨家拳、陈家拳、吴家拳,都是很宝贵的功法,在民间流传极广,会练的人也很普遍,对于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作用供献很大,大多数虚弱患者,坚持长期练太极功,效果都很明显。这些事实,为大众所熟悉,不必多事介绍了。不过一般练功的缺点,多数从武功制胜着眼而发展,反对练气保健的注意不够,在医疗的运用上,须要加以改进。


现今流行的太极拳,门派纷歧,本质自然也因之而有些差别,详细观察各家的方法,连练功的“拳路子”也不相同。至于内里气脉的运行,各家更是分歧,然而都共同地运用“全身放松”和“气沉丹用”的方法,因此很难评论各家的长短。但就所编造练功的“拳路子”而论,似乎过于繁复,而违悖了“太极十三式”的简赅原则。尤其是有某些动作,在身法的方向转折,腿腰的消步进步,指掌的屈、伸、探、捞、胸腹的吞、吐,凹、吸,肩背的消、耸,摇、曳,头颈的顶劲撞劲,都因架子繁复,反而把全身的“经络”、“气脉”搞得纠结不清。例如: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据我不完全的统计,我所接触过的一部分练太极功的人,大约十分之三四犯了上述偏差,他们不是面如涂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焕发,精神健壮,而细察内脏经络,每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虚阳上逆症(血压高的病因之一),左半边身体发麻症 (阴分受病的现象),后来大半因高血压而中风不起。


根据上述,我的意见赞成近年推行的简化太极拳,并且希望恢复十三式的本来面目。因为简化太极拳,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缺乏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功的老师们,精研改进,把改进的总结,贡献给党和政府的主管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

30、武当太乙铁松派
    李兆生先生确属武当真传,武、医、诗、书、画皆精,属难得一见的传统文化学者(不是指那种学院派学者)。历史上张三丰与江南派画家黄公望等人来往密切,三丰祖师在国画史上也是有名的,而其《大道论》等书有倡三教合一之说,因此,李先生带有三家真传可以确证其属三丰祖师嫡传。我曾经小试其先天太极拳之混元无极桩,没想到第一次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运化,查谱文方知早有记载,足见其谱文之真。该派首先以动功练形练气,渐而转入修真事仙,体系完整,层次分明,一步有一步之证验,能够满足治病、健身、习武、修真乃至于书画爱好者的不同需要。

以下是本人与拳友在交流探讨关于习练吴式太极拳时有关“松、轻、灵”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XXX: 好!

前些时因很忙,没能与你就关于太极拳的“松、轻、灵”的问题进行探讨,抱歉!现有机会就此问题聊聊。看了你的习拳经历,我认为你练习拳架已很熟练了,应该说已过了学拳的第一阶段。确是可以设法提高了。

现时习练太极拳的有几种状况:一是最普通,也是练习的人最多的,就是把太极拳作为太极操在练,这作为中老年人的一项运动也是不错的,也真难为这些老师,尽管自己对太极的拳理也不知甚解,但教拳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也使大家有了一项不错的锻炼运动,但其与太极真正的养身之道还是有些差距的;二是赚钱的,把太极拳的功夫吹得神乎其神,故弄玄虚,甚至把一些杂七杂八的各种东西凑在一起,以貌似太极的拳术在教拳,这是会误人子弟的;三是习练 太极养身的,俗称“文练”,这需懂得习练太极的基本内涵,以意领气,心静气沉,虚领顶劲,虚 实分明,直至意气合一;四是内外兼修在此就不多叙了。

上面讲几种状况,是想能更清楚的谈谈你提出的关于“松、轻、灵”的问题,我认为你已能很熟练的习练拳架了,确实应该朝大家都知道的“松、轻、灵”方面去习练。但认识的差异会使习练的方向与结果大相庭径,我看了你转摘的几篇关于“阴松、阳松”的论述,我认为论述者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对太极的拳理知之尚有差距,仅是从表象或是纯理论到理论来理解或论述,没能有亲身的对“松、轻、灵”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我认为该种说法,尽管练到一定的火候,也是属于我上面所述的第一种状况的。

我认为拳架熟练以后,练拳时最关键的是要着重注意“以意领气”, 做到上松下沉,从脚部至些膝、胯、腰、肩、颈、肘、腕、指节等关节要能节节松开、旋转自如。 应该讲“松、轻、灵”不是仅仅外表的轻柔所能体现的,“不丢不顶”简单的四个字几乎形象的概括了“松、轻、灵”的全部内涵。“不丢不顶”没有体会可能有些难以理解,用通俗的“不即不离”来说可能容易理解些,就是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如同时练习推手更易理解)要做到外形轻柔、上松下沉、虚实分明的同时,做到意贯指尖,(刚开始可以是手指发麻、胀的感觉),在所有的过程中要做到这种感觉绵绵不断,就似乎你指尖的接触点上一直在领着对方在旋转运动(旋转是关键,在太极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直线运动,尽管有的外形象,但意识绝对不是),与对方不即不离(就是与对方的劲不能有直接对抗的任何力,但又不能让他随意能逃脱),这一切要在轻柔的拳架意识中体现,是需有有高度的意念的集中,慢慢的自然感觉而形成,届时“气”就自然贯串其中。另外要注意的是:一是两手指尖的意识要做到阴阳,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的协调平衡,绝对不能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出现;二是无论前进、后退、左右转身,身体不能有上下起伏感。三是脚步的移动绝对不能“双重”,任何的动作变换都是重心的转移,哪怕是分、毫的变化。四是脚步向后移动一定是意在脚跟,脚底与地面平行向后;向前运动意在脚尖,脚跟落地时不能有丝毫着力之感。

暂聊至此,因为太极的许多道理要到有感觉才能悟到,光讲是很难讲透的。随便聊聊,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本贴转自太极拳门户网)

来源:灯动壁的博客

一,太极拳的意识.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前一动作开始后,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

二,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如果把意识作为呼吸的途径,想呼就呼,想吸就吸,这样就会出现动作凝滞,不能获得吸则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较高技击效果。如果把意识放在劲力上,有意识地去用力,就会造成动作僵硬。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周身气阻不通,就会出现病变。所以说: “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以致有气者无力,无气无力者纯刚。”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正是“以意领先,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理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意识问题,在太极拳中一切要求以意领先。

三,在太极拳运动中,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神经系统除了有运动感觉机能外,还有所谓营养机能(营养神经),影响的机能内的新陈代谢时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对于机体的活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神经系统这一机能在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在运动时身体的机能旺盛,这就更需要加强所有器官和系统的营养,使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间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得到增强。太极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显著作用,就是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刺激和积极的训练,有助于使被疾病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兴奋,从而调节各个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四,从技击意义来说,意识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双方胜败的生死问题。在练拳时,要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准备交手时先至对方,每每在盘架后,全身血藏循环加强,局部皮肤时常有小虫缓缓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细汗微微渗出。-这些现象就是“以意领先,以意运臂,以气贯指”。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竞技中肢体(接触点)感觉更加灵敏,从而使“后人发,先人至”获得成功。另外,在推手中如果准备发放者的意识深而远,就能准而狠地将对方发放出丈外。然而,具备了一定的身体条件而没有进攻将对方打败的意识,那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太极拳的意识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五,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呢?先不妨从外因到内因由表及里地建立所意识部位的意识感觉,做一些进行放松的意识练习。例如:甲方对乙方进行语言刺激的意识练习,乙方随意站立听到甲方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甲方用诱导性语言刺激是:两脚开立一两目微闭一两肩放松一两肘放松一手腕五指自然放松一涵胸收腹一臀部内敛一腰胯放松一两膝自然伸直。这样往返1—2次使乙方进入安静状态,并使其有前后摇晃之感,这就达到了周身放松、不偏不倚的目的。在诱导性语言刺激中声音要柔缓,速度要稍慢一些。这样通过外界诱导性语言刺激训练,对自己内意识形成的过程还必须在练拳中逐渐强化,使其形成“自动化”,在懂得了太极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动作。譬如:太极拳预备势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头正、眼平视,这仅仅是外形的要求。而意识的要求则是从上到下用意识来蓄养精神,下颔微收,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指松如戳地,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不要挺胸努气,能涵胸自能拔背,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松,裹裆溜臀,尾闾中正,两膝自然伸直。通过自上而下的意识引导,使其周身放松,轻灵、敏感能力增强。在盘架子过程中,时时处处也能用意识来暗示自己。从身体内来讲,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时刻都在蓄劲,含有技击的意念;从外形来看,动作轻松,变化圆转自如,精神内敛,稳如泰山。盘架子中努力做到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相反,如果没有意识的引导,盘架子中就会出现盲练,失掉了拳架中一招一势真正的技击意义,精神萎靡,似如木鸡,动作形式化或动作与意识无关,出现轻飘浮散或是动作僵硬,若牵一发而全身皆动的现象。故此,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以意运臂、以气贯指,这样久久练之才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正像拳谚所说“意到则气到,气到劲自到”。因而,练习太极拳从始至终必须思想集中,用意达身不滞心,以心至身,这样不断地强化自己内意识,久而久之,练习自如,意到身到劲自到,粘之则发。

六,太极拳的动作在意识引导下进行,也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活动。但是怎样才能进一步的加强意识,使其真正符合“意动身随,势势存心揆用意”的练拳原则,我们不妨从动静的两方面来练习。

(一)桩功——站桩。站桩就是没有一招一势的活动形式,是一套固定不动的拳架子。练习时就是从拳路中随意拿出一个动作,摆好姿势,固定不动,用意念指导动作。如左“抱七星”,左臂前伸,右臂轻轻扶按在左臂上竖顶,胸涵而不缩,扩大胸围,两肩微向内扣呈圆背,溜裹臀部,使力量全部下达到支撑腿上。这时试想是否做到上肢松劲,上体涵胸拔背,上下贯串一气,尾闾中正神贯顶。此时应把意识集中到左臂上,胸中感到豁然宽广,视野扩大,好像胸有成竹,随时都有不粘则罢,一粘即发的思想意识。这样的练习一则提高意识的能力,二则增强了下肢力量,使其在盘架子中周身松沉。

(二)专门性练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意义,在推手或盘架子中,如果用意浅或丢掉深而远的意识指导,就会出现欲发(放)而发(放)不成,或者只是肤皮蹭痒,打不中敌方,所以要用意养蓄精神意识来引导动作。在初学太极拳时,因为不懂技击的意义和方法,故此要结合套路中的动作培养自己的意识,也就是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随之,运动之后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譬如做倒撵猴时,在未推掌之前,先想推掌动作,随之、再做推掌动作,又在推掌开始时想下一个倒撵猴的动作,由虚到实,由左到右,这样连绵不断地想与做相结合,就把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使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七,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也就能逐渐细致起来,随着动作的变化而不断使意识深
  空海大师的主要著作有:《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般若心经秘键》、 《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遍照发挥性灵集》、等。以下谨自大师的著作中摘录部分良言佳句,以飨读者。

  ◎以佛眼观之,佛与众生同住解脱之床,无此无彼,无二平等。《吽字义》
  ◎三界业报,六道苦身,即生即灭,念念不住,无体无实,如幻如影。《吽字义》
  ◎良匠用好材、建造成大厦。《遍照发挥性灵集》
  ◎狂毒不自解,医王能治;摩尼不自宝,工人能莹。《秘藏宝钥》
  ◎蟭螟不见大鹏之翼,蝘蜓何知难陀之鳞;蜗角不得冲穹昊之顶,僬侥何能践溟渤之底。 《秘藏宝钥》
  ◎色不异空,建诸法而宛然空;空不异色,泯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诸法亦尔,何物不然?《秘藏宝钥》
  ◎文官百官各司所职,如同舟车功能不同。《遍照发挥性灵集》
  ◎擅长雕刻者,适时换刻刀。《遍照发挥性灵集》
  ◎好书家必用好笔。《遍照发挥性灵集》
  ◎持香身自馥,洗衣足自净。《遍照发挥性灵集》
  ◎风烛易灭,良辰难遇。《高野杂笔集》
  ◎佛法非遥,心中即近;真如非外,弃身何求。《般若心经秘键》
  ◎养神强身体,正念增智慧。《般若心经秘键》
  ◎世事无兴败,兴败皆由人。《遍照发挥性灵集》
  ◎心中暗晦,必遭祸事。《续遍照发挥性灵集》
  ◎奉劝勿沉迷,及时要回头。《续遍照发挥性灵集》
  ◎即使万事皆空,我必贯彻初衷。《续遍照发挥性灵集》
  ◎营营日夕,系衣食之狱;趁逐名利,坠名利之坑。《秘藏宝钥》
  ◎不蓄金银财,求修身养性,愿我大佛法,遍布满人间。《遍照发挥性灵集》
  ◎志于道,不谋于利。《遍照发挥性灵集》
  ◎追求常乐者,必自有利益。《御请来目录》
  ◎我常为他人,苦因自消除。《御请来目录》
  ◎但立志读书,书中无名利。《遍照发挥性灵集》
  ◎凡夫盲善恶,不信有因果;但见眼前利,何知地狱火。《秘藏宝钥》
  ◎物无定性,人何常恶;遇缘则庸愚庶几大道,顺教则凡夫思齐贤圣。《秘藏宝钥》
  ◎佛如医王,教如方经,理如妙药;如理思惟,犹如服药,依法服药,灭罪证果。《秘
藏宝钥》
  ◎妙药悲病而兴,佛法愍障而显。《秘藏宝论》
  ◎眼神放光明,所见皆是宝。《续遍照发挥性灵集》
  ◎鸿雁皆有序,众生共合群。《续遍照发挥性灵集》
  ◎不知自己毛病,拚命挖人疮疤。《三教指归》
  ◎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崔子玉座右铭》
  ◎菩萨用心,皆以慈悲为本,以利他为先。《秘藏宝钥》
  ◎时机未成熟,释尊不说法。《续遍照发挥性灵集》
  ◎圣君善用人,发挥各所长。《遍照发挥性灵集》
  ◎有始有终,是为君子。《续遍照发挥性灵集》
  ◎少见自多怪,又遭人物议。《遍照发挥性灵集》
  ◎大智者若愚,善辩者若木讷。《真言付法传》
  ◎观物而思人,可知其品格。《高野杂笔集》
  ◎十法界尽在我心。《读遍照发挥性灵集》
  〔注:佛教之十法界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苍生太狂醉,自心不能觉。《秘藏宝钥》
  ◎哀哉哀哉长眠子,苦哉痛哉狂醉人;痛狂笑不醉,酷睡嘲觉者。《般若心经秘键》
  ◎迷自心故六道之波鼓动,悟心原故一大之水澄静;澄静之水影落万像,一心之佛鉴知诸法。《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
  ◎三界狂人不知狂,四生盲者不识盲。《秘藏宝钥》
  〔注:‘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夫生也非我愿,无明之父生我;死也非我欲,因业之鬼杀我。《教王经开题》
  ◎吾是从无始已来,四生六道之中为父为子,何生不受、何趣不生?《教王经开题》

金 丹 妙 诀 · 济 阳 子


收 视 返 听


  济阳子曰:“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归炁穴之内。眼光下视炁穴,神现静定,即观自在菩萨。所谓返观内照常心静,性命双修出苦轮也。


  “书云:‘下手先制两眼。’两眼乃藏神之所,须要内观,不可外视。余曰不观近,不观远,常观无为一窍,此窍乃玄观窍也。


  “道祖云:‘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窍中之妙,能观窍妙,谓之定慧。


  “昔黄帝得《彩风书》云:‘饮喙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则神不灵,神不灵则道不成。’其要妙也,不在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负在湛然方寸,无所营营。神仙之道,乃可长生。所谓心空一分,性见一分;心空十分,性见十分。豁然贯通,谓之曰明心见性。故元神外出,急速回光,收入于腔子里。虽一刻功夫,自然身心两静,百邪俱散,杲日当空矣。起念神即出,止念神即回。故禅家以止念为要,懦教以克已为功,道门以炼己为最也。


  “返听者,返听丹田之妙也。人若耳相不觉逐声,急切凝韵,收回入于炁穴,返听丹田之妙。自然禅机静默,湛然常寂。日久纯熟,如如不动,自然冲和大定。故曰:‘目虽见色,吾则回光而内不受纳;耳虽听声,吾则返韵而内不受音;神虽应物,吾则静定而内不起思;元阳发动见物,吾则内醒而不迷,速用风火烹炼。’


  “凡无念之间,泄精之位作动,以及男子外肾举、坤人月信行,此是关元动,名为活于时。见而不迷邪念,立定志气,收敛微细之元神,入于动炁之中。念兹在兹,息息归根,绵锦若存,无少间断。守到精血化而成炁,即将此炁逆归炁穴,定心封固。拨浊气于涌泉,另将元神守炁穴,微微吹嘘,炁足自然往后旋升。过三关,上泥丸,进玄窍。玄窍呼吸,法轮流转。停息静定,化甘露降下丹田炁穴,归根复命。虽一刻之功,不觉神炁混合。形神俱妙,身心快乐矣。此修仙之妙法也。


  “夫人之神在心,心之机在目,目视十里之遥,心神随去十里之远。目不远物,从外返内,心神随之在内。不但在内,而且定矣。心则大定,肾水升上于泥丸,心火降下于丹田,口饮甘津,周身快乐。故云:时刻回光返照便易学,心无妄想便是道。


  “昔黄帝得神芝图,求指于太乙皇人。曰:‘此乃三一之道也。’人能常守三一,定成真仙。三者何?精、气、神也。先天本归一,后天分为三。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而养炁。眼、耳、口三关紧闭,则保精、养气、存神之道得矣。


  “所谓外三宝不漏,内三宝不泄。炼三归一,名曰三花聚顶。顶者,即玄关窍也。此窍乃天地之根、三才之源、法藏眼、总持门、上天梯、南天路,曰玄牝、曰戊己、曰刀圭、曰真一.无非金木合并之处,婴姹相会之乡。


  “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


  “孔圣曰:‘吾道一以贯之。’


  “达摩曰:‘得了一,万事毕。’噫!名色多端,不外玄关一窍而已!


  “古仙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要得此窍,非明师莫识。


  “故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人若得此一窍,常将耳、目、口归于窍内,谓之三花聚顶。再将调息绵绵,是谓四相归戊己。戊土在丹田,己土寄玄关。能克己,自然复礼,即凝神入丹田,真炁复归玄关之中。是所谓取坎填离者,此也。”


凝 神 入 炁


  济阳子曰:“人之神,日则散乱无依,夜则梦匀多端。若不凝归入定,则形神岂能俱妙乎?法在时刻回光返照,将元神凝归祖窍、玄关之中,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从中膻送归脐轮炁穴。此穴即在腰前、脐后,其中稍下,有一虚无圈于是也,名曰太极。乃吾人受生之韧,所结而成此缕。吾心止于此,而内观之。即将向来所凝之神,尽归入此穴之中,似猫捕鼠、如龙养珠,真气自然内运,暖热阳生。


  “夫吾人自剪落脐带之后,此穴中之真炁,不能与玄关相通。水火不济,任督塞闭,有死之机也。自得诀归来,凝神存想玄关,久久静定。则呼吸之气,从甘露深入炁穴,息息归根,绵绵若存。静定之时,则炁穴元气,往后而升上玄关。停息化甘露,从玄关再下炁穴,子母相会,破镜重圆。一升一降,水火既济。渐渐凝住,丹基坚固。


  “《圭旨》云:‘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玉蟾祖师云:‘早通明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


  “杏林师曰:‘万物皆有死,元神死复生。以神入炁穴,丹道自然成’也。”


调 息 绵 绵


  济阳子曰:前文神凝气聚,灵根充实,丹基巩固。然不调定真息,又恐火冷丹迟,灵药不生。


  “夫调息之法难言,常得冲和大定,真息调矣。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这个真息之息与那个不神之神,他两个才是真龙虎、真阴阳、真水火、真夫妇、真胎息、真玄牝、真橐籥。噫!玄牝一呼一吸,橐籥一阖一开,互相往来。天然火候,岂在口鼻乱施为乎?然有兼用之法。故先圣云:‘调息须随息,知心不用心。巍巍常不动,顷刻产真金。’妙哉?金也!


  “编绵者,即十二时中,时时刻刻,不可间断之旨也。


  “夫人之真息,如天之日月。天之日月,昼夜轮转,往来无停;人之真息,后升前降,岂有停乎?而岂可间断乎?要须上至玄关,下至炁穴,静定炁穴,息息归根,绵绵不绝。锻炼纯熟,自然常升常降。


  “钟离祖云:‘但能息息皆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若夫行之一时,而歇一时,行之一日,而歇一日,岂成金丹之道哉?”


  “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不思乎?”


心 息 相 依


  济阳子曰:“心者,非肉团、日用之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儒云:‘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正能见此天心。《西游记》一书,全凭悟空。悟空本性,见真如,故曰见如来。如理而去,如理而来。能空凡心,即能见天心。见天心,即见如来。要见如来,须持时。


  “邵夫子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心经》曰‘阶,此时即天心之时、阳气发生之时,一元复始之时。时至神知,天心在焉、如来见矣。丹田暖暖热,万物皆逢春。妙哉!妙哉!


  “夫息者,非口鼻有形之息也,乃是炁穴内中之真息。要见此息,须除杂念,致虚极,守静笃。心空,性见,口鼻无气。凡息停而真息动。恍惚杳冥,炁穴现出一窍,浑浑沦沦,名曰窍中窍,即上文时至神知。人当至静,在于夜间睡醒时,清静之极,药产神知。不知者,是当面错过矣。须要凝神入炁穴,息息归根。若忘若存,猛烹极炼。炼精化炁,逆收入炁穴。候阳炁暖热,运行局天。


  “心息相依,神照不可须臾离,离则属于枯偏矣。


  “古云:‘神行,炁行,神住,炁住。’相依不离,正诚坚志。采取烹炼,呼吸升降。动静往来,进退均宜,冲和大定。天然真火候有无穷之妙用矣。


  “金丹从始至终,不离此法才能成就。大矣哉!心息之妙旨也。


  “若夫行、住、坐、卧,口鼻之息,宜要调。不调,不能见真息。其法在于凝神入炁穴,心守炁穴,意随往来。呼接天根玄关,吸接地根炁穴。所谓内交真炁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


  “陈致虚曰:‘一条大路少人寻,风虎云龙自啸吟。坐定要知行气主,真人之息自深深。’


  “《圭旨》云:‘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若问来时路,即是炁穴一窍。凝结成丹,超上玄关,乳哺还虔,而升天门是也。


  “赤肚子云:‘炁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渭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元炁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坐 忘 论 · 司 马 承 祯


信 敬 第 一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然则壁耀连城之彩,卞和致刖;言开保国之效,伍子从诛。斯乃形器著而心绪迷,理事萌而情思忽。况至道超于色味,真性隔于可欲,而能闻希微以悬信,听罔象而不惑者哉!如人有闻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故庄周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此则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如之何!故经云:信不足,有不信。谓信道之心不足者,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断 缘 第 二


  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故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或显德露能,来人保已;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情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深妨正业。凡此之类,皆应绝之。故经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醴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故庄子云:不将不迎。为无交俗之情故也。又云: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若事有不可废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收 心 第 三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实是;甘宴有为之内,谁悟虚非?心识颠痴,良由所托之地。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况身离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安不舍彼乎?能不得此乎?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分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浪流,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故经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凡住有所,则自令人心劳气发,既不合理,又反成疾。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可知。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永断知觉,入于盲定。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元来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特宜戒此。今则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如有时事或法有要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语,此亦生慧正根,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为子伤本,虽聘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耶?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渐渐驯狎,唯觉清远,平生所重,已嫌弊漏,况固定生慧,深达真假乎!牛马。家畜也,放纵不收,犹自生鲠,不受驾御;鹰鹃,野鸟也,被人系绊,终日在手,自然调熟。况心之放逸,纵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观妙。故经云: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夫法之妙者,其在能行,不在能言,行之则此言为当,不行则此言为妄。又时人所学,贵难贱易,若深论法,惟广说虚无,思虑所不达、行用所无阶者,则叹不可思议,而下风尽礼。如其信言不美,指事陈情,闻则心解、言则可行者,此实不可思议,而人不信。故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或有言火不热、灯不照阖,称为妙义。夫火以热为用,灯以照为功,今则盛言火不热,未尝一时废火,空言灯不照阖,必须终夜然灯,言行相违,理实无取。此只破相之言,而人反以为深元之妙。虽则惠子之宏辩,庄生以为不堪,肤受之流,谁能科简,至学之士,庶不留心。或曰:夫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今犹避事而取静,离动而之定,劳于控制,乃有动静二心,滞于住守,是成取舍两病,不觉其所执,仍自谓道之阶要,何其谬耶!述曰:总物而称,大道物之,谓道在物而不染,处事而不乱,真为大矣,实为妙矣。然谓吾子之鉴,有所未明,何则?徒见贝锦之辉焕,未晓始抽于素丝,才闻鸣鹤之冲天,讵识先资于彀食,蔽日之干,起于毫末,神凝之圣,积习而成,今徒学语其圣德,而不

[flash=480,360]http://http://img.ku6.com/common/V2.0.baidu.swf?vid=oHbWQ2Y-eNJPxzuP&c=8f6d[/flash]

小   还   丹



  小还丹,道教金丹学术语。「小还丹」是与「大还丹」相对而言的。关于「还丹」的来历以及意义,请参见「大还丹」条目。在内丹学中,「小还丹」实际上是指内在的肾水与心火的阴阳交媾,用易学卦象符号来表示,就是抽《坎》卦中的一阳爻,来填补《离》卦中的一阴爻。这样,《坎》《离》之卦象就回复到《干》《坤》的状态,于是后天复归于先天,所谓「还」说的就是这种「复归」,因为这种复归只是回复自我本初,所以称作「小」。用刘一明的话来说,就是「还我家之故物,复其我家之本真」。当然,回复「本真」是最为重要的修炼功夫,加入不能回复本真,其他一切修炼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内丹学上的小还丹乃是延年益寿的根本步骤。



参考文献:


1·曾慥:《道枢·华阳篇》,《道藏》第20册。
2·刘一明:《修真后辨》,《藏外道书》第8册。


(本贴转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太白 » 文章发表人是 太白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