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禅师与禅诗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29/11/2010 15:13:06
文章主题:
禅师与禅诗
芷竹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30/05/2008 23:02:08
文章: 173
来自: 芷竹的新浪博客
离线
禅师与禅诗
星云大师
想要深入了解历代禅师的风范人格,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依循着禅诗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具有许多益处,在此提出数首禅诗来探讨研究。
第一首 宋.张无尽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问赵州禅师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人』?」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会坏。」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人』会坏,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的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觉得非常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回答的话是否恰当,因此终日惴惴不安,无法安心。于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赵州禅师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为了心中的一个问题不能明白,无法释然,八十岁的赵州禅师不怕路途颠踬,四处寻找真切的答案。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向外界追求,无须到心外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很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辱毁誉,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更须具备求真的热忱。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这种求真的精神,正可作为世人的模范。
第二首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寺院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尊大腹便便、背着布袋的和尚塑像,我们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这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和尚是唐朝的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据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有一天,当他跟农夫一起工作时,忽然心有所感,因而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拿着秧苗,一株接着一株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六根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时,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最后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进展。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有显著不同的看法,「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其稻穗也是低低的俯垂着,我们想认识真理,也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以退为进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
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是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第三首 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茅屋,吃的是粗糙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是非善恶,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钻营巧取,都与我们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置之度外,而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汲汲追求世间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认为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过分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到最后只有死于非命。纵欲的快乐是不实在的,跟随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称众生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若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当我们修行至一定境界时,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的。
第四首 唐.无尽藏比丘尼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到处访道,后来开悟所作的。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闻,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这首诗说明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此诗更提示了「心内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心量多宽敞、多广大。
现今世界上正为石油缺乏、能源危机而恐慌。事实上,真正的能源在我们心中,我们内心的宝藏,比世界上盛产石油国家的能源还丰富,但是我们却将这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油田荒弃不用,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晓得把自己这一座灵山中的宝藏开采出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灵山,徒然去攀登别的山岭。
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些体悟,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不管红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着春天的讯息吗?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能契入佛法妙谛,层峦迭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云,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体会,春天就不远了!
第五首 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云岩说「枯的好」,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沙弥,又如何呢?这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只是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无缘无故用拳头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第六首 宋.苏东坡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宴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秦少游也拜托禅师帮忙,佛印禅师也答应了他。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正色下评断说:「虱子的头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苏东坡因此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就是「物我合一」。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甚至不能相融。那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空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是在禅师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已完全调合了。好比一棵树,同样接受空气、阳光、水分,每一片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但彼此又能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泯除物我的对待,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管它虱子从棉絮或从污垢中长出来,把「自」、「他」的冲突去除,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
第七首 唐.古灵禅师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古灵禅师心想:「如果没有过去的剃度恩师引导自己入道,今日如何能悟道呢?」可惜剃度师父仍然未见道,于是古灵禅师回到师父身旁。师父问归来的弟子说:「这几年在外面参学,证悟了什么吗?」明明悟道的古灵禅师却回答:「没有!」因为道是不可言传的。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看他,古灵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呢!」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嘎嘎响,又触动了古灵禅师的禅思:「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晓得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钻,即使身首离异也不能出头。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地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的知解。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论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什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内心欢喜感动之余,更请他上台说法。古灵禅师升座,把经本一合,说道:「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好像一块黄金,即使放在污水里,也不失它的光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而已;去除了这些污染,我们的佛性就能展现出来。师父听了徒弟说法,终于开悟了。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融和这两个世界,才真正拥有整个世界。这首诗更告诉我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迷时固然是师度,悟时也可以度师。禅门这种典故很多,譬如鸠摩罗什学了大乘之后,回去度化他学小乘佛法时的师父,这说明在佛法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阶级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别。有的只是迷悟愚圣,平等中的差别。
第八首 唐.马祖道一禅师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平常我们称卖艺维生的人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原本是禅门行者云游寻道参访的意思,「江湖」是指江西马祖禅师和湖南石头禅师。马祖道一禅师家住在江西,石头希迁禅师落藉于湖南,两人在中国禅宗的传承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的时候,据说要学禅,只有这两处最好,因此当时盛行「走江湖」,意思是到江西、湖南去学禅,但是流传到现在,「走江湖」却失去它的原意。马祖道一禅师成道以后,回到故乡,亲朋故里知道了都跑来看他。有一位浣纱的老婆子也好奇的来看禅师,并说道:「原来是马家的小子回来了!」禅师俗姓马,老婆子看着禅师从幼稚无知的童年长大成人,虽然禅师现在悟道了,在老太婆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禅师仍然是那个充满童騃的小孩子,而不是堂堂正正上弘下化的人天师表,因此禅师很感慨地做了这一首诗。
这首诗启示我们不要沉酣于甜蜜的过去,要泯除狭隘的地域观念,扩大生命领域。从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时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扩充无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投注于永恒的时空之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画地自限,局促一隅。须知大丈夫志在四方,四海之内皆有修道的兄弟,学道不必在故乡,弘法更无须在家邦。古人云:「道不弘父母之邦。」佛门也常说:「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意思是说,出家人为了传播道的种子,不惜放弃名闻利养和物质享受,席不暇暖的汲汲于弘法的道路上。只要社会需要,不管上山或下乡,都应贡献己能,而不必一定非在自己家乡不可。我们求道不能有宗派观念,弘法更不能有地域的想法。
第九首 宋.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这是柴陵郁禅师摔跤悟道所作的诗。禅师的禅风非常灵巧活泼,不过他座下的弟子白云守端禅师,治学呆板,虽然时常持诵上面这首诗,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禅趣。后来白云禅师因为一个机缘,跟随杨岐方会禅师学道,但是仍然不能开悟。有一天方会禅师问白云禅师说:「据说你师父在摔跤的时候悟了道,并且作了一首诗偈,你记得吗?」白云禅师赶忙把上面那首诗念给他听,方会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不发一语就走开了。这一笑引出白云禅师的困惑,第二天他问方会禅师,是不是说错了什么?禅师回答说:「你见过庙前玩把戏的小丑吗?他们做出种种动作,无非想博人一笑,观众笑得越大声,他们就越开心。我只不过轻轻笑你,就放不下了,岂不是比不上那些小丑吗?」白云禅师如梦初醒,放下了长久以来的执着而开悟了。
这首偈子告诉我们,学佛要开放、活泼,不要太呆板,太呆板就会失去宇宙奥妙的禅趣。禅是活活泼泼的,一扬眉一瞬目,一投足一言笑,都充满禅的风光,唯有以一颗灵巧的心才能与禅相应。这首诗更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境所转,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把握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世间的毁誉得失都无法影响我们,笑骂由他笑骂,好比去除灰尘的明珠,光照万里,晶莹剔透,无以伦比!
第十首 宋.石屋清珙禅师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社会上有些人,眼睛天天看着张家是非、李家长短,说这个好,骂那个不好的批评别人,但是就不知道对自己怎样衡量,真是有嘴说人,没嘴说自己。「手携刀尺走诸方」,裁缝师手里拿着刀尺,各地奔波丈量,替人穿针引线缝衣裳,真是「线去针来日日忙」。我们虽不是裁缝师,也难免每天为谁辛苦为谁忙?这种忙都是比较上、分别上、自我上的忙,忙来忙去也忙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我们能如祖师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分别、不计较、不存爱憎,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面目。一有爱憎的心,就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甚至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偏见,是很可怕的。「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人都好量别人的长短,量别人的贫富,量别人的贵贱,量别人的美丑,量别人的好坏,量别人的是非,量这量那,嫌贫爱富、攀缘巴结,就不知道量量自己。两个眼睛只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我们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返照自己,观照自家宝藏有多少价值,就能够避开很多人生的陷阱。自家长短几时量?不妨常常问自己!
第十一首 宋.慈受怀深禅师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莫说他人短与长」,与人相处,最忌讳蜚短流长,滋生误会,佛法告诫我们闲时常思己过,莫论他人短长。流言蜚语伤害人、动摇人、苦恼人,是非常强烈的。我们要不信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讲是非、不怕是非,即使对方造谣,说得天花乱坠,也不用怕。为什么?因为「说来说去自招殃」。一个清明的人是毁谤打倒不了的,徒然暴露了说是非者的愚昧与奸诈。「若能闭口深藏舌」,所谓闭口,是要我们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理是非,而不是如哑吧似地不开口。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自赞毁他,把我的一分好夸成十分,把他的一分坏毁成十分,炫己抑人,徒然多招反感。少说人家的是非,少论他人的短长,「便是修行第一方」了。诵经念佛,固然是修行;实行佛法,更是大修持。能真心赞美人,对人说好话,向人行注目礼,给人欢喜。对人恭敬,不记恨,不起瞋心,心口合一,这些都是修行妙法的第一方。因此,学道者应具有的风仪是:
1.光风霁月的修养。
2.海阔天空的心胸。
3.端庄美妙的行谊。
4.玉振金声的言词。
如此自能断绝是非,去除纷杂的人我烦恼。
第十二首 唐.黄檗禅师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心如大海无边际」,人的心,如大海一般无边无际,事实上心还不止像大海,心像国王,可以发布命令;心念一动,眼睛就去看,耳朵就去听,手就去做事,脚就去走路,所以说心如国王能行令。心又像电光,心念一动,东西南北任翱游;想建大楼,念头一转,心头的大楼即刻就建好了,心念之快真如石火电光。心又像画师,《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如艺术家,可以在心中呈现出美好或丑陋的种种变化。心又像虚空,可以包罗万象。平常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是说宰相肚子里真能撑着一条船航行,而是形容宰相的心量大得能容纳一切。所以「心」是无量无边,是变化万端,是容纳万有。我们该如何对待这颗心呢?「广植净莲养身心」,有这么了不起的一颗心,我们就要好好地爱他。珍馐美味的营养食物入口吃了,可以滋养我们的身体,戒定慧则可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要好好地在心田里广植净莲。「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是说由心的力量能推展我们这一双手,要好好地随时随缘为人积功德。例如:随口说好话,随手替人服务,随时结善缘……希望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是行善布施的慈悲人,人间就会很美好了。
第十三首 元.天如惟则禅师
纸上传来说得亲,翻腔易调转尖新;
世人爱听人言语,言语从来赚杀人。
世间语言不可靠。禅不立语言文字,禅要在语言文字以外直指本心,才能悟道。就算「纸上传来说得亲」,尽管纸上文字看得亲切高兴,但是文字「翻腔易调转尖新」,每个人的解释都不一样,歧见与误解难免。阿难尊者继承了大迦叶尊者的衣钵,为禅门二祖,活到一百二十岁。一天,有个沙弥在路上念偈语:「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尊者一听,就叫住沙弥问:「沙弥!沙弥!你的偈语念错了,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沙弥一听,回去就把尊者的话告诉老师,老师说:「你不要随便听信老朽的阿难,他已经很老了,不懂什么佛法了。」阿难尊者看到佛法的流传这样坎坷,不胜感慨,真是翻腔易调。「世人爱听人言语」,世人都喜欢听人家说话,谎言说上百遍,也变成了真理;谣言经过几个人一再传说,就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了。记得抗战期间,日本有架飞机轰炸重庆,一拉警报,大家问来了多少架飞机?「是一架飞机」,听的人却听成十一架飞机。后来又有人问到底多少架飞机?「就是十一架飞机」,听的人也听错,变成九十一架飞机。你看!一架飞机经过三个人传说,竟变成九十一架飞机,多可怕!所以,「言语从来赚杀人」,语言虚妄不可靠,在佛教里,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千万不要靠语言文字,要靠自性。
第十四首 明.莲池禅师
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涛愁杀人;
奈是根深自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
「孤峰千仞立江心」,是形容一座孤峰千仞高,孤立在江心,像江苏的焦山就是立在江心。「八面洪涛愁杀人」,滔滔江河的波浪汹涌,惊涛骇浪不息,会不会把千仞孤峰慢慢动摇毁坏?真是令人担心!「奈是根深自坚固」,好在这座千仞孤峰基础很深、很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历经了多少岁月,从古到今千百年,它仍然那样屹立不摇。 这首诗偈开示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的洪涛波浪里,流转生死,真是愁杀人,好在我们的真如自性根基深厚,虽有生死、有来去,并不因此损减分毫。虽历五趣六道,驴腹马胎,天上人间,几经转折,古今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死的。《法华经》里这样形容:衣里明珠、梓中宝藏。一个富翁害怕家道中落,就在爱儿的衣服里缝了一颗明珠,估量着就算将来家产没有了,也可以变卖这颗明珠维持生活,万万想不到儿子后来竟沦为乞丐,不知道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明珠,把衣服贱卖典当了,依然流落街头。「梓中宝藏」是说:主人在屋里藏了宝藏,以备家道中落时,地窖藏的宝藏可以度日,但是天火一烧,屋毁梁倾,子孙根本不知道灰烬中藏有财宝。我们的佛性就是梓中宝藏、衣里明珠,自己不知道,好可惜!我们要早一点证悟,要早一点知道自家宝藏,不要等到身坏尸腐了,死亦不瞑目!
第十五首 明.憨山德清禅师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这是明末憨山大师〈醒世歌〉里的一首偈语。「红尘白浪两茫茫」,说明一个人生存在娑婆世间,就像红尘白浪似地前途茫茫,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要如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呢?「忍辱柔和是妙方」,要想创造一番事业,要想圆满地将人际关系处理好,必须常常赞美人、鼓励人,此外另有妙法,就是忍辱与柔和。凡事忍让,不与人斤斤计较,即使受到委屈,遇到不如意也得承受下来。「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要和谐无争,当是自护第一方。有一首〈忍耐歌〉说得好:「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两字当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难保。休逞财势结怨仇,后来要了不得了,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其次就是柔和了。柔能克刚,不管遇到怎么样的艰难挫折险阻,只要柔和泰然地面对它,事情往往就会有转机。除了忍辱柔和,人生观要「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在佛门行事,好事就随境,善事就随行,好人就随他,好念头就随心,一一随顺因缘才不会妄求。至于如何安分度时光?这安分主要是指积极行善,方法就是佛门所指的四正勤:未作恶,令不做;已做恶,令断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如此,遇到好事才会更积极,精进不已。
第十六首 唐.赵州从谂禅师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是说宇宙万物所有一切,皆由四大所造,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四大就是四种元素,合起来成为世间,成为人,任何事事物物都离不开这四大--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像花草树木的生长,需要土壤,是地大;要有水分滋润,是水大;要有阳光,是火大;要有空气,是风大。有了土地、水分、阳光、空气,花草树木才能成长。人也一样,人的身体骨头、毛发,是坚硬的地大;人的大小便、汗、痰是潮湿性的水大;人的体温、肝火,是火大;风大,是指人的呼吸,要是一口气不来,人也不能活下去。四大因缘聚就成,四大因缘散则灭。又如盖房屋的建材中,木材是地大;水泥是水大;采光、通风是火大、风大。一间房子的完成,也要有此地、水、火、风的因缘才能完成,世间所有一切,也都是四大会聚而成。「莫嫌不与凡夫说」,这许多道理,未同凡夫解说,是因一般人很难了解缘起性空。「只为宫商调不同」,中国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征、羽五个音调。如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证道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涅磐。为什么要涅磐?因为佛陀证悟的真理,与世间不同,佛陀所见的苦相,世间人看成乐境;佛陀证悟的法身、菩提,是世人的寂灭、空无。所以有些看法,不容易使大家信服,是因为佛、菩萨与凡夫的认识不同,思想、观念也不一样,往往不易传达。因此,要好沟通、好说话,观念一致是大前提!
第十七首 唐.洞山良价禅师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
在动乱的世间里,若把人我是非看得太认真、太计较,日子不免纷纷扰扰,所以要能放下一些,随缘一些,像皮箱一样,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否则一直提着不放,不嫌累赘吗?需要时又提不起,不是很不方便吗?这首偈语要我们「不求名利不求荣」,不求个人的安逸、荣耀、成就,应该为国家社会求大、求好、求荣耀。如何做到只为大众,不为私己呢?像佛光人的信条「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就是一种无私无我的德行。「只么随缘度此生」,我们不要只顾一己得失,要多为国家社会着想,为大众造福,不辞辛苦努力奉献服务,广结善缘。想想「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人生不过百年光阴,为什么一定要为过眼云烟勾起无明烦恼,徒然牵肠挂肚?
正如无门慧开禅师的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要把个人琐碎的事挂在心头,但是对普度众生的事则要积极,对社会福利工作更要护持,如:修桥铺路,功德无量;济危扶困,成人之美。活在世间上,懒惰懈怠也是几十年,自私自利也是几十年,何不积极为国家社会多做点事?为社会的安和乐利多多造福呢?
第十八首 唐.龙牙禅师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这一首诗偈是龙牙禅师修行自在的写照。「木食草衣心似月」,我虽然以花木水果为食,以树木草皮为衣,但是我心好似天上月,明朗得很。「一生无念复无涯」,我一生不妄求、不计较、不执着,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念便安闲。所以龙牙禅师参禅悟道以后,就过着木食草衣逍遥自在的生活。一般人百般计较,又要锦衣美食,又要名闻利养,但对一个修道者而言,木食草衣比锦衣美食更庄严、更美好!我们住在五欲六尘里,烦恼痴迷;天人居住在庄严的宫殿里,享受欲乐;二乘人居住在清净无为里,佛的法身居住在虚空无住中,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这是一个比喻,有的人过去住在染污的地方,现在搬到清凉净土;过去住在执着里,现在住在无我里;过去住在烦恼里,现在住在菩提里;过去住在动乱里,现在住在安静里。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究竟住在哪里?身心若居住在人我里,一旦人我不在了,怎么办?若居住在是非上,是是非非怎能安乐?如果有人问你居住何处,你最好说:我住在菩提里,住在清净里,住在无我里,住在无为里。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住在哪里?居住在无所不住之处。太阳住在虚空中,看似没有依靠,然而虚空就是它的家。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第十九首 明.于谦禅师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
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描写石灰的一生,最初「千锤百炼出深山」,采自深山的矿脉,「烈火焚烧莫等闲」,运送到窑里用烈火焚烧,经过强度的熬烧后,变成石灰,才能用来粉刷墙壁。石灰「粉身碎骨都无怨」,只为「留得清白在人间」,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世间。人要像石灰一样,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考验,活在社会上,对于人情冷暖、金钱得失、生活的贫富,乃至一切的嘲笑辱骂、歌功颂德,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世间如火宅、如怨城,在艰难困苦的红尘里处事,就像在烈火窑中焚烧一样,不妨等闲承受。为了成就事业,实现一生的理想,何妨以委屈求全、忍辱负重的精神,抱着为人服务奉献的作风,去实践「粉身碎骨都无怨」的志愿。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使一世身家性命都「留得清白在人间」,成就佛教,成就圣法,成就众生,不正是「了生脱死」的极致吗?活在世间上,难免有职业上的辛苦,心灵上的烦恼,种种的折磨痛苦,真是无日无之。我们要努力超拔,脱出烦恼苦海,进入菩提境界,千万不要因为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不能留得清白在人间,再回头已是梁柱倾、鬼号哭,什么都挽不回了!
第二十首 宋.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一首诗偈,是对如何做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了个很好的开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天的百花开了,秋天的月亮特别皎洁,夏天吹拂着徐徐凉风,冬天飘着皑皑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我们生老病死的过程。在现实生活里,经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们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
人并不是拥有良田千顷、大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慧,没有罣碍。一个人即使钱财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罣碍,有人我的是非,有名闻利养的百般计较,家事、国事、心事太多,心理压力就重;钱财愈多,名位愈高,徒然愈放不下,又有什么意义?我们要学习举重若轻的心胸,减少心上的压力,才能轻松自在,真实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是人间好时节?只要我们心好,看一切都好,父母爱我,子女孝顺我,朋友对我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会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你感到境好,走在路上,躺在椅子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真是「心中无事一床宽,眼内有沙三界窄!」一个人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是没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做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话好,无一不好,那便是人间好时节了!
一九七六年五月讲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
大乘佛法 太乙仙乘
29/11/2010 16:06:40
文章主题:
回复:禅师与禅诗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60
离线
人生活在社会中,始终是迷悟相间的过程,此刻悟了,彼刻迷,迷悟如同得失一样,总在不断地上演。就像星云大师所演示的那样,人首先应该从智慧上觉悟,当然说觉悟的可能并未觉悟,比如我。要觉悟,这个觉悟要坚定的如磐石,如金刚,达到如如不动的地步,才算是真觉悟吧,而这个过程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才有希望。真正的觉悟应该如金刚般坚固,感觉山河大地镇在身中,宇宙万物不出一心,而实无一心。此刻不但应该有智慧,更要有力量,是融会宇宙万物的力量,这是一种能自我察知的真实力量。因此,读禅师的禅诗,可以使我们心灵通透,这是性功,但是光有性功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继续以此觉悟为根基,继续阶进命功,这是和心性相互贯通的功夫,知性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知性无穷,心量无边,性命双修,阴阳大慧。没有力量的禅师不是满分的禅师,而这个力量不但是智慧,而是“太子射穿九重铁鼓”的真实实力,而这个实力就是太乙元道。并未觉悟的我班门弄斧,见笑大方。。。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29/11/2010 16:52:51
文章主题:
禅师与禅诗
一片冰心
新同学 初来入宝境 新到结奇缘 开眼拂真慧 立志入统元
注册时间: 30/05/2009 13:06:30
文章: 9
离线
欣赏了芷竹的文章,能找回心静;拜读了文熙的点评,能让人心灵。我认为:两者还是参透出了文化的共识和异样。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