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题转自贵宾辅导答疑区: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0/4464.page
*** wrote:
我在学习小炼形金锋抖肘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盼各位前辈先学能予解答:
1)在做金锋抖肘时,肩(包括肩关节)都要保持放松不用力,也不能耸起(即使后击时也不能耸起),不知道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您好!这几天比较忙,回复晚了,请您原谅。现在我根据个人的理解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第一条,我想您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金锋抖肘”,顾名思义,抖动的是“肘”,而不是“肩”,也就是说,是肘的运动带动手臂前后滚转着运动,因此,这个力量的中心是在肘部,是以肘部的前后运动为中心,其他部位的运动是自然顺随着肘部的运动而运动。因此,不需要肩膀用力,更不需要耸起。如果出现了肩部用力和耸起的现象,就是使用僵力在抖动,那就不是抖肘了,而是全身都在抖了,自然是不正确的。金锋抖肘是肘部带动手臂滚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惯性运动,在抖肘的时候应该感觉比较轻松自然,而不是僵直别扭,这些都需要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感而遂通。
2)根据"滚转小臂裹金风",金风抖肘之穿掌前移与后抖肘这双向滚动的发力点都应是小臂(这也正好有利于松肩),肘和大臂都是被动地由小臂带动而与之滚动. 这样理解对否?
关于第二条,还是和我在第一条中回复的那样,“金锋抖肘之穿掌前移与后抖肘这双向滚动的发力点”都是肘部,而不是其他部位,小臂(前臂)和大臂(后臂)只是随着肘部的抖动而前后运动,否则就不应该叫“抖肘”,而应该叫做“抖臂”了。
3)"棚手照面:掌心向下,两臂抬平;转腕摔掌,十指与膻中相对",从书本图片和教学光盘上看,这应该是双手指尖相对,十指指肚朝向膻中,而非十指指尖朝向膻中. 这样理解对否?
关于第三点,这是指从第一式的“两臂棚起”,双手“内含棚劲”上抬,到第二式的“棚手展动”,两手臂已经带动手臂棚起,这时“两手吊腕而起,手要舒适放松,十指下垂”,是由第二式过渡到第三式的“棚手照面”的时候,出现一个“转腕摔掌”的过渡动作,这个时候双手掌转腕而由“下垂”转化为掌心相对如抱球状的短暂的立掌,这个时候,十指微微弯曲笼罩,是基本上“与膻中相对”的。当然不是指指尖朝向膻中,而是指与膻中遥相呼应,您理解为手指肚也是可以的。因为,在整个抖肘的过程中,双手要保持自然伸直的状态,虽然是“伸直”,实际上手掌自然伸直的时候也会是微微弯曲的,而根本做不到像一张纸那样平,也就是说,手指头是一种自然舒适的微带弯曲的状态,这样,在“转腕摔掌”的时候,就必然会有“十指与膻中相对”的遥相呼应的状态。这既表明了肘部和手掌的高度,也就是要达到“十指与膻中相对”这样的高度,也说明了金锋抖肘锻炼的是肺部,肘部带动手臂,手臂带动手掌,既不高也不低,正好对准肺部,这样随着肘部的滚转,手太阴肺经就得到了循环和强化,气机交注而成金轮,从而使肺部获得足够的元气滋养,而“肺为华盖”,通过肺部的锻炼使肺部功能得到强化,又带动和调整了周身的脉络循环,调整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和气机交注,从而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
4)从《真元宝笈》和《真元养生法》的文字描述和图片来看,穿掌前移与后抖肘这双向滚动应该一直保持两手相距与肩同宽、手掌指尖始终朝前;但从教学光盘陆世宁老师的演练来看,穿掌前移的分解动作一却是两手手掌移到胸前汇合、手心向下、两手掌指尖相对,然后再手掌前移、指尖转为朝前。请问应该以那种练法为准呢?
你好,虽然演示动作会有细微差别,但是基本动作要领和原理都是相同的。因为世界上任何相同的事物都是在相对中最接近的相似,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任何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当然,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也都如播放着的电影中闪动着的个个角色,哪有什么是静止不变的呢?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孰是孰非呢?实际上都对,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绝对论。前者是人相对于河流而言,而后者是人和河流的绝对运动而言,都是表明了宇宙的真理。那么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虚无的存在,前者是可以互相看到的你我彼此,后者是说你我彼此不过都是时间和岁月这张电影画布上瞬间而逝的电光流影,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但确确实实就像古人留下了遗迹一样,表明确实存在过,但是现在却连影子都找不到了;而说我们不曾真实存在过,也就是对于时间的长河来说,我们的存在连电影中一晃而过的片段的短暂都没有。那么我们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自己就是大道映现出来的一个皮影戏而已。
这样就好理解了,既然没有绝对的静止存在,那么我们观察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只能在变化中观察,也就是说,十个人练习金锋抖肘等丹经武学的动作,可以找出十种细微的区别,但是实质上本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您说“从《真元宝笈》和《真元养生法》的文字描述和图片来看,穿掌前移与后抖肘这双向滚动应该一直保持两手相距与肩同宽、手掌指尖始终朝前”,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并且这两本书中也没有您上述的文字描述,只是您个人理解上的偏差。实际上,双手臂要做到自然随着肘部而滚转并达到“与膻中相对”的话,其实必然会形成一个倒长三角形,因为普通人肩部的宽度是一尺半左右,而书中说“两掌分开尺许”,也就是双手间的距离是一尺左右,这样在双手和肩部之间实际上是个略带夹角的前后运动,实际上这才是依靠身体生理结构而达成的最自然舒适的运动状态。
而您对陆世宁老师动作要领的描述,我没有读懂,“手心向下、两手掌指尖相对”这样的动作除非是两手相向交叉运动,否则是根本做不出来的,向前抖肘的过程中如果手心向下的话,两手掌的指尖是无法做到相对的。实际上我觉得您所说的上述差别,都是细微的,或者是由于您借助于书本和图像还有动画这样的中间媒介,才产生的视觉观察错误或者文意理解错误等的错误领会。所以才说面授是最好的学习手段。至于上述动作的练习标准,就是要以李老师著作为准,其他如教学光盘的内容,虽然有些不是李老师亲自演练的,但是确是经过老师过目和认可的内容,也就是说可以作为学习标准的,相信和老师著作描述乃至于书中照片的差别是微乎其微和可以忽略不计的。
您细致观察是很好的,但是,最好还是要接受面授为宜,如果已经接受过面授,还对面授中的动作要领出现疑问,最好及时地询问老师,这样就能把疑问解决在学习的阶段,以后才能更准确的行功。当然在以后的行功中也必然会出现不少疑问,但是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是先自己多思考,反复阅读老师的著作,回忆学习时候老师的指导,再结合自己的练习体会,就能进入到感而遂通的境界,靠这个感而遂通,就能获得真知,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个时候才是在练功上取得透彻的精进,才是一拍就把西瓜给拍开了。这个时候的所得才是真得真悟,否则,就是道听途说,而于自己并没有融会贯通。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书卷气,也就是培养自己精神上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个实际上也是修心调息的过程,能心入精致,则息入精细,真息得,真元自然归窍,方能顺次开启大道玄关。
5)两手双仰托掌时可高过肩膀么?
不可以,高度应该是与膻中的高度基本一致。
另外,九龙环按摩是否对于防止中老年人中风有较好效果呢?重点可做那节按摩?谢谢!
这个已经回答过您了,丹经武学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增进全身的阴阳气机的交注和运化能力,来使人重新获得生机,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健全的身心和智慧,过幸福健康的生活,也就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武当宗旨是“延年益寿不老春”。因此,不但九龙环的按摩都要做,其他可以练习的功夫也都要学习,就像人吃饭,要有菜有肉才行,要既喝汤又吃饭,才能营养均衡,是同样的道理。可以说,练功就是和日常的吃饭一样的,它吸收了天地宇宙间的正气和吉祥瑞气,化合自身育我华身,只有不断锻炼,也就是不断吸收和化合,元气才能逐渐充实饱满起来,人才能越来越健康,不锻炼那都是画饼充饥,空中楼阁,叶公好龙,海市蜃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以上,简单回复您,仅供您参考,并祝您不断精进!如有错谬,敬请各位同道好友不吝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