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原创)“金锋抖肘”谱文中的玄机(续)——再质疑张纪中、聂远  XML
论坛首页 » 以文入道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dao1008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注册时间: 05/01/2008 19:49:52
文章: 267
离线

由“天心地轴隐金风”使我们知道,先天真脉是金气的隐密处所,这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体现。但是这先天之脉在后天之中是闭锁不开的,只有丹经武学才能够打开它,使金气流通,也就是只有修为中达到了“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才是打开了先天真脉。古人认为,只有开通了中脉,有了“逆则圣”生命的产生,才算是入道。否则就没有入道,所以说“道隐无名”。
唐僧是婴儿,也是金气,这一点从唐僧之号“金蝉子”就可证知;但此金气是在中脉当中,也就是“天心地轴”之中。唐僧这个婴儿产生了,就会有神通妙有。
“视之不见名曰夷”,这是内景;“听之不闻名曰希”,这是“静听无弦曲”,这都是入道以后的真正的神通妙有。没有“逆则圣”的修为,没有入道,是不会有此神通妙有的。如果有,就是幻觉,属于幻听和幻视,将会致人大毁。
古语说“人人都可成佛”,是说只要是活着的人,都存在着“天心地轴隐金风”,只要肯立志修行,修习丹经武学之法而非它法,就会有丹道成功的一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中引用了佛经中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灵山即先天真脉,是人人都有的,只要能端正心态、修习丹经武学,人人都可成佛。
朱熹说“道之显者谓之文”(参见(原创)再谈传统文化的本质),而道之隐者即此“天心地轴隐金风”。又由于“天心地轴”通常是闭锁不开的,因而产生了隐语、隐事、隐史、隐传……关于此“道之隐者”,《真元宝笈》中的《太乙元明灵真赋》是其专门论述。
孙悟空是“坎中真阳水中金”,也是金气。但他是肺金,此肺金也是“逆则圣”的产物。肺金生肾水是顺五行,而“水中金”是肾水生肺金,是子反生母,是逆五行。“金锋抖肘”中的金气也是“水中金”,也就是习练“金锋抖肘”,就是修炼自己体内的孙悟空,请参见《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二)、(三)
“每日寅时起肺经,卯时流入大肠中。”寅时是金气活跃之时,也就是孙悟空主事之时,此时练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按照中国在地球上的经度计算,清晨3点至5点是由东至西逐渐进入寅时之时刻,所以李兆生先生曾强调过,每天早晨3点至5点一定要起来练功。
唐僧和孙悟空都是金气,最后都成佛,这就是金丹大道(参见(原创)唐僧取经为什么要西游)。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是唐僧是中脉之金,喻意为心性修炼;悟空是水中之金,喻意为命功修炼。
“搏之不得名曰微”之“微”也是金气。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无以为为坚强。”万物都是由先天一气而来,也就是万物之中都含有金气,而此金气才是至为宝贵者。《黄帝阴符经》中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并说“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所“盗”者,即金气。因其“搏之不得”,而能“搏”得者,称其为“盗”。《黄帝内经》说“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只有洞“知其源”,才能“搏”得之,才有可能入道,也就是“金气长彻太乙道”。这是“金锋抖肘”的修为,也是孙悟空的修为。(关于“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请参见(原创)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
《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唐僧;无不为者,孙悟空。《系辞》中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然不动者,唐僧;感而遂通者,孙悟空。
如果要唐僧做硬汉,就是要无为者做有为之事,要寂然不动者去惹是生非,那么如何能有无不为和感而遂通之事呢?又由于婴儿和元神要安胎温养和潜灵养性,所以在修炼的关口之处唐僧只能是哭哭啼啼而不会有他为。
《内经》中说:“恬读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唐僧,“真气从之”是孙悟空。
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太知道心性修炼的艰难与不易了,为了不使自己体内的唐僧处于危险之中致使唐僧哭哭啼啼而这样告诫自己。现在这句话也被很多人用做座右铭,如果没有“逆则圣”的修为,没有唐僧这个婴儿的出生,是谈不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并且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十六字心传”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取经中的好多遭难都是由于人心作祟。《西游记》中是如何描写人心的?。
如“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点明了取经中的种种妖魔都是由人心而生的。
美猴王参仙访道至南赡部洲,“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这些都是对人心的具体描写。
观音院的老和尚谋取唐僧的袈裟一段,就是最典型的人心之描写。老和尚不乏广智广谋,且用心谋划,细致周到。但最后却以害己而告终。“广智广谋成何用?损人利己一场空!”观音院的众和尚也醒悟道:“恨我那个不识人的老剥皮,使心用心,今日反害了自己!”人心之险,昭揭如此。
假悟空六耳猕猴那一段,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性命双修,性体命体各有修持,缺一不可,并且不可分离。若只修一体,是不可能“脱去胞胎骨肉身”的,这是“一体难修真寂灭”之义。所谓“二心”指人心与道心,取经是道心,人心来干扰道心,必致乾坤大错乱。书中还说:“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需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道心惟微”,道心是悟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已说的很清楚了(参见(原创)从<西游记>中“心猿”的描写看心性修炼的本质)。悟空虽然是道心,却又称为心猿,其意为能将心猿牢锁,不使之外驰,即是道心,悟空戴上紧箍咒即是此意。
“惟精惟一”,仍然是悟空。因为悟空既是“人始生,先成精”之“精”,又是“先天一气”之“一”。“惟精惟一”与“金气长彻太乙道”之意义是相同的。
“允执厥中”是中庸之道,也是开通中脉即元神的修炼(这将在有关“中庸之道”的议题中予以商讨),也就是“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这是以唐僧为主要代表。
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非常向往和热爱,并投入可很大的热情和精力。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是唐僧脱胎成圣、元神成就以后的作为。
脱胎成圣、元神成就即是达到呈真为祖之层次。历史上道祖老子、佛祖释迦牟尼、圣祖孔子无疑都是呈真为祖者;吕洞宾称吕祖、张三丰祖师、铁松子祖师也都是呈真为祖者。
李兆生先生讲课中讲过:“丹道未成功者都是小术”,就是没有脱胎成圣、元神成就者还不能够完全掌握传统文化。就是教化群生之层次者也要继续修为至内功外功都完满无缺,方可达到呈真为祖,关亨九先生已至呈真为祖之修为。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3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4/10/2008 18:40:14


尊重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60
离线

师兄好文不断,真使人顿开茅塞,真文示道心,赞叹不已!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自照自清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08/01/2008 22:25:12
文章: 182
离线

很有意思的文章,论述的非常精彩。很喜欢看,希望您能多写点让我们多开眼界。
辛苦了。
自照自清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08/01/2008 22:25:12
文章: 182
离线

有时候很疲倦的时候人心会出来搅乱心智,看见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就是想弄个好的,实际上自己的也够用。就像得知工资比预期的少三百一样开始不爽。接着就影响心情了,后来平静下来想想也好笑。呵呵,幸福快乐就是知足有追求。
 
论坛首页 » 以文入道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