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持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即便是无端招致的祸患,也是业力所致,应静心审谛自己的过失,而不应太迁怒于他人。《道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取决于涵养道德和气血周循两大因素,涵养道德的本身,是指人的思维,内心世界,神与意运动的表现,练功的本身即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关系。一个人的功法进退得失与否,取决于立意的前提。立意高古,必有精进,立意失真,做事必然违于良心。想当年吕祖殿前楹联所示:“道高龙虎伏,德重神鬼钦。”可见道德二字,道在前,而德在后,无道不要谈德。德者,得也。无得先不要抱怨天地及外界苍生对自己不公,先要审谛一下自己是否得道,或是道行太浅。
为修真者千万不要追求使用功能和机巧心去证道,否则会失去道的天真和灵机,或者说会脱离了道的本源。不要因为自己有了些道行就自高自大,不把俗人放在眼里,随意玩弄于股掌之上。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傻子,即使是头脑有病的傻子也不见得就完全傻。如果你想捉弄他,假意给他东西吃,然后突然扇一巴掌让他呛一口。那么当你第二次这么做的时候,他会“呸”一口把你吐得满脸都是。由此可知这世上真傻子少,自以为聪明的人多。同时不要轻看无名之辈,须知大船往往翻于浅水,有名有时败于无名。病在见少寡闻,一意孤行之所致也。譬如过去年轻侠士出行,师尊总要警戒:辟野深山,每多奇人隐士。地处不同,风尚各异。性格不同,所学技法,因之各异。尤其是器械多种,何止十八,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但僧道长于斯道,即妇人儒子亦不可欺。飞针刺喉,竹马丧命。可不畏哉,可不慎哉。
人心於世,以自心为心者众,以道心为心者少。俗言,天道酬勤,能勤始知尚学,久持精恒,永不退转,自然大道即在目前。是人心罔常,大道存而不见。非是道有幻化,而是人心思迁。见利忘义,见善不为,见真不识,往往自欺心於己,常以己念为物欲,以自我之利权衡大小事由。忘知天地之本源,忘我忘道,岂可识道於心乎。古仁贤喻之,大道如镜,常以大道见本心。物类求源,真知求识,索道求之於心。省之在恒,不慢不疑。不崇闻於听,不审思於目,只求道源於本心。不求利也不知弊,不自疑也不自大,恭维於道。是谓大道修心,心正则言词正,心正则行其端。心正视旁人之举亦正,心不正视其人、品之亦不端为,如此,烦恼生之,是由自心生其因。自心生幻,始有种种欲望。自心生疑,始有般般物妄。自心生非道之心焉能合其理而尊其律,焉能守之天性而操持省心求於道乎。亘古以来,人心思欲,故大道离人远去。非是大道之遥,而是人心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