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转贴---武当太和拳(图文)
论坛首页
»
百家武学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22/01/2008 14:41:17
文章主题:
转贴---武当太和拳(图文)
无忧乐境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注册时间: 05/01/2008 21:05:32
文章: 2158
离线
武当太和拳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历代仅在武当道门秘传,从未公诸于世。
古来,由于受武当道门戒律之约束,武当太和拳从不外传,内传也须择徒而教。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也仅为师父身教为主,言传为次,从不留图谱文字。
太和拳总共二十二式。究其二十二式之制定,大致十数,与地支十二数之合数,内含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周流运化之理,以赞化育之道。
太和拳二十二式演练极为简单朴实,具山野蓑衲之风,有桃源野鹤之态。然据永光道长所言,学得此拳后,若能循径深入,习百遍有百遍之迥异,习千遍有千遍之体悟,习万遍有万遍之升华。此乃一层学力见一层功夫,一层功地得一层效益。若能日日兼及内丹静功,则相得益彰,日新月异。
论及太和拳行功奥要,无多赘语。立如峰稳,动若云悠,一动百动,一静百静。稳稳静者如无极,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悠悠动者似太极,无坚不摧,无牢不破。稳时无物无我,动时得意忘形。柔至极,慢至极,方能坚至极,快至极。太和之拳贵在太和。太和乃至极,至极乃无极。太和亦大和,大和亦大合。此谓人之一身,行功时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乃至毛孔细胞,无一处不相合也。
太和拳二十二式,由无极而生太极,由太极分开两仪,运动阴阳,阴阳交合运变,最后复归无极,处处体现着圆旋、中正、松静、柔绵之动。久习之,必有混圆之气场随身而动。不得其境者,必从理法上详察之。故武谚有云:“不在千招会,只在一招通。”诚无谬矣。
二十二式分解
第一式 无极式(预备式)
面东,两脚平行与肩等宽,自然站立,脚趾有抓地之感,脚掌心空虚,双膝微曲,以膝尖不超过脚尖为度。身体保持中正,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势;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此二者皆是为调其身体中正),虚领顶劲(意觉脖颈中空,并微拉脖颈使其中空之气上提百会。若调节得法,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一气相融之感。微拉脖颈时,下颏须内收)。舌尖微卷,轻抵上牙根,上下齿微叩闭,口中津液沁溢,能显示身法达要,气血畅通,此时须分数口轻轻咽下。双目平视远方,保持心意纯静,不被外物所牵。双手抱太极式自然放于腹前(左手食指与中指环状相掐,右手食指从环中插入,顶在左手无名指根节处,余四指并拢覆于左手背上)。左手无名指根节为子诀,中指尖为午诀,此乃子午诀是也。所以为形合太极,可调节人体阴阳水火,使血气周流畅通(见图1)。
无极预备式亦为武当道门站桩功法。站之得法,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气之行身,无处不通,无处不透。初学者必有不得其法之处,对此不可焦急,当循序渐进,领会理法,一次纠一个错,十次便纠十个错,久而久之,自会得其奥妙,渐入佳境。
文件名称
070210145229841.jpg
下载
描述
文件大小
39 Kbytes
下载次数:
3 次
22/01/2008 14:43:06
文章主题:
回复:转贴---武当太和拳(图文)
无忧乐境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注册时间: 05/01/2008 21:05:32
文章: 2158
离线
第二式 运动太极
右手从左手抽出变空心掌(五指并拢,掌心凹进,掌心向下)向体右侧微上提(见图2)。然后,向下沿圆弧线提至近于头平,转掌心向外,向左落于左肩前上四五寸高,贴头前向右划至与右肩同高(见图3)。正当右手从环中抽出向右时,左手亦稍向右,至体右侧时,遂向下向左划圆弧,左手也为空心掌,掌心向上,与右掌呈抱球式转动。待右掌在右肩前时,左手也落在左肩前,与右掌相抱相照(见图4)。然后,两掌向中间合拢,右掌在外,左掌在内,呈交叉状(见图5)。当右手从左手抽出无极式时,随着右手向右外旋,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右侧微摆;待右掌自头前向左划圆,与左掌形成抱球运动时,左脚亦随之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左微摆,两脚呈外八字步;当两掌向中间合拢交叉时,先左脚,后右脚,均向内摆成原步形。双掌在做抱球运动时,身体保持中正不偏,仅随两臂运转,自然的上升下沉。
第三式 分开两仪
十字交叉手随身体向右转90度,右转时交叉手变两掌并列,两手大拇指内收的同时,右脚跟为轴原地旋转,脚尖向右外摆90度,摆动时须与上体转动保持一致;右脚落位后,左脚后跟抬起,以脚前掌为轴稍向左摆即落位,与右脚形成丁字步(见图6)。此时,双掌从左右体侧向后摆,身体重心随摆掌后移至右腿,右腿稍微屈蹲,左脚随摆掌,脚尖向上向后跷起,以脚跟撑地面。两掌后摆,有旋砍拦抱之势,摆至体后不能再摆为限(见图7)。然后,以拇指缩掌内,左右内旋变内钩掌,掌心向上,贴于腰间。本式左右向后摆掌,如同木匠拉大锯,所以也称拉锯式(见图8)。
第四式 产生阴阳
左掌拇指内收,紧贴食指根侧,以平掌向前推出的同时,右掌在腰间翻掌向下,变阴平掌向前推出;推双掌时,以腰带动上体重心前移,实为以腰助推;身体重心前移,落右脚,右脚尖随推势落地成弓步,左脚成蹬步;定式时两掌阴阳掌并列(见图9)。
第五式 天地合一
身体姿势不动,左掌阳掌为天,右掌阴掌为地,左掌翻起变阴掌,右掌随即翻起变阳掌,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两掌相合。左膀随腕微收呈弧形,右肘顶贴右肋处。此天地合一式成。要点在于两手腕旋转,两肘轻微旋动(见图10①②)。
第六式 翻天覆地
双合掌随左转体180度向上翻起,由体前向左划大圆弧,随身体定位下落,左肘顶贴左肋处,右膀臂呈弧形。在自右向左转体时,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向左旋移90度落位;右脚随后也以脚跟为轴,脚尖左移90度,身体重心倾向左脚,双脚即成左方向的弓蹬步(见图11)。当双脚向左移动时,与身体须有一个马步形的过渡。在形成马步的一瞬间,双掌正好在头前位置。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掌心相合,左掌指向右,右掌指向左,呈平面交叉式。
第七式 雷火炼殿(闪电手)
右脚向左擦地前扫跨一大步,落于左脚前,距左脚尺余成弓步;右掌同时从左掌面摩擦而下,向身后呈削砍状扫去;左掌同时以掤式向左前上方右侧发出,膀臂呈弧形,掌呈半阴半阳式;左脚随身体重心前移,后跟抬起成踮步。头微向右摆,双目向右后方顾视(见图12)。
第八式 左开玄门
左手收回,掌根贴于右胁处,右手向体前上方挥起,以腰为轴左转体,左脚不动,以右脚跟为轴向左旋转90度的同时,双手似抱大圆球云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掌心相照(见图13)。随后,左掌沿弧线向上,与鼻尖相照;右掌下落,再向左上划弧落于左腋下,掌背贴于左大臂外侧根部;左掌下落同腕、肘、肩呈一平面半圆;此时,左踮步落实地面,以脚跟为轴,由身体带动左臂左脚向左旋转90度,目随掌转(见图14)。
第九式 右开玄门
左手向上挥起,右手向右下挥落,两掌以逆时针方向作抱大球式反云手动作(见图15)。此式与正云手式同而形反,左掌作云手后,贴于右大臂外侧根部,右掌与腕、肘、肩平位圆撑,然后以身体带动向右旋转180度。转体时,先右脚,后左脚,各以脚跟为轴向右转90度,目随掌转(见图16、17)。
第十式 一柱擎天
以左腿为柱,身体向左拔起的同时,右腿向左收提,大腿面呈水平,膝盖以下则向左倾斜,脚面绷直,右脚后跟照于左膝前。伴同身体左拔挺立,左掌从右腋下退出并上扬,以左肘为轴,使掌面内翻成正侧掌,劲由肩送上提;右掌向下再向左顺时针划弧落于左腋下,掌背紧贴左大臂外侧根部(见图18)。
第十一式 狮子峰
右脚下落,向右大跨一步,身体随右腿右移,右腿呈弓步,左腿呈蹬步的同时,右手变钩手(即拇指插于中指中节,余指向中指合拢)向下再向右前方划弧前举,肩肘腕上抬,拳背并手指呈鹰爪式下钩;左手也变钩手,由体前中线向体后划弧,与臀部呈平行线落位,钩手翻上。前钩手为狮头,后钩手为狮尾;伴随前后钩手划弧,身体下沉(见图19)。
第十二式 绣球峰
左转体180度,再以左脚跟为轴,左转体90度,右脚随后也以脚跟为轴左转90度,成左弓右蹬步;同时,左钩手变空心掌向右翻旋直伸,右钩手也变空心掌扣于右肋上,右脚向前大跨一步成弓步,身体重心向右腿前移,左腿成蹬步。此时,左脚须以脚前掌为轴,后跟右摆45度。伴随着右脚前跨,右掌前伸,与左掌合拢成空心绣球状,定式时两肘在下,肩肘腕指呈三角形,空心掌与心窝对照(见图20)。
第十三式 青龙搅海(青龙摆尾)
右掌从左掌抽回,变拇指掐于掌心,置于右肋间;左空心掌变平掌,左肘抬起,使臂平呈圆弧状,掌指稍向上。是为左划圆弧(见图21)。当划至臂膀伸直时向身后斜下,遂变拇指掐于掌心内,向上翻掌置于左肋间。此时两腿成马步(见图21)。
文件名称
070210145572141.jpg
下载
描述
文件大小
40 Kbytes
下载次数:
4 次
22/01/2008 14:44:29
文章主题:
回复:转贴---武当太和拳(图文)
无忧乐境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注册时间: 05/01/2008 21:05:32
文章: 2158
离线
第十四式 黑虎巡山
右掌从右肋间抽出,向左前方阳掌推出,右脚不动,在右掌推出之时,以左脚为轴左转体45度,右掌内翻,掌面向外,右臂膀呈圆弧状,掌指稍斜上,挥掌向右划弧的同时,以左脚跟为轴右转至原位(见图23)。当右掌挥至臂膀伸直时,遂向身后斜下变拇指掐于掌心内翻向上置于右肋间,两腿仍回复为马步(见图22)。
第十五式 天鹅展翅
两掌变鹰爪拳从两肋间抽出,两臂高高扬起,两拳下钩;正当两臂扬起之际,右脚提起,脚尖向右斜45度,超出原脚位约一步,下落形成右弓左蹬步(见图24)。
第十六式 打金钟
弓蹬步不动,右拳下落变空心拳,顺时针划圆,经胸前举至右上方落位,拳面朝天,拳与右耳相照(见图25)。
第十七式 五龙捧圣
左钩拳变八字拳(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即成)向右下经腹前逆时针划弧,向右上方推出;随即推左掌,身体略向右转,使胸部平面朝右;当左掌推出之时,左脚向右前擦进半步,是为右弓左蹬步(见图26)。
第十八式 白蛇吐信
步型不变,右拳下收至右肋间,变平掌(拇指收曲)平直向前推出(见图27)。
第十九式 金龟摆头
两掌距离不变,变抱球式向上向左在体前划大圆。在划圆过程中,两掌距离逐渐拉近,到体左侧落位时两掌合拢。此时,身体随臂左旋也向左转动,先以左脚为轴向左旋转90度,随后,右脚也以脚跟为轴向左旋转90度。定式时,左肘顶贴左肋,两掌心相合,两掌指呈交叉状,两腿呈轻松的左弓右蹬步(见图28)。
第二十式 天柱峰
身体向右拔起,右腿挺立如天柱,使身体直立;左腿提起变钩腿,大腿面平直,小腿自膝下向右下斜,脚面绷直,脚后跟与右膝尖相照;右掌变拳逆时针划弧高举,拳面朝天;左掌同时逆时针划弧落贴于右肩缝处(见图29)。
第二十一式 八卦转运殿
上式定式时正好面向东方,这时可以假设面前地下有一个大圆圈,可以八步走完这一圆圈而落原位。此时,上体与拳式不动,左脚落地,两脚循圆走圈(见图30)。左一右二,左三右四,左五右六,左前右八,当右脚为第八步落于原位时,以横脚落地,左脚遂以脚前掌为轴旋转,与右脚相平。双脚定位时,间距与肩等宽,呈不外不内的八字直脚(见图31)。
第二十二式 收还无极式
右拳变掌,与左掌同时作抱球大云手动作。当云手至两掌在胸前如抱大球时(见图31),两掌转掌面朝内,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再变左掌背平放于右掌面上,两臂平端于上腹前。此时,身体中正下沉,两掌亦随之下沉而向两边分开,如展翅般扬起,双臂与肩持平,两掌心相照如抱大球,再向上向中间靠拢,前下落于胸前(见图32),两掌抱成太极式,落位置于腹前。此时,由于内气收回入丹田,身体仍有轻微下沉之意(见图1)。
注意事项:行拳时要一直保持舌抵上腭,呼吸自然,心意清净。
文件名称
070210145624661.jpg
下载
描述
文件大小
42 Kbytes
下载次数:
3 次
论坛首页
»
百家武学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