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论坛首页
»
佛学纵横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17/10/2009 15:27:24
文章主题:
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tansuo
新同学 初来入宝境 新到结奇缘 开眼拂真慧 立志入统元
注册时间: 15/06/2009 08:11:38
文章: 4
离线
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作者:樊振林
本书全面系统的揭示了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的精要与谬论,本书将给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并且不愿被宗教所愚弄的人们指明道路。
谨将此书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的人们。
在21世纪居然还有很多人痴迷于宗教,更有甚者甚至还有人借助宗教扰乱社会(如:拉萨“3•14”事件),这实在是一种悲哀。要想根治这种现象,只有釜底抽薪式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是:
1、让大家正本清源的了解宗教(宗教的真实历史与主要学说)。
2、从科学的角度看宗教,客观的定位宗教,指出宗教可供参考的内容与谬论。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下面我将介绍一下内容(《正确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第一篇 佛学发展史概要
主要介绍:佛学发展的历史及各阶段的主要学说。
关键目的:
1、了解真实的佛教发展过程与佛学流派。
2、掌握佛学的知识框架——思想流派及炼养方法的种类。
3、树立正确的佛学观念(宗教观念)。
第二篇 佛学内容概要(精要)
主要介绍:各流派的主要学说要点与发展关系。
关键目的:客观全面的了解佛学文化。
第三篇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佛学(看宗教)
主要介绍: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佛学,佛学可供参考的内容及谬论,正确客观的定位佛学。
关键目的:
1、正确客观的定位佛学。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有感于此,樊先生准备推出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之一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第一篇 佛学发展史概要
第一章 印度佛学发展史
第一节 绪论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
一、佛教诞生的地理位置
1、古印度的位置及面积
2、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罗卫国
二、佛经的结集
三、印度佛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下面就具体介绍。
一、佛教诞生的地理位置
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
1、古印度的位置及面积。
印度位于亚细亚南端的半岛,其国土初看象三角形,实际上是不规则的四边形。在现代来看,印度面积有三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但从历史上看,现在独立国的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早期都包括在印度的国土范围之内。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印度,它是一个历史悠久、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气候、生产、种族、语言都极为复杂的地方。唐玄奘三藏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印度的地形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大体上说的确如此,它西北方以利曼连峰邻于阿富汗,东北以雪山相隔邻于西藏。下面的半岛,西南望阿拉伯海,东南望孟加拉湾,半岛尖端下面,有一个扇形的海岛,就是古代的师子国、后来的口兰,今日的斯里兰卡。由于四面都为山海所包围,与他国隔绝,所以,形成它所特有的历史文化。
2、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罗卫国。
信仰佛教的人,没有不知道佛陀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这伽毗罗卫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的地形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实际上是在印度东北边境。雪山北麓是我国的西藏,南麓是现在的尼泊尔,古代的北天竺。
在现代尼泊尔的泰来地区,是一处高原性的盆地。在天气晴朗时,由此远眺,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万年不化的积雪。夏季一部分积雪融化,汇成许多条河流,其中有一条罗泊提河,向南流入印度第一大川——恒河。而迦毗罗卫国,就是在雪山南麓,罗泊提河东北的一片土地上。许多佛教书籍上称迦毗罗卫地大物博,社会富饶。那是夸张之词,迦毗罗卫国:土地约长二十公里,宽十六公里,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公里。据说这片土地上有十个城邦,共有八万户人家,约有五十万人。十城邦各有城主,早先是由十位城主开会,推出一位有德威声望的人为王——类似联邦制的主席,后来演变为世袭,这世袭的王就是迦毗罗卫城的净饭王——释迦牟尼的父王。
释迦牟尼与中国的老子、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老子生于公元前58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据传说是中国农历的四月初八),在公元前485年(据传说是中国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去世。释迦牟尼,不是佛陀的名字,是佛陀的称号,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所以释迦是族名。
二、佛经的结集
第一次结集。
在为佛陀治丧完毕后,发起遗教结集。此事得到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支援,在僧团中选出五百名上座比丘,在王舍城郊外的毕波罗窟进行结集。(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85年)
结集,我们想象中是“编辑”的意思,事实不是这样,那是五百比丘共集一堂,选出一名比丘,背诵佛陀说过的教法或戒律。一段一段的背诵出来,由上座长老鉴定无误,再由全体合诵,如无异议,就算“定稿”。
在这次结集中,由大迦叶任“主席”,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原始圣典《四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结集完成。这次结集称为“五百结集或上座部结集”。
据说,在毕波罗窟结集进行的时候,没有通过选举自行组织的千余名比丘,也另外集会,由师婆迦主持,另行结集出了“经、律、论、杂、禁咒”五藏,他们的结集称为“窟外结集”,或“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
在佛陀去世后一百一十年(大约是公元前370~380年)的时候,由于“十事非法诤”事件,教团开始了第一次分裂。
十事非法诤事件,发生在毗舍离城,是该城比丘在戒律上的偏差行为。毗舍离城的比丘,在每月的八日、十五日等几天,持着盛了水的钵,站在街头向路人募化,声称投钱入水者可获吉祥。路人有投钱者,也有非议出家人不该向人募化财物者。据说的耶舍长老途经该地,获知此种情形,便加以制止。该城比丘不服,反而共逐耶舍。耶舍奔走各地,联络诸上座长老。诸长老一致谴责,毗舍离城的比丘就与他们争辩。
事实上,毗舍离城比丘违犯戒律的行为不止这一件,总计有十项。《五分律》中记戴着“十事非法诤”的内容,其名称是: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阇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畜金银净。
以上十条,都是不合戒律的,违犯者是不净。而这些比丘们认为是‘净’,那就是化非法为合法。那时佛去世时间不长,竟然有比丘提出这种主张,就难怪上座部长老们认为事态严重。最后双方协定重行结集,以定是非。这次结集在毗舍离城召开,参与集会者共有七百人,由耶舍长老主持,双方各举出四人为审辩,会中重诵戒律,逐事审辩,结果断定毗舍离城的比丘错,上座长老获得胜利。据说该城比丘不服,另行集合了上万人自行结集,另成团体,名叫“大众部”。从此僧团分裂为“上座、大众”两部,各行其是。由于这次结集,使佛教开始分裂。
这次结集,只是结集律藏,后世称此为“七百结集”,或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是在公元前251年,这时是印度孔雀王朝时代。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代,又有第三次结集的举行。原来阿育王崇信佛教,对僧伽的供养十分丰厚,一般外道穷于衣食者,也改换成僧装,混入僧团,一方面获得衣食供养,同时把外道的教义混入佛法经义中。阿育王为辨别真伪,就有了第三次结集的举行。地点在国都华氏城——即早年的波吒离邑。由长老目健连子帝须主持,千名精通三藏的比丘参加。据说,这一次结集,会中诵出经、律、论三藏,目犍连子帝须以会中辩论的记录,编辑为一部《论事》,计有千条之多,记下了正反面辩论的意见。后来有两百六十多条传下来,这时上座部大众部又各自分裂,《论事》中已有化地部、犊子部的名称。
第四次结集。
在佛陀去世后六百年左右,大约是公元2世纪初期,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时代,还有一次第四次结集。以世友菩萨为上首,有五百大德比丘及五百菩萨(在家优婆塞)参加,造出注释经律论三藏的释文各十万颂——即《优婆提》十万颂以注释经藏,《毗奈耶毗婆沙》十万颂以注释律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以注释论藏。后来只有《大毗婆沙论》流传下来,其他的已失传了。
这一次结集有了文字记录,据说是镂于铜片之上,封于石函之中,不许妄传国外。
注意事项: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总结出的只是经与律,第二次结集,只是重诵律藏,既没有经,也没有论。在第三次结集时才有的论藏。
佛陀的遗教——以己为洲、以法为洲。
洲:是河中的岛,这里的意思是“依靠或工具”。
以己为洲,以法为洲,就是“自皈依,法皈依”。以上教谕,见于《杂阿含经》,也见于《相应部经典》。
结集 时间 地点 参与者 写出的作品
第一次结集,称为“五百结集或上座部结集”。
当时还有“大众部结集”。 公元前485年 王舍城郊外的毕波罗窟 大迦叶、优波离、阿难诵。 《四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八十诵律》
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 公元前370至380年 毗舍离城 由耶舍长老主持 这次结集,只是结集律藏。
第三次结集 公元前251年 国都华氏城——早年的波吒离邑。 由长老目健连子帝须主持,千名精通三藏的比丘参加。 据说,这一次结集,会中诵出经、律、论三藏,目犍连子帝须以会中辩论的记录,编辑为一部《论事》。
第四次结集 公元2世纪初期 迦湿弥罗城 以世友菩萨为上首,有五百大德比丘及五百菩萨参加。 造出注释经律论三藏的释文各十万颂:
《优婆提》十万颂注释经藏,《毗奈耶毗婆沙》十万颂注释律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注释论藏。
后来只有《大毗婆沙论》流传下来,其他的已失传了。
注意事项: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总结出的只是经与律,第二次结集,只是重诵律藏,既没有经,也没有论。在第三次结集时才有的论藏。
三、印度佛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印度佛教大致经过了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四个时期”具体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又分为:A、初期杂密,B、后期密教。
2、从佛学内容发展的角度看,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共经过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具体是:小乘佛学阶段、大乘佛学阶段、密乘佛学阶段。
四个时期与三个阶段的关系,具体如下图:
原始佛教时期
小乘佛学阶段
发展过程 部派佛教时期
大乘佛学阶段,即“大乘佛教时期”
密乘佛学阶段,即“密乘佛教时期”
下面我们就分别具体介绍。
17/10/2009 15:28:45
文章主题:
回复: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tansuo
新同学 初来入宝境 新到结奇缘 开眼拂真慧 立志入统元
注册时间: 15/06/2009 08:11:38
文章: 4
离线
《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之二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第二节 小乘佛学阶段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原始佛教时期
一、佛教诞生时的社会背景
二、佛教诞生时的科技自然状况
三、佛教诞生时的文化背景
四、当时的宗教状况
五、佛陀的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二,部派佛教时期
一、上座部
二、大众部
下面就具体介绍。
小乘佛学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具体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
第一,原始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佛教,这一时期大约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至释迦牟尼圆寂后一百年左右,是佛教的最初传播阶段。
一、佛教诞生时的社会背景
当时的社会情况类似中国的诸侯割据。
公元前六世纪,佛陀出世前后,印度的国际形势,是十六大国、无数小国林立,互相征伐兼并,就象我国的战国时期(公元前六世纪,也正是我国东周的战国时期)。兵祸连连,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森严的四姓制度,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经济分配的不平均,首陀罗种姓的贱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一)、印度人的种姓制度。
印度人的四种种姓制度,就形成了传统的四种阶级,大体如下:
1、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为精神及思想领导的高阶层。举凡军国政治,也都为其所左右。
2、刹帝利:即王侯武士,集军政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3、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4、首陀罗:为地位卑下、生活艰苦的世奴贱民。
上述古印度的四种姓及阶级制度,一直牢不可破,经过三千多年以来,其观念的残存,还未完全泯灭。
(二)、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阶层人的思想及人生历程。
因为婆罗门阶级掌握文化教育,依据“四吠陀”经典而崇尚“神人”“神我”的思想,形成印度历史文化中心的“婆罗门教”,渐次普及影响到印度人三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三阶层的思想意识,始终倾向于出世的沙门(修道人)生活。他们思想的人生历程,概括的分为四个时期:
1、净行时期:即青少年时代的教育生活时期。他们到达一定年龄(婆罗门弟子,从八岁到十六岁之间。刹帝利的弟子,从十一岁到二十岁之间。吠舍的弟子,从十二岁到二十四岁之间),便出家就学,学习吠陀等学问。经过规定年限,便有十二年、二十四年等,期满学业成就,便可回家还俗。
2、家居时期:也就是壮年的生活时期,可以结婚生子,负担家庭生活,善尽一家之主的责任。
3、林栖时期:即是中年的栖隐山林,潜心修道的生活时期。因在壮年时代,已经完成人生家居的义务,从此深隐高蹈,勤修苦行,学习各种禅定思维的方法,以求“神我”的升华。
4、遁世时期:由中年的修行,进入衰老岁月,修行生活,经告一段落,身心绝对净化,道果业已圆成,从此便遁迹山林,脱屣尘境,再不参预世事了。
这种理想的人生,除了婆罗门本身的倡导和享受以外,其余刹帝利和吠舍两阶级,也可效法。但贱民阶级的首陀罗,却永远无法分享,这种宗教生活,根本就被禁止。因此,有了刹帝利的反感,逐渐不满婆罗门所领导的思想旧规,他们脱颖而出,对于宗教、哲学、文化、教育等等,都有新思潮的鼓荡。从而寻究真理世界的真谛,研求“神我”灵魂的究竟,乃至探究宇宙万象的根源,以与婆罗门的传统精神互相抗衡。但婆罗门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动,婆罗门的思想,仍是深入难变。
二、佛教诞生时的科技自然状况
在佛教诞生的时代,是科技水平很低的封建社会。
三、佛教诞生时的文化背景
(一)、印度早期的文化状况
任何一个宗教的成长,必然有它的文化背景。佛教的诞生也不例外,在它之前的文化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具体是:《吠陀》时代、《净行书》时代、《奥义书》时代。
1、《吠陀》时代。
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雅利安人之侵入印度。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界有极大威力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火昼夜等,不能理解,以为各有神祗司理,他们礼拜诸神,颂赞诸神。所以,有许多想象力丰富、词句美丽的诗篇。这些赞歌由七个家族分别保留下来,到后来有了祭祀的仪式,祭司们把古代赞歌加以汇集,应用到祭祀上,祈求子孙繁衍,家畜增殖,降雨丰收,战争胜利等等,这就是最古老的吠陀圣典,黎俱吠陀。
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是智识的意思。雅利安人称此为七戢所作,是天启的圣典。黎俱吠陀的完成,大约以公元前一千二百年为中心。此后的一两百年间,又有沙摩吠陀、夜柔吠陀的编集,最后又有阿达婆吠陀的出现。阿达婆吠陀,是在该地者着达罗毗荼人间流传的降福、攘灾或咀咒仇敌的咒语,为雅利安人吸收采用到祭典中,而取得第四吠陀的地位,四吠陀的完成,大约是公元前八百年间的事。这四吠陀的内容,大致如下:
(1)、黎俱吠陀:四吠陀中,黎俱吠陀是最原始的一种,这是雅利安人居住在五河地区的时候,诗人歌颂大自然的诗句,及招请诸神至祭祀场所的赞歌。这是在祭祀的时候,献给诸神的赞唱。
(2)、沙摩吠陀:这是苏摩祭时所用的赞歌,由一千五百四十九颂所组成,分为二卷。多是预祝丰年的赞歌。
(3)、夜柔吠陀:这也是纯为祭祀用的赞歌,它的出世较晚,约是雅利安人离开五河,移居阎牟那河拘罗地方的作品,它是由韵文与散文混合而成的。
(4)、阿达婆吠陀:阿达婆吠陀与前三者不同,前者是公认的圣典,而此则全是个人招福攘灾、咀咒仇敌的咒法,古代印度称前三吠陀为“三明”,视为三位一体,这些则是后来附加的。
2、《净行书》时代。
时代渐次进步,《吠陀》的哲学理论,不能尽合人们的要求,于是才有《净行书》的兴起,促使婆罗门阶级而形成巩固的婆罗门教。《净行书》,包罗万象,是印度原始宗教婆罗门教的哲学宝典。《净行书》的要义,大部分仍然继承《赞颂》的祭祀歌咏、祈福禳灾的方式。在它的宗教哲学方面,对于吠陀哲学中造化一切主神的原人论,加以蜕变,崇奉一个造物主宰的神,它是梵我不二的。这个主神,便是‘梵’。梵,就是绝对清净至真的意思。人性的我,与梵我不二,类似于后世儒家的天人合一,和其他宗教的神我合体的意思。后来这个大梵的宗教意识,与梵我不二的哲学,一直深植于印度哲学的思想之中,直到现在的印度教和瑜伽术等,他们的最高目的,还是企求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但由崇奉《净行书》形成的婆罗门教,同时仍依循吠陀传统,崇拜自然伟大,采取下层阶级普遍敬奉的阿修罗、恶鬼、罗刹等神怪,一律加以尊敬。
《净行书》与婆罗门教相比唯一的特点,就是加上宗教哲学的因果报应。众生业力流转生死轮回,由于宿世不同善恶的种因,便有今生各别苦乐的果报。因此才有所谓“上天堂”与“下地狱”的说法,这就是业果报应的最初来源。
3、《奥义书》时代。
初期奥义书的出现,是公元前七百年间的事。
奥义书,音译优波尼沙陀,有“近侍”、“侍坐”的意思。意思是说:这是师徒近坐,所传达的秘密教义。《奥义书》,是印度的宗教哲学,不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作品,那是历时数百年,无数婆罗门学者思想结晶与知识分子和平民普遍的哲学总汇。
近代学者研究,总共有二百多种,后世所流传者通常说是一百零八种。以其文体、语法内容来区分,可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的奥义书。出现在佛教之前,约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间,全部是散文体裁。
(2)、中期的奥义书。是公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间的作品,其中以韵文为主,间有散文。
(3)、后期奥义书。是公元前二百年,至公元后二百年的作品,也是以散文为主。
《奥义书》的主要思想是:
(1)、确定梵我不二
无论在形而上的造化主的本质,与形而下的自我的本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世界万象,本来就与我同根所生。《净行书》的哲学,由肉体的生命说到心灵的生命,但到此为止,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奥义书》却把潜在身心内部的自我,分成五藏与四位。所谓四位,就是:醒位、梦位、熟眠位、死位。所谓五藏,就是:食味所成我、生气所成我、意识所成我、认识所成我、欢喜所成我。这个“欢喜所成我”,就是灵魂自我的至高无上,绝对快乐的境界。
总之,《奥义书》的梵我哲学,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个人的小我,超脱升华而归到大我的大梵里去,如百川汇海,整个宇宙、各种事物,无非就是一个大我的变化而已。
(2)、大梵化生万象
这个世界的万象,包括天人动植飞走等生物,都是大梵的化生,它由地、水、火、风、空五大种子,化生卵、胎、热、湿、马、人、象,动植飞走等物类。好象大海扬起的波浪,变幻生出各种现象。它并无目的,只是游戏性地在变化,所以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只是一个梵我是实存的。从大梵生起世界万象的程序,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先由名色的我(可以说是抽象观念的主观作用),开展这个世界。
第二,再有太初的我,生起欲望,由于欲望的想象,才流出水、火、大地等三大原素,做成人我。
第三,由人我的化合,进入其他各种现象。
第四,由我再造世界,才有海和风,生命和死亡。梵我从生命类的顶门进入,做成人我。
人我也就是“有情”的中心。所谓“有情”,包括很广,天人的群类,和世界上的各种生物。梵的自性有两面,第一,可以始终保持本体的本位。第二,发展做成一个生活的人我。换言之,一面有力量组织成人我的身体(似肉体的);另一面又变做一个生命的力量,进而成为有情物的命(类灵魂的)。肉体的部分,有五种风与三德,五种风相似道家所谓的气机,有呼、吸、介风、死风、消化风等。三德就是喜、忧、暗。梵我被肉体和心识所包围,不得解脱,犹如禁闭在牢狱中一样,它水远在心脏内底的小空处。永久禁闭着我的有关机能,便是生气(呼吸)根、意等作用。眼、耳、鼻、舌、皮,名为知根,是认识的泉源。手、足、舌、排泄器官、生殖器官等,名为根,足意志的泉源。中间联络的主管,就是意。醒时,由五风与根等,全部都在活动。梦时,只是五风和意在活动。睡眠时,意也休止,只有五风在活动。觉位,便是解脱的境界,正是那个无喜、无忧、无痛苦、无快乐的梵我的欢喜地。
(3)、轮回与解脱
人我有情的命运,只有两条路。一是,跟着现象在继续变化,便是轮回。二是,返还到大梵的本位,便是解脱。有情界不能解脱,便都有天、地、空三界中轮回五道四生。五道,便是:天道、祖道、人道、兽道和地狱道。四生,便是:胎、卵、湿、化四类生命。《奧义书》最终的目的,就是求得解脱,脱离罪恶和烦恼,就是悟得人性中唯一不二的梵净。人之所以不能还到梵净,是因为无明的障碍,反之,明了就可觉得梵净。人们怎样才可以返还梵净呢?只有修习禅定和瑜伽,抑制感觉和表象的活动,念诵梵的表征唵(嗡)字的密语(密咒),念念相续,就可以渐渐把握身心,进入真净的梵我和大梵重新合一不二的境界。
现象界的轮回也可以分为三条途径:
第一,一个人如果恭谨如仪的从事祭祀,死后便能由天道而生于太阳的世界,回归于梵,获得永恒的幸福。
第二,一个人如不能恭谨如仪的行祭祀,死后则经由祖道生于月的世界,转生为人。
第三,行恶者则生于第三道——兽道或地狱道。
这一业与轮回的理论,后来被佛教加以融摄,并改变了其内容。
综观印度的宗教哲学,由《吠陀》经典到《净行书》,再变而为《奧义书》,探讨宇宙人生的态度与方法,越来越严密,內容也逐渐充实而包含广博,但《奧义书》的思想,矛盾百出,仍然不能跳出婆罗门教的范围。
(二)、在佛教诞生时,当时的文化思想状况
当时的文化思想情况是:当时是一个邪说充斥、思想混乱的时代。
追求真谛的精神,也是人类潜在的愿望,于是追求真谛的各派哲学便从“宗教哲学”中脱颖而出,在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前后期间,各派哲学纷纷独立,都自有它的哲学系统,和思想组织的体系。按照一般研究印度哲学的习惯,都称它们为“正统六派、异宗三派”。所谓“正统六派”,指数论、瑜伽、胜论、正理、弥曼差、吠檀多派。这六派仍然承认《吠陀》以来哲学的权威,可以说是婆罗门教的“正统派”。所谓“异宗三派”:指佛教、耆那教、顺世派。这三宗是“反正统”,不承认吠陀思想的权威。
“正统六派”的大体内容如下:
1、数论派。
数论派的世界观是二元论,说宇宙的根元,有物质原理的自性,与精神原理的神我,由这两种的发展,而用大我慢、五知根、五作根、心根、五唯、五大、二十三谛等来说明各种现象。
数论派的哲学,首先便是确定这个现实世界,纯苦无乐,要求解脱,必须先了解苦因,但它认为生天、祭祀、祈祷等方法,并非究竟解脱。这个世间,为三苦所逼:(1)、依内苦,包括病苦(风、热、痰等)和心苦(可爱别离、怨憎聚会、所求不得、有生就苦)。(2)、依外苦,不能摆脱物质世界的迫害等。(3)、依天苦,不能脱离自然界的束缚等。
他们建立因中有果论,立自性神我二元的根本原理。同时又建立二十五谛为宇宙人生的真谛。立三种量论:(1)、证量(又名现量,不含推比的直觉经验)。(2)、比量(由推理而得的知识)。(3)、圣言量(以圣者的教说为依据量知事物)。正理派在这三种量以外,又加比喻量。因此认为神的存在,不能证明,就是不可知数,所以接近于无神论者。所谓二十五谛,如附表:
非能造
非所造者 神我
能造者 自性
能造所造者 大(觉)我慢
五唯:色、声、香、味、触。
所造者 五 大:空、风、火、水、地。
五知根:耳、皮、眼、舌、鼻。
五作根:舌、手、足、男女根、大遗根。
心根
数论派的哲学思想,显然由婆罗门的宗教意识脱颖而出,倾向于理性的探讨和生命的研究,要求解脱轮回而证道果。中国《大藏经》中数论派的典籍,有真谛所译的《金七十论》,可供研究。但整个思想系统,和理论的条理,仍然缺点很多,不能自圆其说。
2、瑜伽派。
瑜伽派依数论派思想,成立瑜伽哲学。
瑜伽派的哲学思想,本来与数论派如出一辙。只是数论的宗旨,大有倾向无神论的成分;瑜伽派却建立超然一尊的神“大自在天”。瑜伽的意思,有冥想观行,天人相应的作用,所以有的译为“相应”,有的意译为禅、禅思、禅观。《瑜伽经》分为四品:
一、三昧品(禅定中的觉受),阐述三昧的本质。
二、方法品,阐述入三昧的修炼方法。
三、神通品,阐述神通的原理和它的种类。
四、独存品,阐述最高的目的,达到无束缚,绝对自在的神我境界。
瑜伽派的哲学,大体与数论派相似,只把“自性”改作第二十四谛,把“神我”作第二十五谛,立大自在天(伊湿伐罗)为第二十六谛。自在天是无情、无想、无业,不受业果,超然于苦乐业报以外,扩展至超时空的大神我。它是一切天人师,它的表记密语是梵文的唵(嗡)字,念诵它就可以得到相应。但瑜伽派所立的神,与人我的身心,又是不可分开的,所以他们的修炼方法和原理,又都从心理与生理入手,绝欲清心,自求解脱。
瑜伽的修炼方法,由八支行法而达到神通解脱的境界。所谓八支行法,便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
(1)、禁制。就是行为的戒律,要守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贪的五戒。
(2)、劝制。就是清净的行为,要知足、苦行、学习念诵和记诵,虔敬大神的五事。
以上两条,无论修道与在俗,都应共同遵守。自第三坐法以下,就只宜修炼瑜伽行者的特别修行。
(3)、坐法。共有八十四种至九十六种之多,有莲花坐、狮子坐、鸡坐、拜坐等等。还有双手十指结成的手印(有许多种),这些都是达到神通成就的秘密表记。
(4)、调息。练习呼吸气功的各种方法。
(5)、制感。控制身体的感觉,有收摄六根的龟缩法等,可以达到如动物冬眠的状态。
(6)、执持。使令此心不动,断绝一切妄想,制心一处。
(7)、静虑。由持心不动,可使境与心冥,得浑然合一的禅定。
(8)、等持(即三昧,或称为三摩地)。终使心如虚空,境照万象。由执持到静虑和等持三支,是瑜伽的中心行法。由此而获得不可思议的神通和智慧。换言之,最后达到启发自我不可思议的潜在力量,从自性而获得解脱,进入智慧的境界。但三摩地也有深浅的不同,大体分有想(有思维)、无想(无思维)两种。无想就是无想定的最高境界,由有心到达无心的妙境,可以使神我超然独照。修习瑜伽,能够成就神通。据《方便心论》所记载,瑜伽外道有“八微”和“八自在”说法。“八微”就是四大(生理变异)和空、意、明、无明。“八自在”就是能小、能大、轻举、到远、随心所欲、分身、尊胜、隐没(隐身)。
瑜伽派的哲学,与其说它是学术思想,不如说它是实证主义,它的理论,也由于上古以来《奥义书》的层层蜕变,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用身心求证宗教哲学的真谛,所用的方法,是近于科学的。印度任何宗教与学派,求证的方法,都离不开瑜伽的禅观,佛教也不例外,只是求证所得的,有程度深浅,与见地正确与否的差别。
3、胜论派。
胜论派对于现实世界,立足于多元论,主张物理的世界观,用实、德、业、同异、和合、根本六句义的六种范畴,说明一切。
胜论派:梵语“吠业史迦”,又译作“卫世师”,有差异、特性等意义。初以六句义立宗,后又演为十句义。中国《大藏经》中收藏有玄奘法师译、慧月论师著的《胜宗十句义》,大约如下:
(1)、实,梵语“陀罗标”的意译,说宇宙万有实体的本质包括时间和空间(体)。
(2)、德,梵语“求那”的意译,说宇宙万有的现象(相)。
(3)、业,梵语“羯磨”的意译,说万有的作用(用)。
(4)、同,说万有各种现象不同中有共同的原则。
(5)、异,说万有同中有各自差异的特性。
(6)、和合,说实德、能所等,全体与部份等类之间的关系。
(7)、有能,说万有实德业本身的功能。
(8)、无能,说自果自生,不涉他果。
(9)、俱分,说同体中互通,例如人和人。非同体中互异,例如人非禽兽。
(10)、无说,说万有及各种现象毕竟的不存在。
“十句义”是胜论派的总纲,由十句演绎分析,内容包含心理、生理、物理、精神、时、空等理论。对于物质世界,他们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同时建立极微的学说,分析物质大种,相似于现在通行的微细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以及元素粒子物理学等等的学说。认为极微无数而常住,由不可见力,集合离散。分析到无可分处,就是极微,并无别有所造的主宰。极微不可见,不可再分析,它永恒不变不灭,无始无终,它的形状是圆体的。它如光尘(日光中的飞尘)的六分之一大小。但是地水火风四大的极微,又各自不同,它们有色、味、触,犹如液体,极微互相拥抱,成二重极微,名为“子微”。三个二重极微相合,成三重极微,名为“孙微”,它的大小就和光尘相同了。四个三重极微相合,成四重极微等等,这样辗转相依,形成三千大千世界。
这一理论与希腊初期哲学的原子论、唯物论、与中国《易经》的阴阳学说,有些地方有异曲同功之妙,近于自然科学。但这种学说因发生在印度,而印度文化的传统精神,最后的宗旨,都是要求超脱人间世界,所以胜论派最终的目的,仍然为求精神的解脱,并不向物的方面上研究发展。胜论派的特点,是因中无果论,而且趋向解脱之道是求真知灼见,等于是纯朴的知识论。《大藏经》中,有《百论疏》、《唯识述心》等可供参考。
4、正理派。
正理派:梵语“尼夜耶”,有推理和标准的意思,通常译成“正理”,就是印度因明学的宗祖学派。正理派以胜论思想作背景,发展因明的“正理”,确定认识的价值。
正理派开创的目的,仍然在求真知,达到智慧的解脱,后来演变成为因明,有五支因明的宗、因、喻、合、结。及三支因明的宗、因、喻。严谨的推理体系,都只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种方法论,并非正理派的大目的。有人认为西方逻辑的发展,与印度因明大有耐人寻味之处。
5、弥曼差派。
弥曼差派:梵语“弥曼差”有思维考察和研究的意思。弥曼差的哲学,可以说是研究婆罗门教仪的教义,阐扬吠陀思想的宗教哲学。他们发挥阐扬《吠陀》的祭祀和教法的正统解释,思维考察《净行书》的内义。因此创立“声常住论”,认为《吠陀》经典的文字语言,除了“语意”以外,它的文字“语性”,还是永恒、共同、常存而不变的。《吠陀》的文字,就是天启的经典,不容否认就是真理,而字声都有极神秘的力量,《吠陀》为最高无上的原理,所以梵文字声,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种哲学的基础,是后期佛教——密教咒语的理论根据,非常有力。至于建立理论的方法,并不是法定的盲目迷信,它也以因明论理方法为依据,建立量论。有经验实证的现量,推测而知的比量,还有比喻量和义准量。它完全维持古典的婆罗门教思想,反对佛教的非仪式主义。但却不能建立唯神存在的理论,所以才有吠檀多派的兴起,来补救这个缺憾。
6、吠檀多派。
吠檀多派,继承《奥义书》的哲学。实质上,吠檀多派和《奥义书》都是继承《吠陀》,然后,稍加修整,另换一番新的面目,而形成的。
“吠檀多派”是继弥曼差派之后兴起的,也反对佛教哲学,极力维护《吠陀》和《奥义书》的真理,以建立一个一元论的梵为究竟。
“弥曼差派、吠檀多派”这两派虽然时代较晚,但因为它是印度宗教哲学的大系,其学说影响人们的思维很大,所以通常都与前述四大派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可见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从《吠陀》到《净行书》而后发展到《奥义书》,然后,演变成各派的哲学,以及与释迦牟尼同时并存的六师外道的学说等。
关于“本体论”的几种主要观点。
对本体问题——形而上的本体,更是异说纷纭,立论各异。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多种观点。而对宇宙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本体,有永恒实体之说,有归于断灭之说,这即所谓一元、多元,断见、常见。
1、早期的婆罗门教,以创造支配宇宙人生的最高神为永恒的存在。这最高的神,虽以时代不同而名称有所改变——如生主神,梵,但都是一元有神论的神祗。奥义书以哲学立场讨论这一问题,以宇宙原理的“梵”与个人原理的“我”一体无别,主张“梵我一如”,以此为永恒不变的本体,这是哲学上的一元论。
2、自由思想家的沙门集团,多是主张多元论。如六师外道中的婆浮陀伽旃延,以地、水、火、风、乐、苦、寿命等七原素为七身,此七原素是常恒不变的存在。末伽梨俱舍梨于七原素之外,更加上空、生、死、得、失为十二种要素。“尼干陀若提子”把存在分为灵魂的存在和非灵魂的存在,灵魂的存在不但包括人和动物,甚至于连植物、地、水、火、风等无生物也是灵魂的存在;非灵魂的存在则有法(运动原理)、非法(静止原理)、空间、物质要素四种。而这四者也是常住不变的存在。这四者再加上灵魂,共有五种实体元素,称之为“五有身”。
3、形而上的本体,有一元、有多元;而本体的存在,有认为永恒的存在,有认为存在并不是永远的,终归于断灭空无。佛教称前者为常见,后者为断见。常见者认为灵魂在今生肉体死亡后,来生之前是常恒存在;断见者认为人受生之时,灵魂从空无转于肉体,肉体死亡,灵魂也随之消灭。这完全是唯物论的论点,肉体之外没有灵魂的存在。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即是这种主张。在此常见断见之外,还有既不属常见又不属断见的,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散阇耶毗罗胝子就这一派的领袖。
后来佛教把这些不同的理论归纳起来,有六十二种之多,即所谓“六十二见论”——佛家认为这是六十二种错误的谬见。这六十二见再加以归纳,就是后来佛陀所不予置评的“十无记或十四无记”。
引用网址:http://ltsmjs.spaces.live.com
17/10/2009 15:30:02
文章主题:
回复: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tansuo
新同学 初来入宝境 新到结奇缘 开眼拂真慧 立志入统元
注册时间: 15/06/2009 08:11:38
文章: 4
离线
《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之三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四、当时的宗教状况
佛陀出世的前后,可以说是宗教林立,当时有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托钵乞食,栖止山林的修道者为数极多,其中名气最大,弟子众多的,要以“六师外道”、“异宗三派”为代表。“异宗三派”:佛教、耆那教、顺世派。
外道:梵音底体迦,译曰外道,也称为“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它教派的名词。最早,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原意是“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经典称为“内典”,佛教以外的经典称外典。到了后世,在这个名词上附加上了异见、邪说等意义,就成为一个含有侮蔑意义的贬称了。
1、顺世派
这一派的学说,相似于近代的唯物论,又近于现代新兴的存在主义。因为他们的主张,都是依循现实世间,执着情想而建立理论,所以叫做顺世派。
顺世派否定一切宗教的权威,认为除了直接感觉以外,没有可以相信的东西,用推理所得的结论,也是靠不住的。这个世界,除了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地、水、火、风四大物质以外,没有一物是真实的存在。四大互相集合,构成一切生物和人们的身体牛命,产生感觉和知识,像发酵的物体,自相变化一样,精神的现状,也是物理的作用。总之,离开物质,就没有什么叫做精神的存在。所以人们只须凭自己的感觉所欲,猎取快乐。在有此身体存在的期间,满足自己的欲望,便是人类究竟的目的。快乐世界以外,不会另有什么理想世界。他们充满着浪漫情调,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极主义等思想很相同。他们主张自然无因论,唯其无因,所以无果。他们歌唱说:无天堂,无解脱,无精神存在,无他界此方,因此也没有业果报应。其实,这种思想,在人类的矛盾心理中,永恒而普遍的存在着,众生常在梦夜中,虽有晨钟暮鼓,又奈之何!在释迦牟尼传教的当时,这个学派,也是很有力量的。
2、耆那派
耆那派的开创祖师,是伐弹摩那大雄,他和释迦牟尼同一时代,出生在吠舍离近郊的刹帝利族,二十八岁出家求道,修行十二年,自认为已大彻大悟,得胜者就为“耆那”等称号。在他后半生的二、三十年间,便组织沙门群众,游化摩揭陀、吠舍离两国之间,最后死在摩揭陀的波婆村。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分为两大派,一白衣派;二裸形派(天体派),或名为空衣派。佛经中称他为尼乾子。当摩揭陀国有大饥馑,僧统婆陀罗率领他的一派,移往南印度。其余留在摩揭陀的一派,结集经典。但另一派,不承认这个结集,而且认为南方主张裸形(天体)派的才是正行。摩揭陀派穿白衣,因此就酝酿白衣派和裸形派分裂的运动,到了公元一世纪时,实际分裂。后来更又分出许多支派,直到现在,南印度若干修道的人,还是如此。
耆那教的哲学思想,大抵和数论“心物对立”说相同,认为精神性的生命,是有命有灵魂的。物质性的生命,是无命非灵魂的。他们是纯粹的二元论,但又认为精神性的生命,也不外乎物质。他们又立七谛的学说,就是年命、非生命、漏(非生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解脱,再加善、恶二谛,又成为九谛了。在哲学的基本立场上,是二元,或多元说,始终自相矛盾的。他们以生命和非生命二谛,作为生死业果与解脱的要素,其余都是由此二谛划分。他们认为生命是本来自性清净的实体,因被非生命(物质)所掩蔽,才丧失它本来的光明。一切生活行为就是业(羯磨),有业渗透到生命里去,便叫做漏入。所谓业,又是微细的物质,身体运动时,便流出微细的物质,所以这个身体,就是业身。业身又系缚生命,和非生命结合,轮回诸道,受苦受乐。要脱离轮回,便需修苦行,制止业流进入生命,就是制御。制御达到旧业灭了,新业不生,就是寂静。再进而灭了一切业,生命和物质分离,上升到超越世间,才是解脱。
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类似现在物理学的磁场说法,非常有趣。那就是把生命分做虚空、法、非法、物质四种。四种生命统一,叫做实在体,构成宇宙全体的便是它。虚空,是大空处,是万有群象成立和活动的场所。这个场所给予一切以原则,虚空本身是唯一、无限、常住、无作。们又说虛空,是概念上的空间。法,是运动的条件,也就是运动可能的空间。非法,是静止的条件,也就是静止可能的空间。法和非法,都是常住、唯一、无作的独立实体。物质,便是色、香、味、触、声等组合或分离的粗细形状,包括暗影和光热的物体。细物质就是微,微就是原子;粗物质便是复合物。原子不一定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它微细地占有空间当中的一点,运动极速,好像干和湿的互相结合,便成复合物,因此就构成事物了。生命、法、非法、物质,升存在虚空中的,就是世间现象。超过这个虚空(物质虚空),就是出世间。他们认为涅槃是流转的解脱。佛教有佛、法、僧三宝,他们也说有三宝,那就是正信、正智、正行。他们赞成修苦行,承认四姓的阶级,有的教法和婆罗门教一样。但排斥《吠陀》,禁止祭祀,戒除杀生,这些精神又和佛教相同。
3、六师外道。
(1)、富兰那迦叶。
他认为:一切没有善恶,也没有罪福的果报,也没有上下等业力的分别。这种思想,似乎因顺世派的观念而来。
(2)、阿夷多翅舍钦婆罗
这是一位彻底的唯物论者,也是否定因果、业报轮回论者,他不承认物质外有精神的存在。这一理论似乎是由顽空的观念而来。他说: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悉皆败坏,诸根归空。人若死时,床舁举身,置于冢间,火烧其骨,如鸽色,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为断灭法。
(3)、迦罗鸠驮迦旃延。
他认为人若杀生,心理如果无惭愧,结果就不会堕在恶道。犹如虚空,不受半点尘水一样。如果有惭愧,就入地狱,犹如大水,渗透滋润大地一样。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是自在天所造作。所以人没有罪福可言,人类的行动,都是机械的,造就这个机械的巧匠,便是自在天。这种思想,似乎因瑜伽派的理论而来。
(4)、末伽梨拘舍梨。
他是一位宿命论者,他认为人生苦乐不由因缘,唯为自然所产生。他还认为: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即地、水、火、风、苦、乐、寿命。这七分法,是不可能毁害,永恒安住不动的,所以投之利刃,也无伤害,因为没有受害者及能死者的原因。这种思想,近于唯物观念,似乎因胜论派的极微论的观念而演变。
(5)、珊阇耶毗胝罗。
他的学说有两个要点,第一推崇世间现实的权力。笫二存有宿命的观念。他们认为王者所作自在,物死又可重生,人死也可重生,犹如草木的秋杀冬藏,春来还自重生,所以人死命终,还来生此世间。至于一切苦乐等级,并不由于现在世的造业而来,都因为过去的关系。现在是无因的,未来是无果的。但现在的行为,若持戒勤修,努力精进,遮盖现世的恶果,可以得到无漏。因得到无漏,可以尽了过去的业力,能够使苦都尽,众苦尽了,便是解脱。这种思想,似乎因数论的因中有果论成来。
(6)、尼干陀若提子(尼乾子)。
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与佛教很接近, 主张有因果业报,以修苦行为解脱方法。信徒须守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无所有(财物)。耆那教的戒律严谨,信徒有强固的向心力,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外,与佛教并存的两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数十万耆那教信徒。
五、佛陀的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在印度,婆罗门教是传统的宗教,是上三种姓一致的信仰——首陀罗是奴隶族,没有信仰宗教的权利。但由于僧团发展迅速,许多婆罗门种姓的子弟,也都皈依到佛陀座下,这就引起了婆罗门的妒忌与敌视。所以佛陀一生游化,并不全是所到之处,天人拥护,也常遇到婆罗门种姓的抵制。据阿含经所载,佛陀有一次在婆罗门族的五苇村托钵,一粒米也没有要到,那叫做:“带着干净的钵回来”。有一次到那罗聚落乞食,一个名叫婆罗豆婆遮的婆罗门说:“沙门呀! 我们播种、耕田才得到食物,你为什么不播种耕田呢?”
佛陀传教,始终没有进入婆罗门教的根据地——阎牟那河地区。大目健连晚年出外传道,为外道乱石砸死。
引用网址:http://ltsmjs.spaces.live.com
25/10/2009 16:28:04
文章主题:
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冰焰烈火鸟
2、上义士 上义培勇姿 出入带香色 周栏执文章 造作合此身
注册时间: 01/06/2009 15:10:50
文章: 20
离线
看看..............
13/12/2009 12:42:00
文章主题:
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观江雪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20/09/2009 00:54:13
文章: 92
来自: 北京
离线
太好了,现在就需要这样的书,已经出版了吗?书店里能买到吗?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3/12/2009 12:43:20
瞬然已在云床坐,云外又漂杏花雨
13/12/2009 20:08:04
文章主题:
回复: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认识佛学文化》
hbxjcg
新同学 初来入宝境 新到结奇缘 开眼拂真慧 立志入统元
注册时间: 08/11/2009 11:15:44
文章: 1
离线
佛陀只是印度的一个修行不错的人,只此而已!!!!!!!!
论坛首页
»
佛学纵横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