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小杨学佛写的文章  XML
论坛首页 » 佛学纵横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小杨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注册时间: 22/01/2008 21:05:18
文章: 1715
离线

近日翻检电脑,得旧文一篇,当初本来是要写给一个小孩的,断断续续写好几千字,现在因为工作很忙,已经没有时间写完,暑假又要去北京,所以还是发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虽是旧日残篇,但确是我曾经走过的路。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1/02/2011 15:10:22

小杨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注册时间: 22/01/2008 21:05:18
文章: 1715
离线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经曰:
【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
心得:
“多闻圣弟子”,何谓多闻?人生于世,有内外两事要做,内者修真,外者应事。修真固需要理法并行,世事尤其需要很好的处理,“世事嘈杂乱如麻”,“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一个连生活都处理不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把修真修好的,就算勉强去修也只是练一些功夫,所谓修真要以“道心”用事,不可以“人心”用事,按佛家讲要是中观正论,活在当下,不可以落于“常”,比如贪得心、欲求心、有为心,要练出何种盖世神功,不可以落于“断”,一味的克制、压抑自己的念头和欲望。那么要怎么办呢?要学习道理,要学习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态去真正的修真,也要学习具体如何处理生活的方法。而且这些事情,修真的大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过程,一个方法,由有为有相,到无我无为,我想“多闻”,向善知识学习道理应该是第一步吧。关老说“有为之极达于无极”。
能“多闻”者必须先放弃自己的固执,有一种认认真真的生活态度,是一个老实修行的人,是一个凡事都去认真探索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会逐渐的柔软,我们修真要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我想这就是我们无为的开始吧。人要去掉自己的固执己见是不容易的,当年三丰祖师“论三教经典吐辞滚滚”,三丰祖师是一个多闻的人,是一个不固执自己的见解的人。今天我们作为三丰祖师的徒子法孙,要向祖师学习。说到这里有一个故事:
《圣经》中耶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耶稣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有智慧有慈悲的人,但是基督教发展到今天他的有些徒子法孙怎么说呢?“耶稣讲了,耶稣就是真理,耶稣就是道路”!何其悲哀也!本来是为了追求理想的智慧,发展到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崇拜的宗教。武当本有规矩:“言祖不言师”,为何要这样?一是对祖师的尊敬与怀念,我们都是替祖师弘法,另外一点也是让我们牢记祖师的风范与本意,武当《太和养真篇》有一句“宗风刻刻念师尊”,修武当功夫要求“师”“法”“祖”三尊圣念刻刻在心,我们要体会祖师的本意,向祖师学习。无独有偶我碰到一个修藏密红教的的人,问她师父是谁,她也只回答“莲花生大士”,言其红教祖师,和我们武当一样啊。阿含经中有一个尊者须菩提拜佛的故事:
尔时,尊者须菩提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在一山侧缝衣裳。是时,须菩提闻世尊
今日当来至阎浮里地,四部之众靡不见者,我今者宜可时往问讯礼拜如来。尔时
,尊者须菩提便舍缝衣之业,从座起,右脚着地。是时,彼复作是念:“此如来形
,何者是世尊,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见者复是地、水、火、风种
乎?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如世尊所说偈言: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
   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
   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
   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
   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
此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容有教、有授者,诸法皆悉空寂。何者
是我?我者无主。我今归命真法之聚。”尔时,尊者须菩提还坐缝衣。……
是时,(优钵花色)比丘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我今礼最胜尊,今日先得觐省
,我优钵花色比丘尼是如来弟子。”
尔时,世尊与彼比丘尼而说偈言:
   善业已先礼,最初无过者; 注:此处“善业”即是指尊者须菩提。
   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
   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我们学武当的功夫和文化应该以祖师的心意为心意,要多学道理,多练功夫,要实修实证,不能发展为另外一种迷信的崇拜的宗教。
何谓“多闻圣弟子”?我们多闻当然要向善知识学习道理,但是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坏人,在我们得到真正的智慧之前,我们自己的判断是不可信的,“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方可信汝意”,实在的说,在自己没有真实的判断力之前,只能是别人说什么,自己听什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听道理和那些不是想追求智慧解脱的人听道理有没有区别呢?有的:一,最根本的,同样听道理,发心不同,我们的发心是对宇宙人生疑问的思考,是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和烦恼,不追求智慧解脱的人听道理听了只是听过而已,由于自己心中没有疑惑,所以没有什么大的收获。二,我们在听道理的时候由于有追求有疑惑,所以别人讲的我们会去思考,他讲的道理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让我们举一反三,别人讲的是一个点,而自己收获的是一个面。三,别人讲的道理我们听后要去实修实证,在实证中检验他说的道理是否正确,再有,这里也有一个当机的问题,也许别人讲的是对的,但是自己能不能做到?道理只有在实修实证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四,禅宗有一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正的宇宙人生实相是和语言没有关系的,所谓语言只是一个方便,如果在多闻的时候执迷于语言是不行的。五,传承是修行的前提,能尊师敬法才可能做一个“圣弟子”。
我们修行要得到智慧,我认为智慧有四种:闻所智慧、思所智慧、修所智慧、证所智慧。在我们多闻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好的、积极的道理,但是今天的社会很复杂,尤其是受社会风潮的影响,所谓“邪师遍地,邪见横行”,如果我们学习的是错误的道理就会“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接下来种种的烦恼痛苦就都来了。但是在自己证得真正的智慧之前,自己又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自觉不自觉的学习那些糟糕的观念和道理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肯定地说,只要自己还有疑惑和烦恼,自己就仍然受这些邪见的影响。以我来说,这些年来我逐渐的反思,过去很多自认为正确的道理今天看来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思辨力和抵抗力,学习这些邪见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事实上只要有邪见,自己就一定会受到影响。我对学生讲课常说一句话“除了诱惑,我什麽都能抗拒”,人在邪见面前是很无力的。
既然如此,如何解决?我以为基本上这个是学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只能说尽可能地选择善法、善知识,自己一直有一种一心向善、获得智慧解脱的心愿,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进行衡量,闻思修证,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不断确定什么是自己的善知识。《易经》上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自己的有心留意、真诚追求下,一个一个机缘会逐渐成熟,不断找到、完善适合自己的善知识。选录故事一则以为参考:
葛拉玛经(KALAMA SUTTA)取自巴利<增支部>
当时,葛拉玛人们来见世尊。一些顶礼世尊后坐到一旁,一些葛拉玛人顶礼世尊,跟世尊谈一些话后才坐到一旁,一些报告他们的姓名、字号后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区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说:“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卡莎布塌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世尊说:“葛拉玛人们!你们的怀疑是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是应该的。葛拉
玛人们!你们要: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这就是就是详细的说如何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谓无量心,我的理解,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我是以为应该从“有量心”开始修。要从一个点开始,从在生活中做每一件小事时的心态慈悲喜舍开始,逐渐的扩展到生活中的这个方面慈悲喜舍,就是不断的把慈悲喜舍打成一片,最后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慈悲喜舍,以至于“四维上下,普周一切”。
“慈”,简单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种爱心,对自己对其他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一种仁爱的心态。当然修真人讲的慈不是这么肤浅,但是我以为这是我们可以开始的一个点,慈无量心可以从这里逐渐的培养。“悲”,悲从苦来,对自己的痛苦有深切的体味和反思,对他人的痛苦有观察有感同身受,重要的是不仅仅是以苦为苦,是以不能解脱痛苦为真正的大苦。
“悲”,以不能解脱人生的痛苦而悲;慈,以不忍自己和他人在痛苦的海洋中头出头没、不能止息而慈。
在具体修“慈”“悲”的时候要多思考、观察人生的苦。人生的痛苦都有什么?这个痛苦是如何产生的?这个是需要自己去具体学习理论、具体从每一个小事中去观察反思的。举一个一天生活的例子来说吧:
早晨我们醒来起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睡一睡懒觉挺舒服,可是一睡懒觉一来耽误事情,二来违背自己对自己早起的要求,心中有一种挫败感。可是不睡懒觉呢,一段时间还行,时间长了又觉得很辛苦,心中很羡慕那些经常睡懒觉的人。于是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颠来倒去,会发现怎么做都是苦。到了吃饭的时间了也是这样,是吃多还是吃少?是吃素还是吃荤?你会发现我们总是在这些小事上斤斤计较,没有一个定性,于是我们的痛苦和烦恼就源源不断的产生。那么推己及人,慈悲心就能真正生发出来。
实际上就我的体会来讲,应该是先发惭愧心,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是发慈悲心。这里面惭愧心是基点,没有惭愧心是不会认认真真的坐下来反观自照的,在反观自照后会看到很多现象,会真正明白很多道理,在此基础上才知道慈悲心是怎么回事。有了惭愧心和慈悲心然后才有欢喜心。
欢喜心是什么?欢喜心是对大道的领悟,对缘起的正观,对自我的一种真实承认,对他人和万事万物的礼敬和赞叹。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起嗔心,尤其是发现有些人喜欢在背后议论人,所谓“张家长,李家短,七个蛤蟆八只眼”,如何看待这种现象?首先要明白这宇宙现象界的缘起是什么,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无常的世界,种种现象表面上看有原因,可实际上是找不出原因背后的原因的,譬如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循环下去毫无意义,最终背后的答案是没有答案,而明白没有答案就是答案。写下张养浩《山坡羊》一篇: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
………………………

结尾:
经曰: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小杨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注册时间: 22/01/2008 21:05:18
文章: 1715
离线

与网友谈学佛感慨
xx你好,你的答复在论坛发表后,我很认真的看了,今晚有闲暇,再说一说。
从你的语言文字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你的心情,“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你是慈心善士,与慈悲交流这是我的快乐。
本来你的表述已经很完美,不需要我再说己见,世间人利争不断,所谓“修行人”见争不断,我深知自己的执着与缺点,是不敢再饶舌的,但是这么多年,看到身边学佛的很多朋友,也结合我的经历,还是略说一二,表达一下我的感慨。
先说“小杨老师”,这是你对我的客气,可是“老师”之词我是绝不敢承受的。这么多年下来,我有一个重大的习气上的缺点,就是对“乐”的贪恋,哪怕是一滴一末的小乐,我都未曾真正舍弃,像社会上所说那样“给点阳光就灿烂”,所以你的客气是一种礼貌,可是在我这是不亚于十万万斤大山的沉重,也像李兆生先生说的那样,“要时刻夹紧自己的尾巴”。
李先生曾说警语“贪娱少教”,并要求我们“近道而远俗”,这么多年下来,我为什么修行没有进步?“贪乐避苦”而已。也记得最开始发心修行的时候,真的是貌似勇猛精进,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中琐事的磨炼,渐渐忘记当初的宏愿,心在不紧不慢的日子中沉淀下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今天重新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因地不纯,果即不真”,当初修行,正知正见没有建立起来,看起来是在修出世间法,实际上修的一直是世间法。
想起熟悉的几个朋友来,朋友小马,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久慕大道,发心修行,为求法真的是可以舍身忘躯,有持咒,有念佛,有放生,有禅坐,四处听法会,家中看光碟,哪里有善法,即往哪里行。可是结果呢?在生活的考验面前,种种不如意事变成她心中的坚忍,因为对所学的东西没有正确的理解,更兼所学本来就是纯杂参半,于是身心两亏,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众苦逼迫,我不忍闻,实不忍闻。
再说小贾,当初我们一起走上修行的道路,朋友仗义疏财,我上大学时是他资助我去学道,生活上我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当初我们同流汗,同读书,同议论,也曾一起“乘兴飞跃武当山”,可是这几年下来,一方面确实是他工作太忙,可是另一方面,生活中动他心神他不能舍的东西太多。我曾戏言送他八个字:“有心学道,无力回天”。
说这两个朋友的问题,在我今天所学来分析,都是同一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修行到底是什么,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中有种种方便法门以为助力,这个是出世间法中的世间法。我的修行体会有一点可以说出来供你参考,真正的修行不会太难,像我一开始接触所谓“大乘佛法”,要发大悲心,我的心本来就是一片烦恼,我哪里能发大悲心啊,真正的修行是当下受用,如法去修当下就能逐渐解决生活中的烦恼,越修心越明,越修自己的前途看的越清楚。当然我上次已经说过我还没有见到法,我这仍是一种知见,我已经展现了“我是、我能、我慢”。
你曾经在文章中提到“但是对于这功夫内涵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我还一直没有完全弄清楚,比如它和学佛如何调和,它的全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示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道家文化”,我对于玉环桩曾有一点小小的体会,略偏向于佛家,在论坛发表过,现再抄下来
鸟鸣涧 推玉环桩有感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修什么真?不过是挥一挥手,蹬一蹬脚,闲中偶看桂花落,知道今夕是何夕,而已。
夜静春山空。 “动中静,静中闲”,我得安闲自在,我挥手,我蹬脚,我看一切,知一切看我。
月出惊山鸟, 原来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流动的世界,犹如河水,流动向前,又如大海,泛波无限。
时鸣春涧中。 心胸放开,这真是一个美丽而又精彩无限的世界。
我又推一圈。
以上文字,虽然语义言简,但确实是我的真实体会,供你参考。
对于修行中的佛家道家儒家问题,我一直在学习和思考,没有真实的修证,引用武当先贤的一句话“常伦非大道,大道非常伦”,大道真法需要师传,正像丹经所言“绕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近来练功读书之余,我有一爱好,就是一边读古诗,一边看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潜藏着我们修行所有的法,特别推荐给你,或可效古人献曝之忱。抄录一段:
鹤梦烟寒 水寒春远
凌波横塘路 梅子黄时雨
骏马秋风蓟北 杏花春雨江南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时南国 红花萎地 风雨三千 小杨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60
离线

精彩好文,深受启发,希望能文者多发原创文章,启迪众人,不亦悦乎,是大善也。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脉持宗风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07/06/2008 01:45:36
文章: 41
离线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具是方便法门。
无忧乐境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21:05:32
文章: 2158
离线

独有偶我碰到一个修藏密红教的的人,问她师父是谁,她也只回答“莲花生大士”,言其红教祖师,和我们武当一样啊。



据我所知在藏地为了法脉传承的清净,很多教派上师在传法时是要一一交代自己是从何处得的法,且观想资粮田也是从释迦佛往后一代代祖师直至自己的现世传法上师。

佛教不贬低也不妄论他宗他教,但三教一家之说似乎只是极少数人所宣说。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60
离线

大道无门,万法归宗。
“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无法之极通神达化”,道本一也,而法无边,正所谓:

明月本一轮,朗然入千江,
蟾光照桑海,今古共婵娟。


三教圆融于大道,四海聚会为汪洋,万乘统一于真元,三界共修于一心。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脉持宗风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07/06/2008 01:45:36
文章: 41
离线

还是文熙生先一言中的。
天风海涛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7/01/2008 19:59:37
文章: 73
离线

写得真好,精彩啊!
无忧乐境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21:05:32
文章: 2158
离线

文熙 wrote:大道无门,万法归宗。
“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无法之极通神达化”,道本一也,而法无边,正所谓:

明月本一轮,朗然入千江,
蟾光照桑海,今古共婵娟。


三教圆融于大道,四海聚会为汪洋,万乘统一于真元,三界共修于一心。



个人觉得具是寻求解脱轮回之道,但与初学者而言有几人有智慧能力抉择?且大多数人具是师傅身边学上三两日十数日便返家自修自练。
三界共修于一心和三教一家还是有很大不同,我上贴提出异议是三教一家之说。
小杨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注册时间: 22/01/2008 21:05:18
文章: 1715
离线

武当虽在学术上倡导三教合一之说,而在修行方法上实在是有自己独特的修行次第的,这种方法是从三教来的,或者说她的文化土壤在三教,而实则已经离开三教,是一种崭新的修行体系。
故三教没有合一,文化上三家相互影响,教务上各自独立,修行上各自仍然有各自的修行体系。
这才正是武当的意义之所在,武当是真正做到修行体系上的相互融合,是三教合一之后的新的修行体系。所以小杨听到一般人讲三教合一心中实有保留,“你三教合一真的做到了吗?”
武当做到了。

脉持宗风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07/06/2008 01:45:36
文章: 41
离线

简单的回复,可能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好在有论坛,大家可以慢慢的讨论。

从文化上讲,三教的思想始终贯穿了整个中华的各个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是以三教为基础的。

从修为上讲,三教的修为都是为了要成佛,成仙,成圣,或说为了成就。修行的方法虽不同,但殊途同归。明朝九脉合真,更是融合了三教而达到颠峰,最后传下一脉真喻,才有了今天武当太乙铁松派。

我们熟悉的祖师张三丰,就是得佛之大,道之微、儒家极,而开创武当法脉。

脉持宗风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07/06/2008 01:45:36
文章: 41
离线

功夫学是很容易的事,但要练就很难了。

自己是一天练三遍,还是三天练一遍,全凭心意练功夫,这句话是说得一点都不错。

功夫不息法自修,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何平衡只能是各有各的招了。
ppcc
新同学           初来入宝境 新到结奇缘 开眼拂真慧 立志入统元

注册时间: 24/07/2008 17:11:33
文章: 1
离线

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向各位老师学习!
qiushui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14/11/2008 01:47:48
文章: 97
离线

准确的说武当是教外别传,与宗教无关。有关的则是儒释道三家的学说,是研究学问的,没有宗教色彩的。请各位留意!
大道@自然
2、上义士           上义培勇姿 出入带香色 周栏执文章 造作合此身

注册时间: 25/09/2008 23:55:02
文章: 20
离线

其实没有必要讨论什么三教归一的事,就算三教的祖师知道人说三教归一的事也只会笑而不答。其实真正争论这个的又有几个是修真之人?其实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当中何止三教,既然保留至今就已经可见其道理。至于归没归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悟道了,还会去追是哪个法门使你悟的吗?条条大路通大道。就好像祖师张真人是道士,难道他就不可以用佛家,儒家的法门了不成?
人面桃花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2/03/2009 11:03:29
文章: 137
离线

万法归宗,何止三教,有形之求,悉归于无。

一心凌然,金息混真,
万念灭尽,绝欲离尘。
大道@自然
2、上义士           上义培勇姿 出入带香色 周栏执文章 造作合此身

注册时间: 25/09/2008 23:55:02
文章: 20
离线

呵呵,桃花兄比较精辟。佛的空,道的忘,基本就可以概括了。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真觉成自然,哭笑尽为风,
一灯独明后,照耀万古清。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论坛首页 » 佛学纵横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