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贴转自: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606133.html?si=1&wtp=wk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 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 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唐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 导引论》云: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 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①导引术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古乐》称:“昔 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 故为舞以宣导之。”②此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实为导引之雏形。此后,至迟在 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 流传于世。《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 “中央者(按指中原地区——引者注),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 治宜导引按蹻。”③蹻按即按摩,表明医学家将它和按摩术相结合为人治痿厥寒热病。 《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 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表明神仙家将它和行气术相结合进行养生,旦出现 了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个演练导引动作的人物 图像,图中人物多著庶民衣冠,男女老少均有,表明导引术在汉初已普及于社会。 早期道教承袭方仙道纳入此术,为各派共同修习的方术之一。《华阳国志·汉中志》 称,张鲁“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⑤鲁母之有“少容”, 盖为修炼行气、导引术所致。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善导引行气。在他的影响下, 曹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⑥此后各派中多有以此术名世者。《魏书·释 老志》称,太上老君授寇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 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续文献通考》谓楼观道士马俭“从孙彻学道,授五符真文、 断谷服水、行气导引,遂役使万灵,制御群邪。”唐代著名茅山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研究 导引行气术之大家,《旧唐书·隐逸传》称其“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 饵之术。”所著《服气精义论》主论行气,又辟专节《导引论》以述导引。直至宋代, 导引和行气等术一起,一直为道教各派所共习。此后,内丹术兴起,一些内丹家排斥行 气、导引,称之为外道、邪术,方在道教内渐趋衰落,但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仍继续传习 并得发展。 现存《正统道藏》中收有不少记载导引术的著作。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 “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 “兔惊”等九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 篇》除记录几种按摩术外,对“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几种导引术势作了具体记载, 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已佚)。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记 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题名按摩,实为导引。唐代又出有导引专书 《太清导引养生经》,⑦其中收载有“赤松子导引法”,“宁封子导引法”,“虾蟆行 气法”(为行气与导引相结合)、“彭祖卧引法”、“王子乔导引法”、“道林导引要 旨”等多种,皆详载具体作法,或十势,数十势不等。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 六又收“玄鉴导引法”,除具载十三势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势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贯著 《保生要录》,分“养神气”、“调肢体”等六门,调肢体门提出“小劳术”导引法, 简便易行,为后世所推崇。宋人托名许真君之《灵剑子》,⑧有《导引势第八》载导引 十六势,写明每势补益某脏腑,于何季节施行。以上诸书所记导引法,可谓千姿百态, 式样繁多,为我国导引术之一大宝库,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及太极 拳等,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出来的。 在以上众多导引术中,有不少曾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有的还广泛流衍于近 现代。其中最早的要数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记的华佗“五禽戏”,⑨它模仿虎、 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用以健身,确有很好效果。 《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 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 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相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谱。清人更于五种 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 见“五禽戏”对后世影响之大。 其次,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天竺国按摩法” (共十八势)和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所记“养生操”(共十七势),都曾 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前二者还被明人高濂收载于所著《遵生八笺》之《延年却病笺》 中。 再次,约北宋末出现的“八段锦”,也曾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其术势口诀(八句), 最先被北宋末南宋初人曾慥《道枢》所记录。其后称名许旌阳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将其口诀整饬为句子整齐而有韵的八句。《修真十书》卷十九除所记口诀为三十六句 (有韵)外,又记八段的具体作法,且绘制术势图像配于每段之下,称名“钟离八段锦 法”。至清代,《易筋经图说·附录》再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之口诀进行修饬,成 为更加通畅易懂的八句。不仅如此,此八段锦又在明初演化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明 初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旨》和其后的几种书中皆有记载。可见八段锦影响之广泛和流传 之久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气功界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的整理工作,创制出很 多的导引术势,向社会推广。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人民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有不 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教较有科学价值的方术之一,有进一步加以整理创新的必要。 注: ① 《道藏》第22册3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 《百子全书》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③ 《黄帝素问直解》第二卷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④ 《庄子集释》第三册535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⑤ 《丛书集成初编》第3187册16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⑥ 《三国志》第3册805页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中华书局,1959年 ⑦ 《太清导引养生经》,《通志·艺文略》著录,当出于唐代。 ⑧ 《灵剑子》《宋史·艺文志》著录,似为北宋末南宋初净明派道士托名之作。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同此。 ⑨ 《三国志·华佗传》只记华佗创“五禽戏”,未记具体作法,陶弘景最早记录 其作法,当有所本。班固《白虎通》言“禽为鸟兽之总名”,故名“五禽戏”,简称 “禽戏”。 敬慎山房导引图是我们社出的,很不错的
那你有点什么心法吗? 我入静都静不了 只有30分种 静下来 再来我就是脚抽筋了 你练过吗 ? 我不知道怎么练 都是一些打坐 搞我脚抽筋 希望你帮我找点心法 如果没有就算了 机缘未到吧
我见你什么贴都可以回答 你是什么人 练神。修元 入门 你都知道 你是练修元的吗 ? 我只是想知道 没有原因 我是想真的有修元的话 那我以后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哦对了 见人家有什么武学 你有吗 可以帮我找一下 我不要武功 我要的是心法 修练内功的也可以
有坐姿的书吗? 我也不太懂坐姿 那写双盘式 单盘式````` 我不懂 我是刚知道这些的 希望你能帮帮我点 呵呵
《真元宝笈》是什么 何为净心 净耳 净眼 我有一篇不知道是什么的 你可以帮我翻译吗? 也希望你叫我翻译古代的古文
蝶舞霓情 wrote:我是女孩子,也可以修真吗?今年23 ,希望解惑~谢谢
346414285 wrote: 《真元宝笈》是什么 何为净心 净耳 净眼 我有一篇不知道是什么的 你可以帮我翻译吗? 也希望你叫我翻译古代的古文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08/09/2008 16: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