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qian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qian » 文章发表人是 qian
发表人 内容
“凉秋八月都门”缺字应为“凉秋八月都门(道)”
“天花昼洒分颜色”应为“天花昼洒分润色”
"空明寂照应无方"应为“空明寂照夜无方”
阴阳为炭造,化冶剖判混沌侔三光,应为“阴阳为炭造化冶,剖判混沌侔三光,
“我本吴中传更儒”应为“我本吴中侠更儒”
在发两颗图章,也算是字吧,请大家指教
请大家指教
请大家指教
请大家指教
请大家指教
“寿”字用笔守法,但结字略见平淡,如能加以险绝,则会见老辣之气矣!
每一颗印章的制作,都是有感而发,体现了某种意境和神态,篆刻是由篆与刻而成,二者不可偏废,此作刀强于笔,刀笔兼济,刚柔并现更好。
清风二字见作者的风神,显示作者应有多年的书法操修;龙字尚缺乏气势与力量,随评,勿怪!
印章整体气息不错,接近原作,但刀法尚乏韵律,没有运刀如笔的节奏和风神,如能在书法上再进修,刀工将会更精湛。随评,如有不妥,请包涵!
顺便发一张我刻的砚台
然后用砂轮和油石对刻刀表面抛光,稍稍磨去锉刀表面的纹路,不磨手即可,不必完全磨光,这样用起来不滑。同时还要把刻刀捣角,就是把四边的棱角磨的略圆,要注意刀刃的部分要轻磨。这个过程一定用手工做,防止刻刀退火。也可根据个人习惯,把刻刀缠上线。
磨好后的刻刀见下图
12寸锉刀示意图。
12寸的锉刀可以做成两把,刀刃做在锉刀的中部,角度可以做成30度和35度两种,示意图见下图。
10寸的锉刀可以做成两把,刀刃做在锉刀的中部,角度可以做成30度和35度两种,刻软一些石头用角度小的,刻硬的石头用角度大的。
因为锉刀在温度超过250度是就会退火,硬度会降低,所以磨制时一定要用线切割来做。
6寸的锉刀可以做成20度角的,只能做成一把,用来刻细一些印章。
现在社会上常用的刻刀一般是硬质合金和高速钢(白钢)做的,这种材料硬度比较高,耐磨。还有一种做刀的好材料,就是锉刀,和前者比较,虽然略软,但恰如毛笔的狼毫和羊毫,软硬各有其妙。
选择锉刀是用铁工用的锉刀,合资出厂的好一些(德国、日本原装的当然更好),这里介绍的是方锉,根据需要也可以用平锉。纹路选择细纹的,磨好后打磨容易一些。尺寸可以选择6寸、10寸和12寸的三种,这样选择的原因,一个是因为锉刀的宽窄比较好,再就是这种长度裁好可以做成两把,不浪费材料。
秣陵碑选页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若虚 wrote:请问书店可以买到该字贴吗?


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灵飞经小楷墨迹》,在当当网上有售,其中有墨迹和拓片,可供学习。
书法的学习确实需要“念兹在兹”的过程。
崇福寺碑选页
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灵飞经》道教经名。主要阐述存思之法。今道藏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卷。《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
《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人。官至中书令,越国公。书学二王,褚、薛在当时是享有盛名的书家,时号“小钟”,也是收藏家,个人收藏名家真迹数百卷。《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右下笔潭》中称其:“如新莺歌白啭之声”,杨守敬评:“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 《灵飞经》的章法为纵有行,横无列。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长短、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变化自然,且整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通篇字浑然一体,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灵飞经》以其秀媚舒展,沉着遵正,风姿不凡的艺术特色为历代书家所钟爱。明董其昌说:“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近代大书家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益于《灵飞经》。可见《灵飞经》有着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
李秀碑选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世人重视。
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李邕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与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为人和才情更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学的人,为官遭贬,后专心学术,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少年时以擅长辞章而闻名。但他在仕途上,却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书如其人”,李邕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他的书法初学右军,又参以北碑及唐初诸家楷书及行书笔意,变法图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宣和书谱》云:
  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即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称:王羲之以书掩其文,李淳风以术映其学。文章书翰俱重于时,惟邕得之。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钜万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观邕之墨迹,其源流实出于羲之。议者以谓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实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这可以说反映了李邕书法的创新风格和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李邕的书法主要以碑版为多,高似孙《纬略》记载他所书碑版达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书碑版几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还有说他亲自镌刻的说法(见何良俊《四友斋书论》)。杜甫有诗云:“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杜甫与李邕是同时代人,其诗决非过誉。
清 刘熙载:李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憍之意拟之。李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书多得异势,然所恃全在笔力。东坡论书谓“守骏莫如跛”,余亦谓用跛莫如骏焉。(《艺概》)
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缙云三帖》: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柳公权( 778-865年 ),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茍。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玄秘塔》(841年,六十四岁时)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请大家指教
这是齐白石册页的木版水印,虽然不是真迹,但是依然可以看出白石老人精湛的技艺,偶然看到,拍照发上来,供大家欣赏。
第十三页
第十二页
第十一页
第十页
第九页
第八页
第七页
第六页
第五页
第四页
第三页
第二页
第一页
封面
后面四个是驴皮刻制的头茬,是收藏的,估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狗头盔
员外巾
武包巾旦
五佛冠
这四个头茬是用纸刻的。
皮影头茬之一反扎巾
皮影头茬之一奸脸文官
皮影头茬之二鱼尾巾
皮影头茬之一软花罗帽
●观日本根津博物馆藏《金刚曼陀罗图》有感

璎珞宝彩饰奇珍,
瑞霭丹光照千旬。
万众瞻仰弥法界,
真容至今震人魂。

历劫不动大千身,
慈光普垂摄人伦。
法雨弥撒尽法界,
可感万灵齐仰真。
●漫漫天涯兮举步无疆
修真之为,宗风弘仁,文武诸艺操修,诸种领域,无有止境。

渺渺玄机兮人我一方

“笑把玄壶彻底翻,内即外兮外即内,内外人我本无形,多少忧肠愁今古。”入境之机,我即大千,大千即我。

故园明月兮我心寂情

未有此身,未有此境之前,为我先天故园。一轮月华,返先天真境,思及于此,能不令人寂然无俗情乎?

金编俯案兮神魂难忘

“日隐江湖留故土,夜执灯火拭图文。”“灯火庭前自著书”。亦是先生“欲写春山藏人间”之愿力所为吧!
●常爱此中多胜事,更于何处学化机。

夫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者若能由“知”达“乐”,苦过甘来,过此初关,当窥其中之“胜事。”
对于“乐”,有联云:深源定自闲中得,玄用还从乐处生。“乐”初步为元气饱满充实,身心轻安。

●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刘熙载言书“如兰,如玉,如金,如石,书有此四如,能差不?”今日偶观春风浩荡中的湖水,波浪起伏不绝,天空无云如洗,忽悟“黄庭内景”相对之外景,亦为修炼所必修功课。
如古人联云:“身负日月,气蕴风云。”“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风满耳万壑争流”。如此之类,俯首即是,不胜枚举,外也,内也,是君参矣!心能役物,则外归于内;心役于物,则内归于外。能役物,则金石兰玉之气,皆可入书,春秋日月皆可为画。
书之佳境,以内家修真言,自是“以丹力入书”,气化而为之。“是由人复天,由天定人”,“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此是以内景内境为书。尚有以外景外境而为书者,不然试观古人评书之言:
点如高峰坠石,横如万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
亦不胜枚举,如此内外之大千以何而通之,以何而皆备于笔下耶?“心与万象虚而通。”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知此思过半矣。”熟读的过程是从字句入手,渐渐在过程中领略音节,遂后而精臻,所得之神气。(《声律真诠》)

由字句而音节,由音节而神气,在读颂时若有所感,若有所悟,心领与神会,此学之渐悟;若直取神气,则顿悟也。联句中之语句与意境,与身心似有相应,若有振动,与古人之心似有所接,此余颂读之所感也。



● 大鹏六月有闲意,仙鹤千年无倦容。

读此,深感求道之路漫漫兮,鹤尚无倦,吾辈为人,应有此心乎?此联亦可观仙凡之别。

●养心源如水里,读义经春风中。

前人于做学问处,亦是从身心入手,进而臻入如鱼知水之佳境。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此“观”之义,于儒其义为大也。另有:“动观流水静观山,爽借清风明借月。” “光明而观月窟,踊跃以超龙门。”这是儒者之观。
于宗风中有观树之四岐,云之出岫。(见《真元宝笈》)
于书法有:“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畅德。”如是之“观”,其意更明矣。
在实际修为中,如《法镜垂仁篇》所示:“修为也要先观自己,将自己健全以后再观别人。”如此方能“舍己从人,方能不为人所制。”进而达到心役物,而非心役于物之境。
“宗传诸众,理应自照鉴形,以省天性,以备真光,各有因缘,理须自审,自修自为,自照自清,方不失镜鉴圆通之性。夫天光照彻,人我自经,
乃见:大道自天工,大道惟自省,
玄光昭天宇,一气尽通明。”
如此而言,“观”为修为者的一项基础,一个必备的能力,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修持中。
“观”是以现实生活和地我人天为对象,以身心感受为结果,以神意充盈为标准的全过程。
此外,尚有阅读谱文、典籍的“以文观意”,有“内外人我本无形,多少忧肠愁今古”的高渺境界,有“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做有形”洞彻心源之观。
“观”有书者之观,有画者之观,有武者之观,有文人学者之观,有内操修持之观。
下面是我在学习过程的一些心得体会,仅为点滴而已,期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帮助。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qian » 文章发表人是 qian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