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丹经武学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丹经武学 » 文章发表人是 丹经武学
Error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topics.get(post.topicId) is undefined. It cannot be assigned to topic The problematic instruction: ---------- ==> assignment: topic=topics.get(post.topicId)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 Java backtrace for programmers: ---------- freemarker.core.InvalidReferenceException: Error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topics.get(post.topicId) is undefined. It cannot be assigned to topic at freemarker.core.Assignment.accept(Assignment.java:111)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MixedContent.accept(MixedContent.java:92)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IteratorBlock$Context.runLoop(IteratorBlock.java:160)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351) at freemarker.core.IteratorBlock.accept(IteratorBlock.java:95)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MixedContent.accept(MixedContent.java:92)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process(Environment.java:176) at freemarker.template.Template.process(Template.java:232) at net.jforum.JForum.processCommand(JForum.java:233) at net.jforum.JForum.service(JForum.java:200) a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service(HttpServlet.java:731)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303)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08) at org.apache.tomcat.websocket.server.WsFilter.doFilter(WsFilter.java:52)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41)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08) at net.jforum.util.legacy.clickstream.ClickstreamFilter.doFilter(ClickstreamFilter.java:59)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41)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08)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WrapperValve.invoke(StandardWrapperValve.java:219)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ContextValve.invoke(StandardContextValve.java:110) at org.apache.catalina.authenticator.AuthenticatorBase.invoke(AuthenticatorBase.java:494)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HostValve.invoke(StandardHostValve.java:169) at org.apache.catalina.valves.ErrorReportValve.invoke(ErrorReportValve.java:104)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EngineValve.invoke(StandardEngineValve.java:116) at org.apache.catalina.connector.CoyoteAdapter.service(CoyoteAdapter.java:445) at org.apache.coyote.http11.AbstractHttp11Processor.process(AbstractHttp11Processor.java:1137) at org.apache.coyote.AbstractProtocol$AbstractConnectionHandler.process(AbstractProtocol.java:637) at org.apache.tomcat.util.net.JIoEndpoint$SocketProcessor.run(JIoEndpoint.java:317)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runWorker(ThreadPoolExecutor.java:1145)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Worker.run(ThreadPoolExecutor.java:615) at org.apache.tomcat.util.threads.TaskThread$WrappingRunnable.run(TaskThread.java:61) at java.lang.Thread.run(Thread.java:745) 文章发表人是 丹经武学
发表人 内容
中国不出大师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

记:您认为理想的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杨:现在学术也被异化了,学术直接成为了赢利手段。有一个表现就是办些低层次的班。应该有一批人为了学术而学术,但现在这样的人很少。如果大学里的教师也没有这样的人,就有问题了。知识分子的特点,应该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说,学术是有使命的,每一个从事学科基础研究的人都是在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不出大师,实际上就是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

社会责任是大学存在的相当重要的价值。当社会出现失范的时候,大学的学者应当站出来,写文章说话,发警世之言,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解决之道在哪里。大学的学者不应做破坏性的讲话,而是做建设性的讲话。

当社会出现各种问题,国家处在转型时期时,学者们应当研究清楚,我们该往哪里走。中国历史上,包括“五四”、“两弹一星”,都是学者在关键时刻作的贡献。我们的肩上承担着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发展,对世界优秀文化吸收的责任。只有大学有如此综合的功能。大学如果有所失范的话,那么对国家的毒害性就非常大。所以我真诚希望所有大学的领导,包括国家的领导人看到这一点,否则过分功利化的倾向会把大学引向歧途。

当前来讲,回归和坚守,比改革更重要,回到大学应该担负的使命,回到大学应有的状态。大学担负着培养一代代精英的责任,像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培养的人以后的素养怎么样,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这批人的素养甚至决定着世界的安宁。所以二战之前,英国的哲学家罗素表示担心,发现德国、日本的法西斯教育特别危险,果然这代人出来以后世界不能安宁。

记:回归到大学应该担负的使命,有什么具体的做法?

杨:首先要废除荒唐地对一个人、一个学校进行评价所谓的定量指标,比如SCI。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现在这本书成为了经典著作。但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后向大家告别,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这个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

我们有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这种评价指标就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分房子一样,算分,一篇SCI多少分,这样的评价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家来?复旦正尝试用更科学的评价方法,比如,一个院系搞得好不好由国际专家来评估。

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对世界文化了解宽容是领袖的资质

记:20年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杨:复旦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因为20年后中国不得不扮演负责任的强国、大国角色。要有这么一批人担负起这样的责任。按照现在的人才培养成长规律,35岁~45岁是极其关键的,这些人现在正在校园里学习。这些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第一,全球视野,非常开放的心态。不要像美国的政治家一样,觉得美国是最好的。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派个军队打掉你。不要忘了,这个世界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这个世界如果只存在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的话,就是世界末日。因为文化也像基因一样,需要杂交后产生新的文化,不能太狭隘。

第二,要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否则你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是不行的。

第三,他们的伦理道德标准怎么样?贪婪的美国金融家在华尔街折腾,使全世界遭殃。你要培养这样的人吗?

第四,有适当的口才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不管与哪个民族、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不管从事任何专业,都需要沟通能力。

第五,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不要以为科学家就不需要人文素养,那只是一个科学工匠,成不了学术界的领袖。学术领袖必须是一个人格上非常完整的人。一流的科学家都有深厚的哲学素养,甚至连哲学家都为之惊叹。

所以,要澄清几个概念。通识教育是一个理念,不是和专业教育对立的。在这个理念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教育和应用类学校的专业课程有什么差别?我们会更加强调这门学科的智慧,强调基本学术思想、方法和学术史,而不是仅仅教你考试、解题的技巧。

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容忍和宽容,又有专业基础,这样的人在今后的各种领域里面,才能成为领袖。我们通识教育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所以我们正在改进。

大学校长不光是找钱的

记:回到您的身份上,有人说国外的大学校长都是去找钱的,您认为大学校长的使命是什么?

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大学校长一是找钱,一是找人。这是一个误解。找人的话也是本学科的人先去找,找钱当然也要找,但不是校长的根本任务。我总结了一下,大学校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当社会出现失范的时候,大学校长和他的教授要出来发警示之言。

第二,大学校长是社会道德的楷模,自己不能失范、失德。

第三,大学校长是大学使命和传统理念的守卫者,包括新的传统的创造者,是一所大学精神的代表。

第四,大学校长是这所学校学科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具体如何办好一个学科则是该学科的教授与专家的事。

记:按照您说的标准,给自己打多少分?

杨:最多65分~70分,我在不断地努力。所以说,一个大学校长,第一,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因为世界上是没有大学校长这个专业的;第二,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写作;第三,必须要给自己有冷静思考的时间;第四,必须是全校教职工的校长,不是新闻媒体的校长,也不是上级官员的校长。

大学能改变社会现实吗


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多以应试为主,到了大学之后,4年内是否很难把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理念改过来了?

杨:对。这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随波逐流。只要我们坚守大学使命,不是说把它改变过来,至少有所改进。而且坚持几代人的话,就会不一样。所以,大学要保证一定的保守性,否则如果老是受世风的裹胁、浊浪的席卷,那么大学在起到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这方面的作用就没有了。大学的领导都要明白这一点。如果连我们都不坚守的话,问题就比较大了。反复地强调,不断地坚持,多年后就会看出效果,我们得有这个理想和信念。
2010-06-22 09:06:55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跟贴 1596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近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嫌贫爱富。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

中国青年报6月22日报道 在很多中国高校多年来一直发誓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最近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连亚洲前10名都没进。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复旦105周年校庆前夕,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杨玉良校长。

校园鼓乐齐鸣闹哄哄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

记者(以下简称记):早在1993年7月的干部会议上,清华大学就提出到2011年建校100年之际,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而此后,清华大学又公布了具体的时间表,即2011年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20年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也在1998年就宣布用17年时间,即在2015年把北京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2004年,北京大学主动为这一“计划”延期,认为需要更长时间,但同时表示,肯定有一批优秀学科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有了两位“老大哥”带头,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学“创世界一流”运动风生水起,中国大学集体陷入“创一流”的焦躁状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杨玉良(以下简称杨):我经常提到两点差距:一是在大学精神上的,包括教授、学生的精神素养;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说到底还是办学自主权不够。

一个世界一流强国,不可能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要达到这些非常不容易,大学的精神、品位必须非常高。所以,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在学校中莫名其妙地闹哄哄,鼓乐齐鸣,因为这会降低学校的高雅性。高雅不是培养精神贵族,而是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心中不仅装着民族,而且装着全人类的问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核武器问题等等。

大学出现精神虚脱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不能没

记:我们的大学精神缺失是什么原因?

杨: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嫌贫爱富。

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

老说改革,坚持和回归与改革的差别在哪里?

现在的改革和国际接轨比较多,虽然这也重要,但对大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大学的精神不能虚脱。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大学一虚脱,这些就都没了。

功利主义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学上教会你考试,人才培养上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出来能否当大官,赚大钱;教授的功利主义,就是奔着SCI和课题项目,忘了做学问才是他们一切的出发点。

所以我明确赞成鲁迅对“才子加流氓”的批判,另外一个就是“才子加帝王气”。这些会贻害科学、贻害社会。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你真的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

如果连大学里都有贪污受贿、权色交易,那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

大学过分赶时髦 成为就业服务站

记:功利就摆在眼前,学生要就业,老师也有职称和收入的压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杨:现在我们学术至上的精神坚持得不够。再看看当年西南联大,那时学者也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啊,但当时为什么就能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所以说,现在缺的是精神。

作为教育来讲,就业是一个结果,但不能把就业作为目的,本末不能倒置。就业不是一个学校能包揽的,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关系。经济不好了,岗位就少,就业可能就有问题。就业还和学生自己的选择有关系,如果不一哄而上,我们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架构,就业也会得到改善。

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


大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传统。世界一流的大学表面上看起来都显得很保守,剑桥、牛津、耶鲁都是以保守著称的。

所以,大学教育不能纯粹为了就业。学校教得好不好,学科布局合理不合理,招生太多或太少,社会经济情况如何,企业的用人理念,学生的选择和就业观念……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就业的情况。社会上现在有种不良倾向,把就业都怪罪于学校,这是不对的,学校只是负责各环节中的一部分。高校不能像农民,今年大蒜好卖就种大蒜。

我反对现在大学从边缘移向中心的观点。大学不是边缘也不是中心,它有自己的位置。
不希望看到玉环桩也成为实验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种玉环桩被各位好汉改造的面目全非,到那时就如同世传太极拳一样,到何处去寻找规矩呢?规矩规矩不可随意更改,随意更改就不能称之为规矩了。宗风宗风,正宗所传,人人可传承,就不是宗风了,大道惟危,人心何在?宗风不灭,因由正念!
俗语有“宁做鸡头,不为凤尾”之俗语,因此鸡头之类永无凤凰涅槃的可能,顺俗语而成凡夫。
又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节语,依节语而成就气节。
转贴--中国人年均吃300万吨地沟油 毒性百倍于砒霜

http://news.163.com/10/0317/16/6208AKMT000146BC.html

2010-03-17 16:29: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跟贴 1268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日前,武汉一教授称,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国内地沟油一年的总利润能达到15亿-20亿元(资料图)

中国广播网3月18日报道 并非故意要倒胃口,但是亲爱的朋友,当你揣着几根油条,坐上清晨第一列地铁上班的时候;当你站在街头大嚼羊肉串的时候;当你给孩子点上一盆香喷喷的水煮鱼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处在危险之中呢?

危险来自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地方。他们每天从那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

“你一定也吃过地沟油。”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据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在一个注重食品安全的时代,理想的状态是,你下馆子,随手掏出一张试纸浸到菜里,过一会儿拿出来跟谱表比比,然后大叫:“掌柜的,换油!”但现实是,截至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检测和鉴别地沟油的手段。

一次影响食欲的科学调查

新学期伊始,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9名大四学生就接到了他们的新课题——调查武汉三镇的地沟油状况。

“这是一次影响食欲的调查。”调查小组组长江山说,因为采样是他们的核心任务。于是,这群大学生换上旧衣服,戴上手套,每天趴在餐馆饭店附近的下水道边上。好在是冬天,低温把油脂冷凝为半固态,下水道也没有夏天那么臭不可闻。学生们就用铲子挖出那些“红的、白的”漂浮物,往塑料袋里装。不过,干这些事得小心翼翼,因为导师们多次提醒,“要当心那些回收地沟油的,他们会揍人”。

与大学生的“偷偷摸摸”相比,那些地沟油的职业回收者确实是“正大光明”的。他们只需要一把铲子、几个破旧铁桶,外加一辆电动车就可以满载而归,顶多是天黑的时候多带一把手电筒。

有时候狭路相逢,学生们挖油的举动难免会引来一些敌视的目光,也曾有人过来盘问“干吗的”。学生们很紧张,支支吾吾地说是要“带回去喂狗”。

在调研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从餐饮业的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人民币左右。在他们看来,利益驱动是地沟油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掏地沟油的人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平均掏一桶油就能挣上七八十元。一个人通常每天能掏4桶,回收提炼之后,就算只按食用油市场价格的一半出售,每月也能赚1万多元,相当于高级白领的收入。有人告诉学生们,在这一行,就是打杂的小工,每月也有2500元工资。

由于注重煎炸炒炖的饮食文化和铺张浪费等习惯,大量的餐厨垃圾和由此衍生的地沟油成了中国特有的现象。在调查中,学生们发现,在武汉,即使只是卖鱼汤糊粉的小摊,每天也要产生15公斤左右的餐厨垃圾。经过估算,武汉市内有大小餐饮店6万余家,每年产生餐厨垃圾约25.2万吨、废弃油脂约12.6万吨。

于是,在这样的城市里,掏地沟油就成了暴利行业。有人垄断了某些餐馆的餐厨垃圾,每天派专人收购。一座城市通常会被划分为好几片势力范围。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竞争环境”下,调查小组的学生们通过“明偷暗夺”的方式,搞到了60多个样本。这些玻璃瓶装的地沟油样本,如今被存放在实验室的冰柜里,上面贴着“川菜馆”、“水煮鱼”等标签。尽管瓶盖紧塞,还是不时传出一些辛辣酸臭的气味,据说这是“不饱和脂肪酸酸败后产生的醛”。

完成了采样工作后,调查小组的学生们顺带考察了武汉的餐饮市场,结果发现,有的早点摊子上赫然摆着两个壶,一壶是贴着标签的好油,另一壶没标签的,″明显浑浊不堪″。还有在大学城外卖羊肉串的,总是拿一个雪碧瓶装油,那些“色泽过于金黄的油”,里面都是沉淀物。

“武汉只是一个缩影。”江山说,在中国数百个城市中,但凡有餐饮业的地方就有回收地沟油的。反过来,因为价格低廉,这些地沟油最终又回流到餐饮业,从街边小铺到五星级饭店,无一得免。

医学研究的成果显示,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如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并有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另一个问题是伦理上的。“别人吃过的油,在下水道里变质,再捞上来,人能吃得下去吗?”一位调查小组的成员皱着眉说。那段时间,他衣服上总有“洗不掉的馊味”。调查只用了10天,但他这半个月都没了胃口。

地沟油:

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各类劣质油的通称。

通俗地讲,地沟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蒋昕捷)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80.htm
  寒山(约691~793)
  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二十世纪的寒山诗果然遇到了众多的“明眼人”。
  寒山作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推重。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并且有十多位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1862—1962年)曾根据寒山诗集前闾丘胤的序言,写了名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五四运动时期,中华大地开始大力倡导白话文。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国人的青睐,大陆及台湾学术界纷纷撰文评议寒山,新中国成立后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现出雨后春笋之态势。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被称为疲惫求解脱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他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受到了中国及西方众多读者、研究者的关注。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文学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样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纳的诗人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以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过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以来的寒山子研究,总体上可分为生平研究和作品研究两大部分。关于寒山子生平研究包括对其生活年代、生活经历、以及葬地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寒山子生活年代问题,历来有“贞观说”(公元627—649)、“先天说”(公元712—713)以及“大历说”(公元766—799)三种说法。贞观说以唐代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寒山子诗集序》为始,后经宋释志南《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肯定,后人如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宋释本觉《释氏通鉴》、元释熙仲《释氏资鉴》、1979年版的《辞海》等均以此说为准,近年来学者中亦有赞同此说者,其中以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为代表。前者以诗为证,通过历史与寒山诗的相互印证,指出寒山“约生于隋开皇三年(584),卒于唐长安四年(704)﹙也许是个概数,难以肯定﹚”。后者通过对寒山诗中所反映社会状况的详尽分析同样支持贞观说。先天说以宋释赞宁所作《宋高僧传》为滥觞。此说仅有元释昙噩,撰于至正二年(公元1366)的《科分六学僧传》和谭正璧所撰,1934年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表示赞同。
  对寒山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及对诗歌内容分类的研究,有以下几种看法。李振杰在《寒山和他的诗》 中将寒山诗内容分为以下几种:表达对战乱时期社会伦理崩溃状况下社会中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直接宣传佛理;记叙个人生活及身世。李敬一在《寒山子和他的诗》中,把寒山子诗歌内容分为: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面貌;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下层群众的生活状况、揭露社会上不合理的婚姻现象;反映沙门生活,宣扬虚无观念、因果轮回、消极遁世以及描画社会炎凉世态和城镇、乡村不同习俗等几个方面。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对其诗歌也作了较系统的分类,将其诗歌分为:自叙诗、隐逸诗、风俗诗、道家诗和佛家诗五类,并分别对各类诗歌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和说明。项楚《寒山诗校注·前言》中认为寒山诗“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世俗诗与宗教诗,不过,二者并不是绝对地泾渭分明的。”其世俗诗中又包括抒情咏怀诗、讽世劝俗诗、山林隐逸诗等。
  通过寒山子诗歌内容的探究,可以使我们看清当时社会的基本面貌,从而进一步认识其诗歌的价值。寒山子的诗歌“有相当多的作品触及现实生活,大谈人生问题,从农业生产、社会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几乎触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这部分诗歌不仅在绮靡软媚的初唐诗风笼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爱,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荡的时代里,也掩盖不了它的蓬勃生机和朴爽之美。”寒山诗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对社会现实等各方面的反映表现出来。
  除了对寒山诗歌总体上的内容分类研究外,由于寒山诗中表现出驳杂的儒、释、道思想,有人认为其诗从内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因而,对寒山诗歌宗教思想的研究也颇为重要。张立道《浅谈寒山子诗的道家思想》、钱学烈《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这两篇文章对寒山诗所体现的儒、道思想有所论述。然而,寒山思想相对来说受佛教思想影响更大,其诗中体现佛禅思想的诗占一大部分。台湾黄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 因而对其诗歌从禅的角度分析也是一个重要切入点。钱学烈在其《寒山子禅悦诗浅析》中,将其佛禅诗分作佛教劝戒诗和禅悦诗两类,而其禅悦诗又分为禅语禅典诗、禅理诗、禅悟诗、禅境诗、禅趣诗几类,并分析各类诗歌具体包含内容及思想特征,系统地对寒山子佛禅诗进行了分类整理工作。另有何西虹的《略论寒山景物诗中的禅意》一文,对寒山景物诗中所体现的禅意之美有所论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诗“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可见寒山诗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探究其诗的艺术特色。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中指出,寒山诗“蕴藏着神秘的禅机哲理”、“形式自由、感情朴实”、“语言通俗”、多用“比拟的手法”等几大艺术特点。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中则指出,其诗歌“具有民歌那种通俗、质朴、生动、清丽的特色”、“常采用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尤其注重自然界声音的模拟”、“体制上一般都较为短小……形式和风格是比较多样的”等艺术特点。钟文《诗僧寒山子》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讥讽时态,毫不容情”、“劝善戒恶,富于哲理”、“俚语俱趣,拙语俱巧(沈德潜《古诗源·例言》),耐人寻味”、“有许多比喻生动的句子”、“叠字的连用”等几方面。
  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 “信手拈弄”,“机趣横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程德全在《寒山子诗集跋》(见清宣统二年(1910年)刻本)中指出“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王宗沐序《寒山子诗集》(见明台州计谦亨刊刻本)有“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的评价。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体”。
  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 。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指出:“寒山诗十分接近口语,堪称唐代白话诗的典范,在白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于了解唐代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对于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因而,近年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寒山诗者也不在少数。钱学烈《寒山诗语法初探(上)》
  寒山的生平保留在他的诗篇里。听他自述:“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引自钱学烈《寒山诗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寒山少年时,过着富家子弟的生活。青年时,照例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他因为奇怪的原因而落选了——据《唐六典》云:“吏部……以四事择其才,曰身、言、书、判。“唐代选官量才有四个标准,分别是身材丰伟、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寒山“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书法和文章都不错,可惜爹娘把他的身材生矮小了,或者相貌不够端正,而没有选上官职。这是大唐科举给人落下的一个话柄,当官的个个要相貌堂堂,这是奢侈的、唯美的,也是非人性的、不公平的标准。“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寒山多次落选,最后无颜回乡,滞留京城,成为一个流浪书生。“前度是富儿,今度成贫士。”“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兄弟责怪他,妻子不理他,在人世间,他求不到前程,又割绝了人情,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人生陷入绝境。带着一身伤痛记忆,寒山浪游天下,最后选择上山去独居。为什么在大唐盛世做隐者?因为他无法在世俗生活中求得荣耀,在三十岁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条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生活道路。这期间,要经历多少心理煎熬和自我超越,才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跳出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独自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依据?
  寒山的诗风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脉相承,也是口语体的白话诗。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却入山作了隐士。他与李白、杜甫同时代,放到星光灿烂的盛唐诗人堆里,他的诗艺算不上高超,但淹没不了个性的光辉。他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至今不断——白居易、王安石都写过访拟他的诗集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诗有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的诗集的出版与校勘。他没有正式进入哪所寺庙剃度,唐朝苏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庙(寒山寺)却以他的号命名。他的诗歌的最早传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说就把他编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却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元代他的诗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明代他的诗篇收入《唐音统签》的《全唐诗》中,被正统文化认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居然成了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他被封为祖师爷。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却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只是以号行世——寒山子。
  附:寒山诗选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琴书须自随,禄位用何为。投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
  风吹曝麦地,水溢沃鱼池。常念鹪鹩鸟,安身在一枝。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欲验飞凫集,须征白兔游。
  灵瓜梦里受,神橘座中收。乡国何迢递,同鱼寄水流。
  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
  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
  庄子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
  死将喂青蝇,吊不劳白鹤。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可惜栋梁材,抛之在幽谷。
  年多心尚劲,日久皮渐秃。识者取将来,犹堪柱马屋。
  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
  自振孤蓬影,长凝拱木声。所嗟皆俗骨,仙史更无名。
  鹦鹉宅西国,虞罗捕得归。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帏。
  赐以金笼贮,扃哉损羽衣。不如鸿与鹤,飖飏入云飞。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
  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过三十年,还成苷蔗滓。
  城中娥眉女,珠佩珂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父母续经多,田园不羡他。妇摇机轧轧,儿弄口ex々。
  拍手摧花舞,支颐听鸟歌。谁当来叹赏,樵客屡经过。
  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
  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
  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
  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
  岁去换愁年,春来物色鲜。山花笑渌水,岩岫舞青烟。
  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晓不能眠。
  手笔太纵横,身材极瑰玮。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
  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可来白云里,教尔紫芝歌。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俊杰马上郎,挥鞭指绿杨。谓言无死日,终不作梯航。
  四运花自好,一朝成萎黄。醍醐与石蜜,至死不能尝。
  有一餐霞子,其居讳俗游。论时实萧爽,在夏亦如秋。
  幽涧常沥沥,高松风飕飕。其中半日坐,忘却百年愁。
  三五痴后生,作事不真实。未读十卷书,强把雌黄笔。
  将他儒行篇,唤作贼盗律。脱体似蟫虫,咬破他书帙。
  心高如山岳,人我不伏人。解讲围陀典,能谈三教文。
  心中无惭愧,破戒违律文。自言上人法,称为第一人。
  愚者皆赞叹,智者抚掌笑。阳焰虚空花,岂得免生老。
  不如百不解,静坐绝忧恼。
  如许多宝贝,海中乘坏舸。前头失却桅,后头又无柁。
  宛转任风吹,高低随浪簸。如何得到岸,努力莫端坐。
  我见凡愚人,多畜资财谷。饮酒食生命,谓言我富足。
  莫知地狱深,唯求上天福。罪业如毗富,岂得免灾毒。
  财主忽然死,争共当头哭。供僧读文疏,空是鬼神禄。
  福田一个无,虚设一群秃。不如早觉悟,莫作黑暗狱。
  狂风不动树,心真无罪福。寄语冗冗人,叮咛再三读。
  劝你三界子,莫作勿道理。理短被他欺,理长不奈你。
  世间浊滥人,恰似黍粘子。不见无事人,独脱无能比。
  早须返本源,三界任缘起。清净入如流,莫饮无明水。
  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贪财爱淫欲,心恶若豺狼。
  地狱如箭射,极苦若为当。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
  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共语如木石,嫉妒似颠狂。
  不自见己过,如猪在圈卧。不知自偿债,却笑牛牵磨。
  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终日行绕绕,不离其盆中。
  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岁月如流水,须臾作老翁。
  寒山出此语,复似颠狂汉。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
  心真出语直,直心无背面。临死度奈河,谁是喽罗汉。
  冥冥泉台路,被业相拘绊。
  我见多知汉,终日用心神。岐路逞喽罗,欺谩一切人。
  唯作地狱滓,不修正直因。忽然无常至,定知乱纷纷。
  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天真元具足,修证转差回。弃本却逐末,只守一场呆。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不识主人公,随客处处转。
  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
  常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只论前后智。
  前后体非殊,异中无有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常闻国大臣,朱紫簪缨禄。富贵百千般,贪荣不知辱。
  奴马满宅舍,金银盈帑屋。痴福暂时扶,埋头作地狱。
  忽死万事休,男女当头哭。不知有祸殃,前路何疾速。
  家破冷飕飕,食无一粒粟。冻饿苦凄凄,良由不觉触。
  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
  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
  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
  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我有六兄弟,就中一个恶。打伊又不得,骂伊又不著。
  处处无奈何,耽财好淫杀。见好埋头爱,贪心过罗刹。
  阿爷恶见伊,阿娘嫌不悦。昨被我捉得,恶骂恣情掣。
  趁向无人处,一一向伊说。汝今须改行,覆车须改辙。
  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
  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
  至今静恬恬,众人皆赞说。
  昔日极贫苦,夜夜数他宝。今日审思量,自家须营造。
  掘得一宝藏,纯是水精珠。大有碧眼胡,密拟买将去。
  余即报渠言,此珠无价数。
  一生慵懒作,憎重只便轻。他家学事业,余持一卷经。
  无心装褾轴,来去省人擎。应病则说药,方便度众生。
  但自心无事,何处不惺惺。
  我见出家人,不入出家学。欲知真出家,心净无绳索。
  澄澄孤玄妙,如如无倚托。三界任纵横,四生不可泊。
  无为无事人,逍遥实快乐。
  昨到云霞观,忽见仙尊士。星冠月帔横,尽云居山水。
  余问神仙术,云道若为比。谓言灵无上,妙药心神秘。
  守死待鹤来,皆道乘鱼去。余乃返穷之,推寻勿道理。
  但看箭射空,须臾还坠地。饶你得仙人,恰似守尸鬼。
  心月自精明,万象何能比。欲知仙丹术,身内元神是。
  莫学黄巾公,握愚自守拟。
  余家有一宅,其宅无正主。地生一寸草,水垂一滴露。
  火烧六个贼,风吹黑云雨。子细寻本人,布裹真珠尔。
  传语诸公子,听说石齐奴。僮仆八百人,水碓三十区。
  舍下养鱼鸟,楼上吹笙竽。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
  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
  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
  褴缕关前业,莫诃今日身。若言由冢墓,个是极痴人。
  到头君作鬼,岂令男女贫。皎然易解事,作么无精神。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
  痴属根本业,无明烦恼坑。轮回几许劫,只为造迷盲。
  二仪既开辟,人乃居其中。迷汝即吐雾,醒汝即吹风。
  惜汝即富贵,夺汝即贫穷。碌碌群汉子,万事由天公。
  余劝诸稚子,急离火宅中。三车在门外,载你免飘蓬。
  露地四衢坐,当天万事空。十方无上下,来去任西东。
  若得个中意,纵横处处通。
  可叹浮生人,悠悠何日了。朝朝无闲时,年年不觉老。
  总为求衣食,令心生烦恼。扰扰百千年,去来三恶道。
  时人寻云路,云路杳无踪。山高多险峻,涧阔少玲珑。
  碧嶂前兼后,白云西复东。欲知云路处,云路在虚空。
  寒山栖隐处,绝得杂人过。时逢林内鸟,相共唱山歌。
  瑞草联溪谷,老松枕嵯峨。可观无事客,憩歇在岩阿。
  五岳俱成粉,须弥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入在心田。
  生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语汝慕道者,慎莫绕十缠。
  无衣自访觅,莫共狐谋裘。无食自采取,莫共羊谋羞。
  借皮兼借肉,怀叹复怀愁。皆缘义失所,衣食常不周。
  自羡山间乐,逍遥无倚托。逐日养残躯,闲思无所作。
  时披古佛书,往往登石阁。下窥千尺崖,上有云盘泊。
  寒月冷飕飕,身似孤飞鹤。
  我见转轮王,千子常围绕。十善化四天,庄严多七宝。
  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一朝福报尽,犹若栖芦鸟。
  还作牛领虫,六趣受业道。况复诸凡夫,无常岂长保。
  生死如旋火,轮回似麻稻。不解早觉悟,为人枉虚老。
  平野水宽阔,丹丘连四明。仙都最高秀,群峰耸翠屏。
  远远望何极,矹矹势相迎。独标海隅外,处处播嘉名。
  可贵一名山,七宝何能比。松月飕飕冷,云霞片片起。
  匼匝几重山,回还多少里。溪涧静澄澄,快活无穷已。
  我见世间人,生而还复死。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
  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
  迥耸霄汉外,云里路岧峣。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
  下有栖心窟,横安定命桥。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
  盘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
  怡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
  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
  寄语食肉汉,食时无逗遛。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
  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
  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
  褐衣随春冬,粝食供朝暮。今日恳恳修,愿与佛相遇。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世事绕悠悠,贪生早晚休。研尽大地石,何时得歇头。
  四时周变易,八节急如流。为报火宅主,露地骑白牛。
  可笑五阴窟,四蛇共同居。黑暗无明烛,三毒递相驱。
  伴党六个贼,劫掠法财珠。斩却魔军辈,安泰湛如苏。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
  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我尚自不识,是伊争得知。
  低头不用问,问得复何为。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
  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语你出家辈,何名为出家。奢华求养活,继缀族姓家。
  美舌甜唇觜,谄曲心钩加。终日礼道场,持经置功课。
  炉烧神佛香,打钟高声和。六时学客舂,昼夜不得卧。
  只为爱钱财,心中不脱洒。见他高道人,却嫌诽谤骂。
  驴屎比麝香,苦哉佛陀耶。又见出家儿,有力及无力。
  上上高节者,鬼神钦道德。君王分辇坐,诸侯拜迎逆。
  堪为世福田,世人须保惜。下下低愚者,诈现多求觅。
  浊滥即可知,愚痴爱财色。著却福田衣,种田讨衣食。
  作债税牛犁,为事不忠直。朝朝行弊恶,往往痛臀脊。
  不解善思量,地狱苦无极。一朝著病缠,三年卧床席。
  亦有真佛性,翻作无明贼。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
  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白云高岫闲,青嶂孤猿啸。
  我更何所亲,畅志自宜老。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本志慕道伦,道伦常获亲。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
  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
  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
  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猕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
  自古诸哲人,不见有长存。生而还复死,尽变作灰尘。
  积骨如毗富,别泪成海津。唯有空名在,岂免生死轮。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
  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劝你休去来,莫恼他阎老。失脚入三途,粉骨遭千捣。
  长为地狱人,永隔今生道。勉你信余言,识取衣中宝。
  世间一等流,诚堪与人笑。出家弊己身,诳俗将为道。
  虽著离尘衣,衣中多养蚤。不如归去来,识取心王好。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我住在村乡,无爷亦无娘。无名无姓第,人唤作张王。
  并无人教我,贫贱也寻常。自怜心的实,坚固等金刚。
  寒山出此语,此语无人信。蜜甜足人尝,黄蘖苦难近。
  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但看木傀儡,弄了一场困。
  我见人转经,依他言语会。口转心不转,心口相违背。
  心真无委曲,不作诸缠盖。但且自省躬,莫觅他替代。
  可中作得主,是知无内外。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
  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
  鹿生深林中,饮水而食草。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
  系之在华堂,肴膳极肥好。终日不肯尝,形容转枯槁。
  花上黄莺子, 々声可怜。美人颜似玉,对此弄鸣弦。
  玩之能不足,眷恋在龆年。花飞鸟亦散,洒泪秋风前。
  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
  蔬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
  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
  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
  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
  欲向东岩去,于今无量年。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
  径窄衣难进,苔粘履不全。住兹丹桂下,且枕白云眠。
  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
  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心意不生时,内外无馀事。
  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
  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谁扫。
  可怜娇艳情,年多转成老。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
  画栋非吾宅,松林是我家。一生俄尔过,万事莫言赊。
  济渡不造筏,漂沦为采花。善根今未种,何日见生芽。
  出生三十年,当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
  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
  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
  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
  虎丘兼虎溪,不用相呼召。世间有王傅,莫把同周邵。
  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
  沙门不持戒,道士不服药。自古多少贤,尽在青山脚。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
  寒山
  唐贞观著名高僧:长住天台山客岩幽窟中。与拾得、丰干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称“国清三隐”。寒山好峰谤唱偈,没有篇句,即题于石间树上。寥山诗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通俗易懂,机趣昂然,多作佛门警世语。全唐诗汇编成《寒山子诗阜》一卷,收录诗歌三百余首。
四、篇构

小令或单片,或双片,或多片。多片的如《九张机》,较为少见。因为单曲反复地唱,显然自暴其短,有失水准,再多几遍都要成《十八摸》了。词人必先工诗,陈廷焯云:“诗词一理,然不工词者可以工诗,不工诗者,断不能工词也。”又说:“为词之始,必由诗以入门”。因此,要填词,首先要学习作律诗。有了律诗修养,就不易把词的篇幅放得过长,单片嫌少,则扩为双片,而且音乐上也有雌雄问答的讲究,因此,双阕最符合词人的性格和音乐的特征。

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尊前集》里长短句只占二分之一,到《花间集》里已占到了五分之四,说明在唐代,《竹枝》、《浪淘沙》这样跟五言绝句相类的小令是很多的,但随着词本身的发展,长短句物竞天择地独领风骚了,以至于后来便把词称为“长短句”了。中土原有的清商曲辞多是齐言,但后来的燕乐歌词多为杂言,此其一;中国诗歌自从有了近体的格律诗后,就画地为牢地不再有长短不一的诗歌体裁了,连古风都做得越来越象排律,填补这种缺憾是客观规律的必须,此其二。

小令的自由度。宋人依声作词,宋以后就未必,因此唐宋词常有词牌固定而字句不同的情况,那是因为音乐之下,歌词可以有所增减的缘故。宋人中,苏轼对音乐的造诣较浅,偏偏他的词又好,因此很多字句争议较大;柳永、周邦彦和姜夔对音乐的造诣就深,因此他们经常自称自己的作品为“乐章”、“歌曲”等等。对于现在的填词者而言,仍须发挥想象力遥想一下古代音乐。现在可以找到的古词原曲,除姜白石的十七首自度曲外,还有《大江东去》、《浪淘沙》、《满江红》等。

五、作法

作词先须买书。格律类,清《钦定词谱》、清舒梦兰《白香词谱》、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徐柚子《词范》等。词辑类,赵崇祚《花间集》、朱彝尊《词综》、胡云翼《宋词远》、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建议从《花间》读起)。别集类,《乐章集》、《南唐二主词》、《漱玉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清真词》、《稼轩词》等(《东坡乐府》可以不读,好的已经耳熟能详了,其他不足论)。词话类,《人间词话》(词话是典型的自恋体裁,看多则喧宾夺主恶紫夺朱)。至于词韵,一般的格律类书籍中都有附录。

作词先须识字。填词的用字和炼字与写文章不同,甚至与作近体诗也不同。比如王国维推崇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只宜用在词里。

作词先须读词。写小令的,以下面几个人最好了:冯延巳、李后主、晏同叔、李易安、辛稼轩,还有张子野、贺方回、秦少游和周美成也偶有佳篇。

作词先须作诗。前文提到:“为词之始,必由诗以入门”。因此,要填词,首先要学习作诗,尤其是格律诗。

作词先须念佛。前文已论。

作词先须熟谱。建议按词谱一首一首填下去,填得一遍后,练习也便差不离了。

六、赏析

我赞同象《诗品》那样对词分定品级。所谓“诗无达诂”,单从“色彩”这个角度切入,应该就可以给古往今来的词分个层次:

假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古代鹳雀楼有5层高,古往今来的词分别置在这5层楼内:

第一层:没色

丈夫只手把吴钩,欲斩万人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请看项籍并刘季,一发使人愁。只因遇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金瓶梅》开卷词)

这首词便是大白话,押韵上口,符合格律而已。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第二层:杂色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韦庄《菩萨蛮》)

一首44字的小令里出现了红、翠、金、白四种颜色,何况还有“花”的颜色可以随意猜想。凌乱不堪,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画面。

第三层:纯色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唐昭宗《菩萨蛮》)

这首词出现了一种颜色——碧色,但实际上这碧色隐没在茫茫野烟之中。整首词弥漫着悲愤无状的情感,事实上只有一种颜色——灰心已极的灰色。其实李白的《菩萨蛮》也只有一种颜色,即“伤心碧”色。

第四层:彩色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本词用到了红、绿等几种颜色,却浑融一体。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鲜艳夺目的彩色。跟第二层有天壤之别。

第五层:无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词如倾泻而出的一江春水,没有颜色可寻。就算是出现了个“朱”字,谁也不会想到这红色的栏杆。

古往今来的词,包括一切网络词作,都可以填充到这座鹳雀楼里。所有的读者,都可以支配这些填充物,只要您喜欢!
http://msn.news.ifeng.com/history/wenhua/detail_2010_02/07/339038_0.shtml

核心提示:王国维语:“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夏双刃供稿)

原标题:“小令”讲义

一、正名

何谓“小令”?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曲破”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如果尤为明快精炼,就是“小令”了。词牌明言是“令”的有《三字令》、《调笑令》、《十六字令》、《采莲令》、《留春令》、《如梦令》、《唐多令》、《解珮令》、《百字令》等(其中除《百字令》是“大令”外,都是小令)。就歌词部分而言,却很难区分得那么清楚。清代毛先舒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填词名解》)。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则认为:62字以下的为小令,以上的为慢词。可是,读词时数字数是多么煞风景呵!因此,我觉得不如如此划分:平声韵的,以《风入松》为界限,大概短于《风入松》的便是小令;仄声韵的,以《离亭燕》为界限,大概短于《离亭燕》的便是小令;平仄互叶或转韵的,大家可自己感觉。《风入松》76字,《离亭燕》77字(一说72字),虽皆长于62字,但其多为六、七字句,单句字多,而通篇句少,显然是急唱急转,乐声急促,与多为四五字句的、轻挑慢拢的慢词显然不同。

词有很多别名,但都有毛病,比如“诗余”太贱、“琴趣”搭配错误(据凌廷堪《燕乐考原》称:“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乐之,则燕乐之原,出于琵琶可知”)、“乐府”太宽、“长短句”不科学、“曲子词”太俗,“语业”太怪,“歌曲”太傻,等等,因此干脆就叫“词”。具体到亚体裁,“慢词”很贴切,“(小)令”则是个音乐名词,用来定义一种诗歌体裁,实在不够严谨。因此,我给“小令”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诗诗”。原因有三:第一,自“五言腾踊”以来,文人的诗就很少有杂言的了,因此李白偶然来点杂言就被惊为天人,但是别人没有李白的天纵才华,画虎不成反类犬,乱写杂言容易变成散文。小令作为词的一种先发形式,她依声而制,补充了这些诗人的某种失落,是一种灵感,是“诗中的诗”。其二,小令精深隽永,一字千金,如逡巡女伴,故可小字“诗诗”。其三,愚以为词中的豪放风格始自花间集之李珣(参阅其《渔歌子》数阕),但只是小荷尖角,不成气候;直到北宋,词非婉约,亦必香艳,而此期皆为小令,因此改“小令”为“诗诗”最得其心。

二、溯源

小令是词中的前辈。因为在小令盛行的五代时期,尚且还没有什么慢词。北宋庆历间翰林学士聂冠卿的《多丽》,算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慢词佳作,而第一个大量填作慢词是当然是柳永。然而最早的小令则可上溯至隋炀帝时代的《河传》,可见小令的源起便是词的源起。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云:“水调《河传》,炀帝幸江都时所制”。《花间集》卷七有孙孟文《河传》四首,其一云:“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依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其二云:“柳拖金缕,着烟笼雾。濛濛落絮。凤凰舟上楚女,妙舞,雷喧波上鼓。龙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花笺,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内容正是描述隋炀帝开河游幸之事,并且还提到了这些曲词的流传方式,即“宫娥相与传”,是国破之后宫娥们传出来的。

词最初是配“燕乐”的。“燕乐”是一种宴会音乐形成于隋唐时期,其主要成分来自西域,如龟兹乐等等。西域音乐应该从五胡乱华时就陆续传入中土了,到隋朝应该已相当发达了,唐太宗、唐高宗以至于唐明皇搞的那些文会和音乐会,隋炀帝一样也搞,兴许前者还是跟后者学的。“

三、境界

王国维语:“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更云:“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王氏认为自己的境界说超越前人,并为之沾沾自喜,其实有些五十步笑百步。因为王氏只知道有境界的存在,并竭力探索了境界产生的原因,却不知境界产生的历史根源,因此只能推说是“无迹可求”、“不可凑泊”,于是坠入玄学。在其下文中,王氏还每每以诗比词,以佐其“境界”之论。事实上,词与诗风格不同,如韩愈云:“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情易好”,至于词则恰恰相反,朱彝尊云:“大都欢愉之辞,工者十九,而言愁者十一焉耳。故诗际兵戈俶扰,流离琐尾,而作者愈工。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此学士大夫并存焉而不废也。”(《紫云词序》)。大小晏、李后主的词,何尝是“先穷而后工”呢?仅此一点,即可知诗词不可作境界之比较。

词之所以有“境界”,与其源起有关。晋唐300年间,从西域传入中土的音乐,由于西域各国无所不在的宗教(佛教)影响,必然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佛教对诗最大的影响,在于四声说及格律的发现;而佛教对词的影响,则更加深微彻底,不仅以音乐锻造文字,而且在呼吸吐纳之间无所不及。听纳西古乐之“唐朝的流行歌曲”《浪淘沙》可以明显感觉到那浓重的梵唱味道。佛教对词的影响决不应只在篇幅、格律、句读,也势必会影响到其精神内涵。比如在贝多芬《命运》的曲子下面卿卿我我是不可能的,音乐与文字是高山流水的知音。宋人尚且还能依声填词,元朝词曲渐亡,到了明朝就基本上跟我们现在一样是依律填词了,因此明清词肯定会失去唐宋词的某种内涵。唐宋词的风格,王国维却概括得极佳,就是“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正是佛教精神。最上品的词,正是此味。如王国维云:“后主之词,……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嫉妒荷担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王氏虽未明其理,却总能撞破天机。
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③

4、孙过庭《书谱》[1]:
同自然[2]之妙有,非力运[3]之能成;信[4]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又一时而书,有乖[5]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彫疏[6]。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7],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8],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9],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10]。得时[11]不如得器[12],得器不如得志[13]。若五乖同萃[14],思遏手蒙[15];五合交臻[16],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浅评】

⑴“五合”、“三得”,论述了书法实践的天时、地利、人和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认为其中第一重要的是人和即“得志”。此论有新意。

(2)“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五合”、“三得”,主张了执笔法、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反对了蛮力。

5、颜真卿[17]《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18]:

真卿前请曰:“幸蒙[19]长史[20]九丈[21]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22]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23]。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浅评】

(1)“勿使无度”,主张了执笔、用笔的自我节制。此论有新意。

(2)“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主张了执笔法、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反对了蛮力。



--------------------------------------------------------------------------------

[1]《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5页、第126—127页。

与唐代书法创作高峰相呼应的唐代书论,当首推孙过庭的《书谱》,《书谱》理论精辟,诚乃研究书法、书论之必读;《书谱》真迹传世,笔法规范,结体严谨,字数又多,亦乃习草之善本法帖。

[2]自然:应该理解为道法自然的“自然”,也可以理解为道法自然的顺其自然的“自然”,对立于下文的“力运”。

[3]力:蛮力。

力运:运用、使用蛮力。

[4]信:诚也。

[5]乖:违反常理,不正常。

[6]彫:同“雕”。

雕疏:同“凋疏”,零落、衰败的样子。

[7]惠:通假“慧”。

徇(xùn):顺从,依从。

知:感知,感觉。

感惠徇知:意译为精神状态良好,对立于下文的“意违势屈”。

[8]遽(jù):匆忙。

留:本义是停止在某一个地方,引申为迟钝。

心遽体留:情绪急躁和身体反应迟钝。

[9]怠:懈怠。

阑(lán):本义是残、将尽,引申为委靡不振、迟钝。

情怠手阑:意译为精神松懈和手(足)反应迟钝。

[10]差:差别。

[11]时:恰当的时机。

[12]器: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材料。

[13]志:实指适合书法的心情(澄思静虑和无心无我)。

[14]萃:聚集。

同萃:同时(一起)聚集。

[15]遏:抑制,阻止、阻拦。

蒙:蒙昧。

思遏手蒙:意译为思想(思维)活动受阻和手(足)被捆绑了一般。

[16]臻(zhēn):至也。

交臻:互相配合并达到了最佳状态。

[17]颜真卿(709—785):唐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开元进士,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任吏部尚书等,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前往劝谕,被李缢(yì)杀。著有《颜鲁公文集》。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并称为唐楷四家:欧、虞、颜、柳。

[18]《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80页。

(1)蔡希综《法书论》:“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luán);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历》第273页)与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里的说法基本一致。颜真卿生卒年是709—785年,蔡希综活动于唐天宝年间(741—755),张旭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5),三人活动的时代几乎同一,如此,张旭就同样的观点跟颜真卿、蔡希综都说过也有可能。本文只对颜真卿的文章引用,蔡希综的不再重复。

(2)《历代书法论文选》是按文章作者年代先后顺序对文章进行排序的,其把蔡希综排在颜真卿之前,没有注明理由。

[19]蒙:承受,承蒙,蒙受。

幸蒙:有幸蒙受。

[20]张旭(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书法家。字伯高,又称张长史,人称草圣、张颠。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常熟县尉。唐玄宗曾诏曰:李白诗歌、张旭草书、斐旻剑舞为“三绝”。

[21]九丈:代称张旭。古人的尊称。

[22]张公:张旭。

[23]挛:挛曲,挛屈。

拘挛:拘谨,拘束。
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②

2、王羲之[1]《记白云先生书诀》[2](全文):

天台紫真[3]谓予[4]曰[5]:“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6],必达乎道[7],同混元[8]之理。七宝[9]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10]。把笔抵锋[11],肇乎本性[12]。力圆[13]则润,势疾则涩[14];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15];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16]也,书妙尽矣。”言讫[17],真隐子[18]遂[19]镌石[20]以为陈迹[21]。维永和九年[22]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天台山的紫真(道士)对我说:“你(的书法)虽然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了,但并不完美。(完美的)书法的气象、气息,必须要符合(能够反映)‘道’的原理(内容),与‘混元’的道理(情状)相同。‘七宝’的宝贵品质都反映在书法中,(才能够)万世流芳。阴阳现象都能够鲜明地表现出来,(书法的)光彩、华丽就随即、立即呈现、显现出来了。书法及其方法,都是肇生(源自)于人(书法作者)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执笔的)力是圆浑的力〔是相当于太极拳(武术)的气沉丹田之后的气力、缠丝劲,不是蛮力〕,(所产生的)线条(笔画)就能够温润,(用笔的)寓迟于速、寓速于迟,(所产生的)线条(笔画)就能够显现出疾涩之‘象’;(结体、布局)紧凑就能够反映出字的‘力量’,(结体、布局)奇险就能够反映出字的峻峭,(结体、布局)贵在内紧外松;(结体、布局)贵在“起”、“伏”都没有欠缺;(结体、布局)贵在回仰背接、顾盼生情;(好的书法之所以)看上去是飘逸的,(是因为)发端于书法作者内心的平静(澄思静虑)。书法就这些方法了,书法的奥妙全在这儿了。”(紫真道士)说完,真隐子(道士)就把这些话镌刻在石头上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遗迹了。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等,第一次确定了书法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指出了书法“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明显”。(道家思想比较儒家思想等对书法的影响更为重要。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是《老子》、《庄子》,其中《庄子》的《庖丁解牛》、《逍遥游》、《大宗师》等对书法的影响更为重要)

这是一个发现,其意义:

①为书法后来的发展清除了思想藩篱。

②为书法后来的发展把握了正确方向。

3、虞世南[23]《笔髓论·契妙》[24]: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25],不可以力求[26]也。

【浅评】

反对了蛮力。

--------------------------------------------------------------------------------

[1]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后世尊为书圣。字逸少。原籍琅邪(古同“玡”)临沂(今属山东),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7—38页。

[3]天台:应该是代指天台山(今属浙江台州)的某个道观。

紫真:即“白云先生”,应该是天台山某个道观的道士。

[4]予:我。

[5]且认为是王羲之所曰。

[6]气:气象,气息。

[7]达:本义是道路畅通。

道:应该理解为大概念的“道”,即下文的“混元之理”。

[8]混元: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一切事物都是混元体,其大无外(所谓大,即天地人混元一体)、其小无内;又是一种有序的“混化”的运动;也是理、是道;还是天地大道。

[9]“七宝”:

⑴第一解是佛教的七宝,不同佛经的不同译本的所指不同,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chē qú)、赤珠、玛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pō zhī jiā)、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

⑵第二解是佛教密宗法器的七宝:轮宝,千辐紫金轮;象宝,白色六牙大象;马宝,绀(gàn)青色骏马;珠宝,具大光明之宝珠(能照耀世间一切,不是西藏的特产天珠);玉女宝,美貌与智慧集于一身之少女;主藏宝,自然界生出之无量财富;典兵宝,智谋雄略之大将。佛教密宗曾在东汉、中唐、元代三次大规模传入东土,所以第二解也有可能。

[10]“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的“华壁立”、“风神生”的理解:

⑴“华壁立”、“风神生”,应该读做“华,壁立”、“风,神生”,不能读做“华壁,立”、“风神,生”,确有“华壁”、“风神”这两个词,但这里不能用。

⑵王羲之一生主要活动在吴越语方言区,他的母语应该是以吴越语方言为主的;《记白云先生书诀》记录的应该是天台山某个道观紫真道士(“白云先生”、“紫真”、“真隐子”,两个人的三个名字都应该是道士的法号而不应该是和尚的法号)的语录,写作地点应该或是会稽山阴或是天台山,两地皆属吴越语方言区。总之,这篇文章写作时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吴越语方言。

⑶吴越语方言的“壁立直”(或写作“笔立直”,常与“磕磕响”连用),一般指直挺挺的、方方正正的样子。

⑷“华壁立”的“壁立”与吴越语方言的“壁立直”的“壁立”应该同义或近义。

⑸华:光彩,华丽。风:风范,气度,韵致。壁立、神生:都是随即、立即呈现、显现的意思。

[11]把笔抵锋:泛指书法,专指执笔法和用笔法。

[12]本性:主指人(书法作者)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泛指“一切存在及其规律”。

[13]力圆:直译是圆浑的力,实指相当于太极拳(武术)的气沉丹田之后的气力、缠丝劲(是劲,不是力,也不是力气,更不是蛮力)。

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历》第449页)其中的“圆”、“方”,都是天圆地方的“圆”、“方”,与王羲之的“力圆”的“圆”没有关系。

[14]势疾则涩:可以理解为寓迟于速、寓速于迟才能够使线条(笔画)显现出疾涩之“象”。

⑴蔡邕《九势》:“疾势,出于啄磔(zhé)之中,又在竖笔紧趯(tì)之内。……涩势,在于紧駃(kuài)战行之法。”(《历》第6—7页)

⑵刘熙载《艺概·书概》:“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历》第710页)

[15]孤:本义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寡:本义是没有丈夫的妇人。

[16]兹:此。兹法:此法。

[17]讫:完结,终了。

[18]真隐子:应该是天台山某个道观的道士。

[19]遂:于是,就。

[20]镌(juān):凿,刻。镌石:刻石。

[21] 陈迹:遗迹。(不应该理解为陈列的景观)

[22]永和九年:353年。

[23]虞世南(558—638):初唐书法家、书论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又称虞秘监、虞永兴。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欧、虞、褚、薛。

[24]《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13页。

[25]神:精神,不是神仙的“神”,对立于下文的“力”。

遇:感触、感悟,不是遇到、遇见。

神遇:实指心悟,对立于下文的“力求”。

[26]力:蛮力,也可以理解为努力。

以力求:以蛮力追求,也可以理解为努力追求。
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①

一、道法自然的概念

1、《老子[1]·上篇·道经·第二十五章》[2]:
有物混成[3],先天地生。寂兮,寥兮[4]!独立而不改[5],周行而不殆[6],可以为天(下)[地]母[7]。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8];强为之名曰“大”[9]:大曰“逝”[10],逝曰“远”,远曰“反”[11]。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12]。域中有四大[13],而(王)[人]居其一焉。人法地[14],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5]。

2、《辞海》“道法自然”的注解[16]: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认为“道”虽生长万物,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3、道法自然的理解诸多,当以《老子》的为原本义,《辞海》的为权威。

二、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

1、作为执笔法、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是指书法作者身(物质)、心(精神)与书法工具、材料及书法环境的和谐协调并融为一体。
作为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道”,是指执笔法、用笔法的技术技巧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作为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自然”,是指执笔法、用笔法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即执笔法、用笔法诸要素的和谐协调并融为一体。
⑴这个“执笔法、用笔法诸要素的和谐协调并融为一体”,当然包括书法作者自己的身、心和身、心之间的关系及身、心各自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书法工具、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书法环境。
⑵这里的(第一个)“包括”,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书法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身、心在这个“包括”里弄“丢”了,一般来说,书法作者都明白自己的身、心是书法实践的主体,是执笔法、用笔法的载体,但说到自己的身、心是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自然的“部分”时,就会有点茫然了,这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概念中的“我”,主指就是自己的身、心,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尤其是从现代法律的刑法、民法的角度上讲),自己的身、心都是属于“我”的,但对于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自然”来讲,自己的身、心则属其“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因为书法作者自己的身、心既是执笔法、用笔法规律的来源对象,又是检验执笔法、用笔法及其规律正确与否的“实验室”。〔佛教禅宗公案中有称自己的身体(肉身)为“臭皮囊”的,其中颇有哲学意义

2、作为执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是指书法作者身、心各自的和谐、协调、统一和身、心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
作为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是指书法作者与书法工具、材料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和书法工具、材料相互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

三、古代书论中关于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论述
1、蔡邕[17]《九势》[18]:
夫书[19]肇[20]于自然[21],自然既立,阴阳[22]生焉;阴阳既生,形势[23]出矣。
【浅评】
肯定了书法与“自然”(“一切存在及其规律”)之间的联系。
这是一个发现,其意义:
①标志着书法思想、理论开始萌芽。(人们从此开始主动地思考书法的本质特征了)

②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开始趋向独立。
--------------------------------------------------------------------------------

[1]老子(约前600—前500):先秦思想家,道家的创始者。一作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官至东周(都于洛阳)“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2]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老子》第48—49页。格式有调整,原注保留。

[3]混成:混然(浑然)一体,不可分别。

[4]寂:寂然无声。

寥:虚空无形。

[5]独立:唯一存在。
不改:常,永恒。

[6]周行: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殆:通“怠”,倦怠,这里是停息、休止的意思。

[7]天地:据范本、张嗣成本及帛书甲、乙本校改。
母:喻指本原。

[8]字之:给它取字。

[9]强:勉强。

为之名:替它取个名。古代“名”、“字”有别,“名”起于出生之时,“字”起于成人之时。所以老子替这个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勉强取个名叫做“大”,取的字则叫“道”,意思是“大”只是个不可名的名,而“道”则略可用来称呼之。

[10]曰:这里有即是、就是的意思。

逝:往。

[11]反:古“返”字,回复。

逝、远、返联系起来意思是,最大的循环往复。

[12]人:据《说文》及宋范应元本等校改。

[13]域:指宇宙内。

[14]法:效法(下同)。

[15]自然:指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存在、自由发展的情状。

[16]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第1062页。

[17]蔡邕(133—192):东汉书法家。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官至议郎。

[18]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页。

(1)《九势》,或作《九势八字诀》。

(2)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其言曰:书肇于自然,阴阳生焉,形势立焉。”〔《历代书法论文选》(下文脚注中括号里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简称为《历》)第424页〕是基本照抄蔡邕《九势》的。

[19]书:书法,不是写字(写字与书法本质区别于实用与艺术、社会性与艺术性),也不是汉字。

[20]肇(zhào):初始,肇始,肇生。

[21]自然:应该理解为“一切存在及其规律”。

[22]阴阳:应该理解为“对立统一形象”。

⑴阴阳,古代阴阳学的主要术语,古代易学、堪舆、中医、武术等都引入使用,但各自的概念差异很大。

⑵阴阳关系,与古代哲学辩证法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现代哲学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论本质接近。

[23]形势:应该理解为“书法的本质和现象”。
未来 wrote:看了你的文章之后也与我自己的想法有些一致,于是我打电话给栖心子验证。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玉环桩是李先生教给我的,后来经过阎老祖师的纠正。”


不知道楼上想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是说李老师教的有误?还是说李老师教的没错,但是他的学生没有学会,阎祖师又不得不再重新按照李老师已经教过的同样内容再重新纠正一次?还是想说李老师传授的不正确,阎祖师按照正确的方法又传授了?或者是李老师教的是初级的内容,阎祖师又教给他更高级的内容?只能有这三种理解。

如果说是第一种的话,那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没有按照李老师教的动作规范去做,阎祖师不得不对其进行纠正。如果说的是第二种的话,就更加不可思议了,阎祖师不教给自己的徒弟正确的动作要领,反而教给徒孙正确的动作要领吗?还是李老师愚笨,没有正确掌握阎祖师所传授的玉环桩的动作要领?教错了,阎祖师不得不再重新教一次?可能吗?再说第三种情况,如果说阎祖师教的是更高级的内容,就不应该说什么“纠正”,而是重新教授了更高明的内容。而阎祖师不教自己的徒弟更高明的玉环桩,却交给他的徒孙,难道天下会有这样的逻辑吗?

口说无凭,任口所说的内容谁能相信?宗传是有根有据的嫡脉传宗的内容,毫无根据、无可验证的内容最好不要拿出来随意散布,这实际上就是在败坏宗风传承的规矩和法度,空口而称宗传的谎言已经屡见不鲜了,可以休矣!如果真是尊师重教的话,还是稍安勿躁为好。
[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系统信息
 

An error has occurred.

For detailed error information, please see the HTML source code, and contact the forum Administrator.

Error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topics.get(post.topicId) is undefined.
It cannot be assigned to topic
 
论坛首页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