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紫经红叶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紫经红叶 » 文章发表人是 紫经红叶
发表人 内容
十一专修班中心教了白鹤真人飞鸣图前九式,飞鸣图是循经太极拳的基础训练。与太极拳相比,动作显得更简单一些,外表看起来动作幅度也不大。学第一式便明白小炼形作为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的重要性。第一式是太虚原象由入境、原真、左顾右盼、伸足平气、降气、沉按、敛羽等动作组成。原真这个动作最难,需要一腿站立,一腿提起,弓身收敛。为了学好飞鸣图,去中心参加专修班前,我在家里特意练习提龙腿定势站立单边达20到30分钟,结果飞鸣图第一式站起来却摇晃不定,别说20分钟,两分钟都很难。我一次次对比飞鸣图第一式与提龙腿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发觉最大区别是前者需弓身撑督脉,后者是挺直身体,双手抱腿。内在的联系是从脚底涌泉起,沿督脉上升,从壬脉下降,节节贯穿劲不能松,否则站立不稳。飞鸣图第一式关键点便成了撑督脉与一提一站的两条腿之间相反方向的劲力越到极点,越容易站稳。而撑督脉和两腿相反方向的一撑外表虽然是静态,气脉流动产生的势能却非常大,犹如一张拉满的弓,箭在弦上,身体迅速发热,仿佛很大运动量。这一发现,我用到了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收获。左顾右盼这一动作我用上了灵芝桩直立起身时的炼法,即让脊椎一节节恢复原状,动作很缓慢,只有自己知道体内的有东西在流动,事实上,整个教学过程,大家都很安静,不说话,估计大家也和我一样有同样的感受,神气收敛,观照自身,感受着内操修为的外静内动的奇妙。我也好象回到了几年前刚学元明功的样子,不停地打哈欠,不停地流眼泪。直到学第五式,眼泪和哈欠才停止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更关注自己的动作是否气与力合,周身是否协调,若某个动作力气用不上,便知道肯定有哪里气没到达极处,因为这次学习,我体会到了气到了极处时,阴阳转换所产生的强大的力量,势不可挡,并非自己要求身体这样动作,而是气脉要求身体进行这样的动作,不到极处不进行转换。晨炼的时候,我带着这个收获,把前一次专修班所学的孔雀开屏,揽雀尾以及孔雀抖翎再练习的时候,发觉自己又有进步了。最近一次,在生活中没能守住自己的心,暴怒了一场,导致体内气脉紊乱,整个晨炼就炼了混元球的小揉球和横运太极手以及鲤鱼三击浪。怒气逐渐平息,身体很热,这三种功夫不占地方,在怒气的先入为主之下,我也很轻易就让个关节活动到了极处,那股不受控制,左冲右突的怒气也在体内一次次的反复转圈中慢慢平复下来。西方会用打沙包,拳击等把力量发泄出去来达到同时把怒气发泄出去的目的。常人更是把怒气发泄给身边亲近的人,我们的传统认为元气生化万物,怒气也是元气所化,发泄出去就太浪费了,应该回炉再造,把脱离正常轨道的怒气回归正常的气脉轨道重归己用,没有真正的循经内炼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这一刻,我想起了“拳打卧牛之地”,书上是这么解释的,
“太极专修,“拳打卧牛之地”是言因内敛而生成气血循经之力,无论内操之修为还是技击外用,均守乎中宫,不失偏激,因动作而循,合宣气血之机枢。“拳打卧牛之地”,发微天地,仰俯进退独善其形,以阴阳动静而为用,实可言内家之操修。不失之牛卧与牛眠,方证壶中三昧,以此为之,乃臻太极之意。”(《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李兆生)
我理解“拳打卧牛之地”必须以循经内炼为前提,哪怕动作幅度看起来不大即卧牛之地,但气血的流动只要产生了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阴阳转化,此时,无论是气还是力都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或许这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吧。
“任何一门学识只要形成流派,并非几载光阴可以创宗。非数十年寒暑,历经几代人的精魂大成,不能称宗列祖。权威是应该有的,旧传师、法、祖三尊圣念刻刻在心是有一定意义的。打到权威,树立自己,这类情况早已经不齿于人了。砍倒大树有柴烧,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求学的人不应该因噎废食。千年沧海变桑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嘲讽了多少愚昧的人。历代先范,几经岁月,在学识上真正地形成了学术思想,建立了学术思想体系,其内容浩然博大。这些学识涵藏着无尽的海洋,后学之士只有恒心苦学,经师真传,方能继承其完整的内容,稍有忽略,即不能达到知识的彼岸。”摘自《真元宝笈》


人生有无数磨难,修真之路更是磨难重重,对于一个决心修真的人来说,最怕的不是挫折,最怕的是走错了方向,所谓“一念尘心起,百万障门开”, 稍有不慎,便入万劫不复之地。
无论何时何地,或大雾弥漫、或柳暗花明、或山重水复,修真路上必需要有指明灯,即使暂时看不清眼前路,也不能迷失方向。“师、法、祖三尊圣念刻刻在心”这句话就明确指出了我们修真路上的指明灯。而“稍有忽略,即不能达到知识的彼岸”这句话则明确指出心中若稍有忽略师、法、祖的后果。

众所周知,书法是有法度的,初学时随意地乱写感觉很爽,但若没有法度地练习则永远不能进步。太极拳也并非随意的动作,循经是其法度,失去循经的内涵,就成为了太极操,毫无意义。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脏腑,影响着气血的运行。而心为君主,心错了,则所言所行步步皆错。心路也需要法度,心路的法度正是师、法、祖。

我理解“师、法、祖三尊圣念刻刻在心”包含了以师志为己志;以师的言行为己的言行模范两大方面内涵。

三丰祖师的宏愿“欲天下豪杰益寿延年,不徒做技击之末耳”; 李老师的愿望“欲写春山藏人间”“更愿春风行千里”,意思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中华民族由黄帝创文明以来,历经无以数计的岁月,历宗无以数计的大德先哲,圣真法祖的先范造作所形成的文化、形成的风格,这一伟大的文明”能得到继承和发扬,造福苍生。《情系中华魂》记载了李老师的一生,大量著书立作,授徒讲学,一生都在宏扬他所传承下来的绝学。“不教世人知我寒”表明了李老师对人生路上磨难的态度,坚持以师志为己志,初心不改的人生。
1、以师志为己志
为什么老师会有这样的志愿,这需要学人勤学苦练,习文演武,读书写字练功,真正学进去了,了解到这一学识的伟大,师徒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灵性的共振,才能体会到老师的志愿,才可能做到以师志为己志,并初心不改。每次参加中心的学习班,许老师都会提到这个问题“十年二十年之后还练吗?”这个问题当年李老师就问过许老师。有人在李老师羽化后就彷徨怀疑,找别人去学了,我想,离开那一刻,正是对师法祖的忽略,所以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老师的志愿,自然就改变初心,无法达到丹经武学的彼岸。李老师刻有一枚印“答应不离我左右”,许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师徒间心心相印,坚持锻炼,依法而持,自然与师心意相通,自然不离左右。”这正好诠释了如何做到“师、法、祖三尊圣念刻刻在心”。
2、以师的言行为己的言行模范
每个人的经历处境不同,承受能力也不同,磨难也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各种高高低低的坎,使我们在人生路上时而消极,时而勇猛精进。坚持练功这几年,我终于明白,最大的困难就是坚持。生活不如意了,就会胡思乱想,不想练。此时,我最终都会思考,李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怎么做?翻看《情系中华魂》,就会找到答案。听老学员说李老师非常喜欢石头。我也开始关注石头来,每去一地都特别留意石头,孩子受到影响,有一次他还在沙滩上捡到一小块玛瑙,有时候娃子在山上的小溪流中捡到一块稍稍特别的石头也会很兴奋。《情系中华魂》中记录了李老师的年表,我都尽量去模仿,也以此作为指导自己教育孩子所学的内容。李老师著作很多,当时还是手写的,不是用电脑打字,我惭愧自己总觉得没时间写文章,如今重新看书,突然又能发心一定要写下读书心得,就算没那个学识著书立作,可我的时间和李老师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写下心得体会,也算是以老师为模范了。
最后,我要划重点:
1、“师、法、祖三尊圣念刻刻在心”
2、“这些学识涵藏着无尽的海洋,后学之士只有恒心苦学,经师真传,方能继承其完整的内容,稍有忽略(师、法、祖),即不能达到知识的彼岸。”

益寿延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在过去的时代,传统武学和修真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明朝,张三丰祖师提出:“欲天下豪杰益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也”。 武当宗风代代相传,当代李兆生先生为武当太乙铁松第十三代掌门人,同时又是武当先天太极拳第十八代掌门人,张三丰龙行大草武当天龙神剑第九代传真。他为了继承三丰祖师的宏愿,写下《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赋予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循经的内涵,自1999年以《武当》杂志社为平台进行弘扬以来,惠及万千学人。

提起李兆生先生,人们更多的是想到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以及他所传承下来的丹经武学体系,包括有着广泛练习人群的循经太极拳的基础功——玉环桩、小炼形、元明功、诗、书、画、印、声律等文武诸艺。这些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老百姓而言,是高效率又切实可行的益寿延年的途径。由于中国近代百年沧桑,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很艰难,现代人的传统学识严重不足。比如,社会上都知道书法可以养生,但是为什么能养生,书法养生的内在机理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就说不上来了。

这些问题在传统学识丹经武学的领域中,经过中华民族历代先祖的研习,早已经是理法完臻的内容了。

1、为什么每天都要保养身体

大家都知道,钟表用久了会出现偏差,需要重新校正,许多仪器使用一段时间就需要调零,人体也不例外,每天不合时宜的饮食作息;情绪波动大;天气突变的影响——风寒暑湿燥火,使得人体这个精密的仪器每天都出现偏差,时间长了,就出问题了。广东有句俗话“人老机器坏”,说的就是使用时间长了(年纪大了),机器(人体)就出问题了。所以必须意识到,保养身体是一种习惯。

2、修心养性是养生的重要途径

近年国学大热,网络电视等媒体已有许多关于养生的饮食与作息的节目,饮食作息方面的纠正难度不算大,最难控制的是情绪波动方面,明知生气不好,却控制不了自己,情绪致病也成为了谋杀人体健康的重要凶手。所以保养身体并非只是饮食与作息两方面,还有情绪的控制。

阅读鸡汤文,做个佛系青年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情绪对人体脏腑影响巨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情绪而受伤的身体,很难通过鸡汤文恢复健康。事实上,脏腑的健康状况影响着情绪的控制能力,因此,通过健康脏腑来健康情绪会是极大的助力。情绪在传统中纳入心性范畴,即人对事情的心理反应,所以控制情绪实质就是修心养性,这是从根本上给人健康的途径,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修心养性的方法传统有文武两途,且二者缺一不可。

3、选择养生运动的原则

我们可以把“武”理解为“运动”。每天都要抽一定时间进行运动,来调节身体出现的偏差,保养身体这个机器,像吃饭睡觉一样,无论大人小孩,运动是每天都必须的,并非某段时间或者某一次。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身体不舒服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养生运动。人体内的真元之气,就像流水一样,按照气血循行的渠道遍布周身,这个渠道内系人的脏腑,外通人身肢节、骨骸、皮肉,即是中医所讲的经络。人的身体正是靠气血来推动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感到身体不舒服甚至生病,其实就是身体中的先天真元之气不足所造成的。例如真气外游,或者出现了三阴气脉迟,三阳气脉过快的偏差。“经络论”和“气化论”认为人生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经络不通;阴阳失调;元气亏损和不足。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不舒服,表面上看起来是血液流动不畅,实质上是元气的不足。若某种运动能使气血顺着脉道循行,这样的运动就是适合养生的。

而元气顺特定脉道循行是有规律的,与天地间日月运行规律相同。总结起来,养生运动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有阴有阳;第二,完全符合循经(日月星辰经天的规律),能达到周天运行,元气在脉道中的循行就会如环无端,没有起点和终点。

有人说哪里不通就拍打哪里,按摩哪里,缺钙就吃钙片,肾虚就补肾,气虚就补气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何须运动那么麻烦?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痛的方法,乃下下之策。

今年5月份今日头条的新闻中报道:“27岁小伙觉得肩颈有点不舒服,让技师按摩,导致颈部错位,引发脑梗塞,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而死。”“神经内科医生表示,长时间给颈部做按摩,就可能因外力导致颈部血管内膜局部撕脱,而后在血液的冲击下,撕脱的内膜剥落入血,形成血栓,栓塞远端血管”。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也反映出哪里不通拍哪里不是万全之策。

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间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各条经络都是相互连接成环状,只有通过运动,让元气走满完整的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样道理,食物也不能缺什么就补什么。五脏相生相克,俗语说得好;虚不受补。

4、为什么循经太极拳是一种对养生很好的运动。

丹经武学体系里经常出现“修脉”“敛气”“循经”这三个词,其实就是通过炼气来影响全身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聚敛元气的作用,并把发散的元气收归丹田,使十二正经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正如我们感受不到血液在体内的流动一样,打拳中的循经导脉也不是初学者能清晰感受到的,可以通过其它的外在表现来判断。

我父亲60岁过后,每次体检血液粘度高(血液中垃圾多,导致血液粘度大,流动慢)手脚冰凉,很难出汗,曾经两次在洗澡和小便时突然晕厥摔倒。他以前经常在午饭后,太阳最猛烈的时候去散步,希望通过饭后散步,晒着太阳出一身汗,加快新陈代谢,学了循经太极拳5年后,看起来很慢的动作,一会功夫,就满头大汗,让他惊讶不已,如今69岁了,血液粘度正常,手脚灵活。这是因为通过练气修脉的动作导引,引发了体内阳气的震动。身体当中的元气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运转,就把经络当中一些不通的地方给它通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出汗这种人体特殊的排毒的方式把人体当中的垃圾排出去。一旦进入到这种内家拳的运动,从表面来看运动量不是很大,但是气血在身体内的运转却是深入到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细小的关窍,那么这个时候人体自身会感觉到力量非常大,但是练完了之后就感觉很轻松,因为是把身体不通的地方通开了。

还有一位老太太,喜欢早上爬山,练拳后,一对比,发觉爬山后很累,练完太极拳的基础功——玉环桩却是不累的,出的汗反而比爬山还要多。这也体现出玉环桩符合气血运行规律,收敛元气,不损耗元气,所以不累。人体是一个平衡的系统,在这里面人体经络的平衡非常重要。很多现代人所患的一些现代性的疾病,都是由于阴阳不平衡导致,气血经络不通所引发的。因此,通过循经太极拳的锻炼,让身体当中的阴阳平衡了,更重要的是在经络疏通的过程当中,使全身的气血得到了平衡性的调整,让气血沿顺经络运行,这样练完了之后会感觉神清气爽,好像自己变得更年轻了一些,甚至会有返老还童的感觉。因此,很多人都会反映说练对了就很舒服,练对了,其实就是开启了循经,就是让自己的气血回到平衡的状态。

同样我的母亲高血压,曾经试过爬山,但是一爬山血压反而会增高,散步过久腰就会痛,一直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才好,直到学了循经太极拳,才找到了既不累又能健康的运动,通过锻炼,腰不痛了,高血压基本也能控制住了。

循经太极拳的基本功——玉环桩是老少咸宜的运动方式,无论妇孺病弱,哪怕无法站立,坐着炼,都有很好的效果。我有一次在周末打球摔伤了脚,痛得连抬脚都觉得困难,走路就更不用说了,当时以为下周一上班肯定要请假了,无可奈何只好坐在椅子上试着练习玉环桩,发现随着动作的导引,气血同样能在身中运行,这样很快脚就不痛了,是因为通过玉环桩的功夫疏通了最主要的经脉,两天后就能正常走路了。当然表面的淤血还是过了很久才散去,是因为我的功夫还没有到达细致入微的地步,可见丹经武学体系里的功夫对于疏通经络效果非常显著。

有人说太极拳没有互动,没有娱乐的快感,一个人静静地打拳闷得要发疯,要听些音乐才不至于心里无聊,这就涉及到人元气能否收敛,心神能否静定。元气越是充足,心越纯净无杂念,小孩子的元气饱满,从不多想,而人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心一秒都静不下来,那正是因为元气弱了,归根到底,元气足则诸邪俱退。

敛气修脉,能使人身体中的阴阳气脉调整到像天平一样准,从而使脾胃的消化能力特别强,甚至肠胃功能超越了常人。人的身心改变了,精神、体魄改变了,才能气血充盈,食欲旺盛。现代物质丰盛,多数是营养过剩产生的问题,原因是消化不了,运化不开。有人素食,但只能减轻脾胃负担,却不能使脾胃消化能力增强,五行中的土对应人的器官为脾与胃,万物土中生,只要人能增进饮食,就能增加体内的元气,健壮身体。因此,好的养生运动,除了能循经导脉,平衡阴阳等这些内在的看不到的东西,还有健脾胃增进饮食这个外在的表现,这是学人最容易体会到的。

丹经武学体系中的每一种功夫,甚至每一招,都能让元气走满完整的圆。循经太极拳作为丹经武学的一个内涵,很好地体现了传统宗风脉传的神魂,是建立在循经的基础之上的。

前文讲过,欲有养生效果,需令气血沿着经脉循行。武有此作用可以理解,难道文的方面也能有此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艺者,道之形也,文以见道,武以演道。文武两途如一阴一阳,缺一不可,形成了严谨完整的学识体系。

5、为什么书法能养生。

“文”则包括了诗书画印声律等。以书法为例:

书法是书写的法度,是有原则的。书法的法度就是遵循大道。阴阳的相互转化谓之道,即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从而生化万物。而汉字的结构笔顺,如日月经天之轨迹,直接影响人的血脉经气,写字时的笔垂中宫,八方回荡,执笔时的提按,而形成字的血脉。字的字势、血脉、神韵,可以沟通人的神韵,人的气血沿经流注,随笔痕字势而得到调节,从中得到养生修持之用。

例如:写字时的字迹笔划向左旋转,正是手三阳经向手三阴经由手臂的外侧由上转入内侧的生理现象。字迹笔划向右旋转时,是手臂内侧由手臂上转向外侧的顺时针方向的循经。这种循经气化是体态中经过修真专习而后得到的潜气内行。人在书写进入臻如妙境,在字迹上会出现与循经同一轨迹。

书作势韵的形成,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气的运化。

《书概》“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炼形是基础,炼气得势韵,而后可以入神。可见,古人作书以养真,涵养本元为基础,若不懂气的运化是书作的原则,自己毫无原则地琢磨古人墨迹,一笔一划反复描来描去,使书作气脉尽断,不但书写慢,且写久了手腕累,越是勤加练习,越伤害手腕。若然书作合于人身气脉,使气脉血流,周彻自身,能使书写本身不产生疲劳或减少疲劳,尤其对长期擅长书写的人,有强健身心的作用。

《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屡治不愈。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维画的《辋川图》。每当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画卷时,就放佛进入了那迷人的画境,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肠胃不适的症状一扫而光。经过几日的“画中游”,秦观的病竟逐渐好起来。

常言到“触目惊心”,意思是心随境转,看到就能震动心神。书画同源,观画治病的例子说明优秀的书作中是有气脉神韵,合于人身气血流注,因此观看优秀的书画,能疏经活络,达到养生甚至治病的效果。

道法自然,人天合一,正是书作使人得以长生的密蒂,也是修真丹脉的内持顺应以书演道的作为,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传世即是此为。

6、声律对人体的影响

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盖读书必有声调,当其呼气外出之时,必心力下降以镇其气,而后其声悠长,又必须丹田上升以助其气,而后其声悠长,又必须丹田上升以助其气,而后其声高远,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内炼家会合婴儿姹女之功,即交心肾之功,亦即补助元气之功也。”又言:“道书谓呼吸分明了却仙……果参透呼吸升降之奥旨,顺呼吸之自然,而少加以人力主持,俾心降肾升之力息息互相凝结,有不延年益寿者乎。”

汉音是宇宙真音,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念”,使人的身体、颅腔或者某个部位得到振动。因此,持颂一些灵性的文化,能使自我的神思情志得到质的改良。
武学丹道是直接从动态、自然中调整自我,文武同宗,只是人的自然灵性在生活中的表现不同而已,但就人的智慧与灵性的启迪,两者的内涵深隐是一致的。

传统的功谱背诵,使自己的神与功谱的神相化合,功过对功谱的学习,在练功过程中自然就进入到功谱所叙说的那种境界当中了。这就是心领神会。可以体会到身体当中的气机的运化。《声律真诠》道尽阴阳的运化,持颂《声律真诠》,音律振动着经脉,心神随之振动,久之形成共振,从而达到气脉振动,疏通经络的效果。

如上所述,丹经武学对于人们的益寿延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武学与修真文化,来使人们的身心康健,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以易演天下,易不是空洞的理论,更是文与武等一系列的具体操修途径,武的方面是指实际的操修,是对身体的锻炼,对气血的运化 ,文的方面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神意情思中的畅游。李兆生先生融会贯通传统诸艺,写下有关文武的著作,传下丹经武学这一严谨完整的学识体系,且次第分明,使现代人在说话、写字、运动等日常生活中依法修持,就可实现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
1、《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李兆生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翰墨缘》/李兆生著 红旗出版社,1992
3、《声律真诠》/李兆生著 学苑出版社 ,1995
4、《情系中华魂》/李兆生著 华文出版社 ,2015




我从2009年开始学习丹经武学的基础功:武当玉环桩、小炼形、元明功等,前年学了24式循经太极拳、去年学了36式先天太极拳,这是我今年(2017年)去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学习如意太极拳前的武学基础。

相比之前学过的两种太极拳,如意太极拳动作更觉简单易学,总共24式,非常多的动作都是明显的升降开合,这使我对“收敛而后生力”有了初步体验,下面我取部分动作为例子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为方便叙说,恭录如意太极拳24式的动作名称如下:
第一式太极元桩;第二式横开二臂;第三式山人捧图;第四式孔雀开屏;第五式揽雀尾;
第六式孔雀抖翎;第七式三展鸿图;第八式罗汉屈臂;第九式斜挂单鞭;第十式寒犀望月;
第十一式肘底抛锤;第十二式单展翅;第十三式太极边球;第十四式倒转彩球;第十五式推窗望月;第十六式山人执灯;第十七式苏秦背剑;第十八式倒提金枪;第十九式肋下掖掌;
第二十式手挥琵琶;第二十一式童子学剑;第二十二式黑熊戏水;第二十三式萍运双环;第二十四式太极绷捶。

第一式太极元桩,动作很简单,从一开始学,我就发觉自己平时炼的基础功派上了用场,两手臂轻微的提放,开合,起按的转换间,我感到自己两臂犹如鸟的翅膀,肩背作为重要的力气交通枢纽,手指作为末梢犹如羽毛般被带动,霎时想起老师平时说的“没有手”。

第二式横开二臂,当做到两臂做波浪伸展时,我明显感受到力气的生成与“消失”,后来老师告诉我,力气没有消失,是收回身体里边了。两臂收回到刚好力不在臂上时,我就明白,这就是收的极点了,再伸展开来,感到力在体内沿臂慢慢发出,达到指尖时,我就明白这是伸展的极点了。这一式的教学时,只是跟着老师做动作,老师并没有讲解收到那里,伸到哪里是动作的标准,我却在感受到力的收回与生成中对动作标准没有产生疑问。正如老师所说“不平衡时,一定会想继续动,平衡了,就找到了中,身体就自然定住了,练武之人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在行拳过程中体会到平衡,即找到中,才能体会到何时该定,何时还未达到动作的尽头,动作尽头处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处。”

如意太极拳动作中,有孔雀三式:孔雀开屏、揽雀尾、孔雀抖翎。我认为孔雀开屏与孔雀抖翎比较难做得“好看”。孔雀抖翎这一式的动作看似简单,需要一手掌横收于胸前,再向前方平切而出。要做得“好看”,关键是力从身体发出,而非手出力。孔雀开屏的全体大用诀为“孔雀开屏扭步横”,脚以涌泉穴为轴转动,双手沿壬脉向上向两侧呈反背摔掌落下。此式反背摔掌落下难做得“好看”,需要体内元气升至最高蓄势,再循经络力达四梢。《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言“归合阴阳而内敛,使先天力生于其中,动静如一,快慢应之,以心行气,以气催形,形动气动,内外如一,方为内家内敛,兹持真为内功”。闻言普通的太极拳难体会用意不用力,现在看来,关键在于肾水元气是否充足。《易》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继而生化出万物,又有“万物水中生”,体内真力由肾水生化出来,继而“动之形骸与身内气血相合”。因此,太极拳应以团练元气为根本,如若元气不能增加,再怎么全身放松,使用各种意念,也不能使力气凭空增加,“腰为主宰,形于手指”,腰不正是肾吗。

学习班结束后第二天,我去了参观中国科技馆,由于久站久行,我右腿(有旧患,久行久站更甚)踝,膝,髋三个关节部位感到僵硬不适,我偷空练了如意太极拳中“罗汉屈臂”一式,仅练了几个,右腿关节处发出响声,因疲劳引起的不适竟然消除了。见效太快,我一回来立刻查书,罗汉屈臂的腿法包括了提龙腿,外桩截脚和内桩截脚。武功内功行功诀中有关罗汉屈臂仅一句“罗汉功法壮真力,功键日久尽添增”,《黄帝内经》“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而肾水生真力,难怪罗汉屈臂一式能缓解久站的不适。我在心里对如意太极拳大为赞叹,大道至简,只要符合大道,动作看似简单,却能生发周身之真元气,其内操作用犹如从根本上拨乱反正。

“苏秦剑体千斤重”是如意太极拳苏秦背剑这一式的武功内功行功诀。当力气贯穿脚,腿,背颈,阳气生发,运化周身,才能背得起千斤重物,在一次次的纠正身体姿势,双足力气分布后,我总算有点体会到了全身如一,背后的承压力增强。第二天晨练基础功武当玉环桩时,金顶沉锋后,做予注中元这一式时,发觉自己后脚的后脚掌撑地有力了,热流沿腿腰背颈到达后脑,以前练这一式,后脚的力偏于脚尖,予注中元起身时,会憋得满脸通红,脸很热,现在终于明白了原因,是后脚不平足,以及身体弯着腰,使得起立时气从身体中部断开,力当然也随之中断,承压力弱。而今,热流由后脚直达后脑,使得整个头部都有热流环绕,再也不会头部只有脸发热了,予注中元起身也变得轻松容易。
苏秦背剑这一式学完后,第二天我就自动纠正了武当玉环桩的动作,这使得我对如意太极拳的纠偏能力大感兴趣。发觉如意太极拳的动作简易,许多招式都需要回到中线,当然有些动作,例如推窗望月一式的中线在哪里经老师指点会恍然大悟。回到中线的作用就是一旦出现气血偏差,很快就能得到修正,调整,息与脉能持久相合,每练一式,立刻起效果,气血运行再反作用于动作,我想,如意太极拳正是通过纠正气血的偏差,从而使我自动纠正了玉环桩的动作。如意太极拳修正气血的能力太优秀了,我在整个学习期间,身体发热很快,发热之快可以媲美玉环桩,且发热持久,有“常驻春风里”的感觉。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想起了《情系中华魂》里的雪山飞龙图,图中有茫茫大雪山,龙在云端现,山人背杖行,洞中有童子与老师。如意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仿佛在描述这幅雪山飞龙图中的故事一样,以至我在行拳时心中就浮现出这幅图,仿如置身其中,心里无比宁静,真所谓心远地自偏。我很是奇怪,雪山飞龙图源自雪山派(武林密),如意太极拳源自武当太乙铁松派,为何我打如意太极拳时会想起雪山飞龙图呢,请教了老师如意太极拳的历史由来后,我就明白了。
原来,明朝时,武学九派(武当,少林,峨嵋,昆仑,崆峒,天山,雪山,华山,千山)学术交流合一,使武学修真统一了数百年来学术的分歧,后来反清复明,为保存这些辉煌灿烂的学术,武当太乙铁松派的铁松子祖师则隐迹于山野,为不引人注目,炼功时,隐藏功夫中威猛的外形,保留了内在的行气修脉,于是,宗风演化出六脉太极体系,如意太极拳正是六脉太极之一。如此看来,我在练如意太极拳时想起雪山飞龙图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如意太极拳的创作者已经圆融了九派学术,如意太极拳动作看似平和简单,但内在的敛气修脉功夫却是与明朝时武学学术最辉煌的时期无异。

如意太极拳作为丹经武学的专修功,我能体会到她在行气修脉方面优秀的纠偏能力,除此之外,我对她的喜爱还在于,不拘场地大小,动作简单易学,“如意”的确是实至名归。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紫经红叶 » 文章发表人是 紫经红叶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