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thanks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thanks » 文章发表人是 thanks
发表人 内容
作为追随宗风的平凡一员,我们都一样在顽强的付出“自力”去修去证。而这里所有师真大德和文熙老师的文章就是一种“他力”,是为我们拨开迷雾现清阳的无穷心力。
很多的人不说话,但是我想他们也一样想吐出心声,也想对文熙老师一诉敬仰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更多的人保持沉默,那是我们有口难开,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虚空粉碎,山河大地是我舌,吐尽妙法开遍莲花。在此谨向文熙老师致敬!
呵呵,您太过誉了,这只是我研读老师的书作而有的点滴体会,遂勉强贯穿成文,难有真才实学,指望各位批评还来不及呢,不敢被赞。其实写下来之后我都不敢再读第二遍,有些惨不忍睹呀。
是丹经武学的修习心得么?!
强烈支持
的确非常好,已经是循循善诱了,我们要赶紧给自己的心灵做清洗。
观江雪 wrote:我也喜欢凑这热闹


凑热闹也不是不好,但是要看是怎么个凑法。是雪中送炭还是趁火打劫,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是众人推墙倒,是锦上添花还是给人抹黑?关键是心意要纯正,不能是非不分;要做智人,不能随波逐流做了世俗愚人。。。
既然是急盼,那还是自己购买正版的好,至少不亏待了这份诚心。
不能总指望坐享渔翁之利。
好东西我也都是自己购买收藏的,但是我视为珍宝,岂能轻易为外人道哉。。。
是身是心,是心是身,心真则一切真,身岂能不真,倘若远求,必定失真,不在身外,莫离身而求心,莫离真更觅真。
是心是缘。心真则缘真,心伪则缘伪,心善则缘善,心邪则缘恶。其实最根本的道理竟然就隐藏在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地方,就只是在我们的心里,心生一切缘,心生一切法,心生一切。生一切法者,不过假借之舟航,籍此舟航达彼岸者,是离假归真,因此,心贵真不贵假。唯有此心真,一切物欲皆是假。因此说梦幻泡影者,寓世事有为也,说无心者,无此一切执着之妄心有相心也,如此可复无相之真心。
道是自己,自己是道,道是真心,不在虚伪,若有半点虚伪,即不可见。道在最平实最不起眼处,只要肯息妄心贪求心奢欲心,必定见道。离我而别觅道,必定不可见。

心就是心,没有其他解释,如果是其他解释,祖师就不用心这个名词了。六祖言一切法是为凡夫说,不是为佛说,因此一切法凡夫皆可理解,只是自心狐疑不决。
我觉得无心心是真善,凡所有相的善不是至善,必定被有相所缚,不是石头,呵呵,是超越有相的真心。

个人愚见,不对之处请不吝指正。
动静,屈伸,刚柔,进退,宛转,盘旋,开合,上下,快慢,隐显,等等,皆是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和合即成太极;融会贯通可称神而明之,是返本还原入于先天无极之本源。
处处要用功,时时需躬行:“用意不用力”、“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劲断意不断”,就是很好的指导方针,指示了心意是如何运用的。太极拳论也是习练太极的一个大纲,与丹经武学理同一源。
  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所以这是心意功夫,不是谋求劲力就可得到的功夫,存心不正必然失真而失法度,也绝不可能回归真道。“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故有“极柔软而后极坚刚”之方针;力因势尽而有亏,人因欲妄分别及名相执持而难以自在,需以长养气血长养精神为首,不尚争斗亦不尚疑痴,心动则气耗,大动则大耗。谁不愿长生久视,而又有谁愿速死
?故祖师悲悯苍生留下遗志:“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惟愿天下英豪延年益寿,不徒做技击之末耳”。
  人身是一太极,当常炼常养使身心康泰,忘却烦恼忧愁,举手投足纯出自然,与自然合真;无过不及之处,即是中庸之道。宇宙中也是阴阳组合化生,不平之时即起波澜,阴阳失调必生动荡。大道化育万物,人即赖此阴阳参半之体,体阴阳造化之机,然后功乘返本还原之道。
人心亦是道,心不平即远离了大道。故应使心常平而气常和,贪欲嗔恨永消失,否则水火不调,阴阳便分崩离析;不要对于名相心生分别,大道本来是一,不分别自然是一,分别即成二。岂不闻“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名相是分别不完的。人们多是阴阳失差之心,遂而演成万事之反复失衡,阴阳合德却是逆行于俗心而入于修为。
  古人说练太极应当是:“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
  禅宗这几句也很对太极修炼揣摩之机:“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切莫听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此是十分真用意。”“管取今生教了办。”
  研练太极功夫要“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开悟莫欢喜,未觉亦勿愁,继续更努力,与汝把手游”,这是前人说的话,也是我们目前就应当落实的。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
你在干嘛?

(愚):
我在研究心地(的完善)之道和太极(的阴阳)之道呢

天地反复,万物轮回,周而复始,生生灭灭,是一定之律,何不参透造化逍遥物外,何苦被阴阳所拘

研武练功不是为了打架炫力,习文学书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或者辩白抢词,而是为了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不再迷惑度日;参透阴阳造化之理,不再为万事万物所拘;心地之善要真要澄澈,莫被一切不善所覆盖以致杂草丛生。这是真风雅,是超尘脱俗;附庸风雅是假风雅,是假惺惺的假心假意。

请指正。
“这世间要是你明白了,一切一切都好像在作戏;在这作戏的里边,那就是人生的一个真谛,人生的一种真理。你要是在这一个真理上明白,所有真理你也就明白了。”

说得好,谢谢
学习了!
如果你心里一心只有他,那怎么还会容得下别人呢

或者说也就不会想着和别人聊天了

这样呢虽然没什么出格的事,但是毕竟会使夫妻的感情疏远一些,渐疏渐远的

是不是啊,我觉得真是这样

如果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难以解决的事,我们都能帮你出出主意,但是真正感情的交流还是在于夫妻之间

有了感情的交流就有了温暖

真正感情的交流是很清澈很不同凡响的

呵呵,***,懂事了,步入了婚姻殿堂就是大人了,今后的路都在你手中把握,要把握好才能幸福一生啊

一辈子的事是不容小视的

***:
我觉得你有种像老公公慈祥的感觉

(愚):
哪里啊,只是我有时比较明晓事理罢了

***:
老公公摩着小孩子的头说话的感觉

(愚):
我们学功夫也是老师摸着我们的脑袋这样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的

***:
老师都会说些啥

(愚):
老师教我们做人,人做好了就离仙佛之道不远了


更一段,请指正。

你以为夫妻之间就这样马马虎虎就好了

其实不是

这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要随心所欲

要尽心尽力维护好

你说要不日日冷清,天天无趣,那不是和我们的心意相违背吗

我们本来要的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佛家说,常思己过,莫论人非,无争是道。你和你爱人也是这样

家庭人生无不如是。

一家人同心同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再一段,请指正。
不要太挑剔

世事能有多少完美

不要在不满足中迷失自我,而是要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中去完善自我

有自知之明,这也是知己功夫

要顺着正道走下去,就能超越所有障碍

如果怨,只会是自己将自己锁住,于事无补。不如自己将自己解放,这多好啊

自己心地改变了命就改变了

命也拘不了你了

又一段,请大家指正。
他争的时候你不要争

你要安静祥和下来

要懂得缓和

等他安静下来之后再好言相劝

这就是太极之道

刚柔的变化

阴阳相生相克

要经常体会

要运用到生活当中

火气要大的时候赶紧温和下来,生活太松懈迟滞时又要调整一下节奏,不要使性格偏激,不要使生活离于正轨,要中和,这样就能水火不偏了

生活学习练功一通百通

揣摩熟透了就好

时时刻刻都需要用功体会

无往而不利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

  参禅学道几般样。要在当人能择上。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直须坐究探渊源。此道古今天下传。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闲。直须提起吹毛利。要剖西来第一义。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谁。还如捉贼须见赃。不怕贼埋深处藏。有智捉获刹那顷。无智经年不见影。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万岁只如此。若将此等当禅宗。拈花微笑丧家风。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铁眼铜睛汉。把手心头能自判。直须著到悟为期。哮吼一声狮子儿。君不见磨砖作镜喻有由。车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见岩前湛水万丈清。沉沉寂寂杳无声。一朝鱼龙来搅动。波翻浪涌真堪重。譬如静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教了办。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抖擞精神著意看。无形无影悟不难。此是十分真用意。勇猛丈夫却须记。切莫听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嬴来得也未。要识坐禅不动尊。风行草偃悉皆论。而今四海清如镜。头头物物皆吾听。长短方圆只自知。从来丝发不曾移。若问坐禅成底事。日出东方夜落西。
第一门心经颂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净海。理密义幽深。波罗到彼岸。向道秖由心。多闻千种意。不离线因针。经花糸一道。万劫众贤钦。

【观自在菩萨】

  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心空观自在。无阂大神通。禅门入正受。三昧任西东。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离身。智慧心解脱。达彼岸头人。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闻。佛行平等意。时到自超群。

【照见五蕴皆空】

  贪爱成五蕴。假合得为身。血肉连筋骨。皮里一堆尘。迷徒生乐著。智者不为亲。四相皆归尽。呼甚乃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净道。谁肯著心依。阴界六尘起。厄难业相随。若要心无苦。闻早悟菩提。

【舍利子】

  达道由心本。心净利还多。如莲华出水。顿觉道源和。常居寂灭相。智慧众难过。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未到见两般。二乘生分别。执相自心谩。空外无别色。非色义能宽。无生清净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无形。色空同归一。净土得安宁。非空空为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相。甚处立身形。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纳诸缘。行识量能宽。遍计心须灭。我病不相于。解脱心无碍。破执悟心源。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说舍论身相。利言一种心。菩萨金刚力。四相勿令侵。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诸漏皆总尽。遍体是真金。

【是诸法空相】

  诸佛说空法。声闻有相求。寻经觅道理。何日学心休。圆成真实相。顿见罢心修。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忧。

【不生不灭】

  卢舍清净体。无相本来真。如空皆总遍。万劫体长存。不共皆不著。无旧亦无新。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

【不垢不净】

  真如越三界。垢净本来无。能仁起方便。说细及言粗。空界无有法。是现一轮孤。本来无一物。岂合两般呼。

【不增不减】

  如来体无相。满足十方空。空上难立有。有内不见空。看似水中月。闻如耳畔风。法身何增减。三界号真容。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闻觅也难。非相非非相。量测失机关。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来无障阂。甚处有遮栏。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色本来空。无受意还同。行识无中有。有尽却归空。执有实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离。方始得神通。

【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无自性。随相与安排。色分缘声响。人我舌诙谐。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处贪爱断。万劫不轮回。

【无色声香味触法】

  证智无声色。香味触他谁。六尘从妄起。凡心自惑疑。生死休生死。菩提证此时。法性空无住。只恐悟他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从妄起。依他性自开。眼耳兼身意。谁肯自量裁。舌鼻行颠倒。心王却遣回。六识中不久。顿悟向如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

【无苦集灭道】

  四谛兴三界。顿教义分明。苦断集已灭。圣道自然成。声闻休妄想。缘觉意安宁。欲知成佛处。心上莫留停。

【无智亦无得】

  法本非无有。智慧难测量。欢喜心离垢。发光满十方。难胜于前现。远行大道场。不动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以无所得故】

  寂灭体无得。真空绝手攀。本来无相貌。权且立三檀。四智开法喻。六度号都关。十地三乘法。众圣测他难。

【菩提萨埵】

  佛道真难识。萨埵是凡夫。众生要见性。敬佛莫心孤。世间善知识。言论法细粗。顿悟心平等。中间有相除。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罗无所依。心空性广大。内外尽无为。性空无碍辩。三界达人稀。大见明大法。皆赞不思议。

【心无挂碍】

  解脱心无阂。意若太虚空。四维无一物。上下悉皆同。来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访道不见物。任运出烦笼。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无为性自安。境忘心亦灭。性海湛然宽。三身归净土。八识离因缘。六通随实相。复本却还源。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二边纯莫立。中道勿心修。见性生死尽。菩提无所求。身外觅真佛。颠倒一生休。静坐身安乐。无为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无生性。清净是涅槃。凡夫莫测圣。未到即应难。有学却无学。佛智转深玄。要会无心理。莫著息心源。

【三世诸佛】

  过去非言实。未来不为真。现在菩提子。无法号玄门。三身同归一。一性遍含身。达理非三世。一法得无因。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难测。慧解广无边。无上心正遍。慈光满大千。寂灭心中巧。建立万余般。菩萨多方便。普救为人天。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心灯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是无上咒】

  无上称最胜。拔济为群迷。摩诃三界主。愿广起慈悲。能顺众生意。随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是无等等咒】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无过。真空灭诸有。示现化身多。来为众生苦。去为世间魔。劫石皆归尽。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永息三恶道。坦荡乐里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说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贼十恶灭。魔山合底摧。神咒除三毒。心花五叶开。果熟根盘结。步步见如来。

【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羯谛本宗纲。扶机建法幢。如来最尊胜。凡心莫等量。无边无中际。无短亦无长。般若波罗蜜。万代古今常。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二门破相论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及伐树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则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虽离假缘。合互相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智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即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少泉源。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苦海。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趣。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而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斯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心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云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
  答。佛所说经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断一切恶。故常持戒。对于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之为断。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何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放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乎。答诚知所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不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也。三斗者。即三聚净戒。六升者。即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之牛膻腥乳者。岂不谤误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如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特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妄也。
  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造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谓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乎。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楑。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又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演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称赞。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若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反损。岂有是乎。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觉之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而照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轮。次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灯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燃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行道。绕塔行道者。塔者是身也。当修觉行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至涅槃时。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殷勤觉察清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为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持斋。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辄作解者。名为破斋。若亦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为诸恶。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处。又礼拜者。当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理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觉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贪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也。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故知念在于心。非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向外求佛。徒尔虚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外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皆非外说。只推内心。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真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入。识关津者何忧不通。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乎。
  答。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日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是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事有七。云何为七。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于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净戒。洗荡愆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犹如杨枝能消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障风。六者柔和。忍辱甘受。犹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者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皆是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少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役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缘。倾心尽力。损己迷他。未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为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谁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说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破相论终。

    第三门 二种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教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悕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说偈言。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无差误
  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二种入终

    第四门安心法门(宗镜及正法眼藏载之)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身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法。即是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相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即说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安心法门终。

    第五门 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菩萨所行之处也。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心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即是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故心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拆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无有此处。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即渡非法。则是法也。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即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只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此经者。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念念归道。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生渠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本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普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来无去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无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真性颂

       明 圆 始
     净       终
    至         常
   身           妙
  波             极
   照           真
    忘         离
     空       性
       理 缘 情

悟性论终



    第六门 血脉论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他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有出期。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则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妄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又问。因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云。汝曾作梦否。
  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答。不别。师云。既若不别。即是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唯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现前。亦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他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言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等。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圣成久矣。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他何。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静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可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区区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区区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中。阿难多闻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是众生报。不免生死。违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他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著。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无热无病。无因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为。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一心。不言戒施。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剑轮。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此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情。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心动。心动用动。动即其用。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即动即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是故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觉而未曾觉。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行坐而未曾行坐。终日嗔喜而未曾嗔喜。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若不见性诵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说颂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江槎分玉浪  管炬开金锁
  五口相共行  九十无彼我

血脉论终

《传心法要》乃黄檗希运禅师语录。禅师幼年出家,后四处云游参禅,终于大开圆解,为百丈怀海所印证,然后在黄檗山大弘禅法,其弟子临济义玄创立临济宗,临济禅法后传到日本、高丽、越南,今天乃至遍及世界各地,使佛门心法名扬天下、历久不衰,实为黄檗大师之杰出贡献。唐朝名相裴休对禅师极为敬重,并亲炙教席聆听妙语,经耳濡目染受到无穷教益,后虔敬辑录禅师深邃言教,即今之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侄。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曜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动念即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去礼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纪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遂出之授门下僧大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如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十一月初八日序
裴休相国传心偈
  
予於宛陵钟陵皆得亲黄蘗希运禅师。
  尽传心要。乃作传心偈尔。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
  契亦无契。无亦无无。化城不住。迷额有珠。
  珠是强名。城岂有形。即心即佛。佛即无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营。使佛觅佛。倍费功程。
  随法生解。即落魔界。凡圣不分。乃离见闻。
  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三乘外法。历劫希逢。若能如是。是出世雄。    
《传心法要》全文: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盘。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盘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十月八日。师谓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若问此即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当体会契之即是。言阐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轻心重教。遂成逐块忘于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所谓三世俱舍。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便休。即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这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什么便言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什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什么实法。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什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摒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尔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尔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信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尔便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原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尔莫开眼寱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塞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尔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尔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摩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传心法要》终

  
  张三丰真人著 金盖山人闵一得苕敷参校
  
    张三丰曰:夫道,中而已矣。故儒曰致中,道曰守中,释曰空中。而内丹之所谓中,窍中之窍也。窍中之窍,乃真中也。余独溉夫世人之不识中也,或求之九宫之中,曰泥丸,而不得也;或求之脐下一寸三分,曰丹田,而不得也;或求之心脐相去八寸四分,而以中一寸二分为中,与夫两肾之间,前对脐轮,而不得也。夫以有形求之,而皆不能得也;乃复逆而度之,则关曰玄关,牝曰玄化,岂虚无之谷,而不可以有形求欤?夫以无形求之,而又不能得也;乃复逆而度之,则曰无而不著于无,有而不著于有,岂非有非无,而不著于有无间欤?智过颜、闵、真难强猜。予今冒禁言之,非得已也。盖以神仙降生于此时者众,以救世也。或官矣。或士矣,家工商贾矣,道矣,释矣,故作此篇,以呈徕之,俾知救世,复返天上,而不堕落于尘寰者,此余之心也。外景也者,外其身而虚空之,先了性也。
  
    张三丰曰:释氏了性,须要持斋,故太虚是我,先空其身。其身既空,天地亦空,天地既空,太空亦空,空无所空,乃是真空。
  
    又曰:无无乃出天地,外虚空以体无无。
  
    内景也者,内其身而胎息之,先了道家内景图命也。
  
    张三丰曰:胎因息长,息因胎住,而窍中之窍,乃神仙长胎住息之真去处也。天地虽大,亦一胎也,而日月之往来,斗柄之旋转者,真息也。又不观三氏之书乎,《易经》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道德经》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遗教经》曰:“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皆直指也。我之看书无滞,才知圣凡一,不为盲人迷惑。扫尽旁门,重整心猿,重发志气,低心下意,历魔历难,苦求明师,穷取受之初。初者,先天始祖祖。此含著一点真阴真阳,产于天地之先,混元之始。这个灵明黍米宝珠,悬在至空至正之中,明明洒洒,但有未明旨的人,若醉相似,离此一著一著都是旁门。这个灵明宝珠,于空悬之中,包含万象,发生万物,都是此⊙者。此物在道喻为真铅真汞,一得永得,不可执乾坤、日月、男女相上去,只于己身内外安炉立鼎。炼已持心,明理见性之时,攒簇发火,不出乎一个时辰,立得一黍玄珠,现于曲江之上。刀宅入口,顷刻之间,一窍开百窍齐开,火发四肢,浑身筋骨血肉都化成,与外水银相似。到此时候,用百日火力,方有灵妙,一得永得,勿有还返,住世留形,炼神还虚,与道为一矣。○此物在释曰真空真如觉性,若知下手端的,炼魔见性,片晌功夫,发起三昧真火,返本还元,一体同观,天地咸空,霞光万道,五眼六通,炼成金刚不坏之身,了鬼神窥不破之机。○此物在儒是无极而太极,依外天地而论,无极是天地周图,日月未判之前,四维上下不辨,一混混沌沌,如阴雾水,及气至时到,气满相激。才生太极。太极是日月,只要体法天地日月,不是要采天地之日月也。日月既生,天地自分。清气在上为天,虚无一派神祗,都是清精明之光曜也;浊气在下,大地山河人民,俱在地下,五谷一切万物,虽在地发生;都借天气方得有生。天之清气为纯阳,地之浊气为纯阴,而露从天降,是阳能生阴,万物从地生,是阴能生阳。天地是个虚无包藏,无穷尽,无边际。天之星宿神祗,其动转各有方位,地下万物,按四时八节,发生总自虚无。夫日月是天之精,上照三十三天,下照九泉黄极,东西运转,上下升降,寒暑往来。日是纯阳之体,内含一点真阴之精,属青龙、姹女、甲木、水银、金乌、三魂,即是外彼;月是纯阴之体,内含一点真阳之,属白虎、婴儿、庚金、朱砂、玉兔、七魄,即是内我。人身造化同天地,故人身亦有真日月,道本在迩,而人反求诸远也。三魂属性,性在天边;七魄属命,命在海底。内外通来“性命”两个字,了却万卷书。性属神是阴;命属是阳,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那个真阴与真阳相对,这个真阴之精既不知,又乌知达‘一点真阳之乎?今之学者,不惟不知真阳,亦且不知真阴,若知真阴,则真阳亦自知之矣。不遇真师,枉用猜疑,是道在天地,天地亦不知也。学者穷究身中天、地、人三才之妙窍,一身内外阴阳真消息,如不得旨,一见诸书之异名,必无定见,执诸旁门,无能辨理;既不能穷理,则心不明,心既不明,则性天不能如朗月;既不能见性,焉能知命?噫!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外,先天真阳。此⊙图是一身内外之造化,名通天窍,炼丹炉,躲生死路,生身处,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一点真阳,明明在四大形山秘密处,此个消息,玄之又玄。此个灵明宝珠在人身,与外天地日月同体,是一身之祖。“今日说破真父母,明朝不怕死和生”,即太上慈悲所言,《黄庭经》外景之旨也。中,身中。○此图是产天地之造化,剑铸雌雄,药看老嫩,全在此中,安天立地,不离此中。万劫因缘要正传,是天下降不到地,地上升不到天,空里常悬,理最难明,故曰“中间一窍少人知,须要明师亲口传”。然乾坤交姤亦在此也,坎离交垢亦在此也。内,海底命主。○此一图是海底金精之灵龟,吾身彼家之兑金,戊土之命主。浑身百脉,五脏六腑,全凭此物执掌,且成仙成佛,超生出死,亦凭此穴安排。实是个固命之地,养命之方,却诸病不生,为万之根蒂,乃一身中之太极,即太上慈悲所言,《黄庭》内景之旨也。
  
    天、地、人三才,实在自己一身而言。以后天论之,则于身中有象有方;若以先天究之,则生天、生地、生入、生物,无象无方之物也。仙云:“先天不得后天,无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无以变化。”此是天、地、入在己身内外,上、中、下三个真消息,三个真炉鼎,又属三教,三乘妙法,体外天、地、人三才,廓外三教经书。此个五行中人之五行,皆在性命中,岂求之他人哉!《悟真篇》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仆说的不是大言,且不论火候攒簇细微,只说三个五行,百万人中无一知者。若知三才相盗,返此之本,还此之元,传精送神,偷精换气,颠倒采取,若人敢承当,要作仙佛也不难。
  
    凡学修炼者,先穷取一身内外真炉鼎;若不识内外真炉鼎,则无处下手既知安炉立鼎之在内外,及阴阳往来之旨,便穷取药材,则炉鼎中煅炼何物?
  
    外,真铅真汞。⊙此个窍,己身内外真炉鼎。安九阳之鼎,铸慧剑以定时候,开关采药,朱里回汞,攒簇冰浴,水火既济,持空养虚,只在此窍,含著一点真朱砂水银,明明在身不内不外之地,万人不识。离此一著,都是盲修瞎炼。此就是己身外五行,外炉鼎,外造化,即轩辕所铸九阳之鼎是也。中,坤土釜。○此个窍,正是攒簇结胎,生天地人物,及风云雷雨,都在此中宫正位。此是神室宝鼎,产内外二药,铸雌雄二剑,抽铅添汞,候取点化丹药,故曰“中间一窍少人知”。内,脐下命主。○此个窍,乃兴功之根本,成道之梯航。安炉立鼎在内,水火锻炼,法财俱足,神气完全,上七窍生光,才是真正时候,方可采吾身外炉鼎之药,以配身中之雌雄。又全凭此穴;调神纯熟,万神受使,星回斗转,方可夺外天机也。
  
    夫上一窍乃纯阳之体,内含一点真朋之精,是我身彼家之物,属外在内,即两肾中间一点明,发之于外,故喻他也;下一窍乃纯阴之体,内藏著一点真阳之气,是吾身我家之物,属内,即乾宫泄入坤位之物,故喻我也。上窍内是女体,外是男子;下窍内是男体,外是女身:故仙翁多以男女彼我喻也。然中间一窍为中宫,黄婆媒舍,若会此处颠倒配合,方可成圣。夫命宝从己身之外来,还是自己坤位之物,却在吾法身中、色身内之他家也,故仙云“采取不离自己元神”是也。世之学者,不得正传,无处下手,执己又不是,离已也不是。谁知一点元阳,明明洒洒,在己身玄中高处,隐藏于不内不外之密处,内外一气牵连,千古不传之秘。然人身现成放著两个真消息,与外天地日月同体,不差毫发,是天地乃万物之最大者,人为万物中之最灵者。天地不过是个大人,人不过是个小天地,所以人造化同天地也。认能省悟人人有个通天窍?人人有一味长生不死药?人人有个炼丹炉?人人有个上天梯?人人有个人不识,人人不信有长生不死方,人人不信有白日升天路,情愿受死,哀哉痛哉!
  
    凡炼大还丹,先要补虚,只补得骨髓盈满,方可炼金液大还丹。夫下手功夫,先采上窍阳里真阴,入内金鼎气海之中,与肾经配合,夫阳里真阴,即是自己元神真形,在外属三魂;下窍阴里真阳,即是身中元炁,属七魄。其先后二炁一会,则坎离自交,魂魄混合,神凝气结,胎息自定;每日如夫妇交情,美快无比,切不可著意,水火既济,发运四肢,如外火活焰相似;只要水火均平,此是小周天火候。调和嚣蒸,喉中真息倒回元海,则下肾自入内,真火自然冲入四肢,浑身软美快无穷,腹内如活龙回转升降,有数十样变化,婴儿姹女自然交合,此是采阳补阴,筑基炼己一节事。夫修炼金液大还丹,广积内外法财,终日遗遥,昼夜常明,则长生久视之道也。世人全赖五谷养命,若数日不食,则气脱而死也。若人老,则下元虚损,骨髓俱空,不能胜五谷之气,是五谷能养人亦能杀人。若会内水火既济,气血逆流,则五脏气和,脾胃开畅,食入腹中,亦能化气,生精生神。果得天机下手功夫,直候骨髓盈满,腹脐如满胎妇人一般,却不是果有胎块之形象也,不过气满、精满、神满而已。如果三全,则真火煅炼,调神炼气,大丈夫自有功成名遂之时也。仆今奉劝世人,参访苦求功夫,决破一身内外天机,下手速修,炼己待时,时候一至,择地入室,炼此龙虎大丹。必要僻静鸡犬不闻之处,外边只要知音道侣,不许一个闲杂人来到,恐防惊神。仙言和光同尘,仆言僻静处,何也?益炼己于尘俗,养气于山林也。
  
    金液还丹乃超凡入圣之道,非他事之可比,必须一尘不染,万虑俱忘,一刀两段,丝毫无挂,永作他乡之客,终无退悔之心,血充盈,筋骨柔和,身无皱纹,如蜘蛛相似,上七窍生光,昼夜长明,心如太虚,才正是时候,方可求仙。又专心致志,演神纯熟,成形受使,星回斗转,随意所变,直到这个时候,才是气满神全,法财广大,方可炼大丹,方作得一个丹客也。
  
    功夫既行,七窍生光,三阳开泰,神剑成形,趁水推船,因风发火,一阳内生,方可夺外天机,下手开关,采吾身外金丹,以龙嫁虎而作夫妇也。若会攒簇,湛然摄起海底之金,即后开夹脊,通泥丸,落入水晶宫内,与木汞配合,不过半个时辰,攒簇已定,真火冲入四肢,浑身骨肉火烧刀割相似,最难禁受,就是十分好汉,到此无分主张,须要防危虑险,冰浴身心,水火既济,顷刻浑身如炒豆子一般相似,百窍一齐爆开,浑身气血都会成形、都会说话,就在身上吵成一堆。舌根下又有两穴,左为丹井,右为甘泉,名正涌穴,随骨脉一齐开,下肾水涌到口,即时咽纳不及,滋味甚异;比沙糖大不相同。直至三十时辰两日半,狂水已尽,专候天癸降,此正是时候,忽然一点真铅下降,凉如冰片,即时下一点真汞迎之。攒簇之后,浑身湛然,如千百面战鼓之声,又如百万颗雷霆之吼,此即一身百脉气血变化所致,休要惊怕,只要踏罡步斗,执剑掌印,这里正是凶恶处,三回九转,降帅召将,如此防顾,于虚空中或见龙虎相交,天地交泰,日月合宫,诸仙诸境发现,切不可认以为真,恐著外邪,既得真铅投汞,三日之后才生大药。当此两家争战之时,仆若不亲口说破,十个九个都吓杀了也。心有恐怖,即遭魔障,既炼先天元阳,遗体都化成神,返来害已,虽化成形,却是阴神,阴神最灵化,能千变万化诸境为害,未肯善善降伏。常人有言:“你会六通神,方才说死生;不会六通冲,休思伏鬼神。”既伏不得鬼神,休想成道。若使鬼神不能相见,焉能为害?混混又至三十时辰两日半,气气相通,气满至极。忽然活泼泼捧出太阳流珠,脱壳入口,百万龙神,尽皆惊失,此是元种真丹药,入口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仙云:“这回大死今方活”,又云:“一战而天下平”。到此地位,才是真正天地交泰,日月交宫。真阳之药到,顷刻周天火发,骨胎化作一堆肉泥,阳神脱体,撒手无碍,专心致志,持空守虚,随神变化,夫万物皆天地所发生,则万神皆朝礼而宾服。厌居尘世,逍遥蓬莱,有三千玉女侍奉,终日蟠桃会上,饮仙酒,戴仙花,四大醺醺,浑身彻底玲拢,海底龟蛇自然蟠绕,到此才是真五龙大蛰法也。炼之百日,玄关自开,婴儿现相,龟蛇出现,万神受使,才是真铅真汞颠倒,浑身紫雾毫光,瑞气千条,红光罩体,学者到此地位,口中才得于汞。炼之六个月,体似银膏,血化白浆,浑身香气袭人,口中出气成云,此是灵丹成就,人服之永不死,亦能治死人返活。炼之十个月,阳神脱体,一身能化为十万身。只候十二个月,夺尽天地全数,阳神已就,浑身脱去八万四千阴神,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兵无所容其刃,鬼神莫能测其机,变化无穷,乃成真人矣。浑身气候,都是真药,鸡餐成风,马食成龙,人服成仙,此理鬼神亦难明,若不见过做过,这等言语谁人肯信!夫大药金丹,造化功夫,三回九转,火候细微,攒簇口诀,只在五七之间,把天地都颠倒过,都是自然而然。虽是自然,却要知体法天地造化,方可成就,却不是要在天地日月上然后成道也。
  
    夫大药入口事,从做过,从见过,从试过,应到自然处。功夫虽一年,火候细微只在百日之内,动静凶恶只在九十日以里,得内外而攒簇,顷刻湛然,圣胎成就,产个黍米之珠,吞入腹中,周天火发,脱胎换骨,只要持空养虚,徐皆自然而然。今人果得真师明示,先去炼己于尘俗,积铅于市廛,攒年簇月,攒日簇时、簇刻,大定之中,只在一刹那间,不出半个时辰,把天机都颠倒过,运火十月之功,体天地自然之法,若不能死中求活,焉能逃出三灾八难之外哉!大学之士,聪敏智慧,饲一知十,三教经书,能讲能说,不过明性理字义而已,而于金丹造化,大道天机,内外两个真消息,焉能省悟?若果遇至人,真传实授,便主穷理尽性开悟,如水归大海,省诸丹书,横竖无不是道。诸子丹书,前人不肯妄言,一句句字字不空,只是人不能省悟。譬如说“金丹吞入腹”之言,不能得旨之人,就错认在口腹上说话,岂知窍妙吸尽西江之玄哉!臂如说天地、日月、男女上去了,都是胡猜胡说。执著旁门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肯谦恭下士,终无了悟,反吹毛求疵,诽谤高人,焉能得其法术哉!反为天人之共恶,是皆地狱种子,诚可哀也。奉劝世人,如遇至人,切不可执著已见,当虚心参访,苦求明师,方不致自误也。
  
    ⊙此督脉也。督者,总也,总领一身之气脉。正是天地未判,未生身前,先天元阳祖炁,浩劫长存,亘古至今而不坏者也。○此任脉也。任者,仁也,乃生生不息之元气也。净罗罗,圆陀陀,赤洒洒,精喇喇,明丽丽,光灼灼,活泼泼,此物是象帝之先,万神之祖,包含万象,发生万物,释云摩尼珠,道云黍米玄珠,医云活滚滚一丸真灵丹妙药,实千古不传之秘。今人不明此理,亦无传授,又不醒悟,焉知“内外”二字之妙。任督二脉实先后天之玄,诚哉百姓日用而不知也。督脉⊙此窍是生身之源,未有此身,先有此窍,非凡孔窍之窍也,乃玄机之妙窍也。此消息正是父母未生前一点元阳炁。任脉○此窍是一身五脏之主,内外执掌,全在此窍,若知颠倒攒簇,是生五脏之根,未有五脏,先有此窍,未生此身,先生此窍也。此个消息是养命之方,留命不死之根蒂。
  
    这上、中、下三个真消息,若得正传,能归根复命,使四炁归入下元,魂魄不散,水火既济,有何病证!这元阳得传授明白,或遇法网不能脱,不能成道,不得已然后将海底命主,为四炁之根本,发起命主,归元炁不散,用一著撒手无碍,舍此消息,亦可再出头而学道也此是鬼神不测之玄机。这先天元炁,黍米玄珠,真心传得明白,勤而行之,忽然大悟,则三教经书,了然在吾目前,不待思索自然解悟。以大理论,则浑身上下,内外血气,俱后天渣滓之浊阴,唯秘密处一点元阳,是个纯阳,此真形属心,此心是真空心,非这个血肉心。此真心万人不识,其中别有个乾坤世界。仆把内外三心,述之于后。
  
    外心——天心:○此心是真空心,曰玄关,通天窍,正是内外五行真炉鼎。凡开关发火,踏罡步斗,执剑掌印,了鬼神窥不破之机,全在此也要知法度可也。中心——人心:○此心是中心一窍也,为黄婆舍,内外攒簇,看时定候,全凭黄婆是也。安炉立鼎,为炼内外二药,老嫩要辨,真伪亦然,出自此心也。内心——、地心:○此心正海底命主,万神之蒂。凡修大乘,先修小乘,筑基炼己,聚积法财保养汞气,全在此穴,要识刚柔。
  
    此三个心,在一身内外三个消息,若会把天地颠倒过,打开无缝锁,一句了却古弥陀。此三心万古不传之秘,除了这血肉心,还有三个真心,这三心贯通虚无真空。若明这个真心,则天地万象,包含在这空心里。这个空心含著真阴真阳,然真空消息是把无缝锁,终不能开,生死何处躲?仙云:“金针容易得,玉线最难穿。要知生死路,如滚芥投针。”喻言阴阳,阴阳是性命,谁人识得么?然人觉三日、五日,一七、二七、三七日,回首要留命不死,当捉住水、火、风不散,归我身中彼家兑之命主,不要动心,是不死之方。若人年老,不能行持了道,要回首去,如瓜儿一熟,蒂儿一落,全在这些消息,一知时候,发海底命主,归上虚无元性,自然魂魄不散,任从自己,方不迷矣。
  
  金 丹 破 疑 直 指
  
    世有等小根盲人,见先仙所言外阴阳、外炉鼎、外药物,便执迷以女人为鼎器,诚可哀也。这样无知之徒,岂知清静大道有三身四智、内外鼎炉、内外药物、内外火候之玄哉!岂知万物皆备于我,天地造化皆同我之大哉!
  
    假如有缘之士,得遇真师,先行玉液内还丹,炼已和光,操持涵养,回光返照,此明心见性之事。若夫金液还丹,乃情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现一宝珠,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亥子之交,坤腹之间,于一阳初动兴功之时,手探月窟,足蹑天根,回风混合,从此方有百日功灵之验,金液还丹乃全此五行之大事也。除此性命双修清静之道,馀皆旁门小术耳。
  
    吾于一身内外,安炉立鼎之妙,攒簇五行口诀,药物火候细微已得,不知虚空法度,便去入室行外药入腹大事,发火兴功。行到秘密处,有虚空万神朝礼,仙育成顶,此事鬼神难明,只因自己不能炼已于尘俗,未得积铅于市廛,气脉又末大定,基址亦未三全,理虽融而性未见,故万神发现,凶险百出,心神恍惚,不能作主。又因外边无知音道侣护看防守;著其声色,惊散元阳,激鼎焚炉,劣了心猿,走了意马,神不守舍,气不归元,遭其阴魔。何为阴魔?我不细说,后学不知。皆因真阳一散,阴气用事,昼夜身中鬼神为害,不论睁眼合眼,耳中只听鬼神噪闹,白日间犹可,到晚最为难过,不敢定静一时,我身彼家海底命主,兑金之戊土,冲翻五脏百脉,血气皆随上腾,连身提起不著地,杀身丧命,鬼家活计。仆暂弃前功,遵师训指,大隐市廛,积铅尘俗,摄情归性,杀机返心。自幼至老,被天地人物盗去天真,今于虚无中尘色内,却要盗夺返还于我天性之中,方得元精、元气、元神,欲还三全,全凭虚极静笃,造致万物芸芸,乃得各复归根。根归理融,理融见性,身心大定,五行攒簇,才去行向上事而了道也。
  
    想先代贤哲,多有中道而废者,皆因未曾炼己持心,金来归性,以至二候得药,于四候进火之时,不知虚空法度,粗心大意,是以白公有“再斫松筠节”之叹。谁知虚空消息,至细至微,至凶至恶,若是擒捉不住,定不饶人。学人能知一身内外两个消息,了然无碍,从此操持涵养,克去己私,复还天理,则不定期丹之功,至简至易,终日操吾身外之黄花,以候先后二天之琼浆,此正是“饮酒戴花悟长生”之妙也。然混元一事,则毋有意、毋必、毋固、毋我,任死任生,忘人忘我,终日定街方块字市,玩景怡情,于淫房酒肆,兀坐妄言,岂不动人之惊疑笑谤哉!摄境积铅,法财两用,岂不致俗子之欺弄祸身哉!是以籍通都大邑有力之家,以为外护,目击道存,韬光晦迹。仙云:“若贪天上宝,须用世间财。”乃吾身天上九阳鼎之大宝也。
  
    凡寄生于宇宙之间,男女所赖以生而不死者,唯此一点阳精而已,岂有学仙的人,男子学道必用女人,女人学道必用男子,是财坏天下之风化,皆天知禽兽之所为也。噫!言语不通,执迷不悟,岂仙佛之眷属乎?学者果能操持涵养,于造次颠沛流离之际,不失方寸,然后求向上外药入腹事,顷刻湛然,脱胎换鼎,浑身化一道金光,大地成空,身外有身,阳神脱体,持空养虚,此是五龙大蛰法。仙云:“内丹不成,外丹不就。”言而有信人得正传,且先积精累气,并积内外法财,养得气满神全,金光出现,昼夜常明,则此时内丹成,而吾身外丹法象现矣。凡看书不可按图索骥,学者于昼夜常明之时,药苗一生,方可采吾身外药,配吾身中之雌雄,一得金光入口,周天火发,顷刻湛然,撒手无碍,才是金蝉大脱壳也。学才未遇人时,当小心低意,积功累行,遇魔勿退,遇谤勿嗔,重道轻财;一遇至人,笃志苦求,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忽然配悟真去处而言之,所谓“吾身一天地”也。然此真去处,虽曰不依形而立,而窍中之窍,夫岂无形哉!今乃借物以明之,譬之叉口然,实其中则张,虚其中则弛。而窍之能张能弛,亦复如是。
  
    起手时先须凝神,入于窍中之窍,息息归根而中实矣,中实而胎长矣。然神本生于窍中之窍而寄体于心宫,余尝谓之原是我家之物而复返于我也。
  
    窍中之窍者,神室也。神室即气穴,即中黄。盖黄好土之正色,而土意也,故坎之土戊,其意常在于离,离之土已,其意常在于坎,此其性情然也,而自有相投合之机矣。若能识其投合之机,而以意送之,神凝气住,则自然结成一点金丹,至简至易,而非有穿凿也。此盖以母之气伏子之气,而子母之气相眷恋于窍中之窍,丹岂有不成者乎?
  
  正 道 歌 二 首
  
    我有一口诀,长叹无处说。天下访不著,人人不可说!顺丹逆是仙,此是真口诀。万般枉费心,都是胡扭捏。熟记《悟真篇》,求师仔细别。自然些子妙,玄机神莫测。融融乾坤髓,拣时用意啜。要须地下宝,须明天上月。浮沈看老嫩,水源别清洁。若逢野战时,猿马休颠劣。宾来先作主,主来后作宾。黄婆媒姹女,交 { 女后 } 丹自结。外面黑如漆,里面白如雪,中间黄紫烂,肉青皮似血。结就五杰丹,三尸阴鬼灭。玲珑剔透人,痴聋喑哑拙。心也无得思,口也没得说。用文须用武,采取按时节。金鼎常令暖,玉炉毋令热。交 { 女后 } 顷刻间,温养十个月。男子会生产,产个三岛客。活吞一粒丹,天仙来迎接。九年功行满,稳步朝金阙。
  
  又
  
    道情不是等闲情,既识玄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都放下,后将妙理自研明。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定自然丹性至,性清然后药材生。雷声隐隐震虚空,黄庭紫雾罩千寻。若还到此休惊怕,只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鼠兔逢鹰。万般景象都非正,一个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生异象,其中犹若明窗尘。中含一点先天气,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手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阳归洞府,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看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守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夫为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功成行满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与非人说,轻泄天机霹雳轰。嘱咐仙朋与道侣,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句句通玄妙,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锦囊牢闭固,他日修行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听。若有虚言遭横死,误尔灵官鞭碎身。

  
  张三丰祖师
  
     ( 一 )
  
    张子曰 : 世人谓读书十年,养气十年。他把读书、养气分为两节事件,便不是圣贤学问。夫读书所以研理,养气所以炼性,性理功夫就在读书、养气并行不悖之中。宣圣云, " 学而时习之。 " 此便足研炼性理纯一不已处。
  
     ( 二 )
  
    张子曰 : 陶渊明北窗高卧,自谓羲皇上人。此便足他清风峻节,守志前朝气象,特其出语高超,而人不觉耳。
  
    (三)
  
    张子曰:道人愿士子早完功名之照,尽乎人事,即时撒手。人能功成勇退,便为得时。所思者溺入功名场中,恋恋不休,则愚人也。
  
     ( 四 )
  
    张子曰:涵养中有大学问,和平处有真性情。诸子须要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则心修愈静,性大愈纯。
  
     ( 五)
  
    张子门 : 功名无大小,总要及时进退。何以能知其时 ? 凡于功名中平心一想,曰吾之功名不过止于是也,即上之,便可得其时也。抑或有不尽头处,然宁不及,毋求太过。淮阴侯不如子房公、元微之不如白香山,皆其求尽之心蔽之也。向使子房、香山亦有求进之心,则子房固不难再列台辅,香山亦可转升宰相,然安知其终不与淮阴、微之同一鲜终而已哉 ? 故知进退者,乃能称为哲人。
  
    (六)
  
    张子喟然叹曰 : 茫茫岁序,逐景漂流,吾见人寰中求名求利之辈,转瞬而拾青紫,数岁而拥丰资者,千百人中不数人。即有其人,高爵大权,难压阎罗尊者,黄金白玉,难买无常不临。又或有居富而寿、居贵而安者,终归白杨墓下,秋风潇潇,凉气惨人。其子孙不肖,又看转眼荒凉,有何益也。况乎大富大贵,骤富骤贵,多畏人妄加横逆,谩骂指摘,倘或不行善事,被人诅咒,有随口而凋零,有随口而穷困者,人人快意,个个欢心。其实天报昭彰,非人口之转移也。人能着得破,撇得开,自然不羡人富,不羡人贵,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人竞嚣嚣,我独默默,人皆烦恼,我独清凉,又安问人之达与不达、穷与不穷,为旁观之不平也哉!
  
     ( 七 )
  
    张子曰,人寿一事,上人有定,下人有定,中人无定。中人少善少恶,天欲延之不可,天欲迫之又不可,于是任他自生自死于其中。保则生,不保则死。故修身尚焉。修身而兼以积功累行。以企于长生久视者尚焉。若下等人,多过多恶,即修身亦不得长生,如其身上之精气而削之剥之,死之罚之而已矣。上等则不然。以上等而修长生,长生可证也 ; 即不愿修长生,然其正气撑空,亦得联班神道 ; 否则转投人世,亦必生入仁善之家。天理若此,有何难晓哉!
  
     ( 八 )
  
    张子曰:自古忠贞节烈,杀身成仁之时,便有七返还丹景象。当其一心不动,一志不分,浩然之气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锯鼎镬,都视为么魔试我,襄不动摇,我只收留义气,聚而不散,凝而至坚。火候至此,则英雄之光气亘万年而不灭也。仙家入室临炉,就要有此手段。   
     ( 九)
  
    张子曰:人当亲在,须要及时尽孝为佳,否则亲容一去,因时追感,伤情有不可言者。今曰当秋山林中,有守制者听吾道来: " 又是秋商路满林。碧云天外望亲心。黄芦白草霜中老,泪洒泉台几尺深!”试诵此诗,能弗惨然。
  
     ( 十 )
  
    张子曰:人于孝道,务宜各尽天良,不能一样,却是一样。同归于 " 孝 " 字中乃可。欲免门闾之望,就宜归家奉养,欲求显扬之义,就宜矢志皇路 ; 欲要保身为孝,就宜寡欲清心,徒托空谈无益也。二三子显扬未能,归家时少,到不如寡欲清心,体曾、孟两贤之训为善也。若不清心寡欲,只是妄想名而名不成,妄想利而利不就,妄想一切而一切不可得,形神憔悴,父母之颜状未衰,人子已有老惫之态,是欲言孝而孝亦不久,反令父母惟其疾之忧,多远游之虑,不幸而人子一死,反添父母伤悲,反使父母埋葬。由此思之,孝在何处 ? 不将为毕世之罪人也乎 ? 吾道以清心寡欲为本,实属保身之方,再加以色和颜顺,身敬意诚,则于孝有得矣。
  
     ( 十一)
  
    张子曰:儒生作茂才后,多落处馆一派。须知就馆谷以奉养,亦儒家之方便门也。然孔、孟贻后人以诗书,原不教人渔利,至后世们有此修金之事,则即此物以奉亲,正所谓小用小效者耳。然不可贪心无厌,为子孙作安闲之计,以诗书为利薮,乃不为圣贤之罪人也。
  
     ( 十二)
  
    张子曰:人欲尽忠孝,立大节,必先要清心养气。若无真心真气。必不能尽忠孝、立大节也。盖忠孝者本乎真心,大节者原乎真气。欲得真心真气,又当以静为主,乃能存得起真心,养得起真气。
  
     ( 十三)
  
    张子曰:人要寻内快活,勿寻外快活。孔子之乐在其中,内快活也。若徒愿乎其外,是欲求外快活,而反生其烦恼也。
  
    (十四)
  
    张子曰:儒生家多得泄精症者,虽缘心火不纯,亦因彻夜谈笑、永夜读书,引丹田之气尽纵于口角之间,致使精失其伴,遂有此泄精症耳。善保身者,谈笑宜少,读书宜和。
  
     ( 十五 )
  
    有一后生得慵软之病,张子曰,汝宜趁此冬晴,运小石砌小坞,携山锄删枯草,未馁则止。日日如此,悠游运动,若园丁然,则通身气血活而不滞也。
  
     ( 十六)
  
    张子曰:豪杰之士,做好人,行好事,只求其心之所安,并不存借善邀福之念。明明上帝,亦只有福善祸淫之道,以待常人而不举以待豪杰也。夫为善而得福,豪杰之所宜有,而非豪杰之所尽有。顾其轰轰烈烈,善作善为,以留于天壤,而千载不敝,其神食磬香于冥漠者,亦何莫非天之所以报豪杰也。吾观古来忠臣孝子、义士仁人,天折忠难之间而慨然也,而恍然也。
  
     ( 十七)
  
    张子曰:读书立品,儒者急务,而保身之道,足包立品于其中。保身着必去骄奢淫佚,扫荡邪行,故保身可包立品也。夫保身之道,自曾子传之,至孟子而光大其说。养心寡欲,持志守气,此保身之圭臬也。而修真之道,即以此为正法门。但人心蒙蔽,闻保身而以为常谈,闻修真而以为奇异。欲求修真悟道者,已难之矣。
  
     ( 十八)
  
    张子曰:一日无孔 . 孟之学,天下无好人 ; 一日无庄、老之学,英雄无退步。
  
     ( 十九)
  
    王居士云以茹素为除荤,张子曰,荤与素不同也。道家戒五荤,方书谓葱、韭,薤、蒜、芸苔,此五者辛臭敬气,故字从 " 州 " 、 " 军。,犹言草中之兵,并主克伐者也。养气者忌之。释家重茹索,以其戒杀放生,故凡畜类之肉,皆屏而不食。世人以朔、望等日茹素,而平时仍嗜肥甘,素犹不素也。吾为茹索除荤者计,曰善口不如善心,体君子远疱之训可也。养气即能养腹,遵至人臭味之戒可也。
  
     ( 二十)
  
    张子谓忍辱、受辱二道士曰:凡人外营亦必内营,内修醇厚,外福亦加。忙中偷得一分闲,即得一分调养 ; 静里读得一日书,即得一日好处。若只向外边奔驰,则刊落本原,愈见其薄矣。
  
     ( 二十一)
  
    张子谓卓庵曰: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溺。火不外荧,必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 ; 水不外崩,必无精泄之患,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精神交凝,结为胎息,可以却病,可以延年。
  
     ( 二十二)
  
    三月三日:山中诸子浴乎锦水之湄,风乎青林之下,听子归啼,忽有木叶坠地,折叠如函,启视之,则有如鱼子兰者封裹其内。问之土人,曰:杜宇珠也。问有何用 ? 曰:弗知也。话张子戴笠逍遥而来,与二三子言曰:汝欲知杜宇珠之故乎 ? 蜀王入山之后,蜀人思之,故王命子归赐蜀民以珠。子归者,蜀王之鸟使,原名谢豹。王日, " 子归吾国,慰我人民。 " 故谢豹又名谢报,杜宇命之报谢云。其珠或赤或黄,或青或紫,五色无定。可辟人家鬼祟。遇鬼祟者,暗举此珠投之即散,但不可令人知觉,默念: " 蜀王蜀王,珠光珠光,投鬼鬼去,杀鬼鬼亡,我持灵珠,作作生芒,无阴不尽,阴尽回阳,吾奉九天元师命,急急如律令敕。 " 又云以珠之多少,卜年之丰歉甚灵。
  
     ( 二十三)
  
    张子曰:人当静养身体,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则心性和平,神气冲淡。
  
     ( 二十四)
  
    张子谓受辱曰:汝教小子须严约束,否则性气一坏,长大来汝又恨他,是自爱之而自弃之也。
  
     ( 二十五)
  
    张子偕云石、卓庵辈,冬寒时节,走乱山中,遇见鬼语啾啾。问之土神,则皆人之祖灵父魄。阴森肃杀,坟墓萧条,棺椁颓坏,衣冠骸体俱受寒侵,怜之者能无骨悚心酸 ? 此古人所以有省墓送寒衣之事也。
  
     ( 二十六 )
  
    张子谓山中人曰:夏日宜早起用功,日出后觅微凉处收心静坐,切勿向日中大热时去睡,睡而不昏犹可,睡而昏者,精液化汗而出,可惜可惜。
  
     ( 二十七)
  
    张子曰:吾昨游两界山,见有老妪坐崖而笑,笑已又哭,心异为妖狐,既而落崖而毙。趋前视之。己为雷击,盖千年狸妖也。吾不知其何为,询之火车灵官,云曾食人,故击之耳。夫两界山当青天白日之地,尚有此物,况深僻荒山哉!
  
     ( 二十八 )
  
    张子喟然曰:世人朝夕奔波,总云不得已,其实有何不得已,惟心中有不得已,故常言不得已耳。且今不得已,而将来必已,老矣死矣,此之谓已,何不得已之有哉!诸子有明哲知几者,从此已之。
  
     ( 二十九)
  
    张子谓调理劳瘵者曰 : 夫人治病要心静,要心平,要心缓,不可希图速效。服药不加病,即足速效。然后一日微好,二日微好,三日渐好,虽属迟缓,比那逐日添病、转眼即亡者,又不啻有天渊之隔。
  
     ( 三十 )
  
    张子游岳云之上,止吟风之馆,而与诸生言曰:今日山清人静,心远地偏,洵是难得风景,诸于各赋新诗,再命涵虚子一弹再鼓,以助吟兴,不亦乐乎 ? 人即不能鼓琴,亦须善学听琴,以消其一切氵宛氵宛浊浊之私欲,糊糊涂涂之妄想。静听琴声,如游太古,声籁俱沉,旷然遐思,超然绝俗,泠然善,悠然深,如我亦在鼓琴之间,忘乎尘事,与虞、周相遇,与孔、孟相见,伯牙、子期又其后焉,乃为上等幽人,否则俗人耳、浅人耳,何足共居!吾极爱此金秋之气,至清至肃,安得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枝笛,登陟乎高峰之顶,笑玩大地山河,烟涝涝,云淡淡,看日暖暖之村墟,波渺渺之长川。彼时笛声起乎林梢,琴声发乎石上,酒气通乎红泉碧嶂之间,山禽自鸣,空翠洒落,真快事也。不知诸子亦有此兴趣否 ?
  
     ( 三十一 )
  
    张子谓老年道士曰:汝辈到今日年纪,须要死心踏地做功夫,俗事以 " 奠管他 " 三字为主,则万念冰消。凡人身中皆有窍,窍中皆有生气,若无生气,安能保护形躯 ? 只是有气发生而人不知静察耳。今为汝说八句闲话,以当暮鼓晨钟。人要懂点窍,知点几,留点神,下点气,你便想得穿,看得破,做得事,成得人。此是无心之谈,即是汝等当用心学问。定为心,静为神,虽有窍而心不定于其中,何从知几乎 ?
  
     ( 三十二 )
  
    张子谓山居道流曰:回翁招人向道,其中有无限婆心。在人固恐难成,此千古学问之同病,然而冲天有志,道亦不阻英雄也。人怕软弱不振,若打起精神,祖师亦必默助。
  
     ( 三十三)
  
    张子谓山中隐者曰:人在山中称隐,须要知山林之乐。夫山林之乐,又不在乎山林也,在有以乐乎山林者,而后山林助其乐。与山林相安于空空静静、幽幽雅雅、淡淡恬恬之中,此之谓能乐山林之乐者也。
  
     ( 三十四)
  
    张子曰:人要立刻能闲,乃为高手。若云且慢,待我屏挡数日,然后来缓缓寻究,此便是庸夫口角,愚人心肠。
  
     ( 三十五 )
  
    张子谓圆阳子曰:子能割恩爱,撤红尘,今日可定汝终身矣。以后平平荡荡,永无危险,人生至此乐哉 ! 好天气,好山水,好亭台,好朋友,好风景,从今日起,从今日受,从今日领悟可也。
  
     ( 三十六)
  
    张子曰:仙家地理,须合丹道同悟。即如圆阳子怡云山庄,住宅一区,坐落在两山之间,不吞不吐,若开若阖,用倚粘之法,结平安之宅,真乃黄庭下、关元上之大中极也。此等天机,何人知道 ?
  
     ( 三十七 )
  
    张子曰:山静恰宜谈至道,心清惟爱热名香,此当前妙景也。吾偶拈此二语,圆阳为我续之。
  
     ( 三十八)
  
    张子谓道流曰:人要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方是道家种子。不必拘于无事,亦不泥于想事也。
  
     ( 三十九 )
  
    张子戴凉叶斗篷,逍遥云外。一日闻踏歌之声自烟中来,诸生听之,盖伤大道之难传,黄冠之徒混日月也。其歌云: " 光阴快快,学道迟迟。流水空山,独步寻思。只怕眼前光景,霎时间喉中气断,梦梦无知。生前梦梦无知,醒来后尚有那走肉行尸。怕只怕无常到了,骨冷堪悲。那会儿劫劫轮回,全然不晓得雨打花枝。 "
  
     ( 四十 )
  
    张子以韩仙渔鼓,按节传情,唱《尘海苍凉之曲》曰: " 飞龙子,在天游。开口不离忠孝,往来尽是瀛洲。欲传道,把人求,叹因缘处处不偶,叹人生几个回头。风前烛,水上舟,容易熄。往下流。势利家园谁个久 ? 儿孙交好尽成仇 ? 转眼便落无常手,荒烟蔓草埋髑髅。樵人伐木往来走,牧童磨坏碑石头。问野人此是谁家墓道,几句不知不知,鬼泪啾啾。噫嘻乎!骑鹤仙人归去休。 "
  
     ( 四十一)
  
    张子出清微天界,入淡远山中,弟子数人,烹泉款洽。先生曰:呈今以《混元仙曲》戏赠圆阳,众生为我歌之,添作林泉佳话也。是时李山樵敲唤龟之竹,杨届士椎招风之琴,刘野人按行云之板,遂为先生唱曰: " 圆阳道士真游戏,访道抛官如敝屣。八年失偶梦孤栖,夜凉铁枕寒鸳被。看容颜白了髭须,论年华犹馀生意。我劝你,早觅黄婆,娶个娇妻。男下女颠倒坎离,雄做雌调和神气。天台仙子的温柔婿,张果老儿的美丽妻。美丽妻,温柔婿,洞房中不知天地。性情交感,命共眉齐。浑浑沦沦,那时才见你真心 ; 恍恍惚惚,那时才见你真意。这道情是你的初步仙梯。笑呵呵传与你,三丰道人走笔题。 " 曲终,见亭前月白,楼外天青,环坐石坛,相视而笑。
  
  诗 谈
  
     ( 一 )
  
    张子曰:《书》曰; " 诗言志 " 。注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知志也者,乃人心中之灵性;诗也者,特灵性之流露也。神仙七返九还,炼此虚灵妙性,以成万古不死之谷神,见于日月光气之外则有象,隐于日月光气之中则无形。神之所至发为诗,歌诗不同,灵性有各异也。吾尝与诸仙往来旷野,出没烟霞,每见群真妙句,辄心记而笔存之,以入于《水石闲谈》之类。
  
     ( 二 )
  
    吕翁诗提笔甚高,发声最朗,游行之句,美不胜收。今录数首,以见先生灵性不与人同也。《七夕游岳云仙院》云: " 始罢缑山宴,重来古寺游。疏风悟叶院,细雨豆花秋。远嶂云初敛,长天雾乍收。新凉今若此,玉笛倚高楼。 " 〈过武昌城楼》云: " 武昌城郭敞依然,楚国人家近水边。槛外大江淘日夜,阁中长剑倚云天。词人坐啸南楼月,渔父歌回西塞烟。吹笛老翁闲更甚,朗吟一曲响千年。 " 〈同韩清夫游匡庐六绝句》云: " 云外庐山九叠青,开窗对嶂读《黄庭》。个中有景何人识 ? 抛卷翻身入翠屏。”“雨后新笙绿浸人,径趋深处避红尘。韩笙吕笛双双度,一样仙音两化身。 "" 陶然何处不陶然,在地逍遥似在天。瀑布倒流三百丈,一时清气满崖边。”“信口歌成信手题,剔残苔藓翠高低。忽闻梵鼓来烟际,林木葱笼过虎溪。 " 一字诗顾一字飞,天边黄鹤载余归。坛前有客唯留我,心似闲云人翠微。 "" 唤起眠龙出海门,须臾天际雨翻盆。长空一剑又飞去,潘看东南树影昏。 " 俱清朗可爱。
  
    (三)
  
    性灵与回翁相近者,莫如韩清夫先生,有〈闲吟》一首云:“静抱没弦琴,细吹无孔笛。一弹天地清,一吹天地阔。一吹复一弹,尽是神仙曲。 " 〈和吕祖》云: " 虎在门而鹤在庐,瑶笙宛转笛相如。我来不是云山客,湘水之流曲折书。 " 语皆雄阔。
  
     ( 四 )
  
    蓝采和自号长啸先生,有《答人问仙居》绝句云:“踏踏歌残便上升,岳山长啸古先生。问余近日居何处,天上神仙住玉京。”
  
    (五)
  
    尝见韩、蓝、曹、何《关中踏歌联句》云: " 乾坤偌大似琼壶,拍板闲吟一丈夫。风雨长安春已暮,落花满地步于于。 " 真得把袂逍遥,一唱三叹之乐。
  
    (六)
  
    昆仑麻姑自号碧城仙子,其诗以丰韵胜人。有《题岳云坛三绝句》云, " 跨凤骖鸾下碧城,笑看云外月光清。昆仑万里天风送,摇曳琼环玉佩声。 " 足履青云过海山,瑶笙在手意闲闲。云中现出金霞帔,一路清吟到此间。 " 岳云坛上访回翁,子弟两三敲道筒。风声荡漾云声细,楼阁明灯照夜红。 " 又有〈步虚》三首云: " 我本昆仑女散仙,曾看海水变桑田。神通八极闲游戏,环佩声摇碧落边。 " 髻头高插美金华,拜别西池阿母家。袅袅天风吹袖带,步虚全伏紫云车。”“酝酿长生酒不难,只凭手内有灵丹。阿侬本是天仙子,醉共嫦娥宿广寒。”
  
     ( 七)
  
    碧城仙姑尝师藐姑神人,一日师徒步虚,降锦江事上。神人题词云, " 看江潮,势苍莽,摇得山云淡荡。隔河灯影有无中,一幅新词来笔上。意徘徊,开轩望,这亭儿甚清爽。 " 姑和之云 :" 水茫茫,山莽莽,山水轩前浩荡。雨馀蛙鼓闹堂堂,一路潮声月初上。月中来,云边望,晚风凉意清爽。
  
    (八)
  
    清逸仙人在唐称诗中大家,性灵飘逸,常降于世。其《修楔节降双清阁》云 :" 读书迈千古,携剑干诸侯。琐琐不中意,大醉隐糟邱。黄唐原不远,秦汉如急流。忽忽眼前事,浑然无所愁。背山行吟老,颇爱谢宣楼。题诗十万首,付与天地留。我自有真宰,浩乎归瀛洲。今日谈修楔,茫茫付一瓯。海仙执简召,随风过十州。东行三神山,群真同遨游、一饮五千斗,撑肠文字流。无何有之乡,长啸去海头。 " 〈洞天歌》云: " 海山寻灵药,灵药不自海山求;乾坤运橐龠,橐龠不是乾坤鞴。金丹原是吾家物,神仙都要英雄作。夜来饮酒王母前,云道蟠桃今己熟。太白长啸安期歌,一时群仙莫我何!吾将跨虬游六合,虚空寥寥无雪迹。大风自北来,吹起寒云叠叠开。安得酒如雨,从空饮之无尽取;安得酒如泉,坐地饮之眼朝天。狂吟拍手耸方肩,问我何人李青莲!”
  
     ( 九)
  
    东坡先生仙才,与太白并峙,乘风啸月,灵性长存。有《江商送秋》诗云, " 片片秋云远,茫茫秋水多。青山红树外,征雁渺关河。蓟北寒逾峭,江南气已和。小阳春甫到,迎送两相过! " 〈题韩清夫小像》云: " 御殿承香吏,分胎吏部家。闲心忘富贵,总角趣烟霞。钵种长生果,园栽不老花。八仙同寿考,万劫抱丹砂。首叩蓝关马,胸藏赤火鸦。千秋贤叔侄,儒道两无涯。”〈自题笠屐图》云: " 山人故态本狂奴,醉写田间笠屐图。好句有时堪作面,闲心无日不提壶。楼头赏月邀禅客,谷口冲烟访钓徒。自去自来随自得,一声长啸入林枢。 " 〈过东峰》云, " 不到东峰久,江山仍似前。芭蕉落满地,雪意好参禅。 " 〈游湖口占〉二首云: " 细细疏烟瑟瑟波,水心亭外画船多。瑶笙十里谁家舫 ? 听得红儿唱棹歇。 "" 风斜雨细葛衫轻,三两银刀出水明。我爱芰荷香不断,竹西深处有人行。 " 〈咏磨刀雨》云: " 荆州洒遍雨如膏,竟为英雄励宝刀。最是武昌城下水,千秋鸣咽卷雷涛。 " 〈咏白莱》云: " 清于雪水白于霜,老圃天寒一味香。却笑山僧长茹素,和脂煮出不能尝。 " 〈自赠》云: " 平生不作愁眉事,今日东坡作散仙。解向江山留胜迹,长将姓字挂云烟。 " 〈游清道心山房》六言云 :" 气慧神清道在,山空人静琴幽。一榻茶烟袅袅,三分酒意悠悠。 " 又《些些语》词云: " 清阴绕,绕落花,窗外岛声小。鸟声小,修竹一枚斜处好。翠羽嘤嘤啼彻晓,刚眠一觉。 " 清丽绵芊之笔,不减当年灵性,非真仙不能也。
  
     ( 十)
  
    邵尧夫儒仙也,尝见其显化士林,作《观易吟》云, " 疱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 " 浑浑灏灏,置之《击壤》篇中,仍然无异。
  
     ( 十一)
  
    白玉蟾仙家才子也,名山碑版,留咏甚多。每遇高人逸士,必赠以诗。其《题居易堂》云, " 林下风潇潇,窗前竹密密。难得素心人,共话新秋夕。把酒醉茅堂,焚香读《周易》。琼山到此来,宾主兴无极。 " 又《赠圆阳山人》云, " 归山隐迹话长生,日逐闲云自在行。处处回光来返照,朝朝对景要忘情。扫除尘土劳人梦,署起乾坤散客名。莫道幽居研炼苦,游心冥漠自空清。 "
  
     ( 十二)
  
    张紫琼饶州人也,元初得道,诗多秀劲之作。《自赠》六言云: " 心如雪夜钟声,貌似霜天梅格。白云深处闲行,那识仙家旷逸 ! 。 " 〈咏胎息》云: " 非助非忘妙吸呼,修行要解这功夫。调停二杰生胎息,再向中间设鼎炉。 "
  
     ( 十三)
  
    邱长春《清秋过岳云楼》云 :" 浩浩天风吹满楼,峰中云气涌林邱。雨声晌处檐铃杂,方丈萧然一院秋。 " 饶有俊逸之致。
  
     ( 十四)
  
    张紫阳〈自寿〉诗云:“海筹万古计芒辰,得道年来八百春。分个孩儿骑鹤去,虚空粉碎见全身。”非上真不能也。
  
     ( 十五)
  
    希夷老祖元气浑沦,有《答人问姓》五绝云:“一气淘今古,阴阳造化奇。问余名与姓,睡汉老希夷。”吾师火龙先生,不甚喜作诗,以其淡于名脊也。今记其《偶吟〉一绝云: " 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 "
  
     ( 十七)
  
    飞霞仙子余十舍女也,服神丹飞空。尝降云南紫霄观,留题一绝,款落 " 飞霞 " 而去。诗云 :" 久住瑶池碧玉楼,忽骑彩鹤下灵邱。世人欲问飞霞姓,曾抱金丹侍沐侯。 " 陆潜虚淮海人也,嘉靖中遇吕祖得道,平生著述甚富,有《老子元览》二卷,〈阴符经测疏〉一卷,〈参同契测疏》一卷,《金丹就正篇》一卷,〈紫阳四百字测疏》一卷,〈方壶外史》八卷,《南华副墨》八卷。近日同门中有白白子者,注《道德经》名《东来正义〉,潜虚题之云: " 一注能将道奥开,重看紫气自东来。弹琴度笛真名士,说法谈经大辨才。我坐方壶玩沧海,君登圆峤压篷莱。今朝共坐江亭上,口诵《南华》自笑呆。 " 盖因白白子亦作《圆峤外史》、《道窍谈》·《悟真参同杂解》诸书故也。
  
    乩谈
  
    (一)
  
    或问,乩沙之术小伎也,而好者纷纷,谈者赫赫,其术果何自耶 ? 其皆可信耶 ? 否耶 ? 张子曰:昔回翁欲与涵三诸子发明此妙,而终未竟其说也,吾今特明之。乩者,稽也,稽以考信也。〈说文》曰: " 卜以问疑也。 " 故偏旁从 " 占 " ,正旁从“乚”。乚,古“隐”字也。〈尔雅·释言》 :" 隐,占也。 " 注曰: " 隐,度也。 " 疏曰: " 占者视兆以验吉凶,必先隐度也。 " 吾谓占语成而犹待隐度,则与不占者同,何必占 ? 然亦有义隐在其中矣。天仙神仙,不喜与人言祸裙,只劝人修身俟命,故言训词则无隐,言丹道则无隐,他若救人开方亦无隐,以外一切如问吉凶成败,则无不隐,其隐之意者,仍是推托他,不与之言也。否则明指其祸褐,将应获裙者,以为可喜而眉狂,或转福而成祸矣,又应受祸者,以为可畏而自迫,反惧祸而邀福矣。夫福也岂可邀哉 ? 惟作善可降祥耳。其隐语也,犹言不待语而易明也,抑且隐之义犹不止此。仙家自道成之后,步日月无影,透金石无声,凡人不能见,故于乩沙中草写龙蛇,千言万态,以示其不灭。然乩假术也,自古真人皆斥为方士之行,今又何为降其笔 ? 盖因近日成风,公卿士庶每多信好其术,神仙以度人觉世为切,故即借其乩,以默相天下人,以此即假成真耳。但学乩沙者有二等,一胜一败。上等以德行胜,诚感胜,因缘胜,即不善乩,仙家犹欲往度之,况其知乩乎 ? 即其机而引诱之,不用符章,自然高真降室也。下等以险恶败,虚诳败,贪欲败,彼即善乩,仙家不近之,况其冒渎乎 ? 随其乩而簸弄之,妄用符咒,反教引鬼入室也。吾辈自跳出五行以来,虽天地犹不能约束,阴阳犹不能陶铸,即欲请之,亦必礼之,于符咒乎何用 ! 呵呵!此术士之所以欺愚人,仙家之所以恶术士也。今吾即乩言乩,即以是为乩训焉。
  
     ( 二 )
  
    或又问 : 请乩之道,固当以德行、诚感、因缘,而不以符咒也,然南宫仙道又有以符咒役使神道者,何故 ? 曰:南宫一派虽则动用符咒,然此乃高真传授,与世人救厄除害者。此等秘录,非人间梨枣所有。即能得之,亦必推心利物,乃为功行宏深,苟或私心妄用,天帝亦加以霹雳而殒其命,夺其术矣。故虽南宫符咒,也要心恭心诚,乃有灵效。若彼乩厮符咒,则未可同日语也,况加以不恭不诚乎!诸子于此可以自明矣。
  
    (三)
  
    张子曰:上天原无福善祸恶之心,则降祥降殃,人自召之 ; 上天若有福苦行祸之心,则降祥降殃,人自知之。素行善而获福,此必然之理也,即有祸焉,亦暂矣;素行恶而得祸,此必然之势也,即有福焉,亦暂矣。何必舍己外问哉!乃吾见蚩蚩者氓,祈于神则求签问卦,祷于仙则扶鸾请乩,若以神与仙为必知祸福者。迨其后验则信之,不验则疑之,其疑与信者,仍一愚人之故态也。夫神仙固知祸福,然亦何必以人心之所已知者,而重言复语之哉!其求神与仙而验者有故,善人问福而福至,恶人畏祸而祸临,若有与之相合者,然非签与卦、鸾与乩之灵也;其求神与仙而不验者亦有故,善人问祸,无祸可加,恶人问福,无福可赐,若有与之相左者,然亦非签与卦、鸾与乩之不灵也。天下之龟筮算数,皆如是耳,何不可自知哉!吾生平不喜人求签问卦、扶鸾请乩,止愿人个个修德,时时内省而已矣。
  
    (四)
  
    张子曰:神仙有度人之愿,假乩笔而讲道谈元者有之 ; 神仙有爱人之量,假乩笔而劝善惩恶者有之;神仙有救人之心,假乩笔而开方调治者有之。若云判断祸福,则有人之善恶在,吾前章宣示已明,不复再论。独异者寰宇之中,闻有设乩求地理,请乩论天心之辈者,此皆方士遗风,上界正神察其奸诈,未有能逃天罚者。

  张三丰祖师
  
  戒 淫 篇
  
    天道无往不复,此理有固然,事有必至也。人生天地间,某五行之秀,具刚正之气。夫夫妇妇,人道之常,越礼乱伦,等诸禽兽,淫邪之行,志士所当为戒。夫天下蠢然者莫如物,乃睢鸠定偶而不相乱,哀雁孤鸣而不成行。人不如毛负此人名,逊物之灵矣。奈此蚩蚩之氓,不解色即是空,同于幻泡,犹羡红颜绿①鬓,恩爱缠绵,岂知人同此心,返观可悟!尔等于淫人妇女时,转思吾妇女若伴淫人,尔必心中如刺,眼内如火,奋击追杀,刻不容缓,何至以我淫人,自鸣得意乎 ? 此时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旁,目真目切齿,谋为报应,灾祸之至,定不旋透,兴言及此,能不寒心 ? 又况舍身利剑,碎首邻况阳台之梦禾终,泉含之肩已掩,青磷②碧血,皆红粉之恋为之,美人原是烟脂虎,岂不信哉!即不至此,强者鸣官,弱者隐恨,宗族含不解之羞,夫妇绝百年之好,死生莫测,祸变多端,或隐图报复,或暗地伤残,至若失若子,世站清名,永为话柄;是杀人之惨,只及一人,而淫污之毒,不啻杀其人于数世也。夫好色之人,己身不正,一种柔肠媚骨,不能制人,必多为人所制。由是徊私情,废孝友,父母兄弟,弃置环顾,舍此一好之外,惜然无知矣,由是妻妾子女,失所防闲,任其秽乱闺闱,默为报应,亦必懵然无知矣。且好淫者,子孙必多天,后嗣必不蕃,何则 ? 我之子孙,我之精神种之。今以有限之精神,供毛穷之花柳,譬之以斧伐木,脂液既竭,实必消脱,其所生之单弱也,在所必然。薄之又薄,弱之又弱,覆宗绝嗣,适得其常,淫祸之烈,可胜言哉!。嗟乎!人寿几何,百年一瞬。纵不顾名节,不守身命,末有不念及子孙,谋及血食者,苟一计及,方追悔之不暇,又何娱乐尚思逞欲哉!若失空门清节,孀寡冰心,更不比一切尤物冶容,仅云品行所关,身家所系,其为不可,无容多赘。是在有志者,清心为基;知耻为用,坚忍为守,戒惧为志,持之以不苟,养之以湛如,举凡诲淫之书,付与祖龙,狎昵之友,摈不与通,殚精会神,图为有益,将见何名不立,何利不收;而五福之休,毕集我躬矣。岂非理有固然,事有必至哉!是为劝。
  
    此原作也。常州孙念劬曾刊于《全人矩榘》中。
  
    注释:
  
    ①绿:原误作“缘”从抄本改。
  
    ②磷:原误作“怜”,从抄本改。
  
  戒 淫 文
  
    天地生人,禀五行之秀,具两大之精。夫夫妇妇,人道之常;草草花花,狭邪之径。倘窥墙钻穴,越理乱伦,是如鏊之寄,狗之合,鸳鸯之在野,鹊鸽之混巢,则人也而等诸禽兽矣。况夫物之蠢然者,亦有时知其配偶,《关雌》定位而不乱,凤凰于飞而长偕,人不如鸟,又何人之足名乎 ? 奈何蚩蚩者氓,不寻礼义之防,每犯邪淫之戒。红颜绿鬃,恩爱相缠,窃玉偷香,颠狂日甚。岂知人同此心,即同此理,人同此理,即同此情。我愿尔欲界中人,于欲淫人妇女时,回头猛省。设若吾妇女被人牵染,枕边调笑,曲尽绸缪,而以己介于其旁,目睹此种情况,未有不刺眼焚心,张拳怒发,奋击交加,刻不容缓者。吁嗟乎!人同此情,即同此理,人同此理,即同此心;污一人污其数世,污他人仍污自己,淫欲之念不可不急除也。犯淫之报,戒淫之书,古圣先贤,条例最多,惟愿回头者,觅而观之。
  
  敬 日 月 文
  
    天地之有日月,犹人之有两日也。目之所视,喜洁净,喜端方。人人皆然。今使人对尔目而使溺,必怒甚;对尔目而澡洗,必羞甚;对尔目而咒骂,必恚甚。奈何昭昭下视,而不加敬也。且自有日月而后,阴阳分,昼夜别,视见明。是故日西沉而白昼尽,人有目而昏昏焉;月西落而清夜晦,人有目而茫茫焉。人得日月之照临,人窃月月之光耀,人不知日月之至德,可乎哉 ? 今劝尔世人,存敬畏心,体尊仰意,勿对日月便溺,勿对日月澡洗,勿对日月咒骂。对日月便溺者,则有十万神煞激射其人,必得奇病;对日月澡洗者,则有十万阴兵针刺其骨,必得寒疾;对日月咒骂者,则有一万纠察神默记其过,从而困厄之,从而殄灭之,故日月不可不敬也。世人勉之戒之!
  
  劝 世 修 理 坟 墓 文
  
    尝思屋舍为生人之宅,坟墓乃亡人之家。瓦漏墙圯,风雨飘洒,生人不能安也;土崩椁坍,蚁入虫钻,亡人奚以安乎 ? 今劝世人各培祖墓,有才量独任其功,福之来也己受之;无措施自出其力,灵之妥也荫随之。勿恤钱财,勿惰心力,家业素丰者,须知今日之荣耀,仍是祖人之遗留;家道掘起者,须知今日之亨通,仍是祖人之孙子了于我何功 ? 于我何德立生前衣我食我,高厚之恩难酬;死后朝恩暮思,泉壤之地宜切,世世培修,尔之子孙还厚尔;年年补葺,神之善报益觉神。不信者,夭贫死绝寒微;诚信者,寿富安康贵显。尝见佳城冷落,即知后世荒凉。石碣卧寒烟,子嗣聩颓者几姓?荒邱埋腐草,儿孙堕败者孑家!人孰无情!谁能遣此!吾今说个常情,尔当明其道理。讲风水者培沙枝,观瞻尚取其包护;修墓基者为台砌,地脉尚不肯伤残。而且寻常百姓之家,甫葬先骸之日,两旁密种疏篱,一扌不勤累土石。如何前日经营,忽到后人荒废。今谕尔等,人人拜扫,好土宜加;岁岁游观,恶木宜拔。斯坟头无缺陷之害,脉气弥蒸;佳城有茂草之生,树根安入。祖灵安妥,贤嗣繁昌。若违吾训,定遭神谴。
  
    俯仰沉吟,苍凉感叹,绝世丰神。
  
  地 理 说
  
    地居三才之中,言地理而天人之理即相应焉。人欲相地,天亦相人;人欲择地,地亦择人。世间故多有谈地之理者,然亦知有得地之理乎 ? 谈地之理人主之,得地之理天主之,而地复为隐之而显之。夫知地之难求,而即不求其地者,不可也;然知地之难求,而犹欲强求其地者。亦不能也。昔子平先生有云“地理之说本不为荫后而起,然后嗣取以妥先灵,先灵即以福后嗣,此一以贯之之道也。”今夫地有三等,而得地者亦分三层。上等之地,上应星象,下呈舆图,天地生成,卦行安定,全是天工,而人力不与焉,此等惟圣贤豪杰,大有德行阴功之士,乃能得之;中等之地,亦系生成景象,然有变化于其间,八卦相荡,五行相推,一团真气,隐隐隆隆,此等惟老成忠厚,小有德行阴功之士,乃能得之;次等之地,一山一水,随地铺陈,十里一见,百里再见,无处非有,无处不可求,然亦要知龙之来历,山之向背,土之颜色,妙于裁取,巧于安排,以山川合罗盘;不可以罗盘合山川,地人相得,始得其平,此等凡老成忠厚、无怨无恶者,即可得之;此三等之大义也,而其下不足议矣,并无古地以处不善之人也,牛眠吉壤岂易言哉!嗟乎!人虽善相夫地,天亦善相夫人也!人虽善择乎地,地亦善择夫人也。人可不勉为吉人,以得古地也哉!吾见世之求地者甚多,因作“地理说”以醒之焉。
 张三丰祖师
  
  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臼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岁。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代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瘵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日之。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孔子鄙隐、怪,孟子拒杨、墨。隐也者,乃谶纬说。封禅书之类,怪也者。乃微生高、陈仲子之类,仙家不然也。长春朝对,皆仁民爱物之古,希夷归山,怀耿介清高之致,何隐、怪之有哉!杨子为我。墨子薄亲,仙家不尔也。三千功行,济人利世为先资,二十四孝,吴猛、丁兰皆仙客,又何杨、墨之可同哉!孔曰求志,孟曰尚志,问为何志。日仁义而已矣。仁属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义属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制流通之用,乃日义。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金木交并,水火交养,故尝隐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铅生,丹道凝。志包仁义汞铅,而兼金木水火之四象,求之尚之者,诚意为之,意土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备矣。故孔、孟当日,只辟隐、怪、杨、墨,而未闻攘斥佛。老。唐、宋以来,乃有韩、朱二贤,力辟二氏,诸大儒和之,群小儒拾其唾馀,以求附尾,究竟辟著何处?反令世尊含笑,太上长叹。小儒辈不过徒吹滥竽,未必有韩、朱之识见也。何以言之?韩、朱之辟二氏者,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者也。不然《昌黎诗集》往来赠答,又何以极多二氏之人!如送张道士有诗,送大颠有诗。送惠师、灵师皆有诗。或以为借人发议,故于惠师云吾疾游惰者,怜子愚且淳,于灵师亦云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似讥之矣,然何以于张道士尽无贬词,于大颠师全无消语?盖此二师者,乃真仙真佛之徒。张仙以尚书不用而归真,颠佛以聪明般若而通禅,虽昌黎亦不能下手排之,肆口毁之也。且其家又生韩湘仙伯,雪拥蓝关,盖已知远来者之非凡人也。朱子少年亦尝出入二氏,盖因不得其门而入,为二氏之匪徒所迷,故疑其虚无荒诞,空寂渺茫,回头抵掳耳。迢其晚年学博,则又爱读《参同契》,并云,《参同》之书,本不为明《易》,盖借此以寓其进退行持之候耳。更与人书云,近者道间不挟他书,始得熟玩《参同》,是更津津然以仙道为有味也。然则韩、朱二贤,特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考也。否则前后一身,自相矛盾。则二贤亦可笑也。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允论之曰:儒也者,行通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考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失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亦接蹬而出,同其理也。《悟真篇》云,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白然不远也。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阿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阅,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阿随,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兔有迁徙之苦。更有进气补血。名为抽添接命之本者,亦能避疾延年,保身健体,若欲服食养就胎仙,必不能也。其他旁门邪径,乃实为苦道之异端也,何足道哉!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可以延年。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力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伏维我太上道祖,列圣两真,施好生之心,广度人之愿,宏开玄教,秘授仙方,名日金丹。原始婴终,因此尽露天机,大泄元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关,九琴九剑,药材法器,火候符章。悉已敷衍全备,各宜详究诸经,以还其性命之本。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倘得者无所猜疑,庶可以行特下手,虽不遇明师好友,得遇此书。即如师友在前,自能顿悟无上也。较诸行世丹经,悉合一理,罔不洞彻。实属苦海之慈航,指迷之智烛,虽曰行之惟艰,然勿畏难而苟安也。再有进箴者,身抱金丹之后,即宜高隐洞天,深藏福地,勿以黄白卖弄朝廷,为方士之先导,隐显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此方为无上上品真人。历万劫而不坏者也。后来同志。玩之鉴之。?
    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最忙最速者,时也;可大可久者,金丹也。惜人多溺于功名富贵场中,爱欲恩情之内,狼贪不已,蛾扑何休,一朝大限临身,斯时悔之何及!惟其甘分待终,就死而已。谁知有长生不老之方,谁悟有金丹灵药之妙,减可借哉!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有,非天上之不可得者,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简而且易,至近非遥。余尝有《金丹赋》记之,词极朗魁,今追忆其中段云,夫造金丹者,始则借乾坤为玄化,学造化于阴阳。识二八之相当,知坎离之互藏。候金气之满足,听潮水之汪洋。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制刀圭于片晌,罢龙虎之战场。唤金公而归舍,配玉女而入房。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先儒曰:圣人不言易,以滋人之惑;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若人用意追求,殷勤修炼,自必入圣超凡,长登寿域,永享无穷之乐也,岂小补哉!且人为功名富贵,亦有备极穷苫而后可成者。若以劳苦之心。易而为修炼之心,将见九还到手,万劫存神,以比功名富贵,孰短孰长耶?仲尼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日,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仁不义,莫甚于狂贪妄想。胡氏曰:志于通则外物不足以累其身。《悟真》曰,若会杀机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是知欲求还丹,必先绝欲。欲求绝欲,必勤杀机。勤于杀机者,刻刻有灵剑在手,外欲乍乘,急须就起杀机,勿容纵意久久纯熟,对境无心,即可行反本归根之道易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反复之道。得长生之果证也,人胡不勉而行之?万物如草木之汇。犹能归根反本。以历岁时;人为万物之灵。动至死地,是反不如草木也,能不愧乎?夫此反本归祸之道,又非邪径旁门之说也。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力本,察阴阳选化之机,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离之物。定金花水月之时,施降龙伏虎之成。明立命生身之处,其间致虚守静,他主我宾日月交光,戊己为用,则丹成反掌矣。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有此身,亦因父母而得,倘无父母,身何有乎?故作金丹之通。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兹余所论,大泄真机,皆列圣口传心授之旨,人能照此下手行持,自能夺天地玄妙之功,穷鬼神不测之奥,诚金丹之口决也。除此之外,再无别传。先贤云:圣人未生,道在天地;圣人已往。道著六经。予之末论,虽不敢与圣经相比,亦可为问道之正途,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似剪荆棘而寻大路,坦然无碍,豁然有门。学者若能专心研究,自然默契仙缘,幸勿轻易视之也。万金难换,百宝难求,勿示非人,尚其重之。
    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于性、本于命。命犹令也,天以命而赐人以令也;性即理也,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也。夫欲由其理,则外尽伦常者其理。内尽慎独者其理。忠孝友恭,衷乎内也,然著其光辉,则在外也;喜怒哀乐,见于外也:然守其未发,则在内也。明朗朗天,活泼泼地,尽其性而内丹成矣。大欲全其令,则殷勤顾之者此令,依法用之者此令。存心养性,此顾命之勤劳也;集义生气,此用令之法度也。炼气化神,炼神还天。复其性兼复其命,而外丹就矣。吾愿后之人修此正道,故直言之。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气为使焉,神为主焉。学者下手之初,必须知一阳初动之候。真铅始生之时,其气迅速如电,而不能久居于先天,霎时而生癸水,顷刻而变经流,迨至生形化质,已属后天而不可用矣。昆仑之上有玄门,其窍甚小,阴阳会合时,不许动摇,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质者,不能升入窍内,夫惟真气橐龠,乃能进于窍内也,故圣人直指先天一气,冲开此窍,又曰修行之径路,可以续命延年,修真而全真,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今之愚人,闻说有用生阳之道者,却行御女巧诈之本,正如披麻救火、飞蛾扑灯,贪其美色,胡肆纵横,日则逞力多劳,夜则恣情纵欲,致使神昏杰败。髓竭精枯,犹不醒悟,甘分待终。古之贤人不然,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暗行方便,默积阴功,但以死生为念,不以名利关心,日则少虑无思,夜则清心寡欲,以此神全杰壮,髓满精盈。每叹凡躯,如石中之火。似水上之沤。未闻道者急求师。已闻道者急求药,又能广参博采,信受奉行,求先天之大药,寻出世之丹方,忙忙下手速修,惟恐时不待人。失道者,岂是旁门小技,乃至人口传心授,金液还丹之妙道也。非定息二乘之法,乃最上一乘之道,以有为入无为,以外药修内药。以已而求彼,以阴而配阳,以铅而投汞,以气而合神。无为者,非防危守城之方.温养冰浴之事,乃得丹之后,脱胎神化之功也;有为者,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即末得丹之前,炼己筑基之事也。有为无为,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内药外药,出处之法相又详于彼。外药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内药者,在自己身中而产。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药,必炼己以待阳生,用神杰炼成慧剑,采金水匀配柔刚。古人采药进火,全凭此物。除七情之患,去五贼之害。若无炼己以去贼之患害,则不能常应常静,魂魄焉能受制?情欲岂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临炉下手。则外火虽动。而内符不应。只因刚柔末配,以此慧剑无锋,群魔为害,心神不宁,欲念杂起:故乃逐境飘流,致使汞火飞扬,圣胎不结。如使炼己纯熟。则心无杂念,体若太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心死则神活,体虚则气运,方许求一阳之道、二候之功。还丹容易。炼己最难!凭慧剑剖破鸿氵蒙,舒匠手凿开混沌。却用阴阳颠倒之法,水火既济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阳居下,火必照上,令阴在上,水能润下,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动,己之性若住,彼之气自回。人能如此,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效也。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末至于动。阳初夏而未离乎阴,候此真先天宠降,以法追摄,送入黄庭之中。日运己汞,包固周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又须调停真息,周流六虚,至声寂而意合,乃气匀而脉住,丹始凝结。待圣胎气足,十月功圆,脱胎神化,降生婴儿,调之纯熟。出入纵横,往来无碍,不被群魔引诱,只待九转功成,面壁之时,炼精则化杰,炼神则化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是道古人不传于世,盖缘愚人信之不笃,行之不勤,而且反生诽谤,是以秘而不传。予自得遇至大以来,述此修身秘要,以警觉后学。同志者各加昭勉,共陟仙都。      
唯识述记一本曰:“性者体也。”探玄记十八曰:“性是因义。”大乘义章一曰:“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别为性。”智度论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
传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同下曰:“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禅源诸诠三曰:“良由此宗(禅宗)所说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应目为心也。”
呵呵,不客气,大家学习!
天口篇
   张三丰祖师
  
    先民有言:“圣为天口。”愚非圣,安能代天立言?特以维皇上帝,阴骘下民。发聩振聋,本照临之美意!劝善规过,亦普度之良因。舌端艾艾期期,不辞根钝;天下林林总总,恳听吾言。爱作训体文若干篇,名曰《天口》,盖以报碧翁崇褒之意云尔。洞玄真人臣张三丰书。
  
  正教篇
  
    古今有两教,无三教。奚有两教?曰正曰邪。奚无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盖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尼,虽至有孔、老、牟尼,仍非有孔、老、牟尼。孔固儒也,老固道也,牟尼固释也,然有所分,故究无所分,故以无所分,故必有所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孔之绝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 : 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彼世人之别为孔、老、牟尼者,盖以名分不察实也,抑以形分不按理也。见为孔、老、牟尼,即非孔、老、牟尼,虽非孔、老、牟尼,还是孔、老、牟尼。孔、老、牟尼,皆古圣人。圣人之教,以正为教,若非正教,是名邪教。儒家杨墨,道家方士,释家妖僧,亦三教也。虽分三教,仍一邪也。是故分三教者愚,分邪止者智。
  
  儒书篇
  
    六经而外,立言可法者,必推孔门,不谈出世,不讲玄经,盖恐人落身崖壑,无实行也。 " 孔、颜存心,只望人隐居求志,行义达道。道在济人,山林无非朝市;道在修己,朝市不染山林。故出言实多玄义,而解人之索甚难,《大学》第二节,孔子之修身也,为仁用四勿,颜子之炼己也,功夫末纯,不离陋巷,功夫已熟,不忘国家。故能隐中求行,行中达隐,隐处有孔、颜,行处亦有孔、颜,乃至无行无隐而非有孔、颜,神明在我,变化从心,真大道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中庸》一部,道妙深明,悟玄之家,窃取成真者。恒河沙数。子思而后,撅推孟子,持心养气,勿助勿忘,充天塞地,至大至刚,人人得度,默默取将,浩然之妙,口诀难言,辟邪辅正,杨、墨掀翻。吾愿尔士庶,不须三岛求真,只向《四书》领取,以颜、曾、思、孟为明师,以子臣弟友为功行,以身心性命为汞铅,以义精仁熟为升举。修道时莫贪用道,养道时莫贪行道,得道时便可显道。道不可显,飘然而返,传之名山,源流自远。
  
  禅旨篇
  
    于意云何而名为释?牟尼云:“吾好释,故以释开教,取释去万缘之意。”于意云何而又为佛?大士云, " 吾好佛,故以佛设教,取觉悟众生之意。 " 如是我闻,释主离世;如是我闻,佛主醒世。全经数百藏,无非超脱尘垢,警悟沉迷。是故牟尼清净,复得大土清净,牟尼总其清净,大士普其清净,非有所执其清净,非有所坏其清净,非有所吝其清净,乃至无清净、非清净,非清净、亦清净,是大清净,是满清净。人能呗诵潮音,必得清净心,必得般若心。但得般若,便忘般若,若不忘般若,即非般若。既非般若,不名般若,非非般若,乃是般若。得般若者,是谓之释,是可成释,是有释释,是释非有释释,是释自有释释;是谓之佛,是可成佛,是有佛佛,是佛非有佛佛,是佛自有佛佛。牟尼如是也,大士如是也,即沙门比丘亦如是也。不如是能成释不?不也。不如是能成佛不?不也。何以故?即释是释,非释即非释;即佛是佛,非佛即非佛。何以故?释外无释,取释为释;佛外无佛,取佛为佛。何以故?释释释意,并无释意,乃已释意;佛佛佛念,并无佛念,乃实佛念。不释而释者上乘,不佛而佛者大乘。释佛之经藏;即释佛而成藏,是谓正法眼藏。
  
  玄音篇
  
    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仙品有五,实言之则只四。一曰人仙。人仙者,炼元精而补元气,已培修仙之本,然能养健,不离生死,此人中仙也。一曰地仙。地仙者,炼元气而结内丹,已无漏通之患,然可陆行,不离尘土央; " 此地中仙也。一曰神仙。神仙者,炼元杰而化元神,已有神通之妙,水火无害,又名水仙;炼神还虚,即天仙也。是故天仙而下为神仙,神仙而下为地仙,地仙而下为人仙,人仙而下,则有鬼而无仙也。鬼者纯阴,仙者纯阳,人得半阴半阳,则不离乎生死,缺阴之半则成仙,缺阳之半则成鬼。故人在可仙可鬼之中,亦暂在可仙可鬼之中,欲逃出可仙可鬼之中,即当住天仙、神仙之中。回头识岸,撒手离尘,丹经万言,总在自己,认己为他,即落旁门。前圣遗书,亦须善玩,非金非石,非汞非铅,非炉非鼎,非女非男,非日非月,非坤非乾,非公非母,非龙非虎,非马非兔,非牝非牡。玄在何处?玄在玄处。妙在何处?妙在妙处。我有真传,不敢妄言;人有真情,亦不闭门。广积阴功,始为仙品;广行方便,始是仙基;广修因果,始是仙根。若得是人而求吾道,吾愿与说最上乘法,指点微言,必如拨云雾而见青天,长啸而去。
  
  五德篇
  
    人生有五德,吾尝以譬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经,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是知五德之不可少一,犹如五经之不可绝一,即如五行之不可缺一。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仁也?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己绝,而木为之稿枯矣!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义也?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矣!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无礼也?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矣;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无智也?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矣,人皆曰土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信也?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矣是知为人者。必先有心之五德,而后有身之五经。仁不绝肝气生,义不绝肺气平,礼不绝心气明,智不绝肾气灵,信不绝脾气醒。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王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孝行篇
  
    桂宫列楹联,百行孝为先。文祖能行孝,馨香万万年。故其于一身,成道即成仙,成仙即成圣,成圣即兼贤。光明开日月,爱慕通地天。世人欲希孝,孝真百行原。虞舜百揆叙,孝在明扬前。周文百度贞,孝居令闻先。曾子贵三道,事亲独大焉。闵子冠四科,事母独殷然。古来多孝子,略略为敷宣。莫作孝典看,须作孝则观。或为米之负,或遗羹之甘,或瞻云之白,或表衣之斑,或哭杖力减,或怀橘味鲜,或祷竹生笋,或感石流泉,或念乌反哺,或祈鱼跃渊,或捧安阳檄,或废《蓼莪》篇,或思而罢宴,或奉而刻颜,此皆贤哲流,岂无德功言!就其百事好,不若孝缠绵。惟孝始能友,移孝可作忠,惟孝型于妻,以孝信乎朋,一孝包五伦,须知孝可风。至孝孝在心,爱慕见天真;中孝孝在身,奉养宜殷勤。口中虽讲孝,能道要能行。面上徒妆孝,欺人并欺亲。孝德无穷尽,一念得一分,分分而寸寸,寸寸格天神。孝孝复孝孝,肫肫复肫肫,我作此《孝经》,经中之大经

  
  淫恶篇
  
    桂宫题楹帖,万恶淫为首。所以恶报多,不如淫报丑。天刑件件奇,天罚样样有。或诱他人妻,己妻为人诱;或搂他人女,己女为人搂;或以奸杀身;或以奸绝后;或倾家业财;或夺功名寿;或生子孙贱!或随诳骗走,淫报极纷纷,笔谈难缕缕。此恶放过谁,伊胡不回首!漫曰淫者盈,罪满报方临,即淫即有报,天鉴不容情。一条淫鬼案,可叹真可叹!劝汝世间人,莫把淫戒犯。未见不可思,既见不可乱。处女不可戏,节妇不可玩。遇人妻妾女,当作姊妹看。勿污婢与奴,勿狎①妓与旦。红粉一时花,精神一刻散。保身须出坑,离苦须过岸。即汝妻与妻,闺情亦宜节。欲生端相几,须立敬避格。或逢圣神诞,或逢日月食,或当祀灶期,或当忌辰日,或遇阴晦交,或遇雷电疾,必分被与床,或分床与室。天神察其恭,求福福自锡。天仙重其操,访道道可获。再能免诸恶,更是大豪杰。
  
  施报篇
  
    富贵之家积善易,欲求善报则不易,非不报善也,必衡其量而报之;贫贱之家积善难,而得善报则不难,非独报善也,亦衡其量而报之;至于非富非贵、非贫非贱者,积善获报,亦称量予之也。以助金论,宫贵助金,百金十功;贫贱助金,十全十功。以济人论,富贵济人,百人十善;贫贱济人,十人十善;非富非贵、非贫非贱者,自当以中人定论也。富贵而借口中人不可,借口贫贱尤不可,前人聚后人消矣,前人强后人弱矣。虽然,富贵而行善得当,寥寥数百金,亦必有大报也,但当扩而充之耳;贫贱而强学中人不可,强学富贵尤不可,奉养缺罪过生矣,冻馁深妻子怨矣,虽然,贫贱而行善得当,茫茫家道倾,必即有大报也,但当权而用之耳。天固不负善人也,倘有居富贵而吝贸财,以善多而报少,以善速而报迟,遂不留心作善者,其召祸必不常,其逢凶必不少,望族转瞬而冰消,侯门再过而灰烬,均此类也;居贫贱而谈功果,以善少而报少,以善迟而报迟,遂敢轻心视善者,其召祸必更奇,其逢凶必更甚,惨淡刀兵之际,流离病疫之间,皆由此也;其处非富非贵、非贫非贱者,亦是此例。何也?身居富贵者,有积善之势,有积善之权,人生处此,即有善而无报,亦分内事,衣丰食丰,声有名有,但得常常若此,享其安荣,及其子孙,是亦善报矣,乃敢薄善而不为,以望报肆其狂贪,故上天转移其权而与善士,绝不肯稍留馀情;居贫贱者,无积善之势,无积善之权七八学处此,遇小善而即行,似非奇事,惜字惜物,爱人爱物,但得常常惹此,结土成山,结水成海,必得善报矣,乃敢非善而不为,以望报昏其心志,故上天益加其穷,以诛恶类,绝不肯稍存私覆。善报如是,恶报如是。非富非贵、非贫非贱者,请试观之,尔富尔贵、尔贫尔贱者,请试思之。嗟乎!施报之理,惟圣贤看之甚明,惟仙佛处之甚大,豪侠之士或有过情者,然世人能如豪侠亦足矣。吾也少好施与,幸上九清,故于天人报应,洞澈颇详此岂玄微之说哉!虽天心亦皆如是也。然天何言哉!
  
  盈亏篇
  
    天下国家之事,尝有消长晦明,一盈一亏。常人目为天运,达士归之人心,理固正也,词固醇也,吾何议论之云云。然世有未盈则亏,欲亏不亏者,此情此故,吾当蟹蟹发明,以为世劝。国家之气势,安极始危,乃有一传而生事变,再世而叹危亡者。谓为亏欤,何以尚有中兴?谓非盈欤,何以忽萌大难?盖不亲贤才,则奸雄坏政;不敦诗礼,则子孙奢狂。人事承平之会,当存履险之思。思想预防,君子宜儆惕焉,以尽上天之历数,然天亦无尽数之时也,人日持盈,万万年亦可至耳。国家之气机,乱极始治,乃有运将衰而复盛,势稍降而复升者。谓不亏欤,何以几邻累卵?谓已亏软,何以复享安磐?盖临崖勒辔,即可免其颠危;触景回头,自可绵其世祚。人情宴饮之微,尚难存尽欢之想,即小征大,君子宜猛省焉,以挽上天之劫数,然天亦无劫数之见也,人日畏亏,平平者自可久耳咦!天心在人事中矣,人何不勉于善哉!
  
  毁誉篇
  
    人何以故而毁我?人何以故而誉我?彼何以故而毁人?彼何以故而誉人?望人誉而功不至,斯毁之矣;防人毁而过能悛,斯誉之矣。是故毁誉我者无其渐,我招毁誉有其渐,毁誉人者无其因,人招毁誉有其因。吾爱天下人不求誉,而行可誉之事;吾恶天下人不畏毁,而行可毁之端;吾耻天下人不知毁誉,而湮没以终,湮没以终,人不毁而自毁也。生前以有过自毁者,人必誉之;生平以有功自誉者,人必毁之。虽然,誉人而过乎其实,标榜之风必起矣,毁人而过乎其实,求全之辈可诛矣。世人勉之戒之。
  
  修短篇
  
    谁合修,谁合短,皇矣下观,原无别眼。欲教民物共长生,大块芸芸必充满。是故仁则寿,恶则谴;功则寿,过则减;养则寿,戕则损。仙佛圣贤劫可免,以歌当话招流返。
  
  穷达篇
  
    达之人兮无穷愁,愁之人兮少德修。荣枯两途兮一春一秋,吾亦两居兮隐显自由。人命忙忙兮其驶如箭,达何足欢兮穷何足叹!境可缚兮非英雄,命可安兮且闲玩。读书养道兮浩气犹龙,颜瓢点瑟兮孔许其同,原襟宓琴兮吾亦可从。庐中龙兮上云霄,湖上驴兮自道遥。云之出兮为霖雨,流之退兮访松乔。抑或无心仕进兮严竿王樵,何必自苦兮闷死蓬蒿
  
  人品篇
  
    人品近似之界,不可不明。有人焉,正气自存,离群特立,人以为傲也,吾以为毅;有人焉,谦光自处,与世无殊,人以为流也,吾以为和;有人焉,优游自适,率乎天真,人以为惰也,吾以为安;有人焉,啸咏自如,由乎天命,人以为狂也,吾以为达;有人焉,郑重持身,丰裁峻节,人以为骄也,吾以为严;有人焉,浑厚立己,性格坚苍,人以为拙也,吾以为朴;有人焉,义利分明,一私莫着,人以为矫也,吾以为介;有人焉,襟怀卓异,一尘不亲,人以为僻也,吾以为高;有人焉,雍和满著,不识文词,人以为俗也,吾以为儒;有人焉,清净为缘,不知经忏,人以为愚也,吾以为觉;有人焉,饮食无异,寒暑不灾,人以为怪也,吾以为仙。贤否错出之间,有相似而实不同者,不可不细观也。勿有薄人心,厚己心,轻人心,重己心,无人心,有己心,则至人之精神出矣。舜居深山中,其所以异步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而舜如赤城之标,朱光在天上矣。
  
  快活篇
  
    有安城老叟言于危城公曰: " 吾闻生太平之世,为太平之人;无上无下,居易居仁,子亦知快活之事乎?请为子小赋而陈之。红埃滚滚;苦海滔滔。循吾兮,守吾操;养吾浩,全吾高。保太和兮淡世虑;灭争竞兮少气淘。耐清寒兮增学养;忘嗜欲兮住林皋。出为好官兮无罪戾;入为达士兮免牢骚。训儿孙兮戒淫赌,教妇女兮肃庭户。耕不歉乎官租;学不荒乎德圃。饮社酒兮治聋;为天民之巨拇。庞庞兮貌古;落落兮神全。任是非之杂沓;斯怨尤之胥捐。能放生而戒杀;亦养性兮延年。与乡老兮谈格言;招后辈兮讲功过。将成已而成人;化千个面万个。铺野席于茅堂;推山翁为上座。池栽君子之莲;篱种陶公之菊。山香处土之梅;涧满幽人之竹。随遇而安,乐乎不乐?今吾子两道愁眉,一腔死血。足踏市朝;身抛泉石。入而不安;出而无益。既好贪兮又好争;既好穿兮又好吃。与尘市而同磨;看夕阳之转灭。 " 危城乃愀然曰: " 噫!仙叟之教我者,至于斯夫!谨受训。”深揖而退。
  
  能让篇
  
    养和之室,积厚之家, " 西壁东堂,宜书格语。譬如吃亏一条,人多不平。不知吾能忍让,即是为自己养和,为子与孙积厚之事。今将圣神贤士至理名言,约书几句,以为人劝。有云 " 便人乃自便,宜人乃自宜,我便人不便,我宜人不宜 " 者;有云 " 吃得亏人多厚福,赚得盈时总是亏 " 者;有云 " 若使人人皆得胜,人间谁合受号人 " 者;有云 " 乾坤两字盈虚定;吃尽亏时劫巳除”者。予亦有句云 :" 亏我多时天不忍,老天定与我便宜。”诸生勉乎哉!吃亏人终不受亏也。   
  忠恕篇
  
    忠恕者,宣圣一贯之传也。一以贯者何?忠为体而恕为用也。中心为 " 忠 " ,由中立心也。如心为 " 恕 " ,如人之心也。已立立人之义,其在斯乎?忠所以贯乎恕也,以恕道为仁,则能不欲勿施,天心无人欲之扰,以恕道处世,则能犯而不校,人心无横逆之来;以恕道治世,则能所恶勿施,臣心无残酷之政。圣贤道理,滴滴归源,真可以终身行之者也。使徒欲如己之心,而不欲如人之心,则其心必生是己非人心,厚己薄人心,重己轻人心,利己害人心,成己败人心。诸如此心,皆不如人心,既不如人心,安能如己心?虽欲如己心,贪多害己心;不能如己心,忍多坏己心。其心坏,其心失也。其心失,无中心也。中心亡而仁根死,无怪其心不恕也。然则不忠者,亦以贯乎不想也。吾愿尔士人,寻一贯之旨,存一贯之真,庶非孔门之罪人也。   
  虚无篇
  
    虚无者,老、释同传之旨也。虚者何?虚心也。心虚故神清,神清故性慧,大超脱、大解悟从此生矣。无者何?无我也。无我故无人,无人故无欲,大清净、大欢喜从此得也。今汝两门人,不明虚无,只探实有。 " 实有 " 二字,其名亦佳,究竟入迷者如谷之数助求实而谈金石,无一得也,日求有而参禅偈,生六尘也;无量恒河沙,谁是第一波罗密哉!吾悯尔等愚,吾开尔等智。观心虚而至性慧,知虚之能取实也;观无我而至无欲,知无之能包有也。孔予毋我,颜子斋心,虽儒家尚如是也,况尔等乎?
  
  养生篇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轻生。杀身成仁,见危授命,非轻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夫虚生,乃虽死而犹生。忠臣义士,烈女贞嫂,惟重生者能之也。若失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贵或贱,全孝全忠,为国家着英,为世间人瑞,则生生者,不可不知养生也。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近今之民,浮华日后,多虑多恩,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志荡神,故尝戒伐其性,以致天亡。天道之泰,在乎能复,[color=brown]日员又中,月缺又圆,雨漏又晴,雷鸣又蛰,故能留不敝之神,以绵天运于常新人道之否,在乎多剥,精任其泄,气任其亏,神运不停,形摇不守,故难回已惫之身,聊居人世于朝暮。 然则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 [/color]
  
  五劫篇
  
    鸣乎悲哉!凡人之有五劫也。五劫维何?生、老、病、死、苦也。人岂不必生?但当直而生,正而生,不可罔而生也。生为圣贤,夭犹生也,英灵在世,声名在世,馨香在世,与仙佛何异焉!独有生而恶,生而暴,生而酷者,一生之后,必不复生,不必不与生,正当与之生,绵绵劫劫,皆入恶趣,受无间罪,虽欲不生,不可得也。生,于劫也。如是而沉沦世上,困厄人间,不知回机不识变迁,悠悠老矣,又一劫也;如是而精耗形枯,神亡气竭,药不能补,养不能回,恹恹病矣,又一劫也;如是而无常忽至,大限已临,身家何处,妻子何人,匆匆死矣,又一劫也;如是而有恶必报,有过必报,转徙阴曹,瞅瞅啼泣,是极苦矣,叉干动也。幸而托生有日,或命带刀兵,或命带水火,或命带诸疾难,或命带诸困穷,仍将流连于五劫之中而无底止,不必说到刀山地狱间也。堕此劫者,非有因果,非有德功,不能消其罪庚。故人之一生,须要修善积福,返本还元,庶克同上春台,咸登极乐。有生长生,长生不生,不生故不灭,不灭故超脱也。人其勉诸!
  
  敬神篇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上帝以神道设教,故神实司乎善恶。凡聪明正直者,皆以神之权授之。夫天神为神,主引万物,地神为祗,主提万物,此神德之荡荡者,百姓日受而不知,亦惟尽乎人以合乎天地焉可也。若夫岳渎郊坛,庵堂祠院,其间之竖碑立像乱无非振古之精神,寺宇崇宏,声灵赫曜,瞻望者莫不肃然起敬也。然而香火盛则祈福之人多,祷告繁则邀福之人至,神岂为人所愚哉!失神之出处不一,要皆从正气中来。《鲁语》曰 :" 圣王之制祖也,法施于民则祖之,以死勤事则祖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祖之,能捍大患则祖之 " ,加之山川社稷,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夫曰 " 法施于民 ",: 原不期人之报也; " 以死勤事 " ,原不冀人之感也! " 以劳定国 " ,原不望人之恩也! " 御大灾 " 、 " 捍大患 " ,原不待人之求也;广功德于人间,原不俟人之祝也。即或春秋典重,斋诞频临,太庙者亦止祈神灵以保我君国,而于己无与也;亦止祈神灵以保我父母,而于己无与也;亦止祈神灵以泽我民物,而于己无与也;亦止祈神灵以超度沉魂滞魄,而于己无与也。而且肃吾身,洁吾念,澹吾虑,濯吾肺肝,敬其心以敬神焉,则不求福而自获福也。是则敬神者,不如自敬其心之为妙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始无愧神,可对神,仍可对心,抑非心之外遂无神也。相在尔室,相在尔心焉耳。有如天之神栖乎日,日光所照,何处不明;人心之神栖乎目,目光所到,何物不见。人顾欲馅媚神祗,以图消其罪垢,岂可得哉!戒之曰,敬神之道有二,下流之谄渎不与焉。上士存心正大,立功行而至意遥深,居处之间,恐神鉴察,有福有庆,仍归神思,斯人也,虽未焚香秉烛,恭即庙门,而已得敬神之大道也;中士存心谨恪,言帝天而身益震慑,善念之生,因神鼓励,有功有德,心荷神麻,斯人也,抑或斋戒沐浴,参礼菩萨,亦可谓敬神之小道也。至于外饰小心,中藏大慝,纷纷往来,朔日谷日,神将曰: " 尔来乎,吾正索尔!勿馅我,勿渎我,尔敬我香,我加尔锁,归去革心,庶乎其可! "
  
  爱人篇
  
    万物之生,惟人最灵,既灵于物,须爱其生。毋以阴谋掐人、毋以利器伤人,毋以药物毒人,毋以权势厄人。陷人、伤人、毒人、厄火者,明有国刑,暗有天罚,终难逃也。今夫飞物之能言能舞、植物之有香有色、动物之可驯可玩、潜物之可育可娱者,人犹爱之,人岂不重于物哉!今劝尔世人,相生相聚,无相凌虐,出入往来,当思爱人之名,成人之名,爱人之功,成人之功,爱人之事,成人之事,爱人之利,成人之利;夫成人之名,即所以成己之名也;成人之功,即所以成己之功也;成人之事,即所以成己之事也;成人之利,即所以成己之利也,皆爱也。其成人之名与功、事与利者,勿掩忠臣之忠,勿窃勋臣之勋,勿毁节孝之妇,勿谤童女之贞,勿妒能亦勿假人之能,勿忌才亦勿昧人之才,勿隐善亦勿盗人之善,勿扬恶亦勿效人之恶,勿阴阻人之进阶,勿妄抹人之文字,勿败人之盛举,勿堕人之善行,勿坏人之、良图,勿损人之富寿,勿占人之田土,勿弄人之赀财,勿助匪人而夺仁人之风水,勿党小人而诱名家之子孙,胞与之怀,难尽述也。以故永命天尊倦倦于勿辱善邑勿欺穷困,勿离人父子,勿间人骨肉,勿破人婚姻,勿侮人聋碱,以及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拯人疾苦,贝周人饥寒,提携亲族,赈济邻朋,矜孤恤寡,敬老怜贫者,皆于人而爱之也。嗟乎!天生亿兆,为仁人用仁之地,为善人积善之场,果能推心广博,保育群黎,居富贵而爱人者,必裕后昆,居贫贱而爱人者,必能显达。惟天佑善,惟帝福人,伊古以来,最多最速。故欲知处世之道者,吾仍劝之曰爱人。   
  医药篇
  
    医之为道也,能活国亦能病国;药之于世也,能活人亦能杀人。不可不慎其术也。中有理焉,学之无尽,行之无穷。药分君臣佐使,病分虚实旧新,凡医士皆能言之,而能知之者罕也。圣贤学问精而志气益下,道德高而心怀益谦,操歧黄者亦宜如是。不可自轻,不可自误,不可自欺。自欺欺人,自误误人,自轻轻人,其罪集于乃躬也。故此道立功易,取过亦易,积福难,招祸不难。欲求有功无过,有福无祸,则必兢兢自持,脉理微细,浅学难知。今劝尔医士,入病人之塌,先问从来,勿以药试人也;今劝尔病家,对医士之前,先明原故,勿以命试医也。以命试医咎在己,以药试人咎在医。更宜扶危急莫高身价,救困穷莫计金赀。能洞见其症候者,即行拯拔,不能见其症候者,以侯高明,则积稳诚之善也。更劝汝儒学者流,多考灵方,细研医旨,勿秘勿妄,利己利人。范文正、陆宣公人臣之心思,且于医三致意焉,大可忽于医道哉
  
  相卜篇
  
    上人有相,下人有相,中人无相。上人有命,下人有命,中人无命。惟上与下,性受难移,不必论也。兹惟尔中人,不上不下,可上可下,或上或下。不上不下仍是下,可上可下犹是下,或上或下终是下,离不绝下乃非下。相自我改,命自我造,古人有言不汝欺也。即操相算者,亦上相汝身,难相汝心,亦上算汝命,难算汝德。不能相汝心,即不能相汝身也;不能算汝德,即不能算妆命也。莫受相者愚,心智于相也,心体正,好相也;莫被算者鬼,德神于算也,德性坚,好命也吾愿尔世人,自相自算;吾愿尔相者,劝大修心;吾愿尔算者,劝人积德。一切骨气,且照书谈,一切运气,且照书推。推己复言德,谈己复言心,寓劝化于相算之中,麻衣三祖、子平先生必赐尔等衣饭矣。
  
  堪舆篇
  
    惟天覆善恶,惟地载善恶,惟仙师为天地埋藏善恶。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仙师无私恩。人有私欲,则见理不明。地理者,天理也。既有天理,即无人欲,故此道惟聪明正直圣人贤士乃克言之。今汝世人妄谈风水,冒渎山灵,举亲骸以求福禄,对时师以论殃祥,或代搜求,或自寻觅,赚人货财,要人夸好,如此人心,安知天理?十个堪舆九个穷,何足怪也!仙师赐地,吉人与吉,凶人与凶,吉不受恩,凶不受怨,理自公也,心自明也。吾尝与人讲堪舆,即以堪舆兼报应,亦是如此。夫司地者,仙师也,职既与仙,使不与凡。人向凡夫求地,何不向凡夫求仙?
今年的年夜饭依旧这么香!
曾见《坛经》有云: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心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喜。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觉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诚合掌至心求。

摘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是的,为学为人莫废君子真风骨。
~~~~~~~~~~~~~~~~~~~~~~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宣。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摘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为善不难;难在持之以恒,就是"钻木出火";持之以恒必能破“淤泥”而生“红莲”。

个人理解,欢迎批评教诲。
愿真情满人间
就像武功的得来,和我们的进步,都是在无欲无求中出现的。在明白了道理,明确了目标之后,努力付诸实践吧。好斗则不得,妄求则失之。
是啊,善是我们本具的光辉,只是被后天的不善蒙蔽了她的光华。善无处不在!人人皆似夜明珠。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thanks » 文章发表人是 thanks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