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秋蝉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秋蝉 » 文章发表人是 秋蝉
发表人 内容

神会(668,一说686—760)  
  神会,是禅宗六祖慧能晚期弟子,荷泽宗的创始者,建立南宗的一个得力人物。俗姓高,湖北襄阳人。童年从师学五经,继而研究老、庄,都很有造诣。后来读《后汉书》知道有佛教,由此倾心于佛法,遂至本府国昌寺从颢元出家。他理解经论,但不喜讲说。三十岁到三十四岁(697—701),他在荆州玉泉寺从神秀学习禅法。久视元年(700)神秀因则天武后召他入宫说法,便劝弟子们到广东韶州从慧能学习。神会去曹溪后,在那里住了几年,很受慧能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他不久又北游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行思,继至西京受戒。景龙年中(707—709)神会又回到曹溪,慧能知道他的禅学已经纯熟,将示寂时即授与印记。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这时他的声望已著,南阳太守王弼和诗人王维等都曾来向他问法。

  神会北归以后,看见北宗禅在北方已很盛行,于是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并且指出达摩禅的真髓存于南宗的顿教。他认为北宗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慧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

  开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和当时著名学者崇远大开辩论,建立南宗宗旨;同时批评了当日最有声望的神秀门下普寂。普寂以神秀为达摩的正统,他自己则是继承神秀的人。据李邕的《大照(普寂)禅师碑》记普寂临终诲门人说:“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可进于璨、璨锺于信、信传于忍、忍授于大通(神秀)、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当时神秀门下的声势很大,他们所立的法统无人敢加以怀疑。但神会却认为这个法统是伪造的,说弘忍不曾传法给神秀。他提出一个修正的传法系统:“(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又说:“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今普寂禅师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神秀)为第六代,所以不许。”当时大云寺崇远质问他说:普寂禅师是全国知名的人物,你这样非难他,不怕生命的危险吗?神会从容地说:我是为了辨别是非、决定宗旨,为了弘扬大乘建立正法,那里能顾惜身命?他的坚强态度和言论惊动了当时参预大会的人。从此南北两宗的界线更加分明,争论也更加激烈了(《神会语录》第三残卷)。

  天宝四年(7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应请入住东都荷泽寺,这时普寂和义福都先后去世,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宗密《圆觉大疏钞》卷三之下)。天宝八年(749)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抑清净禅,弘达摩禅(《历代三宝记》中《无相传》)。


       这时北宗门下信仰普寂的御史卢奕于天宝十二年(753)诬奏神会聚徒企图不利朝廷。唐玄宗即召他赴京,因他据理直言,把他贬往江西戈阳郡,不久移湖北武当郡。天宝十三年(754)春又移襄州,七月间又敕移住荆州开元寺。这些都是北宗的人对神会的报复(《宋高僧传》卷八《本传》、《圆觉大疏钞》卷三之)。神会虽过着贬逐的生活,两年之间转徙四处,但他的声望并未下降。

  神会被贬的第三年,即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攻陷洛阳,将逼长安,玄宗仓皇出奔西蜀。副元帅郭子仪带兵征讨,因为军饷缺乏,采用右仆射裴冕的临时建议,通令全国郡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一定的税钱(香水钱)以助军需。这时神会尚谪居荆州,诬奏他的卢奕已被贼所杀,群议请他出来主持设坛度僧,于是他才回到洛阳。至德元年(756)神会已经八十九岁,当时洛阳寺宇已被战火摧毁,他即临时创立寺院,中间建筑方坛,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了相当的作用。

  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肃宗便诏他入内供养,并敕建筑工程师在他曾住过的荷泽寺中建造禅宇给他居住,所以时人称他所弘的禅学为荷泽宗。

  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神会寂于洛阳荷泽寺,年九十三岁。建塔于洛阳宝应寺,谥真宗大师。

  荷泽宗的基本理论,具见于神会所著的《显宗记》和《传灯录》卷二十八所保存的《荷泽神会语录》以及敦煌出土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显宗记》的思想内容,大体和《法宝坛经》的定慧第四品相同。而近代敦煌出土的《顿悟无生般若颂》的写本,其文字和《显宗记》又几乎一致。

  敦煌本的《般若颂》尚无西天二十八祖之说,而《显宗记》却多了“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二十三字。因此敦煌本当是早出的写本,初题《顿悟无生般若颂》,后来改称《显宗记》。

  《顿悟无生般若颂》虽无二十八祖的记载,却有“传衣”之说,和《显宗记》所记一样。所谓“衣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弘于法,非法不受于衣”。可见传衣之说似乎是从神会倡始。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记述荷泽一宗的教义说:“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瞋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因此神会的禅也称为“无念禅”,谓“不作意即是无念”(《神会语录》第一残卷《与拓跋开府书》)。又说:“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传灯录》卷二十八《神会语录》)神会虽说无念,但据宗密所传,荷泽是主张“知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的。可见他最重知见解脱。南北二宗的根本不同是:北宗重行、南宗重知。北宗重在由定发慧,而南宗重在以慧摄定。神会答王维说:“慧澄禅师要先修定,得定以后发慧。会则不然。”他又引《涅槃经》的“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长邪见”的说法而主张定慧同等(《神会语录》第一残卷)。

  神会传法的弟子,据宗密《圆觉略疏钞》所记有二十二人,《禅门师资承袭图》有十八人,《宋高僧传》及碑文所见得十六人,《景德传灯录》载十八人。以上各书所列除重复者外合共


六字大明咒修法
摘自:《王骧陆居士全集》

  
  我们人的一生中,常有病苦缠身,或有忧郁愁闷,难以自拔自慰,有人甚至会出现各种恐怖、错乱,这全是由于心不安宁的缘故,只要心安宁,心定就能生慧,慧开之后,再来察视世上一切成败、利钝、是非、得失、富贵贫贱、生死来去,都属空幻,若能进一步作空观,则一切恼怒不生,前因后果了了分明,思想不偏,人的一切愁苦就自然消除,病痛也会自然缓解以致痊愈。以上关键全在一个“心”字,本法即是一个修心的方法,是观世音大士救苦救难的妙法,修此法的人,心有寄托,可以去病,可以得定力增智慧,有用于社会,有益于人类,对于学佛者,可以通佛法、明心性,了脱未来生死轮回,种无量福田,可以帮助人满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愿。
  此法已传无数人,今特再明白开示,以利有志之士,使未发心者,得以发心,已发心者,得以精进,已精进者,得以修证;至于有病之人,仗观音大慈大悲之力,可以勿药而愈,其病已深邃寿缘有限者,亦可早种福田,使其离恶道之苦,或可挽回万一;对于一些鬼迷邪祟等夙业者亦可以因此解除;还有一些因为修持静坐不得法而病者(如念佛伤气、外道死坐、木定“腹胀”、癫迷等),唯有此法可治。
  总之,人生百年弹指而过,及早觉悟回头,尚恐不及,借此一航用渡苦海,不独自利兼可度他。
(一)咒印功德
  咒文: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
  此咒又名最胜观音大士心咒,其利益如下:(1)降魔、(2)治病、(3)免劫、(4)各种成就、(5)去障、(6)登佛位。(即明心见性)
  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此咒而成佛的,名叫正法明如来。近几千年正法明如来化身来到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世尊救度众生,他慈爱如母,接引众生,离苦得乐。表像为四臂观音,有无量化身,如绿度母、白伞盖、准提母、不空绢索等,咒也有无数无量,统可称之为大悲咒,无一不是由大悲如意轮中而出。此咒又为一切咒之心,所以又叫大悲心咒,为大乘之精纯,而且只有六个字,便于持诵。持诵此咒之人,没有贫富男女老幼之分,皆可使七代祖先超升解脱,《大乘庄严宝王经》,专明此咒功德。
  此咒在西藏只传六字咒音,不轻传手印,藏音读为“嗡马呢叭美吽”;蒙古读为“嗡吗呢呗特麦吽”,诺那大师又于“吽”下加一个“舍”字,无手印,取其速成就之意;大愚阿阇黎正音为“嗡吗尼呗美吽”,兼取蒙古读音短可速成之长处,同时传大莲华手印,此印即召请菩萨的手印,凡既持咒又结印契者,功力百倍。欲得定愈病,尤非手印不可。
  六字大明咒的表法,用六字表法即以六道轮回言之,“嗡”表天道, “嘛”表阿修罗道,“呢”表人道,“叭”表畜生道,“咪”表鬼道,“吽”表地狱道,持诵此六字咒即能断轮回,出三界,证圣果。以四圣表法,即:“嗡”字由菩萨心发生,初入十信位,由此增进,“嘛”字入十住位,由此增进,“呢”字入十行位,再进,“叭”字入十回向位,“咪”字入十地位,“吽”字入金刚乘到大觉位。所以念此六字咒即能立超十地成无上正等正觉。
(二)修法仪规
  先要请师灌顶传法后才可以修。得法后先将咒念熟,然后上座修持。
  上座前:(1)净手,(2)设备一切,(3)礼佛,不必焚香,尤忌好香多烟,坐在床上修为宜,如出门或不便,即行心拜点心香也可。
  上座有八忌:(1)忌风处坐,(2)忌饱后坐,饭后一个半小时为宜,(3)忌下座即解大小便,必须过十分钟后才可以解,(4)忌贪坐,一时高兴多坐,以后易退转,以每天一座,最多二座,每座一至二小时为宜,(5)忌大声持诵,免伤气,要金刚持(唇动无声,自己听见),(6)忌身体多动,必致腰疼,伸腰要慢,身体不必过于正直,(7)忌求见光见佛,(8)忌有幻象时执取生疑,如闻妙香妙音,生欢喜心等皆可致病。
  此法有手印直证无相门,以心灵为主,不必观光观字,与藏密修法不同。
  修法三要:
  一要在上座时手印不能散开,此是身密,以此戒杀、盗、淫身三恶业;
  二要口持咒勿停,不可说话,为口密,以此戒口四恶业;
  三要心空如佛,自己即是四臂观音,观一切众生如醉、病之佛,一醒即愈,同体不二,此是意密,以此戒贪嗔痴的意三恶业。
  此法中戒定慧三法具足,使三业清净。
  修此法,于平时用功最为切要,时时注意:
  (1)不许犯杀、盗、淫妄诸罪业,改除习气,否则纵学法也无益。
  (2)不许起贪嗔痴诸邪见,时时求开智慧,处处观空、学习布施。
  (3)不许轻慢他法及未修之人,应当平等慈视,不可求神通及名闻利养。
  (4)常念孝敬观世音菩萨及历代传法大师的慈悲,并尊重自己的佛性,知人人本可成佛,当发救度众生之愿,此便是最大供养。
  (5)当尽孝悌忠义诸人伦道德,圆满世法,克尽人事,方可成佛。
  (6)修法者应供四臂观音像一尊,若无有观音,其他妙相也可以,如实无力,不供也可,因为有众生处即有佛。
  (7)修时手印要用黄布或其他净布盖上,勿与未修人、儿童结印嬉戏,念咒以音准为要。
  修时杂念纷起,可能会觉得比平时还多些,此是好的,是进步的表现,不是坏,切勿疑而中止。只要不理,一心顾到咒,自然会心思安谧而心定。不可硬求无念,尤其是初学时,无念便是压迫,久之如同木石,也是一病。应当有念,只是不著不缘,如畅通大道,一切车马行人不是不来往,不是不见不闻,而是不留不住,这才叫作无念。
(三)本法去病种种
  此法本不为治病开设,但心定则气和血旺,百病自可消解。此六字“嗡”字去除一切病,“嘛”字除热病,“呢”字除气病,“叭”字除痰病,“咪”除寒病, “吽”除胆病,从这个角度讲,病者修此也相宜,凡失眠、高血压、脑病、肝胃、心血管、怔忡、麻木以及妇科等诸症都有较显著效果,宜注意以下各方面:
  (1)不问何病,总以保养心脏为主,其法可分开源节流二种,不动肝火,安心宁神,气和血旺,是谓开源;思虑少,恼怒不生,则气血不耗,是谓节流。能开源节流,自然长寿,每日修此法,必可息心平气增长血球,但在坐时如身体感觉不适或老病复发,这是在拔除夙病伏根,有好处,这与发病不同。时间稍长自然会愈。切勿生疑而中止,应当发大愿,念曰:“我修此法为解一切夙业,旧病虽来我生欢喜,从此拔根,愿天下一切同病,我皆代受其苦,我如修法有成必普度一切众生,使皆明心成佛,永断诸病苦。”每日上座前发此大愿,切勿忘记。此法以一百天为期,必得奇效,修满千日,必证得三昧定。
  (2)上座后要忘记自己是病人,不要想著自己的患病处,否则会气血凝聚,病难除去。
  (3)下座后以少气恼为主,忌食葱蒜,忌闻好香,因为此物易于动肝;鱼、肉也宜少食,此物易于动欲,心多思欲与法不相应;平时遇事以忍为贵,想到皆为自己夙业冤报,应当承受,通过修法予以解除,逢凶化吉。
  (4)修此法不必择时择地择向,只要一心恭敬即可。妇女可日日修,不要间断。老人修此法更妙,患老年腰腿疼如法修持必可复原,并且无中风怔忡等病,首靠自己虔修之力,再靠菩萨加持之恩,血气自然易于打通。
  如法修满一百日后,如家中有病人,可结印念咒一百零八遍或千遍,加入净开水中使病人服下,皆能见效,若病人能自念予以配合,效果更好。

(本贴转自气功人网)
  冠服: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法服: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师在斋醮仪式中所穿服饰的名称。道教法服源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服饰规定,又与道教教义思想和服饰的时代流变有关。

  道士诸巾
  混元巾:象征混元一炁。是以黑缯糊制而成,硬沿圆帽。顶之正中留有一圆孔,以露发髻,现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庄子巾:象征如庄子一样,无拘无束,超凡脱俗。亦称冲和巾,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性端正。老年道士多戴庄子巾。

  纯阳巾:明朝《三才图会》称:“纯阳巾,又名乐天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

  九梁巾:类似纯阳巾。前顶平斜如尾面,排有九叠,九缝。道教奉九为极阳之数,一切修行最终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征道徒们对大道的向往。

  浩然巾:清代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说:“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紵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可见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征道士的浩然正气。

  逍遥巾:亦称荷叶巾,全真年轻道士多戴此巾。用块大方巾将挽好的头发包扎起来,留有两角虚于后背。走路时随风飘动,显示出道士逍遥自在。

  三教巾:应该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时所缝制。体现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极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旧称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带,端头用优质木雕成太极八卦扣相互衔接。平时为了固定头边沿的短发所戴。该巾扣上为“混元圈”,散开为“一”,正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义思想。

  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日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是用蓝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发后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间隆起的部分为三角形。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较多。

  道士诸冠
  黄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过中极戒者可戴;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必须受过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莲瓣形,中绣五老像,晚间做超度法事时,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师、太洞法量和三洞讲法师所戴;芙蓉冠,大罗金仙所戴。

  道士诸衣
  法衣:道教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忏衣,道士在科仪中念经拜忏时所穿的一种法衣;绛衣,在大型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穿时里衬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海青,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宽袖道袍。现今为了穿着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多数以棉绸制做。

  道人鞋袜
  道人平时穿双脸鞋或十方鞋,用青布制做,鞋边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将孔缝上或不缝,多为夏天穿。用高筒白袜套住裤管系上,以便进入殿堂避免体垢落地。

  高功法师所用的鞋
  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作者: 宇文轻侯   2007-8-13 08:54   回复此发言  
无根树解

 

无根树解序 

    余自童子时,常闻道者诵三丰真人《无根树》词,虽不知取义,而心窃爱之。及长慕道,常读此词,细研深究,无门可入。后遇先师龛谷老人,指示端倪,方知其中藏造化之机,泄性命之源,言简理明,包括丹道始终之序,吐露火候前后之秘。久欲解释阐扬所蕴,苦无刻本,数十年来,所见者皆录本耳。因其字句错伪甚多,彼此不同,且失词调,不敢下笔遗笑于大方。世传贵州高真观有所藏刻文,其录本自彼处传出者,惜余未亲见也。近因好学者,欲刻刊普传,正合余多年宿志,爰是细心校阅,稍正错讹,聊解大义,一以彰真人度世之婆心,一以助学者入门之炬灯,至于词调有无,无甚关系,亦余事耳。若有知词调君子,添补全璧,此尤余之所望也。
    大清嘉庆七年岁次壬戌桂月悟元子自序


三丰张真人源流

    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君实,字元元,号三丰子,又号昆阳。或云姓张名玉,字君宝,号元元子。宋末时人。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长七尺馀,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皆目为张邋遢。所啖升斗辄尽,或避谷数月自若。延祐间,年六十七,入嵩南遇吕纯阳、郑六龙,得金丹之旨,修炼成道。或云入终南,得火龙真人之传,修炼成道。秦淮渔户沈万山,又名万三,好善乐施,限于家贫,不能如愿,真人传以点石成金之术遂其愿。万三自号三山道士,其丹室有联云,"八百火牛耕夜月,三千美女笑春风。"世称为聚宝盆,城西南三山街是其故居。真人于元末居宝鸡金台观,至正丙午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士民杨轨山置棺殓讫,临窆复生,时年一百三十岁矣。从此入蜀,至太和山,结茅于玉虚庵。庵前古木五株,尝栖其下,猛兽不伤,鸷鸟不搏,众皆惊异。有人问仙术,绝不答;问经书,则论说不倦。尝语武当乡人曰,"此山当大显"。后永乐间,皇帝敕修武当,真人隐于工人之中,勤劳行功,人皆不识,惟碧云孙真人深知。时碧云为武当山住持,与真人来往,多受真人益。真人名达天庭,皇帝遣使屡召不赴,惟以诗词托碧云奏之。后以道授道士丘元靖,不知所终。

本仙鑑所载 

修真九要


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著


门人张阳全校阅


后学怀清氏重刊


 


修真九要序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难事。以其至大至难,古人皆谓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晓阴阳,存经久不易之志,循序渐进者,不能行之。后世学人,不究此事为何事,未曾学道,即欲成道;未曾学人,即欲作仙。无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不辨是非,乃乱乃萃,几乎受害。幸逢吾师龛谷老人,略闻香风,始知自己从前之错,亦知天下道人大半皆错。因述吾师之意,提其修真纲领,总为九条,名曰修真九要。其法由浅及深,自卑登高,为初学之人作个梯级。不论学道修道,依此九要,循序而入,终必深造自得,且能识的盲师明师,辨得邪道正道。纵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过岁月,虚度一生矣。


时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菊月九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叙於自在窝中

通关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欲关  恩爱关  荣贵关  财利关  穷困关  色身关  傲气关  嫉妒关  暴燥关  口舌关


 

嗔恨关  人我关  冷热关  懒惰关  才智关  任性关  患难关  诡诈关  猜议关  悬虚关


 

妄想关  生死关  自满关  畏难关  轻慢关  懦弱关  不久关  暴弃关  累债关  高大关


 

妆饰关  假知关  阴恶关  贪酒关  怕苦关  不信关  无主关  速效关  粗心关  虚度关


 

退志关  夸扬关  幻景关  耻辱关  因果关  书魔关  着空关  执相关  闺丹关  炉火关


 


通关文序


 


修真大道,窃阴阳,夺造化,了性命,脱生死,为超凡入圣,成仙作祖之大事,非尘世一切草霜水泡,忽有忽无,虚而不实之小事可比。奈何天下道人管窥蠡测,以大事为小事,以小事为大事,重其假而轻其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所以古人谓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吾曰:今人学道者如牛毛,闻道者如麟角。何言之?古人闻道者多,而成道者少;今人学道者多,而闻道者少。今人学道之数,倍於古人学道之数;今人闻道之数,少於古人成道之数。以致今人学道者如牛毛,而闻道者如麟角矣。原其故,皆因学人一身偏病,满腔邪气,所以感不动师友。以故空过岁月,枉劳跋涉[]怀。因将所得於师者,尽发泄於阐真、会要、直指、会心、原旨、指南、悟道、破疑等书之内,以结知音,吾愿足矣。然犹恐学者舍近求远,不知先尽自己之事,而即妄想他人之事,因著通关文一书,为学者助一炬之明。先学个无病好人,自卑登高,由近达远,庶乎明师得遇,良友得逢,大道可闻。书内节目虽小,关事甚大,言辞虽鄙,益人甚多。虽曰通关,而性命修持之功,无由此步,见者甚勿以节鄙言而弃之。若[]上智高明之士,原自大路开通,一遇明师,不难得真,通关之功,无所用之也。


 


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冬至日


素朴散人自序

还 丹 复 命 篇


薛道光



  嗟夫,人之有身,其昧也久矣。以名利盗其心,以是非贼其志,日渐一日,寝成鄙吝,不知好道,而自与远。然至道不远,常在目前。故仙经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虽有道者,欲与之开发,孰为之信。仆陋以狂言,不足取信于人。以金鼎还丹之道陈于世者,尤非所宜,在有道者,当自知之。初年学道所亲,无非理性之士。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生死。至于坐脱立亡,投胎夺舍,未见一朝而长往。尝思孔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老氏之昇腾飞举。由是知圣人之意,不可一途而取之。宣和庚子岁,得至人口诀曰:大道之祖,不出一气而成变化。喻之为日月,名之为龙虎,因之为阴阳,托之为天地。一清一浊,金木间隔于戊己之门。一性一情,阴阳会聚于生杀之户。采二仪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入于黄房,产成至宝。别有法象枢机,还返妙用。长生秘诀,毕于此矣。由是方知大道不繁,须逢至人,授之口诀,始能造于真际耳。数十年所穷者,皆圣人之绪余也。始明物有不迁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龙虎之机,金木之理。此之真诀,仆闻不疑。依法行之,果跻圣域。尝闻奥旨,混于六经书史之间。故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岂不显其道机,详其书史。以仁义礼乐有为而推之,故于无为之道,若相反也。昔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近世不复有矣。依师口诀,辄成五言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一斤之数。七言绝句三十首,以应三十日之大功。续添西江月九首,以应九转之法。明辨药物采取,五行生杀,主客先后。刑德园缺,抽添运用,火候斤两,无不备悉。好道之士,熟究斯文,或以宿缘契合,自然遭遇。文虽鄙陋,一一皆言其实矣。


  靖康丙午秋,薛氏道光序。


五言律一十六首


  其一:有物含灵体,无名本自然。赤龙藏宇宙,白虎隐丹田。北斗南展下,眉毛眼睫边。灰心行水火,定息觅真铅。


  其二:精气元为本,神灵共一家。但能擒五贼,自可结三花。甲乙无令失,庚辛不要差。一阳归正令,七返转河车。


  其三:此事诚难测,贤愚总不分。雀应非凤类,马不入羊群。特产都三百,乾坤共一斤。巡行十二路,赤脚猛将军。


  其四:一二三四五,南辰对北辰,虎龙含碧玉,金木孕珠珍。云散家家月,花开处处春。几多云外客,尽是世间人。


  其五:受得真仙诀。阴中炼至阳。地雷潜动处,星斗共商量。八卦看成母,三才始见昌,不愁生死繁,但觉地天长。


  其六:阴阳同一术,妙绝大幽深。用意寻庚甲。专心事丙王。擒归鸟与兔,捉取水和金,辨得东西物,修成不二心。


  其七:窈窕并姿态,娇羞弄软柔。无情弦里取,魂魄土中收。冠竿联铅汞。灵光射斗牛。少最阴与粪。无使老春秋。


  其八:散诞无拘糸,悠然道转高。妙中藏黑白,闲里恶尘劳。坐卧三峰稳,丹田二气牢。定知逃世纲,名字列仙曹。


  其九:采取须教密,诚心辨醜妍。事难寻意脉,容易失寒泉。师指青龙汞,配归白虎铅。两般俱会合,水火炼经年。


  其十:守一坛中要,机藏十二时。数中无走失,火候莫教迟。达士方为侣,真仙正合宜。几年云水上,怀抱有谁知。


  十一:人有最灵物,依稀在北辰。不知将谓气,识后自然真。心静如冰雪,身轻似碧云。若无千万岁,作甚世间人。


  十二:廛市通人处,明明与往还。悟来惟一物,昧处隔千山。神水丹田下,华池水火间。一元能造化,返老作童颜。


  十三:巧拙仍藏伏,精神用意包。坎离咸互用,金木喜相交。白雪能同鼎,黄芽共一苞。乾坤推九六,复姤运初爻。


  十四:一物分为二,能知二者名。鼎炉藏日月,漏滴与三更。夫妇同交媾,婴儿始结成。脱胎并洗泽,携养镇长生。


  十五:食了灵丹药,纯阳自在人。洞明常寂照,蓬岛镇长春。去就浑无系,纵横已绝尘。但知周甲子,不在守庚辛。


  十六:访道复寻真,优游四海滨。外多含忍辱,内省任邅迍。为厌人间事,忻逢紫府宾。一言亲点化,玉洞碧桃春。


七言绝三十首


  其一:万物皆从一气生,天清地浊秉生成。真龙真虎才交姤,一鼎红铅炼甲庚。


  其二:阴阳配合法君臣,动静相兼气血精。壬癸位中男击浪,丙丁岩畔女频呻。


  其三:龙虎一交相眷恋,坎离才媾便成胎。溶溶一掬乾坤髓,着意求他啜取来。


  其四:方以类聚物群分,两畔同枰共一斤,戊己宫中藏水火,小心调理武和文。


  其五:离宫有象藏真水,

玉 皇 经


清微天宫神通品第一


  尔时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玉京金阙,七宝玄苑,玉皇宫殿,升光明座,与无鞅数众,宣说灵宝清净真一不二法门。是时,玉皇尊帝,与诸真圣、飞天大圣、无极神王、灵童玉女、九千万人,清斋建节,侍在侧焉。于时,玉帝知时,欲至,即于会前,举六通力,放大光明,遍照诸天,无极梵刹,一切境界,皆大震动。十方无极,一切世界,俱同琉璃玻璃,无有隔碍。十方来众,并乘五色琼轮,琅与碧辇,九色玄龙,十绝羽盖。麟舞凤唱,啸歌□□。灵妃散花,金童扬烟。赞咏洞章,浮空而来。是时,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四众八部,承斯光照,皆来金碧九霞,流景飞云玉舆。庆霄四会,三辰吐芳,飞香八凑,旋绕道前。雨众妙花,如云而下,遍覆会前。是时其光遍照诸天,下烛下方无极世界,同玄都境凡。彼人间,上近九天,通接交连,至亲至迩。凡彼下方,无极世界,山陵坡坂,沟涧溪谷,缅平如掌。六合至迩,三境非遥。天宝台殿,星罗人间,琼瑰罗列,朗耀云衢。七宝栏□,以界道路。玉树仙花,□灿珠实。景秀丹田,芝草绵覆。时彼下方,皆见诸天钧天妙乐,随光旋转,自然振响。又复皆见鸾啸凤唱,飞鸣应节,龙戏麟盘,翔舞天端。诸天宝花,零乱散落,遍满道路。是时凡圣□异,幽暗开光。天人悦庆,踊跃欢欣。凡仰观劫仞,宝台俯眄,紫云弥罗。是诸世界一切人民,感臻道□,白首面皱,皆得化度。绀发朱颜,少壮幼稚,转得形容,光泽美好。苦恼痊平,普蒙解脱,安我快然。天下歌谣,欣国太平。当尔之时,神风遐著,万气扬津。天震地裂,枯骨更生。沉尸飞魄,皆起复形。□都铁围,长夜九幽,即时破坏。地狱苦魂,化生诸天。三恶道苦,一时解脱。时诸罪辈,以斯光力,得生十方诸大天宫。尔时玉皇,即分其身,遍于十方诸大天宫。令诸天宫,自然化现白玉为京,黄金为阙,七宝玄苑,大光明殿,具光明座。幢节□盖,异宝奇花,遍布是处。尔时玉皇即以所分之身,遍于是处白玉京中,黄金阙内,七宝玄苑,大光明殿,光明座上,普为十方,演说清净解脱之道。时化玉帝,各以无量天真大圣、妙行真人、灵妃玉女,侍列左右。是诸玉女,颜容姝妙,端丽奇特。天珍异宝,庄严身相。言音清澈,众所乐闻。如是诸女其身,复出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除灭,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众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尔时诸生天罪众,既得生是胜天宫,已缘承慈光摄爱之故。便得觉悟,各各明了罪福因缘,与诸眷属,作天伎乐,来诣帝前。是诸众等,各各含悲,俱发声言。前后经千劫万劫,不见三光,常处黑暗三恶道中,多受苦恼。伏蒙玉帝方便放光,悯救我等,皆生天上,是诸恶业,悉皆灭尽,无诸系滞,皆得往生。仰朝玉帝,各到道场,是诸生天,一切罪众,说是语已,稽首复位。尔时玉帝出大妙音,普告十方诸天圣众: " 汝等谛听,此诸罪辈,旷劫以来,纵无明性,造十恶业。六尘遍染,三业萦缠。肆意任心,曾无觉悟。阴罪阳过,日积月深。背道违真,顺邪弃正。举心运念,动结愆尤。遂使命过之后,身落三涂,不得解脱。若非今日,遇是法筵,何由出离。 " 尔时诸天化身玉帝,即以神通不动其所,移接天人,皆令得至清微天宫,玉清圣境,元始会下。是诸众等,不觉不知。是时天尊众会,见是十方玉帝化身,普皆来集天尊会前,如无边明镜,照诸影像,互相容入。时诸大众,稽首瞻仰玉帝化身。圣中最尊,增长清信,益加志乐心无退转起大坚固。时诸天人,迩得生天,忽睹天尊胜会道场,清净第一,无为功德之所庄严踊跃欢喜,一时作礼,叹未曾有。尔时十方诸化玉帝,俱复一体,从法座起,北向长跪。天尊言曰: " 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乐。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其王无嗣,尝因一日,作是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或崩殁,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巳,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遍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俦,驾五色龙舆,拥耀景旌,阴明霞。盖是时,太上道君安坐龙与,抱一婴儿,身诸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白道君言: " 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悯听许。 " 尔时道君答皇后言: " 愿特赐汝。 " 是时皇后礼谢道君,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归。觉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焰,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厌。幼而敏慧,长而慈仁。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将散施穷乏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怙、饥饿癃残,一切


中国道教诸真宗派系谱

第一﹑混元派:混元乾坤祖 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经师 金木水火土浑合本空洞 朝谒上玉京 虚无生一气 良久归太清   

第二﹑混元派:一永通玄宗 道高本常清 德祥恭敬泰 义久复圆明混元三教主 天地君亲师 日月星斗真 金木水火土  
 尹喜真人尹喜派;又鲁山﹑文始﹑楼观三派字洞。

第三﹑尹喜派:道德清高上 云呈守炼丹 九重天外子 方知妙中玄心静自然体 发白面童颜 袖吞乾坤大 阴阳造化先
 五祖派东华帝君,姓王名玄辅,号少阳,降生於战国。得老子寝中於终南山,梦传《黄庭经》,所得著世。二月初六圣诞,系山东青州府人。留传:

第四﹑少阳派:弘宣无极道 习学理自明 有个长生路 飞升上云程
 钟离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汉时将军。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仙籍。得东华帝君秘诀,授道於终南山。四月望曰圣诞。留传:

第五﹑正阳派:阴阳生造化 动静合本元 自得神仙指 方知妙中玄 
纯阳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居彝圣宫,即元始台)。山西蒲州县仙籍。四月十四日圣诞。唐天宝进士。有日月当空之祸,隐於终南。受正阳祖师大道。四门人(梅﹑柳﹑林﹑磐)。留传瀛州龙沙派,即今:

第六﹑纯阳派:寂然无一物 妙合于先天 元阳复本位 独步玉京山 
海蟾祖师,姓刘名操,字宗成。系燕山人。六月初十日圣诞。受道於钟离帝君。

第七﹑海蟾刘祖派:省悟自归隐 修养本之神 散淡蓬莱客 逍遥阎苑人
 重阳但师,姓王名允卿。生於宋徽宗时。系咸阳县大魏村人,十二月二十二日圣诞。留传;

第八﹑重阳派自己有真宝 何须向外寻 一旦成功满 飞升大罗天
 七真派:长春祖师,姓邱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滨都人。正月十九日圣诞。七月初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封“长春全道神化明应真君。”留传:

第九﹑龙门派: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 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 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 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宝
 长生真人,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系山东莱州府掖县武官庄人。生於金熙宗丁卯岁二月初六日圣诞。七月二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人。”留传:

第十﹑随山派:思道明仁往 全真性复常 景高和礼义 嗣信守忠良裕谦贤旅泰 宗友茂惟祥 盛益希诚朴 玄元世永昌金木万古续 智慧保宁光 圣体通三界 广大演自清志虚空教化 月盈妙中黄 用功悟仙号 丹书现荣阳行满乾坤秀 圆融衍相逢 莲开龙虎诏 超升崇利享
 长真祖师,姓谭名处端,字长真。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初一日圣诞。四月初一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留传:

第十一﹑太上派:道本崇真理 玄微至妙仙 立在云霄上 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静 宏演德惟良 悟元光体性 一志复圆融冲寿通旅泰 了然衍望兴 中和宗正巧 智慧化全家新友圣书诏 炼就宝金丹 裕谦常礼义 慈行满乾坤龙虎广修理 模照永遐龄 山川千古秀 盛希守忠贤
 长生真人,姓马名钰,字通宝,号丹阳。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二日飞升。元世祖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留传:

第十二﹑遇山派:自元来正志 冲寿成仙丹 忠靖得礼义 了然见朝天致虚端笃悟 本理淳全玄 清微通大化 真常合妙言崇教和法本 守仁有功夫 恭敬明智慧 圣体立遐龄宏应演音信 高复现祥光 诚慈惟黄贵 全木会王逢云升龙虎交 嗣希直用行 荣茂乾坤秀 莲开衍宝兴
 广宁祖师,姓郝名大通,字太古,号广宁。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天眷庚申岁。幼壮卜筮授教。正月初三日圣诞。十二月三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广宁通玄太古真君” 。留传:

第十三﹑华山派:至一无上道 崇教演全真 冲和德正本 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宇 万里复元亨 清静通玄化 体性悟诚明养素守坚志 虚灵慧业生 希贤遵秘法 慎修保纯真敬谨规良善 默功毓秀英 勤能扶世运 积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 仙瀛书盛名 圆满光华照 云天庆上升
 玉阳真人,姓王名处一,字精通,号玉阳。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二年三月十六日圣诞。四月二十三日飞升。元世祖敕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元武宗加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留传:

第十四﹑嵛山派:清静无为道 至诚有姐名 金玉功知巧 通此加地仙玄冲宗义德 茂演教宏元 中和真法永 智慧保神全恭敬成希盛 璞福世康宁 莲开丹书鉴 广大复圆融旅泰万古续 常义现荣阳 洁渊威锦量 行满卯惟祥未修空妙瑞 阐言守忠良 虞悟客一回 朴极献??馥
 清静散人,仙姑姓孙名不二,号清静散人。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己亥岁正月初五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兀君”。留传:

第十五﹑清静派:全真通玄理 大道德无为 性合灰尸解 只此百功夫虚静明常应 宏仁守至诚 嗣教宗元化 悟本自遐龄保命登华会 妙中演洞清 超升广智慧 三界永康宁长存修万古 行满法光明 勤用生利益 金木续乾坤丹书祥速现 普照瑞龙麟 高上神霄太 炼成运相逢
 邱祖岔派,玄字分支。玄静祖师,姓孙名玄静,字元玉,号金山。系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明嘉靖敕封“护国天师”。留传:

第十六﹑金山派:玄至一无上 天元妙理生 体性浮空坐 自然是全真常怀清静意 合目得金丹 道高扶社稷 留名万古传宏扬开大化 正法度贤宗 温良恭俭让 宽仁慈善容潜心存本位 密念守规中 勤修延寿命 内息润黄庭安义黍珠成 凝照慧光灵 冲举云霄外 永与太虚同
 邱祖本字岔派分支。齐真人名本守,字金辉。留传:

第十七﹑金辉派:本合教中理 智时悟我机 远近从和起 阳子结金辉超元守静致 同法会真人 诠义功斯尚 观文象乃纯
 邱祖复字岔派分支。茅山乾元观。

第十八﹑阎祖派:复本合教永 圆明寄象先 修成龙绪业 历代嗣宗传 

第十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传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皆为其弟子。


   《鬼谷子》为纵横学派的代表作,共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本贴转自国学网,责任编辑: 由之 ,表示感谢)
髽髻道人汉锺离


原复姓锺离,名权,后改名为觉,燕台人,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正阳子。全真道派尊其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锺离权神诞之日为四月十五日。相传诞生时,异光数丈,状若烈火。生下后不哭不食,第七日跃然而起曰:身游紫府,名书玉京。及长,为谏议大夫,奉诏北征失利,军士尽散。锺离权独骑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长生真诀及金丹火候、青龙剑法等。后入华山、入崆峒山,见老君,赐号云房。唐时,度化吕纯阳后,应诏升天,被封为太极左宫真人。锺离权与吕洞宾间有关神仙之道的问答,有《锺吕传道集》传世。宋钦宗靖康初封为正阳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年),又褒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锺离权自称「天下都散汉锺离」,后人破读为「汉锺离」。锺离权逭双髽髻以传道,手摇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风。

(本贴转自恩威文化网,转贴学习,表示感谢。)
<H1> 修禅入定是喇嘛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密宗中身、语、意三密的修持,特别是其中对于观想的修持完全是为了入定。而禅修与养生实是二而一的问题,密不可分。本章分别介绍了禅修的内容、要求、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养生者不可不知。

  修禅入定是喇嘛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密宗中身、语、意三密的修持,特别是其中对于观想的修持完全是为了入定。


  佛家禅定修身法有显著的养生保健意义。藏传佛教修禅方法可以调理身心,根据《大般涅槃经》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禅定的内容:“此是如来最后说法。如是世尊进入初禅,出初禅进入二禅,出二禅进入三禅,出三禅进入四禅,出于四禅进入空无边处,出空无边处进入识无边处,出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出无所有处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出非想非非想处遂进入灭尽一切想与受处。”


  禅定为修道的不二法门,证悟之惟一梯航。经中所谓初禅,是指摈除世间种种欲念,由“离”生乐。如果断除觉、观,不见身境,无念内净,喜悦更增,便是达到了二禅。舍却二禅时获得的喜乐,进入更深的定境,得到世界上最高的喜悦,并由定生慧,达到正念、正知阶段,从而进入三禅之境。忘却物我,超脱苦乐,不苦不乐,心极寂定,就是四禅。

</H1>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有一次,苏东坡的朋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苏东坡挥笔写了四味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苏东坡解释说,“无事以当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早寝以当富”,对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以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富贵。“安步以当车”,指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晚食以当肉”,意思是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


(本贴转自39健康网)

作者:[清] 潘 霨  来源:互联网


心功
    一、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

    身功
    一、盘足坐时,宜以一足跟抵住肾囊根下,令精气无漏。
    一、垂足平坐,膝不可低,肾子不可著在所坐处(凡言平坐高坐,皆坐于榻椅上)。
    一、凡行功毕起身,宜缓缓舒放手足,不可急起。
    一、凡坐宜平直其身,竖起脊梁,不可东倚西靠。

    首功
    一、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作响声,谓之鸣天鼓(却风池邪气)。
    一、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转,二十四次(除脾胃积邪)。
    一、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去肩痛目昏。争力者,手著力向前,项著力向后)。

    面功
    一、用两手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处揩之,皆要周到。再以口中津唾于掌中,擦热揩面多次。(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能令皱斑不生,颜色光润)。

    耳功
    一、耳宜按抑左右多数,谓以两手按两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所谓营治城,使人听彻)。
    一、平坐,伸一足,屈一足,横伸两手,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各顾七次(除耳鸣)。

    目功
    一、每睡醒且勿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一用大指背向掌心擦热亦可)。
    一、用大指背曲骨,重按两眉旁小穴,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摩两目颧上,及旋转耳行三十遍。又以手逆乘额,从两眉间始,以入脑后发际中,二十七遍。仍须咽液无数(治耳目,能清明)。
    一、用手按目之近鼻两眦(即眼角),闭气按之,气通即止(常行之,能洞视)。
    一、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除胸臆风邪,亦去肾邪。地一作床)。

    口功
    一、凡行功时,必须闭口。
    一、口中焦干,口苦舌涩,咽下无津,或吞唾喉痛不能进食,乃热也。宜大张口呵气十数次,鸣天鼓九次,以舌搅口内咽津,复呵复咽,候口中清水生,即热退脏凉。又或口中津液冷淡无味,心中汪汪,乃冷也。宜吹气温之,候口有味,即冷退脏暖。
    一、每早,口中微微呵出浊气,随以鼻吸清气咽之。
    一、凡睡时宜闭口,使真元不出,邪气不入。

    舌功
    一、舌抵上腭,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汩汩有声在喉(谓之漱咽,灌溉五脏,可常行之)。

    齿功
    一、叩齿三十六遍,以集心神。
    一、凡小便时,闭口紧咬牙齿(除齿痛)。

    鼻功
    一、两手大指背擦热,揩鼻三十六次(能润肺)。
    一、视鼻端,默数出入息。
    一、每晚覆身卧,暂去枕,从膝湾反竖两足向上,以鼻吸纳清气四次,又以鼻出气四次,气出极力后,令微气再入鼻中收纳(能除身热背痛)。

    手功
    一、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按顶二十四次(除胸膈邪)。
    一、两手,一直伸向前,一曲回向后,如挽五石弓状(除臂腋邪)。
    一、两手相捉为拳,搥臂膊及腰腿;又反手搥背上,各三十六次(去四肢胸臆邪)。
    一、两手握固,曲肘向后,顿掣七次,头随手向左右扭(治身上火丹疙瘩)。
    一、两手作拳,用力左右虚筑七次(除心胸风邪)。

    足功
    一、正坐,伸足低头,如礼拜状,以两手用力攀足心十二次(去心包络邪)。
    一、高坐垂足,将两足跟相对扭向外,复将两足尖相对扭向内。各二十四通(除两脚风气)。
    一、盘坐,以一手捉脚指,以一手揩脚心涌泉穴(湿风皆从此出),至热止后,以脚指略动转数次(除湿热,健步)。
    一、两手向后据床,跪坐一足,将一足用力伸缩,各七次,左右交换(治股膝肿)。
    一、徐行,手握固,左足前踏,左手摆向前,右手摆向后,右足前踏。手右前左后(除两肩邪)。

    肩功
    一、两肩连手,左右轮转,各二十四次(先左转,后右转,曰单辘轳;左右同转,曰双辘轳)。
    一、调息神思,以左手擦脐十四遍,右手亦然。复以两手如数擦胁,连肩摆摇七次,咽气纳于丹田,握固两手,复屈足侧卧(能免梦遗)。

    背功
    一、两手据床,缩身曲背,拱脊向上十三举(除心肝邪)。

    腹功
    一、两手摩腹,移行百步(除食滞)。
    一、闭息,存想丹田火自上而下,遍烧其体。

    腰功
    一、两手握固,拄两胁肋,摆摇两肩,二十四次(除腰肋痛,并去风邪)。
    一、两手擦热,以鼻吸清气,徐徐从鼻放出,用两热手擦精门(即背下腰软处)。

    肾功
    一、用手兜裹外肾两子,一手擦下丹田,左右换手,各八十一遍。诀云: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数

1、梳头: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2、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3、揉眼: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4、捏鼻:常以两手食指摩擦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进嗅觉灵敏,减少鼻过敏或呼吸道感染机会。

5、叩齿: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6、吞津: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7、转颈、耸肩: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 脑血管疾病的机率会大幅降低。

8、干擦:用手掌或干毛巾在脸部抹擦数回,胳膊等裸露处也可以用此法抹擦,有助皮表循环,皮肤润泽。

9、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

10、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11、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12、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回。


(本贴转自艺术中国)

服中药讲究“忌口”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忌服。


  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忌口”也不能绝对化,要因人、因病而异,对一般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来说,若长时间“忌口”,禁食的种类又多,则不能保持人体正常所需营养的摄入,反而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健康不利,因此,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食用增加营养的食物,以免营养缺乏。


(本贴转自养生网,表示感谢)

瑜伽的分类


瑜伽相对而言可分为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里尼瑜伽六大类组成,还有一些瑜伽体系并不占有主流所以不进行介绍。

按照瑜伽的真正意义是不可分的,因为不管如何的一种瑜伽,对于修习者来说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使用的工具不同,方法自然有许多出处;只是现代人总是希望强调自己的工具特别的好所以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排斥其他的工具,这种思想最后影响了更多的人,我在这里进行区分,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好的明白瑜伽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她格外的生动,希望大家不要特别注意某一种方法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东西。 智瑜伽

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寻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向,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瑜伽师凭借瑜伽实践提升生命之气,打开头顶的梵穴轮,让梵进入身体获得无上智慧。

业瑜伽

业是行为的意思。业瑜伽认为,行为是生命的第一表现,比如衣食、起居、言谈、举止等等。业瑜伽倡导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世界,通过内性的精神活动,引导更加完善的的行为。瑜伽师通常采取极度克制的苦行,历尽善行,崇神律己,执著苦行,净心寡欲。他们认为人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都是他本身,这全由他自己的行为决定。只有完全的奉献和皈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为达到与梵合一的最终境界。

信仰瑜伽

专注于杜绝愚昧杂念,启发对梵的敬仰之心,以期与梵同在。信仰瑜伽认为智、业、信仰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是生活的基础,行为是生活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会陷入极大的盲目性,行为也失去了了依托。但无论是知识,还是行为,都应该受到信仰之心的指导,否则,知识便成了粗朴无用的知识,行为便成了低劣愚昧的行为。信仰瑜伽师奉行“以仁爱之心爱人,以虔诚之心敬神”,出没于山林或身居闹市,终身目的是纯洁自己的灵魂,杜绝杂念,把精神寄寓于梵中。

哈他瑜伽

意为日月。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力的浪费比如:疲劳、兴奋、哀伤、激动,人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通过休息便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体位法可以打破原有的骚乱,消除肌体不安定的因素,停止恶性循环的运动;通过调息来清除体内神经系统的滞障,通过庞达控制身体的能量并加以利用。

王瑜伽

如果说哈他瑜伽是打开瑜伽之门的钥匙,那王瑜伽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哈他瑜伽重在体式和制气,王瑜伽偏于意念和调息。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位法日进行冥想,摒弃了大多数严格的体位法。王瑜伽积极提倡瑜伽的八支分法,即禁制、尊行、坐法、调息、制感、内醒、静虑、三摩地。瑜伽冥想方法很多,但体位姿势大都采用莲花坐,练习冥想时通过意念来感受实体的运动,控制气脉在体内流通,产生不同的神通力。一点凝视法是瑜伽者常常喜爱的一种冥想练习,这通常是在环境幽静的地方,或在山林湖海边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实体中比如克里希那神像或是蜡烛、树叶、野花或是瀑布、流水等等;使自己的精神完全沉浸在无限深邃的寂静中。

昆达利尼瑜伽

又称为蛇王瑜伽。昆达利尼证明了人体周身存在72,000条气脉,七大梵穴轮,一根主通道和一条尚未唤醒而处在休眠状态的圣蛇。通过打通气脉,使生命之气唤醒那条蛇,使他穿过所有的梵穴轮而到达体外,一旦昆达利尼蛇冲出头顶的梵穴轮,即可获得出神入化的三摩地。现在练习昆达利尼瑜伽的人是相当少的,因为昆达利尼对人的要求很高,经常练习数十年至久的瑜伽者并没有获得任何神通力或是三摩地境界。昆达利尼瑜伽是瑜伽中较为难以练习的方法,只有持之以恒方可获得力量。 性力派瑜伽原是一种通过提升人体性原力,将以升华而获得神通的方法,而现在却愈发变得崇拜性力,以增加男女交欢为目的方法。

正法瑜伽

瑜伽之正道,在许多的传说中认为那是维护瑜伽道德的大师,向其他瑜伽一样有许多相同的练习方法和目的,但据说其中存在着无比的力量,获得者能力不可想象,但也居于传说所以无从考证。

瑜伽杂技

其实只是一些技术。通过掌握某种瑜伽功进行夸张地表现,吸引别人的注意,本身没有太多内涵,不过表演者大都具有一般人没有的特殊技能。

瑜伽者,都有相同的目的不管是采用何种主张,况且一个瑜伽者的练习中常常使用各种派别的方法来进行身心的锻炼,对于一个瑜伽者来说,所有的瑜伽都是他无比丰富的财产。
                                                (本贴转自气功人网)
   上火一词,源于中医,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其主要表现为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口舌生疮等。

    而西医认为,夏天容易口干,唾液分泌的减少也会使得病菌更容易滋生,如果口腔内本身有炎症的话,这时候就很容易发作,而且一到夏天,很多人睡眠不好,也会使得肌体抵抗力下降。


    中医认为,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季节,人们容易出现“上火”症状。“上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张医师建议,夏季“上火”是难免的,可以吃一些清凉败火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瓜果,必要时可以服用降火药。
    
    昨天在各大医院采访时发现,引起“上火”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主要有六大原因,这六大原因如下:




  原因一疲劳旅游
    
  俞女士的儿子高考完毕后,为了让儿子放松一下,一家人去北京旅游了一趟,由于生活不规律,行程安排过满,睡眠和饮食质量下降,回家后儿子就出现了心绪不宁、食欲不振等症状,一家人嘴角都起了疱疹。很多学生会趁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医生提醒出门旅游要注意劳逸结合。
    
  原因二高温作业
    
  宋师傅是河南人,来杭州打工已三年了。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最近,天天头顶烈日,出汗较多,体内水分丢失严重。昨天口里长了一嘴疮,连饭都吃不下。医生提醒,高温作业者一定要注意膳食调节,多喝水。
    
  原因三熬夜打电游
    
  先生酷爱打电脑游戏,经常连续几天熬夜“作战”。最近,两眼红得和兔子眼睛一样,还经常流鼻血。医生提醒,熬夜会导致肝火上升,容易出现上火症状。
    
  原因四情绪波动
    
  许先生从去年开始炒股,最近股票走势不稳,许先生睡不好、吃不下,心烦易怒、神经紧张。医生提醒,中医有“七情化火”之说,意思是忧郁、愤怒、思虑过度都会使身体机能失去平衡状态而生“火气”。
    
  原因五健身过度
    
  张小姐听说夏季人体消耗量大,是减肥的好季节。于是,她最近每天都花两个小时健身,原本以为可以精神一点,但最近却一直感到乏力、喉咙肿痛、并伴有低烧。医生提醒,夏季体力消耗太大也会引起上火。
    
  原因六爱吃麻辣
    
  夏季食欲不振,嘴巴没味道,李小姐喜欢吃川菜解馋。第二天,不仅嘴唇上起了疱疹而且脸上也起了疱疹。医生提醒,辛辣刺激的饮食,会给肠胃增加负担,过量进食又会造成消化不良,食物积聚在消化道内,也会导致“热气”。


(作者:刘坚    文章来源:健康报)

《左洞真经》按摩导引法,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自我保健按摩导引法,共十三式,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今据《却病延年笺》所载释译如下。

  1.转胁舒足


  平坐于床上,两下肢伸直。双膝屈伸各18次。再以两手抱头,左右转胁各9次。


  2.导引按矫


  姿式同上,双手交叉抱住项后,仰面,手与颈项争力,颈部左右旋转各18次。再以左手握住右足拇趾,右手握住左足拇指,往回扳,使下肢后侧绷紧,约行1分钟。


  3.捏目四眦


  自然盘坐,闭目,以两手拇指揉按目内眦27次,再以两手拇指揉按目外眦27次。


  4.摩手熨目


  自然盘坐,两手侧位,掌面相互摩擦搓热,睁开双眼,两手内劳宫对准两目导引,约行2 分钟。


  5.对修常居


  姿式同上,以两手拇指指面揉按眉后丝竹空穴,各行18次。


  6.俯按山源


  姿式同上,以两手食指、中指指面揉按鼻中膈两旁,各行18次。


  7.营治城廓


  姿式同上,以两手拇指和食指二三节的外侧面,捏住耳廓,七至下揉按各9次。


  8.击探天鼓


  姿式同上,两手掩住耳道,手指放在脑后部,用第二指压中指向下滑动,轻弹脑部,行24次。


  9.拭摩神庭


  姿式同上,两手搓热,以面前侧由下而上擦,再由前额从面部两侧由上而下擦,上下共行18次。


  10.上朝三元


  姿式同上,以两手掌从前额向下,向后摩发,行24 次。


  11.栉发去风


  姿式同上,两手指成梳状,从前额向上、向后梳发,行49次。


  12.下摩生门


  姿式同上,先吸气下沉丹田,两手掌重叠,内劳宫对准外劳宫穴,贴于脐中,按摩36次。


  13.运动水土


  姿式同上,以左手按摩右胁,从上往下导引12次,右手按摩左胁、从上往下导引12次。再以两手内劳宫按摩背后肾俞穴各12次。


  左洞真经按摩导引法,可以行气血、行关节,却病延年。

来源:转贴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学者以毕生之精力研究的课题。它涉及人类的遗传学、老年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这里我想从太极拳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这一侧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促进人类健康长寿是太极拳的重要功能
  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后天的调摄。前者决定于父母及祖辈,生命一旦落地即已铸就,本人无法改变;后者则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一般人来讲,追求健康长寿主要从之方面努力。所谓后天的调摄,又分两个方面,即摄取生命活动的必需的营养和预防有损健康的各种疾病,想方设法延缓人的肌体衰老的过程。

  如何延缓的人衰老过程?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众所周知的经验教训。早在2000年以前,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出东海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个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  2000多年来,没有一个人见到过真正的“长生不老药”,也没有一个长生不老之人。事实恰好相反,那些企图通过服用“长生不老药”达到长生不老之人,反而由于药物中毒加速了死亡。譬如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是因为服用“仙丹”而死的。曾经风骚一时的唐太宗也是因为服用“延年药”而一命鸣呼。武则天曾经服用过三年“长生不老药”,结果也是没有“长生”。明代的“宫廷秘方”非常驰名,直到现在某些人为了获得暴利仍在喋喋不休地宣传它是“万应灵药”。事实上当时享用过这些“宫廷秘方”的皇帝,长寿者屈指可灵敏。明朝的16位皇帝,除了最末一代的朱由俭即崇祯皇帝因为丢了江山,于1644年吊死在北京的煤山即现在的景山之外,其余15位按实足年龄计算,活到60岁以上的只有3人,50岁以上不满60岁的2人,40岁以上不满50岁的1人,30岁以上不满40岁的8人,不满30岁的1人。可见绝大多数是寿命不长的。

  根据《后汉书》记载,名医华陀精于方药,能治许多疑难病症。但他对于养生之道,却没有提倡用药,而是主张运动。他曾对他的弟子吴普说过:运动有助于食物消化,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就好象肩枢不会腐朽一样。他发明一套体操,叫做“五禽之戏”。他说,如果身体不舒适,只要作一禽之戏,愉快地出一身汗,然后在身上扑一扑粉,就会感到身体轻松,食欲旺盛起来。华陀的这个见符合科学道理。

  而今,“真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世界流行语。世界卫生组织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标。现在看来要实现人类这一愿望,困难是很大的。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年的医药费开支就达数千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占全世界医药费开支的40%;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仍有3700万“穷人”缺医少药,无法保证享有保健。可见,那些处于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人们会发生疑问:是不是在现在和将来一个很长的时间,人们无法享受到“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战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修炼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极拳、静坐气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国宝贵的传统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届太极修炼大会将推广三套传统健身方法誉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百岁工程”。因而在国内外引起极其浓厚的兴趣。

  “太极”一词最出现于古书《易》。相传这部书是3000年前周文生所著,故又称《周易》。书中写道:“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太极”是指一切变化的起点,派生万物的来源。后来的中国历学者纷纷以此学说解释世界,表达哲学观点。如宋代的朱熹提出: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唐代孔颖达、明代王廷相认为,天地未分之前的“浑沌清虚之气”是太极。宋代的周敦颐则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动。一动一形,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宋代的邵雍主张“心为太极”,“道为太极”。

  太极阴阳学说在中国哲学、医学、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流传着不少神秘色彩的传说。如传说12世纪(宋代)一位在武当山修炼的丹士张三丰,在应皇帝召见途中遇阻,梦中由武当山神授以拳法,击败了强盗,从而创造了太极拳。也有的说张三丰在修炼中观察了蛇鹊争斗的情形,产生悟性,创造了太极拳。以上说法尽管流传广泛,但史料并不确凿。现有的确切材料是,17世纪中期,太极拳流传于河南省黄河流域以温县为中心的农村。当地对太极拳有两种说法,一是由当地武术家陈王廷,在民间拳法基础上创造;一是由蒋发自山西省拜师学艺后传入。如果从此时算起,太极拳至少已经有350年以上的历史了(时为明末清初)。有文字记载的“太极拳”一名之由来,可以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找到。王宗岳是山西人氏,是武术著作家。清乾隆60年(1736年,迄今260年)尚健在,晚年曾于河南洛阳、开封设馆教书,如今,他的《太极拳论》已成为太极拳经典。

  早期的太极拳是健身和实战并重的。关于太极拳的战术、技术,王宗岳的论文中明确指出了是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以变制快,以旋转胜强攻的原则。在健身方面,太极拳吸取了中国古代养生法则,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导,气沉丹田,从而形成了一种动中寓静、柔中寓刚、内外兼修的健身运动。如今,陈王廷所创之太极拳已传到第19代孙,并演化为陈、杨、吴、武、孙等多种流派。而在国内外流行最广、最受人们青睐的是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宗师是杨露禅。19世纪中叶,河北省永年县人氏杨露禅跟陈氏14代孙陈长兴学拳,前后三次计18年之久。由于刻苦自励,得其真传,练得武艺高强,技艺超群,威震武林,当时有“杨无敌”这美誉。杨露禅学成之后,到北京端王府传习拳艺。为了适应清王朝贵族到平民各阶层的健身需要,将拳法加以改造,减少发劲、纵跳、震足等动作,突出柔和平稳、均匀连贯的特点,使太极拳变成一种人人可练,重在养生的运动。自杨露禅之后,中经第二代传人杨班侯改小架,杨健侯改中架,到第三代杨澄甫改为大架,遂定型为现在流行国内外的杨氏太极拳大架子。

  杨氏太极拳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


       淡泊从容,宠辱不惊,邓小平以豁达的心胸和大智慧安享93岁高寿。今年8月22日是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们在此追思伟人,感受他独特人格魅力的时候,还可从他的养生之道中得到很多启迪。


      邓小平同志享年93岁(1904年~1997年),这在全世界的伟人中并不多见。他在75岁高龄时,健步登上了黄山;80多岁时,还能在大海中畅游1个多小时。


      1991年的“七一”,当小平同志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曾说:“我今天的思维还不算老化,主要还是靠日常的运动,如散步、打拳、游泳等;对问题、对事物多抱以坦然乐观的心情;生活正常,调理得当;读书、看报、打桥牌、看足球、逗小孩。”他的养生长寿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乐观豁达、勤于动脑、坚持锻炼、合理膳食、家庭和谐”20个字。


      乐观豁达——“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


      “我一向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1984年10月11日,在原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请教小平同志“长寿秘诀”时,他给予了如此答复。众所周知,邓小平在中国政坛三起三落,历经磨难,家庭成员也屡遭不幸,但他在逆境中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勤于动脑——“我能打桥牌,证明我的脑筋还清楚。”


      美国电视记者华莱士问邓小平每天工作多长时间,他回答:“两小时。”“我的工作方法是尽量少做工作。”“其他时间用来读书、运动和休息,还要和孩子们在一起。”邓小平办事效率很高,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就将重要文件处理完毕。之后,如没有会议或外事活动,就坐在沙发上看看书报、打打桥牌,活跃活跃脑子。他曾自豪地说:“我用桥牌来训练脑筋……我能打桥牌,证明我的脑筋还清楚。”


      坚持锻炼——“我能游泳,特别是喜欢在大海中游泳。”


      从青年时代起,邓小平就养成了坚持健身的好习惯。他虽然日理万机,但总是忙里偷闲进行锻炼。他的爱好很广泛,游泳、洗冷水澡、登山、散步、足球都是他所喜爱的。


      “我能游泳,特别是喜欢在大海中游泳。”邓小平夏季在海滨游泳,能连续游1个多小时,有时遇有风浪,仍继续前进,胜似闲庭信步。 “我十年来没得过一次感冒,原因之一是每天早晨都用冷水洗澡。”这是邓小平在接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谈到的。


      邓小平经常抽出时间,在自家的院子里散步。雪雨天不方便,他就在走廊里来回走动。他对待散步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不偷懒,不取巧。


  合理膳食——早餐8点半,午餐12点,晚餐6点半


      邓小平的饮食习惯很有规律。早餐8点半,午餐12点,晚餐6点半,几十年不变。他早餐爱吃鸡蛋、馒头、稀饭、泡菜;午餐和晚餐常是两素一汤。邓小平爱喝绿茶。他杯子里的茶叶放得很多,待全泡开,要占杯子的三分之二。他还喜欢喝米酒,饮酒前,先吃些菜肴,避免酒对胃粘膜的刺激。他有几十年的抽烟嗜好,但在医务人员的建议下,1989年彻底戒了烟。


      家庭和谐——尽享天伦之乐


      邓小平和卓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夫妻恩爱,携手白头,心心相印,患难与共。邓小平向来重视天伦之乐,喜欢和家人在一起。他十分疼爱儿孙,常和他们一道说笑谈天。逆境时如此,顺境也如此。家庭的温暖,是帮助邓小平从容应对政治逆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我国传统养生学主要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四大类,前三种养生方法被邓小平同志科学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小平同志一生几多磨难,但均能胸襟坦荡,泰然处之。传统养生学认为,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的人,机体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而健康长寿。我国的老年医学研究还发现,大多数的长寿老人均生活在幸福和睦的大家庭之中。此外,小平同志还善于用脑,除为国为民日理万机之外,还经常把看书报、打桥牌作为消闲,这对于延缓脑组织衰老,防止脑老化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饮食多样化,谷果肉菜合理搭配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邓小平同志饮食简朴、生活规律、喝绿茶、饮适量米酒的这些做法,符合传统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的长寿还与其能够长期坚持锻炼有关。适量的运动可以活动筋骨,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增强体质而使人健康长寿。老年人经常运动,能够延缓各器官的衰老过程,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并可防治骨质疏松症。(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

作者:[清] 潘 霨  来源:互联网   

行住坐卧处,

手摩胁与肚,

心腹痛快时,

两手腹下踞。

踞之彻膀腰,

背拳摩肾部,

才觉力倦来,

即使家人助。

行之不厌频,

昼夜无穷数,

岁久积功成,

渐入神仙路。


 

胖大海不可当茶喝


  胖大海可以治疗咽炎、扁桃体炎。但有人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长期服用还会发生中毒反应。


  中药胖大海,为梧桐科落叶乔木胖大海的种子,味甘、淡、性凉。入脾、肺、肾经。功能:润肺开音,清热解毒。主治干咳无痰、喉痛、音哑、目赤、牙齿痛等。由于胖大海有润肺开音等疗效,人们往往把它当成茶叶服用。殊不知,胖大海并不是“保险”药,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过敏反应为数不少。临床上也经常见到一些过敏反应的病例,表现为服用胖大海浸泡液后,全身皮肤发痒、弥漫性潮红,周身布满大丘疹及风团,口唇水肿,伴头晕、心慌、胸闷、恶心、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此可见,胖大海不能当茶,不是男女老幼皆宜品,不能长期大剂量地滥服。

云南卫生报

1999.09.20

转帖:气脉系统(内涵三脉七轮)


构成细身的是脉、气、明点,这是佛教密宗对解剖学的贡献,也是无上瑜伽修炼的生理物质基础。

脉,为气所循行的轨道,类似于中医、气功中的经络系统,无上瑜伽说“身脉总有七万二千,其中主要有百二十,其尤要者有二十四,最切要者,则有三脉。……释论说脉为风 ( 即气息 ) 所乘,为识所依之主要者。” ( 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三脉就是修炼无上瑜栅最重要;位于身体中央的左中右三脉。由于藏密传承的门派不同。对脉道的说法也有不同,尤其对于脉道的起止处有不同说法,这或许是由于修习方法的差异所致,下面的介绍不多提相异处。

中脉在人体中央 ( 一说在脊柱中 ) ,下起会阴,闭口,上达头顶 ( 相当中医百会穴 ) ,开口。在白教 ( 噶举派 ) 第二十四祖珀玛迦尔波喇嘛所著《无上瑜伽成就法》中描述中脉有 5 个特征:“在人体中央有一条中脉,从会阴直达梵穴,可以观想它有五个特征:甲.像虫胶溶液那样红;乙.像麻油灯那样亮;丙.像芭蕉心那样直;丁.像纸卷的筒那样空;戊.像箭杆那样粗细。”中脉为人性命中枢,在印度瑜伽中被誉为“宇宙持载者,解脱之路。” ( 《商枳略奥义书》 1 , 16 。见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7 月第一版。 ) 亦是瑜伽行者修持得大成就的依凭,其重要性,有如道教丹功中的督脉,但督脉迂曲,不似中脉直通,故后者较易打通。

靠近中脉两旁,有左脉和右脉,距中脉约二指,“左脉和右脉就在中脉的两旁,从左右两鼻孔上行入脑,分循中脉两侧下行,至脐下四指处以与中脉会合。” ( 《无上瑜伽六成就法》 ) 左脉为灰白色,性凉,又名月脉。右脉红色,性热;又名日脉。会阴为脉源,全身三脉皆由此发出,三脉在此交会。

三脉缠绕成结,谓之脉结,脉结处以中轮为轴心,又分别辐射出支脉,有如车轮。故又称轮,相当于丹功、中医中的穴位,按现代有的说法为能量控制中心。关于轮的多少,说法不一,有四轮、五轮、七轮说。从藏密经论来看.最普遍的说法是四轮说。四轮指

①顶轮。位于头顶中部,形如千叶莲花,相当于丹功中泥九穴或百会穴。在修炼中.腹中的灵热沿中脉逐轮上升到此轮,便与明点会合,产生菩提月液,修炼者可享无上的大安乐。故又名大乐轮。注意的是。在顶轮中心,大脑表层有一梵穴,位于两颅顶骨与后头骨之间,即初生婴儿顶门跳动极软之处,即俗谓囟门处。中脉以此为出口。藏密有密法曰“破瓦” ( 开顶 ) 法,目的就在于打开它,便于人的神识自由出入。打开的标志以能插入吉祥草为准。

②喉轮,位于喉部,又叫受用轮。

③心轮,位于心窝,位置高低相当于丹功的中丹田,此轮又叫法身轮。

④脐轮,位于肚脐处,相当于丹功中的下丹田部位,又称化身轮。

上述四轮,被称为“根本四轮”。

五轮说是在上述四轮外。再加上⑤海底轮,也即是中脉底部,三脉会合之处.据说在脊柱下,肛门二指之上 ( 一说会阴处 ) ,此轮为人体的能量中心与精神的供应处。因在其余轮之下,故又名基础轮。印度瑜伽认为,生命气息的极少部分维持着生命的需要,大部分能量潜藏于此轮中,此能量被形容为一条处于睡眠状态卷曲了三圈半的蛇,称孔荼里尼 kundalini ,汉译为灵蛇,瑜伽修炼就是把灵蛇唤醒,驱动它沿中脉直上,依次冲开各个脉结,一旦冲到梵穴,就达到最高境界三摩地。在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中,海底轮中的能量被称为札龙,汉译为拙火,专有一法谓“拙火定”,就是唤醒它。此直接后效是周身暖和,可抗高原严寒。据说,藏密中的大部分成就依赖于拙火定。拙火定修炼不成功,不得修炼其它密法。

七轮说是再加上另外二轮。

⑧生殖轮,在生殖器根部。

⑦眉间轮,位于眉心处,相当于丹功中的祖窍。

有关前四轮的支脉情况,藏密经典中多有记叙,如元代翻译的《大乘要道密集》卷一中说四轮为:

言四轮者:一、脐化轮:内八道脉,外具六十四道脉;二、心间法轮,内具四道脉,外具八道脉;三、喉中报轮,内具八道脉,外具十六道脉;四、顶上大乐轮,内具八道脉,外具三十二道脉,是名四轮脉道也。

这段记叙非常清楚明白。

但红教 ( 宁玛派 ) 的重要经典《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记》中的说法又有不同:

心依于身,身之根本为脉,脉中有气与明点,是气与明点依于脉,脉又依于身也。……顶上有大乐轮 ( 从发际向后八指处 ) ,形若伞,周具轮齿三十二;喉间有受用轮,若伞倒立,周具轮齿十六;心中有法身轮,亦若伞,周具轮齿八;脐中有化身轮,亦若伞倒立,周具轮齿六十四。四轮二俯二仰,在顶、喉、心、脐间。又身中有中脉管,端直若柱,贯穿四轮。

无上瑜伽中有多部功法就是专修气脉,打通各轮脉结,使一切气进入中脉,才能引生各项神通与智慧。

气,在印度瑜伽、道教丹功、藏传佛教密宗中都占有显赫的地位,在修炼中,气既是修炼者下手的对象,又是获得大成就的基础。对修炼不熟悉或不热心的人,只要浏览一下印度、中国的古典书籍,都可发见,气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在中印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修炼者就是把外在认识对象的气化为内在亲证之灵力。因为,气弥漫宇宙,是宇宙所显示一切力的总称,又是生命体生存的力量源泉。上述三大炼功体系中都有“三调”的基本方法,其中一调就是调息,即通过调控呼吸之气来达到控制体内之气的目的,并且使宇宙之气与体内之气互利共用。藏密把人体内的气按功能大小及走向分为根本气、支分气二类。根本气维持全身生理机能,分为五种:

①持命气,为人生命之本,是一切气的能源,略当于中医、道教所说真元之气,主要产生于脐下四指三脉会合处。

②下行气,起向下流通精血、管理排泄、解毒的作用,“发生于会阴之上 ( 一说位于腹部到足尖 ) 。

③上行气,起推动气血上行的作用,发生于心之东南方 ( 一说在手脚的关节部位,管理肌肉运动 ) 。

④平住气,起消化饮食、输送营养的作用,发生于心之东方。

⑤遍行气,遍行全身,为人动作之本,发生于心之南方。

支分气为五官感觉功能之能源,也分为五种:

①行气,亦名龙气,行于眼能生视觉。

②循行气,亦名龟气,行于耳能生听觉。

③正行气,亦名海马气,行于鼻能生嗅觉。

④最行气,亦名提婆气,行于舌能生味觉。

⑤决行气,亦名财生气,行于身能生触觉。

气为生命动能,若有岔乱阻滞,必生疾病。诸气中以住于脐部的待命气最为重要,若待命气发生些微错乱,轻则昏迷,疯癫,重则死亡。支分气若阻滞,感觉便会出现迟钝、麻木的现象。
</DIV>
                                                      (本贴转自气功人网)
金丹四百字解

金丹四百字解  注疏四百字真义歌  学人二十四要  丹法二十四诀


金丹四百字解序


  《金丹四百字》,乃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四百宇》自宋迄今,注释者甚多,或以炉火解,或以搬运解,求其传真写神,发其藏蕴者,卒不可得。予不忍祖师法宝埋没,遂逐段细释,破其譬象,明指何者是鼎,何者是炉,何者是药,何者是火,何者是有作,何者是无为,字字分晰,句句辨别,剥核见仁,碎骨露髓,宝函珠玉,明明朗朗,庶乎阅者一目了然,不为邪说淫辞所惑矣。注既成,犹恐学者躐等而求,妄冀速验,因附以二十四要、二十四诀,使学者循序而进,自卑登高,足踏实地而行,自有深造自得之时,亦可不枉费功力矣。
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冬至月朔三日栖云山素朴散人自序


金丹四百字解 宋天台张紫阳真人著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注

后学门人白玉峰刊梓  后学李云峰重刊


 


   真士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


 


    土居中央,为万物之母,能以和四象、攒五行、生万物、养万物,所以成始而成终者。此云真土,非世间有方有所之浊土,乃人身无方无所之真意。真意主宰万事,统摄精神,护持性命,镇守中宫,与土同功,故以真土名之,因其诚一不二,又名真情;因其内藏生机,又名中黄;因其无物不包,又名黄庭;因其动静如一,又名刀圭;因其能调阴阳,又名黄婆;因其总持理道,又名十字路;因其和合四象,又名四会。异名多端,总以形容此真意之一物耳。
    铅性沉重,其气坚刚,经久不坏。此云真铅,非世间有形有质之凡铅,乃人身无形无质真知之真情。真情外暗内明,刚强不屈,能御外患,能制内邪,有象于铅,故以真铅名之。因其刚烈在内,又名黑虎;因其气属于金,又名白虎,因其不为物屈,又名金公;因其光照万有,又名金华;因其转运造化,又名天罡;因其暗中藏明,又名水中金;因其雌里怀雄,又名月中兔。异名多端,总以形容此真情之一物耳。
    汞为活动之物,其性轻浮,其气明柔,易于走失。此云真汞,非世间有形有质之凡汞,乃人身无形无质灵知之灵性。灵性外刚内柔,至虚至灵,变化不测,叩之则应,触之则动,有象于汞,故以真汞名之。因其出入无时,又名为龙;因其气应东方,又名青龙;因其经火煅成,又名赤龙;因其性柔爱物,又名木母;因其外阳内阴,又名姹女;因其雄内怀雌,又名日中乌;因其真藏火中。又名朱里汞;因其光无不通,又名流珠。异名多端,总以形容此灵性之一物耳。
    真意也,真情也,灵性也,即吾身中真土、真铅、真汞之三宝。此三宝有先天浑沦一气,圆成无亏,不得云意,不得云情,不得云性,纯是一真。及交后天,阳极生阴,一气分而为三家,遂有意与情、性之名。真者一分,假者斯出,轮回种子当权,根尘俱起,习气日盛,真意中杂有假意,真情中杂有妄情,灵性中杂有气性,邪正相混,假乱其真,性命摇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者全消,纯是一假,阳尽阴纯,不死岂能之乎!以往群真教人返本还元,以保性命者,无非教人返还此三者,皆归于真耳。返还之道,莫先于知的本来真意。果知真意,若下肯心,则信宝在手,刹那之间,万有皆空,俯视一切,外物难移,正气渐生。道心常存,则妄情化而真情出,常应常静,如真土擒真铅,铅不下沉矣。真情既现,不隐不瞒,元神常存,识神不起,则气性化而灵性彰,如真铅制真汞,汞不飞扬矣。擒制之法,非有心造作,乃自然之擒制,不擒而擒,不制而制,特以真情在中,真知之情,灵知之性,阴阳眷恋,二气絪緼,凝结不散,有不期然而然者也。丹道之所难得者,情性相合。情性相合,不偏不倚之谓中,三家相会,仍是一气。已去者而复返,已失者而又还,如铅汞归于土釜,稳稳当当,一切后天客气,不能为害,幻身顽心,自然寂静不动矣。幻身顽心之妄动者,皆由三家不合之故。三家相合,真者复而假者自静,身心何敢动之乎?


    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顶上飞紫霞。

 


    上言铅汞归真土,则身心不动,已入于虚寂之地矣。然虚须要虚至于无可虚,方谓虚之至;寂要寂至于静之极,方谓寂之至。盖虚无则先天真一之水渐生,寂静则先天真阳之气来复,故曰白雪生、黄芽发。白雪,乃水气化而上浮者,喻虚室生白之象;黄芽,乃生机回而方萌者,喻静中有动之象。虚室生白,静极而动,黑中有白,阴内有阳,先天之气来复,金丹有象矣。金丹有象,急须勿忘勿助,用文火以温养,而须臾不可稍懈者也。玉炉者,坤柔之炉,喻其用功从容而不急燥。鼎者,乾刚之鼎,喻其志念坚固而不变更。紫霞飞者,喻其功力到日,智慧顿开。当灵苗初生,不即不离,以文火温养,防危虑险,由嫩而坚,由生而熟,火足丹成,慧光射外,如鼎中药熟,紫霞飞于鼎上也。


    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静。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

 


    华池者,喻灵窍也。神水者,喻真性也。莲花者,喻慧光也。金波者,喻情缘也。当灵苗温养气足,心花开放,慧光日生,故曰“华池莲花开”。慧光既生,则内念不萌而性定。性既定,则外物不纳而情忘,故曰“神水金波静”。性定情忘,处于万物之中,而不为万物所瞒,圆陀陀,光灼灼,如一轮明月,照于夜深之中。上天下地,无处不通,而金丹凝结于太虚空矣。


    朱砂炼阳气,水银烹金精。金精与阳气,朱砂而水银。

 


    上三段统言

黄庭经解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黄庭经者,东华扶桑帝君之秘文也。一名大帝金书。以其刻于金简,故名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以其又刻于玉。亦名玉篇。其经有内外两篇。内篇者,太上玉晨道祖之所著。是谓正经,故名内篇。外篇者,太上老君道祖之所解。是谓辅经,故名外篇。虽分内外两篇,其言黄庭诸景之义一也。黄者,中央之色,即中之象;庭者,人居之处,即神室之象。以其中虚,无物不包,无理不具,故以庭喻之;以其中藏生机,万物皆从此出,故以黄庭喻之;经者,径也,道也。黄庭经即演说“中”之道也。这个中,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惚杳冥,无方所、无定位;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三千大千世界,内有四象五行、九宫八卦、三元九气,万神所归,千灵所聚,出圣出贤,成佛成仙;儒曰太极,又曰道义之门;释曰真空,又曰不二法门;道曰虚无,又曰众妙之门,又曰元牝之门。三教圣人,方便立名,无非形容此“中”之真实象耳。在人身,非四大一身上下之中,非肾前脐后之中,非心下肾上之中,亦非头顶天谷之中,乃在四大不着之处,万有皆空之境。后人不知此“中”是何模样,直以有形有象、有方有所度之。玉晨、老君二道祖,著为黄庭经内外篇,即有以形无,即实以形虚,大露天机,点化后学,慈悲之至。奈何后世学人多无真传,罔识二篇取义。见有内景外景之名,而遂认景为真,执於有象;或守窍,或思神,或搬运,千门万户。无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兔角也。夫景者,可见可闻、有形有象之谓。“中”本至虚至无,不可见、不可闻,何得有景?若稍有景,便是幻象,非其道矣。况黄庭只一物,而景则有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之多般。可知景是景,黄庭是黄庭。诸般之景,乃黄庭之外物耳。盖景者,黄庭之枝叶;黄庭者,景之根本。根本不可见,枝叶乃可见。故书名曰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道祖分明与人说了,特人未之深思也。试观诸景,皆各有神。如上部,则有发神、脑神、眼神、鼻神、耳神、口神、舌神、齿神;中部则有喉神、心神、肝神、脾神、胃神、胆神、肺神、三焦神;下部则有腹神、大肠神、小肠神、膀胱神、左阳神、右阴神、左肾神、右肾神;又有身中九宫真人:心为绛宫真人;肾为丹元宫真人;肝为兰台宫真人;肺为尚书宫真人;脾为黄庭宫真人;胆为天灵宫真人;大肠为永灵宫真人;小肠为元灵宫真人;膀胱为身房宫真人。又有元首九宫真人:双丹宫真人、明堂宫真人、丹田宫真人、泥丸宫真人、流珠宫真人、大帝宫真人、天庭宫真人、极真宫真人、大皇宫真人。又有重楼十二神。其神甚多不可数计。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曰不测,曰妙万物,则是在恍惚杳冥之中,不色不空、不有不无,不可见、不可闻,亦不可思议,仅可心知,不可口说。这个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思议之神,即黄庭之神也。黄庭之神,不在心下肾上黄庭之处,不在泥丸黄庭之处,不在脾部黄庭之处。经中虽言三黄庭,皆言黄庭之景,非言黄庭之真也。黄庭之真,乃一大包罗。因其为一大包罗,其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其有此黄庭大包罗之神,故五脏六腑、九窍百骸,津液上下流通,血气来往穿贯,皆自然而然,无容勉强於其间。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之神,皆本於绛宫真人。绛宫真人,一名肉团神,即心王也。心为一身之主,一身之神,皆心王统之。然虽心王统之,其所以能神者,总是黄庭一神运动焉。心王若不借黄庭神之灵,亦不能神。是黄庭神,又为心王之王。心王统诸神,实黄庭神统诸神也。一神分而为诸神,诸神归而为一神。神为真,景为假,真借假而施功,假依真而得灵,真中运假,假中藏真。假之有神,实黄庭之神而神也。可知黄庭经说来说去,只是说一神字,无非说一中字。中即神也,神即中也。中字从“口”从“|”。“口”象太极,0即黄庭也;“|”象一气,[ ]即神也。“口”内有“|”而为神,即黄庭中有神也。所谓神室者是也。中而未有不神,神而未有不中。且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混然圆成之义。混然圆成,活活泼泼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自有个神在。因其有神在,故五脏六腑、九窍百骸,各形其形,各事其事,并行而不相悖也。内篇曰:“虚无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不当污”。又曰:“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叵卒见。须得至真乃顾眄,至忌死气诸秽贱。六神合集虚中宴,结珠固精养神根。玉匙金钥常完坚。外篇曰:“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有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曠然口不言。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存,修德明达道之门。”又曰:“恬淡无欲养华根,服食元气可遂生。还返七门饮太渊,通我喉咙过清灵。问於仙道与奇功,服食灵芝与玉英。头戴白素之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虚无、玄元、德园、华池、皆黄庭之别名也。上一、至真、神根、华根、灵根、灵芝、玉英,皆黄庭神之别名也。空中素、虚中宴、结珠固精、恬淡无欲、服食元气,皆养黄庭神仙道奇功也。内外二篇,皆先形容诸景,而后归局於虚无、玄元、德园、华池,结果於空虚恬淡。若以景为道,何言“须得至真乃顾眄,至忌死气诸秽贱,恬淡无欲养华根,服食元气可遂生”乎?《阴符经》曰:“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神。”神而神者,诸景之神;不神而神者,黄庭之神。因其有黄庭之神,而诸景亦各能神其神。若不修不神而神之神,只修神而神之神,则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俱皆有神,将从何处下手?岂不至难至烦?非道祖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之义。灵台即真灵所居之台,亦即天心发现之处。中野即黄庭之中位。能守黄庭,则天心真灵之神炯炯不昧,一真百真,而诸景之阴神亦皆化而为阳神,至简至易,约而不烦。学者须要会的言外意。若不会的言外意,只於话头上摸索,按图造作,未免以石为玉,以铜为金,在皮囊上做功夫,焉能还元返本,结成至灵之丹,超出乎阴阳之外哉?正阳翁云:“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缘督子曰:“一点阳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肾,而在乎元关一窍。”若执一身而修,无非修此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何能得阳精乎?不能得阳精,何能成阳丹乎?阳精不是别物,即是黄庭之神,又名谷神。黄庭即元关一窍,因其为天地之根、阴阳之门、性命之源,故谓元关;因其为谷神所居,统御万法,主宰万事,故谓黄庭;因其无形无象,无方无所,离种种边,又谓虚无。落到实处,总是一中而矣。识得此中,则知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一动一静,一收一放,皆谷神默运之。毘陵翁云:“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即此黄庭神之所以为神乎?《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三丰翁云:“守黄庭,养谷神,男子怀胎笑杀人。”凡此皆言黄庭中一窍,有谷神居之。守之则昌,失之则亡。人能守此一中,须臾不离,则万神来朝於一神,不特五脏六腑、九窍百骸听命於黄庭,即八万四千毫毛,亦皆化为护法神,内外光明,表里莹净,一本散而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本,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千变万化,总是一中,总是一神,大丈夫之能事毕矣。噫!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识得真正黄庭、不神而神者,有几人哉!后附二图,以备参考。(图1)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何见其有神哉?如曰无神,则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俱是死物矣。如曰有神,神不可见,谁其信之?试言其神,发升血,发之神也;脑藏精,脑之神也;眼能视,眼之神也;耳能听,耳之神也;鼻能臭,鼻之神也;口能食,口之神也;舌能味,舌之神也;齿能嚼,齿之神也;喉嚥物,喉之神也;心灵明,心之神也;肺调气,肺之神也;肝养血,肝之神也;脾消谷,脾之神也;胃藏谷,胃之神也;,胆威明,胆之神也;,三焦温热,三焦之神也;大肠出秽,大肠之神也;小肠受水,小肠之神也;膀胱出水,膀胱之神也;腹包物,腹之神也;左阳升阳气,左阳之神也;右阴运阴气,右阴之神也;左肾主受精,左肾之神也;右肾主出精,右肾之神也;身中九宫各司其事,身中九宫之神也;元首九宫皆含其灵,元首九宫之神也;重楼十二串送饮食,重楼十二之神也;其外四肢百脉、十二经络活动流通,无一不有神。内篇曰:“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可知一身内外,皆是神也。虽一身内外其神多般,皆心中一神统之。然其所以能神其神者,非心之神,杳冥中还有个难以拟议之神,即黄庭之神也。经内不明指出此神是何模样,居於何地。惟内篇曰:“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录除。”外篇曰:“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理无敢污。”曰虚无,曰正室,方是真正黄庭,而非可与有景之黄庭同观。既是无景之黄庭,则其中之神亦不与诸景之神相同。人能守此虚无正室之黄庭,则心神清净。心神清净,则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之阴气俱化,诸神皆归於黄庭之一神。所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也。(图2)黄庭出於先天,藏於后天,本无形象,亦无名字,强而图之,这个0而已;强而名之,黄庭是也。因其浑然生机,故名黄庭;因其变化不测,故谓之神。黄庭体也,神其用也。一物而二名。儒修之为道义之门;释修之为不二法门;道修之为众妙之门,又为玄牝之门。因其无形无象,故道祖以诸景之神,形容其黄庭之神,使人於诸景之神追究其黄庭无景之神耳。人能於无景中追究出个所以为神处,则知黄庭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大包宇宙,小入毫端,可以同虚空界,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矣。

    作者:朱金才    文章来源:气功网


    玄关一窍,至为玄妙。古人说:“玄关一窍,是修士第一要务”;“修道之要,除此玄关一窍,余无可进步也”;“玄关窍,可以了结千经万典之义”。


    因为“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张紫阳《金丹四百字》),“能知此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金丹四百字自序》)

    玄关一窍,至为玄虚。它在何处,众说纷纭。或说为心肾(为坎离水火),或说为下丹田、中丹田(中黄庭),但一般指为上丹田、泥丸宫,可是紫阳真人说:“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胃,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


    虚靖大师也说“玄关一窍有阴阳,心肾原非水火乡,寄语炼师高着眼,莫将心府作南昌”,否定了心肾;“心肝脾肺肾胆府,嘘呵哂嘻呼吹取,父母后天阴阳气,如何可以祈晴雨”,否定了其他脏腑“有言脐下寸三分,作用金光此处存,岂识此中阴浊气,运成秽浊不堪闻”,“妄言一窍在眉心,直入三分可许深,误杀世人真可笑,如将 石作黄金”,“脐轮后与肾相连,两处空空总后天,若问先天玄妙处,除非得遇至人传”,又否定了上、中、下丹田。“昧去自家元气主,妄想天罡对空取,恰是骑车云觅牛,此等之人何足语”,否定向外“取气”(《明真破妄章颂》)。此一窍,如何觅之?

    “此之一窍,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为也”(张紫阳),而必得至人口传心授的众多传人所指玄关却被两位大师指为“妄为”。两位大师又不肯明言,只指出“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


    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张紫阳)。我们未得至人口授,只能“私意揣度”,认为两位至人扑朔迷离,未言已言。修炼之道“不可执于无为,不可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著于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炼”,“岂可泥象执文,而溺于旁蹊曲径?然金丹之于无,又不可为顽空。当知此空,乃是真空,无中不无,乃真虚无”(张紫阳)。若泥象执文,则大师未言;若不泥象执文,则可知大师已口授心传矣。“汝其味之”!(张紫阳)

    首先玄关乃“虚无之谷”并无实体。虽应“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切莫“骑牛去觅牛”,但“此窍非凡窍”,“无边旁,亦无内外”,它不是人体任何组织,任何穴位,它们都是后天之物,而不是“先天玄妙处”。


    虽然玄关一窍有阴阳,但不是一般经络、脏腑之阴阳,“阴阳吞啖运符中,心肾盈亏黑与红,一个乾坤如许大,这些伎俩岂能通”;“两肾中间一点明,痴人守此欲通灵,谁知此处皆阴气,若此阳晶隔万程”;“人言心下一包空(膻宫或黄金殿)精气神聚于此中,何似痴人容易惑,盖缘不识主人翁”……否则都是“不辨真阳”,“错认后天”,“误指雷霆”(虚靖大师)。这“乾坤”这“阴阳”,应是先天之真阴真阳。

    其次,玄关是“神气之根”,“无中不无,乃真虚无”,“虚无”中的“不无”,便是神和气,它们便是先天真阴真阳。“先天祖炁至阳晶,炼尽阴魂一性灵,九转玄功成顷刻,阴阳交媾结胎婴”――虚靖大师以“阴魂”和“祖炁”为真阴真阳。


    紫阳真人也明言此窍由“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以“气”与“神”为真阴真阳,“心属乾,身属坤,故曰乾坤鼎器”。鼎器并非一窍一穴,而乃整个身心。身当指人体生命代谢系统,“心”不是心脏,而是人体信息指挥系统。


    乾中有阴阳,信息系统中的大脑等,在人体之上为乾,其功能――“神”便是阳中之阴,是为真阴,身在下为坤,其中文“炁”(“气”)为阴中之阳;是为真阳所以真人说“身中有一点真阳之气,心中有一点真阴之精”。

灵 宝 毕 法


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序


  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名纪,历古以来,升仙达道者不为少矣。仆志慕前贤,心怀大道,不意运起刀兵,时危世乱,始以逃生,寄迹江湖岩谷,退而识性,留心惟在清净希夷。历看丹经,累参道友,止言养命之小端,不说真仙之大道。因于终南山石壁间,获收《灵宝经》三十卷: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共数千言。予宵衣旰食,远虑深省,乃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天地升降之宜,气中生水,水中生气,亦心肾交合之理,比物之象,道不远人。配合甲庚,方验金丹有准;抽添卯酉,自然火候无差。红铅黑铅,彻底不成大药;金液玉液,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尝怀征战之心;自下升高,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汞,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水源清浊,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玄机奥旨,难以尽形方册;灵宝妙理,可用入圣超凡。总而为三乘之法,名《灵宝毕法》。大道圣言,不敢私于一己,用传洞宾足下,道成勿秘,当贻后来之士。


上卷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


  匹配阴阳第一


  《玉书》曰:“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真源》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共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生,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至,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馀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馀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天道之绪馀。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于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炁,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留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当其气旺之时,日用钌卦,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见验方止。


  《道要》曰:欲见阳公长子,须是多入少出。从他儿女相争,过时求取真的。


  此乃积气生液,积液生气,匹配气液相生之法也。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进得饮食,而疾病消除,头目清利,而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闻风雷之声,馀验不可胜纪。


  解曰:阳公长子者,乾索于坤,如气升而上也。儿日气,自肾中升;女是液,自心中降。相争,儿女上下之故。闭气而生液,积液而生气,匹配两停,过时自得真水也


 

大 成 捷 要


第 一 编


集古丹经目录弁言


  道本一理,法分三元。天元、地元、人元也。丹宗九品准三成,初成、中成、上成也。其三元丹经,分而言之,天元日大丹,地元日神丹,人元日金丹。合而言之,初成日金丹,中成日神丹,上成日大丹。是三元皆有大丹、神丹、金丹之名也。在天元尽性了命,地元擒砂制汞,人元移花接木。在初成百日筑基,中成十月养胎,上成三年乳哺。而天元在丹之孔不外彼铅我汞,取盗互藏之天宝。其实皆是一阴一阳,配合混炼而成造化者也。盖此三元丹道,理同法异,作用原自悬殊。而世之修真吾道者,大都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究之能列开门户,真知一端者,亦万中无一也。吾曾见有得闻天元大丹,而从天元了道者,则抵知天元之尊贵,而不知复有地元、人元之玄妙。有得闻地元神丹,而从地元服食登仙者,则抵知地元之尊贵,而不知复有天元、人元之奥妙。有得闻人元金丹,百不知复有天元、地元之旨归。更有崇向人元,而尊为金液,藐视天元而为玉液,是不知人元为接命之初乘,天元为了性之上乘,地元为服食之中乘。悲夫、试观古有得闻地元神丹,而兼闻天元大丹者,许施阳真君也。有得闻地元神丹,而兼闻天元金丹者,葛雅川真人也。有得闻人元,而兼闻天元、地元者,吕纯阳、张三丰是也。至于南五祖,皆以人元全丹了道。北七真皆以天元大丹登仙。而地元神丹无闻焉。崇释者,只知念佛诵经。奉圣者,只知敦伦守常。究之能专一,即能致精微,能至诚,即能格天心。只要能园聚得,一点真性灵光在,而皆不至于磨灭。所以一心念佛者,能超生净土。诚心敦伦者,能流芳百代。都是历代仙师道祖,传经演法,立说垂训,各心得妙讳,必不能同归一轨。是在善学者,暗炼揣摩,会其旨归耳。有专一元而立言者,有兼三元而立言者。有兼三元以立言者,而侧重人元者。有兼三元以立言,而侧重地元者,不得一概而论之也。如《金丹心法》、《性命圭旨》、《天仙下理》、《仙佛合宗》、《金仙证论》、《慧命经》等书,是专指天元大丹,清净修炬而言者也。如《金丹真传》、《醒道雅言》、《玄要篇》《敲交歌》等书,是专指人元金丹,阴阳修炼而言也。《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地元真诀》、《承志录》、《渔庄录》等书,是专指地元神丹,铅砂修炼而言也。若《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悟真篇》、《参同契》,亦兼三元以立言,而侧重人元者也。《龙虎经》、《石函记》,亦兼三元以立言,而侧重地元者也。后世未来圣真,乎至道者,得见此论。知道分三元,理本一贯,庶不至望洋而兴靡涯之叹也。要知丹经道屯虽日汗牛充栋,除此二元一理,先天大道以外,其余尽属九十六种外道,二千六百旁门。任他一切皆幻,总于大道不通。佛家日 : 惟此一事晃余二即非真。所谓一事实者,即吾人之乾元面目,固有真我,不着色相,不落空亡之虚灵园明性体是也。,释氏日 : 真空正觉。道家日 : 不神之神。故人之所以断生死轮回者,全凭性命了当。至于人元金丹,乃接命之本。地元神丹,乃服食之道。而天元大丹,乃性命双修之全体大用也。


  今怜悯后学,指明经义,将历代仙佛祖师所传二元大道,丹经,分晰开列于后,愿天下仁人君子,有志斯道,得遇师传者,好援古证今,前后印考,必须上下吻合,方不坠入旁门。而且斯集一此使学者披古览今之下,一览即知作者之本意,归宗某家之著述,则汪渭立分,真伪立辨,而趋向可定。遵行无差。永不为异端、邪说所惑矣。是为序。

还 源 篇


石杏林



  泰素慕真宗,遍游圣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专一存三,尤以养生为重。 盖谓学仙甚易而人自难,脱尘不难而人未易,深可哀哉!古云 : 迷云锁慧月,业风吹定海。昔年,以择中遇先师紫阳张真人。以审易之语,不过半句 ; 其证验之效,只在片时。知仙之可学,私自生欢喜。及其金液交结,圣胎圆成。泰故作《还源篇》八十一章(以按阴纯阳之数),五言四句,以授晚学。早悟真筌,莫待老来铅虚汞少。急须猛省,导师访道。修炼金舟,同证仙阶。丹化飞升,实所愿望焉。



铅汞成真体,阴阳结太元,但知行二八,便可炼金丹。


汞是青龙髓,铅为白虎脂。掇来归鼎内,采取要知时。


诧女骑铅虎,金公跨汞龙,甲庚明正合,炼取一炉红。


蛇魄捻龙髓,龟魂制虎精。华池神水内,二朵玉芝生。


白雪飞琼苑,黄芽发玉园。但能知假月,何处炼红铅?


药材开混吨,火候炼鸿蒙。十月胎仙化,方知九转功。


龙王藏珠处,鸡方抱卯时。谁知铅汞合,正可饮刀圭。


沫浴资坤永,吹嘘赖翼风。婴儿无一字,独处太微官。


紫府寻离女,朱陵配坎男,黄婆媒婚处,太极自函三。


乾马驰金户,坤牛入木宫,阿谁将蛇女,嫁去与金翁?


姥女方二八,金翁正龙三,洞房生瑞气,欢合产初男。


昨夜西州岸,塘光照碧涛,来来归王室,鼎内自煎熬。


离坎非交姑,乾坤自化生,人能明此理,一点落黄庭。


丹谷生神木,黄庭有太仓,更无饥渴想,一直入仙乡。


意马归神室,心猿守洞房,精神魂魄意,化作紫金霜。


一孔三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


制魄非心制,拘魄岂意拘,椎留神与气,片饰结玄珠。


口诀无多字,修丹在片时,温温行火候,十月产婴儿。


夫妇初欢合,年深意转浓,洞房交会处,无日不春风。


骤雨纸蝴蝶,洪炉玉牡舟,三更红日赫,六月素霜寒。


海底飞金火,山戴运土泉,片时交婚就,玉鼎起青烟。


凿破玄元窍,冲开混吨关,但知烹水火,一任虎龙播。


姿竭水中火,昆仑山上波,谁能知运用,大意要黄婆。


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能知药取火,定里见丹成。


元气如何服,真精不用移,真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


儒家明性理,释氏打顽空,不识神仙术,金丹顷刻功。


假月炉中汞,朱砂鼎里铅,龟蛇真一气,所产在先天。


朔望寻弦晦,抽添象缺圆,不知真造化,何物是真铅。


气是形中命,心力性内神,能知神气穴,即是得仙人。


未使烹金鼎,泉流注玉炉,谁将三百日,慢慢著工夫。


玉液滋神室,金胎结气枢,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


玉鼎烹铅液,金炉养汞精,九还为九转,温养象周星。


火枣元无核,交梨岂有查?终朝无火候,神水灌金花。


欲炼先天气,先干活水银,圣胎如结见,破顶见雷鸣。


炼气徒施力,存神枉用工,岂知丹诀妙,镇日玩真空。


气产非于肾,神居不在心,气神难捉摸,化作一团金。


一窍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又弥“元神”。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张伯端所说:“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无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青华秘文》)。近人张锡纯也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欲神者,气质之性也;无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华秘文〉)。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青华秘文〉)。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参读文献


    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国气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本贴转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成仙的基础

成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道教追求长生成仙,认为行善积德是长生成仙的基础,“欲求生长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负,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妄陷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修仙的途径

修仙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关注,因此道士们长期探寻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方向。不过历代道教徒所侧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尝试过的具体方法更是难计其数,就其要者言之,大约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探索。

一是服药。

包括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本来在战国初从事寻找通仙之途的方士们主要是到海上三神山等处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了大约西汉时,便有人用人工的方法来合药。所用的原料以金石为主,所成的产品多称为金丹、金液。西汉末东汉初已经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丹书,如《太清金液神气精》、《黄帝九鼎丹经》等,说明当时炼丹的理论与技术都已相当发达。不过合丹药需要很大的投入,同时,因为多用金石为原料,不少原料和生成物是有毒的,炼丹家用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做了大量的服丹的试验,结果发现其副作用很大,所以在唐代炼丹术达到高潮之后,人们也同时发现了它的弊端,到了北宋以后,敢于服丹的人越来越少,其法走向衰落。与炼丹术同时发展的还有以铅、铁等贱金属炼成药金、药银等“贵金属”的黄白术即炼金术,不过合成的金银只在外观和某些属性与金银相似,而不是真的金银。金丹黄白术最后都走向了衰落,但它们是人类企求人工控制物质变化、从事实验化学研究的先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一点,请参看本资料库中有关“道教与人类文明”中的相关部分。在唐代和唐代以前,金丹术是修仙术中最占重头的部分。

二是炼气和导引。

神仙家很早就将服气、炼气作为修仙的基本手段,即使服食金丹,也常将之与炼气结合起来。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屈原写下《远游》,其中就提到服气的法门。后来在道教中服气的道术有很大的发展,包括服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纷纭多姿的功法。不过功法虽多,在道教中这些服气方法都是作为修仙的主要的或者配合辅助的方法被采用,后来传到社会上,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锻炼的身功法,那是后话了。与服气相关的另一类方法是导引和按摩,它们也是被当成汲引气血、吐故纳新的炼气法门引入仙术的。

三是内丹。

内丹术是在服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末,魏伯阳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将金丹术与内炼结合起来,但其学说当时影响不大。到了隋唐时,金丹服食的弊病越来被人所认识,所以道门中便有人转而重视开拓体内固有的资源精、气、神以炼成长生不老之躯。这种方法称为内丹术。之所以有内丹之称,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体外的金石为原料的金术而言。内丹术的许多理论、术语都取自传统的金丹术,但其立足点实大不相同,所以特称为“内”,而将原来的金丹术称为外丹。两种丹法都常以金丹、大丹、金液还丹为称,一部丹书是讲内丹还是外丹,要具体看其中讲炼丹过程和功法时以什么为原料(丹书中常称大药)。从唐历宋,内丹术渐渐代替原有的外丹术,成为修仙术中的主流。

四是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最后到达仙人的境界。

道教素来擅场于举行各类法术为民众和社会消灾祈福,这类法术又都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仪式,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联称,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是沟通人神的主要途径,道门中认为,施行的结果是为民众排难,同时又是为自己积功,虔诚行之,久则成道。宋元之际的郑所南在《太极祭炼内法》(为亡灵超度的仪式之一,其要在凭法师的功力和法术的神奇功能,使亡灵经过水火的洗涤、冶炼,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升上天堂)中说:“(能自信笃、用心专)始则积功,终则成道”。又说:“其于能始终深心行此祭炼内法者,愿护是人永无灾难,愿学神仙者速成神仙,一一终当超行于至道也。”郑所南所说的速成神仙、成道,都是说主持科仪为民解忧对行道者本身也具有深刻影响,最终能使之成功自己的宗教理想,跻身于神仙之林。

五是在人间建功立业而又不忘根本,功成身退之后,也能成仙,或死后封神。

大凡朋历朝祀典中进入道教神谱的,如关帝、都天大帝(张巡)、岳元帅(岳飞)等,都是
神室八法

神室八法序

    古仙云:道本无为而法有作。则是道为体,法为用,体用俱备,性命双修,循序渐进,未有不能入于圣贤堂奥者也。余自遇龛谷、仙留之后,知性命必用法以修之,阴阳必用法以调之,造化必用法以夺之,四象必用法以合之,五行必用法以攒之,有为无为各有法则,毫发之差,千里之失。可叹世之修真者,不识邪正,入于旁门,每多碌碌一生,到老无成。余不敢自私,尽其生平所得,别立神室八法,以结知间,虽其言平淡,而其理精微,至于材物大小,尺寸长短,攒簇规矩,无不俱备,特以修道,即所以修神室,神室完全,大道成就,永无渗漏,脱灾免祸,入于安然自在之境矣。若有知间之士,于中寻出个勇猛精进,采取真材实料,依法修造,完成神室,安身立命,作宇宙一个无事闲人,此余之有愿也。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中秋节素朴散人自敘于栖云山洗心亭中

 

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序


 


    丹经万卷皆象言也。象言者,非直言,非明言,非空言,非异言,乃有物有则,有指有证,取象演真之言。后人不究其意,止执其象,在儒者读之,以为怪诞不经;在道者读之,以为包皮外象,甚至有执象猜疑,百般做作,流於曲径邪行,自伤性命者,不可枚举。咦!是岂古圣先贤取象立言之意乎?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丹经皆本周易而作,其药物火候,俱借天地、日月、四时以发挥其奥妙,若以丹经象言为怪诞,为包皮,易有风云、雷电、龙虎、牛马、鹿羊、龟雉之象,与夫眇能视,跛能履,乘其墉,朋盍簮,噬肤灭鼻,困於株木,载鬼一车,刲羊无血等象,亦将以为怪诞包皮乎?悲夫!正道失传已久,不自今始。余自遇真师之后,取诸家丹经,彼此参看,实有得乎象言之意,因将所得於师者,尽洩於参、悟、阐真、原旨等书之内,犹恐学者难於贯通,又著象言破疑一书,绘图画像,细分是非,扫旁门而指正道,息邪说而辩真宗,此则余之本愿。见是书者,当思死人亦能说生术,勿以糟粕笑弃。为幸甚。
    时  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春,王正月,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刘一明自叙於洗心亭。

 

象言破疑卷上

栖云山悟元老人著  

门人魏阳诚刊梓  后学刘卜云重刊



象言说

 


    修真之学,古经多言无为之道,而於有为之道罕言之,但无为之道,惟上智者顿悟圆通,一了百当,立跻圣域,其次中下之人,性质愚钝,根尘深,识见小,若行无为之道,力量不及,决不能万缘俱空,直登彼岸。后汉魏伯阳仙翁,准易道而作参同契,度引中下之流,以有象譬无象,以有形喻无形,始有金丹之名,铅汞、砂银、乌兔、龙虎、婴姹、药物、炉鼎、烹炼等等法象之说。自后成道群真皆祖参同而作丹经,以演妙理,其意皆欲后之学者,因此以参彼,借彼以证此耳。无如后之学者,不究寓言之意,不推取象之理,见金丹铅汞炉鼎之说,疑为服食,而遂流於炉火;见乌兔龙虎之说,疑为脏腑,而遂流於存想;见他家我家阴阳男女之说,疑为闺丹,而遂流於采取;见逆顺颠倒之说,疑为强作,而遂流於运转;见修性无为之说,疑为寂灭,而遂流於顽空;见修命有为之说,疑为摆弄,而遂流於执相;等等门户,皆是以鹿为马,以鸟作鸾,不但无益於性命,而且有害於性命,是岂祖师当年取象喻言之意乎?
    夫象者,像也。言其此物而象彼物,彼事而象此事也。试以眼前人人共见共知之事物论之,譬如烹煎饮食,锅即鼎也,灶即炉也,锅中贮水,灶底烧火,火本上焰,水本下流,今锅中之水在上,灶底之火在下,水火颠倒,彼此相济,而饮食熟成,此凡水凡火相济之象也。
    人之刚性躁,多动,动则属火,柔性缓,多静,静则属水;用柔以养刚,以刚而就柔,刚柔相当,不躁不缓,归於中正,大道易成,此神水神火相济之理也。取凡水凡火相济之象,以喻神水神火相济之理,而其理显然矣。又如有人本来家业丰富,不守本分,化费财产将尽,忽然自知悔过,苦心劳力,重务生活,渐次积聚,财物由少而多,终必家业复旧,此还元返本之象也。人身精神灵气,本来充足圆满,交於后天,顺其造化,费精劳神,元气衰败,原本消耗迨尽,若知改头换面,惩忿窒欲,閑邪存诚,渐次用功,终有归根复命之时,此还元返本之理也。取世人还元返本之象,以喻修道还元返本之理,而其理显然矣。又如世间男女相配,两而合一,即能生子生孙,此人道生生不已之象也。人身阴阳相当,两而合一,即能生仙生佛,此丹道生生不已之理也。借人道生生之象,以喻丹道生生之理,而其理显然矣。丹经皆是借象以喻理,教人从象上辨别所行之理,非是教人背乎理而於象上做作也。
    今人不穷其理,只认其象,悲哉!丹经象言极多,学者须宜由象以穷理,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其庶几乎?

重 陽 真 人 金 關 玉 鎖 訣


終南山重陽子王嚞譔


   或問曰。如何是修真妙理。答曰。第一先除無名煩惱。第二休貪戀酒色財氣。此者。便是修行之法。夫人之一身。皆具天地之理。天地所以含養萬物。萬物所以盈天地間。其天地之高明廣大。未嘗為萬物所蔽。修行之人。凡應萬事。亦當體之。難曰。天有昏暗。地有動搖。山有崩摧。海有枯竭。日月有盈缺。且人有疾病無常。如何治之。答曰。欲要治之。除是達太上煉五行之法。


   問曰。如何是五行之法。訣曰。第一先須持戒。清靜。忍辱。慈悲。實善。斷除十惡。行方便。救度一切眾生。忠君王。孝敬父母師資。此是修行之法。然後習真功。訣曰。第一身中東西。要識庚甲卯酉。第二身中南北。要識坎離鉛汞。訣曰。庚甲卯酉者。為晝夜。甲卯者。是肝之氣。八節中。立春。春分。口中為津也。庚酉者。是肺之氣。八節中。立秋。秋分。口中為液也。坎離者。寒暑。離鉛者。是身中心氣。八節中。立夏。夏至。身中為血也。坎汞者。是腎中氣。八節中。立冬。冬至。身中為精也。精生魄。血生魂。精為性。血為命。人了達性命者。便是真修行之法也。訣曰。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氣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氣也。真氣壯實者。自然長久。聚精血成形也。


   問曰。既為人。因甚生死先後者。何也。答曰。先死者。為其人心著欲樂。貪戀境界。是男子者損精。婦人損血。白日不斷無名煩惱。夜中不斬三屍陰鬼。男子婦人。已有無常也。


   問曰。不死之人。何也。答曰。不死者。為其人身。清靜無垢。惜真炁在丹田。精血不衰。其人不死也。難曰。多見今人清靜休妻。亦不能成道者。何也。答曰。雖是此人清靜。卻不達真清靜之功。其人雖是一身清靜。卻不能定於精血。養真氣。此人身清。心不清。其身靜。意不靜。豈不聞《清靜經》云。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經》云。不垢不淨。若論真清靜者。眼內無淚。鼻內無膿。口內無唾。不鍊大小便。男子養精。女子定血。萬邪歸正。萬病不生。方可是丹田清靜。今人說清靜者。都是假名。夫修行。若內外相應。夫言大乘。先說小乘。《心經》云。能小能大。未言過去。先說現在。過去者是果。現在者是功。又云。功成果滿。未言真。是(「是」字或當作「先」)說假。惟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相借煉假成真。感合為一。訣曰。現在一身安樂為小乘。都是大乘之根。初地法(「法」字或當作「發」)心為小乘。結果為大乘。小乘為根。大乘為梢。訣曰。梢根相借。梢借根而生。今修行者。不知身從何得。性命緣何生。訣曰。皆不離陰陽所生。須借父精母血。二物者。為身之本也。今人修行。都不惜父精母血。耗散真氣。損卻元陽。故有老。老有病。病中有死。既有無常。何不治之。夫真道者。空中有實。實中有空。《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從真性所生為人者。亦復如是。昔日老君煉金木水火土。留下三乘妙言。行行滅罪。句句長生。第一。上有神仙抱一。第二。中有富國安民。第三。下有強兵戰勝。


   問曰。何者是神仙抱一。抱一者。天下人身之根本。一者。是萬物之根本。一者為道也。昔為初一者。真水也。水中生氣。氣中生水。萬物者從一生,萬物是長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中四智功五眼。恁起六根。掃蕩七魄。運開八卦。說九思真道。憑無漏果圓融。意想自神。長在丹田。抱守元炁。莫教散失。此者是抱一之法。


   問曰。何者是富國安民。訣曰。男子女人身中。各有九江四海。龍宮庫藏中。有七珍八寶。莫教六賊偷了。此是富國安民。


   問曰。何者是強兵戰勝。訣曰。夫戰勝者。天下少人知。夫戰勝。是常之法。難曰。既論清靜之法。何得說戰勝。理解曰。今人不達戰勝之法。又能治於病疾無常。戰勝者。第一。先戰退無名煩惱。第二。夜間境中。要戰退三尸陰鬼。第三。戰退萬法。此者是戰勝之法。若人會得三乘者。變殃惱為福也。夫修行者。常清靜為根本。大乘之法。欲為大乘者。需索從小乘而起。清不離濁。動不離靜。靜中便生動。濁中便自有清。有天地。有日月。有水火。有陰陽。謂之真道。經云。純陽而不生。純陰而不長。陰陽和合者。能生萬物。今人修道者。卻不修真道。道者。了達性命也。性命者。是精血也。人有萬病。是病者。皆傷人之命矣。有疾病者。盡不干五臟之事。都是損了精氣血三寶。欲要安樂長生者。除是持清靜之識。或有未出家之人。年少時不能持清靜之果。從小乘入中乘上乘。初地達法心為小乘。覺悟者為中乘。了達者為上乘。第一是化城。第二市銀城。第三是金城。似一根大樹,先有其根。後有其梢。如常時只宜清靜。大為正道也。


   問曰。假令一身清靜。卻逢天魔之日。如何治之。又假令逢外道波巡。請問如何治之。答曰。波巡者。界也。境界皆有。只要識進退。三要辨清濁。若逢陰陽者。加火入水。卻濁不相煎之法。訣曰。假令魔軍來時。急須準備檢三千強兵。訣曰。三千疏真功強兵者。為其氣也。有來無去千息數。積其氣在丹田不散。只教暖。不教冷。自結胎仙。為妙法也。若人得如上妙者。永得如上真功。功成果滿。永得安樂長生。一切修功之人。臨有難之日。小心準備。


   問曰。如何治之。解曰。人臨有難之日。先見其死相。


   10  問曰。如何是死相。訣曰。天柱動搖。樹倒山摧。六神俱亂。性命不能保。精神恍惚。天地闇。日月無光。便是無常之苗也。有漏之身為地獄。無漏之果為天堂。人有漏之身。須證無漏之果圓者。皆共成於道果。


   11 問曰。假令白牛去時。如何擒捉。訣曰。白牛去時緊扣玄關。牢鎮四門。急用先人釣魚之法。又用三島手印。指黃河逆流。掩上金關。納合玉鎖。如人斬眼。白牛自然不走。名機出水登彼岸之法。有十般定性命之法。訣曰。一名金關玉鎖定。二名三島回生換死定。三名九曲黃河逆流定。是名無漏果圓者。皆共成於仙道。若定了寶時。休教滯了腰腳。昏了眼目。此是定三寶之法。


   12  問曰。若有人收定三寶。搬運歸寄何處。先用蘆茅穿膝之法。烹氣衝寶爐骨。運氣直至湧泉。補於二足。然後七返還丹之法。如氣滯定腰腳時。便行鐵車黑牛功。然後開宰門。如得元炁壯實者。先行肘後飛金晶之法。如不用行此功者。不行穿膝之法。不行七返三島之法。便行肘後搬精補腦之法。望長生不老。今人行功。顧上不顧下。如小兒建塔。下不堅牢也。如何是。中炁實要堅牢也。又於坎宮。便用羊鹿大牛三車。搬從荊山運寶。訣曰。荊山卻近。有一人姓卞名和。有一日。荊山打柴。卻見一鳳凰落於一塊石上。卞和便知石中有寶。將來獻帝。帝大怒。刖了卞和雙足。訣曰。卞和者。識也。意。頑石也。鳳凰者。是真氣成是身。玉者。是骨中精髓。刖者。是兩足不行穿膝之法。訣曰。善清靜。名曰下元寶成。如日月相似。便用三車搬運上崑崙頂。嘆曰。今人能道不能造。能說不能訣。又曰。行功。心行意不行。今人多迷。不修身體。第一。神性是大牛之車。須索動青牛拽車。車中載寶是鹿車。第二。行白牛拽車。車中載寶。第三。暖氣行大是羊車。赤牛拽車。車中載寶。三車行時,初離荊山尾閭。中入地軸。過天關。過下雙關。腎俞二穴是腰。腿入曹溪地。夾脊止雙關。夾脊是也。雙射上苑巖分水嶺。二名天臺嶺。三名女子運寶。前安乳香。頻進真火。如行此功。一年令婦人如童男。意想鉛汞二珠。射蓬萊腦後開。天門自開透紅霞。真炁入髓海自暖。令人頭白再黑。名曰肘後飛金晶之法。我師言曰。皆見提井人。不見用繩兒無。雖後生有神水還丹田。夫行功之時。子午起。跏跌坐。搓手。如真氣煎體。過天橋。過額顱是也。只教上腮下腮。上用意分。真氣兩下流轉。太陽元。中落於腮。上流牙齒。從左口角。右口角取液。又為玄珠甘露。用赤龍攪得勻停。漱為雪花白。有甘味也。口是八色琉璃渠。一中八味水。二水中能生八識。口含藏真氣。真氣中分八卦。艮為立春。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 . 坎為冬至。八卦中各生陰陽。陰陽中各分寒暑。訣曰。咽津為陰。隨後行氣。乃為陽。須索陰陽水火停分二。清津分三兩咽。常留二停。恐樹枯竭。又云。惜水流。不得江河斷絕。又問七返。訣曰。咽神水。到氣顙中肺。化為液。善治諸咳嗽。漸生於魄。又云。咽津到心上。令人心開悟解。又是洗心神水。洗心見性頌曰。見花五葉開。步步入仙臺。神水化血。又咽神水到肝。肝為木。假名為青龍。龍得水時必旺。善治一切眼。氣化為津。又咽神水到脾。脾為土。土得水者。能生黃芽。腹為大小腸。九曲至臍中一寸三分。方圓一寸。左青右白。前赤後黑。中黃戊己。名為丹田。田內一座宮。宮中名曰黃庭。宮中有一罏。名曰丹罏。罏上坐定一隻金鼎。下頻進真火。上頻添神水。水火者。坎離也。夫水火。是君火。臣火。民火。三火者。為真味也。心性意是也。今人未了達三般者。第一味不明。第二味不悟。第三味智不成道矣。若人達三般者。三明六通也。進火時。上用水洗。下用火煅。經云,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其上合下閉。乾坤相合。教龍盤金鼎。使虎遶丹田者為妙。名曰罏刀圭也。若人行此功者。永得安樂長生也。問曰。既刀圭。何者言為一粒刀圭。何者自飲刀圭。何者為鐵離刀圭。訣曰。三刀圭者。為寶也。是精氣血也。訣曰。一粒刀圭者。津液。自飲刀圭者。咽津服炁。鐵離刀圭者。是真炁。行功不退。變萬邪皈正。如行功時。飢食金飰。渴飲玉漿。冷時進火。熱時進水。火者是真陽。水者是真陰。此功者。是抽添加減之法。訣曰。抽者。從上收真炁。添者。從下進暖炁入丹田。若人腎宮暖者。萬病消除。


   13  問曰。男子女人。忽時便有疾病無常。何如也。答曰。為一切男子女人。心著慾樂。貪戀境界之爭。白日不斷無名煩惱。夜間靜中。不能斷三尸陰鬼。男子損卻精。女人損卻血炁。三寶走卻元陽。故乃人有疾病無常也。不聞神仙之語。人似破漏房屋。主人不修補者。宮殿倒塌。壞其梁柱。是人有疾病無常者。難曰。因甚小兒清靜。不損三寶。亦有疾病無常者。因母血氣虧若。受母十月胎氣不足。又或犯風淫暑濕。四集不忌。受胎小兒。故有疾病無常也。


   14  問曰。因甚有醜好之人。何謂也。訣曰。貌正者。是日父母二氣。感應日月。午時以前。丑時以後。便得端正。真實長命。有衣祿。貌正得父母喜悅之心。午時以後。丑時以前。受胎有一貌不正者。或病聾喑瘂。多性劣。不得人意。命窮無衣祿。壽命不長也。此是造化之根本也。


   15  問曰。假令逢冤魔者。如何治之。訣曰。宜清靜。忙中偷閑。閑中取靜。若人有難之時。急須回避。心王須用灌想之法。急驅神意入上泥丸。神宮正坐。意想眼前見仙男仙女。各動仙樂。叩齒定意。看崑崙山景見上。牛羊鹿馬玉兔。意想上。拿住繫定功時。忽思上有一寶樹。樹上有花。花開結子。意摘取吞之。是喫了此物者。永得安樂長生。此是修正法。一句了然。大牢鎮四門。訣曰。血海命門氣定。無開閉戶精定。不思外境神定。精血散者。性命也。一意者。為真主人也。齒是為玄關,閉丹田者。為下玄關。提金精上玄者。為金關。緊叩齒者。為玉鎖。六根不動者。是六度。號都關。下納氣。為勒陽關。上腮為頂陽關。鼻為天門。夾眷為雙關。行功之時。一齊開鎖。神不動者。意不亂也。意者。恍惚也。此是清靜之法也。及春夏秋冬。但小兒小便黃色者。是丹田虛敗。失卻下元存真炁。急用穿九曲之法。又名九轉穿小腸。九透真炁入腎堂。小便自然清白色也。一身便得安樂。


   16  問曰。何者是三乘之法。訣曰。下乘者。如新生孩兒。中乘者。如小兒坐地。上乘者。如小兒行走。若通此三乘。便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心性意。顯具三身。清靜法身。圓滿報身。三昧化身。三者。各有顯跡之神。第一會。太上煉甲乙木。是虛坦會。老君著青衣。度三千青衣道士者。轉青神黃卷三十六部靈寶尊經。留下九轉丹。黃芽穿膝之法。絕國第二會。釋迦佛留下。煉南方丙丁火。身被烈火袈裟。三千赤子。比丘僧人。留下十二部大乘尊經。射九重鐵鼓之法。蘆芽穿膝之法。龍華三會。夫子在魯國之習學堂。煉西方庚辛金。三千白衣居士。留下十卷論語。并穿九曲明珠。蘆芽穿膝之法。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歸一。無二無三。三教者。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


   17  問曰。大道之中。離幾等神仙。解曰。聞《傳道集》中。有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斷酒肉。不殺生。不思善。為鬼仙之類。第二。養真氣長命者。為地仙。第三。好戰爭。是劍仙。第四。打坐修行者。為神仙。第五。孝養師長父母。六度萬行。方便救一切眾生。斷除十惡。不殺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盜。出意同天心。正直無私曲。名曰天仙。當日初發善心處。便是吉祥之地。為善法大修行人。後有禁忌之文。訣曰。男女五月六月宜清靜。大忌。十一月十二月宜清靜。又男子五月六月大殺之月。勿近婦人。為五勞七傷。男損性命。女人損性者。是精血氣也。損者令人左癱右瘓。赤白帶下。若損五行真氣為勞。損七寶為傷。萬病者。各有來處。


   18  問曰。病從何生。訣曰。萬病皆從八節不正之氣而生。


   19  問曰。何者八邪。訣曰。八卦中陰陽不順。是八節中氣。令人入邪者。是飢飽勞役。風寒暑濕。飢來痛飽。寒極憂心。遠行困倦。及冷熱身醉。亦不可行功。變成大病也。宜清靜行之。行時。舌上收玉液丹。鼻中收元陽丹。腎堂中收金液丹。如精髓滿。骨實者。死經百年。筋骨不解。名為連子環鎮骨。訣曰。二十四忌大丹者。是一年二十四炁上。令告我師。願求妙訣。須索意自息。肯捨重金淨財。第一捨身佈施。第二將花獻師。第三令膳而供養。解曰。捨身佈施者。若見師長父母危時。捨命求命。將花獻師者。若師長須打罵。須將喜笑迎之。面上無嗔怒。令膳而供養者。食有好味。先奉其師。此名三佈施也。仙人言曰。堅者為道。歡喜者為緣。若求師不勤。豈至於道。呂翁曰。不因師指。此事難知。又云。學而不知者。不學而悟之。學而不從師。名為盜學也。是法中賊。若掩祖上師。得促自己壽。與常人同例。自揚己得。是斷行做作。此人可以成道乎。其人謂輕師慢法。不堪為師。未學修行。先持救濟他人者。為救自己者。憑功德。行人各認祖宗科牌。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自從三教既寂以後。一切男女。在愛河內煎煮。苦海漂沉。受其煩惱。六道沉淪。不生不落。去住,三教聖主。三界聖母。卻來救度。兒女名號記。顯現分明。壽印信。為其勘同。解曰。一身為全受戒者為記。心悟了達者為火。隨求經云。如意寶印。從心顯名為號。有十號者為十善。十號者為能人。一號元修。二號轉分明。三號通三界。四號長生。五號光明現。六號意通。七號全身主。八號福祿增。九號天元修。十號者為能人。一加性十號。無漏功德自然成。三教者。是隨意演化眾生。皆不離於道也。古人言曰。世間性命事大。修行者生老病死苦。今人各不曉真道。往往著空盡落空,現在亦不能了。何言過去之事。又聞達摩經云。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為真。太上煉九轉還丹。令人去病疾。了生死。夫子教仁義禮智信。恐人招業在身。令人修此。亦能治其疾病。


   20  問曰。如何治於病疾。訣曰。除眼大良藥。解曰。淮髿g為良藥。訣曰。歡喜者。是藥之根本。常煩惱者。是萬病之根本。或常清靜者。是大道之苗。但見今人修行。或僧道五戒男子婦人。卻因甚病疾無常。或男子女人有夫無婦者。丹田走卻靈龜。耗散真炁。下元虛冷。漸生萬病。男子清靜六十四日。精炁滿。女子清靜四十九日。血炁滿。物極者則返。清為濁返。靜為動返。心意散失。九竅走卻真氣。炁濁令女子月水多。男子夜夢陰境。盜了七珍八寶。故人有疾病也。


   21  問曰。陰鬼如何治之。答曰。用刀圭之法。曰。何者為刀圭。訣曰。刀圭者。一也。有水有氣。能生萬物也。炁為圭。為雲。水為雨。又曰。出炁為刀。入炁為圭。行功為萬有驗者。為刀圭。是返老還童也。經云。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水火為藥。訣曰。蘆芽穿膝。上下河車。安罏竈是紫河車。搬精補腦之上車。進火時水暖。進水時火涼。水火雙行者。是溫溫鉛鼎。鼎中入氣起休交上隨車火時。散入百脉。皮膚滋潤。身體光澤。此是修養之法。難曰。因何人肥者先衰。訣曰。肥人者修外不修裏。骨中無髓。丹田走卻真炁。故衰病也。修內道者。安樂長生之苗。訣曰。長教龍盤金鼎。虎遶丹田。震卦起雷。巽卦起風。行功時。漱津一大口。分三度咽。按氣下行三遍。自然有龍吟虎嘯之聲。亦能除腹中萬病。耳聽之。如雷搥畫鼓。上者為昇。下者為降。頌曰。真空妙理無人知。曲江端坐看烏飛。震地雷聲驚鬼魅。正是陰陽造化時。子後午前加減用。水火烹煎龍虎隨。金公帶酒黃婆醉。拽定王公問是誰。


   22  問曰。金公是神。黃婆是炁。陽炁是嬰兒。陰炁是奼女。青龍者。是肝之炁也。白虎者。是肺之炁也。坎離者。是精血。訣曰。行功時。坐如泰山。立如寶塔。牢鎮四門。緊叩玄關。漱津一口。為猛三咽下。接炁過離隔。活作三度,自然龍虎之炁後。如行住坐臥。禁口閉目。耳不聽聲。眼視內景。一日正觀丹田。意中想見。隨呼炁下降。隨吸炁上昇。不過離隔。不教注面目上。六炁各到中元相見。清炁右行。濁氣左行。各轉九遭。炁上下不能出。左右結成罏竈。號龍盤虎遶。氣自然和會。又嬰兒奼女為夫婦之法。炁聚於脾上安罏。號黃婆匹配之法。又名天地交泰之法。又名坎離交媾是體交神不交之法。神不交者。是清靜之法。千遍不搖不動之法。今人者。多修外道。不修內道。見在道過去法。夫修行者。外有條大道教。內有正路無人知。處大眾前。行三里。見三條大澗。亦無底。怎生過去。訣曰。三條大澗者。是三教。三乘。起三屍。定三寶。超三界。向前又行三里。見六條深溝。不能前進。是何門。訣曰。是六度萬行。六根清淨。斬六賊。戒六欲。樹六梯。向前又行三里。見三產枋。是寶淨枋。七林屍多。便是臨作用。行三里。又見一座園。名為舍果園。一翁看定園門。有緣者空手得過。向前園又行三里。見一根大樹上。繫定金牛。河邊上。有座臺。男子黃金臺。女子鳳凰臺。神仙釣魚臺。安樂千花臺。若無常。望鄉臺。河口有三箇女子。渡口便是魔女。眾滿舟船。過此河。又行三里。見一座大山。名是須彌山。山東坡有一隻青羊。是老君之炁。西坡見一隻白羊。是夫子之炁。正南見一隻黃羊。是大覺金仙之炁。三箇羊兒。引接大眾入山。名三陽聚鼎山。山中有一座城。名為北城。有四門。門上有牌。牌上有字。東是開光門。西是長生門。南是金光門。北是大淪門。此是眼耳鼻口。入得四門。見四洞府。天樂洞。白雲洞。竹國洞。長生洞。入得四洞。見四寺。無淨寺。玄空寺。竹林寺。□□寺。有四果安禪羅漢。阿那舍。斯陀舍。須陀洹。阿羅漢為四寺主。此是四果仙人也。向前又見五觀。第一功名觀。第二醫藥觀。第三安陽觀。第四真如觀。第五兜率觀。五觀中。有五宮。雙女宮是眼。大龍宮是口。上白宮是鼻。水晶宮是耳。天秤宮是心。內坐大樓閣。上下十二呼吸。名曰十二重樓也。有中宮樓。月宮樓。天仙樓。取寶樓。聖井樓。法炁樓。妙音樓。識道樓。禪頂樓。景陽樓。鐘鼓樓。二聖樓。每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時。人身中有十二樓。樓者。按經十二經。十二支干。四面又見九宮。是人有九竅也。夫九竅宮者。東有風雷宮。雙林宮。南有紫微宮。牟尼宮。西有聖母宮。惠羅宮。北有梵宮。水晶宮。中央號安宮。此名九宮。猶地列九州也。又微府元。共計十州。也是十國。焦祖國。牟尼國。開花國。鹿巖國。金色國。琉璃國。舍衛國。南禪國。天竺國。重陽國。十國者。便是十地。每一地中。一座泰山。身有四大海,津為東海。血為南海。髓為西海。氣為北海。更有九洲。小腸是也。更有五湖。身是洞庭湖。精是玉湖。甘露是醍醐。心為玄湖。小腸為江湖。日月星辰三消。血氣精衰也。三消是山崩。海竭。地裂。一日十二時辰中。得坐莫越。其人功成果滿。男子鍊形如童男。女子鍊形如童女。經云。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此是抽胎換骨之法。陰陽顛倒五行真訣。五行含金木水火土。春木旺。內木不旺。人多病眼疾。夏火旺。內火不旺。人多瀉痢。秋金旺。內金不旺。人多咳嗽。冬水旺。內水不旺。人多疝氣。脾為土。四季分了脾氣。陰陽顛倒。返復也。五行各有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水火者。是陰陽也。一陰一陽。真道也。精血也。人有萬病。盡不干五臟之事。都是損了父母精血。丹田弱。便生病疾也。急收神定性。九仙經云。道者。一也。人得一者。萬事必成。行功時。神氣轉。炁逐意行。運時。前赶前衝為陰。左將陰神六甲。驅轉六相八識。匡一真零。內遊九宮。看翫十國。長生降臺。使嬰兒奼女。丹田安罏竈。進火燒藥。意想見爐紅竈熱。丹藥方成。意想青龍在左。白虎在右。朱雀在前。玄武在後。四座大神。各手執長槍闊劍。看定藥爐。自服妙藥。若人累行此功。永得長生。令邪氣自散。真氣自生。口若飲荊山玉泉。口中自然香甜也。二下穴通達腎堂。隨呼氣取之。寶氣入口。嗽三十六遍。為雪花。咽入丹田。為雪也。隨後便上合下閉。乾坤相合。真氣滿足。脾暖者。萬病消除。似竈中燒瓦。時到自然成。如雞抱卵。婦人懷胎。不計時候。但覺身中疼痛者。便是鐵黑牛搬車也。是真一氣。真一性。黑者。是下氣也。痛氣大便出。腫氣小便出。又有降天關地軸法。望頂陽關。泥丸宮。鼻中長引真氣入口。大呵作六遍。天關地軸。如死不動。每日行功者。長調和陰陽。冬至日一陽生。夏至日一陰生。冬至者。是子時以後。望東方日出為陽。夏至者。午時以後。日沒是陰也。陰陽返復之理也。地氣上騰。天雨下降。三日一風。十朝二雨。風雨順時。人民便快樂。便是一身快樂。無病長久也。人有萬病者。每一病。各一般真功治其病。自應也。第一大煉九轉還丹之法。有黃芽穿膝之法。射九重鐵鼓之法。太子遊四門之法。有金鞭指輪之法。有蘆芽穿膝之法。有軒轅跨火之法。有玉女摸身之法。有鍾離背劍之法。有呂翁釣魚之法。有陳希夷大睡之法。三教內行法門者。盡各治於疾病也。更有能超生者。人行轉此功。丹田養熱真氣。夜間多夢見山上放牛。其牛者是赤牛。或青牛。或仙人道士。宮觀寺院。大道好房。高車好樹。夜見小兒女。並大官人者。並是丹田氣壯。若夢見小道荒棘。惡人趁破房屋。塔墓樹倒河渡。恐怕並是丹田氣衰弱。宜用補之。訣曰。對三人休言說六耳。恐漏神仙之機。訣曰。此三人者。第一。對夫不孝之人。第二。對夫不敬信之人。第三。對夫不傳戒不善之人。莫說此訣。除此等人外。不分男子女人。僧道官人。皆諸經為祖對。安樂者。是小乘之法。雖是小乘。卻是大成根本。因果經中俱言。修行有八般福田。救苦看病。福田者是第一。救生性強。如南寺燒香。北院送供。救一人之命。如造七級寶塔。若男子女人。收得此訣。勿可亂傳。如有亂傳者。輕泄仙人妙機。九祖盡墮於沉淪。永鎮酆都。不得人身。慎之戒之。信受奉行。

青 华 秘 文


紫阳真人张伯端撰 远师真人王邦叔授 东和希古渔人刘元一受



  远师真人正邦叔,不知何许人也。时年十九,侍紫阳真人为弟子。见九年,不知大道之自然,亦不请问。


  一日侍师至罗浮观,先生曰:“子之从我,不为不久。于金丹之诀,略不顾及,然而从我何为?”


  邦叔再拜,曰;“非不顾世,自揣玄微,必无此分。”


  先生曰:“善!自太极既分之后,一点灵光,人人有之。贤者不加多,愚者不减少。似子所言,是蔽其明也。吁!可哀也哉!”


  邦叔不觉涕泗交颐,顿首百拜,悲不能起。先生曰:“子去静室中,思吾此语,有所觉则急来。”


  邦叔拜辞,逐去幽房静室中静思。


  至夜,紫阳先生再诣其室坐处,叩寝门。邦叔闻之,移而出迎。先生微笑曰:“吾一寻汝,便见头目。尔两日寻他,不得其有然。”遂灭所执之烛炀而退。


  邦叔大窘,坐五鼓,大悟,通体汗流。待旦以颂呈先生:“月照长江风浪息,鱼龙遁迹水太平。个中谁唱真仙子,声满座空万籁清。”


  先生览之,问曰:“谁唱难听?”


  都叔遂答以诗曰:“莫问谁,莫问谁。一声高了一声低。阿谁唱,阿谁听。横竖大千说不尽。先生有意度迷徒,急撞灵台安宝镜。镜明澄静万缘空,百万丝条处处通。斗转星移人睡定,觉来红日正当中。”


  先生逐出金丹图传与邦叔,遂止罗浮,后十三年坐化。


  又十年,眉山大伪和尚沈志静遇封山,自称王邦叔,今居蓬莱望海楼也。


  表 奏


  不避雷钺之诛,辄伸卑渎念。


  臣处世多虑,无有所为,为必颠踬。年迈三旬,独于大道有缘焉。回思穹苍,昔日使我无成者,正祜今日之有成也。感恩至重,铭心戴德,今者切见。嘉尔下民,孰无道器?奔劳尘境,戕伐一元。愈降愈下,弃人就物。就物思人,则不可得而返之矣。物不能修,终乎异类。哀哉!


  臣之身自弗能度,反怜及此,固无异泥中蛙,而哂篱上鸡也。唯某昨传受青华真人《玉清金笥长生度世金宝内炼丹诀》,简而易行,详而不杂。身裹分阴阳之主,壶中立四象之枢。三中常守以为机,一定不离而作用。用中无用,静裹常存。哲人秀士,一览无遗,造化在掌中矣。


  今欲斋沐精思,著为图论。毫发无隐,直泄至真之奥首。择其可传者而传之,得接续心灯,流传万世,顾美事也。然始传之际,誓语至严。蒙师至嘱,轻泄犯刑。数欲作而踟蹰,勿记其几矣。


  伏惟太上好生,度人为重。是用俯伏尘埃,冥心上界。欲望天慈鉴臣之意,若不允而立彰玄遣。如或谅容,俾臣安静,庶几敢践斯言,复陈天陛:臣无任诚惶诚恐,顿首百拜,怀恩之至。


  臣迩者表奏天廷,欲将青华真人《玉清金笥长生度世金宝内炼丹决》秘旨画图立论,传诸缘士。俯伏茅庐,恭伺天罚,逾三旬焉。今不至,始敢斋沐焚香,精思著述。三日而成,秘诸法笥,以待贤者。谨录上奏,伏望天慈俯垂赦宥,伏冀人人依此炼成金宝,超出尘埃。世世相传,无有泄慢。臣无任诚惶诚恐,顿首百拜以闻。


  金 丹 图 论 序


  吾自识金丹秘诀之后,累获罪于天而不自悛。又为玄书,并《悟真篇》等行于世,自心为至矣。忽有客至访,余怪其状貌非凡,静肃待之。


  或问曰:“子于金丹之道,训人亦至矣。但首尾未明,机关尚隐,后学何以为识?”


  “余自此亦不得已矣!天机至重,玄律至严。子固美言,某敢不奉。”


  曰:“子但著为一书,尽底泄露,苟有谴焉,某当其责。”


  余再拜敬服,遂失所在。余思此语,故著是书。


  天机泄则泄矣!传之者,当以至宝拜受,以有玄律焉。


  泄慢堕地狱,祸及七祖翁。


心 为 君 论


  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上,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故为之传。


  张子野人,身披百衲。自成都归于故山,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万物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


  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


  从游之士,丛然而至。立于庭,且泣且拜曰:“先生固无恙乎?且夫奔涉山川,逾越险阻者,于兹十年。面貌不少衰、形不少疲者,其有术乎?”


  张子曰:“吁!吾与汝言。人之所以憔悴枯槁者,谁使之然?心也。百事集之,一念末已,一念续之。尽日之中,全无顷暇。宵之寐也,则亦若无心焉,但神不存矣。吾本无他术焉,为能定心。故夫神鬼之所以测度者,吾心之有念耳,心无念,则神之灵不可得而知也。岂神不知吾心,吾亦自不知其为心,乃定之根本也。”


  弟子曰:“然则金丹之士,其静心乎?勿静心乎?”


  日:“静之一字,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但难耳!”


  日:“夫子之言,其误后学多矣!”


  张子矍然而请其旨。


  曰:“夫子与人言金丹之道,常使人心中生意。心意为造化之主,心其能静乎?”


  曰:“子见偏耳,非吾言之所误也。君寻其平日用心,为何而动?寂然不动,感而逐通,乃吾心之用也。奔役天涯,了无居止,子之用心也。


  “夫斗极之北辰,固未始动。其所以为动者,拱辰之星耳。然拱辰之星,故不能不动。其所以动者,辰为之枢而运之耳。


  “唯其不动之中,而有所谓动者,丹士之用心也。唯其动之中,而存不动者,仁者之用心也。于不动之中,终于不动者,土木之类也。


  “心居于中,而两目属之、两肾属之、三窍属之,皆未可尽其妙用。其所以为妙用者,但神服其令,气服其窍,精从其召。神服其令者,心勿驰于外,则神反藏于内。气服其窍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盛喜怒而气逆者,喜怒生乎心也。精从其召者,如男女媾形而精荡,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即念清,念清则精止。吁!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


  “精、气、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非平昔之所谓动也,用精、气、神于内之动也。精固精,气固气,神亦可谓性之基也。


  “性则性,而基言之,何也?盖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又一言以蔽之,曰:静。


  “其所以为静者,盖亦有理。顺水行舟,滔滔腾拔。欲往海岛,不日劳形。一旦回家,思乡安静。急驾归帆,求民逆返。还家固静之道,但久违而始复,久失而始寻,一旦欲静其可得乎?当思归静之由,然后能静。此悟昨非,当求今是。非固常为,是在何处?”


  诗曰:自下金梯堕碧崖,回思阎苑几花开。向来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荆棘堆。


  口诀:但于—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便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则自静矣。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岂独坐时?然平日提百万强兵,但事至则理,退则休,亦可为静之本。以此静心应接事物,谁云误事?实自灵耳。故日,以事炼心,情无他用。镜能察形,不差毫发,形去而镜自镜。盖事至而应之,事去而心自心也。


  口诀中口诀: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


  又诗曰:得路欲归休问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灵光眼内明。


  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服。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神 为 主 论


  心为君者,喻乎人君之在位。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秦皇、汉武为之,则四海疮痍。尧、舜、禹、汤为之,则天下安逸,民歌太平者。何也?圣人以无为而治天下,则天下安肃。庸人以有为而治天下,则天下扰乱。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返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自为气质之性,所蔽之后,如云掩月。气质之性虽定,先天之性则无有。然元性微而质性彰,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国也。且父母媾形,而气质具于我矣。将生之际,而元性始人。父母以情而育我体,故气质之性每逾物而生情焉。今则徐徐铲除。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元见,而后可以用事。无他,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善返之,则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以气质之性而用之,则气亦后天之气也,以本元性而用之,则气乃先天之气也。气质之性本微,自生以来,日长日盛。则日用常行,无非气质。一旦返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气纯熟。日月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而为之用也。(余见神室图论)


气 为 用 说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如痴如醉,忘寝失寐。吁!元神见,则元气生。盖自太极既分,禀得这一点灵光,乃元性也。元性是何物为之?亦气凝而性灵耳。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


  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者,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觅,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此四者,故采真阳于肾府。


精 从 气 说


  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依气生。精实肾宫,而气融之,故随气而升阳为铝者,此也。精失而元气不生,元阳不见,何益于我哉?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


意 为 媒 说


  意者岂特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意生于心。然心勿驰于意,则可;心驰于意,则未矣。


坎 离 说


  饮者,肾官也。离者,心田也。坎静属水,乃    也。动属火,乃    也。离动为火,乃    也。静属水,乃~也。交会之际,心田静而肾府动,得非真阳在下而真阴在上乎?况意生乎心,而直下肾府乎?阳生于肾,而直升于黄庭乎?故曰,坎离颠倒。若不颠倒而顺行,则心火动而不静,大地火坑之意明矣。


下 手 功 夫


  持心论于前,然后参下手功夫于后。


  益心始欲静,而欲念未息。欲念者,气之性所为也。此性役真性,常切于耳,目次之。修丹之士,心既无事,则彼固无由而役之矣。其所以役神者,以外物诱之耳。静坐之际,先行闭息之道。闭息者,夫人之息,一息未际,而一息续之。今则一息既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焉,久而息定。抑息千万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动矣。


  言未既,有笑于旁者曰:“迂哉!此叟教人无法。抑息而又不动心,得非以千钧之物,责负于人,使之不用力,可乎?”


  曰:“于且听。吾虽闭息,而又存心,则心不动,而息亦息矣。”


  又,“此固闭息之道,安保欲念不生乎?”


  曰:“至于生,则末矣。念之生也,感物而动耳。定中觉目有所睹,则神役于目矣,急收而返视。耳有所听,神役于耳矣,急收而内听。其他皆然。”


  问者日:“闻一如二,吾并知此理矣。吾虽收神,而又存心,则神收而心本静矣。”


  日:“存心者,养性也。性之始见,不存心则无所养。无所养,则终乎不见矣。存心实自收心始,所谓收神者,盖收心之余用耳。行之至久,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形心相忘,合乎至道,则元性彰露而元气生矣。”


精 神 论


  神者,元性也。余前所说神为主论,盖亦尽之矣。今念夫修丹者,多昧凝神之法。凝神之法,不在乎速,故又为之论。而后画种室图,并论于后。


  凝者,以神凝于精气之内。精气本相依,而神亦恋之。今独重于神。何也?神者,精气之主。丹士交会采取,至于行火,无非以神而用气精。苟先以神凝于气之中,则气未可安,神亦未肯恋气,而反害药物矣。且神,元性也。性方寻见尚未定,摇摇飏飏,进退存亡。而子使凝之,性岂能自凝?其所以凝之者,亦气质之性而凝之也。初云质性而寻本性,是以质性而逐本性,可乎哉!


  今之为学者,多为凝神所误,何也?盖神仙有下手先凝神之说,故妄引以盲众。岂知其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之道。神归于心,则性之全体见。全体见而用之,无非神用。念念不离金丹,故丹成而神自归之,何凝之有?故曰,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精、气、神合而为一,而阳神产矣。到此际此身,乃始为无用之物也。谁曰不然?吾闻于度师,度师闻于远师,远师闻于天。


幻 丹 说


  幻丹者,未静心田,遽采一阳。故斯时也,一阳奕生,非真阳也。气非元气,乃呼吸之气也。精亦非元精,乃淫泆之精也。神亦非元神,乃情欲之念也。夫人方学道,更欲为仙,得非欲念乎?以欲念而交会阳生,此幻丹之所以有也。


  精在肾府,而若采之升至于脐上,又无安顷处,故逐气而息于气穴之右。脐生于肾之缕,与气交结而止。即自曰丹。既自曰丹矣,而精、气、神用著,便是后天底物。先天之物,果3在哉?谓之黄庭、内炉、外炉、泥丸等窍,皆先天立之后始见。当此时在何处?实未之有也。傍风捉影,入海寻蟾,守株待兔,缘木求鱼,一旦败露,精荡然而去,先天又无所主。呜呼!非长生之丹,乃促命之法也。


  又有采气而上遇心血,气血凝而为物,亦曰幻丹。若此者众,故举以辨惑。


捉 丹 法


  “金丹居内,亦有走失者乎?”


  曰:“有”


  “有可捉之道乎?”


  曰:“有。然而非丹之走失也,门户不坚,而被其出也。幻丹则有走失,金丹安有此患?”


  日:“金丹之出,何以知之?”


  日:“丹在鼎中,备五行之正气,吾身五行之气迫炉,则相感而动。一旦觉气升鼎外,而内无相感,乃丹不存也。急须放下,一场大静,并所谓炉鼎,丹之在不在,俱付之无何有。或一日,或一夜,始觉其在何处。或在心,或在肝,或在牌与肾。身中百窍,皆可藏之。知其在彼处,遂绵绵若存而守之,勿使之再去他处。又一日之久,始以意采之,则直降于阳宫。又就阳官,如采取之时。用意,遂从旧迳直升阳于鼎矣。造化玄微,至此谁曰不然?苟有云云者,吾之师也。”


神 水 华 池 说


  神水者,即木液之谓也。华池者,脐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一窍。绝肖黄庭,谷气就此而生精,医家所谓精穴者是也。斯窍也,少壮之士,阳盛气融,则神水华池,不过浇灌炉鼎、洗涤脾胃,周流润泽气穴而已。元气衰微,精元枯竭者,皆藉此以为丹本。元气既衰,非元气之衰也,乃气质之气断丧已甚。邪欲之性,念念不已,先天既不得见,后天亦不足为用,嬴矹之根,殆起于此。华池之窍,乃生精而降于肾者也。气壮则精多,精多则华盛,用之如有余。气凋之士,精元槁矣。谷气所临,不过产一等欷欷之水,流归肾府耳。然我既静矣,元气本无增减,但华池无矣。大药三品,而欠其一。


  故阳生之际,未值采之时,以意斡归尾闾,自夹脊直透至泥丸。故就精穴用精,自然随气而升至午宫,遇众阳融之则精始可用。然后降至于心,就心取汞,依然下至黄庭。即落乎其中。却用一意封固,即绵绵若存以养之。二者就其中自相吞啖而丹始成。


  近有浙西一派,虽少壮之士,亦用此法而结丹。但道在迩,求诸远耳。然各执其是而已。


百 窍 说


  人之一身,毛窍八万四千,气宫三百八十四。毛窍散属气宫.脐中气穴又为三百八十四宫之主,降于阳宫,皆为精。心为中田,顶为上田。舌下为玄膺,目中有银海,额之中,眉之间,口鼻之衡,耳目之畔,咽喉左侧,腰胁中皆窍也。余所谓丹之出者,若此窍皆可藏也。岂曰人身止有一二窍也。此一二窍,众之枢纽也,岂曰止乎斯而已矣。此其体也,用,别著说于后。


采 取 图 论


  采者,求真阳于肾府,取者,取真汞于心田。可以采则采,采之必得其用。非其时而来之,则龙不降,虎不升。惟见血气奔驰,冲冲来往,迷者以为交媾矣。抑不知离坎阴中之真阳,阳中之真阴,自兀然耳。至于气脉为一念所止,则气疾人脉络之中,离坎之内,反有伤于铅汞。虽曰养气。要之于终,实所以丧元气也。失元气之在人,至静始见,是先天之气也。后天之气,时刻循环。但人汨于欲而不知详審耳。至于略定之际,心无他用,则方知其气之上下,遂错采以为先天,致返加害。所以近世之学道者,常有奇疾,盖为此也。夫人之疾病,但气脉为梗耳。气本自调,而若役之、使之,升则伤牌、胃、肺、肝、耳、目、口、鼻,降则如决水、如长堤,锐然而下趋,沛乎其不可御也。至真之物,其能存乎?


  余悯此等言丹之士,故画采取图为第一。虽直泄天机,但人有志于金丹,而反戕其性命,余救之以正理,太上好生,必不我罪。故此篇尽以刀圭、玄黄、婴儿、姹女、……诸般譬设,尽扫而退三舍,使贤者见之而参同,愚者见之泮然水释。分分朗朗,如宝鉴之察形,洞见毫发矣。


  金丹之士,先修明德,以尽人事。然后持前心论,则大药产而图形见矣。


  采取之法生于心。心者,万化纲维、枢纽,必须志之,而始觅之。忘老,妄心也,觅者,真心也。但于忘中生一觅意,即真心也。恍恍之中,始见真心。


  真心既见,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内照,庶百窍备陈,元精吐华矣,要在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到这境界,并真心俱忘而弃之也。我以无而待已,则真息绵绵。真息绵绵之时,后天之气以定。后天隐则先天之气见,故阳生焉。


  阳生者,先天之气自气穴中流出,而至于肾中○,如喷泡然。盖两肾中间,有一缕透气穴,乃父母交媾之后,始生脉络也。故先天之气游之,既觉如斯,则一身百脉,尽若春生。春意融而渐长,此时先天之体始立,先天立而后天愈退藏矣,然后可以微动采取之意。


  意者,以目垂观于心,却以心放下送入阳宫。徐收而又纵,则阳起矣。(余见一阳论)○采之之意,生于心,心生于目。故老子曰,吾尝观心,得道亦至灵。夫真息既定,内光乃神光,此心乃真心。真心生意,神光烛心。故常为之说曰,目机心,心生意.意采铅。若阳生未融盛,而遽采之,则一念住,采意既萌,后天复起。故曰,了命实关于性地。


  性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无著相,则虚妄除而真理显矣。真理方明而一念生,岂非复为虚妄之相乎?故伺阳长而始采,则勃然而升。先天气盛,而后天伏不暇矣。采之升也,实有异焉。醺然而上,至于脐而稍上,徐止脐之上,则息方凝。名曰:铅。铅,金也。金生水,故汞产于心。云从龙,风从虎之理兆矣。风平而雨降,自然铅汞相投,相吞相啖。金生水,水生木,水又生火。木爱金而金恋水,乃交会之道也。夫金克木,反有爱恋之意焉,盖金木之本性耳。吾以本然之性,亦不过譬喻耳。○乃先天也。五行在何处?但不如是,则不能达其理。采取之道既明,交会之理复露。


  再有叮嘱:采取不可太缓,太缓则老而不可用,而后天之气杂矣。学人以交会图参看,则思过半矣。


  诗曰:醺醺和气酿春风,一点阳生恍惚中。无自有生无胜有,色从空里色还空。升于脐上铅情见,产自心源汞性通。定里见真真里定,坎离交会两蒙蒙。木为龙芍金为虎,坎户生男引离女。要知造化有根源,不离真火生于子。


交 会 图 论


  恍兮恍兮中有象,杳兮冥兮中有物。古先哲常特此以警学者。盖恍惚杳冥,定之象也。惟定可以炼丹,不定而阳不生。阳生之后,不定而丹不结。故才以意采铅,而遽止其意。止有时,而升有刻。盖始生无过一气耳,升于脐则为铅,故止斯意而无用矣。铅自能引汞,汞自能寻铅。恍惚杳冥之中,交媾之理毕矣。


  我得师之口诀并泄之,宜秘宜秘。默而视之,念勿出声。若有知道之士,宿有善缘,逢此玄机至宝之道,凡遇口诀,记而勿书,书而勿见,则某实戴其德。余从师一十年,凡有所得,尽底陈露,愿与同志之士共宝之。此乃《玉清金笥东极青华长生度世上品内炼金丹宝诀》,玄律至严,某不识避忌,就撰为此书。前三句,表奉天庭。继得报应,始敢吐露下笔。下笔之时,心惴惴然而汗落于纸,涕泣交零,但愿志士得之,幸勿相累。同成胜果,共征仙阶。


  吁!知我者,为我心优。不知我者,为我何求。幸心心相照,某不胜祷告之至。诸仙幸鉴!


采 取 交 会 口 诀


  忘里觅,觅里忘,忘中见,见中忘,阳生矣。忘中采,采中忘,忘里升,升里见,见里变,铅成矣。定中起,意中升,忘中用铅引汞矣。铅合汞于内,精会神于外,交会矣。铅汞精神合而为一,却将一念使之,落黄庭归鼎矣。


  口诀中口诀:打合铅汞,须用一意。动采一阳,须用以静而生定。


  或问:“孰为交媾?”曰:“采取图心下一窍,乃交会之地。不可以有形求,不可以无形取。但铅升之际,阳气上为∪。夫自气穴降,为一阳官○,我采以意○。汞降之际,会气降为∩。盖汞铅生,铅升于脐上,为精光所烛,故曰铅。铅犹表也,汞犹影也。表动影随,故汞降亦如之。阳铅之升,不可谓之纯阳。中含精光为铅,盖亦属阴。阴汞之降,不可谓之纯阴。心生汞,心为神舍。汞遇神光而后可用,盖亦属阳。阳中有明,阴中有阳。二气交感,凝结不散,遂成玄珠○如黍米。”


  或问:“铅乃一阳,一阳乃先天一气耳。汞,何物为之?”曰:“铅与汞皆先天之物,铅乃先天气,汞乃先天灵。此气乃命之母,此灵乃性之子。可以曰铅汞、可以曰性命。诸得道之宗师,谁肯直泄至此?”


  又问曰:“心下一窍,何窍也?”混沌神房者,此也,乃精光、目光之气。幻而为之,精光华腾为∪,目光垂为    。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与白气,未闻白气兴于地也。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神虽元神,然日用之神而不役,然后元神见。譬之皓月当天,云收而光始下烛。清净即无云也,垂光即照临也。精虽属阴,而精华属阳。目光属阳而照于内,则亦属阴。光华相遇而成一窍,以气感气,使二物会于其中。⊙物之成也,有精气焉,有元气焉。工夫周足,遂为真人。盖生生之意,寓于此矣。所以能灵两神者,此也。”


  或曰:“然则交会之后,安得此珠落于黄庭、归于鼎内?”曰:“二物聚时情性合,五行全矣。虎归于山,龙归于渊,目光还而精气复。此⊙落于黄庭,归于鼎内,会    关捩了么?恍恍惚惚,万孔生春,⊙秘、秘、秘。此数言,非正经原有,乃学者有所得之谓也。”


  或问;“阳生于上,遽止其意,安保不复降?”曰:“大哉问!黄庭之下,有一丹室之门户也。意生则上,故阳升,意止则一,故阳则不可得而降矣。炉鼎则在乎一之内,正属士。故○备五行之正气,成天地之全形也。


  或问炉鼎之法。曰:“黄庭之在人身如此,至一阳上升如此,珠落于其中之候    如此,即护鼎也,黄庭同属土也。至于中之中,盖属土中之土也。故落于其中,而成鼎器。五行各厚其基,何谓厚其基?夫母求子,子恋母,丹之法也,皆取其本然之性。既归于鼎而各归之,如子之恋母。故静坐之中,神光下垂,则归于鼎。精华上升,亦如之。至于行住坐卧,如龙养球,如鸡抱卵,而气各归之。一身之脉络皆为之,务在乎勿忘而勿助长耳。学道之士,然乎,其不然乎?在某之丹法,若是而已矣。”


  诗曰:何劳姹女与婴儿,透彻分明说与伊。身里乾仰颠倒处,壶中日月运行时。要知一者为阳用,须识一中作气机。天使紫阳来说尽,后来何必更寻师。


直 泄 天 机 图


  到这田地,知这道理。且莫欢喜,咄!未知如何想。


  宝剑沉埋古狱边,虹光夜夜上冲天。虎龙战罢三田静,何处求他汞与铅。


  嘎嘎嘎,嘻嘻嘻,且休认鹿为马,一个玄珠在泥底。牛女桥边路不通,河车远去杳无踪。凭谁问得真消息,吹彻重失籍巽风。


直 泄 天 机 图 论


  金丹之图既成,虑天机之犹秘,且论五行之颠倒,述水火之流行,明药材之进退,体日月之循环,余前所著三篇之文尽矣。今虑夫学者未明,故为此书。


  此书者,直地天机,动见毫发;化顽石而成金,点瓦砾而成玉。不啻过也!


  夫两目为役神之舍,顾瞻视听,神常不得离之。两耳为送神之地,盖百里之音闻于耳,而神随之而去。两鼻为劳神之位,随感而辩薰莸。辩之者谁?神也。使耳、目、口、鼻皆如眉,则神岂不安而全之?夫如是,则不为后天也。亦不劳修炼也。大抵忘于目,则神归于鼎,而烛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目垂而下顾也。忘于耳,则神归于鼎,而闻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耳内听于下也。忘于鼻,则神归于鼎,而吸于内。盖真息既定之时,气归元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而俱归于鼎,而合于内矣。


  口诀:鸡能抱卵心常听。


  或问金丹之道。耳、目、口、鼻固亦得闻之矣,心固不言可知也。肝、胆、脾、胃、肺、肾,无用之物也。还亦无用之中,而有功者也?予答之曰,此固已到而后加其理,但余誓以无隐,夫何隐之有?吾初从师,亦叩矣,师赠我以诗曰:


  五湖风景阔漫漫,鹭立沙滩宇宙宽。


  画出枉劳君指点,异时游到尽堪看。


  余初未达此理,后到此田地,始信师言之不我欺也。


  今以师不言之旨并言之:


  夫五行之用,不可缺一。故绵绵若存之顷,脾气与胃气相接,而归于心缕。肝气与胆气相接,从大小肠接于肾缕。肺气伏心气,而通于鼻。是气也,肾脾定之余,元气周流,自东而西,自南而北之气也。而南乃气之会也,气合而归于此。却自夹脊,直透上、中丹田,而降于肾腑。两肾中间,有治命桥一带。故寒山子曰:“上有牺神窟,横安治命桥”者,此也。气降至于此,阳气盛而上冲,与此气相接于一,则固围于鼎器之外。日用之,则日增经营之力。故鄞鄂之成,肇于此也。忽然有一物,超然而出,不内不外,金丹之事,不言可知矣。一半玄之,又玄一半者,何也?曰,金丹之上,到此则一半矣。○超然而出者,乃玄关一窍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形之中也,○无形之中也。先就有形之中,寻无形之中,乃因命而见性也。就无形之中,寻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见命也。先性故难,生命则有下手处。譬之万里虽远,有路可通。先性则如水中捉月,然及其成功,一也。先性者,或有胜焉。彼以性制命,我以命制性,故也未容轻议。用力到者至,知其然也。未见,不必存之以有,恐至著相。


  或又曰:“子画图中多有窍,何也?”曰:“斯窍也,非采取交会图之窍也。盖一阴一阳之谓道,往来不可穷。用之,则充塞于一身之中,是此物之作用。不用,则归藏于心田之一,了无形像。然则何物耳?○○,意之主耳。左属阳,右属阴。到这里,方是返太极处。曰,返太易者,自太极。返太极者,自太和。致太和者,自阴阳始。故曰,阴阳和而风雨时,嘉禾生者。譬之若此。大衍五十,天数一,地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阳奇阴偶。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大衍之数五十,去五以象五行者,后之鼎内外    是也。又就其中克一,象太极之不动,其用四十有九。又就其中克一,以为鄞鄂,其用四十有八。学人行炉鼎用火之法,以四卦为主,以六十卦为用,存乾坤坎离也。又以大衍图求其象,则循环之理明矣,周天之法泄矣。如或未明,更请看炉鼎图论云。”


蟾 光 论


  太虚廖廓,皓月灿然。雪浪翻腾,金蟆吐耀。人见月之所以明,而曰金格盛,则月明焉。孰知金之所以生者,自月而产也。人见金之产于月,而不知月之明,本出于日也。


  月者喻元性也。水,喻坎官也。金蟆者,喻一点真阳之窍也。元性喻月,性之用也。


  性之初见如星大,园陀陀、光烁烁,未足以见性。但气质之性稍息,而无性略见。如云开则月见,顷合则亦然耳。至于不时时存之,则可没,与见未见时无以也。


  故金丹之士,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矣。遂以而用┲舯阕剑闶乖僖荨H灰灾沼诙ζ髦校坏阍妫詹豢傻贸鲆印交会之后,宝体乃生金也。


  月受日气,故初三生一阳者。丹既居鼎。觉一点灵光,自心常照而无昼夜。一阳生,于月之八日,而二阳产矣。二阳者,丹之金气少旺,而元性又少现。自二阳生,于    望,而三阳纯矣。三阳纯者,是所谓元性尽现,即前谓无形之中也。一阳纯生时,但觉吾身有一物,或明或隐。二阳生时,则遍体生明矣。三阳生者,则光不在内、不在外,但觉此身如在虚空。亦无身,亦无虚空,亦无日,亦无月,常能如此则禅定也。但丹士若生于有,而不能采真空,而以无为用也。


  既至于此,而金丹且半,何也?且元神见矣,而未归丹于鼎,混精气而为一,所以为半矣。更说他后一半底道理。月既望矣,十六而一阴生。一阴者,性归于命之始也。自一阴生,至于月之二十三而二阴产矣。二阴者,乃性归于命三之二也。自二阴生于月之三十日,而三阴全矣,三阴乃性尽归于命也。性之全体见,绵绵若存之时,则性反乎命内矣。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机括处。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之谓也。


  天机至密,无尽泄矣,到此际则金丹之全世。始于火候,凡一日用度,则一日养之。百日之功,而婴儿产矣,故吾以月为之喻,取其交会相照之理也。月明实本于金,金之性实出于月。百炼愈坚,万劫不坏。盖金,日也。月性也。火,日气。金入火而复于元性之真,可以炼成至宝,号为金液还丹。故修丹者,始焉取金。为金生水,交合之理显,而籍土以成之。故城廓基址,元始非托真金药,而固济提防之。炼成纯金,故曰金丹。


炉 鼎 图 论


  鼎之为器,非金非铁。炉之为具,非玉非石。黄庭为鼎,气穴为炉。黄庭正在气穴上,缕络相连,是为炉鼎。阴阳为炭,以烹以炼。


  夫黄庭之在身上,交会之顷,乃元气立之际。此时正开,而丹落于其中,逐固之。所谓水银实葫芦里,闭塞其口,置深水者也。水银,铅汞也。葫芦,黄庭也.深水者,水犹气也。闭塞黄庭,隐藏丹母,而置于气会之地,达者审之,得其趣也。虎啸风生,龙吟云起。蟋蟀吟秋,蜉蝣显阴。万气归鼎,而封固愈密,烹炼愈坚,此炉鼎之所以有也。


  万卷丹经要旨,图画立象,本使人得象忘言。后之学者,皆泥象寻真,各求诡论。岂知夫至道不繁,枢纽阴阳而已矣。如以天一生水云云之数而言者,此亦不过明水火之流行耳。如以四时八节而言者,此亦不过喻天地、阴阳消长耳。秘其母而言其子,故知之者鲜矣。


  用成今所以著为此书者,皆弃枝叶,而言本根。本根有而枝叶自芳。盖古人不欲言,而余言之。道中君子,宜体此意,毋以小道观焉。依此而行,神仙可立跻也。


  或问,炉鼎之体明类,炉鼎之用,亦愿闻焉。天地间百卉、草木,万类散殊。冬至之后,阳动于下。则枯水重荣,百草萌芽。蛰虫奋发,万类熙怡。造化岂有心而生万物?万物亦何心而望造化?盖一气之动,万类感而然耳。天何心哉?物何心哉?至于百卉,花开结实之际,正药物循环之时。落叶凋芳之际,正药物归根复命之时。可喻古人警药物产、降而成丹,莫有出于此者。但不可泥于无心,使其自浮自沉。亦不可泥于有心,而驱驰逐火。但绵绵若存,知其无,守其有。知其白,守其黑。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赠之以中。


神 室 图 论


  神堂者,元神所居之室,鄞鄂是也。人知立鄞鄂之造化,显然彰露矣。仰不知有室而无主人,何取其为室哉?然主人虽无,


  而主人之胎,亦在乎一室之中矣。如怀孕然,十月之间,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但气未足耳。气足而形完,一点灵光人于其中,则攸然而生。啼哭锵然,纯乎其人矣。此乃鄞鄂成,而神归于室之时也。神归其室,则所谓得其一,万事毕矣。


  盖交媾之后,神光垂,而烛乎玄珠矣。精华升,而产于玄珠矣。真铅则元气矣。精、气、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火足气充,则元精、元气、元神尽合而为一,故婴儿产矣。婴儿岂自产焉?火烁尽群阴,而胎始脱,到此方是产婴儿。


  吾尝谓古人画炼丹之图象⊙,○固鄞鄂也,此一点安,逐不知安一点于中之道。暂结终散,猛火空烧,而离坎逸矣。夫此一点产于外,而顺于后天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皆从此。常人为之,志士反焉。逆之而产于内,则长生久视之道存矣。


  岂非归根复命乎?命复归根之由,深根固蒂也。深根固蒂之道,自澄心、遣欲。澄心之理,屏视去听。如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此便是真实道理。但德教欲行于世、用于时,故以礼为之防。


  所为安心者,喜、怒、哀、乐各等耳。忠、恕、慈、顺、恤、恭、敬、谨,则为真心。修丹之士,则以真心亦为妄心。混然返其初,而原其始。却就无妄心中,生一真心。奋天地有为,而终则至于无为也。若释氏之所谓真心,则又异焉。放下六情,了无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见。一见之倾,来往自在。盖静之极,至于极之极,故见太极。则须用一言半句之间,如死一场,再生相似。然后可以造化至机,而为不生不死之根褚卓涿呕б00 size=3>  《易》之为书,三百八十四交。火之为数,三百八十四铢。故舍乾坤以为鼎器,坎离为药物。


  之外,初一、用屯、蒙。初二、用需、讼。初三、用师、比。初四、用小畜、履。初五、用泰、否。初六、用同人、大有。初七、用谦、豫。初八、用随、蛊。而金计半斤。初九、用临、观。初十、用噬嗑、賁。十一、用剥、复。十二、用无妄、大畜。十三、用颐、大过。十四、用咸、恒。十五、用遁、大壮。十六、用晋、明夷。十七、用家人、睽。十八、用蹇、解。十九、用损、益。二十、用夬、垢。二十一、用萃、升。二十二、用困、井。二十三、用革、鼎。而水半斤。二十四、用震、艮。二十五、用渐、归妹。二十六、用丰、旅。二十七、用巽、兑。二十八、用涣、节。二十九、用中孚、小过。三十、用既济、未济。顷刻而周,周而复始。自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倒造化,翻乾坤。窃宇宙,盗阴阳。达天地之至道,始可与言此也。


  或问乾、坤、坎、离之体。


  曰:“周天火候之时,坎离交矣。坎离交,则乾坤交会矣。夫天道下降,地气上升,乃乾坤之用也。坎者,乾交坤也。离者,坤交乾也。其他卦象,不过设体耳。亦不可泥象寻爻,而火候之法始见。”


  又曰;“似子言之,不过范围天地,运行日月而已。而炉鼎图又列八卦于鼎中,火侯图又升五位于泥丸,布平桥于卯酉,何也?”


  “天机固不容泄言,既至此,隐之何为?且河出图,洛出书。天尚自泄,况千人乎?”


  客曰:“止。余闻泄天机而殃及九祖。”


  “独不闻度一人,而福及九祖乎?吾以吾之丹法,尽底无隐,而传于有缘之士。苟有信士,一人为仙,某岂无功乎?”


  客曰:“子之用心,非某能知及之。”


  曰:“是炉也,是鼎也,乃进火,进水之理耳。水、火无过一气耳。气之升也,吾以心接之,即火也。气之降也,吾以静待之,即水也。此绵绵若存之时,子午进用之功也。斯时也,方是偃月炉具之时。夫性见则气生,气生则金生,金生则气多,气多则金愈旺。此二者交相为用也。金旺于中,烛破浮云。露出一勾真性,如月之明,乃偃月炉也。存养之义,则金气盛而全尽,烛见一轮明月,乃全性也。既见全性,又返金性,则吾身皆真性、命为之主。此用火之时也,盖二者未融为一,而用火炼之,炼作纯金也。包含性命,通体皆阳。浮沉自在,爱日恋月,好游顶门,时至道成。奋厉而脱,霹雳一声,身非我有。吁嘻!人人可以如此而成功。人而自弃之,若是可哀也哉!余见总篇,方其九转既周,沐浴已竟。火力终焉,一星不灭。故动    ,一风以吹之。巽风者,鼎下之片缕耳。阖则为乾,辟则为巽,阖则为嘘,辟则为吸。何以能开辟?亦无非一意使之然。”


  或曰:“巽,西方之位。以子所言,巽乃中宫。毋乃反乎?”


  曰;“西方者,巽之用也。中宫者,巽之体也。吾自心生一意,而降于巽位,其象始辟,则吾言实兼体用而训也。继之以乾。乾:金。而火乃金精,故遇而炎火张设。须坎以抑之,抑之而不能止,则有反攻于下之患。故止以良,而又嘘以巽。巽上一画属阳,止火非阳不行。故遇震而稍焰,遇离而复炎。又止以坤。坤,水也。火从水起,如遇其兑。兑,又西方之卦也。故自尾闾,徐徐升上,而至泥丸。顶为天门,为正午之地。午属火,遂加煌。又接之以心。心,火也。接者,神也,乃神火也。又加煌。至卯酉,若直下则刑德临门,危其大哉!故一立而各为二道。今日之卯酉,昔日之坤、艮也。火,气也。气降而复升之理,故归于肾府,化为真水而用之。盖文火性柔而难化,遇卯木必克土。遂以火克木,则土不受克矣。武火性强而易化,降自酉。酉属金,金生水,归于鼎。”


  曰:“何谓文,何谓武?”


  曰:“文火自三关上至于天矣,武火是午宫与心火也。大凡火侯,只此一场,大有危险。丹士宜一战而胜,则天下定矣。平日周天火候,切不可以为则也。然此亦不可执著,彼亦不可执著。”


庆云开尽现鸿蒙,仿佛空中见祖宗。


风定七星还在水,依稀残韵上飘空。


阴 尽 图 论


  张子一日坐于幽室,形忘气化。倏然两耳风生,始如秋蝉鸣隔岸之翠柳,终焉若闻九天之箫。韶韵恍然,有一人立于旁,耳、目、口、鼻与张子无异。指张子而骂曰;“吾自太易以来,为子所役,略不瞬宁,何罪于汝?”


  张子不觉失笑而无声,默谓之曰:“来,吾与尔言。汝言固是,但尔为我苦邪?我为尔苦邪?姑坐以叙。”


  曰:“我先以来,本无事。与子同居之后,寤寐亦相持。移像累劫,而不自如。置我沙漠、风霜之地,既令我归东,又令我归西。种种相魔。自顷以来始蒙慧以室庐,养以调息。美则美矣,但晚也。”


  张曰:“非吾之过也,乃六欲之贼使之然也。子微而隐,彼显而彰。否知有彼,而不知有此。譬之瞽者坐舟,但知舟之日去千里,而不知撑者实劳也。使不欲舟行,则撑者暇矣。”


  似张者欣然曰:“几失君!吾有百炼之坚刀,可同剿此贼,而去其根后,同入规中时,然后行,独步金阙。”


  张子曰:“唯唯。”


  见黄光四进,五色焕然。观者听其言曰:“去贼之道不宜急,急则反受其敌。”


  始然力不胜,其祸乃可必。纵放任余心,守之常将息。或作狡诈形,视之常无尔。一战定三清,万魔俱屏迹。


总 论 金 丹 之 要


  夫人之身,大而则可以取象天地,包容万汇,变化莫测,灵通玄妙。百姓日用而不知,故金丹之道鲜矣。


  夫金丹之道,贵乎药物。药物在乎精、气、神。神,始用神光,精,始用精华,气即用元气。精非气不盈,神非气不充。精因气融,气凭精用。气因神见,神凭气用。


  且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极既分,两仪判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备矣。天以动为体,地以静为体。天地之气,往来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盖父母媾形育我之后,始生脉络也。自形完之后,始生缕络。反若元性之虚无,谷道筋条,殆似草茅之郁茂。此乃之先天气,为先天之道,此金宝之至言也。


  宜守之以中,则庶乎道路通畅。盖人受天地之中气以生,所谓命也。得天地之中气以生,遂可为人。我以身为天地,亦宜执其中,而为造化之枢纽。中者,有三中:心中意、脐中鼎,肾中炉。三中之至切者,心中意。脐中鼎次之,肾中炉又次之。此三者,自金丹之始至终,不可须臾离也。


  大凡金丹之道,学者寻五行。其末矣,当知夫交会之际,恍惚杳冥,痒生毛窍。金之本情也。逸像和畅,肢体柔顺,本之本性也。铅本火体而金情,汞本水体而木性。无他,水火者,铝汞之体也。金木者,铅汞之用也。铅汞凝结,光华会合者,意也,意属土。五行既全于鼎器之中,物以类聚。五行又坏列于鼎器之外,内外相感而丹始成。形状黍米相似,非青、非黄、非黑、非白,不可得而名状也。到此际,又绵绵若存,清净无为,自然现出百般妙用景象。肾水合精水,目玄膺流下,谓之华池、神水。虚无之中,白雪生而黄芽长。只绵绵若存之顷,亦悉归于鼎器之内。是大药不离精、气、神,要认始用药材。


  又精、气、神之所产也,非便用精气神也。今有一等旁门,自作自是,而精、气、神受役之不暇,奚能产药也?


  精、气、神三者,孰为重?


  曰,神为重。金丹之道,始然以神而用精、气也。故曰:神


  为重。神者,性之别名也。至静之余,元气方产之际,神亦欲出,急用定以待之。不然,是散而无体之体也。苟夸出入,必为大道,则难不可为?夫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师言曰,神之妙用无方而有限。若得其道,可以出入,切不可纵为良深。盖收于内则可,岂宜纵于外也?夫神出而依林木以成形,阴未尽也。将出之际,多异景。日光烨然,从目出也。鼻气或吸,从鼻出也。耳闻清音,从耳出也。独不可从口出入者,何也?夫口,五脏之气所会也。神弃精气而窃出,避气盛之地也。神、气、精常相恋,神一出,二者无依焉。故神之出也,有害无益。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丹士逆之为用,顺而为火。


  夫火循环,九转中九转。九转初生,旺于第一转。伺气尽,又    第二转。余亦如之。至于九转周足,遂迫于鼎。故用前进火工夫,谓之真阳而战群阴。请明言之:


  人一身皆属阴,惟有一点阳耳。我以一点之阳,自远之近,转之又转。战退群阴,则阳道日长,阴道日消。故《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至于阴尽阳纯,而丹始能升于泥丸。决然奋厉,真人于斯而始见矣。金丹之道如此而已。更有言不尽底。”


  丹之初成也,交会之际,未免借阴阳二以成之,后则渐以阳火炼成纯阳之体。故自强不息,乾道也。丹成矣,故凝神以成躯而成仙。丹之初成也,籍五行以成其用,后则渐以真金养成纯金之体,故通体之光金色也。金变日色,故光。金象日,性故刚。故曰金丹,又曰金仙。


  幻体虽假合之物,修丹之士须籍以养丹基。譬之地也,城池固,则外邪不能人。故绵绵若存之顷,脾、胃合为一脉,而围丹穴之左。肺、肝合为一脉,而围丹穴之右。真气微至,则环手脉络之中。故近丹,而气可得之以化至宝。


  举其一,可知二。然亦无为自然始,举是以明矣。夫无为,无有力也。夫人之一气在身,由念而动。譬之握拳,念欲开而五指伸,了无挂碍。学人达此,于采先天一气之时,行一真念,采一真气。按图观象,落在黄庭,其理一也。穷冬调剥,必得阴阳交泰之后,乃生万象。学人达此,当知交会之后,不期药物之产而自产矣。


  金之在水,其耀夺目。金之在上,土能藏之。盖产于幽处,而隐其明处也。丹之居鼎,犹人君之在位,百官称职,其国自安。火侯药物,各得其宜。


  第一转,产药于东,而降于西。以心为斗柄,斡旋其机。故行二十度而魄满,又斡之二十度而魂满。曰鹬辏橇ⅲ裼么笠印K缰倨湟悦餮д摺Q栽唬 斗极建四时,八节无不顺。斗极实兀然,魁杓自移动。只要两眼皎,上下交相用。须向静中行,莫就忙里送。


  要无形图与他看,一气周流归故宅。金丹何事却成功?


  至道本不繁,庸人自生事。我本遇师传,三嘱令深秘。


  何故尽图并立论,毫厘说尽鬼神惊。咄!地狱不囚传道者,教存经籍度三师。


次 第 秘 诀


  坐静打顽空,抑息,守己生时。


  闻命气冲和,待气动,方可如下行。


  存归    ,然后就上二窍,直冲五星。候见地,则放静,又观心。放下了一段,候再见明,一阳真气产矣。


  采取交媾,绵绵若存。小光透,用机出入,开道一回,然后方行子午。大光透,用机出入,破顶一回。


  此是后上前下,此后并系尾闾五星。于三十日见,用机出入。


  上弦十五日足见机。大凡三遭望、七十日左右见机。下弦日数足,只下明鼎,内晦用机,再朝天径。


  以太和返太极。以太极返无极。


  否             


  动静之机,气盛则仰之以静,气弱则助之以意。


火 候 秘 诀


  丹居鼎内,上水下火。心动属火,静属水,乃水鼎也。○静属水,动属火,乃火鼎也。


  阳在鼎下,曰水鼎。升于鼎上,则火鼎也。阳火是外炉,外炉起火,存于气穴。黄庭正在气穴之上,气穴乃内炉也。内炉有火,近鼎常烹,此绵绵若存也。火长进于下,则不可坐。至于子午二时,午进火,于进水。阳生,不以心忧,接之以意,斡归于右,转降于左,存入    ,反是则进火。


  或曰:“敢问九转之功。”


  曰;“三月火候乃九转。”


  “第一转:


  初自胁边左右,存为火道。自阳宫起,自右边,到肩横过正中凝住,却自左边送下。逐绵绵若存,宜静不宜动,宜徐不宜急。曰,扇火急则伤丹。此每日子时之功也。


  “第二转:


  自肋边进一寸二分,目前法。此丑时之用功也。


  “第三转:


  白肋边进五分,用法如前法。此寅时之用功也。


  “沐浴:


  卯时火起,取丹计四寸,有缕二条,止为火道。脉透鼎中,故火起不用目,不用心,以意斡之右转。取横与鼎齐,正缕地也。遂大静火,遂为水而归于鼎。丹逐沐浴,绵绵若存。


  “第四转:


  进一寸,用法如前。此辰时之用也。


  “第五转:


  进五分,用法如前。此巳时之用功也。


  “第六转抽添:


  进五分,火自下与午时心火顶火俱旺,故阳生,小抑之,抽也。再生,则火微矣。直上于左而横过,恰值心。遂逢心火而共降于右,若下火不抽。上逢心火。


  “第七转:


  过五分,用如前法。此未时之用功也。


  “第八转:


  行左降右,取丹方一寸。未时之火道,皆是阴之道也。火力过而衰,值申道,亦阴道。无他,心上道,阳道也。心下道,阴道也。二时火皆从阴过,至酉而始。金旺。故静以待之,火为金


  液而归于鼎,丹遂沐浴。卯沐浴乃益汞,酉沐浴乃益铅。


  “第九转:


  取金丹五分而已,顷刻用而即定以待。


  “第十转;


  用巽风起火,行运火之法,见火候之图。”


后 跋


  托秋毫之末,大宇宙之总者,神也。运一元之母,成万物之形者,气也。本灵源之液,润八荒之津者,精也。三元混而回生转杀,一极立而返本还元者,天君之妙也。天君者,心之谓矣。玉清金笥宝篆金宝内炼丹决之书,此青华君之神文、《悟真篇》之扃钥、张紫阳剖玄露妙之心传。诵之者,得之于心,忘其心,得之于神,忘其神,得之于太虚。诚三光之领、五气之纲。能死能生,能无能有。含赤子之德,宰万化之宜。先天先地之妙,于是存焉。是妙也,志不迁于物    ,形不老于人间。超生死无干之地,了鬼神莫知之机。斯文之要哉!故跋。

内功正面图

内功背面图

前列按摩导引之既行之于外矣,血脉俱巳流畅,肢体无不坚强。再能调和气息,运而使之降于气海,升于泥九,则气和而神静,水火有既济之功,方是全修真养。其他玄门服气之术,非有真传口授,反无益而有损。今择其无损有益之调息及黄河逆流二诀,随时随地可行,以助内功,附录于后。
    此为分行外功者,指出内功知所选择,其实已备十二段中。每日于暇时,不必拘定子午,择一片刻之间,使心静神闲,盘足坐定,宽解衣带,平直其身,两手握固,闭目合口,精专一念。两目内视,叩齿三十六声,以舌抵上腭,待津生时,鼓漱满口,汩汩咽下,以目内视,直送至脐下一寸二分丹田之中。
    再以心想,目视丹田之中,仿佛如有热气,轻轻如忍大便之状,将热气运至尾闾,从尾闾升至肾关,从夹脊双关升至天柱,从玉枕升泥丸。少停,即以舌抵上腭,复从神庭降下鹊桥、重楼、降宫、脐轮、气穴、丹田。
    按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要识得此为心肾来往之路,水火既济之乡。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暂次由泥九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门。盖谓常人呼吸,皆从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若至人呼吸,由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于命门。此与前说稍异,然咽津为自己之气从中而出,故存想从尾闾升至泥九,而古仙则吸天地之气,由山根而泥九,直达命门也。
    凡五脏受病之因,辨病之误,兔病之诀,分类摘录。俾于未病之先,知所儆惧;方病之际,知所治疗。而脾胃为养生之本,当于饮食间加慎焉。
    心脏(形如未开莲蕊,中有七孔三毛,位居背脊第五椎,各脏皆有系于心)
属火,旺于夏四、五月,色主赤,苦味。人心外通窍于舌,出汁液为汗。在七情主忧乐,在身主血与脉。所藏者神,所恶者热。面赤色者心热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怔忡善忘者心虚也。心有病舌焦苦,喉不知五味,无故烦躁,口生疮作臭,手心足心热。
    肝脏(形如悬匏,有七叶,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九椎,乃背中间脊骨第九节也)
    属木,旺于春正、二月,色主青,酸味入肝。外通窍于目,出汁液为泪。在七情主怒,在身主筋与爪。所统者血,所藏者魂,所恶者风。肝有病眼生蒙翳,两眼角赤痒,流冷泪,眼下青转筋,昏睡善恐,如人将捕之。面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者肝不足也,多怯者肝虚也,多怒者肝实也。
    脾脏(形如镰刀,附于胃,运动磨消胃内之水谷)
    属土,旺于四季月,色主黄,甘味入碑。外通窍于口,出汁液为涎。在七情主思虑,在身主肌肉。所藏者志,所恶者湿。面色黄者脾弱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脾有病口淡不思食,多涎,肌肉消瘦。
    肺脏(形如悬磬,六叶两耳,共八叶,上有气管,通至喉间,位居极上,附背脊第三椎,为五脏华盖)
    属金,旺于秋七、八月,色主白,辛味入肺。外通窍于鼻,出汁液为涕。在七情主喜,在身主皮毛,所统者气。所藏者魄,所恶者寒。面色淡白无血色者肺枯也,右颊赤者肺热也,气短者肺虚也,背心畏寒者肺有邪也。肺有病咳嗽气逆,鼻塞不知香臭,多流清涕,皮肤燥痒。
    肾脏(形如刀豆,有两枚,一左一右,中为命门,乃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处也,位居下背脊第十四椎,对脐附腰)
    属水,旺于冬十、十一月,色主黑,咸味入肾。外通窍于耳,出汁液为津唾。在七情主欲,在身主骨与齿。所藏者精,所恶者燥,面色黑悴者肾竭也,齿动而痛者肾炎也,耳闭耳鸣者肾虚也,目睛内瞳子昏者肾亏也,阳事屡而不举者肾弱也。肾有病腰中病,膝冷脚痛或痹,蹲起发昏,体重骨酸,脐下动风牵痛,腰低屈难伸。


 


    北方道教的全真派,有极负盛名的“三大祖庭”,而北京西直门外的白云观,则是全真龙门派的第一丛林。地处幽静,誉为“洞天胜境”,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羽化之所,也是现代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全真道是金代时在北方兴起,由王重阳创立,并拥有七位高足,称为“北七真”。其最初建立的五个教会,中冠以“三教”,即融道、释、儒三教而成。主张“三教一祖”,“教虽三分,道则唯一”,“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


    全真道义为“全其本真”,宗旨在“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故在修行上,主张“性命双修”,出家而不婚娶,素食且住茅舍。并倡导“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诚心静意,修真养性,达到精神上超脱生死的境界。做到“坚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如此长期刻苦 修行,方能成大道。


   继承王重阳後,发展全真道的是那横越亚洲腹地,完成万里雪山行的万乘国师邱处机。以他的修养和见识,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进行劝诫,从而遏制了蒙古兵的杀戮,减少中原大地的破坏,同时把全真道教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


 邱处机在全真道鼎盛期所主持的长春宫,即今日的白云观,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分东,中西三路和 後花园。中路是全观要地,依次为三清四御殿。邱祖殿、老律堂(即七真殿)、玉皇殿、灵宫殿、山门、棂星门。左右配殿楼阁,东西各有五个神殿。各个建筑层层叠叠,布局紧凑,古槐葱郁,碑石林立。

  白云观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完整的道观。其中贮藏有明代《正统道藏》及众多的文物古迹。


(本贴转自中国传统文化网,表示感谢)

丹阳神光灿 序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者,此世之常情。至于日击而存,不言而谕此上士之趣,实丹阳先生得之也。先生以先觉之明,开发愚徒,颖悟后进,其有不逮者又从而指示之,诚犹皓月流天,纤悉皆蒙显焕,心灯在体,热恼咸得清凉。先生又作《神光灿》百首,俾使歌扬,紬绎互相警策云尔。呜呼!先生其化人之心也深,念人之意也重。岂不若菩提宝树布清影于恒沙,般若神舟济尘劳于苦海者欤,姑以鄙言序其首。


大定乙未重九日筠溪野叟宁师常谨序

丹阳神光灿

昆仑 马珏撰

满庭芳

立门户内持

全真门户,清净根源,住行坐卧归元。
日用时时,擒捉意马心猿。常行无憎无爱,便施恩、先复雠冤。
下手处,炼冲和,修补有漏之园。

瑞气祥光深处,收神水﹑徐徐自没潺湲。
红锦蛇儿虽小,闲视灵鼋,两般混成一物,现元初、性月团圆。
恁时节,礼重阳师父太原。

立誓状外戒

专烧誓状,谨发盟言,遵依国法为先。
但见男儿女子、父母如然。永除气财酒色,弃荣华、戒断腥膻。
常清净,更谦和恭谨、无党无偏。

布素婪耽度日。饥寒后﹑须凭展手街前。
不得贪财,诳语诈做高贤。常怀慎终如始,遇危难、转要心坚,
如退道,愿分身万段、永镇黄泉。

重阳真人升霞以前

重阳师父,遇吕真人,养成神内之神。心起慈悲,不住开阐良因。
时时出神入梦,化人人、要出迷津。登州北,有布王曾见、海里腾身。

华表巨才高氏,在东牟、郊外或见其真。曾共南京,针李中都开樽。
当初幻躯在日,尚如斯、出现频频。况今也,得成蝉蜕、永占长春。

重阳真人升霞之后

重阳师父,预指南京,果然得赴蓬瀛。四假凡躯弃下,真性超升。
浚仪桥边出现,劝臧公、早做修行。垂教语,遮性命事大,名利休争。

更有丹州大薜,在终南、一遇端的分明。刘蒋张翁得药,身体康宁。
昆明池西人见,向空中、舞袖轻轻。因得道,做神仙,久视长生。

咏和师叔辞世

和公师叔,猛悟良缘,弃官纳印休权。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
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曾说活底神仙。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
经年忽然空里,便贻子、画钓诗篇。专诫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

谢咸阳王法师

山侗入道,远离巢窝,专心一志如何?决要烟消火灭,保养冲和。
谁知因而借宿,稍相违、便起风波。伤功行,起无明,怪劣诗曲嘲他。

蓦想从前自咒,比驴牛、象马驼骡。追悔无由,不免仿效廉颇,
专专负荆谢罪,望吾师、痛挞则个。琢磨过,免教真性、再见閰罗。

邀姚公书

山侗稽首,自别姚仙,思心度日如年。即此清清雨霁,遍润芝田。
伏惟神明协相,处安闲、法体翛然。钰如昨,荷寻常留念、书信相传。

辄有微言相恳,谭仙去、相邀鹤羽翩翩。傥若携云光访,感激难言。
些儿闲中闲事,待贤来、面罄不宣。山侗拜上,玄中玄,玉座前。

寄马行街董公书

山侗稽首,董公道伟,自违清论三岁。渴德之怀,笔舌岂能尽意?
伏想迩来法候,愈冲和、燕居无滞。子今则,处环墙养拙,毋劳齿记。

幸遇便风经过,把狂吟、只牍通为一寄。岁月堂堂,归去有如流水。
性命速宜了干,启处诚、幸恕僣易。山侗拜,董公道伟,及诸道契。

赠刘守初

道家活计,少说些个,清闲一味无过。并没攀缘爱念、俗事相魔。
逍遥水云自在,任东西、日月如梭。忺游历,便携筇趿履,顶笠披蓑。

不论天涯海畔, 地、如痴似醉狂歌。外即虽然疏散,内养冲和。
神丹一朝炼就,放霞光、万道非多。恁时节,礼拜风仙,直上大罗。

赠朱官人张书表

诸君听我,自有神京,垆中亦有蓬瀛。五色霞光,上下来往飞升。
识得水云活计,更无劳、足力游行。固性命,便般般打过,有甚闲争?

好事先人后已,守清虚、营养一点灵明。应物真常,自在动止安宁。
一朝功成行满,去朝元、云步身轻。真了了,似重阳师父,无灭无生。

赠爨公

蓬头垢面,秘奥埋名,颐神养气忘形。并没纤尘挂染,意静心明。
逍遥自然快乐,握玄机,修进长生。清闲处,管胜如火院,苦海冤坑。

卧月眠云弄斗,调龙虎,婴娇女奼堪凭。斡运飞金走玉,杳杳冥冥,
灵光一点来往,现元初、妙相身轻。乘鸾凤,指蓬瀛,路上前行。

赠权知微

因何绝利? 因甚忘名?曾观五岳真形,玉性如珠似印,灿烂光明。
从斯假躯识破,便灰心,更不劳生。寻出路,恐灵光一点,落在迷坑。

割断攀缘爱念,搜玄妙,无中捉个为凭。静静清清湛湛,杳默昏冥。
功成七还九转,挂仙裳、鹤羽轻轻。朝元去,指瑶台,阆苑云行。

赠骆先生刘石二先生

诸公学道,莫学奇怪,无为无作无赛。百不歌中四句,偈内持戒,
身心木雕泥捏,遇千魔、万难不采。常宁耐,常宁耐常耐,宁耐宁耐。

悟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关要自是交泰。常处真常,常应常静常在,
真常真欢真乐,现真如、超越三界。真无坏,真无坏,无坏无坏。

寄段录事孙助教道友等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如同千句家缘。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
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

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
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赠王知玄

见孙枷杻,妻妾干弋,惺惺灵利邪魔。蜗角蝇头名利,宠辱惊多。
寻思上床鞋履,到来朝、事节如何?遮性命,奈一宵难保,争个甚幺?

好伴山侗马钰,松峰下,逍遥醉舞狂歌。膝上琴弹,碧玉调格冲和。
垆中养成大药,现胎仙、舞袖婆娑。凭时节,礼风仙,同上大罗。

臧刘石公献石羊索词

枝山举鼎,射虎穿扬,难同般运青羊。悟得玄中玄妙,豁豁洋洋。
自然如痴似醉,远人情、风害猖佯。环堵里,且埋光隐迹,岂望名扬?

但愿人人似我,内行持、云水恣意飘扬。金木随波流转,火运炎炀。
自是虎龙交战,吐神珠,结正晶晹。恁时节,驾云轩归去,同礼重阳。



       道教的神仙系统,数量极其庞大,而且有逐步扩大之势。从理论上说,尊神皆由道气所化,而道气是无限的,无限的气可以化生出无数的神人、真人。同时,人得道可以成仙,仙可以由人修成,历代的仙真越来越多,使得这一队伍愈来愈扩大。除此之外,中国素来有功德成神的观念。那些生前为民为国有过贡献的志士仁人、贤达、烈士,在身后有许多人受到朝庭和一般民众的立祠祭祀,他们也陆续地合并到神仙的系统中来。这样,神仙队伍数量庞大,其成员来源不一,怎么样将这杂多的队伍排出有序的等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从创教以来,道教一直重视对神仙系统的综合排列和分出等级。还在东汉时,《太平经》中即已开始对神仙排序。随着魏晋南北朝以降,新出的道派越来越多,各派所奉尊神和祖师不一,对于形成统一的道教不利,于是有人开始对既出于世的神仙排序,比较有名的如《元始上真众仙记》,主要站在灵宝派立场上对当时已知的神仙作了排序,但系统性不太强。以后齐梁时上清派的陶宏景写下了《真灵位业图》,才使神仙系统井然有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陶宏景后,神仙的队伍又扩大不知凡几。经过长期演变,道教的神仙谱系,大致上形成了以三清、玉皇和四御为首的主神队伍,下属有各类仙真、神司的庞大体系。我们在下面还要介绍。这里只想指出,道教神仙谱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上人人都有可能成仙,代代都有人学仙,所以其队伍会越来越庞大。


       给神仙排序的依据是“位业”。庞大的神仙队伍如何划出等级、定次序呢?主要的标准是“位业”。业,指修道者的道行高低、贡献大小、内德厚薄;位指在仙界的位置、地位。凡业越优者,位越高。业与位是一致的。这一点,孟安排《道教义枢》曾作了很详细的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


       神仙的等级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一般说来,其划分成的等级有以下几种。《神仙传》区分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飞天真人,第五灵仙,第六真人,第七灵人,第八飞仙,第九仙人。《抱朴子内篇.论仙》分天仙、地仙和尸解仙(先死,再蜕变成仙人,一般认为是仙之下者,远不及白日飞升直接成仙)。王重阳等内丹家常将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个级别。一般说来,学道者的最高追求是升至最高尊神元始天尊所居的大罗天成大罗金仙。


(执笔人:劉仲宇)


(本贴转自恩威文化网,表示衷心感谢)



 

修真后辩


后序 


    庄子谓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盖以道本无名,有何可称?道本无形,有何可言?称且不可,言且不可,更何可辩?然世有称道者,有言道者。一自有称,则是非混杂,而道不真矣;一自有言,则邪正相争,而道有假矣。称道不真,言道有假,不是称道,反是谤道;不是言道,反是埋道。谤道埋道,塞修真之门,阻行道之路,为害最大,此予不得不强辨,以破其称之不真;不得不细辨,以劈其言之有假。辨不真之称,则不可称之道,学者可不难於渐悟;辨有假之言,则不可言之道,学者可不难於默会。难悟者能使自悟,难会者能使自会,此前后辨难之存心也。虽然,既有辨矣,谓之无言可乎?既有言矣,谓之无称可乎?既有称矣,既有言矣,犹辨不真之称、有假之言可乎?人亦称矣,我亦称矣;人亦言矣,我亦言矣;焉知人之称者真乎,我之称者不真乎?焉知我之称者真乎,人之称者不真乎?焉知人之言者假乎,我之言者不假乎?焉知我之言者假乎,人之言者不假乎?谁真谁不真,谁假谁不假,是在不称道、不言道者见而自知之,吾乌乎辨?悟元子再序。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著  

拳论      张三丰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2005-8-10 路迪民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
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
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
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
“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
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
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
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
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
《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
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
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
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
《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 , ;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
“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
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
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
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
“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
武禹襄打手要言


       武禹襄"打手要言"前面十段話,從"以心行氣"到"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完全是在解說"十三勢行工歌訣"的內容,後面則是武禹襄修鍊太極拳的要點。讀者必須細心體會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

 

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爲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歎息。

打手要言      武禹襄   

解曰:

       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痴”也。

       發勁須沉著鬆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鬆靜氣騰然”也。

       虛領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心爲令,氣爲旗,神爲主帥,身爲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解曰: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已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拔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動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

       往覆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岳,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動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

       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

       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歛入脊骨,要靜。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有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歛,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新华网东京7月15日电(记者吴谷丰)为期3天的日本第24届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15日在东京落下帷幕。日本将从选手中挑选参加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和北京2008武术比赛的国家队预备选手。

本届锦标赛从13日起在东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名选手参加了33个个人项目和3个团体项目的比赛,有长拳、剑术、刀术、南拳和南棍等项目,杨式、吴式、孙式和陈式等太极拳项目。年纪最大的男女选手分别是88岁、83岁,最小的男女选手都是6岁。选手们在赛场上激烈地竞赛,拉拉队在观众席上不时用汉语喊“加油”,比赛热烈而精彩。

在闭幕式上,中国传统武术代表团的10名大师表演了杨式、吴式和武式等5种太极拳,以及红拳、形意拳和八极拳等,博得日本观众的阵阵掌声。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理事长村冈久平对新华社记者说,日本从1984年起每年都举行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中国武术和太极拳在日本非常普及,全国各地有各种武术和太极拳教室,武术和太极拳爱好者约有200万人,日本国会议员还成立了“振兴太极拳议员联盟”。村冈表示,武术和太极拳爱好者是日中友好事业的后备军,他们今后将为推动日中友好关系作贡献。

一、放松的含义和作用

放松,就是演练时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紧张情绪或压力;肢体的各个关节、器官及肌肉、韧带等松弛、舒展。特别要十分注意松肩、松腰、松胯、松腿部,尽量以骨酪的自然支撑力把人立起来,一点僵劲都不要。动作轻灵柔和,从容自如,含蓄匀称,顺遂流畅;不急不缓,不散不滞,但不能软弱无力或随随便便。放松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目的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放松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

1.有助于消除疲劳,特别是大脑可以得到净化和调整,思维清晰。同时,四肢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统器官功能协调、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平衡,大大增强免疫力。

2.有利于气血经络畅通,达到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气滞血糖等副作用。

3.有利于动作转换的轻灵、协调,否则,就显得僵硬、笨拙。

4.便于内气下沉,上虚下实。既有利于身体稳固,又有利于发力扎实,因此,也可以说,不会放松,发力就不会有力。

5.有利于追求柔软,积柔成刚。只有松柔,才可生刚;没有松柔,就没有刚劲。同时,也可把练拳的过程作为品味太极拳深刻内涵的过程,加深对拳理拳法的理解。

二、怎样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第一.要思想人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第四,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第五,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本贴转自太极拳门户网)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内功训练的。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肢体的运动而已。太极拳内功的表现是:“棉里藏针,棉里裹铁,身如百炼刚,发劲似放箭,无坚不摧。”有内功者,极柔软然极坚刚。无内功的人,非软即硬,失之于偏,而不能刚柔相济。内功是人体内在功能的强化和能量的积聚,内可强身,外可御敌。真正的内功是内外合一的功夫,所谓形神意气力是也,而非内是内外是外。俗话说:内外合一,鬼神难欺,只有内功备方能拳艺成。犹如丹家所说:“内持金丹,外显金锋”。

  马杰先生曾经说过:内丹功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内容。太极拳内功与丹道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史资料看,各派太极拳与道家多有接触,如姚馥春先生之太极拳,学于友人汤士林先生。“汤先生河北清苑人,十一岁时,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居山中八年,技艺乃成。其十三势与今之南北治技者,大同小异,惟太极长拳不惟名称各异,其用法及进步之速,尤非十三势可比。”(见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关于太极拳长,笔者正在整理中。)所谓的太上道诀,即内功心法,抑或丹诀,如“无极歌、太极歌”等。就连陈鑫先生在其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大量的引述了内经及丹道内容。可见丹道与太极拳的不解之缘。不惟太极拳,就连宋氏形意拳和苌氏武技中,也都有丹道的内容。更见丹道之于内功关系重要。当然,亦不是每个太极拳的修炼者,都要照本宣科地学习丹道,或者必须修炼丹道。但是,最起码要明白丹道,或者说需要了解丹道。通过了解,可以借鉴丹道的方法,更好地促进太极拳内功的修炼。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根据师传的姚馥春先生在乡原传的传统内功训练方法,并参研前人经典论述,及本人体悟和理解,作以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 太极拳内功与丹道的关系

  丹道是道家借鉴古代炼丹之术,进行内修的方法,名之为内丹术。换句话说,丹道是道家进行身心修炼的方法,亦称之为内丹功。道家的丹功修炼分天、地、人三元丹法,有“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三层境界。道家称炼内丹为修道,炼内丹者为丹士。道家修身以悟道,丹家修道以成仙。丹道有二家之彼家丹法和三家之龙虎丹法之说。丹道总的可分为三家四派:即阴阳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其中,阴阳丹法又分为自身阴阳和彼家阴阳,所以称之为三家四派。

  全真道北宗修炼多修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俗称之为净修派,清净丹法通于释家禅宗,以静坐炼性入手,凝神聚气,河车运转,近似于气功中的静坐周天功。全真道南宗多传同类阴阳的丹法,俗称之阴阳派,同类阴阳中男女双修的称为彼家丹法;用鼎器者,为三家之龙虎丹法,所谓鼎器者,灵父圣母,乾男坤女也,童男童女又称之为琴剑。虚无丹法又称天元丹法,由无为入手,是修炼虚空阴阳的丹法,俗称虚无派。无论哪派丹功都要炼神还虚,最终追求的不过一“虚”而已,炼虚以合道。由此可见,“虚无”乃是丹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内丹功,乃是道家吸纳了古代的“吐纳、导引、调息、静坐、周天、辟谷”等多种功法而成的修炼方法。但道家的修炼只在“穷理尽性以至于立命”。道家丹功的修炼,重在内气的感悟,抽坎填离,阴阳交媾,循经周天,采药还丹。而拳术除尽性立命外还要用,拳家的修炼以立命为基,而以用为本。拳最终用的是劲而不是气,所以拳功的感悟主要在劲的上。
  拳者虽然可以修内丹,亦可融丹于拳,但不能象丹士那样静坐孤修,或者一味地死站桩,拳不仅要站着炼,更要动着炼。因与敌交手,进退不定,瞬息万变,敌不由己,不容半点主观想象,也不给你循经运气的机会,机势断续一瞬间,转瞬即逝,失不复得。因此,拳要“意到气到力到,”一闪念抑或条件反射,“发劲似放箭,”出手便是。

  其实,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的本身,就比一般的内丹功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太极拳本身就是经过无数的前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融会了内丹功的内功拳,只要按照太极拳论的要求和拳的要领去做,自然就会得拳中要求的内丹之功。大可不必单求丹功。循经周天之法之法,虽可修成内功,但掌握不好,易于出偏。不是主观想象空运意念;便是意念过重,凝滞气血影响身心健康。真正适合太极拳的内丹功法,莫过于清净心法和虚无丹法。净心则静,虚则生灵,虚灵清静则生慧,慧生意乃真。意真则内气鼓荡,神意合一,形神不二。虚静之为感悟为主,不必去考虑具体的经络走向,没有思想负担,不犯执着而不易出偏。《易外别传》曰:“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所以有所谓:“昔日遇师真口诀,只是凝神入气穴”,“参透阴阳道乃成,证得虚无便是仙。”《听心斋客问》中也说:“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步,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孔德先生更是开宗明义地说:“所谓丹成,也无非就是精足神完气冲,三者混而为一罢了。”意即精气神合一之谓,丹道不过如此而已。练拳虽需要养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纯养生。拳乃是健武一体之学,拳者要有正确的认识,内功修炼不是成仙,惟求理明法正,勿求神功秘法,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玄学。更没必要把丹道弄得神乎其神
二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 关于太极拳内功修炼,从武的角度讲,务要融于拳,但又不仅拳中,工作生活皆可练功。内功是理法、心法、形法、气法合一的产物,四者密不可分。首先是要明白道理。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穷理”,理不明则事难成。其次是要调整好心态。即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也就是所谓的“尽性”。其三是姿势要正确。即方法要科学,符合动作要领和规范。其四是要呼吸顺畅。即合生理顺自然,自然而为。所谓的功有内外之分,更有筋劲骨力之说。内功洗髓,外功易筋。内功者,内劲也。外功者,外力也。无论内功外功,都不能离形而为之,形是载体,功是基础,而招为用,“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所谓形神意气力是也。所以,真正的内功乃是内外合一的功夫。为精练简述,笔者作歌诀一首,与同好者共研: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沉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内功修炼成功与否,关键是方法要正确、科学,其次是火侯掌握要恰当适度。凡事皆有度,所谓火候即恰当适度,就是不要超过度的范围,恰倒好处。所谓的内功修炼,不过注重内在功能训练而已。太极拳做的是圆运动,求的是整体协调,练的是松弹劲,用的是抖颤劲。但无论什么劲,都是整体松紧协调运动的结果。运动离不开松紧,内功修炼亦不能离松紧而为之,松紧训练才是正确科学的方法。关键的问题是对松紧认识和松紧把握。

  最近研究松紧的拳家和文章并不少,但真正明白松紧,并能把松紧讲透的并不多。在《武魂》杂志2004年第4期上,韩竞辰先生发表了“三分钟学理”的文章,首先肯定了松紧训练方法的科学性,“由力的本质,而决定了在客观中最终只有归结‘松紧’问题上。”但文章又说:“由此而得出‘松紧’的把握是中华功夫的一大标准与特征。这个学理通用于任一行为。亦同样是可以证实的,也同样屡试不爽!”最后结论为:“强调松紧的训练方法,只能产生力的增长作用,与‘劲’终身无缘。”韩先生的文章自相矛盾,认为松紧是中华功夫的一大标准与特征,又说松紧只能产生力,不能产生劲,从而把劲排除在了松紧之外。不知韩先生所说的标准与特征是什么?那么试想,没有力能有劲吗?如内家拳中说的“整体力和整体劲”就是一码事。“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内家拳所说的劲,不过由内在松紧而产生的松活圆润厚重之力而已。
 
  从文中看,韩先生所说的劲也不过就是整体合抱之力而已。其实,太极拳的“松紧”训练,严格的说来,与常人所理解的松紧亦是有区别的。拳中的松紧训练,实际上是筋腱的拉伸和缩合训练,也是一种形体的膨胀和收缩训练,练的是筋腱弹性和韧性。应该说膨胀与收缩实际上都是紧,这种紧就是在伸缩筋腱,并使之变长变粗,而非在锻炼肌肉。所以拳彦中说“宁练一分筋,不练三寸肉”,就是这个道理。紧实际上是在松的两头,真正的松则是在紧的中间。只有把筋腱拉伸开了,才能做到真正的松。松紧训练的目的,不是要练出多大笨劲,练出多少肌肉,而在于通过肌肉筋腱的伸缩训练,增大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通过慢松慢紧产生浑厚沉实的力量;通过瞬间的松紧产生瞬间的力量,最终形成动不见形,松紧瞬变,虚实不定,刚柔随意,劲由内换,可快可慢,力出瞬间。“松紧”无论快慢,都是一种能量的转换。但要想真正练好松紧用好松紧,掌握好科学的松紧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太极拳内功的松紧训练,决不能象一般人那样,盲目地一味地松一味地紧,如此练法,就真如练韩先生所说:终身与“劲”无缘了。正确的松紧训练方法是外形不动,而内动。可利用拳中的各种动作或桩功,(初学者最好采用混元桩,或称浑圆桩、抱树桩、抱球桩。练熟把握之后,即可把松紧训练融于拳中。亦可随时随地练习。)在外形撑住不动的情况下,即所谓外静而内动,随着呼吸而做整体的内在松紧运动,吸气时形紧长身,呼气时形松身胀,整个身体膨胀犹如充气加压,收缩时如坚钢似铁石。此时的训练,什么都不要想,只求精神高度放松,千万千万不要主观运气引气导气,更不要去考虑什么经络走向,也不要考虑呼吸的长短,只是静心体味感悟身体内在的变化。久之呼吸自深,随功夫的加深,呼吸自能入喉,气自落丹田,气随呼吸升降,自然会感悟到前人所说的各种气感,呼吸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变得深、长、匀、静,自然呼吸可自然地变成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充塞周身骨节间,呼气时自感直下涌泉,自然得呼吸以踵之功,此即所谓“气由身外求,不气而气,气不求而自得。”到此程度,内功训练已经入门。

  下一步训练即是提高层次:一是反向松紧训练,即吸松呼紧,把呼吸和松紧反过来练。二是随意松紧训练,即在呼吸的任一时段松紧,也可在松紧的任一阶段呼吸,亦可在形体任意动态下。最后是闭息松紧训练,即能在不呼不吸时任意松紧,这是内功训练的最高层次。没有经过上述松紧功夫训练或没有明师指导的人,千万不要盲目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差,造成憋气胸闷等后果。所谓的闭息,即“龟吸之法”,一呼一吸谓之息,因此闭息也称止息,而非故意憋气不呼吸,是一种高级的内功修炼方法。练到能闭息随意松紧者,能气贯毛发,松紧瞬变,松能透五脏六腑,亦能紧若金刚,松紧随意,气不运而自运,屈伸自由,进退电闪,刚柔不定,虚实瞬变,化打合一,发力无坚不摧。至次地步者,内功训练才算完成,神形合一,形意自合,不撑自撑,不松自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似松非松,松中自有紧意在,外柔内刚,松弹沉实而又轻灵,遇力则应,应物自然,劲力冷脆。此即所谓“由命而性”。


      上述方法乃是实践体悟所得,绝非文字游戏,亦非背两句丹经道诀所为。做任何事,不仅要方法正确,还要科学恰当,松紧也如此,不过内功修炼所借用的是方法而已。任何方法都不过是目的的手段,犹如过河之舟,过河要弃舟,决不能背在身上当包袱。火候的掌握,乃是心灵的感应,火候才是我们长期要追求的内容,抑或技术。犹如酿酒,同样的原料和设备,火候(温度和时间)掌握不好,质量不一数量有别,若火候过度,不仅质量不好,酿出的反而不是酒,却成了醋。不是说醋没用,只是成本提高了,所用非所求而已。笔者所述虽有师承,亦不敢谓正宗,不过真实而实用罢了。
  无论什么方法,只有人人都能做的才是科学的,真实的。真者无玄,试者必果,验者必正。每位学者都要勤于实践,反复体悟,多动脑子,用心去练,不可急于求成,只要把意念放松,呼吸自然,心意合一,形神合一,松紧随意,功到自然成。最后为君点破题中谜:“千金难买缩筋力”,无论内家外家,当然不仅仅是爪指力(整体的松紧伸缩)!愿天下所有求真功者终有所成!


(本贴转自艺术中国)

[ 作者:南怀瑾;转贴自:卓易管理网]





 编者按:本篇讲记原为南怀瑾先生在1966年于立法院之讲演,由学生们当场笔记整理而成。据师云:此文只是当时随意谈话之资料,疏漏甚多,并不完整,故登出涉及很多太极拳的拳理原则,故登出以为读者之参考。


                                       缘起


   太极拳协会会长立法委员韩振声先生,曾经以「太极拳与道功」这个问题来问我,所以就我个人年轻时学拳的经验提出来与他砌磋研究,我们一致以为学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由于那次相谈得很投契,后来又应他的邀请于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会议室做了此次讲演。当天报纸刊出的新闻,误以我为国术家相称,实在不是事实,只是觉得国内的武术精神,与日俱衰,令人忧心,正如今日中国文化之亟亟待兴一样,而返观太极拳在欧美各国则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国外寄来的拳姿照片,却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讲演的机缘,贡献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高明,并以阐述我中华文化中武艺精神内涵之一般。


                                   一、习武经过


                                        童年


   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六至十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启蒙


   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访师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俱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比赛


   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舘,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我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二、访道经过


                                        剑仙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入川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撚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遇异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羡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服饮,若中了毒,道家并有解此毒的药。当时私自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


   后来请王青风老师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讶地问他何以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这时他的大弟子亦在旁边,这个人也是道士装束,我亦请他表演,但见他用鼻孔吼气,便看到他站立之处,周遭山土转即成尘飞扬。此二次表演都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异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学」闻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学问、见识广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见,其所著作的「厚黑学」,如其所说:「拨开黑的,让人见到真正的。」旨在讽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时候,就说在附近赵家仑乡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得到武当内家武功的真传,轻功已经到了「踏雪无痕」的境界,如果随他学习,只须三年的时间便可有成就。因为这位老人的师父籍贯浙江,所以亦欲授一逝籍弟子以报师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愿为引介。


   于是我们坐「滑杆」下乡去拜访,相谈之下,连称「有缘」。老人见我对于飞檐走壁之事,心存怀疑,不大相信,他洒然一笑之后,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老人脚上穿的一双白底新靴,一趟回来后,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时,未见拿架作势,洒然来去自如。他又问欲见走壁的身手否?随即见他张臂贴壁,亦未有任何架势,人已离地拔高,笑说:「你现在相信吧!亦愿学否?」并称说学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诀,归纳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需广场,仅楼阁之上,即敷应用,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我当时考虑再三,复因恐怕自己志趣不专,弄得百事无成,故只得婉辞。后一路代觅可传的人,却没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挂念遗憾。


弃拳学禅


   后来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极拳幢涞氖苁剑桓詹蝗幔欢恳桓龆鳎抛趴梢灾氯怂烂6偈备芯醯教仁寡д馓兹娜嗣挥械赖滦扪诵悦绾瘟说茫∷源哟似谎Вㄖ狙ъ诙脶冶展厝辏恢庇肴怠能勉强记忆的是杨家拳之姿式,若演练全套,则因荒疎已久,颇有勉强之感。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春秋法家韩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武功的根源,首当追溯到我国五千年前深远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为武,即已阐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后世学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学文亦是如此,这也是使我弃武学禅之主要动机。以上是我学武的经过,同时亦足证明我并非所谓的国术家。


                                 三、漫谈练气与武功


   各报章杂志近年以来太极拳等武功,刊载了不少研讨的文章,而其说法也颇不一样,例如有的说少林拳系达摩祖师所传,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学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面的是非,并无多大价值,不必多加争论。事实上中国的武功,溯其渊源,早自先民之初,人类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谓人与天争,人与兽争,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相互争斗的生活演变中,即是产生武功之源。


                                        渊源流变


   春秋战国时,中国武功已经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进展跟时代、经济、文化等等时空背景有极密切的关连。春秋时代,各国相互征伐,战争用车用马,崇尚车战、马战,而步战却很少。汉以后车战已然绝迹,而只盛行马战,再往后,武功才真正发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长枪作战。原始作战,取材简易,故兵器中,棍称「百兵之王」。以后在前端套一利器,演变成长枪、大刀等等。因之又转以枪为「百兵之王」,而称剑为「百兵之贼」。因为用剑对敌全赖巧劲,亦近于取巧。从人类文化在这方面的演变,就可看到武功进展的轨迹了。


   迨至两汉以后,兵器已由棍棒发展到长枪、大刀,此亦时代之趋势使然。而作战时采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后之事,较早的南北朝时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自印度来到中国,息隐专修于少林寺,直传心法,尊为禅宗之初祖。而他在当时曾否谈及武功方面的事实,现在已然无法考据,凡找不到证据的,难免有被后世的人假托附会的嫌疑。佛教早盛于印度,然在印度先于佛教的宗教还有婆罗门教;打坐行功方面,则有瑜伽,讲究练气修脉。印度之原始文化与中国道家修炼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达摩祖师来自印度,当亦可能精于这类武术。至于瑜伽之练气练脉,动作极为简易,只有几个基本扼要的动作,明白了以后即会做,但是易学而难精。如果与中国道家的功夫比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种,瑜伽则可分类成数十种。一般人认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治瑜伽、道家于一炉,融会贯通而传下少林武术。如传说中或许可能有此一举,但这只是强健养生之道,并未涉及到禅的内容。而纵观少林一门的诸多武术的创始来源,有的类同中国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于佛,或入于道。有的是触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后,政府则不加深究,可获逭贷。总之,出家人中,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有江洋大盗,亦有百战将军,纷纷退隐佛寺道观之中,闲来无事,舒展拳脚,授徒开班,于是逐渐形成少林门风,亦并非不可能,故不必视后来少林的诸般拳术,尽是创自达摩祖师一人。


                                        内  家


   如一般所谓的「内功拳」,历来的说法亦是传自少林。我国武术的内外之别,武术上有两句成语。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说是言简意赅的说明,如南宗的白鹤拳,即是内家(内功拳)的一例。这是武当拳术,根据少林的演变,而衍成南宗诸拳,南宗即「内练一口气」,亦即练气,动作不能粗猛,此亦渐渐演变而来,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张三丰这个人,史上记载未详,且有矛盾,究竟有无其人?近世考据学家,颇为怀疑,但据我的研究应该是确有其人,且为道家。因为历代作史书的人,多为儒家,儒家的习性往往排斥释道两家人物,尤其在武术上有成就的人。或许因此在历史上就起了争论,也未可知。然而张三丰究竟是不是太极拳的创作者,则不必多言,试观历代道家有一种倾向,如老子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从不爱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于发表而公诸社会,或造福大众,或为利一己。中国人的习性则相反,学养愈深,武功愈高,即隐姓埋名,隐迹山林,不愿为人所知。这种对于「名」或「利」的不同观念,正可诠释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别,而中国文化中尤以道家最为明显。明白了这个关键,也就可了解无由考证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授、少林拳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乐以后,少林寺成为一大丛林,张三丰为明代道教新兴革命的一派,当时天下的各路流派,都归向他,拳术内功,有一得之长的,咸归功于张三丰,好像今日的种种创见,皆亦引证国父言论,天下之名也都归之于国父相似。所以如今欲寻流穷源,追究根由,恐亦难获结论,徒耗精力而已。


                                        长  拳


    少林与武当两派有什么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环境迥异及生活方式不同而来。北方多陆地,南方多河川。北人善骑马步行,南人好驾舟游泳,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于是影响武术的型态也有所不同。以我个人所知的经验,少林多大架式,长拳远打,大开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质一样。如北方黄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经见过北方有一种练腿术,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练功夫走路,都要踢脚而行。原来是因为争斗一旦落败时,必夺路而走,此时把泥沙踢起则烟尘滚滚,犹如现代战争中的放烟幕弹一样。


                                        短  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环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好像在广东,就流行一种「船夫拳」,实际即是少林五种拳中之龙形拳的综合。练时两腿下蹲,死死板板。盖在明朝时代,倭寇骚扰我国海疆,我国训练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则为在陆地上使用的武术,陆地平稳,但波船动荡,不宜使用。)得先拿稳身桩,才免受海浪摆动颠簸。所以就另创招式,如此渐渐形成闽粤间短打之风尚。天下万事,其最早的源头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来,则因地域及时代有所不同而因应演变成不同型态。因之武术修为实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倘使徒作门户优劣意气之争,那实在是可悲又复可怜的事。


                                        因  人


   武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空间的影响外,再次个人体形、禀赋。更是重大因素。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盛行,为一般大众接受,无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长寿之道,都可藉此活动筋骨。亦因这个原因,男女老幼都练,于是拳势越来越柔化。时至于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说句笑话,可以说是在跳中国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乐节拍来练的人,足见时代在变,文化也在随时变易中。


                                     易经与太极拳


    一般文人学土,因为体弱多病,而去练太极拳以强身,本来是很好很适当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创立太极拳是来自易经的说法,牵扯到阴阳八卦上面去。太极拳到底与易经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从,但无多大实质的关系,如欲以手形分成阴阳,配合两仪,即以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等等,似嫌理论空洞。「太极」的名称,并末见载于易经本文,而这名称的出现,至少也是宋朝以后的事,因为易经太极之说,是宋朝理学家所倡,唐以前没有。而太极一名,最早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学家便以太极假借作他们学说的根本依据,进而以阴阳、八卦阐扬他们的学说,故有「太极拳」的名称,也应该是宋朝以后之事,这是不会有错误的。倘说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并无不可,但将那些易经理论上之事,加之于太极拳则不免多余。易原为群经之首,放诸四海皆准而弥纶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无止境,但若牵强,将精力虚掷在研究其与拳术的关系上,似有偏离武功实际之嫌。


                                        高矮桩


    太极拳尚有高桩矮桩之别,但练拳目的若在强身,则高、矮不必在意。反正筋骨做活动,终强过于不动,高矮任各人自便,不必强争何者为优为劣。若执定高桩神,或矮桩妙,方可以长生不老,则古往练太极拳的人不知凡几,到如今都已一坯黄土,还有什么高桩、矮桩之争呢?


                                       由浅入深


   总之,做任何学问都一样,无论是:打坐、修道、学佛、参禅、做内功,先不必好高骛远,侈谈高深理论,成仙成佛都暂不必谈,但修养到在世无病无痛,死时干净俐落,一不累己,二不累人,这已是不易,且慢奢望成仙作佛,学太极拳亦然,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实事求是,从基本上做起。


                                        时  地


   现在就韩振声委员所提「道功」方面的事,来加以讨论。很多人一清早就起床练太极拳,这在台湾也许是一件危险的事,我们知道中年以上之人,在台湾有四种难治之症: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症、关节炎。这四种病,在台很难根治,如果作易地疗养,如至美国、日、韩气候不同或可称有助益。在台何以难治呢?试以拭擦铜器为例,在大陆拭擦一次,光亮耀眼,可维持二个月不变黯,然在台湾则拭擦的隔天,即开始黯淡。又曾经以洗油管的方法,问一汽车驾驶员,在台湾与在大陆有何不同?他说大不相同,在大陆用水一冲即可,在台则需钢刷窒矗偃宄伎桑嗖幻魉浴J翟颍ㄍ灞Φ海蝗绱蠛V幸灰侗庵郏掌心诤K姓舴⒌乃蝗缭杼弥忻致却螅侄嘌畏荨J韵氪υ谡庋乃校缙鹆啡飞詈粑趺椿岣媚以,在平地沿海的地区行之,则未必健康延年,反而容易致病,真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之感。这是我个人之看法以及经过种种实验研究后的结论。


   台湾的气候,因为经纬度不同而受太阳之放射线强弱亦与大陆两样,因此在台湾习拳,就不需要太早起,深呼吸也不必太猛烈,除非气功真练到家,可以不在乎这些,(因练好气功的人,在呼吸时,全身毛孔能配合适应。)否则,用一般老方法在台湾作深呼吸,应该加以修正才好。这是我四十年观察实验所得,大致或许可以不差,尤其在台有习拳、或打坐、或练内功、或练气功、或练太极拳,久了而得病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这点。


                                        练  气


   其次,练太极拳有一方法问题,亦是一项事实,无论学道家或佛家打坐,曾经打坐过的人,就可体会到身体内有气机。道家的理论,说人身为一小天地,这不是虚言,这就涉及到「练气」。无论是印度之瑜伽,中国之道家气功,皆以鼻练气。世上最好之药物,就是自己做气功,而且鼻器官为自己所有,空气也不必花钱去买,可惜的是,在千人之中有九百九十九人,对于练气之功,不肯持之以恒去学,到了年迈力衰,百病丛生,也就真使人爱莫能助了。


                                       任运自然


   如果持之以恒,气功练久了,就可知道使人健康长寿的,并不是对外界呼吸空气的功效,乃是因此促动自身生命本能的动力,这好像是可燃之物不能自燃,还需要假借引火的东西或方法去点燃它,我们练气功作呼吸亦是此理。中国道家所说的「气」,一如今日科学所说的「能」,且还不是较低层次的「电」。以气功的方法作练习,久而久之就自己会感受到气机的发动,而且亦专一定之轨道可循,大家常常谈论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事,有的或者是受了一些小说上所渲染的影响,也跟著去做。其实任督脉不可用意去打通,应该在静坐时,万缘放下,将个人心中种种思想观念越摆得开,越能通之于自然,这是所谓气功修练的基本要点。一般静坐打拳的人,多用观念去通,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有一个很好的譬喻,以车轮的转动来比方气机的转动,如果把一个车轮离地架空起来,放松刹车,这时车轮不着于地,也不着于他物,只需轻轻一拨,即能灵活运转,轻快无滞,倘使内用刹车掣住,外有砖物挡住,欲其转动则非常之难。我们身体内的气机时时都在运行,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尚未死亡之前,就本其轨道在运转,可惜的是,大家因忙于外物的纷繁,不能精思反察于内,悟到这个原理。试看一个人于疲惫时,渴望歇息,一经休息,气机即藉此循轨道而运行,疲劳尽去,精力恢复。打坐亦可看作是在半睡眠状态,不醒不寐中,由此至少可了解到如此这种状况,能减少生命力的耗损,而延长使用生命力的期限。亦即是得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但并不是得之于外来的增添,而是原有本身内在的力量,获得引力而生发,循其轨道,行健自强不息的缘故。所以任督二脉的气机,务使通畅无滞为第一要点。


   一般都知道须打通任督二脉,但何以又不易打通呢?原因有多种,但大多数是因在打拳打坐时,脑海中存一欲打通任督二脉的念头。此一念头,就无异是掣动身内气机的刹车,使气机停滞于内,或又因外缘的纷扰,使停滞于外,既住于内,又住于外,必知其阻碍涩滞,故亦有打拳、打坐、练气功,致红光满面者。大家特别注意,要知道这种红光满面,并不是好现象,很可能是气血上滞,容易患脑充血而致命,莫错以此为是无疾而终,而外行地误会称誉之为「有道之士」。其实真正气机通了,非红光满面,中国人是黄皮肤,应是黄光满面才对,但非黄胆病之黄,这也要分别清楚。


                                        风摆梅花


   前面说过,拳术有高桩、矮桩之别,其实先不必泥执高桩或矮桩,功夫到自然都会。目前有很多老年人以练拳作为促进健康的休闲活动,且贡献大家太极拳之一项基本动作,亦就是内功的「摇」。什么是摇?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这叫作「风摆梅花」,名字极富诗意。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因人施法


   仅以练气为例,同样是以鼻孔呼吸,但仔细分析下来,其方法有三百九十几种之多,印度的瑜伽练气有多种方法,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时是否缩小腹等等,当因人而异。所有方法可以说都对,只是学的人各有禀赋,而应该重择慎用,像年青健全的人与体衰病弱的人,其锻炼的方法固应不同,如果用错了,反而会缩短寿命。这是应当深切了解及遵守的,学佛或学道,都应一律视为禁戒,如道家有的讲究守窍功夫,所谓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就宜依各人自己体质而行,不可盲练,假使高血压者去守上丹田,或守两眉间的一窍,那么就将促其早日「归天」,又妇女如果守下丹田,久之则易酿成血崩等病害。故所有法门皆应因人施设,不可一概而论,这是基本原则!郑sp;        气机行道


   其次,我们人类的躯体,大约可以在概念上分为上下两截的结构,横膈膜位于中间,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画神仙,往往身背葫芦、即象征有上下两部。譬喻人身的气机分为上下两截,道家称阴阳。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种行天。以中国阴阳学说看来,则相当为五行,又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央滕蛇勾陈,种种玄论,无非引证人体气机之流行有五个道路。


                                        死理学


   说了半天,或有人问:「气机究为何物?人身上究竟有无气机?」有些精通西方现代医学的医生朋友曾来研究,现代西方医学不信佛道丹田之说,他们据依西方解剖学上的知识,并未在人体解剖上见到丹田这一物质器官,因而否认有丹田的存在。西方科学实证方法自有其求真求实的独到之处,但科学随时在进步,也随时在推翻以前的结论,我们亦不可随便认定他们实验的结论都是对的。现在的中国人,有一种时髦病,就是「科学迷信」或可称作「迷信科学」,这种迷信有时比任何事物都难破除。我们应该知道,西方科学的解剖、是以死人为施行手术的对象,而「丹田」这个东西,要在人生命活着时,才会有气机作用,人一旦死亡以后,即失去此作用。所以他们所谓之生理学,客观看来,实在只能称「死」理学而已,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宁可相信科学唯物的、暂时的推论而不相信有功能可见的丹田,岂不是迷信科学。


                                        活解求穴


   况且中国在古代已有解剖,而且是解剖活人。有史迹可考的汉王莽,就曾集全国太医、尚方以及巧屠共同活解死囚,在当时已能探知人身三百多穴道。人体三百六十余穴中,仅有一、二十个穴道尚未能确定,那也是因为当时这些医师,对于这种惨状,目不忍睹而未竟功、后来到元初,宰相耶律楚材是个博通道家、佛家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问的人,他曾经在战场上将垂死的人,作气脉的研究,而将三百六十四穴全部确定,乃依据所得的结果铸成穴道铜人二座,将穴道表现在铜人身上,详细备至。该二铜人经历代传至民国时,仅余一个,我曾在自流井看到过,东瀛日本曾有相当研究,近年台湾也已有仿制。


                                        气机天然


    人身气机,乃自然之流通,一如地下水亦有必然之水路,每一水路各自形成一轨道。试将一杯水,倾倒在桌面,即可见到这水向四下散流,而水的流向自会循一定的路线,人身内的气路亦是一样的,各有轨道,各有自己的路线,我们不必用自己意念去另辟道路。中国医经中曾讲到过十四经,习静坐而坐久后有所成的人自能体会得到,果真已通经脉之人,不必使用意念去驾御,他的气机会自然流行,于十四经络自行流注。有时在不知不觉间,气机自己起了动静功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在气机的动象中,发现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动的原理,亦即自身中十四经脉气机动的原理,且循其轨道运行。故太极拳亦可视为「练气」之功,久之可以练至「胎息」的境界,而普通人身体上下为两截,相隔不通,呼吸仅及胸腔,久练之,渐渐可达丹田。


                                      生命力之衰


   中国道家、印度瑜伽,或密宗的理论,都会谈到人类关于「死」的问题,无论男女,每一人的死亡,都是自脚部开始,道家深明此理,故训练「息息归踵」,所谓「真人之息以踵」,一般解释「踵」为足心的「涌泉穴」。试观婴儿躺在床上自玩,经常是活动他的双脚,而双手反而很少活动,后来渐渐长大,仍然爱跑、爱跳,双脚好动,中年后一变,却爱坐喜静,反而讨厌年少好动的人,殊不知他半身活力已消减,下身等于半死状态了,所以倦于活动。再看老年人,坐时更喜将两腿跷起高放在桌上,才觉舒服,这表明下部生命力已大衰,两脚易冷,老态呈现出来了,若老年人能脚底发烫,脚下有力,则是长寿的征兆。又看胎儿的呼吸用脐,丹田在动,婴儿呼吸虽用口鼻,而丹田仍还自然在动。到了中年老年,丹田的动无力而静止,改变位置,上缩至腹、至胸,再至喉至鼻,最后一口气不续,鸣乎哀哉---就此报销。可见生命力之衰亡,是由下而渐往上,逐步衰竭。我们做气机功夫或练太极拳功夫,要「气沉丹田」,使气机畅运无滞为要,这是健康之道。然而应该用何法下手,则须看各人的资质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四、太极拳法要简介


                                        姿势务准


     现在再转入本题—「太极拳与道功」。但须再声明我不是国术家,对拳脚一项,已根本搁弃,日常亦惟静养打坐而已。现在仅就往昔所得的体验,作一概述。练太极拳,姿势很重要,若姿势不准,则效果不显著,对强身如此,对防身亦然。但倘使外家拳姿势练得好,学少林拳亦一定准,若从二十岁左右开始练拳,则对「高桩」「矮桩」不必太专,越专越吃力,受不了如许苦楚。回忆当年练拳时,对于每一个姿势,一摆即半小时至二小时,且用一面大镜,照着矫正身形,身形正确后,再配合气机来练。太极拳有杨家、陈家、吴家等等,达七八家之多,无论练那一家的拳法,姿势务求正确,太极道理,浑身各部都在画一个圆圈。譬如有一姿势出手,自足跟沿膝盖,达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关节都在活动,轻微地画圈,势正圈圆,配合人体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态,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杨家太极拳,流行最盛。因为当年在北京学习太极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谓士大夫阶级,自然这些人都已届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觉体衰之可怕,为了强身健骨,增进健康而锻炼身体,就学太极拳,如此轻摸慢转活动筋骨而已。于是在练时,便随兴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为可以了,后世不明白这种情形,对于姿势的务求正确这一要项跟着都忽略掉了。


                                      五  空 


    其次,学太极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练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但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


   再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


   其次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说,是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马上功夫。试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载于其上受摇动,必足跟与前掌之间拱起,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以上为五空的道理。


   复次,学太极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说的「精」「气」「神」,所谓「炼精化炁,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极为重要。一般练太极拳不得要领的人,多没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势准确后,双目应注视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无论为了强身或防卫退敌而练拳,不如此炼好精、气、神,效果是不会显著的。太极拳每一神态,都异常重要,姿势准确,气机配合,五空做到,精气神自然揉合,这样练去,必获得它的益处。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导引,导引则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导引,亦并非如此解说的。


                                      气何所之 


   或问呼吸进入后,是否应注入丹田,或灌至某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用车轮加刹的譬喻说过,气机刹住,反而不能到达。现在再作一个有趣的譬喻:试想人体皮囊,就像一个气球,我们将空气灌入气囊后,要让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点不动,试问可以做得到吗?行得通吗?只要如以前所说的要点去练习,一切合度,那么气从鼻腔进入后,自然运行灌注全身,岂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要妄立名辞,妄加解释。当年老师教导时只说出气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时嘴唇撮起,如吹箫的样子比较好,进气时闭口用鼻孔吸入,至于气至何处,可以不问。因会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份,每一细胞需要气,没气就死亡。所以气无法停留丹田,而此所谓停在丹田间又有何好处呢?大家不妨再参参看!


   人到了中年以上,即不再练少林拳,而转做达摩功,改修静坐,这亦是必然的事。至于内功,宜采用道家或佛家的方法,姑且不谈,反正都走此静坐的大路,倘使到了四十岁以上,还踢踢蹦蹦,久了或者反而发生弊病。众生是可悲的,当人类思想力最充沛的时候是在五十余岁左右,这时也就是思想智慧达到最高峰的时节,(体力充沛则在四十多岁。)可是一如苹果在树,刚一成熟,即刻自然落地,走向下坡路了。所以佛家看众生是可悲的,生命无常短暂。不分东方人或西方人,于内功、医药,用尽方法想把生命拉长,多活几年,到头来亦是枉然。永远长生不死,实不可能。但能活时健康快乐,临去时干净俐落,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你说是吗?


   韩振声委员曾提到中西拳术比较的问题,依据统计,西方运动家,能活七十岁的,寥寥无几、他们到了六十多岁大都非死不可,足见激烈运动之不宜。而中国拳术家多半能享寿八、九十岁。这其中,亦还有更细微的进一步分别;比如学少林拳而能享年百岁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后改学静坐,而放弃拳术。另外有一种学太极拳者亦配合习静坐、至于改练静坐功夫后,对于拳功是否会全废呢?答案是「非但丝毫不会因此荒废,拳术反而因此更有进境」,所抛开的,只是技击之术。而身内气质之变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肤更加细嫩,病痛也逐渐消失,甚而身上多处像婴儿一般,一切自然而然。太极拳之原理,曾见于杨家太极拳某著作中,引用老子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近乎如此。所以练太极拳至后来的阶段,应该走上内功的路才好。等到进入内功的境界,再体验其姿势,自然准确,可以随心所欲不踰矩了。  


                                    处处太极


   偶然看到时下一般年青人练太极拳,对于掤、挤、按,任一动作,比如「棚」,看他们连「掤」的圆都未掤好,这是不对的。譬如这一姿势是太极,第二姿势进入时将手拉开,恰为一圆,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圆,连绵不绝才是。


   太极拳讲究「移步」,所谓举步轻如灵猫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阴阳虚实要分明,且步伐移时脚亦在动,而脚的姿势亦是太极,若欲配合易经之理,处处一太极,移形换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极化了。


                                    腰的运动 


   太极拳主要的重点,还有腰的运动,即注重身体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讲任督两脉是人体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脉为阳,自后脑脑下垂体区延伸,到下颈项部位,开始分支散为二支经脉于脊椎两侧,至腰下尾闾又合而为一,至会阴复再分支,行于两足,下达足底,故练拳的人,久久练至两腿足筋越练越柔,则自然长寿,一般人年纪越老,因体内石灰质增加,胶质减少,经络萎缩,两腿愈来愈卷缩,走路老态龙钟,连头颈都没有弹性,倦态毕露。练拳的人,则锻炼筋骨,使之柔韧,隐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渐知酸痛,而渐复正常。练拳打坐能知觉腰酸背痛,亦是好现象的开始,以后即恢复自然,萎缩的筋脉亦拉长,每拉长一分,即有年轻一岁左右之妙用,当然这是假说的数字。总之,这时的练拳静坐乃利用本身的潜在能量,使其发挥,而成为一种静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动中求静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说,是于动中求静,现在再作进一步说明,凡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乱,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思想无所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乐于清静。这是对静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数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此种境界。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武术。凡人身体在劳动时,思绪反而不会紊乱,亦即有所寄托,若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足见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来譬喻拳术的道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论南宗北派,都在劳其筋骨,静坐、练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归。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劳其筋骨入门,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净,近乎道矣!


   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  --------  完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重要意义

- 马海龙 -

     《十三势行动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对于练太极拳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准则。  如何才能做到“以心行气”和“以气运身”?它们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都是练太极拳必须了解的。  先谈“以心行气”,其关键为“心”,在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中,心为意识的代表。凡属于精神领域中的内容都于“心”的范围。  “气”在中国古代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如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在中医学中,“气”指在体内运行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相推动体内组织活动的精微物质。如精气、营气、卫气、肾气、中气等。


     在吴氏家传太极体用全书《太极法说》中说“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于肉膜胳。气流行于骨筋脉”……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所谓“营气和卫气”在中医学中认为是饮食水谷之气所化。营气为水浴化生的精粹之气,属阴,行于脉中。有运行血液与滋养脏器,组织作用;卫气为水谷化生 悍滑利之气 (形容弥散力强),属阳,行于脉外,有温养皮肤、膜理、肌肉,司汗孔开阖和卫护肌表作用。(见于《灵枢·卫气》)。


     由此可见,并不是单纯地指呼吸气,而是泛指评吸之气,水化之气,脏腑之气,经胳之气等的总合。也就是指“元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维护组织,器管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包括元阳、元阴之气,由先天之精历化,并赖于荣养,藏于肾中,与命门的有密切联系”。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的意义,即在练太极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才能使体内气血运行舒畅、沈着、建到收敛入骨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我 国古代有“吐纳”的养生方法。稽康《养生论》说:“呼吸吐纳,服食养生”。吐纳在道家、佛家都是非常注意的。是自我修行的方法,但吐纳是处于静态的方法,它与呼吸相似,但又有质最上的区别。


     而太极拳足道家的行功,讲究“动态”,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的“以心行气”,可以认为是“动态的吐纳功夫”,我们绝不能单纯地从呼吸的角度上 去理解“以心行艺”。而应该以更高的境界加以理解它的重要涵义。  再谈“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便利从心”,是“以心行气”的延续。练太极拳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如何才能运到这一境界?就是要严格遵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因为只有在气血舒畅的条件下,才能使全身处于兴奋状态,肢体才能协调顺逐。运行自如,没有迟重之虞!  如何才能运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关键是做好“顶头悬”的动作。


     综合以上所讲的我们大致可以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有所了僻,这些都是现论上的探讨,但还需要解决实践上的问题,我们先从“呼吸”上进行探讨。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极柔软然以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所调能呼吸,即足指呼吸的万法必须证确。练太极拳不能单纯依靠胸式呼吸,更重要的是使“腹式呼吸”得到充分的发挥,腹式呼吸的优点是频率慢(10-16次/分),容量是。从医学角度上讲,氧的吸入,绝大部分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到组织和细胞。而小部份是以物理性溶解形式溶于血中,但这小部份却具有主要的生物学意义,即在肺或组织中进行交换的一个氧分子,必须通过物理溶解状态。我们将这部分溶解性的氧称之“氧分压”。由于腹式呼吸入氧的容量大,故能提高氧分压的含量。更有利于组织的代谢功能,也就是说使呼吸能达到平稳,深沉 (沉着)的效果。


     在呼吸气平稳,深沉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调动体内“元氧”的凝聚。此二者是相互关连的,是相辅相成的。元氧的凝聚表现,即足“氧沉丹田”。


     《周易·参同契》中讲:“将欲养性,延命即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懔躯,体本一元。元精云布,因气初托”。意思就是如要修身养性,延伴益寿,必须依靠人体本身精气的调节。


     对于国古代的学说,我们认为是有期独到之处;而且足非常深奥和纯朴的。但是,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用现代科学方法去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古代哲学思想的真谛,达到古为今用,修身养性的目的。


                                     (本贴转自鉴拳太极社网)

悟真直指

悟真直指叙
悟真篇原序
悟真篇后序
《悟真》直指卷一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悟真》直指卷二
  其一:鼎炉   十七:五行   卅三:阴阳归中 四九:内外二丹
  其二:鼎炉   十八:两弦   卅四:沐浴   五十:阳精
  其三:偃月炉  十九:调和   卅五:文烹武炼 五一:返本
  其四:偃月炉  二十:调和   卅六:卦意   五二:慧剑
  其五:真铅   廿一:龙虎   卅七:卦意   五三:调和性情
  其六:真铅   廿二:炼己   卅八:庚甲   五四:渐顿
  其七:真铅   廿三:炼己   卅九:元牝   五五:结丹至易
  其八:真铅   廿四:炼己   四十:元牝   五六:
  其九:用铅   廿五:金公   四一:性情   五七:盗机
  其十:不用铅  廿六:姹女   四二:有为   五八:穷理
  十一:铅汞   廿七:火候   四三:雌雄   五九:求师
  十二:虚无一气 廿八:两弦   四四:有无   六十:息机
  十三:坎离   廿九:采药火候 四五:服丹   六一:止足
  十四:戊己   三十:抽添火候 四六:     六二:生杀
  十五:颠倒坎离 卅一:温养火候 四七:丹自内结 六三:生杀
  十六:颠倒坎离 卅二:结胎火候 四八:药自外来 六四:混俗和光
《悟真》直指卷三
  五言四韵一首,以象太乙含真气
  西江月十二首,以象十二月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十一 十二 
  续添西江月一首,以象润月
  七言绝句五首,以象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悟真》性宗直指卷四
  绝句四首: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性地颂  生灭颂   三界惟心颂 见物便见心颂 
  齐物颂  即心是佛颂 无心颂   心经颂 
  无罪福颂 圆通颂   随他颂   宝月颂 
  采珠歌  禅定指迷歌 读雪窦禅师祖英集歌 
  戒定慧解 
  西江月十二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十一 十二 
附:读《周易参同契》
附:赠白龙洞刘道人歌
附:石桥歌

    作者:邱书诚    文章来源:气功网


    中国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不仅开创内家太极拳,而且精修传统太极内丹功法,传说他超长寿约150岁左右。

    1、丹功的核心是炼丹田丹气

    张三丰说:“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生长诀……神仙哪有异功夫”;“大丹如黍米(指丹气)……人能服此药,寿与天齐,如若不延寿,吾言皆是非”;“岂知大道在目前……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指丹气),便是长生不老仙……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张三丰全集》)。

    (1)张三丰主修的是:中华正统道脉“黄、老”(指黄帝和老子)内炼学说。

    该学说,以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北宋张伯端《悟真篇》两部经典名著为核心。此两经典名著,被中国道家并推为正宗,即正统道脉,其他则是旁门。

    该学说自广成子传黄帝,到先秦时期的老子(160岁)→东汉魏伯阳(100岁以上)→唐代吕洞宾(100岁以上)→北宋石泰(138岁);薛道光(114岁)→明代张三丰(150—300岁)→清代王常月(160岁);高东篱(148岁)→ 白马李(204岁)→近代李庆远(256岁1678—1935年)→现代吴云青(158岁仍健旺)。
可见,按传统“黄老”内炼学说精修内丹功获长寿超长寿的圣人、名人的文字记载,比比皆是,此不能不使当今修炼养生者深思。

    (2)正统道脉“黄、老”内炼学的本质核心是:丹田丹气,即在人体丹田内脱变出一种新的生命物质。
古丹家将丹田气这一新的生命物质,巧喻为“先天气、原始祖气、真气、铅汞”等等。中国道家万卷丹经中所言的此种代名词可称千千万万,但千隐万喻,基本皆是围绕丹气这一核心!

    张三丰在他的文字关键处,有时故意直接指破了这一千古谜底,并告之世人修功到底应该炼什么。他说:“我之看书无滞,才知圣凡一气(指丹气),不为盲人迷惑……从整心猿,从发志气……苦求明师”;“圣人直指先天一气”;“只此是救命符、延年药也”(指丹气);“修道以修身为大”,“一身之中,惟金铅最贵“(指丹气);”但未有明师指破的人,如在醉梦相似”。又说:“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岂知一气原无故,气满身中命可延”等等。

    2、丹功的姿式是行、住、坐、卧

    (1)行功

    选宽敞地,漫步逍遥,自然放松,速度以中、慢为主。

    (2)住功(站)

    自然站立,以面向东或南为主,两手可提丹田前一尺远,掌心朝向丹田。

    (3)坐功

    平坐,习惯盘坐也可,两手自然放在两大腿上,坐式要端正。

    (4)卧功

    自然平仰卧;左右侧卧:两手在两肩前呈交叉圈式,一腿稍直,另一腿稍弯曲。

    以上行住坐卧四式及其细节,功中均可相互更换。练功者可探寻出适合自身的一式为主,其他次之。此四式极方便简易,占空间极小,室内室外皆可,关键是时时感受和采取丹田丹气。内丹学名著《入药镜》中“意所到,皆可为”的论述,即指此。

    3、丹功内炼的方法和诀窍

    丹功第一大目标是丹气通周天

    (1)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

    此法目的是:在丹田内逐渐激发出内丹气。

    方法:入坐后姿式和头端正,双眼先凝视远处静不动,但觉思虑少了许多,即可把目光慢慢收回。又觉静了许多,然后垂帘,将目光和意念注入丹田之中。青年人为脐上或脐中,中老年为脐下(虚空腔内)。



 

           


  第一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炁神和畅,人真道矣。


  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 ; 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


  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 : 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然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觅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险之高山,访名师之不倦 ; 度喧轰之运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其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第三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


  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合理采趣,来得趣则可以收入之心。


  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


  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


  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垮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


  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第四论合药


  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泻;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庸医者,损人之形体。


  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


  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


  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第五论盖造


  茅庵划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


  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


  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


  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


  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第六论合道伴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


  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


  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


  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关,此三不合也。


  立身之本,在丛林合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不上法也。


  第七论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打坐也。


  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


  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第八论降心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


  行动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为病患矣。


  第九论炼性


  理性如调琴,弦紧便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


  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矣。


  调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第十论匹配五气


  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白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第十一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


  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擒之制在气”是也。


  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露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


  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第十二论圣道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


  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第十三论超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


  心忘虑念,即超欲界。


  心忘诸境,即超色界。


  心著空见,即超无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有玉清之境矣。


  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法身者,无形之象也。


  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


  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


  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第十五论离凡世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


  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


  今之人,欲求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言十五论者,警门中有志之人,深可详察知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华武术

  本文就八卦掌本身具有的特殊拳理、技法特点、练习形式,综合阐述练习八卦掌对于人体身心健康、养生保健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八卦掌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八卦掌在练法上讲究“滚钻争裹,奇正相生”。这是对锻炼时上肢的劲力变化和姿势要求而言的。“滚”是圆形的旋臂动作,“钻”是既要转又要向前的螺旋形的旋臂动作,“争”是向外撑开,“裹”是向里扣抱。这四类动作都要求上肢肌肉收缩,产生力量。锻炼时必须滚中带钻,既要产生向里的收劲,又要产生向外的扩张劲。“奇正相生”就是矛盾产生了的意思。八卦掌的一切劲力都是由滚、钻、争、裹四力的相互对抗,在奇正的矛盾产生中发挥出来的。这样的练法要求使八卦掌在运动或技击的过程中,手臂的伸缩变化比较频繁,肘臂在旋拧的同时强调裹劲、拧劲、争劲、膀须初等。上肢动作的这种滚、钻、争、裹,旋拧伸缩的运动形式与练法特点,对上肢各关节有着较高的要求,它要求腕、肘、肩各关节灵活自如,协调一致,两臂肌肉收缩有力。因此,通过反复练习,能够有效地训练上肢各关节的伸展、收缩能力,使骨骼、肌肉群和韧带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

  八卦掌在运动和技击过程中,不仅在手法的变化和劲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对于人体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动作和姿势要求亦是如此。练习八卦掌时必须腰部构成运动的轴心,要求腰要拧,背要拧,手动必先身动,身动必先腰动,以腰部的拧转来带动全身。这样的要求使得人体到腰部的肌肉和其旋拧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起、落、摆、扣”是八卦掌的基本步法,运动时应做到起步似雕旋,落步如山岳,摆脚似莽行,扣脚如蛇盘。其下肢姿势要求为“屈腿趟泥,足心涵空”。屈腿就是两腿弯曲,使力量贯注于两腿;趟泥就是两脚前进不要过高,如趟泥状;“足心涵空”就是使脚掌和脚跟同时平落地面,三趾抓地,脚心涵空。八卦掌下肢动作的这种练法和姿势上的特点,对于腿部和十趾的力量以及踝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的要求较高,也正因为如此,练习者的腿部和十趾的力量、下肢韧带的坚韧性以及踝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都得到了有效的加强与锻炼。

  因此,长期习练八卦掌能使肌肉丰满而富有弹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良好变化。骨质变得坚固,同时也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从而对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人体的运动素质。

  八卦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八卦掌运动在改善和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方面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与影响。八卦掌在练法上讲究“腹乃气根,气似云行,气行百孔”。意思是说,腹是“蓄气”的良好部位,在锻炼时必须将呼吸之气深人到腹部,使腹部充实鼓荡,即所谓“气沉丹田”“气宜鼓荡”。“气似云行,气行百孔” 则说明了八卦掌的深呼吸运动必须像空中行云一样慢慢地运行,不要猛然吸入,也不要猛然呼出。只有这样,所吸入的氧气才会输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久练八卦掌,气入丹田,达于四梢,内外呼吸相通,是为混元一气。人体在运动时,呼吸系统中,首先直接受益的是肺脏和气管。而八卦掌“实腹畅胸,气似云行,气行百孔”的独特锻炼方法与要求,对于毛细血管的反射性扩张、胸压的律性变化和呼吸的深长都是极为有利的,它可使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使呼吸器官本身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另外,八卦掌主要以腹式呼吸方式为主,采用这种腹式呼吸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呼吸深度,加强隔肌上下运动,这样对发展呼吸肌、增强肺活量、提高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可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八卦掌对神经系统和人体经络的影响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依赖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来完成的,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机能部分失调后会导致神经衰弱,造成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八卦掌在中国武坛风格迪异于诸家诸派,以走转运掌独树一帜,动作轻灵敏捷,脚步起落摆扣,行如趟泥,随走随变,势势相连,走留转掌,如环无端,圆中有圆,腰如轴立,旋拧走转,掌随身变,形如游龙,坐如踞虎,进退自如,变化无穷。同时,练习八卦掌还要求精神贯注、形神合一,这种活动要求眼到、手到、脚到、身到,周身一气,四肢协调。因此,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运动条件下,就会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处于有规律的兴奋状态,对中枢神经和脑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训练作用。这种精神专一的运动兴奋,又使大脑皮层中的其余部分得到保护性抑制,这对脑力工作者更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

  我国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而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以经络为运行途径,经常练习八卦掌可以有效地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和冲脉。从而对疏通经络产生良好的影响。如八卦掌中的“行桩”练习,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活动下肢经脉为目的而进行的练习。

  八卦掌对内脏器官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龙形猴相,虎坐鹰翻”,“拧旋走转,蹬脚摩胆”是八卦掌的基本练法要求。“龙形猴相,虎坐鹰翻”要求走如游龙,手眼相随;坐如虎踞。沉着有力;转身翻腰灵敏、洒脱。“拧旋走转,蹬脚摩胫”则要求练习时要使头、手、肘、身拧向圆心的一面,拧成一股旋劲。走转时前脚轻迈,后脚要有簸劲;前进必须贴近脚胜骨里侧摩擦而过。这样的运动特点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八卦掌运动时较多地运用腹式呼吸,加之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调节过程的改善,使得隔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胃、肠、肝、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改善了肝内血液循环,推动了胃、肠蠕动,促进了消化液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加强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增进了体内消化和新陈代谢。因此一经常练习八卦掌,可以增进食欲,减少便秘,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colSpan=2></TD>
<TD> </TD></TR>
<TR bgColor=#eef4fd>
<TD height=20> </TD>
<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colSpan=2><SPAN class=font_13> 作者:[清] 潘 霨  来源:不俩养生网  </SPAN></TD>
<TD> </TD></TR>
<TR>
<TD class=16 height=372> </TD>
<TD class=16 vAlign=top colSpan=2>
<TABLE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width="50%">

韦驮献杵第一式

</TD>
<TD width="50%">

韦驮献杵第二式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TD>
<TD width="50%">

足趾拄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韦驮献杵第三式

</TD>
<TD width="50%">

摘星换斗式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TD>
<TD width="50%">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倒曳九牛尾式

</TD>
<TD width="50%">

出爪亮翅式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TD>
<TD width="50%">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width="50%">

九鬼拔马刀式

</TD>
<TD width="50%">

三盘落地式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侧首湾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TD>
<TD width="50%">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拏。
两掌翻齐起,千斛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青龙探爪式

</TD>
<TD width="50%">

卧虎扑食式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TD>
<TD width="50%">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吸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打躬式

</TD>
<TD width="50%">

掉尾式

</TD></TR>
<TR>
<TD width="50%">

</TD>
<TD width="50%">

</TD></TR>
<TR>
<TD width="50%">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口更啮牙关。
掩耳

作者:气功协会    文章来源:气功网 


辟谷法门定义

    辟谷,亦叫“断谷”、“绝谷”,即不食五谷。自古以来多有记载,《太平经》云:“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古今一些高僧、道士、瑜珈行者,修持到一定层次后,往往出现“不食人间烟火”的现象,足见前人早已积累了辟谷方面的丰富经验。

    用现代科学阐释辟谷的原理及其功效

    其一,通过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的衰老和疾病,主要原因在于大肠里的粪便堆积和发酵,产生了有害物质,使人体慢性中毒,故从人体健康而言,人体中的废物有粪、尿、汗、二氧化碳等,而以粪便危害最大。


    大肠是专门收纳粪便的,如果清除不尽,就会产生多种毒素,变成各种慢性疾病加工厂,为百病之源,所以要想治病,须先清理肠胃,以保持体内内环境、内空间清洁,从而促进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


    如心脏病、血液病、脂肪肝、乙肝、糖尿病、妇科病、风湿类疾病、高血压、肥胖综合症、肠胃病、鼻炎、哮喘病、矽肺病、全身浮肿、口臭等,这些被医学界称为不是癌症的不治之症,通过辟谷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辟谷日程的增加,体内白血球数量超过正常的一倍或数位,来吞噬病原菌,治愈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辟谷能系统地改善和调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功能,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这是任何药物所不能及的。

    其二,辟谷也是健美的好方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能量的吸收问题,不仅使胖人能瘦下来,而且还能使瘦人胖起来,皮肤光泽润洁,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其三,从养生、修炼的角度讲,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辟谷,可使细胞处于“缺食夺气”的状态,使人体内外气相通,产生天人合一功效,加速细胞与外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夺取大自然的宇宙真气(灵能),同时使人更易放松入静,大脑潜能得以开发,启智开慧,是修为层次提高的捷径。同时还可降低体温,减缓人体脉捕跳动的次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辟谷的分类

    1.按辟谷的形成原因分为三种

    (1)自然辟谷:

    修炼到一定程度,自然出现的一种状态。它主要表现为无饥饿感,不想吃,且精神越来越好。

    (2)人为辟谷:

因身体和病情的需要而强制实施的一种断食手段,主要是用于癌症患者。

    (3)外力辟谷:

    借助宇宙信息,或老师授功,咒力加持等外力而达到断食状态。主要用于修炼或病情需要。地藏辟谷法门即属此类。

    2.按辟谷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

    (1)全辟――指粒米不进、滴水不沾或只呷几口水以滋润口腔,或含几粒枣以滋生唾液,咽几勺蜂蜜润滑肠胃,其它什么也不吃,直接从自然界摄取人体所需的养份或水份,充分调动人的“内源营养”来完成人体各种代谢。

    (2)半辟――指除了可以饮用水和蜂蜜以外,还可以吃些水果、蔬菜和其它杂食,甚至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吃一点稀粥汤,或吃一些凉拌素菜。半辟谷适宜心理负担较重和特别虚弱的人。

    辟谷法门――咒力加持辟谷法

    咒力加持辟谷是地藏法门独特的方法――地藏辟谷法门。通过历代师尊的传承力,诵持咒语,接受辟谷信息,从而达到辟谷之功效,现阐述如下:

    1.观想顶门梵穴洞开,全身透明,犹如皮囊。

    2.观想空中有地藏菩萨,左手掌上托明珠,右手拄一锡杖,座下灵犬谛听,放射金色光芒,周围有诸佛、菩萨、上师及护法等,加持护念。

    3.诵持咒语:“嗡,清嘻罗渣,沙尔娃,悉地牟。”同时观想历代上师、诸佛菩萨、护法化为五色大光明,从顶门梵穴灌注全身,充满全身,全身的病气、浊气、业障,全部化为黑色的气通过全身毛细孔射向宇宙的深处。


    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宇宙灵能,通体透明,身心轻安,充满智慧。依法修持即可达到辟谷之效,效果好,一次即可辟谷,差的,数次之后亦可达到辟谷状态。

    注意事项

    1.辟谷期间,每天最少要修炼本法门法结舍利一次,以便进一步接受辟谷信息,提高功能功力及修为层次。

    2.开始选定辟谷时间后尽量不要改,做好家人及亲友、同事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免干扰太大,影响效果。

    3.辟谷时新陈代谢变化剧烈,直接刺激体内烃组织附着物等废物的燃烧利用过程即自身融解过程。辟谷是不用手术刀的内脏手术,且比外科医生做得更自然、更精细、更有效。


    它毫不损于健康且祛百病,是对体内组织全身液体的清扫治疗,是最佳的生物净化疗法。此过程中有退病激能的反应,如上吐下泻、疼痛加重等均属正常,过后即有长足进步。

    4.病人在辟谷期间,应适量减药和停药。

    5.不洗冷、热水澡,可用温水擦身。

    6.不吸烟、不喝酒、不喝浓茶。

    7.吃东西要细嚼慢咽,不宜食用坚硬食物,喝水要小口喝,不许吃冷食。

    8.辟谷结束后进食要先稀后干,循序渐进。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秋蝉 » 文章发表人是 秋蝉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