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大漠孤烟直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大漠孤烟直 » 文章发表人是 大漠孤烟直
发表人 内容
上述帖子均转帖自艺术中国,转贴欣赏,表示感谢。
訴衷情

一聲畫角日四曛。催促掩朱門。不堪更倚危闌,腸斷已消魂。

年漸晚,雁空頻。問無因。思心欲碎,愁淚難收,又是黃昏。
 
 

【中呂調】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淒然。望江關。飛雲黯淡
夕陽間。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遠道迢遞,行人淒楚,倦聽隴水潺湲。
正蟬吟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

孤館度日如年。風露漸變,悄悄至更闌。長天淨,絳河清淺,皓月嬋娟。思綿綿。
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歲遷延。

帝裡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別來迅
景如梭,舊游似夢,煙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長縈絆。追往事、空慘愁顏。漏箭
移、稍覺輕寒。漸鳴咽、畫角數聲殘。對閒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
 

    輪台子

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雞喚覺。匆匆策馬登途,滿目淡煙衰草。前驅風觸鳴珂
,過霜林、漸覺驚棲鳥。冒徵塵遠況,自古淒涼長安道。行行又歷孤村,楚天闊、
望中未曉。

念勞生,惜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嘆斷梗難停,暮雲漸杳。但黯黯魂消,寸腸憑誰
表。恁驅驅、何時是了。又爭似、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
 

    引駕行

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背都門、動消黯,西風片帆輕舉。愁睹。泛畫鷁翩翩
,鼉隱隱下前浦。忍回首、佳人漸遠,想高城、隔煙樹。

幾許。秦樓永晝,謝閣連宵奇遇。算贈笑千金,酬歌百琲,盡成輕負。南顧。念吳
邦越國,風煙蕭索在何處。獨自個、千山萬水,指天涯去。
 

    望遠行

繡幃睡起。殘妝淺,無緒勻紅補翠。藻井凝塵,金梯鋪蘚,寂寞鳳樓十二。風絮紛
紛,煙蕪苒苒,永日畫闌,沉吟獨倚。望遠行,南陌春殘悄歸騎。

凝睇。消遣離愁無計。但暗擲、金釵買醉。對好景、空飲香醪,爭奈轉添珠淚。待
伊游冶歸來,故故解放翠羽,輕裙重系。見纖腰,圖信人憔悴。
 

    彩雲歸

蘅皋向晚艤輕航。卸雲帆、水驛魚鄉。當暮天、霽色如晴畫,江練靜、皎月飛光。
那堪聽、遠村羌管,引離人斷腸。此際浪萍風梗,度歲茫茫。

堪傷。朝歡暮宴,被多情、賦與淒涼。別來最苦,襟袖依約,尚有餘香。算得伊、
鴛衾鳳枕,夜永爭不思量。牽情處,惟有臨歧,一句難忘。
 

    洞仙歌

佳景留心慣。況少年彼此,風情非淺。有笙歌巷陌,綺羅庭院。傾城巧笑如花面。
恣雅態、明眸回美盼。同心綰。算國艷仙材,翻恨相逢晚。

繾綣。洞房悄悄,繡被重重,夜永歡餘,共有海約山盟,記得翠雲偷翦。和鳴彩鳳
於飛燕。間柳徑花陰攜手遍。情眷戀。向其間、密約輕憐事何限。忍聚散。況已結
深深願。願人間天上,暮雲朝雨長相見。
 

    離別難

花謝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陰。有天然、蕙質蘭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
翠弱紅衰,纏綿香體,都不勝任。算神仙、五色靈丹無驗,中路委瓶簪。

人悄悄,夜沉沉。閉香閨、永棄鴛衾。想嬌魂媚魄非遠,縱洪都方士也難尋。最苦
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遺音。望斷處,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雲深。
 

    擊梧桐

香靨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與。自識伊來,便好看承,會得妖嬈心素。臨歧
再約同歡,定是都把、平生相許。又恐恩情,易破難成,未免千般思慮。

近日書來,寒暄而已,苦沒忉忉言語。便認得、聽人教當,擬把前言輕負。見說蘭
台宋玉,多才多藝善詞賦。試與問、朝朝暮暮。行雲何處去。
 

    夜半樂

凍雲黯淡天氣,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渡萬壑千岩,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
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泛畫鷁、翩翩過南浦。

望中酒旆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敗荷零落,衰楊掩
映,岸邊兩兩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語。

到此因念,繡閣輕拋,浪萍難駐。嘆後約丁寧竟何據。慘離懷,空恨歲晚歸期限。
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天暮。
 

    祭天神

歡笑筵歌席輕拋(身單)。背孤城、幾舍煙村停畫舸。更深釣叟歸來,數點殘燈火。
被連綿宿酒醺醺,愁無那。寂寞擁、重衾臥。

又聞得、行客扁舟過。篷窗近,蘭棹急,好夢還驚破。念平生、單棲蹤跡,多感情
懷,到此厭厭,向曉披衣坐。
 

    過澗歇近

淮楚。曠望極,千裡火雲燒空,盡日西郊無雨。厭行旅。數幅輕帆旋落,艤棹兼葭
浦。避畏景,兩兩舟人夜深語。

此際爭可,便恁奔名競利去。九衢塵裡,衣冠冒炎暑。回首江鄉,月觀風亭,水邊
石上,幸有散發披襟處。

(以上《疆村叢書》本《樂章集》卷中,八十六首)
 
 

【中呂調】
 

    安公子

長川波瀲灩。楚鄉淮岸迢遞,一霎煙汀雨過,芳草青如染。驅驅攜書劍。當此好

鵲橋仙

屆徵途,攜書劍,迢迢匹馬東去。慘離懷,嗟少年易分難聚。佳人方恁繾綣,便忍
分鴛侶。當媚景,算密意幽歡,盡成輕負。

此際寸腸萬緒。慘愁顏、斷魂無語。和淚眼、片時幾番回顧。傷心脈脈誰訴。但黯
然凝佇。暮煙寒雨。望秦樓何處。
 

    浪淘沙

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嗟因循、久作天
涯客。負佳人、幾許盟言,便忍把、從前歡會,陡頓翻成憂戚。

愁極。再三追思,洞庭深處,幾度飲散歌闌,香暖鴛鴦被,豈暫時疏散,費伊心力
。殢雲尤雨,有萬般千種,相憐相惜。恰到如今,天長漏永,無端自家疏隔
。知何時、卻擁秦雲態,願低幃昵枕,輕輕細說與,江鄉夜夜,數寒更思憶。
 

    夏雲峰

宴堂深。軒楹雨,輕壓增廣低沉。花洞彩舟泛斝,坐繞清潯。楚台風快,湘簟冷、
永日披襟。坐久覺、疏弦脆管,時換新音。

越娥蘭態蕙心。逞妖艷、昵歡邀寵難禁。筵上笑歌間發,舄履交侵。醉鄉歸處,須
盡興、滿酌高吟。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
 

    浪淘沙令

有個人人。飛燕精神。急鏘環佩上華裀。促拍盡隨紅袖舉,風柳腰身。

簌簌輕裙。妙盡尖新。由終獨立斂香塵。應是西施嬌困也,眉黛雙顰。
 

    荔枝香

甚處尋芳賞翠,歸去晚。緩步羅襪生塵,來繞瓊筵看。金縷霞衣輕褪,似覺春游倦
。遙認,眾裡盈盈好身段。

擬回首,又佇立、簾幃畔。素臉紅眉,時揭蓋頭微見。笑整金翹,一點芳心在嬌眼
。王孫空恁腸斷。
 
 

【林鍾商】
 

    古傾杯

凍水消痕,曉風生暖,春滿東郊道。遲遲淑景,煙和露潤,偏繞長堤芳草。斷鴻隱
隱歸飛,江天杳杳。遙山變色,妝眉淡掃。目極千裡,閒倚危檣迥眺。

動幾許、傷春懷抱。念何處、韶陽偏早。想帝裡看看,名園芳樹,爛漫鶯花好。追
思往昔年少。繼日恁、把酒聽歌,量金買笑。別後暗負,光陰多少。
 

    傾杯

離宴殷勤,蘭舟凝滯,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難使皓月長圓,彩雲鎮聚。算
人生、悲莫悲於輕別,最苦正歡娛,便分鴛侶。淚流瓊臉,梨花一枝春帶雨。

慘黛蛾、盈盈無緒。共黯然悄魂,重攜纖手,話別臨行,猶自再三、問道君須去。
頻耳畔低語。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從今盡把憑鱗羽。
 

    破陣樂

露花倒影,煙蕪蘸碧,靈沼波暖。金柳搖風樹樹,系彩舫龍舟遙岸。千步虹橋,參
差雁齒,直趨水殿。繞金堤、曼衍魚龍戲,簇嬌春羅綺,喧天絲管。霽色榮光,望
中似睹,蓬萊清淺。

時見。鳳輦宸游,鸞觴禊飲,臨翠水、開鎬宴。兩兩輕舠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
罄歡娛,歌魚藻,徘徊宛轉。別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爭收翠羽,相將歸遠。漸
覺雲海沉沉,洞天日晚。
 

    雙聲子

晚天蕭索,斷蓬蹤跡,乘興蘭棹東游。三吳風景,姑蘇台榭,牢落暮靄初收。夫差
舊國,香徑沒、徒有荒丘。繁華處,悄無睹,惟聞麋鹿呦呦。

想當年、空運籌決戰,圖王取霸無休。江山如畫,雲濤煙浪,翻輸範蠡扁舟。驗前
經舊史,嗟漫載、當日風流。斜陽暮草茫茫,盡成萬古遺愁。
 

    陽台路

楚天晚。墜冷楓敗葉,疏紅零亂。冒徵塵、匹馬驅驅,愁見水遙山遠。追念少年時
,正恁鳳幃,倚香偎暖。嬉游慣。又豈知、前歡雲雨分散。

此際空勞回首,望帝裡、難收淚眼。暮煙衰草,算暗鎖、路歧無限。今宵又、依前
寄宿,甚處葦村山館。寒燈畔。夜厭厭、憑何消遣。
 

    內家嬌

煦景朝升,煙光畫斂,疏雨夜來新霽。垂楊艷杏,絲軟霞輕,繡出芳郊明媚。處處
踏青斗草,人人眷紅偎翠。奈少年、自有新愁舊恨,消遣無計。

帝裡。風光當此際。正好恁攜佳麗。阻歸程迢遞。奈好景難留,舊歡頓棄。早是傷
春情緒,那堪困人天氣。但贏得、獨立高原,斷魂一餉凝睇。
 

    二郎神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
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鈿合金釵
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醉蓬萊

漸亭皋葉下,隴首雲飛,素秋新霽。華闕中天,鎖蔥蔥佳氣。嫩菊黃深,拒霜紅淺
,近寶階香砌。玉宇無塵,金莖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萬幾多暇,夜色澄鮮,漏聲迢遞。南極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際宸游,
鳳輦何處,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簾卷,月明風細。
 

    宣清

殘月朦朧,小宴闌珊,歸來輕寒凜凜。背銀釭、孤館乍眠,擁重衾、醉魄猶噤。永
漏頻傳,前歡已去,離愁一枕。暗尋思、舊追游,神京風物如錦。

念擲果朋儕,絕纓宴會,當時曾痛飲。命舞燕翩翻,歌珠貫

柳初新

東郊向曉星杓亞。報帝裡、春來也。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漸峴綠嬌紅 。妝點層
台芳榭。運神功、丹青無價。

別有堯階試罷。新郎君、成行如畫。杏園風細,桃花浪暖,競喜羽遷鱗化。遍九陌
、相將游冶。驟香塵、寶鞍驕馬。

(案此首別誤入陳耆卿《篔窗集》卷十)
 

    兩同心

嫩臉修蛾,淡勻輕掃。最愛學、宮體梳妝,偏能做、文人談笑。綺筵前、舞燕歌雲
,別有輕妙。

飲散玉爐煙裊。洞房悄悄。錦帳裡、低語偏濃,銀燭下、細看俱好。那人人,昨夜
分明,許伊偕老。
 

    其二

佇立東風,斷魂南國。花光媚、春醉瓊樓,蟾彩迥、夜游香陌。憶當時、酒戀花迷
,役損詞客。

別有眼長腰搦。痛憐深惜。鴛會阻、夕雨淒飛,錦書斷、暮雲凝碧。想別來,好景
良時,也應相憶。
 

    女冠子

斷雲殘雨。灑微涼、生軒戶。動清籟、蕭蕭庭樹。銀河濃淡,華星明滅,輕雲時度
。莎階寂靜無睹。幽蛩切切秋吟苦。疏篁一徑,流螢幾點,飛來又去。

對月臨風,空恁無眠耿耿,暗想舊日牽情處。綺羅叢裡,有人人、那回飲散,略曾
諧鴛侶。因循忍便睽阻。相思不得長相聚。好天良夜,無端惹起,千愁萬緒。
 

    玉樓春

昭華夜醮連清曙。金殿霓旌籠瑞霧。九枝擎燭燦繁星,百和焚春抽翠縷。

香羅薦地延真馭。萬乘凝旒聽秘語。卜年無用考靈龜,從此乾坤齊歷數。
 

    其二

鳳樓鬱鬱呈嘉瑞。降聖覃恩延四裔。醮台清夜洞天嚴,公宴凌晨簫鼓沸。

保生酒勸椒香膩。延壽帶垂金縷細。幾行鵷鷺望堯雲,齊共南山呼萬歲。
 

    其三

皇都今夕知何夕。特地風光盈綺陌。金絲玉管咽春空,蠟炬蘭燈燒曉色。

鳳樓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鵷鷺客。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殺雲蹤並雨跡。
 

    其四

星闈上笏金章貴。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閣舊通班,九歲國儲新上計。

太倉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對。歸心怡悅酒腸寬,不泛千鍾應不醉。
 

    其五

閬風歧路連銀闕。曾許金桃容易竊。烏龍未睡定驚猜,鸚鵡能言防漏泄。

匆匆縱得鄰香雪。窗隔殘煙簾映月。別來也擬不思量,爭奈余香猶未歇。
 

    金蕉葉

厭厭夜飲平陽第。添銀燭、旋呼佳麗。巧笑難禁,艷歌無閒聲相繼。準擬幕天席地

金蕉葉泛金波齊,未更闌、已盡狂醉。就中有個風流,暗向燈光底。惱遍兩行珠翠

 

    惜春郎

玉肌瓊艷新妝飾。好壯觀歌席。潘妃寶釧,阿嬌金屋,應也消得。

屬和新詞多俊格。敢共我勍敵。恨少年、枉費疏狂,不早與伊相識。
 

    傳花枝

平生自負,風流才調。口兒裡、道知張陳趙。唱新詞,改難令,總知顛倒。解刷扮
,能(口兵)嗽,表裡都峭。每遇著、飲席歌筵,人人盡道。可惜許老了。

閻羅大伯曾教來,道人生、但不須煩惱。遇良辰,當美景,追歡買笑。剩活取百十
年,只恁廝好。若限滿、鬼使來追,待倩個、掩通著到。

(以上《疆村叢書》本《樂章集》卷上,四十首)
 
 

【雙調】
 

    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
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
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定風波

佇立長堤,淡蕩晚風起。驟雨歇、極目蕭疏,塞柳萬株,掩映箭波千裡。走舟車向
此,人人奔名競利。念蕩子、終日驅驅,覺鄉關轉迢遞。

何意。繡閣輕拋,錦字難逢,等閒度歲。奈泛泛旅跡,厭厭病緒,邇來諳盡,宦游
滋味。此情懷、縱寫香箋,憑誰與寄。算孟光、爭得知我,繼日添憔悴。
 

    尉遲杯

寵佳麗。算九衢紅粉皆難比。天然嫩臉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態、
欲語先嬌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憐才深意。

綢繆鳳枕鴛被。深深處、瓊枝玉樹相倚。困極歡餘,芙蓉帳暖,別是惱人情味。風
流事、難逢雙美。況已斷、香雲為盟誓。且相將、共樂平生,未肯輕分連理。
 

    慢卷袖

閒窗燭暗,孤幃夜永,欹枕難成寐。細屈指尋思,舊事前歡,都來未盡,平生深意
。到得如今,萬般追悔。空只添憔悴。對好景良辰,皺著眉兒,成甚滋味。

紅茵翠被。當時事、一一堪垂淚。怎生得依前,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猶睡。算
得伊家,也應隨分,煩惱心兒裡。又爭似從前,淡淡相看,免恁牽系。
 

    徵部樂

雅歡幽會,良辰可惜虛拋擲。每追念、狂蹤舊跡。長只恁、愁悶朝夕。憑誰去、花
衢覓。細說此中端的。道向我、轉覺厭厭,役夢勞魂苦相憶。

須知最有,風前月下,心事始終難得。但願我、蟲蟲心下,把人看待,長以初相識
。況漸逢春色。便是有、舉場消息。待這回、好好憐伊,更不輕離拆。
 

    佳人醉

暮景爾蕭爾霽。雲淡天高風細。正月華如水。金波銀漢,瀲灩無際。冷浸書帷夢斷
,欲披衣重起。臨軒砌。

素光遙指。因念翠蛾,香隔音塵何處,相望同千裡。盡凝睇。厭厭無寐。漸曉雕闌
獨倚。
 

    迷仙引

才過笄年,初綰雲鬟,便學歌舞。席上尊前,王孫隨分相許。算等閒、酬一笑,便
千金慵覷。常只恐、容易蕣華偷換,光陰虛度。

已受君恩顧。好與花為主。萬裡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
人見妾,朝雲暮雨。
 

    御街行(聖壽)

燔柴煙斷星河曙。寶輦回天步。端門羽衛簇雕闌,六樂舜韶先舉。鶴書飛下,雞竿
高聳,恩霈均寰寓。

赤霜袍爛飄香霧。喜色成春煦。九儀三事仰天顏,八彩旋生眉宇。椿齡無盡,蘿圖
有慶,常作乾坤主。
 

    其二

前時小飲春庭院。悔放笙歌散。歸來中夜酒醺醺,惹起舊愁無限。雖看墜樓換馬,
爭奈不是鴛鴦伴。

朦朧暗想如花面。欲夢還驚斷。和衣擁被不成眠,一枕萬回千轉。惟有畫梁,新來
雙燕,徹曙聞長嘆。
 

    歸朝歡

別岸扁舟三兩只。葭葦蕭蕭風淅淅。沙汀宿雁破煙飛,溪橋殘月和霜白。漸漸分曙
色。路遙川遠多行役。往來人,只輪雙槳,盡是利名客。

一望鄉關煙水隔。轉覺歸心生羽翼。愁雲恨雨兩牽縈,新春殘臘相催逼。歲華都瞬
息。浪萍風梗誠何益。歸去來,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
 

    采蓮令

月華收,雲淡霜天曙。四徵客、此時情苦。翠娥執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千嬌面
、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一葉蘭舟,便恁急漿凌波去。貪行色、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
。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秋夜月

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向尊前、閒暇裡,
斂著眉兒長嘆。惹起舊愁無限。

盈盈淚眼。漫向我耳邊,作萬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難見。待信真個,恁別
無縈絆。不免收心,共伊長遠。
 

    巫山一段雲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穩破非煙。何處按雲軒。

昨夜麻姑陪宴。又話蓬萊清淺。幾回山腳弄雲濤。彷佛見金鰲。
 

    其二

琪樹羅三殿,金龍抱九關。上清真籍總群仙。朝拜五雲間。

昨夜紫微詔下。急喚天書使者。令賚瑤檢降彤霞。重到漢皇家。
 

    其三

清旦朝金母,斜陽醉玉龜。天風搖曳六銖衣。鶴背覺孤危。

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相將何處寄良宵。還去訪三茅。
 

    其四

閬苑年華永,嬉游別是情。人間三度見河清。一番碧桃成。

金母忍將輕摘。留宴鰲峰真客。紅(犬龍)閒臥吠斜陽。方朔敢偷嘗。
 

    其五

蕭氏賢夫婦,茅家好弟兄。羽輸飆駕赴層城。高會盡仙卿。

一曲雲謠為壽。倒盡金壺碧酒。醺酣爭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
 

    婆羅門令

昨宵裡、恁和衣睡。今宵裡、又恁和衣睡。小飲歸來,初更過、醺醺醉。中夜後、
何事還驚起。霜天冷,風細細。觸疏窗、閃閃燈搖曳。

空床展轉重追想,雲雨夢、任欹枕難繼。寸心萬緒,咫尺千裡。好景良天,彼此空
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
 
 

【小石調】
 

    法曲獻仙音

追想秦樓心事,當年便約,於飛比翼。每恨臨歧處,正攜手、翻成雲雨離拆。念倚
玉偎香,前事頓輕擲。

慣憐惜。饒心性,鎮厭厭多病,柳腰花態嬌無力。早是乍清減,別後忍教愁寂。記
取盟言,少孜煎、剩好將息。遇佳景、臨風對月,事須時恁相憶。
 

    西平樂

盡日憑高目,脈脈春情緒。嘉景清明漸近,時節輕寒乍暖,天氣才晴又雨。煙光淡
蕩,妝點平蕪遠樹。黯凝佇。台榭好、鶯燕語。

正是和風麗日,幾許繁紅嫩綠,雅稱嬉游去。奈阻隔、尋芳伴侶。秦樓鳳吹,楚館
雲約,空帳望、在何處。寂寞韶華暗度。可堪向晚,村落聲聲杜宇。
 

    鳳棲梧

簾下清歌簾外宴。雖愛新聲,不見如花面。牙板數敲珠一串,梁塵暗落琉璃盞。

桐樹花深孤鳳怨。漸遏遙天,不放行雲散。坐上少年聽不慣。玉山未倒腸先斷。
 

    其二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案以上二首別又見歐陽修《近體樂府》卷二)
 

    其三

蜀錦地衣絲步障。屈曲回廊,靜夜閒尋訪。玉砌雕闌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燻爐溫斗帳。玉樹瓊枝,迤邐相偎傍。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
 

    法曲第二

青翼傳情,香徑偷期,自覺當初草草。未省同衾枕,便輕許相將,平生歡笑。怎生
向、人間好事到頭少。漫悔懊。

細追思,恨從前容易,致得恩愛成煩惱。心下事千種,盡憑音耗。以此縈牽,等伊
來、自家向道。洎相見,喜歡存問,又還忘了。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彩雲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
 

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忍思憶。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向仙島,歸冥路,兩無
消息。
 

    一寸金

井絡天開,劍嶺雲橫控西夏。地勝異、錦裡風流,蠶市繁華,簇簇歌台舞榭。雅俗
多游賞,輕裘俊、靚妝艷冶。當春畫,摸石江邊,浣花溪畔景如畫。

夢應三刀,橋名萬裡,中和政多暇。仗漢節、攬轡澄清,高掩武侯勛業,文翁風化
。台鼎須賢久,方鎮靜、又思命駕。空遺愛,兩蜀三川,異日成嘉話。
 
 

【歇指調】
 

    永遇樂

薰風解慍,畫景清和,新霽時候。火德流光,蘿圖薦祉,累慶金枝秀。璇樞繞電,
華渚流虹,是日挺生元後。纘唐虞垂拱,千載應期,萬靈敷佑。

殊方異域,爭貢琛贐,架巘航波奔湊。三殿稱觴,九儀就列,韶護鏘金奏。藩侯瞻
望彤庭,親攜僚吏,競歌元首。祝堯齡、北極齊尊,南山共久。
 

    其二

天閣英游,內朝密侍,當世榮遇。漢守分麾,堯庭請瑞,方面憑心膂。風馳千騎,
雲擁雙旌,向曉洞開嚴署。擁朱轓、喜色歡聲,處處競歌來暮。

吳王舊國,今古江山秀異,人煙繁富。甘雨車行,仁風扇動,雅稱安黎庶。棠郊成
政,槐府登賢,非久定須歸去。且乘閒、孫閣長開,融尊盛舉。
 

    卜算子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
陽裡。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裡。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盡無言、誰會憑
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强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与道反矣。


  是以橐籥之器,在其用者,虚实有无,方圆大小,长短广狭,听人所为,不与人争。善人在于天下,譬如橐籥乎。非与万物交争,其德常归焉。以其虚空,无欲故也。


  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身也。


  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玄。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


  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上乐,不知声色滋味祸之太朴。故圣人不欲,以归无欲也。


  道虚章第二十


  老君曰:


  道者,虚无之物。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


  天者,受一气荡荡,而致清气下,化生于万物,而形各异焉。


  是以圣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亦如天地清静皆守一也。故与天地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而后天道盛矣。以制志意而还思虑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远者出于无极之外,不能穷也;近在于己,人不见之。


  是以君子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内知而抱玄。夫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欲言亦无所道,欲食亦无所味。淡薄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复归于无物。若常能清净无为,气自复也。返于未生而无身也,无为养身,形体全也。天地充实,常保年也。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


  人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


卷 下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君曰:


  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无知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君曰:


  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盖天道减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谓养母。常能爱母,身乃长久。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君曰:


  身之虚也,而万物至;心之无也,而和气归。


  故善养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也,藏人于人而不见也。


  故君子之治,必先死于国;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民不敢散,更复充也。


  若能知常,施行反也;众人欢乐,用生生也。动而失之,寿命竭也。


  夫天下,大物哉,甚绵绵也,冥冥混混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亦非托于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无思章第二十五


  老君曰:


  智士无思无虑之变,常空虚无为恬静,修其形体,而万物育焉。


  变者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后兵革四起,祸生于内,国动乱者而民疲劳也。


  夫国以民为本,民劳去者,国立废矣。所谓出其无极之宝,入贼利斧戟也。故曰:子能知一,万事毕;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君曰:


  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非效众人行善,非行仁义,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爱欲,万物即利来。常淡泊无为,大道归也。故神人无光,圣人无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君曰:


  夫兵者,

服食大丹说
  三清俸禄,玉皇禀给,非先圣贤哲,焉能受得 ?如许旌阳、葛仙翁、殷真君等人百馀家,俱是成道之后。方炼服食,以度辩迷。古仙云: 内丹成,外丹就 ,此古人得正传。先积精累气,收积内外法财。养得气满神全,金光出现,昼夜常明,如是则再身内丹成,而否身外丹亦发相矣。凡看书不可按图索骏,学者于昼夜常明之时,药苗已生,方可采吾身外之药,配吾身中之雌雄,以得金丹入口,周天火候发现,顷刻湛然,撒手无碍,才是金蝉脱壳,默朝上帝,中遇仙舆,受其天禄,刀神朝礼,能折天补地,摘星握月,驱雷转斗,呼风唤雨,举意万神,使觑天地如手掌相似,这福德胜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到这般时候,方可炼服食金丹。此丹如黍米一粒,落于地则金光烛天,方名神丹。若不通神,敢说是外丹服食!此理奥妙,天机深远,金种金,银种银,外边无有别灵神。此黄白之术,不是凡间金银,为母遏气,果得正传,能产先天大药,认得黄芽白霸,此为黄白,方可为母遏气,以炼神丹。但是金银水药,都属后天,且又不知真阴真阳同类,万万无成。慨世学者,真假不辨,不遇正人,都是盲修瞎炼,实修性命之士,若末遇真师,且潜心看书。大吉圣丹书,不空说一字,妄言一句。只是后人不识邪正,又不知圣贤书中都是隐语譬喻,遭遇庸师。执认旁门,毒药大心,又无通变。似是而非,自高向是。声音颜色。拒人千里之外,则高人望望然去之,况仙圣乎!学者未遇正人时,当小心低意。积功累行,遇魔莫退,遭谤勿嗔,重道轻财;一遇正人,鸳志苫求,抉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忽然醒悟诸书,才不为人迷惑。若是志大君子,实心为命,扫尽旁门,重正心猿,重立志气,低心下意,经魔历难,苦求明师,穷取生身受气初。初者,是元始祖气,此气合着一点真阳真阴。失真阳真阴,产于天地之先,混元之始,这颗灵明黍米宝珠,悬在虚空,明明丽丽。但未有明师指破的人,如在醉梦相似,离此一着,都是旁门。此灵明宝珠,于虚空之电包含万象,潜藏万有,发生万物,都是这个。

一粒黍米说

 此物在道门中,喻真铅真汞。一得真得,不可若于乾坤、日月、男女上,只于已身内外,安炉立鼎,炼己持心,明理见性之时,攒簇发火,不出半刻时辰。立得黍米玄珠,现于曲江之上。刀圭入口,顷刻一窍开百脉齐开,浑身筋骨,五脏血肉,都化成气,与外水银相似。到此时候,用百日火功,方有灵妙,一得水得,无有返还,住世留形,炼神还虚,与道为一矣。此物在佛门中,说是真空真妙党性。下手端的,炼魔见性,片晌工夫,发起三昧真火,返本还元,一体同观,大地成宝,霞光万道,正眼六通,炼金刚不坏之身,了鬼神不测之妙也。此物在儒门中,说是无极而太极。依外天地而论,无极是天地周围,日月末判之前,四维上下,混混沌沌,如阴雾水气,直至时到气满相激,才是太极。是时也,日月既生,清浊自分,在上为天,在下为地,天之清气为纯阳,地之浊气为纯阴。雨露从天降,是阳能生阴;万物从地生,是阴能生阳。天地是个虚无,包藏无穷尽、无边际。天之星宿神祗,动静转轮,各有方位,地下万物,按四时八节,自然发生,总论只是虚空。夫日月是天地之精,上照三十三天,下照九极万泉,东西运转,上下升降,寒暑往来。日是纯阳之体,内含一点真阴之精,属古龙、姹女、甲木、水银、金马、三魂,即是外;月是纯阴之体,内含着一点真阳之气,属白虎、婴儿、庚金、朱砂、玉兔、七魄,即是内。人身造化同天地,故人身亦有真日月,道在逝,人何求之远也!三魂属性,性在天边;七魄属命,命在海底。内外通来“性命”两个字,了却万卷丹书。性属神是阴,命属气是阳,故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千经万卷皆是异名,然真性命及幻法象,若不得真传,则又不可知耳。古仙云, 四大一身皆属阴,未知何物是阳精 ,又云, 涕唾精津气血液,七般灵物总属的,乃后天渣质之浊阴,非真阴也。真阴与真阳相对,真阴既不知,焉能知真阳乎?今之学者,不惟不知真阳,亦且不知真阴,若知真阴,亦必知真阳矣。不遇明师,焉能猜度!学者穷取一身中天地人三才之妙,穷一身内外真炉鼎之端的,及一身内外阴阳之真消息。如不得旨,一见诸书异名,心无定见,执诸旁门,无有辨理。既不知穷理,则心不明,心既不明,则不能见性,既不见性,焉能至命?古人云,“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悟一子曰:此明大道之根源,乃阴阳之祖气,即混元太极之先天,无中生有之真乙。能尽心知性而修持之,便成金身不坏,与天地齐寿也。俗儒下士,识浅学陋,不晓《河》、《洛》无字之真经,未明《周易》、《参同》之妙理;胶执儒书,解悟未及一隅;摈斥《道藏》,搜览亦皆糟粕。所谓醯鸡止知瓮大,夏虫难与语冰者也。予特悯夫有志斯道而未得真诠,既味性命之源流,罔达修持之归要;揭数百年亵视之《西游》,示千万世知音之向往。但惜前人索解纰谬,聋聩已久,不得不逐节剖正,以指迷津。如此回提纲二语,最着意者,在上一句,为作者全部之统要。解者止提「心」字为主,妄揣混注,反昧却大道之根源,是不知道也,并不知心。竟将仙师度世真谛全然遗弃,可借!可叹!


首言“灵根”也者,先天真乙之气也。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两者同出而异名。”方其无也,真乙之气不可见,故为天地之始。及其有也,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故为万物之母。一气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俱真乙之气变也。其为气也,立于天地之先,入于天地之内。始自无中生有,复自有中生无。人能得此一气,可以包罗万象,故曰:“得其一,则万事毕矣。”《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易》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灵山会上,龙女献牟尼宝珠证道。三教圣人,无不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


盖道生一气,一气生形,形中又含始气。故天一生水,水为壬水,壬即真一生物之祖气。壬水长生在申,申者,猴也,故为猴。申金生于土,石者,土之精,气之核,故为石猴。


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气”,“九宫八卦”,即《悟真篇》所云“五行四象全藉上,九宫八卦岂离壬”者是也。乙为花果之木,生于震东阳气始生之地,纳音为海中之金,故在东胜神洲傲来国大海中花果山。此水中之金,即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乙之真金,故无父母而父天母地,产于石卵,“目运两道金光”也。因服食后天之水,而金光潜息,将渐失其初禀之性矣。以其为水中之金,故居于水帘洞。内有“铁板桥”,分明是天造地设的家当,非人力所能为。此种家当,得之者我,命不由天,不受老天之气者矣。诚天地间至美之大乐王也!故称“美猴王”。


自“盖闻天地之数”至此,总明灵根源流之奥旨,并无“心”字在内。强以形象谬臆,五形妄参,岂非管窥蠡测耶!


仙师用一诗关,扭测到人身上,甚明。云借猴假名,以完配金丹大道之成耳。使历代人人而皆属此之完配,则亦称外王,称内圣,而任其纵横矣,非言心之难制也。下文方说人当体察其妙、尽心知性、勉力修持之为贵也。人身难得,百岁易磋,急宜开发道心,自己勉力。须知仙佛神圣之道,长生不老之方,人人有分。奈何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殊可怜悯。故仙师指出一个路头,还向西方访问,直至西牛贺州,讨出一个神仙下落。噫!神仙不择地而生,岂南赡部洲果无,转至西牛贺洲而有耶?仙师立言之意,只要指明南方为火旺之乡,非金生之地;必至西方,乃产真金耳。与全书取经必往西天同一义也。


说出个行孝的君子。学为行仁之本,即与仙神相近,故与为邻。其中又另有妙义。盖神仙之道,以水生金,非以金生水,乃母堕子胎,子报母思之象,同一行孝之道也。


樵夫曰:“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菩提,梵语,即华言“正道”也。此处明提“灵台方寸”,一勾三点,读者谓是指“心”字无疑,予亦何能谓其不指是心!噫!误矣。若云是心,以心问心、参禅打座、祛欲循理,便可长生,又何用求师访道、南奔西驰耶!以此心为天地之心则可;以此心为人心之心则失之远矣。


《易》曰:“不远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不可见,因有地、雷。《复》卦为见天地之心,盖静极而动,动而生阳,生生续续,皆因于坤。故《参同》曰:“因母立兆基。”即坤生《复》也。又曰:“六五坤承,结括终始。”温养众子,世为类母,所谓万物之母也。故樵夫云“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言万物皆从此出也。又云:“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其从者为东三西四中十,其祖师则为北一南二,坎离既济,五行攒簇,明矣。又云:“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不远,即是他家了。”由西而向南不远,非坤位乎!《易》曰:“西南得朋,乃以类行。”《悟真》曰“只在西南而本乡”是也。“小路”者,西兑之位也。兑为少阴,故曰小路。“他家”者,即《悟真》所谓“认取他家不死方”也。始曰:“不远,不远。”继曰:“不远。”明言“不远复”之义。终曰:“约有七八里远。”七八者,十五也。金逢望日之位,其义微矣。


仙诗篇首取邵尧夫之诗:“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明天始有根,至此,正明天心之所在也。“静悄悄杳无人迹”,阻,静之极也。然静极未见天地之心;


静极初动,方见天地之心。故又设美猴跳上松梢摘子一象,明震木初动、而时在子之义。其阐现微奥如是。


童子道:“我家师父讲道,还未说出原由,教我来接,想必是你。”猴王道:“是我,是我。”此中又有炒义。盖真乙之精,其家在东,寄体在西,此阴阳颠倒之义。有生以来,走在他家,今番认着,说出原由,分明原是我家物也。故曰:“是我,是我。”与上“他家”二字相照。“见菩提祖师端坐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即《参同》“六五坤承,结括始终”之义。五六得三十也。历代仙师又以坤方为月生之地,以偃月为象。一勾为偃月,三点为三星。月受真阳之气而生明,中有精、气、神三星之象。《复》卦为阳之首,朔旦为月之首,故《参同》曰:“五六三十日,度竟复更始。”魏公以月三十日配《坤》卦,同一义也。


“大觉金仙”一诗,空寂真如,语语透露。识得天心,方是大法师也。然欲尽其心,则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心之微妙而完成大道矣。猴王志心朝礼,自东而西?凡以求知其性也。曰:“我无性。”曰:“我无父母。”曰:“想是树上生。”曰:“恰是石里长。”盖因既生之后,为尘欲所染,而渐失其先天之性,遂不知为东方震木之物,亦即为西位兑金之体,岂不自弃其天造地设的家当耶!故须菩提大发慈悲,曰:“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古、月,老阴,不能化育;儿男、婴细,正合本论。”仙师已实发性中之妙,无庸赘言。猴王曰:“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又曰:“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世人识得“好”字、“姓”字、“空”字之义,便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者,故曰:“鸿濛初开原无性,打破顽空须领悟空。”但欲觅先天之真性,须从后天而深求。请具一图,聊示印证。

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不觉八九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虫虎豹,直登山顶。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处有人言语,急忙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即忙跳入里面看时,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甚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散心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父亡,母亲居孀,止我一人,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卖钱籴米,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仙分。但求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与你说了,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猴王听说,只得辞谢出林,找路过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挺身观看,真好去处!只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牌,上有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高叫道:甚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这猴王整衣端肃,随童子径入洞天深处。一层层深阁琼楼,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走了两遍。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猴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s!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毕竟不知向后修些甚么道果,且听下回分解。


 


 

卷 第 十


  上仁


  老子曰:君子之道,靜以脩身,儉以養生。靜即下不擾,下不擾即民不怨,下擾即政亂,民怨即德薄,政亂賢者不為謀,德薄勇者不為鬥。亂主則不然,一日有天下之富,處一主之勢,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專於宮室臺榭,溝池苑囿,猛獸珍怪,貧民飢餓,虎狼厭芻豢,百姓凍寒,宮室衣綺繡,故人主畜茲旡用之物,而天下不安其性命矣。


  老子曰:非惔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并覆,非正平無以制斷,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心慮,以天下之力爭,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條通,群臣輻湊。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通而不闇,善否之情,日陳於前而不逆,故賢者盡其智,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得用人之道。夫乘輿馬者,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濟江海,使言之而是,雖商夫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猶不可用也,是非之處,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其計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不貴其辯,闇主則不然,群臣盡誠效忠者,希不用其身也,而親習邪枉,賢者不能見也,疏遠卑賤,竭力盡忠者不能聞也。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如此而欲安海內、存萬方,其離聰明亦以遠矣。


  老子曰: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遺爵,必重生之所由來之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矣。


  文子問治國之本。


  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身亂而國治也。故曰:脩之身,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文子問曰:何行而民親其上?


  老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慎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讎也,昔者夏商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歸神農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老子曰: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廣者,制不可以狹,位高者,事不可以煩,民眾者,教不可以苛。事煩難治,法苛難行,求多難贍,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解之,至石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大較易為智,曲辯難為慧。故無益於治,有益於亂者,聖人不為也,無益於用者,有益於費者,智者不行也。故功不厭約,事不厭省,求不厭寡,功約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贍,任於眾人則易。故小辯害義,小義破道,道小必不通,通必簡。河以逶迆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道以優游故能化。夫通於一伎,審於一事,察於一能,可以曲說,不可以廣應也。夫調音者,小絃急,大絃緩,立事者,賤者勞,貴者佚。道之言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天同氣。同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功者霸,無一焉者亡。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誠為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故有道以理之,法雖少,足以治,無道以理之,法雖眾,足以亂。


  老子曰:鯨魚失水,則制於螻蟻,人君舍其所守,而與臣爭事,則制於有司,以無為持位,守職者以聽從取容,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專其上。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為,則智日困而自負責,數窮於下,則不能申理,行墮於位,則不能持制,智不足以為治,威不足以行刑,則無以與下交矣。喜怒形於心,嗜欲見於外,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風,賞不當功,誅不應罪,則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煩亂而智不能解,非譽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責,則人主愈勞,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與馬逐走,筋絕不能及也,上車攝轡,馬死衡下,伯樂相之,王良御之,明主求之,無御相之勞而致千里,善乘人之賢也。人君之道,無為而有就也,有立而無好也,有為即議,有好即諛,議即可奪,諛即可誘。夫以建而制於人者,不能持國,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無形也,唯神化者,物莫能勝。中欲不出謂之 ,外邪不入謂之閉,中 外閉,何事不節,外閉中 ,何事不成。故不用之,不為之,而有用之,而有為之,不伐之言,不奪之事,循名責實,使自有司,以不知為道,以禁苛為主,如此則百官之事,各有所考。


  老子曰:食者人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理,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萬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杪,以為民資,生無乏用,死無傳口。先王之法,不掩群而取镺●,不個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獸,罝罘不得通於野,獺未祭魚,網罟不得入於水,鷹隼未擊,羅網不得張於皋,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於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田,育孕不牧,鷇卵不探,魚不長尺不得取,犬豕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萬物之發若蒸氣出,先王之所以應時脩備,富國利民之道也,非目見而足行之,欲利民者也不忘乎心,即人自備矣。


  老子曰:古者,明君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必計歲而收,量民積聚,知有餘不足之數,然後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於天地,而離於飢寒之患。其憯怛於民也,國有飢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與民同苦樂,即天下無哀

卷 第 九


  下德


  老子曰: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供嗜欲,養生之末也。治國,太上養化,其次正法,民交讓爭處卑,財利爭受少,事力爭就勞,日化上而遷善,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上世養本,而下世事末。


  老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與治之臣不萬一,以不世出求不萬一,此至治所以千歲不一也。蓋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順其善意,防其邪心,與民同出一道,則民可善,風俗可美。所貴聖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知亂之所生也。若開其銳端,而縱之放僻淫佚,而棄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姦矣。


  老子曰: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即重生,重生即輕利矣。猶不能自勝即從之,神無所害也,不能自勝而強不從,是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故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謂玄同,用其光,復歸其明。


  老子曰:天下莫易於為善,莫難於為不善。所謂為善者,靜而無為,適情辭餘,無所誘惑,循性保真,無變於己,故曰為善易也。所謂為不善難者,篡弒矯詐,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為不善難也。今之以為大患者,由無常厭度量生也,故利害之地,禍福之際,不可不察。聖人無欲也,無避也,事或欲之,適足以失之,事或避之,適足以就之,志有所欲,即忘其所為,是以聖人審動靜之變,而適受與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節。夫動靜得即患不侵也,受與適即罪不累也,理好憎即憂不近也,和喜怒即怨不犯也。體道之人不苟得,不讓禍,其有不棄,非其有不制,恒滿而不溢,常虛而易贍。故自當以道術度量,即食充虛,衣圉寒,足以溫飽七尺之形,無道術度量,而以自要尊貴,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故聖人心平志易,精神內守,物不能惑。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故為治之本,務在安人,安人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不奪時,不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去驕,去驕之本,在於虛無,故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目悅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聲,七竅交爭,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此失天下也。故桀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故天下得道,在守四夷,天下失道,守在諸侯,諸侯得道,守在四境,諸侯失道,守在左右。故曰無恃其不吾奪也,恃吾不可奪也,行可奪之道,而非篡弒之行,無益於持天下矣。


  老子曰:善治國者,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爭者人之所亂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治人之亂,逆之至也。非禍人不能成禍,不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人之性情皆願賢己而疾不及人,願賢己則爭心生,疾不及人則怨爭生,怨爭生則心亂而氣逆,故古之聖王退爭怨,爭怨不生則心治而氣順,故曰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以道本人之性,無邪穢,久湛於物即忘其本,即合於若性。衣食禮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於外也,故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遺物反己。有以自鑒,則不失物之情,無以自鑒,則動而惑營。夫縱欲失性,動未嘗正,以治生則失身,以治國則亂人,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古者聖人得諸己,故令行禁止,凡舉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聽失於非譽,目淫於綵色,而欲得事正即難矣,是以貴虛。故水激則波起,氣亂則智昏,昏智不可以為正,波水不可以為平,故聖王執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至貴無適於天下,聖王託於無適,故為天下命。


  老子曰: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登,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也。天地之間,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形也,故明於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聖人由近以知遠,以萬里為一同,氣蒸乎天地,禮義廉恥不設,萬民莫不相侵暴虐,由在乎混冥之中也。廉恥陵,及至世之衰,害多而財寡,事力勞而養不足,民貧苦而忿爭生,是以貴仁。人鄙不齊,比周朋黨,各推其與,懷機巧詐之心,是以貴義。男女群居,雜而無別,是以貴禮。性命之情,淫而相迫於不得已,則不和,是以貴樂。故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誠能使神明定於天下,而心反其初,則民性善,民性善則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贍,貪鄙忿爭之心不得生焉。仁義不害,而道德定而天下,而民不淫於綵色,故德衰然後飾仁義,和失然後調聲,禮淫然後飾容。故知道德,然後知仁義不足行也,知仁義,然後知禮樂不足脩也。


  老子曰:清靜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真而素樸,閑靜而不躁,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和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即即留,激即行,通體乎天地,同胃乎陰陽,一和乎四時,明朗乎日月,與道化者為人,機械詐偽莫載乎心。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序,風雨不為虐,日月清靜而揚光,五星不失其行,此清靜之所明也。


  老子曰:治世之職易守也,其事易為也,其禮易行也,其責易賞也。是以人不兼官,官不

卷 第 八


  自然


  老子曰: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去恩惠,舍聖智,外賢能,廢仁義,滅事故,棄佞辯,禁姦偽,則賢不肖者齊於道矣。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於物無宰。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金木水火土,其勢相害,其道相待。故至寒傷物,無寒不可,至暑傷物,無暑不可,故可與不可皆可,是以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見可不趨,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為左右,相為表裏。凡事之要,必從一始,時為之紀,自古及今,未嘗變易,謂之天理。上執大明,下用其光,道生萬物,理於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各得其所,與時往來,法度有常,下及無能,上道不傾,群臣一意,天地之道無為而備,無求而得,「是以知其無為而有益也。」


  老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員不中規,地方不中矩。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中而莫知其所,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不博者,不可與論至。夫 道與物通者,無以相非,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若夫規矩勾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故無絃雖師文不能成其曲,徒絃則不能獨悲,故絃,悲之具也,非所以為悲也。至於神和,遊於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愛而形於絃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此不傳之道也。故肅者形之君也,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老子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內,不以事貴,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為尊,不待名而顯,不須禮而莊,不用兵而強。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聖人之道,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虛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


  老子曰: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同,無故無新,無疏無親,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業多端,趨行多方。故用兵者,或輕或重,或貪或廉,四者相反,不可一也,輕者欲發,重者欲止,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也。故勇者可令進鬥,不可令持堅,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敵,貪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財,廉者可令守分,不可令進取,信者可令持約,不可令應變,五者,聖人兼用而材使之。夫天地不懷一物,陰陽不產一類,故海不讓水潦以成其大,山林不讓枉橈以成其崇,聖不辭其負薪之言以廣其名。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餘,則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淺矣。


  老子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之所照,形殊性異,各有所安,樂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悲也,安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故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為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天下之物,無貴無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故不尚賢者,言不放魚於木,不沈鳥於淵。昔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奚仲為工師,其導民也,水處者漁,林處者採,谷處者牧,陵處者田,地宜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皋澤織網,陵坡耕田,如是外民得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是以離叛者寡,聽從者眾,若風之過蕭,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濁應,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是以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跡不接於諸侯之境,車軌不結於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故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足,存國若有餘。虛者,非無人也,各守其職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於未也,有餘者,非多財也,欲節事寡也,不足者,非無貨也,民鮮而費多也,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上德之道也。


  老子曰: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循暢之,故因即大,作即小。古之瀆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則無敵於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為之節文,無其性,不可使順教,無其資,不可使遵道。人之性有仁義之資,其非聖人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因其所惡以禁姦,故刑罰不用,威行如神,因其性即天下聽從,怫其性即法度張而不用。道德者,則功名之本也,民之所懷也,懷之則功名立。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江海無為以成其大,洼下以成其廣,故能長久,為天下谿谷,其德乃足,無為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至,是以取天下而無事。不自奉故富,不自見故明,不自矜故長,處不肖之地,故為天下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江海近於道,故能長久,與天地相保。公正脩道,即功成不有,不有即強固,強固而不以暴人,道深即德深,德深即功名遂成,此謂玄德深矣!遠矣!其與物反矣!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非雄非雌,非牝非牡,生而不死,天地以成,陰陽以形,萬物以生。故陰與陽,有員有方,有短有長,有存有亡,道為之命,幽沉而光事,於心甚微,於道甚當,死生同理,萬物變化,合於一道。簡生忘死,何往不壽,去事與言,慎無為也。守道周密,於物不宰,至微無形,天地之始,萬物同於道而殊形,至微無物,故能周恤,至大無外,故為萬物蓋,至細無內,故為萬物貴。道之存生,德之安形,至道之度,去好去惡,無有知故,易意和心,無以道迕。夫天地專而為一,分而為二,交而合之,上下不失,專而為一,分而為五,反而合之,必中規矩。夫道至親不可疏,至近不可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


  老子曰:帝者有名,莫知其情,帝者貴其德,王者尚其義,霸者迫於理。聖人之道,於物無有,道挾然後任智,德薄然後任形,明淺然後任察。任智者中心亂,任刑者上下怨,任察者下求善以事上即弊。是以聖人因天地以變化,其德乃天覆而地載,道之以時,其養乃厚,厚養即治,雖有神聖,人何以易之。去心智,故省刑罰,反清靜,物將自正。道之為君如尸,儼然玄默,而天下受其福,一人被之不裒,萬人被之不褊。是故重為惠,重為暴,即道迕矣。為惠者布施也,無功而厚賞,無勞而高爵,即守職懈於官,而遊居者亟於進矣。夫暴者妄誅也,無罪而死亡,行道者而被刑,即脩身不勸善,而為邪行者輕犯上矣。故為惠者即生姦,為暴者即生亂,姦亂之俗,亡國之風也。故國有誅者而主無怒也,朝有賞者而君無與也,誅者不怨君,罪之當也,賞者不德上,功之致也,民知誅賞之來,皆生於身,故務功脩業,不受賜於人,是以朝廷蕪而無跡,田野辟而無穢,故太上下知而有之。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任下,責成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過事,言無文章,行無儀表,進退應時,動靜循理,美醜不好憎,賞罰不喜怒。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於己,若欲狹之,乃是離之,若欲飾之,乃是賊之。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妙,各處其宅,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於天。天道嘿嘿,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常與人化,智不能得,輪轉無端,化逐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其聽治也,虛心弱志,清明不闇,是故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即治國之所以明矣。


  老子曰: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勝也,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下不足用也。無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名。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有一形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勝其任,即舉者不重也,能勝其事,即為者不難也。聖人兼而用之,故人無棄人物無棄材。


  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捲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涉用●,泥用輴,山用樏,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因下為池,非吾所為也。聖人不恥身之賤,惡道之不行也,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也,故常虛而無為,抱素見樸,不與物雜。


  老子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為天下之民,強陵弱,眾暴寡,詐者欺愚,勇者侵怯,又為其懷智詐不以相教,積財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是以天地四時無不應也,官無隱事,國無遺利,所以衣寒食飢,養老弱,息勞倦,無不以也。神農形悴,堯瘦 ,舜黧黑,禹胼胝,伊尹負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傳賣,管仲束縛,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非以貪祿慕位,將欲事起於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自天子至於庶人,四體不勤,思慮不困,於事求贍者,未之聞也。


  老子曰:所謂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執一以為保,反本無為,虛靜無有,忽慌無無際,遠無所止,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是謂大道之經。


  老子曰:夫道者,體員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戴明,變化無常,得一之原,以應無方,是謂神明。天員而無端,故不得觀,地方而無涯,故莫窺其門,天化遂無形狀,地生長無計量。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輪轉無形,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之代謝,日月之晝夜,終而復始,明而復晦,制形而無形,故功可成,物物而不物,故勝而不屈。廟戰者帝,神化者王,廟戰者法天道,神化者明四時,修正於境內,而遠方懷德,制勝於未戰,而諸侯賓服也。古之得道者,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喜怒合四時。號令比雷霆,音氣不戾八風,詘伸不獲五度。因民之欲,乘民之力,為之去殘除害,夫同利者相死,同情者相成,同行者相助,循己而動,天下為鬥。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己用,用其自為用,天下莫不可用,用其為己用,無一人之可用也。

卷 第 七


  微明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內,知之麤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文子問曰:人可以微言乎?


  老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淺知之人,所爭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為無知,是以不吾知。」


  文子問曰:為國亦有法乎?


  老子曰:今夫挽車者,前呼邪●,後亦應之,此挽車勸力之歌也,雖鄭衛胡楚之音,不若此之義也。治國有禮,不在文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老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陶冶而變化也。


  老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故民知書則德衰,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瑟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於己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致遠,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使有轉力者,乃無轉也。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游,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偽匿。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聖人先福於重關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老子曰:江河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止。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夫憂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為強,轉禍為福,道沖而之又不滿也。


  老子曰:清靜恬和,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則自養不悖,知事之制則其舉措不亂。發一號,散無競,總一管,謂之心;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術;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者,心之過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發於近,不可禁於遠。事者難成易敗,名者難立易廢,凡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至於患。夫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相鄰,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不可不慎察也。


  老子曰:人皆知治亂之機,而莫知全生之具,故聖人論世而為之事,權事而為之謀。聖人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弱能強,隨時動靜,因資而立功,睹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變,化則為之象,運則為之應,是以終身行之無所困。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易為而難成者,或難成而易敗者。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取捨也,可言而不可行者,詐偽也,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名也。此四者,聖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獨見也。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動不失禮,百射重戒,禍乃不滋,計福勿及,慮禍過之,同日被相,蔽者不傷,愚者有備與智者同功。夫積愛成福,積憎成禍,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無生,夫使患無生易,施於救患難。今人不務使患無生,而務施救於患,雖神人不能為謀。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無方,聖人深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而陷於刑,雖曲為之備,不足以金身。故上士先避患而後就利,先遠辱而後求名,故聖人常從事於無形之外,而不留心於已成之內,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不能塵垢。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謂心欲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為之轂也。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撓,素白而不汙,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錯廢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乘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處靜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於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故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行,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覡,而鬼神不敢先,可謂至貴矣,然而戰戰慄慄,日慎一日,是以無為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為之事又多,故動必窮。故以政教化,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勢難而必敗,捨其易而必成,從事於難而必敗,愚惑之所致。


  老子曰:福之起也綿綿,禍之生也紛紛,禍福之數微而不可見,聖人見其始終,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賞罰,非以為己,以為國也,適於己而無功於國者,不施賞焉,逆於己而便於國者,不加罰焉。故義載乎宜謂之君子,遺義之宜謂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勞,其次勞而不病,其下病而不勞。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紂為象櫡而箕子唏,魯以偶人葬而孔子嘆,見其所始即知其所終。


  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義者人之所高也,為人所慕,為人所高,或身死國亡者,不周於時也,故知義而不知世權者,不達於道也。五帝貴德,三王用義,五伯任力,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也否同非譽俗趨行等逆順左右。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經於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直志適情,即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即陰陽食之。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萬舉而不陷,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成滿猶不易,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道者,寂寞以虛無,非有為於物也,不以有為於己也,是故舉事而順道者,非道者之所為也,道之所施也。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陰陽之所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皆詞一和也。是故能戴大圓者履大方,鏡大清者視大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於冥冥者,與日月同光,無形而生於有形,是故真人託期於靈臺,而歸居於物之初,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冥冥之中獨有曉焉,寂寞之中獨有照焉。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後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不知而後能知之也。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證也,義者,比於心而合於眾適者也。道滅而德興,中世守德而不懷,下世繩繩唯恐失仁。故君子非義無以活,失義則失其所以活,小人非利無以活,失利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禍福異矣。


  老子曰:事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人,害之乃足以利之。夫病溫而強食之,病渴而飲之寒,此眾人之所養也,而良醫所以為病也。悅於目,悅於心,愚道所利,有道者之所避。聖人者先迕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迕,故禍福之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老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即見疑,有罪有仁義者必見信,故仁義者,事之常順也,天下之尊爵也。雖謀得計當,慮忠解圖國存,其事有離仁義者,其功必不遂。言雖無中於策,其計無益於國,而心周於君,合於仁義者,身必存,故曰言百計常不當者,不若舍趨而審仁義也。


  老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澤,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則通功易食而道達矣。人多欲即傷義,多憂即害智,故治國,樂所以存,虐國,樂所以亡。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君不與臣爭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而枝葉茂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慈父之愛子者,非求其報,不可內解於心;聖主之養民,非為士用也,性不得已也,及恃其力,賴其功勳而必窮,有以為則恩不接矣。故用眾人之所愛,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老子曰:人以義愛,黨以群強,是故得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行者遠,義之所加者薄,則武之所制者小。


  老子曰:以不義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愚人,無以異於梟愛其子也,故「持而備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極,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事盡然,不可勝明。福至祥存,禍至祥先,見祥而不為善,則福不來,見不祥而行善,則禍不至,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人之將疾也,必先甘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故疾之將死者,不可為良醫,國之將亡者,不可為忠謀。修之身,然後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後可移官長,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有餘,修之國,其德乃豐。」民之所以生活,衣與食也,事周於衣食則有功,不周於衣食則無功,事無功德不長。故隨時而不成,無更其刑,順時而不成,無更其理,時將復起,是謂道紀。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國富其吏,治國若不足,亡國囷倉虛,故曰「上無事而民自富,上無為而民自化。」起師十萬,日費千金,「帥旋之後,必有凶年」,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寶也」。「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行有召寇,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耳之語,流聞千里,言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昔者中黃子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下五有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卷 第 六


  上德


  老子曰:主者,國之心也,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即百節皆亂,故其身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


  老子學於常樅,見舌而守柔,仰視屋樹,退而目川,觀影而知持後,故聖人曰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燎,後者處上。


  老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猿狖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不能以智不知,如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不可與廣應。


  老子曰:道以無為有體,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之幽冥者。幽冥者,所以論道,而非道也。夫道者,內視而自反,故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蕩。月望日奪光,陰不可以承陽,日出星可見,不能與之爭光,末不可以強於本,枝不可以大於幹,上重下輕,其覆必易。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玉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咘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清之為明,杯水可見眸子,濁之為害,河水不見太山,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慍,性之有也。以清入濁必困辱,以濁入清必覆傾,天二氣即成虹,地二氣即泄藏,人二氣即生病,陰陽不能常,日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脩,地廣者德厚,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為之不採,國有賢臣,折衝千里,通於道者若車之轉於轂中,不運於己,與之致於千里,終而復始,轉無窮之原也。故舉枉與直,何如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故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預慮,故聖人畜道待時也。故欲致魚者先通谷,欲來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為魚得者,非挈而入淵也,為猿得者,非負而上木也,縱之所利而已。足所踐者淺,然待所不踐而後能行,心所知者遍,然待所不知而後能明。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脣亡而齒寒,河水深而讓在山。水靜則清,清則平,平則易,易則見物之形,形不可併,故可以為正。使葉落者,風搖之也,使水濁者,物撓之也,璧鍰之器,礛之功也,莫邪斷割,砥礪之力也, 與驥致千里而不飛,無裹糧之資而不飢,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怒出於不怒,為出於不為,視於無有則得所見,聽於無聲則得所聞。飛鳥反鄉,兔走歸窟,狐死首丘,寒螿洋木,各依其所生也。水火相憎,鼎 在其間,五味以和,骨肉相愛也,讒人間之,父子相危也。犬豕不擇器而食,俞肥其體,故近死,鳳皇翔於千仞,莫之能致。推固百內而不能自椓,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因高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為池即淵深而魚鱉歸焉。溝也澇即溢,旱即枯,河海之源淵深而不竭,鱉無耳而目不可以蔽,精於明也,瞽無目而耳不可以蔽,精於聰也。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絲之為縞也,或為冠,或為 ,冠則戴枝之, 則足蹍之。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之木;土之勢勝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勢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變其節,霜雪麃麃,日出而流。傾易覆也,倚易翻也,幾易助也,濕易雨也,蘭芷以芳,不得見霜,蟾蜍塗兵,壽在五月之望,精泄者中易殘,華非時者不可食。舌之與齒,孰先弊焉?繩之與矢,孰先直焉?使影曲者形也,使響濁者聲也。與死同病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者,不可為忠謀。使倡吹竽,使工攝竅,雖中節,以可使決,君形亡焉。聾者不歌,無以自樂,盲者不觀,無以接物。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險者,不得履繩,海內其所出,故能大。日不並出,狐不二雄,神龍不匹,猛獸不群,鷙鳥不雙,蓋非橑不蔽日,輪非輻不追疾,橑輪未足恃也。弧弓能射,而非弦不發,發矢之為射,十分之一。飢馬在廄,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竹而足。循繩而斷即不過,懸衡而量即不差,懸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之 ,有時而施,是而行之,謂之亂。農夫勞而君子養,愚者言而智者擇,見之明白,處之如玉石,見之黯,必留其謀。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畢開,不如一戶之明。蝮蛇不可為足,虎不可為翼,今有六尺之廣,臥而越之,下才不難,立而踰之,上才不易,勢施異也。助祭者得嘗,救鬥者得傷,蔽於不祥之木,為雷霆所撲。日月欲明,濁雲蓋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脩,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塵而欲無眯,不可得絜。黃金龜紐,賢者以為佩,土壤布地,能者以為富,故與弱者金玉,不如與之尺素。轂虛而中立三十輻,各盡其力,使一輻獨入,眾輻皆棄,何近遠之能至。橘柚有鄉,萑葦有叢,獸同足者相從游,鳥同翼者相從翔。欲觀九州之地,足無千里之行,無政教之原,而欲為萬民上者,難矣!兇兇者獲,提提者射,故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君子有酒,小人鞭缶,雖不可好,亦可以醜,人之性,便衣綿帛,或射之即被甲,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三十輻共一轂,各直一鑿,不得相入,猶人臣各守其職也。善用人者,若●之足,眾而不相害,若舌之與齒,堅柔相磨而不相敗。石生而堅,茞生而芳,少而有之,長而逾明。扶之與提,謝之與讓,得之與失,諾之與已,

卷 第 五


  道德


  文子問道。老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尊精積稽,內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夫道者,原產有始,始於柔弱,成於剛強,始於短寡,成於眾長,十圍之木始於把,百仞之臺始於下,此天之道也。聖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退者所以自後,儉者所以自小,損之所以自少,卑則尊,退則先,儉則廣,損則大,此天道所成也。夫道者,德之元,大之根,福之門,萬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寧。夫道,無為無形,內以脩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天子有道則天下服,長有社稷,公侯有道則人民和睦,不失其國,士庶有道則全其身,保其親,強大有道,不戰而克,小弱有道,不爭而得,舉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則忠惠,父子有道則慈孝,士庶有道則相愛,故有道則知,無道則苛。由是觀之,道之於人,無所不宜也。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盡行之天下服,服則懷之,故帝者,天下之適也,王者,天下之往也,天下不適不往,不可謂帝王。故帝王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夫失道者,奢泰驕佚,慢倨矜傲,見餘自顯自明,執雄堅強,作難結怨,為兵主,為亂首,小人行之,身受大殃,大人行之,國家滅亡,淺及其身,深及子孫,夫罪莫大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天道然也。


  老子曰:天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擊之不中,夫刺之不入,擊之不中,而猶辱也,未若使人雖勇不能刺,雖巧不能擊。夫不敢者,非無其意也,未若本無其意,夫無其意者,未有受利害之心也,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懽然皆欲愛利之,若然者,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是,天下莫不願安利之。故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文子問德。老子曰:畜之養之,遂之長之,兼利無懌,與天地合,此之謂德。何謂仁?曰:為上不矜其功,為下不羞其病,大不矜,小不偷,兼愛無私,久而不衰,此之謂仁也。何謂義?曰:為上則輔弱,為下則守節,達不肆意,窮不易操,一度順理,不私枉橈,此之謂義也。何謂禮?曰:為上則恭嚴,為下則卑敬,退讓守柔,為天下雌,立於不敢,設於不能,此之謂禮也。故脩其德則下從令,脩其仁則下不爭,脩其義則下平正,脩其禮則下尊敬,四者既脩,國家安寧。故物生者道也,長者德也,愛者仁也,正者義也,敬者禮也。不畜不養,不能遂長,不慈不愛,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長,不敬不寵,不能貴重。故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民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順也,聖人之所以御萬物也。君子無德則下怨,無仁則下爭,無義則下暴,無禮則下亂,四經不立,謂之無道,無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至德之世,賈便其市,農樂其野,大夫安其職,處士脩其道,人民樂其業,是以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無,河出圖,洛出書。及世之衰也,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刑諫者,殺賢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動不息,野無百蔬。故世治則愚者不得獨亂,世亂則賢者不能獨治,聖人和愉寧靜,生也,至德道行,命也,故生遭命而後能行,命得時而後能明,必有其世而後有其人。


  文子問聖智。老子曰:聞而知之,聖也,見而知之,智也。聖人嘗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智者嘗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聖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禍福所生,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聞未生聖也,先見成形智也,無聞見者,愚迷。


  老子曰:君好義則信時而任己,秉智而用惠,物博智淺,以淺贍博,未之有也。獨任其智,失必多矣,好智,窮術也,好勇,危亡之道也,好與則無定分,上之分不定,則下之望無息,若多斂則與民為讎,少取而多與,其數無有,故好與,來怨之道也。由是觀之,財不足任,道術可因明矣。


  文子問曰:古之王者,以道邪天下,為之奈何?老子曰:執一無為,因天地與之變化,「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執一者,見小也,小故能成其大也,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正,處大,滿而不溢,居高,貴而無驕,處大不溢,盈而不虧,居上不驕,高而不危,盈而不虧,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富貴不離其身,祿及子孫,古之王道其於此矣。


  老子曰: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義不能相固,威不能相必,故立君以一之。君執一即治,無常即亂,君道者,非所以有為也,所以無為也,智者不以德為事,勇者不以力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惠,可謂一矣。一也者,無適之道也,萬物之本也。君數易法,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達其好憎,下之任懼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其亂甚於無君也,君必執一而後能群矣。


  文子問曰:王道有幾?老子曰:一而已矣。


  文子曰:古有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何其一也?曰: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亦德也。用兵有五:有義兵,有應兵,有忿兵,有貪兵,有驕兵。誅暴救弱謂之義,敵來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謂之應,爭小故不勝其心謂之忿,利人土地,欲人財貨謂之貪,恃其國家之大,矜其人民之眾,欲見賢於敵國者謂之驕。義兵王,應兵勝,恣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此天道也。


  老子曰:釋道而任智者危,棄數而用才者困,故守分循理,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成者非所為,得者非所求

卷 第 四


  符言


  老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裏,洞同覆蓋而無所,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寢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見譽而為善,立而為賢,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治不順理則多責,事不順時則無功,妄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


  老子曰: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形,動於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甘泉必竭,直木必伐,華榮之言後為愆,石有玉傷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


  老子曰: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陳彼五行必有勝,天之所覆無不稱,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夫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好反自為禍。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爭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


  老子曰:一言不可窮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諸侯雄也,四言天下雙也。貞信則不可窮,道德則天下宗,舉賢德,諸侯雄,惡少愛眾天下雙。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飲食不節,簡賤其身,病共殺之,樂得無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共殺之。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來矣。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適情性即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智,而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禍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來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閑居而心樂,無為而治。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有,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脩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者未免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故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故「


  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道不可以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故嘗無禍不嘗有福,嘗無罪不嘗有功。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同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來者不迎,去者不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不失其直,與天下並流,不離其域,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內無奇福,外無奇禍,故禍福不生,焉有人賊。故至德言同賂,事同福,上下一心,無歧道旁見者,退章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老子曰:為善即勸,為不善即觀,勸即生責,觀即生患,故道不可以進而求名,可以退而脩身。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見求譽,治隨自然,己無所與,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通,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德,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達而人才滅矣。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道勝人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老子曰:使信士分財,不如定分而探籌,何則?有心者之於平,不如無心者。使廉士守財,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鑑見其醜則自喜,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則免於累矣。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寶幣,必以卑辭。幣單而欲不厭,卑體免辭,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約定而反先日,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而內脩道術。脩其境內之事,盡其地方,勸民守死,堅其城郭,上下一心,與之守社稷,即為飾者不伐無罪,為利者不攻難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老子曰:聖人不勝其心,眾人不勝其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聖人捐欲而從性。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說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老子曰: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己者得,而邪氣無由入。飾其外,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無須臾忘為賢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忘其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老子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

卷 第 三


  九守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為一,寂然清澄,重濁為地,精微為天,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逆之死,順之生,故靜漠者神明之宅,虛無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稟於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脈,三月而䴖,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肝主目,腎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膽主口,外為表,中為裏,頭員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人有取與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雨,肝為雷,人與天地相類,而心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雨非時,毀折生災,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閎以大,尚由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燻而不息?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則耳目清而聽視聰達,聽視聰達謂之明。五藏能屬於心而無離,則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哀氣不能襲,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血氣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於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血氣滔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不越。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之間何足見也,故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生創,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生生之厚,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天地運而相通,萬物摠而為一,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辭也,賤之不可憎也,貴之不可喜也,因其資而寧之,弗敢極弗敢極也,即至樂極也。


  守虛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以聖人遵之不敢越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無所親,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神則以求無不待也,以為無不成也。


  守無


  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生死則意不懾,同變化則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橈之柱,行無關之途,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義,不可懸以利,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為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況於無為者乎!無為者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無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也。


  守平


  老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比之身則賤,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適情辭餘,不貪得,不多積,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無好憎,是謂大通,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內外之符者,不可誘以勢,無外之外,至大,無內之內,至貴,能知大貴,何往不遂。


  守易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於性者不以累德,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不縱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餘天下而不有,委萬物而不利,豈為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永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


  老子曰:人受氣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溫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澄水,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於不用也。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汙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故心有所至,則神慨然在之,反之於虛,則消躁藏息矣,此聖人之遊。故治天下者,必達性命之情而後可也。


  守真


  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汙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越行求之,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

卷 第 二


  精誠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陰陽和,非有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萬物生矣。夫道者,藏精於內,栖神於心,靜漠恬惔,悅穆胸中,廓然無形,寂然無聲。官府若無事,朝廷若無人,無隱士,無逸民,無勞役,無怨刑,天下莫不仰上之象,主之旨,絕國殊俗莫不重譯而至,非家至而人見之也,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賞善罰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誠也。令雖明不能獨行,必待精誠,故摠道以被民弗從者,精誠弗包也。


  老子曰: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萬物亡。此謂神明。是故聖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見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由而禍除。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日計不足,歲計有餘,寂然無聲,一言而大動天下,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故精誠內形,氣動於天,景星見,黃龍下,鳳皇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乘,晝明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與人,有以相通,故國之沮亡也,天文變,世或亂,虹蜺見,萬物有以相連,精氣有以相薄,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也,不可以強力致也。故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懷天心,抱地氣,執沖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諸己,能以神化者也。


  老子曰: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為而不成,死生同域,不可脅凌,又況官天地,懷萬物,返造化,含至和,而已未嘗死者也。精誠形乎內,而外喻於人心,此不傳之道也。聖人在上,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君臣乖心,倍譎見于天,神氣相應,微矣,此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夫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能有之,卻走馬以糞,車軌不接於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沉。天道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詘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凶。是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應者,為能有之。


  老子曰:夫道之與德,若圍之與革,遠之即近,近之即,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是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不物而不傷。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故通於大和者,闇若醇醉而甘臥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闇,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預賈,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虙犧氏之王天下,枕方寢繩,殺秋約冬,負方州,抱員天,陰陽所擁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東,視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汎然,不知所本,罔養不知所如往,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懷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至黃帝要繆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揚其名,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老子曰:天不定,日月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立,身不寧,是非無所形,是故有真人而後有真智,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與?積惠重貨,使萬民欣欣,人樂其生者,仁也;舉大功,顯令名,體君臣,正上下,明親疏,存危國,繼絕世,立無後者,義也;閉九竅,藏志意,棄聰明,反無識,芒然仿佯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含陰吐陽而與萬物同和者,德也。是故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


  老子曰:神越者言華,德蕩者行偽,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觀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精有愁盡而行無窮極,所守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風,是故聖人內脩道術而不外飾仁義,知九竅四支之宜,而遊乎精神之和,此聖人之游也。


  老子曰:若夫聖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不過,賢人所以矯世者,聖人不觀。夫人拘於世俗,必形繫而神泄,故不免於別,使我可拘係者,必其命有在外者。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以時,五穀蕃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養民以公,威厲以誠,法省不煩,教化如神,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姦心,此聖人之思也。夫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功而無讓,民貧苦而分爭生,事力勞而無功,智詐萌生,盜賊滋彰,上下相怨,號令不行,夫水濁者魚噞,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聖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贍,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懷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影之像形,所脩者本也。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慮蕩於內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故「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言精誠發於內,神氣動於天也。


  老子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自來,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命,其於治難矣。皋陶喑而為

卷 第 十 二


  上禮


  老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煩而不一。及至神農、黃帝,覈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於是萬民莫不竦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聖,華誣以脅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各欲以行其智偽,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衰漸所由來久矣。是故至人之學也,欲以反性於無,游心於虛,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聲於世,此至人所不為也。擢德自見也,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老子曰:古者被髮而無卷領,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也,走獸可係而從也。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為民害,故鑄鐵鍛刃以禦其難,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因其患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變易者也,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者也。譬猶師曠之調五音也,所推移上下無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於樂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於中。而知規矩鉤繩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不宜即廢之,末世之事善即著之。故聖人之制禮樂者,而不制於禮樂,制物者,不制於物,制法者,不制於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老子曰:昔者之聖王,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調陰陽之氣,和四時之節,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以立事生財,除飢寒之患,辟疾疢之 ,中受人事,以制禮樂,行仁義之道,以治人倫。列金木水火土之性,以立父子之親而成家,聽五音清濁六律相生之數,以立君臣之義而成國,察四時孟仲季之序,以立長幼之節而成官,列地而州之,分國而治之,立大學以教之,此治之綱紀也。得道則舉,失道則廢,夫物未嘗有張而不弛,盛而不敗者也。唯聖人可盛而不敗,聖人初作樂也,以歸神杜淫,反其天心,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顧正法,流及後世,至於亡國,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姦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其作囿也,以成宗廟之具,簡士卒以戒不虞,及其衰也,馳騁弋獵以奪民時,以罷民力,其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民懷德,至其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所與,廢公趣私,外內相舉,姦人在位,賢者隱處。天地之道,極則反,益則損,故聖人治弊而改制,事終而更為,其美在和,其失在權。聖人之道曰: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無廉恥,不可以治,不知禮義,法不能正,非崇善廢醜,不嚮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經非譽以導之,親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錯而不用,禮義修而任賢德也。故天下之高,以為三公,一州之高,以為九卿,一國之高,以為二十七大夫,一鄉之高,以為八十一元士。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傑,十人者謂之豪。明於天地之道,通於人情之理,大足以容眾,惠足以懷遠,智足以知權,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隱義,信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使分財,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傑也。守職不廢,處義不比,見難不苟免,見利不苟得,人豪也。英俊豪傑,各以大小之材處其位,由本流末,以重制輕,上唱下和,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嚮仁義,其於化民,若風之靡草。今使不肖臨賢,雖嚴刑不能禁其姦,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天地之性也。故聖人舉賢以立功,不肖之主舉其所與同,觀其所舉,治亂分矣,察其黨與,賢不肖可論也。


  老子曰: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趣翔周旋,屈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徵而不飲,外束其形,內愁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哀人。何則?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防其所樂,是猶圈獸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決江河之流而壅之以手,故曰: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夫禮者,遏情閉欲,以義自防,雖情心●噎,形性飢渴,以不得已自強,故莫能終其天年。禮者,非能使人不欲也,而能止之,樂者,非能使人勿樂也,而能防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若使無有盜心哉!故知其無所用,雖貪者皆辭之,不知其所用,廉者不能讓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未嘗非欲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無用於己,萬物變為塵垢矣!故揚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老子曰: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純樸散而禮樂飾,是非形而百姓眩,珠玉貴而天下爭。夫禮者,所以別尊卑貴賤也,義者,所以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人道之際也。末世之禮,恭敬而交。為義者,布施而得,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也,故水積則生相食之蟲,土積則生自肉之狩,禮樂飾則生詐偽。末世之為治,不積於養生之具,澆天下之醇,散天下之樸,滑亂萬民,以清為濁,性命飛揚,皆亂以營,貞信熳爛,人失其性,法與義相背,行與利相反,貧富之相傾,人君之與僕虜,不足以論。夫有餘則讓,不足則爭,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故多欲則事不省,求贍則爭不止,故世治則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誘也,世亂則君子為姦,而法不能禁也。


  老子曰:衰世之主,鑽山石,挈金玉,擿礱蜃,消銅鐵,而萬物不滋,刳胎焚郊,覆巢毀卵,鳳凰不翔,麒麟不遊,構木為臺,焚林而畋,竭澤而漁,積壤而丘處,掘地而井飲,濬川而為池,築城而為固,拘獸以為畜,則陰陽繆戾,四時失序,雷霆毀折,雹霜為害,萬物焦夭,處於太半,草木夏枯,三川絕而不流,分山川谿谷,使有壤界,計人眾寡,使有分數,設機械險阻以為備,制服色等異貴賤,老賢不肖行賞罰,則兵革起而忿爭生,虐殺不辜,誅罰無罪,於是興矣。


  老子曰:世之將喪性命,猶陰氣之所起也,主闇昧而不明,道廢而不行,德滅而不揚,舉事戾於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人君處位而不安,大夫隱遁而不言,群臣推上意而壞常,疏骨肉而自容,邪人諂而陰謀,遽載驕主而像其亂人以成其事,是故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田無立苖,路無緩步,金積折廉,壁襲無贏,殼龜無腹,蓍筮日施,天下不合而為一家,諸侯制法各異習俗,悖拔其根而棄其本,鑿五刑,為刻削,爭於錐刀之末,斬刈百姓,盡其太半,舉兵為難,攻城濫殺,覆高危安,大衝車,高重壘,除戰隊,使陣死路,犯嚴敵,百姓一反,名聲苟盛,兼國有地,伏尸數十萬,老弱飢寒而死者不可勝計。自此之後,天下未嘗得安其性命,樂其習俗也。賢聖勃然而起,持以道德,輔以仁義,近者進其智,遠者懷其德,天下混而為一,子孫相代輔佐黜讒佞之端息未辯之說,除刻削之法,去煩苛之事,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消智能,循大常,隳枝體,黜聰明,大通混冥,萬物各復歸其根。夫聖人非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也,是以不得中絕。


  老子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石在中,形見於外,非不深且清也,魚鱉蛟龍莫之歸也。石上不生五穀,秀山不遊麋鹿,無所蔭蔽也。故為政以苛為察,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如此者譬猶廣革者也,大敗大裂之道也,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先為不可勝之政,而後求勝於敵,以未治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應火,以水應水也,同莫足以相治,故以異為奇,奇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飢奇,逸為勞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也,何往而不勝,故德均則眾者勝寡,力敵則智者制愚,智同則有數者禽無數。

卷 第 十 一


  上義


  老子曰: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反其虛無,可謂達矣。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性也,先本後末,謂之君子,先末後本,謂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輔義,重法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重仁義者,廣崇也,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棟,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棟,任國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猶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於道德者,不可以為經,言不合於先王者,不可以為道,便說掇取,一行一切之術,非天下通道也。


  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齊輯之乎轡銜,正度之乎胸膺,內得於中心,外合乎馬志,故能取道致遠,氣力有餘,進退還曲,莫不如意,誠得其術也。今夫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身不可離車輿之安,手不可失駟馬之心,故駟馬不調,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聖人不能以為治。執道以御之,中才可盡,明分以示之,姦邪可止,物至而觀其變,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即遠者治矣,不用適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萬舉而不失矣。


  老子曰:凡為道者,塞邪道,防未然,不貴其自是也,貴其不得為非也,故曰勿使可欲,無日不求,勿使可奪,無日不爭,如此即人欲釋,而公道行矣。有餘者止於度,不足者逮於用,故天下可一也。夫釋職事而聽非譽,棄功勞而用朋黨,即奇伎天長,守職不進,民俗亂於國,功臣爭於朝,故有道以御人,無道則制於人矣。


  老子曰: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道而今行為古,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聖人所由曰道,猶金石也,一調不可更,事,猶琴瑟也,每終改調。故法制禮樂者,治之具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曲士不可與論至道者,訊寤於俗而束於教。


  老子曰:天下幾有常法哉!當於世事,得於人理,順於天地,詳於鬼神,即可以正治矣。昔者三皇無制令而民從,五帝有制令而無刑罰,夏后氏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輕辱,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論民俗而節緩急,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夫制於法者,不可與遠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必有獨見之明,獨聞之聰,然後能擅道而行。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應時而變,不知治道之源者,雖循終亂,今為學者,循先襲業,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非此不治,猶持方枘而內員鑿,欲得宜適亦難矣。夫存危治亂,非智不能,道先稱古,雖愚有餘,故不用之法,聖人不行也,不驗之言,明主不聽也。


  文子問曰:法安所生?


  老子曰: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從天下也,非從地出也,發乎人間,反己自正。誠達其本,不亂於末,知其要,不惑於疑,有諸已,不非於人,無諸己,不責於所立,立於下者,不廢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為檢式,故禁勝於身,即令行於民。夫法者,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縣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後,中繩者賞,缺繩者誅,雖尊貴者不輕其賞,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無罪,是故公道行而和欲塞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專行也,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無得撗斷也。人莫得恣,即道勝而理得矣,故反樸無為,無為者,非謂其不動也,言其從己出也。


  老子曰:善賞者,費少而勸多,善罰者,刑省而禁姦,善與者,用約而為德,善取者,入多而無怨,故聖人因民之所喜以勸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姦,賞一人而天下趨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賞不費,至刑不濫,聖人守約而治廣,此之謂也。


  老子曰:臣道,方論是處,當為事先唱,守職明分,以立成功,故君臣異道即治,同道即亂,各得其宜,處有其當,即上下有以相使也。故枝不得大於榦,末不得強於本,言輕重大小有以相制也。夫得威勢者,所持甚小,所任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得所勢也,五寸之關,能制開闔,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令,順之者利,逆之即凶,天下莫不聽從者,順也,發號令行禁止者,以眾為勢也。義者,非能盡利於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從之,暴者,非能盡害於海內也,害一人而天下叛之,故舉措廢置,不可不審也。


  老子曰:屈寸而申尺,小枉面大直,聖人為之,今人君之論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即失賢之道也。故人有厚德,元間其小節,人有大譽,元疵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以為累也,成其大略非也,閭里之行未足多也。故小謹者元成功,訾行者不容眾,體大者節疏,度巨者譽遠,論臣之道也。


  老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於一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博達而不訾,道德文武,不責備於人以力,自脩以道,而不責於人,易賞也,自修以道,則無病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於天下,即難矣。夫眾人之見,位之卑身之賤,事之洿辱,而不知其大略,故論人之道,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即觀其所受,賤即觀其所為,視其所患難以智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貨財以觀其仁,振以恐懼以觀其節,如此則人情可知矣。


  老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申尺,小枉大直,君子為之,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為谷,趨行殊方,不歸善者不為君子。善言貴乎可行,善行貴乎仁義,夫君子之過,猶日月之蝕,不害於明,故智者不妄為,勇者不妄殺,擇是而為之,計禮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立而名足稱也,雖有智能,必以仁義為本而後立,智能並行,聖人以仁義為準繩,中繩者謂之君子,不中繩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除。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於天下也。死君親之難者,視死如歸,義重於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身即小,身之所重也,比之仁義即輕,此以仁義為準繩者也。


  老子曰:道德之備猶日月也,夷狄蠻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譽在俗,意行均即窮達在時,事周於世即功成,務合於時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簡於世而謹於時,時之至也,即間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貪寶賂也,將以存亡平亂為民除害也,貪叨多欲之人,殘賊天下,萬民騷動,莫寧其所。有聖人勃然而起,討強暴,平亂世,為天下除害,以濁為清,以危為寧,故不得不中絕。赤帝為火炎,故黃帝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教人以道,導之以德而不聽,即臨之以威武,臨之不從,則制之以兵革。殺無罪之民,養不義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財,贍一人之欲,禍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長海內之患,此天倫所不取也。所為立君者,以禁暴亂也,今乘萬民之力,反為殘賊,是以虎傅翼,何謂不除。夫畜魚者,必去其蝙獺,養禽獸者,必除其豺狼,又況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為起也。


  老子曰:為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任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亂世即不然,為行者相揭以高,為禮者相矜以偽,車輿極於雕琢,器用遂於刻鏤,求貨者爭難得以為寶,詆文者逐煩撓以為急,事為詭辯,久稽而不決,無益於治,有益於亂,工為奇器,歷歲而後成,不周於用。故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其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衣食饒裕,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錯其威。


  老子曰:霸王之道,以謀慮之,以策圖之,挾義而動,非以圖存也,將以存亡也。故聞敵國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舉兵而臨其境,責以不義,刺以過行。兵至其郊,令軍帥曰:無伐樹木,無掘墳墓,無敗五穀,無焚積聚,無捕民虜,無聚六畜,乃發號施令曰:其國之君,逆天地,侮鬼神,決獄不平,殺戮無罪,天之所誅,民之所讎也,兵之來也,以廢不義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道,亂民之賊者,身死族滅,以家聽者祿以家,以里聽者賞以里,以鄉聽者封以鄉,以縣聽者侯其縣。剋其國不及其民,廢其君,易其政,尊其秀士,顯其賢良,振其孤寡,恤其貧窮,出其囹圄,賞其有功,百姓開戶而內之,漬米而儲之,唯恐其不來也。義兵至於境,不戰而止,不義之兵,至於伏屍流血,相交以前。故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以自為者,眾去之,眾之所動,雖弱必強,眾之所去,雖大必亡。


  老子曰:上義者,治國家,理境內,行仁義,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諸侯服其威,四方懷其德,脩正廟堂之上,折衝千里之外,發號行令而天下響應,此其上也。地廣民眾,主賢將良,國富兵強,約束信,號令明,兩敵相當,未交兵接刃,而敵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明苛政之變,察行陣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輿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骸滿野,義之下也。兵之勝敗習在於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強,民勝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謀慮足以決輕重之權,此上義之道也。


  老子曰:國之所以強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並行,是謂必強。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爭光者,賞信而罰明也。上視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視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視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視下如弟,即必難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難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與之鬥。是故義君內脩其政以積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飢飽,戰期有日,視死若歸,恩之加也。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那山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有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玉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须臾回报道: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恩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趁闲,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众猴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本贴转自己中华文化网,转贴学习,表示感谢。
竹馬子

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掛雨,雄風拂檻,微收煩暑。漸覺一葉
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煙深處。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消魂無語。極目霽靄霏微
,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小鎮西

意中有個人,芳顏二八。天然俏、自來奸黠。最奇絕。是笑時、媚靨深深,百態千
嬌,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久離缺。夜來魂夢裡,尤花殢雪。分明似舊家時節。正歡悅。被鄰雞喚起,一場寂
寥,無眠向曉,空有半窗殘月。
 

    小鎮西犯

水鄉初禁火,青春未老。芳菲滿、柳汀煙島。波際紅幃縹緲。盡杯盤小。歌祓禊,
聲聲諧楚調。

路繚繞。野橋新市裡,花農妓好。引游人、競來喧笑。酩酊誰家年少。信玉山倒。
家何處,落日眠芳草。
 

    迷神引

一葉扁舟輕帆卷。暫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
。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舊賞輕拋,到此成游宦。覺客程勞,年光晚。異鄉風物,忍蕭索、當愁眼。帝城賒
,,秦樓阻,旅魂亂。芳草連空闊,殘照滿。佳人無消息,斷雲遠。
 

    促拍滿路花

香靨融春雪,翠鬢(身單)秋煙。楚腰纖細正笄年。鳳幃夜短,偏愛日高眠。起來貪
顛耍,只恁殘卻黛眉,不整花鈿。

有時攜手閒坐,偎倚綠窗前。溫柔情態盡人憐。畫堂春過,悄悄落花天。最是嬌疑
處,尤殢檀郎,未教拆了秋千。
 

    六麼令

淡煙殘照,搖曳溪光碧。溪邊淺桃深杏,迤邐染春色。昨夜扁舟泊處,枕底當灘磧
。波聲漁笛。驚回好夢,夢裡欲歸歸不得。

展轉翻成無寐,因此傷行役。思念多媚多嬌,咫尺千山隔。都為深情密愛,不忍輕
離拆。好天良夕。鴛帷寂寞,算得也應暗相憶。
 

    剔銀燈

何事春工用意。繡畫出、萬紅千翠。艷杏夭桃,垂楊芳草,各斗雨膏煙膩。如斯佳
致。早晚是、讀書天氣。

漸漸園林明媚。便好安排歡計。論檻買花,盈車載酒,百琲千金邀妓。何妨沈醉。
有人伴、日高春睡。
 

    紅窗聽

如削肌膚紅玉瑩。舉措有、許多端正。二年三歲同鴛寢。表溫柔心性。

別後無非良夜永。如何向、名牽利役,歸期未定。算伊心裡,卻冤成薄幸。
 

    臨江仙

鳴珂碎撼都門曉,旌幢擁下天人。馬搖金轡破香塵。壺漿盈路,歡動一城春。

揚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徑仍存。鳳簫依舊月中聞。荊王魂夢,應認嶺頭雲。
 

    鳳歸雲

向深秋,雨餘爽氣肅西郊。陌上夜闌,襟袖起涼飆。天末殘星,流電未滅,閃閃隔
林梢。又是曉雞聲斷,陽烏光動,漸分山路迢迢。

驅驅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拋擲雲泉,狎
玩塵土,壯節等閒消。幸有五湖煙浪,一船風月,會須歸去老漁樵。
 

    女冠子

淡煙飄薄。鶯花謝、清和院落。樹陰翠、密葉成幄。麥秋霽景,夏雲忽變奇峰、倚
寥廓。皮暖銀塘,漲新萍綠魚躍。想端憂多暇,陳王是日,嫩苔生閣。

正鑠石天高,流金晝永,楚榭光風轉蕙,披襟處、波翻翠幕。以文會友,沈李浮瓜
忍輕諾。別館清閒,避炎蒸、豈須河朔。但尊前隨分,雅歌艷舞,盡成歡樂。
 

    玉山枕

驟雨新霽。蕩原野、清如洗。斷霞散彩,殘陽倒影,天外雲峰,數朵相倚。露荷煙
芰滿池塘,見次第、幾番紅翠。當是時、河朔飛觴,避炎蒸,想風流堪繼。

晚來高樹清風起。動簾幕、生秋氣。畫樓晝寂,蘭堂夜靜,舞艷歌姝,漸任羅綺。
訟閒時泰足風情,便爭奈、雅歌都廢。省教成、幾闋清歌,盡新聲,好尊前重理。
 
 

    減字木蘭花

花心柳眼。郎似游絲常惹絆。慵困誰憐。繡線金針不喜穿。

深房密宴。爭向好天多聚散。綠鎖窗前。幾日春愁廢管弦。
 

    木蘭花令

有個人人真攀羨。問著洋洋回卻面。你若無意向他人,為甚夢中頻相見。

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牽人虛魂亂。風流腸肚不堅牢,只恐被伊牽引斷。
 

    甘州令

凍雲深,淑氣淺,寒欺綠野。輕雪伴、早梅飄謝。艷陽天、正明媚,卻成瀟灑。玉
人歌,畫樓酒,對此景、驟增高價。

賣花巷陌,永燈台榭。好時節、怎生輕舍。賴和風,蕩霽靄,廓清良夜。玉塵鋪,
桂華滿,素光裡、更堪游冶。
 

    西施

苧蘿妖艷世難偕。善媚悅君懷。後庭恃寵,盡使絕嫌猜。正恁朝歡暮宴,情未足,
早江上兵來。

捧心調態軍前死,羅綺旋變塵埃。至今想,怨魂無主尚徘徊。夜夜姑蘇城外,當時
月,但空照荒台。
 

    其二

柳街燈市好花多。盡讓美瓊娥。萬嬌千媚,的的在層波。取次梳妝,自有天然態,
愛淺畫雙蛾。

斷腸最是金閨客,空憐愛、奈伊何。洞房咫尺,無計枉朝珂。有意憐才,每遇行雲
處,幸時恁相過。
 

    其三

自從回步百花橋。便獨處清宵。鳳衾鴛枕,何事等閒拋。縱有餘香,也似郎恩愛,
向日夜潛消。

恐伊不信芳容改,將憔悴、寫霜綃。更憑錦字,字字說情憀。要識愁腸,但看丁香
樹,漸結盡春梢。
 

    河傳

翠深紅淺。愁蛾黛蹙,嬌波刀翦。奇容妙妓,爭逞舞裀歌扇。妝光生粉面。

坐中醉客風流慣。尊前見。特地驚狂眼。不似少年時節,千金爭選。相逢何太晚。
 

    其二

淮岸。向晚。圓荷向背,芙蓉深淺。仙娥畫舸,沾漬紅芳交亂。難分花與面。

采多漸覺輕船滿。呼歸伴。急槳煙村遠。隱隱棹歌,漸被蒹葭遮斷。山終人不見。
 

    郭郎兒近拍

帝裡。閒居小曲深坊,庭院沈沈未戶閉。新霽。畏景天氣。薰風簾幕無人,永晝厭
厭如度歲。

愁悴。枕簟微涼,睡久輾轉慵起。硯席塵生,新詩小闋,等閒都盡廢。這些兒、寂
寞情懷,何事新來常恁地。
 
 

【南呂調】
 

    透碧宵

月華邊。萬年芳樹起祥煙。帝居壯麗,皇家熙盛,寶運當千。端門清晝,觚稜照日
,雙闕中天。太平時、朝野多歡。遍錦街香陌,鈞天歌吹,閬苑神仙。

昔觀光得意,狂游風景,再睹更精妍。傍柳陰,尋花徑,空恁(身單)轡垂鞭。樂游
雅戲,平康艷質,應也依然。仗何人、多謝嬋娟。道宦途蹤跡,歌酒情懷,不似當
年。
 

    木蘭花慢

倚危樓佇立,乍蕭索、晚晴初。漸素景衰殘,風砧韻響,霜樹紅疏。雲衢。見新雁
過,奈佳人自別阻音書。空遺悲秋念遠,寸腸萬恨縈紆。

皇都。暗想歡游,成往事、動欷歔。念對酒當歌,低幃並枕,翻恁輕孤。歸途。縱
凝望處,但斜陽暮靄滿平蕪。贏得無言悄悄,憑闌盡日踟躕。
 

    其二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
去,驟雕鞍紺幰山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
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醒。
 

    其三

古繁華茂苑,是當日、帝王州。詠人物鮮明,土風細膩,曾美詩流。尋幽。近香徑
處,聚蓮娃釣叟簇汀洲。晴景吳波練靜,萬家綠水朱樓。

凝旒。乃眷東南,思共理、命賢侯。繼夢得文章,樂天惠愛,布政優優。鰲頭。況
虛位久,遇名都勝景阻淹留。贏得蘭堂醞酒,畫船攜妓歡游。
 

    臨江仙引

渡口、向晚,乘瘦馬、陟平岡。西郊又送秋光。對暮山橫翠,襯殘葉
飄黃。憑高念遠,素景楚天,無處不淒涼。

香閨別無信息,雲愁雨恨難忘。指帝城歸路,但煙水茫茫。凝情望斷淚眼,盡日獨
之斜陽。
 

    其二

上國。去客。停飛蓋、促離筵。長安古道綿綿。見岸花啼露,對堤柳愁煙。物情人
意,向此觸目,無處不淒然。

醉擁徵驂猶佇立,盈盈淚眼相看。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頓成
兩處孤眠。
 

    其三

畫舸、湯槳,隨浪箭、隔岸虹。□荷佔斷秋容。疑水仙游泳,向別浦相逢。鮫絲霧
吐漸收,細腰無力傳嬌慵。

羅襪凌波成舊恨,有誰更賦驚鴻。想媚魂香信,算密鎖瑤宮。游人漫勞倦□,奈何
不逐東風。
 

    瑞鷓鴣

寶髻瑤簪。嚴妝巧,天然綠媚紅深。綺羅叢裡,獨呈謳吟。一曲陽春定價,何啻值
千金。傾聽處,王孫帝子,鶴蓋成陰。

凝態掩霞襟。動象板聲聲,怨思難任。嘹亮處,迥壓弦管低沈。時恁回眸斂黛,空
役五陵心。須信道,緣情寄意,別有知音。
 

    其二

吳會風流。人煙好,高下水際山頭。瑤台絳闕,依約蓬丘。萬井千閭富庶,雄壓十
三州。觸處青蛾畫舸,紅粉朱樓。

方面委元侯。致訟簡時豐,繼日歡游。襦溫褲暖,已扇民謳。旦暮鋒車命駕,重整
濟川舟。當恁時,沙堤路穩,歸去難留。
 

    憶帝京

薄衾小枕天氣。乍覺別離滋味。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
歲。

也擬待、卻回徵轡。又爭奈、已成行計。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
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般涉調】
 

    塞孤

一聲雞,又報殘更歇。秣馬巾車催發。草草主人燈下別。山路險,新霜滑。瑤珂響
、起棲鳥,金鐙冷、敲殘月。漸西風緊,襟袖淒冽。

遙指白玉京,望斷黃金闕。遠道何時行徹。算得佳人凝恨切。應念念,歸時節。相
見了、執柔荑,幽會處、偎香雪。免鴛衾、兩恁虛設。
 

    瑞鷓鴣

天將奇艷與寒梅。乍驚繁杏臘前開。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鮮染燕脂細翦裁。

壽陽妝罷無端飲,潛滋暗長酒入春腮。恨聽煙島深中,誰恁吹羌管、逐風來。絳雪
紛紛落翠苔。
 

    其二

全吳嘉會古風流。渭南往歲憶來游。西子方來、越相功成去,千裡滄江一葉舟。

至今無限盈盈者,盡來拾翠芳洲。最是簇簇寒村,遙認南朝路、晚煙收。三兩人家
古渡頭。
 

    洞仙歌

嘉景,向少年彼此,爭不雨沾雲惹。奈傅粉英俊,夢蘭品雅。金絲帳暖銀屏亞。並
粲枕、輕偎輕倚,綠嬌紅 。算一笑,百琲明珠非價。

閒暇。每只向、洞房深處,痛憐極寵,似覺些子輕孤,早恁背人沾灑。從來嬌縱多
猜訝。更對翦香雲,須要深心同寫。愛搵了雙眉,索人重畫。忍孤艷冶。斷不等閒
輕舍。鴛衾下。願常恁、好天良夜。
 

    安公子

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舍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望幾點、漁燈隱映
蒹葭浦。停畫橈、兩兩舟人語。道去程今夜,遙指前村煙樹。

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閒凝佇。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自別後、風亭月榭
孤歡聚。剛斷腸、惹得離情苦。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其二

夢覺清宵半。悄然屈指聽銀箭。惟有床前殘淚燭,啼紅相伴。暗惹起、雲愁雨恨情
何限。從臥來、展轉千餘遍。恁數重鴛被,怎向孤眠不暖。

堪恨還堪嘆。當初不合輕分散。及至厭厭獨自個,卻眼穿腸斷。似恁地、深情密意
如何拼。雖後約、的有於飛願。奈片時難過,怎得如今便見。
 

    長壽樂

繁紅嫩翠。艷陽景,妝點神州明媚。是處樓台,朱門院落,弦管新聲騰沸。恣游人
、無限馳驟,嬌馬車如水。竟尋芳選勝,歸來向晚,起通衢近遠,香塵細細。

太平世。少年時,忍把韶光輕棄。況有紅妝,楚腰越艷,一笑千金何啻。向尊前、
舞袖飄雪,歌響行雲止。願長繩、且把飛烏系。任好從容痛飲,誰能惜醉。
 
 

【黃鍾羽】
 

    傾杯

水鄉天氣,灑蒹葭、露結寒生早。客館更堪秋杪。空階下、木葉飄零,颯颯聲干,
狂風亂掃。當無緒、人靜酒初醒,天外徵鴻,知送誰家歸信,穿雲悲叫。

蛩響幽窗,鼠窺寒硯,一點銀釭閒照。夢枕頻驚,愁衾半擁,萬裡歸心悄悄。往事
追思多少。贏得空使方寸撓。斷不成眠,此夜厭厭,就中難曉。
 
 

【大石調】
 

    傾杯

金風淡蕩,漸秋光老、清宵永。小院新晴天氣,輕煙乍斂,皓月當軒練淨。對千裡
寒光,念幽期阻、當殘景。早是多情多病。那堪細把,舊約前歡重省。

最苦碧雲信斷,仙鄉路杳,歸鴻難倩。每高歌、強遺離懷,慘咽、翻成心耿耿。漏
殘露冷。空贏得、悄悄無言,愁緒終難整。又是立盡,梧桐碎影。
 
 

【散水調】
 

    傾杯

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葦村無山驛。何人
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離愁萬緒,聞岸草、切切蛩吟如織。

為憶。芳容別後,水遙山遠,何計憑鱗翼。想繡閣深沈,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
楚峽雲歸,高陽人散,寂寞狂蹤跡。望京國。空目斷遠峰凝碧。
 
 

【黃鐘宮】
 

    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夫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
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以上《疆村叢書》本《樂章集》卷下,六十八首)
 
 

【林鍾商】
 

    木蘭花(杏花)

翦裁用盡春工意。淺蘸朝霞千萬蕊。天然淡濘好精神,洗盡嚴妝方見媚。

風亭月榭閒相倚。紫玉枝梢紅蠟蒂。假饒花落未消愁,煮酒杯盤催結子。
 

    其二(海棠)

東風催露千嬌面。欲綻紅深開處淺。日高梳洗甚時忺,點滴燕脂勻未遍。

霏微雨罷殘陽院。洗出都城新錦段。美人纖手摘芳枝,插在釵頭和鳳顫。
 

    其三(柳枝)

黃金萬縷風牽細。寒食初頭春有味。殢煙尤雨索春饒,一日三眠夸得意。

章街隋岸歡游地。高拂樓台低映水。楚王空待學風流,餓損宮腰終不似。
 
 

【散水調】
 

    傾杯樂

樓鎖輕煙,水橫斜照,遙山半隱愁碧。片帆岸遠,行客路杳,簇一天寒色。楚梅映
雪數枝艷,報青春消息。年華夢促,音信斷、聲遠飛鴻南北。

算伊別I無緒,翠消紅減,雙帶長拋擲。但淚眼沈迷,看朱成碧。惹閒愁堆積。雨
意雲情,酒心花態,孤負高陽客。夢難極。和夢也、多時間隔。
 
 

【歇指調】
 

    祭天神

憶繡衾相向輕輕語。屏山掩、紅蠟長明,金獸盛燻蘭炷。何期到此,酒態花情頓孤
負。柔腸斷、還是黃昏,那更滿庭風雨。

聽空階和漏,碎聲斗滴愁眉聚。算伊還共誰人,爭知此冤苦。念千裡煙波,迢迢前
約,舊歡慵省,一向無心緒。
 
 

【平調】
 

    鷓鴣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只應曾向前生裡,愛把鴛鴦兩處籠。
 
 

【中呂調】
 

    歸去來

一夜狂風雨。花英墜、碎紅無數。垂楊漫結黃金縷。盡春殘、縈不佳。

蝶稀蜂散知何處。殢尊酒、轉添愁緒。多情不慣相思苦。休惆悵、好歸去。
 
 

【中呂宮】
 

    梁州令

夢覺紗窗曉。殘燈掩然空照。因思人事苦縈牽,離愁別恨,無限何時了。

憐深定是心腸小。往往成煩惱。一生惆悵情多少。月不長圓,春色易為老。
 
 

【中呂調】
 

    燕歸梁

輕躡羅鞋掩絳綃。傳音耗、苦相招。語聲猶顫不成嬌。乍得見、兩魂消。

匆匆草草難留戀、還歸去、又無聊。若諧雨夕與雲朝。得似個、有囂囂。
 

    夜半樂

艷陽天氣,煙細風暖,芳郊澄朗閒凝佇。漸妝點亭台,參差佳樹。舞腰困力,垂楊
綠映,淺桃濃李夭夭,嫩紅無數。度綺燕、流鶯斗雙語。

翠娥南陌簇簇,躡影紅陰,緩移嬌步。抬粉面、韶容花光相妒。絳綃袖舉。雲鬟風
顫,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顧。競斗草、金釵笑爭賭。

對此嘉景,頓覺消凝,惹成愁緒。念解佩、輕盈在何處。忍良時、孤負少年等閒度
。空望極、回首斜陽暮。嘆浪萍風梗知何去。
 
 

【越調】
 

    清平樂

繁華錦爛。已恨歸期晚。翠減紅稀鶯似懶。特地柔腸欲斷。不堪尊酒頻傾。惱人轉
轉愁生。□□□□□□,多情爭似無情。
 
 

【中呂調】
 

    迷神引

紅板橋頭秋光暮。淡月映煙方煦。寒溪蘸碧,繞垂楊路。重分飛,攜纖手、淚如雨
。波急隋堤遠,片帆舉。倏忽年華改,向期阻。

時覺春殘,漸漸飄花絮。好夕良天長孤負。洞房閒掩,小屏空、無心覷。指歸雲,
仙鄉杳、在何處。遙夜香衾暖,算誰與。知他深深約,記得否。

(案《疆村叢書》本樂章集三卷,續添曲子一卷)
 

    (失調名)

多情到了多病。

(《明道雜誌社》)
 

    爪茉莉(秋夜)

每到秋來添,轉添甚況味。金風動、冷清清地。殘蟬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更
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須下淚。

衾寒枕冷,夜迢迢、更無寐。深院靜、月明風細。巴巴望曉,怎生捱、更迢遞。料
我兒、只在枕頭根底,等人來、睡夢裡。
 

    女冠子(夏景)

火雲初布。遲遲永日炎暑。濃陰高樹。黃鸝葉底,羽毛學整,方調嬌語。薰風時漸
動,峻閣池塘,芰荷爭吐。畫梁紫燕,對對銜泥,飛來又去。

想佳期、容易成辜負。共人人、同上畫樓斟香醑。恨花無主。臥象床犀枕,成何情
緒。有時魂夢斷,半窗殘月,透簾穿戶。去年今夜,扇兒扇我,情人何處。

(案此首或作康與之詞,見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正集卷六)
 

    十二時(秋夜)

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覺翠帳、涼生秋思。漸入微寒天氣。敗葉敲窗
,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並生,都在離人愁耳。

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縈系。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燭暗時酒
醒,元來又是夢裡。

睡覺來、披衣獨坐,萬種無憀情意。怎得伊來,重諧雲雨,再整餘香被。祝告天發
願,從今永無拋棄。
 

    紅窗迥

小園東,花共柳。紅紫又一齊開了。引將蜂蝶燕和鶯,成陣價、忙忙走。

花心偏向蜂兒有。鶯共燕、契他拖逗。蜂兒卻入、花裡藏身,胡蝶兒、你且退後。
 

    西江月

師師生得艷冶,香香於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個打成一個。

幸自蒼皇未款,新詞寫處多磨。幾回扯了又重挪。奸字中心著我。

(以上二首見羅燁《醉翁談錄》丙集卷二)
 

    鳳凰閣

匆匆相見懊惱恩情太薄。霎時雲雨人拋卻。教我行思坐想,肌膚如削。恨只恨、相
違舊約。
相思成病,那更瀟瀟雨落。斷腸人在闌干角。山遠水遠人遠,音信難托。這滋味、
黃昏又惡。

(《花草粹編》卷七引《天機餘錦》)

<SPAN style="FONT-SIZE: 11pt">注吕祖《百字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pt">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养气忘言守,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古寺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降心为不为。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人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点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动静知宗祖,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化也。一身上下,乾坤大褂,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阎一辟,一动一静,贷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无事更寻谁!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杰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杰,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目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目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意不动,名目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元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屯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宠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杰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纟因缦,结成丹质,而宠穴中水火棚交,循环不已,则神驭杰、杰留形,不必杂术白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杰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即澜心五以神助之,则其笨如火遍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女后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二气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杰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日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诀日: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pt">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遭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自<SPAN lang=EN-US>“</SPAN>养气忘言<SPAN lang=EN-US>”</SPAN>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决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SPAN>


 (本贴转自中国道家网,表示衷心感谢)

<SPAN style="FONT-SIZE: 11pt">登天指迷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pt">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之造化耳。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五行顺而生人生物,五行逆而成仙成佛,故云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五行顺则法界火坑,五行逆则大地七宝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这五行之精,秘于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夫负在水中,不知其力水也;人居气机不知其力气也。此譬喻当潜心究竟,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仙佛,复何难哉!今人学道,个个自卖聪明,自夸伶俐,自称会家,终无不悟。又有一等小根盲人,见先圣所言外阴阳、外炉鼎、外药物,执迷女子为鼎器,则又可哀已也。某见酷好炉火者,百无一成。又以轩辕铸九鼎而成道,以为必用鼎器九人,谬之甚矣,尝见有进过五七鼎亦无成就者。且人念头一动,先天淳朴即散,先天既丧,后天虽存,究何益于身心,不过聊存其四大而已。这样下愚,岂知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之妙哉!夫人身造化同乎天地,但不知天何得一以清、地何得一以宁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叉不知主张造化的是谁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若能以清静为体,镇定为基,天心为主,元神为用,巧使盗机,返还天真,归根复命,岂患不至天地圣位。至用文鼎一节事,万无此理。假使有缘之士,得遇真师,先行玉液还丹,炼己和光,操持涵养,回光返照,此即见性明心之事也。既见其性,更求向上之事,乃金液还丹,情来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献一宝珠,金光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亥、子之交。剥、复之间,于太阳初动兴功时,手探月窟,足蹑天根,回风混合,从此有百日功灵之妙,此金液还丹,乃阴阳五行之大道也。除此玉液金液、性命双修、清静自然之道,徐皆旁门小法。某于一身内外。安炉立鼎,攒簇口诀,药物火候细微已得,不知虚空法度,便去入室,行外药入腹大事,发火行功,到秘密处,有虚空万神朝礼。仙音戏顶,此事鬼神难明,怎奈因自己不能炼己于尘俗,末得积铅于市廛,气脉又未甚大定,基址也未得三全,理虽融而性未见,故万物发现凶险,心神恍憾,不能做主,又因外边无知音道侣护持看守,触其声色,惊散元神,激鼎翻炉,劣了心猿,走了意马,神不守舍,气不归元,遭其阴魔。何为阴魔,我不细言,后学不知。皆因真阳一散,阴气用事,昼夜身中,神鬼为害,不论睁眼合眼,看见鬼神来往,即耳中亦听得鬼神吵闹,白日间觉犹可,到晚来最难过,不敢静定一时,我身彼家海底命主,兑金之戊土冲返,五脏气血皆随上腾,身提不着地,杀身丧命,真乃鬼家活计也。某乃暂弃前功,遵师训指,大隐市廛,积铅尘俗,摄情归性,杀机返覆,自幼至老被天地人物盗去的天真,今于虚无中尘色内,却要夺盗返还于我天性之中,方得元精、元气、元神之三全,至是乃心明理融,理融见性,身心大定,五行攒簇,才去行上等事而了大道。想前代贤哲,多有中道而废,皆因未曾炼己持心,金来归性,以至二候得药,于四候进火之时,不知虚空法度,粗心大意,是以白玉蟾有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再斫秋筠节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之叹焉。谁知虚空消息,至微至凶至恶,若是擒捉不住,定不饶人。若是学人知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了然无碍,方去操持涵养,克去己私,复还天理,则还丹工夫,至简至易。终日采吾身外之黄芽,以候先天之琼浆,此正是饮酒戴花悟长生之妙也。若混元一事,则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恁生恁死,忘人忘物,如游手好闲,不务生理,终日穿街边巷,玩景怡情,淫房酒肆,兀坐忘言,岂不动世人之惊疑哉!摄境积铅,法财两用,岂不致俗子之笑谤哉!是以必资通都大邑有力之家,以为外护,日击道存,韬光晦迹。古仙云: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要贪天上宝,须用世间财。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夫天上宝,非指青天之上而言也,乃吾身上九阳鼎之宅也,故轩辕铸九鼎而飞升。世之迷徒。一闻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天上宝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三字,遂执天上日月为水火,乃于月出庚方,用两目行度数以来之,为真水真铅,于日出卯时,亦运两目采之,为真火真汞。夫天上地下,乾坤坎离,男女内外炉鼎,喻吾一身之内外阴阳而言,并无男女等相。古仙云,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还丹本无质,至哉斯言尽矣。世间学好的人,必不为损人利已之事,宇宙间男女所赖以生而不死者,惟此一点阳精而已。岂有学仙的人,采女人之精而利己之身哉!比与世之杀人者,有何异焉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PAN>又先圣言彼家男女,两家两国,及内外炉鼎等说,若人不得正传,其不错认者几希矣。某曾遇明师,耳提面命,抉破虚空内外两个真消息,不敢私于一己,冒禁相付,把一身天地人之造化。三教经书,药物火候。日月交合,盈满度数,尽都抉破,不立文字,但说真言,使学者无错认迷修之误。是书在处,有神物护持,若无缘下流见之,亦不过瞽唱之文词耳。是金丹大道万劫难遇,正是踏破芒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学者果能涵养于造次颠沛流离之际。保此方寸不失,是天理复矣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10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class=contentColumn id=column0>
<DIV>
<DIV class=default>
<DIV class="container ImageSetContainerNode" id=TruePic>
<DIV class=containerLegend>真品图片</DIV>
<DIV class="composite ImageSetNode" id=prototype>
<DIV class=legend>Image</DIV>
<DIV class=imageEntry>
<DL>
<DT> </DT></DL></DIV></DIV>
<DIV class=visualClear></DIV></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tringFieldNode" id=TrueName><LABEL>真品名称: </LABEL><SPAN>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大盘</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tringFieldNode" id=TrueAge><LABEL>真品年代: </LABEL><SPAN>明永乐</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tringFieldNode" id=TrueSize><LABEL>真品尺寸: </LABEL><SPAN>直径37厘米</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electionFieldNode" id=TrueType><LABEL>真品类型: </LABEL><SPAN>瓷器</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composite TitleTextNode" id=TrueIntro>
<DIV class=legend>真品介绍</DIV>
<DIV class=textBody>

明永乐与宣德青花在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上地位特殊,是当今拍卖会的抢手货。此盘为典型的永乐青花盘。盘心稍稍下塌,足墙内收,呈倒梯形,两边倒角,这是明朝底足切削的基本特征。底釉白中泛青。青花发色为典型的苏勃泥青,侧面看去,可见铁锈斑的下凹痕迹。花卉填色习惯用小笔触,显出层次,色阶分明。整个纹饰浓淡自然,没有突兀感。花卉布局层次清晰,缠枝莲线条优美流畅,因用苏勃泥青料而产生晕散,使线条呈毛茸茸状,增添了柔和绵软之感。放大镜下见气泡透明沉稳,大小不一,富有层次。底足为打磨糙底,因铁质提炼不清,故出现一点一点的褐斑,底足边火石红线条明显。

</DIV></DIV></DIV></DIV></TD>
<TD class=contentColumn id=column1>
<DIV>
<DIV class=default>
<DIV class="container ImageSetContainerNode" id=CopyPic>
<DIV class=containerLegend>仿品图片</DIV>
<DIV class="composite ImageSetNode" id=prototype>
<DIV class=legend>Image</DIV>
<DIV class=imageEntry>
<DL>
<DT> </DT></DL></DIV></DIV>
<DIV class=visualClear></DIV></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tringFieldNode" id=CopyName><LABEL>仿品名称: </LABEL><SPAN>现仿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大盘</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tringFieldNode" id=CopyAge><LABEL>仿品年代: </LABEL><SPAN>现代</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tringFieldNode" id=CopySize><LABEL>仿品尺寸: </LABEL><SPAN>尺寸不详</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field SelectionFieldNode" id=CopyType><LABEL>仿品类型: </LABEL><SPAN>瓷器</SPAN> </DIV></DIV></DIV>
<DIV>
<DIV class="">
<DIV class="composite TitleTextNode" id=CopyIntro>
<DIV class=legend>仿品介绍</DIV>
<DIV class=textBody>

粗看真仿两者没有多大区别,其实上手后就能发现不同。仿品不见塌底现象,底足内收不明显,特别是足墙没有呈倒梯形,也无倒角,违反了明初修足工艺的基本特征。底釉青色过重。青花发色无力,虽模仿苏勃泥青料的特征,诸如铁锈斑凹陷现象,但凹陷非常生硬,放大镜下能见故意点厾的痕迹。青花纹饰生硬,特别是外圈八束花叶子画法,就像一片片三角形小刀。中间花卉画法虽简繁适度,布局尚可,但用色深浅不一,缺乏和谐感。运笔艰涩,不流畅。整个青花色调轻浮,在放大镜下见不到青花与釉面之间的通透感。气泡细密,大小差别不明显。底足火石红呈烧焦状,发黑,显然是故意为之。

</DIV></DIV></DIV></DIV></TD></TR></TBODY></TABLE>(本贴转自文化信息网,表示感谢)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宝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柳永詞全集(共二百一十二首) 

據《全宋詞》(台灣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年版)

柳永(?-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景佑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有名。
但作品中時有頹廢思想和庸俗情趣。詩僅存數首,《煮海歌》描寫鹽民貧苦生活,甚痛切。有《樂章集》。(《辭海》1989年版)
 
 

【正宮】
 

    黃鶯兒

園林晴晝春誰主。暖律潛催,幽谷暄和,黃鸝翩翩,乍遷芳樹。觀露濕縷金衣,葉
映如簧語。曉來枝上綿蠻,似把芳心、深意低訴。

無據。乍出暖煙來,又趁游蜂去。恣狂蹤跡,兩兩相呼,終朝霧吟風舞。當上苑柳
農時,別館花深處,此際海燕偏饒,都把韶光與。
 

    玉女搖仙佩(佳人)

飛瓊伴侶,偶別珠宮,未返神仙行綴。取次梳妝,尋常言語,有得幾多姝麗。擬把
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細思算,奇葩艷卉,惟是深紅淺白而已。爭如這
多情,佔得人間,千嬌百媚。

須信畫堂繡閣,皓月清風,忍把光陰輕棄。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美。
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憐我多才多藝。願奶奶、蘭人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
為盟誓。今生斷不孤鴛被。
 

    雪梅香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
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裡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峰。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雅態妍姿正歡洽,
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徵鴻。
 

    尾犯

夜雨滴空階,孤館夢回,情緒蕭索。一片閒愁,想丹青難貌。秋漸老、蛩聲正苦、
夜將闌,燈花旋落。最無端處,總把良宵,祗恁孤眠卻。

佳人應怪我,別後寡信輕諾。記得當初,翦香雲為約。甚時向、幽閨深處,按新詞
、流霞共酌。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珍珠博。

(案此首別又作吳文英《夢窗詞集》)
 

    早梅芳

海霞紅,山煙翠。故都風景繁華地。譙門畫戟,下臨萬井,金碧樓台相倚。芰荷浦
漵,楊柳汀洲,映虹橋倒影,蘭舟飛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裡。

漢元侯,自從破虜徵蠻,峻陟樞庭貴。籌帷厭久,盛年晝錦,歸來吾鄉我裡。鈴齋
少訟,宴館多歡,未周星,便恐皇家,圖任勛賢,又作登庸計。
 

    斗百花

颯颯霜飄鴛瓦,翠幕輕寒微透,長門深鎖悄悄,滿庭秋色將晚,眼看菊蕊,重陽淚
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鸞輅音塵遠。

無限幽恨,寄情空殢紈扇。應是帝王,當初怪妾辭輦,陡頓今來,宮中第一妖嬈,
卻道昭陽飛燕。

    其二

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池塘淺蘸煙蕪,廉幕閒垂風絮。春困厭厭,拋擲斗
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緒。終日扃朱戶。

遠恨綿綿,淑景遲遲難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處。深院無人,黃昏乍拆秋千,
空鎖滿庭花雨。

    其三

滿搦宮腰纖細。年紀方當笄歲。剛被風流沾惹,與合垂楊雙髻。初學嚴妝,如描似
削身材,怯雨羞雲情意。舉措多嬌媚。

爭奈心性,未會先憐佳婿。長是夜深,不肯便入鴛被,與解羅裳,盈盈背立銀扛,
卻道你先睡。
 

    甘草子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其二

秋盡。葉翦紅綃,砌菊遺金粉。雁字一行來,還有邊庭信。

飄散露華清風緊。動翠幕,曉寒猶嫩,中酒殘妝整頓。聚兩眉離恨。
 
 

【中呂宮】
 

    送徵衣

過韶陽。璇樞電繞,華渚虹流,運應千載會昌。罄寰宇,薦殊祥。吾皇。誕彌月,
瑤圖纘慶,玉葉騰芳。並景貺、三靈眷佑,挺英哲、掩前王。遇年年、嘉節清和,
頒率土稱觴。

無間要荒華夏,盡萬裡、走梯航。彤庭舜張大樂,禹會群方。鵷行。望上國,山呼
鰲抃,遙爇爐香。竟就日、瞻雲獻壽,指南山、等無疆。願巍巍、寶歷鴻基,齊天
地遙長。
 

    晝夜樂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況值闌珊春色
暮。對滿目、亂花狂絮。直恐好風光,盡隨伊歸去。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早知恁地難拚,悔不當時留住。其奈風流端正
外,更別有、系人處,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其二

秀香住桃花徑。算神仙、才堪並。層波細翦明眸,膩玉圓搓素頸。愛把歌喉當筵逞
。遏天邊,亂雲愁凝。言語似嬌熒,一聲聲堪聽。

客房飲散簾帷靜。擁香衾、歡心稱。金爐麝裊青煙,鳳帳燭搖紅影。無限狂心乘酒
興。這歡娛、漸入嘉景。猶自怨鄰雞,道秋宵不永。
 

    柳腰輕
 
英英妙舞腰肢軟。章台柳、昭陽燕。錦衣冠蓋,綺堂筵會,是處千金爭選。顧香砌
、絲管初調,倚輕風、佩環微顫。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漸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趨蓮步,進退奇容千變。算何止
、傾國傾城,暫回眸、萬人斷腸。
 

    西江月

鳳額繡簾高卷,獸環朱戶頻搖。兩竿紅日上花棚。春睡厭厭難覺。

好夢狂隨飛絮,閒愁濃,勝香醪。不成雨暮與雲朝。又是韶光過了。
 
 

【仙呂宮】
 

    傾杯樂

禁漏花深,繡工日永,蕙風布暖。變韶景、都門十二,元宵三五,銀蟾光滿。連雲
複道凌飛觀。聳皇居麗,嘉氣瑞煙蔥倩。翠華宵幸,是處層城閬苑。

龍鳳燭、交光星漢。對咫尺鰲山開羽扇。會樂府兩籍神仙,梨園四部弦管。向曉色
、都人未散。盈萬井、山呼鰲抃。願歲歲,天仗裡,常瞻鳳輦。
 

    笛家弄

花發西園,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輕暖清明後。水嬉舟動,禊飲筵開,銀塘似
染,金堤如繡。是處王孫,幾多游妓,往往攜纖手。遣離人、對嘉景,觸目傷懷,
盡成感舊。

別久。帝城當日,蘭堂夜燭,百萬呼廬,畫閣春風,十千沽酒。未省、宴處能忘管
弦,醉裡不尋花柳。豈知秦樓,玉簫聲斷,前事難重偶。空遺恨,望仙鄉,一餉消
凝,淚沾襟袖。
 
 

【大石調】
 

    傾杯樂

皓月初圓,暮雲飄散,分明夜色如晴晝。漸消盡、醺醺殘酒。危閣遠、涼生襟袖。
追舊事、一餉憑闌久。如何媚容艷態,抵死孤歡偶。朝思暮想,自家空恁添清瘦。
 

算到頭、誰與伸剖。向道我別來,為伊牽系,度歲經年,偷眼覷、也不忍覷花柳。
可惜恁、好景良宵,未曾略展雙眉開口。問甚時與你,深憐痛惜還依舊。
 

    迎新春

嶰管變青律,帝裡和新布。晴景回輕煦。慶嘉節、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
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裡然絳樹。鰲山聳、喧天簫鼓。

漸天如水,素月當午。香徑裡、絕纓擲果無數。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
遇。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
 

    曲玉管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立望關河蕭索,千裡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阻追游。每登山臨
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滿朝歡

花隔銅壺,露晞金掌,都門十二清曉。帝裡風光爛漫,偏愛春杪。煙輕晝永,引鶯
囀上林,魚游靈沼。巷陌乍晴,香塵染惹,垂楊芳草。

因念秦樓彩鳳,楚觀朝雲,往昔曾迷歌笑。別來歲久,偶憶盟重到。人面桃花,未
知何處,但掩朱扉悄悄。盡日佇立無言,贏得淒涼懷抱。
 

    夢還京

夜來匆匆飲散,欹枕背燈睡。酒力全輕,醉魂易醒,風揭簾櫳,夢斷披衣重起。悄
無寐。

追悔當初,繡閣話別太容易。日許時、猶阻歸計。甚況味。旅館虛度殘歲。想嬌媚
。那裡獨守鴛幃靜。永漏迢迢,也應暗同此意。
 

    鳳銜杯

有美瑤卿能染翰。千裡寄、小詩長簡。想初襞苔箋,旋揮翠管紅窗畔。漸玉箸、銀
鉤滿。

錦囊收,犀軸卷。常珍重、小齋吟玩。更寶若珠璣,置之懷袖時時看。似頻見、千
嬌面。
 

    其二

追悔當初孤深願。經年價、兩成幽怨。任越水吳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獨自、慵
抬眼。

賞煙花,聽弦管。圖歡笑、轉加腸斷。更時展丹青,強拈書信頻頻看。又爭似、親
相見。
 

    鶴沖天

閒窗漏永,月冷霜華墮。悄悄下廉幕,殘燈火。再三追往事,離魂亂,愁腸鎖。無
語沈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則個。

從前早是多成破。何況經歲月,相拋(身單)。假使重相見,還得似、舊時麼。悔恨
無計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
 

    受恩深

雅致裝庭宇。黃花開淡濘。細香明艷盡天與。助秀色堪餐,向曉自有真珠露。剛被
金錢妒。擬買斷秋天,容易獨步。

粉蝶無情蜂已去。要上金尊,惟有詩人鴛鴦浦。待宴賞重陽,恁時盡把芳心吐。陶
令輕回顧。免憔悴東籬,冷煙寒雨。
 

    看花回

屈指勞生百歲期。榮瘁相隨。利牽名惹逡巡過,奈兩輪、玉走金飛。紅顏成白發,
極品何為。

塵事常多雅會稀。忍不開眉。畫堂歌管深深處,難忘酒盞花枝。醉鄉風景好,攜手
同歸。
 

    其二

玉磩金階舞舜干。朝野多歡。九衢三惋L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鳳樓臨綺陌,
嘉氣非煙。

雅俗熙熙物熊妍。忍負芳年。笑筵歌連席連昏晝,任旗亭、斗酒十千。賞心何處好
,惟有尊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张衡幼年时代,家境贫寒,但他年幼好学,天资聪慧。他十几岁时,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张衡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名都大邑,求师问业,曾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诵《五经》,贯六艺,十八岁便写成了第一篇文学作品——《温泉赋》。

张衡二十三岁时,受聘于南阳郡太守鲍德门下当主薄。此后他花了十年功夫,写成了著名的《二京赋》(即《西京赋》、《东京赋》),讽刺“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不良风气,并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较高成就。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张衡由鲍德举荐,进京作了郎中,在任三年,迁升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调升太师令,掌管天文、历法、预报天象气候。从此,他潜心钻研文学,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衡的宇宙天体观是“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象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他所著《灵宪》一书,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 共有2500颗恒星。公元117年,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浑天仪分内外两圈,可以转动,上面刻有南北极和赤道、黄道、二十四节气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没情况与宇宙间的情形完全一致。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调任司马令,后上日蚀表。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转任太史令旧职。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他又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之,状似酒樽,四周镶有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嘴各衔铜丸一个,每个龙头下面各蹲一只青蛙。如果发生地震,发生地震的那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丸随之滚出,落入青蛙嘴中,工作人员便可立刻记下地震的时间和方向。

张衡还创造发明了记里鼓车、指南车、测影土圭、独飞木雕等,撰写了《历法灵宪》和《算罔论》,著有三十多篇科学、哲学和文学方面的著作,在历法、算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上也都有很大贡献。同时代的崔瑷曾评论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后汉书·张衡传》),概括了张衡在科技方面的才华。为了纪念张衡在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家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市北)人。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家为著姓,祖父张堪官至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太守,为官清廉爱民,老百姓赞之为“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的思想品德对张衡影响很大。

张衡“天资睿哲”,聪慧过人。少年时曾以善作文章闻名。十七岁时游学三辅,随后又东入京城洛阳,就教于太学,拜经学大师贾逵为师,“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儒家经世济时的思想成了他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但这时政归外戚,权任宦官,朝廷开始腐败。张衡认为虽在朝为官也难以实现匡济之志,因此郡国推选他为孝廉,公府也几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加以拒绝。正好这时鲍德出任南阳太守,鲍德“修志节,有名称”(《后汉书·鲍永传》)“导以仁惠,教以义方”(张衡《大司农鲍德诔》)又颇重儒术,这正是张衡所向往的人。所以当鲍德邀他出任主簿时,张衡满口应承。这从作于此时的《同声歌》中可以看出他那兴奋的心情。诗以新婚女子矢志与丈夫同床共枕、勉供妇职来表现他辅弼鲍德、尽忠尽职的决心: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思为莞蒻席,在下比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遇知音、从明臣的喜悦之情洞然可观。由于二人志趣相投,合作多欢,所以张衡一任九年,直到鲍德被诏拜为大司农才离开。这几年中,他帮助鲍德在南阳修建学校,敬老会儒,以至“济济京河,实为西鲁”(《大司农鲍德诔》)。

位居幕僚的张衡,虽身在南阳,却心忧天下,对朝廷上下的奢华无度,痛恨不已。然而位卑言轻,既无由在朝廷上慷慨陈词,也不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世风,于是他决心效法前辈赋家用写作大赋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以便闻于主上,借助皇上的威力来整饬这种败亡之风。大概就在出任主簿之时,他模仿班固的《两都赋》作《二京赋》。但他既对班固的《两都赋》“薄而陋之”,也不满意司马相如、扬雄创作的大赋:“故相如壮上林之观,扬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隤墙填堑,乱以收置解罘,卒无补于风规,只以昭其愆尤。”(《二京赋》)认为这种曲终奏雅的安排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不能达到振醒君主、除弊救世的目的。他的《二京赋》虽然描写对象与前辈诸家无异,讽谏的力量却大为增强。它既有假托历史、故事的暗讽,更有切直无掩的议论:“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表现出张衡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患和希望改变江河日下局势的强烈愿望,其对现实人生的认真态度和补天救世的良心责任都足令后人折腰膜拜。因此费时十年的《二京赋》不仅以描写对象最众、篇幅最长,饮誉“长篇之极轨”,更以其空前绝后的讽谏力高出于他赋之上,从而使得三十刚出头的张衡一举成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当然奠定张衡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还有那开抒情小赋先河的《归田赋》,“寄兴高远、遣词自妙”的五言《同声歌》,以及被誉为七言诗之祖的《思玄赋》后的系辞。

“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张衡卸任主簿后,回到家乡。这期间大将军邓隲“奇其才”,多次辟他为幕僚,但张衡始终不就。个中原委,不甚清楚。但根据张衡一生的出处进退来看,有一点可以肯定:决不是张衡不想做官。这时安帝尚幼,邓隲以大将军兼舅舅的身份辅政,大权自然都在邓隲手上。而东汉后期无论是外戚辅政,还是宦官专权,朝政都是十分黑暗的。人们对这种架空皇权的现象十分不满,张衡在《陈事疏》中就曾劝顺帝要掌握“刑德八柄”,做到“威自上出”。这可能就是张衡不肯应邓隲之辟的原因。

安帝永初五年(111)诏拜张衡为郎中,三年之后迁为尚书侍郎,一年后再迁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是掌管天时星历,遇上朝廷有丧娶祭祀之事,掌奏吉日及时节禁忌,负责记录灾异符瑞等事。张衡本“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对于扬雄《太玄经》所宣扬的盈虚消长、瑞应符现也很感兴趣。现在安帝任以太史令之职,张衡自

中国文化之可能贡献 


“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演讲。我关注她谈到“中国文化之可能贡献”,旨在“从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审视我国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研究在当前的文化冲突中,中国文化究竟能作出何种贡献。”以下谨摘其要: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中国文化所固有,而又可以作为当前世界文化重构之参照的重要方面。  


其一,不确定性与“在混沌中生成”的宇宙观。 


中国道家哲学强调一切事物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不一定有预定的答案。答案和意义形成于千变万化的互动关系和不确定的无穷可能性之中。由于某种机缘,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变成了现实。这就是老子说的“有物混成”。从中国的宇宙观出发,最重要的就是不拘泥于人们以为是“已定的”、其实在现实变化中未能完全预见的“确定性”,而是去研究当下的、即时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从现实当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可能性。这也许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哲理之所在。只有“摸着石头”,向“未知”进发,才能创造新路,一切都已固定的,只能是老路。既然如此,那么基于不变的立场和观点的世代复仇就不一定有一成不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和为贵”的哲学反对“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提倡“仇必和而解”,“一笑泯恩仇”。从鲁迅的小说《铸剑》中可以看到对“世代复仇”的反讽,在金庸的一些小说中也能看到复仇与和解的双重变奏。 


其实,随着主体视角和参照系的改变,客观世界也呈现着不同的面貌。甚至主体对本身的新的认识也要依靠从“他者”的重新认识和互动来把握。70年代以来,纠正“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都包含了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中国传统智慧的运用,而不是拘泥于强调固定的规律性和普适性的西方思维模式。 


其二,与西方“主客两分”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长期以来习惯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他们重视以主体为一方的对客体的切割、分类而加以认识,总是相信自己从客体抽象出来的“规律”,并将之崇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他们崇尚抽象的规律性远远超过关心事物的特殊性和具体性。由此出发,现存集中的权力系统只能通过普适化、均一化、互相隔离的分类方法来管理世界,这就损坏了事物广泛联系的复杂性,也损坏了真正有创意的自由发展。不可改变的规律性、普适性发展到极端,就是文化霸权的理论基础。


 中国的思维方式却与此全然不同。


 首先是“一分为三”的原理和由此而产生的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提出了“一分为三”的原则。作为中国文化支柱之一的八卦,每一卦都是由三画组成,由三而演化,至于无穷。《易经·系辞传》明确提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天、地、人,只有天、地是不够的,必须有第三因素“人”来“赞天地之化育”,世界才能成其为世界。《中庸》的真精神则是要从“过”和“不及”的两端,找到一个中道,即所谓“执两用中”。这个“中”并不是两项旧物的“折中”,而是从“两端”中产生出来的那个新的“三”。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首先要“执其两端”然后,“求其中道”。这就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智慧的结晶也许能救助日益陷入暴力、恐怖、极端威胁的世界。 


其次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这是中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另一个系统,意即世界万物皆由五种元素及其所构成的关系所组成。从多种元素相生相克、广泛联系出发,就必然重视事物的多样性,重视差别和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所谓“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这种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第三是“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意蕴。数百年来,无论是西方还是在西方影响下的东方,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人们竭尽全力往前飞奔,对自然资源榨干了还要再榨,人的生活享受了还要再享受,人类趋向未来的速度快了还要再快……至于未来是什么?“新”是不是一定比“旧”好?万众所趋的目的地何在?人们究竟奔向何方?除了作为个体的人必然趋向的坟墓而外,没有人能够提供确定性的答案。中国古训所强调的却与此截然不同,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就强调“反者道之动”,道的萌动,总是从回归开始,万物的运动都有一种复归的倾向,都要回到运动的原点,在新的认识和新的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再出发,从而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中国哲学不重视以时间为主轴的线性发展,而更重视向原点的复归,这就是“返本开新”。既然万物都在不断“回归”、“返本”和再出发,而不是向某个方向盲目“飞奔”,也就没有匆忙的必要。中国文化强调“听其自然”,强调“万物静观皆自得”,强调“无为”,强调协同发展,但同时它又反对停滞不变,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对于制止当今社会的盲目狂奔正是很好的参照和缓冲。其实,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往往要回顾和重新参照古希腊和希伯莱。目前,在西方,回到原点,重新再出发,也已成为一种趋势。www.taoismcn.com


 其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理解。 


西方对个人权利、自由意志的强调已发展到极端,但人只能镶嵌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生存。一个人的权利只有在其他人能负责保证这些权利得以实现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在他索取自身

古蜀王国器物造型之内涵

陈显丹


    三星堆古蜀王国遗址出土的遗物从20世纪初问世以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秘,引起无数人的好奇之心,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正当人们还未解开三星堆古玉之谜和所处年代之际,年轻一代的考古学家在80年代的新发现使古蜀王国更显得扑朔迷离。三星堆古蜀王国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的人物、动物、植物、飞禽等造型不但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和珍奇之感,更多的是这些造型的独特性和怪异性蕴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内涵。


    如果说几千年前的古蜀王国是个谜的话,那么古蜀王国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石、玉器、青铜器、金器便是揭开古蜀王国神秘面纱,通向神秘王国,打开神秘之门的钥匙。


一、王国的雄辩证明


    关于古蜀王国起源于何时,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谜。“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因无法得知古蜀王国建立的时代而发出的感慨。这一感慨使后人对中国的西南在西周以前是否存在着古蜀王国持怀疑态度,即使有,它又建立于何时?由于考古实物资料的缺乏,史学家们也只能根据前人所留下的一些文献资料对古蜀国的起源进行研究推测,但仍无结果。随着考古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给人们的研究视觉拓开了眼界,但零星的局部的考古发掘资料因不成系统,加上文献资料的模糊,使稍后的一些研究者们又形成蜀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印象。然而80年代以来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所出土的各种遗迹现象和品种繁多的器物造型告诉我们,大约在距今4100年左右,在中国的大西南就有一个独具特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存在,她就是神秘的古蜀王国。


    我们确定三星堆遗址是4100年前古蜀王国遗迹的主要根据有:


    1.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器物以小平底陶罐、尖底器、高柄豆、鸟头把器型为主要文化特征,这些器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内涵,如滇文化、楚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而自成体系。


    2.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的不同人物造型、面具等,已充分表明当时已有严密的社会组织,大量玉石器成品及半成品的发现、青铜器的出土、雕花漆器的出现都充分说明了古蜀文明已有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些器物还表明了当时古蜀人的经济实力和国力的相当强大。单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里出土的武士像和一号祭祀坑中出土的“将军头像”,足以说明当时的蜀人已有一支强悍的军队,且独霸一方,并与中原诸国争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古蜀人与它国争雄一事不见于传世的史载,然而考古实物资料的出土则雄辩的证实了古蜀王国的这一史事。在殷墟卜辞与周原卜辞中即有“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蜀御”、“蜀射”、“在蜀”、“示蜀”等记载,正由于商蜀之间的不断纷争,故在周武王伐纣之时,蜀为报仇踊跃地参加了武王伐纣的行例,并冲锋在前,使殷人倒戈,故《尚书·牧誓》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反过来,我们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戈、剑、石矛、铜戈等礼兵器,正好说明了蜀人好武,出土的具有中原殷商风格的青铜尊、等礼容器则证明了蜀、商之间往来所发生的关系的结果。


    3.从三星堆遗址群中出土的陶镂孔圈足豆、小型的斧、锛、凿和小平底风格的陶器均与近年在成都平原发掘的古城址群宝墩古城、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市芒城、崇州双河紫竹古城等所出同类器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有并存发展关系,又有继承之关系。共同的关系是这几座古城址的城墙均为斜坡拍打的构筑方法,城墙的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土,城墙的布局及走向基本一致,均为西北至东南,城内的房屋建筑均为沟槽式并在槽内挖柱洞,墙体为“草拌木骨泥墙”。这些古城在成都平原西北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分布形式。在这群星密布的古城中,新津宝墩古城和广汉三星堆城址属建立邦国最早的两个城址,从这些城址群中出土的器形,特别是陶器中的小平底器高柄豆、高圈足豆等无不显示出同一文化内涵特征。特别是1997年,在三星堆遗址西城墙外约100米的仁胜村发掘出距今4100年以前的墓葬28座,其中还有一座“人牲坑”和“牺牲坑”。“人牲坑”发现一座,人经腰斩后下埋,坑内并埋有完整的象牙;“牺牲坑”一座,一般埋葬肢解后的动物作为牺牲。坑底及坑壁经夯打,十分光滑、坚硬,牺牲埋入坑内也经捶打砸碎。


    这些发现,充分说明了古蜀已处于文明的时代,由此有理由认为古蜀王国的建立至少在公元前2100年即已出现。在这些邦国中,从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当为三星堆这一古城古国最为强大,特别是两坑中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青铜器更加展示了三星堆古蜀王国强于周围邻邦。古蜀王国的考古发现,也与传说时代的虞舜时期大致相当。从三星堆遗址和宝墩古蜀人遗址所出陶器的演变亦可看出古蜀国的发展在成都平原持续了2000年之久,直至西周后在中原文化与诸文化形成大融合之际,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如尖底盏、虎、鸟纹、手心纹等。可见蜀王国的建立并非是在周失纲纪之后才称雄,也并非是唐代诗人李白认为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所感到的虚无飘渺。


二、森严的等级制


    从古蜀王国遗址出土的一百多个人物刻划、雕塑造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铸造和刻划不同人物时,不论在质地、手法还是服饰、造型方面都是有意识地反映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形象和地位。如奴隶或人牲的造型,质地主要选用石材,虽然该类型造像不多,但我们从三星堆遗址的三星村和西泉坎等不同地点发现的两件石雕人像以及成都方池街古蜀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雕人像,均为双手反缚,双膝下跪,石材均为较差的石质,在雕刻的技法上采用圆雕,但只用极简单的线条将大致轮廓雕出即可。其五官、身体、服饰等,不象其他质地的人物造型那样进行夸张或艺术加工,也不象青铜人物的五官轮廓清晰分明。双手反缚呈跪坐人物的石雕像与一、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跪坐人像相比,更是相形见绌。青铜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本贴转自文化信息网)

   

如今,方便面已遍布全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吃方便面似乎是一件免不了的事。据说,最早制作方便面的,是我国扬州一位姓伊的知府家中的厨子。他把面粉中加入鸡蛋,擀成薄片,切成细丝,放水中煮过,立刻再放入油中炸过晾干。这样处理过的面条放在热水中随时可以泡软,食用非常方便。方便面的出现,在食品行业掀起了一股热潮,适应了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也在节约人们时间,所以方便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虽然方便面在食品工业的进步下,越来越好吃,但给人感觉总不合乎健康原则;不过只要略为加工,加料,还可以吃出健康来。

1、方便面最好能用煮的,可随意加些蔬菜配料在里面,最后再打进一个蛋,那么营养就绰绰有余了。

2、泡方便面时最好把汤倒掉,再兑上开水或别的汤;或者最好不要把调味品全部放入,只要放个一半,再添加些许较为健康的调味品,不但风味更佳,也吃得更安心。

3、方便面只适于救急,一天最多吃一次,可不能天天吃。

4、经常吃方便面的人,平时每天应增加鸡蛋1至2个,或蛋糕2至4块,新鲜瓜果(苹果、梨、番茄、黄瓜等1至4个,巧克力2小块,牛奶一杯或牛肉干、腊肉100克。这样才能满足人体营养摄取要求。

一般方便面的面条,都呈曲折状,这是因为在制造过程中,面条经过油炸方式脱水,方便保存,而且呈曲折状的面条与面条之间因有空隙存在,可以均匀地脱水及炸熟,有利于保存。


http://bbs.39.net/yycf/796694.htm

 来源:《老子的传说》  作者:刘升元 秦新成   
           
    相传春秋时期,苦县东部有一座高入云宵的隐阳山。这座山,主峰东南侧有个不大显眼的小峰,这小峰,远看象牛,近看象牛,左看象牛,右看象牛。不但形状象牛,而且春夏秋冬四季常青,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青牛峰。   
    青牛峰下,曲仁里一带村庄,突然出了一桩怪事,这里庄户人家的麦秸垛一个接一个地失踪。头天晚上还是好好的堆在那里,第二天早起一看,己经不翼而飞了。   
    人们感到十分惊奇,男女老少议论纷纷,谁也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心里十分害怕,天不黑就上门睡觉,第二天日出三竿才敢起床。   
     曲仁里村上有一个姓张的大汉,上山敢打虎,下海敢擒龙,天不怕,地不怕,人送外号“张大汉”。张大汉这几天故意晚睡早起,有时半夜起来走走。这天张大胆五更起来拾粪,刚到村边,一抬头,见西北天空,青光一闪,一大团黑云向这边飞来。黑云落到一个大麦秸垛上,转眼间,连黑云带麦秸垛全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张大胆百思不解。他心里说:“俺村李耳是个不寻常的少年,他生下来就白发、白胡,好读书,爱动心思,善观天象,聪明过人,我不如问问他,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找到李耳,把看到的情况从根到梢说了一遍。   
    李耳也感到稀奇,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他是个遇事好弄个究竟的孩子,便连夜和张大胆跑到村边,爬上柳树,往老母柯杈上一坐,瞪大眼睛往西北天空观看。看了一阵,不见什么动静,李耳把舅父送给他压书的如意金钩从怀里掏出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突然,只听得“轰隆”一声,西北角上青烟腾起,接着,狂风大作,只刮得尘扬沙飞,雾气茫茫,活象掉入黑洞中。大团大团的乌云向这边滚滚而来,变成一只白色的麒麟,两只尖角,眼象铜铃,浑身洁白,四蹄生风。大嘴一张,麦秸垛呼呼叫,象往侧口里送草一样,一会儿到肚里去了。   
    李耳看到这里,屏着气,一声不响,他身边的张大胆憋不住劲了,从树上蹿跳下来,“扑腾”一声落到麒麟身上,骑到它脊背上,同手扣着它的鼻子,一手握起小碓杵一般的拳头,照它眼上乱捶打起来。白麒麟急了,尾巴一拧,在地上翻滚起来,一连翻了二九一十八翻,连压带砸,把张大胆弄得混身是伤,鼻口出血,半死不活地躺在地上。接着,白麒麟后退了好几丈远,头一勾,瞪一眼,两只角照张大胆抵去。   
     在这关键时刻,树上的李耳存不住气了,这个平常看来十分文弱的少年,这时一下子来了天大的勇气,地大的机灵,象鬼使神差一样,“呼”一下子从树上跳下来,骑到白麒麟的脊梁上,一手扳着它的角,一手去抠它的鼻子。   
    白麒麟两眼一瞪,“扑腾”卧倒,准备就地翻滚。李耳也不知是为什么,自己轻轻一弹,从白麒麟身上跳下来,落到一边。白麒麟没发现落到旁边的李耳,只顾翻着,滚着,“扑通!扑通!”使劲摔自己的身子。等它发现自己身上没人,李耳在旁边站着的时候,就勾着头使劲朝李耳抵去,半天才拔出来。地下留下两个茶盅粗的窟窿。它扭头一看,见李耳在它屁股后头站着,就掉转身,瞪眼勾头,第二次向他抵去!李耳又一转身,闪在一旁,“扑吃”一声,白麒麟的两只角又扎到地里,拔出角来,地上又留下两个窟窿。白麒麟两次落空,不由得无名火起,一声怪叫,腾身跃起,“呼”一下身子长得象一间屋子恁大,象泰山压顶一般,连身子带头,一下子向李耳砸去。李耳也不知道自己为啥来了这样大的机巧,象有人驱使着一样,往外轻轻一抽身,脚尖在地上一点,飞身跳起,一下子骑到白麒麟的脖子上,从自己脖子上摘下如意金钩,一只手抠着它的鼻子,一只手把金钩给它扎上,接着用两只手猛劲一勒。那白麒麟“扑腾”一声,前腿跪地,活象泄了气的气球,霎时变成一头青牛:“主人饶命,主人 饶命!"   
     李耳从牛身上跳下,一手抓住牛鼻具一样的如意金钩(据说牛扎鼻具就是从这时开始),厉声问道“畜牲!你是哪方妖孽?为啥来这里兴风作浪,弄得牲畜没草吃,人没柴烧?快快从实说来!”   
     青牛说:“主人,事你非知,我不是麒麟,两只角和动作都不象麒麟,我是你的侍从,所以,在我面前你格外胆大。我原是浑天老祖的一头耕牛,一百年前的一天,老祖忽然吩咐我道,‘牛儿,牛儿,你要牢记,一百年后,尘世上有一替天行道之人要与你结下不解不缘。此人点化恶者,劝人向善,传播真谛,造福于民。可是他没有助手。我命你一百年后,前去助他一臂之力。给你一百年时间,在曲仁里旁边的隐阳山等候,啥时遇上一个手拿如意金钩的人将此钩扎在你的鼻子,他就是你的主人。’我偷偷来到隐阳山,化作青牛峰,化作白麒麟,下山吃草。今日主仆相遇,多有冒犯,望你恕罪。”说罢,把嘴一闭,成了一头凡牛,再也不会说话了。   
    李耳把遍体是伤的张大胆扶上牛背,牵着青牛往村里走去。   
    从此,隐阳山主峰东南的青牛峰就不见了。   
武当山千古之谜 (谭大江)
神秘的人迹
在一次武当古迹的考察中,我们从展旗峰密林穿过,就在离太子洞半里之遥无人出入的山林中,发现了一个仅能容一人栖身的小岩穴。奇怪的是,岩穴里铺着一层约五六寸厚的干野草。经判断,第一,它不是野兽的窝。因为这里离人区近,野兽不会选在这里做窝。再者草上没有野兽卧过的痕迹,且草铺得整齐,也非野兽所能为。第二,它不是狩猎人和樵夫过夜的地方。因为这里属文物风景区重点保护范围,严禁猎伐。再说,从这里走出一里多路便是人区,没有在这里过夜的必要。何况,铺的野草也无人坐卧的痕迹。判断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岩穴是道人用来修炼的。
既是道人选此僻静之处修炼,为什么草铺好而人不在呢?是这个道人只在夜里才来此练功,清早又把草重新抖松铺好后又走了?是这个道人选此岩穴后又发现不太理想而另选地方了?是这个道人功夫很高,坐在草上根本压不着草?这一切都不得而知。这地方确也算得上清修的好地方,可惜我们无缘分常栖于此。一行三人只有装模作样坐在里面各照了一张练功照便辞别而去。



不可思议的谢天地岩
谢天地岩坐落在南岩飞升台下千仞绝壁上。此处因唐朝有个不知姓名的道人在此修炼,人问话不答,只曰“谢天谢地”而得名。
据说此岩“谢天地”栖息处莫说人不能近,就连野猴也爬不上去。1990年秋,笔者曾约数人从飞升台绕下去,在与谢天地岩遥相对望的“大锅大灶”那地方观察过。
谢天地岩可供人栖身处上下相错有两石穴,上者穴小,下者穴大,但二穴皆浅阔。二穴确嵌于千仞绝壁之上。人可观望处离二穴约有20米,一道陡峭的岩缝将此岩与其它峰岩拉开了间隔。
观察的结果令人困惑惊异。其一,二穴里皆有厚厚的干草。上穴的草多,足供人睡;下穴的草少,仅可供人坐。因岩壁陡立,山头的野草无落进岩穴的可能;但这里开阔迎风,随时飘进的草也必随时被风吹走。用照相机的长焦镜头仔细观察,还发现,这些干草不是枯腐的草,而仅是三几个月的陈草。更为奇怪的是,下穴中段穴壁有由下而上烟熏的浓浓烟痕,穴壁根处似还有灰烬。只有用“这是人为的痕迹”才是唯一的说明。
这是古代修炼之士留下的痕迹吗?显然不可能。即或认为是几十年前修炼之士留下的痕迹也不可能。因为,即或是十年八年,风雨的剥蚀也会将那些干草和烟痕拭抹掉的。
是今天的隐修之士又将此处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吗?这里上临南岩,面迎七星树,正是游客往来喧闹之处,即使是深夜,古神道也偶尔免不了有行人通过,又怎么从来没听到过有关传闻呢?

神秘莫测的见感
1987年,我在金顶与罗道长谈及武当道人的武功情况。他没有正面回答此事,只谈及一件事,说一年前有个秘人到了金顶,在紫禁城南天门上做了个别人看不出的标记,这标记做在常人除非搭高梯才能够着的地方,所以武林中人一看就知有两重意思:一,显示轻功不凡;二,欲比武技。他们还发现这个秘人一连几天隐在金顶周围不走。后来金顶有个道人趁更深夜静又在秘人标记更高的地方又做下一个标记,第二天便发现此秘人下山去了。
再一件:金顶李道长1990年某天在金殿值班,看看曰落西山,香客逐一离去,周围无人,便舒展身体打起太和拳来。正打着,忽有人喝彩道:“没想到武当山仍是藏龙卧虎之地!”李道长急收拳举目,见是一位行家。那人苦求李道长授艺于他,李道长直说是闹着玩的,那人无奈才走了。
1991年冬天,我在金顶向李道长问及武当当今的名真高道情况,他向我透露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见闻。他本无心让我公诸于世,但他既然已经透露,我就如实记述出来。
李道长说:1986年我还住在紫霄宫,那是个深秋的夜晚,月色很好,我从屋里出来准备在大殿前练练拳。刚出屋,无意中朝大殿后父母殿望了望,却发现一件异事:从太子洞后的古林上空飘下一个人来,看不清面孔,却分明像是个老者。那人身体瘦瘦的,穿的单衣,头发有五六尺长,身体飘飞的姿态像在水中游泳一样,双手斜向前,一腿弯曲,一腿后伸,头发飘在身下有三四尺。那人围绕着父母殿飘飞了一周,又静悄悄地向后山飘飞而去。
事情过了不久,我老家光化薛集有位名叫石头的八旬老人朝山敬香到我这里,让我帮他在武当山中查访一位叫杨爷的道人。我问他杨爷在哪个庙观,他说杨爷没住庙观,在山洞修炼。我问他杨爷在哪个山洞,他说不知道,反正近几年杨爷有信给他,人还在武当山。我问杨爷在武当山修行有多少年,他说不清,但说总有两百多年了吧。我问他杨爷现有多大岁数,他掐指排着甲子算算说,到1986年就是268岁。我问他怎么认识杨爷的,石头老人说: “我爷爷从前在武当山出家,拜杨爷为师,后来还了俗,但还是俗家弟子。我爹也出过家,也认识杨爷。40多年前杨爷到过我们家,我也见过他。那时他到我家,一是不进门,二是不吃饭。他的白头发有两丈多长,就在我家门前他把头发盘成个蒲团坐在上头打坐。后来走了。走时他说,他一生都不会离开武当山,他能看到我们后来子孙几代。我相信他还在武当山,因为他总是有个啥信在告诉我。”
这些事该咋解释?前头是我亲眼见的,后头是我亲耳听的,孰真孰假,任人自评。
武当道人谈修道
近十几午,我对武当山道教的有关事得以采访调查,其缘分在于自己是武当山人,工作又不断和武当山发生联系,也和武当道人建立了一定感情。在今天的武当山道人中,亲眼观察和直接交谈所得到的气功武术情况又是如何呢?
1.毛道长的内丹功
毛道长是紫霄宫在庙道人,为龙门派第27代传人,生于民国初年,现已80余岁,但看上去不过五六十岁年纪。
记得10年前笔者在紫霄宫住时.就听当地人说毛爷夜夜练功,很秘密。后来倒真让我也证实了这件事。那时我与毛爷刚好各住紫霄大殿东西两侧偏房,住地隔殿遥望。我每曰睡觉较晚,但无规律,有时凌晨一点,有时两点,视看书、练字和画画的情况而定。这些事办完后便洗脸洗脚,再到大殿前练练气功,然后睡觉。偶尔,我到大殿前练功晚了,便会发现毛爷正在大殿前打坐,于是我便悄然转去。有时我先在大殿前练功,会发现他也来到。但他凡见有人即立刻离去。当时我和毛爷关系不深,又加上他对任何人都守口如瓶,也就未能就此访问他。
近些年我和毛爷渐渐熟了,加之宗教信仰得到国家法律的尊重和保护,道长们的城府也就不那么深了。我也是个练养生功的人,话头合得来,毛爷便谈了些个人的修道经历。
毛爷是湖北监利人,出身贫寒,幼年出家长春观,由于人老实勤快,师父喜爱,授道较早。三十来岁上,师父定要往华山寻师爷,他便陪同前往。经武当山下,师父突然得病,便只好到武当山庙观挂单住下。不久,师父在武当山羽化。毛爷一到武当山就觉得长功快,并且觉得和在庙道长个个有缘,就舍不得走了。师父一去,他便在武当山住下了。且后来仅只数年,功夫已达六门紧闭F 轮常转。虽然后来由于在农业社干活,体力劳动重,练功时间无法保证,功夫有所耗退,但经过近十余年恢复,基本复归原貌。
毛爷谈修功第一是道法自然,第二就是悟性,第三是德行修积如何。有了这几种道缘,功就长进快。长功不是人想的,越想越不长。人不想时道找人,不练就不行。人老想时道不见,练是瞎练。阴神出游、阳神出游都是有的,不过一个是假,一个是真。是真是假都不要管它才会得正道。前辈高真带功也是有的,他在虎耳岩修炼,不二和尚(不二和尚,法名圆信,北京房山县人。出家白云山,拜高僧德敬为师。嘉靖39年八武当虎耳岩修炼,凡42年,道名远振。万历30年坐化,享年120余岁。)就给他带过功,羽化了的童合全道长也给他带过功。但这都是自然而然,要想前辈带功,他才偏不给你带!为什么?功由德积,德积功合道。道与道相通。
毛爷还讲了很多很多。但也许是道门中还有什么规矩,毛爷一直回避谈他从了哪些师父,师父是谁,更不说他练的究竟是什么功。

2.李二姑的内丹功
李二姑,名诚新,龙门第24代传人,紫霄宫现在庙坤道。
说李二姑的内丹功夫很好,这是武当道协李副会长介绍的。当我们听说李二姑是玉虚宫96岁李诚玉道长的师兄时,就设想她一定是个头发雪白,面容苍皱、神态冷秘的老修行。待见面,几乎怀疑李会长向我们介绍错了人。因为心目中近百岁老道的形象无论如何与一位看上去不过60岁左右的、还在手不拾闲剥灯草的身板硬朗的坤道大不相符。可事实上,她确已年近百岁。
李二姑是武当山下汉江北岸人,12岁经家人同意出家于当地观音庙。中年时便到了武当山。师父是西安人,在武当山传了她们师兄弟后便云游不归,说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样互无牵挂,谁也不操谁的心。师父走后,李二姑到了白云洞修行。
白云洞在武当天柱峰东南数十里地,是三十六洞之一,古代修炼者很多。明朝建为正规香火道场,并划有田产。清朝以来,庙观渐渐残破不复修缮,仅存庙宇只可供三五道人栖身。所幸方圆百姓信奉者众,庙里香火供道人生活不成问题。李二姑就在此一住数十年潜心忘形地修行。
李二姑是个吃天斋的人,凡吃荤食皆会肠胃不适发生呕吐,她说这是天意安排她要清修。但她不反对别人吃荤食。她说吃五荤的人只要心好,也能修成道。道不在口上,在心上。说到辟谷,她说这要自然而然,有人修到一定程度见啥食物都不想吃,这才叫真辟谷。或三四十天或一年半载,无定数。人要有意辟谷那就不对了,心里不让吃,肚子饿得又想吃,那不行。不但会弄坏身体,人心再难以安静。再如道士打坐天盘式,她说这是道家的习惯,其实不打坐天盘也能练好功。练功无非讲的是一个自然,昨自然咋好,不要做作。但说没有讲究也下对,如打坐时的手抱太极式,指头在里面还要掐子诀,这讲究就不是做作,是自然之理,它会加速周天功的实现。再如垂帘,垂帘也有讲究,讲究不是死闭眼睛,而是顺其自然,不开不闭,半开半闭,不紧不松,视而不见。如果闭眼练功,最后会把眼弄坏,这是大忌。
谈到气运周天的感受和升降火候之事,李二姑说,任督二脉乃至全身有这样那样不同感受,是好事;但要过问它,那又是大坏事。什么升降火候,那是有人多起个名目,道是管人的,人不是管道的,人要管它,不但管不了,还会越管越坏。功中出现象,那都是假,不能以假当真。师父说过:“有形有象皆为幻,无形无象才是真”。
对人们练功往往静不下心来怎么办,二姑说:“人能做到一尘不染,那是大定,那就到了神仙功夫,一般人做不到。但练功时若一念生起不能罢休,那就下丹(停功),顺顺心。心静了再上丹。久而久之心也就自然能静。可是平常要多做功德,有德人心就好静。”
问到李二姑现在修功到什么程度,她只说是F 轮常转。问她F 轮转的有何度数,她说从不记它,转快就是快,转慢就是慢,反正不会停。
问及得道能不能成仙,成仙又是怎么回事,李二姑直言不讳地说:“把肉身修好那就得道了。得道后先是肉体飞升,再就是脱体。一脱体那就是真仙,万劫不灭。”就此她还讲了个故事,说韩湘子飞升后,他师父指着一个肉身让他看是谁。他一看是自己,就说:原来是你个臭皮囊!李二始说,这叫借假修真。世上能坏能灭的叫假,不坏不灭的叫真。
同李二姑谈话,笔者发现她有三个特点,一是说起修功的理来她头头是道,百问不烦;二是要扯起题外话,比如人与人的事、年代的事,或是生活的事,她忘得快(比如我找她谈几次话,同在一天内,她每次都记不得我是谁);三是她说话一副孩子气,腔嫩,语快,无丁点顾虑和思考,知道的就一古脑往外倒,不知道的就不说,连想都不想。
李二姑尽管是老师父,但她不带徒弟。她说:“带徒弟是要负责任的,把别人带好了不说,带坏了还灭自己的德。但别人要问我咋修功,我就告诉他,不隐瞒,这是积德的事。”
年近百岁的李二始每天吃两餐,一顿一碗,在庙上道人斋厨里吃。而且她每天上午还要在十方堂值半天班。下午虽不值班,自己仍去找别的活做。

武当道人的辟谷情况
在和道协李会长问到如今庙里道人修炼的情况时,他说:现在武当山的年轻道人都修功,功夫好的不少。现有十几人(乾道、坤道都有)还练到辟谷阶段,有的已辟谷二三年,有的一年。这些人中现在多数都借辟谷阶段在外云游。以前辟谷达数年的贾姐现在又开始进食了。
李会长说,关于辟谷,世间人由于多不练功,再就是不了解内情,所以看得很神秘。其实辟谷是功练到一定时候,自觉不想吃东西,或不吃粮食,但不是绝对不食用任何食物。比如,有的在辟谷期间专爱服食某种中草药物,或专吃蔬菜水果,或专饮开水和冷水,这是根据自个情况决定的。如果勉强那就不是真正在练功了。
在太子洞,我们碰到一位年轻的坤道,她是吃素的,也经常外出云游。问她外出吃不到素食怎么办?她说:这情况经常有,那就饿呗!有时一饿五六天,天天还跑路,饿得头晕眼花。一回到庙里就赶快吃东西补充。

武当异人录
近代部R
近代部分和当代部分的传闻,都是笔者80年代以来通过采访,由有关人追忆提供的。
何爷的封口功和辟谷功
何爷是30年代到40年代净乐宫的一名老道士。净乐宫坐落在武当山下70余里的均州城里。何爷修功很特别,他不择僻静清幽处,而端端坐在城里的大街上闭目打坐。先是人们当热闹看,可无论人们怎样指手划脚谈论,他总像泥雕一样坐在那里不动。有些人爱逗趣,常常不休地贴着何爷耳朵问话,故意搅他。可人们后来就见他耳朵塞着棉絮,嘴巴上贴上膏药。
净乐宫离当时的县中学、县小学都不远,学生娃儿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这儿过。曰子长了,有些淘气学主就使坏,凡从这儿过,就捡石子瓦片打他。何爷后来不得不转回大殿打坐修功。
何爷在大殿打坐,学生娃儿们又发现一个怪事,见何爷一坐几天都是老样子,好像从不吃东西。于是,他们就想做个试验证实一下。一天,学生们弄来一把大铜锁把大殿的门给锁上了。锁上后,把这事也就忘了。一直过了两个星期才突然想起来,就赶快去开门,生怕何爷饿死了。谁知开门一看,何爷还是一动不动坐在那里。 50年代,何爷不知去向。

杨爷的修炼功夫
50年代初,紫霄宫后的太子洞住着一个道人,叫杨爷。他住的洞里除有一堆供他垫坐的乱草外别无他物。一年四季,身上都是那一套从未洗过的破单衣。他从不睡眠,昼夜只是垂目打坐。每个月只有一天的时间到紫霄宫大殿上香,然后和宫里的道友打个招呼又进洞去。杨爷每天吃一顿饭,由庙上小道士王永乾送来。数量是一瓦盆,饭全是稀苞谷粥,没有菜。小道士把饭送到洞口放下,也不说话,然后把前一天吃过的空盆端回来了事。这样过了几年。
后来,庙里的道士都被划到农业社劳动,杨爷自然也修炼不成了,他就离开武当山回到河南老家的一处无人管的破庙继续修炼,有时也给地方群众看看病,群众都很喜欢他。
谁知“文化大革命”来了。造反派说杨爷搞的是封建迷信,就把他拉到大会上批斗。因他年纪大,又无民愤,就让他坐着。他坐着照样又练功。因批斗他,没群众发言,造反派没劲,又把他锁进牛屋里。但过一天去看,他却在牛屋外闭目坐着。再锁进牛屋,过一天又见他坐在外面。造反派也不知咋回事,反正后来就不管他了。据说80年代初,杨爷羽化在河南,终年近百岁。

童合全的内功
童合全是60年代武当山在庙老道人,为龙门第16代传人,是徐本善的弟子之一,本地人。他随师父修武当内功数十年,太和拳功夫也很高超。50年代后期,在庙道人都划入农业社劳动后,他带着年轻道人毛发顺继续秘密修功。后来农村生活艰苦,连饱饭都吃不上,他借此练辟谷。十天八天不见五乖徽样挖地抬石头。那时农业社把道士当封建迷信对象看待,和对待四类分子差不多。但由于他专干重活脏活,干部也就没得岔子找。
三年自然灾害时,童合全看社员都没饭吃,索性托病不起,昼夜辟谷,数月后坐化。生前百般告诫毛发顺不能丢功夫,说道门还会有兴的时候,功夫还有大用。毛发顺也就听了他的话,每夜更深夜静就练功,从不叫任何人发现。70年代后,道十的待遇逐步好转,毛发顺提前抽回紫霄宫当文管员,练功就更勤了。
那时紫霄宫是当地群众到南岩的近路,有时半夜还有群众从宫里出入。而毛道长恰住在紫霄大殿一侧偏房。后来有群众说,偶尔半夜从他房前过,见他屋里点着蜡烛,一个人双膝跪着在砖地上走路,不知咋回事。他只要听见房外有动静,便会立即把蜡吹灭上床睡觉。
无名道人的太和拳
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和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相继设在武当山下的草店镇和周府庵。八分校和五战区经常组织官兵到武当山旅游。有年五战区官兵在紫霄宫举新春游联欢会,会前听说武当道人会打武当拳,就邀请庙里道人在联欢会上做表演。但庙里道人个个说功夫不行,表演会露丑。后来官兵们就问谁的功夫好,道人们说,只有在后山山洞里修炼的师父功夫最好。官兵们就同道人们一起到后山请这位师父。到了一个小岩洞,只见洞口全用石头砌着。道人们趴在石头上轻轻向里喊师父,喊了半天才听见里头应声。道人们就扒开洞口石头把师父请了出来。官兵们看时,那道人仅穿短裤一条,满脸皱纹,头发蓬乱雪白,看年纪有一百多岁。待这老道知明来意同意到宫中演拳时,他伸了伸手脚,搓搓手把脸一拭摩,顿时满面皱纹消失呈红润嫩细貌,看上去竟变得只有三四十岁。老道长在前面随意走,虎虎生生的当兵人都撵不上。
老道长到紫霄宫为五战区官兵们打了一套武当太和拳,博得了官兵们雷鸣般的掌声。然后,老道长向官兵们抱拳施礼毕,脚一踮跳出几百人外,如飞一般又上后山洞去了。

异人传异功
紫霄宫在庙毛老道长数年前对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他在武当曾拜过一个师父(毛道长没有露他师父的名姓。他说,道门有个规矩:言祖不言师。难怪很多道人都不露其师父的名姓)。师父讲他学道之初在武当山见到一个少年,少年说:“看你天分不薄,我愿传道与你。”谁想师父以为这是幼稚天真的少年作戏,就不理那少年。那少年也就笑嘻嘻地走了。从此在武当山再没见到这少年。时过30年,师父又在武当山遇到这少年,面容、举止、衣着跟30年前一模一样。师父才知道这是位真仙,30年前是自己慧灵不通才失去道缘,于是当下磕头打跪求真仙指点迷津。这位少年也就把内丹秘术教授给了他。这位师父后来活了一百多岁才仙逝。
(转自谭大江著《奇异的北纬30度——武当山千古之谜》)

作者:徐冰  来源:深圳商报  添加:艺术中国


北大教授李零的“重走孔子路”正式启程,首站是孔子曾学习音乐的山东淄博。李零表示,此次行走线路会非常尊重历史原貌,将尽可能地覆盖孔子当年所到过的地方。

因为《丧家狗》一书所引发的巨大争议,李零这个名字开始进入到普通公众的视野。就此而言,李零的“重走孔子路”难免带有娱乐性的色彩。原本学术以及不同观点的争论,一经媒体广泛披露,便成为一个大众性的热点话题,这样看似难以理解却又自然而然的事件,在当下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也成就了一批原本在大众眼里寂寞无名的身影。

尽管对这样因有趣而有名存在不同甚至是巨大不同的争议,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双赢乃至多赢的好事。枯燥发黄的历史,经由个性的阐释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公众收获了历史知识的乐趣,寂寞于书斋的身影,也收获了名与利,历史原本可以这样解读和理解,枯燥的史实和古人,原来竟如此富有个性和趣味,这就是虽不入那些高深莫测的法眼,但却直至人心的大众化历史的本质意义。

毋需讳言,李零的成功也是因循了这样的路线。如果没有历史热、国学热的普及与争议,如果没有《丧家狗》的冲击与争论,李零的“重走孔子路”想必不会引起人们的期待与关注。总体而言,我们所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历史教育,实在是遮蔽我们走入历史心灵的障碍,它使我们从起跑线上对历史产生了误解。都知道孔子曾经周游列国,都知道孔子在经年的旅途中惶惶如丧家之犬,但孔子那寂寞无奈的心灵究竟隐含着怎样的理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与执著,支撑他走过那漫漫之旅,则完全湮没于时间的烟云以及我们干涸的历史心灵中。

也许从这里,我们方能感受到李零“重走孔子路”的价值与趣味,起码,循着李零的重走,我们可以相对轻松地知晓当年孔子到底周游了哪些列国。

据报道,李零此次行走路线将涵盖山东十几个城市以及河南三个城市,“试图从空间上最大可能接近孔子,并体会孔子为政治理想而上下求索的孤独心路”。在李零看来,孔子是一个乱世中的理想主义者,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过程。

应该说,这样的“重走孔子路”将又是一次见仁见智,并有可能引发争议的旅程。但李零如何重走却并不是问题的核心,任何人也都有自己重走的思考与方式。不妨说,我们感兴趣的不在于重走中对孔子思想脉络的思考,而在于如何以最大努力去复制、去体验孔子周游列国的艰辛生活。李零提到,当年孔子多次到达卫国,曾有一次“居十月”。“通过这次行走,我们就可以具体考察一下‘鲁’与‘卫’之间的距离,按照古人车马的速度,看看是否在卫国或鲁国居住期间,孔子本人或者他的学生有多次往返的可能。”

在我看来,这才是“重走孔子路”最有趣味以及最有意义的地方,正如同去年瑞典“哥德堡”号的非凡之旅,船员们恰恰是在如何像古人那样手工制作缆绳这样的细节之中,体悟到艰难的同时,也最近距离地感受并理解到了穿越历史空间的心灵——深刻,其实恰恰存在于琐碎的细节之中,在收获乐趣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与先贤交流。

正是基于此,我希望李零的“重走孔子路”不是一次皱着眉头、作痛苦思考之状的旅程,思想的高度,并不在于脸上的痛苦、凝重,孔子漫漫旅程的执着,也许恰恰说明有理想的心灵才有愉悦这个道理。


      四川石窟艺术,从东汉就已萌芽,在南北朝至隋唐两宋进入繁荣时期。隋大
业崐五年凿就的石窟造像,应是隋代造像艺术高水平的代表作,是继之而来的
灿烂的唐崐代石窟艺术的前奏。四川的造像活动从武德二年至光化二年,在整
个唐王朝统治时崐期一直呈现繁荣景象。唐武德至天宝年间(618~
756),造像活动在四川遍崐地开花,每一处少则数龛,多则数十龛以至数
百龛。题材内容以佛集会说法为主,崐其次是七佛、千佛、弥勒佛等,也出现
了佛涅、净土变和千手观音,造像有较显崐著的特色。开元时期佛、道诸神
的造型,龛窟装饰和雕刻技法的演变,已形成鲜明崐的唐风,在艺术上进入高
峰时期。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哀帝天祜年间(756~9崐06),四川石窟
唐代造像活动进入后期。唐后期造像地区由北向南推移。大历至崐咸通年间,
继开元之后涌现了造像活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不少新的题材内容和艺崐术形
式。在唐代近三百年的造像活动中,四川石窟艺术发展到千枝竞秀、万葩争荣
的极盛时期。


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zongjiao/zj03.htm


       玄奘(600~664) 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姓陈,名□。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后,游学各地,深感佛教理论分歧和经典译本不全,疑伪杂陈,于贞观元年(627)冒险孤征,留学南亚各地,贞观十四年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携带 657部经典和塑像以及花果种子动身归国。贞观十九年正月抵长安。前后跋涉 5万多里。回国后,从事翻译佛典工作,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停笔。19年中共译出74部,1335卷,1300多万字,在中国翻译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即既忠实于原文,又便于读者了解。为求得文和义切合原作,译笔文从字顺,其方法不拘泥于直译或意译,尽量避免梵文化的汉文。他运用六朝以来偶正奇变的文体,参酌梵文锁连环的方式,形成一种"精严凝重"的翻译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具特色。

       玄奘又应唐太宗之命,于贞观二十年完成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12卷。这部书翔实地记载了玄奘离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后,旅行中亲身经历的 110国和所传闻的28国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政治文化、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物产等,其中多为新、旧《唐书》所未载。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朴质谨严,骈散相间,绚丽雅致,简括流畅,在唐初可称上乘之作。19世纪后期起,法、英、日本诸国先后出版了该书译本。

       玄奘所译经典都收在宋、金以来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均已亡佚,今仅存《表启》一卷及《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事迹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


(本贴转自艺术中国)

"佛",即寻找宇宙间人生真谛而又获得证悟的释迦族圣人:释迦牟尼.古梵语简称"佛陀".汉义为"觉悟者"或"智慧的人".一切具有佛性的和永久燃起心灵香烛的凡人皆可成佛.

元 始 天 尊 說 得 道 了 身 經


  爾時,元始天尊在玉清聖境清微天宮郁羅蕭台之中,森羅淨泓之上,現虛無自然有爲真聖相,恢元始無極大道,闡揚混沌未分先天真奧妙,論清靜無爲全真大道,爲諸天仙衆說此生天得道全真了身經。


  夫修煉了身,飲食有則禁口獨坐。口唇相沾,牙齒相對。眼不觀邪色,耳不聽淫聲。洗心滌慮,對境忘境。萬緣消息,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莫起一念,萬事俱忘。凝耳韻,含眼光,緘舌,調鼻息。存神定意,一心內守。調息綿綿,微微輕出,似有而無,莫教間斷。息依神定,性定命住,姓命雙全,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湛湛澄澄,杳杳冥冥。昏昏默默,純純全全,混混沌沌。精神魂魄意,三五混融,三元幅輳,合和四象。五朝元,三花聚頂。反本還元,複命歸根。萬神歸一,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裏津液自然而生。烹煎鍛煉,久久不散,自然體中血脈如風行,腹中如雷聲鳴。無弦之曲,不撫而自聲,不鼓而自鳴。沖和透,醍醐灌頂,甘露灑心,晝夜無眠。三千日足,功成果滿。陰盡陽純,聖胎成就。身內有身,神成真聖。真聖合太虛,太虛合真空,真空合虛無自然,虛無自然是元始真一,元始真一是吾真身也。先天而生,生而無形。先天而長,長而無體。誰無形體,大道長存,永劫不朽不壞。萬聖同居,得觀內境,見虛無之事。神自言語,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年,脫離生死,方得全真道果。


  天得真一,神光清明;地得真一,萬物發生;邪得真一,自然歸正;神得真一,千靈萬聖;人得真一,真神仙胎也。道本虛無,三才六合之中,無所不靈,無所不聖。道乃萬聖之祖,萬物之宗。清靜混沌,凝神煉,二六時中,常清常靜。靈台無念爲清,一念不起爲靜。意定神全水源清,意動神行水源濁。此是木金真間隔。飲食太飽,息難定。眼光不凝,神光不明。耳不絕聽,神不得住。聲色不絕,精不全。萬緣不絕,神不安寧。神不安寧,心神不靈,聖胎不成。聖胎不成,爲陰靈下鬼。身是宅,心是神舍。意動則有爲,有爲則神動。神動則散。有爲真動不動,靜在其中矣。息依神定,純純全全,混混沌沌,神凝結,全真無爲。萬神歸一,則神聚。神聚則五行真結成刀圭。神津液爲真水火,咽津服爲飲刀圭。一名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一名洗心滌慮。心神不動爲之真沐浴。真清真靜,動在其中矣。修行道人,不識動靜真機,不達真常全真道理,如何得道成真?息不動意定爲之抽,意不動神凝爲之添。神凝意動爲武煉,息定神凝爲文烹。外想不入,內想不出,爲固濟。二交合各一斤,虛無自然爲運用。萬神歸一爲守成。性定命住爲養火,煉成神爲真金。心火下降爲複命,腎水上升爲歸根。火迎真水爲金液。水迎真火爲還丹。五行凝結爲九還,陰盡陽純爲七返。降伏內魔爲野戰,神全無欠爲全真。精血神真種子,神凝結合真空。中宮胎息爲黃婆,金情木性爲夫婦。心神真汞爲姹女,精真鉛爲嬰兒。精凝神固成黑龜,煉神凝結爲赤蛇。鍛煉呼吸爲龍虎。龍虎龜蛇成一塊爲和合四象。一性攝情爲金木並,陰陽還返爲水火交。水與木同源,兩性一家。南二東三同成五。南二心神火也,東三肝木性也。此是火生於木也。水與金同源,兩性一家。北一西四同成五。北一腎精水也,西四肺金情也。此是水生於金也。中五屬土,土者意也。呼則虎嘯風生,虎嘯則汞投鉛。汞即是性,性即是砂中汞。砂汞即是離中陰。離中陰即是人心中神也。息意定則神全,神全則了性。吸則龍吟雲起,龍吟雲起則鉛投汞。鉛即是命,命即是水中金。水中金即是煉精化。煉精化即是精凝。精凝則形固,形堅固則精全。精全即了命。性命雙全,精血滿,神凝結,三千功滿,煉就純陽,是爲富國安民。精煉成日精,血煉就月華。煉成黃金,髓煉就白玉。腦煉成丹砂,腎煉就。心煉成珊瑚,此是七寶。居身不散,功成行滿,跨鳳乘鸞,飛升金闕,上朝玉帝,永爲真神仙矣。

修道辨 

    夫道者,包罗天地,运行日月,统摄造化,养育群生,无处不在,无物不有。人能修之,可以夺造化,扭气机,了性命,脱轮回,延年益寿,超凡入圣。故修道为天下第一件大事,又为天下第一件难事。所谓大事者,人生在世,万般皆假,惟有性命最真;所谓难事者,步步要脚踏实地,处处要返朴归醇,与天地作对头,与阴阳争胜负。故修道谓之修真,又谓之修行。曰修真者,性情不和,而必修之於和;言语不信,而必修之於信;心地不善,而必修之於善;意念不定,而必修於大定;气质有偏,而必修於无偏;凡一切贪嗔痴爱、是非人我、明欺暗昧等等乖障心肠,尽皆除去,不留些子於方寸之间,归於无识无知本来一真而后已。今之道人,不思修真二字为何说,或搬运一身有形之气血,拆东补西,取下运上,后升前降,摇骨摆髓,搬弓扯弩等等扭捏做作之事,以为修真,是专在肉皮囊上运功夫,乃系修假,何得谓修真?殊不知色身乃天地之委物,暂时之旅寓,三寸气断,真灵不返,只有一团脓血臭肉。可知修此色身者,终归於空亡,显而易见。曰修行者,酒色财气不可染,聪明伶俐莫妄用,视听言动不随心,损人利己不去做,伤天害理不去为,见有善事必要行,见有恶事必须远,世人好的不可好,世人图的不可图,常人不能受者我能受,常人不能过者我能过,有才而不使,有功而不伐,治己最严,待人最宽,不违师命,不哄十方;凡一切不明不白,不中不正,瞒心昧己,丧德失行等等糊涂固执举止,尽皆改过,归於光明正大、中规中矩而后已。今之道人,不究修行二字是何义,或深山避静,或守空定坐,或闭息养气,或默朝上帝,或持念忘形,或守一穴一窍,或行六字真言,或避谷而休粮,或对镜而思神,等等着空事业,自谓修行。殊不知修行是在行事处修持,一步一超,真履实践,於大火里栽莲,在泥水中托船,在尘出尘,处世离世之谓,岂是空空无为,孤寂守静之说乎?如云孤寂守静是道,谓之修静则可,谓之修行则不可,此易显而易见者也。更有一等糊涂痴汉,或炼五金八石,或烧二气灵砂,或服黄精苍术等药,妄想延年;或行三峰采战,或取红铅梅子吞服飱嚥,妄想接命;殊不知金石草木,与我非类,他人气血,与我不连,安能接命延年,此又不辩而可知者。以上邪正判然,是非大异。凡一切着空执相,不合大道事务,可以类推而晓然矣。至於采鸿蒙未判之始气,盗阴阳造化之生机,扭转斗柄,捉住天根,追一气於黄道,会三姓於元宫,在市居朝,真着实行,大作大用,又非旁门曲径所能知其一二也。更有一等愚人,妄想作仙,不思性命为何等事,又不思自己身分为何等人,又不肯向古人经书上细心辨别理义,邪正罔分,是非不知,只想求人口诀;一言半语,便要通彻;偶遇僧道两门之人,传些做作工夫,或说些顽空事业,以为真实,如获至宝;心高气傲,假装有道,再不求人。天下学人,大半皆然。直至腊月三十日到来,阎王讨要房钱,五谷仓官讨要饭钱,空手光拳,无处推那,只得连夜逃避,又不知在何处住脚矣。又有一等累债庸夫,既已出家,苟图衣食,不信世间有此延年之道;打夥成群,东拐西骗,碌碌不休,功行不行,罪孽日积,反谤学好之人;闻人言道,不知自悔,且生憎恶。殊不知自修自得,不修不得。譬如农家,每年苦力耕种,俭用少费,仓有余粮;忽遭荒旱,得以济饥度命,不至饿死;除费之外,犹能济人,且获大利;若不苦力,懒惰,收粮有限,生平又不本分,一日耗费两日之物,每年犹自不足,及遇荒年,无处借贷,有死而已。出家者亦是如此。真心出家之人,修持性命,勇猛精进,积功累行,至於大道完成,超出生死岸头,性命由我不由天,亦如农家仓有余粮,遇荒年而不至饿死也。若生平不重性命,不知修道立德,认假作真,费精耗神,不但不能延寿,而且反促其寿,如农家无有余粮,遇荒年而必至饿死,此亦不辨而可知者。道门中有三乘之法,上乘者,长生久视,成仙了道;中乘者,开坛演教,度化群迷;下乘者,苦己利人,随处方便。三乘量力行去,各有结果。吾劝同道中人,务上乘者,须先看丹经子书,细心搜寻实理。盖丹经子书皆祖师心法命脉,道之真伪,法之是非,有为无为,外道正道,无一不说。细玩经书之理,辨明是非邪正,明师盲师,一见便知;纵然不得大道,亦不至误入旁门,枉费功夫矣。若宿根深厚,再加修德立功,一念不回,终遇真人提挈,明道成道,可以有望。务中乘者,屏除杂念,弃绝俗事,志念纯真,大经小忏,日夜诵习,必至无经不会,无书不解,更要诵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行,方能感动十方神明默佑;不可仅记话头,以应故事;更不可借经图利,以谋衣食。特以十方所信服者,信服其品行高超,举止端正,故开坛演教,一言一语,人皆喜听。又要慈悲一切,物我同观。若诵习经书,日久到的得意忘言处,必有所悟,再遇高人指点,大道可冀。务下乘者,当方便为先,攻苦为要;修桥补路,施药舍茶,忍辱受垢,性情和平,忿怒不起,名利不贪,世事不染,随缘度日,衣食任命,生死交天,大小功行,随力行去,不怕辛苦,始终如一,百折不回,死心踏地;久久行持,功行到日,苦尽甜来,自有高人接引,得闻香风,大道可冀。虽曰三乘之道,功成则一,切勿自暴自弃,有误前程。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祖师怜悯,其何如哉!

 (本贴转自金丹大道网站,表示感谢)


 

http://bbs.39.net/yycf/796696.htm
       久存蔬菜——新鲜的青菜,买来存放家里不吃,便会慢慢损失一些维生素。如菠菜在20摄氏度时放置一天,维生素C损失达84%。若要保存蔬菜,应在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贮存。

  只吃蔬菜的一部分——例如豆芽,有人在吃时只吃上面的芽而将豆瓣丢掉。事实上,豆瓣中含维生素C比芽的部分多2-3倍。

  挤掉菜汁——做蔬菜饺子馅时把菜汁挤掉,维生素会损失70%以上。正确的方法是,切好菜后用油拌好,再加盐和调料,这样油包菜,馅就不会出汤。

  用小火炒菜——维生素C、B1都怕热,怕煮,据测定,大火快炒的菜,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菜里的维生素C将损失59%。所以炒菜要用旺火,这样炒出来的菜,不仅色美味好,而且菜里的营养损失也少。烧菜时加少许醋,也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还有些蔬菜如黄瓜、西红柿等,最好凉拌吃。

  烧好的菜不马上吃——有人为节省时间,喜欢提前把菜烧好,然后在锅里温着等人来齐再吃或下顿热着吃。其实蔬菜中的维生素B1,在烧好后温热的过程中,可损失25%。烧好的白菜若温热15分钟可损失维生素C20%,保温30分钟会再损失10%,若长到1小时,就会再损失20%,假若青菜中的维生素C在烹调过程中损失20ィ?芙庠诓颂乐兴鹗?5%,如果再在火上温热15分钟会再损失20%,共计65%。那么我们从青菜中得到的维生素C就所剩不多了。

  吃菜不喝汤——许多人爱吃青菜却不爱喝菜汤,事实上,烧菜时,大部分维生素溶解在菜汤里。以维生素C为例,小白菜炒好后,维生素C会有70%溶解在菜汤里,新鲜豌豆放在水里煮沸3分钟,维生素C有50%溶在汤里。

  先切菜再冲洗——在洗切青菜时,若将菜切了再冲洗,大量维生素就会流失到水中。

  偏爱吃炒菜——有些人为了减肥不食脂肪而偏爱和肉一起炒的蔬菜。最近据研究人员发现,凡是含水分丰富的蔬菜,其细胞之间充满空气,而肉类的细胞之间却充满了水,所以蔬菜更容易吸收油脂,一碟炒菜所含的油脂往往比一碟炸鱼或炸排骨所含的油脂还多。

  吃素不吃荤——时下素食的人越来越多,这对防止动脉硬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不注意搭配、一味吃素也并非是福。现代科学发现吃素至少有四大害处:一是缺少必要的胆固醇,而适量的胆固醇具有抗癌作用;二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这是引起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三是核黄素摄入量不足,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四是严重缺锌,而锌是保证机体免疫功能健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一般蔬菜中都缺乏锌。

  喜欢生吃而不洗净——蔬菜的污染多为农药或霉菌。进食蔬菜发生农药中毒的事时有发生。蔬菜亦是霉菌的寄生体,霉菌大都不溶于水,甚至有的在沸水中安然无恙。它能进入蔬菜的表面几毫米深。因此食蔬菜必须用清水多洗多泡,去皮,多丢掉一些老黄腐叶,切勿吝惜,特别是生吃更应该如此,不然,会给你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编辑提醒:正确的吃菜,—不要久存蔬菜,洗干净后,用大火炒,然后立刻吃

www.39.net  2007-10-10  39健康社区 


       专家介绍,黑色食物一般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我们平时说的“黑五类”,包括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核桃,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如果仔细研究“黑五类”的营养,就会发现,其中个个都是养肾的“好手”。


  米中的珍品——黑米,也被称为“黑珍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铁、钙、锰、锌等微量元素,有开胃益中、滑涩补精、健脾暖肝、舒筋活血等功效;


  豆被古人誉为肾之谷,黑豆味甘性平,不仅形状像肾,还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患者;


  有“营养仓库”之称的黑枣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补肾养胃补血的功能;核桃则有补肾固精、利尿消石、润肠通便、温肺定喘的作用,常用于肾虚腰痛、尿路结石等症;


  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黑核桃仁为高档食品。核仁风味浓香,营养丰富。核仁含蛋白质28%,比核桃高10%,富含维生素A、B、C及铁、钙等;由于富含亚油酸,被誉为心脏保健食品。


  这五种食物一起熬粥,更是难得的养肾佳品。此外,还有黑木耳、李子、乌鸡、乌梅、紫菜、板栗、海参、香菇、海带、黑葡萄等,也都是营养十分丰富的食物。肾不好的人,可以每周吃一次葱烧海参,将黑木耳和香菇配合在一起炒,或炖肉时放点板栗,都是补肾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罗英周)

生物节律


    有些人在季节变换时会出现某些症状,即所谓“季节症”,春天易鼻流清涕,夏天易腹泻,秋天易得疟疾,冬天四肢屈伸不利。尤其是“夏季热” 易患于夏季,周期性精神症常发于春天。


    以夏冬两季为例:


    入夏气温骤增,湿度也相对增大,体弱者不能适应,于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倦怠,胸闷不适,头昏,食欲不佳,大便溏泄等疰夏(也称苦夏)之症。此时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食瓜果蔬菜、豆制品。


    冬季不少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体力衰退,睡眠不稳,身体疲惫。这是冬季日照短,脑内的松果体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会分泌出较多的褪黑色素,使人情绪低落,精力减退之故。而现代医学用“光线疗法”,即通过人工光照的办法,让患者沐浴模拟的黎明阳光,以提前他们体内的生物钟,往往可使病情好转。


(本贴转自恩威文化网)
 

www.39.net  2007-10-10  39健康网  小姿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副教授,特列西曼恩博士在对节食人群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她想知道,长期坚持节食来减肥的人会笑到最后吗?因此,她带着她的学生对大量节食减肥的人进行了长达一年追踪。在这项研究当中,他们只对一个数字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长胖的节食者占多大的比重呢?

  非常遗憾地,他们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41%,而且这些人当中还有不少比减肥前还要胖。曼恩表示,尽管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沮丧,“我们仍然有很多理由相信这个比例已经被低估了。”

  为什么节食会没有用呢? 曼恩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改变饮食习惯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即使成功减肥了,节食作用递减的规律也会发生作用。曼恩说,当你坚持低热量的日常饮食,你的身体会调整新陈代谢来令减肥越来越难。你的身体会变得非常高效,因此你想继续减肥说要越吃越少,你想坚持的话也越来越难了。

  匹兹堡大学体重管理中心的创立者梅利富斯特博士同意曼恩的观点。不过富斯特也担心这种说法会让人们认为节食不重要,她甚至还担心曼恩的报告会让人们失去减肥的热情。

  富斯特认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最有用的长久减肥之计,节食也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减肥不容易,保持体重就更难了”她说,“但你必须有希望。”

  她认为,最基本的问题是,人们通常把节食当作短期的“地狱式”减肥工具,取得成果以后,又回复到原来的生活方式。一旦停止了节食,体重也很快“原形毕露”了。她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用吃药来控制高血压或者高胆固醇,停药后血压或者胆固醇又会回到原来的高水平。节食对肥胖的作用也是一样的,一旦停止了节食这处药方,体重就会重新上升。

  为什么节食减肥这么难呢?主要问题在于人们通常把节食孤立开来,作为减肥的单一方法。节食最容易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你在做什么、你跟谁在一起这些事情都会影响你的节食计划。特别是在这个生活节奏如此快崇尚快餐和垃圾食品的社会,要想改变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福斯特建议要为健康而减肥,为减肥而改变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适量饮食,多运动,管理压力(不要把食物当成减压的工具)并让自己快乐起来――不要让不良情绪和疾病困扰你的生活。

  最后,她说:“我不是叫你不用节食――我是说你要健康、适量地饮食,以及像疯了一样去做运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转载方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谈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排菌病人。有了传染源,结核菌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才能传染给别人。肺结核病人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把含有结核菌的微沫散播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菌的微沫可受到结核菌的感染。

  结核病传染的程度主要受结核病人排菌量、咳嗽症状以及接触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内父母或祖父母等长辈有结核病儿童较易受到结核菌的感染。


  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不一定发生结核病,是否发生结核病,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受到感染结核菌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高低的影响,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低则容易发生结核病。人体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通常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生结核病。但当少数感染结核菌的人出现抵抗力降低时,可在一年中任何时候发生结核病。发生结核病的概率大约10%左右。


  预防或减少发生结核病的措施首先就是不要受结核菌的感染,不受结核菌感染就不会发生结核病。因此,推迟受结核菌的感染年龄甚为重要。怎样知道受到结核菌感染呢?主要应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进行皮肤试验,依据皮肤反应结果来判断。


(本贴转自:http://www.999yangshen.com/

孙真人养生铭

怒盛偏伤气 思多太伤神
神疲心易役 气弱病相侵
勿使悲欢极 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 第一戒晨嗔
夜静鸣云鼓 晨兴嗽玉津
妖邪难犯己 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百病 常须节五辛
安神当悦乐 借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 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 平地可朝真

孙真人十二多

多思则神殆 多念则志散
多欲则志昏 多事则形劳
多语则气亡 多笑则脏伤
多愁则心慑 多乐则语溢
多喜则志忘昏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理 多恶则憔悴无厌


十叟长寿歌

昔有行路人  海滨逢十叟
年皆百余岁  精神加倍有
诚心前拜求  何以得高寿
一叟捻须曰  我不湎旨酒
二叟笑莞尔  饭后百步走
三叟整衣袖  服劳自动手
四叟柱木杖  安步当车久
五叟摩巨鼻  清气通窗牖
六叟抚赤颊  沐日令颜黝
七叟稳回旋 太极朝朝走
八叟理短鬓 早起亦早休
九叟颔首频 未作私利求
十叟轩双眉 坦坦无忧愁
善哉十叟词  妙诀一一剖
若能遵以行 定卜登上寿


三叟长寿歌

古有行道人 陌上见三叟
年各百余岁 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 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致辞 内中妪貌丑
中叟前致辞 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致辞 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 所以能长久

(本贴转自养生主健康网)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难经_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_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_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_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_六微旨大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_运气类》)。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末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

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杰”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故《入药镜》注:“藏则为惹,形则为气”。在人体,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密不可分。出生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进行呼吸活动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无以为后天一气之主宰”(《入药镜》注)。内丹水中要求气贯丹田,即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炁”,发动任、督循环,以达到所谓“再立胎息”的效果。《入药镜》听说:“先天惹,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气功状态中二气混合,呼吸绵绵,任督循环,身心酣畅的自我体验。古代先贤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气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以达治病强身之目的,正如《素问_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家们并以“元气论”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整套行气、养气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补元气、调畅气机,有力地推动了气功学的发展。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命观,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元气的实质百到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个尚未完全揭晓的谜。近年来有人对元气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如有人从控制论的角度,认为元气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有人从能量的角度,提出“电子激发能假说”,认为激发态分子可通过共振转移,将激发能传给别的分子,这一过程就是所谓“行气”。还有人认为,气是一种微粒流,其直径小于60_2微米,某些还带行正负电荷;辐射场摄影能提供内气的指标,说明内气存在于生命之中,并随着生命条件的转化而改变,电量辉光即是内气存在的表现。尽管日前对元气的研究还比较粗疏,很多问题尚有待深入,但实践证明,进一步探讨元气的实质,不仅是传统的中医学、气功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 升 经


卷 上


  西升章第一


  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是以升,就道经历关。关令尹喜见气,斋待遇宾,为说道德,列以二篇。


  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是故谈,以言相然。


  不知道者,以言相烦;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


  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识音声悲,抑音内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道深章第二


  老君曰:


  道深甚奥,虚无之渊;子虽闻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书不尽言。


  著经处文,学以相然;子当宝之,内念思惟;自然之道,不与子期。


  喜则稽首再拜:敢问学之奈何。


  善为章第三


  老君曰:


  善为书术者,必绥其文;善论达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


  为正无处,正自归之;不受于邪,邪气自去;所谓无为,道自然助。


  不善于祠,鬼自避之;不劳于神,受命无期;无进无退,谁与为谋;为是致是,非自然哉。


  喜则稽首:今闻命矣。


  慎行章第四


  老君曰:


  慎而行之,宝而怀之。吾将远逝,不期自会。


  尹喜受言诚深,则于关称疾弃位,独处空闲之室,恬淡思道,归志守一,极虚本无,剖析乙密;观缕妙言,内意不出;诵文万过,精诚思彻;行真归身,能通其玄;论无极之原,故能致神仙。


  道象章第五


  老君曰:道象无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种木未生,不见枝叶根;合会地水风火,四时气往缘;气为生者地,聚合凝稍坚;味异行不等,甘苦辛碱酸;气行有多少,强弱果不均。同出异名色,各自生意因。


  从是异性行,而有受形身;含养阴阳道,随所依为亲;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人;本出于虚无,本出于虚无,感激生精神。


  譬如起音者,掇弦手动传;宫商角徵羽,口气呼吸元。身口意为本,道出上首元;本静在虚静,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动摇,遂与乐色连。


  散阳以为明,布气成六根;从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朴以浇淳;道变示非常,欲使归其真。


  生道章第六


  老君曰:


  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于万物生,情行相结连。


  如坏复成,如灭复生;以成五行,阴与阳并;辗转变化,遂为物精。


  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别知,自谓适生;子无道眼,安知生灵。


  天地人物,虚无囊盈;一从无生,同出异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诚;当与明议,勿与愚争。


  子取正教,勿信邪听;何以知邪,子为物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为道问道,为经问经;问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婴;但知养身,不知戮形。


  婴儿之姿,贵养厚敦;忽无就形,知非常生;无履大白,可令永存。


  有何妙意,乃欲相倾;父子恩深,不是相听,勿复噭慨,远近笑人;掩恶扬善,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君曰:


  邪教正言,悉应自然;故有凶吉,应行种根;如有所受,种核见分。


  道别于是,言有伪真;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


  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为恼本,痛痒寒温;意为形思,愁毒忧烦;吾拘于身,知为大患;观古视今,谁存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


  吾本弃俗,厌离世间;抱元守一,过度神仙。


  子未能守,但坐荣官;子能不动,神灵得安;

玄机直讲

炼丹火候说二篇

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全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息,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薰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绎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气至而神朱全,非真动也,不可理他。我只微微凝照,守于中宫,自有无穷生机,所谓养鄞鄂者此也。行之一月、二月,我神益静。静久则气益生,此为神生气、气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馀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温温火候,血水有馀,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一霎时间,真气混合。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是为水底玄珠,土内黄芽。尔时一阳来复,恍如红日初升,照于沧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见,则铅火生焉。方其乾坤坎离末交,虚无寂灭,神凝于中。功无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配仑。至若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此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净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谓之十月功夫也。

夫静功在一刻,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不独十月然也。即一时一日、一月一年皆然。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气之功也;回光返照,疑神丹穴,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即是炼气化神之功也;如此真气朝元,阴阳反复,交媾一番,自然风恬浪静。我于此时将正念止于丹田,即是封固火候。年月日时,久久行此三部功夫,不但入圜十月也。故曰运之一刻有一刻之周天。运之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即有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之周天也。然一刻中,上半刻为温。为进火。为望,为上弦,为朝屯,为春夏;下半刻为凉,为退符,为晦,为下弦,为暮蒙,为秋冬。一时则有上四刻、下四刻之分,即一日一月一年,皆同。此之谓攒簇阴阳五行,一刻之功夫夺一年之气候也。到此乃是真空真静,或一二年至十年百年,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此为炼神还虚之功也。前功十月既满,须时时照顾婴儿。十步百步,千里万里,以渐而出,倘或放纵不禁,必致迷而不返。仙经曰:神入气成胎,气归神结丹,所谓一点落黄庭是也。但人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此法简易,奈人不肯勇猛耳。若能恒久行特,必然透金贯石,入水蹈火,通天达地。再行积功累行,服炼神丹大药,必然形神俱妙,白昼飞升,全家拨宅,此又在功德之浅深何如耳。设或不服神丹,只顾阳神冲举,回视旧骸,一堆尘土,夫亦白日羽翰。万劫长存,可与宇宙同春者矣。

返还证验说

  七返九还之法,下手兴功。先将上窍阳里真阴,入内金鼎气海之中,与下窍真阳配合。阳理真阴,即是自家元神,属三魂;下窍真阳,即是身中元气,属七魄。其先后二气一合。则坎离自交,魂魄混合,神气凝结,胎总自定,每日如外夫妇交情美快,切不可着他,水火日然既济,发运四肢,如外火之生焰焰相似,只要水火均平,此是小周天。火候调和薰蒸,喉息倒回元海,则外阳自然入内,真火自然上冲,浑身苏软,美快无穷,腹内如活龙动转升降,一日有数十样变化。婴儿姹女,自然成合,此是采阴补阳一节。修炼玉液还丹,即筑基炼己,积内法财,终日逍遥,昼夜常明,乃长生久视之初阶也。世人常借五谷养命,数日不食,则气饥死矣;若人年老,下元亏损。骨髓俱空,不能胜五谷之气,则气馁病矣。是五谷能养人,亦能杀人也。若会内外交接,水火既济,气血逆流,五脏气合,脾胃开畅,食入腹中,亦能化气生精养神。人果能得下手天机,直候骨髓盈满,腹脐如孕妇人一般,却不是有胎形相,不过是气满精盈神全而已。如果三全,则真火般炼,调神炼虚,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奉劝学人,参访宗师,苦求至人,抉破一身内外天机,明白下手速修,炼己待时,候一阳至。择地入室,炼此龙虎大丹。必要僻静鸡犬不闻之处,外边又要知音道友,不要一个闲杂人来到,恐防惊散元神。先言和光同尘,今言僻静处,何也 ?炼己于尘俗,养气于山林,是入室兴功,下手之时也。要超凡入圣,岂是小可的事 ?必须要一尘不染,万虑俱忘,丝毫无挂,一刀两断,永作他乡之客,终无退悔之心。持空炼神,守虚炼性,浑身五脏筋骨气血,都化成青气,专心致志,演神纯熟,成形受使,星回斗转,随心所变,直养得浑身无有皱纹,如蜘蛛相似,上七窍生光,昼夜常明。身
唱 道真 言

青华老人传 鹤臞子辑


南极天宫,青华上帝,大悲大愿,至圣至仁,降炁垂光,谈经演教,历持浩劫,度人无量天尊,无上道祖仙师圣制。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使其把自己心源上悟出之理,做自己性命上切实之功,到此时必然巧生言外,妙合彀中,魔障不干,永无棘手之处。故炼丹之道,原取活泼泼地;而世之师家徒以纸上陈言、小家工夫,欲人人比而同之,何异绵丸打弹、胶柱鼓瑟,指望成就,盖亦难矣!  岁在己酉春三月甲辰之旦,法嗣鹤臞子觉受炼文昌笔录大法。老人与鹤臞子本有宿契,即日降坛,迄今已近三载。吾所传与鹤臞子者,不过只炼心两字。千言万语,亦不过只发明得炼心两字为千圣总途、万真要路。大罗天上、玉京山中无数高真,断无舍此两字而可以逍遥于真光法界之中,为元始天王入室弟子。一一勘验,从未之有也。  吾忆初下坛时,将此两字授鹤臞子,初不之信,以为炼丹必有秘传,炼心两字人人说得出,个个做得去,故其所辩难请益者,大约修命之说居多。我随他问着,只顾把炼心两字讲得亲切。及到一年之后,鹤臞子修持已有进步、有实得,方信我为师者不是个空言之汉。仙家济度众生,先要人见了长生不死之性,而后修长生不死之命,此之谓性命双修者也。  于戏,吾与鹤臞子讲学以来,寒暑三迁,蓬莱水浅,蟠桃花又放矣!梅亭草偈,蕉馆谈玄,有所发挥,鹤臞子必退而登之于册,总计之有五万余言。鹤臞子欲公之于天下,以为后代之矜式,而问序于我。我思修持之要,是籍备载,特以炼心两字,恐人看得十分容易,不肯信心,故再将此两字重加申明一番。  我老人从无始劫来,于元始天王前发度人无量之愿,不敢诳语以欺天下后世也。鹤臞子逡巡执经而进曰:先生序甚善,特是经所以阐扬玄化,传之万祀,不可无名。我曰:炼心两字,是太上度人、唱明大道、真真实实之要言也,名之曰《唱道真言》何如?鹤臞子降阶稽首曰:善!  青华老人笔题 词

  南极天宫,青华上帝,大悲大愿,至圣至仁,含和保真,溥思宏化,监察万国,巡行九州,弭灾销劫,度人无量天尊,无上道祖仙师圣制。  此经之作,先言炼心,次言炼命。人能依此修持,可以了明心地,坚固命根,六贼不除而自除,三尸不灭而自灭。道成之日,飞升上清,亿曾万祖,尽得升天,子子孙孙,永为仙家。真莫大之法门,万真之要路也!  如有不肖之徒,罔知天命,狎侮圣言,将此经言不加珍秘,展阅不避妇人,收藏不于净室,当有护法诸神录其罪过,上告南北二斗星君,畀以非殃,死遭冥祸,直待一人成道,斗府有赦罪牒文,方能超脱幽冥,许放托生。呜呼,慎之!毋自陷于匪德焉!  此经之作,名为鹤臞子一人,实可公诸人人,使天下之士,有缘遇是经者,于性修之则为圣,于命炼之则为仙,予彼上达之阶,弘我度人之愿,不亦快哉!然得其人而不传,与不得其人而妄传,均有天罚。授受之际,宜三思焉!  传经启教,贵得其时。得其时矣,又得其人,然后发琼笈之秘,泄至妙之蕴。道有科禁,不可不慎也。务得立心正大、制行端方之士,考其先世无有天嗔及背弃君亲、世业不仁之术者,方以此经授之。仍须叮咛嘱诫,令勿泛传。如其人果系大贤,亦不必因其先世而弃置勿取。好法易闻,上士难得,此等人乃上士也。若复有人先习不善,至于中年能一旦悔过,心诚向道者,亦许其浣濯自新,不得概行拒绝,以体太上慈悲度人之念。  于戏,我言有尽,我愿无穷。天覆地载之间,何人不可学道,何人不可修道?人人有副性灵,个个自具妙用,登仙入圣,夫复何难?只因宿生气习昧却本来,眼前幻境昏我正觉,遂至认贼为亲,迷真逐妄;三途八难,去而复来;六道四生,回而又往;以天门为寥廓之乡,视地狱为熟游之地。嗟乎,如此岂不悲哉!  吾愿天地众生,受此经者,各发勇猛精进之心,同登莲花化生之果。道岸非遥,求仁即得;鸾舆麟辂,刻日可期。此丈夫也,予日望之!  修道受此经者,先得持斋守戒,结坛净室,焚起十二种信香,礼诵:摩利攴天斗姥天尊宝号,北斗七真,南斗文昌,总理天官,斗府无数高真,洞天福地一切威灵,传经启教历代师真。如是四十九日,方许开经阅视。不得赤身裸体及近污秽不洁之物!  是经所在,有仙真下观,神光瑞气,氤氲满室,使人心地开通,精神涌发。稍有触冒,仙真不来,恐外道邪魔乘机扰害,不可不知!平日间,宜谨身节欲,广行善事,遇斗降之辰,键关习静,存运一心,上朝紫府。然后,北斗为子削落死名,注上生籍,身家俱泰,灾祸不生;有所思维,即时解悟。其于道也,庶乎不甚相远矣!  修真之士,能于是经恭敬不懈、至心受持者,吾当护念是人,如保赤子,常以神光灌其顶门,使其智慧日生,于此经文无有疑惑;若在朝廷,急流勇退;若在家园,子孙贤肖,外侮不干;若在山洞之中,蛇虫虎狼、山魈木魅,诸种妖兽,屏迹远遁,不来侵扰;若渡江河,龙神俯首,波浪不惊;若在市廛募缘乞食,使男女老幼一见是人,咸生惊喜,布施不倦;一切水火刀兵之厄,不能害之;修持之际,不使外道邪魔得乘其便。吾与是人,始终眷顾,时刻护持,直至道成之日,是人神通广大,我愿方毕!释典云: " 如来不诳语者。 " 吾岂独不然哉!
刘一明、柳华阳、闵一得的内丹说

    清代龙门派首重持戒炼性,对内丹炼化精气的命术多不大重视。龙门道士中因别有传承而以内丹撰述名世者,以刘一明、柳华阳、闵一得三家最著,对内丹学的发挥各有其独到之外。

    1、刘一明的内丹著述。

    刘一明撰有《易理阐真》、《修真辨难》、《象言破疑》、《阴符经注》、《参同直指》、《悟真直指》等十余种内丹专著,民国初辑为《道书十二种》刊行,流传颇广。并有《经验杂方》《眼科启蒙》等医书行世。其撰述之富,内丹学体系之庞大,在清代道士中堪称第一。刘一明的内丹学继承宋元南北二宗传统,并融摄理学,对内丹理论颇多发挥。

    刘一明承金元全真道三教归一之论,以道、性命、中正之道一贯三教之学,其《指南针序》说:“性命之学中正之道也,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 在道谓之金丹,乃贯通三教之理也。”他尤多以道释儒,谓《大学》《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学,《易传》隐内丹火侯之秘,而尤以《易》为内丹哲学宗源,特撰《周易阐真》、《孔易阐幽》,以内丹释易,以易理论内丹,谓“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丹经子书千帙万卷,总不外《易经》。

    刘一明以所谓三教同源的“道”为内炼成仙的最终哲学依据,其《修真辨难》具体指明:“道者,先天生物之祖炁。”并谓道“在儒则名曰太极,在道则名曰金丹,在释则名曰圆觉。”其《周易阐真》则又说太极即人之“真心”,实际以“祖炁”、“真心”为一。他对内丹理论的深化,主要表现在摄取理学之说,论述道与阴阳、性命、理气的关系,及性命、阴阳的先后天分别、内外二药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刘一明从体用角度阐述了道与阴阳的关系。《修真辨难》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道之用言;无形无象,是就道之体言。”把儒家《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道与道教所说无形无名之道归于一体。又从宇宙论的角度说:“太极未分之时,道包阴阳;太极既分之后,阴阳生道。……在先天之为道,在后天则为阴阳。 道者阴阳之根本,阴阳者道之发挥。所谓太极分而成阴阳,阴阳合而成太极,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把从生成论角度着眼、作为天地根源的先天之道通过先后天、太极的纽带联结为一体。阴阳还被细分为先后天四个:“先天阴阳以气言,后天阴阳以质言。先天阴阳,太极中所含之阴阳;后天阴阳,太极中生出之阴阳。”阴阳又有内外之别:“内阴阳即后天之阴阳,生于形体;外阴阳即先天之阴阳,出于虚空。”这种琐细区分,较前人丹书中的阴阳学说,是深化了一些。

    刘一明尤从内丹学传统的人身小天地等于宇宙大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着重探究个人禀赋于道、而作为内炼成丹之本的“性命”。《修真辨难》说:“人受生之始,父精母血交合,杳冥之中,有一点造化氤氲之气入乎胞胎,始而无形生形,无象生象,五官百骸,四肢五脏,不期然而然。”人自出胞胎,落入后天阴阳,于后天阴阳一动一静中,又生先天,名曰性命,性命实即理气,“气即命,理即性”,为后天阴阳之体。“性命者阴阳之体,阴阳者性命之用”。性命二者,又分真假、先后天。性分天赋之性、气质之性为真,气质之性为假;道气之命为真,天数之命为假。真者先天之物,假者后天之物。“理气、天赋白手起家这分,皆取于理学哲学范畴。

    刘一明认为内炼成丹之诀窍,在于发现后天身心中的先天性命,逆而运之,返本还元,复太极之全体,先后天混一,性命凝结,是谓丹成。而先天性命,产生于“玄关一窍”。《修真辨难》对此窍的指陈至为神秘:“要知此窍在六根不着之地、五行不到之处。恍兮惚兮,其中有窍,杳兮冥兮,其内有门,自开自阖,呼之则应,鼓之则灵,明明朗朗,现现成成,迷之则远隔千里,悟之则近在眼前。”其意大盖指气功静定中“恍惚杳冥”的主观感受。

    内丹修炼的门径,宋元以来有北宗先性后命与南宗先命后性二途。刘一明对南北二宗之说兼蓄并存,主张宜依修炼者根机的利钝而各择其合宜之途。《修真辨难》认为秉气清而性根利者,“一遇师诀,顿悟圆通,即认得未生以前面目,稳稳当当,从此不废渐修之功,保全这个面目”,谓之“由性修命”,乃北宗所主张者。至于秉气浊而性根钝者,不有“顿悟”,故必须由渐而顿,由勉而安,谓之“由命而修性”。这是南宗所主张者。《修真辨难》又分内丹为上中下三等法,分别适用于中下三等根机。上等“自在法”,中等“权度法”,大略即由性而修命、由命而修性之道。下等“攻磨法”,专为秉性鲁钝、识见不大的下根人所设,“必须心地下功,全抛世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一切艰难苦恼处狠力作造,忽地露出本来面目,从此再下实落功夫,与中上之法同辙也。”这种随机施教之说,较前人丹书有所深化。

    刘一明着力阐述的,是一种性命双修的渐法,为南北二宗丹法的融合。《修真后辨》说:“道法两用,性命双修,方是无上一乘之道。……须要循序渐近,不得躐等而求。”具体进程分十八诀、二十四要,大略仍不过炼已筑基、炼精、炼气、炼神四大段。第一“筑基炼己”,法则近于北宗起手修性,以“惩忿室欲、克己复礼”为纲,包括看破世事、斩断牵缠、穷究理义、除去嗔恨、舍的我身、不怕劳苦、忍辱受垢、饶人让人、物我同观、酒色不迷、饥寒顺受、生死任命、牢固阴精、打炼睡魔、苦己利人等名目,而“总以无己为归着。”至于第二三段炼化精气的命术,大略承《悟真篇》之说,而其所示诀要尤近白玉蟾。如第二段采药、煅炼、沐浴等,以“知雄守雌,天然火候”为诀要;第三段服食大药、温养守中等,以“外无其身,内无其心,无思无为,不即不离”为诀要;第四段炼神还虚,,以“有无俱不立,天地悉归空”为诀要,以“打破虚空为了当”。刘一明还把内丹最秘密的“火候”分为内外、采药、炼药、合丹、结丹、温养、脱丹、服食、结胎及修性、修命、文烹、武炼等多种,对女丹功亦有所论述。他阐述内丹具体修炼方法虽较隐晦,但对内丹理论阐发的全面深入,可谓超出于清代内丹学诸家。

    2、柳华阳的内丹说。

    明末,有王常月戒弟子伍守阳得李泥丸、曹还阳、赵真嵩等金丹之传,撰《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丹道九篇》等阐扬性命双修丹法,其说以和会道、佛为特色,对内丹具体修炼法则叙述颇为详悉明朗。其徒谢凝素承其说,著书十余种,以《金仙证信纸》、《慧命篇》、《金丹火候》为其内丹专著中最精要者。闵一得《金盖心灯》卷三谢凝素传说:“嘉庆四年(1799年),有僧称柳华阳者,寓京师之天坛东侧,年约四五十许,有谓安庆人,有谓武进人。余慕而造访,出示著书”,其书与谢凝素之作“目同而文小异”,因疑柳华阳即谢凝素。谢凝素著作已佚,柳华阳《金仙证论》、《慧命经》今存,其学承伍守阳,后人将其与伍守阳并称“伍柳派”。其《慧命经》自称遇伍守阳传以秘旨,然伍守阳卒于明亡之甲申岁,非柳华阳所能亲炙者,其所撰书,当袭于谢凝素的同名之作。

    柳华阳所述内丹修炼进程分炼己还虚、小周天(炼精化炁)、大周天(炼炁化神)、未后还虚四节,从修性入手。《金仙证论》分炼己还虚为顿渐二途:智者上根用顿法,以虚灵为要,随时随处须常“醒醒寂寂,寂寂醒醒,形体者不拘不滞,虚灵者不有不无,不生他疑,了彻一心。”中下根人须用渐法,断欲离爱,常起正见,遇魔不乱,在苦行中磨炼心地,以期“一旦豁然”。其说与同时代的刘一明大体相近。

    对小周天一节采药、煅炼、封固、火候等,及静坐中须注意的内外景象、身心效验,柳华阳描述之详切通俗,更过于伍守阳。如《金仙证论》指述作为炼丹药物的先天精气神说:“何以谓之先天?当虚极恍惚之时也。既知恍惚,是谁恍惚?即先天之神也。恍惚之时不觉忽然真机自动,阳物勃而而举,此即先天之精气。”又谓先天精炁本是一物,静为炁,动为精,于虚极恍惚之时,静中一动,谓之“活子时”,元精即生,须及时审察其老嫩清浊,以文武火煅炼。说得比刘一明要明朗得多。《金仙证论》描述精生药产的身心效验尤为详切:

    “且炁满药灵,一静则天机发动,自然而然周身融和,酥绵快乐,从十指渐渐至于身体。吾身自然耸直,如岩石之耸高山,吾心自然虚静,如秋月之澄碧水。痒生毫窍,身心快乐,……其中景象难以形容……”

    柳华阳揭去道教丹书中故意设置的譬喻名相的帏幕,直接披露内丹气功中的身心感受及掌握法则,可称丹书通俗化的典型。柳华阳虽为禅僧,而取道教名字,承道教法统,阐道教内丹,其门下且有僧豁然、真元等从学内丹术,这自为道教龙门派影响于佛教的例证。柳华阳尤以以道解佛著称,《金仙证论》《慧命经》谓佛教最上一乘之法、达摩、慧能直指单传之道,唯在道教性命双修的内丹之道,而力斥当时佛门通行的参话头、念佛、诵经、打七等皆“非如来之正法”,骂禅师、和尚语录为妄语,未免激化佛、道矛盾,其书曾遭毁板。

    3、沈一炳、闵一得的内丹说。

    闵一得辑撰有《古书隐楼藏书》十二卷,收当代著述二十八种,多述内丹,是清代最有影响的一部内丹学丛书。闵一得的内丹学,传自沈一炳,而沈一炳据称得神人李泥丸之传。《古书隐楼藏书》中有沈一炳授、闵一得注《三尼医世诀》、《天仙心传》、《琐言续》及闵撰《金丹四百字注》等。对所收他人撰述,闵一得多有评注。

    沈、闵大略分内丹法程为径直修笥、先性后命、先命后性之三途,而首重修心见性。沈一炳述《天仙道戒须知》说:“天仙之学心学也,专一修心为明知止。”沈授闵纂《天仙心传》说:“天仙心学,既无卦爻又无斤两,彻始彻终唯守无念两字,得验与成,付诸东流。”谓未入炼化精气说之“世尚”者,应长修心性,“只从《碧苑坛经》入门”。基本禀承王常月之学。

    沈、闵所述先性后命、性命双修丹法,亦强调虚无、自然为煅炼火候诀要。《琐言续》总结内炼法则有三:“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实其念。”又说:“其大旨在无住,而旨脑全凭‘不动’一诀。”谓须于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当身中“活子时”现,要不失时机,培养采炼。火候秘要,不过升降放收,须得通泰自然,切意勉强塞执。谓丹诀所说“无念”为“明了无心,应拂无偏”之意,“应佛无偏”,指以灵明专注之心照察身中精气的变化,依法则引导煅炼,此念之外不杂余念,名曰无念,亦名“真实其念”,而非一切不念为无念。

    沈、闵所述炼丹法则,尤闵一得所辑当时诸家丹法,颇有与一般传统内丹法不同者。如入手守窍,《天仙心法》所述之法为回光自脑盖前而下眉心,照注“山根”(二目之中);黄守圆、陶石庵所辑、传为吕洞宾降授的《三尼医世说述》六步功法,亦从闭目内注脑顶入手;闵撰《读<三尼医世说>管窥》,谓入手先虚心凝神久久,至一丝不挂、身世两忘,则观缩身于祖窍之中,继而照察身心精气升降,进行炼化;称神人尹蓬头降授的《东华正脉皇极阖避仙经》所说丹法从凝神守夹脊之窍棗“黄中”入手;陶石庵刊、称吕洞宾降授的《太一金华守旨》,则以守两目及眉心之三点为内炼入手之门。这些多种多样的丹法,不见于元明传统道书,多为清代龙门派道士所创造。又如精气循行之路径,沈、闵所说与一般传统丹书所指任、督二脉不同,谓先天精气循皖后脊前的“黄道”直升直降,谓之“中黄直透”。

    清代龙门派道士对内丹学颇有发展,如刘一明吸收理学之说而深化了内丹理论,谢凝素、沈一炳、闵一得等对内炼法则阐述甚为具体。内丹学的通俗化,尤为清代龙门派内丹书的特色,这使道教内丹打破了教内秘传的局限,走向社会,至今在气功仍有巨大影响。

    清末,龙门派的宗教精神虽趋衰退,但教团的民间的实力尚未必有所衰减。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

 

西游真诠序

三教圣人之书,吾皆得而读之矣!东鲁之书,存心养性之学也;函关之书,修心鍊性之功也;西竺之书,明心见性之旨也。此“心”与“性”,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揆一也,而莫奇于佛说。吾尝读《华严》一部而惊焉:一天下也,分而为四;一世界也,累而为小千、中千、大千。天一而已,有忉利、夜摩诸名;地一而已,有欢喜、离垢诸名。且有轮围山、香水海、风轮宝焰、日月云雨、宫殿园林、香花鬘盖、金银、琉璃、摩尼之类,无数无量无边,至于不可说。不可说,总以一言蔽之,曰:一切惟心造而已。

后人有《西游记》者,殆《华严》之外篇也。其言虽幻,可以喻大;其事虽奇,可以证真;其意虽游戏三昧,而广大神通具焉。知其说者,三藏即菩萨之化身;行者、八戒、沙僧、龙马即梵释天王之分体;所遇牛魔、虎力诸物,即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之变相。由此观之,十万四千之远,不过一由旬;十四年之久,不过一刹那。八十一难,正五十三参之反对;三十五部,亦四十二字之余文也。盖天下无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心治则妖治。

记《西游》者,传《华严》之心法也。

虽然,吾于此有疑焉。夫西游取经,如来教之也;而世传为丘长春之作。《元史·丘处机》称为“神仙宗伯”,何慕乎西游?岂空空玄玄,有殊途同归者耶!然长春微意,引而不发。今有悟一子陈君起而诠解之,於是钩《参同》之机,抉《悟真》之奥;收六通于三宝,运十度于五行。将见修多罗中有炉鼎焉,优昙钵中有梨枣焉,阿阇黎中有婴儿、姹女焉。彼家采战,此家烧丹,皆波旬说,非佛说也。佛说如是,奇矣。更有奇者,合二氏之妙,而通之于《易》。开以乾坤,交以离坎,乘以姤复,终以既济、未济,遂使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会归于《西游》一部。一阴一阳,一阖一闢,其为变易也,其为不易也,吾乌乎名之哉?

然则奘之名玄也;空、能、净之名悟也;兼佛、老之谓也。举夫子之道一以贯之,悟之所以贞夫一也。然老子曰:“道生一。”佛子曰:“万法归一。”一而三,三而一者也。以“悟一”之书,告之三教圣人,必有相视而笑者。昌黎有云:“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孔子者习闻其说,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吾师乎,吾不知其为谁乎?若悟一者,岂非三教一大弟子乎!吾故曰:能解《西游记》者,圣人之徒也。

康熙丙子中秋西堂老人尤侗譔

(本贴转自金丹大道网,表示衷心感谢)

通 玄 真 經 即 文 子


卷 第 一


  道原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清,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墆,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於樸。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詘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俯仰兮。


  老子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以天為蓋則無所不覆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御之則無所不備也。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照明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耦也。故道者,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虛無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靜者道之鑒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純粹素樸者道之幹也。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不與物雜,粹之至也,不憂不樂,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乎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貴欲,捐其思慮。約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遠者,往而復返。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折毫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間也。真人體之以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真人。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夫形傷乎寒暑燥濕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傷於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故真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以其寢不夢,覺而無憂。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曰:夫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無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書者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書者也。「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應,智之動也;智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夫情,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靜,空於物者,終於無為。以恬養智,以漠合神,即乎無垠,循天者與道遊也,隨人者與俗交也;故聖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是以處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姦邪畏之,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老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於其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是故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其於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說之者眾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掔於物而繫於俗。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清靜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虛無恬無形大,有形細,無形多,有形少,無形強,有形弱,無形實,有形虛。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樸也。有形則有聲,無形則無聲,有形產於無形,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廣厚有名,有名者貴全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殷富有名,有名尊寵也;貧寡無名,無名卑弱也;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隱約也;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有功即有名,無功即無名,有名產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天之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於道,功名長久,終身無咎,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古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離情,言不出行,行出無容,言而不文,其衣致,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遠之能壞,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飢虎可尾也,而況於人?體道者佚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箠策繁用者,非致遠之御也,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故能因則大,作即細,能守則固,為即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任一人之材,難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聽失於非譽,目淫於綵女,禮亶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故兵莫憯乎志,鏌 為下寇,莫大於陰陽,而枹鼓為細,所謂大寇伏尸不言節,中寇藏於山,小寇遯於民間。故曰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愉者萬物之祖也,三者行則淪於無形。無形者,一之謂也,一者,無心合於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生於虛。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嘏,察於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樸,其散也、渾兮其若濁,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雲,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老子曰:萬物之摠,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繩,曲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喑,驚怖為狂,憂悲焦心,疾乃成積,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神明者,得其內,得其內者,五藏寧,思慮平,耳目聰明,筋骨勁強,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匱,無所太過,無所不逮。天下莫柔弱於水,水為道也,廣不可極,深不可測,長極無窮,遠淪無涯,息耗減益,過於不訾,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無私好,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不可得而窮極,微不可得而把握,擊之不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淖約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淪天下,有餘不足,任天下取與,稟受萬物而無所先後,無私無公,與天地洪同,是謂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卓約潤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夫無形者,物之太祖,無音者,類之太宗,真人者,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如神。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也。萬物有所生而獨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故能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知。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志弱者柔毳安靜,藏於不取,行於不能,澹然無為,動不失時,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託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剛,力無不勝敵無不陵,應化揆時,莫能害之。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柔即剛,積弱即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強勝不若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強則裂,齒堅於舌而先斃,故「柔弱者生之幹也,堅強者死之徒。」先唱者窮之路,後動者達之原。夫執道以耦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何即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所謂後者,調其數而合其時,時之變則,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日迴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貴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故聖人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守清道,拘雌節,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安徐以定,大堅固不能與爭也。


  老子曰:機械之心藏於中,即純白之不粹。其衣煖而無綵,其兵鈍而無刃,行蹎蹎。視瞑瞑,立井而飲,耕田而食,不布施,不求德,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風齊於俗可隨也,事周於能易為也,矜偽以惑世,軻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俗。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大漠孤烟直 » 文章发表人是 大漠孤烟直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