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dao1008 »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发表人 内容
金庸所描写的打狗棍法和亢龙有悔之掌法都是于理不通的,更是与历史上的丐派的面貌毫不沾边的。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看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
无论是九阴真经还是九阳真经,在金庸的笔下都有着非凡的威力,都是抗拒强敌的不可限量的法宝,但是从道理上它能站住脚吗?
先来看九阴真经,首先“九”为阳数,而金庸作此“九阴”,不知为何物(参见 《阴与阳之间的几种规律》)。“阴”又为何呢?我们知道阴阳都是从虚空中来,是由无极生太极之时“乘气动静生阴阳”而成的;而太极生二仪中是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请参见 《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阴”还在天地生成之前,此“阴”确也十分了得。
《易经》中乾为天、坤为地,坤卦是六阴爻,坤乃“阴”之集大成者。《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并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这是讲的坤之德,其意义太深厚了,我们暂时难以理解。《易经》还说“与天地合其德”,说明此坤地之德也是“人天合一”中至为重要之者。坤地又为土,关于土的论述或许我们能够理解。《本草纲目》中说“土者,五行之主,坤之体也。具五色而以黄为正色,具五味而以甘为正味。是以禹贡辨九州之土色,周官辨十有二壤之土性。盖其为德,至柔至刚,至静有常,兼五行生万物而不与其能,坤之德其至也哉。”(参见《各一其质各一气——五行的特点》)。
人在山上曰“仙”,是在生活中的净土之中修为成仙,不沾染尘世的丝毫瑕疵;丐派是“万缘都放下”,是修持心中的那一块净土,这坤阴之德才是无可限量的。
天地赋予了万物之生命,并使之得到了无限的生机。因为天地有此大美,因而人们对皇天厚土感恩戴德,推崇备至;“天地君亲师”,是传统中一贯崇仰的敬拜之者。
而在金庸的描写之中,此“阴”无有一点德可言,有的只是阴毒无比的害人的祸患。金庸的这种思维状态,这样的思路,本身已经是走火入魔了。一个走火入魔者能够描写出传统文化的面貌吗?
所谓“九阴”,顾名思义,是由一阴、二阴……逐渐积累而成的。由一阴怎样到二阴……直至九阴呢?金庸没有交代,如果确有此事,这是可能的吗?
《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并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金锋抖肘谱文》说“阴阳升降产玄通”;周潜川说那些练太极拳出偏者罹患高血压、糖尿病是“三阳气脉时常领先,三阴气脉每每过迟。”这些道理都指出了阴阳不可偏离,单纯的一阴是不可能升至二阴、三阴……更不可能升至九阴。
“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按“道”之理阴或阳都不能单独生长。“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有天地之间相互作用,才使万物生机勃发,畅茂条达,并且万物之间能够和谐发展,相濡以沫。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与阳不仅要数量上相等,而且要成色相当,就是放到天平之上也不差分毫,只有这样人的心理和生理水平才会达到最佳状态;阴与阳分离,则精与气都会绝灭。俗说“气绝身亡”,精与气都绝,那生命早已不复存在了。
“阴阳升降产玄通”,各种神通妙有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
“三阳气脉时常领先,三阴气脉每每过迟。”这是阴阳失调,就是阴阳不能平衡,仅仅是阴阳的步调不一致,已是重病缠身了。
这诸多的论述都让我们明白,“九阴“不可能存在,”九阴真经“更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什么不可限量的威力而成为什么法宝。
坤卦有六阴爻,也指人的元阳之气消耗殆尽而死去。如果九阴与此六阴爻相类似,那么七爻、八爻、九爻又为何呢?坤地是“积阴为地”,此“积阴”是由“乘气动静生阴阳”而成的,是一动一静逐渐生成,这是太极生两级之阶段,九阴真经乃万物之阶段,又怎么能与之相比拟呢?!
如果说九阴真的能存在,那只有上古之时的“尧时大水”可与之相匹配。“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畼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由此而有大禹治水十三年,最终造福于天下。金庸的“九阴真经”是不是也要再来一次大洪水?可如今又到哪里去找治水的大禹呢?!
同样的道理,“九阳真经”也不可能存在,更不会成为什么所谓的法宝。与“九阳”相匹配的可以算是上古之时的“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如果是那样,又到哪里去找神羿来射落九日呢?
“尧时大水”和“十日并出”要比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严重猛烈的多,可知金庸的这种思维和思路已经走火入魔到何等地步了。
传统中确有“九”之数,那是根于《洛书》的九宫之数。《周易浅述》中是这样说的:“四正已备乎四隅,四隅不外乎四正。四正四隅皆本于中宫,两仪四象则根于太极……言乎理则一,言乎气则二,言乎象则四,言乎行则五。” 传统中凡与九之数有关的内容几乎都没有离开此《洛书》的内涵,那么在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中也有这种内涵吗?这可真是天方夜谭了,因为在金庸的作品中,这种内涵是连影子都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关于九宫之数,请参见《<河图>、<洛书>——无字之真经》
丹道中的“丹成九转”可以说是九宫之数之代表。所谓九转,是九个不同的、而且是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周天运行。周天运行中都是阴阳交替、动静相兼的。
当今之世,对于丹道是什么都是一无所知、茫然无识,又怎么能知道这一转、二转……直至九转中之玄奥呢?
丹成九转是造福人类流芳百世的圣德之为,而金庸的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却是祸乱人间、贻害万年的。两者虽然都称“九”,其差殊犹如天壤之别,是相背而驰的。
说到丐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金庸笔下的丐帮,以及围绕丐帮而展开的种种,那么历史上的丐派真如金庸所描写的那样吗?完全不是的。因为金庸仅凭着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闭门造车,甚至是凭空臆造的,绝非是历史的真实。
历史上的丐派是一种特殊的修为,丐派中有好多绝门功夫。修丐派者,首先不论你是富甲一方还是家财万贯,都要全部拿出来给师父,把自己重新置于社会的最底层,然后开始修为。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出世修为。
人在山上曰“仙”。古时人口稀少,人在山上就是与世隔绝,不会有尘世的喧闹,也不会有俗事的干扰,因而才能修为成仙。许由因为尧要让天下与他而洗耳,留下“洗耳污牛”之典故,从此之后许由多少年也不再告诉人们自己的名字了。
佛道两家也是出世修为,庙堂观宇常僻藏于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
现在人们也提出要“回归自然”,并且要“返璞归真”。什么是“回归自然”,就是回到事物的天然之态,不假一毫人力之为;什么是“返璞归真”,就是去掉一切装扮修饰,显露出事物的本质。我们再来看一下上古时期的壤父之典故。
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德何有于我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天合一而泯然无迹。“帝德何有于我哉?”不但没有一丝人力之为,并且就是明君之圣德也没有丝毫的干扰。真可谓“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请参见《“顺则凡,逆则圣”与出世修为》
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呢?当今之世可说是物欲横流、人心躁狂、追逐名利、争权夺势,并且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是“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是“官居宰相望王侯”,雄霸天下之心计,比比皆是。今天,人类探索的脚步已经深入到了海洋和太空之中,到哪里还能找到一块修为的净土呢?!
不要说是今天,老子当年就感慨“人心不古,真道亡矣!”五祖弘忍的首座大弟子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一个在庙堂专事修为,并且是在禅宗五祖门下,身为首座大弟子尚且要“时时勤拂试”,这修为之难真有些难于上青天了。
因而才能有丐派的修为,将家产全部贡献出来,一无所有,没有了得失盛衰,也就没有了任何心理负担;没有了权势名利,也就没有了“人心惟危”的任何后果,剩下的只是心中的一块修为的净土。也就是可以达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地。
丐派要修叫花功,在沿街乞讨、求人施舍中磨练心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负重。挨了打不知道疼,假若被踢得青一块紫一块,那是修为不够,功夫没练成。还要修寒虚桩,这个桩是哆嗦的,就是在三九寒天饿着肚子拄着棍子拿着饭罐子哆嗦。在哆嗦的过程中他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我不能被冻死饿死,久而久之,就成了功夫。还要练铁齿钢牙,讨来的饭中混有蛋壳、蟹壳、螺壳,甚至是坚硬的石螺壳,都要嚼碎了吃下去。在气功潮中,也有吃玻璃杯等的表演,那只是嚼碎了吞下去。而丐派要把这些东西吸收到体内,化为功夫。丐派的内功是非常厉害的,不论是馊饭、坏饭、生饭、冷饭,都要吃下去,而且不能生病,还有寒暑不侵之功等。
这种种的修为,在金庸的小说中,连痕迹都没有。没有了修为,还能成为一个帮派吗?金庸描写的打狗棍法,是不存在的。打不还手(如果还了手,功夫就修不成了,还有可能丢掉性命),不能打人还能打狗吗?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打了狗就失去了修为的意义。丐派中确有传承的信物,这信物是什么,只有等待李兆生先生将之披露出来。因为龙虎堂是掌管江湖门派的增减变化的,李兆生先生是龙虎堂第23代掌门。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讲过有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一些往事。这些往事恐怕是形意拳和八卦掌的掌门也不甚了了(参见《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中《内家泛化》),而在龙虎堂中都有记载。
还有金庸描写的“亢龙有悔”这一掌,“亢龙有悔”的本意是“强弩之末,虽裂帛也不能穿也”,就是自保尚嫌力量不足,何谈拒敌呢?而金庸却把它描写成抗拒强敌的法宝。这既不是历史的真实,又是于理不通的(请参见《阴与阳之间的几种规律》 )。心性修为在丐派的修为中特色如此鲜明,也就完全是唐僧的“无为”和“寂然不动(主要指心寂然不动)”,那么丐派能与别的门派去争雄称霸吗?丐派内部能是尔虞我诈、互相欺轧吗?所以金庸所描写的丐帮与历史上的丐派的风格面貌是大相径庭,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由“天心地轴隐金风”使我们知道,先天真脉是金气的隐密处所,这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体现。但是这先天之脉在后天之中是闭锁不开的,只有丹经武学才能够打开它,使金气流通,也就是只有修为中达到了“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才是打开了先天真脉。古人认为,只有开通了中脉,有了“逆则圣”生命的产生,才算是入道。否则就没有入道,所以说“道隐无名”。
唐僧是婴儿,也是金气,这一点从唐僧之号“金蝉子”就可证知;但此金气是在中脉当中,也就是“天心地轴”之中。唐僧这个婴儿产生了,就会有神通妙有。
“视之不见名曰夷”,这是内景;“听之不闻名曰希”,这是“静听无弦曲”,这都是入道以后的真正的神通妙有。没有“逆则圣”的修为,没有入道,是不会有此神通妙有的。如果有,就是幻觉,属于幻听和幻视,将会致人大毁。
古语说“人人都可成佛”,是说只要是活着的人,都存在着“天心地轴隐金风”,只要肯立志修行,修习丹经武学之法而非它法,就会有丹道成功的一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中引用了佛经中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灵山即先天真脉,是人人都有的,只要能端正心态、修习丹经武学,人人都可成佛。
朱熹说“道之显者谓之文”(参见(原创)再谈传统文化的本质),而道之隐者即此“天心地轴隐金风”。又由于“天心地轴”通常是闭锁不开的,因而产生了隐语、隐事、隐史、隐传……关于此“道之隐者”,《真元宝笈》中的《太乙元明灵真赋》是其专门论述。
孙悟空是“坎中真阳水中金”,也是金气。但他是肺金,此肺金也是“逆则圣”的产物。肺金生肾水是顺五行,而“水中金”是肾水生肺金,是子反生母,是逆五行。“金锋抖肘”中的金气也是“水中金”,也就是习练“金锋抖肘”,就是修炼自己体内的孙悟空,请参见《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二)、(三)
“每日寅时起肺经,卯时流入大肠中。”寅时是金气活跃之时,也就是孙悟空主事之时,此时练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按照中国在地球上的经度计算,清晨3点至5点是由东至西逐渐进入寅时之时刻,所以李兆生先生曾强调过,每天早晨3点至5点一定要起来练功。
唐僧和孙悟空都是金气,最后都成佛,这就是金丹大道(参见(原创)唐僧取经为什么要西游)。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是唐僧是中脉之金,喻意为心性修炼;悟空是水中之金,喻意为命功修炼。
“搏之不得名曰微”之“微”也是金气。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无以为为坚强。”万物都是由先天一气而来,也就是万物之中都含有金气,而此金气才是至为宝贵者。《黄帝阴符经》中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并说“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所“盗”者,即金气。因其“搏之不得”,而能“搏”得者,称其为“盗”。《黄帝内经》说“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只有洞“知其源”,才能“搏”得之,才有可能入道,也就是“金气长彻太乙道”。这是“金锋抖肘”的修为,也是孙悟空的修为。(关于“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请参见(原创)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
《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唐僧;无不为者,孙悟空。《系辞》中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然不动者,唐僧;感而遂通者,孙悟空。
如果要唐僧做硬汉,就是要无为者做有为之事,要寂然不动者去惹是生非,那么如何能有无不为和感而遂通之事呢?又由于婴儿和元神要安胎温养和潜灵养性,所以在修炼的关口之处唐僧只能是哭哭啼啼而不会有他为。
《内经》中说:“恬读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唐僧,“真气从之”是孙悟空。
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太知道心性修炼的艰难与不易了,为了不使自己体内的唐僧处于危险之中致使唐僧哭哭啼啼而这样告诫自己。现在这句话也被很多人用做座右铭,如果没有“逆则圣”的修为,没有唐僧这个婴儿的出生,是谈不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并且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十六字心传”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取经中的好多遭难都是由于人心作祟。《西游记》中是如何描写人心的?。
如“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点明了取经中的种种妖魔都是由人心而生的。
美猴王参仙访道至南赡部洲,“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这些都是对人心的具体描写。
观音院的老和尚谋取唐僧的袈裟一段,就是最典型的人心之描写。老和尚不乏广智广谋,且用心谋划,细致周到。但最后却以害己而告终。“广智广谋成何用?损人利己一场空!”观音院的众和尚也醒悟道:“恨我那个不识人的老剥皮,使心用心,今日反害了自己!”人心之险,昭揭如此。
假悟空六耳猕猴那一段,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性命双修,性体命体各有修持,缺一不可,并且不可分离。若只修一体,是不可能“脱去胞胎骨肉身”的,这是“一体难修真寂灭”之义。所谓“二心”指人心与道心,取经是道心,人心来干扰道心,必致乾坤大错乱。书中还说:“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需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道心惟微”,道心是悟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已说的很清楚了(参见(原创)从<西游记>中“心猿”的描写看心性修炼的本质)。悟空虽然是道心,却又称为心猿,其意为能将心猿牢锁,不使之外驰,即是道心,悟空戴上紧箍咒即是此意。
“惟精惟一”,仍然是悟空。因为悟空既是“人始生,先成精”之“精”,又是“先天一气”之“一”。“惟精惟一”与“金气长彻太乙道”之意义是相同的。
“允执厥中”是中庸之道,也是开通中脉即元神的修炼(这将在有关“中庸之道”的议题中予以商讨),也就是“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这是以唐僧为主要代表。
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非常向往和热爱,并投入可很大的热情和精力。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是唐僧脱胎成圣、元神成就以后的作为。
脱胎成圣、元神成就即是达到呈真为祖之层次。历史上道祖老子、佛祖释迦牟尼、圣祖孔子无疑都是呈真为祖者;吕洞宾称吕祖、张三丰祖师、铁松子祖师也都是呈真为祖者。
李兆生先生讲课中讲过:“丹道未成功者都是小术”,就是没有脱胎成圣、元神成就者还不能够完全掌握传统文化。就是教化群生之层次者也要继续修为至内功外功都完满无缺,方可达到呈真为祖,关亨九先生已至呈真为祖之修为。



张纪中拍《西游记》已经风风火火,前段时期媒体报道聂远要扮演唐僧。聂远表示,他要演一个硬汉唐僧;张纪中也说,唐僧不再哭哭啼啼……
此事已不是新闻了,唐僧也可能不是聂远来扮演,但是聂远和张纪中的观点,却让我深深思考了许久。
一、唐僧是硬汉吗?
《西游记》是一部丹经,而丹道是人类历史上最神秘、最宝贵、最具价值的学识。由此《西游记》才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吸引着人们久久留连其中,以至于忘返。可是丹道学识又是迄今为止最深奥、最难懂的一门学识;而丹经呢,更是晦涩难懂,让人莫衷一是。古说“闻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即是指此。
由于《西游记》有如此大的魅力,又由于当今社会的人们热衷于搞热点、炒点、卖点……,于是各种各样的《西游记》版本满天飞。像戏说、大话、调侃、搞笑以至恶搞……这些当今文艺作品中的种种手法,也围绕着《西游记》逐渐展开,而不再哭哭啼啼的硬汉唐僧,则是要颠覆原著了。
唐僧形象的塑造,是依据丹道修炼中之婴儿而来的。唐僧是丹道中的婴儿,关于这一点,请参见 《西天取经中人物与<悟真篇>》。也就是说,唐僧如同孕育于母腹之中的胎儿一般,要经过十月怀胎的滋养,才能出世为人;或者说,取经中的唐僧还未出世为人,还处于十月怀胎之中。丹道修炼要经过结胎、温养、直至脱胎成圣。取经的过程就是温养的过程,也就是丹道修炼的过程,这一点请参见《唐僧取经为什么要西游》
如果要唐僧做硬汉,就是要一个腹中胎儿做硬汉。这既是不可能的,又是十分滑稽可笑的。
唐僧是取经中的灵魂,这一点,聂远没有说错。因为唐僧也是元神。《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中师徒们上了无底船过凌云仙渡时,唐僧的尸体顺水漂下。书中说:“脱却胞胎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前一句是说已经温养成功,脱去凡胎,成就仙体,也就是脱胎成圣;后一句说元神修炼是丹道中主要的也是重要的修炼内容,这其中的方方面面是以唐僧的形象描写为主要代表的,脱胎成圣也是元神成就而成旃檀功德佛。
唐僧是婴儿,又是元神,这也是丹道中的专有学识。《西游记》三十一回中有一句“佛配自己之元神”,请参见 《<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二、唐僧为什么哭哭啼啼?
《道德经》中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传统中认为,人在丹道没有成功之前,如大患临身。“顺则凡”的生命是“身是秋风一断蓬”(请参见 《人生中的幼虫阶段——身是秋风一断蓬》);而修炼者又是“闻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说明能够脱胎成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成圣之前,真性婴儿(即唐僧)随时有夭折之险,性功和命功的修为中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只有达到脱胎成圣、元神成就也就是“无身”,才进入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阶段(请参见 《人生的成虫阶段——我命由我不由天》)。唐僧之哭哭啼啼意义有四:
1、为“顺则凡”的生命而哭泣,“身是秋风一断蓬”之生命实在是莫知所终。
2、为丹道夭折者痛哭,那多如牛毛的闻道者,最终没有成功,落得个与“顺则凡”之生命同样的结局。
《西游记》二十三回中唐僧说过这样一段话:“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到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这是脱胎成圣、元神成就;“老来坠落臭皮囊”就是唐僧所为之哭哭啼啼的,无论是“顺则凡”或修炼夭折者,都没有出此巢臼。
3、为自己而啼哭,无论是心性修炼还是外功修炼都不能有丝毫片差,“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西游记》第九十九回语) ”吕洞宾也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为修炼者敲警钟,凡是唐僧哭泣之时,也是修炼关口之处。修炼者于此时务必要尽心精持,闯过关窍。否则,不进则退,致使修炼夭折。

楼上的说的非常好!
“金锋抖肘”谱文中的玄机
“金锋抖肘”是“小炼形”的第一式,凡是习修丹经武学者几乎都是从“金锋抖肘”开始入门的。
“金锋抖肘”的谱文已背诵了好多年,只要是习练“金锋抖肘”之时都要持诵此谱文。近段时期在持诵“金锋抖肘”谱文时有很多开窍,把它整理一下,与大家共享;并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共同长进。
“金锋抖肘”谱文:
天心地轴隐金风,道妙循环十二经。
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风。
金气长彻太乙道,真元久固紫微宫。
金风渺渺发云门,玄华内执玄英中。
三阳并起通真力,两肘崩击见神功。
尺桡二骨应机转,掌上五指随缘应。
周身威然金气爽,阴阳升降产玄通。
反复抖动应神化,后系肩背前展胸。
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
顺通八极运四歧,内运三昧聚二瞳。
环中真髓曾悟道,神执丹道心炼形。
道妙神光明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
我们一句一句来看一下。
天心地轴隐金风:“天心”即头顶百会穴,“地轴”即海底会阴穴,天心地轴上下贯通称为先天真脉或中脉。“隐”则指通常人们不知道的,或者是隐密的,不显露出来的。《道德经》中说“道隐无名”,与此是相通的。“金风”指肺气的循行,肺属金,肺气也称金气;金气在气脉中循行通常称作金风。“金锋”则通常指武技中的威力。此句谱文的意思是,肺属金,肺经是金气的所在之处,但是先天真脉却是金气的隐密处所;或者说,中脉乃金气的家乡或根。
道妙循环十二经:这句谱文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中脉是金气的根,由此根的主宰而有十二经的循行;二是说肺能调和百脉,可调整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阴阳交注循环。
上通太阴起大指:肺脉的循行是由胸走到手,而丹经武学是行“逆则圣”之为,“金锋抖肘”中气脉由“大指”玄英穴起走向胸。
滚转小臂裹金风:由于小臂的来回翻转滚动而有金气的缠裹即缠经。缠经是“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式”的主要特点。“裹金风”说明缠经循行的是金气。
金气长彻太乙道:“太乙是宇宙中最大与最小的阴阳流变”(《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P275)。“长彻”一指太乙之道是重重关窍、难以通行的漫长道路;一指长久地通行。《黄帝内经》中说“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金气长彻太乙道”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由道生成万物的道路变幻莫测、烦乱复杂,难以查究清楚(孰知其原)。而“金锋抖肘”的修为不仅已洞“知其源”,并且是沿着这条道路逆而返还之。
“玉环桩”中说“散为百脉支流,合为玄关一窍”,也是沿着“至道在微”之路而逆运之。“微”即金气。
真元久固紫微宫:天空中的星官有二十八宿和三垣,三垣中有紫微垣,位于天空极高处,为群星的统领。“紫微宫”指人体头顶的颅腔,对应于紫微垣,所以称“紫微宫”。“真元”也即金气,“固”指金气得到固护,这是“真元固气法”的专修,扎紧练功腰带和定元桩都有此效。这句谱文的意思是,“金锋抖肘”的修持能够使金气逆而返还至其根并固持在紫微宫内。这是炼气化神的过程,也叫金气朝元。元气进入颅腔可开发先天智慧而得到真知。
金风渺渺发云门:“云门”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上胸部的左右二边。经过“金锋抖肘”的修为,做元明结印时,可使两云门穴之间的断缺处连接起来。只有丹经武学的修为有此神效,其它的任何方法也不可能做到。
玄华内执玄英中:中医中有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大指的大宣穴在丹经武学中叫做“玄英穴”。“玄”指玄深奥古,“英”指出现精华和光泽。元明结印是两手相搭,拇指相对,此时两玄英穴就连通了起来;两云门穴也连通了,两条手太阴肺经就形成一个脉轮而运转起来,如此就会有好多奇妙产生。
《声律真诠》中《真阳对韵》(一)的首篇中“丹砂炉中降,白云海上升”讲的是丹道中的一转之丹、二转之丹。接下来的“金轮响透通明殿,云门开彻紫微宫”也是丹道之景色,但却与“金锋抖肘”的这几句谱文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注:中医中手太阴肺经到大指少商穴止,而在丹经武学中可通达至玄英穴,这也是丹经武学的独有特点。
三阳并起通真力:十个手指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交接处,随着小臂的翻转、肘部的后击以及指掌的前穿,手三阳经都得到震发与宣合。而阳刚化力,此力乃先天真力而非后天拙力。先天真力由体内循经而出,随着循经质量的加强以及缠经等,力由内出,无穷无尽,由此才有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技击实战;传统中的兵器达到千斤以上的有好多种,没有真力者是不可能有此实力的。
两肘崩击见神功:肘部后击是“金锋抖肘”的主要特点,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却有着非凡的神通。既有循经中的神通妙有,又有“圣人留下三点红”的武林绝技,而肘部后击又可一下击中要害。这也是传统武学的主要特点,自娱时可循经健身,应敌时有难测的威力;传统术语叫做击舞双并。
尺桡二骨应机转:尺骨、桡骨是小臂的主要骨骼,小臂的滚转离不开尺桡二骨的随机转换。
掌上五指随缘应:随着小臂的滚转,指掌也上下翻转,即阴掌阳掌的变换,由此对手的六部经脉都有震发与宣合。
周身威然金气爽:“周身威然”指一种不卑不亢、不怒而威、令人肃然起敬的庄严之象。“金气爽”是说爽的感觉源于金气。如成语有“秋高气爽”,秋属金而爽。“周身威然”有警喻世人之效,说明到达警喻世人之层次者,必然是金气充足。《太乙元明灵真赋》有“故园月朗金气爽”之句,“故园月朗”是返还先天,其金气必定是饱满盈足,无丝毫欠缺。
阴阳升降产玄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无时无刻不与阴阳紧密相连。《易•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修为可产生很多神通妙有,这些神通妙有也是阴阳之流变。
反复抖动应神化:“金锋抖肘”要求每次至少3600下,长久修持,自有神通妙有出现。
后系肩背前展胸:后背的夹脊穴和前胸的膻中穴是“金锋抖肘”可迅速打开的两大要穴。
中起真脉达天地:“天心地轴隐金风”可以说是天然之态,“中起真脉达天地”则是通过“逆则圣”的修为而返还,也就是“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
下注海底上金顶:“海底”为会阴穴,也指坎宫真水;“金顶”指头顶百会穴或颅腔。因为人的六部阳经都会聚于头顶,因而称为金顶。返还至海底是补充了元精,因为“肾藏精”;返还至金顶是补充了元神,“脑为元神之府”。吕洞宾说:“还精于生精之所,还神于生神之所”。丹经武学可以再造精神,“下注海底”是再造精,“上金顶”是再造神。
顺通八极运四歧:四肢分别有阴阳气脉,合起来共“八极”;“四歧”即四肢,“运四歧”即四肢的经脉皆顺遂通达。
内运三昧聚二瞳:“三昧”即精气神,也指上中下三丹田。脑为上丹田,元神居之;膻中为中丹田,元气居之;脐下为下丹田,元精居之。“瞳”指眼中瞳仁,也指眼睛。精气神的精华能在目光中体现出来,俗说“眉清目秀”,从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其精气神的质量。
环中真髓曾悟道:“环”指周天运行,这也是丹经武学的显著特点,如玉环桩、九龙环、妃环杖……“金锋抖肘”也自成一周天,在往复不止的周天运行的修为之中可得其真髓而悟彻其中之理。
神执丹道心炼形:小炼形虽然是外形有象的炼形之术,但是它对于丹道和心性修炼的意义也是不可或缺的,修为者在习练时的心神也应在于此。
道妙神光明故里:“故里”即返还先天,“金锋抖肘”也有此“道妙”,也是返还先天的一条光明之路。
一轮月魄正高升:“月魄”乃返还故里的标志,此处点明了“金锋抖肘”以及“小炼形”的修炼层次。
练功或平时有惊恐、害怕、幻觉等现象以及现代心理疾病
网站的贵宾会员《辅导答疑》专栏里,丢丢学友询问睡觉时害怕、怕鬼等问题,跟贴中也有学友提出练功时有幻觉、似有人在旁边、甚至毛骨悚然等。
以上的问题现在称作情绪失控,传统中属于情志失常。情志与五脏有关,而五脏又统属五行。关于情志失常,《黄帝内经》中有较为详细、周到的论述。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的《脏象五行理论》中将其简明扼要地列于一表中。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五脏之华分别在爪、面、唇、毛、发;五脏之充分别在筋、脉、肉、皮、骨;五脏所藏分别是魂、神、意、魄、志;五脏之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五脏对应于五色分别是青(苍)、赤、黄、白、黑……
专栏中大家谈到的这些现象都属恐,而肾主恐,所以这些问题都与肾脏有关。
丢丢学友的问题属于肾虚,由于肾虚而生恐,所以会有睡觉时害怕、怕鬼等;梦多则是其连锁反应。五行相生关系中水生木,肾属水而肝属木,肝藏魂,梦乃游魂为变。由于肾虚,无能生木,导致肝也虚弱,不能很好藏固魂致使梦多。如果肝脏足够坚实则无梦,古语“至人无梦”,即指此。这里要注意,肝脏的坚实与否不能与当代医学肝功化验相提并论,两者不是一回事。
练功时出现种种幻觉,后又消失,那是练功调整了肾脏。练功补充了元气,充足的元气补充到肾时,原有的缺失会显现出来;缺欠只有显现出来,才会得到改善和调整。所以练功中的幻觉会很快消失,此时肾气要充实多了。
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因为环境的极度异常而震动了情志,则会感到极度恐惧。中医讲:恐伤肾,而肾又主恐,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而致肾脏病变。铸剑等学友在练功中逐渐消除了毛骨悚然等种种害怕的现象,这是缘于学友们对练功有坚定的信念,环境再恶劣也要坚持练功;再者,得益于大家的顽强毅力,通过刻苦练功,使肾脏得到了本质的改善。我们应该祝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功夫上了一个新层次,同时也要以他们为榜样,督促自己更加刻苦地练功。
李兆生先生有个徒弟,心脏上有个洞,他曾卧床6年,又瘦又小,与非洲难民有得一拼,全国最好的心脏科大夫也束手无策,等于被判了死刑,只有捱命挺日子了。是丹经武学赋予了他新的生命。他曾介绍说:“我炼妃环杖,半个小时后觉得累,我一看师父在旁边,就说我不行了。师父说我:你炼得太少,什么也别想,你炼你的吧。然后我接着炼,炼着炼着突然觉得忽悠一下,我想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觉得这点气短,脉没有了,我当时想休息不休息呢?师父没看我,正给别人讲别的呢,算了吧,我不问师父了,因为师父说过一句话,炼功炼不死人,我啥也没想,炼!开始也头晕,炼着炼着不晕了,不知道啥时候脑袋清醒了,炼完之后不累了,脉搏又恢复了。”(妃环杖一种传统兵器,《声律真诠》下卷有相关的内容和功谱,有人炼到了四五个小时。)这个徒弟现在不仅高大魁梧,而且很有一股“周身威然金气爽”的庄严宝相。
曾经有个体质较弱的学友介绍过练金锋抖肘的感受:练到半个小时时,仿佛前面有一把横放着的铡刀,刀刃向上,两只脚掌踩在刀刃上,钻心的疼;一个小时时,铡刀已将脚掌切为两截,疼痛无比;一个半小时,铡刀消失,脚掌踩在火球上烘烤烧烫;两个小时,火球已在脚掌内燃烧灼烤。这样练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都消失了,而腿脚却灵活多了。
“逆则圣”的修为完全是一条崭新的路途,它是“顺则凡”无法比拟的。练功中常常会有种种异常产生,此时,既不要害怕也不要高兴,只以平常心对待之,任它自来自去。有的异常,是功夫上层次的关口,超闯过去,自会进入一番新的天地。
五行脏象学识是传统中比较重要的学识,只不过是现代人对它又陌生了。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也就是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太极拳经》中说:“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心情的平和,避免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当今之时抑郁症几乎成了明星的通病。因为明星们要聚拢人气,制造轰动效应,必然要有情绪上的过度起伏;明星们还要严格的包装自己,极力维护自己在大众面前的形象。这一切都导致了明星们的心情很难保持平和,长此以往,势必累及脏腑。就像一些成语中讲的:心神不宁,魂不守舍,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心灰意冷、惊心动魄、魂飞魄散……如果是这种状态,说明脏腑已被大大地震撼了。如果脏腑不够坚实,如风雨飘摇一般,就会严重伤及元气,成为五漏之躯。此时若能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和调整,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是明星们往往患得患失,有些失去人气的明星,若不能正视现实,必然要陷于无端的烦恼、惊疑、惆怅……之中而罹患各种疾病。有些人为了排解这些不良的情绪,就会寻求种种方式。媒体曾经报道,台湾艺人中有多人吸毒,就是出于这种状态。更严重些的,会处于无端的猜疑,莫名的恐惧,种种幻觉……之中,如果到此地步,那活着就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张国荣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选择自杀,其缘由实在是应该引人深思的。
还有一些人患有产后抑郁症,因为分娩的过程要大量的消耗元气。如果产前脏腑不够坚实,分娩后,脏腑亏虚,就要罹患种种疾病了。
传统中讲“五脏坚实人长寿”。凡长寿者,其脏腑必不会有虚实之证。气血在经脉中循行有度是健康的保证,而脏腑是气血的海洋和仓库,经络是灌溉和滋养的渠道。如果脏腑受到伤损,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第一,造成元气亏失,仓库或海洋有了漏洞或缺口,元气必定严重亏损;第二,造成阴阳失调,肾虚则连锁引起肝弱;而水又克火,肾虚无能克火,致使心火上炎,人就会狂躁不安、易怒等,出现严重阴阳不调;第三,由于气虚和阴阳失调,经脉中出现阻滞不通也就成为常事了。人生病的三个原因都存在了,那么罹患各种疾病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另外,心理上的失常和不健康,源于生理上的不健康,治疗心理疾病时不能忽视生理上的病态和缺欠。
明白了这些道理,修为的意义也就更明朗了。丢丢学友现阶段应多炼小炼形和玉环桩,情形将会很快得到改善,诸多学友的实践已验证了这一点。其后应该多修炼丹经武学中诸功法。诸功法中都有“攒簇五行”之实效,只要能长久坚持,各脏腑必定会充实而坚牢,使心理和生理都达到最佳状态。“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最近,条件允许,对“人始生,先成精”做了详细的解述,有兴趣的话可浏览。在《真元窥密》专栏里。
关于“人始生,先成精”
由于忙于搬家,于9月4日才看到闲云2007学友于8月22日在贴后的提问“人始生,先成精”的问题。当时非常汗颜,因俗事而疏忽了学术与修为上的交流,真是冷了学友的心,所以当时急急忙忙回复了几句。
之后反思此事,觉得当时的匆忙回复实在是有些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之嫌。现在条件允许,应给予认真解答。
“人始生,先成精”,讲的是人生命的起始之状,是非常精微之理。张三丰祖师说:“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是天地(宇宙)和父母两方面赋予的生命,天地赋予了先天,父母赋予了后天。关于这生命的起始,现代科学只着眼于后天的范畴,对于先天则是一无所知。关于先天和后天的内容在《“顺则凡,逆则圣”与出世修为》和《“逆则圣”中的性功修为》两文中有专门论述。
按照“阴阳对立互根”的规律,人生命的先天部分是生命的基础,是生命的根。能将先天弄明白了,则后天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只着眼于后天部分,往往是手忙脚乱也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本质差别。
“人始生,先成精”,在生命的起始之时,后天之精是微乎其微的,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主要是先天之精在推动着生命的进程。
那么先天之精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传统中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也是“知生”中的必不可少的学识之一。这个问题传统中已解答的至精至微,讲的最简捷、最通俗易懂的是在《西游记》中。
可是现代人看《西游记》就是把《西游记》背熟了,翻烂了,为什么也看不到这一点呢?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门很独特的学识,它独有的学术特点是现代一切知识无可比拟的。
即使是我们这些修为之人,已经知道“人始生,先成精”在《西游记》中有至精至微的解述,为什么也很难看出端倪而不得要领呢?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封真五百年、封法三百年,致使传统文化的基础太薄弱了。而要打牢这个基础,是要付出超常的心血和莫大的辛劳的。
是不是笔者在这里妄谈盲论,《西游记》与“人始生,先成精”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
明朝时期,《西游记》是丹经之作这一点,是社会的公论,是不容置疑的。当时的修真之士、文人学子有关阐释《西游记》内涵的诸多专著就是明证。其中的《西游真诠》,将“人始生,先成精”在《西游记》中的解述内容梳理得细致如微。但是《西游真诠》对于现代人来说也不啻天书一般,不容易读懂。笔者曾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加以归纳成文,以期抛砖引玉,弄清更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原创) 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 的内容。
由于《西游真诠》的细致解述,使我们对《西游记》有了深入的理解。再回头来看看《西游记》,方明白其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对于《西游记》与“人始生,先成精”的有关内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原创)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二) 的内容。
现代人对于《西游记》的兴致很高,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和很高的热情。但是现代人缺少传统文化的基础,又没有修为的功底,所以对于《西游记》的丹经本质毫无知识,只在文字表面上下功夫。即使是跨世纪的大文豪或者是文学巨匠都没有逃出此窠臼。如鲁迅、胡适等,还有当今号称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以及他的得意门生钱文忠等。钱文忠曾在《百家讲坛》讲评《西游记》,并著有《玄奘西游记》等专著。这其中的有关内容,在(原创)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三)——近代文坛的纷争中。


逆则圣”中的性功修为

顺则凡,逆则圣”与出世修为
点击标题马上进入文章
抱歉,由于忙于搬家,今天才看到帖子。你的问题请参见《“顺则凡,逆则圣”与出世修为》和《“逆则圣”中的性功修为》两文,在《真元窥密》专栏里。我是电脑盲加网盲,只能简单操作至此。见谅!
简单说,“精”来自宇宙和父母两方面,分为先、后天之精。
那么贤侠剑道到底是什么呢?贤侠剑道就是始终站在“人天合一”最高峰的修为者,是修真之士的引路人和领导者。
所谓贤,即贤明之士、贤德明君。如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氏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划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神农氏尝百草;以及传统中所称颂德三皇五帝,如黄帝铸黄钟九鼎;成语中讲“尧天舜日”以及大禹治水……
所谓侠,指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匡扶正义之士。如黄帝战蚩尤、羿射九日、武王伐纣……
剑通常与侠相连,也与武有了关系,《国术史实•九脉合真》中有这样一段:“战国时《庄子》、《列子》等均记叙了飞行、幻术、神通等现象,还有诸如剑术(如‘含光’、‘承影’、‘宵练’)、射术等涉及武法的内容。《战国策》中记叙:‘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士为秦前之剑士侠风。当时侠风剑客流行上下,以一种特殊面目出现于社会。”接下来讲到关于剑之学识:“按剑习之演真来概括而言,剑法分为上中下三乘。上乘乃偃月神术;中乘乃匕首飞术;下乘乃长剑舞术。三乘总括为神、飞、舞三字。如《战国策》篇中之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可以中乘之剑论之……而上乘‘.偃月神术’,能‘以丹力入剑’,‘吞而吐之’,高超绝伦,则绝少见于世上。当今社会上司空见惯之剑术,乃属下乘,即下乘‘长舞’之法。由此观之,可知剑学非常。”
所谓道,即老子之道或“人天合一”之道。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此道乃天地万物自然(包括人类)之主宰,得道者能够合于天地万物自然之规律而成为主宰者。《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历史上,儒释道三家都曾达到过学术的最高峰,三大流宗的思想体系与贤侠剑道形成统一体。后来贤侠剑道的发展超离三教,教外别传,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则是汉唐之时了。
对修真中的这些不同的层次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宗教。
宗教通常与迷信联系在一起,迷信就是不懂得道理的盲目信从。宗教的起源是一些神秘现象和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对人产生巨大的威慑和震撼,使得人们不得不屈从于它。原始的宗教中也有一些修为的内容,但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只有儒、释、道三家完全秉承于“人天合一”的本质修为。
由于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迁移,宗教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力量,是为在社会上寻求一定政治地位的政治团体。而政治与修真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虽然有些宗教中还保留一些警喻世人和教化群生形式的内容,但是大多只流于表面现象,而与修真的本质丝毫不沾边;或者还有一些修为的内容,但是不能形成完整的周天运行,不能达到修真的层次;或者只是一些片面的、零散的修为内容,那就要产生偏差和危险了。
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也形成宗教,如果是秉承宗风教化那还是属于修真的次第。但是佛教中自六祖惠能“教外别传”开始,道教中自铁松子祖师北上长白山开铁松别派始,都转入了入世修为,也就是佛道两家的祖师都将本门的最高法脉带到了民间,都转入了民间的稳密传承,也就是嫡传法脉都在民间。
关亨九和周潜川先生都是秉承宗风法脉者,但是他们没有得到嫡传,因而他们对于历史上“九脉合真”之史实一无所知;李兆生先生是“九脉合真”后的“一脉真谕”,其层次自有分别。
法脉的传承分为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等几个层次,这些层次也标志着“人天合一”的修为层次的不同。如果没有了修为的本质,那就完全流入宗教了。
儒家之学也分有不同的层次,大儒宗风之传也是一种隐秘的传承。
文武修为、性命双修等诸种修为,统称为修真。《修真图》是修为的指南,是修为者的蓝图。所谓修真,就是修持真正的自我。而真正的自我乃“三家相见结婴儿”之后重新产生的生命,这新生命经过温养成长,直至脱胎成圣,才是真正的自我。
修真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目标。分别有修真自持,警喻世人,教化群生,呈真为祖,恒定不灭诸种层次。
修真自持:就是我们在现阶段的修持,它的内容较多,并且要有经年累月的恒久不辍的长久坚持。
警喻世人:通过修真自持的刻苦努力,身心面貌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在身心两方面都有本质上的升华。周围的人都能感知到你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对社会、对环境都会产生好的影响而对世人有一定的震慑和警示的作用。
教化群生:经过修真自持的“自利”阶段和警喻世人的过渡阶段而进入了教化群生的“利他”阶段。
教化群生也就是可以授课育人、为人师者了。传统中的为人师者最起码的要达到“玉液还丹”之层次;“玉液还丹”是金丹九转中的一个特有的修为内容。换句话说,传统中的为人师者是培育逆则圣的成虫阶段生命的导师,是修为的引路人。因而才有“师道尊严”,并且“师命不可违”。
那么代师传法者呢?对这些人的要求则是已经完成修真自持的修为,而进入了警喻世人的修为阶段。虽然他们自己做为为人师者的资格还不够,但是他们是在严格恪守师嘱的规范之下,行教化群生的实际修为。虽未达到教化群生之层次,但是在师训、师戒、师责……的督导之下,却有教化群生之实效,并在“利他”的实践中,加快自己的修为速度。能够成为代师传法者,对修为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机会。在“丹经武学”的专修班上,李兆生先生曾很明确地告知大家,都有哪些人可以做为代师传法者;现在北京培训中心的授课传教者,都是获得缩短修为过程机会的代师传法者。
教化群生是自历自为,修为自己的外功,以求圆满;代师传法之师则必须是达到呈真为祖或更高的层次。
呈真为祖:就是在教化群生的长久修持中,弘传法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宗风的种子,久而久之就进入到了呈真为祖的阶段了。
教化群生的最典型者、成效最卓著者,就是三教圣人了,即道祖老子,佛祖释迦牟尼和孔圣人。因为儒释道三家教化群生各有独自的风格与特色,因而被称为三教。
三教之教化都是“人天合一”的“顺天呈象”之作为,道曰“得其一万事毕”;佛曰“万法归一”;儒曰“吾道一以贯之”。只有合于“人天合一”的本质的修为才有可能达到“恒定不灭”之层次。
从《西游记》中“心猿”的描写看心性修炼的本质
心性修炼是性功,是丹道中主要的也是重要的修炼内容。《西游记》既然是丹经,就不可能不与心性修炼扯上关系。
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这是书法与心性修炼的关系。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心是正的,没有人会主动说自己的心有偏差。那么“心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仅仅是一种思想境界吗?这个问题《西游记》给出了明白而确切的答案。
十四回题目是“心猿旧正,六贼无踪”。“心猿旧正”即“心正”;“六贼无踪” 即杀灭六贼、六根清净,它却是一种不容含糊的具体修为层次。
此“心猿”是指心吗?第七回中有“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之句,已交代的很清楚了。此猿猴与人心相配,所以称为“心猿”。第七回的题目中“五行山下定心猿”更是明确的指明了悟空即是心猿。
悟空是“坎中真阳水中金”,是先天一气,怎么又是心猿呢?第七回中还说:“无穷变化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无穷变化”即《黄帝内经》中讲的“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之“无穷变化”,是一能生万,悟空可以变化为万物,而不仅仅是七十二变;(请参见《孙悟空为什么会有七十二变》)“无穷变化”也是“散为百脉支流”,“还变化”是“合为玄关一窍”。所以“无穷变化”是基础修为,“还变化”是阶段修为的成果。这个成果就是结胎以成圣。结胎的位置在中宫,(请参见《西天取经中人物与<悟真篇>》)中为心,因为是位于中心之猿猴所以称为“心猿”;“三皈五戒”是佛家之语,与心性修炼有关,“总休言”是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悟空既然已经“结胎以成圣”,为什么还要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呢?“五行山下定心猿”,这“五行山下”即“攒簇五行”之喻;“定”乃心性修为的一种;还记得佛家的“戒,定,慧”吗?“定心猿”应为“正定心神”;五百年取其“五”字,仍是攒簇五行之意。所以“五行山下定心猿”是心性修炼的形象描写。
唐僧是“三家相见结婴儿”即结胎,(请参见《西天取经中人物与<悟真篇>》)怎么悟空又结胎?因为悟空是“坎中真阳水中金”,是丹道修炼的灵根,是真种子。有此真种子,才能有中生无,重新生出先天一气以成婴儿。《悟真篇》中说:“鼎中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书中第七回结尾有这样几句:“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生。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
恶贯满盈身受困:“恶贯满盈”指命功修为已经圆满,已修成金刚不坏之躯;“身受困”即由动入静,转入内炼,也就是“还变化”。内炼首先要聚集凝敛,这是定元桩的修为,也是“定心猿”的修为。《太极拳论》中有“神宜内敛”,《翰墨缘》中讲书法有“收敛入骨”。
关亨九先生曾说自己“瘦的像饿狼,走起路来像病夫”,这是内功外功都成就之象;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中专门谈过“练动功的好处”,内说:“所谓外练筋、骨、皮,坚如金刚,柔似止水,外邪不侵,疾病不生……打下了静功的基础,是上了‘由动入静’的正确道路,一旦上去练静功,顺理成章,那真可保证所谓‘限期取证’……”
善根不绝气还生:悟空是灵根,是“有中生无”的真种子,所以称为善根;“气还生”指有中生无,又生出先天一气。
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能够完成“五行山下定心猿”之修为,只有等待重新生出先天一气即唐僧出现。
十四回中,悟空被戴上紧箍咒的嵌金花帽,这紧箍咒使悟空备受困顿,不得不受制于唐僧。紧箍咒是什么?观音菩萨说:“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作定心真言, 又名做紧箍咒。”紧箍咒原来是“定心真言”,“定心”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真言”即“唵、嘛、呢、叭、迷、吽”六字真言,所谓紧箍咒仍然是心性修炼之喻。
虽然“五行山下定心猿”和“紧箍咒”的本质都是心性修炼,但是两者还是有些差别的。“五行山下定心猿”是由动入静,转入内炼,以待真性婴儿出现;“紧箍咒”是真性婴儿已出生,需要殷勤护持,尽心温养,并且不能遭受六贼的丝毫侵扰,以使之能够安然成长,也就是“心猿旧正,六贼无踪”。
关于“心猿”,书中还有很多描写,但是揭示其心性修炼本质的,集中在第七回和十四回中有突出的描写。

很抱歉,最近有搬家,累的筋疲力尽,以上问题将在《儒释道三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中予以商讨,请等待。
5、社会书作的缺欠与不足
文字伴随人类已数千年,“几千年来,人类使用的文字已经形成定律,任何人都在墨守成规。”“以楷书固定架子,以行书学会运动。”在行书的书写中,“由静渐渐转入行云流水的动态。”而“同时仍然要以楷书的模式来拘束书作,免得离经而远(即脱离了真书楷字的点划轨迹)失去字的天真。”(以上引语为《翰墨缘》P3-P6中)这是我们学习写字的一般规律,虽然这个阶段大多不了解修为的内涵,但是这也是儒家入世修为,教化群生的典型范例。
“从汉字的天垂之象,来追源‘秉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的产生过程,始知汉字的结体笔顺,如日月经天之轨迹,直接影响人的血脉经气。写字时的‘笔垂中宫,八方回荡’,执笔时的提按,而形成字的血脉,悟出这些结构,融汇了自然的属性与宇宙共振,与天地合一。”(《声律真诠》)汉字中的“人天合一”的内涵使我们在写字时不自觉地进入了逆则圣的修为之中。只要不“离经而远”,老老实实地循规蹈矩,就不会有任何流弊产生。
由于古人“习其道,不言其妙”,“没有专修内功者,没有气机运行的体会,像鱼在水中一样。”(《书法的血脉》)葛洪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祛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虽然人们在写字书法中得到了莫大的益处,但是人们自己并不知道。又由于仅仅认为是“饰文字而观美”的偏见,使得后人争相在书法这块田园之中出新,追名逐利。虽然喜好书法之风空前浓厚,却难有好的作品问世。
“艺术界的学者们,多以物态的风格上而生感慨之词,来谈艺术。许多内含之隐真,至今少被专家指津。”(《中国传统丹道家饰文艺术•序》))
提高书作水平的关键,在丹经武学的专修。“有得机而不得势处,其病在腰腿求之,方可转换如机。”(《书法的血脉》)
4、书势与丹经武学
《书势》中讲了三才应真、太素生形、太极玄章、二仪呈象、中宫演阵等几种书势。
①三才应真
天地人为三才,此三者乃宇宙中三个不同的层次。天为阳,宇宙运化时,清气上腾而形成天;地属阴,由宇宙中阴气聚结形成;人为天地之间的通灵者即万物之灵。所谓应真,就是与它生成之初的根相合。三才应真主要指书法中平匀的笔划,相对应的,《真元宝笈》中有太乙三才桩。
②太素生形
宇宙演化中天地开辟之时,太清虚无的本态就产生育化了宇宙本体的生命颗子,结成生命的本体。《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中有“真元之珠观于空虚之中”、“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之句,其中的“真乙之珠”和“一粒宝珠”都是指此太素生形。太素生形在书法中指点线的连结和曲线的起伏。
③太极玄章(太极图形)
天下万物,启始生于先天一气,一气初分而生阴阳,始有太极育化。太极示阴阳,阴阳即动静。太极玄章指文字字势中以方圆的迹象创造文字的灵态生命,从方圆开始渐以生化诸形。
太素生形、太极玄章通于《老子三清大法》中的太素生形和太极阐化。
④二仪呈象(内分左旋缠经,右旋缠经,上下徘徊,左右结体)
书中说:“写字时的字迹笔划向左旋转,正是手三阳经向手三阴经由手臂的外侧由上转入内测的生理现象。字迹笔划向右旋转时,是手臂内侧的手臂上转向外侧的顺时针方向的循经。”“在字迹上出现与循经出现同一轨迹。道法自然,人天合一,正是书作使人得以生长的密蒂,也是修真丹脉的内持顺应以书演道的作为。”
现在来看这段话,还是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对于左、右旋缠经也有了感性知识。可是当时看《翰墨缘》,这些内容简直如同天书一样,不知所云为何,真如坠入五里云中。看不懂就抄写吧,把不懂的内容多写几遍,投入时间,作为重点,看看能理解多少。但是没有用,它是它,我是我,即使是把它背诵下来,也不过是一种机械运动,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无法加以理解。
后来看到《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式”的缠经图示,受到很大的震动。原来太极拳中有如此高深的内涵,很想亲身体会一下这缠经到底是何物。
二○○○年五月,在首次《传统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专修班上,经过李兆生先生的讲解,并亲自指导和带领大家练功,才恍然大悟。啊!原来缠经是这么回事,可真是好东西,太了不起了!这时李兆生先生又引导大家回到《翰墨缘》中的“二仪呈象”,大家又一次恍然大悟,原来左、右旋缠经与内、外缠经是一回事,或者说书法中的缠经是为太极拳的缠经打基础的。而这个基础却非同小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功深日久的扎实修炼是谈不上缠经的。
二○○一年开始教授“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并对“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推进循经的基础”中的各功法重新进行强化训练和讲解。这时我们才明白,“玉环桩”中的“二仪呈象”与书法中的“二仪呈象”原来有如此渊源,也才明白“二仪呈象”与缠经之间不可分割的血源关系。
又如“金锋抖肘”中“滚转小臂裹金风”也是缠经的内容,可以说,李兆生先生自出山一开始,所传所授都未离开此缠经,都是在为“先天太极拳”打基础。
书法中的“二仪呈象”与“先天太极拳之三十六势”是缠经的专修。
⑤中宫演阵(结索、映带)
“中宫”出于《河图》《洛书》。《河图》中,金木水火环绕四周,土居中宫。中宫是金木交并和水火既济的结聚之地,也就是攒簇五行的所在之地。则此中宫演阵就与攒簇五行有了扯不断的关系,或者说中宫演阵就是书法中的攒簇五行之作为。
书中说:“书家通常不做丹家的修脉,不知气脉出于天然,由气化神的过程,是书家的关口,超闯过去,书入佳境。否则,书中仅有痕迹而无神韵,流于俗。”这个关口,就是进入“由气化神”的关口,也就是“玄关一窍”,过此关口,才会有书法神品产生,也就是有了逆则圣的成虫阶段生命的产生。
横运太极手是攒簇五行的最典型的功法,玉环桩与“玄关一窍”的渊源最深。
3、为什么说“文有多高、武有多高”
《书法的血脉》中言:“通权达变,以审其机,起落相随,造化人天,此中妙境为血脉者能通,然非功力之久不可得之。功力者内功也……血脉未开,神思不畅……”
人体有血脉,书法中也有血脉。人的血脉与字的血脉能够通达,才会有好的书作。开通人体血脉,丹经武学可随手奏效;开通字的血脉则要有一定的专修基础。文武之血脉相合之时,就是开关通窍之时。因为文武相合即为太极,阴阳两方面功力相等,功效均衡时,所对应之关窍自然就打开了。社会上公认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最高的,但是王羲之官拜右将军,本身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却有这么高的书法造诣,王羲之是文武同修的典范。可是社会上不了解张三丰祖师创天龙神剑和龙行大草,使剑学修为和书法造诣在本质上又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也就是一代宗师张三丰祖师才是书法成就的最高峰。
2、书法和心性修炼
仍然是在《行书的书写与造型》中引用了张介宾《类经图翼》之“金性钝非火克不能成器。”书中接着说:“然‘非火克不能成器’之火者,凡指心,‘心藏神,心主神明’。”
修为中以金气为用,这是丹经武学的鲜明特色,但又因为“金性纯非火克不能成器”,这就与心性扯上了关系。因为心属火,而火克金,这也决定了修为必须要性命双修。
循经太极拳谱文有“平送眉目降肝火”,肝属木,木生火,仍未离开心性修为;”水火既济“的特点有心火下降。火性炎上,能降伏住火,即保证了心性的平和。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火克金是为了保证五行的平和而后攒簇五行,则此火必须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就是“心正”,如此才能达到“笔正”。
在《翰墨缘》P223有一句“书贵沉静”,P116还说:“虽然它(指书法)没有丹道、武学那样直接,但没有‘走火’之嫌。”
“书贵沉静”,作书时,一般都是平心静气且凝聚心神。此时,诸火俱已降伏,自然不会“走火”,而心性的修炼自然就在其中了。
书中P115说:“好的作品使人陶醉,而不是令人发狂。”心火炎上,很容易让人躁动、发狂,致使神意外驰而走火入魔。好的书法作品则能使心态平和,令人神往而陶醉于中。换句话说,我们在欣赏好的书法作品时,自然地就有了性命双修的修为效用在其中了,这也是古人对书法真迹倍加珍惜的缘由所在,因为“顺天呈象”之书作的层次只有在真迹中才能真正体现。李兆生先生的真迹曾在日本作过科学测定,《翰墨缘》中有记载,可惜世人并不明白这一点。
什么叫做功夫:关于文的修为(二)《翰墨缘》又名《中华笔砚衡真》——文人三绝诗书画之书
书法是汉字独有的书写艺术,鲁迅先生曾说过:“饰文字为观美,虽华夏所独,而其理极通于绘事。”这也是现今社会对书法作品的普遍认识。书法艺术仅仅只有观赏价值吗?《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学堂丛书》辑《春秋纬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从古人的这些论述中,使我们明白,中国的汉字是能够“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的。伴随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汉字到底有什么样的内涵,其本质又是什么?这些内容正是《翰墨缘》要剖示和解析的。
1、以书入道和以书演道
书法是修为的内容,也是丹经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武学有以武入道和以武演道一样,书法也有以书入道和以书演道。清时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这段话在《翰墨缘》中被多次引用和反复解释,在这段话中已将书法的修为本质和修为层次揭示得明明白白了。
《翰墨缘》在《行书的书写与造型》中有这样一段话:“行书的书写,笔重中宫,八方回荡,非金气而何?”书法与金气原来有这样的渊源,而金气又是丹经武学修炼中的主角。丹经武学的入手之处是金气,丹道有成而结金丹,金气陪伴丹经武学于始终。(请参见《唐僧取经为什么要向西游》)
《太极拳经》中有“立身中正安静,支撑八面”,“笔重中宫”同于“立身中正安舒”,“八方回荡”同于“支撑八面”而更有了一种动态在里面。
我们来回顾一下“玉环桩”中的“隐现虚灵”。
——“隐现虚灵”的动作是“忽前忽后。在这忽前忽后的动作之中,可使气机在体内鼓荡,达到虚灵。玉环桩的动作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这些动作可使气机在体内八方迴荡。所谓八方迴荡,就是合于八卦而神意守定中宫。八方迴荡就是在八个方位都不偏不倚,平衡无虞,才有如此效果。”(请参见《循经太极拳与中庸之道》)
这“八宫相荡”也是金气(先天一气)流行的一个周天。八卦是一周天,64卦是一周天,384爻也是一周天。也就是玉环桩的修炼中金气可流行过完整的384爻,也就是“散为百脉支流”,无一遗漏,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也是玉环桩的非凡之处,为什么一般都把玉环桩做为专修功,恒久不辍地进行习练,是因为玉环桩是一个完整的周天运行(请参见《孙悟空为什么会有七十二变》),所以它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修功法。小炼形有十式,也就是要把小炼形的十个式子都练到了,才是一个周天,这在时间上要有较多地花费。所以小炼形一般用于开关通窍,玉环桩则作为专修功法。
八卦、64卦、384爻都是周天运行,还有五行、四象、二仪、太极、无极也都是周天运行。这么多的周天运行都要达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实实在在的修为层次,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境界。
《翰墨缘》中在《怎样学习气功书法》中的“悟出道妙真宝环”的谱文解语中有“百家腾跃,终入环内”。“百家腾跃”同于玉环桩的“散为百脉支流”,“终入环内”同于“合为玄关一窍”。
书法与武学真的是异曲同工,两者一阴一阳,组成一个完整的太极,所以书法也是丹经武学中必不可少的修为内容之一。但是做为修为的书法,必须选好范本。因为只有丹道家的“顺天呈象”之为才有如此之效用,《翰墨缘》是“以丹力入书”,乃是其中之高乘修为。
热烈祝贺丹经武学网站主页升级成功!页面色调高雅,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层次有动有静,错落有致,呼应搭配,颇具匠心。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像辛勤耕耘的幕后工作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西天取经中人物与《悟真篇》
《西游记》是丹经,是一部小说体裁的丹经。书中人物的设计描写都是以道成之的。在唐僧和三个徒儿的身上就形象的诠释了《悟真篇》中的一首七言诗。
《悟真篇》中说:“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本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
三五一都三个字:是说三、五、一这三个字在丹道中都是有特指的。
古今名者实然稀:从古到今,能将三、五、一这三个字弄明白者实在是不多的。
东三南二同成五:这是猪八戒形象设计的依据。
北一西方四共之:这是孙悟空形象设计的依据。
戊己本居生数五:这是沙和尚形象设计的依据。
三家相见结婴儿:这是丹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婴儿是一含真气:这是唐僧形象设计的依据。
十月胎圆入圣基:这是丹道中的特有景象。
这里提到一二三四五之数,基本上都出自《河图》。
《河图》中,天以三生木居东,木即“东三”;地以二生火居南,火即“南二”;三与二相加得五,这就是“东三南二同成五”之意。木又能生火,则木与火同宫;三与二合成一五,这“一五”在丹经中有专门所指。“东三南二同成五”在丹经中被称作“木火一家”或曰“木火为侣”,此一家为猪八戒。
“北一西方四共之” 是说“水”数一居北,“金”数四居西,一与四又合成一五,而金又能生水,金与水同宫;“北一西方四共之”在丹经中称“金水一家”或曰“金水合处”,此一家是孙悟空。
“戊己本居生数五”是说天以五生土,“土”本身生数就是五,是又一个五,戊土己土都居于中宫,土自成一家,此一家是沙僧。
“婴儿是一含真气”:此“一”乃丹道中特有之“一”,不同于《河图》中的生数一,虽然它也是先天一气,但其意义上还是有些差别的。所以称作婴儿,是真气之婴儿。
“十月胎圆入圣基”,此真气之婴儿如十月怀胎一样,要经过结胎、温养、直至脱胎成圣。“三家相见结婴儿”,即是结胎。此三家乃木火一家、金水一家、土一家,也就是八戒、悟空、沙僧三个徒儿,这三家能够相聚就能够结婴儿。“三家相见”的本质是攒簇五行,而攒簇五行是为了结胎即“结婴儿”。“三家相见”丹经中又称作“三五合一”;一个五为一家,三个五就是三家。虽说是三家,讲的却是五行。此婴儿不是顺则凡中由父母構精成孕的幼虫阶段的婴儿,而是逆则圣中生成的成虫阶段的真气婴儿。

关于三个徒儿与五行
我们知道孙悟空是坎中真阳水中金(请参见《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这与金水一家不会产生矛盾吗?
丹道是行逆则圣之为,金水一家着重在坎水中真阳即水中之金。此金乃逆出之物,即子反生母,金由水中生出。所以坎中真阳水中金与金水一家不会产生任何矛盾,又因为此金为真阳,所以又称为金公。
同样的道理,木火一家着重在离中真阴即火里木,同样是逆出之物,子火生木母;又因为此木为真阴,所以称其为木母。子火生木母是母子关系,金公木母则是强调其为真阴真阳。
沙僧是土一家,此一家有两个土,即戊土己土,传统中又称为“刀圭”。“圭”是两个土字,即戊土己土,“刀圭”是戊土己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金公、木母、刀圭在《西游记》都有多次出现,如各回题目中就有“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猿马刀圭木母空”等。对于三个徒儿的金、木、土的身份题目中也有论述,如“金木土计闹豹头山”、“金木垂慈救小童”等。那么这金木土的身份是原著的写作本意吗?
《西游记》六十一回中,悟空、八戒、土地等大战牛魔王,八戒说过这样几句话:“木生在亥配为猪,牵转牛儿归土类。申下生金本是猴,无刑无克多和气。”猪八戒在原著中虽然经常被调侃、斥责,但是全书中对于金、木身份说的最明白的就是八戒的这几句话。
“木生在亥配为猪”是说五行与十二地支关系中,木生于亥,亥的属相是猪;这句话是说八戒为木而拟化为猪的形象。“申下生金本是猴”则是说金生申下,申为申猴,所以悟空为金必是猴身。
书中十九回,悟空绑了八戒来拜见唐僧,有这样一段话:“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是说金能克木,悟空必定能够降伏八戒而归顺唐僧。“心猿”也指悟空,“木龙”也是八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金木交并”是“攒簇五行”的必有之为,所以悟空和八戒必要成为师兄弟。
八戒与沙僧大战流沙河时,书中说:“宝杖轮,钉钯筑,言语不通非眷属。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两下相战触。”因为金克木、木又克土,所以悟空是大师兄,八戒是二师兄,沙僧是三师弟
二十二回中,当惠岸与悟空拿了观音的红葫芦去收服沙僧时,书中说:“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金来归性”指悟空,“木去求情”是八戒,“二土全功”是沙僧。虽然是三个徒儿,却是“五行匹配合天真”。金能生水,木能生火,金木之中已含有水火。能够达到“金木交并”,则“水火既济”自然也在其中了。

关于唐僧与婴儿
丹道修为可进入人生的成虫阶段,即“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成虫阶段的生命是有明显的标志的,即要经过结胎、温养、直至脱胎成圣而羽化飞升。
结胎是成虫阶段生命的开始,也是逆则圣生命的开始。怎样才能结胎呢?“三家相见结婴儿”即是结胎,“三家相见”就是攒簇五行,攒簇五行后才能形成新的生命。这新的生命如同孕育于母腹中的胎儿一样,所以称其为婴儿。
关于此婴儿,《道德经》中有不少的论述。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还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这“谁之子”和“赤子”也是婴儿之意。
《道德经》中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且“有无相生”。人能生身立世,是“无中生有”,攒簇五行后结胎是“有中生无”,这“有无相生”是丹道修炼的标志,也是逆则圣生命的标志。“有中生无”之“无”仍为先天一气,是从有中生出的真气婴儿,即“婴儿是一含真气”。
此婴儿也是打开“玄关一窍”之所得,也就是只有攒簇五行才能打开“玄关一窍”,才有了逆则圣生命的产生。此生命最终可达到羽化成圣,所以说“十月胎圆入圣基”。
唐僧是婴儿,这是书中的原意吗?“五行匹配合天真”,三个徒儿所含之五行完全合于先天之真,没有一丝偏差,也就是完全达到了人天合一,才能“认得从前旧主人”,唐僧是旧主人,所以称作“师父”。
须菩提祖师为悟空取姓氏时说:“正合婴儿之本论”,婴儿乃丹道修炼之本,也就是唐僧是取经的主人公,理所当然地要被称为“师父”。
书中还有不少描写表露了唐僧是婴儿这一点。如:二十三回开头“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四十回末尾“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四十九回中间“禅法参修归一体,还丹炮炼伏三家。土是母,发金芽,金生神水产婴娃。”五十三回近尾“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五十八回近尾“禅门需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我们再来看看丹经中这样一段话:“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效鸳鸯,朱雀玄武同称美,分娩婴儿胜孟姜。” 东家女,西家郎,南朱雀,北玄武,中央黄婆,此五者合五行之位,即攒簇五行,而所产婴儿是能够成圣之真气婴儿,必然要胜过任何顺则凡之生命。
《修真图》中在人体头上还有人,这种图在传统中是很常见的。《性命圭旨》和《伍柳仙踪》中在人的头上方是一个婴儿,《性命圭旨》中于此有这样的对话:“借问你是谁家子?”“我是你的主人翁”。婴儿即丹道修炼之主人翁,也称旧主人。
唐僧是真气婴儿,在《西游记》成书之时,这一点是明说直指的。只不过是由于时代变迁,使得我们在今天看起来却要费这么多的周折。


大家太客气了!有机会进行功法的探讨,这是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讨论的越热烈,对大家的启发和长进越有益处。欢迎大家广泛探讨,共同长进。
当今的中医与针灸都是泛化于俗的产物,它与修为的关系不大,我们没有必要在此花费精力和心血,只是摘取其中的某些现象来说明以道成医的本质。修为的人要远俗而近道,如果纠缠于俗事之中,必然会远道而近俗。
楼上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很令人感动,后生可畏,督促我辈奋力向前,否则我们就要落伍了。
广州治疗SARS的资料上文中有引用的网址http://ourway.spaces.live.com/,有兴趣的可以查看。
另外想与你商榷,你曾经不辞辛苦的、非常友善的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功法给大家阅读和下载,精神十分可嘉。但是这些东西大都是修为史中清朝星野时期的产物,李兆生先生曾说过“读的书越多越糊涂”,佛家称此为“所知障”;另外“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我们有幸得到真传者,还有多少闲暇时间顾及其它呢?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手足口病与中医的反思
手足口病曾经是一段时期内社会关注的热点。过去它是属于常规传染病,由于今年在阜阳地区的来势太过凶猛,而把它重新定为丙类传染病管理。
人们不由想起了当年的SARS,虽然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但至今在人们的心中留有难以抹去的阴影。
近几日,在《步入中医之门》一书中,读到一段内容,感到有些意趣。针对社会上的“急则西医,慢则中医”的这种思潮,作者引用了这样一段内容:
——2003年的SARS疫情在广州暴发时,广州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非常明显。到2003年5月中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患者,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热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院治疗的117名患者,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患者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也就是说,在人称“抗击非典第一功臣”的钟南山领导下的医院里,接受纯西医治疗的46名患者中,有9人死亡。同样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西医治疗调集了亚洲地区各国的呼吸机,每台呼吸机用完后就被焚烧销毁,仅此一项每人花费即达上万元。本来,广州中医治SARS疗效明显,应该可以在北京推广。但是,由于SARS后来被定为传染病,按规定患者只能由传染病收治,北京各中医院就不敢收治患者了。因为没有哪个中医院的领导敢保证,中医治疗不死人。西医治死多少人都是允许的,中医院治死一个人就是医疗事故。按照西医理论,治疗SARS,需要研制出特效抗生素。然而,在至今仍无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某些领导机关仍然只允许西医治疗SARS,这就是非常令人奇怪的事了(引自韩德强《中医师怎样被淘汰的?》http://ourway.spaces.live.com/)。
这是当时治疗SARS时的真情实事。
如果翻翻历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更加令人震惊的事实。
世界历史上,鼠疫曾经导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没落。因为鼠疫可以在几天之内使成千上万人致死,罗马帝国因此而一蹶不振。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印加文明,最终消失在天花的瘟疫之中。
而鼠疫和天花在历史上,都曾光顾过中国,但是由于中国有中医,类似的瘟疫都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没有造成大量的死亡事件。
多么鲜明地对比,简直有些不可思议,这就是传统中医药学的辉煌。
——传统中对于各种流行病患和疾疫都有着切实可行的预防之策和行之有效的抵御方法的,并且有着很丰富的成功经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在疾病形成以后才着手去解决它,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病只是一种救补手段,处于被动地位。“元气足则诸邪俱退”——元气充足了任何疾病都要远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内的正气饱满了,任何病邪之气也不能干扰之。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这是在《禽流感等流行病疫的预防之策》一文中的一段内容。)
可是现今中医的现状呢?
《步入中医之门》还有这样一段内容:
——2006年,网上闹得很凶,自张功耀提出“告别中医”,于是乎,反对者振而呼之,欲置张氏于死地。支持者亦不少,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
——很多中医学者书文捍卫中医,说实话,除了说说“中医发展史”的辉煌,中医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做出的巨大贡献之外,好的反击文章并不多。
——有官方统计说在全国从事中医的人总共有30万,明显少于建国初期57万人,不仅如此,30万中医工作者中真正掌握中医辨证施治者只有1/10,也就是说只有3万真正的中医!中医的市场正在缩小,中医的疗效正在下降,中医现在和“大熊猫”一个样,靠国家政策保护才得以生存,大熊猫是什么啊?一种面临灭绝的动物,中医之命运如此,就不怪张氏敢于发难了!
——张氏“告别中医”理论之一是中医的理论不能指导临床,10个医师看1个患者,弄出10个证,开出10个方来,所以中医不科学。这也不能怪张氏,张氏虽然说他自己研究中医30年,但从其言论来看,他连中医的门都没看到!
现实确实如此,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走出校门之后,仍然摸不到中医的门,实践中只能向西医靠拢。像张氏这样研究中医30年,还没看到中医之门的实在是不足为奇的。网上喊出“取消中医”,也是现实的一种折射。
还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与《步入中医之门》的作者一样,两位作者都是中医专业的博士。《思考中医》侧重于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思考;《步入中医之门》则侧重于病案实例。撇开两位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不谈,他们两位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以及振兴中医的拳拳之心还是难能可贵的。
无论是《思考中医》还是《步入中医之门》,都是传统中医药学在社会上的泛传而已。从泛传上这一点来说,韩国的医疗水平要比我们高很多。这是由于近代到现代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以及人们的好恶思潮和意识所造成的。我们的中医一直在没落,而韩国的中医则是蓬勃向上,所以韩国人提出要把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也在情理之中。近几日媒体有报导,韩国韩医学会称韩医针灸穴位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国际标准,这也不能说完全是空穴来风。
那么振兴中医的路在哪里?那就是以道成医,因为丹经武学才是中医药学的根,只有丹经武学这条路才是传统中医药学的成长和振兴之路,除此不会有第二条道路。
孙悟空为什么会有七十二变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拟化的一个具体的形象,寓意为“坎中真阳水中金”即“先天一气”(请参见《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文,在网站的《文化杂谈》栏目)。先天一气是生成万物之灵根,万物万类皆赖此一气流行而成。此一气流行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而且是“周天运行”,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虽说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但是其运行的周天之规律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辰是一周天,一昼夜是一周天,一个朔望月是一周天,一年也是一周天。年、月、日、时称为四柱,天干地支历法中的每一柱有两个字,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月、丁卯时。这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八个字就是算命打卦中的“批八字”的八个字。
解放前,佛教中有一本劝善的普及读物叫《了凡四训》,又译作《命自我立》,是明朝人袁了凡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
袁了凡年轻时遇到了一位善用《皇极数》推算的孔先生,将袁了凡的过去、未来推算的明明白白,并算他无子,终年五十三岁。由于孔先生对袁了凡的大事小情的枝节末梢都推算的丝毫不差,所以袁了凡也就确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也就安心待命,不做妄想,闲时只是静坐。二十年后,了凡又遇到了云谷禅师,对他说:“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数所束缚。那里会没有数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并鼓励他多做善事,持诵佛经,自己努力去改变命运。从此,孔先生的推算再也不灵验了。了凡不但得子,而且到69岁时依然康健。因为袁了凡的一生已被孔先生算定,一切皆有定数,因而心无旁骛、意无杂想。可以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无思无欲恒无念,养神养气养真骸”,不仅没有“风动、幡动”之“心动”,甚至可以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样在云谷禅师的指点下,努力修为,不断地改恶向善,积累功德,最终进入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
说到算命,也应该是以道成算。《西游记》中的袁守诚是“六爻熟谙,八卦精通。能知天地理,善晓鬼神情。一盘子午安排定,满腹星辰布列清。”这与《易经》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也曾看相算命,其命馆里有这样几幅对联:“只言玄妙一团理,不说寻常半句虚。”“一张铁嘴,识破人间凶与吉;两只怪眼,善观世上败与兴。”“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只言玄妙一团理”,这是对《道德经》中的“玄妙之理”已经了然若揭;“识破人间凶与吉”显然是已经“与鬼神合其吉凶”;“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原著中有这样的解释:“‘袖里乾坤大’,乃知过去未来,包罗万象;‘壶中日月长’,有长生不死之术。”
袁守诚和姜子牙都是得道者,才能算命打卦。现今之时,人们连“道”是什么都一无所知,何来以道成算呢?
年、月、日、时是先天一气运行的不同的周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周天。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周天,而此周天还有些特殊之处,如1984年的甲子年是“万轮甲子启超元”。
这么多的周天运行,《西游记》中是以一年中的七十二候来将此概括之,拟比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年中有四季变化,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一个节气中又有三候,每候约为五天,一年共有七十二候。如立春中有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三候。依次下来是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惊蛰: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小满: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芒种: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夏至: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小暑: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 禾乃登;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寒露: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大雪: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冬至: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小寒: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大寒: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共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比较适宜的区域主要在中原地区,而其余地区各有差异。
七十二候分别标注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万类万物皆是先天一气所化,也就是悟空化育了万类万物,那么悟空变化为万类万物的任何一种形象都是情理之中的,而以一年中的七十二候之气运来概括之,这也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由来。
人生的成虫阶段——我命由我不由天
朱熹曾经说过:“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谓。”文乃道之显者,礼就是礼仪纲常,它是成龙的保障,也是龙的传人的体现。而“乐”对我们来说很陌生,孔子曾哀叹:“礼崩乐坏”。“礼崩”是成龙之路被破坏,“乐坏”也应该是对修为路途的一种破坏。“乐”在古时通常指乐器或乐工,与现代的“音乐”还是有差别的。
孔子曾修治《乐经》,《庄子•天运》中有记叙。乐同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但后来的儒家经典中已经没了《乐经》。《乐经》到底是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古人对“乐”的描述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说文•木部》:乐,五声八音之总名。——五声即五音角、徵、宫、商、羽;八音主要指八类乐器,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
从古人的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乐与礼仪教化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它没有离开修为的范畴。
琴棋书画也是儒家的修为内容,还有成语“琴瑟和鸣”,琴与瑟都是古乐器。吕洞宾是“坐听无弦曲,逍遥谁得知”,张紫阳是“琴里声声教仔细”,这些都属于“乐”的内容,我们可以暂且把此“乐”认作是“听之不闻名曰希”吧。
对于此“道之显者”我们尚且还不能完全把握其本质,那么对于“道之隐者”就更需要我们下狠功夫去探求了。古语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无论是在朝还是在市,都是入世修为的一种托身的形式。形式可以千差万别,但其本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逆则圣的成龙修为。
隐于朝者的最典型者是乾隆皇帝,“法镜交光六根呈慧日,牟尼真境十地起祥云。”乾隆皇帝应该是得道者。但是这一点却成为几百年来的未解之谜。社会上炒作乾隆的文学作品千奇百样,已经无所不能其极了。但是对于乾隆皇帝的修为本质人们却一无所知。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距离历史真实有十万八千里,只能是捏造和滥炒。乾隆一生作诗有五、六万首之多,堪称诗作之最。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个事实一直被否定,这是缘于历史的偏见。文学史上一直说陆游是诗作最多的,陆游是“六十年间万首诗”。只因为乾隆不是汉人,竟也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错误才被纠正。
还有魏征,历史上李世民对魏征是既敬且畏,位居九五之尊,为什么会惧怕臣下呢?《西游记》中写魏征“夜观乾象,正爇宝香,只闻得鹤唳九霄,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这丞相谢了天恩,斋戒沐浴,早府中试慧剑,运元神,故此不曾入朝。”“试慧剑,运元神”,这是丹道家“体用如一”之作为,魏征是丹道有成者。虽然泾河老龙说:“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但就个人修为来讲,李世民不及魏征,魏征已得道成龙,李世民尚还在修为之中。
由于“道隐无名”,使得人们对魏征的修为实际难知其情。只有《西游记》于此有所披露,才使我们对于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国术史实•九脉合真》中有这样一段话:“国术修真在演进的过程中,曾几度往返江湖、流落江湖、隐迹于江湖,在江湖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究不知其中有多少风云人物来兹间造化。其中人物有绝世之惊臻:或诗人、词客、仙道、隐真、将军、帝王、兵马、山人、乞丐、贤侠剑道。诸种风姿、诸种人生、诸种神态、或者流落风尘,或者说隐迹藏真。”隐于市者是多种多样的,庖丁解牛是隐于庖者。
传统中为什么如此重视此“隐”者呢?《西游记》中玄奘取经上路,李世民送出城外,在玄奘的酒杯中弹入一撮尘土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本乡一捻土的价值远在他乡万两金之上。本乡者故里也,由逆则圣而返还之;他乡者,乃顺则凡之漂流也,即“身是秋风一断蓬”。所以《阴符经》说:“君子得之固穷,人得之轻命。”丹道是无价之宝,他乡万两金无法与之相比,君子对于丹道是穷研极致,直至成功;即使是普通人懂得了丹道的道理,也会明白生命与之相比也是无足轻重的。
王重阳有句很有名的话:“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真是理想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呢?张紫阳是这样说的:“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只有结丹有成者才能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致随波逐流,传统中称此为人生的成虫阶段,这时的生命是永恒的,即修为中“恒定不灭”的层次。
关于人生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李兆生先生在讲课时这样讲过:“蚕写为天虫,是能上天的虫子。后又写为夭虫,中途夭折死了,缫丝时蚕茧已被先烫死了。没有被用做缫丝的蚕茧最后破蛹而出,羽化飞天。飞上天的虫子进入了成虫阶段,中途夭折的虫子还处于幼虫阶段,那些被烫死的虫子是永远体会不到飞上天的虫子的境界的。”
“饶君聪明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丹道一定要有真师的引导。人由父母生养而成,但是父母给予的只是幼虫阶段的生命。只有丹道修为才有可能进入到生命的成虫阶段,进入到永恒的生命阶段。“天地君亲师”,对于修为者来说,师之位不是第五位,那么是第几位呢?这要由修为者自己来体悟认知后重新排出。



人生中的幼虫阶段——身是秋风一断蓬
陆游在《道室杂咏》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身是秋风一断蓬,何曾住处限西东。”这是陆游哀叹在顺则凡的范畴之内人的生命的渺小、脆弱、孤立与无助。
2008年,似乎要考验中国人的毅力。虽然仅仅过去了几个月,却使中国人的意志倍受磨练。从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到安徽阜阳的手足口病。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至5月末已有6万余人遇难。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身是秋风一断蓬”这句话,人的生命在面对生老病死,在面临灾害危险之时是那样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
今年3月,我的表妹正直36岁英年之时,突发脑溢血辞世,没有留下一句话就撒手人寰。原本是其乐融融的五口之家,霎时间陷入了愁云惨淡之中。其父母都已退休多年,暮年垂老之时,却要承受丧子(女)之痛;其夫家在外地农村,完成学业后孤身一人工作在本市,难得的有了个家,有了根基与靠山,万没想到,中年丧妻,一下子跌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其子刚刚九岁,对人世间的事尚懵懵懂懂,正需要有人扶持携带,母亲却离他而去,这么小的孩子,今后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呢?
送别表妹,来到街上,映入眼帘的是满街的广告牌匾。看着广告上的俊男靓女,看着他们的满面阳光、灿烂笑容,我的心中久久翻腾着,人生不可能永远是阳光和灿烂,更多的却是力不从心和承受压力。什么时候有谁能将表妹的不幸以及类似表妹家庭的悲惨际遇也广而告之,让人们能够从中有所反思和加以品味。
表妹乃一普通人,不足挂齿。记得前几年,著名的健美名星马华女士也是在41岁英年之时,却罹患白血病而死去。马华的名星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马华在病榻上的几多岁月又是怎样度过的,世人不得而知。高秀敏也是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之时突然去世。名星也是人,也难逃病魔夺命的厄运。
还有张国荣,当世人还在艳羡他的美好人生和辉煌事业之时,他却选择了自杀,一个前途无量的耀眼巨星,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还有梅艳芳,身居大姐大之荣位,却连生养孩子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人之常情都成为不可实现的奢求,只落得个凄惨悲凉的离世。
这些人生的辉煌与凄苦,在我的心中久久翻腾,人生究竟是该欢呼雀跃还是凄悲痛苦,这真是一个难解之谜。
在顺则凡的人生之中,人不能左右自己的生命机遇,荣耀也罢,凄惨也罢,都得听天由命。就如同凛冽的秋风中被吹落的茅草屋上的断蓬一样,漂泊不定,莫知其踪。刘少奇、贺龙都曾经是国家的首脑权重的人物,但是在文革中最后也是凄凉悲惨地死去。真是“何曾往处限西东”。名星、国家领导人,普通老百姓当灾难、危险来临之际,都是一样的孤立无助,无可奈何。
顺则凡的人生在传统中被认为是人生的幼虫阶段,是被动的人生,是自己不能把握的不完整的人生。而主动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是逆则圣之人生,那是人生的成虫阶段。
对“风起云涌”学友所提问题试做解答
在《易解玉环桩中的“水撞金轮”》一文后,风起云涌学友提出下列问题:
《1、[反过来水生金,]
2、[子反生母]
3、[使肾水向上冲腾,需要有特殊的力量,这叫做“太乙气化”,]
4、[肾水能冲撞到肺金,则要求这股力量必须强劲。]
5、[“从下面向上熏蒸,以熏蒸的办法向上产生雾状的气化”而达到“水撞金轮”]

我说一点粗浅的看法,主要是学习以上有关内容:这几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否确切?
1、2句的 [生 ]不如 [顾 ]
3、4句的 [特殊的力量 ]和 [ 强劲 ] 是否是这样的 ?
5句的 [熏蒸] 和 [水撞金轮 ] 是否是一件事?
[先天肾水在修真图里又叫“坎中真阳”]这是楼主的第一句话,能帮我理解一下吗?
顺便问一句,楼主是否体悟过“水撞金轮”和“气化”。学习,谢谢。》
对所提问题作分别解答。
一、子反生母、水生金——生不如顾
子反生母或子来顾母都属于“逆则圣”的修为内容,二者虽然说法上有些差别,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子来顾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传统中的孝道,“羊有跪乳之思,鸦有反哺之义”,这些典型的子来顾母的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在《孝经与水撞金轮》一文中,具体讲到了行孝道与逆则圣修为之间的关系。而水生金是子生母,这是丹道修为中的显著特色,为了强调它是“逆则圣”之修为,而突出了“生”字。金生水、水生金——又叫金水互生,也叫母子互为相生,这是古人对丹道修为的高度理论凝炼。张紫阳在《石桥歌》中说:“识得五行颠倒处,指日升遐归洞天。”“五行颠倒处”即“金水互生”,“归洞天”即“返还故里”。关于“返还故里”,在《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用如一》一文中有比较详细地论述。
《悟真篇》中还说:“不会个中颠倒意,休将管见事高谈。”“个中颠倒意”仍是“母子互为相生”,“管见”即“管中窥豹”,或者更不客气地说是“盲人摸象”。其意思就是说,没有逆则圣之学识的一切高谈阔论不过是“管中窥豹”和“盲人摸象”而已。
二、关于“特殊力量”与“强劲”
所谓特殊力量,就是指逆则圣之修为;所谓强劲是说力度很大。这种高强度的特殊力量的获得,是固气修为的成果。关于固气,这是真元固气法的专修,定元桩即此内容,紧扎练功腰带也是用于此。请参见《定元桩与固气之法》。
三、“熏蒸”与“水撞金轮”是一回事吗?
熏蒸是修为中必然要有的一个过程,没有熏蒸就不能进入到丹道的修炼。熏蒸也是具备了强劲的“逆则圣”这股力量的体现和成果。水撞金轮则是熏蒸中的一个阶段。在《试解答跟贴提问(二)——关于先后天以及精气神的概念》(网站《原创作品》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
——修为中“心肾相交”,是肾水向上冲腾,与下降之心火相交媾;“水撞金轮”,是肾水继续升腾冲撞到肺(肺属金);继续修为,可达“炼肾充脑”,使坎中真阳上冲于脑,这样才能开始“炼神还虚”的修为。
这其中讲的“心肾相交”也称作“水火既济”。
——“水火既济”、“水撞金轮”、“炼肾冲脑”是修为中的三个阶段,它依赖着先天肾气的不断充实坚固而完成的,“返还归于一”是较高的修为境地。
睡眠不好,失眠的人其本质是“心肾不交”,能达到“心肾相交”,睡眠自然改善;睡眠没有问题的人,达到“心肾相交”之修为,则睡眠质量会大大提高;肺为华盖,在五脏的最上方,“水撞金轮”不仅是肺,五脏都得到了真气的温养。“五脏坚实人长寿”,能达到“水撞金轮”之修为,必然身体强健而长寿;“炼肾冲脑”即“开慧于脑”。在《关于文的修为(一)—— 辨识传统文化真实面貌的一条捷径》一文中有:
——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文一武则是功夫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有时在练功中突然开窍,刹那间明白了李兆生先生著作中的某句话或某个内容;有时在通读中同样也会突然开窍,刹那间明白了功法功理中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功夫就是在这一文一武的不断动静开阖中,一天天长进的。”
这其中讲的“突然开窍”,就是“开慧于脑”。
关亨九先生说:“何为真知?即不知之知也。对于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既不是所学而知,也不是读书所知,然而与所学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这乃先天之知。至于学而知之,乃后天之学也。人以未学为失,我以未学为得。失之于俗学,不可惜。失于真知,则可悲(摘自先生专著《武当修真密笈》)。”此“偶然自知”也是“开慧于脑”。
在《关于文的修为(一)—— 辨识传统文化真实面貌的一条捷径》之文接下来说:
——在《易解玉环桩》之文中讲到:“人们所感知、所学习的知识分作两个方面,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先天的称为智慧,后天的才叫知识。知识和智慧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的世界。
——“知识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接触,通过进学校学习,学会了原来不懂的东西,这些通过学习而得来的学问就是知识。
——“在人类本体,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智慧。智慧也叫做真知……知识是学来的,是后天学而知之。而真知则是人体体内的自我,是灵性。现在科学所说的灵性学,就是人体真如智慧在闪光,也就是丹道学里说的‘先天一粒真种子’在闪光。闪光的智慧不是学而知之,而是偶然而知。”
——传统文化不是研究出来的,也不是探讨出来的,而是开关通窍后的开悟所得,传统文化是先天智慧的结晶。
四、关于“坎中真阳”
坎卦的卦象是“坎中满”,即坎卦的上下两爻为阴爻,中间一爻为阳爻。从卦象上讲,“坎中真阳”是指坎卦中间的那个阳爻,此阳为真阳,即“天一生水”所含之阳气。肾为坎水,“坎中真阳”即“水中金”,它是先天灵根,是成龙的真种子,只有从此灵根入手的逆则圣之修为,才是龙的传人的本来面目。在《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和《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两篇文稿中,对此问题有详尽的阐述,请参阅。
五、关于“楼主是否体悟过‘水撞金轮’和‘气化’”
二○○○年之前,对练功者的细致动作的差别一般忽略不计。当有人对动作出现差别提问对错时,李兆生先生总是说,大家都是照着我教的去做的,没有对错,动作上大致到位即可。动作的不同是因为身体条件和练功基础的不同而形成的。什么样的人长功夫最快呢?是只知傻呵呵地死乞白赖地练功的人长功夫最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修墙补屋,抻筋拔骨阶段,只要你练,就会有长进,就怕不练,练得越多越好。并且必须要出汗,大汗淋漓最好。为什么不管对错呢?因为没有进入到循经阶段,太过要求动作没有意义。如果过分强调动作,反倒容易造成混乱而影响修为。
为什么只知傻呵呵地死乞白赖地练功的人长功夫最快呢?因为这样的人没有私欲杂念的干扰,只是一门心思的下苦功夫,所以功夫能够很快长进。所谓聪明都是小聪明,它与大智慧是无法比拟的。小聪明是人心作祟,是修为的拦路虎了;大智慧是真知,是灵性,是人体真如智慧在闪光。所以《阴符经》中说:“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也就是元神是修为的领路者,而识神是修为的绊脚石。
二○○○年之后,开始传授循经太极拳,这时的要求就有了变化。因为循经太极拳是需要在“掌握精准的循经法度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操修令气血沿顺着脉道循行”,这时的动作要求必须要精准到位,否则就要影响气脉的循行,这也是李兆生先生近二十年的传功授法的基础上的新要求。而到此时,再只是傻呵呵地练功是行不通的了,需要在读书学习的基础上明理通法,要有文武两方面的修为。
那么如何看待各种体悟和感受呢?关于这一点,李兆生先生在二十余年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到了今天,其要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有了感受别高兴,没有感受别难过;别人有了不羡慕,自己有了不炫耀,有感受和没感受不是修为层次高低的标志。无论是什么样的体悟和感受,都不去理会它,来去由它,既不要去引导推动,也不要烦恼阻挡,但要用神光观照,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过去讲“勿忘勿助,不即不离”即是指此。为什么师父对徒弟修为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给以正确地引导,那是为师父者曾经都亲身经历过,所以对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了如指掌而能明辨方向。
没有感受时,千万不要去追求。因为有些感受可能是由偏差造成的幻觉,这样的感受可以致人大毁,必须加以改正。所以有些人有感受反倒不如没感受的人层次高,各种不同的感觉和体悟,有些是因为体质的不同和修为的基础差别而致。
肯下苦功真修实炼,那么那些体悟和感受,该来的时候它自然会来,并且它到来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就什么都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不用别人教,就自然会进入到境界。而不该来的时候,你怎么强求也求不来,硬要强求,只能产生各种弊病。
其实对于各种体悟和感受的态度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无论是多么诱人的场面,无论是如何波澜壮阔的景色,都能定住自己的心神,只以平常心对待之,这也是定力的一种修为。六祖慧能曾经讲过“风动、幡动”的故事,因为“心动”而有“风动、幡动”,以致心猿意马杂念丛生;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动,神不外驰而内敛于中。
《修真图》中说:“心不动,精自固;身不动,气自圆。”修心是性功,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其难度要比命功大很多,但又是修为者必须要完成的修为,也是第一位的修为。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希望你能够认真研读《真元宝笈》中《传统气功的三个修持阶段》的内容。因为这是原《真元窥密》中的内容,所以沿用了“气功”一词。
六、求乎法上、得乎其中
武功修为可以有较快较明显的效果,如有病的人身体好了,或技艺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等。如果仅仅是抱着治好疾病,求得环境工作等改善的目的练功反倒不容易实现。所谓“求乎法上”就是修为的目标要定的高一些,求上法或更高的目标。最大的法是什么?就是弘传法脉,造福人类,这是李兆生先生举毕业之力而作为的。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德和能力,但凡是得到过法脉传承、法乳滋哺的人都应当尽一份自己的心意和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这样做的同时,身体上有些什么疾病,职责艺业上有什么不足就会不知不觉地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叫做“求乎法上,得乎其中”。当然,“水撞金轮”和“气化”的各种体悟和感受也都会自然而然的来到。
弘传法脉首先要继承法脉,继承法脉不仅仅是推几个小时的玉环桩,站几个小时的大字桩所能解决的,除了武功修为的刻苦努力之外,还有几个方面:
(一)、要尊师敬祖。阎政昌师爷曾说过:“武当派的十大戒律太厉害了,从我这把它改了,只留二条,第一不欺师灭祖,第二不做坏事。”这已是减到不能再减了,再减下去就不是法脉了。“不做坏事”,大家都明白;“不欺师灭祖”,就是要尊师敬祖。李兆生先生曾说过:“尊师敬祖存在于平常的生活和练功之中,当你每次喝酒之前,要在心里先敬始祖和历代祖师,即要‘灵台拜祖’。只要你的心是真诚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始祖和历代祖师的恭敬和拜谢,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效应。”修为的人首先要修心,修心是第一位的,要把心放正了,才能有修为的成果;心念不正,必出偏差。修心的重要性不在武功修为之下,这也是性命双修的内容。
(二)、要有书卷气的培养,要多读书,李兆生先生的书籍不仅要通读,书中的功谱和诗文等应该背诵。还应有书法和声律的修为,功法中的史、理、法都应该掌握等。
食不厌精与以道成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对于饮食之道也有很多论述。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成孔子讲究吃喝、追求享乐。因而在文革中的批孔运动中,曾将孔子批得一无是处。那么孔子所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孔子讲的是饮食中的“人天合一”之道。
饮食中也有“人天合一”吗?不错,这是千真万确的。在《五行的相生与相克》一文中曾讲到,由于水生木,吃生葱时拒绝水洗;又由于金克木,而有用手撕菜和竹刀切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兽部•诸肉有毒》有这样一些内容:“诸心损心、诸肝损肝、诸脑损阳滑精、诸血损血败阳、诸脂燃灯损目、六畜脾一生不可食、本生命肉令人神魂不安。”动物的内脏和下货等必须要谨慎对待,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祸。至于民间说的“吃什么补什么”,现在我们应该明白,这是一种偏见或误解。对于饮食之道,必须要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态度对待,才能将此中之利害关系弄清楚。

《本草纲目》在《兽部•诸肉有毒》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春夏秋冬四季乃季节,肝心肺肾脾乃五脏,季节和五脏都与五行有对应关系。春与肝对应于木、夏与心对应于火、秋与肺对应于金、冬与肾对应于水、四季与脾对应于土。按照常理,同性之物类有互相裨益之效,可是在季节与动物五脏之间却变成有毒之物类。季节、五脏对于饮食都有如此重要之关系,真是含糊不得,季节和五脏都与五行有关,这也是比较明显的“人天合一”的特征所在。
在《谷部•粥》中,李时珍列举了几十种不同的粥,对这些粥的特点,适应症以及裨益疗效等都讲的很精要到位。
这饮食之道却也非同小可,若能得法,则受益无穷,不得其法,将会贻害万千。其实传统中的饮食之道也是以道成之的。在《丹经武学是中医药学的根之五——孙思邈与食医药饵》一文中,介绍了孙思邈是以道成饵,以道成食。更广泛的说,是以道成膳。膳食也是“人天合一”中的重要内容,封建社会中的宫廷饮膳都是道士们贡献给朝廷的。
关于以道成膳以及饮食中的“人天合一”的内容,《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中的“火工迟迟周大甲”中有介绍,在《丹经武学是中医药学的根之五——孙思邈与食医药饵》一文中有全文转载。
韩剧《大长今》曾经很风靡,其中对饮食和中医描写的尤为详细,使得世人以为韩国人是此中高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不仅在东南亚留有深深的烙印,就是在全世界几乎都能找到它留下的影子。
其实《大长今》中反映的饮食和中医,是属于贤侠剑道泛化于俗的内容,距离以道成膳和以道成医还是相距甚远的。
说到韩剧,当今哈韩风气是很浓的。韩剧大都是以女人为中心,而男人则是围着女人转的,或者是服务于女人的单从韩剧的名称上就可见一斑。如《大长今》、《天下女人•女人天下》、《茶女》、《人鱼小姐》、《明朗少女成功记》、《灰姑娘•玻璃鞋》、《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我的老婆是大佬》……不一而足。由于生活中很难有这种事情发生,或者有些内容是反传统的,由此而迎合了一些人的口味和需求,形成了新奇与刺激,因而形成一股很浓重的社会风气,致使哈韩之风风靡一时,风起云涌。
贤侠剑道的隐秘修为史——修为者不可不知的一部特殊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各种历史门类很多。但是有一部特殊的历史却是鲜为人知的,而对于修为者来说,它又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了解的,这就是贤侠剑道的修为史。
李兆生先生在《真元宝笈》中的《国术史实•九脉合真》篇章中对这部历史有所披露。(丹经武学网站——丹经武学栏目有全文转载)
首先,什么是国术呢?李兆生先生是这样阐释的:
——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其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包括丹道、修真、显密武学、器仪、数术、易、医、艺、军事… …等学术领域,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大法,亦即民族之魂。
所谓国术,就是以道而成的诸种艺业的统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人天合一”是国术的主要内容,古人在这方面曾经达到过很高的层次:
——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巅峰的里程碑。
这些非凡的业绩,这些历史的巅峰的创造者和统领者就是贤侠剑道,贤侠剑道就是国术的代表者。
历史的脚步仍然在行进,贤侠剑道的探索脚步也没有停下来:
——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人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如人身与世界存留多少元气、自然界中本体的动力是什么、生态的律化是什么、天下万物灵态为何等等这些宇宙的未知情况,有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贤侠剑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什么样的面貌呢?在篇章中的“追溯历史•正本清源”的题目中,李兆生先生分别用了“贤侠剑道的生成”、“九派的形成”、“九脉燕陈”、“九脉合真”、“一脉真谕”、“星野时期”、“正宗与散流”等九个小题目分别加以讲解。
贤侠剑道的修为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由此宗风中至今留有“盘古棲天式”;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开辟了人类的用火史,因为有了火,而使人类与其它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伏羲氏画八卦而有了《易经》并成为万经之首;神农氏尝百草而后逐渐形成了传统中医药学;黄帝战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印、剑、令而得胜,则是最古老而原始的“贤侠剑道”之风了。
历史上,儒释道三家都曾经达到过修为的高峰:
——东汉时期……老子启玄风、牟尼畅释教、夫子宣儒教,从这时起,中华国土上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共演的局面。而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中形成思想体系的就属儒释道这三大流宗,三教思想学术交汇共冶,宗承各异,枝脉纷呈,也可以说,三教思想学术渲染了文化的潮水,五千年来留有深刻的影响,也波及国术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孕育了贤侠剑道,并促进了贤侠剑道的成长,但是到了汉唐之际,贤侠剑道就逐渐脱离了儒释道三家而成为专一的独立体系:
——贤侠剑道虽然超越脱胎于三教,发展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但在成长过程中,依然受训于三教的思想中,是建立在三教思想基础上的同一体。贤侠剑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才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当然这是后来的发展。
九派的形成是在唐代,有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
——九派的形成是我国传统修持史上的高峰,是脱胎于三教而以贤侠剑道出现的崭新风格,是以武林风姿出现的修真次第。这个时期中的九派已形成自身独具之风格。
宋元时期形成九脉燕陈,而推举出“龙虎堂”为九派的盟主。龙虎堂负责掌握和记录历代江湖流派的增减、变化,为“九派至尊”之身份,李兆生先生是龙虎堂第23代掌门。
九脉合真完成于明代,九宗合为一脉,完臻了唐以来的圆融之势,使大道一统,真如一尊,构成了一脉真谕。
由于明朝被清朝所取代,武林的正宗来不及把九脉合真的科研成果公诸于天下,只好把“一脉真谕”的手本刊刻、封藏石壁。这时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也就是“封真五百年”之始。
封真而后,由于正宗隐迹不现,致使分枝并存,野脉并发,各种各样的散流、小流派遂兴于世上,这是清代武学上的星野时期,现在还能看到的好多传统功法,都属于此例。
一九八四年,李兆生先生出山以后,才使得世人有机缘分辨正宗与散流:
——国术修真的学识,按传统划分有六或七个层次,即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这种对比是出于学术上的严谨态度,避免了鱼目混珠,即学术上的混淆,形成了衡量的尺度。
关于散流和未入流,《西游记》中有相关的描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不知官职大小,众人说:“不大不大,只唤作未入流。”东海龙王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福禄寿三星说:“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么大的本事却只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国术修真中的学术学识是非常严谨和层次分明的,是不容混淆或含糊不清的。
即使是正宗大家,也有个发展的问题。周潜川先生著有《三十六天罡指穴法》,这是武学脉传中秘而不宣之法,但是周先生只得到指法而未得到穴位。这些穴位在《天轮地煞图》中(《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秘笈〉诠编秘录注本》的彩页插图中有刊载),李兆生先生是既得法又得图;“关亨九先生的神剑是真宗脉传,太乙神功,属于武当真宗丹脉。当年这神功四门流宗,乃飞刀、神枪、意戟、神剑。这四门的宗传,笔者是得自松花湖旺起镇隐真吴和老人与其孙吴延平脉系嫡传。十二代师尊阎老先生对笔者讲过有关吴和老人以金锋掌破牛腹,在松花湖上登萍渡水的掌故轶事。关亨九先生只得神剑一脉,故剑气中只具玄光。”(《故国金波驰神剑•肝胆与君印真元》)
周先生和关老先生都是令人仰敬的秉承宗凤脉传的修为大家,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九脉合真之史实,更无从知晓有哪些新的科研成果,相比之下,未免有些不如意之处。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反清复明运动时脉传武学封法三百年)的终止时刻是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计年正月初一丙寅日之前刻。一九八四年的甲子年为万轮甲子启超元之时刻,李兆生先生从此时起才开始了讲学授法,弘扬宗风的社会活动。二零零零年起,李兆生先生以“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的诸多内容而广为传宗,使贤侠剑道之风重新倡于天下。

儒家修为的特点
儒释道三家同为修为者。关于儒家的修为,因其有别于佛道两家,而在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之茫然无识,不明所以。李兆生先生在二十余年的的课教讲学和诸多著述中不断努力,将儒家修为的隐密逐步揭示出来,才使得世人有机会一睹儒家修为的真实面目。
《真元宝笈》中有“儒释道三家功法的同异”,内中说:
儒家的修持是望文而生义,“以文观法”,日三省吾身何成,养浩然之气遍于胸中,悟彻寰中数术,或“焚香默坐,抱膝长吟”。知书达理以易天下,上治国而下修身,齐家而知天命,亨尽天年,以达“齿牙吐慧艳于雪,肝胆照人清若秋”的境界。儒家在社会上的修持,除功名报国、清风理政、为人廉洁之外,退隐后则从卧薪尝胆以报夫差转入修身养性阶段。如“芒鞋同踏处,松径舞穷飙”的信游漫步,或是“坐望南山,以观行云”,察宇宙万物的生化之机;“泼墨春山皆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笔砚生涯及“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初悟人生,都是这阶段的行功内容。然则以妙得天命为之最。“终日身心清若水,笑用光明洗肺肠”。概而论之,儒家的修持行功,有多方面与释道两家相似,如儒家芒鞋同踏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近于道家的“服气餐霞”,采草木花真,树木精气等。儒家“笑用光明洗肺肠”的行持,则与佛家的“光明观法”同出一辙。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儒家在读书吟诗过程中,得到音律、声韵的振动,而使身心受益;开发潜能真慧。结合静观达理,使人聪智,则受其习。清刘熙载《艺概》中曾指出,“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此如易道有先天后天也。”“文要与元气相合,戒与尽气相寻。”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阅读文章时,字里行间的音节韵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丹青高手纯系静中悟出。如齐白石常以白纸悬于壁上,看出画来而后挥毫;指画家铁岭高其佩,梦中悟法传道,屈指一绝;潘天寿做画独居一室,以审其奥。就写字的妙处而言,王羲之曾说,书法一道玄妙之技也。简而叙之,儒家的修持之法,是习其道,不言其妙。
上面这一大段话可以说基本上概括出了儒家修为的面貌,多方面、分层次加以剖示,我们把它分开来看一下:
儒家的修持是望文而生义,“以文观法”,日三省吾身何成,养浩然之气遍于胸中,悟彻寰中数术,或“焚香默坐,抱膝长吟”。
修为分为文武两途,儒家的修为以文为其主要特点。在读书、写字、诗文书画当中,团敛自身的元气,培养体内的浩然正气。古人说,“元气存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元气饱满则元精、元神都将得到充实,锻炼和团敛,而文章又是以“神为主帅”,是儒家教化群生、造福社会的主要形式。不只是儒家,佛道两家也是借助此文阐道、明理、传脉和警喻世人。能够行世的文章,乃大神仙所为,此大神仙是修为者中的高乘上仙、仁贤大德。此行世的文章不是风行一时的流行之作,而是颠扑不破的千古真理,是光耀千古的指路明灯,是人天合一的产物,是“道之显者谓之文”。中华民族的行世的文章是很广博浩瀚的。如道学(黄老之学)、玄学(老、庄、易三玄)、儒学、经学(儒家经典)、理学(程朱理学)、佛学(显密二宗)、禅学等,虽然这些内容都有很浓重的儒释道三家的印记,但它确已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昌盛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五千年的文明昌盛还有不少的璀璨明珠,如“周之诗经,春秋之散文,战国之楚辞,汉之乐府赋,南北朝之《文心雕龙》,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儒家在这阶段的修为是比较漫长的,内容也是很庞杂的。
知书达理以易天下,上治国而下修身,齐家而知天命,亨尽天年,以达“齿牙吐慧艳于雪,肝胆照人清若秋”的境界。儒家在社会上的修持,除功名报国、清风理政、为人廉洁之外,退隐后则从卧薪尝胆以报夫差转入修身养性阶段。
这个阶段虽然多以外功示人,但却与内修紧密相连,属内外双修。
如“芒鞋同踏处,松径舞穷飙”的信游漫步,或是“坐望南山,以观行云”,察宇宙万物的生化之机;“泼墨春山皆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笔砚生涯及“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初悟人生,都是这阶段的行功内容。然则以妙得天命为之最。“终日身心清若水,笑用光明洗肺肠”。
在社会上退隐之后而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修为。因为外功早已完成,接着是内功的精进、归一修为阶段。“妙得天命为之最”,因为“天命之谓性”,而“妙得”说明了性命双修的难能可贵。
概而论之,儒家的修持行功,有多方面与释道两家相似,如儒家芒鞋同踏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近于道家的“服气餐霞”,采草木花真,树木精气等。儒家“笑用光明洗肺肠”的行持,则与佛家的“光明观法”同出一辙。
儒释道三家的修为相通之处。
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儒家在读书吟诗过程中,得到音律、声韵的振动,而使身心受益;开发潜能真慧。结合静观达理,使人聪智,则受其习。
这是儒家修为的独特之处,也是大儒宗风之习。
清刘熙载《艺概》中曾指出,“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此如易道有先天后天也。”“文要与元气相合,戒与尽气相寻。”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阅读文章时,字里行间的音节韵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丹青高手纯系静中悟出。
“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文要与元气相合”,明确地指明了“文”与丹道修炼的关系。“以文入道”、“以文见道”与“以武入道”和“以武演道”,这一文一武如同孪生姐妹一样同成为阴阳,而合为太极。关于音律之学,则是《声律真诠》的专修内容。
如齐白石常以白纸悬于壁上,看出画来而后挥毫;指画家铁岭高其佩,梦中悟法传道,屈指一绝;潘天寿做画独居一室,以审其奥。
中国传统的文人书画有着非常高深的内涵,而世人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是这方面的专修。
就写字的妙处而言,王羲之曾说,书法一道玄妙之技也。
关于书法一道之玄妙,是《翰墨缘》的专修。
简而叙之,儒家的修持之法,是习其道,不言其妙。
儒家的入世修为,不仅自利、利他,而且造福于整个社会,影响深远。世人虽然广受其益,却难以识别其中之妙。


再谈传统文化的本质
传统文化是以道成之的,丹经武学是一切传统文化的根。这样说是万物的本来面目吗?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传统,就是由古至今的一脉相承的传宗。
“文”的含意较多,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论述。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解释文说:“文,犹理也。”
汉•高?注《淮南子•天文训》: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慧孛。”
朱熹注《论语•子罕》: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谓。
古人的这些论述中包含有几种意思。
一、 文指文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慧孛。
二、 文指天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乡吾示之以地文。
文,犹理也。
三、 文指文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谓。
关于文字,文字乃天垂之象,文字的书写形成书法一道。唐•褚遂良在《笔髓论》中说,文字是“秉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这与人的“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有相通之处。因而文字也具有血源、脉络、神韵……而与人的血源、脉络相交通。这是汉字独有的独特面貌,在其它的所有文字中再也不可能找得到。所以古籍中记载仓颉氏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确属于“顺天呈象”,即“体用如一”、“体用兼全”之作为,是古之丹道家所留下,因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采,所以李兆生先生才有“以丹力入书”为宗旨而成《翰墨缘》一书。
关于天象,古人讲的天文与今时的天文学是有很大差别的。《黄帝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为能将天文所呈之象明辨清楚,而规范社会道德、个人行为与之相合,已经尽善尽美了。也就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也就是“顺天呈象”而至“人天合一”。那么“地文”、“犹理也”的含意呢?也就是“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而形成天文地理。此天文地理也是“顺天呈象”,“人天合一”之范畴。所以文指天象也是与道相合的,是以道成之的。
关于文章。“道之显者谓之文”,已明确说出了文章是用以阐道的,文章乃得道者之作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乃“顺天呈象”而化育天下,这也说出了文化的来历。《说文》中有“化,教行也。”《礼记•学记》中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由文化的来历和起源来看,是以道成之的。而传统的文化则是中华大地上几千年来的一贯宗旨。从这个观点来说,当今之时,对于文化或传统文化还是知之甚少的。
天文、地文、人文,这也是传统中颇具份量的概念,天、地、人称为三才,“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是传统中的一贯学识。天干、地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与人之生有着千丝万缕、复杂多变的牵扯关系。在《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中有古人的比较详尽的叙述。“天地君亲师”,是传统中历来必须所尊崇的五者,敬天礼地是不可违悖的礼法,而“君、亲、师”则都属于人文的范畴。虽则是人文,却又与天文、地文纠缠在一起而不可分割。
天文、地文、人文,三者构成了“人天合一”的全部内容,这是古之高仙大哲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也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在《循经太极拳与人天合一》中,我们知道,十二正经的循行流注是与地球的自转轨迹同步的,这是具体的“人天合一”的内容,但它却是最基本的内容,是“人天合一”的起步阶段。“人天合一”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层次分明的。更深切的内容需要有真修实炼的切实修为去一步步地感知和体认,同时还要切实掌握相关的传统学识。

礼经与成龙之路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礼教制度是等级森严,门类详列的,鲁迅先生曾批评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如果从周公时算起,封建礼教已经有了三千余年,到鲁迅那个时代已经是尾期了,更确切地说,是封真而后的没落时期了。
那么在这三千余年的时间里,传统中的礼仪教化是干什么的,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西游记》中,泾河老龙触犯天条,要被魏征监斩,因而求李世民救命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既与龙的传人有关,又与礼仪教化有关。
成龙之路是从万物阶段时起直至修成为纯阳之体,这其中的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并且还有不可违背的特殊规则。假如从六十四卦起,有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阴爻阳爻混杂。成为纯阳之体的过程是阴消阳长的过程,就是阴气消亡、阳气长大,阴消阳长也是逆则圣的修为标志。只有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都合于法度,没有丝毫偏差,则可逆升至八卦。同样的道理,阴消阳长继而逆为四象、两仪、太极,以至无极而达到纯阳之体。这个过程中的层次是十分分明的,不容混淆;各层次中各有分工责任,同样不容混淆。就如八卦、六十四卦各有特定的名称,象貌和特点。礼仪是什么?礼仪就是将整个社会化为一条成龙之路,而在路途上,要分辨明白,才能保证各层次各环节的艺业都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并合于法度,不出偏差。
整个社会艺业中,皇帝是最接近纯阳之体的,居于二仪或太极之位。皇帝的成就高低,是决定整个社会成就的关键。《史记》中曾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即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轩辕氏黄帝是得道成龙者,并带动数十人同时飞升。所以《道德经》中说:“侯王得一而为天下正。”君主之王若能保障自己的艺业,则整个天下艺业都会成就非凡。传统中又称心为君主之官,因而有“心正莫不正,君仁莫不仁”。皇帝称为“真龙天子”,这是由皇帝的社会修为的地位和责任所决定的。而臣子呢,居于皇帝修为层次的基石和保障,要随着皇帝的艺业修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换自己的艺业修为,以保障整个社会的修为成果。这就是泾河老龙说的“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的含意。在传统中,这叫做“君为臣纲”,并由此而产生了几千年的忠君思想。同样的道理,还有“夫为妇纲”、“父为子纲”,“三纲五常”等礼仪纲常就这样产生了。封建社会中,家庭细胞是整个社会中最基层的基石和起步之地,因而家庭的稳定尤为显得重要和突出,所以礼仪纲常中有关家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皇帝又被尊称为“陛下”,陛为阶梯或宫殿的台阶之意,即“自卑而可以登高者”,所谓“陛下”这一称呼也是有深刻含义的。所有这些封建礼仪保证了中华民族成龙之路的稳固和畅通,使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而别具华彩,也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所在。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礼仪之邦”之誉,现代人一般将之理解为人情往来,礼数周全。其实“礼仪之邦”的意义远不止此。所谓“礼仪之邦”,是说中华民族将成龙之路上的方方面面,乃至从头至尾的全部过程都辨别的精确而细致,丝毫不含糊,为“成龙”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和稳定的保障。
“来而不往非礼也”,讲的仅仅是礼尚往来吗?一来一往是一阴一阳,来而不往不能合于道,只有有来有往方成道。
孝经与水撞金轮
对父母、对长辈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由于儒家的倡导,使之成为千百年来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准则。儒家的修为特点是“习其道,不言其妙”,在行孝道的行为中包含有丹道的修行之理。这一点,我们都应该将之弄明白。
玉环桩中的“水撞金轮”是“肾水冲撞着肺,使肺调和百脉,宣合气血。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肾主水而肺主金,本来是金生水,可是此动作是子来顾母,‘水撞金轮’的作用,古人叫做‘太乙气化’。没有达到水撞金轮的迹象,不可能循行周天。”金生水是母生子是顺则凡,而水反生金属子反生母是逆则圣。“水撞金轮”即是丹经武学的特有内容,又是气脉循行周天的标准尺度。行孝道也同于此理,孝敬父母也是子来顾母,是子反生母,培植自己的生身根本,也是“逆则圣”的修为内容。这是儒家修为的典型特点,化顺则凡为逆则圣,在顺而用之的范畴之内行逆而体之的修为实质。虽然距离“体用如一”尚有一段距离,但已经具备了其雏形。
传统中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由历代的典型故事集成。第一个故事是“孝感动天”,讲的是虞舜的故事。因为行孝道属逆则圣,所以能够上达于天。
《西游记》中,孙悟空能够拜师于须菩提祖师,是得于一个樵子指引道路,而此樵子是行孝的君子。这样的描写有两重含义,一是行孝道是修为的引路者,背悖孝道者是谈不上逆则圣的修为的;二是此樵子虽然没有投师于须菩提祖师,但他也是一个修为者。投师于须菩提祖师是出世修为,行孝道是入世修为。虽然两者的形式不同、面貌有别,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相通的。所以此樵子与须菩提祖师相邻而居,也就是与孙悟空是比肩修行者。
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是传统中对中华民族的一种称谓,什么是龙的传人,龙又是什么呢?
龙出自《易经》中乾卦的卦辞与爻辞。乾卦有六阳爻。最下面的一爻为初九,依次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乾卦的卦辞和爻辞几乎都与龙有关。我们来看一下:“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从乾卦的卦辞和爻辞中可以看出,乾卦就是围绕龙而描述的。或者说乾卦中描述了龙的成长的全过程,即从“初九潜龙”至“九五龙腾”。
《易经》中各卦象主要由阴爻阳爻组成,而乾卦是六阳爻,阳爻代表的是阳气,乾卦是纯阳无阴,也就是一团阳气。如《易•文言》中说:“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易•象》也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这阳气从哪来呢?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动而生阳”,说明阳气是由太极生成,也就是由无极而生。而阳是最先生出的,此阳为元阳,乾卦辞中“元亨利贞”之“元”即是指此。“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在阳之后随之而生,此阴是元阴,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之“元”即是此。元阴元阳合而称之为元明,这也就是太乙元明功之含意。混元球是“元阴元阳育此体,太乙显化产真形”,说明了混元球与元阴元阳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说:“积阳成天,积阴为地”,天地即两仪,由无极太极而生,继而生成万物。生成万物后,阳气散在万物之中。八卦之中除乾坤两卦之外,其余六卦都含有阴爻阳爻;六十四卦的六十二卦也都是阴爻阳爻混杂。
那么如何成龙呢?就是从万物之地入手,积聚阳气,直至成纯阳之体,即乾卦而“飞龙在天”,这也就是“逆则圣”的修为之路。所谓龙的传人,就是沿着这条成龙之路而广为修持的中华民族,这才是龙的传人称谓的由来。
这样说,是不是笔者杜撰,龙的传人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吗?
“逆则圣”要从万物阶段起步,也就是“精气和神逐末反本”。无论八卦中的六卦还是六十四卦中的六十二卦,都含有阳爻,也就是龙阳之气散在万物之中。从哪里入手才是成龙之路呢?这一点古人早已说的明明白白,“坎中真阳水中金”,坎卦中的阳爻才是真阳,只有从此入手,才有可能步入成龙之路。是啊,天一生水,天之一为阳中之阳,此阳为真阳,它潜藏于坎水之中。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什么水中有龙,坎水中有龙,所以坎水为灵水,因为龙阳之气潜藏于中而成为灵根,此灵根是成仙成圣成佛之根,即“灵根孕育源流出”而“真仙上圣接踵而至”。
这“坎中真阳水中金”是修为者的入手之处,也就是成龙的入手之处。丹经武学中的金锋抖肘、金风吹脉、金气朝元、水撞金轮……都是典型的围绕“坎中真水水中金”而展开的功法;金龙三式、金龙八掌等更明确点明了“坎中真阳水中金”与成龙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成龙的修为是非常严谨苛刻的,容不得一丝半毫的含糊与差误。传统中有“鲤鱼跳龙门”之典故,或可对此有所启示。“鲤鱼跳龙门”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大禹治水至龙门山,山势险峻,高数十丈,石壁对峙,黄河之水从中流下,山高水急,险恶异常。每年季春之辰,江河之中大鲤鱼溯水而游,奔聚龙门山。在山崖前,奋力跳跃而起。上得龙门山者,即化龙飞去;上不去的只得降落下来,仍然为鱼,但已经有了暴鳃之记(额头上有火灼之印)。跳跃者颇众,跃上龙门者却寥寥无几。李白曾有诗句记叙此事:“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由于成龙修为的艰难与不易,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种种风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都是围绕成龙修为而展开的,只有中华民族有此修为,在其他的地方就很难找到了。由此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而有别于其他民族。


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用如一
性命双修的目的地是什么?叶落归根又归到哪里?丹道的答案是“人从哪里来,还要回到哪里去。”“人由天地而育”为性,“亦由父母所生”为命,人有性有命才能降生于人世。只有弄明白了“人从哪里来”,才有可能理想的解决“回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也就是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内容和道理。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也解释了“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都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而于丹解释的“生的道理”就是“快乐的活着”。
孔子说的“生”,同张三丰祖师说的:“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的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语言上有简有繁。而于丹却能把它仅仅理解为生存——活着。本来是饱含丰富的传统学识与睿智的人生哲理的智慧结晶,到了于丹那里,却变成了一碗淡而无味的白开水。
孔老夫子就是靠这清淡无味的白开水教化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吗?就是靠这清淡无味的白开水而称之圣人的吗?就是靠这清淡无味的白开水而成为在全世界都有影响的哲人的吗?这是不是有点太滑天下之大稽了,所以说于丹根本不懂传统文化。
性命双修的目的地——出生之地,传统中常将之称之为故里、故园、故乡、家乡……修为的过程就是返还故里的过程。能够返还故里,则标志着丹道已经成功而成仙成圣成佛了。
关于此返还故里,李兆生先生的著作中有多处批露。如:
故园月光朗,几趁返归航。
月圆西涉旧境颜,照彻大千印真经。《统元楼藏真丛典•序言》
奈何故国存真品,依然灵根演道经。《刀笔情射三两星》
故园月朗金气爽,天庭丹园神人布。《太乙元明灵真赋》
道妙神光明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金锋抖肘》功谱
故园西涉明月处,一轮真华放瑞形。《弥天架彩》功谱
金神神武定天铲,神真二字参故里。《少林老祖飞龙铲八十趟谱文》
唯吾通真守故居,渺渺仙机如良策。谁将道妙演至真,蟾光独是如明月。《老子三清大法•弦外之音》
故园法境隐洞天,一轮月魄照西川。《声律真诠•声律阴阳概论》
故园播疆,八万晶源饮琼江。
故园旧地,蟾光月夜期瑞芝。《声律真诠•真阳对韵(一)》
忍向玄天呼云侣,携我共返旧天合。《金霄仙馆诗真•西历1993年3月16日》
……
《西游记》中也有几段与返还故里相关的描写,我们来看一下:
第二十八回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贬回花果山,聚集众猴用飞沙走石击打上山猎猴者,书中有诗一首: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第三十六回,唐僧师徒解脱了平顶山莲花洞的魔难,唐僧说: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两段内容别有意趣,用了近二十味中草药名入诗,表达了唐僧对故里的依恋之情。有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
第三十六回末尾,师徒们月夜赏景,悟空说:“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日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日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
返还故里即丹道成功,也就是逆而体之已经完成,返还归于太虚而合于道。那么得道者又是怎样的风采呢?葛洪说:“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张三丰祖师说:“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史中,得道者不在少数,而就是这些得道者们,缔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独具风采的传统文化,造就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面貌。
丹道家们也有“用”,但此“用”已不再是“顺而用之”了,而是与“体”完全相合的,传统中称之为“体用如一”,“体用兼全”或“顺天呈象”。
周潜川先生说:“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原来包括两个目的,所谓‘自利’与‘利他’,自利用练功方法,以‘祛病延年,长生久视’为宗;利他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摘自《动功的好处》,收录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修为中有内功、外功之别。自利是内功,利他是外功,外功又称为功德,只有内功外功都没有一丝缺欠,才是“功德圆满”。李兆生先生在《以道成医篇》中说:“历代医家名贤大哲,莫不是修真的贤者。学识之为,以神气为上。学书通于学仙,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医之所为多是习其道而不言其妙。分析过去的悠悠岁月,修真事仙是自身的自持自修。为医弘恻隐慈悲善念,是修真学仙中‘利他’原则下产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古人曾喻之为‘三千功德’。所以济世渡人,弘传医术,广积阴德,是天下修真者之仰敬的风范。”
传统中常有一些神奇的故事,有些高真大哲时常救助苦难于人世,可是这些人又常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修外功时,人们可能会有所闻,而修内功时一般要避尘离世,所以世人难寻其踪迹。
法轮功也讲“圆满”,却是教唆人们以各种反常的行为干扰社会秩序。这些人既没有内功的修为,又不知“三千功德”为何,哪来的圆满呢?
由于封真五百年,岁月的风烟使得今天的人们很难辨识传统文化的真实面目,由此而产生了不少似是而非、以讹传讹……愚昧或骗术蒙骗世人。如果我们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有人上当受骗了。
丹道家的“体用如一”、“体用兼全”或“顺天呈象”都有哪些作为呢?
以道成医——传统中的中医药学皆是以道成之的,当代有周潜川先生的楷范和李兆生先生治疗聋哑的实践。
以道成庖——《庖丁解牛》中所揭示的风采。
以道成方——葛洪为代表的古圣贤的作为。
以道成饵,以道成食——孙思邈的作为。
李兆生先生的《翰墨缘》是“以丹力入书”,《真元宝笈》是“以丹力入剑”。
如果能够理解“体用如一”、“体用兼全”或“顺天呈象”中包含的意义,我们就会明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都是以道成之的。或者说,五千年的文明昌盛,都是历史上丹道有成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我们知道,丹经武学是中医药学的根,其实,丹经武学是一切传统文化的根,要继承传统文化,丹经武学是一条最简便又少出偏差的道路。这是李兆生先生对当代社会的伟大贡献,也是“明——九脉合真•一脉真谕”造就的今天社会的法脉传承。
性命双修与以武入道
逆则圣的修为包括性与命的修为,性是先天真性,命是后天色身;先天真性是主人,后天色身是屋舍。吕洞宾祖师说:“只修祖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命,不修性,到头终是一场空。”性和命必须同修,缺一不可。
性命双修从哪入手呢?从“修墙补屋”开始,这也是吕洞宾祖师提出来的。“修墙补屋”是命功,要先把房子修补好,使主人能够安居其中。如果屋舍破败,主人也就岌岌可危了。“修墙补屋”虽然是命功,但并没有与性功完全分开。
小炼形是“修墙补屋”的主要功法之一。我们来看看“金锋抖肘”中相关的内容:
“预备式取象于天心地轴的阴阳平衡,放松入境后,阴阳气机的自然循行,取决于外形的姿态。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气血神意构成了一阴一阳的太极整体。”
在预备式中已经很明白地交代清楚了性命双修的内容。“外形的姿态”与“内在的气血神意”为一阴一阳,外形的姿态为命功,属阴,气血神意为性功,属阳。性命双修也是“一阴一阳之为道”。
“金锋抖肘”之文接下来还说:“目光平视前方,使心火自然下降,肾水升润瞳仁;内外神光的合一内守,正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在神意上可以体会到内外如一,水火既济的状态。”这段内容讲的就更加精细而明确了。“内外神光”——神光又分内外,即阴阳;外示安逸为外为阴,内固精神为内为阳。性命双修的内容已经浑然如一,精微而高渺了。
由此联想到“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谱文中的“平送眉目降肝火”之句,同样也达到了如此精微而高渺的境界。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内脉循经是由动作的精准合于气脉的循行法度来保证的,这属于命功,但同时也含有丰富的性功的内容。如谱文中:太极拳法意相连;守定中宫无极式,无形无象养真元;神意相合参动静,无极生在太极前;阴阳未判真种出,意催身姿动静闲;两掌下落收招势,合神会脉敛真元;全体大用意为主;神意相合全武道;行拳凝神开文武;以神推脉期天然;感而遂通精斯道;精意揣摩见真诠;前取诸法参古意;展卷操拳会古意;……而《太极拳经》中说的更明白:“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因为丹经武学中有着如此丰富的性命双修的内涵,所以“以武入道”也成为丹经武学的鲜明特色,它要比古人的静坐丹法高明多少倍。以武入道既入手简易有少出偏差,在武功修为的同时完成丹道修炼,将修为的路程大大缩短了。
入世修为——儒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顺则凡,逆则圣、顺而用之,逆而体之——这一顺一逆、一用一体,真有些水火不相容,犹如位于同一原点的数轴上的正数负数一样,方向完全相反,相背而驰;或者说一个是顺水而下,一个是逆流而上。
顺水而下,不需费力,很自在、舒服、惬意,并可浏览沿途风光;但却是散失元气,犹如一叶浮萍,不明方向,莫之所终。逆流而上则需要付出努力、花费心血,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在这种毅力和坚持当中,补充、增长、积聚元气,不断充实自己,直至叶落归根。
逆则圣的修为是理想的境界,可是它却与实际生活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入如果能够既不脱离生活实际,同时又可以行逆则圣之修为,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实现心中的理想,并更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和社会,这种难能可贵的将两者不着痕迹地化合统一一个整体的非凡作为,就是儒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入世修为。
入世修为,就是不脱离生活,立足于现实生活,而行逆则圣之修为。儒家的修为有文字、礼仪、教化……。这些内容造就了五千年之中华文明,也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主要内容。
传统中还讲“道化贤良释化愚”,是说道佛两家度化世人各有侧重点。道家多是度化贤良之士,传统中好多帝王之师都出自道家。比如诸葛亮是道者;李淳风、袁天罡为李世民预测天下而作《推背图》;刘伯温为朱元璋预测天下留有《烧饼歌》。其实宋朝还有《冬灵草》;元朝有《丘处机雪天应聘图》。清朝没有,因为清朝已是封真之后,宗风脉传早已隐迹于地下。若再往远里说,姜子牙是道者,广成子传授给轩辕氏黄帝“十六字真言”;黄帝战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印、剑、令;《神仙传》中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在下皇时是金阙帝君,在伏羲时是郁华子,在神农时是九灵子,在黄帝时是广成子,在尧时是务成子,在舜时是尹寿子,在夏禹时是真行子……《神仙传》是葛洪所作。可是葛洪的这种说法真教人如坠五里云中,不知所云为何。但是假如真如葛洪所说,则传统中的三皇五帝的辉煌盛世都与道家扯上了关系。
“释化愚”是说佛家慈悲广大,不论是什么人,只要一声“阿弥陀佛”就可以解脱了;就是作恶之人,只要肯回心转意,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儒家则是“有教无类”,不论是上、中、下,各个层次的人都在教化之内。通过文化教育,通过礼仪纲常,通过道德规范……而使人人都步入“逆则圣”之途,并使整个社会都呈现协调、和睦而欣欣向荣,“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而文人三绝的诗、书、画则是大儒宗风的高乘修为。
随着历史的向前进展,入世修为也为佛道两家所用。少林初祖达摩,以衣钵传宗,至六祖慧能时,得嘱“衣止汝耳”,即衣钵没有再往下传。衣钵不传,但佛法并未不传,是教内不传,而在“教外别传”。这“教外别传”标志着佛家也步入了入世修为。张三丰祖师创宗武当派,是“以武来挡天下求道者”,所以名武当。武当山原为太和山,由张三丰祖师改名为武当。至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使武林力量遭受了一场浩劫,几乎连武林的种子都要灭绝了。这时铁松子祖师提出“跳出三界,不问尘事,守吾真元”的精辟方针,抢救了一些濒临灭绝的武林秘技,吸收了很多新鲜血液,开创了“武当铁松别派”,并北上长白山而留下武当血脉。至此,道家也步入了入世修为。
1643年,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并几经辗转于武当山界,致使武当山遭官兵炮击,这已是后话了。
《修真图》中有这样一句话:“儒释与道同源异流,精气和神逐末返本。”是说儒释道三家的修为虽面貌不同,手法各别,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是以精气神的返还而至成仙成圣成佛。历史上吕洞宾是“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而创“天龙神剑”和“龙行大草”;关亨九先生讲,武当太乙神剑门有字拳,练字即是练功,写字也是练武,笔剑合人。练功时以笔带剑,应敌时用剑写字……因为有儒家的入世修为,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风采更显意气飞扬,多姿多彩。
循经太极拳与减肥的误区
武功修习必定会饭量增加,饭量增加了,未免要与当今社会的以瘦为美、魔鬼身材……风气相冲突。风行社会的减肥大潮与武功修为有没有什么特定的关系,又该如何看待这其间产生的矛盾呢?
武功修为是丹经武学的主要修为,也是基础修为。没有坚实的武功修为基础,就谈不上丹经武学。丹经武学需要大运动量的武功修习,不怕练得多,就怕练得少。有好多人在春秋时分练功时也是大汗淋漓,衣服全部湿透,若是用手拧紧,水会哗哗流下。随着大运动量的修为,饭量也必定会大增。曾有人每天除睡觉和一些不可能的情况外,嘴里是一刻不停的在吃东西。还有的人一顿饭除酒、水、菜蔬之外,还要吃掉十余斤米的饭食。看这些人的吃饭,那是很违反常规的。吃的饭如何消化,有那么大的胃容量容纳这些水谷饮食吗……其实这些不需我们操心,凡是有真功实修者,大都经过这种超常规的修为阶段。只有这种超常规的刻苦修为,才会产生超常规的功夫。定元桩的修为,可以加大元气的压力而产生非凡的力量。其实除定元桩之外,丹经武学中的功法大都具有加强元气压力的功能,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元气的压力加大了,则炼精化气的过程被缩短了,同样的,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为过程也相应缩短了。因而,超常的饭量也就产生了超常的功能,只有这样才会有真功夫,万夫不当之勇的功夫就是如此产生的。
这种超常之态是比较理想的修为成果,可是一般人达不到。那么又如何看待饭量增加与减肥之间的矛盾呢?《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P27页有这样的一段话:“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气血来推动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则行。所以说循经太极拳的操修第一步是要把气色转过来,第二要发福。首先要身体健壮,因只有气血充盈身体才可以胖起来,‘财大气粗’可比喻修真中对气血充盈的描述。当运动量达到一定水准以后,敛气修脉能使你身体中的阴阳气脉像天平一样准,从而脾胃消化能力特别强,甚至肠胃功能超越了常人。人的身心改变了,精神、体魄改变了,才能气血充盈、食欲旺盛。”原来胖起来是修为中要先达到的目标之一,这是身体健壮的标志。那么减肥减掉的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说,现在社会上的一切减肥手段和手法,减掉的是体内的气血,更明白的说,减掉的是健康。
武功修为也可以使人秀气苗条,那是在“胖起来”之后的继续修为。敛气修脉是将元气收敛于脉道之中,不使之外游。继续修为还要收敛入骨,就是要将元气收敛、聚集、压缩于体内,从外形上看,人就很瘦了。这阶段,就是要靠大运动量的武功修为,多出汗,通过出汗,将体内的杂质、废料等消耗排泄掉,才有如此效果,这被形象的比喻为“洗汗水澡”。只有丹经武学有此效果,使人健壮的同时达到身体轻灵清瘦。除丹经武学之外的一切的出汗之法都不在此列。
关亨九先生曾解嘲地说,自己“瘦的像饿狼,走起路来像病夫”。丹经武学的修为要使人经过几胖几瘦,“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胖一瘦是必须要有的修为过程,在胖瘦的反复修炼中,能达到“瘦的像饿狼”;那功夫已经是很精深的了。胖瘦的反复修炼过程,也是“逆则圣”必须要有的过程,它需要有较强的内力功夫和内修内练,这样在外人看来,就有可能“走起路来像病夫”。按阴阳对立互根的道理,有时外部的形象与内在的修为是相对立的。
循经太极拳与中庸之道
太极拳又称十三式,即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棚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八卦,进退顾盼定为五行。虽然张三丰祖师和王宗岳都如是说,但世人并不知道这其中还有宗传之隐。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有这样的内容:
然十三式中进退按太极之论,当为一法也,顾盼一法也,此仅余存十一式而何?夫另见二法隐于修真,不肯轻授而言,此后二诀之势,乃“中”“守”二字,“中”乃求意追涉于太极本始,不弃不离,“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距”,孙过庭“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乃见于诸法行功之境地,均以不成熟至成熟之过程,合平正与险绝融为一体,方是功纯炉火,更为中庸之道。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刚不柔,不放不纵,不擒不随,不上不下,乃为中也。当然于修真之畴另有别隐;“守”字是对敌之拒,守我本真,不激不厉,发乎旨,本乎心。守住自己门户,闭住他人手脚,而修真更见隐奥,恕不直言。
如此说来,十三式乃棚捋挤按採挒肘靠顾盼定中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而决定的。这传承有别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独有特点。传统传承中,视其基础高低而传承层次有别。这不是古人吝啬,而是因为层次未达者无能掌握更高的学识,不能把握修持法度,势必要造成混乱而至不可收拾之后果。这传承有别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门派中最高学识必传于掌门,非掌门者其学识不会高于掌门。传统传承分为泛传、普传、宗传、脉传、嫡传等。李兆生先生乃“明•九脉合真,一脉真谕”之嫡传,不仅是当代中国文人翰墨大师,而且是中国丹道武学之泰斗,文宗武传都达至极。
李兆生先生揭示的是宗传之隐。太极拳是有十三式,这是不错的,但这其中有社会泛传与脉学宗传之别。社会泛传是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而脉学宗传是棚捋挤按采挒肘靠顾盼定中守。
关于传承有别,人们并不陌生。历史上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的单传密授之后,马上辞山远遁,躲离众僧,潜踪隐迹,独修秘炼十余载;《西游记》中孙悟空得须菩提祖师之传,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此间更无六耳”,没有第三者在场,悟空才能“得传大品天仙诀”。由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因而形成了不少的隐语、隐事、隐史、隐传……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
我们再来看看这脉传宗风十三式,其中关于“中”字这一段:
“中”乃求意追涉于太极本始,不弃不离,“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距”,孙过庭“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乃见于诸法行功之境地,均以不成熟至成熟之过程,合平正与险绝融为一体,方是功纯炉火,更为中庸之道。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刚不柔,不放不纵,不擒不随,不上不下,乃为中也。
原来此“中”乃中庸之道,太极拳与中庸之道竟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并且还是十三式之一,尤其是作为一种隐秘而数百年不现,这中庸之道真是非同小可。
李兆生先生这样说能符合太极拳的本意吗?我们来看看太极拳经典中的内容。
《太极拳经》中言:“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无过不及、不偏不倚”,这正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内容。
原来循经太极拳就是中庸之道的实际体现。其实太极拳经典中早就讲得明明白白,只是现在有些练太极拳的人连太极拳经典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人虽然知道,却因为文化修养的欠缺,而无法领会其中的深邃之理。
中庸之道不仅体现于循经太极拳中,传统武学也是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武学也必须合于中庸之道。
在《循经太极拳与“发于腿”》一文中,我们知道“太乙元明功”的“两脚平站”,是为了保证三阴气脉和三阳气脉同时循注,不偏不倚,取其半阴半阳之势。
而在“金锋抖肘”中讲解的更加详细,“外形的直立,掌握了前后的中正;两足与肩同宽,体现了上下的平衡中定;两足平行,两臂松沉,是阴阳气脉的不偏;目光平视前方,使心火自然下降,肾水升润瞳仁;内外神光的合一内守,正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在神意上可以体会到内外如一,水火既济的状态。”为什么要有这么细致周到的准则呢?那是因为金锋抖肘“预备式取象于天心地轴的阴阳平衡,放松入境后,阴阳气机的自然循行,取决于外形的姿态。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气血神意构成了一阴一阳的太极整体。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是身体,两足之重力失去衡均之势而为偏执之形,‘阳有象而阴皆形’”。原来在“金锋抖肘”的这动作简单的“预备式”中竟然有如此细致的各个方面的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
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呢?中庸之道是一个还是有多个?在“玉环桩”的“玄关一窍”中讲“散为百脉支流,合为玄关一窍”,中庸之道也同于玄关一窍。百脉支流中有中庸之道,玄关一窍中也有中庸之道。只有百脉支流都合于中庸之道,才能在玄关一窍之处也合于中庸之道。
循经太极拳中“脚踩平行,阴阳得位”是在行功或走桩中的中庸之道,它保证了足三阴足三阳气脉的平衡。同样的道理,手三阴手三阳气脉也必须保证平衡,这体现在手臂的动作上。如手臂抬起时,要求肩、肘、腕(或手)三者在同一个平面上,也就是三者与地面等距。若高抬则三阳气脉受阻;若下压则三阴气脉受阻。只有抬平,才能保证手三阴手三阳气脉的平衡循注。我们从诸谱文中可以看到其具体的要求。如:
起式:前抬两臂吊腕平。
野马分鬃:左手托球右肘横、左转身姿横左肘、球掩横肘肘齐肩、托掌前棚齐胸间、势藏挤撞平肘肩、托掌上映金肘横。
揽雀尾:上合右手平肩肘、前棚左手齐肩胸、右横金肘抱球圆。
玉女穿梭:虎步左肘平肩封、右抱球持右肘横。
除了手足阴阳气脉以外,还有其它的方面。如预备式中“守定中宫无极势”,这是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血神意方面的中庸之道。
太极起手式“平身降气抖神威”,“老祖断凳”这一式要“平身降气”,这样保证了天心地轴的阴阳平衡。
白鹤亮翅中“正展身姿神气升”,“正展身姿”同样保证了天心地轴的阴阳平衡。
手挥琵琶中“平送眉目降肝火”,这同于金锋抖肘中“目光平视前方,使心火自然下降,肾水升润瞳仁;内外神光的合一内守,正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在神意上可以体会到内外如一,水火既济的状态。”这是目光与神意方面的中庸之道。
“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在太极拳中的体现是比较复杂多样的。
再接着看《太极拳经》的内容,“忽隐忽现”又指的是什么呢?玉环桩在“二仪呈象”之式后接着是“隐现虚灵”,在“二仪呈象”时可使气机无论是左进右出,还是右进左出都能顺遂通达。“隐现虚灵”的动作是刚一向前,又马上向后,不知道是向前还是向后,或者说是忽前忽后。在这忽前忽后的动作之中,可使气机在体内鼓荡,达到虚灵。玉环桩的动作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这些动作可使气机在体内八方迴荡。所谓八方迴荡,就是合于八卦而神意守定中宫。八方迴荡就是在八个方位都不偏不倚,平衡无虞,才有如此效果。《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现在人练太极拳只能看到外部动作的松软,而对气机的轻灵却一无所知,外部松软和气机轻灵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与金锋抖肘中的内容是一样的。
“立如平准”这是指天心地轴要像铅垂线一样正直,而前后、左右、上下的阴阳气脉也会达到平衡中正,就是放到天平上也不差分毫。
“活似车轮”,同于“忽隐忽现”。气机八方迴荡,合于八卦。而八宫卦中又含64卦、384爻。“八方迴荡”的精微层次可使64卦、384爻都得到振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无一遗漏并且都平衡等效。无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都是圆形,这“活似车轮”,虽然仅仅四个字,就将此中之精髓概括的精深明透。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同于“立如平准”。就是天心地轴正直而神意合于中宫。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就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我们再来看看《太极拳论》中的内容: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总需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尤须贯力,气宜鼓荡……毋使有断续处……总需完整一气”,这是讲的由无极至万物的一气流行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这是玉环桩中由“二仪呈象”到“隐现虚灵”,太极拳也同于此理。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这里明确指出“忽隐忽现”、“活似车轮”即中庸之道,并且明确指出它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神意内敛”即“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就是“全凭心意练功夫”(《太极拳经》语)。
中国人有很重的故土观念,如“叶落归根”,是说通常远离故土在外奔波的人们都希望在年老之时或百年之后能回归故里。近些年来有好多海外华人回到大陆认祖归宗,有的续上家谱,将自己的家族血缘脉络理顺清楚。而对于有一些不知家乡父母的孤儿,或不通音信的在外流浪者,或失踪的人,人们难免要伤感惆怅,这些人就像失去根基的浮萍,无所依附。
这种“叶落归根”的情怀和观念,世人都能够理解和认同。这是社会上的通常之理。在丹经武学中,这“叶落归根”还有更深邃的涵义和道理。丹经中“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之问,这也是立志修为者通达修炼之理的必须解答的一个课题。“未生我时”属于先天无极太虚之时;“生我之时”属于后天太素生形、太极演象阶段了。也就是“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中所揭示的道理。换句话说,丹经武学应该解决“人从哪里来,又该到哪里去”这一问题。
人从哪里来的呢?《张三丰全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儿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人从哪里来,还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其中包含有如此深邃之道理和玄妙之处。
“人由父母所生”,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可是其他的那些道理就不容易弄明白了。
传统中认为,人的生命由先天和后天两部分组成。先天是自然所给的一点灵气,后天是父精母血造就的血肉之躯。先天为性,后天为命,由此而引出性命双修之理。
对后天之命,人们还很熟悉的,从生到死大多要经过几十年的光阴。
而对先天之性,由于其看不见、摸不着则很难捉摸,所以世人所知甚少。先天之性从虚空中来,是生命的基础,有此先天之性,才有人的生命。此先天的一点灵气,又称为先天灵根。俗说:“人为万物之灵,”此灵即指先天灵根,又称先天一气、先天元气、混元一气、祖气、先天肾水等。
那么这先天之性又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八仙中的铁拐李的一段故事:铁拐李的元神(元神即先天之性)出游赴华山老君之约,嘱徒若七日不回,可将“尸体”火化。第六日,徒因母病急归,只得提前化之。以至铁拐李元神无所归属,“只得附以饿殍之尸而起,故其形跛恶耳。”
哪咤的故事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都有讲述。哪吒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哪吒才得了性命。
《西游记》中描写唐僧的几段文字我们来看一看。唐僧出生之时,南极仙翁于梦中告诉其母:“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于你。”李世民建水陆大会道场选得有德行的高僧即唐僧:“灵通本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转托尘凡苦受磨。”观音菩萨和木吒在长街货卖袈裟和锡杖时,审得高僧“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五庄观镇元子说唐僧:“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取经成功,如来佛升唐僧为旃檀功德佛时说:“圣僧,你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西游记》中还有几段描写,也与此类似。猪八戒是“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替李世民进瓜果给十代阎罗的刘全,其妻李翠连归阴日久,尸首无存,只得借御妹李玉英尸首还魂。
这先天之性确是产生生命的基础,无此先天之性,也就没有人的生命可言。所以人首先是由“天地所育”,《中庸》中言“天命之为性”,即是指此。孙悟空为石猴,此石猴“无父母而父天母地产于石卵”(参见《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所以书中说“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而被称为灵根,此灵根也就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根。
“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这里面含有非常深厚的传统基础学识及深邃之理,《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二)有与此相关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这句话的含义。
人的生命含有如此深奥的复杂之理,联想到当今的科学技术。时至今日,世界上已出现几例克隆之“人”,也有了人造的转基因“人类”。克隆人和转基因人都是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这样的“人类”能够具备“由天地而育,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吗?能成为“万物之灵根”吗?有舆论将之斥为魔怪,此说是不是切中了其要害呢?
话题扯远了,仍然回到性功修为上来。性功修为就是心性的修为。《西游记》第一回题目说 “心性修持大道生”,儒释道三家是“存心养性”、“明心见性”、“修心炼性”,这些内容都是丹道修炼中的重要内容。
《张三丰全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儿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这段话说明了“顺则凡”与“逆则圣”的不同面貌。“顺则凡”是正常的人生生活和社会活动,而“逆则圣”则是修仙成圣之路。
这“顺则凡”与“逆则圣”真有些格格不入,是乎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两者在本质上确有这样的实质差别。所以历史上佛道两家有出世修为,就是远避尘世,遁入深山或庙堂观宇而专事修炼。
出世修为有很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世修为的成果是世人皆知、有目共睹的,这确是一条比较理想的修为之路。没有尘世的喧闹,没有俗事的干扰,为修为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人在山上曰仙,这是对“仙”字的通俗解释。人在山上是怎样一种状态呢?中国现有人口13亿之多,而在古代,人口是非常稀少的。从远古缓慢的增长到乾隆初年才达到两亿人口,但是古时中国的地理版图要比现在大很多。这样稀少的人口,交通条件又非常闭塞落后,即是在平原沃土,也不乏人迹罕至之地,更何况是在山上,那可真的是与世隔绝,没有任何干扰了。就是想找一点干扰,恐怕都是不可能的。
不仅是佛道两家,在上古时期,出世修为也是一种风气。如“洗耳污牛”之典故,讲的是巢父与许由的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巢父饮牛犊于下游,说:“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求闻其名誉,污吾犊口!”故牵牛至上流而饮之。从此以后许由再也不将自己的名字告诉别人了。
《黄庭经》中说:“隐景藏形与世殊,含气养精口如朱。带执性命守虚无,明入上清死箓除,三神之乐由隐居。”这段内容我们一句一句来看看它的意思。
隐景藏形与世殊:丹道家的内视景色与作为形骸与世不同,但不能炫耀于世,应脱世离俗,潜心烹炼。《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松树,须菩提祖师说:“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必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在观音院,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与人斗富,唐僧说:“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陨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这两段内容可以说是对“隐景藏形与世殊”的解释。
含气养精口如朱:节保精气,敛养元精神气,可使人容颜如玉、唇口如朱,即长生可得。关亨九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虽年界九十,仍唇如涂朱。
带执性命守虚无:性与命同修,或说性命双修并守其虚无之真境。虚无不是没有,空中有灵有物为真空,空中无物无灵为顽空。《西游记》中说:“打破顽空须悟空。”
明入上清死箓除:明入上清就是悟空说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和“久住人天之内”;死箓除就是孙悟空大闹幽冥地府,强消死籍。
三神之乐由隐居:三神指上中下三丹田之神,或指元精元气元神三者;而心神隐居则可以使全体上下内外诸元神,安乐而不妄动。
《西游记》中有一段描写也与此类似,在第四十回,悟空收伏了钟南山全真道士,乌鸡国国王得以还朝,国王要让位给孙悟空。悟空说:“老孙若肯要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
上古之时有壤父之歌,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
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德何有于我哉?”
出世修为与“逆则圣”有如此深远的渊源,“逆则圣”之学问是太高深广博了。而要掌握“逆则圣”之学识必须要付出超过常人多少倍的努力和修为。
张三丰祖师提到的“体生身之道”和“顺而用之”,简言之即“体用”,这也是修为中很具分量的概念。
吕洞宾著有《金丹心法》,其中有这样一段:“培后补先是固精养气凝神,体用兼全,三才各得”;《太极拳经》中也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体用到底是什么呢?
体是内在的根本,用是外在的表现。按阴阳对立互根的规律,体是阴阳鱼太极图中的鱼眼,而用则是鱼身。
“顺而用之”即由体致用,也就是无极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至万物,“顺而用之”是先天一气逐渐耗散的过程,直至消耗殆尽,生命消亡。
“逆而用之”是相对“顺而用之”而言。对修为者来说,应该说的更直白专业一些。“逆而用之”应该是“逆而体之”,就是逆“顺而用之”而返还,从万物逆推至八卦四象两仪太极直至无极,由用而返体。也就是吕洞宾说的“还精于生精之所,还气于生气之所,还神于生神之所,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也。”《修真图》中有一句“精气和神逐末反本”,说的就是沿着“至道在微”这条脉络而溯“知其原”,然后由微返道,也就是“逆而体之”。“逆而体之”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同时也是至高至真的修为过程,不仅不能使先天元气耗散,而且要使之逐渐充实、聚敛、凝聚而产生非凡的力量而返还归于太虚。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很明确的指出,循经太极拳的武修方面“宣化肝脾,增进饮食,强健身体,再造精神”,是循经太极拳修炼之根本。这“再造精神”,可以使人的身心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无论是生命质量还是身体素质都会产生质的变化,也就可以再造人生。
“再造精神”是比较理想修为成果,也是修为的阶段目标之一,同时它还是限期取证的具体体现。在“再造精神”的过程中,也包含有非常细致精微的内容和道理,也就是循经太极拳本身存在有很多不同的修为层次,应该将每一步每一环都弄清楚。
“再造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逆则圣”的力量,能够使元气返还至混元太虚的阶段,而这种不同凡响的力量的获得,定元桩的修为功效是最显著的;元气能够返还,需要元气得到高质量的运化、宣合以及一丝不苟的循经流注,这是漫长的、多方面的修为过程。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定元桩、武式玉环桩、还有九龙环和飞鸣图等各功法都是这阶段的修为内容,它们都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的内容。要运化宣合气血就要有充足的元气,元气不足也就谈不上运化宣合,这需要有采气的专修,而太乙元明功的采气效果最明显。
太乙元明功也是专修功,所谓元明即元阴元阳,而元阴元阳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元明功的层次是非常高的。李兆生先生曾说过:“元明功没有15年以上的专修基础,是不能言其玄奥的。”《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一书是阐释元明功内涵的专著,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可是元明功又是年老体衰者“修墙补屋”的首选功法,往往被人看作不起眼而忽视,其实这正显示出元明功的“深浅同真”的高深层次。
元明功采气的效果很突出,可是采气又要求气脉通畅,若有阻滞,气不能进来,这需要有小练形的修炼基础。
修炼真的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它要比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进度安排严谨的多,若其中某一环脱节,就会影响修为的效果而拖后腿。能合其法度,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修炼不得其法,则将会事倍而功半。
但是李兆生先生亲授或李兆生先生指定的教学安排为什么可以打乱次序呢?那是李兆生先生用自己的修为成果来帮助求学修为者。虽然次序可以打乱,但是求学者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为缺欠的内容补充上,将曾经得到的帮助转化为自己的修为成果。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炼补充,那有可能曾经得到的帮助就要可能会流失掉。只有自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成果才不会轻易丢失。
李兆生先生在授课时曾反复强调,在学习班上学习的功法只是给大家引个路子,先把这条路弄明白了,回去以后要变本加厉的将学到的功法勤加修炼、多下苦功,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巩固住。
修炼可以速效,有些身体疾病,有些素质不足,通过修炼可限期取证,很快得到改善。但是修炼不能速成,每一环每一扣都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修为努力,才有可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同样往复循环,无有穷尽,也就是《医宗金鉴》中“木土水火金克制”。
五行中相克关系又称为夫妻关系,即克我者为夫,我克者为妻。如金克木,则金为木夫,木为金妻。
李时珍说:“金乃西方之行,性能制木,故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这是相克关系在医疗中的具体应用,因为惊、痫、风热、肝、胆都属木,而金克木,这样就可以用属金之物类去克制木性,属木之病症自可祛除。
“五行生万物”,万物都不能背离于五行中的这种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但时常却被人们忽略了,也就是葛洪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生葱蘸大酱是北方人喜爱的一道菜,但有好多人在吃生葱时拒绝水洗。水生木,葱属木,水洗之后又促使了生葱的继续生长过程,而失去了原有的天然风味。
金克木,传统中有竹刀切菜,不用金属刀具也是为了保持菜蔬的天然风味,还有用手撕菜也是如此。
五行的不及、太过与人生健康关系密切,并与生克关系纠缠在一起而更具复杂性。
肝属木,肝虚即不及,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或不能根除,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肝腹水和一部分高血压都是由肝虚导致的后果;木生火,若肝气过盛即太过,肝火旺盛,容易生气发怒。生气上火可诱发出多种疾病,这以是熟知的常识了。木又克土,脾胃属土,肝有病的人脾胃都弱,饮食中的禁忌和无奈也较多。


不神之神为真神——黄老之学与阴阳对立互根(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等是人心为用,让识神主事,其所见、所闻、所得等均囿于假象之中,对于真象无从知晓,所以才会目盲、耳聋、口爽……
《西游记》二十六回中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行至瀛洲海岛求药医树,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假象的世界很渺小,让人闭塞;可是人们却在此中下了很多工夫,作了太多的文章。下的功夫越大,背离真象就越遥远。所谓修为就是要关闭识神,启动元神。识神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色声香味触法也属此六识。《西游记》中说:“六识祛降丹自成”,祛褪六贼至六根清净,这就是具体的修为。若能到达“六根呈慧日”,那则是非常理想的境界了。
老庄之道是承继于黄老之学的。现代人曾经批评老子、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没落的。因为要关闭识神、摒弃假象,所以对“世人罔究壶中景”之为大多持否定或鞭笞的态度。世人不知有元神一物,更对“象外春光亿万年”无所知识,只看到关闭识神、摒弃假象的一面,而不知还有启用元神、探究真象的一面。《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关闭识神,“真气从之”是启用元神后的修为成果。不能只看到“恬淡虚无”,而把“真气从之”遗忘掉。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庄子》中的有关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是识神为用;浑沌“独无有”,是“人心灭而道心生”,是元神为用。凿七窍是开启识神,是人心生而道心退,元神也只能隐藏不现,只有死去了即“道隐无名”。
关闭识神,启动元神是最积极、最拼搏、最奋进的人生作为。“毫发差殊不结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丹道修为、元神修炼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失误与偏差的,这其中之消息,只有过来人才能体味明白。
不神之神为真神——黄老之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鱼之太极图揭示了阴阳对立互根的本质,传统学识是刨根问底之学,也就是不被白(黑)鱼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而是在它的对立面黑(白)鱼中寻求其根,即白(黑)鱼眼中之消息。
“视之不见名曰夷”,看得见的东西只是假象,真象在“视之不见”的根中,也就是“夷”或“大象无形”,传统中称之为“不色之色为真色”。
“听之不闻名曰希”,同样听得见的东西只是假象,真象在“听之不闻”的根中,也就是“希”或“大音希声”,传统中称之为“不音之音为真音”。
“搏之不得名曰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危险的,所以是假心;道心是微渺的,虽然道心是“道隐无名”,但却是真心。又“心藏神”,假心所藏之神是识神,为假神;道心所藏之神是元神,为真神。传统中说:“不神之神为真神”,此不神之神就是元神。
真色是“不色之色”,是“夷”,是“大象无形”,更确切地说是内景。关于内景,周潜川先生有很详细的描述,李兆生先生的著作文集中,更有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内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真音是“不音之音”、是“希”、是“大音希声”。吕洞宾在《内丹百字吟》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张紫阳在《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可煞醉后没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这其中提到的“无弦曲”和“无弦琴”就是真音。
元神是“不神之神”,此元神是丹道中的重要角色,丹经中说:“炼神要炼不神神”,就是说只有元神的修炼才是丹道,没有元神修炼的则不是丹道。《黄帝阴符经》中说:“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谋划、实施到完成某件事情,都是识神在起作用,这识神是很神的;可是人们却不知道,如果修成元神,就会知道识神不能称之为神了,只能是假神。
《西游记》中有两段描写,与黄老之学的内容是相通的:
其一、真假悟空打至西天佛祖之前辨别真假时,如来佛祖正在说的是: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十四回开头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不音之音为真音——《声律真诠》与阴阳对立互根
声律是汉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文字上体现《周易》中阴阳相对的这种概念,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体。
声律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主要是儒家的修为之一。
关于儒家的修为,李兆生先生在《翰墨缘》一书中曾这样说过:
儒家在读书吟诗过程中,得到音律、声韵的振动,而使身心受益;开发潜能真慧。结合静观达理,使人聪智,则受其习。清刘熙载《艺概》中曾指出,“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此如易道有先天后天也。”“文要与元气相合,戒与尽气相寻。”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阅读文章时,字里行间的音节韵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
“习其道,不言其妙”,这是儒家的修为特点,由此而形成种种隐密。李兆生先生将这些隐密揭开,方使我们明了其中的内涵。
《声律真诠》中对声律中的隐密,讲的要详细一些:
乃至于古人所说“声律乃宇宙间真音”,是指汉字的发音,是人天合一的产物,也是汉语具有的力量,谈到灵性,人们会意识到佛道两家的神通妙有,却忽略了儒家“虽读不同,其意不同”的内涵深隐。
用声音振动宇宙,振动自身,则是汉语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面貌,以至于明永乐十八年,九脉合真的创举,在这个过程中,梵音汉化曾是其中一个具体努力,从而使汉学中的知识更近于“万法真音”,更近于天垂之象。这似乎证同老子的道法自然。人类长期的自然生活似乎已经悟出回归自然的道理,以及开始了回归自然的伟大行为。
如果从韵律来说,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只有经过专修才可以明了脉络。但作为蒙学教育来讲,通过学习,可以不自觉地踏上了韵律的轨迹,从而转入学识层次的过程。
“声律乃宇宙间真音”,古人的阐述如醍醐灌顶,原来声律就是“不音之音为真音”的一种体现。我们的修为基础不够,层次相差甚远,听不到“无弦曲”或“无弦琴”,而声律可以弥补这一欠缺,古之贤真大德真乃仁慈至极也。
这种“真音”也是丹道家所为,应为“以道成律”,所以才会有“用声音振动宇宙、振动自身”的神奇力量。《声律真诠》是李兆生先生为修为者洞开的又一方便之法门。
《声律真诠》分为上下卷,上卷有“真阳对韵”等内容,下卷为“一万真函”等内容,诵读或背诵这些内容“可以不自觉地踏上了韵律的轨迹,从而转入学识层次的过程。”
但是诵读的方法有讲究,主要是发声方法及声调要合乎规范,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专修后才能把握其尺度。

刚中无柔不为坚——丹经武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对立互根是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对丹经武学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少林功夫以刚著称,武当功夫以柔见长。张三丰祖师当年“出少林而创武当”,是完全得到了少林的刚之后又创出了武当的柔,而使武当功夫超绝,成为武林至尊。在脉传武学中此中也有隐秘,关亨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籍》中说: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大、道之微、儒之极”而创武当。这样说来武当能够统领武林还有着更深的隐秘。
那么少林功夫除了刚之外再有没有其他呢?达摩老祖面壁九年而使少林功夫名扬天下,不会仅仅是一个刚就能解释通的。少林功夫之所以能够享誉天下,是因为少林拳的拳中有禅。禅是什么,这又是千百年来的难解之谜,要弄明白禅为何物,自古至今,没有几人作得到。
李兆生先生的教学内容中专门有“少林禅宗武学”,并且还有《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专著出版,这都是给世人洞开了方便之门,使世人能够逐渐弄懂禅学而进入禅宗之门。
禅学很难懂,就是这弄不懂的禅学将少林功夫推至超绝,而与武当并称为武林。历史上武林盟主之位大多是由武当或少林执掌。
少林拳虽然以刚著称,但刚中有柔;武当功夫虽然以柔见长,但柔中有刚。这“刚柔并济”才赋予了武当少林的超绝功夫。“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这是丹经武学中体现的“阴阳对立互根”的规律。

功谱是功夫的根——再谈丹经武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由阴阳对立互根使我们明白,刚为柔根,柔为刚根。一柔一刚为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也是一阴一阳。这一文一武对丹经武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武是功夫,文则主要体现在功谱上,可以说功谱是功夫的根。
说到谱文,有家谱、有宗谱等。那么没谱呢,没谱就是胡说八道。“功夫”如果没有谱文,那么这个“功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假冒的“功夫”,是骗人的。
李兆生先生的《话说谱文》之文(载于《〈武当修真密籍〉秘录注本诠编》),向我们昭示了脉传谱文的种种隐秘,以及脉传谱文特有的种种奇特的力量等。脉传功谱不仅是功夫的根,还是练功者修炼成功的保证。
功谱还是检验功夫的一个尺度。一种功夫的好坏,可以由功谱体现出来。好的功夫,其谱文也必定是文理清晰、文辞高雅、书卷气浓厚。如果谱文的文理不通,粗俗不雅,那么这个功夫也不会有好的造诣。
太极拳经典的地位——三谈丹经武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之作有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李兆生先生于2002年在其出版的循经太极拳的文集中将此经典之作和盘托出。
真是久违了,太极拳运动风行几十年,但是翻遍太极拳的书籍,却难以看到此经典理论。
张三丰祖师是太极拳之祖,或者说是集太极拳大成者而推向社会的鼻祖。太极拳的要点是什么,准则是什么,尺度又是如何,这一切的一切都应当在《太极拳论》中找答案。但是《太极拳论》的内容太精炼、文辞太高深。这样王宗岳又作了《太极拳经》,将这些精炼、高深的内容作了比较浅显、详细的论述。即便如此,王宗岳的所作也很有些高不可攀,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更别说是张三丰祖师之论了。所以只好将它们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了。
“太极拳”缺少了太极拳经典的理论指导,其后果会怎么样呢?必定是其要点被模糊,准则被混淆,尺度无把握。这是因为后来练太极拳的人武功修为缺欠、文辞修养不足而造成的。
在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还著有《太极拳论心解》、《十三式行功心解注解》之文,这是李兆生先生将王宗岳所作又作了进一步的由浅入深、详细实际的论述。
周潜川先生曾经指出的太极拳师的种种病患,其症结也在于此。背离了太极拳经典的“太极拳”,怎能不产生种种偏差而留下各种后患呢?王宗岳早已讲得很明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些舍太极拳经典而作为者,不幸被王宗岳言中了。
太极拳也遵循阴阳对立互根之原则,太极拳的经典理论是太极拳的根。没有太极拳经典的指导和规范的“太极拳”,能与张三丰祖师当年创太极拳的初衷相合吗?肯定是不会的,所以这样的“太极拳”也同样是变种或假冒的。
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与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对立互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道德经》中就有很集中的展现。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除此之外,还有“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重为轻根,躁为静君”、“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还有“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与“明道若昧”如出一辙。
阴阳对立互根是必须要弄明白的学识,为什么要如此呢,是为了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雄壮强大、坚不可摧、固若金汤(雄)是坚强有力的象征,但是不要忘了根基牢固才是其根本所在,所以关键之处是要在培植根本(雌)上下功夫;圣人的道德、品行、功绩得到彰显(白)是好事情,但是若能够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黑)则更难得。这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的。
而在丹经武学中,这“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还有其特殊的含义。《悟真篇》中说:“黑中有白为丹母,雄里怀雌是圣胎。”这样说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还是丹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黄庭经》中也说:“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自守。”这里的“知雄守雌、知白见黑”应该怎样理解呢?——雄即禽父,雌即禽母,亦喻阴阳。阳动而阴静,欲知雄阳运动之功当先守雌阴静伏之法;白者光明,黑者暗晦,见即视意。《参同契》谓:“白者金精,黑者水基。”又曰:“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所以《黄庭经》这句话的意思为:欲知雄阳运动之功,当先守雌阴静伏之法。若能如此修为,则可以童颜而不老。修道之人,宜隐行晦迹,和光同尘,不使有圭角之露。临炉炼丹之法,又当先守视其神明于幽暗之气穴,至一阳萌动,而后运行其精光于周天。
外国人曾说中国人是阴性民族,中国人既没有侵略扩张的野心,又缺少先发制人的作为,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如此。是中国人缺少雄心壮志还是懦弱无能呢?都不是!而是中国人太明白道理了。“兵强则灭”,穷兵黩武的后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柔和常常在,心刚命不强”; “知其雄,守其雌”,真正雄壮强大者,不只在表面的声势,而在其坚固扎实的根基。佛家讲“让人非我弱”,是说不懂得避让的人不是真正的强者;《黄帝阴符经》中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传统的学识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早已是一个睿智的长者,相比之下,其他的一切学识都还只是处于稚嫩的幼童阶段。

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学识是传统中各种学识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弄明白阴阳学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阴阳对立互根是阴阳关系中的规律之一。关于阴阳对立互根,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的《〈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中是这样说的:
阴阳的对立互根是指阴与阳的两种属性相反而又互相以对方作为根本,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例如:动与静相对而动属阳,静司阴,两者属性是相反的。但是宇宙的运化在运动中需要静止,以积聚能量,为下一个运动做好准备;在静止而后则开始运动,两者互为根本。
这“阴为阳根,阳为阴根”是传统中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传统中认识一切事物的重要方法。表面的现象和作用为阴,而其根却为阳;表面的现象和作用为阳,而其根却为阴。所以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一回事,而其本质却在它的对立面或者反面。如阴阳鱼之太极图就是对此的最好揭示。阳鱼的鱼眼在阴鱼中,阴鱼的鱼眼在阳鱼中,而此鱼眼就是鱼之根。
《道德经》中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对的,但是其根却在其对立面,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也是同一道理,故事中的福祸反反复复,无非就是要昭示其根与表面现象的内在关系。老百姓也说“破财免灾”,破财是祸,免灾是福。还有农谚“涝怕晴、旱怕阴”,雨涝之时,一出太阳必下雨;天旱之时,越是阴天雨越下不来。
又比如四季之分,立夏为夏季的开始,至立秋前的大暑结束,而西方一些国家却把夏至到秋分划为夏季。春夏秋冬在《易经》中对应于四象,即依次为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夏为太阳,阳气最足之时。而夏至一阴生,虽然气温在夏至后一两个月内要攀升至一年中的最高点,但其本质却是阴气成长壮大之时。
通常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这是在医疗方面反映出的传统文化区别其它一切文化的典型标志,不是仅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表面现象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冬病夏治”,某些冬季的疾病,夏天治疗效果比较好。如风湿疼痛、哮喘症等。因为冬天的寒冷与夏天的暑热相对立而相互为根,所以冬天的疾病夏天治疗容易去根。又如,夏天生了痱子,在冬天用特定方法收集新雪,贮藏后化成水洗之。针灸中“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右病取左、左病取右”的取穴原则也是基于此。

循经太极拳与“主宰于腰”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专门介绍了传统武学中的“虎踞”、“龙腾”之势。
虎踞:即后腿弯曲,前腿伸直呈坐姿。
龙腾:类似于弓步,即前腿弯曲,后腿蹬直伸平。
“虎踞” 、“龙腾”也称虎步、龙步,或简称虎、龙……虎步、龙步也是太极拳中基本步姿之一,
说道龙、虎,这也是丹道中的内容。如龙虎大丹,又如东海青龙、西山白虎……体现在太极拳上就是龙步和虎步。
青龙为肝神,白虎为肺神,张紫阳在《悟真篇》中说:“东海青龙正猖狂,西山白虎不可挡。二者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
龙虎大丹的修炼与肝肺两脏密不可分。又肝藏魂,肺藏魄,上乘丹法中的“魂魄抱一”也与肝肺两脏关系密切。
肝属木,肺属金,金木交并是“攒簇五行”中的特有内容。在这龙步、虎步的内涵上,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龙步、虎步是两种不同的步法,这两种步法又如何达到金木交并或者龙虎相斗呢?这一点在太极拳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就是龙步、虎步的互相转换。由龙步换虎步,或者是由虎步换龙步,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在腰部,也就是《太极拳论》强调的“主宰于腰”。
所谓“主宰于腰”,就是说金木交并或者龙虎相斗都离不开腰的主宰,或者说由腰部主宰了龙虎相换的动作之中可以完成金木交并或龙虎相斗。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谱文中有大量的关于虎龙转换的描述,这一点也说明《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是严格遵循张三丰祖师“主宰于腰”的操行法度的。
相关谱文摘录如下:
野马分鬃:复出右脚虎换龙;身纵虎踞换龙姿;龙行虎步相交峙;动静阴阳虎换龙;凤换虎足展龙姿。
搂膝拗步:身姿前移虎换龙;虎跃龙腾肾水环;左右搂膝虎龙旋。
揽雀尾:前出左足运虎龙;换将虎踞化龙踪;虎踞龙腾趁往还;龙虎夺势尝进退;进势挤按虎换龙;龙腾虎坐纵其势;二脉交宫虎换龙;左腾虎步擒龙姿;搭手捋开龙换虎;龙形虎按神气全。
单鞭:后持虎足换龙腾。
云手:横行龙虎势要圆;横龙横虎左右旋。
下势独立:单鞭下势伏虎龙。
玉女穿梭:双掌摇身虎换龙。
扇通背:龙形虎跃右足蹬。
搬拦锤:虎换龙威身展形;右砸左拦龙虎全;右搬左拦龙虎迎。
……
单从这诸多的谱文之中就可以看出循经太极拳中“主宰于腰”的特点是很明显的。好多功法中都有龙、虎互换的动作,尤以揽雀尾中为最多。揽雀尾主要是棚捋挤按的内容,而玉环桩是棚捋挤按的专修,可以说玉环桩也是“主宰于腰”的专修,少林武式玉环桩也是如此。
虎踞龙腾的基础功是小练形中的“跨虎横云”和“提龙腿”。有了“跨虎横云”和“提龙腿”的基础锻炼之后,虎踞龙腾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循经太极拳与“发于腿”
李兆生先生在教授循经太极拳时,曾经很强调一点,两只脚要踩在两条铁轨上。为什么这样强调呢?太极拳是行功,在行走中完成各种动作。而在行走中要求两条腿始终走在两天平行线上,或者形象的说,两条腿之间要始终骑着一个大管子。要求只能走平行线,不能走成直线,更不能走成“猫步”。
两只脚平行站立,这一点我们已经很熟悉。比如太乙元明功的预备式要求“平站而立”。而在“太乙元明功八式内密初释”有这样的内容:
两脚平站,是调节体内气脉运行的平合。如站立时足跟稍有内移,形成外八字脚,这样势必导致足三阴经先行交注。如站立时足跟外移,形成内扣八字脚,这样的姿势则又促使足三阳气脉领先,三阴气脉后注。故此为保持平衡起见,取其半阴半阳平站为准。
小练形也有类似内容,在“小练形诸式内涵述真”中“金锋抖肘”之文中说:
预备式取向于天心地轴的阴阳平衡,放松入境后,阴阳气机的自然循行,取决于外形的姿态。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气血神意构成了一阴一阳的太极整体。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是身体,两足之重力失去衡均之势而为偏执之形,“阳有象而阴皆形”。外形的直立,掌握了前后的中正;两足与肩同宽,体现了上下的平衡中定;两足平行,两臂松沉,是阴阳气脉的不偏;目光平视前方,使心火自然下降,肾水升润瞳仁;内外神光的合一内守,正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在神意上可以体会到内外如一,水火既济的状态。
在行走中也要保持两脚平行,这在玉环桩和少林武式玉环桩中都有体现。而尤在循经太极拳中更加突出和强调。太极拳要求“运劲如抽丝”,就是循经的任何细微之处都不能遗漏,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而这其中“发于腿”就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行走还是站立,两只脚之间不仅要有一定的距离,而且还要求保持平行。
只有脚踩平行,才能阴阳得位。这是传统武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太极拳中“发于腿”的具体体现。
什么叫做功夫:武学专修功(十)少林禅宗武学——武式玉环桩
张三丰祖师当年“出少林而创武当”,是在尽得少林武学真髓之后而创武当的。做为张三丰的徒子法孙,如果不会少林功夫是不能称其为武当派的。
少林功夫为什么响誉天下,是因为少林拳中有禅。达摩老祖面壁九年,其禅学不会不高深。而由达摩创宗的少林功夫必然与禅学密不可分。可是由于“当今时代,科学昌化,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少林禅宗武学泛化于俗,已经面貌皆非,转为少林武学,‘禅宗’二字已经看不到几多了。”
少林武式玉环桩,就是“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使少林禅宗武学绝灭,笔者操笔行文,著书立说,旨在正本清源,叙说当年的往事……”(引语引自《<武当修真秘笈>诠编秘录注本》)
修炼少林武式玉环桩没有基础者,应先修习玉环桩,由柔至刚,玉环桩有了一定的基础,再修习武式玉环桩。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种种不适和弊病。两种玉环桩也是武学中“刚柔相济”的体现。只有“刚柔相济”,武功才会有登峰造极之威势。
少林武式玉环桩的风格是刚猛快脆,体现了少林之学的神勇面貌。并且因其动作威猛而在武功长进方面有奇效,对于祛除顽症沉疴也有神奇之效。
少林之学乃刚猛神勇为主,最终以刚极而生柔。武当之习初以柔胜,最终以柔极化刚。“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一刚一柔也是一阴一阳。
《太极拳经》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只有刚柔相济,也就是刚柔两种武学都有了坚实的基础,才会真正体现出太极拳的这种内在本质。
什么叫做功夫:武学专修功(九)——定元桩与固气之法
定元桩出于“真元固气法”。所谓“固气”,就是固护住体内的元气,不使之走失。继而解决自身元气的压力问题,只有加大压力,才能产生力量。
固护住体内元气,也是修炼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元气是难得而易失,要使元气少散失或不散失,就要修炼定元桩。
加大元气压力则是高层次的修为,只有加大压力才有“逆则圣”之修为。张紫阳说:“人有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神仙以阳气冲开”,所谓“阳气”,是元气高度凝炼升华之后所得;所谓“冲开”,必须具有足够强盛的力量才能有此之作为。
说到固护住体内元气,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要扎紧练功腰带。这种腰带是板带而非松紧带,其作用如同木制水桶外的铁箍。若铁箍有弹性,装满水后水桶就会撑开,水则流失;同样松紧带也会造成元气流失,所以一定要用专业性强的板带,这种板带现在大概只有北京培训中心有售。
唐僧取经为什么要西游
丹道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养九转而丹成或曰金丹九转,丹道也称金丹大道。
李兆生先生所传之《修真图》为《龙虎堂》藏本,《修真图》上有一方印拓“九转大丹出真元”,所以《修真图》又称《丹成九转图》。结丹有成则为金丹,金在《河图》中位于西方,西天取经之路就是丹道修炼之路,取经便是炼金丹,所以要西游,这就是《西游记》一书的宗旨所在。《西游记》就是要给欲修丹道者指出一条金丹大道,使修炼金丹者明确修为的方向。只有向西游,才是金丹方向,若向他方就误入歧途了。
丹经中对此“西”字是非常偏爱的。如《悟真篇》中有:“金公本是东家子,送上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得姹女作亲情。”
还有:“青龙白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己中,复始自知能应用,金丹谁道不成功。”
又:“东海青龙正猖狂,西山白虎不可挡,两者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
《性命圭旨》中有:“西川岸上抬头望,一派蟾光照碧波。”
《元明密注演灵篇》中有:“山川往来多少路,西川岸上蟾光聚。”
还有:“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效鸳鸯,朱雀玄武同称美,分娩婴儿胜孟姜。”
… …
“西川岸上蟾光聚”和“一派蟾光照碧波”中的“蟾光”指月光。月中有金蟾,所以以蟾喻月,这是普通的常识。但此蟾光在丹经中是有特指的,“西川岸上蟾光聚”,是说已至西川之岸了,与西游已至终点的意思相同,即取经已经成功,丹道已经有成。所以“西川岸上”是丹道成功的意思,而蟾光指丹成之光。
说到月亮,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已经有了很辉煌的业绩。但是,古老的嫦娥奔月的典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文献中是这样记载的: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不死药即炼丹之法,由西王母所传。这与唐僧西天取经的意思是一样的,也是嫦娥所窃之内容,而有黄的占辞似乎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的缩写。这当然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不过,嫦娥奔月与月亮和蟾蜍有如此之瓜葛,其中究竟有什么深意,还是需要今人多费周折才能弄明白的。
“姮(嫦)娥窃之以奔月”之“窃”是什么意思呢?古语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是别有含义的。如“侵日月之玄机,夺天地之变化”,又比如《阴符经》中说:“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人得之轻命。”此盗、侵、夺和窃都是难能可贵的一种修为,也是丹道修炼中的专有之为。用盗、侵、夺和窃这些词语,正说明这种修为的艰难与不易。
《悟真篇》中说:“东海青龙正猖狂,西山白虎不可挡。二者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
张紫阳所说的“东海青龙、西山白虎”是丹经中术语。《修真图》中说:
“一名东海青龙,甲方木,液为泪,在卦属震,在方属东,在五行属木,在道为魂性也,属火神之母,在脏腑属肝,在天为日,实我魂室之所也。
一曰西山白虎,庚位金精,在卦属兑,在方属西,在五行属金,在道为魄情也,属水精之母,在脏腑为肺,在天为月,实我魄室之所也。”
这段话虽不多,但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有天干、八卦、五行、五色、方位、脏腑… …都与五行有对应关系。
《修真图》中已明确说出,肝神形如青龙,肺神形如白虎。降龙伏虎都是修炼金丹之作为。“二者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二者捉来就是降龙伏虎,还要令其死斗,说明降龙伏虎的艰难和不易。金丹又称龙虎大丹,这降龙伏虎以及龙虎相斗乃金丹大道中必作之修为。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象,丹经中“合和四象”即此。朱雀位南,五行属火,在脏为心,心神形如朱雀;玄武位北,属肾脏,形如龟蛇,五行属水。《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有《四灵图》之彩页,即此四象。《四灵图》也收于《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中,《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二零零三年六月出版。
在《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中有《四灵图》之注解:“《四灵图》所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乃为汉文化的象征,是汉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定位。近代先贤陈樱宁的《仙学指南》为国际学术界公认,此书亦指出内丹外丹的实际存在性。文人多以印章出之四灵,以图示之。此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的象征,表现出先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此处先生采用明清时高堂大轴的风格,用四种不同的手法绘之,显示出先生博大精深的传统学识。”
金丹要有九转,所谓九转,是指九个不同的修炼层次,或者说是九个较大的关窍。这是一条奇特的路途,未经过者是无知无识的。如攒簇五行、合和四象、抽铅添汞、婴儿姹女、木母金公、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六根清静、明心见性、降龙伏虎、……都是丹道中专有之修为,而成为丹经中专有之术语。
李兆生先生传授的丹经武学与此西游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西方属金,修炼要从此“金”入手。功法中的金锋抖肘、金风吹脉、金气朝元、水撞金轮……仅从这些功法的名称来看,于此“金”是难解难分、渊源太深了;而金龙三式(金龙探爪、游龙升天、骊龙含珠)修炼时必须要面向西方。
《西游记》中写了二次西游。唐僧西游,历经一十四遍寒署,行程十万八千里,穷历八十一难,这是《西游记》的正文内容。美猴王为参仙访道,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法,是自东胜神洲至南赡部洲,又漂过西海至西牛贺洲,同样是西游,才访得须菩提祖师,“得传大品天仙诀”,称齐天大圣而大闹天宫。二次西游,无非是着重强调,“金”在丹道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丹道的终极目标,给世人指明金丹大道的明确方向。
西天取经孙悟空是第一功臣,八十一难中绝大多数是靠孙悟空之力解救的。所以悟空是正义和力量、智慧与奋进的象征,但是悟空之身却是一个猴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黄帝内经》中说:“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要弄明白悟空为什么是猴身,这其中还真有些深奥玄妙、复杂曲折的学识。
《西游真诠》是解释《西游记》写作内涵的比较完整、全面和有深度的,是诠解《西游记》的代表之作。《西游真诠》中关于这一点是这样说的:
首言灵根也者,先天真乙之气也。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两者同出而异名”。方其气也,真乙之气不可见,故为天地之始;及其有也,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故为万物之母。一气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俱真乙之气变也。其为气也,立于天地之先,入于天地之内。始自无中生有,复自有中生无。人能得此一气,可以包罗万象。故曰:“得其一则万事毕矣”。《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三教圣人无不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盖道生一气,一气生形,形中又含始气。故天一生水,水为壬水。壬即真一生物之祖气。壬水长生在申,申者猴也,故为猴。申金生于土,石者土之精气之核,故为石猴。按周天三百六十度、二十四气、九宫八卦,即《悟真篇》所云“五行四象全藉土,九宫八卦岂离壬”者是也。
乙为花果之木,生于震东,阳气始生之地,纳音为海中之金,故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此水中之金即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乙之真金。故无父母而父天母地产于石卵……以其为水中之金,故居于水帘洞。
这一大段内容可真够深奥难懂的了,我们还真得多下点功夫,才能弄懂其中的复杂多变的内容。
首言灵根也者:第一回的题目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开宗明义,是言大道之灵根的。
先天真乙之气也:这是对先天一气即先天祖气的更细致更精微的描述之说法。
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两者同出而异名”:这是讲的《道德经》中的“无”与“有”之两玄。
方其气也,真乙之气不可见,故为天地之始:太虚呈象,是“无极太虚气中理”,因其虚空无物,故不可见,《西游记》开头诗“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即是说此。
及其有也,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故为万物之母:太素生形是“太极太虚理中气”,太极为一球体,故曰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以其能生万物,故曰万物之母。
一气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俱真乙之气变也:无极生太极、两仪、四象及至万物,都是先天一气之流行。
其为气也,立于天地之先,入于天地之内:即“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
始自无中生有,复自有中生无:无极生太极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则是“逆则圣”之为,在后天之中紧紧抓住先天一气进行修为,是丹道中专有内容。
人能得此一气,可以包罗万象。故曰:“得其一则万事毕矣”: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是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详细解释。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天地氤氲,是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运化;万物化醇,即万物都得到最佳育化,也就是“天地位,万物育”。
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丹道家“一粒丹砂藏世界”,或称“一颗玄珠”,也是“一粒宝珠”。
三教圣人无不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此“教”不是宗教,而是“教化群生”之教,通过孙悟空的猴子形象而“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
盖道生一气,一气生形,形中又含始气:即“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
故天一生水,水为壬水,壬即真一生物之祖气:壬为十天干之一,天干中壬癸为水,而天一所生之水为壬水,此壬也是先天肾水,即先天祖气。
壬水长生在申,申者猴也,故为猴:申为十二地支之一,属相为猴,壬水与地支的关系如此。
申金生于土,石者土之精气之核,故为石猴:地支中申酉为金,土为五行之一,申金与五行的关系如此,至此已把石猴的脉络梳理清楚。
按周天三百六十度、二十四气、九宫八卦,即《悟真篇》所云“五行四象全藉土,九宫八卦岂离壬”者是也:一能生万,万物皆是一气之流行,即“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的“周天运行”中的一个循环。
乙为花果之木,生于震东,阳气始生之地:天干中甲乙为木居东,先天一气为乙木,东方为阳气始生之地,后天八卦中东方为震卦。
纳音为海中之金:纳音生于声律之数,纳音五行合两干两支,即六十甲子与五行的细致关系,这是很专业的专有学识。
故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的地名原来有如此的来龙去脉。
此水中之金即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乙之真金:海中之金即水中之金,先天一气是“坎中真阳水中金”,是先天真金而非后天之金。
故无父母而父天母地产于石卵:“天地阴阳生五行”,金为五行之一,所以无父母而以天地为父母。
以其为水中之金,故居于水帘洞:水帘洞来历如此。
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同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中医药学也是古奥玄深之内容。西方医学兴起后,几百年来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中医药学却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让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了,以致在今天出现许多质疑中医药学的声音,甚至出现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之举。
虽然如此,中医药学几千年的灿烂光辉是抹杀不掉的,中医药学的精深哲理和独到的治疗效果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向往和折服。
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放射出如此光芒,又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如此的魅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医药学,当今之时,中医药学的症结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在今天尤其显得尖锐和突出。
一、周潜川先生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描述
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绪言中讲过这样一段话:
因此古人对“静”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发现了所谓“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道理,体会出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上会眩中,下沉丹田,气脉运行,周遍全身的“景象”。更精细地体验和观察,统计呼吸与循环作用,“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因练气而影响全身的循环作用,这叫做“修脉”……统计全身共有“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每一条脉道又有转折曲屈和大会小交的地方,这些地方叫“穴道”……这样的脉道在人体内遂产生了“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天运行”的作用……古人又发现了“气脉”在“阴阳十二时中”,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自寅时由肺经起运,到丑时肝经终止,叫做“子午流注”……古人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脏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研究这种学问古人叫做“内景”,用“练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人体气脉的平衡,叫做“内景功夫”……这也是祖国医学理论出发点的基础。
周潜川先生是峨嵋临济宗十二代掌门,精通丹法、医事、内功、武学,于一九七一年辞世。生前任职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著有《峨嵋十二桩释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和《峨嵋天罡指穴法》,并有多卷手本《丹医语录》等。
周潜川先生的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主要是讲的丹道与医学的关系。周先生此论有什么依据吗?其实,周先生讲的中医药学的本质所在,也是几千年中医药学的本来面貌,是与历史上的中医经典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由于现代医学的繁荣和发展,而使今天的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些陌生罢了。要弄懂周先生的这段话,还是要多下点功夫,费些周折的。
1、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
经络论、气化论——经络论、气化论是中医药学的两大基础理论。所谓经络论,是说人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还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这些脉络各有功能和特点,于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这些脉络将人体的脏腑和体表以及整个人身全部勾连和流通,无所不达;所谓气化论,是说人是靠元气生存的,元气通过脉络在内脏和体表中输布流注,通达全身而使人具备了无限的活力,元气在运行中有升降开合等各种变化和规律。
现代医学将人体分成各种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这些系统于人体健康各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体健康的是经络。《黄帝内经》中说:“经脉(即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从小处讲,人的各种疾病都是经络出了问题,从大处讲,经络是决定人的生或死的关键所在。所以说,经络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的生存需要空气、水分和各种养分等,但真正决定人的生命质量的是元气。同样,气化论也是给予人类的非凡的贡献。经络论与气化论共同诠释了人体百态、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别以及种种面貌和作用等。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这是气化论的细致内容,主要讲元气在体内的运行规律,在中医的经典之中都有详细论述。
“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主要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八脉总数是二十。
穴道——即通常讲的穴位以及所属的经脉。
子午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严格的规律,各经脉之间有“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的运行规律,一昼夜在体内运行一周,称为“子午流注”。十二经脉依次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从寅时开始由手太阴肺经起运,卯时运行至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行至足阳明胃经,巳时至足太阴脾经,午时手少阴心经……子时行至足少阳胆经,丑时至足厥阴肝经,寅时又运行至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这种运行规律称为“子午流注”。
阴阳十二时——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时辰,以地支纪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若按时辰论,前六时辰为阳,后六时辰为阴;十二经脉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若按经脉的“子午流注”论,则子、卯、辰、未、申、亥六时辰运行阳经,其余的时辰运行阴经。
阴阳水火相推——肾为坎水,心为离火,心肾相交,人才健康祥和;心肾不交,人将大毁。元气的运转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并且阴阳交注,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是先天肾水。
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如环无端”,指气脉的运行周而复始、转运不息;“莫知其纪”,是说诸气脉各司其职、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并且分不清哪是开始,哪是结尾。这与老子说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意思是一样的。
2、与丹道修炼相关联的知识
众妙之门——此语出自《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包括两玄,即“无”与“有”。一是天地之始名为“无”,一是万物之母名为“有”,“无”与“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同出而异名);弄懂其中一玄还要弄明白另一玄(玄之又玄),才能进得众妙之门。
这众妙之门也离不开宇宙之演化,“无”是天地生成之前,通常称作先天、无极、太虚呈象、混沌、鸿蒙……“有”为万物之母,一般称作后天、太素生形、有极、太极、太极阐化……(关于此“无”与“有”的内容,李兆生先生著作中有详尽地阐述,在《真元宝笈》中的《太素炼形法》的原序及又序,《老子三清大法》中《三清漫笔》之附文中讲得尤为详细而透彻)
古人为什么要将宇宙演化规律分辨得如此清晰而明确呢,是为了弄明白玄学之内容;弄懂了玄学,就可进入“众妙之门”;也就进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境界,那么一切玄妙、神奇将通通不在话下了。
天地之根——也出于《道德经》:“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谷神”即道,道有生生不已之用——因为道生万物,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且“有无相生”(《道德经》),所以说“谷神不死”;“天地之根”同于“天地之始”为“无”,所以“玄牝”和“玄牝之门”都属“无”,仍然与宇宙演化有关。(关于宇宙演化的内容,请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内景——语出自《太上黄庭内景经》即《黄庭经》,由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传世。千余年来,《黄庭经》对中华民族的诸多领域的影响是很广泛和全面的。内景是丹道家之专持,传统中的许多学识都是内景学识。如果有了内景学识,就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学说理论有一个崭新而直接的认识。
内景是一种专有景象,通常的方法是不可能见到的。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视之不见名曰夷”即是内景。把这些东西放到眼前,常人也不可能看到,丹道家把它称为“夷”或“内景”。
关于“内景”先谈到这里,再来看看“听之不闻名曰希”。
吕洞宾曾作有《内丹百字吟》,后人将之勒之石上,又叫《百字碑》,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张紫阳的《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这“无弦曲”和“无弦琴”也都是丹道家之专持,只有丹道修炼有成者才有可能听到“无弦曲”或“无弦琴”,常人是不可能听到的,丹道家把它称为“希”。陈抟老祖又号“希夷先生”,说明陈抟老祖在“内景”和“无弦曲”“无弦琴”方面的修为是不同凡响的。
另外,“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与庄子的《逍遥游》有没有相通之处呢?这其中还是大有深意的,值得深入探讨。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三者我们现在可以一一对上号了。大音希声是无弦曲或无弦琴,大象无形是内景,道隐无名是对“道心惟微”(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的一种解释,但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天地母为先天,则“道”与“大”都是指先天,即为“无”。这里要注意,老子讲的“大”是与“道”相同的,都为“无”,而非“有”。“大音”、“大象”是如此,还有“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这些都是讲的“无”。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就是“大智若愚”之意。
“道隐无名”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道是无处不在的(道生万物),却又可用可不用(寂兮寥兮);可是若离开了道,又会处处碰壁、牵绊羁留、难以顺畅(人心惟危);这道又似乎是须臾不能暂离的。道是什么,真是难描难画,难以用语言说的清楚。而“道心”呢,又微微渺渺,捉不住摸不着,难留而易逝。如何能达到朱熹说的“微者著”和“道心为一身之主”,如何能进得“众妙之门”呢?所以说“道隐无名”。也才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这段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华丽的色彩可以令人赏心悦目,但它却使人看不到内景;华美的乐章可以令人心旷神怡,但它却使人听不到“无弦曲”和“无弦琴”;美味佳肴是人人都喜爱的,但它却使人饮不到长生酒;竞技拼力之类可以令人兴奋激动,但它却使人迷失心智;奇珍异宝、极具价值之物品可以震撼社会,但它却常常使人陷入无边的灾殃之中。五色、五音、五味……都是人心为用,而致道心无立足之地,所以既不能看到大象,也不会听到大音,更不会有“自斟自酌醺醺醉”……的“逍遥”之状态,距离“无”之“大”会越来越远。
佛家也有此类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都属“人心惟危”,又称为六贼。祛褪六贼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道心惟微”。《西游记》中是乌巢禅师授予唐僧《心经》的。在这之前的《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一回中,描写六贼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而在四十三回,悟空就很明白地对唐僧说到:“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乾隆皇帝在雍和宫有一幅题联“法镜交光六根呈慧日,摩尼真境十地起祥云”,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呈慧日”是佛家的大乘高渺之境界,由此联而知乾隆皇帝的修为层次是非同凡响的。
祛褪六贼是丹道修炼,则西天见佛取经也是丹道修炼了。这牵涉到《西游记》的写作本旨,应当作为专门议题单独加以讨论。
佛家的《心经》和道家的《道德经》讲的都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则佛道两家的宗旨是一致的。
由周潜川先生提到的“内景”,牵涉到这许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是需要下大功夫去识其“庐山真面目”的。
内景功夫——指内景专修功夫。是在有了传统武学的筑基功、必修功的基础以后而专门修习的一种传统功法。
李兆生先生的著作中关于内景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尤其在《真元宝笈》中就专门谈到《浅谈内景观法》、《内景揭秘诗十二首》、《内景剖析》以及《气功中的内景与幻觉》等,于内景修炼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广泛全面的剖析。
内景功夫与气功潮流中的“开天门、开天目”……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内景功夫是由“搏之不得名曰微”入手达到“至道在微”、“至微玄”而进入“众妙之门”的真实景象;而“开天门、开天目”……却是古人批评的“梦得千金、火燃空釜、昙花一现”……种种幻觉幻象,是要戕害人的生命、致人早夭的。周先生说得很明白,中医药学的基础知识——经络论、气化论、子午流注、经脉穴道……都是内景功夫的成果。
周天运行——很显然,这与天体的运行有关。《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人的气脉运行能与天体的运行相合,人就可以不仅健康长寿,而且还能够享尽天年、无疾而终,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天体运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日月经天”,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之篇,内中谈到“日月经天循丹体”,文中言:
人的经络如何与日月经天相共振呢?宇宙天体按照其固有轨道运行,有公转与自转。人的元气循经,也有纵为经,横为络,如环无端的循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的气血循经如何与宇宙日月经天相共振,如何合于天行健的轨道,在宗风脉传当中把握着这种合于人天的途径。“大气流我”,是实现了通过修持人的真元之气达到气化循经。宇宙的生成由远古一团元气,一片虚无的物象,“太虚呈象”经过震动而进入“太素生形”,从而有一气分阴阳,阴阳交感而产生了万物。日月成为宇宙的阴阳,地上的阴阳为水火。人的阴阳为任督二脉。宗风的修习,是首先让人在后天当中启动先天的本能,放下尘念,神光寂然观照自我,思想意识上回到先天阴阳未判太虚境界。继而有诸种炼气修脉的专修,实现元气的公转与自转。在内功丹法术语中称为“太乙循经”。太乙是宇宙中最大与最小的阴阳流变,意指人体里诸多的气血循环,以达到阴阳交注,使生命臻于完善。
日月、水火、任督二脉都是具体的阴阳,那些叫喊“阴阳五行论”连伪科学都算不上的人,是不是认为这些具体的阴阳也是连伪科学都算不上呢?天阳地阴,天地也是阴阳;人得到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父精为阳,母血为阴(哪咤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而死去);不会有人连天地父母都不承认吧?若是如此又将自身置于何处?不会连自身的存在也一并否认吧?
由日月经天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繁衍了大千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天体,如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二十八星宿……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环境。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在《修真图》中都有清晰明确地揭示,李兆生先生传授的《修真图》是诸多版本中内容最丰富、学识最全面、层次最高深的。
修脉、炼气修脉——都是传统武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丹道武学,更精确的说是丹经武学的具体内容。炼气修脉是离不开经络论、气化论的基本知识的,武学与医学也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李兆生先生在《武通于医》之文中于此方面有深刻翔实的揭示。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未得宗传,只学了些外表形象的拳脚动作;或者是虽然得到过传承,但缺少功夫的磨炼,疏于内得修为,因而不能领略武学之要领,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有内家拳外家拳之说。时至今日,虽然有些人仍然强调自己是内家拳,却对气脉运行毫无知识,或者不能形成“如环无端”的“周天运行”的循经轨迹,则内家拳一词也流于形式了。
内家拳或内功之“内”,主要是指以武学手段来改善、提高以及升华气脉的循行质量。炼气修脉是武学真谛,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余年来,传课授业,都是致力于此。并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三卷本,明示了宗传之“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还太极拳的历史原貌,并将其内涵深隐“循经内脉之缠经”以图示明示于人。《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之文洋洋洒洒,尽泄丹道武学之真谛,直示丹经武学之内涵,无论是文还是武,两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典。
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尽快地掌握气脉循经之要领,尽快踏上宗传脉学之轨道,2002年李兆生先生又相继出版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等系列教材,展示了传统武学的多彩形象,为求学修为者洞开了方便之门。
二、以道成医
李兆生先生著有《以道成医篇》,刊载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以道成医”才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
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都收录了周潜川先生的《动功的好处》一文。文中说:“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原来包括两个目的,所谓‘自利’与‘利他’,自利用练功方法,以‘祛病延年,长生久视’为宗;利他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这已经说得很清楚,做医生是丹道家的宗旨之一。所谓丹道家是丹道修为有成者,丹道修炼成功后才“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而作医生的。这一点,当今的人们已经无从认知了。
《以道成医篇》中说:“历代医家名贤大哲,莫不是修真的贤者。学识之为,以神气为上。学书通于学仙,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医之所为多是习其道而不言其妙。”
由于中国的古人“习其道,不言其妙”,虽然传统学识传承延绵几千年,但关于此“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却成为今人难以窥知的隐情。“学书通于学仙”,这是书法中的隐情,“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的隐情就是“以道成医”。“分析过去的悠悠岁月,修真事仙是自身的自持自修。为医弘恻隐慈悲善念,是修真学仙中‘利他’原则下产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古人曾喻之为‘三千功德’。所以济世渡人,弘传医术,广积阴德,是天下修真者之仰敬的风范。这种修真的理法在修真的队伍中延传,仁慈的医学方剂则广泛传之于世。在无以数计的大德高真精研之下,医之学识逐渐趋向完臻,无论是理论上的系统成熟,以及临床实际的技术上皆尽善美。各宗师承所传,使医之风范别列华彩,形成诸家流派(《以道成医篇》)。”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等专著,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李时珍也是“修真的贤者”,这一点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照察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内景”中观察到的经络脉道,只有具备了能够“返观照察”的“内景功夫”者才能明辨清楚。李时珍没有像周潜川先生说的那么详细,但是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却是惊人的一致。由此可推而知之,中医的经典之作都是丹道家的智慧结晶,是以道成医的辉煌成果。
“‘《丹经》祖述黄帝,原与《内经》相表里。’……丹家修为以水火相推、坎离交媾,运化气血以周荣身心,其法则与医家的心肾相交、水火相调、周荣十二经、十五络、冲流奇经八脉、通彻周身之规律相对照,两者同筏人身之经纬,同审人身之阴阳。丹家修脉以自修来完善自我,医家调脉以活人之术来拯治众生。丹家自视人身阴阳,在操修中警化人生,医家以医术普济社会。本来两者不分,是时人不悟其中真谛,丹家以丹医而济真救苦,医家以天真之道理,悟真省化,循自然之道,以道成医。”这是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文集中的《太极拳生命中的玄奥》里所讲的内容,丹医就是以道成医者。
周先生说的更简单直观:“总结练动功的好处,除了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效用之外,对学习祖国医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针灸疗法的操作,整骨折伤的接逗技术,按跷导引的调整气脉,非精习动功真能达到高深的造诣境界,技术水平,根本上就无法提高了(《动功的好处》)。”医学的水平与技术是与武功修为相关联的,武学层次没有达到要求,技术水平也不可能提高。这同悟空说的“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与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对立互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道德经》中就有很集中的展现。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除此之外,还有“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重为轻根,躁为静君”、“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还有“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与“明道若昧”如出一辙。
阴阳对立互根是必须要弄明白的学识,为什么要如此呢,是为了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雄壮强大、坚不可摧、固若金汤(雄)是坚强有力的象征,但是不要忘了根基牢固才是其根本所在,所以关键之处是要在培植根本(雌)上下功夫;圣人的道德、品行、功绩得到彰显(白)是好事情,但是若能够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黑)则更难得。这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的。
而在丹经武学中,这“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还有其特殊的含义。《悟真篇》中说:“黑中有白为丹母,雄里怀雌是圣胎。”这样说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还是丹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黄庭经》中也说:“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自守。”这里的“知雄守雌、知白见黑”应该怎样理解呢?——雄即禽父,雌即禽母,亦喻阴阳。阳动而阴静,欲知雄阳运动之功当先守雌阴静伏之法;白者光明,黑者暗晦,见即视意。《参同契》谓:“白者金精,黑者水基。”又曰:“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所以《黄庭经》这句话的意思为:欲知雄阳运动之功,当先守雌阴静伏之法。若能如此修为,则可以童颜而不老。修道之人,宜隐行晦迹,和光同尘,不使有圭角之露。临炉炼丹之法,又当先守视其神明于幽暗之气穴,至一阳萌动,而后运行其精光于周天。
外国人曾说中国人是阴性民族,中国人既没有侵略扩张的野心,又缺少先发制人的作为,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如此。是中国人缺少雄心壮志还是懦弱无能呢?都不是!而是中国人太明白道理了。“兵强则灭”,穷兵黩武的后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柔和常常在,心刚命不强”; “知其雄,守其雌”,真正雄壮强大者,不只在表面的声势,而在其坚固扎实的根基。佛家讲“让人非我弱”,是说不懂得避让的人不是真正的强者;《黄帝阴符经》中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传统的学识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早已是一个睿智的长者,相比之下,其他的一切学识都还只是处于稚嫩的幼童阶段。

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学识是传统中各种学识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弄明白阴阳学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阴阳对立互根是阴阳关系中的规律之一。关于阴阳对立互根,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的《〈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中是这样说的:
阴阳的对立互根是指阴与阳的两种属性相反而又互相以对方作为根本,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例如:动与静相对而动属阳,静司阴,两者属性是相反的。但是宇宙的运化在运动中需要静止,以积聚能量,为下一个运动做好准备;在静止而后则开始运动,两者互为根本。
这“阴为阳根,阳为阴根”是传统中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传统中认识一切事物的重要方法。表面的现象和作用为阴,而其根却为阳;表面的现象和作用为阳,而其根却为阴。所以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一回事,而其本质却在它的对立面或者反面。如阴阳鱼之太极图就是对此的最好揭示。阳鱼的鱼眼在阴鱼中,阴鱼的鱼眼在阳鱼中,而此鱼眼就是鱼之根。
《道德经》中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对的,但是其根却在其对立面,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也是同一道理,故事中的福祸反反复复,无非就是要昭示其根与表面现象的内在关系。老百姓也说“破财免灾”,破财是祸,免灾是福。还有农谚“涝怕晴、旱怕阴”,雨涝之时,一出太阳必下雨;天旱之时,越是阴天雨越下不来。
又比如四季之分,立夏为夏季的开始,至立秋前的大暑结束,而西方一些国家却把夏至到秋分划为夏季。春夏秋冬在《易经》中对应于四象,即依次为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夏为太阳,阳气最足之时。而夏至一阴生,虽然气温在夏至后一两个月内要攀升至一年中的最高点,但其本质却是阴气成长壮大之时。
通常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这是在医疗方面反映出的传统文化区别其它一切文化的典型标志,不是仅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表面现象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冬病夏治”,某些冬季的疾病,夏天治疗效果比较好。如风湿疼痛、哮喘症等。因为冬天的寒冷与夏天的暑热相对立而相互为根,所以冬天的疾病夏天治疗容易去根。又如,夏天生了痱子,在冬天用特定方法收集新雪,贮藏后化成水洗之。针灸中“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右病取左、左病取右”的取穴原则也是基于此。

阴与阳之间的几种规律
阴与阳之间有阴阳对立互根、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升降等几种规律。关于阴阳对立互根,曾作为专题讨论过,现在来看看其它几个规律。
阴阳相互消长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是这样说的:
阴阳的消长是指宇宙运化中相对立的彼此双方你消我长的规律,即是“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阳长”。这种规律表现于一年中的气候来讲,夏至一阴生,阴气开始逐渐地发展壮大,阳气相对减弱,使气候由热变凉最后成为冬天的寒冷;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逐渐地发展壮大,阴气相对削减,天气又由冬寒变为春暖。
自然界的这种规律我们都有亲身体验,是比较熟悉的。
阴阳相互转化
李兆生先生书中说: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阴阳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都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正如在一年的气候中,寒冷至极以后必定会温暖,酷热以后必定会凉爽。又如黎明前的黑暗一样,是宇宙日月经天的必然现象,古人从中总结为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
“物极必反”——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物壮则老,月满即亏、泰极而否、否极泰来……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是,真正懂得道理的人不会把事情做到极致,凡事都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方为天长地久之道。所以,传统中一贯讲“谦受益,满招损,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说到这里,想谈谈金庸先生所描写的“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 这一掌。“亢龙有悔”是乾卦的爻辞。乾卦有六阳爻,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乾卦喻天,天为至阳,乾卦的六阳爻分别表示阳气的发展变化。从初九潜龙直到九五龙腾,阳气由弱小到强壮,乾卦的九五之爻是最有威力的,传统中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而“亢龙有悔”是上九的爻辞,阳气到了上九已经到了极致,阳极而生阴,此时的威力已大打折扣,很有些“强弩之末,虽裂帛而不能穿也”。《文言》解“亢龙有悔”,有“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愚人乎?”之句。所以,金庸的“亢龙有悔”这一掌很值得商榷。
现在人们常用“如日中天”来比喻兴旺发达,却忘记了日上中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传统中是以“蓄势待发”来表示不可估量的威力的。比如毛泽东就以“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躁动于母腹之中即将出生的婴儿和站在岸边已经看的见桅杆的回港的舰船”来比喻新中国的不可限量的未来之势。
阴阳相互转化也昭示了“文到极时亦武,武到极时亦文”的深刻道理,传统中讲“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宗风中修为大家和历代祖师都是文武兼备的。
阴阳相互升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中深寓阴阳升降之义,而全阴阳交合之用。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李兆生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是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是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关于阴阳,再说几句。《易经》称阳爻为九,阴爻为六;九为阳数,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可是在金镛先生的著作中却出现了“九阴真经”,其后又出现了“九阳真经”。这“九”到底是阴还是阳,看来金镛先生也是糊涂的。阴阳都分辨不清,能够达到“合于数术,法于阴阳”吗?“合于数术,法于阴阳”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条鲜明的特色,传统中的所有门类、学科都不能背离于此,武学更是如此。虽然金镛先生的小说中描写的武打招术是天花乱坠、玄乎奇妙,但是在道理上却是讲不通的。金镛先生写的是历史小说,可是,却与传统的内容相距甚远。


“虎坐抱球”的内脉循经谱文
《内脉循经谱文》:野马分鬃宣虎坐,势藏挤撞平肘肩。两手抱球阴阳合,天地相应神意添。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这些谱文仍然分句分别来看。
野马分鬃宣虎坐,势藏挤撞平肘肩:“宣虎坐”简称为“虎坐”,可以舒畅“命门”、“肾窍”,补充先天真力,因而能够壮腰腿之力,使下元饱满。命门、肾窍都系于肾脏,即命脉根本之处,能滋肾气生长,强健肾脏及肾经。
挤为聚为收,撞为开为放。虎坐与凤点头都是聚收,此聚收有强健内脏脉络、养精蓄锐之效,因而在开在放之时,可释放出莫大的威力。抱球时的两手也是聚收,要求上按之手的手、肘、肩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如此最有利于循经顺畅。
两手抱球阴阳合,天地相应神意添:抱球的两手阴阳相合,阳为天,阴为地。阴阳相合有如天地交泰一般,必能促使阴阳气脉相感通而和谐顺畅。这也是古人“人天合一”思想的体现。
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中医中有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的指尖处。大指之大宣穴在传统修为中称“玄英”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脉络;手太阴脉沿手臂内侧行至肩窝处有“中府”“云门”二穴。抱球时按掌之手的大指应指向肩窝的中府云门位置,使玄英穴与中府云门相对应,形成“感召”“互唤”,此时肺脉必定受到震动而促进其交流和通达。
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抱球时的托掌之手在身侧肋下处。肋下的一侧为肝脏,另一侧为脾脏,脏腑乃经络之根本。根本之处受到震动,其所属经脉也必会有良好地对应循行。同时托掌时小指靠近身体,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心经居肝脾是说手小指要么与肝脏齐位,要么与脾脏齐位。这样手少阴心经与肝脾两脏互相照应,不仅促进肝脾两经的循行,同时心经也会得到宣化。另外,“以心行气”是传统太极拳的显著特点,所以此手少阴心经是举足轻重的,小手指的动作位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心、肝、脾三脏及三经脉的循行通畅与否。外展金风正循传是说拇指、食指分别属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此二经都属金,虎口处是影响此二脉的关键所在。“外展”是指虎口要微微展开,并且虎口、拇指、食指三者要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最有利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属金的经脉的循行,所以说外展金风正循传。
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凤点头”必定是大脚趾着地,而在大趾趾甲上方左右两端分别是隐白穴和大敦穴,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起始处。“凤点头”的动作直接作用于肝脾两经的始端,本身已经对肝脾两经脉起到了宣化和促进循行的作用。
循经太极拳的修炼要点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特点是循经,而此循经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由此,循经太极拳对修炼的基础要求是很严的,最起码的是十二正经的通达顺遂无差虞。
人的气脉循行很难达到标准和规范,而产生的误差却是各种各样的。这各种各样的循行误差可归纳为三类:经络阻滞、阴阳失调和元气亏损。任何一种循行误差都可致病,而有的人的循行误差可能是多种并存,虽然还没有形成疾病,但误差是存在的。
如果此时修炼循经太极拳,由于它对气脉循行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强烈,巨大的,这样原有的种种误差就会加重或反应剧烈而形成种种不适,影响到修炼进度甚至会停滞不前。
假使气脉循行很标准无误差,是不是可以直接入手循经太极拳的修炼呢?我们知道,经络疏通和任督一通两者是有差别的,也就是有没有武学修为的功底,其本质是区别很大的。如果没有修为基础而直接修炼循经太极拳,这样原来的气脉循行的流速、大小、力度、开阖……都会有不同的改变,同样也会产生种种不适。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两个章节,就是针对此类问题而设置的。不论原来的循经正常与否,也不论有多少误差,误差是深是浅,都会在其中得到很好的调整和改善。基础打得越牢固,循经的质量就会越高。这样循经太极拳的修炼不仅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有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
“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都是丹经武学的内容,还有少林禅宗武学,所以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是循经太极拳的基础,应该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入正常的修炼。

"如果此时修炼循经太极拳,由于它对气脉循行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强烈,巨大的,这样原有的种种误差就会加重或反应剧烈而形成种种不适,影响到修炼进度甚至会停滞不前。""所以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是循经太极拳的基础,应该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入正常的修炼。"这种理论在下第一次听说,这么讲有病的人就不能练循经太极拳了,练了会“原有的种种误差就会加重或反应剧烈而形成种种不适”,这不是吓人吗?谁告诉您的这种结论?“应该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入正常的修炼”,这么讲正常的人也不能练了,这种操修次第是您确定的?没有学其它丹经武学和禅宗武学便不能练太极拳,请问,要练到什么地步才可以练太极拳?
循经太极拳的修炼体会
李兆生先生在教授“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时曾反复强调,要把循经太极拳的一百多个分解动作当做站桩来修习。
站桩又称桩功,是传统武学中不可缺少的修炼内容之一。传统中站桩要达到八个小时,现代人由于条件所限,能站到两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了。桩功的修炼是比较艰难、吃力的,一开始可以从两分钟站起,即便如此,若把一百多个动作全站一遍,也要四五个小时。
为什么要强调站桩呢?关于这一点,通过不断的修为,体会也逐渐加深。循经太极拳的要点是循经,而要达到此要点其难度是很大的。虽然丹经武学已经修习了十多年,少林禅宗武学也有多年的修炼经历,但是却因为修炼的努力不够,功夫欠缺,因而要达到循经的效果,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十二正经全部顺遂通达,则更加不容易。而如果没有循经层次的太极拳,是没有修炼意义的。换句话说,没有循经的太极拳最起码的对锻炼身体的目的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其他了,几乎就是白练了。
站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些武学功底,可以单独修习站桩。一个动作反复修炼,站桩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因为站桩是开通经脉的最好方法之一,并且站桩时体会循经的感觉最明显。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有“活步太极拳”之说,所谓活步太极拳,就是以达到循经的效果为标准,而不被死的套路所限制。
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
《西游记》是小说还是丹经
《西游记》是小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西游记》又是一部丹经。这样说,人们恐怕很难接受。
传统中有许多文学作品都与丹道学识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西游记》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不是笔者的杜撰,而是古人早有的定论。明清时期有《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记》、《西游阐微》… …一些专著,就是专门揭示和讲解《西游记》的丹经之旨的。
但是《西游记》又确实是一部故事合理的、情节完整的、顺序系统的、典型的小说体裁。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因为传统中用文学手法来阐述丹道之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的一贯特色,只是我们对此还难以认识到。
《西游记》阐述丹道之理的具体手法,在传统中称之为“因理而设象,以象阐其理”。就是将那些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丹道经典理论以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然后再用这些形象将丹经理论演示明白。
《医宗金鉴》中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天地是有形的,而在天地未生之前都是无形的。有形的天地是由无形的“气中理”生成的,即“未有天地气生形”,所以依据此理而形象的描述其所生成的物象,这就是“因理而设象”;“已有天地形寓气”,具体的物象之中隐含有其生成之根即“形寓气”,所以可以从具体的物象之中,探究出其根源之理,这就叫“以象阐其理”。
比如,《西游记》中以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隐喻道心,这是“因理而设象”;而以须菩提祖师的种种行为来揭示“道心惟微”之理,这是“以象阐其理”。
《庄子•逍遥游》中讲过一个故事,肩吾很不屑于接舆的一段话:“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肩吾认为这是些狂言痴语而不可信,“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告诉肩吾:“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接舆讲的是丹道家的境界,而肩吾没有丹道修为,即“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连叔的一番话,就是对《道德经》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最好的注解。
《武学概谱》是循经太极拳的武学技击方面的内容。武学技击要有循经的基础,也就是要有专修功的基础,这才可称为内家拳或内家功夫。《太极拳经》中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或基础不牢固而急于用于武学技击,那样容易自伤。所谓学了某某招式是某某克星之类的谈论,本身就是一种无知、愚昧、糊涂的概念。如果真能那样,你在克制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伤害恐怕要更大。
《武学概谱》:凤尖点落凤点头,提膝提足势提龙。上下抱球阴阳分,阴阳掌法各不同。
凤尖点落凤点头,提膝提足势提龙:“凤点头”是武学中的一式专修,称作“掩裆势”。可封住自己的下盘,阻挡来犯之势。“凤点头”又名“搜裆腿”,可照顾到前后左右,化“内截脚”、“外截脚”进击。“凤点头”中还藏有“膝打”,有提膝上击之威,这是化成提龙腿之用。
上下抱球阴阳分,阴阳掌法各不同。抱球时在上之掌为按为扶,为阳掌;在下之掌为托为撑为阴掌,阴掌阳掌在武学上各有专途。在下之阴掌可化为“切掌”封住下盘部位,防敌之“撩阴法”袭击;同时可掩护小腹及胃部。而在上之阳掌则可外翻化为“刁掳手”,捋撮、刁拿敌的来势,并封住自己的肩胸咽喉处。若是阴阳掌齐挥,向身体另一侧以“双封排山掌”出之,是传统宗传的“麻姑献寿”势。
五行的相生
五行木土水火金是由太极阴阳变化而来的,而阴与阳之间存在有阴阳对立互根、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升降的几种规律。阴阳之间的这种联系和影响必然要作用于五行,但是五行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又是一番面貌。五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相生、相克、相乘和相侮。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是怎样的呢?
五行的相生关系依次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往复循环,无有穷尽,也就是《医宗金鉴》中说的“木火土金水相生”。
传统中又将相生关系称为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则木为火母,火为木子。
中医针灸中有“迎随补泻”之法,其具体内容为:“按气血输注某经的时间,也就是某经气血最盛的时候,迎其经之盛,取子穴泻之;气血始流过某经的时间,也就是某经气血最虚的时候,随其经之虚,取母穴补之。”这是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指导具体的施治手段,“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不仅如此,“迎随补泻”中还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气血输注某经的时间”和“气血始流过某经的时间”,这是中医学中的“子午流注”学识。人体中有六阴六阳经脉即十二正经,气血在一昼夜中沿十二正经循行一周,每一经脉循行两个小时即一个时辰。“气血输注某经的时间”是指在某经的循行时辰内,“气血始流过某经的时间”是指某经的循行时辰刚刚过去。
泻法用于实症,实症有“太过”之嫌,“实则虚之”,使太过趋于平和,达到平气;补法用于虚症,虚症有“不及”之嫌,“虚则补之”,使不及趋于平和,达到平气。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一虚一实是一对阴阳,一补一泻也是一对阴阳;母与子属于五行。“迎随补泻”中包含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学识。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同样往复循环,无有穷尽,也就是《医宗金鉴》中“木土水火金克制”。
五行中相克关系又称为夫妻关系,即克我者为夫,我克者为妻。如金克木,则金为木夫,木为金妻。
李时珍说:“金乃西方之行,性能制木,故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这是相克关系在医疗中的具体应用,因为惊、痫、风热、肝、胆都属木,而金克木,这样就可以用属金之物类去克制木性,属木之病症自可祛除。
“五行生万物”,万物都不能背离于五行中的这种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但时常却被人们忽略了,也就是葛洪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生葱蘸大酱是北方人喜爱的一道菜,但有好多人在吃生葱时拒绝水洗。水生木,葱属木,水洗之后又促使了生葱的继续生长过程,而失去了原有的天然风味。
金克木,传统中有竹刀切菜,不用金属刀具也是为了保持菜蔬的天然风味,还有用手撕菜也是如此。
五行的不及、太过与人生健康关系密切,并与生克关系纠缠在一起而更具复杂性。
肝属木,肝虚即不及,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或不能根除,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肝腹水和一部分高血压都是由肝虚导致的后果;木生火,若肝气过盛即太过,肝火旺盛,容易生气发怒。生气上火可诱发出多种疾病,这以是熟知的常识了。木又克土,脾胃属土,肝有病的人脾胃都弱,饮食中的禁忌和无奈也较多。
“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五行木土水火金是由太极阴阳变化而来,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基础物质。五行的特性和五行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规律,对掌握万事万物的特点与规律具有指导意义,并且也是万事万物的特点与规律的关键所在。
古人早就总结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五行的功能特性(《洪范•九畴》)。这是五行的正常状态,称为五行的平气。除此之外,五行还有非正常状态和其他一些细致的差别。在《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就医学方面和对人身健康影响等讲的非常详细。
《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中有这样的论述:
“黄帝问曰:太虚廖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入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
这里讲到了五行的平气、不及以及太过。虽然,五行平气的描述语言与《洪范•九畴》中有所差别,那是时代的特点和漫长历史的折射。“平气”属正常之气,平和之气;“不及”是虚弱、缺欠;“太过”是强盛、壮大。
“不及”和“太过”都是非正常状态。不能达到正常状态,就要形成种种偏差。对人来讲,这些偏差都是“病邪之气”,会对健康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解了这些偏差的特点以及所造成的危害。简要地说就是:木若委和或发生,就会伤及肝脏;火若伏明或赫曦,就会伤及心脏;土若卑监或敦阜,就会伤及脾脏;金若从革或坚成,就会伤及肺脏;水若涸流或流衍,就会伤及肾脏。所以说“不及”或“太过”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本草纲目》中的论述有详有简,我们来看一下。
“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
“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尝绎而思之,五行皆一,惟火有二。二者,阴火、阳火也。其纲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谓三者,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谓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试申言之。天之阳火二:太阳,真火也;星精,飞火也。天之阴火二:龙火也,雷火也。地之阳火三:钻木之火也,击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阴火二:石油之火也,水中之火也。人之阳火一,丙丁君火也。人之阴火二:命门相火也(起于北海,坎火也,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昧之火也。合而言之,阳火六,阴火亦六,共十二焉。诸阳火遇草而爇,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故人之善反于身者,上体于天而下验于物,则君火相火、正治从治之理,思过半矣……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以恒于动。动者,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天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其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木而肾水也……无怪乎后人之聋瞽也。
“土者,五行之主,坤之体也。具五色而以黄为正色,具五味而以甘为正味。是以禹贡辨九州之土色,周官辨十有二壤之土性。盖其为德,至柔至刚,至静有常,兼五行生万物而不与其能,坤之德其至也哉。在人则脾胃应之,故诸土入药,皆取其裨助戊己之功。
“金乃西方之行,性能制木,故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
“木乃植物,五行之一。性有土宜,山谷原隰。肇由气化,爰受形质。乔条苞灌,根叶华实,坚脆美恶,各具太极。”
《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阴阳与人的生死攸关的关键之处;五行同样与人的生死攸关存在关键之处,五行的平气同于阴平阳秘,五行的不及和太过与阴阳离绝相类似。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之关系,这是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五行之间还有非正常的状态,五行中的某一行过盛或过弱时,既太过或不及,就破坏了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而产生异常。
比如火性克金,若火气太过,则过于克金,金必虚弱不堪,而致金为不及,这叫火乘金。水性克火,而火气太旺,犹如杯水车薪,水不仅不能克火,却被火反克,致水不及,这叫火侮水。相乘和相侮也是五行之间的一种关系,却是一种非正常关系,是破坏平衡之关系。乘,是克之太过;侮,是被克者反克之。火气过旺,必致金、水不及,并连带木、土也发生失衡。虽然只是火气过旺,却使五行之间全部失去平衡
丹道中要行“攒簇五行”之为,古人是这样解释“攒簇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天之宝也,即人之宝;天之性也,即人之性。偏施其性而互为欺克,则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各贼其贼,各性其性,而失其正性矣(插语:这是讲的五行中相克的关系,克我者为夫,偏施其性则克之太过。此时,妻则以夫为贼)。合和其性而互为相生,则金生水,水中之真阳又能生金之阴,金之阴反能生木之阳,金木交并而为宝。木生火,火中之真阴又能生木之阳,木之阳反能生水之阴,水火既济而为宝。交为母子,迭作夫妻,而共护其宝矣。此之谓攒簇五行。”
“攒簇五行”的主要内容是“金木交并”和“水火既济”,此时,五行不仅平和并且产生了升华而能够“攒簇五行”。如果偏施其性,五行的平衡马上就被打破,而形成互为欺克,比如火气太过,势必要火乘金,这就是“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木以金为贼皆同于此理。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之作有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李兆生先生于2002年在其出版的循经太极拳的文集中将此经典之作和盘托出。
真是久违了,太极拳运动风行几十年,但是翻遍太极拳的书籍,却难以看到此经典理论。
张三丰祖师是太极拳之祖,或者说是集太极拳大成者而推向社会的鼻祖。太极拳的要点是什么,准则是什么,尺度又是如何,这一切的一切都应当在《太极拳论》中找答案。但是《太极拳论》的内容太精炼、文辞太高深。这样王宗岳又作了《太极拳经》,将这些精炼、高深的内容作了比较浅显、详细的论述。即便如此,王宗岳的所作也很有些高不可攀,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更别说是张三丰祖师之论了。所以只好将它们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了。
“太极拳”缺少了太极拳经典的理论指导,其后果会怎么样呢?必定是其要点被模糊,准则被混淆,尺度无把握。这是因为后来练太极拳的人武功修为缺欠、文辞修养不足而造成的。
在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还著有《太极拳论心解》、《十三式行功心解注解》之文,这是李兆生先生将王宗岳所作又作了进一步的由浅入深、详细实际的论述。
周潜川先生曾经指出的太极拳师的种种病患,其症结也在于此。背离了太极拳经典的“太极拳”,怎能不产生种种偏差而留下各种后患呢?王宗岳早已讲得很明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些舍太极拳经典而作为者,不幸被王宗岳言中了。
太极拳也遵循阴阳对立互根之原则,太极拳的经典理论是太极拳的根。没有太极拳经典的指导和规范的“太极拳”,能与张三丰祖师当年创太极拳的初衷相合吗?肯定是不会的,所以这样的“太极拳”也同样是变种或假冒的。
  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西游记》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孙悟空也是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西游记》中孙悟空做了一回医生,在给朱紫国王治病的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有些别致,同其它故事中的形象相比别有一番特色。
这是《西游记》第六十八回的故事,内容是《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朱紫国王位居九五之尊,国内不乏名医良方,却一病三年,不要说坐朝理政,就是勉强说几句话,也只剩下呻吟喘息了。因而出招医皇榜,愿以半壁江山求贤治病,由此才引出了孙悟空悬丝诊脉、白龙马的珍贵马尿以及无根水即东海龙王的津唾甘霖作药引等一系列的神奇故事。
这些故事是神奇的,但是孙悟空治好朱紫国王的沉疴顽疾,有没有依据,这病治的有没有道理呢?探究一下这些问题,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悟空在诊脉时说:“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这段话讲的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和常识,但若仔细捉摸,似乎还有些深意,我们选取其中的几句来细分析一下。
1、“医门理法至微玄”与玄学
医门理法是行医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它怎么与“微玄”扯上了关系,而且还要“至微玄”呢?
“玄”是什么?“玄”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古称“老庄易三玄”,是说《老子》、《庄子》、《易经》这三者乃玄学之作。《老子》、《庄子》成书于而千多年前,而《易经》则经历了“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即史称“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漫长历史时期,其年代更为久远。这玄学实在是一门古奥玄深之学问。
在漫长而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玄学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传统学识。玄学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学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只有弄懂玄学,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弄懂玄学,就永远不可能对传统文化的本质有所认识。
从古至明清时期,玄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导学识和主流学识,而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玄学则被指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和繁荣,使得人们逐渐的淡忘和远离了这些传统的文化与学识,以至于到今天几乎是完全陌生而无从辨识了。对于玄学,实在是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从头补课而逐步去重新认识的。
再来看看“微”字。“微”字似乎距离我们更遥远也更陌生,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一点一点去弄懂它。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是《道德经》中的话。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什么,我们先把它放一放。先来看看这“搏之不得”的“微”。
“微”应该是存在的,否则老子不会如此称呼之。但它又是“搏之不得”的,这未免有些太让人难以捉摸了。
有没有比较浅显直白的说法,让我们能够与之相沟通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还是不难理解的,其意为:“人心是危险的,而道心却是微渺的”。这句话出自传统中的“十六字心传”,“十六字心传”的全部内容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但其所包含的内容还是很广博精深的,相传这是上古时期尧授之舜、舜授之禹,圣德之明君心心相印之传。尧又称陶(音同姚)唐氏、舜又称有虞氏、禹即治水之大禹。尧、舜、禹都是中国传统中被千古称颂的圣德明君,属于三皇五帝中之人物。“十六字心传”既是个人修养也是治理国家的原则与精髓,所以它在传统中是举足轻重的。
“十六字心传”还有一种说法,是广成子传授给轩辕氏黄帝的“十六字真言”。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得道成仙的圣明贤君。由此,“十六字心传”更具分量。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历史上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
此“十六字心传”也有着非常古老而久远的历史,至朱熹作解释时已经历了数千年,直至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其中还引用了朱熹的解语。看来此“微”同玄学一样也是贯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史的。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此“微”确实存在,它是指道心而言。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此“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同于玄学)的最精粹之理只在于微,能够搏得了微才能明了道,由道生成万物(《道得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过了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演化,而此微始终贯穿其中,谁能将此中变幻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并且能够明察秋毫,紧紧把握住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呢?!”
简言之,“微”是玄学的入门途径,也是掌握玄学的一条道路。学习玄学,首先要博得此“微”,由此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步入玄学之殿堂。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医门理法至微玄”讲的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它是从古到今的医学实践的一贯准绳,由此才创造出了传统中医药学的非凡业绩和耀眼的光芒。
“医门理法至微玄”也让我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面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传统中之为医者首先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并且还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而后才能行医于世的。
2、“大要心中有转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是传统中比较常见的对那些超凡、神奇的功能和作为的一种述评。传统中在各种不同领域常常会有一些神奇的境界让人不可思议。那么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依据呢?
朱紫国太医院官员说:“这和尚(指悟空)说的有理,就是神仙看病,也须望闻问切,谨合着神圣工巧。”望闻问切是治病的必需手段,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合于“神圣工巧”。“神圣工巧”又是什么呢?“神”即神仙,乃道家之谓;“圣人”是儒家之谓;“神圣 工巧”就是神仙圣人的超凡作为,也就是能够有“至微玄”、“至道在微”的作为。
三个徒儿在会同馆制药时用到大黄、巴豆二味药。巴豆是一种强泻药,这是人们熟知的常识;大黄也是泻药,曾经作为减肥之用而风行一时。国王是久病弱质,早已羸弱不堪,再用此强势泻药,让人不无担心,八戒、沙僧对此都很质疑。沙僧说:“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邪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悟空说:“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八戒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积坚,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悟空说:“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快制来,我还有佐使之味辅之也。”
关于大黄、巴豆,《本草纲目》中有很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八戒、沙僧已将此概括得非常精要。以常理推之,二人的质疑正是医家所忌。但就是这违反常理之举,却显示出非凡的神奇功效,不仅将三年前积滞腹中的糯米饭团打掉,而且彻底拔掉病根,国王立时就精神抖擞,脚力强健。
什么是“神圣工巧”、什么是“大要心中有转旋”、什么是“至道在微”之作为,这一段的描写就是对此的最好解答,同时也展现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风采与境界。
那些太医院官员如八戒沙僧一般,可谓已得其大要,但无“转旋”之功,只能眼看着病势一天天沉重,却素手无策。他们的缺欠在哪里,又应该怎样加强和提高呢?
李兆生先生身兼诸多传统法脉之掌门,乃为“明——九脉合真•一脉真谕”的嫡系传人。1984年,李兆生先生出山,我们来看看《翰墨缘》(李兆生著)中的这样一段,“记得前些年,国内功夫热初兴,其原因还是因传统学风而蔓延起的篝火。当时为了印证传统宗脉的真实次第,我们师门决定以内功治疗疾患,作为社会科研项目,以试剑锋,遂选定气功治聋哑为重点,推出‘聋哑复聪术,内景八法’”。“当时,我们‘治疗聋哑’已经通过了科研鉴定。治疗聋哑五千例,我们整整花去四年的时间。这还是西历1988年5月18日在北京宣武饭店由吉林省科委主持,张震寰主任参加的专家鉴定会。仁者也曾有句名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因为某种原因,鉴定成果没有公布。这件事倒增强了我的傲骨。一种原因是我们没有接受吉林有关单位所谓成立‘聋哑医院’的命令,当年原卫生部吕炳奎先生曾为吉林真元聋哑康复研究所题书‘中华聋哑医院’,他说:‘希望攻克聋哑,建立世界第一所聋哑医院,应该是在中国,应该是你们二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当时的本意在于作为对传统宗脉学术的一种印证,以促使学术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人。后碍于诸种原因,使此科研成果未能推行于世,甚为憾事。后竟为社会上未见经传的散流窃取,沽誉摇旗,流有余害无穷(《翰墨缘》)。”
凡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应该记忆犹新。当时气功大潮风起云涌,“气功大师”遍地都是,各种特异功能更是甚嚣尘上,其中尤以治疗聋哑为各家炫耀之招牌,但是他们的所为恐怕连神仙圣人也要目瞪口呆。聋哑患者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突然进入有声世,不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甚至连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也不需要学习与熟悉,其过程都全部被省略,马上就能激动地登台演说了。这可真是太滑天下之大稽了,可是当时的人们趋之若鹜,很难听到有质疑之声。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场闹剧的真相,治疗聋哑的实践,只有李兆生师门具体做过,并经历了数年的时光而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回首往事,真是万千感慨,有多少事情最终能让人们明白它的真相,又有多少事情仍然在蒙骗世人。
若要做到“大要心中有转旋”,需要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要有坚实的武功修为功底(必须是正宗脉传的武学功法),二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学识根基(需要有明师的传授和指点),除此之外,不会有第二条道路。
3、“第二闻声清与浊”与《医宗金鉴》中的阴阳学识
“闻声清与浊”显然讲的是望闻问切之闻,而声音有清浊之分,这也是为医者的基本功之一。清浊是什么?清是阳,浊是阴。这“清浊”要牵涉到阴阳的概念。又要与当今社会上争论的焦点之一——“伪科学”扯上了瓜葛。但是,我们不搞争论,只讲传统。
传统中讲“混沌初分,鸿蒙始判,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轻、清、上、升、天、都归属于阳,重、浊、下、降、地、都归属于阴。阴阳是传统中很基本的概念,传统中的诸多学说都以阴阳为理论基础与核心,离开了阴阳,传统中的一切文化和学识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一点在中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和现实。《黄帝内经》中很明确地说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原来这阴阳是与人的生死相关联的,要解决生或死的问题就必须弄明白阴阳之学识。难怪这“阴阳”在《黄帝内经》中占据了那么显著的位置,并成为《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的也是很主要的论述内容。
阴阳的概念也是很难弄明白的,否则它不会成为当今社会上的焦点,我们试着来看一看。
清时,朝廷编有医书《医宗金鉴》,是衡定天下行医者之准绳。内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主要讲的就是阴阳,我们把它与《易经》《道德经》等古籍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对照来看一下。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直至万物,这是古儒之《易》学中揭示的宇宙演化规律。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规律。
宇宙的演化规律是传统中的重要学识,是各门各类学科的基础学识和统帅学识,传统中的一切学识都是由此延伸、繁衍而来的。所以传统中作一切学问,都要从宇宙演化规律入手,如此才能达到“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之境地。
《西游记》中开篇即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盘古开天辟地”是很古老的传说故事,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过程和规律,这同《易经》《道德经》中的内容完全一致。
《医宗金鉴》中的这段话讲的也是此类内容,只不过讲的只是宇宙演化的初级阶段,仅仅只有“无极、太极、阴阳”或者说只有“道、一、二”的内容,这时的关系比较简单、直观。虽然如此,要真正掌握其中的“至道在微”之学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这是“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或“混沌之盘古”中的“至微”;“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是“太极生两仪”或“一生二”或“盘古开天辟地”即“破鸿蒙、清浊辨”中的“至微”。
古人云“善学者,究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并且还要“格物致知”。这“理”和“难”要究至何处,“致知”又致到那里呢?学识的至极之处就是“至道在微”,医学更要首先有此扎实而雄厚的基础。
原来,宇宙是先生成阴阳,然后才生出万物,而人为万物之一。也就是说,有了阴阳,才有人类;若无阴阳,也就不会产生人类。阴阳学说是伪科学吗,如果把此“伪科学”铲除,人类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了争论,就更不会有科学还是伪科学之说了……
《医宗金鉴》中还说:“既识一定之常理,再审不定变化情……知其要者一言毕,不得其旨散无穷。”“既识一定之常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而“再审不定变化情”却要求既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又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也就是“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这种理想的境界却是不容易达到的。悟空诊脉后说:“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这是“知其要者一言毕”;而国王“病了三年,本国太医院,屡选良方”,仍然是“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是“不得其旨散无穷”。
当朱紫国官员问何为“‘双鸟失群’之证”时,悟空答:“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雌雄也是阴阳之喻,这“‘双鸟失群’之证”正是《内经》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具体写照。
4、“第一望他神气色”与脏象五行学识
望闻问切之首是望,国王是“面黄肌瘦,形脱神衰”,一望而知是一幅羸弱不堪的样子。那么,诊得的“惊恐忧思”又该如何看待呢?太极拳的经典之一《太极拳经》中的《行功十八伤》中讲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
人的情绪的波动和变化原来与人体的内脏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而巨大的情绪振动则要伤害五脏。《太极拳经》的这些观点与医学经典中完全一致。《太极拳经》是太极拳的修炼指南和操行标准,修行太极拳者不能背离太极拳经典,否则只能算作是旁支和变种,而非正宗脉传太极拳。《太极拳经》此论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学与医学确有血脉相连的关系。武学确是 医学的基础修为之一。当然这个武学是传统脉传武学而非其它,这个医学也是传统中医药学。关于武学与医学的关系,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中专门有一篇章《武通于医》,其中论述的非常详细而透彻。
国王的“惊恐忧思”是情绪的极度失控,因而必然要伤及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是人体的重要内脏器官,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都要依靠五脏来完成,五脏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因而五脏的诊察是诊病的重要内容。
五脏分别开窍于面部的眼舌口鼻耳之五官,五脏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五窍来进行观测;另外,五脏之华分别在爪、面、唇、毛、发;五脏之充分别在筋、脉、肉、皮、骨;五脏所藏分别是魂、神、意、魄、志;五脏之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五脏对应于五色分别是青(苍)、赤、黄、白、黑……这些内在的从属与关联为五脏的诊察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标准。所以“神气色”之望等手段对于五脏的诊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五脏、五窍、五华、五充、五藏、五志、五色……等都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也是传统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说。各门各科都与之紧密相连。
中医的经典之一《难经》中有五脏的声色臭味和七神,原文是:
“三十四难曰: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躁,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藏声色臭味也。
“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难经》的作者是战国时人——秦越人,时人号之曰“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扁鹊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那是因为有着扎实雄厚的“医门理法”的基础学识和“转旋”之功的武学修为。
五行脏象学说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学识,在实践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五行与人体最密切、最重要的联系就是五脏,那么认为五行学说是伪科学的人是不是认为自己的五脏也是伪科学,要铲除此伪科学,就应该连自己的五脏一并铲除。常识告诉我们,就是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要危及健康和生命,如若五脏俱废,那也就无生命可言了。
五行有五,已不再是无极混沌、太极一理、阴阳二气那么简单和直观了。数量增加到五,相对应的其间的关系也要复杂多变的多。
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平气、不及和太过。平气是理想的正常状态,不及或太过是非正常状态。不及是过于虚弱、太过是过于强盛。反映在五脏上就是功能的低迷或亢奋,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了。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可对不及有所补助,相克可对太过有所抑制,所以相生相克是正常关系,可对五行进行调节,以维持总体平衡。
五行各有不及和太过,五种不及和五种太过在《黄帝内经》中都被称之为“邪”即病邪之气,这些病邪之气会分别伤及五脏。因为太过要导致克制过重——相乘关系;而不及则会形成被克者反克——相侮关系。相乘或相侮是非正常关系,它破坏五行之间的平衡,过于凸显和突出某一行,而使五行全体都陷于混乱,于人来说,健康状况就会很糟糕。
五行又与天地万物几乎都有对应关系,这一切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五行学说里都被有纲有常、有宗有位、融会贯通、分踪别迹地详列与解述。《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的本质、五行与脏象、五行失常的种种表现等内容已经非常全面详实和清晰明确了。
《医宗金鉴》中这样说:“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
五行从哪里来呢,是有了天地阴阳之后而生出的。生出五行后,宇宙的演化并没有停止,继而又演化生出了万物。万物俱是秉承了五行的生克乘侮之关系,并且无一逃逸而生成的。也就是“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生出了万物,也就有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生万物”,《易经》中讲“八卦生万物”,《道德经》中是“三生万物”,这万物之生也真够复杂了,又是三又是五又是八,真有些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了。这三、五、八之间不是产生矛盾了吗?其实这正是“玄深古奥”之学识的一种体现。万物之生经过了“无穷变化”,要溯“知其原”,就要对其各个层次、各个角度都了然若揭,这三、五、八正是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不同揭示。另外万类万物的本质、效用以及即实表现等也存在“无穷变化”,要把握其“至道在微”之理,就不能离开这三、五、八甚至更多地描述与揭示。在这无穷变化的种种描述中,三、五、八是其中比较重要和必须的。
万物的“至道在微”实在是太“古奥玄深”了,要想把握其中之玄微,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将此不可能之事变成为可能,古人创立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理论学说,将此无比繁乱复杂多变的关系辨别得清清楚楚、精深透彻、确切不移,并且无一遗漏和重复。
《西游记》是小说,孙悟空是虚构的形象,但此小说非彼小说、此虚构非彼虚构。如果我们稍微有些传统文化的根基,稍微有些传统武学的修为功底,就会明白,小说同小说之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本质,虚构同虚构之间可以有天壤之别。也就可以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对孙悟空等虚构的形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孙悟空做医生一节中,可以让我们对当今的种种动态,比如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以及废除中医的种种言论,还有韩国人要把“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有一个清晰和重新地认识了。

“先天阴阳未分”属太虚呈象阶段,《道德经》中称为“无”;《西游记》中描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而至太素生形阶段,即“道生一”,《道德经》中称为“有”,即进入了后天。“有”为万物之母,即一能生万。此“一”中已含有阴阳,但它是元阴元阳。 “元阴元阳育此体,太乙显化产真形。”这是《太乙混元球》功谱中所说,元阴元阳即生物之祖气,也就是先天肾水。“后天之中妙有先天”,是说万物的面貌虽然千差万别,但先天一气却妙存于其中。于人来说,就是先天肾水或肾气。《黄帝内经》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其中的“微”与“原”都是指此“一”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是“一”气之流行,所以三教圣人都从此“一”而直探大道之根源:“得其一万事毕”;“吾道一以贯之”;“天人一贯见道同”……《道德经》中更是将此“一”归纳得全面而扼要: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自然界的太阳是先天真火,又叫太阳真火,此为阳;阴为月魄寒精。传统中有采太阳真火、月魄寒经的功法,这就是《真元宝笈》中的三才桩之一的人字桩。
人体中也可以有太阳真火,那是修炼层次的标志,是由内景来恒定的。
后天之水基本上是有形象之水,这比较好理解。
后天之火与人体有关的部分比较复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的比较详细(《各一其质各一气——五行的特点》一文中有节录)。
心属离火,肾为坎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是丹经武学中专有的修炼内容。《横运太极手》就是“水火既济”的专修功法。这方面的内容,李兆生先生在功法讲解中有详细的介绍。
在《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一文后有跟帖提问:“先天肾水”可以認同為先天真火(陽)。因先天陰陽未分,二者同為一氣,此“先天肾水”非后天陰陽(水火)對峙之水。——所提的问题牵涉到的内容比较庞杂,也很深邃,现试解答如下。
二、关于先天后天以及精气神的概念
说到元精元气,就该谈谈元神了。因为精气神乃修为中之三昧,“三昧真参法”是李兆生先生著作中和讲课中的很重要的内容。
元精元气元神是指先天真精真气真神,它不是后天的生殖精、呼吸气、思虑神。我们在练功中,要使元精和元气在体内运化使它升华,提高它的质量。元精经过升华后转化为元气,继续升华,元气进入颅腔,就由气转化为神。这三个阶段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完整修为过程。
有人把元气与呼吸的气连系在一起,这也大错特错了。呼吸的气在传统中称作“风”。气功潮中有好多“气功大师”都在呼吸之气上大做文章,这是多么的可笑啊。那么后天之气是什么呢,是我们在饮食中所摄取的水谷之气。
中医两大基础理论,经络论和气化论,气化论讲的就是先天后天之气。而先天元气是其主要的内容。《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得八百一十丈。”这是讲的真气在体内的振动规律,它是气化论中的精微内容,也是循经流注中的精微内容。
关于元神,传统中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也就是脑中之神为元神,而心中之神为识神。元神者无私无虑,自然虚灵; 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修真图》中说“心不动,精自固;身不动,气自园。”所谓“灭人心生道心”,就是祛褪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神,达到六根清净,虚灵不昧之元神就自然显现了。
先天、后天的精气神又是互相关联的。先天为根,后天为用。若后天的精气神用之过度,就会伤损到先天的精气神;若后天的精气神充足饱满,就可补充保养于先天。
吕洞宾在《金丹心法》中有这样一段:“培后补先是固精养气凝神,体用兼全,三才各得,后还精于生精之所,还气于生气之所,还神于生神之所,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也。”真是言简意赅,将修为的本质揭示的精辟透彻。
培后补先:即培植后天补充先天。这是丹经武学的具体修为之法,“修墙补屋”是其入手之处。
固精养气凝神:不仅不能使精气神有所散失,还要使其达到充实坚固。
体用兼全:体是根本,用是外在表现。按阴阳之规律,体与用是相对的,用必耗散其体。只有在丹经武学中能达到体用兼全。即《道德经》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黄庭经》中说的更简洁明白“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自守。”
三才各得:这里指精气神三者不仅得到了完善的运化并且还具备了足够的功能境地。
还精还气还神:耗散、保持、返还精气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三种状态。耗散是通常的生存状态;保持属养生的范畴;返还就是丹经武学的修为。
《修真图》中说“顺则凡,逆则圣。”“顺则凡”就是通常之态,“逆则圣”则是修为之法。
生精生气生神之所:这是返还所至之地,精气神都由先天一气所生。“精乃元气之根”,精与元气是息息相关的,同样,精与元神也是不可分割的。修为中“心肾相交”,是肾水向上冲腾,与下降之心火相交媾;“水撞金轮”,是肾水继续升腾冲撞到肺(肺属金);继续修为,可达“炼肾充脑”,使坎中真阳上冲于脑,这样才能开始“炼神还虚”的修为。
“水火既济”、“水撞金轮”、“炼肾冲脑”是修为中的三个阶段,它依赖着先天肾气的不断充实坚固而完成的,“返还归于一”是较高的修为境地。
武功的修为大多属于命功,元神的修为则属于性功,“性命双修”是修为的原则。
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这是丹经武学理想的修为成果。
关于“先天不足”,我们再来看看《封神演义》中纣王与妲已敲骨验髓的那一段。纣王与妲已的所为令人发指,但其中所论还是有道理的。
冬日雪天,老者渡水,不甚惧冷,行步且快。少年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不解,认为是“反其事了”。妲已说:“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媾成孕,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遇寒气犹不甚畏怯也。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血气已衰,偶尔媾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即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
关于精气神的修为,《黄庭经》中论述的比较多。如“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保之可长活”、“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恬淡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虚无寂寂空中素,九室正虚神明舍”、“结珠固精养神根,三神之乐由隐居”、“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高拱无为魂魄安,清静神见与我言”、“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箓除”、“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
李兆生先生传授的功法都有“限期取证”之验。所谓“限期取证”,就是只要你肯下功夫苦练,就会达到种种奇特的预期效果。例如初学者每天能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武功修为,少则两天,多则七天,必定会饭量增加,睡眠改善,甚至记忆力增强。饭量增加是补充了元气,睡眠改善、记忆力增强是补充了元神。
关于精气神,在当今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等,也成了一句口头禅。常有“透着一股精气神”、“那么有精气神”……其实,编作者和演导者都不知精气神为何物,只不过是一种时髦和追逐罢了,是用精气神代替了精神头儿一词。
精气神充足饱满,人必定有精神头儿;但是有精神头儿却不一定和精气神有直接关系。比如有些染上网瘾的孩子,不上网时就蔫头耷脑、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头儿;只要一上网精神头儿马上就来了;又比如,有人犯了低血糖,会很虚弱甚至虚脱,但只要补充了糖分(注射葡萄糖等)马上就有了精神头儿;还有好多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精神头儿都很足,可是当面对法律制裁时,就是另外一番精神面貌了。
在《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一文后有跟帖提问:“先天肾水”可以認同為先天真火(陽)。因先天陰陽未分,二者同為一氣,此“先天肾水”非后天陰陽(水火)對峙之水。——所提的问题牵涉到的内容比较庞杂,也很深邃,现试解答如下。
先天肾水是人产生生命的基础,没有先天肾水就没有人的生命可言。此先天肾水也是“天一生水”之水,水数为一,是第一个生出来的,然后生木生火生土生金,而有五行之全。水为生之祖,有水才能生出万物。所以说“水为三才之主”,又说“万物水中生”。
李时珍说:“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肾水属坎,坎中有真阳,所以又称先天肾水为“坎中真阳水中金”。此“坎中真阳”又称作“命门之火”、肾气;因为它是生物之祖气,又称先天祖气、先天一气、真一之气、混元一气、先天元气、真元之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言:“人始生,先成精。”此精就是先天肾水,是人身体中最精微的生命力,是最宝贵的精华物质。又“肾藏精”,此精也就是先天肾水,是先天真精,若把它认为是生殖之精就大错而特错了。生殖之精是后天之浊精,先天真精又称元精。“精乃元气之根”,在运化的过程中精转化为元气,而推动元气的运转,所以说此精是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
元气的足与亏,是由元精的质量好坏所决定的。《黄庭经》中说:“含气养精口如朱”。这是节精保气的很高层的修为。关亨九先生唇如涂朱,有人问“爷爷,你涂的什么唇膏”,关亨九说“我什么也不涂,它就是这个颜色”,关亨九先生是当代修为的典范,九十多岁仍然唇如涂朱,这是其修为层次的鲜明的标志,它是任何一种化妆品也伪装不出来的。
经络论与气化论全面诠释了人的生存与死亡、健康或病弱的种种状态。要弄清楚人生病的原因,离不开经络论和气化论。
俗话说“经络疏通,百病不生”,是说人的经脉没有任何阻滞,元气能通达全身,人的身体就能达到健壮安康的理想状态。经脉完全通畅这是不大容易的,经络中有时候有些轻微的阻滞,但是人却没什么感觉,等到阻滞程度严重了,疾病也就形成了;如果阻滞再加重,就要危及人的生命。而现代医学的各种测试仪器、化验手段等等对经络和气脉运行又毫不相干。能够对气脉运行明察秋毫,做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或者是治疗时达到最理想效果者,只有达到了“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也就是“以道成医”的层次,才能做到。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通畅必然不会有病痛产生,如果有了病痛,则有可能是经络中有了阻滞。哪里出现了阻滞,哪里就阻挡了元气的通行,而元气达不到的地方,就是生病的地方。
弄明白了病因,治疗时也就有了方向。
通常人们求医问药,也是感触良多。丹医是在达到“自利”以后,才能“利他”。可是那里能找到丹医呢?尤其是近年以来,医患矛盾加剧,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更难有高质量的治疗效果了。
求医问药是处于被动地位,由别人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丹经武学却可以达到自我调理,居于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有好多人重感冒时,咬着牙站二个小时以上的“大字桩”,直到大汗淋漓,感冒也就好了。
对于一般的经络阻滞,小炼形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经脉,小炼形都有相对应的功法。除此之外,小炼形还是丹道武学的重要内容。它既能为内功运转和武技演化打下牢固的基础,本身又可成为独立的丹经武学的修炼之法而加以专修。
《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冬日雪天,老者渡水,不甚惧冷,行步且快。少年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不解,认为是“反其事了”。妲已说:“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媾成孕,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遇寒气犹不甚畏怯也。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血气已衰,偶尔媾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即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纣王与妲已的所为令人发指,但其中所论还是有道理的。
老者“所秉甚厚”,是指在父母精血正旺即元气充足之时得到生命;少年“所秉甚薄”是说父母血气已衰即元气已有所亏失之时得到生命。这里提出的元气的盈足与亏损,也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到了老年为什么眼花耳聋齿脱形槁,那是因为元气的缺失已不能够满足正常生活的需要了;年轻人为什么朝气勃勃、精力充沛、面目姣好呢,因为年轻人不仅元气充足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所以才会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的感觉。
如果元气亏损,则气脉的运行能力和对身体的滋养能力都将衰弱,久而久之有些地方元气达不到了,这些达不到的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各种病痛也就随之产生了,这叫“不荣也痛”,这是人生病的第三个原因。
“不通则痛”,是因为脉络中有阻滞,阻挡了元气的通行,属实症;“不荣也痛”,是因为元气衰败,无能运行了,属虚症。虽然同样是痛,却有实症、虚症之分。
元气亏损,身体衰败,通常称作“五漏”之躯,要行“修墙补屋”之法。应该多练太乙元明功,还有九龙环;其它的还有小炼形、玉环桩……
周潜川先生曾在《炁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今流行的太极拳,门派纷歧,本质自然也因之而有些差别……至于内里气脉的运行,各家更是分歧……都因架子繁复,反而把全身的‘经络’‘气脉’搞得纠结不清。例如: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据我不完全的统计,我所接触过的一部分练太极功的人,大约十分之三四犯了上述偏差,他们不是面如涂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焕发,精神健壮,而细察内脏经络,每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虚阳上逆症(血压高的病因之一),左半边身体发麻症 (阴分受病的现象),后来大半因高血压而中风不起”。
周先生是以丹道家的学识来明辨社会流传太极拳的弊病所在,解放前的太极拳师大都在四五十岁之后,疾病缠身而过早离世。只有周先生肯说实话,尽管已有很大保留,但仍然为周先生招来灾祸,以致在文革中冤死狱中。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也专门谈过《希望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更完美》。文中对于社会流行太极拳的各种弊病说的更明白和具体,如:“起式”之弊;“看手”之弊;“手挥琵琶”一势之弊;“两臂抬平”的动作分析;弧形运动和“球形”体现的分折等等诸多问题。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所载的“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是还五百年前太极拳的原貌,使世人明白脉传太极拳与世传太极拳的差别所在。由于脉传太极拳对修为的基础要求太过苛刻,几乎无人能直接进入缠经层次的修为,为避免出现各种偏差,给太极拳爱好者铺垫出一条可通行之路,李兆生先生又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周先生已很明确地点明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半身不遂、中风的那些人是因为“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这些病因在中医中统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人生病的第二个原因。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气脉平衡,要求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的各经脉之间无阴阳之差虞,并且流速、大小、开阖……都均衡无余。阴阳气脉平衡的标准只有一个,而阴阳失调的现象确是各种各样的。《黄帝内经》中对阴阳失调的种种表现、原因以及后果……都有详细的论述。阴阳失调的疾病都很棘手,查明失调的原因已经不容易,而在治疗中不形成新的失调或其他偏差就更难了。
丹经武学中调节阴阳失调的功法是很多的,如小炼形,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九龙环、飞鸣图……不论是什么原因的失调,也不论失调的程度轻重如何,这些功法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习练丹经武学简便易行,但还有个得法不得法的问题。
1、现在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在教授丹经武学或其中的某些功法,但这些只能算是变种或冒牌,因为丹经武学只有李兆生一人向社会传授,除此没有第二人。
2、能够担当丹经武学的辅导教师或代师传法者,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得到李兆生先生的首肯才行得通。因为把握宗风的尺度和掌握修为的准则是很难、很微妙的,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各种弊病。历史上外丹吃死人的经验教训还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3、李兆生先生的授课内容依次为:一、丹经武学。二、少林禅宗武学。三、循经太极拳系列。四、金气大周天。是按修为层次排列的,由易到难,对修炼基础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除非是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安排可打乱次序学习,否则,不仅不能收到理想效果,还会留下各种后患。
人天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传统的概念,但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历代以来,鲜见一个明确的答案。久而久之,这人天合一就成了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难以说得清楚。
李兆生先生于2002年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这“循经”的太极拳,说法很新颖,它与以往的太极拳有什么不同呢?这个不同就在于它有着鲜明的“循经”的特色。
此“循经”主要是指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人有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起来就是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是一个时辰循行一个经脉,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十二个时辰,十二正经循行一周,然后周而复始,这就叫子午流注。子午流注与地球的自转规律相吻合。
原来,此“循经”中隐含了人体气脉循行与天体运行之间的关系。天体分为好多种,其运行规律也各有特点。其中与人体关系密切的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月亮的运行、五大行星、还有恒星……这些天体都与人体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天体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的具体关系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和比较主要的内容,只不过是现代人对此有些陌生罢了。这天体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的具体关系就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所以人天合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不是模糊的、笼统的概念,而是有着确切的、实际的内容,并且是精微不二的内容。
循经太极拳是人天合一修为的起步和入手阶段,它是人天合一中比较简单的、基础的内容。从此入手,首先把十二正经调整得非常准确和规范,然后就可以一步步地去探知人天合一的更深层更精确的内容。
《全体大用篇谱文》:野马分鬃抱球起,球掩横肘肘齐肩。凤足点在虎足侧,托球掌藏腋下缘。
野马分鬃抱球起,球掩横肘肘齐肩;抱球中的循经内容是很丰富的,这在《内脉循经谱文》中有详细讲解。抱球是聚是收,是武学中的“欲放先收”,于《易》理相合。抱球时上按之手与肩肘平齐,这是太极拳中“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六合之势的体现,同时也是“气与力合、内与外和、神与意合”的内六合之势的保证。上下两手的虎口形成“子午交综”之势,是构成“交通肺脉”的重要环节。
凤足点在虎足侧,托球掌藏腋下缘:凤点头能通透肝脾二脉,这点已明了。同时凤点头又是武学中“藏身斜卧横扁踹”、“湘子跨篮横云脚”和“铁拐跌衩卧云斜”等的专修功法。虎足即 “宣虎坐”之足。“宣虎坐”有强壮腰腿、滋助肾元之功效,同时还是武学中潜行步法之专修,与凤点头相配合,可演化出多种武技。抱球时的托掌可舒畅心肝脾三经脉,与凤点头宣化肝脾之功效向配合,会使经脉气机达到因穴道重叠而导致侧重循经作用;而在应敌时,肋侧之托掌会因其动作姿势的优越位置而产生强大的进击力量。
自娱时可健身,应敌时可进击,这才是武当武学中“击舞交并”的真实面貌,也是传统武学的一贯本质。
近几年来,我们已饱受非典、禽流感、副流感、猪链球菌……一些流行疾患的震撼与困扰。人的健康与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处于这种动荡的环境,面对这些流行疾患的轮番上演,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怎样抵御这些侵扰呢?
《黄帝内经》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李兆生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上古时代,对深明养生之道、有高尚品德之人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内藏,精神守持于内而不耗散,这样,疾病从哪里来呢?”
传统中对于各种流行病患和疾疫都有着切实可行的预防之策和行之有效的抵御方法的,并且有着很丰富的成功经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在疾病形成以后才着手去解决它,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病只是一种救补手段,处于被动地位。“元气足则诸邪俱退”——元气充足了任何疾病都要远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内的正气饱满了,任何病邪之气也不能干扰之。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
疾病喜欢光顾什么样的群体呢?是比较容易生病的人。而人生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如果能把生病的漏洞堵住,就可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这也是传统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上策。
如何堵住生病的漏洞呢?应该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对策。
1、 补充气血,增强体质——达到“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 疏通经络,无阻无滞——达到“经络疏通,百病不生”。
3、 调和阴阳,平衡无虞——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经络疏通,百病不生”, 有些体质好的人原本就有这种好的身体素质,但是有可能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有时产生了缺失,也处于茫然无知之中,不能掌握主动权。丹经武学中也说“任督一通,百病不生”。同样是百病不生,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层次上也有差别。任督二脉通达,必须要经过主观的努力;通达之后,就可审视全身气脉的运行,若有缺失,随时可知。
另外,对于治病的认识,人们还有一个误区。虽然在理论上人们都明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性,但是到了具体实践中,还是要犯糊涂。在气功潮中就曾经衍生出“排病气”一词。我们知道,经络中运行的是元气,没有什么病气,则排出来的也只能是元气,这样只会加重病情或产生新的疾病。
周潜川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人得了肠炎,拉肚子,西医说是大肠杆菌在作怪。他说的细菌,我不承认,为什么?我拿金针一扎就好了,我的针也没扎死一个细菌。”针灸与大肠杆菌有什么关系呢?按现代医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就像包桂文先生做的试管试验,一个死亡了很多,另一个繁殖了很多,现代医学也解释不通。
针灸能够治好肠炎,是因为补足了元气,“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所以并未杀死细菌而肠炎却好了。治病的过程也是“修墙补屋”的过程。元气缺失要补足元气;阻挡元气通行的阻滞要打通,使元气流通;阴阳失调要平抑过盛,补充不足。通过这样的修补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功谱是功夫的根。“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和全体大用篇谱文。这些谱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循经太极拳的风格、本质、效用等加以说明和描述。
操演谱文:顾名思义,操演谱文主要是对动作的标准、尺度等的讲解和描述。
内脉循经谱文:主要在外在动作与经脉循行的内在关系方面加以描述。
武学概谱:太极拳的武学技击内容也是很丰富深奥的。
全体大用篇谱文:是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等所牵涉到的诸多方面的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灵通演化方面的更深层的揭示和补充说明。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文一武乃一太极。只有武功修为没有谱文的指南是盲修;只有谱文的理论而没有具体的修为实践也是白费功夫。武功与谱文共修,可以在两方面都获得较好的收益,在修为与学识上会全面得到长进。
谱文虽然各自成章,但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孤立的单方面的内容,而是相互关联,互有补充的。其实也就是这些不同的谱文共同诠释了内家拳和内家功夫的实质与面貌。
有条件的应该将这些谱文背诵下来;没有条件的,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在《中国传统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专修学习班》上,背诵谱文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西游记》中美猴王参仙访道,所拜的师父须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书中描写了此山此洞的形状;由杨洁导演的电视剧《西游记》中也有具体的山和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有没有其它的含义呢,《西游记》的写作原意又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灵台方寸山”。“灵台”有几种解释:一、建筑,周文王建过灵台;二、有灵台星;三、有灵台县,在甘肃省。除此之外,在《辞海》和《辞源》中都还有一种解释,灵台是指心,因为“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称心为灵台。
人体后背有灵台穴,属督脉。这灵台穴有特殊之用。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有《天轮地煞图》,文中说:“在《督阳玉照图》中,上轮又有‘灵台’、‘肩井’三穴。‘灵台神室’之属是元神必操之地(过去庙中所见之神像佛像,亦是在背后灵台之处装藏封金)。”(《天轮地煞图》由《壬阴玉照图》和《督阳玉照图》组成,载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古时候,“灵台”喻心是很普通的知识,只是进入到了现代,人们对此有些陌生了。
“方寸”的意思要明显一些,本意是“一寸见方”,后引申为指心。“心为方寸之地”这句话有时还可以看到;“方寸大乱”是指人在重大变故面前,心中完全没有了主意,乱了章法。
所以“灵台方寸山”这句话是指心。
再来看看“斜月三星洞”,这句话也是指心,只不过是从“心”字的笔画特点上去描述的。“斜月”是指心字的斜钩一画,“三星”是心字的三个点画。
虽然汉字从甲骨文起经历了几个演化阶段,但是心字的这种笔画结构已有一千多年了。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分别从两个方面描述了心的意思,但是这个“心”却是大有讲究的。美猴王为什么要参仙访道,是因为在喜宴间忽然忧恼:“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人天之内?”书中说;“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道心开发”说明此心是道心而非人心。
唐僧在取经起步时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是讲的人心。“人心惟危”,取经路上为什么遇到那么多的妖魔,都是以人心为用而造成的。要除掉这些妖魔,就要“心灭”,人心灭而道心生,由此才能祛褪六贼。
《西游记》在八十五回的前半部分也明确地说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一、 循经太极拳要不要先打好基础
循经太极拳与世传太极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打基础直接进入循经太极拳的修炼是可以的。首先它不会产生周潜川先生所批评的世传太极拳的种种弊病,并且只要修炼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既然我们爱好传统武学,在当今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当中,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炼层次提高到最佳程度,这是人人都希望的。而传统武学的修炼能够得法,的确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1、李兆生先生自1984年出山起,传授丹经武学已二十余年了,1995年出版的《真元宝笈》中公开刊载了《少林精绝谱文四篇》,之后又相继传授少林禅宗武学,循经太极拳是2002年推向社会的。从李兆生先生的这些社会活动年代上来看,其传授的层次依次是丹经武学、少林禅宗武学、循经太极拳。
2、习练传统武学已有十多年了,在修炼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传统内家武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而打好基础是其中的坚实的根基,这是一条捷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P228-229中说:“就丹道武学而言,按自然之顺序,是先练习小炼形……小炼形有了初步锻炼之后,再按进度学习‘太乙元明功’。玉环桩推得自如了,再操演循经太极拳……练元明八势,体会感受得到稳定,至少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作为一个周期,才可以体验大炼形三势。”
小炼形的第一式是“金锋抖肘”,其谱文开头就说:“天心地轴隐金锋,道妙循环十二经。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锋。”“道妙循环十二经”,说明“金锋抖肘”对十二经的循行都有促进作用;“滚转小臂裹金锋”,此滚转有“缠经”之用。缠经是“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修炼内容,并且它也是循经中的精微内容,因而对基础的要求更加严谨和苛刻。但是它的基础在“金锋抖肘”中就已经开始打下了。
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中的每一部功法,都有着这种不容忽视的基础修为。
3、多次参加《中国传统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专修学习班》,记得很清楚,每次学习班上都有严格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过关者,才可以学习循经太极拳;未通过考核者,则继续强化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的修炼和训练。有的要经过两次考核、三次考核……
二、有病的人应该如何修炼循经太极拳
有病的人可以修炼循经太极拳,如果你每天有几个小时的闲暇时间,并且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此项专修,对强壮身体是有益无害的。如果没有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要选择合理的安排。丹经武学中好多功法可以达到显效、奇效,甚至是速效,效果要远远好于循经太极拳。
《真元宝笈》P407中这样说到:“近年来的实践中,无论男女,甚至身体虚弱的人,都可以练习,只要是能扶着墙勉强的走上三五步,这样体质的人都可以练玉环桩”,“后来好多有缘由于后天色身虚弱……也可以通过玉环桩的专修来入门”。“色身虚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体质已经有了不少的伤损,这已说得很明显了,体弱多病之人修炼玉环桩是比较理想的。从这点来看,玉环桩可以说是救命的功法。
另外,棚捋挤按称为太极拳的“混元四手”,而玉环桩就是混元四手的专修。有的人炼玉环桩,近二十年来未间断,有的人一次能推上四五个小时……玉环桩也是“活步太极拳”的具体体现。
三、传统武学的修炼层次
《真元宝笈》P414有“功法可分为五种修炼层次”的内容,这五种层次分别是筑基功、必修功、专修功、精进功和归一功。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中的功法都可作为筑基功、必修功和专修功等来修为,而循经太极拳则是属于专修功的内容,所以它应该是在有了筑基功和必修功的基础之后再开始修炼的。
筑基功、必修功修炼多长时间才可以修专修功呢?筑基功和必修功都可以长时间的、大运动量的修炼,也可作为专修功来专门修炼。而专修功可以先打好基础再练,也可以边打基础边练。也就是筑基功、必修功、专修功穿插起来练。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最佳方案来。
《河图》、《洛书》是传统中的至要之图,也是中华民族一切传统文化的源头。汉•孔安国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河图》、《洛书》是两个图,都以“○”代表阳,以“●”代表阴,天阳地阴。两个图又各有特点。
一、《河图》
《河图》中有十个数,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河图》中一至五为生数,即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
六至十为成数,即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地以十成之。
《河图》是图,读图也有学问。传统中认为“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易纬•乾凿度》)。”
所以中国传统中读图规矩是面南,其方向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与今时的读图方法正好相反,今人读图是面北,其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我们在读传统的一些图形时,首先要弄清楚是面南还是面北,才不至于造成方位混乱,《河图》、《洛书》都是面南之图。
五行在《河图》中的位置是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土居中宫。如此,其方向则是:南火北水,东木西金,土位于中央。
《河图》主要表述的是先天生数,即:天一生水位北,地二生火位南,天三生木位东,地四生金位西,天五生土居中宫。
二、《洛书》
《洛书》中有九宫,就是有东南西北四正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斜角和中央,也就是四正四隅和中宫。九宫中分别有一至九共九个数。九个数的位置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也就是九一三七居四正,二四六八居四隅,五居中宫。《洛书》的九宫之数有特殊之处,即每横行、每竖行、每斜行之三数之和都为十五。
洛书的这种九宫图在传统中有特殊的地位。传说禹分天下为九州,就是依据的此九宫图,并由此而衍生出九山、九川、九丘、九有、九围、九牧、九服、九垓、九鼎……
阴阳与五行也是《洛书》的主要表述内容。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河图》、《洛书》中都有这种生克关系。但是,《河图》中先天主生的内容比较突出,《洛书》中后天主克的内容比较突出。
清朝的医书《医宗金鉴》中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这是《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详细解释内容,也是《河图》、《洛书》的主要内容。
清时,朝廷编有《周易浅述》,内言:“(《河图》)天地之大,不外乎阴阳,阴奇阳偶分之,自各有所属也。五行皆生于天地。乃或天生而地成之,或地生而天成之何也?万物皆阴阳合而有生,而所以又各自有阴阳,皆由得气之初,阴阳或先或后。水先天阳而后天阴,故体阳而用阴。火先天阴而后天阳,故体阴而用阳。木由滋润而后焦枯,先天同水而后天同火也。金由锻炼而后融液,先天同火而后天同水也……(《洛书》)四正已备乎四隅,四隅不外乎四正。四正四隅皆本于中宫,两仪四象则根于太极……言乎理则一,言乎气则二,言乎象则四,言乎行则五。”这是对《河图》、《洛书》内容的本质阐发。
由阴阳对立互根使我们明白,刚为柔根,柔为刚根。一柔一刚为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也是一阴一阳。这一文一武对丹经武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武是功夫,文则主要体现在功谱上,可以说功谱是功夫的根。
说到谱文,有家谱、有宗谱等。那么没谱呢,没谱就是胡说八道。“功夫”如果没有谱文,那么这个“功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假冒的“功夫”,是骗人的。
李兆生先生的《话说谱文》之文(载于《〈武当修真密籍〉秘录注本诠编》),向我们昭示了脉传谱文的种种隐秘,以及脉传谱文特有的种种奇特的力量等。脉传功谱不仅是功夫的根,还是练功者修炼成功的保证。
功谱还是检验功夫的一个尺度。一种功夫的好坏,可以由功谱体现出来。好的功夫,其谱文也必定是文理清晰、文辞高雅、书卷气浓厚。如果谱文的文理不通,粗俗不雅,那么这个功夫也不会有好的造诣。
阴阳对立互根是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对丹经武学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少林功夫以刚著称,武当功夫以柔见长。张三丰祖师当年“出少林而创武当”,是完全得到了少林的刚之后又创出了武当的柔,而使武当功夫超绝,成为武林至尊。在脉传武学中此中也有隐秘,关亨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籍》中说: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大、道之微、儒之极”而创武当。这样说来武当能够统领武林还有着更深的隐秘。
那么少林功夫除了刚之外再有没有其他呢?达摩老祖面壁九年而使少林功夫名扬天下,不会仅仅是一个刚就能解释通的。少林功夫之所以能够享誉天下,是因为少林拳的拳中有禅。禅是什么,这又是千百年来的难解之谜,要弄明白禅为何物,自古至今,没有几人作得到。
李兆生先生的教学内容中专门有“少林禅宗武学”,并且还有《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专著出版,这都是给世人洞开了方便之门,使世人能够逐渐弄懂禅学而进入禅宗之门。
禅学很难懂,就是这弄不懂的禅学将少林功夫推至超绝,而与武当并称为武林。历史上武林盟主之位大多是由武当或少林执掌。
少林拳虽然以刚著称,但刚中有柔;武当功夫虽然以柔见长,但柔中有刚。这“刚柔并济”才赋予了武当少林的超绝功夫。“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这是丹经武学中体现的“阴阳对立互根”的规律。
药王孙思邈又称孙真人,是唐时丹道家,其医学成就十分显著,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临床百科全书,并有其他一些著述。著述中专门有《食治》卷和一些药饵方剂。
食治即饮食治疗,古时候有食医,在宋代时就已在社会上失传了。药饵更是少为人知,药是有病时吃,没病时不吃;饵则一年365天可以天天吃,药饵是属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用。食医是“以道成食”,药饵是“以道成饵”。
李兆生先生在食医和药饵方面有过实际的操作和展现。《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中有《几经宝笈垂仁教 终将一愿演万轮》之篇,是李兆生先生简介和学术思想。其中有“火工迟迟周大甲”的内容,对李兆生先生于此方面的作为有详细的介绍。全文如下:

火工迟迟周大甲

1996年,先生率徒子法孙开拓五百年老中华餐饮风格,建立了“李真阳餐饮店”,使古老的服食饮膳重现于社会。传统的《中华老味》系列有:久大名山十方丛林荤素菜肴、传统药膳、密传在宗风中的饵茶丹酒。先生的清蒸三才黄金斗已在有线电视台播出。
先生创办中华老味餐饮事业,是把远古秦汉、封真五百之服食餐饮推向社会做出的第一步。先生在店中挥毫写下了“紫蒂金浆引仙药,黄钟大吕唱长春”、“千祖参贝叶,大地涌金莲”、“三清佐菜、餐饮仙厨、烹蒸筵做、琼浆玉液、芝品金汤,清雅小酌、饵膳粥食、细烹三昧、六清不易、筵升羽客”等诸多文字。先生在传授餐饮之余,写下了《餐饮泛化》、《论餐饮至要篇》,并将菜肴亲自拍照、著书立说。《中华老味》一书中记录了《中华餐饮大典》,先生不仅精于菜肴制造,而且对餐饮中礼仪文化也颇有精研,并准备写《中华传统餐饮礼仪大典》。在课教中亲自作示范串盘走桌,传授老中华餐饮格局,并板书次第。
走桌串盘,谓之“中华老味”之酒保,托盘上送菜肴,巡回徘徊在庭堂之内。诸位诸次有次第上下,分顺逆无老幼,别尊长,礼仁风之为。走桌而形成风格,餐饮中将残羹移下,清品继之,为串盘,此成风彩,形成专格之学。行走之时,五指张开,手臂置于肩头之上,平托托盘,此乃“凌霄穿云掌”;手臂置于胸前,乃为云雀式,随手法的变换不同,又演至仙人托盘,还有迎风换掌、童子迎灯。在传统艺业中,举手投足皆有功夫。“金刀三十六劈”为传统刀法,如柳金丝(高古游丝、金丝铁线)、削铁截(钉条丝沫)、飞云推(兰片、棱片、云片、海片),是仁真英侠隐绝学于餐饮之中的作为。完整的学识,真实的操修是艺业之真的钢筋铁骨。餐饮之中有外丹之为,菜肴以阴阳五行而配伍,循先天之灵真,应后天之慧化,纳之以身。
传统餐饮分为六大类: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
传统水火杵磨十大项目: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焖炖。
道家服食药(丹•升降炼转,药•丸散膏丹汤)、饵(服食营养,营养五行配方、烹饪、刀花、手做、火候、料伍)、佐(小菜、粥、膏、点)、饮(六清:水、浆、酱、酏、醇、醴)、仪(表、境、服、具、陈、饰、装、嵌、镶、做、次第、品位、行程、亲疏、贵贱、先后)、礼(以姿见品)。
先生秉承丹道家密传,按照传统阴阳五行配伍,采用灵黄、珍珠粉、琼阳汁、冬虫夏草、肉芝等名贵药材制成了琼阳玉芝、琼阳玉液、琼阳玉瑞、五月红等丹药酒,饮用此酒直入丹田,可以大补真元,爽神腥脑。又以碧螺春、雪山飞龙、月魄蟾光、冰片、珍珠粉、西花、灵砂、天山雪、珍珠白、月满轮、玄砂独龙、闭月金针等为原料制作了天山白雪、雪山飞龙、雪山樱红、盘龙飞雪、日月合璧(太极双花)、三星高照(三花宝彩)、白虹贯日(三台白龙饮)、独龙丹、太乙神锋、玉海冰轮、金香冷艳、玉壶香等独特的清灵茶饮。这些茶饮具用活血化淤、明目爽神、止咳生津、益肝提神、养阴壮阳、温中除湿、宜通水土、开胃健脾、增强记忆、养元怡神,舒筋养心、安神醒脑的功能。
道家饵茶又称万灵如意饮,是先生秉承宗风,向世人畅说道家的丹药服食之饮膳。饵茶按旧说是修真之士坐洞闭关,“不食人间烟火”,行之于桃源,修真养性之必备之物,乃不公开之秘传仙方。饵茶,集自然之物类,按之三才纳自然之灵真,相与配伍,四季所应之物不一相同,环境地点不同,所列之品类亦各成风姿。现用春夏相交之际所用之类予以畅说,其原料为:藕粉、芝麻、核桃、花生、冰糖、莲子粉、枸杞、果脯、马蹄粉、百合粉、人参、茯苓、紫石英、黄精、玉竹、寸冬、西洋参、珍珠粉、桂圆、海金砂、草乌、黄芪、松子仁、珠母、木耳、银耳。饵茶为道家所研之外丹之品类,化合人天纳甲归真,其功效甚著:清火爽神,补肾健脑,除湿利水,宣化肝脾,润肺止咳,增强记忆,脱疮生肌,凉血美颜,润安脏腑,消食化气,温合阴阳,如意延年,房室心疾,神损暗亏,五劳七伤,久饮大补,消臃减肥,健身美容。
菜肴也像修真与武学那样在宗风中流传,九大名山十方丛林的大德高真对佐食与餐饮曾留下绝响紧守洞天,五百年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混俗者为荤,清静者为素,这样一荤一素孕育了饮食文化的生命。
“济世度人,积德行善,共结善缘,共成佛道”世人久吟成习,“万善同缘”是人们所希之事,先生创办餐饮事业亦说:“半积阴功半休德,半经武法半延年”,这也是先生课守宗风,紧守洞天,继文武课业之实修实证之后先生所走的又一条真实不虚的路。
丹经武学是中医药学的根之六——陈樱宁与丹道公案
丹道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经历过不少风雨。尤其是外丹,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都存在争议。虽然葛洪、孙思邈等的实践成果是成功的、辉煌的,但是唐朝死于服用丹药的皇帝就有好几个,百姓中更是不计其数。由此,丹道被质疑,尤其是外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食医和药饵都属于外丹,因而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外丹是骗人的”,这几乎成了历史公论。冯梦龙写《三言二拍》,故事中的炼丹术都是丑恶的骗术、是子虚乌有的、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桩历史公案是陈樱宁给翻过来的。
陈樱宁先生是解放后第一任道协会长,也是当代丹道家。李兆生先生在《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文中有介绍:“笔者想起道协的尊范陈樱宁先生,生前著有仙学是教,并以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炼制黄金,成功地送到科学院做金相结构的检验,结果与真金不二,只是比重较真金稍轻了一些,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原材料的欠佳所导致的,再现了‘炼金术’的真实性。”
外丹是不是骗人的,是不是子虚乌有的,是不是失败了,陈樱宁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还是解放初期的事,我们都忘记了,是日本人在《神秘学与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重新提出来的,李兆生先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参加过十年国际学术会议。
历史上外丹吃死人又是怎么回事呢?丹道修炼是十分严谨苛刻的,要有严格的师承,并且每一步都非常谨慎细致。再者外丹臣属于内丹,首先要审查清楚内丹的层次,然后才能配以相应的外丹。若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惨祸。那些吃死人的丹道公案,是失去宗风的尺度,没有把握修为的准则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中药方剂也要三天五天重新审视病情而加减药味,更别说是条件如此苛刻并且威力凶猛的丹药了。
李兆生先生在《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一文中还讲了一段陈缨宁弟子的故事:陈先生一生授业学人泛众。其中骄者,要属包桂文先生了。包先生拜陈先生为师后数月,陈先生仙逝,葬黄山。包先生自言:“自己与先生的缘份只有期待来生来世了”。先生致诚,打起包裹行李,在陈先生墓前守孝三年,以尽弟子一片孝心。三年期满,在坟前走了几圈,跪在坟头磕了头,痛哭一场,悲切地离开。当包先生在回归的途中,突然觉有一阵风从脑后吹来,自觉有陈先生赶来之意,回头一看什么都没有。然后回到家中,发现什么功能都有了。这则是当年松龄师弟向笔者讲叙的,陈樱宁的弟子包桂文叙说的往事。包先生生前最能轰动社会的小品,则是做大肠杆菌的实验。将两支装有同样量杆菌的试管,放在手里,握一会。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发现,一个死亡了很多,另一个反而繁殖了许多。科技医务人员为包先生测所谓的“外气发功”,先生什么都没有。问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道,我只是有个想法:“这个我让它死,那个我让它活”。
陈樱宁、包桂文的故事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除此之外,《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的文中还细数了诸多当代丹道修炼者的故事以及他们修炼的层次,如王沐、匡常修、朱诚德、牛实为……
药王孙思邈又称孙真人,是唐时丹道家,其医学成就十分显著,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临床百科全书,并有其他一些著述。著述中专门有《食治》卷和一些药饵方剂。
食治即饮食治疗,古时候有食医,在宋代时就已在社会上失传了。药饵更是少为人知,药是有病时吃,没病时不吃;饵则一年365天可以天天吃,药饵是属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用。食医是“以道成食”,药饵是“以道成饵”。
李兆生先生在食医和药饵方面有过实际的操作和展现。《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中有《几经宝笈垂仁教 终将一愿演万轮》之篇,是李兆生先生简介和学术思想。其中有“火工迟迟周大甲”的内容,对李兆生先生于此方面的作为有详细的介绍。全文如下:

火工迟迟周大甲

1996年,先生率徒子法孙开拓五百年老中华餐饮风格,建立了“李真阳餐饮店”,使古老的服食饮膳重现于社会。传统的《中华老味》系列有:久大名山十方丛林荤素菜肴、传统药膳、密传在宗风中的饵茶丹酒。先生的清蒸三才黄金斗已在有线电视台播出。
先生创办中华老味餐饮事业,是把远古秦汉、封真五百之服食餐饮推向社会做出的第一步。先生在店中挥毫写下了“紫蒂金浆引仙药,黄钟大吕唱长春”、“千祖参贝叶,大地涌金莲”、“三清佐菜、餐饮仙厨、烹蒸筵做、琼浆玉液、芝品金汤,清雅小酌、饵膳粥食、细烹三昧、六清不易、筵升羽客”等诸多文字。先生在传授餐饮之余,写下了《餐饮泛化》、《论餐饮至要篇》,并将菜肴亲自拍照、著书立说。《中华老味》一书中记录了《中华餐饮大典》,先生不仅精于菜肴制造,而且对餐饮中礼仪文化也颇有精研,并准备写《中华传统餐饮礼仪大典》。在课教中亲自作示范串盘走桌,传授老中华餐饮格局,并板书次第。
走桌串盘,谓之“中华老味”之酒保,托盘上送菜肴,巡回徘徊在庭堂之内。诸位诸次有次第上下,分顺逆无老幼,别尊长,礼仁风之为。走桌而形成风格,餐饮中将残羹移下,清品继之,为串盘,此成风彩,形成专格之学。行走之时,五指张开,手臂置于肩头之上,平托托盘,此乃“凌霄穿云掌”;手臂置于胸前,乃为云雀式,随手法的变换不同,又演至仙人托盘,还有迎风换掌、童子迎灯。在传统艺业中,举手投足皆有功夫。“金刀三十六劈”为传统刀法,如柳金丝(高古游丝、金丝铁线)、削铁截(钉条丝沫)、飞云推(兰片、棱片、云片、海片),是仁真英侠隐绝学于餐饮之中的作为。完整的学识,真实的操修是艺业之真的钢筋铁骨。餐饮之中有外丹之为,菜肴以阴阳五行而配伍,循先天之灵真,应后天之慧化,纳之以身。
传统餐饮分为六大类: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
传统水火杵磨十大项目: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焖炖。
道家服食药(丹•升降炼转,药•丸散膏丹汤)、饵(服食营养,营养五行配方、烹饪、刀花、手做、火候、料伍)、佐(小菜、粥、膏、点)、饮(六清:水、浆、酱、酏、醇、醴)、仪(表、境、服、具、陈、饰、装、嵌、镶、做、次第、品位、行程、亲疏、贵贱、先后)、礼(以姿见品)。
先生秉承丹道家密传,按照传统阴阳五行配伍,采用灵黄、珍珠粉、琼阳汁、冬虫夏草、肉芝等名贵药材制成了琼阳玉芝、琼阳玉液、琼阳玉瑞、五月红等丹药酒,饮用此酒直入丹田,可以大补真元,爽神腥脑。又以碧螺春、雪山飞龙、月魄蟾光、冰片、珍珠粉、西花、灵砂、天山雪、珍珠白、月满轮、玄砂独龙、闭月金针等为原料制作了天山白雪、雪山飞龙、雪山樱红、盘龙飞雪、日月合璧(太极双花)、三星高照(三花宝彩)、白虹贯日(三台白龙饮)、独龙丹、太乙神锋、玉海冰轮、金香冷艳、玉壶香等独特的清灵茶饮。这些茶饮具用活血化淤、明目爽神、止咳生津、益肝提神、养阴壮阳、温中除湿、宜通水土、开胃健脾、增强记忆、养元怡神,舒筋养心、安神醒脑的功能。
道家饵茶又称万灵如意饮,是先生秉承宗风,向世人畅说道家的丹药服食之饮膳。饵茶按旧说是修真之士坐洞闭关,“不食人间烟火”,行之于桃源,修真养性之必备之物,乃不公开之秘传仙方。饵茶,集自然之物类,按之三才纳自然之灵真,相与配伍,四季所应之物不一相同,环境地点不同,所列之品类亦各成风姿。现用春夏相交之际所用之类予以畅说,其原料为:藕粉、芝麻、核桃、花生、冰糖、莲子粉、枸杞、果脯、马蹄粉、百合粉、人参、茯苓、紫石英、黄精、玉竹、寸冬、西洋参、珍珠粉、桂圆、海金砂、草乌、黄芪、松子仁、珠母、木耳、银耳。饵茶为道家所研之外丹之品类,化合人天纳甲归真,其功效甚著:清火爽神,补肾健脑,除湿利水,宣化肝脾,润肺止咳,增强记忆,脱疮生肌,凉血美颜,润安脏腑,消食化气,温合阴阳,如意延年,房室心疾,神损暗亏,五劳七伤,久饮大补,消臃减肥,健身美容。
菜肴也像修真与武学那样在宗风中流传,九大名山十方丛林的大德高真对佐食与餐饮曾留下绝响紧守洞天,五百年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混俗者为荤,清静者为素,这样一荤一素孕育了饮食文化的生命。
“济世度人,积德行善,共结善缘,共成佛道”世人久吟成习,“万善同缘”是人们所希之事,先生创办餐饮事业亦说:“半积阴功半休德,半经武法半延年”,这也是先生课守宗风,紧守洞天,继文武课业之实修实证之后先生所走的又一条真实不虚的路。
葛洪是东晋时丹道家,史学中赋予葛洪的头衔很不少,称其为炼丹(金)术家、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博物学家、世界化学的鼻祖、金丹道的创建者……这一切都基于葛洪大量的丰富全面的烧丹炼汞的实践。
葛洪曾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祛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葛洪将丹道中“内外双修”的一贯之旨披露无遗,并揭示了“道隐无名”的实质。
烧丹炼汞即炼丹术属于外丹,“假借外丹修内丹”是丹道修炼的必须手段。内丹和外丹组成了完整的丹道。内丹外丹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丹经中所论大都属于内丹,而外丹就是烧丹炼汞。金丹要有九转,内丹外丹皆同此理。从一转之丹,二转之丹……直至九转丹成,内外之丹皆循此规律。但内外丹又有主次之别,外丹是为内丹服务的。内丹为君,外丹为臣,外丹随内丹的进展而变化调整与之相配合。
君臣的概念在传统中有多方面的意义,如中药方剂中有君臣佐使之味,《太极拳经》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葛洪留有《肘后备急方》,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肘后备急方》是从百卷《金匮药方》中检索出常见病、急症病及其治疗等节略而成的。百卷《金匮药方》乃医学巨著,这是葛洪烧丹炼汞的实践结晶,则这些方剂乃是“以道成方”。是不是这样呢?葛洪说:“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神仙方药”是方剂中的“至道在微”,“鬼怪变化”同于“变化无穷”,“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是在方剂方面完全做到了溯“知其原”。
关亨九先生是武当太乙神剑门十七代传人,也是当代丹道家,著有《武当修真秘笈》,其中有一小节专论癌症。其文说:
人生本有先天之气,此气有阴阳清浊之分,阳清上升,阴浊下降。以生以长,本无害处,只因人饥则必食,渴则必饮。后天之谷气与水气随之而入。附于清者它能营养,附于浊者它乃便溺。随溺所余毒气,久积成患。潜于肠胃。反与谷气混合,散布周身。因之此毒无处不到,处处皆有。然后发于表里,发于表者则生痈疽恶疮。发于里者即成癌瘤。此时谷气不但不供营养,而且反助毒瘤生长。以瘤生瘤,一瘤多瘤瘤长瘤。竟如生物之孳生,即所谓子母瘤也。停于肠胃者则为肠胃癌。停于胸腔者则为食道癌,上升到脑膜,到五官,发于某处,某处就生癌。
现代医学对于癌症还处于研究摸索阶段,对于其发病的原因更是一筹莫展。而在丹道家那里,早已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了。生病的部位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毒气久积成患”,何等的斩决明断,真乃势如破竹、直探病根。这使我们联想到孙悟空给朱紫国王治病的一段,关先生与孙悟空一样都是“知其要者一言定”,而非太医院官员的“不得其旨散无穷”,达到“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的境界者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随溺所遗毒气”,这是身体素质的一种反映。体质强健、身体素质高就有能力将体内毒气随便溺排泄掉;身体素质下降,排泄能力随之降低,不能完全排除毒气,就要罹患恶疾了。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关键所在。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不“遗毒气”,就能保持体质强健,不生疾患,这是《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
关先生与李兆生先生友情甚笃,交谊深厚。关先生于九四年辞世,享年九十四岁。李兆生先生曾撰写专文《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以纪念,连载于九五年至九六年的《武当》杂志中。关先生的《武当修真秘笈》成书于文革后不久,所以“说一半,留一半”,为此,李兆生先生出版了《〈武当修真秘笈〉诠编秘录注本》一书,将关老未说的话又说出了一些,同时将《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全文录于书中。感于周潜川、关亨九两位当代丹道家相继离世,李兆生先生于书中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丹道学识。如关老逝后的飞升内景、两位丹道家交流的别样风情、千里飞身武当山、龙牌虎符、雷震赤霞剑、飞剑与太乙神锋、九转八盘游龙掌、一轮明月肩上挑、武当神锋的“蟠龙卧涧”、身外化形、龙形大草、《修真图》的修练层次、李兆生先生在日本与日本人比剑……
丹经武学对于传统中医药学的意义是非凡的,这在“以道成医”中我们已有所了解。丹医就是“以道成医”者,这才是传统中医药学的历史原貌,也是中医药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从此入手,那当今的中医药学一定会有一番崭新的面貌,无论是医学知识还是技术水平都会有实质性的突破。正如周潜川先生所言:“采用医药治病的方法为手段,以实现利他的宗旨,包括‘烧丹炼汞,丸散膏汤,针灸熏洗,导引按摩’等等医药及技术。这一系列的理论及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完全以‘内景功夫’为依据的,从动、静两种功夫中,经过千锤百炼体会摸索而得来的各种方法,是有物质基础合乎科学的,是实践中综合所得的结果,是非常可贵的东西。从动功的‘内视’方法中,每一个架子,全身都在‘蛇形蛹动’地运动着。对于全身筋、骨、皮、肉的节合离散,阴、阳、气、脉的交流灌注,都体会得如掌上观纹,这些体会所得,在‘经络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祖国‘针灸科’、‘整骨科’、‘按摩’科的理论与精细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说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从练动功而总结出来的。……凡是精通针灸、整骨、按跷的历代名家和前辈先生们,可以肯定的说,他们至少都会动功,而且有精湛的造诣(《动功的好处》)。”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不仅是理论上,而且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也是“以道成医”。丹医在针灸、整骨、按跷方面是怎样一种境界,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方面的介绍而触类旁通。
《庄子》中载有《庖丁解牛》,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好道者,必定如孙悟空所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进乎技矣”是对周潜川先生说的“‘烧丹炼汞,丸散膏汤,针灸熏洗,导引按摩’等等医药及技术。这一系列的理论及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完全以‘内景功夫’为依据的……对于全身筋、骨、皮、肉的节合离散,阴、阳、气、脉的交流灌注,都体会得如掌上观纹,这些体会所得,在‘经络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祖国‘针灸科’、‘整骨科’、‘按摩’科的理论与精细的操作方法”的具体解释。
从庖丁的这句话来看,庖丁应该是“以道成庖”,是不是这个样呢?庖丁接着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段话说得就比较明白了,我们将之细分析一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同于“视之不见名曰夷”。
“官知止而神欲行”同于“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依乎天理”同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没有离开“众妙之门”和“天地之根”之学识。
“大郤”、“大窾”、“大軱”同于“大音”、“大象”、“大白”、“大方”、“大智”……
以上的解释引语引自《道德经》,请参阅《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一文。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庖丁的确是“以道成庖”。由此才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哗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这是普通之庖,与“以道成庖”的境界简直差如天堑。
道生万物,万物之宗为道,又“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万物都不能离开“道隐无名”,则“以道成庖”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医学是其一化,武学是其一化,庖丁也是一化。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致力于将此中隐秘一探究竟,能够溯“知其原”(《黄帝内经》:“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请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就会明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文化如书法、丹青、律文、兵器、易数、礼仪……都是以道成之的,并将会在丹经武学的不断修为中,在传统学识的不断学习增长中,逐一得到验证的。
丹道学识是古老的学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贯学识,同时它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时至今日,丹道学识又成为崭新的学识了。因为在当今之时,丹道的花园已是一片荒漠,少有人识了。
翻开中华民族史,是离不开丹道学识的,丹道学识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并且是贯穿中华民族史的一条主线,丹道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无价瑰宝。
丹经都有哪些呢?“老庄易三玄”,虽然《老子》《庄子》《易经》中没有丹道修炼的具体方法,但它们却是丹道修炼的指南和修为的标准尺度。还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卫夫人所传之《黄庭经》、张紫阳的《悟真篇》、吕洞宾和钟离汉所作的《灵宝毕法》、张三丰祖师的《金丹秘诀》、《玄机直指》、还有《性命圭旨》……
丹经是无价之宝,可是丹经又如同天书一般让人无从下手,令人望而却步。
从2000年至2004年,李兆生先生多次与《武当》杂志社合作,联合举办《中国传统丹经武学•中国循经太极拳》系列专修学习班。这些学习班的开设,就是要交给人们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丹经之门,解读这些天书;也是要架起一部天梯,让人们踏上通达丹道修炼的路途。而“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不仅开设了丰富全面的丹经武学系列、少林禅经武学系列以及太极拳系列等教学内容,更开展了常年函授、面授的便利条件。这些优越和简便的条件设置,为学子们学习知识和增长武功创立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便利。
中医药学有“以道成医”,武学也有“以道成武”,这就是丹经武学;“以道成医”而为丹医,“以道成武”则是“以武演道”。“以武演道”就是以武学来演示丹道之用。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是“欲天下众英豪颐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耳”;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是太极拳的经典之作,修炼太极拳者是不能脱离此经典的指导思想而作他为的。现今的一些练太极拳的人连太极拳经典是什么都茫然无知,这些人的太极拳又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呢,失去太极拳经典准则的太极拳还能叫做太极拳吗?
《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就是以武演道的典范。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余年来的一切作为都没有离开“以武演道”的范畴。在李兆生先生的著作文集中更是集中展现了“以武演道”的瑰丽风采。如果我们对五千年的传统文明稍微做些深入的了解,对历史稍微做些透彻的认识,就会明白“以武演道”的风采是与中华民族传统史并存的。
如果把武学仅仅理解为打打杀杀,那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不徒作技击之末耳”,所谓“徒作”,就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所谓“末”,就是“未入流”的末等之事,这与老子说的“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的意思是相通的;佛家说“让人非我弱”,是深谙其中之理的。打打杀杀,不可避免的要“招来这六贼纷纷”,只能背离大道越来越远。可是当今的文学作品几乎一律是把末事当作主流,似乎除了打打杀杀,武学再也难以找到其它的意义了。这是社会上对武学认识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而文学作品的描写更是把人们引入了死胡同。这样说来丹经武学的意义就更重大了,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很沉重的。
丹道修炼绝非易事,俗话说“闻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历史上有多少人因修炼不得其法或误猜误解而终至大毁。这个问题,道家已经将其解决的尽善尽美了,这就是 “以武入道”。要注意,这个“武”必须是丹经武学而非其它。以丹经武学入道,既简便易学,又老少咸宜,入道快而偏差少。具体做法是从“修墙补屋,采气全形”入手至元气盈足,分经导脉,阴阳交注而“积久呈真”,直至丹成。
丹经武学是宗风脉传中“深浅同源”、“深浅同真”的一个典范。丹道的入手之处是丹经武学,丹道成功仍未离开丹经武学,丹经武学贯穿于丹道的始终。
《西游记》与丹道修炼有联系吗?这个问题,原著中有很明白的答案,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
孙悟空在三更时分单独拜见须菩提祖师,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莫把金丹作等闲”一句,已明白说出须菩提祖师传授的乃是金丹大道。还说:“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在这之前,当石猴改称美猴王时,书中有诗云:“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它名姓配丹成。”“借卵化猴完大道”,说明孙悟空的形象是为阐述金丹大道而设计的;“假它名姓配丹成”,孙悟空的名与姓也是用来阐述丹道之理的。
孙悟空与丹道的关系比较好理解,那么唐僧取经也与丹道有关系吗?
二十三回开头说:“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此时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已全部出现,取经的角色已经齐备了,书中于是于此时点名取经之实意。“一身务本之道”,即“修身养性”之意,与葛洪说的“内以养身,外以祛恶”之意是相同的。所以“一身务本之道”就是丹道修炼,也就是“取经之道”是丹道修炼。
三十一回开头说:“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经乃修行之总径”,其意为此经为丹道修炼者指明了方向,西天取经便是天下修行者都要走的道路。
“佛配自己之元神”,“元神”是丹道修炼中的特殊角色,也是丹道的专有之物。能够见到元神,标志丹道修炼已成,也就是西天见佛,标志丹道成功。
“兄和弟会成三契”三个徒儿的形象描写是为了揭示丹道修炼的内容而设计的。
“妖与魔色应五行”,取经中遇到的一切魔怪,是描写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在丹道修炼中的种种不同表现。
在取经的过程中,书中也不断地点明丹道这个主题。
第四十六回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书中说:“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生丸。”
在第四十八回末,书中云:“误踏层冰伤本性,大丹脱漏怎周全?”
五十六回末:“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心有凶狂丹不熟”与老子说的“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的意思是一样的,心狂的后果是丹道受挫折。
五十七回中间云:“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
五十八回末:“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六识祛降”即“祛褪六贼”。
五十九回开头:“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
六十一回近尾:“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五漏”通常指五脏受到伤损。
八十三回题目:“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
九十一回开头:“若教自在神丹漏,才放从容玉性枯”。
九十二回中间:“大丹自古宜长守,一失原来到底亏。”
九十三回近尾:“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难成恨恶缘。”
九十九回中:“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作,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到九十九回,已经取经成功,见到佛面,所以书中还说:“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虎坐抱球”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野马分鬃”的分解动作之一。将“虎坐抱球”作为站桩来修习,是难度较大、比较吃力,但又是效果明显、长功夫较快的桩功之一。
“虎坐抱球”的《操演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我们把这些谱文分句分别来看一看。
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峙过去读chi,同斥;现在读zhi,同治。是耸立、屹立的意思。上下掌心同一峙,是说上下两掌的掌心要相对,掌心相对,两掌有互相召唤之意。上下即阴阳,含阴阳对立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相合,才能育化万物,所以才有“抱球生”。此球为“太极球”,学名称作“太乙混元球”。关于混元球的内容,可参见《真元宝笈》中的相关章节。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的谱文注解对此句谱文中的阴阳相合以及混元球的内容有详细深入的讲解,值得深研。
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右虎坐抱球是屈右膝站立支撑身体,称作右虎坐;而左腿以足尖点地收在右脚内侧,同时两手抱球于右侧。其中足尖点地为“凤点头”;“腿提龙”即为“提龙腿”,“提龙腿”是小炼形中的一式专修。“提龙腿”是“虎坐抱球”的后续动作,但“凤点头”已为“提龙腿”做好了准备,“凤点头”后提膝提足就是“提龙腿”。
关于“提龙腿”有一点说明——膝高于胯时为提龙腿。提龙腿是作为炼形而用,属于抻筋拔骨的性质,可以高抬。武学中金鸡独立、魁星戏斗等势,要提膝,抬腿要高。若是行拳走架、循经行脉的分脚蹬脚,将腿抬平为准,切忌过高。否则失于“循经”,不是内炼,丢掉了内家风格。武学中提膝时多是防敌进击下方,急抽我腿闪我足,是免伤的躲闪势。用膝打抬平已够用,平时练时过高,用则筋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P125)。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dao1008 »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