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丹经武学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丹经武学 » 文章发表人是 丹经武学
发表人 内容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百字位成品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得未曾有。而说偈言
  佛说真言救世者  能生一切诸真言 
  摩诃牟尼云何知  谁能知此从何处
  谁生如是诸真言  生者为谁惟演说
  大勤勇士说中上  如此一切愿开示 
  尔时薄伽梵  法自在牟尼
  圆满普周遍  悉遍诸世界
  一切智慧者  大日尊告言
  善哉摩诃萨  大德金刚手
  吾当一切说  微密最希有
  诸佛之秘要  外道不能知
  若悲生漫荼  得大乘灌顶
  调柔具善行  常悲利他者
  有缘观菩提  常所不能见
  彼能有知此  内心之大我
  随其自心位  导师所住处
  八叶从意生  莲华极严丽
  圆满月轮中  无垢犹净镜
  于彼常安住  真言救世尊
  金色具光焰  住三昧害毒
  如日难可观  诸众生亦然
  常恒于内外  普周遍加持
  以如是慧眼  了知意明镜
  真言者慧眼  观是圆镜故
  当见自形色  寂然正觉相
  身生身影像  意从意所生
  常出生清净  种种自作业
  次于彼光现  圆照如电焰
  真言者能作  一切诸佛事
  若见成清净  闻等亦复然
  如意所思念  能作诸事业
  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如是自身影像生起。无有殊胜过三菩提。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四大种摄持集聚。彼如是自性空。唯有名字所执。犹如虚空。无所执着等于影像。彼如来成正觉。互相缘起无有间绝。若从缘生。彼即如影像生。是故诸本尊即我。我即本尊。互相发起。身所生身。尊形像生。秘密主观是法缘通达慧。通达慧缘法。彼等递为作业。无住性空。秘密主。云何从意生。意能生影像。秘密主。譬如若白若黄若赤。作意者作时染着意生。彼同类。如是身转。秘密主。又如内观意中曼荼罗。疗治热病。彼众生热病。实时除愈。无有疑惑。非曼荼罗异意。非意异曼荼罗。何以故。彼曼荼罗一相故。秘密主。又如幻者幻作男子。而彼男子又复作化。秘密主。于意云何。彼何者为胜。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此二人者。无相异也。何以故。世尊非实生故。是二男子本性空故。等同于幻。如是秘密主。意生众事及意所生。如是俱空。无二无别。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百字果相应品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若入大觉世尊大智灌顶地。自见住于三三昧耶句。秘密主。入薄伽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施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如其本性。表示随类法界门。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亦如今者释迦牟尼世尊。流遍无尽虚空界。于诸剎土勤作佛事。秘密主。非诸有情能知世尊是语轮相。流出正觉妙音庄严璎珞。从胎藏生佛之影像。随众生性欲。令发欢喜。尔时世尊。于无量世界海门。遍法界。殷懃劝发成就菩提。出生普贤菩萨行愿。于此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种性海中。受生。以种种性清净门。净除佛剎。现菩提场。而住佛事。次复志求三藐三菩提句。以知心无量故。知身无量。知身无量故。知智无量。知智无量故。即知众生无量。知众生无量故。即知虚空界无量。秘密主。由心无量故。得四种无量。得已。成最正觉。具十智力。降伏四魔。以无所畏而师子吼。佛说偈言
  勤勇此一切  无上觉者句
  于百门学处  诸佛所说心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说百字生品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观察诸大会众。说不空教随乐欲。成就一切真言自在。真言之王。真言导师。大威德者。安住三三昧耶。圆满三法故。以妙音声。告大力金刚手言。勤勇士一心。谛听诸真言真言导师。实时住于智生三昧。而说出生种种巧智。百光遍照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暗
  佛告金刚手  此一切真言
  真王救世者  成就大威德
  即是正等觉  法自在牟尼 
  破诸无智暗  如日轮普现
  是我之自体  大牟尼加持
  利益众生故  应化作神变
  乃至令一切  随思愿生起
  悉能为施作  神变无上句
  故当一切种  净身离诸垢
  应理常勤修  志愿佛菩提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受方便学处品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具智慧方便。所修学句。令归依者。于诸菩萨摩诃萨。无有二意。离疑惑心。于生死流转中。常不可坏。如是说已。毘卢遮那世尊。以如来眼。观一切法界。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今说善巧修行道。若菩萨摩诃萨。住于此者。当于大乘而得通达。秘密主。菩萨持不夺生命戒所不应为。持不与取。及欲邪行。虚诳语。麤恶语。两舌语。无义语戒。贪欲。瞋恚。邪见等。皆不应作。秘密主如是所修学句。菩萨随所修学。则与正觉世尊。及诸菩萨。同行。应如是学。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薄伽梵。于声闻乘。亦说如是。十善业道。世间人民及诸外道。亦于十善业道。常愿修行。世尊彼有何差别。云何种种殊异。如是说已。佛告执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复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义。秘密主应当谛听吾今演说差别道一道法门。秘密主。若声闻乘学处。我说离慧方便。教令成就。开发边智。非等行十善业道彼诸世间。复离执着我故他因所转。菩萨修行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摄受智慧方便。自他俱故。诸所作转。是故秘密主。菩萨于此。摄智方便。入一切法平等。当勤修学。
  尔时世尊。复以大慈悲眼。观诸众生界。告金刚手菩萨言。秘密主。彼诸菩萨。尽形寿。持不夺生命戒。应舍刀杖。离杀害意。护他寿命。犹如己身。有余方便。于诸众生类中。随其事业。为解脱彼恶业报故。有所施作。非怨害心。
  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与取戒。若他所摄诸受用物。不起触取之心。况复余物不与而取。有余方便。见诸众生悭吝积聚不修施福。随其像类。害彼悭故。离于自他。为彼行施。因赞时施。获妙色等。秘密主。若菩萨发起贪心。而触取之。是菩萨。退菩提分。越无为毘奈耶法。
  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邪淫戒。若他所摄。自妻。自种族。标相所护。不发贪心。况复非道。二身交会。有余方便。随所应度。摄护众生。
  复次秘密主。菩萨尽形寿。持不妄语戒。设为活命因缘。不应妄语。即为欺诳诸佛菩提。秘密主。是名菩萨住于最上大乘。若妄语者。越失佛菩提法。是故秘密主于此法门。应如是知。舍离不真实语。
  复次秘密主。菩萨受持不麤恶骂戒。应当以柔软心语。随类言辞。摄受诸众生等。何以故。秘密主。菩提萨埵初行。利乐众生。或余菩萨见住恶趣因者。为折伏之。而现麤语。
  复次秘密主。菩萨受持不两舌语戒。离间隙语。离恼害语。犯者。非名菩萨。不于众生起离坼之心。有异方便。若彼众生。随所见处生着。如其像类。说离间言语。令住于一道。所谓一切智智道。
  复次秘密主。菩萨持不绮语戒。以随类言辞。时方和合。出生义利。令一切众生。发欢喜心净耳根道。何以故。菩萨。有差别语故。或余菩萨。以戏笑为先。发起众生欲乐。令住佛法。虽具出无义利语。如是菩萨。不着生死流转。
  复次秘密主。菩萨应当持不贪戒。于彼受用他物中。不起染思。何以故。无有菩萨生着心故。若菩萨。心有染思。彼于一切智门。无力而堕一边。又秘密主。菩萨应发起欢喜。生如是心。我所应作。令彼自然而生。极为善哉。数自庆慰。勿令彼诸众生。损失资财故。
  复次秘密主。菩萨应当持不瞋戒。遍一切处常修安忍。不着瞋喜。于怨及亲。其心平等而转。何以故。非菩提萨埵而怀恶意。所以者何。以菩萨本性清净故。是故秘密主。菩萨应持不瞋恚戒
复次秘密主。菩萨应当舍离邪见。行于正见。怖畏他世。无害无曲无谄。其心端直。于佛法僧。心得决定。是故秘密主。邪见最为极大过失。能断菩萨一切善根。是为一切诸不善法之母。是故秘密主。下至戏笑。亦当不起邪见因缘。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说十善道戒。断极根断。云何菩萨。王位自在。处于宫殿。父母妻子眷属围绕。受天妙乐而不生过。如是说已。佛告执金刚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演说菩萨毘尼决定善巧。秘密主。应知菩萨有二种。云何为二。所谓在家出家。秘密主彼在家菩萨受持五戒句。势位自在。以种种方便道随顺时方。自在摄受求一切智。所谓具足方便。示理舞伎天祠主等种种艺处。随彼方便。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皆使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持不夺生命戒。及不与取。虚妄语。欲邪行。邪见等。是名在家五戒句。菩萨受持如所说善戒。应具谛信当勤修学。随顺往昔诸如来学处。住有为戒。具足智慧方便。得至如来无上吉祥无为戒蕴。有四种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缘。亦不应犯。云何为四。谓谤诸法。舍离菩提心。悭吝。恼害众生。所以者何。此性是染。非持菩萨戒。何以故。
  过去诸正觉  及与未来世
  现在仁中尊  具足智方便
  修行无上觉  得无漏悉地
  亦说余学处  离于方便智
  当知大勤勇  诱进诸声闻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布字品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手言。
  复次秘密主  诸佛所宣说
  安布诸字门  佛子一心听
  迦字在咽下  佉字在腭上
  誐字以为颈  伽字在喉中
  遮字为舌根  车字在舌中
  若字为舌端  社字舌生处
  咤字以为胫  咤字应知髀
  拏字说为腰  荼字以安坐
  多字最后分  他字应知腹
  娜字为二手  驮字名为胁
  波字以为背  颇字应知胸
  么字为二肘  婆字次臂下
  莽字住于心  耶字阴藏相
  啰字名为眼  逻字为广额
  缢伊在二眦  坞乌为二唇
  翳蔼为二耳  污奥为二颊
  暗字菩提句  恶字般涅盘
  知是一切法  行者成正觉
  一切智资财  常在于其心
  世号一切智  是谓萨婆若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阿阇黎真实智品

  尔时持金刚者。次复请问大日世尊诸曼荼罗真言之心。而说偈言
  云何为一切  真言实语心
  云何而解了  说名阿阇黎
  尔时薄伽梵  大毘卢遮那
  慰喻金刚手  善哉摩诃萨
  令彼心欢喜  复告如是言
  解秘中最秘  真言智大心
  今为汝宣说  一心应谛听
  所谓阿字者  一切真言心
  从此遍流出  无量诸真言
  一切戏论息  能生巧智慧
  秘密主何等  一切真语心
  佛两足尊说  阿字名种子
  故一切如是  安住诸支分
  如相应布已  依法皆遍授
  由彼本初字  遍在增加字
  众字以成音  支体由是生
  故此遍一切  身生种种德
  今说所分布  佛子一心听
  以心而作心  余以布支分
  一切如是作  即同于我体
  安住瑜伽座  寻念诸如来
  若于此教法  解斯广大智
  正觉大功德  说为阿阇黎
  是即为如来  亦即名为佛
  菩萨及梵天  毘纽摩酰罗
  日月天水天  帝释世间主
  黑夜焰摩等  地神与妙音
  梵志及常浴  亦名梵行者
  漏尽比丘众  吉祥持秘密
  一切智见者  法自在财富
  若住菩提心  及与声智性
  不着一切法  说名遍一切
  即是真语者  持吉祥真言
  真实语之王  持执金刚印
  所有诸字轮  若在于支分
  当知住眉间  [合*牛]字金刚句
  娑字在唇下  是谓莲华句
  我即同心位  一切处自在
  普遍于种种  有情及非情
  阿字第一命  嚩字名为水
  啰字名为火  [合*牛]字名忿怒
  佉字同虚空  所谓极空点
  知此最真实  说名阿阇黎
  故应具方便  了知佛所说
  常作精勤修  当得不死句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持明禁戒品

  尔时金刚手。复以偈颂。请问大日世尊持明禁戒。为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故。
  云何成禁戒  云何住尸罗
  云何随所住  修行离诸着
  修行几时月  禁戒得终竟
  住于何法教  而知彼威德
  离时方作业  及法非法等
  云何而速成  愿佛说其量
  先佛所宣说  令得于悉地
  我问一切智  正觉两足尊
  为未来众生  仁中尊证知
  是时薄伽梵毘卢遮那。哀愍众生故。而说偈言
  善哉勤勇士  大德持金刚
  所说殊胜戒  古佛所开演
  缘明所起戒  住戒如正觉
  令得成悉地  为利世间故
  等起自真实  不生疑虑心
  常住于等引  修行戒当竟
  菩提心及法  及修学业果
  和合为一相  远离诸造作
  具戒如佛智  异此非具戒
  得诸法自在  通达利众生
  常修无着行  等砾石众宝
  乃至满落叉  所说真言教
  毕于时月等  禁戒量终竟
  最初金轮观  住大因陀罗
  当结金刚印  饮乳以资身
  行者一月满  能调出入息
  次于第二月  严正水轮中
  应以莲华印  而服醇净水
  次于第三月  胜妙火轮观
  噉不求之食  即以大慧力
  烧灭一切罪  而生身意语
  第四月风轮  行者常服风
  结转法轮印  摄心以持诵
  金刚水轮观  依住于瑜伽
  是为第五月  远离得非得
  行者无所著  等同三菩提
  和合风火轮  出过众过患
  复一月持诵  亦舍利非利
  梵释等天众  摩睺毘舍遮
  远住而敬礼  一切为守护
  皆悉奉教命  彼常得如是
  人天药叉神  持明诸灵仙
  翊侍其左右  随所命当作
  不善为障者  罗剎七母等
  见持真言者  恭敬而远之
  见是处光明  驰散如猛火
  随所住法教  皆依明禁故
  等正觉真子  一切得自在
  调伏难降者  如大执金刚
  饶益诸群生  同于观世音
  经逾六月已  随所愿成果
  常当于自他  悲愍而救护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秘密八印品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复观诸大众会。告执金刚秘密主言。佛子有秘密八印。最为秘密。圣天之位威神所同。自真言道以为幖帜。图具曼荼罗。如本尊相应。若依法教。于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应如是知。自身住本尊形。坚固不动。知本尊已。如本尊住。而得悉地。云何八印。谓以智慧三昧手。作空心合掌。而散风轮地轮。如放光焰。是世尊本威德生印。其曼荼罗三角而具光明。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嚂[口*落](二)莎诃
  即以此印。而屈风轮。在虚空轮上。如嚩字形。是世尊金刚不坏印。其曼荼罗。如嚩字相。有金刚光。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鑁嚩(急呼二)莎诃
  复以初印。而散水轮火轮。是名莲华藏印。其漫荼罗。如月轮相。以波头摩华而围绕之。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糁索(二)莎诃
  即以此印。屈二地轮。入于掌中。是如来万德庄严印。其曼荼罗。犹如半月形。以大空点围之。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含鹤(二)莎诃
  复以定慧手。作未开敷华合掌。建立二虚空轮。而稍屈之。是如来一切支分生印。其曼荼罗。如迦罗舍满月之形。金刚围之。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暗恶(二)莎诃
  即以此印。屈其火轮。余相如前。是世尊陀罗尼印。其曼荼罗。犹如彩虹。而遍围之。垂金刚幡。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勃驮陀罗尼(上)(二)娑没[口*栗](三合)底沫罗驮那羯[口*履](三)驮啰也萨鑁(四)薄伽(轻)嚩底(五)阿(去)迦(引)啰嚩底(六)三么曳(七)莎诃
  复以虚心合掌。开散火轮。其地轮空轮。和合相持。是谓如来法住印。其曼荼罗。犹如虚空。以杂色围之。有二空点。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吠娜尾泥(二)莎诃
  同前虚心合掌。以智慧三昧手。互相加持。而自旋转。是谓世尊迅疾持印。其曼荼罗。亦如虚空。而用青点严之。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摩诃(引)瑜伽(轻)瑜拟(宜以反)宁(上)(二)瑜诣说[口*履](三)欠若唎计(四)莎诃
  秘密主。是名如来秘密印。最胜秘密。不应辄授与人。除已灌顶。其性调柔。精勤坚固。发殊胜愿。恭敬师长。念恩德者。内外清净。舍自身命而求法者。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入秘密曼荼罗位品

  尔时大日世尊。入于等至三昧。观未来世诸众生故。住于定中。实时诸佛国土。地平如掌。五宝间错。悬大宝盖。庄严门标。众色流苏。其相长广。宝铃。白拂。名衣。幡佩。绮绚垂布而校饰之。于八方隅。建摩尼幢。八功德水芬馥盈满。无量众鸟鸳鸯鹅鹄。出和雅音。种种浴池时华杂树敷荣间列芳茂严好。八方合系五宝璎绳。其地柔软犹如绵纩。触践之者皆受快乐。无量乐器自然谐韵。其声微妙人所乐闻。无量菩萨随福所感宫室殿堂意生之座。如来信解愿力所生。法界幖帜。大莲华王出现。如来法界性身。安住其中。随诸众生种种性欲。令得欢喜。时彼如来一切支分无障碍力。从十智力信解所生。无量形色庄严之相。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度功德所资长。身实时出现。彼出现已。于诸世界大众会中。发大音声而说偈言
  诸佛甚奇特  权智不思议
  无阿赖耶慧  含藏说诸法
  若解无所得  诸法之法相
  彼无得而得  得诸佛导师
  说如是音声已。还入如来不思议法身。
  尔时世尊。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善男子谛听内心曼荼罗。秘密主。彼身地。即是法界自性。真言密印加持。而加持之。以本性清净故。羯磨金刚所护持故。净除一切尘垢。我人众生寿者意生。儒童造立者等。株杌过患。方坛四门。西向通达。周旋界道。内现意生八叶大莲华王。抽茎敷蕊彩绚端妙。其中如来。一切世间最尊特身。超越身语意地至于心地逮得殊胜悦意之果。于彼东方宝幢如来。南方开敷华王如来。北方鼓音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东南方普贤菩萨。东北方观自在菩萨。西南方妙吉祥童子。西北方慈氏菩萨。一切蕊中。佛菩萨母。六波罗蜜三昧眷属。而自庄严下列持明诸忿怒众。持金刚主菩萨。以为其茎。处于无尽大海。一切地居天等。其数无量而环绕之
尔时行者。为成三昧耶故。应以意生香华灯明涂香种种肴膳。一切皆以献之。优陀那曰
  真言者诚谛  图画曼荼罗
  自身为大我  啰字净诸垢
  安住瑜伽座  寻念诸如来
  顶授诸弟子  阿字大空点
  智者传妙花  令散于自身
  为说内所见  行人宗奉处
  此最上坛故  应与三昧耶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入秘密曼荼罗法品

  尔时世尊。又复宣说入秘密曼荼罗法。优陀那曰
  真言遍学者  通达秘密坛
  如法为弟子  烧尽一切罪
  寿命悉焚灭  令彼不复生
  同于灰烬已  彼寿命还复
  谓以字烧字  因字而更生
  一切寿及生  清净遍无垢
  以十二支句  而作于彼器
  如是三昧耶  一切诸如来
  菩萨救世者  及佛声闻众
  乃至诸世间  平等不违逆
  解此平等誓  秘密曼荼罗
  入一切法教  诸坛得自在
  我身等同彼  真言者亦然
  以不相异故  说名三昧耶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复次秘密主谛听。彼密印。形相。敷置圣天之位威验现前。三昧所趣。如是五者。往昔诸佛成菩提。法界虚空行。本所誓愿。度脱无余众生界。为欲利益安乐彼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故。金刚手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时薄伽梵以偈颂曰
  最初正等觉  敷置曼荼罗
  密中之秘密  大悲胎藏生
  及无量世间  出世曼荼罗
  彼所有图像  次第说当听
  四方普周匝  一门及通道
  金刚印遍严  中羯磨金刚
  其上妙莲华  开敷含果实
  于彼大莲印  大空点庄严
  八叶悉圆正  善好具须蕊
  十二支生句  普遍华台中
  其上两足尊  导师成正觉
  以入曼荼罗  眷属自围绕
  当知此最初  悲生曼荼罗
  从此流诸坛  各如其本教
  事业形悉地  安置诸佛子
  复次秘密主  如来曼荼罗
  犹如净圆月  内现商佉色
  一切佛三角  在于白莲华
  空点为幖帜  金刚印围绕
  从彼真言主  周匝放光明
  以无疑虑心  普遍而流出
  复次秘密主  观世自在者
  秘密曼荼罗  佛子一心听
  普遍四方相  中吉祥商佉
  出生钵昙华  开敷含果实
  上表金刚慧  承以大莲印
  布一切种子  善巧以为种
  多罗毘俱知  及与白处尊
  明妃资财主  及与大势至
  诸吉祥受教  皆在曼荼罗
  得自在者印  殊妙作标相
  何耶揭哩婆  如法住三角
  曼荼罗围绕  严好初日晖
  当在明王边  巧慧者安立
  复次秘密主  今说第二坛
  正等四方相  金刚印围绕
  一切妙金色  内心莲华敷
  台现迦罗奢  光色如净月
  亦以大空点  周匝自庄严
  上表大风印  叆叇犹玄云
  鼓动幢旛相  空点为幖帜
  其上生猛焰  同于劫灾火
  而作三角形  三角以围之
  光鬘相周普  晨朝日晖色
  是中钵头摩  朱黰犹劫火
  彼上金刚印  流散发焰晖
  持以[合*牛]字声  胜妙种子字
  先佛说是法  勤勇曼荼罗
  部母商憩罗  及金刚部主
  金刚钩索支  大德持明王
  一切皆于此  大曼荼罗中
  印坛诸佛子  形色各如次
  随类而相应  诸业善成就
  复次我所说  金刚自在者
  谓虚空无垢  金刚轮及牙
  妙住与名称  大忿及迅利
  寂然大金刚  并及青金刚
  莲华及广眼  妙金刚金刚
  及住无戏论  无量虚空步
  是等曼荼罗  所说白黄赤
  乃至黑色等  印形及所余
  三戟一股印  二首皆五峰
  或执金刚鬘  随色类区别
  一切作种子  大福德当知
  不动曼荼罗  风轮与火俱
  依涅哩底方  大日如来下
  及种子围绕  微妙大慧刀
  或复罥索印  具慧者安布
  降三世殊异  谓在风轮中
  绕以金刚印  而住于三处
  复次秘密主  先说曼荼罗
  诸佛菩萨母  安置坛形像
  方正真金色  金刚印围绕
  最胜曼荼罗  今当示尊相
  彼中大莲华  晖焰遍黄色
  中置如来顶  超越于中分
  而至三分位  应作如来眼
  自住光焰中  遍布彼种子
  次一切菩萨  大如意宝尊
  谓彼曼荼罗  圆白而四出
  遍寂极清净  满一切希愿
  复次应谛听  释迦师子坛
  谓大因陀罗  妙善真金色
  四方相均等  如前金刚印
  上现波头摩  周遍皆黄晖
  大钵具光焰  金刚印围绕
  袈裟锡杖等  置之如次第
  五种如来顶  谛听今当说
  白伞以伞印  具慧者胜顶
  围以大慧刀  普遍皆流光
  最胜顶轮印  除障顶钩印
  大士顶髻相  是名火聚印
  广生跋折罗  发生以莲华
  无量声商佉  观察知像类
  毫相摩尼珠  佛眼次当听
  顶髻遍黄色  围以拔折罗
  无能胜妃印  以手持莲华
  无能胜大口  而在黑莲上
  净境界之行  所谓净居天
  置彼诸印相  佛子应谛听
  所谓思惟手  善手及笑手
  华手虚空手  画之如法则
  地神迦罗奢  圆白金刚围
  请召火天印  当以大仙手
  迦摄骄答摩  末建拏竭伽
  婆私倪刺婆  各如其次第
  应画韦陀手  而居火坛内
  阎摩但茶印  常处风轮中
  没栗底铃印  黑夜计都印
  涝达罗输罗  大梵妃莲华
  俱摩利铄底  毘瑟女轮印
  当知焰摩后  以没揭罗印
  娇吠离耶后  用劫跋罗印
  如是等皆在  风曼茶罗中
  乌鹫及婆栖  野干等围绕
  若欲成悉地  依法以图之
  涅哩底大刀  毘纽胜妙轮
  鸠摩罗烁底  难徒跋难陀
  密云与电俱  皆具清潭色
  夹辅门厢卫  在释师子坛
  商羯罗三戟  妃作钵胝印
  月天迦罗奢  净白莲华敷
  日天金刚轮  表以舆辂像
  社耶毘社耶  当知大力者
  俱以大弓印  在因陀罗轮
  风方风幢印  妙音乐器印
  缚噜拏罥索  而在圆坛中
  汝大我应知  种子字环绕
  如是等标志  如次曼荼罗
  释师子眷属  今已略宣说
  佛子次谛听  施愿金刚坛
  四方相均普  卫以金刚印
  当于彼中作  火生曼荼罗
  内心复安置  妙善青莲印
  智者曼殊音  本真言围之
  如法布种子  而以为种子
  复于其四傍  严饰以青莲
  图作勤勇众  各如其次第
  光网以钩印  宝冠持宝印
  无垢光童子  青莲而未敷
  妙音具大慧  所说诸使者
  当知彼密印  各如其所应
  髻设尼刀印  优波输罗印
  质怛罗杖印  地慧以幢印
  彼招召使者  以鸯俱尸印
  一切如是作  围以青莲华
  所有诸奉教  皆羌揭梨印
  复次南方印  除一切盖障
  大精进种子  谓真陀摩尼
  住于火轮中  翼从端严众
  当知彼眷属  秘密之标志
  次第应图画  我今广宣说
  除疑以宝瓶  置一股金刚
  圣者施无畏  作施无畏手
  除一切恶趣  发起手为相
  救意慧菩萨  悲手常在心
  大慈生菩萨  应以执华手
  悲念在心上  垂屈火轮手
  除一切热恼  作施诸愿手
  甘露水流注  遍在诸指端
  具不思议慧  持如意珠手
  皆住莲华上  在曼荼罗中
  北方地藏尊  密印次当说
  先作庄严座  在因陀罗坛
  大莲发光焰  间错备众色
  于彼建大幢  大宝在其端
  是名为最胜  密印之形像
  复当殷懃作  上首诸眷属
  无量无数众  彼诸慕达罗
  宝作于宝上  三股金刚印
  宝掌于宝上  一股金刚印
  持地于宝上  二首金刚印
  宝印手宝上  五股金刚印
  坚意于宝上  羯么金刚印
  一切皆应住  彼曼荼罗中
  西方虚空藏  圆白悦意坛
  大白莲华座  置大慧刀印
  如是坚利刃  锋锐犹冰霜
  自种子为种  智者当安布
  及画诸眷属  印形如法教
  虚空无垢尊  应当以轮印
  轮像自围绕  具足在风坛
  虚空慧商佉  在风曼荼罗
  清净慧白莲  在风曼荼罗
  行慧之印相  当以车磲瓶
  上插青莲华  在风曼荼罗
  安慧金刚莲  在风曼荼罗
  略说佛秘藏  诸尊密印竟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秘密曼荼罗品

  尔时薄伽梵毘卢遮那。以如来眼。观察一切法界。入于法界俱舍。以如来奋迅平等庄严藏三昧。以现法界无尽严故。以是真言行门。度无余众生界。满足本愿故。时佛在三昧中。于如是无尽众生界。从众声门。出随类音声。如其本性。业生成熟。受用果报。显形诸色。种种语言。心所思念。而为说法。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复于一一毛孔。法界增身出现。出已。等同虚空。于无量世界中。以一音声法界语表。演说如来发生偈。
  能生随类形  诸法之法相
  诸佛与声闻  救世因缘觉
  勤勇菩萨众  及仁尊亦然
  众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诸法  常恒如是生
  由具智方便  离于无慧疑
  而观此道故  诸正遍知说
  尔时法界生如来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遍满毘卢遮那世尊。纔生心顷。诸毛孔中出无量佛。展转加持已。还入法界宫中。于是大日世尊。复告持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有造曼荼罗圣尊分位。种子幖帜。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演说。持金刚秘密主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时薄伽梵以偈颂曰
  真言者圆坛  先置于自体
  自足而至脐  成大金刚轮
  从此而至心  当思惟水轮
  水轮上火轮  火轮上风轮
  次应念持地  而图众形像
  尔时金刚手。升于大日世尊身语意地。法平等观。念彼未来众生。为断一切疑故。说大真言王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三忙(引)钵多(二合)达摩驮睹(二)蘖登(底孕反)蘖哆喃(三)萨婆他(引)(四)暗(引)欠(引)暗恶(五)糁索(六)含鹤(七)嚂[口*落](八)鑁嚩(急呼九)莎诃[合*牛](十)嚂[口*落]诃啰(二合)鹤(十一)莎诃嚂[口*落](十二)莎诃(十三)
  持金刚秘密主。说此真言王已。时一切如来。住十方世界。各舒右手摩执金刚顶。以善哉声而称叹言。善哉善哉佛子。汝已超升毘卢遮那世尊身语意地。为欲照明一切方所。住平等真言道诸菩萨故。说此真言王。何以故。毘卢遮那世尊应正等觉。坐菩提座。观十二句法界。降伏四魔。此法界生。三处流出。破坏天魔军众。次得世尊身语意平等。身量等同虚空。语意量亦如是。逮得无边智生。于一切法自在而演说法。所谓此十二句。真言之王。佛子汝今现证毘卢遮那世尊平等身语意故。众所知识。同于正遍知者。而说偈言
  汝问一切智  大日正觉尊
  最胜真言行  当演说法教
  我往昔由是  发觉妙菩提
  开示一切法  令至于灭度
  现在十方界  诸佛咸证知
  尔时具德金刚手。心大欢喜。诸佛威神所加持故。而说偈言
  是法无有尽  无自性无住
  于业生解脱  同于正遍知
  诸救世方便  随于悲愿转
  开悟无生智  诸法如是相
  时执金刚秘密主。复说优陀那偈。请问毘卢遮那世尊。于此大悲藏生大曼荼罗。决断所疑。为未来世诸众生故。
  已断一切疑  种智离热恼
  我为众生故  请问于导师
  曼荼罗何先  惟大牟尼说
  阿阇黎有几  弟子复几种
  云何知地相  云何而择治
  云何当作净  云何彼坚住
  及净诸弟子  惟愿导师说
  云何已净相  以何而作护
  云何加持地  事业谁为初
  修多罗有几  云何作地分
  几种修供养  云何花香等
  此华当献谁  香亦复如是
  云何而奉献  应以何花香
  诸食与护摩  各以何轨仪
  及诸圣天座  愿说此教法
  身相显形色  唯次第开演
  所尊之密印  及与自敷座
  何故名为印  是印从何生
  灌顶复几种  三摩耶有几
  真言者几时  勤修真言行
  当具菩萨道  云何见真谛
  悉地有几种  及与成就时
  云何升大空  云何身秘密
  不舍于此身  而得成天身
  种种诸变化  彼复从何生
  日月火方等  曜宿星时分
  所现诸不祥  生死受众苦
  云何令不起  所起尽除灭
  而得常亲近  诸佛两足尊
  几种护摩火  几事而增威
  诸佛差别性  唯愿导师说
  无余诸世界  及与出世间
  彼果及数量  殊胜三摩地
  成熟在何所  未成熟云何
  复剂于几时  业生得解脱
  正觉一切智  离热恼世尊
  告金刚手言  善哉大勤勇
  秘密曼荼罗  决定圣天位
  大悲根本生  无上摩诃衍
  诸佛最秘密  如汝之所问
  大力持金刚  我今略宣说
  曼荼罗初业  佛子应谛听
  十二支句生  大力持明王
  所应最先作  住于本三昧
  解了瑜伽道  而作众事业
  阿阇黎有二  通达印真言
  彼相亦如是  深秘显略分
  能知深广义  可传者方授
  正觉之长子  远离于世乐
  第二求现法  深着痴攀缘
  世间曼荼罗  一切为斯作
  诸佛二足尊  灌顶传教者
  说四种弟子  时非时差别
  一者时念诵  非时俱非俱
  具有一切相  佛说亲弟子
  最初知地相  即所谓心地
  我已说作净  如前修事业
  若离于过患  心地无所畏
  当得成真净  离一切诸过
  坚住如是知  见自三菩提
  若异于此者  非能清净地
  若住妄分别  行者净其地
  秘密主非净  以离菩提心
  故应舍分别  净除一切地
  我广说法教  所有曼荼罗
  是中所先事  愚痴不知解
  非名世间觉  亦非一切智
  乃至不能舍  分别诸苦因
  应当为弟子  而净菩提心
  护以不动尊  或用降三世
  若弟子不为  妄执之所动
  当成最正觉  无垢喻虚空
  初加持是地  依于诸佛教
  第二心自在  唯此非余教
  四种苏多罗  谓白黄赤黑
  第五所应念  所谓虚空色
  空中而等持  印定曼荼罗
  第二持綖经  置于道场地
  一切如来座  及诸佛智子
  悦意妙莲华  世间称吉祥
  缘觉诸声闻  所谓边智者
  当知所敷座  芰荷青莲叶
  世界诸天神  梵众以为初
  赤色钵昙华  彼称为座王
  降此如所应  念居其地分
  供养有四种  谓作礼合掌
  并及慈悲等  世间与华香
  从手发生花  奉诸救世者
  结支分生印  而观菩提心
  各各诸如来  彼所生子等
  以是无过花  芬妙复光显
  法界为树王  供养仁中尊
  真语以加持  三昧自在转
  胜妙广大云  法界中出生
  从彼雨众花  常遍诸佛前
  其余世天等  亦当散此华
  奉献随相应  本真言性类
  如是涂香等  亦随其所应
  空水轮相持  是谓吉祥印
  彼所奉花等  当自心献之
  若诸世天神  应知在脐位
  或金刚拳印  若复莲华鬘
  而在空中献  导师救世者
  乃至诸世天  各如其次第
  护摩有二种  所谓内及外
  业生得解脱  复有芽种生
  以能烧业故  说为内护摩
  外用有三位  三位三中住
  成就三业道  世间胜护摩
  若异此作者  不解护摩业
  彼痴不得果  舍离真言智
  如来部真言  及诸正觉说
  当知白与黄  金刚具众色
  观自在真言  纯素随事迁
  四方相重普  轮圆如次第
  三隅半月轮  而说形亦然
  初应知色像  所谓男女身
  或复一切处  随其类形色
  不思议智生  是故不思议
  应物有殊异  智智证常一
  乃至心广博  当知是其量
  座印亦如是  以及诸天神
  如诸佛所生  印等同彼生
  以此法生印  印持诸弟子
  故略说法界  用是为幖帜
  灌顶有三种  佛子至心听
  若秘印方便  则离于作业
  是名初胜法  如来所灌顶
  所谓第二者  令起作众事
  第三以心授  悉离于时方
  令尊欢喜故  如所说应作
  现前佛灌顶  是则最殊胜
  正等觉略说  五种三昧耶
  初见曼荼罗  具足三昧耶
  未传真实语  不授彼密印
  第二三昧耶  入睹圣天会
  第三具坛印  随教修妙业
  复次许传教  说具三昧耶
  虽具印坛位  如教之所说
  未逮心灌顶  秘密慧不生
  是故真言者  秘密道场中
  具第五要誓  随法应灌顶
  当知异此者  非名三昧耶
  善住若观意  真言者觉心
  不得于三处  说彼为菩萨
  得无缘观行  方便利众生
  为植众善本  故号仁中尊
  于诸法本寂  常无自性中
  安住如须弥  是名为见谛
  此空即实际  非虚妄言说
  所见犹如佛  先佛如是见
  逮得菩提心  悉地最无上
  从此有五种  诸悉地差别
  所谓入修行  及胜进诸地
  世间五神通  诸佛缘觉等
  修业无间息  乃至心续净
  未熟令成熟  尔时悉地成
  于彼一时顷  净业心俱等
  真言者当得  悉地随意生
  悉地升空界  如幻无畏者
  咒术网所惑  同于帝释网
  如干闼婆城  所有诸人民
  身秘密如是  非身亦非识
  又如于睡梦  而游诸天宫
  不舍于此身  亦不至于彼
  如是瑜伽梦  住真言行者
  所生功德业  身相犹虹霓
  真言如意珠  出生意语身
  随念雨众物  而无分别想
  犹十方虚空  离诸有为行
  真言者不染  一切分别行
  解了唯有想  如是遍观察
  尔时真语者  诸佛同随喜
  正觉两足尊  说二种护摩
  所谓内及外  增威亦如是
  诸尊殊类性  观察当证知
  世间诸真言  今说彼限量
  福德自在等  众知识天神
  彼所说明咒  及与大力印
  彼皆现世果  故说有分量
  虽成不坚住  悉是生灭法
  出世间真言  无作本不生
  业生悉已断  战胜离三过
  麟角无师者  及佛声闻众
  菩萨诸真言  彼量我当说
  超越于三时  众缘所生起
  可见非见果  从意语身生
  世间之所传  果数经一劫
  等正觉所说  真言过劫数
  大仙正等觉  佛子众三昧
  清净离于想  有想为世间
  从业而获果  有成熟熟时
  若得成悉地  自在转诸业
  心无自性故  远离于因果
  解脱于业生  生等同虚空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字轮品

  尔时薄伽梵毘卢遮那。告持金刚秘密主言。谛听秘密主。有遍一切处法门。秘密主若菩萨住此字门。一切事业皆悉成就。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娑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嚩
  迦佉哦伽 遮车若社 咤咤拏荼 多他娜驮 波颇么婆 野啰逻嚩 奢沙娑诃 吃洒(二合右此一转皆上声短呼之)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娑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嚩
  迦佉誐伽 遮车惹社 咤咤拏荼 多他娜驮 波颇么婆 野啰逻嚩 奢沙娑诃 吃洒(二合右此一转皆去声长呼之)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暗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糁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鑁
  剑欠俨俭 占襜染瞻 [齿*占][口*谄]喃湛 担探腩淡 [口*窆][口*泛][口*(鍐-凶+(鬯-匕))][口*梵]
  阎嚂蓝[口*(鍐-凶+(鬯-匕))]
  睒衫参颔吃衫(二合其口边字皆带第一转本音呼之)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恶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索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莫
  [尸@挢]却虐噱 灼绰弱杓 磔坼搦择 呾托诺铎 博泊漠簿药[口*落]落嗼 铄嗦索臛吃索(二合皆带第一转音入声呼之)
  伊缢坞乌 哩[口*捚]里狸 翳蔼汗奥
  仰壤[口*拏]曩莽 [口*昂]穰儜囊忙 噞髯喃南鑁[唬-儿+(雪-雨)]弱搦诺莫
  秘密主如是字门道。善巧法门。次第住真言道。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善解正遍知道。菩萨行舞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已说当说今说。秘密主我今普观诸佛剎土。无不见此遍一切处法门。彼诸如来。无有不宣说者。是故秘密主。若欲了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于此遍一切处法门。应勤修学。于舸遮咤多波。初中后相加。以等持品类相入。自然获得菩提心行。成等正觉。及般涅盘。有此等所说字门相与。和合真言法教。初中后俱。真言者若如是知。随其自心而得自在。于此一一句。决定意用之。以慧觉知。当授无上殊胜句。如是一轮。轮转字轮。真言者了知此故。常照世间。如大日世尊。而转法轮。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复以定慧手。作空中合掌。火轮水轮交结相持。以二风轮置二虚空轮上。犹如钩形。余如前。是圣者文殊师利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系矩忙啰(二)微目吃底(二合)钵他悉体(他以反二合)多(三)娑么(二合)啰娑么(二合)啰(四)钵啰(二合)底然(五)莎诃(六)
  以三昧手为拳。而举风轮。犹如钩形。是光网钩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系矩忙(引)啰(二)忙(引)耶蘗多娑嚩(二合)婆(去)嚩悉体(他以反二合)多(三)莎诃(四)
  即如前印。一切轮相。皆少屈之。是无垢光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矩忙(引)啰(二)微质怛啰(二合)蘗底矩忙(引)啰(三)么弩娑么(二合)啰(四)莎诃(五)
  如前以智慧手为拳。其风火轮相合为一舒之。是继室尼刀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系矩忙(引)[口*履]计(二)娜耶壤难娑摩(二合)啰(三)钵啰(二合)底然(四)莎诃(五)
  如前以智慧手为拳。而申火轮。犹如戟形。是优波髻室尼戟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频(去)娜夜壤难(二)系矩忙(引)[口*履]计(三)莎诃(四)
  如前以三昧手为拳。而舒水轮地轮。是地慧幢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娑么(二合)啰壤那计睹(二)莎诃(三)
  以慧手为拳而舒风轮。犹如钩形。是请召童子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羯啰洒(二合)也萨鑁(引)(二)矩噜阿(去)然(三)矩忙(引)啰写(四)莎诃(五)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舒二风轮。屈节相合。是诸奉教者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微娑么(二合)也儜曳(平二)莎诃(三)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而舒火轮。屈第三节。是除疑怪金刚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微么底掣(鸱曳反)诺迦(二)莎诃(三)
  举毘钵舍那臂。作施无畏手。是施无畏者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佩延娜娜(二)莎诃(三)
  如前舒智手。而上举之。是除恶趣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弊(毘庾反)达啰儜(上)萨埵驮敦(二)莎诃(三)
  如前以慧手掩心。是救护慧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摩诃(引)摩诃(二)娑么(二合)啰钵啰(二合)底然(三)莎诃(四)
  如前以慧手。作持华状。是大慈生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娑嚩(二合)制妒嗢蘗(二合)多(二)莎诃(三)
  如前以慧手覆心。稍屈火轮。是悲念者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羯噜儜没丽(二合)眤多(二)莎诃(三)
  如前以慧手。作施愿相。是除一切热恼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嚩啰娜(二)嚩啰钵啰(二合引)钵多(二合三)莎诃(四)
  如前以智慧手。如执持真多摩尼宝形。是不思议慧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摩舍钵[口*履]布啰(二)莎诃(三)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令二火轮开敷。是地藏旗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诃诃诃微娑么(二合)曳(平二)莎诃(三)
  慧手为拳。而舒三轮。是宝处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摩诃(引)摩诃(二)莎诃(三)
  以此慧手。舒其水轮。是宝手菩萨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啰怛怒(二合)嗢婆(上)嚩(二)莎诃(三)
  以定慧手作返。相叉合掌。定手空轮慧手地轮相交。般若于三昧。亦复如是。余如跋折罗状。是持地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达啰尼(尼仁反)达啰(二)莎诃(三)
  如前作五股金刚戟形。是宝印手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啰怛娜(二合)儞(入)喇尔(二合)多(二)莎诃(三)
  即以此印。令一切轮相合。是发坚固意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伐折啰(二合)三婆嚩(二)莎诃(三)
  如前以定慧二手作刀是虚空无垢菩萨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伽伽娜(引)难多愚者啰莎诃
  如前轮印。是虚空慧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斫吃啰(二合)嚩(入)喇底(丁以反二合)(二)莎诃(三)
  如前商佉印。是清净慧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达磨三婆嚩(二)莎诃(三)
  如前莲华印。是行慧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钵昙摩(二合)啰(上)耶(二)莎诃(三)
  同前青莲华印。而稍开敷。是安住慧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壤弩嗢婆(二合)嚩(二)莎诃(三)
  如前以二手相合。而屈水轮。相交入于掌中。二火轮地轮。向上相持。而舒风轮。屈第三节。令不相着。犹如穬麦。是执金刚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一)战拏摩诃(引)[口*路]洒拏[合*牛](二)
  如前印以二空轮地轮。屈入掌中。是忙莽鸡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一)怛[口*栗](二合)咤(轻)怛[口*栗]咤(同上)(二)若衍底(丁以反)莎诃(二)
  如前以定慧手。诸轮返叉。相纠向于自体。而旋转之。般若空轮。加三昧虚轮。是金刚锁印。  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一)[合*牛]满驮满驮(二)慕咤耶慕咤耶(三)伐折[口*路]嗢婆(二合)吠(平)(四)萨婆怛啰(引二合)钵啰(二合)底(丁以反)诃帝(五)莎诃(六)
  以此金刚锁印。少屈虚空轮。以持风轮。而不相至。是忿怒月黡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曷唎(二合急呼)[合*牛]发咤(轻二)莎诃(三)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建立二风轮。而以相持。是金刚针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萨婆达磨儞(入)吠达儞(二)伐折啰(引二合)素旨嚩啰泥(三)莎诃(四)
  如前以定慧手为拳。而置于心。是金刚拳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萨破(二合)咤也伐折啰(二合)三婆吠(平)(二)莎诃(三)
  以三昧手为拳。举翼开敷。智慧手亦作拳。而舒风轮。如忿怒相拟形。是无能胜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讷达[口*履]沙(二合)摩诃(引)嚧洒拏(二)佉(引)捺耶萨鑁(引)怛他(引)蘗单然矩噜(三)莎诃(四)
  以定慧手为拳。作相击势持之。是阿毘目佉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系阿毘目佉摩诃钵啰(二合)战拏(二)佉(引)娜也紧旨啰(引)也徙(三)三么耶么弩萨么啰(二合)啰(四)莎诃(五)
  如前持钵相。是释迦钵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嚩讫丽(二合)奢儞(入)素捺耶(二)萨婆达摩嚩始多(引)钵啰(二合)钵多(三)伽伽那三迷(四)莎诃(五)
  释迦毫相印。如上又以慧手指峰。聚置顶上。是一切佛顶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鑁鑁(二)[合*牛][合*牛][合*牛](三)发咤(轻四)莎诃(五)
以三昧手为拳。舒火风轮。而以虚空。加地水轮上。其智慧手。申风火轮。入三昧掌中。亦以虚空。加地水轮上。如在刀鞘是不动尊印。
  如前金刚慧印。是降三世印。
  如前以定慧手。合为一相。其地水轮皆向下。而申火轮二峰相连。屈二风轮。置于第三节上。并虚空轮。如三目形。是如来顶印佛菩萨母。
  复以三昧手。覆而舒之。慧手为拳。而举风轮。犹如盖形。是白伞佛顶印。
  如前刀印。是胜佛顶印。
  如前轮印。是最胜佛顶印。
  如前钩印。慧手为拳。举其风轮。而少屈之。是除业佛顶印。
  如前佛顶印。是火聚佛顶印。
  如前莲华印。是发生佛顶印。
  如前商佉印。是无量音声佛顶印。
  以智慧手为拳。置在眉间。是真多摩尼毫相印。
  如前佛顶印。是佛眼印。复有少异。所谓金刚标相。
  智慧手在心。如执莲华像。直申奢摩他臂。五轮上舒。而外向距之。是无能胜印。
  定慧手向内为拳。二虚空轮。上向屈之如口。是无能胜明妃印。
  以智慧手承颊。是自在天印。
  即以此印。令风火轮。差戾申之。是普华天子印。
  同前印以虚空轮。在于掌中。是光鬘天子印。
  同前印以虚空风轮。作持华相。是满意天子印。
  以智慧手。虚空水轮相加。其风火轮地轮。皆散舒之。以掩其耳。是遍音声天印。
  定慧相合。二虚空轮圆屈。其余四轮亦如是。是名地神印。
  如前以智慧手。作施无畏相。以空轮在于掌中。是请召火天印。
  即以施无畏形。以虚空轮。持水轮第二节。是一切诸仙印。随其次第。相应用之。
  如前以定慧手相合。风轮地轮。入于掌中余皆上向。是焰摩但茶印。
  慧手向下。犹如健咤。是焰摩妃铎印。
  以三昧手为拳。舒风火轮。是暗夜天印。
  即以此印。又屈风轮。是噜达罗戟印。
  如前印作持莲华形。是梵天明妃印。
  如前印屈其风轮。加火轮背第三节。是娇末离烁底印。
  即以此印。令风轮加虚空上。是那罗延后轮印。
  三昧手为拳。令虚空轮直上。是焰魔七母锤印。
  仰其定手。如持劫钵罗相。是遮文茶印。
  如前朅伽印。是涅哩底刀印。
  如前轮印。以三昧手为之。是那罗延轮印。
  以转定慧手。左右相加。是难徒拔难陀二云印。
  如前申三昧手。虚空地轮相加。是商羯罗三戟印。
  如前伸三昧手。虚空地轮相持。是商羯罗后印。
  即以此印。直舒三轮。是商羯罗妃印。
  以三昧手。作莲华相。是梵天印。
  因作洁白观。是月天印。
  以定慧手。显现合掌。屈虚空轮。置水轮侧。是日天舆辂印。
  合般若三昧手。地轮风轮内向。其水火轮。相持如弓。是社耶毘社耶印。
  如前幢印。是风天印。
  仰三昧手在于脐轮。智慧手。空风相持。向身运动。如奏音乐。是妙音天费拏印。
  如前罥索印。是诸龙印。
  如前妙音天印。而屈风轮。交空轮上。是一切阿修罗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蘖啰逻延(二)莎诃(三)
  内向为拳。而舒水轮。是干闼婆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微输驮萨嚩(二合)啰嚩(引)系儞(平二)莎诃(三)
  即以此印。而屈风轮。是一切药叉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药乞钗(二合)湿嚩(二合)啰(二合)莎诃(三)
  又以此印。虚空轮地轮相持。而申火风。是药叉女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药乞叉(二合)尾儞耶(二合)达[口*履](二)莎诃(三)
  内向为拳。而舒火轮。是诸毘舍遮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比舍(引)遮蘖底(丁以反)(二)莎诃(三)
  改屈火轮。是诸毘舍支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比旨比旨(二)莎诃(三)
  如前以定慧手相合。并虚空轮。而建立之。是一切执曜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蘖啰(二合)酰湿靺(二合)[口*履]耶(二合)钵啰(引二合)钵多(二合二)孺底(丁以反)么耶(三)莎诃(四)
  复以此印。虚空火轮相交。是一切宿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娜吃洒(二合)怛啰(二合二)儞(入)囊捺儞(平)曳(三)莎诃(四)
  即以此印。屈二水轮。入于掌中。是诸罗剎娑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啰(引)吃洒(二合)娑(引)地钵多曳(二)莎诃(三)
  申三昧手。以覆面门。尔贺嚩触之。是诸荼吉尼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颉[口*履](二合)莎诃(急呼二)
  秘密主如是上首诸如来印。从如来信解生。即同菩萨之幖帜。其数无量。又秘密主乃至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说。应知皆是真言。是故秘密主。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已发菩提心。应当住如来地。画漫荼罗。若异此者。同谤诸佛菩萨。越三昧耶。决定堕于恶趣。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密印品

  尔时薄伽梵毘卢遮那。观察诸大众会。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有同如来庄严具。同法界趣幖帜。菩萨由是严身故。处生死中巡历诸趣。于一切如来大会。以此大菩提幢。而幖帜之。诸天龙夜叉干达婆阿苏啰揭噜茶紧那啰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敬而遶之受教而行。汝今谛听极善思念。吾当演说。如是说已。金刚手白言。世尊今正是时。世尊今正是时。
尔时薄伽梵。即便住于身无害力三昧。住斯定故。说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三迷(二)呾履(二合)三迷(三)三么曳(四)莎诃(五)
  秘密主如是明妃。示现一切如来地。不越三法道界。圆满地波罗蜜。是密印相。当用定慧手。作空心合掌。以定慧二虚空轮。并合而建立之。颂曰
  此一切诸佛  救世之大印
  正觉三昧耶  于此印而住 
  又以定慧手为拳。虚空轮入于掌中。而舒风轮。是为净法界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陀喃(一)达摩驮睹(二)萨嚩(二合)婆嚩句痕(三)
  复以定慧手。五轮皆等。迭翻相钩。二虚空轮。首俱相向。颂曰
  是名为胜愿  吉祥法轮印
  世依救世者  悉皆转此轮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伐折啰(引二合)呾么(二合)句痕(二)
  复舒定慧二手。作归命合掌。风轮相捻。以二空轮加于上。形如朅伽。颂曰
  此大慧刀印  一切佛所说
  能断于诸见  谓俱生身见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摩诃朅伽微啰阇(二)达么珊捺啰奢(二合)迦娑诃阇(三)萨迦耶捺[口*栗](二合)瑟致(上二合)掣(叱曳反)诺(入)迦(四)怛他(引)蘖多(引)地目讫底(丁以反二合)儞(入)社多(五)微啰(引)伽达摩儞(入)社多[合*牛](六)
  复以定慧二手。作虚心合掌。屈二风轮。以二空轮绞之。形如商佉。颂曰
  此名为胜愿  吉祥法螺印
  诸佛世之师  菩萨救世者
  皆说无垢法  至寂静涅盘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暗
  复以定慧手。相合普舒散之。犹如健咤。二地轮二空轮相持。令火风轮和合。颂曰
  吉祥愿莲华  诸佛救世者
  不坏金刚座  觉悟名为佛
  菩提与佛子  悉皆从是生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
  复以定慧手。五轮外向为拳。建立火轮。舒二风轮。屈为钩形。在傍持之。虚空地轮并而直上。水轮交合如拔折啰颂曰
  金刚大慧印  能坏无智城
  晓寤睡眠者  天人不能坏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罗(二合)赧(一)[合*牛]
  复以定慧手。五轮内向为拳。建立火轮。以二风轮置傍。屈二虚空相并。颂曰
  此印摩诃印  所谓如来顶
  适纔结作之  即同于世尊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合*牛][合*牛]
  复以智慧手为拳。置于眉间。颂曰
  此名毫相藏  佛常满愿印
  以纔作此故  即同仁中胜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痕若(急呼)
  住瑜伽座。持钵相应。以定慧手。俱在脐间。是名释迦牟尼大钵印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婆(上急呼)
  复次以智慧手。上向而作施无畏形。颂曰
  能施与一切  众生类无畏
  若结此大印  名施无畏者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他(二)尔娜尔娜(三)佩也那奢娜(四)莎诃(五)
  复次以智慧手。下垂作施愿形。颂曰
  如是与愿印  世依之所说
  适纔结此者  诸佛满其愿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嚩啰娜伐折啰(二合引)怛么(二合)迦(二)莎诃
  复以智慧手为拳。而舒风轮。以毘俱胝形。住于等引。颂曰
  以如是大印  诸佛救世尊
  恐怖诸障者  随意成悉地
  由结是印故  大恶魔军众
  及余诸障者  驰散无所碍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么诃(引)沫罗嚩底(丁以反)(二)捺奢嚩路嗢婆(二合)吠(平)(三)摩诃(引)昧怛[口*履]也(三合)毘庾(二合)嗢蘗(二合)底(丁以反)(四)莎诃
  复次以智慧手为拳。而舒火轮水轮。以虚空轮。而在其下。颂曰
  此名一切佛  世依悲生眼
  想置于眼界  智者成佛眼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伽伽那嚩啰洛吃洒(二合)儜(上)(二)迦噜儜么那(三)怛他(引)蘗多斫吃刍(二合四)莎诃
  复次以定摩手。五轮内向为拳。而舒风轮。圆屈相合。颂曰
  此胜愿索印  坏诸造恶者
  真言者结之  能缚诸不善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系摩诃(引)播奢(二)钵罗(二合)娑唠那[口*履]也(二合三)萨埵驮睹(四)微模诃迦(五)怛他(引)蘖多(引)地目吃底(丁以反二合)儞(入)社多(六)莎诃(七)
复次以定慧手。一合为拳。舒智慧手风轮。屈第三节。犹如环相。颂曰
  如是名钩印  诸佛救世者
  招集于一切  住于十地位
  菩提大心者  及恶思众生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萨婆怛啰(引二合)钵啰(二合)底(丁以反)诃谛(二)怛他(引)蘖党矩奢(三)菩提浙[口*履]耶(二合)钵[口*履]布逻迦(四)莎诃(五)
即此钩印。舒其火轮。而少屈之。是谓如来心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壤怒嗢婆(二合)嚩(二)莎诃(三)
  复以此印。舒其水轮。而竖立之。名如来脐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没[口*栗](二合)睹嗢婆(二合)嚩(二)莎诃
  即以此印。直舒水轮。余亦竖之。名如来腰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蘗多三婆嚩(二)莎诃
  复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以二风轮。屈入于内。二水轮亦然。其二地轮令少屈。而伸火轮。此是如来藏印。彼真言曰
  南么萨婆怛他(引)蘗帝弊(毘也反)(一)嚂嚂[口*落][口*落](二)莎嚩(二合)诃
  即以此印。散其水轮。向上置之。名大界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丽鲁补[口*履]微矩丽(二)莎诃(三)
  即以此印。其二火轮。钩屈相合。散舒风轮。名无堪忍大护印。彼真言曰
  南么萨婆怛他(引)蘗帝弊(毘也反下同)(一)萨婆佩也微蘗帝弊(二)微湿嚩目契弊(三)萨婆他(引)(四)唅欠(五)啰讫洒(二合)摩诃(引)沫丽(六)萨婆怛他(引)蘗多本抳也(二合)儜(入)社帝(七)[合*牛][合*牛](八)怛啰(引二合)咤(轻)怛啰咤(同上)(九)阿钵啰(二合)底(丁以反)诃谛(十)莎诃(十一)
  复以风轮。而散舒之。空轮并入其中。名普光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入嚩(引二合)啰(引)摩履儞(平二)怛他(引)蘗多[口*栗]旨(二合三)莎诃(四)
  又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以二风轮。持火轮侧。名如来甲印
  屈二水轮。二空轮合入掌中押二水轮甲上。是如来舌相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蘗多尔诃嚩(二合二)萨底也(二)合达摩钵啰(二合)瑟耻(二合)多(三)莎诃(四)
  以此印。令风水轮。屈而相捻。空轮向上而少屈之。火轮正直相合地轮亦如是。名如来语门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蘗多摩诃(引)嚩(无各反)吃怛啰(三合)(二)微湿嚩(二合)壤(引)曩摩护娜也(三)莎诃(四)
  如前印。以二风轮。屈入掌中向上。名如来牙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蘗多能(去)瑟咤罗(三合二)啰娑啰娑(引)釳啰(二合三)参钵啰(引二合)博迦(四)萨婆怛他(引)蘗多(五)微洒也参婆(上)嚩(六)莎诃(七)
  又如前印相。以二风轮。向上置之。屈第三节。名如来辩说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振底也(二合)娜部(二合)多(二)[口*路]波嚩(引)三摩哆(上)钵啰(引二合)钵多(二合)(三)微输(上)驮娑嚩(二合)啰(四)莎诃
  复次以定慧手。和合一相。作空心合掌。二地轮空轮。屈入相合。此是如来持十力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捺奢么浪伽(轻)达啰(二)[合*牛]参髯(三)莎诃(四)
  又如前印。以二空轮风轮。屈上节相合。是如来念处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蘗多娑么[口*栗](三合)底(二)萨埵系哆弊(毘庾反)嗢蘗多(三)伽伽那糁忙(引)糁么(四)莎诃(四)
  又如前印。以二空轮。在水轮上。名一切法平等开悟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达摩三么哆钵啰(引二合)钵多(二合)(二)怛他(引)蘗哆弩蘗多(三)莎诃(四)
  复以定慧手。合为一。以二风轮。加火轮上。余如前。是普贤如意珠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参么哆弩蘗多(二)微啰若达摩儞(入)社多(三)摩诃(引)摩诃(四)莎诃(五)
  即此虚心合掌。以二风轮。屈在二火轮下。余如前。是慈氏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尔单若也(二)萨婆萨埵(引)奢夜弩蘗多(三)莎诃(四)
  又如前印。以二虚空轮入中。名虚空藏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迦(引)奢参么哆弩蘗多(二)微质怛嚂(二合)嚩啰达啰(三)莎诃(四)
  又如前印。以二水轮二地轮。屈入掌中。二风轮火轮相合。是除一切盖障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萨埵系哆弊(毘庾反)嗢蘗多(二)怛嚂(二合三)嚂嚂(四)莎诃(五)
  如前以定慧手相合。散舒五轮。犹如铃铎。以虚空地轮。和合相持。作莲华形。是观自在印。  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怛他(引)蘗哆嚩路吉多(二)羯噜儜么也(三)啰啰啰[合*牛]若(四)莎诃(五)
  如前以定慧手。作空心合掌。犹如未开敷莲。是得大势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髯髯娑(急呼二)莎诃(三)
  如前以定慧手。五轮内向为拳。举二风轮。犹如针锋。二虚空轮加之。是多罗尊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哆囇哆[口*履]抳(二)羯噜拏嗢婆(上二合)吠(平)(三)莎诃(四)
  如前印举二风轮。参差相押是毘俱胝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佩也怛啰(引二合)散儞(入)(二)[合*牛]娑破(二合)咤也(三)莎诃(四)
  如前以定慧手。空心合掌。水轮空轮皆入于中。是白处尊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蘗多微洒也三婆(上)吠(平)(二)钵昙摩(二合)忙[口*履]儞(入三)莎诃(四)
  如前印。屈二风轮。置虚空轮下。相去犹如穬麦。是何耶揭哩嚩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佉娜也畔若娑破(二合)咤也(二)莎诃(三)
  同前印。申二水轮风轮。余如拳。是地藏菩萨印。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诃诃诃(二)苏(上)怛弩(三)莎诃(四)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转字轮曼荼罗行品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观察一切大会。以修习大慈悲眼。观察众生界。住甘露王三昧。时佛由是定故。复说一切三世无碍力明妃曰
  怛侄他伽伽娜三迷(一)阿钵啰(二合)底(丁以反)三迷(二)萨婆怛他(引)蘗多三么哆弩蘗帝(三)伽伽那三摩(四)嚩啰落吃洒(二合)奶(平)(五)莎诃(六)
  善男子以此明妃如来身无二境界。而说偈言
  由是佛加持  菩萨大名称
  于法无罣碍  能灭除众苦
  时毘卢遮那世尊。寻念诸佛本初不生。加持自身及与持金刚者。告金刚手等上首执金刚言。善男子谛听。转字轮曼荼罗行品。真言门修行诸菩萨。能作佛事普现其身。尔时执金刚。从金刚莲华座。旋转而下。顶礼世尊而赞叹言
  归命菩提心  归命发菩提
  稽首于行体  地波罗蜜等
  恭礼先造作  归命证空者
  秘密主如是叹已。而白佛言。惟愿法王。哀愍护念我等而演说之。为利益众生故。如所说。真言修圆满故。如是说已。毘卢遮那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
  我一切本初  号名世所依
  说法无等比  本寂无有上
  时佛说此伽他。如是而作加持。以加持故。执金刚者及诸菩萨。能见胜愿佛菩提座。世尊犹如虚空无戏论。无二行瑜伽相。是业成熟。实时世尊身诸支分。皆悉出现是字。于一切世出世间。声闻缘觉静虑思惟。勤修成就悉地。皆同寿命同种子。同依处同救世者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
  善男子此阿字。一切如来之所加持。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能作佛事普现色身。于阿字门。一切法转。是故秘密主。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若欲见佛若欲供养。欲证发菩提心。欲与诸菩萨同会。欲利益众生。欲求悉地。欲求一切智智者。于此一切佛心。当勤修习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复决定说大悲藏生曼荼罗王。敷置圣天之位。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议法。彼阿阇黎。先住阿字一切智门。持修多罗。稽首一切诸佛。东方申之旋转而南。以及西方。周于北方。次作金刚萨埵。以执金刚加持自身。或以彼印或以嚩字。入于内心。置曼荼罗。如是第二曼荼罗。亦本寂加持自身故。无二瑜伽形。如来形空性形。次舍所行道二分圣天处。远离三分住如来位。东方申修多罗。周匝旋转。所余二曼荼罗。亦当以是方便作诸事业。复以大日加持自身。念广法界而布众色。真言者应以洁白为先。说伽陀曰
  以此净法界  净除诸众生
  自体如如来  远离一切过
  如是而观想  思惟啰字门
  寂然光焰鬘  净月商佉色
  第二布赤色  行者当忆持
  思惟字明照  本无大空点
  焕炳初日辉  最胜无能坏
  第三真言者  次运布黄色
  定意迦字门  当随于法教
  身相犹真金  正受害诸毒
  光明遍一切  金色同牟尼
  次当布青色  超度于生死
  思惟么字门  大寂菩提座
  身色如虹霓  除一切怖畏
  最后布黑色  其彩甚玄妙
  思惟诃字门  周遍生圆光
  如劫灾猛焰  宝冠举手印
  能怖一切恶  降伏诸魔军
  尔时世尊毘卢遮那。从三昧起。住于无量胜定佛于定中。显示遍一切无能害力明妃。于一切如来境界中生。其明曰
  南么萨婆怛他(引)蘖帝弊(毘也反一)萨婆目契弊(同上)(二)阿娑迷(三)钵啰迷(四)阿者丽(五)伽伽泥萨么(二合)啰奶(平)(六)萨婆怛罗(引二合)弩蘖帝(七)莎诃(八)
  次调彩色。顶礼世尊及般若波罗蜜持此明妃八遍。从座而起。旋绕曼荼罗。入于内心。以大慈大悲力。念诸弟子。阿阇梨复以羯磨金刚萨埵。加持自身。以嚩字门及施愿金刚已。当画大悲藏生大曼荼罗。彼安祥在于内心而造大日世尊。坐白莲华首戴发髻。钵咤为裙。上被绡縠。身相金色周身焰鬘。或以如来顶印。或以字句。谓阿字门。东方一切诸佛。以阿字门及大空点。伊舍尼方一切如来母虚空眼。应书伽字。火天方一切诸菩萨。画真陀摩尼宝。或置迦字。夜叉方观世自在。莲华印并画一生补处菩萨眷属。或作娑字。焰摩方。越三分位置金刚慧印。持金刚秘密主并眷属。或书嚩字。彼复弃三分位。画一切诸执金刚印。或书字句。所谓[合*牛]字。次涅哩底方。于大日如来下。作不动尊。坐于石上。手持罥索慧刀。周匝焰鬘拟作障者。或置彼印。或书字句。所谓唅字。风天方。降三世尊。摧大障者。上有光焰。大势威怒犹如焰摩。其形黑色。于可怖中极令怖畏。手转金刚。或作彼印。或书字句。所谓诃字(长声)次于四方。画四大护。帝释方名无畏结护者。金色白衣。面现少忿怒相。手持檀茶或作彼印。或置字句。所谓作嚩字。夜叉方。名坏诸怖结护者。白色素衣。手持朅伽。并布光焰。能坏诸怖。或画。彼印。或置字句。所谓嚩字。龙方名难降伏结护者。亦如无忧华色。被朱衣面像微笑。在光焰中。而观一切众会。或置彼印。或置字句。所谓索字。焰摩方名金刚无胜结护者。黑色玄衣。毘俱胝形眉间浪文。上戴发冠。自身威光照众生界手持檀茶。能坏大为障者。或作彼印。或置字句。所谓吃谶(二合)字。及一切眷属使者。皆坐白莲华上。真言者如是敷置已。次当出外。于第二分画释迦种牟尼王。被袈裟衣。三十二导师相。为说最胜教施一切众生无畏故。或袈裟钵印。或以字句。所谓婆字。次于外曼茶罗。以法界性加持自身。发菩提心彼舍三分位。当三作礼。心念大日世尊。如前调色。于第三分。帝释方。作施愿金刚童子形。三昧手持青莲华。上置金刚慧杵。以诸璎珞而自庄严。上妙绡縠。为裙。极轻细者。用为上服。身郁金色。顶有五髻。或置密印。或置字句。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鑁
  于其右边。光网童子。一切身分皆悉圆满。三昧手执持宝网慧手持钩。或置彼印。或书字句。所谓染字。依焰摩方。除一切盖障菩萨。金色发冠。持如意宝。或画彼印。或置字句。所谓恶字(长声)夜叉方地藏菩萨。色如钵孕遇华。手持莲华。以诸璎珞庄严。或置彼印。或置字句。所谓伊字。龙方虚空藏。白色白衣。身有光焰。以诸璎珞庄严。手持朅伽。或置彼印。或置字句。所谓伊字(长声)
  真言者宴坐  安住于法界
  我即法界性  而住菩提心
  向于帝释方  结金刚慧印
  次作金刚事  殷懃修供养
  现诸佛救世  三昧耶印等
  念一切方所  三转持真言
  依法召弟子  向坛而作净
  授彼三自归  住胜菩提心
  当为诸弟子  结法界性印
  次结法轮印  一心同彼体
  缯帛覆面门  而起悲愍心
  令作不空手  圆满菩提故
  耳语而告彼  无上正等戒
  次当为彼结  正等三昧印
  授彼开敷花  令发菩提意
  随其所至处  而教于学人
  作如是要誓  一切应传授
  具德持金刚  又请白世尊
  唯愿仁中胜  演说灌顶法
  尔时薄伽梵  安住于法界
  而告金刚手  一心应谛听
  我说诸法教  胜自在摄持
  师以如来性  加持于自体
  或复以密印  次应召弟子
  令住法界性  大莲华王中
  以四大菩萨  所加持宝瓶
  结支分生印  而用灌其顶
  髻中应授与  大空暗字门
  心置无生句  胸表无垢字
  或一切阿字  发髻金色光
  住白莲华台  等同于仁者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成就悉地品

  时吉祥金刚  奇特开敷眼
  手转金刚印  流散如火光
  其明普遍照  一切诸佛剎
  微妙音称叹  法自在牟尼
  说诸真言行  彼行不可得
  真言从何来  所去至何所
  诸佛说如是  更无过上句
  一切法归趣  如众流赴海
  如是说已。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
  摩诃萨意处  说名曼荼罗
  诸真言心位  了知得成果
  诸有所分别  悉皆从意生
  分辩白黄赤  是等从心起
  决定心欢喜  说名内心处
  真言住斯位  能授广大果
  念彼莲华处  八叶须蕊敷
  华台阿字门  焰鬘皆妙好
  光晖普周遍  照明众生故
  如合会千电  持佛巧色形
  深居圆镜中  应现诸方所
  犹如净水月  普现众生前
  知心性如是  得住真言行
  次于其首上  顶会交际中
  标以大空点  而思惟暗字
  妙好净无垢  如水精月电
  说寂静法身  一切所依持
  诸真言悉地  能现殊类形
  得天乐解脱  逮见如来句
  啰字为眼界  辉烛犹明灯
  俛颈小低头  舌近于腭间
  而以观心处  当心现等引
  无垢妙净清  圆镜常现前
  如是真实心  古佛所宣说
  照了心明达  诸色皆发光
  真言者当见  正觉两足尊
  若见成悉地  第一常恒体
  从此次思惟  转此啰字门
  逻字大空点  置之于眼位
  见一切空句  得成不死句
  若欲广大智  或起五神通
  长寿童子身  成就持明等
  真言者未得  由不随顺之
  真言发起智  是最胜实知
  一切佛菩萨  救世之库藏
  由是诸正觉  菩萨救世者
  及诸声闻等  游陟他方所
  一切佛剎中  皆作如是说
  故得无上智  佛无过上智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悉地出现品

  尔时世尊。复观诸大众会。为欲满足一切愿故。复说三世无量门决定智圆满法句
  虚空无垢无自性  能授种种诸巧智
  由本自性常空故  缘起甚深难可见
  于长恒时殊胜进  随念施与无上果
  譬如一切趣宫室  虽依虚空无着行
  此清净法亦如是  三有无余清净生
  昔胜生严修此故  得有一切如来行
  非他句有难可得  作世遍明如世尊
  说极清净修行法  深广无尽离分别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说是偈已。观察金刚手等诸大众会。告执金刚言。善男子各各当现法界神力悉地流出句。若诸众生见如是法。欢喜踊跃得安乐住。如是说已诸执金刚。为毘卢遮那世尊。作礼。如是法主依所教敕复请佛言。惟愿世尊哀愍我等。示现悉地流出句何以故。于尊者薄伽梵前。而自宣示所通达法。非是所宜。善哉世尊。惟愿利益安乐未来众生故。时薄伽梵毘卢遮那。告一切诸执金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来所说法毘柰耶称赞一法所谓有羞。若有羞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法。速生二事。谓不作所不应作。众所称赞。复有二事。谓所未至令至。得与佛菩萨同处。复有二事。谓住尸罗。生于人天。善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真言成就流出相应句。诸流出相应句。真言门修菩提诸菩萨。速于是中。当得真言悉地。若行者见漫茶罗。尊所印可。成就真语。发菩提心。深信慈悲。无有悭吝。住于调伏。能善分别从缘所生。受持禁戒。善住众学。具巧方便。勇健。知时非时。好行惠舍。心无怖畏。勤修真言行法。通达真言实义。常乐坐禅。乐作成就。秘密主譬如欲界。有自在悦满意明。乃至一切欲处天子。于此迷醉。出众妙杂类戏笑。及现种种杂类受用遍受用。授与自所变化他化自在天等。而亦自受用之。又善男子如摩酰首罗天。有胜意生明。能作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利益。化一切受用遍受用。授与净居诸天。亦复自受用之。又如幻术真言能现种种园林人物。如阿修罗真言。现幻化事。如世咒术。摄毒及寒热等。摩怛哩神真言。能作众生疾疫灾厉。及世间咒术。摄除众毒及寒热等。能变炽火而生清凉。是故善男子。当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此真言威德。非从真言中出。亦不入众生。不于持诵者处而有可得。善男子真言加持力故。法尔而生。无所过越。以三时不越故。甚深不思议缘生理故。是故善男子。当随顺通达不思议法性。常不断绝真言道。
  尔时世尊。复住三世无碍力依如来加持不思议力依。庄严清净藏三昧。实时世尊。从三摩钵底中。出无尽界无尽语表。依法界力无等力正等觉信解。以一音声四处流出。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真言曰
  南么萨婆怛他(引)蘖帝[口*骠](毘庾反一)微湿嚩(二合)目契弊(毘也反二)萨婆他(三)阿阿(引)闇恶(四)
  正等觉心。从是普遍。实时一切法界诸声门从正等觉幖帜之音。而互出声。诸菩萨闻是已。得未曾有开敷眼。发微妙言音。于一切智离热者前。而说颂曰
  奇哉真言行  能具广大智
  若遍布此者  成佛两足尊
  是故勤精进  于诸佛语心
  常作无间修  净心离于我
  尔时薄伽梵  复说此法句
  于正等觉心  而作成就者
  于园苑僧坊  若在岩窟中
  或意所乐处  观彼菩提心
  乃至初安住  不生疑虑意
  随取彼一心  以心置于心
  证于极净句  无垢安不动
  不分别如镜  现前甚微细
  若彼常观察  修习而相应
  乃至本所尊  自身像皆现
  第二正觉句  于镜曼荼罗
  大莲华王座  深邃住三昧
  总持发髻冠  围绕无量光
  离妄执分别  本寂如虚空
  于彼中思惟  作摄意念诵
  一月修等引  持满一洛叉
  是为最初月  持真言法则
  次于第二月  奉涂香华等
  而以作饶益  种种众生类
  又复于他月  舍弃诸利养
  时彼于瑜伽  思惟而自在
  愿一切无障  安乐诸群生
  乐欲成如来  所称赞圆果
  或满足一切  有情众希愿
  应理无障盖  而生是攀缘
  傍生相噉食  所有苦永除
  常令诸鬼界  饮食皆充满
  地狱中受苦  种种诸楚毒
  当愿速除灭  以我功德故
  及余无量门  数数心思惟
  发广大悲愍  三种加持句
  想念于一切  心诵持真言
  以我功德力  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  周遍众生界
  诸念求义利  悉皆饶益之
  彼一切如理  所念皆成就
  于是薄伽梵。即于尔时说虚空等力虚空藏转明妃曰
  南么萨婆怛他(引)蘗帝[口*骠](毘庾反一)微湿嚩(二合)目契弊(毘也反二)萨婆他(三)欠(四)嗢弩蘖帝萨叵(二合)啰系门(五)伽伽娜剑(六)莎诃(七)
  持此三转。随彼所生。善愿皆亦成就。
  行人于满月  次入作持诵
  山峰牛栏中  寒林或河洲
  四衢独树下  忙怛哩天室
  一切金刚色  严净同金刚
  彼中诸障者  摄伏心迷乱
  四方相周匝  一门及通道
  金刚互连属  金刚结相应
  门门二守护  不可越相向
  拟手而上指  朱目奋怒形
  殷懃画隅角  输罗焰光印
  中妙金刚座  方位正相直
  其上大莲华  八叶须蕊敷
  当结金刚手  金刚之慧印
  稽首一切佛  数数坚誓愿
  应护持是处  及净诸药物
  于此夜持诵  清净无障碍
  或于中夜分  或于日出时
  彼药物当转  圆光普晖焰
  真言者自取  游步于大空
  住寿大威德  于生死自在
  行于世界顶  现种种色身
  具德吉祥者  展转而供养
  真言所成物  是名为悉地
  以分别药物  成就无分别
  秘密主。一切世界诸现在等如来应正等觉。通达方便波罗蜜。彼如来知一分别本性空。以方便波罗蜜力故。而于无为以有为为表。展转相应。而为众生。示现遍于法界。令得见法安乐住。发欢喜心。或得长寿。五欲嬉戏而自娱乐。为佛世尊而作供养。证如是句一切世人所不能信。如来见此义利故。以欢喜心。说此菩萨真言行道次第法则。何以故。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如是计都朅伽。伞盖。履屣。真陀摩尼。安膳那药。卢遮那等。持三洛叉而作成就。亦得悉地。秘密主若具方便。善男子善女人。随所乐求而有所作。彼唯心自在而得成就。秘密主诸乐欲因果者。秘密主非彼愚夫。能知真言诸真言相。何以故。
  说因非作者  彼果则不生
  此因因尚空  云何而有果
  当知真言果  悉离于因业
  乃至身证触  无相三摩地
  真言者当得  悉地从心生
  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惟愿复说此正等觉句悉地成就句。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何以故。世尊法界者。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说名即不思议界。是故世尊。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得是通达法界不可分析破坏。如是说已。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复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义。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演说。秘密主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佛告秘密主。以阿字门而作成就。若在僧所住处。若山窟中。或于净室。以阿字遍布一切支分时持三洛叉。次于满月。尽其所有而以供养。乃至普贤菩萨。文殊师利。执金刚等。或余圣天现前。摩顶唱言。善哉行者。应当稽首作礼。奉阏伽水。实时得不忘菩提心三昧。又以如是身心轻安。而诵习之。当得随生。心清净。身清净。置于耳上持之。当得耳根清净。以阿字门作出入息。三时思惟。行者尔时能持。寿命长劫住世。愿啰阇等之所爱敬。即以诃字门作所应度者。授与钵头摩华。自持商佉而互相观。即生欢喜。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复观一切大会。告执金刚秘密主言。金刚手有诸如来意生。作业戏行舞。广演品类。摄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虚空。成就广大见非见果。出生一切声闻。及辟支佛。诸菩萨位。令真言门修行诸菩萨。一切希愿皆悉满足。具种种业。利益无量众生。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演说。秘密主云何行舞。而作一切广大成坏果。持真言者一切亲证耶。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行者如次第  先作自真实
  如前依法住  正思念如来
  阿字为自体  并置大空点
  端严遍金色  四角金刚标
  于彼中思念  一切处尊佛
  是诸正等觉  说自真实相
  修行不疑虑  自真实相生
  当得为世间  一切众利乐
  具广大希有  住于如幻句
  无始时宿殖  无智诸有迫
  行者成等引  一切皆消除
  若观于彼心  无上菩提心
  持真言业故  于净非净果
  应理常无染  如莲出淤泥
  何况于自体  得成仁中尊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又复住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说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味啰[合*牛]欠
  时金刚手秘密主等诸执金刚。普贤等诸菩萨。及一切大众。得未曾有开敷眼。稽首一切萨婆若。而说偈言
  此诸佛菩萨  救世诸库藏
  由是一切佛  菩萨救世者
  及与因缘觉  声闻害烦恼
  能遍所行地  起种种神通
  彼得无上智  正觉无上智
  是故愿广说  此教诸方便
  及与布想等  种种众事业
  诸志求大众  无上真言行
  见法安住者  当得欢喜住
  说如是偈已  大日世尊言
  普皆应谛听  一心住等引
  大金刚地际  时加持下身
  为说此法故  而现菩提座
  最胜阿字同  大因陀罗轮
  当知内外等  金刚曼荼罗
  中思惟一切  说名瑜伽座
  阿字第一命  是为引摄句
  常安大空点  能摄授诸果
  行者于一月  结金刚慧印
  三时作持诵  摧毁无智城
  得不动坚固  天修罗莫坏
  乃至随自意  增益事成就
  行者一切常  曼荼罗中作
  金色光明身  上持发髻冠
  正觉住三昧  名大金刚句
  金刚莲华刀  素鹅及金地
  真陀末尼宝  是等众器物
  观大因陀罗  而作诸悉地
  今说摄持法  一切一心听
  行者一缘想  八峰弥卢山
  上观妙莲华  立金刚智印
  瑜伽者于上  字门威焰光
  而用置其顶  安住不倾动
  百转所持药  行者应服之
  先世业生疾  是等悉除愈
  佛子应复听  第一嚩字门
  雪乳商佉色  而自脐中起
  鲜白莲华台  而于彼中住
  甚深寂然定  秋夕素月光
  如是漫茶罗  诸佛说希有
  思惟以纯白  轮圆成九重
  住于霏雾中  除一切热恼
  净乳犹珠鬘  水精与月光
  普遍而流注  一切处充满
  行者心思惟  出离诸障毒
  如是于圆坛  等引作成就
  奶酪生熟酥  颇胝迦珠鬘
  藕水等众物  次第成悉地
  当得无量寿  应现殊特身
  一切患除息  天人咸爱敬
  多闻成总持  善慧净无垢
  由斯作成就  速证悉地果
  是名寂灾者  吉祥曼荼罗
  第一摄持相  安以大空点
  啰字胜真实  佛说火中上
  所有众罪业  应受无择报
  瑜祇善修者  等引皆消除
  所住三角形  悦意遍形赤
  寂然周焰鬘  三角在其心
  相应观彼中  啰字大空点
  智者如瑜伽  以此成众事
  日曜诸眷属  及作一切火
  摄取发怨对  消枯众支分
  是等所应作  皆于智火轮
  诃字第一实  风轮之所生
  及与因业果  诸种子增长
  彼一切摧坏  并以大空点
  今说彼色像  深玄大威德
  示现暴怒形  焰鬘普周遍
  住漫茶罗位  智者观眉间
  深青半月轮  吹动幢幡相
  而于彼中想  最胜诃字门
  住彼漫茶罗  成就所应事
  作一切义利  应现诸众生
  不舍于此身  逮得神境通
  游步大空位  而成身秘密
  天耳眼根净  能开深密处
  住此一心坛  而成众事业
  菩萨大名称  初坐菩提场
  降伏魔军众  诸因不可得
  因无性无果  如是业不生
  彼三无性故  而得空智慧
  大德正遍知  宣说于彼色
  佉字及空点  尊胜虚空空
  兼持慧刀印  所作速成就
  法轮及罥索  朅伽那刺遮
  并目竭岚等  不久成斯句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观大众会。告执金刚秘密主。而说偈言
  若于真言门  修行诸菩萨
  阿字为自身  内外悉同等
  诸义利皆舍  等砾石金宝
  远离众罪业  及与贪瞋等
  当得俱清净  同诸佛牟尼
  能作诸利益  离一切诸过
  复次于嚩字  行者依瑜伽
  解作业仪式  利益众生故
  内身救世者  一切皆如是
  心水湛盈满  洁白犹雪乳
  当生决定意  出于一切身
  悉遍诸毛孔  流注极清净
  从此内充溢  遍满于大地
  以是悲愍水  观世苦众生
  诸有饮用者  或复身所触
  一切皆决定  得成就菩提
  思惟在等引  一切啰字门
  周轮生焰光  寂然而普照
  瑜祇光外转  而遍一切处
  利世随乐欲  行者起神通
  上身啰字门  嚩字脐轮中
  出火而降雨  俱时而应现
  地狱极寒苦  啰字能消除
  嚩字蠲炽然  住真言法故
  啰字为下身  诃字为幖帜
  作业速成就  救重罪众生
  住大因陀罗  作水龙事业
  一切摄除等  真言者勿疑
  风遍一切处  一切悉开坏
  此种种杂类  各各众事业
  色漫茶罗中  依法而作之
  触心而念持  逮得意根净
  轻举习经行  中诵获神足
  宴坐观阿字  想在于耳根
  念持满一月  当得耳清净
  秘密主如是等意生悉地句。秘密主观此。无有形色。种种杂类众行生。于思念顷纔转诵之。能作如是一切善业种子。复次秘密主。如来无所不作。于真言门修行诸菩萨。同于影像。随顺一切处随顺一切真言心。悉住其前。令诸有情咸得欢喜。皆由如来无分别意离诸境界。而说偈言
  无时方造作  离于法非法
  能授悉地句  真言行发生
  是故一切智  如来悉地果
  最为尊胜句  应当作成就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世间成就品

  尔时世尊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而说偈言
  如真言教法  成就于彼果
  当字字相应  句句亦如是
  作心想念诵  善住一洛叉
  初字菩提心  第二名为声
  句想为本尊  而于自处作
  第二句当知  即诸佛胜句
  行者观住彼  极圆净月轮
  于中谛诚想  诸字如次第
  中置字句等  而想净其命
  命者所谓风  念随出入息
  彼等净除已  作先持诵法
  善住真言者  次一月念诵
  行者前方便  一一句通达
  诸佛大名称  说此先受持
  次当随所有  奉涂香花等
  为成正觉故  回向自菩提
  如是于两月  真言当无畏
  次满此月已  行者入持诵
  山峰或牛栏  及诸河潬等
  四衢道一室  神室大天室
  彼曼荼罗处  悉如金刚宫
  是处而结护  行者作成就
  即以中夜分  或于日出时
  智者应当知  有如是相现
  [合*牛]声或鼓音  若复地震动
  及闻虚空中  有悦意言辞
  应知如是相  悉地总如意
  诸佛两足尊  宣说于彼果
  住是真言行  必定当成佛
  应一切种类  常念持真言
  古佛大仙说  故应当忆念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普通真言藏品

  尔时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诸菩萨众。普贤为上首。稽首毘卢遮那佛。各各言音请白世尊。乐欲于此大悲藏生大曼荼罗王。如所通达法界清净门演说真言法句尔时世尊无坏法尔加持。而告诸执金刚及菩萨言。善男子当说如所通达法界。净除众生界真实语句。时普贤菩萨。实时住于佛境界庄严三昧。说无阂力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三么多(引)奴揭多(二)嚩啰阇达摩[嗨-每+(臼/工)]阇多(三)摩诃(引)摩诃(四)莎诃(五)
  时弥勒菩萨。住发生普遍大慈三昧。说自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尔单若耶(二)萨婆萨埵(引)舍耶弩蘖多(三)莎诃(四)
  尔时虚空藏菩萨。入清净境界三昧。说自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迦(引)奢三么多(引)弩蘖多(二)微质怛囒(引)嚩啰达啰(三)莎诃(四)
  尔时除一切盖障菩萨。入悲力三昧。说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萨埵系多(引)毘庾(二合)蘖多(二)怛嚂(二合)怛嚂(二合)嚂嚂(三)莎诃(四)
  尔时观世自在菩萨。入于普观三昧。说自心及眷属。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怛他(上)蘖多(上)嚩卢吉多(二)羯噜儜么也(三)啰啰[合*牛]若(短声四)莎诃(五)
  得大势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髯髯索(二)莎(二合)诃(三)
  多罗尊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羯噜呶嗢婆(二合上)吠(平)(二)哆囇哆[口*履]抳(三)莎诃(四)
  大毘俱胝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陪也怛啰(二合引)散儞(平)(二)[合*牛]萨破(二合)咤也(三)莎诃(四)
  白处尊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蘖多微洒也(二)三婆(去)吠(平)(三)钵昙摩(二合)摩履儞(平)(四)莎诃(五)
  何耶揭[口*栗]嚩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合*牛]佉(引)陀畔阇(二)萨破(二合)咤也(三)莎诃(四)
  时地藏菩萨。住金刚不可坏行境界三昧。说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诃诃诃(二)素(上)怛弩(三)莎诃(四)
  时文殊师利童子。住佛加持神力三昧。说自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系俱摩啰迦(二)微目吃底(丁以反二合)钵他悉体(他以反)多(三)萨么(二合)啰萨么(二合)啰(四)钵啰(二合)底(丁以反)然(五)莎诃(六)
  尔时金刚手。住大金刚无胜三昧。说自心及眷属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战拏么诃(引)[口*路]瑟赧(平)(二)[合*牛]
  忙莽计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怛[口*履](二合)咤(轻)怛[口*履](二合)咤(轻二)若衍底(丁以反)(三)莎诃(四)
  金刚锁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满陀满陀也(二)暮咤暮咤也(二)伐折路(二合)嗢婆(去二合)吠(三)萨嚩怛啰(引二合)钵啰(引二合)底(丁以反)诃谛(四)莎诃(五)
  金刚月黡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颉唎(二合)吽发咤(轻二)莎诃(三)
  金刚针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萨婆达么儞(入)唎吠(平二合)达儞(平)(二)伐折啰(二合)素旨嚩(入)啰泥(三)莎诃(四)
  一切持金刚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合*牛][合*牛][合*牛](二)发咤(轻)发咤(轻)发咤髯髯(三)莎诃(四)
  一切诸奉教者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系系紧质啰(引)也徙(二)釳[口*栗](二合)佷儜(二合)釳[口*栗](二合)佷儜(二合)(三)佉娜佉娜(四)钵[口*履]布啰也(五)萨嚩(二合)钵啰(二合)底(丁以反)然(六)莎诃(七)
  时释迦牟尼世尊。入于宝处三昧。说自心及眷属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吃丽(二合)奢[嗨-每+(臼/工)](入)素捺那(二)萨婆达摩嚩始多(引)钵啰(二合)钵多(三)伽伽娜三摩(引)三么(四)莎诃(五)
  毫相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嚩啰泥(去二)嚩啰钵啰(二合引)钵帝[合*牛](三)
  一切诸佛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鑁鑁鑁(二)[合*牛][合*牛]发咤(轻三)莎诃(四)
  无能胜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地(入)[口*陵](二合)地(入)[口*陵](二合二)[口*陵][口*陵](三)驲[口*陵](二合)驲[口*陵](二合四)莎诃(五)
  无能胜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上)钵啰(引)尔帝(二)若行底(丁以反)怛抳帝(三)莎诃(四)
地神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钵[口*栗](二合)体(他以)梅(无盖反)曳(平二合)(二)莎诃(三)
  毘纽天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微瑟儜(二合)吠(二)莎诃
  噜捺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噜捺啰(引二合)也(二)莎诃(三)
  风神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嚩(引)也吠(平)(二)莎诃(三)
  美音天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啰娑嚩(二合)底(丁以反)曳(二合二)莎诃(三)
  祢哩底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口*逻](引)吃洒(二合)娑(去)地钵多曳(平)(二)莎诃(三)
  阎魔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梅(无盖反)嚩娑(上)嚩(三合)哆也(二)莎诃(三)
  死王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没[口*栗](二合)怛也(二合)吠(平)(二)娑诃(三)
  黑夜神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迦(引)啰啰(引)怛唎(二合)曳(平)(二)莎诃(三)
  七母等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忙怛[口*履](二合)弊(毘也反二)莎诃(三)
  释提桓因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铄吃啰(引二合)也(二)莎诃(三)
  嚩噜拏龙王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半钵哆曳(平)(二)娑诃(三)
  梵天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钵啰(二合)阇(引)钵多曳(平)(二)娑诃
  日天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儞怛夜(二合)耶(二)娑诃(三)
  月天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战捺罗(引二合)也(二)娑诃(三)
  诸龙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谜伽(上)设泞曳(平)(二)娑诃(三)
  难陀跋难陀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难徒钵难捺瑜(二)娑诃(三)
  时毘卢遮那世尊。乐欲说自教迹不空悉地一切佛菩萨母虚空眼明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伽伽(上)那嚩啰落吃洒(二合)奶(平)(二)伽伽那糁迷(三)萨婆睹嗢蘖(二合)多(引)(四)避娑(去)啰三婆吠(平)(五)入缚(二合)罗那(引)谟阿(上)目伽(引)难(去六)娑诃
复次薄伽梵。为息一切障故。住于火生三昧。说此大摧障圣者不动主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战拏摩诃[口*路]洒儜(上二)萨破(二合)咤也(三)[合*牛]怛啰(二合)迦(四)悍(引)漫(引)(五)
  复次降三世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诃诃诃(二)微萨么(二合)曳(平)(三)萨婆怛他(引)揭多微洒也三婆嚩(四)怛囇(二合)路枳也(二合)微若也(五)[合*牛]若(急呼六)莎诃(七)
  诸声闻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睹钵罗(二合)底(丁以反)也(二)微蘖多羯么涅(入)阇多(三)[合*牛](四)
  诸缘觉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嚩(二)
  普一切佛菩萨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勃驮菩提萨埵(二)诃[口*栗]捺耶(三)宁夜(二合)吠奢儞(平)(四)娜么萨婆尾泥(去五)莎诃(六)
  普世天等诸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路迦(引)路迦羯啰(引)也(二)萨婆提婆那伽药吃沙(二合)健达婆阿(上)苏啰蘖噜荼紧捺啰摩护啰伽(上)儞(三)诃[口*栗](二合)捺耶(四)宁夜(二合)羯[口*履]洒(二合)也(五)微质怛啰(二合)蘖底(丁以反六)莎诃(七)
  一切诸佛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他(二)微么底(三)微枳啰儜(上)(四)达摩驮啫[嗨-每+(臼/工)](入)阇多(五)参参诃(六)莎诃(七)
  不可越守护门者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讷啰驮(二合)[口*履]沙(二合二)摩诃(引)路洒儜(上三)佉娜也萨鑁(引平)怛他(引)蘖多(引)然矩噜(四)莎诃(五)
  相向守护门者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摩诃钵啰(二合)战拏(二)阿毘目佉(三)蘖[口*栗](二合)诃拏(二合)佉娜耶(四)紧质啰(引)也徙(五)三么耶么弩娑么(二合)啰(六)莎诃(七)
  结大界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怛罗(二合引)弩蘖帝(二)满驮也徙瞒(引)(三)摩诃三摩耶[嗨-每+(臼/工)](入)阇(去)帝(四)娑么(二合)啰奶(五)阿钵啰(二合)底(丁以反)诃谛(六)驮迦驮迦(七)折啰折啰(八)满驮满驮(九)捺奢儞膻(十)萨婆怛他(引)蘖多(引)弩壤帝(十一)钵啰(二合)嚩啰达咙腊驮微若曳(平十二)薄伽(上)嚩底(十三)微矩[口*履]微矩丽(十四)丽鲁补[口*履](十五)莎诃(十六)
  菩提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上)
  行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
  成菩提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暗
  涅盘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恶
  降三世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诃(去)
  不动尊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悍
  除盖障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
  观自在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娑(上)
  金刚手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嚩(急呼)
  妙吉祥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瞒
  虚空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严(轻呼)
  法界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嚂
  大勤勇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欠(平)
  水自在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髯
  多罗尊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耽
  毘俱胝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勃[口*履](二合)
  得大势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参
  白处尊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半
  何耶揭哩婆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含
  耶输陀罗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阎
  宝掌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参
  光网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髯
  释迦牟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婆(上)
  三佛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合*牛]咤嚂(二合)
  白伞佛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嚂
  胜佛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苫
  最胜佛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赐
  火聚佛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啊-可+(嶙-山)](二合)
  除障佛顶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诃婪(二合)
  世明妃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耽含半含阎
  无能胜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合*牛]
  地神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微
  髻设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枳履
  邬波髻设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儞履
  质多童子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弭履
  财慧童子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系履
  除疑怪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诃娑难
  施一切众生无畏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啰娑难
  除一切恶趣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特懵(二合)娑难
  哀愍慧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微诃娑难
  大慈生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谄(敕减反)
  大悲缠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阎
  除一切热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缢
  不思议慧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污
  宝处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难(上)
  宝手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衫
  持地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噞
  复次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髯(轻呼鼻声)
  宝印手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泛(普含反)
  坚内意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赧
  虚空无垢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含
  虚空慧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口*邻]
  清净慧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蘖丹(都痕反)
  行慧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地嚂
  安慧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合*牛]
  诸奉教者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地室唎(二合)唅没嚂(二合)
  菩萨所说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吃沙(二合)拏啰阎剑
  净居天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满弩(轻)啰么(二)达摩三婆(去)嚩微(三)婆(上)嚩迦那(四)三三(五)莎诃
  罗剎娑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吃嚂(二合)计[口*履]
  诸茶吉尼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诃(去)唎(二合)诃(上)
  诸药叉女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药吃叉(二合)尾儞夜(二合)达[口*履]
  诸毘舍遮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比旨比旨
  诸部多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喁缢喁伊(上)懵散宁(去)
  诸阿修罗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啰咤(知奸反)啰咤(同上)特懵耽没啰(二合)波啰(二合)
  诸摩睺罗伽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蘖啰蓝蘖罗蓝
  诸紧那罗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诃(上)散难微诃(上)散难
  诸人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壹车(去)钵嚂(二)么弩(轻)么曳迷(三)莎诃
  秘密主是等一切真言我已宣说。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当谛听。所谓阿字门。念此一切诸真言心最为无上。是一切真言所住。于此真言而得决定。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息障品

  尔时金刚手。又复请问毘卢遮那世尊。而说偈言
  云何道场时  净除诸障者
  修真言行人  无能为恼害
  云何持真言  云何彼成果
  如是发问已  大日尊叹言
  善哉摩诃萨  快说如是语
  随汝心所问  今当悉开示
  障者自心生  随顺昔悭吝
  为除彼因故  念此菩提心
  善除妄分别  从心思所生
  忆念菩提心  行者离诸过
  常当意思惟  不动摩诃萨
  而结彼密印  能除诸障碍
  秘密主复听  系除散乱风
  阿字为我体  心持阿字门
  健陀以涂地  而作大空点
  依于嚩庾方  阖以舍啰梵
  思念于彼器  大心弥卢山
  时时在其上  阿字大空点
  先佛所宣说  能缚于大风
  大有情谛听  行者防驶雨
  思惟啰字门  大力火光色
  威猛炽焰鬘  忿怒持遏伽
  随所起方分  治地兴荫云
  断以慧刀印  昏蔽寻消散
  行者无畏心  或作蓟罗剑
  以是金刚橛  一切同金刚
  复次今当说  息一切诸障
  念真言大猛  不动大力者
  住本漫荼罗  行者或居中
  而观彼形像  顶戴三昧足
  彼障当净除  息灭而不生
  或以罗迩迦  微妙共和合
  行者造形像  而以涂其身
  彼诸执著者  由斯对治故
  彼诸根炽然  勿生疑惑心
  乃至释梵尊  不顺我教故
  尚当为所焚  况复余众生
  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我亦如是。知诸圣尊住本曼荼罗位令有威神。由彼如是住故。如来教敕无能隐蔽。何以故。世尊即一切诸真言三昧耶。所谓住于自种性故。是故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亦当住于本位作诸事业。又秘密主。若说诸色彼诸圣尊曼荼罗位。诸尊形相。当知亦尔。是则先佛所说。秘密主于未来世劣慧无信众生。闻如是说不能信受。以无慧故而增疑惑。彼唯如闻。坚住而不修行。自损损他作如是言。彼诸外道有如是法非佛所说。彼无智人当作如是信解。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一切智世尊  诸法得自在
  如其所通达  方便度众生
  是诸先佛说  利益求法者
  彼愚夫不知  诸佛之法相
  我说一切法  所有相皆空
  常当住真言  善决定作业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与一切诸佛同共集会。各各宣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三昧道。时佛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菩萨言
  我昔坐道场  降伏于四魔
  以大勤勇声  除众生怖畏
  是时梵天等  心喜共称说
  由此诸世间  号名大勤勇
  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
  诸过得解脱  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  如实相智生
  已离一切暗  第一实无垢
  诸趣唯想名  佛相亦复然
  此第一实际  以加持力故
  为度于世间  而以文字说
  尔时执金刚具德者。得未曾有开敷眼。顶礼一切智而说偈言
  诸佛甚希有  权智不思议
  离一切戏论  诸佛自然智
  而为世间说  满足众希愿
  真言相如是  常依于二谛
  若有诸众生  知此法教者
  世人应供养  犹如敬制底
  时执金刚说此偈已。谛观毘卢遮那。目不暂瞬默然而住。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复次秘密主。一生补处菩萨。住佛地三昧道。离于造作知世间相。住于业地坚住佛地。复次秘密主。八地自在菩萨三昧道。不得一切诸法。离于有生。知一切幻化。是故世称观自在者。复次秘密主。声闻众住有缘地。识生灭除二边。极观察智。得不随顺修行因。是名声闻三昧道。秘密主缘觉观察因果。住无言说法。不转无言说。于一切法证极灭语言三昧。是名缘觉三昧道。秘密主。世间因果及业。若生若灭。系属他主。空三昧生。是名世间三昧道。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秘密主当知  此等三昧道
  若住佛世尊  菩萨救世者
  缘觉声闻说  摧害于诸过
  若诸天世间  真言法教道
  如是勤勇者  为利众生故
  复次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秘密主汝当谛听。诸真言相。金刚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等正觉真言  言名成立相
  如因陀罗宗  诸义利成就
  有增加法句  本名行相应
  若唵字[合*牛]字  及与泼磔迦
  或颉唎媲等  是佛顶名号
  若揭[口*栗]佷拏  佉陀耶畔阇
  诃娜摩啰也  钵咤也等类
  是奉教使者  诸忿怒真言
  若有纳么字  及莎缚诃等
  是修三摩地  寂行者标相
  若有扇多字  微戍陀字等
  当知能满足  一切所希愿
  此正觉佛子  救世者真言
  若声闻所说  一一句安布
  是中辟支佛  复有少差别
  谓三昧分异  净除于业生
  复次秘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随喜。何以故以是诸法法如是故。若诸如来出现。若诸如来不出。诸法法尔如是住。谓诸真言。真言法尔故秘密主。成等正觉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出兴于世。而自此法。说种种道。随种种乐欲。种种诸众生心。以种种句种种文。种种随方语言。种种诸趣音声。而以加持说真言道。秘密主云何如来真言道。谓加持此书写文字。秘密主。如来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修行真实谛语。四圣谛四念处。四神足十如来力。六波罗蜜七菩提宝。四梵住十八佛不共法。秘密主以要言之。诸如来一切智智。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迦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佉字门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哦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伽(重声)字门一切诸法一合不可得故。遮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迁变故。车字门一切诸法影像不可得故。若字门一切诸法生不可得故。社字门一切诸法战敌不可得故。咤字门一切诸法慢不可得故。咤字门一切诸法长养不可得故。拏字门一切诸法怨对不可得故。荼(重声)字门一切诸法执持不可得故。多字门一切诸法如如不可得故。他字门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娜字门一切诸法施不可得故。驮(重声)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波字门一切诸法第一义谛不可得故。颇字门一切诸法不坚如聚沫故么字门一切诸法缚不可得故。婆字门一切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野字门一切诸法一切乘不可得故。啰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诸尘染故。逻字门一切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缚字门一切诸法语言道断故。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沙字门一切诸法性钝故。娑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谛不可得故。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秘密主仰若拏那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真言三昧门  圆满一切愿
  所谓诸如来  不可思议果
  具足众胜愿  真言决定义
  超越于三世  无垢同虚空
  住不思议心  起作诸事业
  到修行地者  授不思议果
  是第一真实  诸佛所开示
  若知此法教  当得诸悉地
  最胜真实声  真言真言相
  行者谛思惟  当得不坏句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不共一切声闻缘觉。亦非普为一切众生。若信此真言道者。诸功德法皆当满足。唯愿世尊。次说漫荼罗所须次第。如是说已。世尊复告金刚手而说偈言
  持真言行者  供养诸圣尊
  当奉悦意花  洁白黄朱色
  钵头摩青莲  龙花奔那伽
  计萨啰末利  得蘗蓝瞻卜
  无忧底罗剑  钵咤罗娑罗
  是等鲜妙华  吉祥众所乐
  采集以为鬘  敬心而供养
  栴檀及青木  苜蓿香郁金
  及余妙涂香  尽持以奉献
  沈水及松香  嚩蓝与龙脑
  白檀胶香等  失利婆塞迦
  及余焚香类  芬馥世称美
  应当随法教  而奉于圣尊
  复次大众生  依教献诸食
  奉乳糜酪饭  欢喜漫荼迦
  百叶甘美饼  净妙沙糖饼
  布利迦间究  及末涂失啰
  媲诺迦无忧  播钵咤食等
  如是诸肴膳  种种珍妙果
  蹇荼与石蜜  糖蜜生熟酥
  种种诸浆饮  奶酪净牛味
  又奉诸灯烛  异类新净器
  盛满妙香油  布列为照明
  四方缯憣盖  种种色相间
  门标异形类  并悬以铃铎
  或以心供养  一切皆作之
  持真言行者  存意勿遗忘
  次具迦罗奢  或六或十八
  备足诸宝药  盛满众香水
  枝条上垂布  间插华果实
  涂香等严饰  结护而作净
  系颈以妙衣  瓶数或增广
  上首诸尊等  各各奉兼服
  诸余大有情  一一皆献之
  如是修供养  次引应度者
  洒之以净水  授与涂香华
  令发菩提心  忆念诸如来
  一切皆当得  生于净佛家
  结法界生印  及与法轮印
  金刚有情等  而用作加护
  次应当自结  诸佛三昧耶
  三转加净衣  如真言法教
  而用覆其首  深起悲念心
  三诵三昧耶  顶戴以啰字
  严以大空点  周匝开焰鬘
  字门生白光  流出如满月
  现对诸救世  而散于净华
  随其所至处  行人而尊奉
  曼荼罗初门  大龙厢卫处
  于二门中间  安立于学人
  住彼随法教  而作众事业
  如是令弟子  远离于诸过
  作寂然护摩  护摩依法住
  初自中胎藏  至第二之外
  于曼茶罗中  作无疑虑心
  如其自肘量  陷作光明坛
  四节为周界  中表金刚印
  师位之右方  护摩具支分
  学人住其左  蹲踞增敬心
  自敷吉祥草  藉地以安坐
  或布众彩色  彤辉极严丽
  一切缋事成  是略护摩处
  周匝布祥茅  端坐互相加
  右旋皆广厚  遍洒以香水
  思惟火光尊  哀愍一切故
  应当持满器  而以供养之
  尔时善住者  当说是真语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恶揭娜(二合)曳(平)(二)莎诃(三)
  复以三昧手  次持诸弟子
  慧手大空指  略奉持护摩
  每献辄诚诵  各别至三七
  当住慈愍心  依法真实言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摩诃(引)扇底(丁以反下同)蘗多(二)扇底羯啰(三)钵啰(二合)睒摩达磨儞(入)若(引)多(四)阿婆(去)嚩萨嚩(二合)婆(引)嚩(五)达么娑么多(引)钵啰(二合)钵多(二合)(六)莎诃(七)
  行者护摩竟  应教令儭施
  金银众珍宝  象马及车乘
  牛羊上衣服  或复余资财
  弟子当至诚  恭敬起殷重
  深心自忻庆  而奉于所尊
  以修行净舍  令彼欢喜故
  已为作加护  应召而告言
  今此胜福田  一切佛所说
  为欲广饶益  一切诸有情
  奉施一切僧  当获于大果
  无尽大资财  世说常随生
  以供养僧者  施具德之人
  是故世尊说  应当发欢喜
  随力办肴膳  而施现前僧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而说偈言
  汝摩诃萨埵  一心应谛听
  当广说灌顶  古佛所开示
  师作第二坛  对中曼荼罗
  图画于外界  相距二肘量
  四方正均等  内向开一门
  安四执金刚  居其四维外
  谓住无戏论  及虚空无垢
  无垢眼金刚  被杂色衣等
  内心大莲华  八叶及须蕊
  于四方叶中  四伴侣菩萨
  由彼大有情  往昔愿力故
  云何名为四  谓总持自在
  念持利益心  悲者菩萨等
  所余诸四叶  作四奉教者
  杂色衣满愿  无碍及解脱
  中央示法界  不可思议色
  四宝所成瓶  盛满众药宝
  普贤慈氏尊  及与除盖障
  除一切恶趣  而以作加持
  彼于灌顶时  当置妙莲上
  献以涂香华  灯明及阏伽
  上荫幢幡盖  奉摄意音乐
  吉庆伽陀等  广多美妙言
  如是而供养  令得欢喜已
  亲对诸如来  而自灌其顶
  复当供养彼  妙善诸香华
  次应执金篦  在于彼前住
  慰喻令欢喜  说如是伽他
  佛子佛为汝  决除无智膜
  犹如世医王  善用以金筹
  持真言行者  复当执明镜
  为显无相法  说是妙伽他
  诸法无形像  清澄无垢浊
  无执离言说  但从因业起
  如是知此法  自性无染污
  为世无比利  汝从佛心生
  次当授法轮  置以二足间
  慧手传法螺  复说如是偈
  汝自于今日  转于救世轮
  其声普周遍  吹无上法螺
  勿生于异慧  当离疑悔心
  开示于世间  胜行真言道
  常作如是愿  宣唱佛恩德
  一切持金刚  皆当护念汝
  次当于弟子  而起悲念心
  行者应入中  示三昧耶偈
  佛子汝从今  不惜身命故
  常不应舍法  舍离菩提心
  悭吝一切法  不利众生行
  佛说三昧耶  汝善住戒者
  如护自身命  护戒亦如是
  应至诚恭敬  稽首圣尊足
  所作随教行  勿生疑虑心
  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入此大悲藏生大曼荼罗王三昧耶者。彼获几所福德聚。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言。秘密主从初发心。乃至成如来。所有福德聚。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聚。与彼正等。秘密主以此法门当如是知。彼善男子善女人。从如来口生佛心之子。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在方所。即为有佛施作佛事。是故秘密主。若乐欲供养佛者。当供养此善男子善女人。若乐欲见佛。即当观彼。时金刚手等上首执金刚。及普贤等上首诸菩萨。同声说言。世尊我等从今以后。应当恭敬供养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同见佛世尊故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复观一切众会。告执金刚秘密主等诸持金刚者及大众言。善男子有如来出世无量广长语轮相。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集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无比力真言句。如是言已。金刚手秘密主等诸执金刚及大会众。同声说言。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住于满一切愿出广长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净法幢高峰观三昧。时佛从定起。尔时发遍一切如来法界哀愍无余众生界声。说此大力大护明妃曰
  南么萨婆怛他(引)蘖帝弊(毘也反下同一)萨婆佩野微蘖帝弊(二)微湿嚩(二合)目契弊(三)萨婆他(引)唅(四)罗吃沙(上二合)摩诃沬丽(五)萨婆怛他(引)蘖多(六)奔昵也(二合)儞(入)阇(引)帝(七)[合*牛][合*牛](八)怛啰(二合引)磔怛啰(二合引)磔(九)阿钵啰(二合)底(丁以反)诃谛(十)莎诃(十一)
  时一切如来及佛子众。说此明已。实时普遍佛剎六种震动。一切菩萨得未曾有开敷眼。于诸佛前。以悦意言音。而说偈言
  诸佛甚奇特  说此大力护
  一切佛护持  城池皆固密
  由彼护心住  所有为障者
  毘那夜迦等  恶形诸罗剎
  一切皆退散  念真言力故
  时薄伽梵广大法界加持。即于是时。住法界胎藏三昧。从此定起说。入佛三昧耶持明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三迷(二)咀[口*履](二合)三迷(三)三么曳(四)莎诃(五)
  即于尔时。于一切佛剎一切菩萨众会之中。说此入三昧耶明已。诸佛子等同闻是者。于一切法而不违越
  时薄伽梵。复说法界生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达摩驮睹(二)萨嚩(二合)婆嚩句痕(三)
  金刚萨埵加持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伐折啰(二合)咀么(二合)句痕(二)
  金刚铠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伐折罗(二合)迦嚩遮[合*牛](二)
  如来眼又观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揭多斫吃刍(二合)(二)尾也(二合)嚩路迦也(三)莎诃(四)
  涂香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微输(上)驮健杜(引)纳婆(二合)嚩(二)莎诃(三)
  华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摩诃(引)妹咀[口*履]也(二合)(二)毘庾(二合)蘖帝(三)莎诃(四)
  烧香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达摩驮睹弩蘖帝(二)莎诃(三)
  饮食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啰啰(二)迦罗罗(三)沫邻捺娜弭(四)沫邻捺泥(五)摩诃(引)沫[喱-里+复](六)莎诃(七)
  灯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怛他(引)揭多(引)喇旨(二合)(二)萨叵(二合)啰儜嚩婆(去)娑娜(三)伽伽猱陀哩耶(二合)(四)莎诃(五)
  阏伽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伽伽(上)娜三摩(引)三摩(二)莎诃(三)
  如来顶相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伽伽娜难多萨发(二合)啰儜(上)(二)微输(上)驮达摩儞(入)阇(引)多(三)莎诃(四)
  如来甲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伐折啰(二合)入嚩(二合引)罗(二)微萨普(二合)啰[合*牛](三)
  如来圆光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入嚩(二合引)罗(引)摩履儞(二)怛他(引)蘖多(引)[口*栗]旨(二合三)莎诃(四)
  如来舌相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摩诃(引)摩诃(二)怛他蘖多尔诃嚩(二合三)萨底也(二合)达磨钵啰(二合)底(丁以反)瑟耻(二合)多(四)莎诃(五)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尔时住无戏论执金刚。白佛言世尊。愿说三世无碍智戒。若菩萨住此者。令诸佛菩萨皆欢喜故。如是说已。佛告住无戏论执金刚等言。佛子谛听。若族姓子住是戒者。以身语意合为一。不作一切诸法。云何为戒。所谓观察舍于自身。奉献诸佛菩萨。何以故若舍自身则为舍彼三事。云何为三。谓身语意。是故族姓子。以受身语意戒得名菩萨。所以者何。离彼身语意故。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次于明日。以金刚萨埵加持自身。为世尊毘卢遮那作礼。应取净瓶盛满香水。持诵降三世真言而用加之。置初门外。用洒是诸人等。彼阿阇梨以净香水授与令饮。彼心清净故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以偈问佛
  种智说中尊  愿说彼时分
  大众于何时  普集现灵瑞
  曼荼罗阇黎  殷懃持真言
  尔时薄伽梵  告持金刚慧
  常当于此夜  而作曼荼罗
  传法阿阇黎  如是应次取
  五色修多罗  稽首一切佛
  大毘卢遮那  亲自作加持
  东方以为首  对持修多罗
  至齐而在空  渐次右旋转
  如是南及西  终竟于北方
  第二安立界  亦从初方起
  忆念诸如来  所行如上说
  右方及后方  复周于胜方
  阿阇黎次回  依于涅哩底
  受学对持者  渐次以南行
  从此右旋遶  转依于风方
  师位移本处  而居于火方
  持真言行者  复修如是法
  弟子在西南  师居伊舍尼
  学者复旋遶  转依于火方
  师位移本处  而住于风方
  如是真言者  普作四方相
  渐次入其中  三位以分之
  已表三分位  地相普周遍
  复于一一分  差别以为三
  是中最初分  作业所行道
  其余中后分  圣天之住处
  方等有四门  应知其分剂
  诚心以殷重  运布诸圣尊
  如是造众相  均调善分别
  内心妙白莲  胎藏正均等
  藏中造一切  悲生曼荼罗
  十六央具黎  过此是其量
  八叶正圆满  须蕊皆严好
  金刚之智印  遍出诸叶间
  从此华台中  大日胜尊现
  金色具晖曜  首持发髻冠
  救世圆满光  离热住三昧
  彼东应画作  一切遍知印
  三角莲华上  其色皆鲜白
  光焰遍围遶  皓洁普周遍
  次于其北维  导师诸佛母
  晃曜真金色  缟素以为衣
  遍照犹日光  正受住三昧
  复于彼南方  救世佛菩萨
  大德圣尊印  号名满众愿
  真陀摩尼珠  住于白莲华
  北方大精进  观世自在者
  光色如皓月  商佉军那华
  微笑坐白莲  髻现无量寿
  彼右大名称  圣者多罗尊
  青白色相杂  中年女人状
  合掌持青莲  圆光靡不遍
  晖发犹净金  微笑鲜白衣
  右边毘俱胝  手垂数珠鬘
  三目持发髻  尊形犹皓素
  圆光色无主  黄赤白相入
  次近毘俱胝  画得大势尊
  彼服商佉色  大悲莲华手
  滋荣而未敷  围遶以圆光
  明妃住其侧  号持名称者
  一切妙璎珞  庄严金色身
  执鲜妙华枝  左持钵胤遇
  近圣者多罗  住于白处尊
  发冠袭纯帛  钵昙摩华手
  于圣者前作  大力持明王
  晨朝日晖色  白莲以严身
  赫奕成焰鬘  吼怒牙出现
  利爪兽王发  何耶揭利婆
  如是三摩地  观音诸眷属
  复次华台表  大日之右方
  能满一切愿  持金刚慧者
  钵孕遇华色  或复如绿宝
  首戴众宝冠  璎珞庄严身
  间错互严饰  广多数无量
  左执跋折罗  周环起光焰
  金刚藏之右  所谓忙莽鸡
  亦持坚慧杵  严身以璎珞
  彼右次应置  大力金刚针
  使者众围遶  微笑同瞻仰
  圣者之左方  金刚商朅罗
  执持金刚锁  自部诸使俱
  其身浅黄色  智杵为幖帜
  于执金刚下  忿怒降三世
  摧伏大障者  号名月黡尊
  三目四牙现  夏时雨云色
  阿咤咤笑声  金刚宝璎珞
  摄护众生故  无量众围遶
  乃至百千手  操持众器械
  如是忿怒等  皆住莲华中
  次往西方画  无量持金刚
  种种金刚印  形色各差别
  普放圆满光  为诸众生故
  真言主之下  依涅哩底方
  不动如来使  持慧刀罥索
  顶发垂左肩  一目而谛观
  威怒身猛焰  安住在盘石
  面门水波相  充满童子形
  如是具慧者  次应往风方
  复画忿怒尊  所谓胜三世
  威猛焰围遶  宝冠持金刚
  不顾自身命  专请而受教
  已说初界域  诸尊方位等
  持真言行人  次往第二院
  东方初门中  画释迦牟尼
  围遶紫金色  具三十二相
  被服袈裟衣  坐白莲华台
  为令教流布  住彼而说法
  次于世尊右  显示遍知眼
  熙怡相微笑  遍体圆净光
  喜见无比身  是名能寂母
  复于彼尊右  图写毫相明
  住钵头摩华  圆照商佉色
  执持如意宝  满足众希愿
  晖光大精进  救世释师子
  圣尊之左方  如来之五顶
  最初名白伞  胜顶最胜顶
  众德火光聚  及与舍除顶
  是名五大顶  大我之释种
  应当依是处  精心造众相
  次于其北方  布列净居众
  自在与普华  光鬘及意生
  名称远闻等  各如其次弟
  于毫相之右  复画三佛顶
  初名广大顶  次名极广大
  及无边音声  皆应善安立
  五种如来顶  白黄真金色
  复次三佛顶  白黄赤兼备
  其光普深广  众璎珞庄严
  所发弘誓力  一切愿皆满
  行者于东隅  而作火仙像
  住于炽焰中  三点灰为标
  身色皆深赤  心置三角印
  而在圆焰中  持珠及澡瓶
  右方阎摩王  手秉坛拏印
  水牛以为座  震电玄云色
  七母并黑夜  妃后等围绕
  涅哩底鬼王  执刀恐怖形
  缚噜拏龙王  罥索以为印
  初方释天王  安住妙高山
  宝冠被璎珞  持跋折罗印
  及余诸眷属  慧者善分布
  左置日天众  在于舆辂中
  胜无胜妃等  翼从而侍卫
  大梵在其右  四面持发冠
  唵字相为印  执莲在鹅上
  西方诸地神  辩才及毘纽
  塞建那风神  商羯罗月天
  是等依龙方  画之勿遗谬
  持真言行者  以不迷惑心
  佛子次应作  持明大忿怒
  右号无能胜  左无能胜妃
  持地神奉瓶  虔敬而长跪
  及二大龙王  难陀拔难陀
  对处厢曲中  通门之大护
  所余释种尊  真言与印坛
  所说一切法  师应具开示
  持真言行者  次至第三院
  先图妙吉祥  其身郁金色
  五髻冠其顶  犹如童子形
  左持青莲华  上表金刚印
  慈颜遍微笑  坐于白莲台
  妙相圆普光  周匝互晖映
  右边应次画  网光童子身
  执持众宝网  种种妙璎珞
  住宝莲华座  而观佛长子
  左边画五种  与愿金刚使
  所谓髻设尼  优婆髻设尼
  及与质多罗  地慧并请召
  如是五使者  五种奉教者
  二众共围遶  侍卫无胜智
  行者于右方  次作大名称
  除一切盖障  执持如意宝
  舍于二分位  当画八菩萨
  所谓除疑怪  施一切无畏
  除一切恶趣  救意慧菩萨
  悲念具慧者  慈起大众生
  除一切热恼  不可思议慧
  次复舍斯位  至于北胜方
  行者以一心  忆持布众彩
  而造具善忍  地藏摩诃萨
  其座极巧严  身处于焰胎
  杂宝庄严地  绮错互相间
  四宝为莲华  圣者所安住
  及与大名称  无量诸菩萨
  谓宝掌宝手  及与持地等
  宝印手坚意  上首诸圣尊
  各与无数众  前后共围遶
  次复于龙方  当画虚空藏
  勤勇被白衣  持刀生焰光
  及与诸眷属  正觉所生子
  各随其次第  列坐正莲上
  今说彼眷属  大我菩萨众
  应善图藻缋  谛诚勿迷忘
  谓虚空无垢  次名虚空慧
  及清净慧等  行慧安慧等
  如是诸菩萨  常勤精进者
  各如其次第  而画庄严身
  略说大悲藏  曼荼罗位竟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一切众会中。谛观大日世尊。目不暂瞬而说偈言
  一切智慧者  出现于世间
  如彼优昙华  时时乃一现
  真言所行道  倍复甚难遇
  无量俱胝劫  所作众罪业
  见此漫茶罗  消灭尽无余
  何况无量称  住真言行法
  行此无上句  真言救世者
  止断诸恶趣  一切苦不生
  若修如是行  妙慧深不动
  时普集会一切大众。及诸持金刚者。以一音声赞叹金刚手言
  善哉善哉大勤勇  汝已修行真言行
  能问一切真言义  我等咸有意思惟
  一切现为汝证验  依住真言之行力
  及余菩提大心众  当得通达真言法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复白世尊而说偈言
  云何彩色义  复当以何色
  云何而运布  是色谁为初
  门标旗量等  厢卫亦如是
  云何建诸门  愿尊说其量
  奉食华香等  及与众宝瓶
  云何引弟子  云何令灌顶
  云何供养师  愿说护摩处
  云何真言相  云何住三昧
  如是发问已  牟尼诸法王
  告持金刚慧  一心应谛听
  最胜真言道  出生大乘果
  汝今请问我  为大有情说
  染彼众生界  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说  是名为色义
  先安布内色  非安布外色
  洁白最为初  赤色为第二
  如是黄及青  渐次而彰着
  一切内深玄  是谓色先后
  建立门幖帜  量同中胎藏
  厢卫亦如是  华台十六节
  应知彼初门  与内坛齐等
  智者于外院  渐次而增加
  于彼厢卫中  当建大护者
  略说三摩地  一心住于缘
  广义复殊异  大众生谛听
  佛说一切空  正觉之等持
  三昧证知心  非从异缘得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来定
  故说为大空  圆满萨婆若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以种种方便道。为众生类。如本性信解而演说法。惟愿世尊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罗王。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为救护安乐故。尔时薄伽梵毘卢遮那。于大众会中遍观察已。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今说修行漫茶罗行。满足一切智智法门。尔时毘卢遮那世尊。本昔誓愿成就无尽法界。度脱无余众生界故。一切如来。同共集会。渐次证入大悲藏发生三摩地。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为彼从初发心。乃至十地诸众生故。遍至十方还来佛身本位。本位中住而复还入。时薄伽梵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漫茶罗位初阿阇黎。应发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综众艺。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三乘。善解真言实义。知众生心。信诸佛菩萨得传教灌顶等。妙解曼茶罗画。其性调柔离于我执。于真言行善得决定。究习瑜伽。住勇健菩提心。秘密主如是法则阿阇黎。诸佛菩萨之所称赞。复次秘密主彼阿阇黎。若见众生堪为法器远离诸垢。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若弟子具如是相貌者。阿阇黎应自往劝发如是告言
  佛子此大乘  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开演  为彼大乘器
  过去等正觉  及与未来世
  现在诸世尊  住饶益众生
  如是诸贤者  解真言妙法
  勤勇获种智  坐无相菩提
  真言势无比  能摧彼大力
  极忿怒魔军  释师子救世
  是故汝佛子  应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  当获萨婆若
  行者悲念心  发起令增广
  彼坚住受教  当为择平地
  山林多华果  悦意诸清泉
  诸佛所称叹  应作圆坛事
  或在河流处  鹅雁等庄严
  彼应作慧解  悲生曼茶罗
  正觉缘导师  圣者声闻众
  曾游此地分  佛常所称誉
  及余诸方所  僧坊阿练若
  华房高楼阁  胜妙诸池苑
  制底火神祠  牛栏河潬中
  诸天庙空室  仙人得道处
  如上之所说  或所意乐处
  利益弟子故  当画曼茶罗
  秘密主彼拣择地。除去砾石碎瓦破器。髑髅毛发糠糟灰炭。刺骨朽木等。及虫蚁蜣蜋毒螫之类。离如是诸过。遇良日晨定日。时分宿直诸执。皆悉相应。于食前时值吉祥相。先当为一切如来作礼。以如是偈警发地神
  汝天亲护者  于诸佛导师
  修行殊胜行  净地波罗蜜
  如破魔军众  释师子救世
  我亦降伏魔  我画曼茶罗
  彼应长跪舒手按地频诵此偈。以涂香华等供养。供养已。真言者复应归命一切如来。然后治地如其次第当具众德。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头面礼世尊足。而说偈言
  佛法离诸相  法住于法位
  所说无譬类  无相无为作
  何故大精进  而说此有相
  及与真言行  不顺法然道
  尔时薄伽梵  毘卢遮那佛
  告执金刚手  善听法之相
  法离于分别  及一切妄想
  若净除妄想  心思诸起作
  我成最正觉  究竟如虚空
  凡愚所不知  邪妄执境界
  时方相貌等  乐欲无明覆
  度脱彼等故  随顺方便说
  而实无时方  无作无造者
  彼一切诸法  唯住于实相
  复次秘密主  于当来世时
  劣慧诸众生  以痴爱自蔽
  唯依于有着  恒乐诸断常
  时方所造业  善不善诸相
  盲冥乐求果  不知解此道
  为度彼等故  随顺说是法
  秘密主如是所说处所。随在一地治令坚固。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摸怛罗。和合涂之。次以香水真言洒净。即说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凡真言中有平声字皆稍上声呼之以下准此)阿钵啰(二合)底(丁以反下同)三迷(二)伽伽那三迷(三)三么多奴揭帝(四)钵啰(二合)吃[口*栗](二合)底微输(上)睇(五)达摩驮睹微戌达儞(六)莎诃
  行者次于中  定意观大日
  处白莲华座  发髻以为冠
  放种种色光  通身悉周遍
  复当于正受  次想四方佛
  东方号宝幢  身色如日晖
  南方大勤勇  遍觉华开敷
  金色放光明  三昧离诸垢
  北方不动佛  离恼清凉定
  西方仁胜者  是名无量寿
  持诵者思惟  而住于佛室
  当受持是地  以不动大名
  或用降三世  一切利成就
  白檀以涂画  圆妙曼荼罗
  中第一我身  第二诸救世
  第三同彼等  佛母虚空眼
  第四莲华手  第五执金刚
  第六不动尊  想念置其下
  奉涂香华等  思念诸如来
  至诚发殷重  演说如是偈
  诸佛慈悲者  存念我等故
  明日受持地  并佛子当降 
  如是说已。复当诵此真言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怛他蘗多(引)(二)地瑟姹(二合)那(引)地瑟祉(二合)帝(三)阿者丽(四)微么丽(五)娑么(二合)啰奶(平)(六)钵啰(二合)吃[口*栗](二合)底(丁以反)钵[口*履]输(上)睇(七)莎诃(八)
  持真言行者  次发悲念心
  依于彼西方  系念以安寝
  思惟菩提心  清净中无我
  或于梦中见  菩萨大名称
  诸佛无有量  现作众事业
  或以安慰心  劝嘱于行者
  汝念众生故  造作曼荼罗
  善哉摩诃萨  所画甚微妙
  复次于余日  摄受应度人
  若弟子信心  生种姓清净
  恭敬于三宝  深慧以严身
  堪忍无懈倦  尸罗净无缺
  忍辱不悭吝  勇健坚行愿
  如是应摄取  余则无所观
  或十或八七  或五二一四
  当作于灌顶  若复数过此
  尔时金刚手秘密主复白佛言。世尊当云何名此曼荼罗。曼荼罗者其义云何。佛言此名发生诸佛漫茶罗。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曼荼罗。又秘密主哀愍无边众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广义。秘密主如来于无量劫。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是故具无量德。当如是知。秘密主非为一众生故如来成正等觉亦非二非多。为怜愍无余记及有余记诸众生界故。如来成正等觉。以大悲愿力。于无量众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说法。秘密主无大乘宿习。未曾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见闻欢喜信受。又金刚萨埵。若彼有情。昔于大乘真言乘道无量门进趣。已曾修行。为彼等故。限此造立名数。彼阿阇黎亦当以大悲心立如是誓愿。为度无余众生界故。应当取彼无量众生。作菩提种子因缘
  持真言行者  如是摄受已
  命彼三自归  令说悔先罪
  奉涂香华等  供养诸圣尊
  应授彼三世  无障碍智戒
  次当授齿木  若优昙钵罗
  或阿说他等  结护而作净
  香华以庄严  端直顺本末
  东面或北面  嚼已而掷之
  当知彼众生  成器非器相
  三结修多罗  次系等持臂
  如是受弟子  远离诸尘垢
  增发信心故  当随顺说法
  慰喻坚其意  告如是偈言
  汝获无等利  位同于大我
  一切诸如来  此教菩萨众
  皆已摄受汝  成办于大事
  汝等于明日  当得大乘生
  如是教授已  或于梦寐中
  睹见僧住处  园林悉严好
  堂宇相殊特  显敞诸楼观
  幢盖摩尼珠  宝刀悦意华
  女人鲜白衣  端正色姝丽
  密亲或善友  男子如天身
  群牛丰牸乳  经卷净无垢
  遍知因缘觉  并佛声闻众
  大我诸菩萨  现前授诸果
  度大海河池  及闻所乐声
  空中言吉祥  当与意乐果
  如是等好相  宜应谛分别
  与此相违者  当知非善梦
  善住于戒者  晨起白师已
  师说此句法  劝发诸行人
  此殊胜愿道  大心摩诃衍
  汝今能志求  当成就如来
  自然智大龙  世间敬如塔
  有无悉超越  无垢同虚空
  诸法甚深奥  难了无含藏
  离一切妄想  戏论本无故
  作业妙无比  常依于二谛
  是乘殊胜愿  汝当住斯道




《大日经》目录(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入真言门住心品
       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
       息障品
       普通真言藏品
       世间成就品
       悉地出现品
       成就悉地品
       转字轮曼荼罗行品
       密印品
       字轮品
       秘密曼荼罗品
       入秘密曼荼罗法品
       入秘密曼荼罗位品
       秘密八印品
       持明禁戒品
       阿阇黎真实智品
       布字品
       受方便学处品
       说百字生品
       百字果相应品
       百字位成品
       百字成就持诵品
       百字真言法品
       说菩提性品
       三三昧耶品
       说如来品
       世出世护摩法品
       说本尊三昧品
       说无相三昧品
       世出世持诵品
       嘱累品
       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
       供养仪式品
       持诵法则品
       真言事业品




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入真言门住心品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胜迅执金刚。无垢执金刚。刃迅执金刚。如来甲执金刚。如来句生执金刚。住无戏论执金刚。如来十力生执金刚。无垢眼执金刚。金刚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及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诸大菩萨。前后围绕而演说法。所谓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身语意平等句法门。时彼菩萨普贤为上首。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毘卢遮那如来加持故。奋迅示现身无尽庄严藏。如是奋迅示现语意平等无尽庄严藏。非从毘卢遮那佛身或语或意生。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而毘卢遮那。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又现执金刚普贤莲华手菩萨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缘业生增长有情类业寿种除。复有牙种生起。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干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若有众生应佛度者。即现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缘觉身。或菩萨身或梵天身。或那罗延毘沙门身。乃至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世尊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如是一切智智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世尊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世尊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智。烧一切无智薪。无厌足。世尊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诸烦恼尘。世尊喻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如是一切智智。为诸天世人利乐。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如是说已。毘卢遮那佛。告持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执金刚。善哉金刚手。汝问吾如是义。汝当谛听。极善作意。吾今说之。金刚手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佛言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尔时金刚手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彼一切智智。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秘密主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红紫非水精色。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无色界同性。非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趣同性。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是故秘密主。我说诸法如是。令彼诸菩萨众。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秘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识知菩提。当如是识知自心。秘密主云何自知心。谓若分段或显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识若我若我所。若能执若所执。若清净若界若处。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知众生心行。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着。为法界众生不辞劳。倦成就住无为戒。离于邪见通达正见。复次秘密主。住此除一切盖障菩萨。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满足一切佛法。秘密主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无量功德皆得成就。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复以偈问佛:
  云何世尊说  此心菩提生
  复以云何相  知发菩提心
  愿识心心胜  自然智生说
  大勤勇几何  次第心续生
  心诸相与时  愿佛广开演
  功德聚亦然  及彼行修行
  心心有殊异  惟大牟尼说
  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
  善哉佛真子  广大心利益
  胜上大乘句  心续生之相
  诸佛大秘密  外道不能识
  我今悉开示  一心应谛听
  越百六十心  生广大功德
  其性常坚固  知彼菩提生
  无量如虚空  不染污常住
  诸法不能动  本来寂无相
  无量智成就  正等觉显现
  供养行修行  从是初发心
  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着我名我有。分别无量我分。秘密主若彼不观我之自性。则我我所生。余复计有时。地等变化。瑜伽我。建立净。不建立无净。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时。若尊贵若自然。若内我若人量。若遍严若寿者。若补特伽罗。若识。若阿赖耶。知者。见者。能执所执。内知。外知。社怛梵。意生。儒童。常定生。声非声。秘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来分别相应。希求顺理解脱。秘密主。愚童凡夫类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起欢喜。数数修习。秘密主。是初种子善业发生。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施与父母男女亲戚。是第二牙种。复以此施。授与非亲识者。是第三疱种。复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复以此施。欢喜授与伎乐人等及献尊宿。是第五敷华。复以此施。发亲爱心而供养之。是第六成果。复次秘密主。彼护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种子。复次秘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转。于善友所。闻如是言。此是天大天。与一切乐者。若虔诚供养。一切所愿皆满。所谓自在天。梵天那罗延天。商羯罗天。黑天自在子天日天月天龙尊等。及俱吠滥。毘沙门。释迦。毘楼博叉。毘首羯磨天。阎魔阎魔后。梵天后。世所宗奉。火天。迦楼罗子天。自在天后。波头摩。德叉迦龙。和修吉。商佉。羯句啅剑。大莲。俱里剑。摩诃泮尼。阿地提婆。萨陀。难陀等龙。或天仙。大围陀论师。各各应善供养。彼闻如是。心怀庆悦。殷重恭敬。随顺修行。秘密主。是名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第八婴童心。秘密主。复次殊胜行。随彼所说中。殊胜住求解脱慧生。所谓常无常空。随顺如是说。秘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常断。非有非无俱彼分别无分别。云何分别空。不知诸空。非彼能知涅盘。是故应了知空离于断常。
  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瞋心。慈心。痴心。智心。决定心。疑心。暗心。明心。积聚心。斗心。诤心。无诤心。天心。阿修罗心。龙心。人心。女心。自在心。商人心。农夫心。河心。陂池心。井心。守护心。悭心。狗心。狸心。迦楼罗心。鼠心。歌咏心。舞心。击鼓心。室宅心。师子心。鸺鹠心。乌心。罗剎心。刺心。窟心。风心。水心。火心。泥心。显色心。板心。迷心。毒药心。罥索心。械心。云心。田心。盐心。剃刀心。须弥等心。海等心。穴等心。受生心。秘密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云何瞋心。谓随顺怒法。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云何痴心。谓随顺修不观法。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云何决定心。谓尊教命如说奉行。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云何商人心。谓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云何农夫心。谓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云何河心。谓顺修依因二边法。云何陂池心。谓随顺渴无厌足法。云何井心。谓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云何守护心。谓唯此心实余心不实。云何悭心。谓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云何狸心。谓顺修徐进法。云何狗心。谓得少分以为喜足。云何迦楼罗心。谓随顺朋党羽翼法。云何鼠心。谓思惟断诸系缚。云何舞心。谓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云何击鼓心。谓修顺是法。我当击法鼓。云何室宅心。谓顺修自护身法。云何师子心。谓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云何鸺鹠心。谓常暗夜思念。云何乌心。谓一切处惊怖思念。云何罗剎心。谓于善中发起不善。云何刺心。谓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云何窟心。谓顺修为入窟法。云何风心。谓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云何水心。谓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云何火心。谓炽盛炎热性云何显色心。谓类彼为性。云何板心。谓顺修随量法。舍弃余善故。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云何毒药心。谓顺修无生分法云何罥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云何械心。谓二足止住为性。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云何田心。谓常如是修事自身。云何盐心。谓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云何剃刀心。谓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云何弥卢等心。谓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云何海等心。谓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云何穴等心。谓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秘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谓如是解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说。离一切过。秘密主彼出世间心住蕴中。有如是慧随生。若于蕴等发起离着。当观察聚沫浮泡芭蕉阳焰幻等。而得解脱。谓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法性。如是证寂然界。是名出世间心。秘密主。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网。是超越一劫瑜祇行。复次秘密主。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法无我性。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观察蕴阿赖耶。知自性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干闼婆城秘密主。彼如是舍无我。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何以故。秘密主。心前后际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桓因等。亲近敬礼。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极无自性心生。秘密主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世间宗奉常应供养。复次秘密主。信解行地。观察三心无量波罗蜜多慧观四摄法。信解地。无对。无量。不思议。逮十心无边智生。我一切诸有所说。皆依此而得。是故智者。当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复越一劫升住此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救世者演说心相。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谛听极善思念。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若如实知我。当得身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秘密主彼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当如是观察。云何为幻。谓如咒术药力能造所造种种色像。惑自眼故。见希有事。展转相生往来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就能生一切。复次秘密主。阳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谈议。如是真言想唯是假名。复次秘密主。如梦中所见。昼日牟呼栗多。剎那岁时等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觉已都无所见。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复次秘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当如是知。复次秘密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宫。复次秘密主。以响喻解了真言声。如缘声有响。彼真言者当如是解。复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复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当知亦尔。复次秘密主。如空中。无众生无寿命。彼作者不可得。以心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复次秘密主。譬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秘密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当得具足法财。出生种种工巧大智。如实遍知一切心想。



主题:参与反清复明的武当真宗丹脉,重新起步的太乙铁松派(转)
网站链接: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ID=199746&boardID=80
主题:武当功夫探微
网址链接:
http://www.cnkungfu.org/data/2007/1114/article_5712_1.htm
由于互联网上转载丹经武学的内容太多,甚至有重复的,不便观看,因此建议各位同道把您看到的转载丹经武学内容的相关网站地址链接发在下面,以便各位会员通过点击全面的了解互联网上关于丹经武学的传播情况。
http://baike.baidu.com/view/420935.html?tp=6_01

作品背景
[编辑本段]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船若类经典在印度出现较早,大约在印度案达罗王朝中叶(约公元一世纪中叶),船若类佛经就已问世,龙树时代(公元二或三世纪)流行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两种。所谓“大品”、“小品”是指两部《船若经》在篇幅上有大小长短的区分,而它们的中心内容是基本相同的。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船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桓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作品简介
[编辑本段]
小品般若经又被七次翻译,译本分别是:东汉竺佛朔译的《道行经》一卷;吴国康僧会译的《吴品经》五卷;吴国支谦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的《新道行经》十卷;东晋祗多蜜译的《大智度经》四卷;前秦昙摩埤、竺佛念合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经》译介的要迟些,到南北朝时先后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西晋无罗叉、竺叔兰合译的《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后秦鸠摩罗什、僧睿等合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船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桓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他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

作品赏析
[编辑本段]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观察事物时,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摆脱世俗认识的束缚,把握佛教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船若经》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缘起”说。“缘起”说是奠定“假有性空”思想的理论基础。般若所述的“缘起”是在小乘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乘佛教思想以“十二因缘”为中心,宣传“业感缘起”。大乘般若由小乘所倡的“人无我”、发展到提倡“法无我”,并把“人无我”、“法无我”统称为“无自性”,用“无自性”去表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没有可以自我主宰、自我规范的本性和规律,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本质属性。般若所说的“性空”就是针对这种“无自性”而言的。由于用“无自性”的概念来说明一切事物现象,故即使小乘佛教所讲的“无我”更彻底,也改造了小乘“缘起”说本身。
  《般若经》将世界上一切生灭现象和体现生灭现象的主体,都看成是由因缘造成的,离开了“因缘”,就体现不出“性空”之所在。《船若经》还将小乘的讲述以人生过程为核心的十二因缘说扩展为解释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因缘说。般若还反对将十二因缘和涅视为实有其性的小乘理论,认为因缘本身就体现着无自性,故决不可当真地消灭一个世间世界和再生出一个涅世界。《般若经》认为凡是因缘所生法,也都是“有”,因这是一种“无自性”,不真实的“有”,故被称为“假有”。根据“假有”理论,将他们所否定的一切,用另外一种形式全部肯定下来,既肯定现实社会一切秩序的“有”,也肯定了彼岸佛的世界的“有”。由于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因缘法”,故一切现象都是“假有性空”;但主宰一切事物现象的“因缘法”不是“假有性空”,而是真实的存在。
  二、关于“本无”说。“本无”,后来译作“如”、“真如”与“实相”、“真实”等词,在般若学中都表示“性空”的意思。小乘诸派将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看作实有其体的真实存在,这使佛教思想日益僵化,使宗教本身丧失适应社会需要的活力,呈现逐渐衰落的危机。大乘般若认为“经法本无”,否定了小乘把佛或佛经语言概念实体化的理论观念。“本无”的原义,就是对视假象为真实的否定,人们对于“本无”的认识,只能通过对世俗的一切认识的彻底否定来获得。这样,“本无”就是事物现象的本质,这种本质只有在对现象的彻底否定中才能体现出来。当然,“本无”也不能离开现象去获取,因为“本无”正是通过现象的不真实性得以体现的。《船若经》把“本无”思想应用于具体范畴,形成“无住”、“无得”、“无相”、“无生”等观念。“无住”是指不住于“名言”;“无得”指思维对对象的“自性”无所得;“无相”指思维不执着于“事相”;“无生”指思维视现象无生灭变化。
  三、关于“方便善巧”。佛教教义的宣传与推广,离不开“方便善巧”,即灵活应用。般若和“方便善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般若是成佛之母;“方便善巧”是般若的具体运用;没有般若,“方便善巧”就失去原则目标,而没有“方便善巧”,般若就不易推行。故《般若经》甚为重视“方便善巧”,认为没有它,就有堕入小乘的危险。“方便善巧”是连结世间与出世间的纽带,也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品影响
[编辑本段]
《般若经》在魏晋南北朝颇为盛行,并与同时期的玄学思想互相影响,互相推波助澜,以至在上层门阀士族阶层中更是风靡一时,当时的名士若不懂得一点般若学,就有失名士的派头,若名僧不能谈玄说理,也有损名僧的身份。《船若经》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后来形成船若学的“六家七宗”,可见影响之大。《般若经》这部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经典,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奠基之作,稍后出现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经》等都是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各成体系的。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六百卷本《般若经》,分为四处(集)十六会(编)二百七十五分(章),其中的第四会和第二会分别是《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的重译。唐玄奘全译《大般若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学中大乘空宗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作品评价
[编辑本段]
《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作品成就
[编辑本段]
《般若经》是以般若为指归,以空观为原则。其结果,使人们在禅法上致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般若经》贯彻大乘中观一切皆空的思想,提出要以“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这“十八空”的归宿是所谓“自性空”,认为一切现象本质是空,没有自性,即没有独立存在的自体(实体)、主宰,毋须外在的根据,也不必求诸内心的帮助。般若智慧的应用,便是对现象世界达到空一切、一切空的认识。

作品荣誉
[编辑本段]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稍晚形成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盘经》等都是在般若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品现实意义
[编辑本段]
《般若经》把人们对现象世界的正常认识称为俗谛,即世俗的真理,认为这是“颠倒”的,“凡夫愚人”的认识。而人们又执著这种认识,从而产生种种贪爱,使之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而只具有“般若”这种智慧的佛、菩萨才能彻悟“诸法性空”的真理,这就是“真谛”。菩萨就是用“般若”这种智慧引导众生,从执著的迷妄认识中,领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摆脱生死苦恼,获得解脱。在佛教修行方面,《般若经》提出了“菩萨乘”思想。菩萨(梵文Eodhisattra的音译),意译曰“觉有情”,指修持六度,求无上菩提(般若智慧),利益众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萨乘以广度一切众生为目的,即引导众生,通过六度修行,体语诸法性空的道理,成就佛那样的觉悟(佛果)。

相关作品
[编辑本段]
金刚般若经

  胡吉藏法师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斯乃是三观之虚明。一实之渊致。昔仙人苑内未耀此摩尼。今长者园中方洒兹甘露。良由小志先开故早驰羊鹿。大心始发方驾此白牛。斯乃正教之供范萨埵明训。非云非雨德润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统万行若沧海之纳众流。荡纷异若冬霜之凋百草。若具存梵本应云跋阇罗般若波罗蜜修多罗。此土翻译金刚智慧彼岸到经。明无累不摧称曰金刚。无境不照目为般若。永勉彼此名波罗蜜。经者训法常也 。
金刚般若疏卷第一
胡吉藏法师撰
  玄意十重。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应验。九章段十正辨文
  问佛以种种因缘说摩诃般若。今有何等义故演说是经。答摩诃般若广为菩萨说菩萨行。此经为诸大人略说大法。如经云。佛告须菩提。此经为发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故。问曰云何为诸大人略说大法。答曰佛法无量。略说因果则总摄一切。因者所谓菩萨真实大愿真实大行。言大愿者如经。菩萨住般若心中欲遍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盘。而实无所度。言大行者如经。菩萨不住于法而行布施等一切诸行。而无所行。若不以般若心发愿则愿不成愿。若不以般若心修行则行不成行。是故菩萨欲修愿行要须般若。是名因义。所言果者。菩萨以行无所得因故得无所得果。无所得果即是如来实相法身。如经。不可以诸相得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为法身。今欲为诸大人说此因果故说是经。复次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真实分别利益功德故说此经。如经云。佛灭度后后五百岁。般若中能生一念净信。外为诸佛护念。内得无边功德。胜舍大千珍宝亦胜舍恒沙身命。复次为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经。第一义悉檀者所谓诸法实相。灭一切戏论过一切言语。亦无所过亦无所灭。譬如火炎四不可触的无所依止。如经。不可取不可说。谓不可取心行断。不可说言语灭。即是第一义悉檀。复次以大悲心受请说法。故说是经。如法华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盘。尔时梵王稽首劝请。众生根性为上中下。愿开甘露门为演说法。是以如来便趣鹿苑说乎四谛。乃至祇园演于般若。问曰昔鹿苑说四谛可为梵王。今祇园演于般若。何阙受请。答曰梵王所请非止小法。如来受请本为大事。大事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是。复次佛欲集诸法药愈难愈病。故说是经。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有二种病。一者身病。谓老病死。二者心病。谓贪嗔痴。自有生死已来不得般若药故。无人能治此病。佛以般若金刚摧破二病。故说是经复次欲增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此经。一切众生虽欲念佛不识如来多堕邪观。如经。以色见我音声求我则堕邪道不能见法身。法身者以正法为身。故秤法身。故华严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正法性者则是实相。斯经盛明实相。即是盛明法身。故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为斯观者名为正观。异斯观者名为邪观。复次欲显示中道拔二边见故说是经。如经。发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菩提心者即是道心。道谓正道。发正道心。岂堕断常。若堕断常。即发断常心。是则不名发正道心。今欲令诸菩萨发正道心断常观息故说此经。复次欲说异法门异念处故。故说此经。昔说善门不善门记门无记门常无常苦乐等念处。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记门非无记门非常非无常念处。如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复次欲转众生深重鄣故说此经。下云。应堕恶道以受持经故。三恶道消灭当得三菩提。如是种种因缘。并是依经文及影龙树大论故说般若因缘。问曰为何等位人说是经耶。答曰有人言。般若是高位所行。我等凡夫岂预斯事。故望岸自绝。今谓不然。此人乃是无碍法中自作障碍。可不悲乎。若言般若必在高位。高位之人本自不堕恶道。何俟习行方得离耶。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盘。须学般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般若故不堕。故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若也。复次有婆薮盘豆弟子金刚仙论师。菩提流支之所传。述亦说般若缘起。所以说般若者为断众生十种障故。言十种障者。一无物相障。二有物相障。三非有似有相障。四谤相障。五一有相障。六异有相障。七实有相障。八异异相障。九如名义相障。十如义名相障。此之十障障于般若。八障般若一一障中皆对十障。所言无物相障者。众生久劫已来著我我所多滞有病。是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毕竟空。但禀教之徒闻毕竟空便起邪见。谓无因果则失二谛。此之断见障于般若。为此障故佛说斯经。如经。菩萨不住一切法行于布施等一切诸行。故以万行为因法身为果。所以虽毕竟空而因果无失也。所言有物相障者。前是断见。今是常见。禀教之徒既闻菩萨行因得果。便谓因是能感果能酬有能行之人所行之行。是则无见虽泯有念还生。故名为障。为是障故说般若治之。如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则非菩萨。见有法相非法相亦非菩萨。虽复行施三事恒空。因果宛然而未曾感应。类如空中种树。亦同空里织罗。岂得闻有便起常见。所言非有似有相障者。禀教之徒闻上菩萨不著有无。而便生异见。若使有无皆不可得何得有万用不同。故如六尘异对四大互反。以有万用故知不无。问曰云何名为非有似有。答曰譬如阳炎非有似有。众生所见万用之有。此所见有非有似有故秤为障。云何治之。还以喻破。譬喻如阳炎虽复似有而实非有。所见之有亦本自非有。如经。一合相者则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下梦幻泡影亦是破之言谤相障者。或者闻上第二有物相障法体是空。次闻第三万法用空。便谓生死涅盘众生佛性一切皆空。作此空见便谤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死虚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是以经言。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盘。此经下文云亦非无相。非无相者。正明佛性非是无性相。问曰涅盘可明佛性。般若何有此说。答曰涅盘明佛性。般若未明佛性。此是诃梨门人作如此说。今婆薮弟子明般若佛性乃是眼目异名。是故般若亦明佛性次第五第六一有相障异有相障者。此即一异相对。斯之一异。通内外两计备一切诸法如僧佉计一世师计异尼乾子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斯之四执皆障般若。又如学佛教之徒。或言二谛一体异体。或言相续假故一。实法灭故为异。如此定执亦障般若。云何治之。如下文说。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亦应云。如来说异散相则非异散相。但凡夫贪著见一合相亦凡夫贪著见异散相。故诸佛菩萨检此一异。究竟无从名破一异。第七第八实有相障异异相障者。此之两障执教执相。以为一双。言教执者。上来六章事并皆空破除。惑者便云。如其无者佛何故说。以佛说故则知不无。由如色法。如其是无不应说色。以说色故则知非无。以执佛说言法实有故名为障。云何治之。如下文说。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有六尘云何不住。以不住故则知无六。如来虽说有六但假名字。云何执于假名便言实有。异异相障者。惑者云。若诸法但有假名无实体者。云何诸法各各有相。如见鹄知池见烟知火。名为标相颈细唇粗底平腹大。是瓶体相。角[绛-糸]垂壶。是为牛体相。既有此诸相。不应但有假名。作此执者即名为障。云何治之。如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若实有相云何可离。以其离故则知无相。第九如名义相障。第十如义名相障。所言如名义相障者。惑者云。若诸法无有相者云何有名。以有名故则知有相。如以火名召火则得火来不得水至。以水名召水则得水来不亦得火至。故知有名以表于法则法体不无。作此谓者即秤为障。然此第九与第七障不同者。第七则执于佛教以生迷著。今则直寻相名言有物体所以为异。云何治之。如下经云。说微尘则非微尘。如聚微尘则成细色。如聚细色乃至成于世界。虽有世界之名而实无其体。乃至虽有微尘之名而实无其体。既无其体焉得有名。如肇公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则非名。物无应名之实则非物。非名非物名物安在。第十如义名相障者。惑者言。若诸法无体。云何众生受用万法。既其受用则有万法之体。以有万法之体则有万法之名。以体证名故祥为障。云何治之。如下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心外境悉无所有。云何言有法体以体证名耶。问曰此之十障般若治之。今为当用此释。为当不用。答曰若必言有。惑是能障。解是能灭。还是生灭观。义即是障也。便须破之。若言般若为能破障为所破。为见故破。不见故破。为独故破。为伴故破。如此检责即不见惑之可灭解之可生。此即非解非惑无生无灭。如此事了悟始名般若也
  第二重明般若多少。问曰般若波罗蜜凡有几种。答曰备探南北遍捡经论。部数不同。第一有二种。出大智论。第四十一及九十九卷云。般若有二种。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诸大菩萨说。下位之所不闻。今诸部般若多是共声闻说也。第二有三种。三种者释论第六十七卷云般若部云般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谓光赞放光道行也。旧云。光赞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或分为十二卷。有三十七品。即是上品。次放光为中品。道行为下品也。放光有二十卷。是古大品。道安法师所讲者。今新定本有二十七卷。或为二十四卷。对小品为大品。于前三部实应是中品也。道行即是小品。有十卷。即有新定本。有七卷。释论七十九卷云。般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前列。余二同前。而以小品名代道行也。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第三明四种般若者。长安睿法师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种。多则十万偈。少则六百偈。此之大品犹是外国中品耳。随宜之言复何足计其多少。虽习四名而不列数。有人云。当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然金刚止有三百许偈。睿公云。少则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刚足之。次明五时般若者。出仁王经。初云释迦入大寂定众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今复放光斯作何事。既列四种于前。第五最后说仁王护国般若。又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或在仁王末记云。五时波若者是佛三十年中通化三乘人也。第一佛在王舍城说大品般若。小品从中出。第二佛在舍卫祇洹精舍说金刚波若。本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别为一卷存其本名亦云金刚。第三佛在祇洹说天王问波若。大本不来汉地。此土唯有须真天子问波若七卷。法才王子问波若三卷。四天王问波若一卷。并出其中。第四佛在王舍城说光赞般若。成具道行广净。此三部从光赞中出。第五佛在王舍城说护国波若。次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部。第一部有十万偈。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部犹在外国。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师利波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是此金刚波若。又言。有光赞大空道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万偈波若中一品。非是别部。今以释论验之。不同流支所说。释论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云何言光赞道行非是别部耶。又大论第百卷云。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二千偈。大波若有十万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寿命长远念力坚强故堪闻多说。人中寿命短促忆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若尔岂局在五时限现于八部耶。
第三辨开合。问余经曾无再说。何故波若诸部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今唯见波若多部未见余经多耳。而今且论波若多部者。众生入道要由波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著。波若正破众生有所依著。故说无依著之法。波若是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依般若。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大涅盘亦云。若闻无作无受。王之重罪必得除灭。问诸经各说无所得法各灭重罪。云何独言诸经灭罪皆依波若。答诸大乘经虽并是无依无得。但波若多作无依无得之说正破众生依得之病。余经不尔。至如涅盘正明常无常。法华明会三归一之法。华严广明菩萨因果德行。不正辨无依无得。为是义故众经说得道之与灭罪要须波若。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众生常有依得之病。是以如来常说无依得法。如二夜经云。佛从得道夜讫至泥洹夜常说波若。五时之与八部何足为多。问般若五时为五部。华严八会何故不为八部。八会既合为一部。五时何不合为一部。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今不尔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如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即浅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合为一部。五时般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相成。故各开五部
  第四重明二经前后。问摩诃般若金刚般若何者前说。答云开善法师。会稽基法师。姑苏华山颜法师。大领师等。皆云。如仁王所列前说摩诃次说金刚。更以两义证之。一者大智论云。前未说菩萨行。今始欲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波若。若前已说金刚波若。则是已说菩萨行。不应言未说也。二者金刚波若经初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未说摩诃般若。则未有菩萨。云何付属护念耶。今说摩诃竟方有菩萨。故后说金刚般若始得明护念付属菩萨也。次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大品。何以知之有三义三文往证。三义。一金刚是破相之名。十二年中名有相教。受字之徒生分别相。封执难祛。佛初开此经明无相深理破彼相著心。故假金刚强喻空解。二者说此经。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广集天人菩萨。正为将明甚深空理化著相众生。欲令亲近弟子在前悟解。因此得便传教义成。便声闻助佛扬化。菩萨理中近佛事迹更远。又欲令菩萨转教。声闻望岸而退故。前为常随佛者说于此经。三者形小故有大。前说此经甚略。未广明菩萨万行。名为小。后演放光般若。此始复广明无相解万行差别。名为摩诃般若。以此义往推故知。金刚般若是第一时说。摩诃般若次在第二。次文证亦有三。一者此经下文须菩提问佛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若尔前已说大品。无量众生得信悟解。转教说法。善吉于大品教门曾无此疑。今至此经方复致问。在义难解。二者善吉领解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若尔前佛说大品。岂不能说经转教耶。得言不闻深经。若闻而未悟。岂能转教。三者善吉答佛。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尔前已闻大品。云何执色相是佛。若生此执非谓解空。故知直执昔日相教故谓色身为佛。而开善举两义为证。今须释之。一者大智论云。说摩诃已前未明菩萨行者。此是未广明菩萨行耳。非不已略说金刚。二者云。未说大品故未有菩萨善付属者。此事不然。今明。佛初成道以三乘度人。岂无菩萨付属。弥勒即是其人。以文义往推故知前说金刚波若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专判。随宜之言复何可定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多部。或可一部具经多时。至大品中更当委释
  第五辨经宗。问此经以何为宗。答释者不同。有人言以无相境为宗。所以者何。明此经正遣荡万相明无相理故以无相之理为此经宗。有人言。此经以智慧为宗。自有二说。一说云。慧有二种。一者因中智慧。二者果中智慧。今正以因中智慧为此经宗。凡有四文为证。一者大品初云。欲得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此意言。欲得佛地智慧当习因中智慧。二者劝学品通劝三乘学般若。此经未说二乘作佛而劝令学般若。证般若但在因中非是果也。三者释论初云。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般若。故知是般若因中之行。至果则转名万德。四者释论四十九卷云。因中名般若。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故般若不属佛但属菩萨。又云。般若成佛时转名萨般若。佛智穷坚极利。即是金刚萨波若。今既说波若。故知但明十地无漏。所以是因中般若为宗。有人言。从初地以上终乎佛果。皆平等悉为经体。此则因之与果并为经宗。即开善旧用因慧中。复有二说。有人言。但取无相实慧以为经宗。故胜鬘经云。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有人言。实智方便智悉为经宗。故大品二周之说具明二慧。有人言。境之与智合为经宗。故瑶法师云。语经宗极则以实相为宗。明圣心则以妙智为主。是故境智合为经宗。问如斯等说何者是实。答有人言。皆有道理悉是佛语故。有人言。如此诸说并悉失般若意。又有人言。唯我一解是。余释尽非。如庄严云。因名金刚果非金刚。以因中断惑果地不断。开善云。因果俱金刚。因果俱断惑。故云佛智断佛菩提智断。今明般若无一定相。如大火炎四边不可触。岂得各定执。今当一一责之。若言境是波若。而今般若于汝正是智慧。云何辨于般若不以般若为宗遂取非般若为宗。次责问若以智慧为宗者。大智论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今既说深重般若。何故不取深重般若为宗而取轻薄智慧为宗。次问若取因中智慧以为般若。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经中有种种说。或云因名般若。果称萨般若。或因果悉称般若。如大经。三德之中有般若德。故知般若亦是果名。不应偏执。次问若言始从初地终至佛果通取因果为宗者。是亦不然。释论云。有人言。漏无漏慧皆是般若。有人言。但无漏慧是般若。龙树无的取舍。何因缘故而汝偏执。又问若言般若通因果者。何故释论但云是因。斯则得通复失其别。次责若言境智合为宗者。亦应境智合为般若。于汝义中。智是正般若。境是相从般若。亦应智是正宗境是相从宗。此与前说更复何异。次问若言七家皆是者。此不识得失耳。如愚痴盲人不知道路通与不通皆言是道。故复为失也。次问若言庄严为是开善为非者。开善亦以开善为是。庄严为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竟谁是耶。如大品云。是见实余妄语耳。问山门解释与他为同为异。答若求由来众解若得。可问与今义同异。求竟不可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此。不同不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住。即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住。皆非般若宗也。今明般若无有定相。随缘善巧。义无不通。而正般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乃至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果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果因境智必得名悉得。如肇师云。原夫能境智因果者岂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智。非因非果能因能果等耳。而今就文为论。一往方言。般若非因非果正以因果为宗。问以何义知因果为宗。答经及论文并作此说。经云。发菩提心住般若乃至无住相布施。如此大愿大行即是因义。次得如来无为法身。即是果义。论文至信者章中云说因果深义。于彼恶世时不空必有实故知明因辨果事已究竟。然后方明信受。故知因果为此经正宗耳。
第六辨经名更开五句(一解佛说二释金刚明解般若四释波罗蜜五三经)。经曰金刚般若波罗蜜。释曰。经题有二种。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具足应言佛说金刚般若。不具足但云金刚般若。问曰。余经何因缘故不题佛说。答一切诸经佛口自说。皆悉应题为佛说也。而不题者存略故。问曰。何故此经题为佛说耶。答曰。大智论云。有五种人说。一者佛口自说。二者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仙人说。五化人说。今此经是佛口自说非余人说。是故题佛说也。问曰。余经亦是佛口自说非余人说。何故不云佛自说。答曰。已如前说理实应题。以存略故。复次如大品等经。命须菩提说。非佛自说。是故不得题为佛说。但云摩诃波若。波若具兼师弟子二说。此经不尔。虽对须菩提而佛自说非命说也。复次以理言之。应题佛说。所以者何。诸外道六师等辈亦皆说经。今恐堕邪见欲简异六师故。题佛说使人信受法也。复次道不孤运。必由人弘。法虽佛师要由佛说法乃得弘。以是义故题能说之人所说之法。则于义具足也。二释金刚。问曰。金刚为是譬名。为是法名。答曰。有人言。金刚是譬。如世间中金刚宝坚而且利。譬于波若体坚用利。今谓不然。所以者何。汝于法譬生二见故。谓金刚但譬而非法波若但法而非譬。则譬碍于法不得以譬为法。法碍于譬不得以法为譬。复次若言借世金刚喻般若者。亦应借世智慧以譬般若。若言般若自有智慧非世间智慧。亦应自有金刚非世间金刚也。复次若言金刚是譬喻者。摩诃之名亦应是譬喻。若言般若广大体是摩诃。亦应般若坚利体是金刚。问汝今何故作如此难。答波若名为真实之法。无所依止。不可言大。不可言小。不可言法。不可言譬。过一切语言。灭一切观行。今非小大叹美为大。非金刚非不金刚叹美为金刚。非小非大寄大以宣之。大既是法。非金刚非不金刚寄金刚以宣之。金刚亦得是法。借金刚以目之。金刚既是譬。寄大以目之。大亦是譬。故以譬言之一切皆是譬。以法言之一切皆是法。复次金刚是譬般若是法。金刚是喻非喻为喻。所喻之理非理为理。非理为理虽理而事。非喻为喻虽事而理。虽理而事故知非理。虽事而理故知非事。是以般若未曾理事。但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金刚为事。般若为理。此是不二二义为众生故假名相说二。岂定二耶问云。何是金刚耶。答曰。大智论云。外国名越阇。此言金刚。又华严经云斫家罗。此翻金刚围山。又旧相传直云跋阇罗。真谛三藏云跋阇罗侈(台履反)迦(居伽反)问曰。旧翻跋阇罗为金刚出何处文。答贤愚经第二卷。波斯匿王丑女名跋阇罗。晋言金刚。问曰。汝以金刚喻般若者。此有何义。答曰。如世间宝金刚第一。出世间宝般若第一。复次如金刚宝一切世人不能秤价。般若法宝所有所生功德一切世人不能秤量。复次如金刚宝若置山顶及在平地。直过无碍。到金刚际同性乃住。般若金刚亦复如是。置福山顶若罪平地。直过无碍。到诸法实相非罪非福非有非无同性乃住。复次如世金刚宝照彻清净。故罗什云。方寸金刚照数十里物皆映现。般若亦尔。照实相水明了清净。复次如金刚宝除那罗延一切众生不能执持。般若亦尔。除信悟无依无得大力观人。若乐小法及著见众生不能信持。如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乐小法者及著诸见不能信持。复次譬如丈夫食小金刚终身不销。波若亦尔。若能了悟不可朽灭必得作佛。复次若有众生。得金刚宝远离一切贫穷困苦受诸安乐。若得般若离生死苦得大涅盘。复次如金刚宝所在之处能销恶鬼及诸蛊毒。般若亦尔。所在之处天魔外道恶鬼不能得其便。复次如金刚宝悉摧破一切诸物。而是金刚无有折损。般若亦尔。悉能摧破一切烦恼而无折损。复次金刚一切诸物不能摧破。般若亦尔。一切论者及诸烦恼不能摧破。复次如金刚宝若在日中色则不定。般若亦尔。在大众中亦复不定。或说名因。或说名果。在小心人中则名为小。在大心人中则名为大。在境名境。在智名智。而是般若无一定相。故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复次如金刚宝虽有如此种种胜用。未尝有心自言我胜。般若亦尔。虽有无量种种功德。而未当有心。是故般若不可思议。问金刚出何处。答毗婆沙云。如从矿出金从金出金刚。故知金中之精名金刚。问金刚与天如意珠云何同异。答大智论云。帝释手执金刚与修罗斗。碎落阎浮提变成如意珠。毗婆沙云金刚能破颇梨山及如意珠。故知异也。复次此明般若与金刚同。而是般若超绝金刚。非可譬喻。金刚是世间物。般若非间失之则忧之得之则喜。得般若者无忧无喜。金刚是无知之物。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量功德今略说而已。复次有人言。声闻法中从假名空终至罗汉通名金刚。菩萨法中从三十心终至佛慧通名金刚。若别而为论。从初地以去终至佛慧始名真金刚。所以者何。而三十心人但是学妄未得真妄。但是伏惑未能断惑。相由入体。所以未得秤真金刚也。亦得相从名金刚。初地以去得于真妄解正能断惑。相不入体。是真金刚。旧以穷学之心喻金刚者。约开善义。伏惑既周。又无明元品之惑。此最难伏。唯是穷学之心而能伏之。故至佛果起佛智断之。以是义故穷学之心名曰金刚。复次有人言。穷学之心正能断惑。故名金刚。如此等说。并言有惑之可断有解之能断。以是义故名有所得。有所得故不能断惑。无有金刚。如经中说。有所得者不从一地至一地。复次汝言未断惑时有惑无解。断惑之时有解无惑。此则惑是本有而今无。解是本无而今有。是生灭观。如经中说。诸法本有今无。又言。若诸法前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罪过。今所明者。知惑本不有今亦不无。解本不无今亦不有。是故诸法不有不无。不生不灭。非缚非解。无观无缘乃名般若。问曰。若如是者。云何经言一念相应慧断烦恼及习。答若见有生灭。则不能断。以了诸法不解不惑非断不断故烦恼断也。问金刚但喻般若。亦喻余法。答借金刚种种喻。大经以喻法身云金刚身。又喻三昧云金刚三昧。此喻定为金刚也。今喻智慧名金刚也。问金刚是天上宝。是人中宝耶。答人天具有。如转轮王金轮是金刚宝。故所拟皆碎。帝释执金刚与修罗斗。即是天上宝也。第三释般若。般若是外国语。释论有二文。一者般若秦言智慧。开善用之。次文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不可以轻薄智慧秤量深重般若。庄严法师云。般若名含五义。智慧但是一条。非正翻译。但解智慧经论不同。净名经分二字解之。知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旧释此文云。智是有解。慧是空解。亦智是化他慧是自行。大品云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此则智慧名通空有也。又因名慧。果秤智。如因名道慧道种慧。果秤一切智一切种智。又智名通因果。如三智义。声闻一切智。菩萨道种智。佛一切种智。又慧名通因果。法华云。诸佛平等大慧也。成论文合解智慧两字云。真慧名智。又云。慧名智人。又云。慧义经中说解脱智是慧义。故智犹慧也。又大智论亦有二文。般若者秦言慧也。又云。秦言智慧也。问经论何故言语或出或没。乍合乍开。不分明一途示人合分明得解耶。答圣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有出没言者。此有深意。以众生本来有取著之心。以是因缘系属于魔。生死不绝。若轮常转。不悟中道佛性正观般若。今若复作一途实说。则更增其依著之心。所以不定出没。动其生死根识令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说为益深矣。若学者定执经论一文以成一家之义者。皆是系属魔人耳。又众生非一国土一根性一善知识。是故诸佛种种说法也。问已知般若名。云何是般若体。答地论人说。有二种般若。一真修般若。即第八识。二缘修般若。即第七识。成论师言。缘真谛心忘怀绝相。以此解心为般若体。阿毗昙师云。缘四谛理无漏慧相是般若体。此三解即世盛行。具须破洗。至大品玄中广明。但即世多诵此经。今辄言其要句。冀参玄君子领其指外。问今以何为般若。答若行人了悟颠倒。豁然悟解假名般若。问此豁然悟解岂非心耶。答此解悟非心非离心。问云何非心非离心。答既言心悟解。岂离心耶。此悟心毕竟不起有心无心。岂即心耶。问若言心悟还是即心。若言悟此心不得心有无。便是离心。答犹言即离。还是不悟。如其得悟竟有何即离。问既不即离应不迷悟。答迷故言其即离。悟故了无即离。既不即离竟复何有迷悟耶。可取其意。勿著其言也。第四释波罗蜜。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外国风俗法凡作一事究竟名波罗蜜。今悟道之人虽复积功累劫。若不得般若为行不成。若悟般若万行周毕。故名波罗蜜般若问既有彼岸。云何为此岸及中流耶。答圣人直假名说彼岸。令其因此悟入。何必须作此岸彼岸中流耶。大经云。虽无此岸而有彼岸。即其事也。必须作者。大智论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智慧为彼岸。檀为中流。第五释经。经有三种。或文为经。或理为经。或文理合为经。地论师云。三十心前人文为经。三十心文理合为经。初地已去用理为经。今明文理因缘故为经。因文悟道故。以能表之文为经也
第七辨传译。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云。金刚般若本有八卷。今唯有格量功德一品。此事云何。答义不应尔。所以者何。此一卷经具有三人翻译。一者罗什法师弘始四年于逍遥园正翻一卷。若有八卷何不翻译之。二者流支三藏于此土重复翻译。经之与论合有三卷。而经长有信者一章。论解释始终。事义既毕。初则明经缘起归敬之义。末则表随喜赞叹功德。若有八卷何因缘故止解一品。三者真谛三藏于岭南重翻此经。文小意广不云有八卷。又且此经序正流通三分具足。何得止言一品。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又云。初说大品。小品出其中。后说光赞。道行出其中。此事云何。答是亦不然。道行由是小品之异名。大智论前列光赞放光道行。后复列云小品放光光赞。故知小品即道行之异称也。睿公小品序云。此经三十章。贯之以道。故称道行。当知道行由是小品
第八明应验。问诵持般若有何验益。答此经流行汉地二百余年。诵者得益不可称记。昔在山僧诵之。空中弹指异香满室。又开善法师诵得延寿七年。又朱仕衡行以大品投火。火为之灭而经不烧。广益无量。不可具述
第九释章段。此经文约理玄。释者鲜得其意。致使科段烟尘纷秽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明。今粗列众师以示其得失。原夫大圣属缘吐教意。令表筌悟实。其旨则不在文字。希得意之徒领其要归。其所寄也。自北土相承流支三藏具开经作十二分释。一者序分。二者护念付属分。三者住分。四者修行分。五者法身非有为分。六者信者分。七者格量分。八者显性分。九者利益分。十者断疑分。十一者不住道分。十二者流通分。夫大圣说法必有由致。故有序分。将说大法必为诸菩萨。已悟之徒则须加被。未悟之者付属已悟。故有第二护念付属。既护念付属令其住般若中。故有第三住分。虽得住立更进修诸行。故次有第四修行分也。以修无得之因故得无为之果。故次明法身非有为分。说此因果必有信受之人。故次须明信者分。信持则功德无边。故须明格量分。持说之人所以功德无边必由佛性。若不识于佛性则无此功德。故有显性分也。以依佛性所修功德利益无穷。故须明利益分也。上来一周说法。利根已悟。中下未了。更复生疑。故有第十断疑分。疑心既除则无所依住。故有第十一不住道分。此之大法非止益现在。亦利益未来。故有第十二流通分也。然分虽十二不出因果。统其始末凡有四周。护念付属至修行分此则明因。法身非有为分斯则辨果益。是一周明因果也。次从信者分至于格量此则为因感得显性之果。此则次周明因果也。既明佛性。依性之修行即因义。有因故得果。即利益分。谓三周明因果也。断疑为因。不住道为果。则四周明因果也。然此之解释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余钻仰累年载。意谓不然。今请问之。此十二分为出般若经文。为是婆薮论释。今所观经论悉无斯意。盖是人情自穿凿耳。浑沌之绞络良弊于此也。问作此分文有何过失而汝非之。答其妨甚多。不可具载。今略题数过以示其通塞也。一者作此分文则不识经之通别。所以者何。至如序分则通序一经。如护念付属等十分此是正说中之别段。云何取经之通文以例正说之别段斯则失之大矣。又且汝云从大千珍宝至舍恒沙身命名格量分。此则未识经始终故有斯谬耳。所以者何。此中格量凡举内外两施。外施则有三千之与恒沙。内施之中亦有二种。一者直舍恒沙身施。二者次举日三时舍恒沙身施。此方尽格量之极。汝何故但取前三种为格量分。而不取三时舍身为格量分。是以为失。又且论云从法身非有为分已来并是断疑。汝云何独取须菩提重问已去为断疑分。又且此经有两周之说。经论并作斯判。汝何故取前周之说以开多分。取后周之说合为一分。抑大为小患之甚也。又流通实是大章。还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间碎分章句。爰至异言语目于经论并秽。至文当具显之。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其易见裁为六章。六章者。一序分。二护念付属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断疑分。六流通分。此之分别盖是学之劣者。过还同前而患复更甚。所以者何。若言后同是断疑分。就断疑中不复更开。附前亦是同非断疑。不断疑中亦应不开。不断疑中有种种义。既开多分。断疑之中何因缘故取为分。若尔涂行乞食应是一分。若使涂行乞食既属序分而不开者。护念付属属正说亦应不开。又元前解之与后释都不识论文之大体。所以者何。论主直是释其难文略其易句。云何后人见论解释便取为科段。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从如是我闻至愿乐欲闻。是因缘门。谓具此因缘故得说般若。从佛告应如是降伏至见诸相非相。明般若体门。从白佛颇有众生下。明功德门。然此解释义亦不尽。流通复属何门。又复后周重说又属何门。有人言。开为三段。一者序说。二者正说。三者流通说。大圣说法必有由渐。故有序说。序说既竟正宗宜开。故有正说。非唯近益当时。亦乃远被来叶。故有流通说。今谓三说开经于理无妨。但开善之流不识三说起尽。故复为失。所以者何。至如序文取善吉之问为叹请序。如来之答始属正经。此事为谬。然一切经若问若答皆悉是正。云何以问为序以答为正。大涅盘经。时会献供为序。纯陀请受问难即以为正。此经涂行乞食以之为序。善吉发问即应是正。大品亦然。如来广现神变以之为序。告舍利弗即以为正。斯事易明不应滥也。又且三说无定。虽序说不妨有正。虽正说不妨有序。流通亦尔。何者。以序于正故名为序。以正于序故名为正。正说悟道既得是正。序说悟道亦得是正。今但约一往方言故开三不同耳。就此三中各开二段。序有二者。一通序。二者别序。正文有二。第一周广说。第二周略说。流通有二。一序佛说经究竟。二者明时众欢喜奉行。序中二段凡有四双。一者通。二者别。通以同为义。众经六事悉同故名通序。别以异为义。众经各异。或父母送书。或长者献盖。或天雨四华。或涂行乞食。故名别序。次双证信序发起序者。安此六事令人生信。故名证信序。涂行乞食发起正经名发起序。次双遗教序与现前序。明如来将入泥曰。阿难心没忧海不能自喻。阿泥楼驰云。汝是持佛法藏人。所应问者须及时问。于是阿难作于四问。最后问云。一切经初置何等语。佛言。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遗言令安此六事。故名遗教序。现说经时即有乞食等事名现前序。次双经前序经后序。说经竟后方有如是六事名经后序。说经之前有乞食之事名经前序。问曰。佛何因缘故一切经初令安六事。答曰。为证信故。大智论云。说时方人令人生信故。复次一切外道皆以吉法贯在经初。故百论云。诸师作经简初皆说吉。今欲简异外道故。故贯以六事。问曰。若安六事异外道者。外道亦言安此六事。何以简耶。答曰。明此是般若六事。故以证信简异外道。般若信者此是无依无得之信。故大品云。不信一切法名为信般若。一切法不生故名为般若生。不信一切法故名信般若也。

《密教通关》
  第五十一世灌顶传法阿闍黎密林述

  总叙

  今人对於佛教之总体,果能泯除宗派拘墟之见,而一探乎真言之教义者,莫不叹其雄大崇伟,无出其右,而统摄赅含,又无与比其肩也。彼诸部小乘勿论矣,即如横超界外之净土,其行法之简捷,可谓最宜於忍土,其化机之普润,可谓深契於末俗,然自秘密曼荼罗观之,但毗卢妙观察智所现之用而已。若依密法修之,仍属密教之一部。若以显教行之,则如今之念佛法门,持名唱号,乌能与真言并流而竞注耶!又若教外别传之禅宗……

  全文查看请点击
http://blog.sina.com.cn/u/4bab9525010006ek

  持松法师简介
http://blog.sina.com.cn/u/4bab9525010005z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b9525010005zz.html

持松法师 (2006-12-13 08:47:39)
分类:

  持松法师(公元1894-1972年),现代高僧。俗姓张,法名密林,因慕名玄奘,自号师奘沙门,因修密受灌顶,又号入入金刚。
  法师1894年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现荆门市)沙洋。曾祖以下为世代书香门第。17岁时感人生之无常,投铁牛寺出家,后往远安县观音洞居住。1913年往汉阳归元寺求戒。戒期后,往禅堂,一心参禅。
  1914年,适闻月霞法师在上海办华严大学,欣然投试,被录取,师事三载,对大小乘经论,各宗教义,深有所得。1917年随月霞法师赴归元寺及宜兴、磐山。七月随居常熟兴福寺。半年后,月霞法师示寂。次年二月,嗣月霞显珠禅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并继承常熟兴福寺住持职,法名密林。又为“华严座主”应慈法师之传人,故勤究华严大教,亦深得其真髓。任住持五年中,偿还积债,赎回寺产,两次传戒。设华严预科学校,授课之余,撰《摄大乘论义记》十卷,《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1921年,受太虚法师请于杭州净瓷寺讲《八识规矩颂》,再次传戒,度僧百人。次年春,先赴汉口九莲寺学校,讲《摄大乘论》,旋至武昌佛学院,讲授《观所缘缘论》、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后杖炀安庆迎江寺,讲《十二门论》。1922年冬,因阅《法轮宝忏》,深感瑜伽宗密义难解,且原在我国盛行于唐,久已不传,而今仍盛行与日本。遂立志挽回千载之绝学,毅然辞去兴福寺方丈之职东渡日本,礼高野山五十世阿闍黎金山穆韶,习古真言宗,得五十一世阿阇黎位,上师赐灌顶,号入入金刚。只因东都地震,加之川资告磬,遂归国。旋赴杭州菩提寺,结缘灌顶。1924年春,武汉佛教界,即两湖巡阅使萧珩珊(萧耀南)、李香庭、汤乡明、李开先、陈元白等迎请来鄂主持武昌洪山宝通寺。法师来此,讲经传法灌顶几无虚日,其《自述》说:“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是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1925年秋,法师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出席亚洲佛教大会。会后,至新泻县,从权田雷斧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阿阇梨位”。次年,赴京都比睿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规,卒业毕,再赴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再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习梵文文法,又得“高野山古义真言过中院流引方血脉――密林第六十四世阿阇梨位”,尽得铁塔正传血统一脉传授。时法师虚龄35岁,已集密教真言宗古义、新义及台密,兼融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于一身,得三个灌顶传法阿阇梨位,诚难得可贵,千余年来罕见者也。
  1927年,归国,应邀至各地讲经、授戒、灌顶传法,几无虚日。抗日期间,法师蛰居上海圣仙寺,杜门谢客,拒敌伙之所诱,如是数载,得时人称赞。
  1947年3月,上海静安寺恢复十方丛林选贤制,法师被推为首任住持,兼任静安寺佛学院院长。次年创办《学僧天地》月刊,担任名誉社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有人劝其去台湾,为其婉拒,继续住持静安寺。1953年,在静安寺设立真言宗道场,恢复在我国失传已久的唐代密宗。此后,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1957年又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柬埔寨参加释迦牟尼涅般2500年周年纪念庆典。1964年随中国宗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并多次出访尼泊尔、缅甸、日本、印尼、柬埔寨等国。1972年法师自感来日不长,墨书毛主席诗词、法华碑文、圣教序、兰亭集序等馈送诸友。11月16日,于入寝定中安然圆寂。
  法师示寂于上海,而塔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并设纪念堂于静安寺,世寿七十有九,戒腊五十。
  持松法师爱国爱教、爱人民、爱和平,功德无量,高山仰止,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他被选为人民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每次国庆节都应邀登上观礼台,参加检阅典礼,他和海内外许许多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英诚挚交往,以其学识广博,待人真诚,富有智慧,赢得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广大信众的称赞与敬重。
  法师之一生,显密圆通,业绩昭著,不仅精于各派教理,修持有素,躬身力行,法验异常,而且绝无门派之别、宗门之分,其品德之高,学识之渊博,著作等身,诚为一代宗师,无愧于现代高僧之赞誉,故为国内外所敬仰。无论禅宗、华严、东密、台密,均足以当上代祖师之法嗣而无愧,对天台、法相、华严各宗及三论、净土无不通晓,于唐密更是集各派流之大成,实为千余年来所罕见,惠果之后第一人,乃五代以来所末有也。
  他一生讲经、传法、授戒,尤其是传回千古绝学唐密后,更是应邀不断在全国各地举行灌顶法会,全国得其结缘灌顶者有数万名之多,其中优秀俗家弟子多名,杨毓华(超晔)居士得到良好法理熏陶,受传法灌顶,得全部传授,并培育指导多名优秀唐密行者,延续唐密法脉。2006年春,持松法师再传弟子释真圆(杨毓华弟子)于唐密根本道场日本高野山先后得唐密中院流五十四世传法阿阇梨位和传灯阿阇梨位。

  更多资料请见“持松法师”专题http://blog.sina.com.cn/u/4bab9525010006ek#sort_8
2008-08-28 04:17:58 
http://news.163.com/08/0828/04/4KDHDRTF00011229.html

来源: 东南快报(厦门) 网友评论 2851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前日下午,福建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

  东南快报8月28日报道 前日下午,福建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男子姓许,福清东瀚人。3年前许某一朋友结婚,曾让朋友黄某代包五百元礼金,后来自己渐渐忘了此事,心有不甘的黄某在朋友面前颇有怨言。

  当天下午,黄某手持木棍冲到许某家逼债,许某也持铁棍相持,但碍于面子始终不肯承认欠钱。最后黄某表示,如果许某敢对天发誓自己没欠钱,他就不要这个钱。许某一听果然当众发誓,称如果真欠黄某钱就遭天打雷劈,没想到不到一分钟后,许某果真被雷击倒。

  福清莲峰边防派出所接到报警,把该男子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证实,男子确实是被雷电击伤。医生告诉边防,所幸当时电量较小,没有对许某造成致命伤害。经过治疗,许某最终脱离生命危险。

(本文来源:东南快报 作者:江建斌)
名次 国家/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1 中国 51 21 28 100
2 美国 36 38 36 110
3 俄罗斯 23 21 28 72
4 英国 19 13 15 47
5 德国 16 10 15 41
6 澳大利亚 14 15 17 46
7 韩国 13 10 8 31
8 日本 9 6 10 25
9 意大利 8 10 10 28
10 法国 7 16 17 40
11 乌克兰 7 5 15 27
12 荷兰 7 5 4 16
13 牙买加 6 3 2 11
14 西班牙 5 10 3 18
15 肯尼亚 5 5 4 14
16 白俄罗斯 4 5 10 19
17 罗马尼亚 4 1 3 8
18 埃塞俄比亚 4 1 2 7
19 加拿大 3 9 6 18
20 波兰 3 6 1 10
蓮華部院诸尊
胎藏界曼荼羅─蓮華部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左方
持明院─ 勝三世金剛

  或云聖三世。在胎藏界持明院北端。密號曰最勝金剛。與降三世明王同體異名。然此院特列勝三世降三世兩尊,青色頭髮如馬王髻,三目,雙牙向上,左持三股杵,右持頭附三股杵之戟,坐於磐石,迦樓羅炎圍之。
持明院─ 降焰魔尊

  又曰焰漫德迦,又曰六面尊,六足尊,大威德王,也就是五大明王之一的大威德明王。

持明院─ 般若波羅蜜菩薩


  胎藏界持明院(又云五大院)五尊中之中尊。為天女之形,有六臂,其左一手持梵篋,於此納般若之真文,開其法味與其餘之四大明王(五尊中之四尊),故以般若為名。密號為智慧金剛,是頌讀般若心經以及大般若經時的本尊。

持明院─不動明王

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下方
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下方
遍知院诸尊示意图

胎藏界曼荼羅─遍知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上方
中臺八葉院─觀世音菩薩

 (菩薩)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梵音Avalokites/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中國民間有俗諺云:「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是佛教中和中國因緣最深的菩薩。

  本圖觀音為密教造型,因此身上瓔珞裝飾華麗,透過剝落的顏色可以看到,這尊觀音的雙手在定稿前曾經重新描過數次。

中臺八葉院─ 開敷華王如來

 (菩薩)胎藏界八葉中南方之尊,經云華開敷,疏云沙羅樹王開敷佛。金色放光明住於離垢三昧之相也。為平等性智之所成,司五德第二修行之德,長養大悲萬行,開敷萬德,故名華開敷。其密號曰平等金剛。以是為平等性智之所成故也。

  本圖畫開敷華王如來身著通肩大衣結伽跌坐於蓮台之上,右手似為與願印,左手則持衣角。本尊像立感表現的極為出色,衣摺的表現以及明暗均描繪得十分生動,帶有濃厚的西域色彩。
中臺八葉院─阿彌陀如來

   (佛名)Amita,譯曰無量。也就是民間常見的阿彌陀佛。根據大無量壽經所說,此尊原來生於印度王足,由於世自在王佛的教導而出家得道,改名為「法藏比丘」,在數劫之間修行又修行,終於立下四十八個誓願,為西方極樂淨土教主,為專門賜利賜益於一切眾生的,絕對大慈大悲之無量壽佛。

  圖中阿彌陀佛端坐於蓮台之上,身著紅色通肩大衣,面容安和慈祥。透過剝落的顏料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曼荼羅上最初是以墨線打稿,完稿後再將顏色塗上,阿彌陀佛的臉孔手足是用朱線勾勒,而衣裳線條則是以金泥畫出,整個畫面看來極為華麗。

中台八葉院─文殊師利菩薩

 (菩薩)Man~jus/ri^,文殊師利之略,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新稱曼殊室利。以大智慧聞名,與普賢菩薩常侍於釋迦牟尼左右。

  圖中文殊菩薩右手持經,左手持蓮花,不過由於畫面剝損顏重,持物幾乎看不清楚。菩薩臉微向右傾,雙目含笑,頭上結有五髻,因此又稱五髻文殊。

中台八葉院─大日如來

  (佛名)Vairocana,又作毘盧遮那,鞞嚧杜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佛真身之尊稱也。解此者諸家不一。準天台以毘盧舍那與盧舍那及釋迦,如其次第配於法報應三身。毘盧舍那,譯曰遍一切處。盧舍那,翻曰淨滿。

  大日如來為兩界曼荼羅的重心,也是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心點,因此細部圖就以大日如來為開始,逐漸向外選擇一些尊像介紹。本圖大日如來位居苔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的中央,大日如來面如滿月,結伽跌坐於蓮台之上。我個人喜歡〈傳真言院兩界曼荼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在這兩幅作品之中,每位尊像都是面如滿月,看起來就像是天真無邪的孩童般,像這樣帶有孩童面孔的佛像在中國美術史中自北齊之後就開始出現,而在唐代達到頂點,宋代之後的宗教造像就失去了這種天真的童趣,變的成熟世故。

  著名的天龍山石刻造像,就是這類帶著童顏的唐代佛像的巔峰之作,只可惜在二十世紀初之後迭遭破壞,至今幾無完整單尊造像。而在佛像繪畫之中,就以〈兩界曼荼羅〉中諸尊像的面孔最富有兒童那中天真無邪的童趣,那是一個極為興盛,無論在文化上和藝術上都對自己極有信心的時代下的產物。只可惜這樣美好的藝術品竟只如曇花一現,在滅佛運動之後密教逐漸衰微,這樣美好的童顏就消失在中國美術之中了。

  其實,在當時西域的畫像之中,已經可以見到類似這件尊像的大日如來壁畫,現在還有一件留存在印度的博物館內,若把這兩件作品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在姿態以及人物的陰影和立體的表現上,當時的中國顯然是承襲自西域的畫風,但是在表現上更為生動,在佛像的神性中也凸顯出童趣,這樣崇高的成就讓後世難以企及。中國再也沒能刻出天龍山那樣的佛像,日本在平安時代之後也沒有再畫出這樣有著天真無邪表情的佛像了。

1
曼陀罗是梵语,意为“轮集”。它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所供奉的佛像图,其形式或方或圆,在其中央画一佛或一菩萨像以为本尊。本尊的上下右左四方以及四隅各画一菩萨像,形成一俯视的莲花,其中央莲台上是本尊,周围八个莲瓣上各有一像,总成为中院。在此外周围又有一层或二层画诸菩萨或护法诸天神,成为外院。

关于八叶:

密宗把画有各种佛 、菩萨、金刚的图象称为曼荼罗,在曼荼罗的中心是一朵八叶莲花,花蕊上是密宗法身佛大日如来,周围的八个莲花瓣上画着四佛四菩萨,以表示大日如来的四智四行。四佛是东方宝幢佛、南方开敷花王佛、西方无量寿佛和北方天鼓雷音佛,四菩萨是普贤、文殊、弥勒和观音。稍微扯远 一点,13这个数字在西方人来看是不吉利的,但在佛教里却有辟邪和吉祥的意思,比如佛塔最高为十三层,曼荼罗共分十三院。
这是金刚界曼荼罗的图:
这是胎藏界曼荼罗的图:


解释:五方佛的显现,何以先现寂静相,后现忿怒相? 这是由于“支分生曼茶罗”的部位不同,现象也就各别。寂静相诸佛是由心显现的,心在“现图曼茶罗”中,属于中台八叶院,与一切众生八叶肉团心相符,于此建立曼茶罗,叫做“胎藏界”。佛以大悲慈护,爱育众生,犹如母胎内含藏子体,所以叫做胎藏。以众生本具胎藏的理,开示一切众生,就由佛的大悲胎藏流出他化的法门。所显寂静相为胎藏界的佛,莲花,金刚三部曼茶罗中的佛部。因为果上理智具足,觉道圆满,因而现出诸相,都是寂静的定相。假使亡者业力牵缠,不能证入,那末忿怒诸相,便继之而现。忿怒相属于胎藏界三部曼茶罗中的金刚部。金刚部为智,所以从脑部出现。金刚部是如来的慧的力用,能摧破惑业苦三障,因而面貌狞恶,声音巨大,威势可怕,便与寂静的定相完全不同了。

密教两部大法,一说胎藏界,即讲色法,说明物质世界的本体与现象的;二曰金刚界,系讲心法,说明精神世界的本体与现象的。

胎藏界曼荼罗(是根据胎藏界根本经典《大日经》而建立的)——本有平等——理界——前五大——色法——莲华——因——东

金刚界曼荼罗(是根据金刚界根本经典《金刚顶经》而建立的)——修生差别——智界——识大——心法——月轮——果——西

金刚界五佛,即毗卢遮那、阿□、宝生、阿弥陀及不空成就。

胎藏界五佛,指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

中台八葉院─文殊師利菩薩

 (菩薩)Man~jus/ri^,文殊師利之略,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新稱曼殊室利。以大智慧聞名,與普賢菩薩常侍於釋迦牟尼左右。

  圖中文殊菩薩右手持經,左手持蓮花,不過由於畫面剝損顏重,持物幾乎看不清楚。菩薩臉微向右傾,雙目含笑,頭上結有五髻,因此又稱五髻文殊。

中臺八葉院─阿彌陀如來

   (佛名)Amita,譯曰無量。也就是民間常見的阿彌陀佛。根據大無量壽經所說,此尊原來生於印度王足,由於世自在王佛的教導而出家得道,改名為「法藏比丘」,在數劫之間修行又修行,終於立下四十八個誓願,為西方極樂淨土教主,為專門賜利賜益於一切眾生的,絕對大慈大悲之無量壽佛。

  圖中阿彌陀佛端坐於蓮台之上,身著紅色通肩大衣,面容安和慈祥。透過剝落的顏料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曼荼羅上最初是以墨線打稿,完稿後再將顏色塗上,阿彌陀佛的臉孔手足是用朱線勾勒,而衣裳線條則是以金泥畫出,整個畫面看來極為華麗。


中臺八葉院─ 開敷華王如來

 (菩薩)胎藏界八葉中南方之尊,經云華開敷,疏云沙羅樹王開敷佛。金色放光明住於離垢三昧之相也。為平等性智之所成,司五德第二修行之德,長養大悲萬行,開敷萬德,故名華開敷。其密號曰平等金剛。以是為平等性智之所成故也。

  本圖畫開敷華王如來身著通肩大衣結伽跌坐於蓮台之上,右手似為與願印,左手則持衣角。本尊像立感表現的極為出色,衣摺的表現以及明暗均描繪得十分生動,帶有濃厚的西域色彩。


中臺八葉院─觀世音菩薩

 (菩薩)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梵音Avalokites/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中國民間有俗諺云:「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是佛教中和中國因緣最深的菩薩。

  本圖觀音為密教造型,因此身上瓔珞裝飾華麗,透過剝落的顏色可以看到,這尊觀音的雙手在定稿前曾經重新描過數次。


胎藏界曼荼羅─遍知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上方

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下方

持明院─不動明王

持明院─ 般若波羅蜜菩薩


  胎藏界持明院(又云五大院)五尊中之中尊。為天女之形,有六臂,其左一手持梵篋,於此納般若之真文,開其法味與其餘之四大明王(五尊中之四尊),故以般若為名。密號為智慧金剛,是頌讀般若心經以及大般若經時的本尊。


持明院─ 降焰魔尊

  又曰焰漫德迦,又曰六面尊,六足尊,大威德王,也就是五大明王之一的大威德明王。

持明院─ 勝三世金剛

  或云聖三世。在胎藏界持明院北端。密號曰最勝金剛。與降三世明王同體異名。然此院特列勝三世降三世兩尊,青色頭髮如馬王髻,三目,雙牙向上,左持三股杵,右持頭附三股杵之戟,坐於磐石,迦樓羅炎圍之。

胎藏界曼荼羅─蓮華部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左方

蓮華部院─聖觀音

  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本尊為六觀音的總體,在敦煌曾經發現印有聖觀音的版畫,造型和本圖相同。
蓮華部院─大吉祥大明菩薩


華部院─ 耶輸多羅菩薩

  又作耶輸陀羅,耶戍達羅。也就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夫人,羅睺羅的母親。後隨摩訶波闍婆提出家,於法華得授記。成為密教胎藏界蓮華部院之一尊。

蓮華部院─ 如意輪菩薩

  又稱如意輪觀音,為六觀音之一。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以表滿眾生祈願,持輪寶,表轉法輪,故名如意輪。密號名持寶金剛。在敦煌的壁畫還留存不少如意輪觀音的畫像,著名的張勝溫《梵像圖》中也繪有如意輪觀音。

蓮華部院─馬頭觀音

  馬頭觀音為六觀音之一,又稱馬頭明王、馬頭大士,是佛教中重要的護法神。對於內心貪瞋癡特別重的人,觀音就現此憤怒相來威嚇降服。

蓮華部院─ 寂留明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
位於中台八葉院右方

金剛部院─忿怒月黶菩薩

金剛部院─離戲論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
位於遍智院上方

  圖正中央是釋迦牟尼說法圖,雖然殘損嚴重,不過仍然看得出佛陀身穿紅色袈裟,偏袒右肩,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


釋迦院-阿難與迦旃延

  阿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在身份上算是佛陀的堂弟,後來追隨釋迦牟尼出家,傳說中阿難面額俊美,記憶力特強,佛滅後佛陀說過的法皆由阿難背頌出來,寫成經典,因而許多佛經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號稱多聞第一。在胎藏界曼荼羅中阿難何掌恭敬端坐蓮葉上,雖然畫幅不大,不過仍然可以看出畫家想要努力表現出阿難俊秀的面貌。

  迦旃延,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號稱論議第一,圖中迦旃延笑容可掬,雖然是議論第一,不過畫家筆下的迦旃延看了讓人覺得如沐春風般。

  這兩位佛弟子像,是整個胎藏界曼荼羅中我最喜愛的形象之一。

釋迦院 ─ 智拘絺羅菩薩、供養雲海

胎藏界曼荼羅 ─ 虛空藏院
位於持明院下方

虛空藏院 ─ 一百八臂金剛藏王

虛空藏院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 ─ 蘇悉地院
位於虛空藏院下方

蘇悉地院 ─ 十一面觀音

  六觀音之一,顧名思義就是有十一個面的觀音。十一面觀音很可能是佛教美術中最早出現的變化形觀音,在印度的Maharastra省的Kanheri曾經發現有西元五世紀時的十一面觀音石刻像。在敦煌壁畫中也有許多十一面觀音的畫像,是密教觀音中造型最為人所熟知之一。

胎藏界曼荼羅 ─ 文殊院

位於釋迦院上方

文殊院 ─ 五髻文殊、月光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 ─ 外金剛部院

  外金剛部院,也就是胎藏界曼荼羅最外面一層,所描繪的人物眾多,包括了守護神、十二宮、龍王以及地獄鬼眾等,雖然人物細小,但是仍然畫得十分出色。

  全圖以及示意圖,因為實在有點繁雜所以一時還沒完成,(完成的話,可能是網路上第一個將傳真言院曼荼羅全部標上名字的:lool:),所以這邊先空著,等到完成再貼上,現在先把細部圖奉上。

外金剛部院 ─ 北門及烏波難陀龍王、烏波難陀龍王

外金剛部院 ─ 水天眷屬、水天妃、水天、毘留波叉

外金剛部院 ─ 羅睺、雙魚宮、賢瓶宮、摩竭宮

外金剛部院 ─ 十二宮與流星、慧星、霹靂星

外金剛部院 ─ 蝎宮、弓宮、秤宮、月曜、土曜、女天

外金剛部院 ─ 戰鬼、明星、獅子宮、螃蟹宮、雙女宮

外金剛院 ─ 成就仙眾與摩尼阿修羅王

外金剛部院 ─ 明王女、歌天、樂天、摩呼洛伽

外金剛部院 ─ 非想天、無所有處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天

外金剛部院 ─ 迦樓羅王

外金剛部院 ─ 毘那夜迦

外金剛部院 ─ 鬼眾與荼吉尼眾

外金剛部院 ─ 鳩槃荼和羅剎童女

外金剛部院 ─ 辯才天

  



中台八葉院
胎藏界曼荼羅十二院示意圖
中台八葉院─大日如來

  (佛名)Vairocana,又作毘盧遮那,鞞嚧杜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佛真身之尊稱也。解此者諸家不一。準天台以毘盧舍那與盧舍那及釋迦,如其次第配於法報應三身。毘盧舍那,譯曰遍一切處。盧舍那,翻曰淨滿。

  大日如來為兩界曼荼羅的重心,也是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心點,因此細部圖就以大日如來為開始,逐漸向外選擇一些尊像介紹。本圖大日如來位居苔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的中央,大日如來面如滿月,結伽跌坐於蓮台之上。我個人喜歡〈傳真言院兩界曼荼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在這兩幅作品之中,每位尊像都是面如滿月,看起來就像是天真無邪的孩童般,像這樣帶有孩童面孔的佛像在中國美術史中自北齊之後就開始出現,而在唐代達到頂點,宋代之後的宗教造像就失去了這種天真的童趣,變的成熟世故。

  著名的天龍山石刻造像,就是這類帶著童顏的唐代佛像的巔峰之作,只可惜在二十世紀初之後迭遭破壞,至今幾無完整單尊造像。而在佛像繪畫之中,就以〈兩界曼荼羅〉中諸尊像的面孔最富有兒童那中天真無邪的童趣,那是一個極為興盛,無論在文化上和藝術上都對自己極有信心的時代下的產物。只可惜這樣美好的藝術品竟只如曇花一現,在滅佛運動之後密教逐漸衰微,這樣美好的童顏就消失在中國美術之中了。

  其實,在當時西域的畫像之中,已經可以見到類似這件尊像的大日如來壁畫,現在還有一件留存在印度的博物館內,若把這兩件作品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在姿態以及人物的陰影和立體的表現上,當時的中國顯然是承襲自西域的畫風,但是在表現上更為生動,在佛像的神性中也凸顯出童趣,這樣崇高的成就讓後世難以企及。中國再也沒能刻出天龍山那樣的佛像,日本在平安時代之後也沒有再畫出這樣有著天真無邪表情的佛像了。



本贴转自纵横网,表示感谢,网址见贴图上标示。

两界曼荼罗─胎藏界(传真言院曼荼罗) 日本京都教王護國寺藏 
絹本設色 九世紀後半
183X154公分
日本‧京都教王護國寺藏
日本‧奈良時代

兩界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是根據中國唐代密教的兩大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的內容將之圖像化,兩者均是以大日如來為圖像的中心。由於密法的體系是以大日如來為整個宇宙的神格化主宰,認為一切宇宙萬象皆始於大日如來而展開,反之,一切森羅萬象也全歸於大日如來而一懂。此中究竟,正如母之胎內孕育胎兒或種子,將一切萬象胎藏於大日如來之內,而成立「胎藏界」。再者,將一切萬象比擬於大日如來的今剛杵,以開示堅固的智慧,因而建立「金剛界」。胎藏界是形而上學的,是「理」與「因」的象徵,帶有女姓的特質。金剛界是認識論的,是「智」與「果」的象徵,有著男性的特徵。胎藏界和金剛界兩大曼荼羅如此陰陽相對,構成了求心性和多元性的世界,也因此成為唐密修法與觀想的對象。

  依照《大日經》,胎藏界曼荼羅的正式名稱為〈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正如同得到生命的胎兒在母親體內迅速的成長般,宿藏於心中的大悲種子,不時的萌發出潛藏在內心清淨深處的菩提心,使其導之於達到頓悟境界的 幅人間靈性展開圖。胎藏界曼荼羅,以中央的大日如來為中心,一共可分為十二個單位,由中間往四周展開。

  兩界曼荼羅自惠果傳予日本到大唐的留學僧空海之後,由於密教重視儀軌,在後來的滅佛運動中受到重大打擊,圖像經典亡軼,唐密因此在中國本土漸漸衰亡。反而東傳到日本的唐密,其圖像儀軌均完整的傳承到現在。當年空海在回日本之前,曾經由畫家李真等為他繪製真言五祖像以及兩界曼荼羅等讓空海帶回日本,但是當年空海帶回日本的兩界曼荼羅原件已經沒有保存下來。現存最古老的兩界曼荼羅是現在收藏在京都神護寺的版本,被稱為〈高雄曼荼羅〉,〈高雄曼荼羅〉系以金泥將兩界諸尊工細的描繪在赤紫色的綾布上,大約是在空海還活著的九世紀上半繪製的,但是破損嚴重。這裏所要介紹的是繪於九世紀下半的傳真言院本兩界曼荼羅。

  傳真言院本兩界曼荼羅,目前收藏在日本京都教王護國寺內,據說是空海於當時皇宮內的真言院所製作,因此被稱為〈傳真言院曼荼羅〉。和〈高雄曼荼羅〉以描金手法不同,〈傳真言院曼荼羅〉色彩斑斕,當時畫家先將絹布迓光,以胡粉打底,再用墨線在布上工細的描繪諸尊形象,接著再將顏色層層染上,特別是肌膚的明暗烘托得極為出色,立體效果強烈,帶有濃厚的西域色彩。最後當設色完成後,再將整個的形體勾勒一次,衣物用墨線勾勒,而面部肢體則是用朱色勾勒,這樣的畫法在現在許多敦煌以及新疆的佛教繪畫上都可以見到。

  目前在中國境內,兩界曼荼羅蹤跡已經渺不可尋,法門寺出土的文物中還保留一些,但是終究不是完整的圖像。〈傳真言院曼荼羅〉雖然是繪製於日本的奈良時代,但是在繪製的技巧以及設色上無不忠實於唐風,和傳唐人〈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相比,更顯示出其畫風傳承,可归於唐代繪畫之中。



 

诸种版本《内经图 》总揽
【贴图】诸种版本《内经图 》总揽
诸种版本《内经图 》总揽
经纬《内经图》释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

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

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四、《内经图》主要术语简介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金丹大成集》:“脑后曰玉枕关”。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

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李经纬: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内经图》创制时间考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 语见白云观藏图 )。

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

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 - - 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 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

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并非怪事。倒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之后,“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已是乾隆一朝的公开歧视,紫禁城从此给道教摆上了“闭门羹”,在其后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飘摇风雨中,日渐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献图之路矣。

据此,我们说,彩绘《内经图》当是清初作品,如果就道教谜辞结合《内经图》画风,进行一番考据,就更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了:大约在春秋之际,我国典籍中出现了一种叫“廋辞”或“隐”的文学游戏,这在《国语》、《吕氏春秋》、《韩非子》上,都有记载。《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大约在汉魏时,吴中的“高门弟子”魏伯阳,将其姓名隐入了“委时去害……”的廋辞中,且他的“词韵皆古,奥雅难通”的《周易参同契》,经五代的彭晓推崇发挥之后,道教奉之为“丹经王”,从此,道教内丹学派的含蓄、曲隐的风格,因之树立了。

两宋的道教,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于理法上,也正处于一个在三教同炉中“烧炼”的重要时期,而道教典籍的玄远、隐晦的表述方法,则始终没有脱离文化习俗的轨道,此际问世的“南宗祖书”《悟真篇》之被后世王阳明斥为“误真篇”,多少总会与它的语言暧昧有些牵涉吧。

在明代受谜戏风格影响而出现的《性命圭旨》一书,可谓是文化习俗的大趋势的枝端,结出的道教之果。而清初的《内经图》,在创意风格上,直接承嗣了《性命圭旨》的画风,不同之处是图示更加艺术化和形象化了。如果不是那首“牛”的提示,读者很难发现《内经图》所绘的原来是一个“体”!

举个例子:在《性命圭旨》的《反照图》上标注的“昆仑顶”、“祝融峰”等丹家所谓的“上丹田”部位,《内经图》直以峰峦之状描绘,使整个“人形”完全隐入了“山水”之中。道教谜辞与图画的结合,更形象地讲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经旨,为后修炼者提供了方便之径。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此图以图画的形式,暗示了内丹修炼的内容:丹道周天的路径、修炼方法等,将道家丹道修炼的千古秘诀隐喻其中,各个关窍路径都以人物和动物的形式做了隐喻,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伟大结晶,实属罕世之瑰宝。

金兰观修真讲义 — 内经图祥释

有些时候用万语千言来描述,不如以图像来表达。盖以图像来显示情况,能使人一目了然、按图索骥;若图文并茂,更能令人会意。

"内经图"描绘在人身之内,内炼 "精气神" 的途径;以不同的人物进行各式的动作,喻示人身不同部位的奥秘以内炼精气神而言,及其相互之作用;以流水代表人身 "精气" 运化之渠道,以 "城门、桥梁、重楼"代表精气之关窍;内经图更以精妙诗句,吟咏出修真的重点。修者可以按图中的提示,以自身实践验证,来参悟修真的理法。

吕纯阳师尊临坛,亦以内经图中的诗句来演道说法,更彰显此图的宝贵。

铁牛耕地种金钱

古今耕田种稻,必先松土地,以便播种插秧,每多借助耕牛之力,拖动锄来翻地松土;图中以铁牛耕地,来比喻修炼下丹田。

或问:耕田用畜牛足矣,何需"铁牛"?答曰:铁牛不怕鞭,难以驱动。

下丹田的作用是使精气神三合,生丹田炉火;请看持鞭农夫的脚跟之下,有一铁炉,炉中火正盛炽。要掌握丹田炉火之火候,非痛下两三年之苦功,难以炼出真功夫-首先,起火之时要得心应手;其次,调控炉火之大小能如意,其难度与农夫驱役铁牛相若。

精气神三合的过程中,除了产生热力 丹田炉火之外,就是精气神还原成为 "真元一气",三清 精气神本来就是由"一气" 所化,所谓「一气化三清」,逆之则为「三清成一气」,真元一气是先天之物,其产生的位置就是在图中的"正丹田"。正丹田之内,先天八卦设位;图中的四个太极 阴阳,代表先天之真元乃溶合四个阴阳而成,发出辉华。真元一气俗称铅,性属先天之金,因炼丹田而出,故云:「铁牛耕地种金钱」。

阴阳玄踏车

古时没有电力抽水泵,若要抽水灌溉稻田,则须用人力脚踏水车。玄者,北水也;图中最底层的人物,若然细看,可以发现是一对少年男女,代表着阴阳,扶着横杆,一起脚踏着水车车水,故名"阴阳玄踏车"是也。此玄踏车似是由脚力所转动,其动力之来源,实源自丹田之热力;这原理在图中未能连贯,修者自知之。

神州大地,历来南水北调,将南方有余之天泽江河水,调济北方苦寒之地;修真却要北水南调,由下元精府在北,抽往神府居南,所谓「坎水逆流」。图中最底处所画,似是江水滔滔,实非人体普通水份,乃肾中之精,人身之至宝,逆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可修仙。

阴阳玄踏车附有诗句云:复复连连步步周 指出玄踏车的运作是连环不断,周而复始的,机关拨转水东流 常人顺凡境,只知向外耗损;内修者逆炼,炼精化气,并以阳气开关展窍,发动机关,将坎水拨转,流向髓路,逆闯三关,万丈深潭应见底欲海波波,爱河滚滚,皆水浊而不清,唯修者应蓄精炼气,遣除凡欲,虽有如万丈深潭之水,但仍清澈见底,甘泉涌起南山头南山头即灵山之峰,灵性之居所;北方坎水,

抽上灵山,如甘泉之涌起。坎水逆流之流向,即人身脊髓之路,号曰曹溪,又名黄河,中有三关九窍;三关者即尾闾关、夹脊关与玉枕关。

天地有四时,月有弦望晦朔,日有昼夜,此乃天地日月阴阳升降之循环,一次的循环是为一 "周天"。人身也有阳升阴降的周天,由 "阴跷" 起,沿髓路直至 "坭丸"是为阳升的路径,师尊时常提及此路径中有三关九窍。三关是分别在上中下的三个关卡,故令很多人误会 "九窍"是九个不同的窍穴,原来 "九" 字只是形容词,九在数中有最高总持之义。九窍分 "下九窍" 和"上九窍";下九窍即 "尾闾关",奇经八之 "阳蹻" 在焉 (今后论修真图时再细讨三关)。上九窍即"督",与医家所描述之督 起于胞中,止于龈交 有所不同,请看图中髓路最上一关,玉真上关即玉枕关,左旁有一空白圆圈,并有 "升法之源" 四字在侧,此窍即 道祖所指的"玄牝之门"。《道德经》第六章有云:『玄牝 音频,低上声 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万物之根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太上道祖《内修篇》第十六:玄牝之门章:『玄牝之门,为先天之分界线。人之入世,难与先天恒接者,因有此门之隔,故不能通。生死之道,亦为此门所握。举凡内修者,若不能透过斯门,则终日枯守黄庭,无法上达,周天不转,难了大还大还丹,故世称此门为督脉也。顾名思义,自可见之 (督有监管、率领之义,统率所有关窍),此门位于下三庭面相学将面相分上中下三停 间,握人之主脉,常静不动。若以禅功 摄心炼气行之,因气之回环,必经此门之户。气弱则旋转,气足则突兀。

此关之难越,有如窍关之难过者。若气冲动时,此门必动,动时,人身之感觉,为之特异,愈动愈异。气若稍平,动亦稍辄音接,此作系住,欲其透过,必凭不断之元气 静心凝神定性而破之』。又曰:『能越斯门,黄庭之位,必然大开,九转庭穴,窍关不闭』,可见此窍作用之重大。

在此一提,内修者应循序渐晋,脚踏实地,从下而上,由下丹田而修起,打好根基,不可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所以内经图亦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为起始。内修者更应三省自身,道善二途 勇为,积功立德,将功补过,消弭业障 人人皆有,大小有别,内修自然遂顺,通关展窍,所谓「内外咸通」是也。

若然一志不怠,真诚感动上天,得仙真佛圣之助,何愁道之不成哉?刻石儿童把贯串"调心"是内修必经之路,盖心为人身之主使,统领精气神;心之所向,精气神即随之。譬如心中想着某事物,人身之精即感受其事物,产生精结,犹如摄影时,摄影胶卷菲林 中之感光粒子,因感光而着于物相,记留于底片之中。精有感则神必应之,譬如在阅读文章之时,眼睛虽看着 精感文字,心中却在了解及思索 神应 文意。精感与神应皆用气能量,而受役于心。所以内修精气神务必修心;可惜人心不羁,机巧难驭,如孩童之滋事好动、言行无忌,是故内经图以"儿童" 比喻人心。

古时为了纪录重要事情,多以刻石为记,易于注目及保存,古文化遗迹之中,多有石刻;故又以刻石来比喻人心之"记忆" 或 "前识"。图中刻石儿童所站者,即 "绛宫" 约在两乳联机之中 是也,绛宫 即心宫为气机之枢纽,亦为养丹之地,修真有以绛宫为中丹田。 上清道尊与北斗星君临坛,所默授之丹法,乃丹结绛宫之法丹法万千。

吕纯阳师尊有云:『男女金丹地不同,阴阳一理实相通』辛巳年七月廿二日乩文,与绛宫也有关连:男子养丹,初在下丹田,无何不妥;但女子因生理不同,养丹之地,须上移至绛宫,以避月事之损。

修真对修心之要求如何呢?是否应制心于不动?或是心无所想,空空如也?图中之刻石儿童,正在把石子贯串成"北斗七星" 之排列,暗喻将 "人心" 串合 "天心"。北斗真经有云:『 世间一切帝王宰辅,贵贱众生,四象五行,含灵蠢动,莫不皆由北斗七元之所主宰』。盖天中之北斗,无情无思,主张年命,统领乾坤:斗柄所指,天心所向,万物所依,冬至正子时指正北,夏至正子时指正南。人身亦有南北焉,若以一次炼功比一周天,人心如北斗,心中所发皆合天,则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矣!
诸种版本《内经图 》总揽

诸种版本《内经图 》总揽
4、武当山藏版:
"修真图" 是道教著名的丹道修炼图,与 "内经图" 齐名,也是隐喻着道家顶级修炼功夫:丹道修炼的诀窍,其出处及历史已不可考,张果老祖师曾云:『修真图中有妙诀』。 

"修真图" 为好道者所钟爱:收藏之、究研之、张挂之。可惜古时没有复印机,每每以手抄流传,时日一久,错漏层出,而且版本众多,令学者无所适从。坊间流传最广者,为 "北京白云观" 之藏版,当我细阅之时,惊觉内文错漏竟达数十处之多!图形含糊不达意者、后人肆意更改者、字行衔接出错者,总数亦有十数处之多。道门瑰宝岂可如斯陋绌?遂有寻根究源、修正重刊之愿。

尤幸得天之助,图内文句源出之处,几乎全部可从《道藏》寻出,又觅得广州三元宫存有清.嘉庆年间所立之修真碑,以资参考;更得师兄之义助,以计算机从新绘画,并输入文字,其间披星戴月,百次修正;另文句加上标点,刚赶及在癸未年《金兰特刊》中刊出,望能助修真者之万一。"修真图" 刊出之后,又有金兰兄弟姊妹力邀讲解,是故不嫌道力不足,藉此之时,尽吐肺腑之言。

修真图的用处

不熟地形须用地图,航海要用航海图;修真内修性命,不一定用图,但也有其独特的用处:正如 果老祖师所言,仙真写下修真之妙诀,用以引渡后来之修者。

修真图的主架,乃一身有关修真的透视图,图的右上角有整体之简述,人身关窍穴位数百,修真图显示了重要关窍的名称与不同的别称此可澄清流误,及其在人体相对的位置,时有「一矢中的」之效果。譬如 道祖之十四字真言:『玉炉烧炼延年,正道行修益寿丹』,当中所指之 "玉炉" ,究竟在那里?欲明所指,只须图中寻。

关窍

修真须理法并重,修真图有如一个精密系统之操作全图,剖析各部之运作,对于研习丹理,有极大的帮助。修真图描述了三丹田及重要关窍的特性、作用、所通连之窍穴,及如何「开关展窍」,譬如 "三关" 之作用及其冲通之法;其细节容后探讨。

五脏

修真图之两侧,尽是五脏连胆特性之专文。五脏盛衰关乎身命,而身命关乎心性。修真以命炼性,炼精合神,借假修真;文中引用《黄庭经》讲述各脏腑与修真之关系。譬如描述肺之专文:『...是以诸属肺,肺为呼吸之根。黄庭经云: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

应时

一年有春夏秋冬,一月有弦望晦朔,一日有子午晨昏,天地有阴阳之循环;人身有道人身为天地之缩影,乃小天地也,灵窍应时。修真图中以初一至三十的月相,及其特定的位置,来表示阴阳进退的情况,及其相应于人身的部位。譬如:十五在坭丸,廿四在脐,初三在尾闾...

易道

丹道内修精气神,但精在体内隐渺难睹,难以言诠,是故《龙虎经》、《周易参同契》,始以易道来比喻丹道,盖日月为易,象莫大于日月,人人可见,其理易明。修真图以易卦及其位置,来演易修真之秘;其中心部份,更是以易卦,附加文字及图象,来演示修真之法。譬如:取坎填离、乾坤相交、五行攒簇等……

内经图比较专注在修真的法程上,但修真图则多着重于上述的四个领域。要破解修真图,则须在关窍、五脏、应时、易道这四方面,及其互相之关系下手。

关窍─第一关─心

修真图以 "绛 音降 宫" 为 "心" 之宫,绛宫在鸠 音沟 尾骨 即胸骨剑状突起之处 之下,其文曰:『绛宫中穴实我 心 也,一名离卦,一名午时,又号南宫,受炼神室之所 魂魄交会之处,又名:诧女,一名真阴,又名碧眼胡儿,在方为南,上所有掩骨覆之,医家名为鸠尾,退此心不守此穴为后天思虑之神 即识心也,又云龙从火里出是也心,五行属火,心静返神,神凝性见,魂由心炼,故云龙从火里出。』。

心为身之主使,心念一动,精气神随即受役而动,若在修真时妄生杂念而心动神移,则三宝亦随而外驰,一泻无踪矣;气不能培,性亦难养 所谓修心养性,此为背道。是故天心坦坦荡荡 无物不容,道心清清静静,佛心空空明明,唯人之心机巧不停,贪务多欲,吕纯阳师尊有训文曰:『时时拴意马,刻刻锁心猿』,是其故也。败道由妄心,成道也由心。

 道祖有云:『道由心学,道由性发』,譬如守养内气在丹田,两手心抱丹、神火下照、聚气丹田等等守养之理法,乃由师传,心学心悟,但守养之道,终由灵性发挥,无须念念相续而成。若心性合发,由性发心,由心配性,心性相辉,共臻善境,达致修心养性之要旨。

修真图中绛宫之上,画有南方七宿组成斗形:井鬼柳星张翼轸音诊,斗柄所指,即灵性所向也;绛宫之中,画有 "绛女",两手按心,因其心至为不定之故,以代表人心。心在八卦属离,绛女之下,画有离卦,离卦两旁有 "心不动自固" 六字,乃养气之要旨。心宜静而性宜定,心性合道而常明,心性合一,精气无有不从;心既空,神既定,精足气足,关窍自然展吐。

离坎相交,取坎填离

绛宫下八寸四分,即人身肚脐的位置,旁有文曰:『脐为生门,太乙神君居之,主人性命,司一身一万二千精也。』。又曰:『脐门号曰生门,有七窍通于外肾,乃精神漏泄之窍,名曰偃 音演月炉,即任脉,下有九窍,即地狱酆都是也,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曰玉池 黄庭经以口为玉池,又曰下丹田,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

修真图中 "任脉" 之上,画有 "婴儿",婴儿两手上扬,因其阳至为隐藏之故,以代表人之肾精。肾精在卦属坎,婴儿之上画有坎卦,坎卦两旁有 "身不动精自固" 六字,乃固精之要旨。修真之道在于离坎相交,取坎中之阳,以填补离中之阴、心中之实。 李道明师尊曰:『兹欲寻真,八卦坎离,坎中真阳,由下而上,离中真阴,由上而下,上下颠倒,取坎填离…….』 。

李道明师尊又曰:『大道本来在坎离,即阴留阳悟玄机,玄机本来无定位,只在后天返先天。』注:当年我之元神投胎夺舍,乾坤交 而化坎离 ,坎离乃我之身心,故大道之本亦在身心耳。修真在于即阴留阳,而以心性领悟玄机;即者在也,在阴、在静、在定而留阳则阳住。

此玄机本来是没有定位的,譬如离为火府、为目、为心、为绛宫;坎为水府、为肾、为肾精、为丹田,妙于取坎中之阳,以补离中之阴。但其目的只在乎性命在后天的状态而能返回先天的状态 。 坎离既然无定位,取坎填离便要提纲挈领,于夜半子时,两手手心按脐,以至柔安静之心,用神火下照脐内一阳潜动之处,生真一之

婴儿

道门对 "婴儿" 有进一步之解释,为初修未壮之元神, 师尊有云:『……三家相见产婴儿,婴儿是一含真,十月胎圆入圣基。』

三家相见亦即所炼之「三元一体」,所谓三家者亦即三元:精气神之元 也;元者始也,有初与首之意。三元即神气精之元,亦为上中下三元。接着的乩期 即4月11日,李道明师尊临坛再次赐示「三家相见」的玄奥。两位 师尊先后重述,定必非常重要,刚好与此修真图所述之关窍有密切的关系,故顺水推舟,一起在此课程探讨。

上元

先论上元第一家:「东三南二共成五」三与二是以 "河图" 之数而言。魂数三,属木居东;神数二,属火居南。灵魂本非物质,入胎之时,化神栖于泥丸宫,动静常与人俱。魂昼寓目,寓目能见;当人着于事物,魂有执而运,动而生神 木生火;及后神动而生心 思想,落入后天。今修者双目回视 眼为神窍,神光内照泥丸宫 上丹田,静心返神,息心忘虑,定神安魂,逆返先天之本根,回复如如之本我,变成 "东三 魂" 与 "南二 神" 同在而成五数,故云「东三南二共成五」,是为神之元。

修真图有内文曰:『泥丸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窍,乃藏神之所,眉心入内正中之处。天门入内一寸为明堂,再入一寸为洞房,再入一寸为泥丸。』又曰:『泥丸有九穴,以按天上九宫...神室泥丸九窍乃天皇之宫,中间一穴,形如鸡子,状似蓬台,昆仑是也,释曰须弥山,修真之子不可不知也。』

下元

若以修真图之月相来测定人身之方位,晦朔 三十与初一 之间为北,月望 十五 为南,而生门即脐 的位置,是在一月之廿四,即人身之 "西"。脐是躯体 魄 之中心及起点人身受孕育的位置,也是气机之枢纽。图中有描述写道:『脐门号曰生门,有七窍,其一 通于外肾,乃精神漏泄之窍,名曰偃 音演 月炉,即任脉,下有九窍,即地狱酆都是也,又曰气海。人以丹田火烧炼精,地狱以火烧炼鬼魂,其理相近。 稍下一寸三分曰玉池,又曰下丹田,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

在图中地狱九窍之右下,有一螺旋形的管道,下通涌谷道 左外肾,旁有玉炉,右为泉谷水 右外肾,上通精囊、真一处到枢机,即两肾之连环,经 "银河" 而通二眼。此螺旋之乃丹田中之气,此即下丹田也。在此上一寸三分,有三圆圈排成品字形,圆圈中各有一云头 即以雨字为字之上部 字,若以上左右的次序,则为 读透、 读忸、 读凳。分别代表神、气和精。此即为烧炼丹药之时,精气神合聚之处;精气神三合生 "真一之真一之源出无极",所谓三清成一气,是故此处名为 "真一处"、一阳复初...

修真者于夜半子时,于真一处合聚精气神。譬如意向下元可以运神,手心对丹田可以运气,提罡可以运精。调控得宜,数分钟之内,丹田命蒂 此即西四也 开始火热灼闪,若隐若现。久之火热扩展,下运于精府 此即北一也,连绵不绝,开展 "阴跷",窍穴丹田与精府 相通,令坎水泉谷水 逆流,即以 "北一 精" 连同 "西四 魄",共成五数,故云「北一西四连同之」。

在此一提,李道明师尊于4月11日乩文暗示,入坛真心勤笃修真之士,于夜半子时,诚心叩禀,可获 师尊加持。

中元

中元即气之元也,在修真图中有文曰:『心下有穴曰绛宫,乃龙虎交会之处,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 穴也,乃中丹田,左有明堂,右有洞房。无英居左,肝也;白元居右,肺也。中空一寸二分,乃藏气之所,炼气之鼎,直下至脐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有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有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

黄庭中宫,居天地之中,在人身约为脾胃,在后天有消化转纳的作用;其五行属土,故又名 "土釜 釜为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类今之铁锅",因其像釜有烹调转化之用;在卦为坤 ,坤德厚载,有柔顺培育 养气养丹 之功;三田之中丹田,为内丹转化、温养、哺育、贮藏之所。

中宫属 "土",土分阴阳,阳土为戊,阴土为己,二土和合而成一 "圭" 字,故在图中坤卦之上,有 "刀圭" 二字。刀圭乃古人量药的器具 形如刀,尾端尖锐,中间下洼;盖人身 "精神魂魄意" 之意,居中属土,比喻心意 阳 和潜意 阴 的互相和合,而成为 "真意",时常流放阳意之刚执而迁就灵性之阴意,此即图中所谓「流戊就己」也,犹如用刀圭量药以调治也。真意为人身精气神所依归,又如天中之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为天地万物所依归,故刀圭二字的两傍,又有北斗七星的星名 (在此省略)。

黄庭的神奇和妙用是难以用简单的说明来表达的,所以 太上大道玉宸君 号灵宝天尊 作《黄庭内景玉经》, 道祖亦着有《黄庭外景玉经》,两经的主要内容在于解说身中各部位及诸神,藉以明白修真之要义。

黄庭

《黄庭内景玉经》对黄庭有妙述云:

仙人道士非有神, 积精累气以成真,

黄童妙音难可闻, 玉书绛简赤丹文;

字曰真人巾金巾, 负甲持符开七门,

火兵符图备灵关, 前仰后卑高下陈。

注:仙人道士非是有神奇之修真妙法,乃是能时常能积存真精、累藏真气,收贮于黄庭中穴,续渐精强壮而能得证真人之境域也。黄庭真人之妙理玄音是难以听得到的,古来玉篇之书、绛册之简内有金丹至道之经文,谓真人穿着金色之巾裳,负带着六甲之阳神,持有符信,开阖七门。

七门者:一曰天门在泥丸,二曰地门在尾闾,三曰中门在夹脊,四曰前门在明堂,五曰后门在玉枕,六曰楼门在重楼,七曰房门在绛宫。同时更率领着阳气火兵,如带备着兵符图章等,进守灵关;前仰明堂,后卑尾闾,高向泥丸,下入阴跷,周天环匝,陈列无遗。

「三元一体」或「三家相见」之时,一周流,循环无端,金乌 离中之真液 玉兔 坎中之真阳 如梭之转,河关通畅,窍穴相连,周流不息,上中下三元结合,身心性三家若一,祥和安定,金晶满目,杳杳冥冥;感之上下则为三,无人无我则为一。此亦即结就婴儿之法,弥历十月 以人胎成长的时间作比喻,法身晋仙圣之基。

刚过之 师尊圣诞, 王母赐示曰:『有道知道远,无心见真性,若不通三一,如何出五行?』其中通三一者,即通达三元一体。可见通连三元,乃超脱五行之重要法程也。

真意

"真意" 之道在于不动;意不动,神自灵。意动则气运,气运则不离阴阳之动变,气有阴阳之动变则不能结聚成形 金液玉液。意之不动在于无为而至,自然而然;不能强而闭固之,若用意镇摄之,则终有意在动焉。初修者可先用意收摄,然后慢慢放任自然,若觉意动,又再收摄,如是反复练习,直至真意不动,出于自然,此即戊己不动于中,所谓「戊己自居生数五」也。

三关

1 古时从水路运米供给京城或供应军旅等,称为漕运,漕溪乃漕运的水路也;唐宋以来,设有专官掌理。丹家以此比喻人身运输阳之路径也。

内经图有文曰:『人之一身...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也。"尾闾" 在脊柱之下尽头处,关可通内肾之窍。从此关起,一条髓 脊髓 路,号曰漕溪1 ,又名黄河,乃阳升之路,直至两肩夹骨对处为 "夹脊",又上至脑为 "玉枕",此三关也。』

图中人身之脊柱部份,有两条并排之管道,管道之上排有二十四个小圆圈,小圆圈内各写有一节气之名称,以代表周天廿四节气也。管道之上又有三个大圆圈,以代表三关,三关各有专文描述;尾闾在冬至之前,夹脊在大暑、立秋之间,玉枕在管道之头。此外,三关配有 "三车",三车各有不同。由尾闾至夹脊,须如驾羊车之轻柔,故配之以羊车;由夹脊至玉枕,须如驾鹿车之迅捷,故配之以鹿车;由玉枕至泥丸,须如驾牛车之奋勇,故配之以牛车。三车比喻采纳精之时,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火候。

尾闾关

醍醐制自牛乳,为美味之饮料。醍醐灌顶喻灌传道理、智慧予人,使人心性得到醒悟,消除烦恼而得内心清明,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修真图借此比喻行功时的境界,纵使阳灼热令体汗淋漓,内心也是清明而头不昏晕也。

为三关的第一关,图曰:『尾闾关一名九窍 下九窍,又名九头狮子,又曰如太子射九重铁鼓;阴关固闭,常年不能开,故 名九重铁鼓。太子即纯阳也,能醍醐灌顶,方能穿通,故曰射九重铁鼓,乃上天之径路也。 尾闾关一名地轴、神壶,又名朝天岭,一名龙虎穴,一名三叉骨,内有金鼎 炼金晶之鼎器,内外相通共三路 玉炉,内肾,夹脊,上通夹脊,直透顶门而上泥丸,通一身之骨髓也。』

阳亦即 "真一之",古喻为 "铅",培炼之法,在01-03年之修真讲义-"内修精气神" 部份,已有详细的讨论 请参阅癸未年之金兰特刊。神炼下元,阳潜动,灌溉裁培,但觉丹田气暖,由弱转强,火热灼闪,渐而下元精气氲氤蓬勃,此时若能将两足完全放松,热力便由神阙、气海向下伸延,过两膝而下行足底,启动肾窍涌泉穴。若精强气足,自然展窍开关,阳气自尾闾而上,一撞三关,直上泥丸。

在修真图中生门 肚脐 之下,乃两条并排管道之一的起端,旁有文曰:机关之窍,引仙之门。又曰:愚人以此杀身 受色欲所诱,损耗精气,圣人以此飞形 炼精化气,炼气合神;并称此起端为送仙生门、北极降魂慧剑所。又有吹笛童子,坐着耕牛,状似沿管道而进。 济佛曾有降坛诗一首,妙喻此法:『道门有三宝,铁牛种金钱;人人本自有,咫尺在眼前;在世能富贵,修炼成佛仙;入水不能溺,遇火不烧燃;凡人不识宝,至亲不轻传;看透个中理,只在颠倒颠;时时心中养,刻刻守干干。』

论三关

"阳气" 由真一处潜萌,在下丹田长养,气足而发动,下行开关展窍,炼精化气,导引坎水逆流,逆上三关。"精气" 生于坎位,填补离中之阴,所谓取坎填离是也;其主要作用是修炼元神,祛去灵性阴霾。缺乏者:内景漆黑,魂魄重浊,阴质 恶孽 令灵性偏执,偏离正位,心神昏浊,受制于物 身内外,滞碍不停,难以静定。充足者:内景明朗,精光常现,魂魄轻清,灵性超脱,心意宽解,不受物拘,清虚灵明,祥和安定;灾病不作,智慧日增。

锻炼身体,可以从形态上或体能上的改变,来显示成果;修炼灵性则不然,人人灵性虽有,但却难以察见。是故修炼元神,只能以精气的内观景象来反映元神的状态;譬如肉眼看不见的气压、气流,却可从天上的阴晴、云雨及风雷的变化反映出来。《洞冥宝记》第二十六回. 吕祖度己度人文中有自述修炼的过程云:『读三教书,玩一壶景。』所谓「玩一壶景」者,即修炼灵性的借喻也。

修真以修炼元神 灵魂 为主要目标。初修者不明所以,追求身体上的气感,以为三关只是脊柱上的三个关窍,故用意领气,沿脊髓上行而冲通之,有气感掠带过就以为道在是矣、三关通矣、无何难矣。谁不知用意领气已是不断地动心用意,人的心性在动心用意之时,只能在后天意识的层面,而不能返回先天灵性的层面,又从何而能达到精气充盈之内景哉?

上文所述三车 羊鹿牛车 之要领,便是能将精传输至灵山,畀元神采纳,化其阴霾,方契修真之要旨。引而申之,精过三关,便是元神采纳精的三个重要程序。当安炉立鼎、离宫修定之后,神识便开始独立为主,以人体为觉知的天地 所有领域;体现了「两重天地」的情况 即人体之内为内重天地,人体之外为外重天地。灵觉感观的领域,可以集中在目前一点,也可弥纶于天地之间,更可退藏于密 无知无觉 ,其变化甚大;不似人身在现实生活中,变化甚微。

李道明师尊曰:『甘露 坎水 上升,离火下降,升降出入,若存若亡,绵绵密密,勿念勿忘,似守非守,外寻感应,内求呼吸。』。此乃 师尊的真修法诀,其中外寻感应,即寻求身中关窍之感应;譬如下丹田之火热灼闪,阴跷穴的雪里开花与及绛宫之宽怀细柔等感应。内求呼吸者即灵觉感观领域的收放开阖也。譬如开放之时,下达涌泉;收阖之时,将精收纳在泥丸等,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是也。由于元神采纳精气,在开阖之时所遇到身、心、性的障碍难关,三关之障碍,自然而形成。

尾 闾 关

第一须阳气潜动,丹田气足,精气能在坎位炼化。而欲搬运精气于灵山之上,又需神火下运,引领三车至灵山塔下,穿越而上,并非容易之举,此身之障也。

夹 脊 关

其次精气受心意所使役,心动则气散,欲使精气收束聚陇,上运灵山,非炼就寂静安虑之心,无法达致。夹脊关通心,精气易散,此亦心之障也。

玉 枕 关 

若魂性偏执,精气不纯,在玉枕关处 亦即上九窍处 振荡不休,心神不能返回先天灵性的层面,精不能归纳于元神,此灵性之障也。

与天地合其德

修真之士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处世如是,修真亦然。修真下手,静定之中,炼就“心”与“性”相通,心性合一,心性和谐,天人同发,不偏不倚,阴符经所谓之:五贼在心 心中五行之运,施行于天 能与性同步施行 是也。

故能取用身中之精炁,主宰关窍经脉、四肢百骸,一切动静聚散、生成变化之权,阴符经有云:「宇宙在乎手 掌握之中,万化生乎身」是也。心性唯能“万物作然而不辞 不辞劳苦,生而不有 不视为已有,为而不恃 不自恃自傲,功成而弗居 功成身退而不居功”道德经观徼章第二,此乃内修时与天地合其德也。

与四时合其序

烹炼精气神,全凭阴阳之力,始以下丹田发动“阳炁”。阳炁由初始时之似有似无,渐渐热气充盈上升,以至高峰时之热力盛炽,熏蒸一身上下、四肢百骸。这段时间,就好比在一日内的-子时之后至午时之前;也好像在一年里的春、夏二季。修真之士利用阳火,烹炼精炁,炼精化炁,炼炁合神,是为之“进阳火”。

其后阳极阴生,热力开始减退,神火慢慢收敛,精炁开始凝聚,如雨云之成雨;渐渐凉气续增而转寒,以至万物一身之精气,收摄归根,潜藏于密,守命待时。这段时间,如在十二时中之午时至亥时;一年中之秋、冬二季。

修真之士,顺势将精炁凝聚,转化收藏,炼神还虚,是为之“退阴符”。若不罔迭罔起,则在一次之烹炼中,仿如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有道之士,进退有度,合符时节,故能与四时合其序。

吕纯阳师尊于六月初二临坛,赐示修真时节气往来、寒暑迭易之内景:

春:阴中有阳,由寒转暖,春暖花开,温情洋溢,气候和暖,万物生长;

夏:由温转热,阳中有阳,阳和暑热,酷暑湿热,火炎土燥,烦燥不安。修者应 心安神静,神静脑灵,灵敏巧捷,敏捷机灵,身心灵窍开展,智慧道心,热衷于道,道心坚定,坚毅不屈,信心十足;

秋:物极必反,阳极阴生,阳中有阴,由热转凉;秋凉气候,清爽自如,如来如去,来去自如。明镜秋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时节无差。若有行差踏错,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冬:智慧属水,冬水旺盛,阴中有阴,由凉转寒。寒热温凉,谓之四性。

修真图中可以见到环绕着人身,有三十月相。由玉炉之初一 月旦,到尾闾之初三 震,近夹脊之初八上弦,上至泥丸之十五 望,生门前之廿三 下弦,再回至玉炉前之三十晦,是为月相之一循还。

这循还路径,贯串人身主要宫位及关窍,经云:「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卷大藏经」。大藏经有5040 360乘14 卷,包含整套修真之典藉,李道明师尊云:『经者径也,修炼途径』,暗示修炼之途径,全在这循还路径之上。

月体本无光,借日光而生光,月相显示了日月交会的情况。丹道借月相来说明魂魄交会之状态:以日光为魂,以月体为魄,所谓「日魂月魄」是也。由初一起,魄中生魂,至初三而现出一弯新月;初八上弦,魂魄各半;到十五月望,魂全而魄消。又由十六开始,魂中生魄;

进退日月权

修真图以月相之弦望晦朔来比喻修真者身中阳之晋退,同时也显示了“魂”与“魄”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以月之光华比喻人之性光 灵性之阳性表现,以月之本体喻人之阴魄 身体之六识与功用。

晦朔

三十与初一之间,阴阳相合,日月交会,乾坤未分,性光为阴魄所包,隐藏不见,为人身归根复命的时候。交会之后,魄中生魂,至初三日,一弯新月,始露性光,在卦为震,元性初现,铅鼎温温。阳魂渐长,阴魄渐消,至初八日,魄中魂半,是为上弦,在卦为兑,此时性光持续增现,如帘帏透光,阳火渐盛,热透中关。

至十五日,日月对望,阳魂盈满,阴魄全消 退藏,在卦为干,此时性光圆满,圆陀陀,光灼灼,乃人身魄之精华 阳精阳,与阳神相聚之象,如日月之精华相合而生满月之象,此即修真之士与日月合其明是也。初修者即使未能炼至如此之境界,在一次静坐之中,也有灵性最显现的时段。

十五既望,盈不可久;天地之消息,物极必反,阳极生阴,阳火始降,转退阴符。十六以后,魂中生魄,阳反为客,阴反为主,阳魂受统摄于阴魄;阳始退,而一阴生,在卦为巽,此时为灵性归于身命之始也-灵性转退,身体之感觉渐增,在此之时,损道最易,若行差踏错,则前功尽废, 吕纯阳师尊前坛所指:『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是故守道功夫,持盈保泰,最是重要。

师尊更有妙诀示下:「明镜秋毫」是也。阴魄 身体之感觉 既然渐增,顺将觉知转留在眼根内照,阴魄愈增长,愈察秋毫;而身中阳消阴长之变化,则顺其自然。随后阴魄渐长,阳魂渐消,至二十三日,是为下弦,在卦为艮,魂中魄半,是为灵性归于身命之半也,在时应秋,秋高气爽,心景灵明,阳凝聚,顺时而转化为金津玉液。

至三十日,是为月晦,在卦为坤,阳魂全敛入阴魄之中,性藏于命;修真者于此之时,顺时归根深藏,将金津玉液,收贮于中宫密户之内,封固守护。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此消彼长,一开一阖,一现一藏,此乃阳魂阴魄之相互关系也。

炼魂制魄

上清道尊临坛演道说法,以易经之“干”卦来谕示阳进升之要领,并默授炼魂制魄之法诀。当阳进至阳魂盈满、阴魄全消之际,阳魂主事,阴魄自然制伏;与前所述之日月对望、性光圆满,境界相同。 

道尊以易道来阐明丹道,以干卦之爻辞指引修炼灵性之火候:干卦之初九潜龙勿用即全在休歇之状态也;九二见龙在田即阳初动于下田也;九三夕惕无咎,此时阳火盛炽,不三不四 魂魄状态各半,三凶四惧 魂有凶险而魄有恐惧之感,身心不爽,是故应谦虚谨慎,步步为营,中正和平,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是以防危虑险也。

九四或跃在渊,此时危机已过,高飞无虑,海阔天空,鸢飞鱼跃 阳气升跃、灵性腾飞,一气周流,然未能稳也,故云或之;九五飞龙在天,此时阳气极盛,灵性如飞龙之升腾自如,修真之士,恒持不断,潜龙自有飞腾日,九五至尊 灵性主宰一切,飞龙在天。
3、其他诸种版本:
修 真 图 上 的 文 字

1. 人 之 一 身 , 有 三 百 六 十 骨 节 , 八 万 四 千 毛 孔 , 后 有 三 关 : 尾 闾 、 夹 脊 、 玉 枕 也 。 尾 闾 在 脊 椎 之 下 尽 头 处 , 关 可 通 内 肾 之 窍 。 从 此 关 起 一 条 髓 路 , 号 曰 漕 溪 , 又 名 黄 河 , 乃 阳 升 之 路 , 直 至 两 肩 夹 骨 对 处 为 夹 脊 ; 又 上 至 脑 , 为 玉 枕 。 此 三 关 也 。 前 有 三 田 : 泥 丸 、 土 釜 、 玉 池 是 也 。 泥 丸 为 上 丹 田 , 方 圆 一 寸 二 分 , 虚 开 一 窍 , 乃 藏 神 之 所 。 眉 心 入 内 正 中 之 处 天 门 , 入 内 一 寸 为 明 堂 , 再 入 一 寸 为 洞 房 , 再 入 一 寸 为 泥 丸 。 眉 心 之 下 谓 之 鼻 柱 , 又 名 雷 霆 府 。 金 桥 下 至 口 中 有 两 窍 通 喉 , 谓 之 鹊 桥 。 喉 是 颈 骨 , 乃 内 外 之 气 所 由 出 入 者 也 。 后 有 软 喉 谓 之 咽 , 乃 接 饮 食 , 通 肠 胃 者 也 。 其 喉 有 十 二 节 , 号 曰 重 楼 。 直 下 肺 窍 , 以 至 于 心 , 心 上 有 骨 , 名 为 鸠 尾 。 心 下 有 穴 名 曰 绛 宫 , 乃 龙 虎 交 会 之 处 。 直 下 三 寸 六 分 , 名 曰 土 釜 , 黄 庭 穴 也 , 乃 中 丹 田 。

心 肾 相 距 8 寸 4 分 , 8 万 4 千 毛 孔 , 应 天 地 之 间 8 万 4 千 里 。 人 有 3 6 0 骨 节 , 应 天 地 间 气 液 升 降 一 周 3 6 0 日 。


2. 天 有 九 宫 , 地 有 九 州 。 人 之 下 丹 田 有 九 窍 , 以 象 地 之 九 州 。 泥 丸 有 九 穴 , 以 按 天 上 九 宫 。 脑 骨 八 片 , 以 应 八 方 。 一 名 弥 罗 天 玉 帝 宫 , 又 名 纯 阳 天 宫 。 中 空 一 穴 , 名 玄 灵 ( 穹 ) 主 , 又 名 元 神 宫 。 下 有 舌 , 舌 内 有 金 锁 关 , 与 舌 相 对 , 又 名 鹊 桥 。 鼻 下 人 中 穴 , 与 金 锁 关 相 对 , 其 间 有 督 脉 , 乃 是 人 之 根 本 , 名 上 九 窍 , 一 名 性 根 玉 泉 , 又 号 华 池 。 舌 下 有 四 窍 , 二 窍 通 心 , 为 液 。 两 窍 通 肾 , 为 气 。 神 室 泥 丸 九 窍 , 乃 天 皇 之 宫 。 中 间 一 穴 , 形 如 鸡 子 , 状 似 蓬 台 , 昆 仑 是 也 。 释 曰 须 弥 山 。 修 真 之 子 , 不 可 不 知 也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九 幽 日 月 洞 空 无 」 , 指 出 头 上 有 九 宫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九 原 之 山 何 亭 亭 , 中 有 真 人 可 使 令 」 , 又 云 「 泥 丸 九 真 皆 有 房 , 方 圆 一 寸 处 此 中 」 ; 头 上 有 九 真 , 各 据 一 寸 之 所 。 图 中 有 云 「 不 灭 之 道 , 存 思 泥 丸 九 真 」 , 并 谓 「 脑 有 九 辨 , 房 有 一 寸 」 。 图 中 九 真 为 高 真 、 天 真 、 神 真 、 上 真 、 玄 真 、 仙 真 、 虚 真 、 太 真 、 至 真 。

《 洞 真 太 上 道 君 元 丹 上 经 》 云 「 头 中 有 九 宫 : 两 眉 间 上 却 入 一 寸 为 明 堂 宫 , 却 入 二 寸 为 洞 房 宫 , 却 入 三 寸 为 丹 田 宫 , 却 入 四 寸 为 流 珠 宫 , 却 入 五 寸 为 玉 帝 宫 ; 明 堂 上 一 寸 为 天 庭 宫 , 洞 房 上 一 寸 为 极 真 宫 , 丹 田 上 一 寸 为 玄 丹 宫 , 流 珠 上 一 寸 为 太 皇 宫 。 」


3. 心 , 神 形 如 朱 雀 , 象 如 倒 悬 莲 蕊 , 能 变 水 为 血 也 。 神 名 丹 元 , 字 守 灵 , 重 十 二 两 , 对 鸠 尾 下 一 寸 , 色 如 缟 映 绛 , 中 有 七 孔 三 毛 。 上 智 之 人 , 心 孔 通 明 。 中 智 之 人 , 五 孔 心 穴 通 炁 。 下 智 无 孔 , 炁 明 不 通 。 心 为 肝 子 , 为 脾 母 , 舌 为 之 宫 阙 。 窍 通 耳 , 左 耳 为 丙 , 右 耳 为 丁 。 液 为 汗 , 肾 邪 入 心 则 汗 溢 , 其 味 甘 , 小 肠 为 之 腑 , 与 心 合 。 《 黄 庭 经 》 曰 : 「 心 部 之 宫 莲 含 花 , 下 有 童 子 丹 元 家 。 」 童 子 即 心 神 也 , 心 下 为 绛 宫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心 神 丹 元 字 守 灵 。 」 心 属 火 , 红 色 , 五 行 为 南 方 朱 雀 , 藏 神 、 主 血 脉 。


4. 绛 宫 , 乃 龙 虎 交 会 之 处 。 直 下 三 寸 六 分 , 名 曰 土 釜 , 黄 庭 穴 也 , 乃 中 丹 田 。 左 有 明 堂 , 右 有 洞 房 。 无 英 居 左 , 肝 也 。 白 元 居 右 , 肺 也 。 中 空 一 寸 二 分 , 乃 藏 气 之 所 , 炼 气 之 鼎 。 直 下 至 脐 , 三 寸 六 分 , 故 曰 : 天 上 三 十 六 , 地 下 三 十 六 , 自 天 至 地 八 万 四 千 里 , 自 心 至 肾 有 八 寸 四 分 。 天 心 三 寸 六 分 , 地 肾 三 寸 六 分 , 中 有 丹 田 一 寸 二 分 , 非 八 寸 四 分 而 何 ? 脐 门 号 曰 生 门 , 有 七 窍 , 通 于 外 肾 , 乃 精 神 漏 泄 之 窍 , 名 曰 偃 月 炉 , 即 任 脉 ; 下 有 九 窍 , 即 地 狱 酆 都 是 也 。 又 曰 气 海 , 稍 下 一 寸 三 分 , 曰 玉 池 , 又 曰 下 丹 田 , 乃 藏 精 之 所 , 采 药 之 处 。 左 明 堂 , 右 洞 房 ; 亦 空 一 穴 , 方 圆 一 寸 三 分 。 此 处 有 二 窍 , 通 于 内 肾 。 肾 中 有 窍 , 通 于 尾 闾 。 由 尾 闾 通 两 肾 堂 以 至 膝 下 三 里 穴 , 再 下 至 涌 泉 穴 , 此 人 身 相 通 之 关 窍 也 。

上 丹 田 ( 眉 心 入 3 寸 泥 丸 ) → 中 丹 田 ( 土 釜 下 黄 庭 穴 ) → 下 丹 田 ( 气 海 下 1 寸 3 分 玉 池 )

心 、 鸠 尾 ( 绛 宫 ) ← - - 3 寸 6 分 - → 土 釜 ( 黄 庭 1 寸 2 分 直 径 ) ← - - 3 寸 6 分 - - → 脐 中 、 气 海 ( 玉 池 ) … 心 肾 之 间 总 共 8 寸 4 分

绛 宫 , 中 穴 实 我 性 也 , 一 名 离 卦 , 一 名 午 时 , 又 号 南 宫 , 受 炼 神 室 之 所 , 又 名 姹 女 , 一 名 真 阴 , 又 名 碧 眼 胡 儿 。 在 方 为 南 , 上 所 有 掩 骨 覆 之 , 医 家 名 为 鸠 尾 。 退 此 后 九 天 思 虑 之 神 , 又 云 「 龙 从 火 里 出 」 是 也 。

「 内 景 图 」 有 「 碧 眼 胡 僧 手 托 天 」 。


5. 肺 , 神 形 如 白 虎 , 象 如 悬 磬 , 居 五 脏 之 上 , 对 胞 若 覆 盖 , 故 为 华 盖 。 神 名 皓 华 , 字 虚 成 , 重 三 斤 三 两 , 六 叶 两 耳 , 总 计 八 叶 。 肺 为 脾 子 , 为 肾 母 。 内 藏 七 魄 , 如 婴 儿 , 名 曰 : 尸 狗 、 伏 尸 ( 矢 ) 、 雀 阴 、 吞 贼 、 非 毒 、 除 秽 、 臭 肺 , 乃 七 名 也 。 鼻 为 之 官 , 左 为 庚 , 右 为 辛 。 在 气 为 咳 。 在 液 为 涕 。 在 形 为 皮 毛 也 。 上 通 炁 至 脑 , 下 通 炁 至 脾 中 , 是 以 诸 炁 属 肺 , 肺 为 呼 吸 之 根 , 《 黄 庭 》 云 「 喘 息 呼 吸 体 不 快 , 急 存 白 元 和 六 气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肺 神 皓 华 字 虚 成 。 」 肺 是 五 脏 六 腑 之 华 盖 , 其 功 能 是 主 调 一 身 之 气 , 其 体 虚 而 能 纳 气 , 故 字 虚 成 ; 其 色 白 , 故 名 皓 华 。

「 喘 息 呼 吸 体 不 快 , 急 存 白 元 和 六 气 」 : 若 感 身 体 有 呼 吸 不 畅 的 问 题 , 即 快 快 存 思 白 色 的 肺 神 , 调 和 六 气 。

一 曰 西 山 白 虎 。 庚 位 。 金 精 。 在 卦 属 兑 。 在 方 属 西 。 在 五 行 属 金 。 在 道 为 魄 。 情 也 。 属 水 精 之 母 。 在 脏 腑 为 肺 。 在 天 为 月 。 实 我 魄 室 之 所 也 。


6. 脾 属 中 央 土 , 旺 于 四 季 , 为 黄 帝 , 神 形 如 凤 , 象 如 覆 盆 , 名 常 在 , 字 魂 庭 , 正 掩 脐 上 , 横 覆 于 胃 , 坤 之 炁 , 土 之 精 也 。 居 心 下 三 寸 , 重 一 斤 二 两 , 阔 三 寸 , 长 一 尺 。 脾 为 心 子 , 为 肺 母 , 外 通 眉 , 口 为 之 官 。 其 神 多 嫉 。 脾 无 定 形 , 主 土 , 阴 也 。 故 脾 为 五 脏 之 枢 , 开 窍 于 口 , 在 形 为 颊 。 脾 脉 出 于 隐 白 , 乃 肉 之 本 意 处 也 。 《 黄 庭 经 》 云 : 「 治 人 百 病 消 谷 粮 , 黄 衣 紫 带 龙 虎 章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脾 神 常 在 字 魂 停 。 」 由 于 脾 属 土 , 位 于 中 央 , 四 季 无 不 因 土 而 生 旺 , 故 名 常 在 。


7. 肾 属 北 方 水 , 于 卦 属 坎 , 形 似 玄 鹿 、 两 头 , 名 玄 冥 , 字 育 婴 , 象 如 卵 石 子 , 生 对 附 腰 脊 , 重 三 斤 一 两 , 主 分 水 气 , 灌 注 一 身 , 如 树 之 有 根 。 左 曰 肾 , 右 曰 命 门 。 生 炁 之 府 , 死 炁 之 庐 , 如 守 之 则 存 , 用 之 则 竭 。 为 肝 母 , 为 肺 子 , 耳 为 之 官 。 天 之 生 我 , 流 气 而 变 , 谓 之 精 。 精 气 往 来 , 为 之 神 。 神 者 , 肾 藏 其 情 智 。 左 属 壬 , 右 属 癸 。 在 辰 为 子 亥 。 在 气 为 吹 。 在 液 为 唾 。 在 形 为 骨 。 经 于 上 焦 , 荣 于 中 焦 , 卫 于 下 焦 。 《 黄 庭 经 》 云 : 「 肾 部 之 宫 玄 阙 圆 , 中 有 童 子 冥 上 玄 ; 主 诸 六 腑 九 液 源 , 外 应 两 耳 百 液 津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肾 神 玄 冥 字 育 婴 。 」 肾 生 水 , 五 行 为 北 方 玄 武 , 因 玄 水 深 黑 莫 测 , 故 名 玄 冥 。 肾 藏 精 , 主 生 育 , 故 字 育 婴 。

《 难 经 • 三 十 六 难 》 云 : 「 肾 独 有 两 者 何 也 ? 然 肾 两 者 , 非 皆 肾 也 , 其 左 者 为 肾 , 右 者 为 命 门 。 」


8. 胆 者 , 金 之 精 , 水 之 气 , 其 色 青 , 附 肝 短 叶 下 。 胆 者 , 敢 也 。 胆 大 者 , 必 不 惊 。 神 名 龙 耀 , 字 威 明 。 形 如 龟 蛇 混 形 , 其 象 如 悬 袋 。 重 三 两 三 铢 。 为 肝 之 腑 。 若 据 , 胆 当 不 在 五 脏 之 数 , 应 归 于 六 腑 , 因 胆 亦 受 水 气 , 与 坎 同 道 , 又 不 可 同 于 六 腑 , 故 别 立 胆 脏 , 合 于 膀 胱 , 亦 主 毛 发 。 《 黄 庭 经 》 曰 : 「 主 诸 气 力 摄 虎 兵 , 外 应 眼 瞳 鼻 柱 间 ; 脑 发 相 扶 亦 俱 鲜 , 九 色 锦 衣 绿 华 裙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胆 神 龙 曜 字 威 明 。 」 胆 乃 阳 木 , 应 东 方 青 龙 之 位 , 故 名 龙 曜 。 胆 为 中 正 之 官 , 决 断 出 焉 , 以 其 中 正 不 偏 , 故 字 威 明 。


9. 肝 , 神 形 如 青 龙 , 象 如 悬 匏 。 小 ( 少 ) 近 心 , 左 三 叶 , 右 四 叶 , 胆 附 短 叶 下 , 神 名 龙 烟 , 字 含 明 , 重 四 斤 四 两 。 肝 为 心 母 , 为 肾 子 。 肝 中 有 三 魂 , 名 曰 : 爽 灵 、 胎 ( 台 ) 光 、 幽 精 , 目 为 之 官 , 左 目 为 甲 , 右 目 为 乙 。 男 子 至 六 十 , 肝 炁 衰 , 肝 叶 薄 , 胆 渐 减 , 目 即 昏 。 在 形 为 筋 , 肝 脉 合 于 ( 木 ) , 魂 之 脏 也 。 于 液 为 泪 , 肾 邪 入 肝 , 故 多 泪 。 胆 为 肝 之 腑 , 胆 与 肝 合 也 。 《 黄 庭 经 》 云 : 「 和 制 魂 魄 津 液 平 , 外 应 眼 目 日 月 精 , 百 疴 所 钟 存 无 英 , 用 同 七 日 自 充 盈 。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云 : 「 肝 神 龙 烟 字 含 明 , 翳 郁 导 烟 主 浊 清 。 」 肝 主 筋 , 其 色 青 , 五 行 为 东 方 青 龙 。 肝 出 窍 于 目 , 天 干 为 阳 甲 与 阴 乙 。

《 黄 帝 内 经 • 素 问 • 上 古 天 真 论 第 一 》 : 「 丈 夫 … 六 八 , 阳 气 衰 竭 于 上 , 面 焦 , 发 鬓 颁 白 ; 七 八 , 肝 气 衰 , 筋 不 能 动 。 」

一 名 东 海 青 龙 。 甲 方 。 木 液 。 在 卦 属 震 。 在 方 属 东 。 在 五 行 属 木 。 在 道 为 魂 。 性 也 。 属 火 神 之 母 。 在 五 脏 属 肝 。 在 天 为 日 。 实 我 魂 室 之 所 也 。


10. 尾 闾 关 , 一 名 九 窍 , 又 名 九 头 狮 子 , 又 曰 如 太 子 射 九 重 铁 鼓 , 阴 关 固 闭 , 常 年 不 能 开 , 名 九 重 铁 鼓 。 太 子 , 纯 阳 炁 也 , 能 醍 醐 灌 顶 , 方 能 穿 通 , 故 曰 射 九 重 铁 鼓 , 乃 上 天 之 径 路 也 。 一 名 地 轴 神 壶 , 又 名 朝 天 岭 。 一 名 龙 虎 穴 。 一 名 三 叉 骨 。 肾 内 有 金 鼎 , 内 外 相 通 , 共 三 路 上 通 夹 脊 , 直 透 顶 门 而 上 泥 丸 , 通 一 身 之 骨 髓 也 。


11. 此 田 中 炁 , 左 青 、 右 黄 、 下 黑 、 上 白 。 下 丹 田 , 真 虎 、 坎 地 、 ( 婴 ) 儿 处 、 扶 桑 冥 、 气 海 、 水 晶 宫 、 牝 户 。 中 间 一 穴 , 实 我 真 精 命 蒂 。 在 上 一 寸 三 分 , 实 造 化 之 所 , 天 地 之 根 。 白 头 老 子 青 玄 之 处 , 实 我 命 造 化 山 川 也 。 真 一 处 , 水 中 金 , 号 金 精 , 实 我 先 天 之 至 精 , 又 云 「 虎 向 水 中 生 」 、 「 一 阳 复 初 」 、 「 子 时 」 、 「 海 底 月 」 、 「 人 门 」 、 「 初 生 我 根 基 」 , 此 数 名 。 修 真 之 子 , 不 可 不 知 也 。

「 内 景 图 」 亦 云 : 「 白 头 老 子 眉 垂 地 」 。

「 水 中 金 」 : 坎 卦 中 的 一 阳 。 坎 象 婴 儿 。 《 钟 吕 传 道 集 • 论 五 行 第 六 》 云 : 「 肾 , 水 也 。 水 中 有 金 。 金 本 生 水 , 下 手 时 要 识 水 中 金 。 水 本 嫌 土 , 采 药 后 须 得 土 归 水 。 龙 乃 肝 之 象 , 虎 本 肺 之 形 。 阳 龙 出 于 离 宫 , 阴 虎 生 于 坎 位 。 五 行 逆 行 。 气 传 于 母 。 」

真 虎 , 即 肾 气 中 之 真 液 。 钟 吕 称 「 真 一 之 水 」 , 《 钟 吕 传 道 集 • 论 龙 虎 第 八 》 云 : 「 肾 水 生 气 , 气 中 有 真 一 之 水 , 名 曰 阴 虎 , 虎 见 液 相 会 也 。 心 火 生 液 , 液 中 有 正 阳 之 气 , 名 曰 阳 龙 , 龙 见 气 相 合 也 。 」

「 一 阳 复 初 」 : 在 年 , 即 冬 至 一 阳 生 ; 在 日 , 即 子 时 海 底 月 。 阴 尽 阳 生 之 义 。 真 阳 之 炁 出 现 , 生 命 之 根 基 有 赖 于 此 。


12. 两 肾 者 , 两 仪 也 。 中 间 有 连 环 , 是 我 真 精 。 内 藏 赤 白 二 炁 , 在 母 腹 中 , 未 有 此 身 , 先 有 此 穴 , 因 有 此 穴 , 始 生 此 身 。 左 为 玄 阳 , 右 为 牝 阴 , 中 穴 实 我 后 天 之 精 海 , 又 为 真 铅 。 儒 名 太 极 。 道 名 水 乡 铅 , 乃 北 方 肃 杀 正 气 紫 河 车 。 顺 则 生 人 , 逆 则 成 仙 。 一 名 漕 溪 。 一 名 祖 宫 。 通 上 下 二 眼 , 降 华 池 。 在 舌 下 窍 内 出 , 名 玉 泉 。

「 真 铅 」 , 即 真 炁 中 之 真 一 之 水 。 《 钟 吕 传 道 集 • 论 抽 添 第 十 一 》 云 : 「 出 于 己 肾 中 所 藏 父 母 之 真 气 而 为 铅 , 真 一 、 正 阳 所 合 之 药 变 而 为 汞 。 … 真 铅 者 自 身 之 真 气 合 而 得 之 也 。 真 铅 生 真 气 之 中 、 气 中 真 一 之 水 。 」


13. 桃 康 字 合 延 , 名 顶 莲 花 , 冠 朱 衣 , 如 真 人 状 ; 住 肾 宫 , 有 碧 、 紫 、 黄 、 白 、 绿 、 青 、 赤 、 苍 之 炁 , 乃 北 方 八 天 所 化 也 。


14. 夹 脊 双 关 , 实 神 仙 升 降 之 径 路 , 是 我 身 脉 , 即 膏 肓 穴 道 , 曰 双 关 , 内 辘 轳 在 中 。 左 为 太 阳 , 右 为 太 阴 。 阳 升 阴 呼 路 , 通 天 柱 穴 , 又 名 内 双 林 , 通 外 双 林 , 阳 关 脉 伏 。 此 穴 薰 蒸 关 窍 , 下 涌 泉 , 上 通 泥 丸 , 络 接 绛 宫 、 华 池 , 取 水 降 于 华 盖 、 五 行 之 所 、 下 丹 田 命 蒂 之 内 。

「 内 景 图 」 亦 云 : 「 夹 脊 双 关 透 顶 门 , 修 行 路 径 此 为 根 。 」

参 考 针 灸 穴 位 「 膏 肓 穴 」 , 在 第 四 胸 椎 下 , 督 脉 旁 开 3 寸 。


15. 玉 枕 关 , 此 处 一 名 阳 宫 玉 京 山 、 天 柱 、 太 乙 穴 , 大 椎 骨 前 寸 较 处 来 也 。 实 上 天 逆 行 之 径 路 也 。 内 黄 龙 倒 以 卷 上 , 冲 湘 江 水 , 上 下 通 彻 。 此 关 紧 , 阳 神 守 , 至 必 用 阳 炁 , 方 能 冲 通 , 化 生 真 炁 , 至 鹊 桥 而 牛 女 相 会 , 育 胎 ( 事 ) 婴 儿 。


16. 舌 下 二 窍 , 名 玄 膺 。 后 名 咽 , 吞 下 一 切 饮 食 。 前 名 喉 , 十 二 节 , 为 十 二 重 楼 , 通 达 清 气 者 也 。


17. 脐 为 生 门 , 太 乙 神 君 居 之 , 主 人 性 命 , 司 一 身 一 万 二 千 精 也 。
2、白云观藏版:
1、龙虎堂版本《修真图》:
我想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同道无忧乐境为论坛建设出了很多力,也因为所发资料的丰富多彩而吸引了很多读者注册成为会员。知识总是有深浅高低的,但是深浅同源,通过各种资料的提供对比和探讨,有利于广泛阅读,有利于活跃论坛气氛,因此我个人还是对无忧乐境道友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感谢。毕竟大家的认识水平和知识需要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只要来了就好,就有机会认识我们的丹经武学,所谓因缘启发,多方接引。不知道我说的正确不正确,呵呵。
叹息诸项国学之不振,何时可见华佗再世~
[转贴]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刘学锴)




大易太极循经物理

自张三丰祖师翻少林而创武当,以文武参易理而推修真以致登峰造极。惟阳春白雪和者寡,俗士闻道而大笑之,终难使天下众生皆入道途。祖师怜悯痛苦,遂在500年前示大易太极拳于社会,欲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耳。
驱岁月如梭,开象三千,阴晴圆缺总非一贯,精真绝技封藏于石壁洞天,则宗风脉隐,法传潜循,太极拳在泛传之中渐失神韵,惟存形骸耳。降至近代,群贤并起,执缕丝之迹,形似之律,而更以翻创,以姓氏名之,则去道又远矣。
一木之生在于种子,一命之存在于元气,一拳之根在其神髓合于自然之道矣。苟使仅存其形而失其神,吾不知其赖何以运化大易耳。乾坤惟一气,诸生惟一化。天垂之象合于道,合于易象,其以形而推气神运化,使人开渠活水,脉象循经合于易经,水谷运化畅而不滞。神周四极,灵而不塞,其循彻物理、利益众生不言而自明矣。
凡事总须务彻其理,务究其根,方能识其本源。太极拳实乃武当修真理论中拳于形之一术也。修真一脉,乃吾中华之国学磐石,民族灵魂,上追老庄、黄帝,下溯吕洞宾、三丰祖师,激浪波涌,澎湃起伏,如滔滔长江,滚滚黄河,开吾华夏文明,统领四域,俯瞰六合,化胡为佛,授异邦夷族以诸学,渊源深厚,惊涛拍岸,实吾民族之神魂矣。而其诸艺纷繁,学渊无数,太极拳仅是其神髓之一。然正是由于斯术脉延修真一脉,理合大易,方使其能以极简之术而循天地阴阳之理,足以养生卫体,祛除疾病,使天下众生持之者入道合真,明通物理,颐寿延年。正因其合于易、简于形、利于生,所以数百年来传播甚广,波及海外,其影响正震撼世界,为吾华夏诸生兴也。
然因岁月悠远,泛传无限,宗风脉隐,以致于太极拳无经无论,亦几尽失其真矣。修真一脉合于易经,循于天象,太极拳亦然。在其导引过程中,可导形推脉,宣化气血,开淤化滞,推动生命力的运转,晋烟萝子《朝真图》以内景气化示出人体经穴脉道,即可知人体内部经络纵横有如沟渠纵横以灌田野。禾稼无水而不润,人体无气而不养,经络通畅无阻、循环无端,如宇宙天体昼夜不息,人若能天行健而生生不息。反之,若经络不畅,穴道闭塞,则真气衰败,形将不养,魂魄将不附,人将病衰不远矣。太极拳式行云流水,契合自然,操行日久,可渐使人体脉循有常,经循有序,体内元气如天体循轨,阴升阳降,刻守法度,循经不已。此乃太极拳之所以益于人生之根骸矣。
而观近代群贤翻创之太极拳,正大失太极十三式之古朴面目,重形体姿态,而浑然不知其内操为何物。有如东施效颦,其固不知何为美,何为真矣。翻阅近代诸贤所著,每以尺规而定动作,以外在蛮力而论武技,书中绝少论及形体动而脉何行。或言虚领顶劲,或言有缠丝劲,或言如何四两拨千斤,懦言于究何理而益于生人;实乃其久不得宗风脉传之润泽,而久失其真矣。凡事应气定神闲,辩于是非兼听以验,倡实话直说,执坦荡之着,究明事物真理,乃学术之大幸矣!
万轮甲子,封真石壁洞开,玄光波射天下,潜循已久之修真宗风复出,其壮其伟无以言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已昭明宗风,告诫海内外,根源由斯而序矣。如明珠出沙,宝玉出璧,紫霞耀于东方,明眼人孰能不拭目以观,以降彼身,弃暗投明,弃假归真,如舍敝履,开东窗以纳紫光,如或仍持偏见,仍执旧传,实乃国学之不幸矣。时人翻创之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已波射海内外,习者无数,其势壮矣。观其失真已久,去道已远,经络引导失去法度,有违循经之宗旨。而今,《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诞生,奉献于社会,实乃万民之一大幸事。但愿吾炎黄子孙以勇猛精恒之力,将祖先留传之宗风循经太极拳弘扬天下,利益于万民。

转自《武当》

请把您喜欢的大头贴发到下面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丹经武学 » 文章发表人是 丹经武学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