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独钓寒江雪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独钓寒江雪 » 文章发表人是 独钓寒江雪
发表人 内容
来源:科学时报
------------------------------------------------------------------------------------------------------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减轻成年人紧张性头痛症状,并可增强患者身体一些方面的机能。

  报告说,研究人员组织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为期15周的太极拳练习。经过练习,这些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缓解。科研人员在对练习者的身体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后发现,患者的体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

  研究人员说,精神过度紧张和压力是引起紧张性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极拳是一种静中有动、令人放松的运动,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身心和谐。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练习者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有病治病、健身防病的作用。

  科研人员指出,这一结论符合医学理论。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和注意力集中,动作需要完整,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前后连贯,这就需要练习者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其他系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一期专业杂志《补充和替代医学》上。(高原)

       美发是美容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健康的头发,皮肤再细腻,脸色再光润也会使你的漂亮大打折扣,下面我们从饮食角度谈一谈美法。

  首先要摄入有益于健康的饮食,这些饮食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水果以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鱼、家禽、瘦猪肉和牛羊肉等。

  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证明,缺乏铁、铜等矿物质,会引起头发过早变白,应多吃动物肝脏、蛋黄、黑芝麻、核桃、黄豆等;头发脱落过多应补充蛋白质以及钙、铁、硫等多种微量元素,如黑豆、蛋、奶、黑芝麻等食物。

  此外,过多吃甜食、脂肪,会促使体内血液偏于酸性而导致头发干燥、变黄。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是保护头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贴转自养生保健网,表示感谢)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
    其实,这并不是绝对的,也需因人而宜,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饭后百步走”。这是因为饭后由于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大大增加,身体其它部位的血液循环量就相对减少。所以,表现为周身乏力、头晕、眼花,有的还可出现暂时血压低的现象。所以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人,不可饭后马上百步走。一般要等过半小时后,再百步走才更科学。   
    在清晨或傍晚散步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采用适宜的散步形式,则对身体健康更为有利。
    普通散步:每分钟60至90步,每次20至40分钟。这种散步正适合于患冠心病、高血压、脑溢血后遗症或呼吸系统病、中重型关节炎的老年人等。
    快速散步:每分钟90至120步。每次30至60分钟,适合于中青年慢性关节炎、胃肠道和高血压病的恢复期等患者。
    反臂背向散步:行走时两手背放于肾(盂)穴处,缓步背向行走(倒退走)50步后,再向前行100步,反复5至10次。适合于没什么病的中老年人。
    摆臂散步:步行时两臂用力前后摆动,可增进肩关节、肘关节、胸廓等部位的活动,每分钟行走60至90步,适合于肩关节周围有炎症及上下肢关节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病人。
(本贴转自养生保健网,表示感谢)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3种效应观。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二层是心理养生。一是调摄情志,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

  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

  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子说“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三层是哲理养生。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

  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

  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王夫之一生是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中生活的,他能够活到74岁,这与他安贫乐学、著作等身、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清白的政治操守,以及他晚年重视哲理养生,而得到精神慰藉是分不开的。他这种哲理养生,可说是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

  上述“三理”养生,其重点、方法会有生理、心理、哲理和浅、深、高三个层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并不矛盾,而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文章录入:admin ) 


(本贴转自养生保健网,表示衷心感谢。)

王重陽內修真決(十論)   


      八仙呂純陽之弟子--王重陽。宋末元初,陝西咸陽人。親傳弟子七真人立全真派。張三丰以內修十論為太極根基。王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采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恭錄之,以示后之好道者。以神筑基,去污除垢平息貪欲之念,復清靜無為之真。神合太虛,陰陽五行之氣,合于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為一體,即天人合一之太極。以神化之動,自然圓合連貫,千變萬化,神妙莫測,是為太極拳。千變萬化之式,神而化之,如行云流水、濤濤不斷,起無定式,收無定法。自由、自如、自在安然,是自然天賦人類自神所化之真太極拳。發揮人人自我之天賦,青出于藍,勝于藍。固守陳規、停滯不前,無新生命。應續真宗,創新迎未來。 一、 論打坐 【原文】坐久則身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清爽。以此為念,則邪正可知。若能心起皆滅,永斷覺知,入于忘定。倘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耳。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于言甚善,于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今則息妄而不滅照,寧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事或有疑,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一切煩邪亂想,隨覺即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見聞,如不見聞,即是諸事萬物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遂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釋義】以坐為坐是守尸鬼。活人坐不臥,死人臥不坐。一具臭骨頭,談什么煉功課。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此中意,便是西天祖。二人者即二目瞳神不外馳,神坐中央戍己土,巍巍不動穩如泰山即是坐。非肉體之功,是筑自我神基。以身體舒適來定時間。今非昔比,今古條件不一,法由心生,自然是道。坐以靜思求理悟真宗為念,停思斷想入頑空是練功之大忌。別生一念,幻境現前名為入魔。心喻鏡,千形萬相不礙明。千思萬縷任來去,如如不動是坐功。舞台角色,喜怒哀思悲恐驚,演員意表形相,內心世界無動于衷。定靜無為自然智慧生,心不在焉、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即誠則靈,靈則明。以自心洗自心,返觀內照,去污除垢,止念還虛,守一萬事畢,勝似丹經萬卷。此自然無為之坐。

永乐皇帝访张三丰书



    皇帝敬奉书真仙三丰张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奉香致书,遍谒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候龙车凤驾惠然而来,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


 



答永乐皇帝并书



    皇帝陛下,福德无疆。臣本野夫,于时无益,荷蒙宸翰,屡下太和,车马数驰,猿鹤相讶。伏愿陛下,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民福主福,民寿主寿。方士金石,勿信为佳。恭进一诗,乞赐一览。外附口歌三章,皆系山人祛欲修身之道,毋视为异术,则臣幸甚。



地天交泰化功成,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鼓钟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若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答永乐皇帝




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


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


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


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


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



此下又有五言一首


 


金丹重一斤,闭目静存神。


只在家中取,何劳向外寻。


炼成离女汞,吞尽坎男精。


金丹并火候,口口是元音。


 


系吕祖所作,盖当时书以答永乐皇帝者。


 



三丰托孙碧云转奏书词



圣师亲口诀,名方万古遗。


传与世间人,能有几人知!


衣破用布补,树衰以土培。


人损将何补,阴阳造化机。


取将坎中实,金花露一枝。


庆云开天际,祥光塞死基。


归已昏昏默,如醉亦如痴。


大丹如黍米,脱壳证无为。


优游天地廓,万象掌中珠。


人能服此药,寿与天地齐。


如若不延寿,吾言皆是非。


却聘吟



流水行云不自收,


朝廷何必苦征求。


从今更要藏名姓,


山北山南任我游。



注释:①原注:洪武十八年


(本贴转自金丹大道网站,转贴学习,表示衷心感谢。)

太古集卷之一
〔宋〕赫大通 撰

《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并序
教者道之所以生也,道本无名,强名曰道。教本无形,假言显教。教之精粹备包有无。故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体之以为无,用之以为利。若曰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用教化于无知,则真知安从而出?若夫太极肇分三才,定位布五行于玄极,列八卦于空廓,发挥七政躔次纪纲,垂万象于上方,育群灵于下土,是故圣人仰观俯察,裁成辅相,信四时而生万物,通变化而行鬼神,通精无门,藏神无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至于修真达道之士,用之德化十方,慧超三界,升沉而龙吟虎啸,消息而蛇隐龟藏,一往一来神号而鬼哭,一伸一屈物我以俱忘,当斯时电激而八表腾辉,雷动而三山动色,鹤飞凤舞,鹿返羊回,冲气盈盈,瑞云密密,万神罗列,群魔遁形,玄珠迸落于灵台,芝草齐生于紫府,觉花绽放法海,渊深直入玄都,永超陆地,所谓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木马嘶鸣,石人唱和,此皆开悟后觉,不得已而为言是道也。用之以顺两仪,序而百物和,行之以逆六位,倾而五行乱。非夫至极玄妙,其孰能与于此乎,于是略述玄文,删为节要云耳。时大定十八年岁次戊戌孟夏十有九日序。
易之道以乾为门,以坤为户,以北辰为枢机,以日月为运化,以四时为主宰,以五行为变通,以虚静为体,以应动为用,以刚柔为基,以清静为正,以云雨为利,以万象为法,以品类为一,以吉凶为常,以生死为元,以有无为教,故知教之与化必在乎人,体之善用必在乎心,变而又通必在乎神,以一神总无量之神,以一法包无边之法,以一心统无数之心,自古及今,绵绵若存,是谓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之义也。

天体道广
清虚广远,纯阳不杂
乾用德普
运行不息,应化无穷
善始嘉通
会合群灵,通理物性
义和贞固
协和济利,坚固贞正
大妙至哉
法此行道,随时变通
玄元圣祖
规矩后人,光泽天下
资乎万物
众象之宜,资取乾用
统御云雨
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总及万灵,无有壅蔽
克明初末
克明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可潜则潜,可飞则飞,是明达乎始终之道。
时秉六户
阳有六则,阴有六则,健用随时,始终如一。若不以时而用者,应潜则飞,应飞则潜,应生而杀,应杀而生,六位不以时秉,而反害矣!
伏虎飞龙
阴伏阳飞,阳生阴杀。
式宙控宇
升降不怠,运转无穷。
变力化功
应用之道毕,故从新为之,以渐谓之变。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化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莫非资始生养万物,总统隐显之功。
性端命辅
乾之为用,见乎变化。变化之功,使物各正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寿夭之属。故知无形生于有形,有形之所累也。惟天道有形能健,而不为所累者,盖谓秉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乾之为体,静住之时,则专一不转移也,其运动之时,正直不倾邪也。不失大利,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乾能正,定物之性命。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禀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故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情去性存,命自归而辅之。
保合太和
乾之为用,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若能保安合会太和之道,乃能永固,使物各正性命而久长也。
利贞乃甫
贞固干用,利益于物。
刚专柔直
内则存乎刚健,专一不移转也。外则用乎柔弱,正直不倾邪也。
匠众规矩
君子所以能行此道,匠成万物,教化无穷者也。
君子自强
运用不休,终而复始,强而又壮,君子之道备矣。君者主也,子者爱也,主临上位,爱人济物。学道之者,通乾用而行大利,昼夜不息,无有亏退。君子之人自强,勉力不有止息,惟施于众。
教令可取
此明君子之人体道,用事内刚外顺,静专动直,若云行雨施四时,以序万物,以生一切,群品无不周普。
地体道大
沉宝纯厚,无所不载。
坤用德隆
柔和厚载,包容众垢以顺群生,通理物情犹乾之德,其德隆大。
长益群品
长养利益群灵品类,始生万有,各得通畅。
事备曲通
顺时待物,屈己伸人。
攸攸君子
柔顺干正,嘉美之功。
雌极化雄
不为事始,待唱乃和,谦尊卑光,己若进人,必人进己,先雌而化雄也。
西南不利
阴柔不立,物有所害。
东北立功
志意和同,性行柔弱,临事决断,不有私曲,正此义也。
秉此达彼
得正顺志,利保守常。
黄委宗风
惟政是从,随时渝变。
资生万有
妙用宏阔,无所疏远。
承顺天聪
行不违礼,柔顺不邪。
厚能载物
至顺包承不乱群也。
至理无穷
居中得正,任其自然。
合弘光炽
和光同众,俯仰不独。
品类熙冲
和气充满,物得生存,言善则迁,道归群品,始终不懈,君子之正。
实相非相
依尊履正,行命有功,返视内观,相实非有,非相之实,实非相故。
真空不空
不居任,不造为,空真不存,不空之真,真不空故。
全其正妙
质素不奢,修仁守正。
器与玄同
清净精洁,固志在一,恢弘博施,中正不偏,安乎得失,变通随时,成其道果。
Tansy录校
太古集卷之二
〔宋〕赫大通 撰

乾象图1
乾者为天之用,天者是乾之体。天所以清虚高远,纯阳不杂,一气冥运,万物化生,乃可法天之用,不可法天之体。故曰乾象而称老阳,其数则九,谓乾为天有三画,三因之得九,此卦重之六爻而各称九是也。夫天之道势如偃盖,状若鸡卵,娶坤为妻而生六子也。
坤象图2
坤者为地之用,地者是坤之体。地所以纯厚广载,纯阴不杂,二气升降,物有变迁,乃可法地之用,不可法地之体。故曰坤象而称老阴,其数则六,谓坤为地有六画,象之称六。此卦重之六爻各称六是也。夫天有三画,而兼坤之六画故称九也,惟地属老阴而不得兼阳故称六也。
日象图3
日者太阳之精,象离卦也,其数则七。称少阳者,为离卦,上下俱长中虚,则短成四画,而兼乾之三画,故称七数。而为少阳者,乾天之道,覆荫万物,清虚广远,纯阳不杂,一气冥运名曰老阳。日之为道虽无此大,而光明著于八方,普及天下,出则为昼,没则为夜,故云少阳也。
月象图4
月者太阴之精,象坎卦,其数则八。而称少阴者,谓坎卦,上下俱短中实,则长成五画,而兼乾之三画故称其八。而为少阴者,坤地之道大有所载,名之老阴。月之光明有圆有缺,出则为夜,照耀无穷,如地之大故称少阴。夫日月为天地之子,而得兼乾,而不得兼坤,所谓子从父也。
天地交泰图5
天地交而泰,不交而否者,谓天之阳气下降地中,地之阴气升而天上,此谓天地交而成泰。若天之气上腾,地之气下降者,谓天地二气不相交感,而万物则有所否闭不能通畅。故天地宜交,不宜不交。万物宜泰,不宜不泰,不泰则否。故天道十有一年而泰,十有二年而否也,一纪之年全其否泰。
日月会合图6
日月会而合,不相会合而成弦望。日则一年而行天之一周,月则一月而行天之一周。一岁之内无闰,则十有二月。月各会有所合,故曰日月隔壁谓之朔。朔者旦也,旦者每月一日,各有会合,于日之下名之曰朔。日月相衡谓之望,四分之一谓之弦,此者不相会合之时也。光尽体伏谓之晦,相近于合也。
天数奇象图7
天数奇象图
  天为纯阳而有阳数,阳数有一、有三、有五、有七、有九,总而论之共得二十有五,成乾之阳数。而为奇者,谓奇为四正方而兼乎中,此之是也。天数有五,自相秉之则得奇数,故曰北一、东三、南七、西九、中五皆阳数也。阳之数一、三、五、七、九是也。

地数偶像图8
地数偶相图
  地为纯阴而有阴数,阴数有二、有四、有六、有八、有十,总而论之共得三十,成坤之阴数。而为偶者,偶者为四正方而兼乎中,此之是也。故曰东八、西四、北六、南二、中央十皆阴数也,阴之数二、四、六、八、十是也。地本方,故称偶;天本圆,故称奇。
二十八宿加临四象图9
  天象有二十八宿,度则三百六十有五。四分度之一者,分布于十二分野之中,而经星之常道也。所以日月五行七政为纬,循环周度,变化生焉,以分四维。四正之义者,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自得其数,同天地日月之功,有苍龙焉,有白虎焉,有朱雀焉,有玄武焉,此者亦象春之与夏,秋之与冬也。
二十四气加临七十二候图10
  天地定位,日月运行,八节四时,自然运转,所以暑往则寒至,春去则秋来,而成一岁之功。岁功之内有七十二候焉,候谓应时之候,明物有自然。应节气则五日七分而为一候者也。自立春至大寒之后,凡为一年,则有之十二次物候,自来应时之气也。
河图11
  天地奇偶之数,而成河图则有五十有五,惟此图书则四十五数,而遍九宫象龟之形状,头九尾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此自然之象也。背上有五行,而可以知来占兆吉凶,故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以为图书。一、三、五、七、九为奇,属阳也,四正方。二、四、六、八为偶,属阴也,惟地数十在于龙腹,不有所显,故存之不画也。
变化图12
  夫易之道,非神功而不可测,非圣者而不可知。故有太易,仍未见之气也。有太初气之始也,有太始形之始也,有太素质之始也。气、形、质具未相离者,谓之混沌。混沌既判,两仪有序,万物化成混沌以前则为无也,混沌之后则属有也,一有一无而为混沌。混混沌沌,天地日月交泰会合之时也。
五行图13
  五行者水、火、土、金、木是也。凡天地之数,而各有合生于五行者,所谓天一与地六合而生水,地二与天七合而生火,天三与地八合而生木,地四与天九合而生金,天五与地十合而生土。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生成五行,五行之数可见矣。七言得之水,九言得之火,十一数而得之木,十三数而得之金,十五数而得之土,此为天地而生五行也。
天元十干图14
  天元十干者,谓甲乙象木、丙丁象火、庚辛象金、壬癸象水、戊己象土。夫木之为体象春而生乎万有,主魂而灵见于苗;火之为体象夏而长乎万物,主性而神见于花;金之为体象秋而成乎品类,主魄而气见于实;水之为体象冬而就乎万有,主命而精见于根;土旺事加四季之正逐时而有也。
三才入炉造化图15
  夫三才之道者天、地、人也,天元有十干之属,地元有十二支之属,人元有五行八卦之属,此三才。而配于支干五行卦象之属,而入乎虚,而出乎无,虚无之间生长成就万物之功。不有怠倦者,因造作而必得所化,化之与造,为者本无为之化也,炉有三层十二门,火居于中,炼乎三才之真气而合成道也。
八卦收鼎炼丹图16
  八卦收归于鼎者,谓乾象天、坤象地、震象龙发乎雷、巽象虎生乎风、坎象云降乎雨、离象电闪乎光、艮象山通乎气、兑象泽而悦乎物。因乾健而运,自坤顺而动,得此三男三女,妙乎大用,而利于万物。此则明,雷风云雨电闪之属,本自晴空而来,复归晴空而去,故谓之鼎,鼎之为器下存于火中,炼其天地、雷风、火山、水泽而成大丹也。
十二律吕之图17
  夫黄钟之律以应十一月,用事则九寸三分,损一而生林钟以应六月,用事则三分,而益一生太簇以应正月,用事则则三分,损一而生南吕以应八月,用事则三分,益一而生姑洗以应三月,用事则三分,损一而生应钟以应十月,用事则三分,益一而生无射以应九月,用事则三分,损一而生夹钟以应二月,用事则三分,益一而生夷则以应七月,用事则三分,损一而生大吕以应十二月,用事则三分,益一而生蕤宾以应五月,用事则三分,损一而生清宫。黄钟九十分损五十七分而生仲吕以应四月,用事则生执始,执始生去灭,去灭生南事。凡自黄钟之节至应钟而为十二管,其有清宫、执始、去灭、南事以为律管之终,故附之于下。

Tansy录校
《太古集》卷之三
〔宋〕赫大通 撰
乾坤生六子图18
  乾卦为老阳,坤卦为老阴,因合而生六子也。乾得坤之一气而生巽,长女也;乾得坤之二气而生离,中女也;乾得坤之三气而生兑,少女也。坤得乾之一气而生震,长男也;坤得乾之二气而生坎,中男也;坤得乾之三气而生艮,少男也。故曰乾生三女巽离兑,坤生三男震坎艮是也。

八卦数爻成岁图19
  乾卦三画长,每画别九之数,故知三九二十七。其乾卦重之有六画,每画别九则六九五十四,此者乾爻之数也。坤卦三画短,每画别六之数,故知三六一十八,其坤卦重之有六画,别六则六六三十六,此者坤爻之数也。此明一阳称九,一阴称六,外有震、坎、艮、巽、离、兑,阴阳不等,互相推求而各有自然之数也,八卦总其数三百有六十,半之得百有八十也,象一年之数也。

二十四气加临乾坤二象阴阳损益图20
  冬至之日一阳始生而成复卦,大寒之日二阳始生而成临卦,雨水之日三阳始生而成泰卦,春分之日四阳始生而成大壮卦,谷雨之日五阳始生而成夬卦,小满之日纯阳而成乾卦。夏至之日一阴始生而成姤卦,大暑之日二阴始生而成遁卦,处暑之日三阴始生而成否卦,秋分之日四阴始生而成观卦,霜降之日五阴生而成剥卦,小雪之日纯阴坤卦用事,所谓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也。

六子加临二十四节气阴阳损益图21
  乾坤二象,象天地之大用,由未尽其理者,再明日月之运行,风雷之出没,山泽之通塞。据此六卦,三男三女所行之道,亦自冬至之日为首,以阳变阴、以阴变阳,至夏至之日为首以阴变阳、以阳变阴,阳阴错杂,各有所变,变而通之以明化物之功,本自无为之,治出于自然而然也。

八卦反复图22
  乾一,世乃有所变而得姤,二变而得遁,三变而得否,四变而得观,五变而得剥,此者自下升上,上至五爻,变之至极。故自剥卦之后,自上变下者名之游魂而得晋卦,晋卦之后下体三爻齐变而为大有,名之归魂卦,他皆仿此。
  乾一变(卦象) ,乾二变 (卦象),乾三变(卦象) ,乾四变(卦象) ,乾五变(卦象) ,乾六变 (卦象),乾七变(卦象) ,乾八变(卦象)  ,他皆仿此。

六十甲子加临卦象图23
  夫天地之道而生万物。贵,无过于人也,则成三才之道,而配支干,纳音为六十甲子。故有乾坤二卦则生六十有四,数则有万一千五百二十,象万物之数也。众象之内,以屯为初法,此甲子有六十自相配偶,六十四卦而通万物之情,性以存,品类之,吉凶、悔吝、忧虞、存亡得失无不备矣。

二十四节气加临卦象图24
  起自冬至之日,以中孚有信,阳气始生,至夏至之日,以咸相感,一阴始长。故知卦有六十,经游二十四气之间,凡三百六十而成一岁之功。一年之内则有三百五十四日,积之闰余,故知自冬之日至,满一岁度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每一日管行,一爻六日,七分而成一卦,内有闰余,共成其数也。惟坎、震、离、兑而归四正,不在其间者也。

五行悉备图25
  五行悉备,三才众象之宜,八卦四维之属,以明变化之功,有类一方之,所自有生克而为顺逆之时,且如目主肝,以情怒者,必可以引金。金主肺,以情哭而诫劝,因此自相感而为相克之胜负。若不以金则用火,火主心,以情笑而接之,其怒情渐去者,为相生之故也。他皆仿此,以明五行顺逆相克之道也。

天地生数图26
  天阳而地阴,相交而有所生,生而各有其所。天一与地四而为生也,天三与地二而为长也。凡生长之数,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故曰: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之故也。今则阳数一、三、五,阴数有四与二,此阳之与阴共成一十有五,阴阳各半,而成天地之道。故曰:生长而名之生数者也。

天地成数图27
  地者阴也,秉天之阳气,而可以成就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皆物之自然也。地有阴数六、八、十,天有阳数七与九,故地六与天九而成,地八与天七而就,凡成之数则见天地之情,其于天五与地十自相交通,共成其数者。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生长成就万物终始之道也。

五运图28
  五运所行经纶十干而成五气,且如甲己之年,土运时行,乃为黔天之气也,他皆仿此,故知五行之象,象曰:五星木德,岁星行逆之时,木运行也。荧惑逆时火运也,太白行逆时金运也,辰星行逆时水运也,镇星行逆时土运也,法此五星分布十干而成五运星,则有伏顺迟留逆之数。

六气图29
  六气者明三阳三阴之气,而行十二支神,神之相对谓寅申之年,少阳主之;卯酉之年,阳明主之;辰戌之年,太阳主之;巳亥之年,厥阴主之;子午之年,少阴主之;丑未之年,太阴主之。每年之内有六气焉,且如少阳司天,厥阴在泉,他皆仿此一气有六十日也。

四象图30
  夫四象者重明天地日月之道,六、七、八、九之数。如乾之老阳称九,坤之老阴称六;乾之少阳称七,坤之少阴称八。故知乾有六爻,爻各称九,以四因之,爻别三十六策。坤有六爻,爻各称六,以四因之,爻别二十四。乾阳爻一百九十二,坤阴爻一百九十二,总之得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之策,当万物之数也。

北斗加临月将图31
  天垂万象,以北辰为之枢机,统领众星,无失其时者也。夫北斗七星之列,各自有方主之,则曰:魁枕参首,杓携龙角,斗卧巨蟹者,明知此北斗。第一星谓之魁星,第七星谓之杓星,自魁至杓凡有七星,而布南方七宫之辰也。故曰:戌为河魁,辰为天罡。凡经七辰,象北斗焉。

二十四气日行躔度加临九道图32
  冬至之日,日行牵牛。夏至之日,日行东井。牵牛之宿,南极之星也。东井之宿,北极之辰也。自北极至于南极,一屈一伸共行二十四气,经于二十八宿,布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循环九道,以明消息之功,达其升降之理者,皆日行之道备矣。日一年行一运。月一月行一周。故知日行则有盈亏,月行则有疾、有迟。日行一日一度,月行一日十三度者谓少。一十二度象一十二月,以成一岁焉。日经十有二年而行天之十有二运。月行之道即不然也,谓一年之中无闰,而行天之一十二周,有闰而行天之一十三周。故知月之细度,一日行一十有二度三十七分也,日月之行闰余生焉。

三才象三坛之图33
  夫三才者天一、地二、人三也。今则不然,所谓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乎中,以象三才,非取一、二、三,惟取上、中、下品是也。故知上品类天之万象,以明十干之类是也;中品类人有万事,此者皆自天之下、自地之上而居于中,以明八卦、五行之属是也;下品类地之万物,以明十二支位是也。此具三品,以证三才。易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道广矣,地道大矣,人道备矣。天道虽广,若不以人法之,而天道不能显著。地道虽大,若不以人则之,而地道不能成就。惟人道独能法则,于天地变化,于万有兴废,于万事者,亦自此而然也。
太古集卷之一
〔宋〕赫大通 撰
金丹诗
虚无之神,统御万灵。先天地祖,运日月精。
列光垂象,造物变形,推迁岁纪,应用生成。
旁通恍惚,鼓荡杳冥,乾坤布化,导引群情。
幽玄奥妙,贤劫圣因。
其一
宇宙之中几丈夫,惟神惟圣法规模,无为善入群生性,独立能开造化炉。
不逐东风吹柳絮,休教秋月照冰壶,金丹运至泥丸穴,名姓元来记玉都。
其二
五五纯阳足有功,大圆乾象以为宗,降形直入苍溟窟,混融攸跻窍漠中。
有遇坎男骑白虎,无为离女跨青龙,当期一够三千日,鹤化乌龟石化松。
其三
红鼠黑蛇越世奇,神仙此际泄天机,雷声一震三山裂,日出同光四海知。
见说老人呈皓首,又闻赤子挂青衣。先生谓彼敷真理,宝刀郎君来得迟。
其四
黄羊化作白猿猴,猛虎留踪待赤牛,兔在穴中狸在火,玄通妙处道根由。
诞灵降迹推迁运,十二春还六十秋,道气归身逢至友,蓬莱会上约瀛州。
其五
一七元中九六年,始知我命不由天,炎风鼎内消红雪,偃月炉中炼瑞莲。
斜枕曲江方睡觉,海经三度变桑田,南柯昔日黄梁梦,说与昆仑太古仙。
其六
恒星不现即如来,静止安恬别立阶,四变艮宫成妙体,返形革命达真胎。
学人悟此通心印,觉者知之理性才,解得个中弧矢意,千经万论一齐开。
其七
三月雷轰一二声,始知天下鬼神惊,风来乘云势三千,虎假龙威九万程。
万化门中为主宰,八纮境里作经营,震之内象爻俱动,上德皇君具姓名。

太古集卷之四
〔宋〕赫大通 撰
金丹诗
虚无之神,统御万灵。
先天地祖,运日月精。
列光垂象,造物变形。
推迁岁纪,应用生成。
旁通恍惚,鼓荡杳冥。
乾坤布化,导引群情。
幽玄奥妙,贤劫圣因。
其一
宇宙之中几丈夫,惟神惟圣法规模,无为善入群生性,独立能开造化炉。
不逐东风吹柳絮,休教秋月照冰壶,金丹运至泥丸穴,名姓元来记玉都。
其二
五五纯阳足有功,大圆乾象以为宗,降形直入苍溟窟,混融攸跻窍漠中。
有遇坎男骑白虎,无为离女跨青龙,当期一够三千日,鹤化乌龟石化松。
其三
红鼠黑蛇越世奇,神仙此际泄天机,雷声一震三山裂,日出同光四海知。
见说老人呈皓首,又闻赤子挂青衣。先生谓彼敷真理,宝刀郎君来得迟。
其四
黄羊化作白猿猴,猛虎留踪待赤牛,兔在穴中狸在火,玄通妙处道根由。
诞灵降迹推迁运,十二春还六十秋,道气归身逢至友,蓬莱会上约瀛州。
其五
一七元中九六年,始知我命不由天,炎风鼎内消红雪,偃月炉中炼瑞莲。
斜枕曲江方睡觉,海经三度变桑田,南柯昔日黄梁梦,说与昆仑太古仙。
其六
恒星不现即如来,静止安恬别立阶,四变艮宫成妙体,返形革命达真胎。
学人悟此通心印,觉者知之理性才,解得个中弧矢意,千经万论一齐开。
其七
三月雷轰一二声,始知天下鬼神惊,风来乘云势三千,虎假龙威九万程。
万化门中为主宰,八纮境里作经营,震之内象爻俱动,上德皇君具姓名。
其八
鼎器从来六有三,一欹一侧一安环,金铉玉质通嘉致,供圣养贤炼瑞丹。
风火家人能返照,变形易体改容颜,须知烹饪成新法,传得锺离道不难。
其九
兑家有卦号归魂,返老延龄别有门,少女聘时须待命,长男交日见重孙。
口中安口如何说,身外有身岂可论,休道神仙无觅处,蜕形忘迹道常存。
其十
三千甲子一仙人,天地之根造化神,把握阴阳都一指,斡旋万象统微尘。
多应父少儿还老,料想邪魔却是真,解得神机颠倒理,壶中长是笑欣欣。
其十一
苍龙斗虎不曾闲,少女驱回六长男,会向黄庭频俯仰,宁知玉户默包含。
宝瓶频绽红莲朵,狮子潜行黑玉潭,力士擒将归洞府,万神罗列兢来参。
其十二
八卦相乘定主宾,五行生克验君臣,青鸾撞入火龙窟,赤凤飞吞金虎身。
夫妇相交调律吕,父男和顺得中纯,皆因神气能常守,一息冲融一寸真。
其十三
欲识丹砂分两齐,西南北位配三奇,九阳宫里开金户,阴六堂前揽玉池。
铢别三百八十四,斤分十六两须知,午前子后随时用,万道霞光罩玉辉。
其十四
铅汞须分阳与阴,半斤银合半斤金,火云飞入牛郎鼻,霜月穿开织女心。
神水储藏金井满,道源澄照玉泉深,升沉颠倒明离坎,未悟之人何处寻。
其十五
日精东畔月华西,正是丹天壮盛时,二八佳人呈雅态,九三君子骋容仪。
水晶帘挂珍珠砌,玛瑙幢悬翡翠帷,试问本来归甚处,七星楼上不曾离。
其十六
刀圭元属甚人家,赤凤端眸看落霞,岸上草逢添瑞色,滩头石遇结灵砂。
北溟几度锯犀角,南浦屡曾摘象牙,更有一般堪赏处,天池里面放金花。
其十七
问云何是最相宜,夺得神功造化时,虎踞碧潭风呼呼,龙蟠朱洞雨麻麻。
云英散却雷霆息,露滴成须星斗移,直待东方横素练,彩霞捧出一轮曦。
其十八
淳风高旷世非同,不达幽微止谓空,得意诗情唯自乐,知心道话几人通。
都缘执性迷真性,尽散淳风昧教风,一粒金丹炉内有,料无仙骨卒难穷。
其十九
阳九宫中大觉僧,擎拳端坐诵黄庭,神光射透虚空藏,瑞气清凝聚宝瓶。
游宴洞天呈手段,遍资法界骋威灵,从兹解得西来意,混沌之前岂有形。
其二十
学仙须是桎金丹,铅汞将来鼎内安,用火周天依次叙,添功岁月莫盘桓。
存神先使心头静,养气休令舌下干,十二时中无懈怠,自然性命保全完。
其二十一
五气同宫共一家,相资运斡务生涯,河车不离长安道,宝货常留桂月华。
铅汞混融成上瑞,神气灵慧结丹砂,全真妙用符玄用,烂饮流霞颖彩霞。
其二十二
如何得得饮刀圭,无血羊儿是可刲,山泽气通云出谷,地天交泰木生梯。
坎离匹配知颠倒,龙虎回还显悟迷,解得于中消息理,管教平地踏云霓。
其二十三
常听壶中金石声,凡情除去道情生,阳神全后浑无寐,阴魂消时更觉清。
火里生莲犹是可,水中搏块决然成,圆融二物常相会,稳驾云车赴玉京。
其二十四
闲引金乌宴月宫,偶然会合便圆融,神光照彻灵空体,妙道冲开造化笼。
心识始知蜗舍客,慧眸方见主人翁,从兹启悟身为患,不执虚名是大通。
其二十五
学道先须绝外华,修真养素属仙家,忘情盖为烹金液,息虑都缘桎紫砂。
一性朝元攒五气,万神聚顶放三花,从兹得达长生路,永向清霄混彩霞。
其二十六
出家禀意望求仙,必在真师口诀传,炉内飞铅常固济,鼎中结汞永新鲜。
流金作屑销龙骨,滴露为霜长玉涎,心镜一磨明照彻,本来面目自然圆。
其二十七
修行休强做逍遥,莫向空房守寂寥,紫府不令群虎斗,丹宫能使万神朝。
游山每达青霄路,渡水常登刳木桥,采得灵芝频服饵,何须林下挂箪瓢。
其二十八
三一壶中景异常,长眉翁坐看松篁,六铢绛彩装金相,十二重楼饮玉浆。
白鹤树边频府仰,乌龟池畔任低昂,灵童款步前来立,献与先生续命汤。
其二十九
元气混成清静体,彩云突出五方霞,金丹结就纯阳子,玉液浇开不夜花。
无相门中堆白雪,虚空藏里产黄芽,长生路上行人少,祗是仙家与道家。
其三十
天风吹绽洛阳花,六合同途意不差,闲采牡丹烹嫩蕊,静收芍药桎英华。
调和二物清神气,溉济三田饵麦麻,携酒宴兰乘兴逸,坐骑白鹿入云霞。

来源:武林志
-----------------------------------------------------------------------------------------------------
  太极内外养生法之周身篇以仰卧式为佳。原来的方法是边自我暗示边以左右掌上下自然轻摩,在任脉从天突穴往下至曲骨穴,左右互换。此法为京城太极大师杨禹廷亲传,他自42岁运用此法,每晚在入睡前轻摩胸腹200次,至96岁寿终,不曾生过大病,五脏六腑通畅,舒服从无瘀阻病患。恩师传授给我后,我习练有20余载,感觉脏腑通畅无瘀无阻,无便秘不畅之患,也未患过大疾大灾,身心健康。
  笔者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不单单是在胸腹间做轻摩,而是从周身上下分部位逐一轻摩。

  1.六阳六阴经络的内外养生法
  基本理论:从传统医学的角度审视,保健养生都很重视经络养生。人的十二条经脉为六阴六阳经络。从脚到顶,从顶到脚六阴六阳经络贯通全身;经通络活,不瘀不阻;络活经通,疾病何有?
  操作:仰卧,双掌轮流从上至下轻摩胸腹,站立式要特别注意,如遇到阳光充足,则要隐于树叶后进行。   站立发声:咦——唏——微——哈!

  2. 筋骨的内外养生法

  基本理论:俗话筋骨壮身体棒。因此,我们要注意筋骨的锻炼,如何锻炼筋骨呢?伸筋拨骨。锻炼的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疲劳的产生。筋和肉可以相配,许多肌纤维组成一个肌束,多块肌束组成一块肌肉。而筋骨是习惯叫法。肌肉中,筋无处不在。骨称骨骼,十分坚硬,在人体中起到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免遭外界伤害的作用。
  饮食方略:饮食方面要多食用大豆(黄豆),以防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大豆的蛋白质能增加骨的密度,增进骨骼健壮。食用大豆时,还要选食一些对骨骼有益的食品。痛风、肾脏患者要少食或不食大豆。患乳癌正在治疗者,也要少食或不食大豆。男孩在成长中也要少食大豆,恐长大影响生殖能力。
  操作:仰卧,双手自上而下轻摩胸腹。


(本贴转自太极中国,作者:金轮火风)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 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 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 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 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 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 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 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 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 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 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 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 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 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 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 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 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 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 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 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 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 创的成就之一。 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 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 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 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 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 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 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 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 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 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 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 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 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 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 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 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本贴转自太极拳论坛,作者:administra

作者:李紫剑

一如武器派生于原始的生产工具,拳学桩功派生于古代的养生术。

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养生的内容,在汉墓中已出土养生功的功法。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录了两种颇具可操作性的养生术,一种是《天竺国按摩法》,一种是《老子按摩法》。后人将两种按摩术“中西合璧”,创编成了《易筋洗髓经》,从此奠定了拳学桩功的丰碑的基石。世传曰《易筋经》盛唐即有之,实非空穴来风。

目前拳学桩功屈指难数,百脉同流,皆莫外《易筋洗髓经》,功架或不相类,而功理功法则一。

桩功千变万化,不外乎动静两种。其动功不外乎平立斜三种圆运动及离心向心式直线运动,其静功不外乎中庸平和的“松”和层层加力的“紧”。而这动静两大类功法,均早已存在于《易筋洗髓经》中。近代种种“发明创造”,均没能逃出《易筋洗髓经》的路子和框框。

桩功由功架和功法两项内容构成。

功架就是桩功的姿态,亦即桩架。身体的任何间架状态均可作为功架,任何一种功架均有其一定的指征和功效,相应也均有其缺陷和弊端。虽然出于一定的目的选择特定的桩架有助于提高某种功效,但神化某种桩功把它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则无异胶柱校瑟。或曰桩架必须按某种规范始克功效,偏差毫厘即大相径庭,不唯无功,而且伤生,危言耸听,此亦不经之谈。桩架只要大形不错,体态自然舒适得力即可,小节尽可不拘。

拳学桩功分三步修证,即松桩、紧桩、动桩,三步功法环环相套,但一步有一步的偏重。

松桩求证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所以也叫医学桩。松桩修证的方式是站好桩架,筋骨舒展,肌肉蓬松,长时间保持功架功态,静态守恒即可。松桩坚持久之,自然血脉奋张、体力充盈、精神焕然。待通体热透直达指梢并且持续不退之后,即可由松桩转入紧桩.舒展者,自然开张之谓;蓬松者,优质海绵之态。

紧桩求证的是预应力。预应力又叫不定向支持力,或称为六面力。具备预应力的桩架便具有“拆之不散、撞之不开、推拉不动”的匀整的间架结构,整个身体形成弓态。即习惯上所说的“身备五弓”、“五弓合一”的状态。紧桩属于拳学桩。

紧桩的修证方式是用力,力的主体是向心力和离心力。由于支点和中心点的不同,桩功的“紧”也就有“伸紧、拉紧、原位紧”三种基本功法,而任何一种紧,都有“紧张守恒”和“层层加力”两种方式。五种紧法要在桩架不变的前提下分别练习。

当肢体具备了弓态之后,即可转入动桩的修证。

动桩求证的是“全力以赴”状态,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动桩修证的方式是在保持紧桩的功态的基础上实施点的移动、线的伸缩和面的变换。动桩的练习以小幅度、短距离、慢速度进行为宜。动桩练习的目的,是为日后的整体发力做准备。动桩就是模拟用力状态。

虽然每一个桩架都可以进行多面用力的动桩练习,但一个功架往往特别适合于某种用力,因此有目的的选练某些功架,往往事半功倍。例如虎扑桩练前后用力,绞翅桩练向上用力,亮翅桩练旋转用力,斜飞桩练侧后用力,就比练其它力好。对于这个问题,各人可以自行决断,是所谓“神而明之,在乎其人。”

在拳学桩功的修炼中,紧桩和动桩均有强化训练的方法,诸如尖端抵触实物,手抓重物,臂悬重物,都是强化桩功的良方。桩功的强化必须在徒手修证有了相当的功底之后进行,并且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若急功近利,则非但难以见功,反有伤身之忧,戒之。

以上所述,即桩功的千古不传之秘。但凡桩功,概莫能外!真传一句话,一试便知!

桩功功法法则如上,本不需赘述,但为方便初学者理解,现举“纵步提手桩”为例解释如下:

“纵步提手桩”是一个通用的大形,轨迹拳学的傻瓜式,太极拳的提手,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倚马问路,少林拳的虎形,拳击的预备式……都是这个大形。提手桩的示范功架是:横步站立,两脚中间间开一拳的距离,一只脚直线前移,在前脚跟与后脚尖距离一脚半长处落定,后脚尖外撇小于90度,重心适中或稍偏后,下沉,腿弯弯屈至120度左右,左右腿相同。身体直立,双手手型任意,同时上提高于肩,大致平颈,然后手臂前伸至肘弯120度止。在此基础上,头端身正,肩松肘垂,腹平背直,筋骨舒展,肌肉蓬松,就这么平心静气地站下去,直至通体热透直达指稍。

此即松桩的站法。在松桩的基础上,两脚前后对争,两膀左右对争,脊背上下对争,肩背左右对争,双手与肩背前后对争,切实地用力,形成六面对争。尽管用力对争,桩架始终保持原型,外观并无任何改变,这就是紧桩中典型的“伸紧”。

在松桩的基础上,手臂用力后拉,脊背用力对拉,腿脚用力回拉。尽管用力拖拉,功架始终保持原型,这就是紧桩中典型的“拉紧”。

在松桩的基础上,“伸紧”之后保持力度而不再伸,“拉紧”之后保持力度而不再拉,此时的桩态就是紧桩中的“原位紧”。

三种紧法最好一种一种单独操练,一种站出功效后,再练另外一种为宜。紧桩如同弓拉弦紧,弦拉弓张,弓弦到位,弓劲自出,此理甚明。此法至简至易,实是弓态修证的不二法门。

保持紧桩的功态比划各种用力动作,就是桩功中的“动桩”。例如,纵步提手桩站好,双手前推后拉,推到肘弯120度止,拉到肘弯90度,反复推拉;或者双手上提下按,提至高过眉,接至与乳平,反复提按;或者双手左推右拉右推左拉,或者双腿螺旋提沉上下……如此往返运动,均可以自然呼吸定时控制速度,一般来说,一呼一吸为一呼吸,即呼吸各一次,那么,动桩动作的速度,以一动呼吸各两次为宜。也就是说,动作“来”的过程中正好自然呼吸各两次,动作“去”的过程中也同样自然呼吸各两次,任意反复即可。

桩功的功法层次和修证方法已经全部公开,余下的事就是各人用这些法则去实践自己选定的桩架了。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朋友因受世俗说教影响而一时转不过弯来,所以不辞咿嗦,再做以下补充:

一、松桩的松是蓬松而不是放松。蓬松是界于紧张和放松之间的临界状态,它的作用一如正负数之间0的作用。蓬松状态比放松略为紧张,但比紧张状态要松得多。至于松紧的程度,与个人的功夫深浅反应敏钝有关,因人而异,实无准确划一的标准。

二、如果对蓬松状态不能理解,那么你就理解为“准备就绪”状态。打个比方说,当你抬起手准备去抓东西,做好了抓的准备
修真辩难


修真辩难序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最幽最深,至精至细。知之者,成圣成仙成佛;迷之者,为人为物为鬼。然不得师诀,………千譬万喻,以有形无,以实形虚。或露枝条,或泄根  ,甚难穷究。加之后世傍门曲径,穿凿圣道,絮乱仙经,各说其说,各是其是,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而为闺丹,或误而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于空寂。邪说谣辞,流行宇内。即有一二志士,满眼针刺,满耳梆铃,聪明无施,主意不定。一入网中,终身难出,此予辩难之所由作也。


辩何难?辩其似是而非、似真而假之难。辩其古人托言隐语、指象画形之难。其中,天道圣功、性命源流、药火是非,无不一一分析。书成之后,又恐头绪散涣,语句冗繁,阅者不能会通一贯,故外著二十六条,名曰修真后辩,撮其大要,分出题目。言浅意显,文简理明。去譬喻而就实义,削枝条而拔根蒂,庶乎同道者见之,一目了然。于阴阳性命之理,可以极深研几,深造自得而无难矣。吁!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三月三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


 


悟元山人修真辩难序


 


万事万理,假每乱真。故心印经曰: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栖云山道人悟元先生,得先天真一之旨,不忍密之一心,愿以公之万众,笔之于书,条分缕析,辩其先后,辩其真假,辩其内外,辩其有无,辩其一二,直揭天根,显垂灵蕴,神机鬼藏,真丹经之捷径也。有志者,实其腹,虚其心,从此聆取,紫云不远矣。夫道人一片婆心,惠兹后学,彰明较著,炳若日星,大声疾呼,如雷出震。世之读此书者,慎勿以野狐禅目之,则真者见真,伪者见伪,旁门尽灭,大道自生,千年暗室,一盏明灯,大海茫茫,金针直指,传之可受,告之三官,从此七世不受冥患,奚羡夫世,奚少于己哉!是为序。


嘉庆三年七月七日癸卯科乡进士灵武梁联第浑然子薰沐拜撰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著

邓寿椿重刊


 


大清乾隆壬寅中秋之夜,月朗星稀。悟元默坐栖云峰顶,神入恍惚杳冥之乡,形归虚无寂寥之境,众弟子侍侧。


候至中宵,一弟子启而问曰:"师不动不摇,无声无息,其悟道乎,其坐忘乎?"三问而三不答。第子复请曰:"师不发一言,毋乃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不足与语乎?"悟元熟视良久,从容而告曰:"此非尔所知也。"弟子问曰:"敢请其故?"悟元曰:"吾将以天地为逆旅,以日月为过客,以万物为游丝,以世事为梦幻,以人情为寇雠,以富贵为浮云,以形骸为桎梏,以四大为枯木,以六根为孔窍,以身心为灰土,何动何摇,何声何息?"弟子曰:"如师所言一无所有乎?"悟元曰:"安得无有!"弟子曰:"所有者何?"悟元曰:"惟知有道耳。"弟子曰:"然则道无为乎?"悟元曰:"安得无为,道有体有用,有进有退,有逆有顺,有急有缓,有止有足,有始有终,有先有后,有爻铢,有层次,有变化,有等等大作大用,安得无为?"弟子曰:"弟子入道多年,阅尽丹经,参访多人,毫无一知,望师慈悲,稍开茅塞。"悟元曰:"道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非可立谈,若非斋戒,不得妄听。"弟子拜退。


一.       四大不着而身斋。


二.       诸虑具息而意斋。


三.       回光反照而眼斋。


四.       声音不入而耳斋。


五.       香臭不到而鼻斋。


六.       是非不动而舌斋。


六斋已毕,复进而请曰:"弟子斋矣。敢问其道?"


悟元曰:"未也,尚有一斋未完,如何敢问?"


弟子曰:"六斋之外还有何斋,祈师指明?"


悟元曰:"尚有心境未斋,此一境,其秽污更甚于六根。六根为外贼,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心境为内贼,此境有识神居之,为万劫轮回之种子。此境不斋,六斋无益。"


弟子大惊而退,于是扫净万缘,离种种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片刻之间,如冻冰解散,毫无滓质。复诚敬跪前,泣而问曰:"蒙师慈悲,已斋无斋,无斋可斋,斋之不斋,不斋而斋,不斋谁斋,谁斋其斋,斋者不斋,不斋是斋,知斋非斋,斋无可斋,若欲真斋,斋不见斋,斋即无斋,何用强斋?"


悟元曰:"尔知斋矣,尔已斋矣,可与问道,可与闻道。"


问曰:"何为道?"


答曰:"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包罗天地,生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儒则名曰太极,在道则名曰金丹,在释则名曰圆觉。本无名字,强名曰道。拟之则非,议之则失,无形无象,不色不空,不有不无。若着色空有无之象,则非道矣。"


问曰:"道既无形无象,是浑然一气,何以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道之用言。无形无象,是就道之体言。太极未分之时,道包阴阳;太极既分以后,阴阳生道。若无阴阳,道气不见。惟阴阳迭运其中,道气长存,历万劫而不坏。在先天则为道,在后天则为阴阳。道者,阴阳之根本;阴阳者,道之发挥。所谓太极分而为阴阳,

作者:张奇
   以下诸法为道家武当派练功中常用的保健养生方法,坚持练习,会产生奇效,不但有助于成就武功,且可益寿延年。
  武林人天天习武练功,如不明白养生之法,不但成不了高功夫,而且往往练出一身病来。所以养生之道非常重要。下边我将武当派练功中的养生八法献出,供同道参考。
  第一法:忌凉法
  前辈师长们说:“热成功,凉看病”。武功练习之后,全身出汗,自然发热,此为正常必然的现象。而停动之后,切忌受凉。热身突然受凉,身体生病。练铁沙掌、铁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一小时内不可遇凉水、摸凉处(手掌不可碰冷水、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否则功夫退尽而成疾病。所以练功人首先忌凉而知保暖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练功出汗以后,不可凉水洗、冷风吹,而应知守汗之法。出汗后,应该用干毛巾擦汗,不可突然跳入凉水中贫凉,不可用电风扇吹。汗毛孔开时,突然遇冷闭住,汗浊余毒积牛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后要保汗,不但不要脱衣服,反要穿上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后,以热水毛巾擦洗身体。以上为守汗法。
  第三法:饮水法
  人体由水组成,汗后大量失水,故应及时补水,但如汗后如马上大量饮水,即成疾患。正确的方法是:早上练功前先饮一杯头天晚上备好的凉开水,以补一夜的身体失水。晚上练功前,也先饮一杯温凉开水为好。每次练功出汗后,不宜马上饮水,汗干后再少量饮半杯至一杯为宣。
  第四法:解雾法
  大雾天不应练功,且尽量不要出屋子。因为雾毒浊气,对人体有极大伤害。在这样天气,应知解雾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雾天,要饮三口酒,即饮三小杯白酒,可解雾毒、气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为最好。
  第五法:防风法
  练功出汗后,不可冷风吹身体,不可面对电风扇。防风如防箭,防止风毒入侵身体。不可在阴处呆,不可在门洞风中站,否则均可生病。风湿之病,多因中风毒而致,故习武练功之人,一定要防风。
  第六法:解疲法
  练功之后,身体若出现疲累现象,用打拍身体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双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双手交叉同时进行,各三十六下;二是砍打足三里穴。双掌以掌根部同时砍打双腿三里穴三十六下;三是拍打足心涌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三十六次。以上三法行持后,全身轻松,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长寿。
  第七法:保肾法
  习武练功,以保肾壮阳为主,以长寿延年为目的。壮阳保肾方法是多种的,现讲两种方法如下。一是洗足法:每天练功后或睡前,用热水洗脚泡足十分钟左右, 然后用剑指点揉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指点揉右足涌泉穴,右点左同样。二是搓肾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对南站立,双脚叉开与肩同宽,左右开步,全身放松。双手掌五指合拢,插向腰后,掌心对外,手背向内。用双手合谷穴突出部上下搓两侧肾俞穴各八十一次,一上一下为一次。天天坚持以上三法,即可治愈肾虚病,有壮阳之奇效。 
  第八法:排毒法
  习武人日久身体内会积些毒素、毒气与浊气,应及时排出体外,以达到排浊留清、身心健康之目的。其法是:每天练功之后,应静坐下来,面对正南,全身放松,高度入静,双腿盘坐,左腿在外,右腿在里。双手放在双膝上,手心向下,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呼吸自然,排除杂念,静坐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更好。然后,双目睁开,双腿伸开,双手心向上,放在双膝上。双眼视双足尖,舌尖放下来,以意排浊,心想体内的毒气、病气、浊气从我双脚心流出去。意守涌泉穴五至十分钟,体内病浊毒气即可排尽。收功时,双手可以捂在脸上,上下搓动,或以双手拍打全身各部位,然后收式收功。


(本贴转自太极中国,作者:金轮火风)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独钓寒江雪 » 文章发表人是 独钓寒江雪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