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自然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自然 » 文章发表人是 自然
发表人 内容
武当剑法存真

剑学一道,绵延久远,自光民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始,剑已是非常普遍的兵器了。剑有其形,从出土的春秋时胄铜剑到现代的钢剑,其形制都未出现大的变化。剑的主要部分是剑身,按传统武当剑学术语剑体分“二弦、三锋、四刃”,剑有此形,而性定矣。拳谚日∶“剑用两面刃。”乃是言三锋、四刃,可以纵横如意,而剑身前后笔直二弦以定其局,由是剑得中道,中道者,王道也。
武林中,武当派以剑术精妙而驰誉。武当内家剑学,远追真武,相传真武大帝成道时,剖腹始炼成飞剑,震动三界,至今武当门内有“神剑长鸣于海上,太极密术荡散人间”之语,是对内家剑学流派的概括,亦见剑术要义之密守深隐,列为不传之珍。因道家修持,剑为降魔护身之利器,内功演道,剑作无形,有慧剑喻示智能成就,护持丹砂之密传内家剑学,承袭汉唐贤侠剑道之遗风,属江湖秘技,然总其理亦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学说。清代丁秉仁在其小说中论剑道曰∶“剑仙一道,乃总统于三教,吾道所行之事,不离仁、义、礼、智、信,是尊儒教也;积功累行,置皮囊于度外,是尊释教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挥金如土,广度有情,是尊道教也……。”剑学一道,可谓儒、释、道三家教外别传,鲜为人知。道家自王重阳祖师,首倡“三教合一”之说,王重阳祖师当年曾有“会四海之风于一堂”的佳话,三丰祖师,承前贤遗脉,合金莲正宗,参以贤侠剑道及江湖秘技而创武当(李兆生∶《翰墨缘》),又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授以大道天遁剑法。三丰祖师开派之初,提出“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的修持思想。自此武当门中,剑事精绝。然武当门规谨严,以行道参真为旨圭,从未将剑术外传,致使这一宗剑学成为传奇。近代李景林先生披露了武当剑术的三乘境界∶“下乘长剑舞术,中乘匕首飞术,上乘偃月神术。”并发表了下乘剑术的剑潜,由其后人编套路传世,引起武术界震动。然武当正宗剑术虽三乘,理实一贯,不离内功气化之道,持剑在手,剑即为手臂之延伸,以气运身,身剑相随,发于灵动,会于剑理,是为内家剑术,并无一定之规距,讲的是“合剑理,明剑意”三盘错运。古人论诗臼∶“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梁朝‧钟嵘∶《诗品》),写出了艺术的起源。剑与艺通,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梧草法,成一代草圣,羲之“为右将军,而以善书名,是武人通艺之典范。内家之长剑舞术,实为气化状态下人剑相感而发。明剑理,尽剑性,以剑带人,人剑合一,方为真武术。剑形定剑性,此中演出“劈、刺、撩、抹、抽、截、横、倒”八种剑法。八法相推,错运连环,临敌交锋,游刃有余,乃成击舞双并之术。此为下乘剑学的境界,至此已人正途。复使剑体通灵,易长为短,以人会剑,融神锻铸,有“倒换银河,金波冲举”之持,是法合于丹道,实难尽言。东北龙虎堂藏本《惨真图》中录有前辈师真言剑诗一首,可证剑学高乘之境∶
返观慧照周丹野,
长行司天炼魂魄。
慧剑启于真晶里,
如影随形人太虚。
盖言之,剑在兵器中属凤,翩翩翔动之形出于手腕,腕运指使须圆活自如,切忌握死剑把。“劈、刺、撩、抹、抽、截、横、倒”为内家八剑,暗合八卦。易学中人卦柑荡推演为六十四卦。剑术中人卦相错而至变化无穷,皆出于此八法。尚有五字心法,合为玄门十三剑。然所有剑法,均可由一个“二仪环”化出。二仪环之形,实为“阴阳鱼”之“S”线形。 图中之歼上的曲线由剑尖在空中运行的轨迹组成。于环上的任一点皆可演化出入法。运剑时切记剑尖时刻不能离开人体的重心线,否则必然失势。三锋四刃在每一瞬间的变化中都应能文待清楚用的是哪一部份。心中有数但却含而不露。外象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锋芒乍隐乍显而滴水不漏,方称运剑也。
上述为内家剑术的基本常识,看似甚为简易,然非以气运剑不能将二仪环划圆,亦不能将二仪环化开。此中所贵者,一灵难求。内家正宗剑术过去仅限于门内授受,因其理宗于传统的太乙神功脉系,学剑者均有内家拳、掌基础。持剑运化是水到渠成之事。师傅授徒时,只须向其交待基本的剑理,使之在运化中不逾法度。练者于运剑中体会剑的性情,悟彻剑理、剑法。从来见手把手一招一式学练者。缘一招一式的教习,得到的只是这一招一式。而从规矩人手,于剑法的悟得,是一通百通。能抓住本质,使功夫上身。这之间的差别,就如一滴水与江河相比。此为武学中的捷法心传。
武当功夫,遵三丰一脉,内执丹道,外显金锋,是道演良工。剑学存真,乃于有形中求无形。武法的升华,日人身已备剑体,尽金锋之性情,发真如之愁性,得流珠灌养。金生丽水,火逼金行,剑法合于丹砂符火。佩之金锋,剑为丹砂,以武人道,登内家之堂奥者莫离平此也。至今神州故地,尚留有三十六品神仙剑绝学,法演苍桑。
时甲戌年春分日,有歌曰∶
一从沧山留剑迹,茫茫世事已经年。
金台印月丹丘冷,玉虚拓映衰革残。
武当留存真诀秘,八法神术动罗天。
三烽四刃凝剑体,丸泻显飞合丹源。
更同侠气贯胆肝,铸成寒刃诛邪好。
五指力齐舒剑气,金波冲举荡云烟。
妙山老者神霄客,沧桑秘演太和巅。
汲传统法乳 演文武之道

作者:刘泽南

李兆生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质秉聪慧,性行笃厚。少时先后师承数十位先贤,霜枫为伍,明月为伴,操持文武诸艺,尽得祖国传统文化之真髓。

求太极本质

李兆生先生亦是武林宗风中一代宗真,承袭九脉合真之“一脉真谕”。自幼秉承太极拳宗传,历经四十余年,寒暑无间。为继承发扬太极宗风,耗时六年的八十万字撼世之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更是“以其举世无匹的文言武举展示了嫡传真宗丹脉的脉流叙说,给面对众多太极学说而感迷惑的人们以衡准之判据,使太极拳的研究家们更新认识、接受真实,给修真者提供一个前进的阶梯”。同时为太极拳学术的健康发展开拓了坦途,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材。但更为不易的是真正让人们认识正宗一脉的完整面貌。

李兆生先生赴日期间,有感于太极拳在日本的盛行,并闻“十年后,学太极拳到日本之说。”1983年,铃木大拙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宣布),民族的自尊心、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先生决心把太极拳真正内涵贡献给世界人民。在日本初示“青龙出水”、“太极云手·吴带当风”等隐秘,昭示太极拳的根依然在中国。在日本期间挥笔疾书“中国太极拳正宗标准”等章节,之后耗时六年出版了八十万字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先生作为先天太极拳八十代掌门,已把祖国人民健康事业、保健文化的瑰宝——循经太极拳公之于世,为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社会广传的24式太极拳,正如丹医泰斗周潜川所言,“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缺少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功的老师们,精研改进,把改进的总结,贡献给政府的主管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遗憾的是,“降至近代群贤辈出,传播日广,各有见地各说各理,加之年代久远,越传越谬……”(关亨久《武当修真密笈》),却始终不见一人能赋简化太极拳以运气内涵,更何况气血循经乎?的确,非有宗风传真和高深的武学不能洞察人体气血经脉循环的精微之处,不能使24式太极拳合于内脉循经,形成运气的内涵。

李兆生先生深知“经络决生死,别阴阳”之理,当经络循行失度有悖阴阳时,犹如大病在身,并能危及生命。乃决心赋予简化24式太极拳循经的内涵。由于简化24式并无循经的结构,先生在将一招一式转化为循经的过程中,时时因经络循行反常严重影响到健康,简化24式太极拳的循经改良确非易事。众多弟子看到先生为了完善简化24式太极拳而呕心沥血,纷纷劝其放弃时,先生以慈悲万类的博大胸怀甘冒生命危险,以惊人的毅力完善循经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由于简化24式失阴阳准度,每个动作的改良过程中都不断地打断和违背经络的循缠,先生在两载春秋中每改良一个动作,都尝试循经,饱尝阴阳失调之苦。

李兆生先生内功炉火纯青,洞察人身中二十部经脉阴阳交汇如掌上观纹。因简化24式动作不能大变。所以只能从循经动作的精微之处变化。先生以渊博的学识,精深的功夫,矫正简化24式的微妙动作,使其具有循经内涵。世人很难想象循经太极拳诞生的艰辛,历时两载春秋,24式循经太极拳终于诞生了。虽然先生的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先生欣慰的是以自我的健康换来无以数计人们的康复机会,也充分地说明循经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遗憾的是,世人由于学识和功夫的欠缺,未能深谙于此。

世纪之交,李兆生先生亲自拍摄了24式循经太极拳的完整操演过程,并对一招一式都作了详细的解说。先生依旧律为24式循经太极拳写下了《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操演谱文》、《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内脉循经谱文》、《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武学概谱》、《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全体大用诀》等谱文,使后学之人在操拳之余,领略中国循经太极拳所具有的宗风神韵。如今中国太极拳的种子遍撒世界,先生又将循经太极拳奉献给社会,回归了太极实质,使社会上普及的太极拳有了崭新的面貌。这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研丹道武学

早在远古的图腾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修真事仙的追求。相传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终于实现了“白日飞升”的理想,这也正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降至秦汉,神仙学说已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秦始皇派大臣率童男童女往海外三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汉代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诞生了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它把人体与周易合参,指出“龙虎大丹”正是以肝肺二脏液相交融,心肾两大器官相交融,说明神仙学说已经有了具体的实证思想和手段。

神仙学说泛化于俗,而修真学识使这种虚无飘渺的神仙学说有了物质基础,有了系统性、科学性的完整体系,《修真图》正是其教学大纲。李兆生先生作为我国传统国学权威人士,曾应日本友人之邀请讲述《修真图》,先生科学系统地讲解《修真图》受到友人真挚地欢迎。

李兆生先生宿根深厚,心怀至诚,数十年间先后受教于武当太乙铁松十二代师尊阎政昌、先天太极十七代师尊蔡祥、龙虎堂二十二代马成令、松花湖隐真吴和老人、长春般若寺清朝最后一代受“皇封”的澍培法师等。就史而论,师尊马老成令公身为末代皇帝溥仪御前侍卫队长,乃晚清大内第一高手,其书画曾得到皇帝的御览和御选。先生乃文武课业日月催,勤习苦修,迄今修真有成。先生学问广博通达,妙契神悟,依然生活简淡,谦虚随和,足见先生道高德深,修养深厚。

由于历史原因,武当正宗的学术内容隐于石壁洞天。早在80年代初期,先生遵师嘱,开始挖掘和整理濒于绝传的丹道武学,喻为“宝阁金门开,妙廊清玄生”。1983年先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首次公开了武当宗传武学,为人们指明了去除疾苦、健康长寿、修真自持的坦途。1997年底先生在黑龙江冰城做了“人类健康长寿”学术报告。

1987年 《体育文史》主编杨亚山邀请先生出席了首届武当山散打擂台赛,向世人展示传统武学的风采。当年武当一派源流,太乙神剑,武当神功,赫赫之威,给人以一种神 秘之感。先生依照旧律,将珍藏孤本《白鹤真人飞鸣图》送给《武当》刊出,以应他日之约,以慰同道学友。同时登上金顶,朝拜真武大帝,一览天下奇雄,了却来 武当朝山之夙愿。

先生的第一部武学专著《真元宝笈》剖示了传统宗风丹家内脉的具体修持法门,向读者展示“以丹力入剑”之隐奥。丹道武学之为,留有千古遗脉。虽现派系之分,却统一于人于自然根骸命蒂。丹道乃顺天呈象,合于天然之道妙;武学则系于丹道,而行“修真元以通玄籍”之为。两者在武林中嫡传,留下千载云烟。

长期以来,先生亲自为学生授课,本着“有教无类”的古训,因才施教,教学中增加了传统文学的启蒙课程,注意文化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期望学生在文武两途均能有所造诣,使宗风的种子遍撒天下。

1993年,先生来到北京海淀走读大学中国传统学院担任院长。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源流史”、“传统修真基础理论教程”、“以道成医”等课程。向学子阐述祖国丹医,并留下《医宗慧照心传》、《以道成医》等衡真法本。

1995年春天,先生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以真元养生法为题拍摄了十三集《夕阳红》节目。1995年6月,感于当前人们传统文化学识的欠缺,以中国历代传统兵器为主题,拍摄了《中国风》系列节目,《书法与剑术》、《武当拳与龙形大草》……以宗风学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生活的常识,“神兵武库”之隐真,向人们叙说五千年的脉传。

2000年5月,先生应武当拳法研究会和《武当》杂志社之邀,传授太乙铁松派宗传武学——玉环桩。玉环桩本是太极门中混元四手之专修,分为循经玉环桩与武式玉环桩。授课期间,先生表达了对学人的愿望:继往开来,响应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号召,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牢记祖师当年“为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的遗愿,作为宗风脉传的继承者应体自己的拳拳之心,在新的时代要做出新贡献。

先生作为一个传统国学的权威学者,十余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向国际友人阐述了“中华魂”之民族精神以及“汉字乃天垂之象”,“汉语将是未来世界通用语”等内容。日本大作家陈舜臣先生将《茶事遍路》一书赠与先生,并书题“龙虎堂主人李兆先生斧正”。 陈先生就茶传入日本之史说,以回首往事之形式,详细地叙说了当时的情形。赴日期间,先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讲学与交流活动。应日本密教研修会邀请,曾到成田、 关西、南日本等地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儒释道之修持、养生史理法、丹道、武学、书法、汉诗、医道、外丹、饮膳、服饰、民俗、祭祀等诸方面的专题。

先 生赴日期间长住东京,曾应邀在东京佛学会馆讲戒、定、慧三学。亦曾考察东密一脉的源流,并讲述密法宗传所涉脉源分布、传承、教法、仪章,宗延南无圣赞、金 真法华、真如原性、金甲元辉之仁风,上溯千年《雪山密持莲花概谱》之嫡传,下涉海外诸宗诸法之脉演真华。先生在日本成田山见密宗不动明王法象与般若神锋真 形,感天垂之象,作“真如明月图”,画弘法 大师空海玄象,重宣密法,法留东瀛。这些法像在日本已经以特殊的装帧形成了文化珍品,而那些专门研究佛学的专业学者出于对佛的敬仰,曾一度将其当成供奉 本,同时还有课颂本与袖珍本。回国后,先生把这些内容按照古老的方式,以完美的艺术手段研制出来供学者研究,收藏者珍藏。

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在丰富的学识,在很少有人涉足的高层次学术领域留存佳话,深深铭刻在国际友人的心中。正如日本友人所盛赞的那样:“我们的老师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先生渊博的学识感染了无数的国际友人,留日博士孙家珍,当即叩头从师,愿为社会文化的繁荣、人类的健康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力量。

十余年来的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先生曾经为伟大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争光,也为神州故土增誉。先生讲国学、讲民族优秀文化、讲优良传统、讲五千年神州瑞气,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让每个华人都有爱国心,都有中华魂。正像李瑞环在修复黄帝陵时说的那样:“黄帝是中化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意义的旗帜……找到共同的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诗书画印

李兆生先生作品多臻神境而声名远播。已故书法界之前贤天津李鹤年先生(享年88岁)这样评价:“兆生大师雄踞吉林,名震扶桑……贻我巨著,《声律真诠》、《真元宝笈》、《翰墨缘》与法书,博涉深邃、才富五车,更精内功及剑术,至于书法遒劲浑朴、灼见真知……”。


在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博览会中,《中国文人李兆生翰墨艺术成就展》,年越耄耋的大书法家陈政评价先生:“画好、字好、诗好,印更好!”南国国画雕塑艺术大师、艺坛巨匠朱培钧老人认为,先生“真正领会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这个时代已见不到这样的风格了”,并要求先生放刻一方“净化人生”之印为念。文物鉴定权威人士杨仁凯先生在哈尔滨一次拍卖会期间惊叹《翰墨缘》:“真乃神人也!”。

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馆,李兆生先生三度参加亚细亚美展(28、29、30届),其传统文化书画以特殊震撼力,受到与会者的瞩目,广为海外人士收藏。如《钟馗清宇图》为日本安田信托银行山口吉雄会长收藏,其书作是日本身曾岐神社永久收藏陈列的唯一中国书法精品。1992年3月,在南日本鹿儿岛,樱岛活火山游览地,先生即兴题联。如今此联经装裱后悬挂在樱岛供国际游人欣赏。

日本友人赞誉先生“是武学家、书法家……李兆生先生(号真阳)秉持中国传统文化宗风脉传”,“先生书法端庄、典雅、凝重、刚毅、雄浑、古朴、洒脱、奔放,于不均衡处现均衡”。东京大学有关专家认为,先生书法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真实力量。

先生文络有脉,儒书以“心正则笔正”为基,上守钟王李素,下袭赵董支脉;玄书近学蒲华、白玉蟾,远溯吕岩、三丰祖师。龙行大草得自马成令老先生“仙逸”之传,承白云上人书诀一脉,与王右军同出黄庭经一宗,与天龙神剑合真,融武学、禅悟入书境。

先生书法出自馆阁,承宗风古法,且书格多变。折带飞白贯彻其中,有吴带当风之飘逸、盘钢截玉之雄健、高骨游丝之灵动、润含春雨之丰腴、干裂秋风吹破竹之枯涩。

先生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字大可如幛、小可如豆。蝇头小楷清雅俊秀,巨字榜书,一笔横龙气势磅礴。先生擅写高堂大轴,其形神与明清古风无异。绝技除手卷、联轴外,竟能一次书写四、六尺幅“龙”、“虎”、“神”、“佛”、“寿”百余帧,诗文随书一气呵成,书体有石鼓、古隶、金文、大草等,无一笔虚败。“先生精于文人三绝,对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刀,仅一上午可治巨印(10厘米方)七八块之多,刊石边款信手而出,可见刀笔扛鼎,非前人虚说。”(1997《天津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

先生于数年奔走中,曾为几处题写楹联。1987年到山西永乐宫考证古迹时,身临吕祖故居,为寄怀思,题联曰:

三界高渺,金丹玄化示真吾,大道古今注玄都。玄天呈象,一气冲腾,鼎炉开时喷白雪,可见密法显乎哉:
大千浩瀚,飞剑神游养太合,圣教圆通证元明。慧海应真,万法融汇,灵胎结处展黄芽,始知妙律隐之也。

1986年到武当山朝山拜祖之时,为念真武大帝与三丰祖师,写下联语:

大道演龟蛇,长存灵犀同日月;
金锋伏龙虎,初化阳神共古今。

1993年吉林雾淞 冰雪节时,先生面对凝云飞雪,素裹江天,心音振动,畅思神州故国五千年文明脉传,写下14782字的长联(又被喻作《一万珍函》),堪称古今第一联。文理情思似野鹤翔空,幽兰剪石。对仗之工,风韵之雅,令人惊叹(《声律真诠》)。

1999年在广西《中国文人李兆生翰墨艺术成就展》期间,先生“悬空飞书”一气呵成十六幅六尺宣之《桂林赋》。
2000年岁末,三日之内为京北名刹红螺寺书作六尺对开的百幅禅诗。

庚辰小寒,天降瑞雪,先生即兴挥毫翰墨赠友人:

庚辰小寒遇贤君,恰似乾坤面目新。
江天万里银装裹,上耀玄穹下遮尘。
是吾翰墨展金卷,诗书吟咏歌尧君。
盛世辉煌多异彩,寄居故镇唱诗文。
执笔书之龙凤章,前追晋汉与同秦。

当年三丰祖师“得佛之大,得道之微,得儒之极”而创武当。李先生以笔墨传神将武当天龙神剑、龙形大草之剑谱重书旧作,装轴复真,以示此脉传绝学有承。

书画同源。先生亦精绘画,人物、瑞芝、山水、神真、佛像……意境悠远,清新隽永,开一代宗风。“画中十三科,最难为人物”,先生绘画尤以人物见长,写神真仙兽,画风颇古,对人物的刻画,一洗习俗,立意高古,有仙气。常每画必诗,顷刻立就。

李先生的《餐英图》(1987年)取材道家养生,以人物颜面上的色彩表现丹炉闪耀的火光与修真之士的仙风道骨。传统道家以积极的心态、丰富的学识来创造生活,完善自我,将人的身心与大自然共融,走真实的健康之路。此中包含陶弘景、孙思邈的《龙虎大丹》和道家通俗读物《黄庭经》之学术思想。这种“渺渺大千赏真华”的境界早已超越了儒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先生深明此理,几度刻下“是道仍是儒”之石。
先 生的努力之中蕴含了无深深情。正如在首届天津文化艺术节展出的《海屋添筹》所描绘的那样,先生笔下的寿星,手执信香揖在胸,须发飘散随海风,巾衫、飘带、 袍袖,在风中翩翩飘舞的风姿,当真令人神往。画中耄耋老人正前往传统神话世界中的海上仙苑为人类的健康而祈祷,寄托了李先生对全社会、对全人类健康长寿的 美好祝愿,也是当年三丰祖师“欲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之愿。正如画中诗文所云:

荣登寿域感瑶天,三星高举朗真乾。
一筹天尊金钟响,再筹法脉延华年。
宝彩灵犀开寿域,天真法华聚金仙。
正值丹青留神采,潇洒天光不计年。

学人于装裱书画时,先生均以尺幅详说,尝以叹言而叙宗风,于翰墨楼、天龙阁亲授弟子装祯虎帐、云披,精于制作,轴中装有丹药防蛀。如今在装裱业中,像这样的六尺横画竖裱,断然少见,更谈不上“纳甲点真”之业传真谛。

李先生既为传统文化而生,又“甘作红烛燃至尽,照亮学子振国兴”。先生的德才学识,民族精神,永是我辈楷模!


文武同宗与武当山祖版

李真阳

习文好武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世人都知道,习文包括诗、书、画等可以提**的学识、修为人的气质、开发人的智慧,而习武则可以强健体魄。古人通过精研,文武兼修达水乳交融,文中有武、武中有文,文人的书卷气与武夫的阳刚气相互化合而升华,达完美的境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特的生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留下许多传统文化奇珍。今天,研究继承传统文武齐驰的修为,让传统文化服务于时代确有现实意义。古人习文的领域是广泛的。就书法而言,人们自然会想起王羲之。他留下的字是书法艺术的丰碑。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身份是右将军,是武夫习文。历史没记载他在哪次战役中的丰功伟绩,人们记忆中是“书圣”的艺术造诣。究竟是什么原因成就了他的艺术生命?武当神剑门关亨九先生《武当修真密笈》云:“晋时有白云上人者,道号紫真子,曾传书诀与王羲之,王羲之乃右将军,本系武人而竟精于书法,留名于世。足证文武兼修,是有根源的。”《翰墨缘》“书归黄庭内景经”一文揭示书家内隐:王羲之曾得到《黄庭经》法乳的哺育,授艺于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卫夫人。《黄庭经》是道家性命双修的经典,历代书家都擅长抄写《黄庭经》。明末大医学家、书画家傅青主(傅山)也以黄庭为用,曾经“日书黄庭数千过。”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鳌曾悟十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演习黄庭,造化书艺,《黄庭经》育化千古书家,书家与黄庭的不解之缘究竟有什么隐奥?武夫非勇,武人对文宗的贡献也表现在拳谱上。如王宗岳的《太极豢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等语气势磅礴,是大丈夫所为,而又玲珑秀美,有极强的书卷气。拳谱是以武学的著作反映文学的成就,历来拳家们以拥有拳谱作为传承的明证。王羲之是武夫习文,而李白则是文人习武。这位文人剑客的舞剑风格是这样自我描绘的,“我舞影缭乱,我歌月徘徊”。武当宗传也有击舞双并的剑法传世。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得到启示,因为击剑与舞术应用改变了书法的力量,其草书独树一帜。现代书画家李苦禅说过,“艺术无止境,国学更无止境,切莫以为得了一个画家之名自鸣于世。中国古代凡属旷世之才,凡属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大家,皆以国家为已任,全面修养,并不以一专一长而自鸣得意。”

先生晚年把研究文武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学问之一,加进习武练拳的体会,写出探讨国术与写意意书画“内在精神统一观”的文章(《翰墨缘》1994年第3期)
可见,文武兼修在历史上留有多么深刻的影响。如果站在人类自我完善之修真的角度去看文武兼修,则更能看清这超凡的艺术生命,从而领略到其中更深的意义。古人在探索人天,征服自然,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了修真的路,修真启迪了人的智慧,认识到人与自然,与艺术的共通之处,使诸艺造诣有超越常人的飞跃。比如,书法除了艺术的作为而外,还可以陶冶性情,延年益帮,这是世人所共识。《翰墨缘》是从内功修为的角度剖析书艺的另一洞天,如武当宗传的以丹力入书。书法的特定操修实践中,书法间架血脉合于人身气血运化,可以团敛人的元气,在书作中悟彻“学书通于学仙”(清·刘熙载《艺概》),包含了人生命的闪光,甚至可以孕育出国际友人所说的人类通向茫茫宇宙的力量。人有生命之光已被科学界证实。修真可以使人元气升华为光,传统称之为性光、慧光、蟾光。历史上也有过类似记载。清代金农自题诗中“三熏三沐开经囊,精进林中妙意长;礼毕小身辟支佛,写时指放玉毫光”。这是内功与书法结合的结果。又如《柳春浦编》记载傅青主所画浓墨一团,“一夜,见纸上有光,展视,乃所画墨团上吐光一片,如掌大,黑暗中能照一尺远,盖画满月未成者。”(《傅山论书画》侯文正辑注)今天的画家丢掉了修真的传统,因此,画的月亮不能放光。这种特异现象是留给后人探索书画与人体生命内在关系的课题。
古人云:有文事必有武备。文武兼修在历史上已早有渊源。李真阳曾用石鼓文楹联曰:“我武先子行初吉,用政王卿乘矢马”,藉以叙说周朝政客挟武之风。战国时,孔子教化世人将“骑射”定为六艺之一,崇武艺,倡修身而治国。清代刘熙载《艺概》曰:“艺者,道之形也”。相传,修真有文武两途,以武入道已成为修持家在武林中的佳话,这些传说一直留在人们记忆当中;以文演道则由于文化的断代而渐离人们的记忆。“一粒丹砂藏世界”,只有一统于修真的精研之下,找到文武两途相互激励的本原,生命与艺术方有超凡的造化,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武同宗;反之,以文武两途来探索大道,完善自我,以证天真,则形成了脉传的文武同宗法乳。武当一脉于此更臻于精良,享誉武林。三丰祖师当年得佛之大、道之微、儒之极,贯穿一脉而开武当。文字本是天垂之象,三丰祖师在王羲之基础上,将书法、剑学、丹道合而为一,留下法脉以示后人。《翰墨缘》中《藏真大辞典序》曰:“统元楼上存真本,清霄金晶起摩天;文武宗含真法乳,日月脉环朗坤乾。”武当传人保留着文武兼修的传统。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二代师尊阎政昌先生曾言:“没有三绝在身,不能说是武当传人”。关亨九先生也认为,“中国书画是文人的内在情感天赋与大自然相和鸣而产生的。”先生继承的字门拳,是祖师留传下来的写字与武学合一的修为。《武当修真密笈》中日“拳宗云:拳无字,内劲不出;字无拳,书法难精。”又有一副楹联曰:“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剑道气息跃然纸上。在武当文武同宗的法脉中,祖版是光辉的历史见证。祖版作为文武同宗的典范,是祖师精绝文武,以高超智慧将当神剑一脉留给徒子法孙,是书法剑道合参的传承依据。从此,神剑一脉上可溯宗,下有传留,以应祖师之遗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祖版是文武同宗的产物,其流传至今,有可歌的历史。祖师身剑合一、书剑合一创“龙形大草”,一个字就是一趟剑的路子,当年在武当山玉虚宫留下“龙、虎、神、佛”四个字,是书剑合参,合炼的典范。武当传人为保住这一真迹,舍生忘死,用尽心力。

最初曾刻在石板上、木板上,徒子法孙尊称之为祖版。历史发展到明末,转战南北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屯兵武当山,玉虚宫遭清兵围剿,祖版遂因之荡然无存。所幸的是,武当传人早已将之拓下,辗转江湖,隐于民间,视之为生命,代代相传。由于祖版上的字的神奇力量以及历代传人的的超常努力,武当的传人能一丝不差地背临下来。历经数百载的封真岁月,今日所见祖版依然神采照人,实为封真文化珍品。学人凝神观注,可以体会到对身心的灵性振动。在“神、龙”两大字下附注有小字,横额为“圣宗仁昭”,“金封玄 ”,两旁是“天垂法象,祖师留有真迹,刻石存之,玉虚掩尘,法脉示为。李真阳重宣于乙亥岁底;大道如常,重宣法纲,神传之中,玄毫天光,摩天蟠龙神火剑,宗风弘仁”。由于历史的原因,龙形大草作为书剑合一的演真,在书法界与武林都是鲜为人知的内容,武当学脉以此为练神剑的基本功。写字是平面的剑法,舞剑是立体的书法。如祖版中的“神”字,第一笔是点,在书法操修,乃抛笔而为之,驰神为迹;在剑法取名东方第一剑,古人取意诸众之卦象,万象纷纭,起于东方震;此点乃以击舞双并之势,以击劈之利,进步向前抡劈而求速,技击有点穴截腕之意。“神”字的特殊轨迹,字的脉络与人体的脉络相共振,渐而与宇宙混元气往来周注,是炼剑、炼丹,形式上乃是以剑炼字,以字炼剑。祖师以祖版为传承依据,是另有深刻用意的。为了本民族的古老文明能代代相传,历代祖师们所作的努力并非都能由世人所知晓。师真法祖以灵光剑气相注,学人若精诚求索,祖版还有特定价值。 祖版深含圣贤之智慧,它超越了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范畴,就像一个活的文物一样,为我们又打开了一扇认识传统文化的窗口。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文武同宗是中华民族的圣贤们传留下来锤炼本民族智慧与力量的途径,它就像两种特殊营养一样,随伴着滋润着我们民族走过了无数的岁月,但愿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弘扬这种优秀文化的价值,使中华民族有更加完善的未来,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是幸。
话说谱文

李兆生

  稍有一些常识的人,都会理解武林脉系的传承,是通过口传心授与密本秘诀相结合而传世的,尤其是绝代秘不示人的功夫更为如此。常见的一些传说故事和历史上的真实记载都是这样。无疑,功谱是横跨于口传与不宣两者间的真凭实据。

  过去古人相传的功谱,是多少代师真法祖在真实的操修过程中提炼而来的文字。通过阅读功谱,先是概括其流源、脉系、传习、风格,这是初学所掌握的知识;继而再从功谱中领会操修脉传的文理情思,这是脉传操修功夫中的初传,在阅读谱文中产生的意境。若是再以升华高超的次第而言,阅读谱文的阶段,是古人所说的“持颂”,也就是认真照本宣读,文理的声韵与自我的身心受到共鸣的振动。无论是武学、丹道、书画、艺术,都是如此。可见谱文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

  谱文属“三昧真参法”中“以文观意”的范畴。纵观当今社会上流传的谱文多属今人所为,无论是声律、词句、文理,都少有风采,更谈不上内隐传真的神韵了。好的谱文在持颂过程中可领略其神采,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冶化。“九脉合真”留下的“一脉真谕”是以谱文传世的。过去的传承,绝少有书籍记叙,都以律诗这种文体流传,文卷中流露洋溢着历代仁真、先师法祖高深绝妙的神髓绚彩。先人曾将诸类文卷、谱文誉为经卷,供奉堂室丛林,这些内容在历代被称之为珍宝,世代相传,演为宗风,延源已久。

  相传古人在谱文经卷的书写过程中,或以刺血为书,或以名贵的药物精研书写。《刘禹锡.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格言在神州故国已经演为风习,无论是哪一家哪一派的宗师仙苑,寺洞隐舍,都因存有图文谱诀而饮誉世间,名播江湖,武学丹道的传统脉传更重于这方面的传承。在传统风范“为父者,欲得孝子以光门庭;为师者,欲得贤徒以广宗祠”的传习中,有衣钵相承,这是人所共知的旧说。而真实内涵的神化,心领神会的依据,则的确正是谱文经卷的传宗意义。

  经卷多以哲史文编为要,谱文多为脉传演真的精品,经卷广泛流传者众,谱文只在宗风中嫡传,而谱文的文字,多是叙述宗流的绝秘。基于这一点,文卷中的谱文,其作用与地位要远远超越于诸艺之上,被誉为洞天绝响。

  古人在人类灵性文化的探索中,成功地装帧了谱文的形体,使其有特定的意义和生命。如谱文在装成册页时,在封皮的面料制作中夹藏了特殊的名贵药物,道家称之为丹药,佛家称之为法物,儒家称之为灵函,乃至经卷中神奇的力量得到印证。

  这些稀有珍函,确实有镇物之感,避邪之力。当年圣真所留下的谱文,如今重新刊制装函,会随着时间条件的许可陆续地研制,会成为每位贤者的珍藏法卷和宗传信物,在持颂法卷谱文的过程中,它的神奇效应会在声律的振动中得到体现。当然,更有意义的内含尚待修持中印证,领略谱文之神传力量,并以此来同前辈隐真所留下的点点灵光相感通。
国术内涵浅释

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共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包括丹道、修真、显密武学、器仪、数术、易、医、艺、军事等学术领域,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文化,这些当为民族之魂。

国术的的修真与武学,实为一体之两用。武学源于远古的角斗争杀,是为戮杀而习修,表现为技艺,后演化为外功的击技。而修真则为内功的修持。“修持真元以养太和”,是以精气神而全形体。二者收放开合,只是事物表现的尺度不同。古人曾将修真与武学内外参融,统为一体,体现出内外兼修、击舞双并,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内外同证,体用如一。默默之中,道与术合,“道可演武”,“武可入道”,渐而圆融为一脉之体。其后,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又有分合聚散,一如太极之阴阳,互为生化,相感而执,各成体系,各居次第,只是其表现层次和表现之阶段不同而已。

国术中武学二字,世人较为易懂,而对修真一词,尚需一番思索。国术修真的概念是唐代以来随着历史条件而形成的。修真的本意出于道家,即修炼成真的引伸(见《庄子》)。修真也可说是维修真正的自我,形成完整的人,也是净化人身,统一自我的实践。具体而言,“修”指修持、维修,“真”即真我,古人又喻为真元之气。修真是修持自身形神,以生发周身之真气。古人曾以阳气升腾化喻自我身中的气化状态,指出“修真乃登顶行圣步霄之举”。真元之气实乃人体生命推动力,真气的充振是人体生命的活跃现象,真元之气充壮,则三华饱满,外邪不侵。修真就是通过各种办法调解自身,使之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修真与修持的含意略有不同。传统的修持原有是泛指锻炼身体的活动,包括社会上的武术以及医学中某些益寿延年的方法。其后,修持一词的含意逐渐明确,到唐代以后形成了确定的概念。修持的本身在于修持的恭行,以及修炼的内容具体化、系统化。具体的修持,在传统观念中是指“修真”而言的。修真是指出修持的方向和内容。而只有在修真过程中的力居恭行,方可喻为修持,以至后来修持一词在宗教界里广为应用。

修真之法,古来又喻为内功。其修持乃是运化自身中气血,以使真气养育身心,以证修真之用。在修真过程中,丹源充而元气固,精气日积,使身心受益,使脏腑皮肉肢骸毛发皆受真气温养,先贤喻之为“元气润大千,周野全四极”。修真者,善行气血运化于自身,即以内功之法,开通气脉往来之内景隧道,以达祛病延年,开先天真慧。

先贤在国术上的学识成就

国术之学起于远古。它是一门关于人自然的学问,是华夏先人观察自身征服自然的一种学术。自从人类产生,人类就一直以探索为岁月,千百年来,从不曾停止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先贤遗留的丰富文化,其最主要最宝贵者,就是几千年来古人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它是来源于实践的知识。

人类最先认识的学问是捍卫生命的自然科学。

古人从简单的活动肢体开始,抻筋拔骨,开通穴道,疏通经络,宣和气血,都是以动入手,属于初始的运动。之后在动态中发现气脉可以随之调节,于是开启并导致了后来导引功夫的形成。这些就是今日动功的起始。而后,古人在动的同时又以静态审之,于是又转入并发展为静化的次第,以存神、养元、调真节流为内容,也就是今日静功之起源。动静之中,内外攸分,其中有心智与脏源的运用,有宇宙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在静极中的体态产生冥想与观照,从中发现人类体格内在的进化与成长,认识到人体内在的隐奥境地,因而得知神秘学只是自然进化论中阶段性的概念。

先贤对天人合一、人天感应法则不断地进行印证。由于对天体的观察和自我感知,进行了人身自我之质与天体的对应。从天体的循环之迹,发现了日月经天与人身自我的本体变化,发现了人体内精气神的运化规律与天体运行的轨迹相同,从而得知人天的关系。

古人遂以宇宙比拟自我,通过对天体流动的观察,引发出了修真中的大小周天等各类周天之说。继之的探索,又发现了人身中有先天真脉,沿着通天彻地的轨迹在体内循行。古人又以自然天体的运动,公转与自转的现象来喻化人身真元气化的生态,如元气沿循着经络潜行内转,以及修真中的“太乙循经”。

古人在冥想观照中发现体内气血如江湖泽流,潮涌泛波,循环不已,从而发现子午流注的十二经络与时间的关系。又从太阳经过头顶的时刻,发现“宇宙真太阳时”,并在修真中加以运用。其后对干支的使用等等,均属古人得出的人我时空概念的范畴。古人又从修真的内观原则出发,曾一度拓创了吞气之说与罡斗之法,这些内容均是内在精神和外形文化两者统一的整体。于是,古人曾经在修持中体现出“内外兼修,击舞双并,道与术合”的特点。如此,人则与自然步入天真的状态,“神仙以元神为主,游八极任逍遥”。诚然,这也是生命的灵性为之振动,是灵性反应在生命的天然表现过程。

由于人类使用火,而使人类生存演衍繁延,人类有了进化。从人类使用火开始,到今天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是人类使用火的延续,是属人类体外的发展,也是古代、近代、现代的生活。这或是古人所说的“顺则生人”物象演化吧!

人类在探索中发现人类生态本来的结构,有其统一性。在成长过程中,或可自然地转入还原状态。国术修真中也记叙了古人在人类生态方面的诸种变化,包括人身在动态中演化,在静穆中变态等诸般情况。但是由于人类环境的不断改良,使人类离开了可转入还原状态的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人类的灵性也就此淹没沉浸。意识状态的体现和与自然界相应相感的全息律也产生变化。

古人又以大道论证,以“易”学概念来认识人身内在的天性,发现人本体具有惰性的恶习,也有修真的良知,人在生活中若启发出先天良知的天性,亦即“真如智慧”,再以修持为手段,就可使后天智能开启。

然而,人类生命中的活跃生态,也有似火一样的潜力能量,人类在对自身的观察中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蜕变改体的现象,这或是古人所说的“逆则升仙”的境地吧!

人类又从对万物灵性的观察中发现蚕的生态。蚕成长后,吐丝作茧,而后多数归于死亡,然而也有的在作茧之后,却能破茧而出,化作蛾子,羽化飞升。死去的蚕永远不能知道蚕还能化蛾飞升。古代认为蚕的羽化是其自身天性努力、统一净化过程的一种生态属性,也是对人类追求长生,探索修真的一种启迪。中国古老的修真就是在寂静的境界里来体现感知飞跃的生态,是古人对于古老的生态灵性的初探。古人在有关精气神的运化问题上,也曾一度指出凡火化食、神火化精、元神之火化形。这些内容是古人提出修真而至羽化的课题。

古人在探索中不断地研究人类本体中的自然生态、人之先天结构、人类身心能自观的结构、人体内的内景隧道、气机循彻的迹象、人身结构之变化、人类能否从后天返先天,进入还原状态,达到灵态的完整性,乃至于人类理想的高超世界,超离生死的境地。前人是从哲学角度来认识自然界与人类本体,从中总结出规律、方法、道理,并构想出通过修真之途达到人类理想中的人生。

由于人类不停地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追求自身素质的完善,身心状态的升华,生命层次的飞跃,进而怀着回归自然的追求,探索通向宇宙深处的神奇力量,遂在长期实践中久经酝酿,形成了层次、规模、格局,产生了成熟完整的学术体系,古人把不断取得的所有成就,进行总结升华,从而创造出人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这就是古远而来的修真大道。它有着完整的理论和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内景内求法),也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和明确的目的。它是一门探讨人体结构和飞跃生命之奥秘的科学。

修真的理论和实践,在文字成熟以后就有极其成熟深邃的表达,在而后的岁月中发展演化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草昧时代的图腾概念、汉唐三教学说的共演以及脱胎于三教的贤侠剑道之风的形成,到宋元时代以武林风姿展现的修真局面,其中最有成就的“武当、峨嵋、少林、昆仑、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九大派系,在明代进行了修真武学学术上一次最伟大的交流与融合,史称之为“九脉合真”。九脉合真而后的国术修真的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善成熟。至此,我们无法计算国术修真思想从其产生萌芽到明末九脉合真时的圆融成熟,其间经历了多少岁月,也无法计算在国术修真的实践中,融入了我们祖辈的多少智慧辛劳乃至生命。国术是人类在顺应自然状态中伴随文化则而形成的独特面貌。国术是我神州文明的有生命脉系。它起源于人类生命之本体,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国术修真在演进的过程中,曾几度往返江湖,流落江湖,隐迹于江湖,在江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有无数风云人物来兹间造化,或诗人、词客,或仙道、隐真,或将军、帝王,或兵马、山人,或乞丐,或贤侠剑道。诸种风姿、诸种人生、诸种神态,或者流落风尘,或者隐迹藏真。江湖上曾隐藏或淹没了多少绝技。这些绝学是国术中的流光,从传统的宗风来说,则具有惊天之势。其中除去修真的内隐而外,则要推崇武学中的诸种风格了。花耍、技艺、服饰、器械、药饵、诀谱、佩物、内外功夫,真是应有尽有,传统风貌的隐真无不尽数。在无边的岁月中,多少人物浪迹天涯,流下千载云烟。正是一泻千里成绝唱,尽都是神州风采。国术江天里陶冶了不尽的年华,构成了光耀古今的绝世不朽。国术也是来源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包罗了精湛的文化。国术历尽千百个春秋,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展转相袭,形成了诸种风姿。因此国术应做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努力,国术中包涵了中华魂。

但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王朝之兴衷,沧桑之变幻,以及明清以来出现的国术史上的断代现象,使得许多历史的真实面目为尘沙所掩盖,以致国术修真这颗中华魂宝久隐山野,遁迹江湖,难为世人所辨识。虽然历史上曾经留下很多宝贵文献,其中也记载了有关国术修真的史理与其延革的渊源,但由于正宗沉迹不现,支脉旁系又所持不全,故使后人难知国术修真之精华与真貌。为了继承先人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使人体科学之探索,能健康地走上继往开来的坦途,故需先追溯国术修真的历史,以正本清源,使国术修真这棵宝树重现异彩,造福人民。

追溯历史,正本清源


贤侠剑道的生成

国术之学,延绵即久,远溯黄汤。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就有不少侠风剑士、神仙志怪以神话面目流传下来。远古一些得道有术之士,也曾给后世流下不少长寿、神变、化形、飞身等等可属贤侠剑道而颇具神仙韵味的掌故和传说。如传说神农时的赤松子“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又如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等等,均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

中华民族古人类文化遗址中,“最主要的是距今一百八十万年以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在西候度出土文物中,有数十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粗石器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烧骨和带有切割痕迹的鹿角化石,……而西候度遗址的烧骨,则把人类的用火史,向前追溯了一百二十万年。截至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发现比这更早的例证。再从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来看,用角和骨制造工具在这时已经开始。因而这一发现,使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河东史话》)。史学的发现,证实古人在悠久的岁月里即为生活而创造,或可以说,这些刮削器则是后来“贤侠剑道”的启示吧。

三皇时代,部落战争已具大的规模。而远古战争描述的武学,多是各种术数与武法并用,如传说的黄帝战蚩尤。当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黄帝)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为暴,莫能伐”。“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喜乱,制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河东史话》),遂杀蚩尤。事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黄帝战蚩尤的丰功伟绩,则是最为古老而原始的“贤侠剑道”之风了。

追踪史迹,浑浑噩噩之草昧时代最为悠久遥远。氏族的图腾时代则是史前牧猎时代。“孔子论史,断自尧舜,今人考证甲骨,继自商殷。而史学之研究示尧舜商殷以前为史前史……今人多主神农上溯为牧猎时代,神农以降,始进入农业时代,而自周初上溯则全为氏族部落林立的社会”(《中国人名的研究》)。

前人曾经认为有文字的时候才有了历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统一,是从秦始。西元前三世纪,横征暴敛的秦始皇,以破竹之势侵吞六国而统一天下。当时的文字是由商殷甲骨铭文古籀出现的,书法上称之为大篆金文。秦臣李斯统一文字而创秦篆,书家称之为小篆。同时又统一了度量衡。秦是史初空前的统一者。秦代曾经留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当属史学上较为共知的剑侠之风。

明代许仲琳著《封神演义》,以小说笔法勾划商汤纣王灭亡的故事。在描述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小说以神奇的志怪演示武学。小说虽不能引以为证,但却能反映出明代人的武学泛波,也可能是许氏对商周时代情景的追叙。

战国时《庄子》和《列子》等均记叙了飞行、幻术、神通等现象,还有诸如剑术(如“含光”、“承影”、“宵练”)射术等涉及武法的内容。《战国策》中记叙:“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士为秦前之剑士侠风。当时侠风剑客流行上下,以一种特殊面目出现于社会。他们或为隐者,如越女猿公精于击剑,但多为门客。如《汉书·张良传》记述:张良求客刺秦王,为韩报 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唐代大诗人李白遂有“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之诗句。

兵器的冶制日增,应用日益广泛。考古学家对商周以来的兵器(斧钺、戈矛、剑戟、甲胄、战车等)佐证良多。有文字记载的如《河图》云:“流州多积石,名琨(王吾)石。炼之成铁,以作剑,光明如水精。”又如《山海经》云:“昆吾之山,多赤铜”,“此山出名铜,色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

器械的演练,丰富了武学的内容。在此以剑为例,剑为时事之器械兵刃。剑客,旧指精于剑术的人。按剑习之演真概括而言,剑法分为上中下三乘。上乘乃偃月神术;中乘乃匕首飞术;下乘乃长剑舞术。三乘总括为神飞舞三字。如《战国策》中之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可以中乘之剑论之。篇中三士之怒,刺击以应自然之兆,亦体现当时古人天人感应之观念:“怀怒未发,休降于天。”而上乘“偃月神术”,能“以丹力入剑”,“吞而吐之”,高超绝伦,然则绝少见于世上。当今社会上司空见惯之剑术,乃属下乘,即下乘“长舞”之法。由此观之,可知剑学非常。

先秦时期,剑士侠风渐盛,神仙学说日盛,遂有秦始皇派数千人去海外仙山寻求长生不死药之举。而百年之后,汉武帝又步后尘,登泰山封禅,祈福于神仙,均为神仙学说影响之结果。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当时曾以养生、神仙学说为基础,具有道家学识思想之人,为了与佛教分庭抗礼而创立道教,以道教为国教,推老子李耳为祖。其后,老子启玄风,午尼畅释教,夫子宣儒教。从那时起,中华国土上就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共演的局面。而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中形成思想体系的就属儒释道这三大流宗,三教思想学术交汇共冶,宗承各异,枝脉纷呈。也可以说,三教思想渲染了文化的潮水,五千年来留有深刻的影响,也波及国术的思想。

汉唐之际,随着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并兴,当时,有学识有品德之贤者,随着正义感的浸染熏陶,以剑求道,剑道合一,从而发展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同时伴有修真行持的人物。他们渐与道合一,从方法、观点、理想、思想、学识等方面,形成体系。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三教思潮、神仙学说,在武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专一的独立体系,发展为脱胎于三教,以修真武学为生涯的学术之风――“贤侠剑道”之宗风。他们专门从事国术的研究,包括益寿、养生、治病、服食、炼丹、武功、数术等等,孕育了国术的基础力量。

反而观之,贤侠剑道虽然超越脱胎于三教,发展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但在成长过程中,依然受训于三教的思想,是建立在三教思想基础上的同一体。贤侠剑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才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

贤侠剑道的生成,实质是国术潮水之巅峰,也可说是在汉唐时期,随时代而兴者。回顾历史,由最初的三教思想,发展到汉唐之贤侠剑道之风,无疑是国术发展史上一重大发展。但这个时期、这个阶段的国术,仍属婴幼时期,贤侠剑道则可比作他的性格和面貌。或可认为,真正的国术研究,是从这里诞生的。

九派的形成

数千年来的帝制,唐代与明代均呈昌盛之势。唐之昌盛,由贞观到开元,文化与经济都为国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贤侠剑道的风格开始分化。当时推佛道两家之九大名山为宗,逐渐形成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九派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以及武学等在修真学术上的融汇、分化,各成体系,各居次第而呈现的局面,反映了国术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修真隐于武途的真实写照。九派的形成是我国传统修持史上的高峰,是脱胎于三教而以贤侠剑道之风范展现的崭新风格,是以武林风姿出现的修真次第。这个时期的九派已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它们各具特点,各有所长,是千百年来驰骋我神州大地的几大宗流,也是上溯成汤玄帝,开往并驰,总结实践所孕育出的精华,是国术史上的“内承修真,外习金锋”的鼎盛时期。其风格、内容、特点,尽天下之奇绝。好多在修真、武学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人物,都是武林中的隐士。这些修真之士以贤侠剑道面目聚于武林、隐于武林。从事于修真。或许这就是各类神仙诸真出现于武林的因由吧。唐宋以后的一些传记文学、演义故事,曾勾划和记载了不少武林行藏人物后期归山修隐成真的故事。唐代崇尚习武任侠,修真风习甚炽。丹道禅机,在唐诗中亦屡见不鲜。

九脉燕阵

唐代文化的繁荣,促成了宋元时期的九脉燕阵,那也是国术的贤侠剑道以武林风姿出现的成熟时期。宋元之际,在修真方面最有成就的九大派系,开始从事对国术精益求精的共同探讨。九派之中都立有盟主,他们相互之间也需有一个研究学术的组织和场所,于是又共同推举出“龙虎堂”为九派的盟主,主持研讨国术的发展方向,研究国术能否有完整的思想内容,高超的技艺,能否达到顶峰。在那时,曾经指出了“正宗演大道,傍门重小术”的学术发展方向,辨证地指出“道可演武”,“武可入道”的规范,从而使学术能健康地发展。在这个时期,国术已经臻于完美,为后来的成熟完整、国术史上的极峰“九脉合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龙虎堂一直以“九派至尊”的身份(相当于武林盟主)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并掌握和记录历代江湖流派的增减变化。由于武当派向以内功特色享誉武林,故历代龙虎堂中约近半数是由武当派担任主持。虽有一些九派之外,远超群学、鲜为人知的高层次派别也曾入主龙虎堂,但从未公开其隐秘身份。

谱诀是国术重要的传真方式

李兆生

国术是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处的表现形式。而近人以武术来概论国术,深有遗失。武术是国术中的部分内容,国术包含的博大宏深之学识是不能仅以武学而论的。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反思、实践,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这则是前人所指出的:人类如何重新认识人类本身。这门学问衍生出丹道、养真、武学、医道、天文、数学、易学、文字……诸家精良。此中之学识颇为精湛,难怪古人有“以形鉴真”、“以文观意”、“以音弘法”之论。显示了古人经漫长岁月之修真而提炼,经演化而成的,朴素又简易的文字。通过功谱能够反映出古人对修真之探索,功谱谱文中的韵律,依稀可见古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当然这不是一篇文学诗词之作,也不是通过文学诗词来反映修真,是通过修真反映出文学的成就。这一点足以说明当时的修真思想,其学术风格上已臻成熟。通过这一修真著作,可以看出医学、武法、道宗、文字、诗词、丹青等学融为一炉,呈现出综合之造艺风貌。谱文的文风雅俗之别,是反映作谱人的文化程度。有的出于俗俚之语,有的属于高雅之辞,乃出于文武兼修人之手。致使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过去前人曾有目不识丁者,功谱也必须口传相授,用他们的口语来说,这里还有一套嗑呢!以便记忆。
这里引用《温敬铭·浅谈武术流派的形成》中的一段话:“农民言拳则说‘头路弹腿似扁担,二路弹腿人拉钻’”。无论语言还是动作,都有农民的特点;读书人言拳则说“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动静之中,落笔纸上都难免有些书香之气;“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戚继光论拳则显出大将的本色。
参阅谱文进行望文生义的参正,同时也是审定其功夫内容,在历史淹留沿革中的影响。只有普及,才有提高,在民众之间流传愈广,其谱文文理次第则愈有欣赏韵律。因此,在练功修持的同时,阅读谱文是必要的。功谱是时人延习记忆和供后人流传研究之用。这样除去仅能对其源流风格的考证而外,当然还有其一定的特殊价值。
由此可见,在观阅学习之际,诸家谱文图示默默之中都含有本身著作者的层次。相比之下优劣分明。不是说智愚相差,而是说从中可以得知“学有源流”之各层次第。由图文书写联语观之,可辨其源,系昔贤而为之者。图中示有风神造型,动作确实,神采内含,隐约之中见性情。联语之平仄音律,对仗虚实相感,无论在对格、辨声,都有欣赏价值。
以法致道,因法悟理,自然界的事物,是由混沌到清晰。先贤云:事无盘错,学有渊源。以至斯学上可溯宗,下有传留。古之学境尚有正宗、大家、名家、正流、旁流、末流之分。学渊有术之考,以密谱相参,谓之“以音弘法”、“以文观意”,皆是在阅读中悟彻至极,同时图中“以形鉴真”。

玉环桩释密:

第一层次是使气机沿手导引的路线贯彻周身,运内气流水穿堤。动作虚实相生,是先天真力,属于筑基功。
第二层次真元内显外化纯刚,举手投足内气外注,时而运化武技。这阶段的行动多变,内气如长江大河,滔滔无间,属运化阶段。
第三层次由动归静入室而定专修丹法,外动可因敌施术,随时变换可融于武途。
玉环桩何为此名?古人曾以金玉之喻。以修真之质,元真内注,以生玄华,内运潜行,周流不息。行动之中,内气在体内的交流循行呈两个环形,而结交处因两掌的动作阴阳变化置于膻中,故使两个环形系结于一处形成太极两仪环,此意犹深,故古人留下四句口诀以宣妙密:大则玉环,乾坤法象。玄机莫测,阴升阳降。
武当真宗九龙环九龙环
九龙环功法是道家流丹小术,是武当真宗。用此修炼纯阳之体是外功的基础。是一种祛病疗疾、循经导脉的一种功法。歌曰:
仙家大道自古传,阴阳妙谛此中参。
周游元都真性本,摩尼真晶显慧元。
九转圆转内外法,三乘密注乾坤田。
移来真火合三味,元真造化九龙环。
功谱:
此术妙行守道真,离宫真诀发本音。
静注华功适元海,运转元海照法根。
先天之宝阴阳体,通元大道古今闻。
三番九转成大器,是取大千火炼金。
功法:
1、昆仑照顶:①、搓面。两手搓面部,从两颊沿脸由前向下复始行七次。②擦鼻。用两食指内侧摩擦鼻梁两侧,由上向下复始行七次。③、擦眼。两拇指按于太阳穴处,用食指内侧在上下眼眶各摩擦七次;从内向外,拇指不动,两虎口交叉摩头七次。④、擦耳下拉。两手拇食两指拉耳稍、耳轮、耳垂(分上、外、下三个方向)各七次。⑤、钻耳拉雷。两手食指伸直,其余手指自然弯曲,食指尖*入耳内,稍用力向内旋转之后,微停一会儿迅速将手指从耳内拉出,共作七次。⑥、拍头顶。两手置于头顶,掌心向下,拍击头顶,用力大小以自然舒适为度,左右掌各拍七次。⑦、擦后颈。两掌经头顶向后摩擦至后颈风池穴,再向前至咽喉摩擦七次。
2、坎离交宫:两手相搓,搓热后两中指相对,右掌沿左臂内侧(手三阴)向上摩擦至肩头转而沿左臂外侧(手三阳)摩擦而下复为两中指相接;继而左掌沿右臂内侧摩擦而上至肩头转而沿右臂外侧摩擦而下,如此周而复始3—5次。
3、乾元周宫:右手扶左三阴经逆行至腋肩云门穴,由胸间从上向下、从左向右用右掌心顺时针在胸前画环循行数次后,右手从左腋下顺左手逆行三阳经而下,复用左手扶右三阴而上,在胸前作逆时针方向画环,循行数次后,左手从右腋下顺右手逆行三阳而下,左右循环为一次,做3—5次。
4、双环周野(双龙入海):两手相对平按,中指对准膻中穴,由上向两侧向下同时分别画圈,螺旋形下移至小腹,双手劳宫穴对准丹田捂住(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
5、真水周流:双手按在命门,同时向上向两侧画环,停止时手按命门。
6、顺轮周宫:双手合带脉(双手合着带脉气)由前向后顺足三阳经下行转足心,由腿内侧足三阴经向上入带脉复始行之。(此式可站式两手同时动作)
7、黄河置足:取坐势或盘腿式,用手掌搓涌泉穴,画环而摩,复搓脚趾,用力大小以自然舒适为度,两脚各搓36次。
收功:两手从体侧向上合十,下落至丹田,两手重叠在丹田处,同时收腹,会阴上提,将气聚于丹田持续1—2分钟。
武当太乙门铁松派之六部初功

第一式.二仪初开
谱 曰:玉虚宫中一图章,震荡掌上放毫光。
两手上扬双目下,平放虎口招法强。
两腿横开与肩同宽,一脚前挪约一步的距离,成不丁不八步,目视前方,注视一点,两臂同时向前悠荡,两臂前悠以双手高不过眉为度。

动作要领:
  首先是两臂向前抬荡起,双手高不过眉,用朋劲。双手向下用切掌,自然向后方用力切出。

第二式.**初显
谱 曰:伏兔穴居寄中指,混沌劈开轮上扬。
单手托起无形印,反背回劈切掌降。
左脚前挪身稍向右斜,左手放在左伏兔穴上,目视前方一点,右手由前向后摇一周,臂要自然伸直,360次后换手再摇。

动作要领:
  先用托掌向前向上托起,至肩上方时转掌用鱼际向后下方劈出。用自然力摇360圈。

第三式.云门托掌
谱 曰:手照肩头成拳隙,手齐腮耳沉掌强。
掌护云门藏杀手,单臂掌托腕肘前。
脚同前,左手放在右云门穴处,离开寸许,右手由下向前悠平(手心向上托劲)再返下向后甩至耳后侧(手心向脖处离开点)。

第四式.封喉挂印
谱 曰:反背摔击封喉印,伏在切掌腋下藏。
掌打连环不让步,进退随吾意心藏。
脚同前,右手由上侧掌下切,同时左手由右腋窝处向前稍高点(与目同高)用甩劲横抽(用手背指甲,横着甩出,如扔手劲,有活步、定步两种练法)。

第五式.水火既济
谱 曰:命门丹田壮水火,左右摇身应浩长。
左右摇摆松肩臂,腰胯灵活形神妙。
马步,两手由两侧前后悠荡拍打,用右打在左侧腹部,而右手则同时用手背拍打后腰命门处(打肾脏,用手背部)结合呼吸,一拍一呼。

第六式.砥柱中流
谱 曰:山人脚摆黄河水,砥注中流稳一桩。
擎天一柱中宫镇,摆动黄河水逆流。
悠腿:一腿站直(要垫高点约二块砖),一发腿自然前后悠荡,以向前悠平即可。

动作要领:
  单腿自然前后悠荡,向前向不过裆,向后自然用力踢出。
漫谈武当内家武学(上)

■ 周和平

--------------------------------------------------------------------------------

《武当》2004年第7期


   前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中国内家武学传统功夫,可谓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古圣先贤法天则地,求诸人身,天地人合一,集修身、养生、技击于一体,而成中华武学。
  内家武学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称国术,乃为传统文化之一端也。
  其远古而兴,中古而盛,近代而衰。冷兵器时代结束,其征伐作用已不显,唯其修炼身心,延年益寿之宗旨愈明矣。
  观武林现状,门派林立,宗师辈出,神乎其神。实则似是而非,真法已失,规矩已无,抱残守缺,自高自闭,误己误人,去武道远矣。可谓大道式微,小术畅门。正宗传统功夫不绝如缕,诚可叹也。多少习武求道之士,久炼而不得其妙。
  
  余承真师明训,得传统武学一脉真传。自知修悟不足,德疏才浅,然不敢以一己之私怀璧自珍。功者公也,私则有违天道。祖师法乳,天地育化,薪火相传,冀有缘有德有识者得之,利在天下。沧海桑田,世道变迁,然中华武魂与天地共长久。余既身列宗门,不忍坐视武道消亡,武学失真,遂行此文,志在正本清源,阐明传统功夫,弘我中华武学。
  
   一、武学源流
  
   诗云:大道相传师法祖,灵气流化地人天。
  贤侠剑道游江湖,龙虎神佛隐人间。
  九派生成壮武林,三教脱胎演先天。
  沧桑览尽千江月,武魂历劫万古间。
  武术,起源于远古。先民于祭祀舞蹈,引发身心感应。于人兽相搏,练出攻防纵跃。于部落征战,推演排兵布阵。经时历久,进化为武术。渐演渐进,武术始为一种社会文化,融汇百家之理,而升华为武学。历尽沧桑,流荡千古云烟。
  贤侠剑道 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乃述兴周伐商之际,志怪人物之野史。当时,侠义人物始若隐若现。通都大邑,深山大泽,不乏奇技异能之士,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神龙见首不见尾。春秋战国,剑侠之风渐盛。其慷慨悲歌有荆柯,剑艺精绝有袁公、越女。正史记载始于《史记.游侠列传》。
   汉唐之际,数百年间,贤侠剑道之流,出入于儒释道三教,以习武修身为生涯。或隐迹于江湖,抱打不平,替天行道。或置身于方外,参禅访道,游戏红尘。诸风尘侠隐,精研武学,术有专攻。守于道义,侠骨丹心。时武士操剑,文人佩剑,蔚成风习。三尺龙泉,为除暴安良之利器。九大名山,为参真访友之佳境。群贤以仙风道骨,刀光剑影之风,叱咤江湖,渐而汇成天下武林。武林之气势遂成矣。
  武林九派 开唐以后,崇尚习武任侠,修真参禅。修真隐于武学,武学参于修真。武法与丹法相参,以剑求道,剑道合一。显微互见,深浅同源,久之各有参真,别有风格,遂自成宗风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分化融汇,先后以神州九大名山标宗立派,形成为武当、少林、峨嵋、昆仑、崆峒、千山、天山、雪山九大派系。
  九派形成,群峰争峙,武事显扬。各宗有成之士精事武学,渐而脱胎三教,教外别传,自成体系,形成武林贤侠剑道之传统功夫。宋元之际,九派鼎盛,诸宗学养功修,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修真与武学两道已臻成熟。天下武林,遂成九脉燕阵之势,洋洋大观矣。
  九脉合真 由唐至明,武林群贤,历经数百年之切磋修证,终于消除修真与武学之分歧,达到道与术之流一,即丹学与武学之参证交融。以道为体,以术为用。
  明永乐年间,武林集会。有九派至尊和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绝等参加盛会。一举化解修真与武学之分歧,完成大道一统。各派将全部精华拿出交流、研讨、印证、提炼、圆融。在龙虎堂,主持集成《武库遗真》与《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空前绝后大成之作。自此,“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名为“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蔚为武学巅峰。
  九脉合真之举,留下《统元楼藏真》三千六百五十卷,牙牌三千六百面,记录修真之文。历代传统兵器图谱,分三十六科,三千余种。正是“神武精英聚山川,中华真术动海岳”,“从此大干传宝藏,遥遥千载烟霞荡”(《武库遗真》)。
  星野流砂 明九脉合真后,世事急转直下,满清崛起,武林群贤,未及将此九脉合真之成果公布于世,只将《武库遗真》和《九宗汇元》手本刊刻,封藏石壁。当时武林盟誓,封真五百年(道法)。清兵人关后,又封法三百载(传统功夫)。武林先后经历(反清复明与雍正年间“刺王杀驾”)两场浩劫,势力逐渐消亡。九派同隐江湖,销声匿迹。“从此人间绝此迹,藏在山中少人传”(武当《太乙玄阳剑谱》),由此造成武林一段断代史(1684年——1984年)。
  正宗久隐江湖,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如繁星野草并发,是为星野时期。
  正宗久隐不现,致使世人已不知正宗面目。散流遂以不全之学识而名世(三拳两脚或东鳞西爪)。久而久之,散流遂自以正宗自居。偶见正宗,反现“叶公好龙”之态(以上武林史实,系真阳先生李兆生《翰墨缘》一书首次披露)。
  
   二、武学正宗
  
   诗云:武林脉传有正宗,宝剑匣内空自鸣。
  虎啸龙吟动天地,刀光剑影济苍生。
  三教归一演武道,九派精义尽相同。
  高山流水音已渺,晓风残月曲正浓。
  水流千遭归大海,书剑万里觅真宗。
  传统武学,约略分为六个功夫层次:一、正宗大家。三、名家。四、正源。五、散流。六、未人流。武学正宗衡真:自名家以下,皆传承不全也。
  今人多否认正宗之说。或云无所谓“正宗”,亦无所谓“散流”。此乃学识或气量所限尔。若此,试问何为中国传统功夫,其体系何在,其标准何在,其精华何在,中华武术如何走向世界?
  儒、释、道、医、武,乃举世公认,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之五大学说。儒家代表典籍有《十三经注疏》,道家有《道藏》,佛家有《大藏经》,医家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其体系博大精深,其精义万劫不移,其学理贯通古今中外。而武学堪与相匹之典籍独缺。以先贤圣哲超世之智慧,以漫漫五千年之历史长河,相比之下,何以武学无有相匹之建树,武术现状何以如此稚拙。如此种种,岂不启人深思。横观九大名山,纵观五千年,人杰地灵,藏龙卧虎。达摩、丘处机、张三丰,无不振古烁今。莫非只有武举,而无文言。否则,中华武学之历史辉煌,究竟具何境界,如何开启中国传统功夫殿堂之门。
  世间学说,历有显学隐学之分。儒释道三家学说在于循序纲常,开民心智。医家学说在于悬壶济世,解人疾苦。其宣扬教化部分为显学,部分为隐学。武学中健身部分为显学,杀伐部分为隐学。发展至明代,九脉合真时乃具大成。明代乃继唐代之后,中华文明发展之第二高峰。《道藏》、《大藏经》、《本草纲目》与《永乐大典》均集成于此时。武学《武库遗真》、《九宗汇元》两部大成之作,亦集成于此时。实非历史巧合,乃一定历史文明高峰阶段之标志。其体系博大精深,其理法圆融至善,系脱胎于三教。教外别传之武学精品:金剑飞灵,丹砂腾瑞,奈由于历史原因,武学善本封存石壁,武学传人隐迹江湖,造成武林一段断代史。时至1984(万轮甲子)年,“封真五百年,封法三百载”之期方满,此乃其因其果也。只因断代时久,可叹今人不知不识耳。旧传武林秘本《桑海辞话》,记有此段史实。
  武学有正宗与散流之分野,犹江之有主流支流之分,山之有峰谷之分,树之有枝干之分,天象有星月之分,实乃物之自然,理之必然也。
  正宗三乘九门:“上乘法第通玄于道,概演天真,时太乙、太清、太虚三门。中乘法第与道同真,虚灵为证,时清虚、玉虚、灵虚(天虚)三门。下乘法第以武演道,与道全神,时太极、无极、至极(八极)三门。”(真阳先生李兆生《中国大极拳统真大典》)
  即如太极功夫而言,其理法可谓深奥博大。然在正宗武学体系,武学若参天大木,太极拳仅是一只桃子。太极门内即有混元太极、浑天太极、乾元太极、六合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之六脉先天太极传真,先天无极桩三式,太极元功三十六势,太极散手三十六势,太极武技演化三十六势(静桩为式,动桩为势)。
  即如混元功夫而言,混元门内即有太乙混元球,混元太极,混元八掌,混元十腿,混元十三靠,混元六合锋,六甲混元锋,混元凌虚劲,混元无极劈空掌,混元罡气护体功,混元截脉指穴法,玉环金锁法,混元提龙锼,混元六合神剑(云烟散人《武当混元功》)。
  即如太乙功夫而言,太乙门内即有飞刀、神枪、意戟、神剑四门宗传。软、硬、轻、重(重手法)四功具备。仅《武库遗真.第一洞天真晶》,即有三十六种奇兵演练,七十二个禅桩变化。天下剑法,武当为最,三十六晶神剑震响武林。纯阳真人之纯阳剑法,紫阳大士之紫阳针功,琼阳大帝之东灵蟾法,真武大帝之太乙神功,属于密教功法。
  武林密传绝本《天轮地煞图》:“据武林旧习,大泛得法者,不得穴。得穴者,不得法。只有二者齐心合力,才可共主武林”。“天罡三十六穴,地煞七十二穴,总括一百零八穴”。“传统宗风所言‘圣人留下三点红’,应在天上日月星,应在颜面则是两眼之泽中,应在天庭部位则是慧目凝真处;这是明三精。暗三精则应在命宫与命门三点之处。仅这三点是隐匿江湖五百年从未泄露之天机”。师门《天轮地煞图》与《太乙金锋指》二者缘法汇全(详参真阳先生李兆生《天轮地煞图》)。
  《中国历代传统兵器谱》(《武库遗真.神兵武库》)系分三十六科:枪、刀、剑、棍,鞭、叉、杵、尺,铲、杖、环、夺,矛、仪、钩、戟,锏、刺、幡、刃,钺、槊、把、截,镗、拦、锋、胆,斧、带、镰、索,锤、缺、拐、绳。
  古贤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正所谓:太极演象,混元炼气,太乙参真;培育元气,宣合气血,疏通经络,再造精神。
  传统武学,其体系完备,其理法衡准,规矩不易。次第分明,限期取证。绝非一般散流可观其项背。可惜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昧真参法
  1、以文观法。传统功夫,必有传世谱文。后世门人弟子,阅读功谱,即可观之功法源流,内容,境界。如《武当太乙门户掌.太乙神功打手歌》曰:
  历代祖师传真术,武当门内功法玄。
  八万功成透铁石,三千道法镇永疆。
  大宋留有玉镜肘,北齐传有云雾桩。
  八法神锤藏变化,千秋掌式呈威扬。
  太乙神功运神术,太极双仪环法强。
  混元球、小歌拳,蟾月图、扑云掌。
  太岁武星图,老子犀牛桩。
  明有铁松祖,寒山内功良。 从此武当分别派,大千三界把名扬。
  《少林洗髓金经升阳震气大法》谱文:
  自古流传真诀秘,法音弘震如来风。
  当年老祖曾面壁,功深九载始竟成。
  从此演法开释教,武库遗真隐神僧。
  山僧曾习此行功,内景境中显神僧。
  体态超然心宽质,神色悠悠因缘生。
  自古神光开宝境,神传神似真如僧。
  为始太古起寓意,造化天地始见同。
  大道当年由人悟,至今流行洗髓功。
  (二谱节选自真阳先生李兆生(真元宝笈))
  2、以形鉴真。书法有传世之碑帖,传统功夫亦有传世之图谱,即功式与手印之传真。如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即密传有龙虎堂版修真图,太乙神剑密授原图,太乙混元大法密授原图,天轮地煞阴阳穴道玄机神图,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玄都玉女图,蟾月神光真图,太岁武星图,罗汉醉酒图,错倒阴阳图……
  (前六图已在《武当》杂志公开发表)


  宗门考证弟子功夫,观其所演拳法,即知其内功、外功、内景之进境。宗传之功犹如法帖,行功之际,于形体上必给人以流线美与韵律美之感受。因其发止皆由内气律动所主宰。无凹凸处,无缺陷处,无断续处。宗门必留图谱传世,以供后学考证传真。以此可通观天下功夫,观形既鉴真伪也。
  3、以音弘法。传统功夫皆有练功口诀,其音韵抑扬顿挫,虽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皆经历代祖师千锤百炼所得。其作用有二:一可导引气机至相应部位运化。二可震动腹腔、胸腔、颅腔,三腔共鸣。如持念“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觉,浩浩密谛,当年法界印传灯”(真阳先生李兆生《话说功谱》)。功谱之阅读,是声韵与意境之结合,持颂与练功之交融。
  此三昧真参法,相应身口意三密,为一切功法之试金石,实正宗与散流之分野。正宗传承,谱、图、诀三者必备,缺一即伪。习武之士不可不知也。
  武林旧传:
  十年功夫风锁山,山坳都被汗水填。
  一旦功成下山去,日夜都把谱文参。
  徒留谱文传后代,师存谱文镇宝山。
  世代都将谱文藏,没有谱文是妄传。
  有宗无谱,即是“离谱”。离谱,非散流而何。
  大干历劫人难识,始知玄谱不妄传。
  术与道合 武学即武道,武道即天地人三才合一之道,三才合一之道即八卦五行阴阳之道,阴阳之道即混元归一。传统功夫至简至易,至刚至柔。
  《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传统功夫,视人体为一小宇宙,天地为一大宇宙。小宇宙感应大宇宙,大宇宙影响小宇宙。人天相感,亦如葵花向日,群星拱斗。
  练功者,须诚明静笃,炼形纳气,得先天虚无一气,与人体元气相合,方育真元之气。体内元气充盈,然后气催形动,化生先天真力。身法有规律灵动,太乙蟾游,武林奇技莫不由此而生。渐而冲开奇经八脉,通过武法生华,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化尽后天拙力,真元再生。经聚气呈形,内华外显,神形俱妙三层修炼,年深日久,化尽体内浊阴之质,炼成纯阳之体。慧悟者,可达“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之高深境地。达此境地者,体内金丹已成。“放之可达须弥,潜藏如一芥子”。
  武林旧传:“炼成先天一粒混元气,打遍天下都无敌”。传统功夫,乃丹法与武法合修,内功、外功、内景齐进,相互参悟印证。《内经》云:“有其内则必显之于外”。内丹之进境,必有相应之内景,亦有相应之外功。反之,观其外功层次,亦可知其内炼火候。传统内功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四层次,乃真正内丹术,属于修真范畴。仅下手之处不同,又避免卦象和火候之困惑,更为简捷,实为练功修道之顿法。
  而民国以来武学著作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表述。其实与传统功夫名同实异,不具丹法内涵,只是标示明劲、暗劲、化劲三层功夫而已。不可同日而语。如王芗斋先生所创之意拳,打破武术套路之樊篱,惜未能探究人天之学,未人道境。
  天下功夫,无论南拳北腿,武当少林,内含纯正丹法之修炼,即为传统之武道。若不含纯正丹法之修炼,即为散流之武术。不行丹道修持,体内无完整之循经走脉,不为内功,不为内家,亦不可称武林大家。九脉合真之后,已为定论,此非人意所牵强也。
  宋末元初,张三丰祖师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为宗旨而立法,开创武当内家拳法之先河。后来武林九脉合真之宗旨与之一脉相承,标志此即传统武学之最高境界。由此向后之学人揭示“以武人道,以武演道,与道合真”之武学修持之路。
  性命双修 武学乃人天之学,炼养修为,变化气质之道。天地人三才,人居中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儒家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有上乘武学根基者,当循此而悟性命双修之理。而专呈血气之勇,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张三丰祖师云:“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均不离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住坐卧,外示威仪,内养灵明。传统武学,内功修性,外功修命,性命双修,方为真武道。武道不外得,而重内求。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重塑自我,终可达道。
  诚敬恒专,坚忍勇毅,无怨无悔,真修实证,自我成真。
  传统功夫不唯功夫,首在人品修为。量小气窄,心浮气躁,难成大器,难登武学殿堂;外练身法,内修心性,不为一己,利在众生,志向高远,可以登堂人室;文武双修,尊师重道,破我执,除法执,妙合天然,可悟堂奥;玲珑法,法玲珑,真空妙有,可证武道。
  正所谓:“旁门重小术,正宗演大道”。
   (待续)

漫谈武当内家武学(下)

■ 周和平

--------------------------------------------------------------------------------

《武当》2004年第8期


诗云:混元炼气千家功,
  太极演象百脉通。
  太乙蟾游先天境,
  真元运化鬼斧功。
  神枪意戟龙搅海,
  神剑飞刀凤冲霄。
  武法文功灵犀境,
  丹砂炉火妙象中。
  
  古圣先贤以时间与智慧,凝筑神圣之武学殿堂。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叹为观止。古人终身浸润武学,水滴石穿,电光石火,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真修实证,传世精真,多有建树。今人日为生计,心存功利,心浮气躁,深造为难,成器犹难。择法为难,择师犹难。实难窥古人之境界,更何论登堂人室。
  张三丰祖师参天地玄机,得佛之大,道之微,儒之极,创“龙行大草”与“天龙神剑”,留下文武二宗之传真。文通八法,武演八法。显示以武演道,以文鉴道之神传境界,历为武学典范。
  以丹力入书 当年,三丰祖师悟通白云上人(晋王羲之师)书诀,创“龙行大草”于世。原书“龙、虎、神、佛”四字于武当山玉虚宫,后武当道人拓刻木版。玉虚宫毁于战火,其版历劫留传至今,神韵英才依然。武当门内视为祖版,传为后学之法本。“以丹力人书”者,乃以上乘丹功之修为,化于书道,融人武途,达于神化之境。龙、虎、神、佛,一字即一趟剑路,是书剑合练同参之典范。
  今世,武当太乙神剑门,已故关亨九先生披露秘传三十字诀“字拳”(武当太和拳):
  太乙神剑门,玄妙在字中。
  写字即成拳,行笔是练功。
  悟到自然得,无须求套路。
  横竖撇捺点折挑钩,乃字之八法。写字即是操手,将书法之神意气力纳入技击,行之于字,“写字舒剑气,作画发文光”。若从书画艺术之角度,观以丹力人书之作品,其书之骨力与气韵,已神逸非常。其画之意境与品格,已空灵绝尘。可叹世人鲜知也。
  以丹力入剑 当年,三丰祖师传天龙神剑(太乙神剑)。民国时期李景林先生得闾山宋唯一先生传该剑九第下乘“丹”派剑法。虽属下乘,亦惊羡武林,称誉一时。《武当剑谱》曰:“九派分为三乘。上乘乃偃月神术,中乘乃匕首飞术,下乘乃长剑舞术。总以三乘‘神飞舞’三字贯于九派九字中……内有养精蓄锐,凝神敛气之功,外有步法、身法、手法。自有掣电拿云之妙,惊神泣鬼之奇”。
  《真元宝笈》公开《太乙神剑秘授原图》云:“乙庚金印冲太乙,丙午火雷锻神形”,“乙庚金锋神火炼,吐出寒刃鬼神惊”。其下乘击舞双并之剑,即以真元注于剑体,产生灵动,以剑带人,身剑合一,心剑合一,神剑合一(俗传以人带剑,真传以剑带人),行劈、刺、抹、撩、抽、揭、横、倒八法。八法相推,错运连环,如长江大河,滔滔无尽。中乘吞吐御使之剑,上乘化于神光之剑。“神慧飞三剑得一,即可证真”。“神剑化雷鸣,剑气一动千里应之者,剑道如一者也”。
  为免时人歧义,直揭丹力人书及丹力人剑之秘,即以高深丹道修为之功,注于笔锋剑锋,神意相合,发于灵动,驰神为迹。
  武当《太乙玄阳剑谱》云:
  待有远果童飞渡,方悟门中剑法全。剑点如是长河星,归结丹元即成乾。
  炼铸玄阳归真体,真气随形做流丹。从此人间绝此迹,藏在山中少人传。
  太乙蟾游 太乙蟾游是传统功夫循经演化之典范。即有内功修为基础后,丹田内气按周天运行时,自然而发自然而止之运桩,游桩。即丹田之气充盈饱和后,以气机带出身法之游走演化行功。术语为“内外竟发,势必翻腾”,“飞经走气,气催形动”。
  太乙蟾游,全称为《太乙蟾游阴阳显化行功》。是传统丹法与武法合炼时,以武法升华之过程。即先天内功拳系。于举手投足间,即可自动随意演化出不同风格,不同套路之各种拳术。即九转八盘游龙掌、飞鹰掌、飞龙掌、八卦掌、八法神锤、太极拳、螳螂拳、猴拳、蛇拳、伏虎拳……
  其中既有功力拳,又有象形拳,各尽其妙。
  亦可驾轻就熟,操演各种兵器。即太乙金玄枪,金波滚龙刀,紫极灵霄剑,太玄金平棍,虎尾金瞳鞭,飞天追魂叉,金封降魔杵,太岁量天尺,子午定金铲,飞天紫眉杖,阴阳同体环,双锋紫金夺,浪沉七星矛,安天龙虎仪,龙尾喝魔钩,子午镇天戟,镔铁金封锏,金角龙纹刺,玉殿金环幡,金甲通明刃,金蛟飞虎钺,铁甲昆仑槊,太乙阴阳把,消金浑天截,凤环金轮锐,夜杖跨虎拦,太乙袖刃锋,子午流星胆,劈金双浑斧,落宝金钱带,鸡爪印金镰,飞金涉银索,练眉印金锤,子午钉封缺,碧眼蟠龙拐,镇元晃金绳。
  (摘自真阳先生李兆生《声律真诠》)
  还可演化出人体与宇宙相沟通之各种手印。即龙虎飞腾印、雷火神针印、乾元灵犀印、丹炉诀、玄阳诀、太乙混元诀、太乙金锋诀、三才如意诀、大日如来金顶玄峰诀……(详参云烟散人《武当混元功》)
  其由简至繁,由博返约,神意相合,感而遂通,真追本源,悟彻武学玄机。
  文武双修 文武之道,一静一动,一张一弛。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文至极则武,武至极则文。两道本相通相融也。古往今来,不乏文武双修之高人雅士。王羲之本系右将军,得白云上人《书诀》,造诣于书法,史称书圣。李白、陆游本系诗人,剑术亦有高深修为,冠绝文武两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书法自此精进”。傅青主,剑术精,书画精,医道亦精。当今之世,师门之尊者,灵修三学,功超六艺,双毫双剑,走笔飞书,亦远追前贤也。
  传统功夫,讲究武有多高,文有多高。文有多高,武有多高。一刚一柔,刚柔兼备。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文功武法,尽体至道。文武双修,方为大家。
  以武通医 医者,乃活人之术。先贤云:“不做良相,则做良医”。医有济世之功德。须知武学修炼,可渐通医道。《医学入门》曰:“不明经络,如夜行无灯。”《奇经八脉考》曰:“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习武者当知筋骨、脏腑、经络、气血之属。经返观内视,可照察经络走向,气血运行,五行相生相克。练功过程亦是通医过程。由此推己及人,探究推拿之法,指穴之术,济世之方。
  三传 “三传,是按形迹、心迹、境迹,分为初传、宗传、神传三种法境”(《真元宝笈》)。
  《九宗汇元》曰:
  三传法境地人天,以迹生形象生天。
  初传唯见形迹出,宗传始悟法心传。
  神授真如演道妙,会竟神髓谱中观。
  初传,即一招一式,落在形迹。要在明理悟法,形意相随;宗传,即心传口授,落在心迹。要在心领神会,心心相印;神传,即敬持功谱,落在境迹。要在心洁神灵,感而遂通。宗传神传之法,是练功之捷径,是武学正宗授学之规矩,择器而授也。
  三得《武当修真秘笈》之中有曰:“技击之道,如欲登峰造极,必须练至三得,乃能超脱,无空无我,来去自如,游戏于武道之中。
  一要黄老之有作,一得也。
  二要释氏之无为,二得电。
  三要儒家之致知,三得也。
  须知有作技击有术,无为技击有法,致知乃能实用。术是正静,法是虚空,实是明灵。技进乎此,概亦神矣。祖师云:‘得道之微,得佛之大,得儒之极,乃成之技击。”’(关亨九先生著)
  三品 下品,具格斗之功,小乘之学也。中品,具搏击之功,中乘之学也。上品,具克化之功,上乘之学也。
  三真 真师、真法、真传。
  三心 真诚心、恭敬心、清静心。
  三观 观息、观身、观心。观息通气,观身遗体,观心通神。
  三修 儒家之学识,佛家之慈悲,道家之威仪。
  三绝 文之三绝诗书画;武之三绝软硬轻;道之三绝金丹、元神、飞剑。
  三绝,乃传统功夫之高深境界。三绝在身,方为正宗传人,方可上承法脉,下传宗流。
  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更次之。
  此乃法融三家之理,宗承一脉之学。所谓“一法通时百法融,法法通法法圆融”。
  
  武德
  
  诗云:江湖道义礼居前,武林规矩仁在先。重道尊师诚为本,丹心侠骨义冲天。
  身行九宫八卦阵,情系千山万水间。剑气丹光射牛斗,高山流水谱灵篇。
  武学,乃仁学也。内以养生,外以祛恶。内修心,外修身。欲学功夫,先学做人。行侠仗义,济危扶困,武林本分。欺弱凌寡,趋炎附势,是武林败类。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立身行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贤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当为武学之本。
  尊师重道 武德者,当首推尊师重道。师必真师?道必正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者,规矩也,途径也,境界也。
  真师明道,以衡准不易之规矩授人。庸师昧道,以花拳绣腿之浅学误人。真师授学,因材施教,事半功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庸师授学,千篇一律,事倍功半。“懵懂纯懵懂,一传两不懂”。
  大匠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巧。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真师深于心传与神传;庸师浅于形传。神传开启心智灵性,形传封闭心智灵性。
  修炼功夫者,贵在因法择师。具真法者为明师,不具真法者为庸师。真法何来,得自正宗传承。“访明师,不访名师”,即此谓也。宗门有规矩,“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期五定期,取其意耳。师访徒,观其心性、资质和毅力。徒访师,观其道德、修为和品行。师非其徒不传,徒非其师不拜。高师贤徒,两相遇合非易也。离师无法,离法无成,自古无师不成道也。缘法相聚,薪火相传。沧沧九州,茫茫人海,真师真法,可遇而不可求也。切记,机不常有,时不再来,遇真师千万不可错过。
  古贤云:“求法乎上,得其中。求法乎中,得其下。求法乎下,得其微”。吾人之时力有限,欲以有限之时力,实现鸿远之心志,其择师择法焉可不慎哉。
  师徒相处,贵在心心相印,师徒如父子。当以真诚心、恭敬心、清静心,修道学法。敬法如敬师,敬师如敬法。常观师功德,不观师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谨遵师教,如教所修,真修实证,心篇志坚,必有所成。切忌好高骛远,投机取巧,患得患失,必无所成。师之不教,非不教也。心性未至,至时自教也。师之不传,非不传也。功修未至,至时自传也。宗门学子,修为迟速,无须问师,问己可也。一分机心,误己十分。一分诚心,惠己十分。修灵心,不存机心。知敬师求法,求而修证,方为精进。精进方可人道、证道、了道。
  尊师重道者,“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所谓“师、法、祖,刻刻在心”。一点灵光,一脉相传也。古贤云:“古来修道逾万千,无师难炼九成丹”。
  修心炼性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师教十徒,一人一样,此何故,别于心性、学识、资质也。禀赋所主,或空灵潇洒,或智慧明达,或刚勇沉毅,或轻浮鲁莽,真乃风姿各异,修为迥别也。
  修心者,求内明也。心智不开,内无明慧也。内无明慧,内外不合也。内外不合,不能全体大用也。炼性者,调习气也,陋习不伏,内无柔静也。内无柔静,内外不舍也。内外不合,不能神形俱妙也。
  三教之学,儒主中,佛主空,道主无,异流同循,殊途同归也。“红莲自藕青茶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溯本穷源,三教归一也。归一者,理无二致,法无高下,人天一理也。


  修心炼性,必循三教之学,消宿业,修定力,炼神识。内开智慧,外开筋骨,气血双畅,内外相合也。内外相合,元真方能露体,常葆天真太和,仙风道骨,方为上乘修为也。
  以武入道 何为武道,武道非拳道。乃九脉合真之修真法,即武法与丹法合参,武学合于修真之道,或曰丹经武学。当年张三丰祖师承陈抟遮脉,合金莲正宗,参以贤侠剑道及江湖秘术而创武当,开武当内家拳法一代先河,以精绝之内功掌法与三十六品神剑而震响武林。倡“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之宗旨,是为武当真宗丹脉。
  传统武学,有博大精深之体系,绝非三拳两脚,枪刀剑棍所能概括。其内功有内功之阶次,剑学有剑学之阶次,丹道有丹道之阶次。其内功、剑学、丹道之阶次互相对应,相辅相成。内运气化,外展玄功。九脉合真五百年来,规矩、衡准、不易,一脉相传。玄门隐修,遗真民间。
  习武健身,练一般套路可矣。
  精通武术,练内壮外勇之功亦可矣。
  然欲深造武学,登堂人室,则非武法与丹法合参不可矣。有武法而无丹法,断非上乘武学,难登传统武学之殿堂。
  武法何故加丹法,此说非标新立异,唯我独尊之举,实关武学之层次与境界。
  因唯有丹法是纯正内炼(敛)之功。丹道修持,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静极生动,动极生静。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演万象。潜气内循,行血推脉,通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贯通中脉,大小周天。有完整有序之人体循经。气为血帅,血畅而筋柔,筋柔而肢体灵活,此为通身之基。行功之每一动作,无不是随内气而动。在真气内涵之游功中,与人较技,游刃有余。落步举手,三盘交错而成易象。此为内功之用也。
  武林九脉合真之前提,即是贤侠剑道,历经千百年修证实践,方消除武学与丹道之分歧,体认实证武法与丹法合参,乃为武学大成之唯一捷径。此说已为定论。武功欲达神明空灵之神功极致境地,舍丹道内修则为妄谈。否则,放眼武林,尽是内壮外勇之功,武学真传,可谓凤毛麟角。可叹今人不知前史,莫衷一是,徘徊歧路,不得其门而人也。
  丹为武之基,武为丹之用也。丹为体,武为化,乃金丹玄化也。
  武法与丹法合参,方为以武人道。日日行功日日参,方为以武演道。三千行满,八百功圆,方为与道合道。惟此,真修实证之功成矣。
  宗传云:
  太乙参仙为了道之根,
  混元炼气为证道之本,
  太极演象为入道之基。
寒山七式

李兆生

序   
  回想起来,我初学寒山内功的时候,还是少年时节,业师阎老政昌贤真授我。至今犹如目前,师父已在前几年化鹤乘虹,使人悲怀永臻。每逢我操练功夫之际,都觉得师父在身边,慈眉善目地指示于我。这也是师徒的感情吧!尤其是我练到至妙处时,倍感亲切。
  转眼间,四十余年过去了。通过笔者几十年寒暑无间之操练,深深体会到其作用,效果甚是有益。客观上没有任何偏差出现。回忆当年师真授我,因我先天禀赋差,才拜师习武的。师父说:“小李,只要你一天不间断地练习,身体会一天天地随着练功习武好起来的。那时,我再教你好功夫,练个小拳什么的……”。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师父讲的所有的一切话。
  光阴一天天地真快,十三年过去了,在寒山内功的基础上,我开始了“白鹤真人飞鸣图”的演练。二十四式动势,十二式坐谱。1986年首届武当山擂台赛之际,我将其留于《武当》刊出。后来将其纳入《真元宝笈》书中。
  寒山内功七式的动作悠缓、坚定,看上去简练。一是要坚持,二是动作要精准。否则,影响效果。几十年来授徒过程中,像我每天坚持锻炼者,全国仅三两人。多数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使学业荒废,断然可惜。这次是作个知识性介绍。因为悠缓的动作轨迹要分明,坚定的姿势、身势务必要精准,不适函授。还是待成书后面授,以免出现差错。如今真是好为人师者多,能为人师者寡。“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一、寒山内功七式简介
  
  太乙司注十三式
  
  寒山内功是于明末由武当一代祖师铁松子引入武当太乙门中,当时寒山派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已濒于绝境。其功法技艺虽然高超,但后继艰辛。祖师遂将这种超世内功融于武当功中,作为新鲜的血液,成为武当铁松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
  寒山内功七式又称为太乙司注十三式,其含意是指其中的每个势子都有阴阳气脉的交注,然而寒山内功却是八个式子。按人身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循行,专主修持锻炼的。人身体中的六阴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向阳,面东而施。调督脉一式,只限夜晚向北而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十二正经之循行阴阳六式,加任督各式,每次行功计七个势子,故名寒山七式。然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任督周天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详列如下:
  第一节:掌托日月。开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第二节:卷翅斜飞。开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第三节:展翅冲霄。开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通天彻地。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第五节:手掐太极。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六节:玉鉴杨明。开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第七节:丹凤朝阳。开任脉。
  第八节:鹤眠拜斗。开督脉。
  
  二、寒山内功七式功法要领释译
  (动作要领作用)
  
  每日行功次序。第一式掌托日月,可按每人行功时间而定,如时间充足可将十二正经的六式配任督一式按早晚各练一遍(共七式练习法)。倘若时间不足,可以将调三阴(手足三阴亦为六阴)三个式子和调任脉一式在晨时练习。即午前为阳而炼阴,午后为阴而炼阳,晚上炼调三阳(手足三阳合为六阳)三个式子和调督脉一式。
  前三式调阴经的动功,要联贯一气呵成。动作先以流水行云为标准,继而放慢速度。随着内气的潜行逐渐缓慢,只要感到潜气内动,而外形相随则可,每式练4~6次。中途以神意不断为佳。后三式调阳经的动功。按要领要求站好,当觉得不易坚持就停止。改站第二势,调任督之势也如此。以自然为度不要免强,顺其自然。随着每日练功时间的累积,自然会有切身受益的感受。
  从传统学术观点看,祖国的太极易理,把人身的气脉循行,分为纵横演示而名为经络,又有主经,又有毛络、孙络、微络。大大小小每一阴阳的交注为一循环,即为一太极,称作一轮。而人身分为阴阳两大部分。任脉统领人身手三阴、足三阴六部阴经的总汇。督脉总辖人身手三阳、足三阳六部阳经的督营。任督二脉的一阴一阳的循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内气交注,丹经上称为小周天。在十二正经、任督二脉,正常的阴阳交注,内气循行的基础上,自然而导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同时运转。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大周天循行。
  人身中周身气脉交注的阴阳平衡过程中,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展示出新的生机平衡。
  寒山内功七式是我们的先人历尽千百年切身实践所得到的内功升华。通过特定的姿势活动来调节人身经脉的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精确循行,阴阳气机的交注。随时改善人体与自然宇宙交注的不平衡,随时调节身心活动,用来达到内功精修的主要方法。除去在武技内功上的修持而外,则即使在内景境地的精进层次,是不可多得,没有偏废的行功。古人留传下来的这些精品,即便我们不去作更深的探索体会,但究其保健强身、治病疗疾、颐寿延年已经足可够用。
  
  三、寒山内功七式动作图解
  
  一、掌托日月
  1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宽,两腿伸直。两臂舒松,两掌下垂,掌心置于腿外侧。身体中正不倚,两眼平视,全身松静自然,呼吸同常,最好忘掉(图1)。
  2两掌向身前慢慢抬起,呈托球状,指尖相对,在身前丹田处托起,掌心向上,在双手移动的同时,两腿以足心涌泉为轴,两脚跟同时向内微微移动,两脚成外八字(图2)。
  3上动不停,双掌由身前平托起至膻中,分左右两侧,做弧形外展,两手虎口先行,先大指后四指,掌心向上臂微曲,肘下沉,意念在掌心。眼平视(图3)。
  4上式稍停,待气机运满内注而现于两掌时,以腕为轴,掌心翻转向下,意在劳宫,慢慢下沉。两掌心相对至小腹如捧球状,指尖向下,然后提腕翻掌下沉。同时以涌泉为轴,脚跟内移呈内八字(图4)。接前式,反复做4次。
  谱云:
  双足同踏立大千,龙虎冲腾固丹元。
  十指托球守丹阕,二臂齐开通二肩。
  横运双掌浮日月,翻掌下沉起云天。
  合机收注黄庭处,提腕坐掌纳真元。
  
  二、卷翅斜飞
  
  此动作分左右行持。
  1接上式,重心移向右腿,以左脚尖为轴转体45度,两臂外撑,眼平视(图5)。
  2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大趾点地,两臂向前穿掌过头,眼平视(图6)。
  3掌心翻向下,顺势下蹲呈卷翅状(图7)。
  4以左脚尖为轴转体45度呈外八字,同时转腕至体侧呈托球状(图。身体复原,前穿掌接第一式,左右各两次。
  谱云:
  内移足跟守真窍,十指下转运丹田。
  斜飞上冲分虹掌,下俯卷翅单足攀。
  正转起身循日月,平托降气返丹源。
  左右开真并双翼,吐气白虹炼太玄。
  
  三、展翅冲霄
  
  1自然站立,两脚平行略窄于肩(图9)。
  2两臂从体外两侧徐徐抬起过顶,掌心向外。同时脚跟离地,以脚尖为轴,脚跟内移相对(图10)。
  3接上式,顺势下蹲,两臂弯曲,两掌心向外置于耳侧,两掌横推,眼平视(图11)。
  4掌心翻向下,起身,两臂回拢至小腹,以脚尖为轴,脚跟外转的同时翻掌向下,外蹬,共做四次(图12)。
  谱云:
  横开两掌踞两肩,顺势转身跷足颠。
  二仪推开一字掌,气撞劳宫冲两端。
  展翅冲霄上腾举,注机玄轮起云天。
  黄庭宝鼎真气聚,四极双开成大全。
  
  四、通天彻地
  通天彻地又叫指天划地、开天祭地。自然站立,重心移向左腿,右脚拇趾点地,两腿伸直,两手为剑指,左手指天为内扣手,右手指地为外扣手,转头平视,左右换式,以舒适为度,眼视前(图13、14)。
  谱云:
  开天祭地少阳天,拇趾封诀太乙仙。
  二十四气真绝密,中宫正踏宇宙宽。
  
  五、手掐太极
  自然站立,重心移向右腿,左腿向前迈半步,脚尖点地呈虚步,左右手斜向撑开。右手掌心向外,虎口对右额上方,左手掌心向下,虎口对左腿外膝眼,左右各两次,以舒适为度(图15、16)。
  谱云:
  手展太极动烈焰,横撑妙化悟中观。
  太乙玄金孕瑞体,大罗神形显真元。
  
  六、玉鉴杨明
  右弓步,右臂弯曲,托掌至面前,左手顺左腿伸直,呈反撩掌,眼视前(图17、1
  谱云:
  玉鉴曾出太虚间,手托玉镜现紫团。
  照彻天地通太古,六经真髓吾宗参。
  
  七、丹凤朝阳
  自然站立,右腿伸直,左腿提起,脚尖向下呈独立式。左手在体侧下按,右手掌心向前高于头顶,目视太阳,左右换式,眼平视(图19、20)。
  谱云:
  丹凤朝阳冲任起,错导阴阳合自然。
  两极注入中宫鼎,妙运壶中太极天。
  
  八、鹤眠拜斗
  自然站立,右腿伸直,身体前倾近90度,左腿弯曲,后抬脚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命门处,右手掌心与百会相对,头向左移,目视北斗,左右换式(图21、22)。
  
  谱云:
  鹤眠首尾起于震,回首仰观斗勺悬。
  夜里长运元督法,六轮妙夺巧机关。
  不是先祖来点破,岂能尘埃腾罗天。
  太乙司注十三式,真元途中显慧元。
  寒山内功七式在太极的演化过程中,前六式分左右行功可以由一个演化为二个,第七式为第七节丹凤朝阳与第八节鹤眠拜斗。
  寒山内功七式在练习时都是气机阴阳交注,前三式为动式在早上练习,后三式为静式在午后练习。第七节丹凤朝阳开任脉在午前练习,第八节鹤眠拜斗在晚上练习。练习寒山七式时动作要一气呵成,以行云流水为标准,内脉行经变化可细心体会。练习这个功法,可为金丹大道、四禅八定武技密术打下良好基础。
通周天与丹经武学

李兆生


近一二十年来,社会上一些大名家言什么大小周天之运转,其中大有笑谈。本来人身体中的脉络,健康之人是完全疏通的。任督二脉统领一身的阳经为督脉,统领一身之阴阳经脉,正常人焉有不通之理,至于人身之六阴六阳之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统领一身之脉络,健康之人焉有不通之理。因此常人经络本来即通,倘若不通岂不是有病么?故常人“亦通”,练功者“固通”而已。
“经络疏通,百病不生”。是言其疏通经络之重要性。“每日寅时起肺经,……”是指“子午流注”而已。“河车搬运”与“周天搬运”功夫是丹道家专门修炼之法,并非指今日社会上广传的什么周天。这些所谓的“意念周天”“打通周天”,与丹道家所炼之“周天搬运功夫”是截然两途的东西,学人今多混淆不清。
《修真图》写得清楚,“顺则凡,逆则圣”。常人的气血行经,是走“顺则凡”的规律,并不属于丹道家修炼之范畴。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让读者有个明白的过程,不妨将丹道周天讲个究竟。声传海内外,名播数百年之“丹成九转图”是过去儒释道三家公认的“修真”教学蓝图。武当之丹道驰名天下,而“金丹”之所以为“金丹”,是喻炼成之后,可以把握不朽生命。
丹经所载,必须“由动入静,顺理成章”,动功来打通身中之经穴脉道。然后入静,自然水到渠成。这里所言水到渠成依然包含许多修丹道之内容。
当年吕洞宾留下“修墙补屋法”,是为欲求丹道而又身体欠佳者,以滋补人的元阴元阳,经过修补之后方可练丹道基础功。这丹道的基础,乃是道家丹经武法之专习法门——小炼形。
简而言之,经过锻炼而后,经络通畅,气血充盈,筋骨如绵。倘若元气亏损之人,则用“元明八势”采补“元真”。以“金龙三势”开通八脉,……以武演道这个原则,一直保留在武当丹经上。究其修真也不用什么周天的东西,丹道周天走的是“太乙循经”,其专业用语,自晋代一直流传至今天。丹道的第一步则是“持诀行功”,这个诀并不是“子午诀”,第一步“黄庭内景”是“金风吹脉”。
丹经武学是一个统一体,“持诀行功”是“以形鉴真”的内容。口诀是“以音弘法”的内容。“谱文”属于“以文观意”的范畴。三种缺一不可。这是权衡所谓“功夫”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任督二脉一通,百病自然消除”。这句老话一直流传了许久。可惜无人参透。又像书法学习的字帖上介绍古人学书“三年学成”等故事。可是后来的人为什么“三年无成”?人们忽视了一个社会问题,古人学书是在全社会沿习用毛笔写字的时代,在这个基础上,专心的学习三年,当然有个质的飞跃,故三年有成。今时之人学上三年五载的,还赶不上当年的“帐房先生”的水平,岂能成之。
当年丹道之习,是在超越常人的基础上操练功夫,日积月累,真气饱满,自然有成真之效。在原任督二脉已通的基础上,随着功夫之精进,又有推动任督之“元阳”做为动力,一直推着任督来循缠,自然有百病消除之效应。
记得当年师真曾以流于社会之“周天”概言“丹道周天”。泛传之周天是在意念观注下有的感觉(动中八触)。而丹道之周天则是练不练都有“神清气爽”的效用。除此,打坐于洞中,昼夜不停。白天坐时,眼前出现红色日轮,夜里出现白色月光。这红白光丸如日如月。这是天人合一的周天感应。
不说这些,就以周天之初而论。练过什么动功么?真气饱满的征兆是什么?不说大周天,就是小周天有了效应,在记忆力方面能否超常,头上稀疏的头发是否变浓密,白发是否变黑?这几方面都是考察的实证,不要人云亦云,不动脑筋去判断。
“艺者,道之形也”。这是古人提出来的。
我们今天不能把一个人随意搬至炼人炉中去烧,通过看其有无舍利来判断其修为如何。那只有看其在“艺”方面的展现。因为“艺”是“道的形迹”。这样审定一个人是否得道,用此来观察,大家是否认同?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不要说“道”,就是“艺”也肯定无法精专,难登大雅。
连基础的知识都说不通,更高深的那些“明堂”则更不消说了。古人语:“观其小效,而验其大成。”如果连小效竟然是假的,那么尽管是再大的成效也不会有半点真的。
综上所述,健康之人大泛不用炼什么周天,青少年当以丹经武学参真,中年人以强健身心为目的,老年人适宜修墙补屋,益寿长生为主。针对自我身心状态,各选择专修次第,天底下的功夫多得是,何必在一颗树上吊死人。
砚铭与金气大周天

作者:李兆生

古时人们将文字刻铸在青铜器具上,这种文字被称作金文。因其文字多半记叙着事故,又被称作铭文。这种金鼎铭文常置于案头座右,又被称之为座右铭。铭文对被记载的内容有重大意义,故存流后世的形式,由此而及之。如碑猎、石刻等形式,形成特有的文字文化,砚铭是这种内容的缩影。砚铭亦是刻在砚石上的铭文图说,用手拓的古老方法详制而成。
因其碑猎、石刻、碣文及金鼎器具宜于宫观存放,又因年代久远,多数毁于沧桑之变,后世工匠难于经营,故此类形式鲜知世人。
如唐代碧落碑,武则天书太子升仙碑……。
历代遗留下的碑、碣为数极多,有的立于宫观寺院,有的荒于旷野,经千百年来风雨侵蚀多已损毁,只以原拓片形式作唯一之保留。
笔者经师所习,沿传有脉,虽然当年遗真今已无存,但当年过眼之珍,依然留在心中。也在闲暇之余挥刀治石,刊石研拓几许,一是追记当年宗风所炽,二是让同宗同流存其一二,仰之宗风,留下鸿爪,全其印文“千载英侠留鸿爪,一堂龙虎自品说。”
砚拓所示:
一老者坐于蒲团之上,身前有供桌一具,遮挡了人物手印。身后有一书桌,上置“案设金函”。藏“库封彩瑞”之意。
身前有一童真走来,“手捧玉砚新研制,坎水飞剑起在空。”《翰墨缘》有句:“手捧玉砚新研制,研中有痕映大千。赖一束天光照彻,龙雷震撼,道源而示之。”
坎水初生月正明,金砂炉火趁功成。
玄光自照金阙府,紫霭神锋飞苍穹。
砚铭图文是沿习“修真图”持元真宝录:太乙神锋之专修所示之内景。图中志者,是修真图中“太虚至高仙玄天上神”之“泥丸宫”中“元命真人”,全称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玄穹玉帝。”亦是《太乙神剑图》中“是取大千火炼金”之拿扇长者,手执一扇,扇一带火光之剑。(参见《真元宝笈》彩页)
图中幼童是《修真图》中轴线“元命真人”头上之盘坐赤子,学名为“元真”。即俗称之“元神”。在《神剑图》中即带肚兜,头梳双髻赤子,走向身前透明之钵盂,其中置有小剑一枚;并标有 字。此意即《修真图》中轴下部“坎中真阳水中金”之秘密专持。
笔者在《武当》讲授丹经武学已历时三年,在社会上受到广大学人之热情,同时也为此引起瀚然之波,为此将砚铭献于读者,以介绍丹经武学之传统宗风,延习之古朴真意,向广大爱好者介绍修真与金丹神剑之次第,并在授课期间演示大字桩与五丁开山掌之演练。
《修真图》中,顺沿人物形成的任督升降图中之“月象”,尾闾长强穴处,第一月象初三的月芽,是为偃月真金,将其真金为种子,又为“白雪黄芽”。邱祖云:“黄芽为丹始,黄芽不是丹。”曾传金丹一脉,其基础则是金气大周天,是为行功。丹经云:“嫣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是喻手持橄榄球,十指相对置于身前丹田处。久观久照,待其丹田有热感,十指有针感,自然站立与静坐都可以。
第二式桩功《蟾月图》中“圆撑妙谛存大法”一势,站至大指手太阴肺经与足大趾太阴脾经、厥阴肝经相循,约历时40分钟即可,《蟾月图》按宗风要求每桩要站足两小时。
坐式“元明执印”之“金风吹脉”法,与“金气朝元”法,久之则使人颅骨“乾象正圆”。以此相辅助,“灵芝献瑞”图轴之题诗“太乙神锋合金乾,留在身中装真元,当年应于灵山顶,多少往事忆华年。”直言不讳的指出,太乙神剑的理想境地是历代剑侠丹士追逐的目的,但其开始的基础则是健身为目的的。
概而言之,大凡传统宗风的内容,均有其系统性,尤其是丹经武学之类的内容更是如此。就是说,从碑猎、碣石之类的内容相印证下来的内容,是毫无疑义的。砚铭人物的风格则是明代的风貌,故事相袭,始有笔者的砚刻生命。因此,离开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是不能找到当年旧貌之影子的。试问,纵观社会上之传尽见绝技,不见基础,岂不是空中楼阁。故此将传统宗风略说一说,让传统放其光芒,耀其读者是幸。
《类经图翼》中曾言:“宇宙之间金气历久不散,坚而不毁……”
丹经中言金凡成就,永不退转之说,金剑、金气、金光,乃是由之演化出来的内容。究其根骸,终不离宇宙与人身中之金气为用矣。
<<武当修真密笈>>

武当拳宗

三丰祖师修道真言三则:

一、说我颠来我就颠,颠颠倒倒有根源。一三三一颠倒颠,三三重叠上九天。九天之上有九真,九真返还化一元。阴阳气数乃造化,顺则生凡逆成仙。
二、天上玄壶生青酒,地下玉池长红花。青酒红花千年药,饮酒观花不老仙。
三、天上玄女酒,地下王母桃。饮酒吃仙桃,三餐吃个宝。

练武二则:

一、心存武当山,山峰在眼前。不入玄岳门,难学武当拳。(朝山拜祖)
二、太乙神剑门,玄妙在字中。写字即成拳,行笔是练功。悟到自然得,无须学套路。(认门)

镇门印(二):

一、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
二、有为之极归于无法,取法自然通神达化。
以上二印是本门镇门之宝,原系铜铸,早已遗失,现以石刻代替。大小与原来仿佛。此二印原本签于武当拳宗之首页和末页。

秘笈五要

一、引言:吾家祖传藏有武当拳宗,卷首载有秘笈五要,(原系行龙草书抄本)均于十年动乱中遗失。仅依所传和练功所得回忆追写,拳宗已经逐断分别载于《体育文史》和《武当》杂志。为了阐明武当太乙神剑门字拳基本功得真义,特将秘笈摘要追写,以供技击家参考。古抄本字句深奥,每感难懂,遂用边忆边写。无奈年老多忘,难免遗漏和错误。虽然写出,已非武当古本真面目矣。希望读者教正是本。

目次

1、神功极致 2、扶正却邪 3、三圣归一 4、武通于医 5、拳纳于字

神功极致:

全有全能谓之神,万有万能谓之妙。先天地之先乃全有全能。生天生地乃万有万能。有是能之根源,能是有之结果。修真练武均本于此,不可不知。
技击之道,就是先求自身之有,而后显出外发之能。所以古人云:“练武不练功,乃是无油灯。黑暗竟瞎摸,迷途永不明”。神剑门主要以练功为本,拳术为末。功要内练,无形无象,潜移默化,不言不语,有象则乱,有架则滞。不言不语,暗自用功,此之谓也。功有多种,分列如下:一曰天衍功,二曰内观自在功,三曰五阳功,四曰五阴功,五曰五阴五阳太和功,六曰五神功,七曰五气功,八曰五雷功,九曰闪电功,十曰五音功,十一曰四光功,十二曰太岁功。功成方能练剑。剑有七星剑(天罡剑),有仙人剑,有天神剑。行功至极,以手代剑。气力均在于手。五神居于手背(五背),五气布于手掌(六掌),五力发于手指(十宣),要知武当真武磨针井,要晓剑河桥上石,铁杵磨绣针,工到自然成。此是武当真妙诀,吾传尔等,须自觉自悟。

扶正却邪

道,是正道。邪,是旁门。正道,是人道修仙道。旁门,是百灵求人道。正道有法,旁门有术,不可混淆。吕洞宾曰:“今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今生不向来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此乃说明已得人身要知得度,了三生。证实人与百灵求道之不同。
求正道是夺天地自然之气,法天则地,法四时,知昼夜。
百灵是求邪道,夺人原阳,吸人之精血。百灵之术多种多样求道之法则只有自然一个一而已矣。百灵术讲显形,容易为俗人所领会,仙道求内得,往往招俗人之唾弃。正如老子所说:“下士闻道大笑,不笑则不谓之道。”即此意也。
百灵之术如龟蛇之吸引,龟吸以耳,蛇摄以舌。如龙听以掌,鱼性在尾。鲲鱼能化大鹏,鼠立可换蝠形。虽然百灵百巧,但始终难得人道。所以有诸多巧功,用麻醉之术,能为患者治病,用迷昏之法,更能惑人于不觉。似道非道,似法非法。是非之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熏陶一时,遗害于将来。托诸巫医,装神充鬼,所以圣人不谈怪力滥神,此之谓也,道者岂可忽哉。

三圣归一

圣者圣于人也,一知无不知,于不知中而自知乃真知。仙者先于人也,一觉无不觉,于不觉中而自觉乃真觉。古之圣人知而后能明,古之仙人觉而后能法。明而后得,法而后成。得其物成其务,由先天地到后天地,两者虽异而犹同。
圣人知其理,著书立说。仙人得其道,内外双修。无圣其理难明,无仙其道不行。理出于固然,道出于自然。固然有限有度,用教化移风易俗。自然则无边无际,以造化显隐通微。教化有形,宣传于外。造化无形,修炼于内,以有形炼无形谓之修真。真在何处?就在人身,处处有精,处处有气,处处有神,以精化气,以气化神。神还虚再生精。依何而炼?曰法天则地,法天随天数而变,则地随地气而生。有中求无,无中求有,谓之有无相生(出于老子)。以有崖炼无崖,由无崖还于有崖。以时间觅空间,化成一体,谓之真一。如圣人诲人不倦,循序渐进。如仙人行功守恒。功到自成。说圣也可,说仙也可。吕祖祠有一楹联云:“称师亦称祖,是道亦是儒”。说明圣与仙殊途而同归。圣亦仙乎?其圣仙相合而神乎?道成自知焉。

武通于医

人都是外有肢体,内有性命。肢体父母所生,性命天之所赋。初生时天真无二,一切正常。年龄渐长,随时日而失真。加之四时气候,阴阳消长,生杀万物,肢体化生,时刻有变。情感性动,频于事务。因之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灾殃,遂有医道生焉。
医理深奥,谈何容易。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练之于己。方能用扶正却邪之术。由己而及人,对灾病挽而回之,拯而救之,莫视医道小术,实有回天再造之力。例如古之名医,有很多人是以道成医。葛洪通丹术而能为人治病即其明证矣。只因年代不同,医法不一。上古则用砭针之术而演变今之针灸。中古则用切脉闻问,演变为今之按摩,近代乃有开方服药以及手术,医术转变虽有多种,但是总归都离不开阴阳之道。例如内经里就有法天法地四时,法自然。先讲得道而后为医用。此不易之理也。武当内家功法亦出于此。先讲练己而后及人。文可治病,武可克敌。克敌是知己知彼,方能致胜。治病是扶正却邪,乃能豁然而愈。医者如不懂病之来源,安能除患者痼疾?明乎此不是医而自成医矣。

拳纳于字

内家功法,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总使人阐明于前代,但难传于后世,其原因是,非过即不及。语言繁琐,文字诡秘。令人找不到,摸不着。此乃违犯返朴之道也。正如武当楹联所云:“修玄妙诀无多语,识破原来笑煞人。”一如射箭无的放矢,言念及此,发愿翻而求之,乃将少林架子翻成内功。纳入文字之中。如此则有目的有着落。功法是由空间而求显实。余常谓徒曰:“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字是宏观,画是微观。写字作画在于执笔。笔有锋、有芒,锋芒向内是布气,锋芒向外是纵神,内劲出焉。笔动有阴阳,有刚柔,有吞吐,有伸缩,有转折,有迂回,有起落,有向背。思之于笔先,发之于纸后(力透纸背)。写字行拳同是在手,写字就是操手。手在乎自己,它是自己的手,亦动亦静,从心所欲。字有万千,功有多种,过多则不精,不及则不成。所以按四时二十四节,择出二十四字。以资便于操手。谓之二十四字诀。又称之二十四字拳,乃神剑门之字拳也。此中有术有法有数有诀,非亲传(口授)不可得。先悟后得,则万法归于一个运字而成字拳矣。
晋时有白云上人者,道号紫真子。曾传书诀与王羲之,王羲之乃右将军,本系武人而竟精于书法,留名于后世。足证文武兼修,是有根源的。观夫书诀,它说明混元之理,刚柔之法,运用阴阳之道。其神、其气、其力,处处与内功技击相吻合,神心相印,余乃师之,遂有字拳之作,并以之用于单丁杀敌,多寡悬殊,竟能克敌致胜,实践之下盖亦神矣。
我与白云上人,从晋到宋元,上下千百年,虽未见其人,而吾实得其道通其神。精诚所感,如同亲授。因此我称之为神传的神拳。
字诀经王羲之于永和九年镌之于石,奇迹尚存,希望智者审之辨之,方知余言之不谬也。
兹将书法之神、气、力,纳入技击,形之于字。综合出六字真言,以示后世。详列于此:字写龙行草,拳练急就篇。囷囤四围固,团团(混)囫囵圆。道道连连进,达达迭迭还。时时刻刻练,日久字通玄。

附注(先祖所注):

三丰祖师不仅创有字拳,而且创龙行草书气行于字,别具一格。迄今蜀南川一带,民间尚存其楹联、条幅者。

论捣隙

人都有一体,一体又都有五官四肢。所以动手时,要先观他的全体,如镜照影,必有突出,定有空隙。突出是硬,空隙是软,手出隙随。此自然不移之现象也。硬出而必失之于软。手出之隙,往往多不自知。所以,技击之道,首先讲捣隙。舍其硬而取其软(阴处软,如腋窝、腿里、以及任督、腹部等处)。打阴不打阳,打软不打硬。凡敌人越凶狠,越要出阳刚之手,纵使高妙也必有漏空之处。所以,要捣其隙,击其软而避其硬。如此不仅敌人先出之硬手化为乌有,而他更难自防矣。软处每多要害,着者必伤。祖师口传云:
身法要裹得紧,正面观敌,侧身对敌。变脸打人,暗中出手,更能避对方捣吾隙也。

论出手和发手

出手与发手不同,出手是行拳,发手是招法。出引要柔,发招要刚。引每多虚,发则必实。短出自卫,长发击人。反之短发制人,则必出长手以自卫。灵活运用,要长中有短,短里有长。长出则短发,短出则长发。长手在前则短手在后做攘手。短手在前则长手在后做攘手。短手要静紧,长手要松灵。如此则短不慢,长不远(迟),可以后发超前手。长手曲而柔,直而刚。短手要明柔暗刚。长手系用扔扬之劲,短手则用抓拿之力。短手由腕出,长手由臂发。手动身随,劲整力足。起则合提,落则分按。不急不徐,静中求动。动别忘静,左右逢源。出入自由,不封不闭不支不架。出手如鹰之准,发手如鹏之展。又静又快,先照后击。百发百中,如是则得出手之妙矣。

论四病

技击之道,乃内外双修。陶练心神气力之道也。学之纯,练之精者,方能一贯而成,如不谦身慎行,四病生焉。四病生,轻则学而无成,重则邪崇魔起,残废至疾。学者不可不慎。四病分诉如此:
一曰贪:
贪者是贪得无厌,学此顾彼。不问与自己是否适合。见着就学,东拼西凑偷偷摸摸的求成于一时,顷刻就想会一趟拳,几天就要会几趟腿。籍以人前夸耀,沽名一时。最终,拳不象拳,腿不象腿。表面上好似件件皆通,其实是件件稀松。可笑亦可怜。此其病一也。
二曰邪:
邪者是功乎异端。走入歧途。不入正宗,盲从瞎练,想入非非,狂妄自大,不求实学。竟抱幻想,一指可伤人命,半日便要登峰造极。招惹是非,丧生害命。此其病二也。
三曰巧:
巧者是独裁自专。一味占便宜,走捷径,学些个零零碎碎,见了张三那手好,就千方百计的学到手,见了李四那手强,就偷偷摸摸跟着学。东抄一把,西找一下,不管是否应用,以多为美,认为别人都没他鬼,没他乖。结果一无所成,什么也不是。落个跟着混,惹人一笑而已。此其病三也。
四曰吝:
吝者啬吝不肯用力也。明明能出十分力,他偏要省几成。点到为止,架子对了就算完事。既不钻研又不勤练。敷敷衍衍自以为得计。夏天不肯出汗,冬天又怕寒冷。教师一严,他则溜之大吉。以形象为玩耍,省劲就好。不求上进,专讲表面。如同吝啬之人,一文不出,还要摆阔气,走场面,结果不过欺人而自欺。此其病四也。
有此四病障碍于前,虽名师也难教之也。

论内养外练

内要心意坚,外要身手勤。意坚必诚,诚则静,静则虚,虚则灵。时时这样想,须臾不能离。先求浑元达到周充。后则由刚而化柔,由柔再反刚,刚极则柔,柔极自刚,至空至虚乃纯柔,无气力乃真刚。由柔化虚,由虚而空。空则灵,灵则妙。外练一遍十遍千遍万遍。刻刻在身。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到妙,表里皆妙,内外相合。不迟不滞,得心应手。神乎其神,明乎其明。功夫到极绝非一日,少学老用,方能得体。由衰变壮,由老返童,是大力士,是大修行家。祖师曰:
求之在己,成之自然。此论是十二论中最重要的一论,学者不可不知。

论身体与四梢

技击之本,不外身体和四梢,身体为体,四梢为用,体不成用不灵.用灵不易,体成更难.体要通,须通臂、通肩。通体先求圆满周充,后达寸虚方空。太实气扑满身,则窒则夯。则不应用矣。〔所谓无气无力乃纯刚是也〕。
四梢贵有法,指掌要找位。虽云四梢但发之于体。手脚上下相隔,必须通体合用。所谓形于手指发于足踵也。这就是说明体用关系。体不离用,用必由体。练体练梢各有专工。非由名师指点,难以成功。〔所谓引进入门须口授是也〕。此外要懂周身大用,由已及人方尽其妙。此篇之论与上论养字有关联,望合而求之。

论三品

在武学成就以后,根据他所得技击的成绩,与武道的深浅,程度可能不齐,有高有低。因之分为三品。又叫三乘。三品者曰入品,曰中品,曰上品。亦即上中下三乘也。
何谓入品?即能格斗者也。何谓中品?即能搏击者也。何谓上品?即能克化者也。品分三等不一,分论如下:
1、入品
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一步,能用其力,着重能格斗。能用师传的架势,招法纯熟。遇敌能以各势规格去应付。以架架闪闪躲躲之法克制对方,不为敌制。仅能止于格斗,此小乘之学也。
2、中品
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二步。有气有力,重在搏击,由上一步基础上,能运力到身体之某一部分,如手,腿,掌,搏而击之,连搏待打,击中含格非常凶猛。但失于过刚,刚则易折,每有失招失手之险。然而非平常之手所可当也。是由小乘进入中乘矣。
3、上品
此品是武功成就的第三步。由中乘有气有力化为无气无力。有刚有柔,亦刚亦柔,柔极则刚,刚极则柔,乃称神功极致。其遇敌也,伸手不见手,由有法入于无法,在无法中还有法,得其自然,用其当然,达到不然而然之妙。身形似流水,手快如风兴。登峰造极,变化无穷此为上品,达到上乘之学。
祖师曰:武功武功要得门宗,自来自长取法乎道。如去如来得其禅功。虚灵至静又快又轻。教尔小子惟吾斯从,迷梦方醒。




9岁男孩要当“李小龙”

□本报记者 赵 敏 实习生 陈柳云 文/图

小元壕身手了得

南宁晚报讯 一提腿,一亮掌,形如鹤立,身如松柏,家住友爱村解元巷的陈元壕身手了得。想不到的是,今年刚满9岁的他还是一名武术小教练。昨日,小元壕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招牌动作———魁星戏斗。

爱看武打片走上习武路

小元壕从小就喜欢看武打片,尤其崇拜李小龙,希望自己也有一身好武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小元壕就参加了学校的武术队,开始学武。刚开始接触武术时,他感到有些吃力,动作也有些僵硬。于是,他比别的同学更刻苦练习,每天早上坚持起早练习40分钟,下午练习一个小时。经过努力,小小年纪的他打起拳来已经游刃有余了。

3年来,小元壕学习了武势玉环桩、飞龙小架及循经太极拳等各种拳法,最擅长的是武势玉环桩拳。这套拳法包含6个招势,每个招势都要求讲究准确到位。尽管招势少,但要学好也要费一番工夫。在学习中,小元壕每个动作都反复练习,力求做到最好。二十四式循经太极拳较为复杂,分解开来有100多个动作。为了记住这些招式,小元壕费了不少工夫,除勤加练习外,还经常向老师请教。

小学三年级担任小教练

对于小元壕这个小徒弟,解元坡小学的武术老师潘忠学可是赞赏有加。潘老师说,小元壕很有天赋,特别能吃苦,悟性高,接受和模仿能力强。一些复杂的动作只要教三遍,他就能很好地掌握,如武势玉环桩拳,别的学生要花上一到两周才能掌握,而他却在一天之内就学会了。现在,小元壕还是潘老师的小助手,担任了20名低年级同学的小教练,学校还打算让他担任校武术队的队长。

小元壕是学校武术队的主力队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武术比赛。2005年在西乡塘区举办的艺术节上,他获得了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2006年10月,在跆拳道协会成立大会精英表演赛上,小元壕为学校争得了第二名。而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元壕学武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成绩,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

责编:赵翠玲 

从玉环桩看以武演道       

  (作者:林勇伟)

宗风相习遵循“授之以理,传之以法,行之有度”,理法并传之规程。丹道有严格师承,无师不成道,丹道理出高深精微,历来慎于传人,有道是“自古传药不传火”,“教君何处结灵胎”。常使得万众空仰大道哉。《修真图》记载了各层次修为的阶段和境界,作为后人印证法本。它是叙说修真的理念,是指南,是总纲,是蓝本,是修真路上的里程碑和衡量修真层次的标准。然而,它并非详述了人手操作方法,其分解图亦未抛露世上。活的《修真图》正是在持法而修,以武演道的丹经武学当中,玉环桩是典型的丹法行功。玉环桩是贤侠剑道心血的结晶,传于武当太乙铁松派。作为坤丹的外功,虽是内功武法,却可修证丹道次第。
  传统丹法中有内外之别,内功以修炼内气为主,外功是形之有象,内外如一的行功。“内有其形,外呈伺冢,内外如一,性命同证。玉环桩本来是修炼内丹的外形有象功夫,也就是说,在练外功的同时,内功也随之“循经走脉”,“功运太乙”,以期内丹的构成。外功是“外呈有象”的运动,其中蕴含着武技,用于武途刚柔并举,“一气登真”,擒拿封闭,分经截脉,在行功中犹以内象掌法的气机“吞吐”,以及“外注”“内敛”见长。同时,武技结合丹力可发挥出更威猛的降伏威力。
  武当门中有缘法桩(又称大字桩)结缘天下众生,开“登顶行圣”之法门。因祖师怜世人体质虚弱,无法承受缘法桩之刚猛,于是又发慈悲宏愿,留下了玉环桩。玉环桩虽属坤丹之功,并非女子所独有,男子也可以通过玉环桩专修“返真正持”。武当密持之中男子也在玉环桩的修炼中得到玄机,谙悟其中三昧。天地造物,万物同缘,阴阳同道,化合人天。易象中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互为主体。太乙铁松派第十二代师尊阎政昌说:“玉环桩与大字桩有同等威妙”。因此,玉环桩是男子进入丹经武学修习的又一入门捷径。
  “玉环有法应天地,金鼎无为造乾坤”。这是太乙铁松派留下揭示其内隐的一幅楹联。古人认为,金玉者,皆为宇宙吉祥瑞气凝结而成。以“玉环”示修真之质,元真内注,以生玄华,内运潜行,同流不息,是故名“玉环”。正真子云,“修真之时,真气潜行而注,一气冲振,动辙真元,于体内循注而交通。‘玉环’之法,内气注之,身内呈两环并起,而交接置于‘膻中’,因其两手动于阴阳,化合‘太乙’,故使两环相系,结在一处,古喻为太极双仪环”。
  “应天地”者,《易》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在宇宙之中,地我人天,六合之内,皆能达感而遂通。玉环桩行功时,自我身体姿势的变化、开合、升降、聚散、有无、动静、阴阳,可体会相应气血脉道循行周注,继而与宇宙相感通。这一切皆合乎“一阴一阳为之道”,玉环桩之功行正是沿循周易之律而形成生命之结构。
  易解玉环桩简述之共八式行功,首尾相接,左右循环,如环无端,法于阴阳,和于数术。“二仪呈象”,一分为二;“隐现虚灵”,分为前后;“金顶沉锋”,高下沉为之降:“予注中元”,向上起身为升;“水撞金轮”,元气上升;“骊龙含珠”,合二为一;“玉虚呈华”,一分为二;“金风返真”,二合为一。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宇宙”。以人身为体,以气血运化为用。玉环桩者,操之与易相合,其阴阳化合,气脉同注,内炼则工于精神气血之和合,理法皆明,故其功果必然而至矣。惟一先生云:“揉转玉环,阴霾解散,回光返照,灵明自现” (《真元宝笈》李兆生著)。此乃参同大易,大道天工,故将道妙演至极。
  “金鼎者”,内丹以身体为鼎炉,精气神为大药三晶。“造乾坤”者,实含改变身心,后天返先天之造化也。现对玉环丹法内密以“水撞金轮”式浅析之。
  《修真图》云:“修墙补屋先筑基”。五漏之躯是不能修成丹道的。“五”是指五脏,“漏”指脏元之厢已亏损。墙屋喻指色身,精气神为之主人。因此,修真第一步先改变气血衰败之弱质,以修墙补屋喻之,从修真图下丹田处(坎卦)人手。也就是首先要培养丹田的真元之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绝则身亡,人死如灯灭。若不能使气血充盈,炼丹是火煮空铛,丹道无期。玉环桩行功首先带来的效应是宣化肝脾,行血推脉,短时间即增加饭量,增加水谷之气的温养,以后无补先天,从而逐渐补充坎宫真水。坎宫水满,才有移脉过宫之验。
  先天肾水,在《修真图》里又叫“坎中真阳”。“坎中真阳水中金”,指的是人先天之祖气。顺则凡,是指常人凡思妄动,精气神往下泄漏。逆则圣,是指修真者持法而修,使人的精气从下面向上熏蒸。玉环桩在水撞金轮一式以熏蒸的方法向上产生雾状的气化。“太乙气化冲壬督,三流合出阴跷库”,元气振动的时候,它向上熏蒸像雾一样温养了其它脏器,向外达到皮毛。随着元气饱满,“元气足则诸邪俱退”,也就远离了病苦。
  先天的肾水向上冲腾,丹道术语把这个过程叫作“水撞金轮”。肾水冲撞着肺,使肺调和百脉,宣合气血,按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肾主水,而肺主金,本来是金生水,可是,此式是子来顾母。“水撞金轮”的作用,古人叫做“太乙气化”。没有达到“水撞金轮”的迹象,不可能循环周天。“太乙气化冲壬督,三流合出阴跷库”,指的是真气在体内首先要达到“水撞金轮”,元气润大干,周野全四极。按照修真来说人身是个小宇宙,元气就像春风,像雨露一样滋润自己的身体。周野全四野,通过行血推脉使之达到像太阳黄经一样运转完美无缺,如环无端。达到四极,就是达到自己的四肢,也可以说是达到东南西北,达到方圆六合当中。
  玉环桩行功达到“子来顾母”,“水撞金轮”的境地,久而久之,五脏的脏元之炁越来越充实,印证古人云“五脏坚实人长寿”之说,自然而然就能益寿延年。身心坚固,神气相依,由炼身转入炼神,脏炁充满,十二正经通畅,丹田元气得到龙雷振动,像涨潮一样,“太乙气化冲壬督,三流合出阴跷库”,冲开海底会阴穴,从督脉而上行,进行水火丹道的修炼。
  “大则玉环,乾坤法象;玄机莫测,阴升阳降”。此十二字口诀尽宣玉环丹法妙密。玉环桩久而行持得上工,动静如一,刚柔随形,真元日显,外化纯刚,以显真乾之健。举手投足,内气外注。时而演为武技,变幻多端,内气如长江大河,滔滔无间,身心变化,处于良久而存正,显化步入太虚之境界,已进入无疾之苦的层次,终日身心若水,光明洗彻肺肠。斯为先天真力,催动后天神形的运化阶段。此次第功用时间较长,以心印为妙用。中有先天一脉,“上至冲霄灵云顶,下达至极海底阔,光辉之中波涛涌,通天彻地如潮腾。”当玉环桩行持进入修真分解图《玉液还丹图》高级阶段,产生脏液,心液与肾水产生水火周宫,肾水上升心火下降,抽坎添离产生乾坤法象,乾坤归位,后天返先天至矣。此时,法归“丹砂九转”,“龙虎交会”,大道尽然。  玉环桩自在社会上公开传授以来,治病保健者及武学、丹道、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爱好者习之无不受益良多,限期取证。先祖将修真丹道之学演于武途,成为古艺绝学,大道天工,蕴化真如,造福万众,留下以武演道之风范。
  《玉环桩赞》诗曰:大道古今注玄都,三昧真华入古壶。先祖留下玉环桩,武法参真归丹途。进退反侧又辗转,升降阴阳并开合。推波逐浪赶明月,紫霞升腾见真如。
 中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武术套路预赛正在此间开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三大巨头”齐来助阵。就当前各界普遍关注的武术进奥运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称,武术将以“特殊身份”出现在二00八年北京奥运会上,但要想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还需时间。
  其实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都曾有借东道主之利,把自己的国技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先例。对此,王筱麟认为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他说,日本是借一九六四年东京奥运会之机把日本国技柔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但在四十多年前,一个项目进入奥运会要比现在容易得多。韩国抓住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将自己的国技跆拳道列为表演项目,但它最终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则经历了三届奥运会。
  王筱麟表示,目前中国武术在技术、规则和裁判上都已经没有问题,武术运动员对自身身体的控制能力也非常好。就这次六运会武术套路预赛而言,运动员成绩由动作质量分、动作难度分、演练水平分三部分构成,评判体系已非常成熟。
  但王筱麟同时表示,武术要想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提高武术比赛的电视直播率,争取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赞助和支持等。“还需要几年时间,这不是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据悉,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力推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课,以期武术在民间的进一步推广。(记者 牛琳)

太极圆功禅拳出自《太极圆功》,属太极拳的一个流派。太极圆功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据说当年有位在江湖上武功超群,名望很高的武林高手,被皇帝请到皇宫内院密传《太极圆功》给太子,故有《宫廷拳》之说,因而世间流传该拳稀少。
  在清朝末年,被誉为京东“四李”之一,并以快手著称的李恩荣,原是皇宫内院的太监,经常陪同太子学练《太极圆功》,深得此位武林高手亲传。每当同小太子在皇宫外游玩时,即与世间武林知名人士交手,切磋武艺。李恩荣身形似燕,手快如风,故以“快手李恩荣” 著称。且在京内外颇有名声,与当时“单刀李存义”齐名,威震京东。当被山东威海总督得知后,特请求皇帝恩准,到威海给总督做保镖,并开始向世间传授《太极圆功》。
  张可宽,河北省沧州人,是“快手李恩荣”的弟子。张少年跟随家乡拳师习练武功。得知山东威海有位“快手李”武艺高强,并传授《太极圆功》,就离开家乡前去威海投师,学练《太极圆功》。因当时张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快手李”不教他武功,张可宽只好留在当地做零工并到处访师交友。后来学会了《八卦掌》、《形意拳》,且每天早晚在一个石桥下,绕着石柱转,练靠打功夫。几年后,凡与他人过招,每次都取胜,在威海逐渐有了名气。之后“快手李”知道了张可宽的经历,就让其弟子同张交手,结果都被张打败。“快手李”喜欢张可宽的聪明好学,刻苦练功的精神,就收他为徒弟,传授《太极圆功》。数年之后,张可宽的武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后来,张可宽到东北吉林省吉林市,在松花江上摆船以打鱼为生,人称“鱼鹰张”。一天,吉林市“常家武术馆”的掌门在松花江边散步,看到有一人在江中心乘船顺流而下,且不用船浆和舵,两脚开步站在船中间,两手前后左右划平圆,象按着两个大圆球似的;两脚拍打船底板。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十多个大鱼鹰跟随在船的两侧,不断地叼鱼往船上仍,船仍然很平稳地直向下游驶去。当时常家掌门觉得出奇,等了很久,待此船靠岸,当张下船后,常家掌门即上前去打招呼说:“您是有真功夫的武林高人。我有两个孩子,想请您教授武艺予他们。”张不同意。此后常家掌门每天都到松花江边等张归来,同他闲聊。一个月后张同常家掌门拜了“哥兄弟”,才去常家教拳。张还经常与武林界同人过招,均未败过,从此“鱼鹰张”的名声被人们传扬开了,武林人士皆知。


仁祥大师,吉林省吉林市人,是“鱼鹰张”的弟子。仁祥大师是中国当代高僧之一,俗名韩荫薄。早年毕业于吉林市毓文学校和长白大学。仁祥大师从小喜爱武术,苦练武功和内功;大学毕业后,内功已有相当成就,大小周天皆通。后经他人介绍,仁祥大师将张可宽请到家中并根据武林中的传统规定,举办了拜师仪式,拜张可宽为师。仁祥大师每天朝夕学练《太极圆功》,并在家中院内立一个“木板桩”练掌力:推、撩、劈,肩靠,脚蹬等功夫。经过多年的苦练,仁祥大师练得一身真功夫;只要稍发内力即将“木板桩”推断,练到了武功纯正,拳艺精湛的程度。1950年仁祥大师在“五台山”出家,后调到北京中国佛学院。在佛门禅院,仁祥大师仍潜心习武修炼《太极圆功》和内功,直到中脉全通,创出了内功与外功相结合的功法,并定型了拳架。仁祥大师学识渊博,深韵拳理,在《太极圆功》的理论上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悟出了整套拳系统完整的理论,编著了《太极圆功禅拳》,其书于八十年代被收录在《少林武功》一书中,仁祥大师成为了一代宗师,其弟子在北京、吉林众多,李兆生先生在文革期间得到仁祥大师之密法传承。[img]upload_file/2007513195528838.jpg[/img]
  《太极圆功禅拳》集武林各家之长,取其精华,主要特点:动静结合,左右兼顾,回旋缠绕,龙盘步法,圆活辗转,快慢相间,刚柔相济。
  身法:中正安舒,四门转走,不偏不倚,虚灵内含,舒展大方。
  桩法:单腿功法,前腿不用力,后退十分劲,单平桩。论桩云“含胸拔背,塌肩垂肘,气沉归海,精神灌顶。”
  步法:要求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前进后退时身腰要随着意念转换,“龙盘桩”实为独特的功法。
  手法:手臂须松柔圆活,并须刚柔相济,动作如螺旋式地旋转,作大小不等的划弧或环形,为独特的“阴阳鱼”手法。
  眼法: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身到、步到,手眼结合,内外结合,动静结合。
  并有:手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车轮、脚似钻,四种功能和威仪四桩: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坐如钟;脚辗转时意念内气直达脚底部的涌泉穴,腰转意念带脉流通。
  还有鹤、雁、鹞、鹰、龙、虎、马、熊、鸡、羊、蛇、猴等十二种动物的形象动作,并与太极拳的柔、抱、滚、挺四球的特点相同。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自然 » 文章发表人是 自然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