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转贴]“太极”一词的来历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论坛首页
»
六脉太极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21/07/2007 08:57:56
文章主题:
[转贴]“太极”一词的来历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秋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0/06/2007 08:52:57
文章: 122
来自: 221.201.220.199
离线
2005-8-10 路迪民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
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
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
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
“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
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
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
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
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
《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
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
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
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
《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 , ;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
“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
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
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
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
“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
论坛首页
»
六脉太极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