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弘法大师空海《十住心论》之简介
论坛首页
»
佛学纵横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19/02/2011 09:55:48
文章主题:
弘法大师空海《十住心论》之简介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60
离线
http://baike.baidu.com/view/628553.htm
目录
来源
含义
十心图标
展开
来源
日本真言宗开祖空海大师,为显、密宗行者住心的次第,依《大日经 入真言门住心品》,造《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十卷及《秘藏宝钥》三卷,广明十住心之义,并以此立十住位阶;又依《金刚顶经》造《辨显密二教论》,判摄大小显密诸教。
含义
空海在《十住心论》中包括日本流传的各宗在内的全部佛法,分为十个层次,称“十住心”。“住心”二字原取自《大日经·入真言门住心品》,原意是在接受“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的前提下,契入相应的心地修行,以期最后通过真言法门达到解脱。空海既以“住心”二字表述密教修行者所应经历的次第和心境——“住心次第”,也用以表达“显、密二教差别”。这十个阶次是:异生羝羊心、愚童持斋心、婴童无畏心、唯蕴无我心、拔业因种心、他缘大乘心、觉心不生心、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秘密庄严心。
1.异生羝羊心
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异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论》所谓“凡夫不知善恶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执。我我所执,常怀胸臆;虚妄分别,镇蕴心意。逐阳焰而渴爱,拂华烛而烧身。”是说不信奉任何宗教、道德的众生,不知道善恶因果报应,经常怀着对自身及自己的一切的执着,不断地思虑着是非、美丑、得失等,不能正确分辨真假,好象在野地有人以为远处阳炎是河便去找水喝,飞蛾扑灯被烧身一样。他们不奉佛法,甚至连世俗社会遵守的儒家道德也不信守,“不忠不孝,无义无慈。五常(按:仁义礼智信)不能罗网,三乘不得牢笼,祖习邪师,依凭邪教”。经常偷盗、邪淫、诽谤、伤害生命,作种种罪恶。空海说这种众生只知吃饭,生育后代,像草原上的公羊“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
他在解释中,对佛教的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和善恶因果报应等基本教义作了介绍,强调生前作恶在死后将受恶报,或下地狱,或生为畜生等。空海还比较详细地对佛教的世界生成说、五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外道等作了介绍。
空海写这一部分,恐怕也有向尚未信奉佛教的人宣传佛教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引导他们接近佛教,进而信奉佛教的用意。
2.愚童持斋心
指已经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当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间儒教伦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对此,《十住心论》概括说:“初信因果,渐诺罪福,孝于亲亲,竭忠国主。不及之善生,探汤之恶休。内外三归,从此而发。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释文中对佛教的三归依(归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观听伎乐和不穿薰香衣,过午不食)、十善等作详细介绍。奉佛居士在特定日期奉行八戒,称持八关斋戒,简称“持斋”。释文最后还对国王如何以“正理”治理天下进行说明,引《金光明经》指出国王应做到:“一者,不放逸,亲近有德;二者,正信听受是经;三者,犯王法,正法治摈。”又对佛教传说中理想的君王――转轮圣王进行介绍。《秘藏宝钥》说:“王者及民,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中。未有弃此能得。前生修善,今生得人。此生不修,还堕三途(按:地狱、饿鬼、畜生)。”是说修此五戒十善,来生可以得到好的报应,再生为人。可见,空海讲的第二心,相当于佛教“五乘”的“人乘”。
空海这里,又更深入一步地引导人们信奉佛法,修持五戒、十善,甚至有意以佛教传说中的理想君主的模式奉劝国主以“正法”治国。从中可窥见他蕴藏在文字中的现实用意。
3.婴童无畏心
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禅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论》说:“至如护戒生天堂,修善脱地狱,恶下之心稍发,欣上之愿初起。于是求归依彼天龙,尽虔诚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与乐眄……三途苦果,毕前因出;四禅乐报,感今缘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婴童据初心得名,无畏约脱缚树称。”是说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后可以免下地狱而生天堂,便产生厌离世间,愿生天界的想法,勤于修善持戒,后世可以避免轮回三恶途(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如果修四禅(四静虑)死后可以生有色天。劝人相信因果、罪福业报。以婴童比喻初发心归依佛教者,而说相信死后可以生天便可感到无畏。
这里所说不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数论外道、声论外道、胜论外道、时论外道等。说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于是归依,供养和修持各种禅定,死后可以生到天界。空海在释文中对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诸天、印度的十六种外道以及各种禅定等,也作了介绍。《秘藏宝钥》特别强调这一心是就外道而说的,谓“婴童无畏心者,外道厌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空海在此说明以修善追求生天比修善生人间,更进一步。并且从论这一心开始,在释文的最后,从浅略、深秘两种意义上进行解释。所谓浅略义,即前面按“显教”之义所说,而深秘义,是按真言密教的意义进行解释。他对此心以梵字五字真言作说明。他说如果按照真言实义解释,“则若人若天若鬼畜等法门,皆是秘密佛乘”,据此修行迅速解脱。
4.唯蕴无我心
五乘中的声闻乘,属于小乘佛教。
《十住心论》说,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为没有断除对“人我”(或“生我”、也简称“我”)的迷执,仍难免超脱生死。因此佛便向众生说此解脱之道:“遮生空于唯蕴,譬我倒于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习身心善。告时则三生六十,示果则四向四果。说识唯六种,摄法则五位。四谛四念莹其观,六通八解得其证。”大意是,引导人们认识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五蕴聚散无常,生命也无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从而断除我执,体认“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规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恶,提出“三十七菩提分”,引导修行;至于何时可以达到解脱,少则三生,多则六十劫;解脱的果位有所谓“四向四果”;在说人的心识时,只提出六识,即包括人的感觉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分析现象时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禅观有观四谛观(观想苦、集、灭、道)和四念处(念身、受、心、法,认为无常、苦、空、无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种神通和八解脱。空海在释文中说:“此唯蕴无我一句中,摄一切小乘法尽。”确实,前引空海对“唯蕴无我住心”的概括和他在释文中的详细解释,几乎涵盖了小乘的全部教义。
空海又站在真言密教的角度对此声闻乘进行解释,说在密教中有代表声闻乘的真言,它代表“法佛如来”(大日佛),如果有人由此“入道”修行,便可体悟“法界一门,法身一德”从而领悟此乘即是“佛乘”。
5.拔业因种心
五乘中的缘觉乘,也属于小乘佛教。
“拔业”源自《大日经》卷一,原文是“拔业烦恼株杌”。株杌,原意是露在地面的树根。全句意为拔除产生烦恼的根源。缘觉,佛教所说的通过观想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达到觉悟者。因为是独自修行达到觉悟,也称独觉,或比喻为麟角。《十住心论》说:“观因缘于十二,厌生死于四五(按:四大、五蕴)。见彼华叶,觉四相(按:现象之生、住、异、灭)之无缘;住此林落,证三昧于无言。业烦恼株杌由此而拔,无明种子因之而断。”所谓十二因缘是构成生命过程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由无明(痴)为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轮回不已。在禅观中对此可以采取不同的观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认为人生的一切苦恼是始于“无明”,从而尊奉佛教修行,认识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组成的生命是无常的,苦的和空、无我的,不可执着,从而达到解脱。
空海按密教的秘密之义解释中,说也有代表此乘的真言,如果有人诵此真言,可以得入“法界胎藏”,即悟入佛性之理而解脱。
空海对以上声闻、缘觉二乘的介绍,也是对佛教基本教义的宣传,有助于扩大佛教的影响。
6.他缘大乘心
大乘佛教,特别指法相宗。
空海对“他缘大乘心”的解释是:“缘法界有情,故他缘;简声、独、羊、鹿,故大名,运自他乎圆性义,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业,菩萨之用心。”释文又说:“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亦当以种种方便折伏摄受,普令同入是乘,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综合起来是说,以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甚至对恶人、小乘(声闻、缘觉,《法华经》中“三车”比喻的羊车、鹿车)的人也引导他们觉悟成佛,既然以众生为普度对象,故称此乘佛法为他缘(平等性空,也是无缘)乘。然而在对此乘的表述中,是以法相宗为重点的。
法相宗源自印度大乘瑜伽行派,主张世界一切唯识所变。唐玄奘(600~664)入印求法,将此唯识学说传到中国,与弟子窥基(632~682)创立法相宗,所依经典有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等。日本奈良时代的入唐求法僧将此宗传入日本,以奈良兴福寺为中心的“北地”法相宗最有影响。此宗在六识外提出第七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提出种子说、三自性三无性说、五性各别说(在声闻、缘觉、菩萨、不定之外,列无性种性,不能成佛)。空海在释文中对法相宗主张的修行果位“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以及对唯识学说的基本主张、五重唯识等,都作了介绍。
空海在此段释文最后用秘密义进行解释,说此属于弥勒菩萨三摩地门,是所谓“大慈三昧”,也有真言梵字为代表,如果能够读诵此真言,可以“早证大慈三昧”,“同弥勒所行”,一生成佛。
从这一心开始,空海对在中国、日本流传的主要佛教宗派进行分类介绍,排列它们的浅深次第,逐渐突出和抬高真言宗的地位。
7.觉心不生心
是指三论宗。
空海在释文中说:“诚知一为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罗,绝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异空,建诸法而宛然空;空不异色,泯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亦尔,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离,同金、庄(按:金制妆饰品)之不异,不一不二之号立,二谛四中之称显。观空性于无得,越戏论(按:不真无益之论)于八不。”这里说的正是般若中观学说,也是三论宗的教理。
大乘般若中观学派以《般若经》和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为基本依据,以“诸法性空”为基本理论基础,主张空为世界万有的本体,一切现象无不是空的体现,故从本质上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水与波浪,金与金器的关系,二者既非一又非二。并且从生灭变迁来说,因为缘起性空,故生非真生,灭非真灭,如《中论》所说的“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进而提出真、俗二谛、四种中道等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是达到与空、中道相契合的“无所得”境界。所谓“觉心不生”,是觉知心性空寂本净,“心性常无生灭”。
这一学说在中国隋至唐初的吉藏(549~623)创立三论宗,以上述“三论”及其所著《三论玄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为主要依据。三论宗早在奈良时代以前已经传入日本,后为“奈良六宗”之一,以法隆寺、大安寺为传法中心。
空海从真言秘密义的角度解释说,此觉心不生心法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三摩地门”,也有它的代表真言,具有“大空”深义,若诵持此真言,“则证大空三昧,等同文殊菩萨”,得悟“八不”之理。
8.一道无为心
是指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隋代智顗创立,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以智顗所著《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为主要依据。日本平安时代最澄将此宗传入,创立日本天台宗。
空海首先对《法华经》的大意作介绍,所谓“会三归一”,是指此经所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皆是权宜之说,唯有一佛乘才是真实之教,三乘会归佛乘,人人可以成佛;“指本遮末,成觉之久远”,是说全经二十八品分本门、迹门,前十四品是迹门,后十四品是本门(此为《法华文句》的分法),通过此二门以“开权显实”,显示其〈如来寿量品〉的“久远实成”的法身释迦牟尼佛(或谓三身合一)的真实之教——“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显扬佛乘;“十个如是,安止观之宫殿”,是指其〈方便品〉中的“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被智顗《摩诃止观》选取作为构建“一念三千”实相论的“观心”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空海的释文,所谓“一道”就是法身、真如、诸法实相、佛乘,称之为“一道无为之真理”。他对对天台宗的观心法门——十乘观法以及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三谛论、一心三观等教理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空海在本段最后对“一道无为住心”的真言密义解释中,说此法门就是“观自在菩萨三摩地门”,也有其真言梵字,受持读诵此真言密法,可以迅速达到解脱,“等同观音菩萨”。
9.极无自性心
华严宗。
华严宗是唐法藏(643~712)创立的,以《华严经》为主要依据。法藏著有《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等,是此宗依据的重要教典。日本奈良时代传入此宗,是“奈良六宗”之一,以奈良东大寺为中心。空海在嵯峨天皇即位后,被任为东大寺别当(相当寺主),并在此建立真言宗道场,从此把真言宗扩展到奈良,东大寺成为真言宗传法中心之一。
“极无自性心”原出自《大日经》,是指真如、心,空寂无自性,既无自性,便随缘而生起。空海在释文中引善无畏的话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华严宗以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为报身卢舍那佛的净土,主张以真如法界为本体的缘起重重无尽。这就是空海说的“苞华藏以为家,笼法界以为国”;“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华严宗又主张时间的长短、修行的前后、理与事、万有现象之间,彼此圆融无碍。此即空海所说:“摄九世于刹那,舒一念于多劫,一多相入,理事相融”。因此,从圆融门来说,“初发心便成正觉”。空海在释文中对华严宗的基本教理——五教、十玄门、六相圆融等等,结合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作了概要介绍。
在本段后面以秘密之义作的解释中,说此心即“普贤菩萨所证三摩地门,亦是大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之一门”,也有真言表示,受持读诵此法门即同“普贤之门”,能得“佛境界庄严三昧自在之力”。
10、秘密庄严心
真言宗。
空海将真言密教称为“庄严秘密住心”。他在介绍中说:“庄严秘密住心者,即是究竟觉知自心之源底,如实证悟自身之数量,所谓胎藏海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也。如是曼荼罗,各各有四种曼荼罗、四智印等。言四种者:摩诃三昧耶、达磨、羯磨是也。如是四种曼荼罗,其数无量,刹尘非喻,海滴何比。”
对此稍加解释。真言密教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是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为体的,表现为万事万物、一切众生。大日佛在宇宙万物中的表现有理德和智德两大方面,理德(真如、佛性、本觉)具足一切功德,称胎藏界;智德(智慧、果、始觉、自证)具有摧破烦恼的强有力的功能,称金刚界。从大日佛之体来说,“六大”中的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胎藏界;识(心识)属于金刚界。从理事、色心彼此圆融来说,色心不二,金胎为一。至于空海所说的“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指密教所传大本《金刚顶经》有十万偈十八会,现存不空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有介绍。金、胎二界代表大日如来之心体,显现为宇宙万有,此为“相”。“相”有四大“集聚”,也就是四大类,称四大曼荼罗(曼荼罗原意为祭祀供养佛菩萨的坛场,有集聚之义,可解释为种类)。它们包括:表现为佛、菩萨、众生等形象的“大(摩诃)曼荼罗”;表现象征佛、菩萨“本誓”的各种标志、象征物的“三昧耶曼荼罗”;代表佛、菩萨、鬼神的真言梵字(称“种子”)、文字、经论等的“法(达磨)曼荼罗”;表示佛、菩萨等的行仪动作以及各种造像的“羯磨(动作)曼荼罗”。从其代表的内容看,自然是数量无限的。以手的动作(印契)表示为四种曼荼罗,则是所谓“四智印”。
以上所说都贯彻着一个思想:大日佛与世界,与众生是融通的,是息息相关的。据此提出修行的身、口、意“三密”法门,称“三密用大”。说修行者如果能够做到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密咒(口密),心观法界实相、大日本尊(意密),就可以与大日如来的“三密”相应,从而即身成佛。 空海在《十住心论》、《秘藏宝钥》的释文及所著《即身成佛义》等中,对此有详细论证。
这样,空海以判教这种形式将日本流行的佛教各宗排了一个顺序:真言宗第一,华严宗第二,天台宗第三,三论宗第四,法相宗第五。
编辑本段
十心图标
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后一住心为密,称为九显一密。如图标:
┌一、异生羝羊心|三恶道────┐
│二、愚童持斋心|人 乘┐ ├─────世间教
│三、婴童无畏心|天 乘┘人天教 ┘
│四、唯蕴无我心|声闻乘┐二乘教──小乘教┐
┌显教 ┤五、拔业因种心|缘觉乘┘ │
十住心┤ │六、他缘大乘心|法相宗┐三乘教─┐ ├出世间教
│ │七、觉心不生心|三论宗┘ │ │
│ │八、一道无为心|天台宗┐一乘教 │大乘教┘
│ └九、极无自性心|华严宗┘ │
└密教 十、秘密庄严心|真言宗|金刚乘教┘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19/02/2011 09:56:46
文章主题:
回复:弘法大师空海《十住心论》之简介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60
离线
以上内容转自百度,请参考所列链接。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论坛首页
»
佛学纵横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