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1/02/2011 14:37:39
清茶 wrote:2、写的字能让人看懂是第一基础。然后考虑美态和速度,这两者形成相依赖的有机合成整体。 能让人看懂就是符合这个字的笔画,汉字的结体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社会文化的习惯遗留,然而如果从修真的角度看其实质,会发现汉字是天垂之象,里面包含着阴阳的流变,所以写的字必须能让人看懂。美态和速度皆是自身气脉的流露。
清茶 wrote:3、古往今来的书法灿若星海,在学习中有体会,有借鉴,知道什么是美,感受韵律、风格,在书法的田野里闻到馨香的气息。 《翰墨缘》樱花诗书法,美态:“却”字有水纹波浪之美,“身”字有大气、挥洒、飘逸之美。韵律:如“城”字之土边,一横是落点成迹而后下按横行,走向下向上斜圆韵律,及一横到时上提,借上提之势转笔,转笔而后保持收敛之劲力飞流而下,下势到尽头再借下按而转笔向斜上一挥,犹如长江水流湍急突遇礁石斜行狙击,于是水流猛然一转,有水花随之溅而出之。又如“玄”字,这个字本身就是一幅樱花图,在飘逸、流荡的轨迹里,花枝正带着纯洁、清香的樱花在微风中淡淡的摆动。 是的,书法的田野里有馨香的气息!这是自然的气息,是神会的气息,是生活中真正的美好。 4、这样书法形成的美态则不难领悟了,只要有信心,从实践做起。 从每一个字做起,内在是合于法度,体会轨迹、气血循行、内劲收敛中的提按;外在是运化神思,和大自然中的美态相和鸣,领会神似之美。
清茶 wrote:5、写字是手中的笔在纸上跳跃产生的痕迹。 痕迹是我们生活的记录,岁月流逝的痕形成历史;古人说也“雁过留痕”;泰戈尔诗中说“天空不留下鸟飞的痕迹”;观察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鬼斧神工之下,横切巫山。长江的流水从这万山峻岭中奔流而下,一泻飞腾”(《太乙金编序》),痕迹是人类文明与美好的记录。但就书法而论,笔下的痕虽然是在平面的纸上运动,但是手中的笔却是在一个立体的空间中飞舞,也像长江一样,在飞腾中展现千姿百态的韵律。刚柔是内力开合,快慢是飞经夺脉,提按、顺逆、转折、起落是阴阳虚实。而在写字的同时,还有身姿的配合,眼神的凝视,我想也许我们还可以在字的痕迹中产生神游,而神游引发的神思必然还会引发更深奥的内涵。
清茶 wrote:7、“一个字,每一笔的形成,笔画之间的组成,怎么样地结构间架,笔划之间的关联,笔划的轻重,笔划形成的痕迹,与笔迹之外的虚白空间关系,都决定字本身书写形成的面貌。” 这是具体观察一个字的方法。学习《龙真草字帖》,每一个字都要这样。 8、“在大众认识的基点上(以楷体的快写法,向行楷过渡,就是说以行为楷,或者说是以行书的运笔做楷字的书写。这样来提高速度,则是在实用中提高书写的效率。大众中的确蕴藏着一种对书作审美的欣赏力。),完成书作。这些应该作为提高书写的使用效率的第一步。” 写的又快又好看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一开始从行楷学起是相对较快的方法。 9、“有了以上所叙的第一步作为基础,然后可以渐渐提高自我对传统书法艺术的认识,从欣赏借鉴古人留下的遗墨中吸取营养。” 要从表面上的好看走向内涵的提高。所有的艺术都是人的神思的展现,都要体现人的精气神。
清茶 wrote: 10、“正确认识书法形成的风格,了解文字的结构,了解文字形成的过程,知道文字书体在历史上形成的各个时代面貌。” 学有渊源,事无盘错,对于书法的历史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11、“以楷书入手,打好基础。先一笔一划地按笔顺写楷字。待字的布局间架,在书作运笔时逐渐形成面貌,楷字则会在原来静止的层次上,逐渐灵动起来。到了这个程度,才是由楷入行的开始。可以这样理解,以楷书固定架子,以行书学会运动。” 楷书的学习对于像我这样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李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说过,应该先从《玄秘塔碑》开始学起。这个字帖我也买过,可是写得时候真是非常非常艰难。在逐渐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书法和写大字毕竟是不同的两回事,书法,要有法才行,得法而学,虽然也难,但不至于滞涩而不能行,苟有名师,依法而现规矩,学习书法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楷书是固定架子,气力要沉稳,心要能沉静。阴阳的道理告诉我们静能生动,在楷书静止的基础上产生灵动,成语也谓熟能生巧,在架子的稳定中气息渐渐能够自由的流动,字便慢慢的灵动起来。
清茶 wrote:12、“由楷入行之后的学习,先注意两种力量的使用:一是首先由楷脱胎的行书书写学习,由静渐渐转入行云流水的动态。这样经久不间断的练习,会发现能以一笔相连,虽然起伏不定的运转,而动势一气呵成。先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单独书写,然后,再注意到字与字之间的关联,相接时起笔落笔的程序。这里的技法则是书法中涉及到的“执使转用”,“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文”。渐渐由楷而入于行,“大率变真以便于运用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 楷书的练习是定架子、锻筋骨、敛气力、凝神思,由这种练习会出现练习书法特有的内力,因为书写汉字本身的要求和毛笔柔软的特点,这种内力要求刚柔相济、笔和纸不即不离。在由楷入行的时候,内在气血的流量和力量会增加,动势会增大,变化更趋微妙,这样渐渐的练习,书写一个字自然表现为行云流水,形象是一笔相连,内在是一气流成。于是渐渐做到多字。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0/08/2010 10:15:12
清茶 wrote:13、第二种力量的使用,则是由楷入于行的起落运动,同时仍然要以楷的模范来拘束书作,免得离经而远(即脱离了真书楷字的点化轨迹)失去字的天真。这阶段的学习,是向书法规范化的书律靠近,是在能让大众认识的基础上,改善字的书写功夫,渐渐纳入行书的轨道。 书圣王羲之讲“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贵乎沉静”,本来人心虚而明、灵而通,故在书法、武技上皆能虚实相生、动静互化,心若沉静,则气力可成,气行自然,自通乎玄妙。若是人心浮躁,书势不能合乎自然,心向左而笔右行,心手不能合一,必然在架子、外形上下更多功夫,不明白“实处就法,虚处藏神”,手上全是“双重”之病,“双重则滞”,于是练武、写书皆为僵硬,技之下乘也!
清茶 wrote:14、这种层次的学习固然离不开对先范的学习,要有师承,多读多临一些碑帖范本,认真地分辩范本上的墨迹,仔细地观察形成墨迹的力量,分析笔的“执使转用”,认真地审视是什么样地运笔才产生相应的痕迹,这是追摹前人,读贴吸取营养的过程。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提按刚柔的功力,而内在则是气脉在人身流行的程度,若是气脉不通,则必然会出现笔划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现象,所以能够学习龙行大草则是书法的捷径。“追摹古人得真趣”,悟出天机道乃生,然后才是“别出新意成一家”。苏轼也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师范碑帖法本要能在精神上和古人相共鸣,若是自己心地中正无私,观一切迹若明镜照尘,自然能和古人写得一模一样,如是,此技通神亦!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2/08/2010 09:19:29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4/08/2010 08:41:49
清茶 wrote:《书作中的刀笔功夫》 以刀刻石,刀与石都是刚硬的,造化之中也要体现书作的风采神韵,这种金石造诣是体现刚中柔的运化。 刚中柔,我的体会,由力、神和技巧三方面形成。凡篆刻时务要提起全身之力,刚开始学习时是猛打硬冲,将全身阳刚之力运至刀端,此时务须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心中不可丝毫有他事。这样逐渐的练习,学习运刀的技巧,在追求金石味的过程中,笔画和技巧相配合呈现刚中柔的特色。继续练习下去,以火克金,会发现力是从丹田而出,这时力量渐渐能够潜行起来,虽刀下有斩钉截铁、摧石崩山之力,而外面看去却是举重若轻,只在该有力的地方有力,几刀下去痕迹已成,吴昌硕诗曰:“辄假寸铁驱蛟龙”,这时可以注意身中的蛟龙是如何形成的,而此时神的凝练也更加稳定,内中光景也同以前不同。概而言之,篆刻乃金气专修是。 以上是我的体会,还望方家指正!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9/09/2011 09:21:15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6/09/2011 09:15:02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6/09/2011 17:32:20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7/09/2011 11:13:22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30/09/2011 02:12:55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03/10/2011 09:54:23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04/10/2011 06:30:39
清茶 wrote:5、当然,从太虚寥廓的无有生命开始,神思育化,挥毫之间,“抛笔为点”,一个生命出现了,这是太素生形的判例。 《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若是言其道理,天下事观其内在皆是有无相生,外在皆是难易相成,而事情的奥妙在于真正做起来的过程,道理大概都是如此,可是人的追求、心态、理想、情志等等决定了人的作为,这则是神思育化的过程。 太虚寥廓:太虚呈象,先天无极桩,预备式,等等文武专修。 神思育化:法音弘真,诗文书画,皮影唱诵,谱文归宗,以至武法中的神意相合等等。 太素生形:这是最为大家忽略的过程,其实一举一动随处皆是,人的神思育化了如此的作为。 常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书法运笔是在提按之间就完成了,可是留下的痕迹如果能够分解开来看,会发现构成的要素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既有书法本身的功力,也有功夫在诗外的诸般涵养,古往今来的翰墨文真留下的绝世珍品让今天的我们惊叹,我友言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天下第一行书真乃神仙中人写,可看不可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修真是超凡入圣之学,岂可以凡情度之,世俗之学是不厌其烦,尽言其详,修真是言其梗概,奥妙要自己去发现,语云“道可授而不可传也”。宗传六般作为:谱文、口诀、易象图、法象图、等等,如此乃知大乘之学,学之不易,各随其心,各随其愿,因缘而修,因缘而得。 神思育化,同道好友QQ空间诗:《采风》:“遍览山河秀,渐识天地真。风光无限好,神化育此身。”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7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06/10/2011 10: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