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原创)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XML
论坛首页 » 医易纵横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dao1008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注册时间: 05/01/2008 19:49:52
文章: 267
离线

《西游记》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孙悟空也是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西游记》中孙悟空做了一回医生,在给朱紫国王治病的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有些别致,同其它故事中的形象相比别有一番特色。
这是《西游记》第六十八回的故事,内容是《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朱紫国王位居九五之尊,国内不乏名医良方,却一病三年,不要说坐朝理政,就是勉强说几句话,也只剩下呻吟喘息了。因而出招医皇榜,愿以半壁江山求贤治病,由此才引出了孙悟空悬丝诊脉、白龙马的珍贵马尿以及无根水即东海龙王的津唾甘霖作药引等一系列的神奇故事。
这些故事是神奇的,但是孙悟空治好朱紫国王的沉疴顽疾,有没有依据,这病治的有没有道理呢?探究一下这些问题,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悟空在诊脉时说:“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这段话讲的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和常识,但若仔细捉摸,似乎还有些深意,我们选取其中的几句来细分析一下。
1、“医门理法至微玄”与玄学
医门理法是行医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它怎么与“微玄”扯上了关系,而且还要“至微玄”呢?
“玄”是什么?“玄”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古称“老庄易三玄”,是说《老子》、《庄子》、《易经》这三者乃玄学之作。《老子》、《庄子》成书于而千多年前,而《易经》则经历了“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即史称“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漫长历史时期,其年代更为久远。这玄学实在是一门古奥玄深之学问。
在漫长而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玄学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传统学识。玄学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学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只有弄懂玄学,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弄懂玄学,就永远不可能对传统文化的本质有所认识。
从古至明清时期,玄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导学识和主流学识,而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玄学则被指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和繁荣,使得人们逐渐的淡忘和远离了这些传统的文化与学识,以至于到今天几乎是完全陌生而无从辨识了。对于玄学,实在是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从头补课而逐步去重新认识的。
再来看看“微”字。“微”字似乎距离我们更遥远也更陌生,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一点一点去弄懂它。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是《道德经》中的话。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什么,我们先把它放一放。先来看看这“搏之不得”的“微”。
“微”应该是存在的,否则老子不会如此称呼之。但它又是“搏之不得”的,这未免有些太让人难以捉摸了。
有没有比较浅显直白的说法,让我们能够与之相沟通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还是不难理解的,其意为:“人心是危险的,而道心却是微渺的”。这句话出自传统中的“十六字心传”,“十六字心传”的全部内容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但其所包含的内容还是很广博精深的,相传这是上古时期尧授之舜、舜授之禹,圣德之明君心心相印之传。尧又称陶(音同姚)唐氏、舜又称有虞氏、禹即治水之大禹。尧、舜、禹都是中国传统中被千古称颂的圣德明君,属于三皇五帝中之人物。“十六字心传”既是个人修养也是治理国家的原则与精髓,所以它在传统中是举足轻重的。
“十六字心传”还有一种说法,是广成子传授给轩辕氏黄帝的“十六字真言”。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得道成仙的圣明贤君。由此,“十六字心传”更具分量。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历史上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
此“十六字心传”也有着非常古老而久远的历史,至朱熹作解释时已经历了数千年,直至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其中还引用了朱熹的解语。看来此“微”同玄学一样也是贯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史的。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此“微”确实存在,它是指道心而言。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此“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同于玄学)的最精粹之理只在于微,能够搏得了微才能明了道,由道生成万物(《道得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过了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演化,而此微始终贯穿其中,谁能将此中变幻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并且能够明察秋毫,紧紧把握住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呢?!”
简言之,“微”是玄学的入门途径,也是掌握玄学的一条道路。学习玄学,首先要博得此“微”,由此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步入玄学之殿堂。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医门理法至微玄”讲的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它是从古到今的医学实践的一贯准绳,由此才创造出了传统中医药学的非凡业绩和耀眼的光芒。
“医门理法至微玄”也让我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面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传统中之为医者首先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并且还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而后才能行医于世的。
2、“大要心中有转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是传统中比较常见的对那些超凡、神奇的功能和作为的一种述评。传统中在各种不同领域常常会有一些神奇的境界让人不可思议。那么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依据呢?
朱紫国太医院官员说:“这和尚(指悟空)说的有理,就是神仙看病,也须望闻问切,谨合着神圣工巧。”望闻问切是治病的必需手段,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合于“神圣工巧”。“神圣工巧”又是什么呢?“神”即神仙,乃道家之谓;“圣人”是儒家之谓;“神圣 工巧”就是神仙圣人的超凡作为,也就是能够有“至微玄”、“至道在微”的作为。
三个徒儿在会同馆制药时用到大黄、巴豆二味药。巴豆是一种强泻药,这是人们熟知的常识;大黄也是泻药,曾经作为减肥之用而风行一时。国王是久病弱质,早已羸弱不堪,再用此强势泻药,让人不无担心,八戒、沙僧对此都很质疑。沙僧说:“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邪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悟空说:“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八戒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积坚,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悟空说:“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快制来,我还有佐使之味辅之也。”
关于大黄、巴豆,《本草纲目》中有很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八戒、沙僧已将此概括得非常精要。以常理推之,二人的质疑正是医家所忌。但就是这违反常理之举,却显示出非凡的神奇功效,不仅将三年前积滞腹中的糯米饭团打掉,而且彻底拔掉病根,国王立时就精神抖擞,脚力强健。
什么是“神圣工巧”、什么是“大要心中有转旋”、什么是“至道在微”之作为,这一段的描写就是对此的最好解答,同时也展现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风采与境界。
那些太医院官员如八戒沙僧一般,可谓已得其大要,但无“转旋”之功,只能眼看着病势一天天沉重,却素手无策。他们的缺欠在哪里,又应该怎样加强和提高呢?
李兆生先生身兼诸多传统法脉之掌门,乃为“明——九脉合真•一脉真谕”的嫡系传人。1984年,李兆生先生出山,我们来看看《翰墨缘》(李兆生著)中的这样一段,“记得前些年,国内功夫热初兴,其原因还是因传统学风而蔓延起的篝火。当时为了印证传统宗脉的真实次第,我们师门决定以内功治疗疾患,作为社会科研项目,以试剑锋,遂选定气功治聋哑为重点,推出‘聋哑复聪术,内景八法’”。“当时,我们‘治疗聋哑’已经通过了科研鉴定。治疗聋哑五千例,我们整整花去四年的时间。这还是西历1988年5月18日在北京宣武饭店由吉林省科委主持,张震寰主任参加的专家鉴定会。仁者也曾有句名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因为某种原因,鉴定成果没有公布。这件事倒增强了我的傲骨。一种原因是我们没有接受吉林有关单位所谓成立‘聋哑医院’的命令,当年原卫生部吕炳奎先生曾为吉林真元聋哑康复研究所题书‘中华聋哑医院’,他说:‘希望攻克聋哑,建立世界第一所聋哑医院,应该是在中国,应该是你们二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当时的本意在于作为对传统宗脉学术的一种印证,以促使学术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人。后碍于诸种原因,使此科研成果未能推行于世,甚为憾事。后竟为社会上未见经传的散流窃取,沽誉摇旗,流有余害无穷(《翰墨缘》)。”
凡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应该记忆犹新。当时气功大潮风起云涌,“气功大师”遍地都是,各种特异功能更是甚嚣尘上,其中尤以治疗聋哑为各家炫耀之招牌,但是他们的所为恐怕连神仙圣人也要目瞪口呆。聋哑患者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突然进入有声世,不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甚至连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也不需要学习与熟悉,其过程都全部被省略,马上就能激动地登台演说了。这可真是太滑天下之大稽了,可是当时的人们趋之若鹜,很难听到有质疑之声。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场闹剧的真相,治疗聋哑的实践,只有李兆生师门具体做过,并经历了数年的时光而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回首往事,真是万千感慨,有多少事情最终能让人们明白它的真相,又有多少事情仍然在蒙骗世人。
若要做到“大要心中有转旋”,需要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要有坚实的武功修为功底(必须是正宗脉传的武学功法),二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学识根基(需要有明师的传授和指点),除此之外,不会有第二条道路。
3、“第二闻声清与浊”与《医宗金鉴》中的阴阳学识
“闻声清与浊”显然讲的是望闻问切之闻,而声音有清浊之分,这也是为医者的基本功之一。清浊是什么?清是阳,浊是阴。这“清浊”要牵涉到阴阳的概念。又要与当今社会上争论的焦点之一——“伪科学”扯上了瓜葛。但是,我们不搞争论,只讲传统。
传统中讲“混沌初分,鸿蒙始判,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轻、清、上、升、天、都归属于阳,重、浊、下、降、地、都归属于阴。阴阳是传统中很基本的概念,传统中的诸多学说都以阴阳为理论基础与核心,离开了阴阳,传统中的一切文化和学识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一点在中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和现实。《黄帝内经》中很明确地说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原来这阴阳是与人的生死相关联的,要解决生或死的问题就必须弄明白阴阳之学识。难怪这“阴阳”在《黄帝内经》中占据了那么显著的位置,并成为《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的也是很主要的论述内容。
阴阳的概念也是很难弄明白的,否则它不会成为当今社会上的焦点,我们试着来看一看。
清时,朝廷编有医书《医宗金鉴》,是衡定天下行医者之准绳。内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主要讲的就是阴阳,我们把它与《易经》《道德经》等古籍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对照来看一下。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直至万物,这是古儒之《易》学中揭示的宇宙演化规律。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规律。
宇宙的演化规律是传统中的重要学识,是各门各类学科的基础学识和统帅学识,传统中的一切学识都是由此延伸、繁衍而来的。所以传统中作一切学问,都要从宇宙演化规律入手,如此才能达到“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之境地。
《西游记》中开篇即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盘古开天辟地”是很古老的传说故事,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过程和规律,这同《易经》《道德经》中的内容完全一致。
《医宗金鉴》中的这段话讲的也是此类内容,只不过讲的只是宇宙演化的初级阶段,仅仅只有“无极、太极、阴阳”或者说只有“道、一、二”的内容,这时的关系比较简单、直观。虽然如此,要真正掌握其中的“至道在微”之学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这是“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或“混沌之盘古”中的“至微”;“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是“太极生两仪”或“一生二”或“盘古开天辟地”即“破鸿蒙、清浊辨”中的“至微”。
古人云“善学者,究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并且还要“格物致知”。这“理”和“难”要究至何处,“致知”又致到那里呢?学识的至极之处就是“至道在微”,医学更要首先有此扎实而雄厚的基础。
原来,宇宙是先生成阴阳,然后才生出万物,而人为万物之一。也就是说,有了阴阳,才有人类;若无阴阳,也就不会产生人类。阴阳学说是伪科学吗,如果把此“伪科学”铲除,人类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了争论,就更不会有科学还是伪科学之说了……
《医宗金鉴》中还说:“既识一定之常理,再审不定变化情……知其要者一言毕,不得其旨散无穷。”“既识一定之常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而“再审不定变化情”却要求既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又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也就是“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这种理想的境界却是不容易达到的。悟空诊脉后说:“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这是“知其要者一言毕”;而国王“病了三年,本国太医院,屡选良方”,仍然是“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是“不得其旨散无穷”。
当朱紫国官员问何为“‘双鸟失群’之证”时,悟空答:“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雌雄也是阴阳之喻,这“‘双鸟失群’之证”正是《内经》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具体写照。
4、“第一望他神气色”与脏象五行学识
望闻问切之首是望,国王是“面黄肌瘦,形脱神衰”,一望而知是一幅羸弱不堪的样子。那么,诊得的“惊恐忧思”又该如何看待呢?太极拳的经典之一《太极拳经》中的《行功十八伤》中讲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
人的情绪的波动和变化原来与人体的内脏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而巨大的情绪振动则要伤害五脏。《太极拳经》的这些观点与医学经典中完全一致。《太极拳经》是太极拳的修炼指南和操行标准,修行太极拳者不能背离太极拳经典,否则只能算作是旁支和变种,而非正宗脉传太极拳。《太极拳经》此论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学与医学确有血脉相连的关系。武学确是 医学的基础修为之一。当然这个武学是传统脉传武学而非其它,这个医学也是传统中医药学。关于武学与医学的关系,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中专门有一篇章《武通于医》,其中论述的非常详细而透彻。
国王的“惊恐忧思”是情绪的极度失控,因而必然要伤及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是人体的重要内脏器官,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都要依靠五脏来完成,五脏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因而五脏的诊察是诊病的重要内容。
五脏分别开窍于面部的眼舌口鼻耳之五官,五脏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五窍来进行观测;另外,五脏之华分别在爪、面、唇、毛、发;五脏之充分别在筋、脉、肉、皮、骨;五脏所藏分别是魂、神、意、魄、志;五脏之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五脏对应于五色分别是青(苍)、赤、黄、白、黑……这些内在的从属与关联为五脏的诊察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标准。所以“神气色”之望等手段对于五脏的诊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五脏、五窍、五华、五充、五藏、五志、五色……等都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也是传统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说。各门各科都与之紧密相连。
中医的经典之一《难经》中有五脏的声色臭味和七神,原文是:
“三十四难曰: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躁,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藏声色臭味也。
“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难经》的作者是战国时人——秦越人,时人号之曰“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扁鹊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那是因为有着扎实雄厚的“医门理法”的基础学识和“转旋”之功的武学修为。
五行脏象学说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学识,在实践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五行与人体最密切、最重要的联系就是五脏,那么认为五行学说是伪科学的人是不是认为自己的五脏也是伪科学,要铲除此伪科学,就应该连自己的五脏一并铲除。常识告诉我们,就是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要危及健康和生命,如若五脏俱废,那也就无生命可言了。
五行有五,已不再是无极混沌、太极一理、阴阳二气那么简单和直观了。数量增加到五,相对应的其间的关系也要复杂多变的多。
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平气、不及和太过。平气是理想的正常状态,不及或太过是非正常状态。不及是过于虚弱、太过是过于强盛。反映在五脏上就是功能的低迷或亢奋,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了。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可对不及有所补助,相克可对太过有所抑制,所以相生相克是正常关系,可对五行进行调节,以维持总体平衡。
五行各有不及和太过,五种不及和五种太过在《黄帝内经》中都被称之为“邪”即病邪之气,这些病邪之气会分别伤及五脏。因为太过要导致克制过重——相乘关系;而不及则会形成被克者反克——相侮关系。相乘或相侮是非正常关系,它破坏五行之间的平衡,过于凸显和突出某一行,而使五行全体都陷于混乱,于人来说,健康状况就会很糟糕。
五行又与天地万物几乎都有对应关系,这一切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五行学说里都被有纲有常、有宗有位、融会贯通、分踪别迹地详列与解述。《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的本质、五行与脏象、五行失常的种种表现等内容已经非常全面详实和清晰明确了。
《医宗金鉴》中这样说:“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
五行从哪里来呢,是有了天地阴阳之后而生出的。生出五行后,宇宙的演化并没有停止,继而又演化生出了万物。万物俱是秉承了五行的生克乘侮之关系,并且无一逃逸而生成的。也就是“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生出了万物,也就有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生万物”,《易经》中讲“八卦生万物”,《道德经》中是“三生万物”,这万物之生也真够复杂了,又是三又是五又是八,真有些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了。这三、五、八之间不是产生矛盾了吗?其实这正是“玄深古奥”之学识的一种体现。万物之生经过了“无穷变化”,要溯“知其原”,就要对其各个层次、各个角度都了然若揭,这三、五、八正是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不同揭示。另外万类万物的本质、效用以及即实表现等也存在“无穷变化”,要把握其“至道在微”之理,就不能离开这三、五、八甚至更多地描述与揭示。在这无穷变化的种种描述中,三、五、八是其中比较重要和必须的。
万物的“至道在微”实在是太“古奥玄深”了,要想把握其中之玄微,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将此不可能之事变成为可能,古人创立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理论学说,将此无比繁乱复杂多变的关系辨别得清清楚楚、精深透彻、确切不移,并且无一遗漏和重复。
《西游记》是小说,孙悟空是虚构的形象,但此小说非彼小说、此虚构非彼虚构。如果我们稍微有些传统文化的根基,稍微有些传统武学的修为功底,就会明白,小说同小说之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本质,虚构同虚构之间可以有天壤之别。也就可以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对孙悟空等虚构的形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孙悟空做医生一节中,可以让我们对当今的种种动态,比如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以及废除中医的种种言论,还有韩国人要把“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有一个清晰和重新地认识了。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1/05/2010 09:25:34


尊重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钦佩楼主的科学探索精神,但是我们大家都忙碌到连平心静气读完一篇文章的时间都很少了,不得不说是现代人的一大悲哀。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jiefuguo5
2、上义士           上义培勇姿 出入带香色 周栏执文章 造作合此身

注册时间: 15/06/2009 22:22:22
文章: 27
离线

钦佩楼主的科学探索精神,但是我们大家都忙碌到连平心静气读完一篇文章的时间都很少了,不得不说是现代人的一大悲哀。
意念@太极
新同学           初来入宝境 新到结奇缘 开眼拂真慧 立志入统元

注册时间: 13/04/2010 14:50:33
文章: 3
离线

楼主的学识令人敬佩
 
论坛首页 » 医易纵横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