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原创)“虎坐抱球”的操演谱文  XML
论坛首页 » 书法教学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dao1008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注册时间: 05/01/2008 19:49:52
文章: 267
离线

“虎坐抱球”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野马分鬃”的分解动作之一。将“虎坐抱球”作为站桩来修习,是难度较大、比较吃力,但又是效果明显、长功夫较快的桩功之一。
“虎坐抱球”的《操演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我们把这些谱文分句分别来看一看。
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峙过去读chi,同斥;现在读zhi,同治。是耸立、屹立的意思。上下掌心同一峙,是说上下两掌的掌心要相对,掌心相对,两掌有互相召唤之意。上下即阴阳,含阴阳对立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相合,才能育化万物,所以才有“抱球生”。此球为“太极球”,学名称作“太乙混元球”。关于混元球的内容,可参见《真元宝笈》中的相关章节。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的谱文注解对此句谱文中的阴阳相合以及混元球的内容有详细深入的讲解,值得深研。
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右虎坐抱球是屈右膝站立支撑身体,称作右虎坐;而左腿以足尖点地收在右脚内侧,同时两手抱球于右侧。其中足尖点地为“凤点头”;“腿提龙”即为“提龙腿”,“提龙腿”是小炼形中的一式专修。“提龙腿”是“虎坐抱球”的后续动作,但“凤点头”已为“提龙腿”做好了准备,“凤点头”后提膝提足就是“提龙腿”。
关于“提龙腿”有一点说明——膝高于胯时为提龙腿。提龙腿是作为炼形而用,属于抻筋拔骨的性质,可以高抬。武学中金鸡独立、魁星戏斗等势,要提膝,抬腿要高。若是行拳走架、循经行脉的分脚蹬脚,将腿抬平为准,切忌过高。否则失于“循经”,不是内炼,丢掉了内家风格。武学中提膝时多是防敌进击下方,急抽我腿闪我足,是免伤的躲闪势。用膝打抬平已够用,平时练时过高,用则筋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P125)。

此文是在去年10月2日发在老论坛上,有学友提问:
虎坐抱球和手挥琵琶这两式我常喜欢当站桩来练,但有点不得要领,尤其是手挥琵琶,定势时是前足脚尖点地还是全脚着地?
这两式的站桩能否详细解说一下?

于此,做如下解答:
“虎坐抱球”的动作是:一腿屈膝支撑身体——传统武学中称为“虎坐”;屈左膝为左虎坐,屈右膝为右虎坐,另一条腿的足尖点地收在虎坐腿的足内侧;双手在身体虎坐一侧分上下作抱球动作,与虎坐同侧之手在上,掌心向下为按球,另一手在下,掌心向上为托球。因为“虎坐”有左右之分,所以“抱球”也有左右之分。
“虎坐抱球”是坐,如果高了是立;如果低了是蹲。“凤点头”应距另一只脚约一拳左右。
关于抱球,循经太极拳中有三种:一种基本上与身体平齐,与身体成180°角;一种在身体正前方,与身体成90°角;还有一种在身体侧前方,与身体成45°角。
“野马分鬃”与“揽雀尾”中的“虎坐抱球”是180°角的球,“白鹤晾翅”中的“印盒掌”是90°角的球,“玉女穿梭”中的“太极抱球”是45°角的球。
虽然“虎坐抱球”是180°角的球,但其中还有些细致要求。在“野马分鬃”的《内脉循经谱文》中很明确的讲到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谱文的详细注解请参见《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
具体的说,上按手之大指距身体有一拳之隔;下托之掌的掌心要与按掌掌心相对,或者说两掌心的连线应垂直于地面,这样托掌与身体也有一拳之隔。
关于“虎坐抱球”的站桩,希望你能参照书中所论多方探讨。
“手挥琵琶”的两只脚都是平落地面。这在操演谱文中有交待,如“左出半步足放平(前落之脚)”;“手挥琵琶虎右坐(后坐之脚)”。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书中的动作讲解中也交待的很明白,P75“(图5—3),此为手挥琵琶之势,右掌后移守居中宫。虎踞右坐”。
关于“虎踞”,书中P65是这样说的“(图2—2)。身体左转,左足向左方伸直,右腿‘虎坐’步,又称‘虎踞’。”
关于“手挥琵琶”两手的动作,可参见《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中“坐步琵琶”的动作讲解。
“手挥琵琶”的内脉循经谱文有“长持虎威壮腰腿,内滋肾气育真元。平送眉目降肝火,静运金风期永年。”希望能作为参考。“手挥琵琶”作为站桩,要左右轮换,基本持平,即不偏不倚。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3/01/2008 09:09:36


尊重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
 
论坛首页 » 书法教学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