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转贴--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  XML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丹经武学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7:16
文章: 211
离线

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①

一、道法自然的概念

1、《老子[1]·上篇·道经·第二十五章》[2]:
有物混成[3],先天地生。寂兮,寥兮[4]!独立而不改[5],周行而不殆[6],可以为天(下)[地]母[7]。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8];强为之名曰“大”[9]:大曰“逝”[10],逝曰“远”,远曰“反”[11]。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12]。域中有四大[13],而(王)[人]居其一焉。人法地[14],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5]。

2、《辞海》“道法自然”的注解[16]: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认为“道”虽生长万物,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3、道法自然的理解诸多,当以《老子》的为原本义,《辞海》的为权威。

二、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

1、作为执笔法、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是指书法作者身(物质)、心(精神)与书法工具、材料及书法环境的和谐协调并融为一体。
作为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道”,是指执笔法、用笔法的技术技巧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作为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自然”,是指执笔法、用笔法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即执笔法、用笔法诸要素的和谐协调并融为一体。
⑴这个“执笔法、用笔法诸要素的和谐协调并融为一体”,当然包括书法作者自己的身、心和身、心之间的关系及身、心各自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书法工具、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书法环境。
⑵这里的(第一个)“包括”,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书法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身、心在这个“包括”里弄“丢”了,一般来说,书法作者都明白自己的身、心是书法实践的主体,是执笔法、用笔法的载体,但说到自己的身、心是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自然的“部分”时,就会有点茫然了,这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概念中的“我”,主指就是自己的身、心,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尤其是从现代法律的刑法、民法的角度上讲),自己的身、心都是属于“我”的,但对于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自然”来讲,自己的身、心则属其“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因为书法作者自己的身、心既是执笔法、用笔法规律的来源对象,又是检验执笔法、用笔法及其规律正确与否的“实验室”。〔佛教禅宗公案中有称自己的身体(肉身)为“臭皮囊”的,其中颇有哲学意义

2、作为执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是指书法作者身、心各自的和谐、协调、统一和身、心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
作为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是指书法作者与书法工具、材料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和书法工具、材料相互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

三、古代书论中关于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论述
1、蔡邕[17]《九势》[18]:
夫书[19]肇[20]于自然[21],自然既立,阴阳[22]生焉;阴阳既生,形势[23]出矣。
【浅评】
肯定了书法与“自然”(“一切存在及其规律”)之间的联系。
这是一个发现,其意义:
①标志着书法思想、理论开始萌芽。(人们从此开始主动地思考书法的本质特征了)

②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开始趋向独立。
--------------------------------------------------------------------------------

[1]老子(约前600—前500):先秦思想家,道家的创始者。一作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官至东周(都于洛阳)“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2]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老子》第48—49页。格式有调整,原注保留。

[3]混成:混然(浑然)一体,不可分别。

[4]寂:寂然无声。

寥:虚空无形。

[5]独立:唯一存在。
不改:常,永恒。

[6]周行: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殆:通“怠”,倦怠,这里是停息、休止的意思。

[7]天地:据范本、张嗣成本及帛书甲、乙本校改。
母:喻指本原。

[8]字之:给它取字。

[9]强:勉强。

为之名:替它取个名。古代“名”、“字”有别,“名”起于出生之时,“字”起于成人之时。所以老子替这个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勉强取个名叫做“大”,取的字则叫“道”,意思是“大”只是个不可名的名,而“道”则略可用来称呼之。

[10]曰:这里有即是、就是的意思。

逝:往。

[11]反:古“返”字,回复。

逝、远、返联系起来意思是,最大的循环往复。

[12]人:据《说文》及宋范应元本等校改。

[13]域:指宇宙内。

[14]法:效法(下同)。

[15]自然:指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存在、自由发展的情状。

[16]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第1062页。

[17]蔡邕(133—192):东汉书法家。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官至议郎。

[18]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页。

(1)《九势》,或作《九势八字诀》。

(2)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其言曰:书肇于自然,阴阳生焉,形势立焉。”〔《历代书法论文选》(下文脚注中括号里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简称为《历》)第424页〕是基本照抄蔡邕《九势》的。

[19]书:书法,不是写字(写字与书法本质区别于实用与艺术、社会性与艺术性),也不是汉字。

[20]肇(zhào):初始,肇始,肇生。

[21]自然:应该理解为“一切存在及其规律”。

[22]阴阳:应该理解为“对立统一形象”。

⑴阴阳,古代阴阳学的主要术语,古代易学、堪舆、中医、武术等都引入使用,但各自的概念差异很大。

⑵阴阳关系,与古代哲学辩证法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现代哲学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论本质接近。

[23]形势:应该理解为“书法的本质和现象”。
丹经武学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7:16
文章: 211
离线

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②

2、王羲之[1]《记白云先生书诀》[2](全文):

天台紫真[3]谓予[4]曰[5]:“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6],必达乎道[7],同混元[8]之理。七宝[9]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10]。把笔抵锋[11],肇乎本性[12]。力圆[13]则润,势疾则涩[14];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15];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16]也,书妙尽矣。”言讫[17],真隐子[18]遂[19]镌石[20]以为陈迹[21]。维永和九年[22]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天台山的紫真(道士)对我说:“你(的书法)虽然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了,但并不完美。(完美的)书法的气象、气息,必须要符合(能够反映)‘道’的原理(内容),与‘混元’的道理(情状)相同。‘七宝’的宝贵品质都反映在书法中,(才能够)万世流芳。阴阳现象都能够鲜明地表现出来,(书法的)光彩、华丽就随即、立即呈现、显现出来了。书法及其方法,都是肇生(源自)于人(书法作者)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执笔的)力是圆浑的力〔是相当于太极拳(武术)的气沉丹田之后的气力、缠丝劲,不是蛮力〕,(所产生的)线条(笔画)就能够温润,(用笔的)寓迟于速、寓速于迟,(所产生的)线条(笔画)就能够显现出疾涩之‘象’;(结体、布局)紧凑就能够反映出字的‘力量’,(结体、布局)奇险就能够反映出字的峻峭,(结体、布局)贵在内紧外松;(结体、布局)贵在“起”、“伏”都没有欠缺;(结体、布局)贵在回仰背接、顾盼生情;(好的书法之所以)看上去是飘逸的,(是因为)发端于书法作者内心的平静(澄思静虑)。书法就这些方法了,书法的奥妙全在这儿了。”(紫真道士)说完,真隐子(道士)就把这些话镌刻在石头上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遗迹了。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等,第一次确定了书法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指出了书法“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明显”。(道家思想比较儒家思想等对书法的影响更为重要。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是《老子》、《庄子》,其中《庄子》的《庖丁解牛》、《逍遥游》、《大宗师》等对书法的影响更为重要)

这是一个发现,其意义:

①为书法后来的发展清除了思想藩篱。

②为书法后来的发展把握了正确方向。

3、虞世南[23]《笔髓论·契妙》[24]: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25],不可以力求[26]也。

【浅评】

反对了蛮力。

--------------------------------------------------------------------------------

[1]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后世尊为书圣。字逸少。原籍琅邪(古同“玡”)临沂(今属山东),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7—38页。

[3]天台:应该是代指天台山(今属浙江台州)的某个道观。

紫真:即“白云先生”,应该是天台山某个道观的道士。

[4]予:我。

[5]且认为是王羲之所曰。

[6]气:气象,气息。

[7]达:本义是道路畅通。

道:应该理解为大概念的“道”,即下文的“混元之理”。

[8]混元: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一切事物都是混元体,其大无外(所谓大,即天地人混元一体)、其小无内;又是一种有序的“混化”的运动;也是理、是道;还是天地大道。

[9]“七宝”:

⑴第一解是佛教的七宝,不同佛经的不同译本的所指不同,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chē qú)、赤珠、玛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pō zhī jiā)、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

⑵第二解是佛教密宗法器的七宝:轮宝,千辐紫金轮;象宝,白色六牙大象;马宝,绀(gàn)青色骏马;珠宝,具大光明之宝珠(能照耀世间一切,不是西藏的特产天珠);玉女宝,美貌与智慧集于一身之少女;主藏宝,自然界生出之无量财富;典兵宝,智谋雄略之大将。佛教密宗曾在东汉、中唐、元代三次大规模传入东土,所以第二解也有可能。

[10]“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的“华壁立”、“风神生”的理解:

⑴“华壁立”、“风神生”,应该读做“华,壁立”、“风,神生”,不能读做“华壁,立”、“风神,生”,确有“华壁”、“风神”这两个词,但这里不能用。

⑵王羲之一生主要活动在吴越语方言区,他的母语应该是以吴越语方言为主的;《记白云先生书诀》记录的应该是天台山某个道观紫真道士(“白云先生”、“紫真”、“真隐子”,两个人的三个名字都应该是道士的法号而不应该是和尚的法号)的语录,写作地点应该或是会稽山阴或是天台山,两地皆属吴越语方言区。总之,这篇文章写作时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吴越语方言。

⑶吴越语方言的“壁立直”(或写作“笔立直”,常与“磕磕响”连用),一般指直挺挺的、方方正正的样子。

⑷“华壁立”的“壁立”与吴越语方言的“壁立直”的“壁立”应该同义或近义。

⑸华:光彩,华丽。风:风范,气度,韵致。壁立、神生:都是随即、立即呈现、显现的意思。

[11]把笔抵锋:泛指书法,专指执笔法和用笔法。

[12]本性:主指人(书法作者)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泛指“一切存在及其规律”。

[13]力圆:直译是圆浑的力,实指相当于太极拳(武术)的气沉丹田之后的气力、缠丝劲(是劲,不是力,也不是力气,更不是蛮力)。

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历》第449页)其中的“圆”、“方”,都是天圆地方的“圆”、“方”,与王羲之的“力圆”的“圆”没有关系。

[14]势疾则涩:可以理解为寓迟于速、寓速于迟才能够使线条(笔画)显现出疾涩之“象”。

⑴蔡邕《九势》:“疾势,出于啄磔(zhé)之中,又在竖笔紧趯(tì)之内。……涩势,在于紧駃(kuài)战行之法。”(《历》第6—7页)

⑵刘熙载《艺概·书概》:“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历》第710页)

[15]孤:本义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寡:本义是没有丈夫的妇人。

[16]兹:此。兹法:此法。

[17]讫:完结,终了。

[18]真隐子:应该是天台山某个道观的道士。

[19]遂:于是,就。

[20]镌(juān):凿,刻。镌石:刻石。

[21] 陈迹:遗迹。(不应该理解为陈列的景观)

[22]永和九年:353年。

[23]虞世南(558—638):初唐书法家、书论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又称虞秘监、虞永兴。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欧、虞、褚、薛。

[24]《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13页。

[25]神:精神,不是神仙的“神”,对立于下文的“力”。

遇:感触、感悟,不是遇到、遇见。

神遇:实指心悟,对立于下文的“力求”。

[26]力:蛮力,也可以理解为努力。

以力求:以蛮力追求,也可以理解为努力追求。
丹经武学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7:16
文章: 211
离线

书法执笔法、用笔法原则道法自然的理解③

4、孙过庭《书谱》[1]:
同自然[2]之妙有,非力运[3]之能成;信[4]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又一时而书,有乖[5]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彫疏[6]。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7],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8],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9],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10]。得时[11]不如得器[12],得器不如得志[13]。若五乖同萃[14],思遏手蒙[15];五合交臻[16],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浅评】

⑴“五合”、“三得”,论述了书法实践的天时、地利、人和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认为其中第一重要的是人和即“得志”。此论有新意。

(2)“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五合”、“三得”,主张了执笔法、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反对了蛮力。

5、颜真卿[17]《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18]:

真卿前请曰:“幸蒙[19]长史[20]九丈[21]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22]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23]。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浅评】

(1)“勿使无度”,主张了执笔、用笔的自我节制。此论有新意。

(2)“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主张了执笔法、用笔法原则的道法自然;反对了蛮力。



--------------------------------------------------------------------------------

[1]《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5页、第126—127页。

与唐代书法创作高峰相呼应的唐代书论,当首推孙过庭的《书谱》,《书谱》理论精辟,诚乃研究书法、书论之必读;《书谱》真迹传世,笔法规范,结体严谨,字数又多,亦乃习草之善本法帖。

[2]自然:应该理解为道法自然的“自然”,也可以理解为道法自然的顺其自然的“自然”,对立于下文的“力运”。

[3]力:蛮力。

力运:运用、使用蛮力。

[4]信:诚也。

[5]乖:违反常理,不正常。

[6]彫:同“雕”。

雕疏:同“凋疏”,零落、衰败的样子。

[7]惠:通假“慧”。

徇(xùn):顺从,依从。

知:感知,感觉。

感惠徇知:意译为精神状态良好,对立于下文的“意违势屈”。

[8]遽(jù):匆忙。

留:本义是停止在某一个地方,引申为迟钝。

心遽体留:情绪急躁和身体反应迟钝。

[9]怠:懈怠。

阑(lán):本义是残、将尽,引申为委靡不振、迟钝。

情怠手阑:意译为精神松懈和手(足)反应迟钝。

[10]差:差别。

[11]时:恰当的时机。

[12]器: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材料。

[13]志:实指适合书法的心情(澄思静虑和无心无我)。

[14]萃:聚集。

同萃:同时(一起)聚集。

[15]遏:抑制,阻止、阻拦。

蒙:蒙昧。

思遏手蒙:意译为思想(思维)活动受阻和手(足)被捆绑了一般。

[16]臻(zhēn):至也。

交臻:互相配合并达到了最佳状态。

[17]颜真卿(709—785):唐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开元进士,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任吏部尚书等,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前往劝谕,被李缢(yì)杀。著有《颜鲁公文集》。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并称为唐楷四家:欧、虞、颜、柳。

[18]《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80页。

(1)蔡希综《法书论》:“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luán);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历》第273页)与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里的说法基本一致。颜真卿生卒年是709—785年,蔡希综活动于唐天宝年间(741—755),张旭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5),三人活动的时代几乎同一,如此,张旭就同样的观点跟颜真卿、蔡希综都说过也有可能。本文只对颜真卿的文章引用,蔡希综的不再重复。

(2)《历代书法论文选》是按文章作者年代先后顺序对文章进行排序的,其把蔡希综排在颜真卿之前,没有注明理由。

[19]蒙:承受,承蒙,蒙受。

幸蒙:有幸蒙受。

[20]张旭(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书法家。字伯高,又称张长史,人称草圣、张颠。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常熟县尉。唐玄宗曾诏曰:李白诗歌、张旭草书、斐旻剑舞为“三绝”。

[21]九丈:代称张旭。古人的尊称。

[22]张公:张旭。

[23]挛:挛曲,挛屈。

拘挛:拘谨,拘束。
止一堂
1、初义士           初义鸣铁甲 壮怀演三军 拳脚并锋仞 始知入自身

注册时间: 07/01/2010 14:27:20
文章: 12
离线

请问这是谁的文章啊?以丹力演书道。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