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格律诗知识简介!  XML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雪山飞龙
9、豪侠           豪侠佩神剑 大道说得清 九派环归处 自然浑如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3:32
文章: 590
离线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格律诗知识简介!

(本贴转自环球热迅社区论坛,作者:秦筝

http://bbs.hqhot.com/thread-67735-1-1.html)

学写诗的进来格律诗知识简介(请放大到20号字阅读)
一,格律诗的分类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按字数分,律诗主要有七言律和五言律(简称七律和五律)两种。另有“排律”(也叫“长律”),也分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两种。绝句也叫“截句”,有人说是截律诗而成,诗界尚无定论。按字数分也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绝)。
(一)律句句式
五言律句的四个类型:|

A型:仄仄仄平平

a型:仄仄平平仄

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


B型:平平仄仄平
b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前再加两个字,把仄起变成平起,把平起变成仄起罢了。也有四个类型:

A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a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
B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b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B型和b型也为同一大类。

这些句式,是格律诗的基本句式。
(二)五言律诗的两类四种组合格式(加括号的为可平可仄)

第一类 仄起式(押韵的字加了【】)
所谓仄起式,就是指诗的第一句第一字是仄声字。自然如果第一句的第一字是平声字,那就是“平起式”了。
首句不入韵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范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字必须注意,就是最后一句的“胜”字,读平声,如“升”字。不是读去声的“胜利”的“胜”字。
首句入韵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范诗: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第二类 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范诗: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句入韵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范诗: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意,五言律诗是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三)七言律诗的两类四种组合格式(加括号的为可平可仄

第一类 平起式

首句入韵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范诗: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句不入韵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范诗: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酪。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二类 仄起式
首句入韵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范诗: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狡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首句不入韵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范诗: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首诗里的第五句是一种“拗句”,这在后面会讲到的。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这一点与五言律诗正好相反。


(四)律诗的定格

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句和第二句为“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为“颔联”,第五句和第六句为“颈联”,最后两句为“尾联”。
在每一联中,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一般来说,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各成“对仗”。即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对偶的意思。但古人作诗的对仗很有讲究,这在后面也会说到。

(五)律诗的“粘”和“对”

律诗中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讲究“粘对”。
所谓“粘”,就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如上联的对句是A型,那么下联的出句必须是a型。如果上联的对句是B型,那么下联的出句就必须是b型。请看一例(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有“‖”的上下两字平仄相同:

首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首联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颔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颔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颈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颈联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尾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尾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所谓“对”,就是第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句式类型。即a型对B型,b型对A型。
不符合粘的原则叫“失粘”,而不符合对的原则则叫“失对”。值得说明的是,在唐初,格律初成,粘的规则还没有确定,往往有失粘的现象。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不“对”,则上下句的平仄就相同了,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相同了。这样就不能充分体现诗的音乐韵律。


(六)律诗的“犯孤平”和“拗救”
律诗还要避免“犯孤平”,讲究“拗救”。

孤平现象是专指B型句而言的。B型句七律的第三字,五律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然就叫“犯孤平”了。具体地说,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写作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写作仄平仄仄平。之所以说犯孤平,是因为在仄仄仄平仄仄平和仄平仄仄平中,除了韵脚(最后三个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这种现象可能发生的句型只在B型句中。如果是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指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出现了拗句,就要“拗救”。具体地说,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却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便在音律上得到补救。即前面“拗”了,后面就“救”回来。


常用的拗救有三种:

一是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这样的拗救,五言诗的第一个字、七言诗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
二是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很显然,如果不作拗救,就犯孤平了。
三是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应在其对句的第三字用平声。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其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个句型的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必须在对句中相救。
这里必须讲一讲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呢?就是说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不过这是对七律而言的,对五律来说,则当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要注意。对于仄收的句型——a型和b型来说,是可以遵循这一原则的,但对平收句——A型和B型句来说就这行了。因为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须保证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而A型句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否则最后三个字就会出现“连三平”的现象,而连三平或连三仄不是格律诗的规则,而是“古风”的专用形式了。可是,律诗必须而且只能是用律句来创作的。

(七)关于绝句

绝句也叫“律绝”,是由律诗的任何两联组合而成的(多数是由首联和尾构成)。其规则与律诗相同。所不同的是:绝句只有四句,而律诗是八句。不用说,绝句因为是格律诗的一种,当然只能用律句啦。
(八)关于对仗
说穿了,对仗是一个修辞手法。与“对偶”相近。但因为对偶不一定讲究平仄,而对仗是诗中的修辞方式,就非讲平仄不可,因此比起对偶来说要严格得多。平时写对联,就讲究平对仄的声调上的对偶。
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则不一定要对仗(有时没法对仗),至于颔联不对仗而尾联倒对仗了,只能是一种特例。而且在唐初,格律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排律的对仗也是这样,首联和尾联不一定用对仗,但自第二联起,就得一联一联地对下去。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书中人物在一起联句——就是大家在一起作排律,起句并不对仗,收句也不对仗。

而绝句因为是任取律诗两联而成,而且多由首联和尾联构成,因此多不对仗,即使是首联-颔联组合、首联-颈联组合也不强调对仗。但也有例外,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用了颔联和颈联的组合,也就便于对仗了。还有他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联联对仗,也是很少有的特例。

对仗包括句法结构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等),词类上的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在同类词上,可分为十四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当然还的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虚词对虚词:如有一副结婚对联:“《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这个例子虽然不是作诗,但对仗的原则是一样的。

对仗应极力避免同字对。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对仗形式: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个句子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连贯相承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般来说,流水收多用于可以对仗的尾联。

所谓错对,就是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时,可用其本义或说第一义的同时,还可用其引申义或说第二义、第三义来与别一个词相对。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古代寻和常又都是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两寻为一常,所以就与“几度”这个数字(次数)概念相对了。


借对还可借声来对。即以其谐音来用于对仗。但多用于“颜色对”。如以“珠”谐“朱”(红色)、以“沧”谐“苍”(深青绿色)等。

一般来说对仗不如平仄严格,大体上能对就行了。当然,前面都是以“工对”即严格的对仗为例的。话说回来,即使再宽,也有个限度,比如词性同、平仄相拗、句式相等是基本条件,把这些也“宽”了,就不成其对仗了。


(九)节奏单元


在古代,诗与歌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单说诗,只说诗歌,就是这个来由。既然如此,就必须有节奏。这里简单说一说。

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往往是2-2-1和2-1-2的节奏。七言诗则是2-2-2-1和2-2-1-2。要注意的是,对句的节奏必须与出句相同。不然就没有“韵律”可言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一句诗的最后三字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上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十)诗句的精炼

因为一首格律诗的字数和句数是的定数的(“排律”的句数只要逢双,多少一般不限,但不转韵,韵完结句),精炼就很重要。主要手段是省略和倒装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先说省略。
在格律诗中(呵呵,其他诗体也当如是),主语、连词、介词往往省略。就是动词谓语有时也不免要省去。这里重点讲讲动词谓语的四种省略方式。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代替。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没有动词谓语“下了”和“流出”。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想。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是把“就如同”三个字给省了。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而省去动词。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第四种是用复合句。一个分句保留动词谓语,另一个就不保留了。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中“历历”是动词“十分清楚地看到”,而“萋萋”只是形容词。茂密的样子。
再说倒装。所谓倒装就是把语序适当调整。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十一)关于平仄

什么是平仄?讲了半天 没有说什么是平仄。因为我想这对学过汉语拼音的人来说是应当理解的。这里简单说一下。

先来理解一下现代汉语的四声。举四个字:妈,麻、马、骂。妈字就是第一声的字,也叫阴平声;麻字是第二声的字,也叫阳平声;马字发音先往下走再往上回,叫上声。注意这个“上”字在这里不读去声或说第四声,而读第三声也就是上声,声音如同“嗓子”的“嗓”字;骂字就是去声字或说是第四声的字了。如果用现代字来归平仄类,那阴平声和阳平声(第一声和第二声)就属平声字,而上声和去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就归在仄声字里了
在唐时,汉语言已经出现四声,但不是阴阳上去,而是平上去入四声,而且平声字又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但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又不能等同。因此古人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入平声字,而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除方言外,在普通话系列里没有入声字。但有“轻声”。所以还应把轻声字归入仄声字的范围。

在格律诗中讲究平仄,就能充分体现汉语言的音乐美和音乐韵律。


(十二)关于韵

格严诗和我国古代的所有汉族诗都是讲究用韵的。其实就我的观点来说,即便是现代诗,还是用韵的好。不然,虽然可能的诗的意境,但诗的味道却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不喜欢无韵诗。
唐起,诗韵主要是依据“平水韵”。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十分广泛的韵书。现代人写格律诗,虽然究竟是用现代普通话的韵 好还是继续用平水韵好的争论还没有结果,但我是主张用现代普通话的韵的。因为语言也是“与时俱进”的。唐时没有“什么”一词。只有“甚”。但这个“甚”却有一个M的收唇音。到宋代,这个收唇音就发展成了“么”,于是就有一“甚么”一词。再到明代,“甚”字用在甚么时,因么字是阴平声,于是这个甚字就读成了“什”——上声的音了。这才有了“什么”一词。就举这一例吧。按语言学的规律来说,这叫“语音流变”。很多字的古代读音现在都没有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现在是ei的韵母,而古代是a为韵母的。不然,“首句入韵”它就不韵了。
格律诗的用韵已经在第二节的(二)、(三)里标明了,这里不再重复。

[ Last edited by 秦筝 on 2005-2-4 at 14:27 ]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