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中国音乐  XML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May.YIK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05/01/2008 09:18:10
文章: 186
离线


中国音乐历史文字记载,始于周朝。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五声调式,或称五声音阶,是由5个音构成的一种调式。但不是随意5个音构成的调式都是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是由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
在中国音乐中,这5个音依次定名为宫、商、角、征、羽,大致相当于西洋音乐简谱上的唱名1(do)、2(re)、3(mi)、5(sol)、6(la))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

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中国音乐好象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和声是一种由多声部或者多种乐器同时发声时产生的声音融合,它通常根据各个和弦所代表的感情色彩而编写,在音乐作品中起着润色、烘托、渲染的作用)。
所以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 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 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是不分的,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

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因为中国画和书法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乐手地位较低,只是供贵族娱乐的“伶人”。 唐朝时著名歌手李龟年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现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常出现在唐诗中,受人赞扬。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的“琴”就是流传至今的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现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不过古琴只限于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古琴音量较小,也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参考中华文化网)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