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丹砂乃真元结聚而成之玄珠颗粒,此玄珠乃流水沉砂、龙虎混成------回答辅导答疑区提问(文章主题: 求教文熙先生)  XML
论坛首页 » 以文入道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60
离线

本贴节选自本论坛辅导答疑区

文章主题: 求教文熙先生:
求教
我有一事不明,不知是否当问,求教文熙先生:
丹经武学国学大课堂里介绍说“太乙元明八式可结太乙元明丹;九龙环结太乙流丹;飞鸣图结鹤顶红丹;金龙三式结太乙金龙丹”。请问:这些丹是否就是不同的金丹?不同的金丹是否会成就不同的法身?修真者是否该按一个功法修出金丹来再练其余?如果按一个功法没修出金丹接练后面的功法是否会影响后面结丹还是有帮助作用呢?


您好,现在我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回答您:

李兆生先生于2006年6月在《武当》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修真入门》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神所结成的颗粒是人真正的智慧种子。神的颗粒从丹田向上升的时候,就会达到颅腔中心(这个位子从正面看在太阳穴,从头顶看在百会穴,是从这几个点向颅腔内延伸的交会处)。这个颗粒叫作什么呢?叫“舍利丹光”,“金刚种子”,“般若真慧”,是人体中真正的智慧种子,它又叫作金丹。这个种子(颗粒)的颜色像樱桃,非常美丽。我们在练功时要把它放在丹田处,有时它还会化为气。少林神勇功夫就是这种气的表现。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把这个颗粒炼成了飞剑(神剑),这不是神话。”

由此可知:

丹砂者乃人体内阴阳化和、气化光纯,真元结聚而成之玄珠颗粒也,此玄珠乃流水沉砂、龙虎混成。丹成九转乃反复提炼升华真如元炁,如烈火吞石、去矿留金而成金色丹丸也。丹砂者黍米之微光透琉璃、樱红之色光艳无极,内蕴天地万物运化本源之机枢、外发潜龙腾渊排山倒海之丹力,因此才有丹结为珠如龙盘虎踞内蕴雄浑神威,散化为罡流于四肢则爪现狰狞化作排山倒海之气势、惯于周身而成武当内脉武法。此丹力拧成循缠之速夺于身中,如龙拧身、如虎啸谷威猛可达四极八荒,皆不出丹力所化耳。则知武当内脉武法乃大道显化而成,如雪山飞龙携风凌云而成雷霆神威也。

而丹结有象,因气化而结成神质,橘生江南江北、玄果有大有小也,此乃自然之律,修真玄丹也莫能外也。丹砂升华因精进手段不同而有形质和程度上的差异,一转之丹乃丹之始,九转之丹乃丹之玄,金丹玄化则无极高邈,三十三天天外有天,菩萨仙佛果位不同,皆因修心练性三千行满因缘果报而成道也。同样大道本同玄果有异,如人出生而气质禀赋各异、形态不同但本质惟一,皆是负阴抱阳而成形也;金丹也因入手修为方法不同而形质有异,但玄果之质本同也,都是元阴元阳合成太乙法身,流龙奔跃聚则为珠、散则龙腾,虽均属龙态,果位有异也。太乙元明八式可结太乙元明丹,乃元明之性朗然;九龙环结太乙流丹,乃流龙之性玄存;飞鸣图结鹤顶红丹,则丹红欲滴;金龙三式结太乙金龙丹,则金锋神威,同是金丹,因所禀赋气质微妙而呈现不同特质也,如人生于寒冷之地而高大性莽者多,人生于温暖之地则矮小性温者多,虽禀赋气质不同、肤色形体不同,但是同为人也。金丹也是这个道理,得金气育化多者多逞现刚猛雄浑之质太乙金龙丹是也;得丽气育化多者聪慧明达之质太乙元明丹是也;得摩擦之灵热者必然结成流龙之特性太乙流丹是也;升阳于巅峰者则凝成红艳一团鹤顶红丹是也。玄果形质虽异但性质本同,都是元气所结、精神所化;同样法身性质本同,但是因修而显、各逞百态,如人生皆从母亲子宫中结成形体,但是出生以后高矮胖瘦聪慧贤愚各有不同,是先天禀赋,也是自我因缘果报。法界也是因修为不同而果位不同,因修来之路经而各显神通,各证大道,各成法界,如群星璀璨于苍穹。

丹虽有形质之差异,但是皆是玄果,皆可成飞腾之浮力、而如龙归于云天,上升摩天紫界。因此,从一而入手,逐渐展开,修心炼性,就能逐步蹬开玄关、推转阴阳,阴阳升降而成周天循环,进而聚散有形化成元华一颗,内蕴无穷之丹力,则大道可期,飞身可能。不论练习丹经武学的那项功法,只要从一处悟入则玄门即开,玄门开则入于丹道修为,一法通而诸法皆通,不论其他。各种丹质最后玄化互参、丹砂白羽、奇异龙身,皆可光飞玄琼、腾身摩天也。因此,法无高下,因缘而得也。大道无门,忽然而悟也。循经本易,流水传堤也。丹砂非难,气化玄珠也。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或有错谬之处,仅供您参考,如有错谬敬请各位指正为盼。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论坛首页 » 以文入道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