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的循经看《龙行大草》与《武当神剑》
李兆生
从太极拳的循经看《龙行大草》与《武当神剑》(上)
《翰墨缘》也提到“传说中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传世……”。
“字体的结构,由起笔开始,内力劲路的轨迹出现某一方向螺旋反复。或左或右的单向旋转,如同人体中的内外缠经现象。类似修真或太极内炼之法中的太乙循经。以右手为例,因为常人的书作是右手作书,但是循经现象则是双手双腿都具备的生态生理现象。经络的阴阳互为组成人体的内载循经。写字时的字迹笔划向左旋转,正是手三阳经向手三阴经由手臂的外侧由上转入内侧的生理现象。字迹笔划向右旋转时,是手臂内侧由手臂上转向外侧的顺时针方向的循经。这种循经气化是体态中经过修真专习而后得到的潜气内行。或说不定,人在书写进佳境的忘我神化过程中,气机内行,内力与书作臻如妙境,在字迹上出现与循经出现同一轨迹。道法自然,人天合一,正是书作使人得以长生的密谛,也是修真丹脉的内持顺应以书演道的作为。”
传说中张三丰的龙形大草传世即是此为。刘熙载在《书概》中也提到‘潜气内转’的‘一笔书’。傅青主也有这样的体会:‘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乘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吾复何言,盖难言之。’这段内容是叙说神与书的统一。神气往来者,可以臻入佳境。”(《翰墨缘》)
“潜气内转”与“太极拳”的循经,同出一辙。即说三丰祖师已经将文武汇宗,书诀与内力参同。留下这内家武学,丹道与书道,字势与脉络,人与书,人与剑,大统合宗。大泛时人也在追求,书法与剑学。自己去探索,莫如与祖为孙,参学正宗痛快!书家的内功乃见之于修脉。缠经循脉见之精微。
在武当太极内脉之中,太极拳较简单,当年龙虎堂《九宗汇元》之金匮玉函中,记载武当的“太乙神锋”为要较多,太极拳这个小节目,记载欠详。这也是古人心中泛学皆有次第,故先将太极拳贡献到社会上,做为健身的一个项目,是有根据的。太极拳能转入内敛,无论健身而言,还是深入修真而语,都是通向码头与船的那块“踏板”。
太极拳又名之为先天拳,先天发内脉,大道有全真,这二句是旧传武学之格言,号省先玄,造就物真,翻作易理玄象,故称之为先天拳。为让太极拳的修为者对武当脉流有个概泛的认识过程,笔者选登了关老先生著作《武当修真密笈》及纪念关老的系列文章的一部分。因为关老在修真与武学上给后人留下了楷范,宗风传言,武当脉传的宗风传人都精通太极拳,可是精习太极拳的人并非都是武当一脉,这句话应该说已经交待清楚了太极拳与传统古老的宗风之间的次第关系。关老及我的师辈都说过,《武当学脉》犹参天大木,太极拳是树上结的一个“桃子”。这句话可能不被常人接受,可是这句话却指引着善于学习的人从散流而踏入宗风,走向脉传。
书法与剑术
清石涛诗:“画法关通书法律,苍苍莽莽率天真,不然试问张颠老,能处何观舞剑人”。
书法与剑术,这已经不是鲜人耳目的内容了。学书与学剑是文武同宗,是古已有之的。“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这段文字记载古书家张旭的书作精绝是在观舞剑的反思、激励下悟道的。究竟书法与剑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谈到书法的姊妹原料,往往限于诗、文、画、印、拓,均属艺术创作之内。如有人提出剑术一语,会激起书学艺海中的反应。尽管古人看舞剑能使书学大进,顿悟笔法。事实上能在书法与剑术两境中下功夫研探者,必定人数见寡。或者应该说看剑悟笔法,和自身学剑通于书道是不能相同的。
书道中的多者当然精于笔法,而未必通于剑法;而善剑术者,多不以书法见精。事实上,能以书法与剑术两者等同并修者,是为少数。当然,在强调剑术入书道的基点上,没有否认不会剑术的书者在书法中的成就。而在内功修真的气书范畴中,则应注重剑术的学习。所说的剑术,也并非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把势花剑,而是有传统风格的内家剑法。从所周知,武当剑驰名武林,天下皆晓,是因为武当的功夫是以修真为本源,以内功参悟剑法。当年武当神剑祖师,将八法神剑留于后系,嫡传正宗,是武林之隐,学名为“太乙神剑”。演为劈、刺、抹、撩、抽、揭、横、倒八法神功,以神会意,以气运身,以气贯剑,身剑合一,神剑合一,乃渐入臻境。剑学本源系武林中之练功之杀法,克敌强身,为武当正宗嫡传,流落民间。
剑学本身是一种艺术,即练神练气,强身祛疾。武当剑驰名天下,是其“击舞双并”之剑的独绝造诣。击以应敌,舞以自习,内调神意气血,而入丹道修真,外注阵法布局,应敌在千人之中,以柔克刚,出势惊绝,不落俗套,非从人所知。因此,武当剑术鲜知世人。
书法本身的用笔,笔垂中宫,八方回荡。笔锋的转、折、顺、逆、留、纵、提、按等变化,示之为点、挑、横、竖、撇、捺、厥、钩等形迹。古人的造诣是经过若干岁月,屡经历代的探索,师徒相承,辗转相习,流有余波至今,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尽管在人们的思绪里,知道其影响,有的人也想超然物外,创什么“太极神笔”,运什么气功,以探索气书的隐奥,事实上已经不是前人所授,而是鲜知于世的创新,精神可贵,但毕竟不是旧之宗传。
武当太乙神剑门正宗,京华隐者关亨九先生年越耄耋,著书《武当修真密笈》中,介绍武当内功,太乙字拳门的功夫。练字即是练功,写字也是练武,笔剑合人。练功时以笔代剑,应敌时用剑写字,横竖撇捺,如入无人之境,克敌乃入写字之臻境。
书法的姊妹艺术——除诗、文、画、印、拓而外,当然要首推内功剑术。当年张旭观舞剑的启示,很难说没有书剑双修的人存在。每见于文武并进的书家,精于武学,擅长书法,融文武刚柔为一统,参为太极,把握阴阳。“一团和气率天真”。历代书家以迹传后世,为人注重,因为一些阳阳之差,这些学者没有把武学剑法剖示于人,这也是合理的。
书中之妙,要万毫齐发,合之于神,敛运于力,起于丹田,运在手笔,施于毫端,而渐入臻境。剑法之要,以内功行持,以气运身,以力以气注入剑体,灵动三锋四仞二弦脊中,吞吐自然方为剑法要学。所以书、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补互助的血肉关系,溶于内功可以使剑法、书法皆尽于完臻之境界。
古往今来的书法理论技法的丛书,博大精广,深浅均成,已足够今天学习使用的。而在剑法内功之次第的著作,濒见稀有。社会上流传的武术丛书,多以套路出现。仅于剑学说要,太乙神锋之会仞图,戳杀诀技类的内容,参于书法的学习,启于后学之门径,以九宫演化,务要以精良详推。
书法一道所施之的功夫,是在平面上见方园力量,或迟或速,或顿或提……,或为遒劲,为艳丽,皆取决于书者的笔下功夫。笔之运行并非单纯注重的纸上留下的痕迹。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包括纸上的行止运动,更包括没有接触纸的笔的运动。因此,只注重在纸上的运动形成的墨迹,而忽视笔在空间,离开纸的运动,是不足的。只有将笔在纸上的接触力量,和没有接触纸的空间转换运行力量,综合而统一调节,才有希望达到“潜气内敛”。这样,笔的起伏、连贯、气机、血脉都可以得到机会。
书道之技法,会有更多的机会再现笔下。
剑术的功夫,是在空间立体中见方园力量,或斩撩、或击刺……总需始终一气连贯,体现刚柔、流利、洒脱、紧落,或惊或安,都在行功中体现。以神气相参差。既要知道自我在行功,又要知道对方与自己的对阵交锋。剑到处自我要心中有数,包括剑的三锋、四仞、二弦脊的运用。自我手脚身法的配合,更要上下连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神宜内敛”。无须有缺陷处,无须有凸出处,要以气圆形,以剑行法度,才是学剑之基础。“剑如飞凤”,“剑走一偏”,以剑带身,处处有机可乘,时刻法中见精,如此,剑学初悟门楹。
易学认为远取诸物、近取自身的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学术成长。书法、剑学亦是如此。空中见剑立于方园法度之中,纸上行笔施法于平衡水准之上。剑以全身俱动,以神相会,以气运身,笔以神思相感,周身灵通,一脉相承,同出一理。剑学与书法可谓同工,出之刚柔显化,示之文武两途,实先贤合为一身之诣。这样看来,剑锋即毫端,摇笔则是挥剑。剑学和书法,并不是先以理法相参者,都应先有实际的感受,而后再作商榷。否则只能是空谈而已。
太极总诀与走笔
书作和绘画的艺术都离不开笔的运动,离开了笔就失去了痕迹,更谈不上造诣了。这样,笔的使用,或是运笔的操作,则成为大家探索的重点。因此产生了笔阵、笔势、运笔、执笔等等系列内容正式提出来为人们所重视。这里提出来的太极总诀,即是内功书作运笔本身的运动轨迹。简单地说,是凡传统用笔的造作操行,都不可能离开笔的运动过程。无论书作与绘画,都强调重视用笔,书中的笔法,绘画中的画法技法,均离不开笔的运动。
从内功的运用来进行创造的话,无论书画都注重笔的使用。以气运身,以心行气,气力相并……,演示了笔的功能态的造诣。书作和画法的完成,均依赖笔的运动,成熟的运动,来反映心声的思潮崩起的痕迹。是否能尽善地使气力相合,完成创作,使之进入“潜气内转”的层次,是直接关系到笔的运动的轨迹。
笔的轨迹如同战场上的用兵演阵,取决于时速形成的结局,当然这一切均为心机所使。笔的轨迹的形成,一方面是自然顺利的用笔,熟练功夫的构成。但重要的一方面则是运笔的轨迹所出现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主宰、影响着书作绘画艺术的质量。太极总诀则是抽象概括地阐述“道”的内涵。
笔的轨迹是由人操作所致的。入手之际,笔未动则神先动,或是笔未动,自我的心意神思未动,笔已动,自我的神思心意亦动。无论笔的动静往来,均由心意神思的牵动而动。这样看,以神思心意相感的动,则形成了用笔的技法,构成了创作神思的创造,笔是工具而已。如何利用笔所形成的运动,如何掌握笔在运动中的轨迹,是造诣中重点,决不可忽视的内容。也可以说,一切创造的优劣成败,笔的使用是有一定作用的,是起决定作用的。
“百家腾跃,终入环内”(《文心雕龙》)指出众妙纷纭的用笔,是以太极而喻言。“易演天下故”,还是当然用《周易》来喻拟,“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古人曾以易理昭然天下万物之势,究万物之变化。笔势之轨迹,笔的运动,动静运化,也是如此。太极总诀是说轨迹的超然变化,离不开太极之态。太极是什么?太极包含了阴阳两极互体的统一概念,太极图是一个圆,中间用S线分成阴阳,即今天太极图的形象。专家们考证,这已经不是远古时代的太极图象,相传是宋代陈传创立太极内丹派时造就的太极图。—S线的勾画,体现了一个整体的阴阳笔势,“万物出于太极”,所以在实际的绘画书作中的用笔、笔势,均是由太极S线的轨迹生成。一些用笔的轨迹,是笔势在空间和平面之间运动生成的轨迹所留在平面上的痕迹。人们在通常的情况下,只注意平面留下来的痕迹,忽视了空间的行笔过程。笔在空间运行时,没有接触平面,没有留下痕迹。而在空间运行时,一旦接触了平面,便形成了“墨迹”,形成了有轨迹留下来的“创作”。如果能充分地领悟在空间和平面的运动中的S线的笔势,则可得出理想的虚实呈迹的轨迹。虚处是在空间的笔,实处是有痕迹、平面的笔。“太极总诀”是交待S线在笔势中形成的规矩。直言而说,无论是什么书作,画品的用笔,都是由S线轨迹演化而来,所以说S线的太极笔势的轨迹,是用笔之归根法诀。
那么为什么只有S线的物象是太极之形呢?这恐怕会引起好多人的追思和疑意。是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的物象是有联系的,是会被人们寻索到答案的。人的生态中运动着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人体中的元气在循径中产生的气机振动。气机的循环是由阴阳相互转化的。气机的左进右出,右进左出,形成了太乙循经。而人在挥毫创造之时,只有无意识地进入创作神化的“通会之境”,是和气机同出一轨,这样的痕迹是“出于天然”的。否则,书作中,画境中,都会有“得机而不得势”的境地。唯一可以弥补“得机而不得势”处,只有顺人体气机的循径运化,才会有动作灵态的出现,与“天然妙合”成为一体。内功境地高深的人,会审知气机在体内的“通会”,阴阳平合的“不激不励”,进入天成的臻境。S线则是真气循经的轨迹。“太极总诀”所指的S线,是先天生成的体态。
诀云:
法成太极贵园通,
合和四相出玄功。
阴阳道妙称太乙,
虚实有象造化成。
自由先天演成象,
会将太极结有形。
乱环妙处悟至理,
反侧应机妙更生。
“太极总诀”是内功书作行笔的一种密传心法,通过无数个无形的S线构成完整的书画的笔势。而在S线的运行施笔中,仍然有无数个S线的运动隐现其中,当然,这里包括了起笔的转乘、顺逆、平动、折叠、转锋、绞提、方园、内压外拓、中锋、侧锋……等。执笔如执剑,“横扫千军”,“多少神兵来助阵”,“下笔犹是云雨飞”等诸语,均是太极S的行踪描绘。学者可心悟手随,唯深功者可知,非浅学可悟。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01/12/2008 11:0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