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词的基本知识简介  XML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若然山人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0:33
文章: 140
离线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词的基本知识简介


(本贴转自环球热讯社区论坛,作者:秦筝http://bbs.hqhot.com/thread-67846-1-1.html


一,什么是词?


如果从语法的概念上讲,那当然就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了。但是这不是我们要说的“词”。我们要说的词是什么呢?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最初的词源于民间歌曲和民间配乐的歌词。因此又称曲子词。也有人称它为曲、曲子、曲词。更有叫它为“诗余”、“乐府”、“长短句”。名称乱透了。其实元代的“曲”是另一种古典诗歌体裁,而乐府则是古体诗(呵呵,格律诗又叫“近体诗”)的一种,当然它又有别于“古风”;而长短句又是乐府的一种。这些,以后再说吧。


是的词是长短句,但不同于知短句的古风或乐府。因为古风或乐府的长短句是随意的,而词的长短句是是由词调所特定的,古风或乐府中的长短句多不用律句,而词却偏偏要用律句。
因此我们可样看,所谓词,就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必须提醒注意的是。在我国古代,所有的诗都是能够合乐歌唱的。而其中有很多在民间很久的宗教、祭祀、庆典等的专用歌曲和音乐,到后来其中就有不少是全部或部分进入了文学创作。可以这样说,词,起先是音乐家们自己作曲谱写的和根据原有乐曲填写的歌词,到后来,其他懂得乐理的文人就根据音乐家们的乐曲或民间原有的乐曲来填写歌词,最后是不懂乐理的文人根据人家的名作中体现出来的平仄规律来填写文字,这就最终成了我们现所说的一种文学性质的诗歌体裁——词——了。


二, 什么是词调?


先讲点必须了解的有关音乐知识。为什么要先讲音乐呢?因为词的起源于歌词。而歌词就必须与乐谱有关。因此当然要了解一点的必要了。别的我们大概都可不必去理,了解了解我国古代的宫调名是必要的。


相信不少人看过乐谱,都在乐谱(简谱)上看到在歌曲名下的左则标有“1=F”之类的符号。其实这就是说首歌应该用的调值号或说调高。如“1=F”,就是说这首歌的“1”(do)应用F调来唱:F就是调号。一般这就是这首调的标准音高了。我国古代音乐不用英文字母——我国发明七声音阶是在商代,那时英国大概还没有出现吧?因此常用的乐调自然也是用中文来写的,主要的常用乐调有:|


宫七调里的黄钟宫(也叫正宫、正黄钟宫);
大吕宫(也叫高宫);
夹钟宫(也叫中吕宫);
中吕宫(也叫道宫);
林钟宫(也叫南吕宫);


夷则宫(也叫仙吕宫);


无射宫(也叫黄钟宫);
商七调中的无射商(也叫越调);
黄钟商(也叫大石调);
夹钟商(也叫双调);


中吕商(也叫小石调);


林钟商(歇指调);3L-y3Y!]/z7\7_
夷则商(也叫商调);

羽七调中的夹钟羽(也叫中吕调);


中吕羽(也叫正平调);


林钟羽(也叫高平调、南吕调);
夷则羽(也叫仙吕调);
无射羽(也叫羽调、黄钟羽);
黄钟羽(也叫般涉调)。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不同的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古人认为:“正宫惆怅雄壮,小石旖旎妩媚,商调凄怆怨幕,角调呜咽悠扬,商角悲伤宛转,大石风流蕴籍。”而不同的词牌在演唱时有其特定的调式:“F调多用抒情、降B调多用雄壮或悲壮、G调多用激昂”等等。因此,什么情感的词用什么词牌(词牌往往与乐调相联)就很有讲究。这就是词调的问题。


所谓词调,就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调式。
另外,词中的调还有另一个概念,就是“乐章”的意思: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调”。因此,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而单调的往往也不叫单调,而叫“小令”。同时,也把段落称为“片”,也叫“阕”。如“蝶恋花”的词牌,就是双调,即有上下两片或说上下两阕的。
还有一个分法,就是按字数分:58字以内的叫小令,59字到90字的叫中调,91字以上的叫长调。


这些,我们未必一定都要记牢,但作一些了解则绝对必要。


再来了解一下现代歌曲的乐谱结构。
现代歌曲的乐谱分乐汇、乐句、乐段、乐章,看起来就像是一篇文章。在现代歌曲的乐谱中,第一个乐句被称作是“主题”。再按调式的要求谱出其他乐句(一般是四句)形成一个乐段。这样的歌曲叫一段式,如果再把主题乐句变化一下,又谱出第二个乐段,这样的歌曲就叫二段式,如果再加个主题的重复或延伸,变成第三段,这就叫三段式。三段式的歌曲是比较常见的。大型歌曲就分得更细了。这里得举个例子才行。但是因为WORD不好输入乐谱,那只好用歌词来代替了。请以歌剧《江姐》的最后一段唱腔《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开始是道白,江姐说:“同志们呐……”
这叫“叫板”。
于是音乐声起,开唱:“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


这就是“引子”。
“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愁无芳草!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回首平生无憾事,只恨不能亲手把新社会来建造。”,


这段就叫“序”或“序曲”或“歌头”。

接下来就是他的主要唱段了:“到明天……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党来汇报,就说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我的心永远和母亲在一道。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尚的荣耀。到明天家乡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同志们来问好,就说是在建设的大道上,我的心永远和同志们在一道,我祝同志们身体永康健,为祖国多多立功劳,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艰苦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这里三段歌词,就如同“词”中的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06/2009 17:24:45


昨夜恩师又传我,进步缓身用急发。 臂弯身伏势高低,龙鳞进退气凌砂。
如需献爪龙拧身,照面横拓击金瓜。 间或拧身拳横过,一塘池鱼随峰差。
身如张弓有进退,手若劲弩强弓发。 单掌扣开来时路,龙爪现处起狂砂。
上去昆仑中封仞,威猛藏之不轻发。 龙腾深渊携带雨,李广射虎惟神杀。
惟有循经成罗汉,谁知身中贯金砂。 从此山人悟拳脚,不向俗人面前夸。
梦里恩师常点授,众人听罢笑哈哈。
若然山人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0:33
文章: 140
离线

三,什么是词牌?



这又不能直接说了,先得说说词的来源。
前面讲了词的起源是民间歌曲。这只是一种相当笼统的说法。因为词有来自民间歌曲的、有外来歌曲的、有宗教歌曲的,更有当时的音乐家们的创作歌曲。其中有些歌的乐曲本来就有名称,有的是某乐曲的一部分。把这样的乐曲拿来填词,这首词的词牌就是乐曲原来的名称。如“西江月”。有些则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有的则是有人取词中的意思或一词来命名。如李白的《忆秦娥》,就因为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得名的。再如“水调歌头”就是取“水调”的歌头来填词的,“莺啼序”则是用一个名叫“莺啼”的乐曲的序曲来填词的。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把词牌当作是这首词的格律名称。


四,关于词谱。


上面讲的“词的格律”,其实是不精确的。因为词多用律句。其格律原则、基本上与格律诗是一致的。但是,因为词与相对已经成了纯文学特点的格律诗来说,它必须或能够合乐,如格律诗的“拗救”就一般用不上了,防止“犯孤平”也有特定的条件,而且在词中还大量存在着三连仄、三连平的现象,这又与古风颇为相似。因此,词一般不用格律这个概念,而是用“词谱”。
所谓词谱,就是词和乐谱。正如前面所述,因为到后来人们不管什么乐谱不乐谱了,只管按其平仄来填,因此,词谱的准确定义就是词的平仄形式。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因为每首歌是不一样的,乐谱自然也不一样。因而不同词牌的词谱也就不一样了。填词,对现代人来说,必须在手头有一本词谱来对着才好;而古人是不必的,因为他们都全唱。一九五七年中学取消了语文课,改上文学课,我的文学老师就是一位前清的举子,他就能唱。所以古人们十有八九是按乐谱来填词的,用不着死记硬背地记词谱了。


五,同调异名、同异调名、异调同形、一调数体等问题

在词谱中,同调异名、同异调名、异调同形、一调数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需要作以说明的。注意,这里说的调是指词牌及与之相关的平仄词谱,而不是音乐上的曲调。


(一)同调异名

所谓同调异名,就是同一词谱却有不同的名称。这是由于词牌名的来源不同引起的。如“忆秦娥”,李白本意是追忆秦娥的事情。但是,它又叫“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等。他们同一词谱,却有不同名称。这是因为李白的“忆秦娥”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因此就取“秦楼月”三字为之命名;而其他的命名的原因也大同小异,不过不是李白的词了而是别的名家的词中的句子来命名的。


因为这样的现象很多,这里不作一一介绍,且到词谱里去看吧(我会把《白香词谱》作些解释后公布的,若然山人注:可参见本专区帖子《白香词谱》)。


(二)异调同名


大体上是因为一调多名即同调异名造成的。如“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但是,另以一词牌也叫“乌夜啼”却跟“相见欢并不同一词谱。而这个以正名为“乌夜啼”的词牌又名叫“锦堂春”!同样,我们大家熟知的“菩萨蛮”又名“子夜歌”,可是另有一词牌的正名就是“子夜歌”!这就形成了异调同名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主张用其正名。而在阅读、考证时,则要花点时间看看它的原来词谱才能最后确定了。


(三)异调同形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有一些词牌从表面上看好像都是一样的,但细究其词谱却又不一样,这就出现了异调同形的现象。如“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曲”、“欸乃曲”和“采莲子”都是七言四句,如同七绝或七言古风,但它们不是同一词牌。词谱自然也不相同。为什么呢?以“竹枝词”为例,我们看到的竹枝词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其实它省略了“和歌”部分。
如果加上“和歌”,那就是这样的了:“杨柳青青(竹枝)江水平(女儿),闻郎岸上(竹枝)踏歌声(女儿),东边日出(竹枝)西边雨(女儿),道是无情(竹枝)还有情(女儿)。”


呵呵,不一样了吧?


一九八四年我下乡采风,得了一支叫《拜姐年》的长篇爱情诗,也是七言四句为一段的:“正月初一拜姐年,双跪到姐跟前;十指尖尖把郎起,你我同年拜甚年?”
看起来像一首古风,但是把它的“和歌”加上去就成了:“正月初一(金锁)拜姐年(哪莲锁),双脚跪到(青锁连哪金莲锁)姐跟前(哪我的干哥);十指尖尖(金锁)把郎起(哪莲锁),你我同年(青锁连哪金莲锁)拜甚年(哪我的干哥)?”


产生这样的情况之一是因为民歌的来源不同,之二是原来标示的“和歌”被省略了。噢,对了,在现代歌曲中,这里的“和歌”就叫“衬字”。如《大生产运动》里:“解放区哪个嗬嗨,大生产哪么嗬嗨,边区的男男女女齐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齐动员哪么嗬嗨。”其中的“哪个嗬嗨”、“哪么嗬嗨”、“齐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等都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一种情绪的衬托。上面所举竹枝词中的“竹枝”、“女儿”也不一定就这四个字,很有可能是完全无义的“拟声字”。但古代议文人很讲究形式美,可能这些衬字与“竹枝”、“女儿”很相近,这才用了“竹枝”、“女儿”的字样。



(四)一调数体


一是因为词人的调整,格式上有了明显变化和区别,也就是说词谱上已经不同的,但其产生的要子却在原词牌。如李白的“忆秦娥”(产生于盛唐)和冯延已的“忆秦娥”(产生于五代十国)就是这样。因此这是两种完全不同词谱的“忆秦娥”。


二是原来是一个段落即单调的,后来唱得不过瘾(?),改成双调了。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是单调的,而后人则多写一段,上片和下片句数、每句的字数及其平仄完全一样。也有的加了一段后,新加上去的一段在谱上有所增减。即上片与上片不同。
但是,原词牌和新改造的词牌都没有改变名称。这就形成了一调多体的现象。而且原词牌(本体)与改进的新词牌虽然在调名上一样,但结构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值得注意的。而我们现在却不能随意来产生新的变体:国为我们对该词牌的唱腔已经一无所知了,如何能在它的谱上作乐曲主题的扩展呢?


六,与音乐结构有关的事


(一)令、引、近、慢

如果说与字数有关,令多属“小令”范围,字数相对少,如“十六字令”。引、近、多属中调,九十字以内。而慢则是长调。柳永就是一个写长调的高手,宋朝是严禁官员进青楼嫖妓的,而柳永却专好给妓女歌伎们写词。人称“写慢词儿的柳三郎”。恼得皇帝老儿不给他“功名”,着他“填词去吧”。柳永只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另外,姜夔也是一个慢词高手,而且喜欢自己作曲。对了,凡自己作的曲来填的词,都往往标明“自度曲”三个字。
_
从音乐结构上看,令是抒情小曲,引是一种歌体,往往在歌的前面;近是节拍中等速度的歌曲,而慢则是长篇舒展的大歌了。


(二)摊破、减字、促拍


摊破也叫“摊声”,“添字”,就是在原词格上加上一些字。当然这样加字是必须以符合原歌曲乐谱的节奏和符合乐谱的乐句情形为原则的,不是我们哪个想添就添得的。因此标有“摊破”、“摊声”或“添字”的词格,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对照摊了添了之后的词谱来填词吧。比如“摊破浣溪纱”,我们连“浣溪纱”怎么唱都不知道,怎么能够给它加字呢?有人说:“我会唱!”是现代人作的曲吧?如果是,那对不起,您还是摊不了也添不了的。必须是原乐谱。可惜基本失传了,不知道纳西古乐中有没有。


减字也叫“偷声”。就是在原调上减去一些字,成为一种全新的词谱。理由同上,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偷声”。就是在填“偷声”的词时,也得老实跟着词谱去填,来不得一点小聪明。


_
促拍,也是在原调上加字,但情况与摊破不同。它是以在节拍中挤进字去的。


(三)转调和犯


每首词在原则上只有一个宫调。但可以换用调门。就像现在乐曲规定唱A调的,您唱不上,降一个音或升一个音再唱。但是词的平仄结构没有丝毫变化。只要不是行家来听,没有人会说您唱得不对。在古代也一样,有的词往往分属好几个调门(宫调),但词牌没变,平仄没变,结构和字数都没变。这就是一词多调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调,是指乐调即演唱用的音调。


词在转调时不改变其词谱格式。当然,也有稍有变化的。这种“稍有变化”的新词是原词的“又一体”。


正国为如此,就出现从此调转为彼调,还有再转回来的。这就叫“犯”。转一次就是“犯”一次。


这些,我们只须了解一下就行了。


昨夜恩师又传我,进步缓身用急发。 臂弯身伏势高低,龙鳞进退气凌砂。
如需献爪龙拧身,照面横拓击金瓜。 间或拧身拳横过,一塘池鱼随峰差。
身如张弓有进退,手若劲弩强弓发。 单掌扣开来时路,龙爪现处起狂砂。
上去昆仑中封仞,威猛藏之不轻发。 龙腾深渊携带雨,李广射虎惟神杀。
惟有循经成罗汉,谁知身中贯金砂。 从此山人悟拳脚,不向俗人面前夸。
梦里恩师常点授,众人听罢笑哈哈。
若然山人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0:33
文章: 140
离线

七,词的句式


在词中,一句只有一个字或只有两个字的并不多。且在意义上往往不具独立性。三个字至七个字的,应当尽量符合律句的原则;或律句的一部分,当然,词谱中还有特例,如连三平或连三仄。八字以上的句子可视为七言以下的句子的联合。形成一七、二六、三五、四四等的结构。


(一)一字句。除个别词牌如十六字令等外,多与其它句子合在一起形成所谓“一字逗”。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看/红妆素裹”、“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王汉武”、“数/风流人物”等。都是一字逗的句式。那个“逗”的一个字,只能是仄声字,而且往往是去声或入声,当然也可用上声。



(二)三字句。比较少见,常用平仄为声律。也有平平、仄仄的,并常常是入韵的。


(三)三字句。在词中三字句用得较多,其格式往截五律的最后三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仄仄,也有用五言拗句的后三字即三连仄,但很少有三连平的。


(四)四字句。这是词中用得最多的句式。往往是截七言律句的前四字。节奏以二二为常,偶有一三(多为一字逗了)和一二一节奏的。


(五)五字句和七字句。在词中很常见。且多用律句。节奏也与律句同。但五字句也有一四的格式,也往往属一字逗。七字句也有二五、三四的,而一六式则也往往是一字逗。


(六)六字句。常常是四字句后再加二字。如平脚收,则加平平,仄脚收则加仄仄。节奏是四二、三三。没有五一,但有一五。


(七)八字句。节奏常为上三下五,少有上一下七、二六四四;九字句  多为上三下六,十字句就很少了,一般是上三下七;十一字句也很少,同样,十一以上字数的句子更少,这里就不细述了。


八,词的对仗


(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经常用对仗,在上下片开头处尤其是这样。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二)同一作家,同一词调在同一位置上不一定要同对仗而视内容需要。


(三)有些相邻的句子,如果上句用了一字逗或两字、三字转外,余下的部分如与下句字数同,往往用对仗。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四)对仗可用交错对或流水对。


(五)词的对仗,要求近于散文的对偶,可以不论字的平仄,也允许同字相对。


九,词的用韵


古代没有专门的词韵。基本上是用诗韵的。而诗韵又往往以平水韵为常,而且词的韵比诗韵更宽。现按平水韵排列如下


第一部: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末霁,又泰半、队半。


第四部: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第六部: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第七部: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第八部:平声肴膏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第十部: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平声侵;上声寝;去声烬。


第十四部: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以上平上去声十四部)


第十五部: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入声合洽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以上入声第五部)


十,现代歌词简介

现代歌词没有什么特定的规范,尤其是“流行”歌曲。其词有不少近于白话。“传统”歌曲虽要严格一些。但也没有什么“平仄”的讲究。只是注意如下几点就行了:


一是在一段歌词中,如果只有四句,那么尽量做到上下两句的字数基本相同,但节奏必须完全相同,不然就不好谱曲了;


二是两段以上歌词,不管作曲者将用乐曲的两段式或其他多段式,还是一个乐章分两次唱,都要做到每段歌词的结构相同(句数相同)和相同位置的句子结构相近。


这些,找一首或几首歌看一看就能明白。


如果您懂谱曲则最好,可以以自己想要的乐曲节奏来写。


好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昨夜恩师又传我,进步缓身用急发。 臂弯身伏势高低,龙鳞进退气凌砂。
如需献爪龙拧身,照面横拓击金瓜。 间或拧身拳横过,一塘池鱼随峰差。
身如张弓有进退,手若劲弩强弓发。 单掌扣开来时路,龙爪现处起狂砂。
上去昆仑中封仞,威猛藏之不轻发。 龙腾深渊携带雨,李广射虎惟神杀。
惟有循经成罗汉,谁知身中贯金砂。 从此山人悟拳脚,不向俗人面前夸。
梦里恩师常点授,众人听罢笑哈哈。
 
论坛首页 » 诗书画印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