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抱朴子葛洪祖师像  XML
论坛首页 » 道家纵横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 葛 洪 生 平

葛洪(公元284一364)字稚川,道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出身江南豪族,祖父在三国吴中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父亲也任过要职。在他13岁那年,父亲病亡,从此家道一落千丈。但葛洪1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等书,广览经史百家,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公元303年,小有才干的葛洪奉了吴兴太守之命,率兵与在扬州起义反叛朝廷的石冰作战。石冰被打败了,葛洪却没有被论功行赏,于是他投戈释甲,离乡去了洛阳。到了洛阳又遇上"八王之乱",想回家,但路不通。后来葛洪去了南方。恰好当时广东南海的一位太守鲍玄喜欢研究道术,与葛洪相处十分融洽。于是葛洪就拜鲍玄为师学道,不久又与鲍玄的女儿结婚,开始逐渐把兴趣转向炼丹,在广东的十年中,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炼丹。


公元316年,葛洪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江南故乡。这时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他以葛洪带兵打败石冰的功劳为理由,封他为"关内侯"。但此时的葛洪对做官已无兴趣,当他听到"交趾"(系现在的越南)有丰富的炼丹原料时,就请求到广西的勾漏为官,好就近炼丹。当他带领全家到了广州后,朋友出于安全的考虑劝他不要再前走,于是他就将家人安顿在广州,自己到罗浮山去修炼,从此过着炼丹修道的生活。



- 葛 洪 述 著

据《晋书》"葛洪传"介绍,葛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晋书》里列举他的著作有:《抱朴子》内篇116篇,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使杂事310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要急方》4卷。


一个人有这么多的著作,抄述了310卷书,可以想象得出他是非常勤奋的。由于历史较长,时局动乱,葛洪的许多著作多有散佚,经过专家的认真考证,认为至今尚存并确信是葛洪所著的书至少有以下四种:《神仙传》、《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


《神仙传》里,葛洪记载了92位"神仙"的事迹。这些神仙有墨子、魏伯阳等历史上的真人,也有传说中的广成子之类。


《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除祸。其中讲炼丹的主要是"金丹"、"仙药"、"黄白"3卷。


《抱朴子外篇》大多讲的是儒家应世的道理,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共五十卷。他倡导"道家之言必须有助教化,经典文章应与德行并重",力主儒道结合,道教应以"神仙养身为内,儒家应世为外",并历数魏晋以来文学崇尚空谈之流弊,继往开来,树道教济世救人之新风。后来有人将《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合并成一部书,总称《抱朴子》。


《肘后备急方》是葛洪完成的多种医学著作中至今留传于世的唯一一部书,他原先著的《金匮药方》100卷(已失传),因卷帖洽繁,不便携带,乃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成《肘后备急方》3卷。本书在流传过程中,经梁朝陶弘景增补,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后来金代杨用道等再行增补一次,更名为《肘后备急方》今天看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 医术


在《肘后备急方》的序文中,葛洪写道:"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因此,他决计选录"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这种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肘后方》现存8卷,1一4卷讲内病,包括心腹病、伤寒、时气、中风、水病、发黄等急性病;5一6卷讲外发病,包括痈疽、疮疥、耳目等病;7卷讲的是"他犯病",包括虫兽伤、中毒等病;第8卷则是介绍一些备急丸散和牲畜病。书中突出之点是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所述的虏伤,是世界上对天花的最早记录。葛洪对一些传染病还提出了预防方法,现在看来也很科学。总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医药史中的珍贵文献,有人说它是"古代中医的诊疗手册"一点也不过分。


- 炼丹


葛洪在收集、研究各种药方,为民治病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炼丹实验,还开了医药中矿石入药的先河。从这些炼丹活动中,他熟悉了许多无机物质的组成和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反应。在《抱朴子内篇》里,有这样一些论述:
一、他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硫化汞,加热即分解而得到汞。汞与硫磺化合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在密闭容器中调节温度,便升华为赤红色的结晶硫化汞。采用硫化汞制水银,葛洪是最早详细记录这一反应的人。


二、"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大概指含硫酸铜的胆矾,以曾青涂铁即以铁和硫酸铜的溶液起作用,铁取代了硫酸铜里的铜,故表面附有一层红色的铜,因为采用涂敷的方法,所以硫酸铜只在铁表面发生作用。葛洪进而说?quot;外变而内不化"。可见对于这一金属置换反应,他是作了仔细观察的。


三、"铅性自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这是说铅可以变为铅白,即碱式碳酸铅,铅白又可以变成赤色的铅丹,即四氧化三铅:铅丹则可以变还为铅白,最后回复为铅。这表明葛洪对铅的化学变化作过系列实验考察。


四、"取雌黄、雄黄,侥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雌黄指As2S3,雄黄指As2S2,它们加热后均能升华。葛洪这段话就是对它们升华试验的描述。 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他是我国炼丹术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对炼丹方法的具体著述对后来的炼丹家影响很大。由于葛洪祖师在发展我国早期化工工业上的业绩,历代印染、酿造颜料等行业均奉之为宗祖。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西湖梦寻》 (卷三) 葛 岭
作者:张岱(明)

葛岭者,葛仙翁稚川修仙地也。仙翁名洪,号抱朴子,句容人也。从祖葛玄,学道得仙术,传其弟子郑隐。洪从隐学,尽得其秘。上党鲍玄妻以女。咸和初,司徒导招补主簿,干宝荐为大著作,皆同辞。闻交趾出丹砂,独求为勾漏令。行至广州,刺史郑岳留之,乃炼丹于罗浮山中。如是者积年。一日,遗书岳曰:"当远游京师,克期便发。"岳得书,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卒年八十一。举尸入棺,轻如蝉蜕,世以为尸解仙去。智果寺西南为初阳台,在锦坞上,仙翁修炼于此。台下有投丹井,今在马氏园。宣德间大旱,马氏甃井得石匣一,石瓶四。匣固不可启。瓶中有丸药若芡实者,啖之,绝无气味,乃弃之。施渔翁独啖一枚,后年百有六岁。浚井后,水遂淤恶不可食,以石匣投之,清洌如故。


祁豸佳《葛岭》诗:
抱朴游仙去有年,如何姓氏至今传。
钓台千古高风在,汉鼎虽迁尚姓严。
勾漏灵砂世所稀,携来烹炼作刀圭。
若非渔子年登百,几使还丹变井泥。
平章甲第半湖边,日日笙歌入画船。
循州一去如烟散,葛岭依然还稚川。
葛岭孤山隔一丘,昔年放鹤此山头。
高飞莫出西山缺,岭外无人勿久留。


(本贴转自:杭州抱朴道院)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3/03/2008 09:50:21

 
论坛首页 » 道家纵横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