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试论太极拳与健康长寿【转载】  XML
论坛首页 » 健康生活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秋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0/06/2007 08:52:57
文章: 122
来自: 221.201.220.199
离线

来源:转贴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学者以毕生之精力研究的课题。它涉及人类的遗传学、老年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这里我想从太极拳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这一侧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促进人类健康长寿是太极拳的重要功能
  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后天的调摄。前者决定于父母及祖辈,生命一旦落地即已铸就,本人无法改变;后者则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一般人来讲,追求健康长寿主要从之方面努力。所谓后天的调摄,又分两个方面,即摄取生命活动的必需的营养和预防有损健康的各种疾病,想方设法延缓人的肌体衰老的过程。

  如何延缓的人衰老过程?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众所周知的经验教训。早在2000年以前,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出东海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个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  2000多年来,没有一个人见到过真正的“长生不老药”,也没有一个长生不老之人。事实恰好相反,那些企图通过服用“长生不老药”达到长生不老之人,反而由于药物中毒加速了死亡。譬如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是因为服用“仙丹”而死的。曾经风骚一时的唐太宗也是因为服用“延年药”而一命鸣呼。武则天曾经服用过三年“长生不老药”,结果也是没有“长生”。明代的“宫廷秘方”非常驰名,直到现在某些人为了获得暴利仍在喋喋不休地宣传它是“万应灵药”。事实上当时享用过这些“宫廷秘方”的皇帝,长寿者屈指可灵敏。明朝的16位皇帝,除了最末一代的朱由俭即崇祯皇帝因为丢了江山,于1644年吊死在北京的煤山即现在的景山之外,其余15位按实足年龄计算,活到60岁以上的只有3人,50岁以上不满60岁的2人,40岁以上不满50岁的1人,30岁以上不满40岁的8人,不满30岁的1人。可见绝大多数是寿命不长的。

  根据《后汉书》记载,名医华陀精于方药,能治许多疑难病症。但他对于养生之道,却没有提倡用药,而是主张运动。他曾对他的弟子吴普说过:运动有助于食物消化,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就好象肩枢不会腐朽一样。他发明一套体操,叫做“五禽之戏”。他说,如果身体不舒适,只要作一禽之戏,愉快地出一身汗,然后在身上扑一扑粉,就会感到身体轻松,食欲旺盛起来。华陀的这个见符合科学道理。

  而今,“真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世界流行语。世界卫生组织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标。现在看来要实现人类这一愿望,困难是很大的。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年的医药费开支就达数千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占全世界医药费开支的40%;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仍有3700万“穷人”缺医少药,无法保证享有保健。可见,那些处于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人们会发生疑问:是不是在现在和将来一个很长的时间,人们无法享受到“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战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修炼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极拳、静坐气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国宝贵的传统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届太极修炼大会将推广三套传统健身方法誉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百岁工程”。因而在国内外引起极其浓厚的兴趣。

  “太极”一词最出现于古书《易》。相传这部书是3000年前周文生所著,故又称《周易》。书中写道:“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太极”是指一切变化的起点,派生万物的来源。后来的中国历学者纷纷以此学说解释世界,表达哲学观点。如宋代的朱熹提出: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唐代孔颖达、明代王廷相认为,天地未分之前的“浑沌清虚之气”是太极。宋代的周敦颐则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动。一动一形,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宋代的邵雍主张“心为太极”,“道为太极”。

  太极阴阳学说在中国哲学、医学、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流传着不少神秘色彩的传说。如传说12世纪(宋代)一位在武当山修炼的丹士张三丰,在应皇帝召见途中遇阻,梦中由武当山神授以拳法,击败了强盗,从而创造了太极拳。也有的说张三丰在修炼中观察了蛇鹊争斗的情形,产生悟性,创造了太极拳。以上说法尽管流传广泛,但史料并不确凿。现有的确切材料是,17世纪中期,太极拳流传于河南省黄河流域以温县为中心的农村。当地对太极拳有两种说法,一是由当地武术家陈王廷,在民间拳法基础上创造;一是由蒋发自山西省拜师学艺后传入。如果从此时算起,太极拳至少已经有350年以上的历史了(时为明末清初)。有文字记载的“太极拳”一名之由来,可以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找到。王宗岳是山西人氏,是武术著作家。清乾隆60年(1736年,迄今260年)尚健在,晚年曾于河南洛阳、开封设馆教书,如今,他的《太极拳论》已成为太极拳经典。

  早期的太极拳是健身和实战并重的。关于太极拳的战术、技术,王宗岳的论文中明确指出了是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以变制快,以旋转胜强攻的原则。在健身方面,太极拳吸取了中国古代养生法则,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导,气沉丹田,从而形成了一种动中寓静、柔中寓刚、内外兼修的健身运动。如今,陈王廷所创之太极拳已传到第19代孙,并演化为陈、杨、吴、武、孙等多种流派。而在国内外流行最广、最受人们青睐的是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宗师是杨露禅。19世纪中叶,河北省永年县人氏杨露禅跟陈氏14代孙陈长兴学拳,前后三次计18年之久。由于刻苦自励,得其真传,练得武艺高强,技艺超群,威震武林,当时有“杨无敌”这美誉。杨露禅学成之后,到北京端王府传习拳艺。为了适应清王朝贵族到平民各阶层的健身需要,将拳法加以改造,减少发劲、纵跳、震足等动作,突出柔和平稳、均匀连贯的特点,使太极拳变成一种人人可练,重在养生的运动。自杨露禅之后,中经第二代传人杨班侯改小架,杨健侯改中架,到第三代杨澄甫改为大架,遂定型为现在流行国内外的杨氏太极拳大架子。

  杨氏太极拳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
 
论坛首页 » 健康生活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