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公羊大师 董仲舒
论坛首页
»
儒学纵横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15/03/2021 13:28:04
文章主题:
公羊大师 董仲舒
儒子
8、英侠 英侠隐长途 默然识自身 导引推真法 数术始称心
注册时间: 16/11/2020 14:29:56
文章: 457
离线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省景县有大董故庄,世传即仲舒故里。生卒年不详, 根据《汉书·匈奴传》《赞》“仲舒亲见四世(即孝惠、文帝、景帝、武帝)之事” 一语推之,董仲舒当生于汉高祖末年或汉惠帝初年,即公元前2世纪初叶。又根据董 仲舒着书例用旧历,不及使用太初历,可见他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历前已 作古人。他历经四朝,享年达80岁以上。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 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 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 也渐渐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 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 绘色。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 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事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自古齐 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 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 共有八人: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 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 生;传《易》,则淄川(在齐)田生;传《春秋》,于齐鲁有胡毋生,于赵(大河 南北)则是董仲舒。八位大师中,韩婴和董仲舒分别来自燕赵,其他六人,都出于 齐鲁故国,是儒学化了的齐鲁文化的传人。其实燕赵也是齐鲁的近邻,是西汉初儒 家文化圈内的成员之一。
2.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汉》本传说他专心学业,“盖 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引本传,不复出注)!王充《论衡·儒增》亦载: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桓谭《新论 ·本造》甚至说:“董仲舒专精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真不愧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他游心于六艺,陶醉 于胜境,对当时社会时尚,生活享受都漠不关心。《史记》记载当时六畜兴旺,马 牛繁息,“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人们乘马也非常讲究,乘母马者被 “摈(排斥)而不得聚会”。可董仲舒对此并不留意,“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 传也。”(《太平御览》卷840引)他沉迷于圣经贤传之中,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地 步!
3.下帷讲诵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仲舒学通五经,义兼百家,且长于议论,善为文章,《汉 书·儒林传》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王充说:“董仲舒者,文之 乌获也。”(《论衡·效力》)喻之为文章圣手,着作的大力士。此外,董仲舒还 多见博闻,知道许多希见奇怪之物。王充称赞董仲舒“文说美善,博览膏腴”,读 了很多内容丰富的书,认识举世罕见的“重常之鸟”(《别通》)。当时诸生多专 主一经,不能旁通;有的甚至“或为雅,或为颂”(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数 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浅薄之士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 无惭“通才”“鸿儒”之喻。此外,董仲舒还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言谈举 止,他言中规,行中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智能全面,品学皆优。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四方学士,“皆师尊之”。不少有志青年,云会广川,从董仲舒问 学。董仲舒于是“下帷讲诵”,传道授业,今河北景县尚有“董仲舒下帷处”遗迹。 弟子太多,无法一一亲传面授,便叫门下高足代劳。史书上说,董仲舒讲学,在讲 堂里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弟子在帘外听,只有资性优异,学问不错的弟子 才能够登堂入室,得其亲传。其余弟子皆按受业的先后和深浅,在门下转相传授。 因此有的学生慕名而来,师从一场,连见上董仲舒一面的愿望也没实现。可见其声 誉之高,气派之盛!
4.董仲舒与胡毋生
五经之中,董仲舒最擅长的还是《春秋》公羊学。《春秋》本是孔子依据鲁史 修撰的一部政治史。据说孔子晚年见道之不行,自己的主张难以见之实施,于是以 着作史书褒贬历史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为了避免政治迫害, 孔子在属辞比事上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其微言大义,只口授给弟子,并不笔之于 书。孔子死后,弟子各以所闻’辗转传授,于是逐渐形成不同的《春秋》师说。汉 代流行有五家: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邹氏、夹氏等。其中邹氏无师 传,夹氏未有书,左氏藏于秘府,只有公羊、谷梁二传,文美义富,最先流行开来, 而公羊传的大宏于世,则端赖董仲舒和胡毋生的首倡。
胡毋生,字子都,齐人,年龄比董仲舒稍长。是汉代最早传公羊学的大师之一, 也是首先将公羊师说着之竹帛的人。戴宏序述公羊春秋传授顺序说:“子夏传予公 羊高,高传予其子平,平传予其子地,地传予其子敢,敢传子其子寿。至景帝时, 寿及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徐彦《公羊注疏·何体序疏》引)可见, 胡毋生既是公羊春秋的嫡系正传,也是协助公羊寿将公羊师说着之竹帛,结束其没 有文本,口耳相传历史的人。公羊学于此有案可稽,有章可依,学说更加定型。同 时,由于公羊有经本流传,也有利于学说的传扬。此外,胡毋生还归纳公羊义例, 着有《公羊条例》一书,使公羊学说条理化,以便学者提纲挈领,掌握要点。东汉 末何休作《公羊解访》,就曾“依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何体《自序》)。 胡毋生还亲自传学,扩大了公羊学的传授面。他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列。年 老,复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武帝时的大丞相公孙弘就曾 得其师传。董仲舒对他也十分敬重,《汉书》说:胡毋生“与董仲舒同业,仲舒着 书称其德。”有曰:“胡毋子都,贱为布衣,贫为鄙夫。然而乐义好礼,正行至死。 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文馆词林》李固引,见唐晏《两汉 三国学案》)
唐徐彦《公羊疏》说:“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 例》。”以董仲舒为胡毋生的弟子。吴检斋曰:“其说但不见于淳史,疑莫能质也。”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检斋所疑甚是。但徐氏之言,恐依本于《汉书·儒林列 传》。传曰:
胡毋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 舒着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颇受焉。而董 仲舒为江都相,自有伶。弟子送之者,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
单以这段文字论,似乎胡毋生的弟子有公孙弘、董仲舒、褚大、嬴公、段仲、 吕步舒等。《隋书·经籍志》即以嬴公为胡毋生弟子。其实这是班固为了行文简洁, 未加区别。后人又不深考,误读其书。这里应于“而董生……”句分段,以上述胡 毋氏之传,以下述董仲舒之传。今中华书局标点本也不分段,是犹承其误。据《史 记》:“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胡董二人同时并治,并无 施受关系。司马迁《儒林列传》,先仲舒而次子都。傥仲舒曾师事子都,马迁何容 疏忽至此!又褚大诸人,《史记》明言“仲舒弟子送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 《汉书》作段仲),温吕步舒。”并非胡毋生弟子。故陆德明《释文序录》曰: “汉兴,齐人胡毋生,赵人董仲舒,并治《公羊春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 州段仲,温吕步舒,皆仲舒弟子。”言之凿凿,不容混淆。唐晏《两汉三国学案》 仍将“而董生”以下抄人胡毋传中,盖沿袭旧文,但又于董传按曰:“胡毋生、派 止传公孙弘一人,故弘居朝专与董生立异,正以流别不同耳。”则已知胡查之非师 徒矣。《四库提要·公羊疏提要》考《公羊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 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认为“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 子。”然则在公羊氏家学外,因多公羊经师也,董氏何须师事于胡毋氏呢?又《公 羊硫》引《孝经说》曰:“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可见董 生与胡毋生同为子夏六传弟子。当然,既然公羊寿和胡毋生是首先将《公羊传》着 之竹帛的人,那么在经传的文本上,董生或许得益于胡毋子都。至于其他,则不可 知。
董仲舒与胡毋生同治一经,但各自的贡献不一样。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 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 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统言之二人都是公 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 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司马迁说:“汉兴至于五 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经以致用说的。胡查二人对 《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 士。
5.韬光养晦
博士当时是官职,初见于战国,秦继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 学识渊博。但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术士,都滥竿其间。秦始 皇焚书坑儒,儒学博士逃难隐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术之士和巧说阿 谀之徒。陈涉起义,许多德生背着孔子的礼器投奔陈王,去寻找出路。孔子的八世 孙孔鲋即为陈涉博士,最后还与陈涉一道捐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革命事业 而英勇献身的知识分子。汉兴,儒生又投奔了汉朝,汉亦设博士之官,以安抚之。 汉高祖曾引用叔孙通制定朝仪,初尝儒雅的美味,由于忙于剿灭“走狗”,干戈未 解,未暇大兴儒教。孝惠高后之时,“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书生分羹。文景之 时,名士硕儒颇有为博士者,如《诗》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有博士张生、 欧阳,《春秋》则有胡毋生、董仲舒。《孟子》、《尔雅》、《孝经》亦有博士。 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他们 只不过具员领俸,没一个受到重用(《史记·儒林列传》)。再加之“窦太后又好 黄老”,诸博士不仅难以儒业得幸,而且还有触忌犯讳之虞。窦太后曾问《诗》博 士辕因生《老子》之书,辕固生说《老子》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愤而骂 五经为“司空城旦书”(犹言刑徒之书。司空,掌建宫室及筑城。始皇焚书,令有 藏诗书百家语者,黥为城旦。),并令固下图斗野猪,幸而景帝给他一柄利剑,才 免于横死。众博士看在眼里,惧在心上,哪里有暇宏扬儒业,经世先王!有的竟纷 纷找借口辞掉博士之职,逃之夭夭。如辕固外调清河太守,韩婴出任常山太傅,胡 毋生干脆以年老为由,告老归家,居教乡里。’
董仲舒在此期间亦韬光养晦,政治上一无建树。但他并没有消极适世,他一方 面广招生徒,私相传授,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才。《史记》说董仲 舒弟子通经学者“以百数”,而且都很出色,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 为丞相长史,吾丘寿王(稍后)则官至光禄大夫侍中。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师从董 仲舒,《史记》中对董仲舒的《春秋》之学多所阐发;也正是受孔子困厄着《春秋》、 左丘失明着《左传》事迹的鼓舞,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愤撰着《史记》这部千 古名着。另一方面,董仲舒又谨慎地观察现实,潜心地研讨百家学说,特别是深研 汉初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 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大一统之局,以求积极有为之效。他在待价而沽,应时 而出!
二、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知
机会终于来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