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六龙之说中的人天和一
论坛首页
»
九脉合真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17/02/2021 17:57:40
文章主题:
六龙之说中的人天和一
dao1008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注册时间: 05/01/2008 19:49:52
文章: 267
离线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五
六龙之说中的“人天合一”
一、关于六龙之说
传统中颇有一些让人难以捉摸的理论和说法,比如六龙之说就是一例,六龙之说在传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易•文言•乾》中言:“时乘六龙以御天。”《汉•郊祀歌》:“吾知我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唐•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 《广•文选》中也有:“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当代人李兆生先生在《声律真诠•一万珍函》中有句:“六龙迴日,驾车奔回长翔驰”等等。
这些六龙之句,说的都是什么呢?
时乘六龙以御天——御天者,驾驭天地。怎样才能驾驭天地呢?乘上六龙之时,才有可能驾驭天地。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乾者,天也。运行中的天,将天地宇宙间的万物观察得详详细细;太阳呢,则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驾驭着六龙徐徐前进。
六龙迴日,驾车奔回长翔驰——六龙缠绕着太阳,长久不歇地飞驰于天上。
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三鸟者,有太阳中的三足乌,有西王母的三青鸟。此处应该与西王母有关,因为用鸟没用乌。此句之意为将驾驭六龙之车與,在三青鸟的引领之下前行(到达西王母处)。
这些六龙的句子,似乎都在描写天上的景色。
吾知我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怡然自得,自我陶醉的美妙之景跃然纸上,这一切都源于六龙之调。这一句似乎与人有些瓜葛。
《黄庭经》中也有六龙之句:“六龙散飞难分别”。人体有十二正经,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龙者喻阳,六龙即指六部阳经。这句话是说:六条阳脉散流于浑身上下,难以测度端倪。(李兆生语)
二、六龙之说与天象
六龙本在天上,怎么又与人体扯上了关系?难道说人体六龙与天上的六龙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这些六龙之说难免让人遐想万千。
要弄懂古人的这些说法,还是要到传统中寻求答案。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挙著作中引用了《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的一段论述:
它表示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这个黄道圈是大气即三阴三阳产生的基础,三阴三阳再分之为十二部分,在地恰好对应为十二时辰,在人则为手足三阴三阳,故人体经络各以手足三阴三阳命名。这就是太极运动与六气的关系,从而演化成阴阳、地支、经络的天地人相应关系。天地各有五运六气,人应之亦有五脏六腑。天有经纬,人亦有经络。古人以三阴三阳来说明天元之气的虚实变化,结合人体则六经作用于六气之化,六气又本于脏腑功能。二者的关系是经脉为标,脏腑为本。
这段话虽然不多,但是牵涉的内容却不少。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句“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
“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中,最典型的是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从这段话来看,十二经脉的循行似乎不仅与某些天体有关,更与天体的某些运动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有关天体的天文知识,有些高难艰深。但是我们又必须要弄懂它,现在先从黄道圈来看看。
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天文学上的确切词语为黄道,黄道是指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天文学的专业性太强了,我们试着简化一些,用简单一些的语言看能不能将之说清楚。
太阳有自转和公转,太阳的公转是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其周期大约有2.7亿年,公转的速度为250公里/秒。太阳系中其它成员也都有自转和公转,不同的是,其它成员的公转是绕太阳而运行。
地球一年绕太阳运行一周,这形成了春夏秋冬等季节气候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结果,在地球上看起来就像是太阳在绕地球运行,因而把观测到的太阳行走的路线称为黄道。
黄道的概念产生于人们只能站在地球上观测太阳运行的时期。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在太空中观测太阳系就比较直观和简便了。这样人们就明白了,太阳走的是直线,而是地球在绕太阳做圆形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迹大致可以看作是与黄道相合。在这里,我们暂时把黄道看作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迹。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又要随太阳共同进行以2.7亿年为周期的公转运行。因为太阳一直向前走,这样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是不可能闭合上的,而是象弹簧似的螺旋状的缠绕着太阳向前运行。一年走一个螺旋圈,运行多少年就形成多少个螺旋圈。而把这个螺旋圈形象地称为黄道圈。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阳在中间以直线状向前奔行,地球则是螺旋状的缠绕着太阳旋转,并且还要跟随上太阳250公里/秒的速度一起向前奔跑。
地球与太阳组成的是这样的画面,那么太阳系的其它成员在随太阳公转时,又会形成怎样的画面呢?
对于太阳系的成员绕太阳的公转景象,这种图形比较常见,我们不是很陌生。但那通常是平面的、静止的图形,是将太阳率领整个太阳系公转运行时做的一个横截面的静态截图。而太阳系的动态的立体的公转运行景象,却要复杂的多。
太阳系中除太阳外,还有大行星、小行星、矮行星、卫星、彗星等诸多成员。其中五大行星加上地球由于距太阳较近、体积较大、并且比较简单直观,肉眼就可以观测到而与太阳共同成为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这六大行星在跟随太阳公转时的画面,我们来设想一下。
六大行星分别以各自的公转轨道,即六个大小不同、速度各异并且有着不同的颜色的球体各自以螺旋状的公转轨迹缠绕着太阳运行的同时,还要随着太阳一同向前奔行。或者说,当太阳以250公里/秒的速度向前奔行的同时,周围还依次环绕着大小不一、远近不同、颜色各异的六个行星在急急忙忙的绕着太阳转圈的同时,还要跟上太阳的脚步,共同前行。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时,忍不住惊叫道:“哎呀!这可真是‘六龙迴日,驾车奔回长翔驰’啊!”这是多年以前“地球不绕太阳公转”的一则外文帖子展示的画面,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看到。
六大行星跟随太阳公转的共同运动,才是实际意义上的黄道圈,我们暂时先这样看。
六大行星是六龙吗?似乎古人所要表达的正是此意。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这句话在说什么呢?乾者,天也。乾天在哪里呢?太阳系的公转轨道即黄道圈为乾天,因为“日历真乾”(《声律真诠•万字长联》语)。“乾行万物睹”,是说太阳及六大行星在运行时对万物万类都同样的给予照耀和滋养;“日驭六龙迟”,是说太阳同时驾驭着六大行星共同前行。
“时乘六龙以御天”,又在说什么呢?应该是说正在与六大行星一起随太阳公转而驾驭着乾天。
“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之意为将驾驭六大行星之车與,在三青鸟的引领之下前行(而到达西王母处)。
如果六大行星就是六龙,那么六大行星缠绕太阳的动态运行轨道,就与黄道圈几乎吻合了。而黄道圈与太阳合为乾天,即“六龙迴日”为乾天。
有了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的论述:
它表示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
“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它与黄道圈有着确切的关系。
地球上有白昼和黑夜,这是由于地球的向日和背日而形成的。同样其它五大行星也有向日背日之分,这样六大行星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而六大行星任何时候都是六阴六阳之形式,而六阴六阳又构成了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十二经脉又分为手足三阴脉三阳脉,因而也称之三阴三阳。《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是这样说的:
这个黄道圈是大气即三阴三阳产生的基础,三阴三阳再分之为十二部分,在地恰好对应为十二时辰,在人则为手足三阴三阳,故人体经络各以手足三阴三阳命名。
三阴三阳为厥阴、太阴、少阴和少阳、阳明、太阳,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原来,黄道圈既是十二时辰的源头,也是人体十二经脉的源头。所谓大气流我即三阴三阳对人类及万物的哺育和滋养,也就是“乾行万物睹”。
如此,暂时定义的黄道圈概念还是于理可通的。
三、关于五行
《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接着说:
天地各有五运六气,人应之亦有五脏六腑。
五运者,五大行星对地球及生灵的影响;六气者,则是六大行星对人体生命的影响,而人体之五脏六腑则与之相对应。
五运六气、五脏六腑都与五行有关。五行也是传统中的重要基础学识。
关于五行,《史记•天官书》言:“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郑玄注:“行者,言顺天行气也。”
按《史记》所言,五大行星为五行之源,是因为五大行星的存在而产生了五行。《史记》与《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的说法是相通的。
五行在传统中也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万物万事都可与五行相联络。而五行也是人天合一中的重要内容,五行与人体的具体关系,体现在五脏六腑等诸方面。
由五大行星而形成五行,并将万物万类都归类统之,这也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李兆生先生这样说:“五行伸变生物象”;(《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又说:“五行也,五类之综,集万类所呈形,操机震兑,持类所生”。(《声律真诠•万字长联》)
《阴符经》中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里把五行或五大行星比作五贼。《阴符经》又说:“食其时,百骸理;盗其机,万化安。”为什么称五行(五星)为五贼呢,因为五行(五星)是“盗天之气”的。有此“贼”与“盗”,才可“顺天行气”,才能有“万化安”,才有可能达到“天地位,万物育”,此“贼”与“盗”原来是这样的珍瑞难得。
为什么要用“贼”“盗”之词呢?因为“天心地轴隐金风”,因为“道隐无名”。逆则圣之修为是与那些“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之物打交道的,用“贼”“盗”之词,正说明修为的艰难与不易。还有“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也同于此;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太上老君说的明白:“偷丹的贼又来也”;(三十九回)还有“嫦娥奔月”之典故: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归妹为六十四卦之一,含有女子出嫁之意;“不死药”即炼丹之法;西王母为仙师道祖。古之《龙鱼河图》言: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黄帝出车诀曰:蚩尤无道,帝讨之,梦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
“奔月”喻为丹道有成。羿得到了炼丹之法,却因故没有炼成。而嫦娥却谨修密炼、依法修持而有成。归妹,乃六十四卦之一。归者,女子出嫁,妹者,少女也。嫦娥为羿之妻,不会再出嫁,也非少女。这是有别于顺则凡的回归,而是逆则圣之修为实质。修为中女性比男性要更难上一层,以少女喻其坚心,以返还先天为回归。蟾蜍者,月中精华,蟾光乃丹成之光。丹经中讲:西川岸上蟾光聚、一派蟾光蘸碧波 … …
这里的贼、盗、夺、侵、偷、窃等,都是逆则圣之难能可贵的修为描写。
《阴符经》还说: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人得之轻命。
盗天之气这件事,也完全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却是至贵至重的。君子明白了其中之理,会穷研其理,穷究之道,寻根溯源直至源头;普通人明白了这些道理,也会感知和认识到生命与之相比也是轻如鸿毛的。
不是先贤高哲们揭破此谜底,人们在千百万年之中也不可能将之参透。“无师不能成道”,真乃金玉良言。
朱熹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此处之天为上天、玄天;阴阳者,乾阳坤阴或乾天坤地;五行者五星。也就是上天或玄天以乾天坤地以及五大行星等化生了万物和人类,或者说万物群生是基于天象而产生。
关于乾天坤地,《易经•彖》中这样表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四、宗传太极拳与天象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中的这段话:
它表示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这个黄道圈是大气即三阴三阳产生的基础——由于古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从地球的角度去解释天象,而有了这许多的佶牙拗口、高深难懂的天文概念和词语。
大气者即三阴三阳,黄道圈是其产生的基础。
地球是生养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则地球是六大行星的特例。金星也很特殊,太阳系中除金星外,其他成员都是自传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唯有金星的自传方向是逆着公转方向的。其结果是,如果我们生活在金星上,按地球的方位,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就是说在金星上的太阳不仅是从西边升起的,而且永远是从西边升起。不知金星的这种逆行与“顺则凡、逆则圣”之间是否有联系。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也有其特殊之处。月亮为太阴,为月魄寒精;它与太阳真火合为一太极,共同成为传统中的至贵至重者。
三阴三阳再分之为十二部分,在地恰好对应为十二时辰,在人则为手足三阴三阳,故人体经络各以手足三阴三阳命名——地球之十二时辰与人的十二经脉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人若离开了大气流我的外部环境,离开了地球,就是剥离了生命的根本,割断了生命线,其后果会如何呢?
张三丰祖师说: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儿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这就是太极运动与六气的关系——这句话与太极拳有关,此太极运动乃宗传六脉太极。六气者,六大行星顺天行气也,也是手足三阴三阳气脉。宗传太极拳的内外缠经为三阴气脉和三阳气脉的内旋与外旋,对应于六大行星的向日与背日的运行。而“中含先天一脉”则对应于这一切天象的根本动力之源——太阳的公转。当然,目前这只是一种理论设定,还有待于在实践中验证。
现在再来看“吾知我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说这话者应该是仙侠剑道的宗风脉传者,六龙之内外缠经已经规矩有素。
从而演化成阴阳、地支、经络的天地人相应关系——阴阳者六大行星的向日与背日,地支者十二时辰,经络者指气脉,纵为经,横为络。纵经横络应该是对应于六大行星的公转与自转吧。
天地各有五运六气,人应之亦有五脏六腑。天有经纬,人亦有经络——这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内容。
古人以三阴三阳来说明天元之气的虚实变化,结合人体则六经作用于六气之化。六气又本于脏腑功能。二者的关系是经脉为标,脏腑为本——天元之气者,即黄道圈之大气也,三阴三阳者,人之十二经脉。这追踪到了传统中医药学的源头,同时也把宗传太极拳的循缠经的本质给交待清楚了。如果循缠经与黄道圈之天象确有如此具体的对应关系,那么黄道圈与人体之间的“人天合一”之关系也应该清晰明了。“人天合一”应该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李兆生先生这样阐释宗传太极拳:
人天同易则指人与宇宙是个共同的统一体,太极拳以人体为用,人体的气血经脉的流通交会形成了人的灵态。在长期地行功中,渐渐使体态优化,逐渐走向气血循环的日月经天,如天体在太空中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达到整体如环无端的循天… …太极拳运动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文明命脉的公认客观成就,是太极拳的宗风传统一直存在并体现了古老的法乳哺育下繁荣之面貌。
“经脉为标,脏腑为本”,这也引出了中医药学的标本兼治的概念。人们常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西医中没有经络概念,更不知经络与脏腑之间有何关系,也就是无标无本,何来治标或治本呢?这似乎完全是空穴来风啊。社会上对中医药学不仅是误会深深,并且是以讹传讹久矣、深矣。
五、六龙之说中的精神世界
传统中对于天地人的内在关系是如此的了如指掌,而在我们的理解上,现代科学也帮了大忙。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原本无法描述、难以理解的天文知识变得简单直观,这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中的学识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从这一点上说,现代科学是伟大的,功绩不凡。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在技术条件达不到,人们不可能在太空中观测太阳系的古代,传统中又是如何了解的这一切?传统中不仅对黄道圈了若指掌,而且对天地人三者内在的有机联系同样是明察秋毫。
传统中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谜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李白在《蜀道难》中也这样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从这一句看,李白也是贤侠剑道的传承者。从这一点来说,应该对李白重新评价和定位,关亨九先生也是“六龙回日逍遥兮”。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下》中关于《修真图》这样说:“元命真人”是指通过修炼后形成的真正的自我,是自己的真性。达到元命真人的阶段,就进入了超元世界,不受时间、空间约束,出现超时空观。而未经修炼的人是不健全的,只有修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经过自然的统一净化,从而达到心理生理都处于最佳状态。
古人还说过:“地有四游”。(《尚书纬•考灵曜》)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随太阳一起公转,这是三游,第四游是随银河系一起公转,因为银河系也有自己的自转和公转。
传统中是怎样了解的这一切,又是如何能够主动地去驾驭这一切?
在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方面,现代科学其功莫尚,但是现代科学能够成为通达传统的一条道路吗?这一点恐怕是行不通的。
现代科学与传统在认识事物的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传统属于内求,是向内探求,而有内脉循经、内敛、内家拳、内功、内得、内景… …。内求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而达到“乾行万物睹”,即人天合一,所以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现代科学是外索,外索则是“喜怒哀乐发而不节”。虽然现代科学在外部观察上常有奇异之效,但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
《黄庭经》也言: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得还婴;还说:五味皆去正气还,因而外索的范围是很受限制的。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这样说唐僧的:
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眼耳鼻舌身意分别系于肝肾肺心心包脾,归为六气,六贼为人天相连之六气的干扰与破坏者。此六贼与“盗天之贼”完全不同,彼贼是培根壮体强壮生命;此六贼是坏人根本戕人生命。祛褪六贼则是修性之重要内容。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境十地起禅云,这是乾隆皇帝撰书于雍和宫中天王殿上的楹联,“六根成慧日”是说六气之修为已达完臻之境地。从此联来看,乾隆皇帝的性功修为已十分了得。而性功修为是需要有命功修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性命双修方面已达非凡之层次。
社会上炒作乾隆皇帝的文学作品早已满天飞,可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却丝毫未有涉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这方面有所认知呢?
“天垂法度垂变化”,外索不知法度为何,往往以人的思维,人的需求、欲念、猎奇心理或偶然现象等为标尺而求索。虽然偶尔有触碰到事物的真相,但那只是零碎的、不连贯的、不完整的碎片式的知识。
内求则是“人承太乙垂致一”,由逆则圣溯源而上,盗天之气,在事物之根本处下功夫,直探事物之本源。不仅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而且把握明确、收放有序、脉络清晰、条理顺达。
外索与内求是同一出发点却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去延伸而发展,或者说是同一原点的背向而驰,很有些南辕北辙,难有交集。《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中说:方家神化,是门外汉不可以语言叙,是入门者已知其妙,焉可以语之。这门内门外的两重天地迥然有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沟通,如此而有“无字真经”传世。这也就是老子所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或者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学者,他对中国有特殊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向往丹道并钻研丹道。他解释说“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太滑稽可笑了,李约瑟不可能得到丹道真传,也不可能有真实的修为实践,一个门外汉怎能弄懂丹道呢?虽然李约瑟先生的钻研、努力、用心都十分难能可贵,但是可惜的是他与丹道没有缘分。
现代科学在某些点上证实了传统的一些知识,但是传统不是点科学,也不是面科学或立体科学。传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系,是人天合一的整体生命结构,如果把它割裂开来,部分地去看待它,那就与传统相去甚远了。
屠呦呦的青蒿素项目,不啻是中草药学的一声霹雳,一千七百年前的文献仍能造福于今天的人民大众。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等年代更为久远,却依旧光芒四射,仍然在照耀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现代医学中能够找寻的到可与之相媲美的吗?
又比如汉字,五千年的历史延续,不仅使汉字成为活的化石,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汉字依然在展现着它的不可思议的灵动以及巨大的潜力蕴藏。
传统中讲:“五脏坚实人长寿”,五脏之根本在五大行星。五脏坚实必定是五脏与五大行星达到人天合一。若不能达到人天合一的完美无缺,或合之有缺欠,那五脏之坚实必定要打折扣,这样人就不能享尽天年,只有患病夭折了。
李兆生先生在《修真图箓》中关于“五行遁术”这样说道:五行者,身中脏源之气与天宫五星、地之五岳,聚敛神光,或以五斗星宿,注集真元,乃行之遁去。原来人之五脏与五大行星、地之五岳以及五斗星宿等恒星之间有着如此的紧密联系。五星、五岳、五脏分别属于天地人三者,它们之间却是这样的紧密相连。
庄子也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易•系辞》也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现在我们明白,这些论述都是人天合一的确切不易的具体实指。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三大要素为空气、阳光、水分。如果按传统来看,首先要有天之才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太阳系的整体构造如太阳、地球、五大行星等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恰当位置(三垣、二十八星宿的影响等)是产生和维持生命的前提;还要有地之才即“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地球的特性,在太阳系的绝佳位置以及月亮的存在等,这一切又为生命的繁荣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条件。有此天才与地才,才是生命的天籁福音。第三才,乃人之才,指逆则圣之修为。
《太乙显真密笈》中,李兆生先生说:
天体在天空运行,有公转与自传,方呈轨迹,历经寰宇。人身之真元之气,亦然,亦有循经气化,运行如规,日夜不止。以期人天之校。
这让我们明白,所谓人天合一,是指人身之真元之气的循经之轨要与天体之运行校准一致,这才是人天合一的本质所在。李兆生先生又说:天体在太空中公转自转而形成轨迹,而人身中的气化亦是同宗源流。这种内载的生态,只有通过修真而有体验。
我们知道真元修真法是查验人与查验天的唯一方法,现在我们可以确信它是那样的真实不虚。
关于内求与外索,李兆生先生也有阐释:“日藏金乌,月藏玉兔”之语乃古之拟之法语,并非日出太古即金乌。反而观之,登月球寻找吴斧月桂之事,只是稚态,不知古人阴阳之立意也哉……出神入化乃古之传统良宗,叹今夷之举未可及之。夫修真当研古法,不可学今夷。今夷之势不是根据修真丹道而源者。
李约瑟先生乃科技奇人,为中国的传统在世界的传播方面贡献莫大。他太向往丹道了,非常渴望得到一颗内丹。但他却只有“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的认识。吕洞宾说:烹炼不是津和液,天地乾坤日月精。李兆生先生也说:反观内照自审音,八卦炉中久锻炼。这门里门外真是天壤之别而无法沟通,也难怪李约瑟先生会说出如此的外行之语。
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
《真元宝笈》一书的问世,其深远意义在于让人们领略传统脉学的诸宗次第,让人们知道,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 …,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巅顶的里程碑。《真元宝笈•序语》
通达传统的方法及传统中所达到的境界是这样的:
理想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愿修真丹家的长生真慧,武林宗脉的神剑真锋,书家的龙泉秋水,结成人类的真如,通向摩天真境的未来,在大定的寂静中升华,超越茫茫的宇宙。《翰墨缘。
六、六龙之说与贤侠剑道
“六龙迴日”的修为内容也是贤侠剑道脱胎于三教而超离三教的具体标志。由“六龙”之迴日所展示的内外缠经是武学脉络的一个窗口,因为武学脉络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脉络,并且贯穿于丹道的各层次。
中脉循行是太阳公转的轨迹,十二正经是六大行星的自转轨迹,“六龙迴日”则是六大行星的公转轨迹。儒释道三家早期是从修性进入修为的,也就是静功打坐。但是社会的发展已使人的心性体质有了很大的改变,“人心不古,真道亡矣!”,再以修性入手修为,很难行得通了。吕洞宾指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因而有修墙补屋之法,先要立命筑基,打好命功基础,才能进入性功修行。命功为金门,性功为玄门。命功以动式武法为主,性功以收心静坐为主。也就是说仙侠剑道更接地气,不仅是从金门入手修为,而且更以动式武法加以辅助与保障,既缩短修为过程,保证率又大大提高而演为宗风。
须菩提祖师说,莫把金丹作等闲,这是金门的修为,金门之前是自然门。自然门只练一些拳脚,一些形象而已,不能入道,练不出生命之光。从金门开始,要有师父给种种子,没有种子,什么也练不出来。张紫阳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也就是“无师不能成道”。
练到金门就有神通,有了神通要“慧而不用”。金门只是基础,只是初玄。只有进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才是进入了传统的殿堂,若随便乱用,功夫就要散失掉,基础也就不存在了。金门继续修炼至“金丹玄化”,才能进入玄门修为,取经就是具体的玄门修为,玄门之上还有真门,妙门等。
丹医者可以是金门,也可以是玄门或更高的层次。儒医者,有自然门,有金门。现今的中医,几乎都是自然门。
武当门派则是从金门起步开始修为的。李北生先生在讲课传法时是自然门、金门、玄门一起传,这叫随缘应迹、随迹应缘;又叫深浅同源、深浅同真。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金锋抖肘是小炼形的第一式,谱文中有一句玄华内执玄英中。“玄华”、“玄英”已将其内密泄露,点明金锋抖肘中含有玄门之功夫。谱文中“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这是金门的中脉之循行;滚转小臂襄金风又与内外缠经不可分割,这是武学的脉络。道妙循环十二经,则是对经络等的调整,属自然门。
在修习金锋抖肘功法时,不论你原来是什么基础,都会给予提高。
除此之外,金锋抖肘中不仅有武学的内外缠经,还有很多武技演化,其中穿掌可炼成武林绝技圣人留下三点红。而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又可以形成循环交注的循行,此乃称为金气大周天,此时才进入了丹道之周天。
金锋抖肘是如此,小炼形中其它诸式也都含有如此丰富的不同内容。小炼形是初学丹经武学者首先接触到的功法。小炼形因其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并且可随手奏效,可迅速打开修为中的经穴脉道而称之为小。十个小炼形是修真的十个绝活,切不可以因其“小”而忽视之。
小炼形是如此非凡而不俗,但是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它却被称为循经的准备动作。因为有些关窍穴位未打开,循经就无从谈起,所以要把小炼形的基础打好。另外宗传太极拳的修炼内容,却以含有玄门层次的小炼形作为“准备动作”,并以各种专修功作为推进循经的基础,这正是圣人教化群生的不语怪力乱神的鲜明特点。
再来看玉环桩,玉环桩之文说:
玉环桩适于年迈体衰,久病初愈,元气亏损之人习练,通过数十天的锻炼,身心自有改善之势,使之强健身心,用以疗疾,人人可习,是“易”中之简法。
玉环桩适于青少年锻炼,能促使智慧启迪,益于心肾,利于筋骨,使之有动中乐律,动中求静,增进各类文体艺术活动。
玉环桩更适于武技、内攻及内功医疗等专业人才学习,使之对古老的“气化内功”,“丹道医法”,“易理阴阳”,“纳甲卦象”等传统东方科学,通过切身感受,有深刻地认识,体会“天人合一”以及修真的概说内容。
综而言之,通过锻炼可以使人身心受益,使飞跃的生命构成超常人的体态,从而显示人类本身的智慧与功能。
这里依次讲到了治疗疾病、培元筑基、武法丹道、易理道法以及更高层次的内容。
玉环桩还是龙行大草的基础功法,有了玉环桩的基础,龙行大草才能与人体循经相统一,龙行大草又将玉环桩的动势给以规矩,使玉环桩的演化丰富多彩而不走火入魔。再继之的天龙神剑又将写字的脉络和练剑的脉络以及人体的脉络相统一,达到与天体运行一致即天人合一。
张三丰祖师以玄门之修为创六脉太极,李兆生先生至少是玄门,而改编创范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这就给社会树立了一个标杆,至少是玄门者才可创宗立派,金门都没有这种资格。孙悟空没有创宗,
通过《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论述,让我们了解了太阳系和人体的对应关系。除此之外,人天合一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这在《修真图》中有标示。《修真图》中有二十四节气,有朔望月,还有二十八星宿等内容,并且与人体都有确切的对应关系。
玄门的东西只有玄门者才能通晓,因为它是内观不识因无象,外合明知作有形的范畴。当今之社会能达到金丹一转者都寥寥无几,就是自然门尚且未弄明白,但却有不少大谈老庄易者,这种乱象应该止于晓理者。
李兆生先生说:自然门的功夫已经让世人感到惊奇了,如果进入到金门、玄门的修为,那又会是如何的景象呢?
尊重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
论坛首页
»
九脉合真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