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三
关于太极的知识与学问
太极学识,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学识,在传统中占有主导地位。学习传统文化,太极学识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易经》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易也,太极图又是易理之阐示,这样太极的学识就非同小可了。
一、 太极图
太极图本属于秘传,后来逐渐披露于世,盘古氏开天辟地的传说于此有关,我们先从静态太极图看起。
1、静态太极图(图一)
图一 图二
古老的神话传说讲:盘古氏开天辟地,轻阳上举,浊阴下降,天地始生成。天为阳在上,
地为阴在下,阴阳的分界线称为太一。此太一通常简称为一。如:道生一、抱元守一、天人一贯见道同,婴儿是一含真气… …
儒释道三家于此“一”也尤为看重。儒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曰:万法归一;道曰:得其一万事毕。
《道德经》中这样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关于静,《阴符经》中言:“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则此静态太极图在万物之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2、基本图形——动态太极图(阴阳鱼之图形)(图二)
此太极图是比较常见的太极图,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太极图,它有几个特点:
(1)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点是各种太极图的共性)
如果只看图形,不分阴阳,太极图是中心对称图形。或者说太极图就是阴与阳关于圆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因而它具备中心对称图形的所有特性:
①阴阳两部分完全相等
②阴图或阳图中的任一点,都有对应的阳点或阴点,且对应点的连线被中心点平分。或者说,太极图中互相对应两点的连线一定过圆心且与圆心等距。
③阴图或阳图的任一线段都与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2)动态太极图
一天之中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太极图中阐示了此自然规律,一阳生于图的最下端,一阴生于图的最上端,阴阳之间的分界线此时由太一变为太乙,即由直线变为曲线。太乙是生化之枢机,且太乙只与阴阳有关。《黄帝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阐示天地生成
清阳上举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动态太极图含有此天地生成之规律。《黄帝内经》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升阴长,阳杀阴藏。”
(4)阐示阴阳之根
两个鱼眼分别为阴阳之根,即阳为阴根,阴为阳根。并且阐示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之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5)包含了阴阳之间的全部规律
阴阳之间的规律有:①阴阳对立互根;②阴阳相互消长;③阴阳相互转化;④阴阳相互升降。
3、其它太极图(图三、图四)
图三 图四
太极图还有其它一些图形,我们来看其中的两种。如图三图四所示,这两种图形是在图
的中心有一小圆,此小圆称为太极本体。
二、诸经典中与太极有关的论述
1、《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太极为道。
2、《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与太极有关。
3、《黄帝内经》言:“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精神乃治,是说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是“冲气以为和”之态;“精气乃绝”是说人的健康状态很糟糕,若得不到调整,就会导致“气绝身亡”。
4、《清•医宗金鉴》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中医药学与太极的渊源太深了。
5、清阳上举为天,浊阳下降为地——这是由盘古氏开天辟地而成。关于此,《西游记》这样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这样盘古氏开天辟地与太极有关,也与《西游记》有关。
三、关于太极本体(图五)
图五
太极图中都有太极本体,只不过有些图中将之省略而没有画出。
太极本体是什么?似乎很少有人涉及。李兆生先生在传授丹经武学时,对此作出了明确的交待,太极本体为真元。
“真元”又是什么?这还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李兆生先生自1984年出山起,在讲课传法、授徒教功等诸多活动、以及李兆生先生公开发表的几十多种著作、涉及到的文人三绝诗书画、武夫三绝金丹元神飞剑、禅诗禅画印谱、内功神兵器械、以及太极拳统真、修真图阐密… …内容,均围绕真元而展开。其中《故国全波驰神剑,肝胆与君印真元》之文是详细和集中阐述真元之作,有兴趣者可查阅。此文中讲述了很多现代修为者的神奇的小故事,不仅可使人大开眼界,而且对传统中的诸多方面会有一个飞跃式的理解和进步,相信阅读此文者会领略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四、《太极拳经》和太极拳
太极拳与太极图,这一文一武的两种形式,其中必然有内在的联系,从《太极拳经》中可窥见一斑。
《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是太极拳修炼的经典之作,是修习太极拳的原则与标准。修习太极拳者若背离了这些经典,则太极拳就失去了修炼的根本而流为太极体操了。
可是太极拳风行社会几十年,却难以看到《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这是为什么呢?
李兆生先生说:太极拳论的书卷气很强,后来练太极拳的人文化太低,领会不了里面的精神。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就很难看的到了。
作为先天太极拳十八代掌门人,李兆生先生不仅有《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三卷本面世,并且将《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重新公之于世,并对其中一些内容作了详细的讲解,以还太极拳的历史本来面貌。
《太极拳论》是张三丰祖师所作,《太极拳经》是王宗岳之作。《太极拳论》内容不多,但有些深奥,不容易理解。《太极拳经》内容要多一些,比较切合实际,于太极拳修炼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
王宗岳是得自张三丰祖师亲传之太极拳。《太极拳经》中有这样几句话: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其中与太极图有明显联系者,我们来详细看看。
“活似车轮”,一昼夜24小时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一年当中,岁月穿梭,四季交替,是由地球的公转形成的。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俱是自然灵动,合于动态太极图,所以说活似车轮。这也昭示了太极拳的行功不论是聚散开合,进击防守,都要依此规矩行之。
“立如平准”,太极图是平面的,太极拳是在立体空间行功。立体空间可看作是无数个平面组成。太极图是中心对称图形,若把太极图平放,则圆心也是重心。也就是若在圆心处作一支点将图平放,则太极图也一定是水平的;这是由中心对称图形的特性所决定的。如此太极拳行功时,阴阳两大气脉也必须合于此中心对称之特点。或者说,修习太极拳时,时时处处都在调整这阴阳两大气脉,以使之平衡相合。
李兆生先生在讲授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时,曾强调说:就是把阴阳二气放到天平上,也要分毫不差。这其中的哲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种理想的状态,也只有在阴阳完全相等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继而可继续升华。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只有“一阴一阳”方才可以称之为道。如果阴阳相离,就是“阴阳离诀,精气乃绝”,人的身体就会很糟糕,甚至会影响到生死存亡。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一句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抱球时,一手在下为托掌,一手在上为按掌,这样上下两掌形成阴掌阳掌。此阴阳掌的动作有具体的要求标准,且必须掌心相对,形成互相召唤之势,才会生成太极之球而合于修炼之则。
“两掌互唤”既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太极之特点,又与“一阴一阳之谓道”之理相合。同时也会有“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之效,而达到阴平阳密。
太极拳与太极图之理是相合的,这一点,现今社会上似乎还缺少认识。如果对照《太极拳经》来检验太极拳运动,会是什么结果呢?
张三丰祖师传有六脉太极,乃先天太极、浑天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混元太极、乾元太极。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专门解释和讲授了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后来又传授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如意太极拳。使世人有缘一睹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并且真正受益于太极拳。
我们可以从《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来简单了解一下先天太极六脉的面貌和特点。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三十六个势子可以根据其太极易理而组成十八对阴阳相对
之组合,这属于太极拳“详参易概”的内容。具体如下:
再者,三十六势又是四九之数,这样《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也大有讲究。
一九初萌真元始,如封似闭混元封。二九行纳天罡气,云盘三手脉道行。三九纯阳始
见真,玄都玉女穿梭声。四九周天合内脉,三十六宫白云封。
四个九势是四个层次分明的不同阶段,这与《易经》也有相似处。《易经》中也分别
有二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的不同层次。
太极本易也,则太极拳与易理也是不可分割的,而宗传太极拳也是参识易理的修持行
动, 如果太极拳中没有这些内容,那就只能流为太极体操了。
五、太极文体——声律
太极文体就是太极形式的文学体裁,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体。
太极文体的典型代表就是对联,也称声律、对韵、楹联、四六句、对子、对语、骈文、对偶、对仗、楹贴、桃符、仙木、春联等。
春联是春节专用对联,对联是现在通用名称,其它名称或阐示内在蕴含、带有时代特色或带有生活色彩等,我们分别来看看。
仙木、桃符:这是春联的早期形式,用桃本板书写春联,可以镇宅避邪,以求吉祥,因而称为桃符。又由于它与道家的天符地节颇有渊源,因而也称为仙木。
骈文、对偶、对仗:骈是两马并驾,偶是二人相对,对联也称骈偶。如同古时卫队的行仗,两两相对,所以也叫对仗。骈偶对仗,就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话,要求句法结构对称,词语相配,类别对等等要求。
楹联、楹贴:楹联是文人书面语言,楹贴指使用形式。
声律:声是发音,属语言文字学;律本为音乐的声律合奏,后来形成诗歌语言的声律之学,最典型的就是格律诗。这样音律合谐,平仄相对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韵:韵者韵母,对联也要合辙押韵。
除此之外,对联中还要讲究用典,就是用已知的典故来说明要说的事。典故用的越多,表明才学越高深。历史上众多的饱学鸿儒、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声律对韵实在是高雅文才的集中体现,因而古语讲:善古诗者,必属雅才。
但同时,声律对韵又是童蒙启愚的蒙学教育。从至极的学识域地到启蒙教育的入手之处,声律对韵在传统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实在是非同凡响,这也是太极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不仅是童蒙启愚,那些劳作役夫、士兵武夫也常有对偶唱和,因而留下对子、对语之口语名称。而“四六句”则是早期的四字相对、六字相对的形式之名称。
关于童蒙启愚,传统中有《幼学琼林》之读本很有代表性。还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声律发蒙》等读本。
李兆生先生著有《声律真诠》之书,作为《统元楼藏真丛典》的第三本专著,李兆生先生在书中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壮丽的传统画卷。其书分为上、下卷,上卷中的真阳对韵既可作为声律启蒙之教材,又是丹经武学中的专有修为;下卷中的一万珍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今之最,又称万字长联,计有14782字。此书也是当代之文人以儒家至极之学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汉语和汉字都可入对联,这说明汉语和汉字都合于太极之律。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汉语和汉字。
传统中有一种习俗,有汉字的纸张等类不能坐到屁股底下。因为汉字是圣人所造,与天地鬼神相通。既不能对圣人做大不敬之事,又要对天地鬼神心存敬畏。
再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即道,则汉语和汉字也出于道。古人如此敬重汉字,不无道理。
六、《统元楼藏真丛典》与太极
《统元楼藏真丛典》是由李兆生先生的著作集合而成。其首本为《翰墨缘》,以丹力入书为主旨;第二本为《真元宝笈》,以丹力入剑为主旨。此一文一武两本书组成太极之式。
《翰墨缘》中又以毛笔书法与刀笔篆刻这一软一硬的书写形式组成太极之式。
《真元宝笈》中各功法又分别以招式和谱文这一武一文的内容组成太极之式。
《声律真诠》和《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又组成文武太极之式,这是《统元楼藏真丛典》的第三本和第四本著作。
《声律真诠》中的《万象长联》又分别以文理和剑学这一文一武而畅言太极所蕴之质。其中有言:剑斯垂玄,先天有象;文亦容真,太一存形。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又以拳法招式和太极拳的史理法等太极学识之文武组成太极之式。
《统元楼藏真丛典》中更以张三丰祖师所传之天龙神剑和龙形大草之一文一武太极之式而居于统领之则。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09/01/2021 15:5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