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搜索
最新主题
热门主题
会员列表
返回首页
会员注册
/
登入
关于太极拳“一身备五弓”之我见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发表人
内容
10/09/2018 23:43:43
文章主题:
关于太极拳“一身备五弓”之我见
凌霄客
1、初义士 初义鸣铁甲 壮怀演三军 拳脚并锋仞 始知入自身
注册时间: 03/09/2010 23:35:23
文章: 12
离线
太极拳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从我个人的实际体会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如果能真实的应用好,则可以在行功中很好体内气机的升降、开合、聚散、有无,有助于更好的锻炼内功,增进功力。
社会上对“一身备五弓”多是这样理解的,我这里转抄一下:
一.以人体脊椎骨为主弓,大椎与脊骨根上下两端为弓梢,腰(命门处)为弓把。手弓有两张,分别以同侧之手和肩作弓梢,肘为弓把。腿弓有两张,分别以同侧的胯和足为弓梢,膝为弓把。身弓、手弓、腿弓合而言之“五张弓”,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即如是也。二.上下之弓谓之“身弓”,四旁之弓即“四肢弓”,合起来就是“身备五张弓”。
对于以上见解我是不认同的,感觉有些生硬,过于牵强,并且有违太极拳周身大用之宗旨。个人认为“一身备五弓”是指在行拳,站桩时,在四面八方,以及上下有相争之意,有相撑之意。上下是一弓,前后一弓,左右一弓,此外侧前后有两弓,这正是四正四奇成八卦也。正合太极拳行功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之意。而如此上下八方相争则使气机升降有序,使阴阳气机能分开清浊,以使清者升,浊者降,久之功夫有进,方能实现气沉丹田,虚领顶劲。
从内功运化来说,以太极拳揽雀尾来说,掤之一式时,前掤而后按,两臂于前后上下相争;双腿于侧前后相争;合起来则气升于头顶,使真气行于百会;与此同时,气机自然布于周身,此为行张弓之势。此后行捋法,手收于腰间抱球聚气。此时双腿呈现虎步之姿相争,立身中正而下坐,真气回收下沉聚于小腹丹田;此为行藏弓之姿。一张弓一藏弓之间,张弛有度,则气机升降有序,开合有度,气机运行周身,滋润筋骨皮肉,正是内家神功之作为。
同理,其他式子亦是如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为太极,则行功尺度必然要符合太极阴阳之理,不合者非太极也,已失真矣,不可言宗风!
前面所说的张弛之法是练功之法,技击之时则是相反,是“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练拳时却是蓄气如藏弓,运气如张弓。简言之就是,练拳时,收势、降势、合势多为聚气蓄气之用,是藏弓;发势、升势、开势多为力化刚阳,气运周身之功,是张弓。可是在技击搏斗之时,则是刚好相反,收势、降势、合势多是为了蓄劲,如同张弓一般;发势、升势、开势则多为发劲,如同放箭一样,惊弹崩炸走螺旋以伤敌。如按社会上的理解 ,则很难实现技击与内功的修行。
所以个人认为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是指上下与八方相争而显现张弓时的相争之意,一共五个方向,故名之为五弓。正合拳论中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之意。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选择一个版面
网站公告
教学信息
修习心得
循经太极
六脉太极
教学研讨
基础功法
专修功法
精进功法
声律真诠
书法教学
以文入道
武当嫡脉
少林正宗
太乙显真
九脉合真
健康生活
养生方法
诗书画印
百家武学
道家纵横
佛学纵横
儒学纵横
医易纵横
文化杂谈
图片视频
电子书屋
温馨家园
会员茶室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