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道德经的重要地位  XML
论坛首页 » 道家纵横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本贴转自:仙学与丹道)


道德经的重要地位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老子李耳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道德经》(《老子》)一书则被奉为主要经典。实际上道教并不是从老子那个时代就已开始,当时这一学派只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其中之一家:道家。而在老子之前的数千年前,道家修炼体系就已长期存在,只是在老子出书之后,道家学说才广为人知。《道德经》一书第一次向世人论述了道家的哲学体系,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本质,阐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隐含了自然的全息因果律,其哲学体系的宏大精深不亚于任何佛典,是指导道家修炼的重要依据。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道德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道是万有之本源,德是宇宙之法则。道在人为天性,德在人为行为准则。“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德有两种,一种为人之道德,一种为天之道德;分而论之则二,合而论之则一。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先尽了人之道德,才有可能知晓天之道德。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天地宇宙间隐含的因果法则。故有为无为均不离道德!提交人: 一步天履ppp身份:新手上路 ,2005年01月13日 注册,共发表8 篇文章 赞曰:至乎!老君。大哉!道祖。抱元守一仰弥高。修心炼性钻弥坚。礼授至圣犹龙叹。经传道德五千言。彻玄妙。贯虚无。致虚极。守静笃。和光同尘人脍炙。知常能容通自然。诗:一.动静清修大道行,身心性德见光荣,人生真我还真觉,度众愿知达道成。二.修身悟道养真灵,戒学唯心知法碍,定性常行清静显,慧生破闇自然明。__________________啸引九宵伏龙起一步天履渡丹云提交人: 孟兄ppp身份:高站 ,2004年12月21日 注册,共发表466 篇文章 《道德经》是道家一直被奉为首的经典,历史上它曾经使很多的修真的人迷途知返,位证金仙。如果以德修道,则能广积阴德,渐悟通玄,日修至空,方能返本还原。道家文化之目的是为了整个大宇宙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使百姓都能明白性命双修的过程,是使人们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孟兄 编辑于 2005年01月28日 18:51]讲道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道,是先天之道,无形无影;人,是后天之人,若不讲明,则不知道之尊、德之贵,就算得到大道真传也难以修道,就算强行修炼亦难以成道了道。所以,修道必先要讲道也!三宝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的法门中有三样宝贝,以作持身之道,一是慈祥之心,二是俭啬积德之心,三是不敢为天下之先(无争)的心。积德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清王元吉云:学者欲修金丹大道,非虚心访道,积德回天,则真师无由感格,白虎首经莫觅,一任青年入道,必至皓首无成!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梅自强曰:积德回天,往昔最根本的是尊师、行孝。何谓白虎首经?即传统只许“深藏守、不传文”,讳莫如深的性命两窍实体,尽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之中。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我听说修道的最初,是要立大志、三皈依的。立的什么大志?当然是指普救大众之志。皈依的是什么?自然是指道、经、师。这是学道的基本常识。只有怀着虔诚的纯洁之心,作为道才方不致遭废弃。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89 篇文章 劝学者以柔以弱,立功立德,庶得神天之佑,自有仙人传授口诀,否则最大事情,惊天地而动鬼神,纵是神仙,要皆不传者多。盖天机至密,天律最严,不可违也。天机密秘,天地至重,鬼神最钦,妄传匪人,殃及九祖,修真之士,切勿以大道为公,不择人而授,以至自遭天谴,悔之无及。此前人之训!老子的信念——德善为本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89 篇文章 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意即,对于善人,我当然以善心对他,对于不善的人,我也要以善心对他。对于恪守诚信的人,我要以诚信之道对他;对于不守诚信的人,我也要以诚信之道对他。所以老子又说:“报怨以德。”真实的信德、善德是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他人怎么干那是他的事,他自作孽他受报,即使我拿他没有办法,但也不影响我的德修。老子的处世之道——为而不争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89 篇文章 老子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又说,上善若水,要求修道人应象水一样恩泽万物而处于下位。“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故要谦让包容。为的,是阴德;不争的,是荣耀。“知其荣,守其辱。”因为深知道荣辱的利弊得失,而甘守其屈辱!这与儒家的追求名声又是迥然不同的。又说,功遂身退,天之道。要建立万世之功业而后退隐修道,方符合天道。“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老子常在经中暗示,天地之间,冥冥之中,有一套道德的分配法则.遵守这套法则,修道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争先者亡,退让者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反之,“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孰得孰失,昭然若揭。要效法大道生育天地万物的德性,“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生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的养生之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89 篇文章 见素,指心地要显现洁白清净。抱朴,是要怀抱朴素之心,不加雕饰而自然流露的纯洁善良之心,因人之初,性本善,要回复本性的纯真善良,如初生之婴陔。少私,减少私心,多立公心;不要为一己之私而修,因私心是三毒之温床,悟道之尘障,修真全凭愿宏深,硕果须要毅力坚,为私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91 篇文章 佛家讲的无常,是相对于老子提出的常而言的。佛家说的无明,也是相对于老子的“明”而言。它们构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大哲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91 篇文章 孔子问礼于老子,回来对其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会走,至于龙,我不能知道它怎样驾驭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到了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精神生活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91 篇文章 如果说孔子所构筑的思想体系是以普通人为服务对象的话,那么老子的耸入云霄的哲学思想则是属于那些必须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在那个深遂的精神世界里,人们徘徊于金光灿烂的思想的神殿,云雾缭绕在他们脚下,太阳和月亮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他们,行星永不停息地环绕着他们旋转,纯洁的天使陪伴着他们。提交人: 天关客星ppp身份:Moderator ,2002年03月19日 注册,共发表404 篇文章 孔子,就像摩西。原始共产主义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91 篇文章 老子是一个崇尚无私奉献的人格高尚的人,具有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因而他主张社会应该后退回到结绳记事时代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在那个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是最高的。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相比,老子达到了相高的理论高度。但人们并不真正理解老子那部满含辩证法的充满暗示和隐语的《道德经》。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谁能够把自身有余的拿出来无私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会这样做啊!提交人: 天关客星ppp身份:Moderator ,2002年03月19日 注册,共发表404 篇文章 道德,究竟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道之德 提交人: 幽蓝湖水ppp身份:中站 ,2003年01月30日 注册,共发表127 篇文章 道之德。__________________一匹骏马,闯荡天涯,崇山峻岭中追赶着太阳。提交人: 天关客星ppp身份:Moderator ,2002年03月19日 注册,共发表404 篇文章 德呢?__________________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道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91 篇文章 道是什么?道就是老子所体验到的世界本原。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神秘而不可捉摸。人们在一般的外向型的人生经历及思维方式中,是很难理解古人在特殊的内向型的修道状态下所体验到的境界的。德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91 篇文章 德是什么?德就是符合或接近于自然大道的行为和心态。道是万物之母,化育万物而不为主。道体现于人身,就是上德。道的体性特征于人就是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种特点,无为之中无善不为。凡是能促进自身回归自然大道或符合道性的行为,或有利于人道,或有利于天道,都是德行。德有上德与下德之分。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老子并不是反对下德,而是指只有上德才是最接近于道最符合道性的真德。因为,只有修好了下德才能达至上德,只有修好了上德才能回归大道。所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即失道而修德,失上德而修仁,失上仁而修义,失上义而修礼。仁,义,礼都是下德。所谓德,本应唯道是从,然而,人是凡人,没有悟道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修德,守德,才必须讲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得道之后,心性行为符合于道,就无所谓德与不德了。因此,真心为善就是德。修德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磨炼。修德的内在效应,就是灵台易清静,福慧渐增长,大道心内明。修德的外在效应,正应了一句古话:得道者多助!慈爱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91 篇文章 老子说:道德之中有三样法宝,我持守而珍惜保全着它。第一种是发自真心的慈悲仁爱;第二种叫俭啬积德保精神;第三种叫谦下退让不争而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此三样,其实就是上仁,上义与礼德。因为发自真心,非私心人欲之所为,所以有别于世俗的那些另有目的的虚伪的仁义礼,才称作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以示区分。慈爱,就能维护众生,所以产生勇气。俭啬,就能蓄精积德,所以能推广致远。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反而能得到爱戴,所以能成为万物众人的首长。如果不能慈爱而只求勇敢,不能蓄德而只求广远,不能居人之后而只求争先,那必是死路一条了。三宝之中,慈爱最重要,以慈悲仁爱众生的心,作战则能获胜,防守则能坚固。得道者多助,能够发挥慈爱的人,天道也要救助他,卫护他。译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辑录刹那间的心灵感念~让瞬间的思想火花在此交融汇聚~灵庙论坛——让您的心灵得到沐浴的绿色家园 六字大明咒慎独? 2003年01月05日http://hb08288.myetang.com/4.htm本「六字大明咒」之旋律是由觀世音菩薩親傳, 極為珍貴殊勝。__________________平凡是真小龙? 2003年01月05日中国人传统上认为,人身是有灵魂的。我认为,灵魂是人体内一种微观物质,肉眼不可看见。构成灵魂的是人体内某种物质或生命能源,中国道家称它作“元气”,它是一种场性物质,类似于电磁场,生物电是其中之一。人的意识可以寄住于灵魂而成为另一种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场性生命体。所谓天堂或地狱其实是灵魂所居住的世界,是与我们这个世界并存的异度空间,即四维宇宙(我们这个世界是三维宇宙),它是与我们的世界平行并存的另一个宇宙。因此灵魂是有轮回的。但转生会封存灵魂对前生的记忆。灵魂世界里有专门负责考察人间善恶的,以定人死后其灵魂所应享受的待遇或去向。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有许多例子。如西藏活佛的轮回转世,还有西方研究的某些濒死体验等,都向我们展示了灵魂可能确实存在的证据。中国道家认为,灵魂由三魂和七魄组成。---场性生命论。 小龙小龙? 2003年01月14日元气在人体内运行的路线被称为经络。中国的经络学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声光热电核等物理方法从各方面证实了人体十四条经络的物理存在,为现代中医,针灸和气功的研究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小龙? 2003年01月14日如果接受灵魂存在的观念,那么,必定存在着能够导致生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业识与灵魂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余在六字大明咒中所论证的,无非在于:(一)人是有灵魂的;(二)轮回是一种现象,是因灵魂而存在的;(三)天地鬼神即灵魂的世界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四)由以上三点而推论出三世善恶果报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灵魂的存在是道家内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上药三品,神与气精,阳神为魂,阴神为魄。魄乃业识之载体。《太一金华宗旨》云:“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舍无已。”《性命圭旨》云:“生,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主之;死,亦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主之。”鬼神亦是众生,当以 平等心观,对其礼拜亦当视作一种礼仪,仅此而已。若以邪心顶礼膜拜,籍此祈求鬼神无端赐福于人,则为外道邪见,亦为迷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的力量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前人认为,道德的力量可以感格天地,令鬼神钦服。“黄芽白雪不难寻,达者须凭德行深。”“可谓道高龙虎伏,堪言德重鬼神钦。”我想,先师圣贤是不打诳语的!天机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修仙之道,最须谨慎,切忌妄传非人。当年紫阳真人因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且“皆不愈两旬,当年疽生于项背”。可见泄露天机之报应迅速。悟真篇》上卷第二首诠译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人生虽说有百年寿命,但真正能活到百岁的又有几人?你看某君昨日还在街上走马观花春风得意,今朝在棺材内躺着的已是他的尸体。人生无常,他抛下娇妻美妾与万贯家财而去,唯一能带走的具有一生所作的善恶罪业以及轮回至下一世的报应而已,难以自欺欺人。医治生老病死的大药,若不以诚心祈求又怎能得遇上;遇到了明师而又不依法修炼却实在是愚痴者之所为。原文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妻财抛下非君有,罪业将行难自欺。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是愚痴。赠白龙洞刘道人歌(节选)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这种法门,世间稀有,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需要夙世有福德因缘的人才能得遇到的。既然得遇到了,就应速修炼,皆因光阴似箭,无常迅速,要捕鱼就要及时结网,不要等到临捕鱼的时候才去羡慕别人。我听说兄台懂得这一法门已经多年,为何不收心归静速修炼,不要等到生命之烛被自然之风吹熄了,还仍旧沦落于生死六道轮回,反而埋怨老天不额外照应。原文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此个事,世间稀,不是等闲人得知;夙世若无仙骨分,容易如何得遇之。得遇之,宜便炼,都缘光景急如箭;要取鱼时须结罾,莫待临渊空叹羡。闻君知药已多年,何不收心炼汞铅。休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莫怨天!紫清真人白玉蟾《必竟凭地歌》今译(上)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我生来就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得道的神仙,也不知道有什么大罗天。那天或者遇到有什么人说什么蓬莱仙境,我就会忍不住掩面耻笑那个人言语疯颠。说什么七返九还金丹,都是人以讹传讹编出来的故事而已,多半虚妄不实。世人传说神仙能够飞升上天,还能长生不死延寿万年,然而肉身又无翅膀只会坠落地面,又凭什么飞升上天?人活百岁的都不多见,更何况人活百年也都难免终归一死,又哪里有人能延寿多年,满眼见到的只是人生死循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断!《必竟凭地歌》今译(中)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但自从我遇到了翠虚真人陈泥丸,就把我过去的一切想法都改变了。他告诉我,他疑虑人的缘份有深浅,禀受的气质薄,才不能长寿。人身中有三般至宝:元精,元气和元神。元精是极静纯洁中产生的玉液,元气是太一之气,神是太虚中之元神。这种精气在虚无中保护之而不受损失,人就能长生久视。我听到翠虚真人这样说,心中感到惊疑。回想起平日修炼养生功法时,有物于身中团聚,静极而生动,顷刻间所感受到的精气神聚合为一,其根源于父母未生前,领悟到三者不能有须臾分离,如此才能保全而无关生死。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人的生空自流转,人的元始先天本性却是毫发无损。我听了翠虚真人的述说,心想这老人必定所言非虚,一定是我将有可受的道业,他才以这样的言语暗示于我。这样,在宋开禧元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以焚香跪地的方式,心口密相传,正式拜师受道。我得到恩师传授的密诀,修持正法才不过两三天,已觉身体柔软舒适;倾刻之间,忽然参透了虚空的真相,这才知道钟离权、吕洞宾等先师原来都曾参悟玄理。我若在年少的时候早一点留心此道,也不至于如今仍然滞留于尘缘幻影,说不定现在早已与曾为大将军、住世八百岁的李脱,以及曾身为宰相、住世三千岁的安期生等神仙一起,乘云跨鹤同游,逍遥自在了......


十六字心传相传为黄帝所传,尧舜禹代代相传,为华夏文明之火种。十六字心传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1 篇文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1 篇文章 后天为人心,先天是道心。精一之道,为执守一身天地之正中,后天返先天,必先调其心。调心之道,首要善意善行,并要忏悔恶业,从有形、无形两方面调整大脑思维使之向有序化发展。其中机理,大有奥妙。若要延年却病残,断除淫欲远旁门;宁可求师安乐法,不可邪淫采精血。古云天地悉皆归,须学无为清静诀。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1 篇文章 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五味令人爽。人心者,耽于物欲(物质与享乐),以有限之躯,日逐无涯之事,不知保其养生之主,一欲障目而不识先天大道之微妙,种种颠倒如迷人,不知道之尊德之贵,胡作妄为而不知收敛,一夕无常至,万般将不去,徒有业随身,始悔从前却为时已晚,故曰危矣!先天大道,无形无影;学道之士,修心炼性,以心合道,和光同尘,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故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儒家十六字心传 前言“儒”字从“人”从“需”,寓意为人所需也。需者,本源于内心之需要;孔子子所喻之“恕”,也正是为人之所需;其内涵正是如同一心,惟精惟一。儒学传统的精神源于尧舜禹相传的“十六字心传”,儒学之四端“仁义礼智”皆根于心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于正心,在于明自本心;《中庸》之率性,也尽在一心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㈠人心惟危“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㈡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㈢“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 坟约!保ā吨芤渍壑小ぞ砭拧ゅ枭洗罚┑贝男睦硌Ь腿吮旧淼男睦硐窒笄殖鲆馐逗颓币馐叮约白晕遥‥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恕”之惟精惟一《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节录自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57-72页)

历史中的诗性 提交人: 孟兄 身份:老站 ,2004年12月21日 注册,共发表747 篇文章 孔子的社会学思想是“仁义”,他的“乐”的思想便是复 “周礼”,在“礼崩乐坏”的局面到处出现的情况下,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仁”释“礼” ,他的仁学便产生了,并以此作为他的美学的最终追求。孔子除了对“礼崩”的批判外,他 对奴隶社会的物质文明是大加赞赏的,他按耐不住内心狂喜地歌唱:“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老子可不这样看,他对奴隶礼的残暴、贪婪和各种罪恶无情揭露, 并认为罪魁祸首就是礼教,正是孔子那一套。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那毫无疑问,老子是希望 回归“大道”,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的原始社会,实行“无为而治”。至于“利器”、 “伎巧”、“奇物”都是奴役人的手段、工具、它们导致了社会混乱、盗贼四起。提交人: 非洛 身份:Moderator ,2005年03月14日 注册,共发表241 篇文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他的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老子没有提出“忧患”的概念,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折射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忧虑社会的现状和前途。《老子》第十八章说: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他激烈批判当时流行的“仁义”、“孝慈”等儒家伦理规范。这些道德规范都是“道”被废弃的产物。他要求人们走正道,唯一担心和忧虑的是从政者误入邪路。大道荡然平坦,可是有人偏偏喜欢走邪道。老子揭露了君主不行正道有种种表现:朝政腐败透顶,农田一片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穿着锦秀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大量的钱财。从老子的话可以看出,他对于压迫者的仇恨,对于民众的同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这是老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老子创立了自己的辩证法思想,论述了宇宙万物相反相成的辩证法。他认为,事物的矛盾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老子提出了“返也者,道之动也”的命题。列举了福与祸,正与奇,善与妖这些矛盾,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灾祸,幸福依傍着它;幸福,灾祸潜伏其中。正转变为奇,善转变为恶。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是客观的,没有终极。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作, 无为是指遵循事物的客观法则,根据客观实际条件采取适宜的行动。“万物作而弗始也”, 让事物自己去运作, 而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勉强去管理。要做到“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从政者不要把万物据为己有,不要坐享其成,不要居功自傲,这些都是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使矛盾统一体不被瓦解的条件。如果任意强化矛盾的某一方面,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你的地位就会动摇, 乃至最后被废弃。“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当时的周王朝已到了“物壮则老”, “不道早已”的地步, 已是无可挽回了。《老子》第九章说: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老子的话,对于那些乱用权力,挥霍财富,丧失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教育。他用“持而盈之”比喻那些权力和财富达到顶点的人, 他告诫这些人端着满满的一杯水,不如放下;(否则会溢出来的,)铁器的尖锐也不能长久保持; 财富也不能长久拥有。富贵的人如果骄傲, 那是自取灾祸。大功告成, 名声已显扬, 就应该激流勇退, 这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 老子要求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从政者要戒除走极端, 戒除奢侈, 戒除过分。老子主张“贵柔守雌”,要求人们不要争强好胜, 锋芒太露, 要有忧患意识。“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他认为凡事都要适度,不要过分。过分的吝惜,一定会造成巨大的耗费,过多的保藏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人们要“知足”,“知止”,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的人可以长泰永存。__________________欢迎浏览我的主页:思维时空-http://sophyking.16789.net;论坛:思与诗-http://sophyking.netsh.com.cn2005年06月26日 18:33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小龙老子的平等社会观 佛教说,众生平等。老子亦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即圣人对天下万民是一视同仁的)。由于遵循了道的平等思想,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老子的阶级观念是平等的,即统治者与人民是没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所以,统治者对待人民,应“无胁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老子所处的年代,正是一个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不管社会如何变迁,百姓始终遭到压迫和剥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阶级观念与礼教所掩饰下的道德沦丧更使他深恶痛绝,它们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使他在“小国寡民”篇中提出了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就是回复到上古三皇五帝(黄帝、尧舜)所治理的时代的那个人人平等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几千年前,老子的思想觉悟和境界与现代马列主义者不谋而合,其道德觉悟和水平使我们的许多现代人都可感到羞愧!

千峰老人证因果述记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性命法诀全书》作者赵避尘,师承龙门一脉,开创千峰先天派,在该书后序中有《证因果述记》一篇,内容大致如下。续一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民国五年二月上旬,我胞兄赵魁一正在家中静室修炼静功,忽然同村的韩某到访,说村里的僧人洞天庙要将北庙出售,开价甚低,只要六十大元,想与我兄长合伙出资购买。我胞兄问他:“你买庙要来作什么用?”韩某说:“拆建装修后变卖,一转手之间,可获得丰厚利润。”我胞兄说:“你不拆庙,也不愁饭吃,您还未致于到了受冻挨饿的地步,怎可以因为一时的贪念,而终身落得一个拆庙的恶名?”韩某说:“不卖庙,庙中僧人恐怕没钱开饭。”我胞兄说:“我愿意出六十元买庙,而不拆庙可以吗?”于是集合了村里的32人共商善举,讨论将北庙买归村里大众集体所有,由众人各自筹款,即日起动工修理北庙。怎知开工不久,就因为资金不到位而中止。续二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我当时正在经商途中,听说此事,即写信嘱咐兄长赶赴天津去找李善人。当家兄讲明来意,李善人当即慷慨答应,并叫我胞兄先拿六十元回村,余下修庙工程的事就由李善人一力承担。由于已筹得资金,于是明春开始就大兴土木,动工修庙。续三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村民们见我兄长立了这样大的功德,不免心生嫉妒,并扬言说,你一个人筹来的钱,我们大伙不用。村中谣言四起,怀疑我兄长有借庙生财谋私利之心。于是村民中有个姓刘的,就纠合了一群愚昧村民,要进县城状告我胞兄,并商量好沿途路费食宿一切费用由村里公款开支。续四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村众来到县城,投宿于义园居酒家,大家呼酒点菜,兴高采烈。当其时有个巨绅也来用餐,村众们起立行礼,巨绅却不还礼,只是稍顿其首,用餐完毕就径直向县衙而去,也不理众人。村民们议论说:“这个人同赵氏兄弟交情很好,这次来衙门,一定是说情来了。我们的官司,恐怕打不成了,还是先回去再作打算吧!”众人赞成回村。此行一共耗去公款十八大元。续五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我胞兄听闻此事,气得头大如斗,于是他在半夜子时焚香,口念五字经,祷告说:“弟子修庙,如果有一丝一毫利己的私心,就请神明降罚于我。如果村民仍然执迷不悟,也请神明保佑,暗中引导,免得欺负于我。”跪在地上念经不起。当其时他一阵昏迷,恍恍惚惚之间,猛然见到观音大士现身,赠给我兄长笊篱一把,教他向水中捞取,捞出“证因果”三个字。突然身后又扑出一头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往头上一咬,我兄长痛极而大喊,拼命逃跑。家嫂听到兄长在梦中惊呼,拿灯过来一看,只见兄长全身血迹斑斑,细心观察,原来血是从鼻孔中流出来的。明天早上兄长的头痛宿疾全消,身体健康痊愈了。续六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民平息了争讼,于是我兄长外出访道,并得到小平岛彭茂昌老师的真传,开始云游四方度弟子,如今在东三省广开普度,道运昌隆,大概是因为得了当年修庙所积阴德的好处。续七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9 篇文章 直到现在,破庙仍然在那里,也无人修理。当时阻挠修庙的人,后来都得到了显报。天道无亲,赏善罚恶,相信前人所说的并非虚言啊!千峰老人赵避尘谨记

提交人: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涵谷子曰:我一十七岁就已看透了红尘世事,名利只是虚浮之物,行善积德,才可以感动天地鬼神。世间的愚迷贪痴之人,不明白真性道理,却说做仙佛的缘份有定,不是凡人做得到的。正所谓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于苦海。也不想想人是秉阴阳五行而生的,是万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可以载天地之大道。人人可以是圣贤,人人可以成仙佛,只不过看你有无志气罢了!2003年08月01日 21:34有大志的人,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都能修身。在家修行,妻为朋,子为伴,世事不能染,恩爱不动心,以性命为重,借住世的法门,修出世的大道。自古至今,成道的人数万,拔宅飞升的有数百家,都是因为立下勇猛的志气,凭着坚持不懈的毅力与信心。学道而修道,历尽艰苦而成功,都是凡夫所做到的。你如果不信,看一下历代道书经典,可资考证。历代真人圣贤都有著书传世度人,篇篇藏道,字字隐义,道义传世,教人参悟洗心涤虑、改恶从善,广积阴功,时时刻刻自我省察,忏悔过恶,往昔恶业自然冰消。观音大士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孟子说:世间虽然有恶人,但只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也可以祀奉上帝。: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 涵谷子读悟真篇,见其说的都是火候,心想要穷原返本,一定有密功口诀。于是访求明师,来到湖北,遇到炳南道人,他向我说出真性道理,果然有奥妙。于是进前向其叩问人的生死来去本源,以试探其虚实。得到的答复是:若问生来死去乡,阴阳相隔中间长。日月会合皈本位,吹起无孔唱洞章。几个月后,又遇到了普定老人,正式拜师立誓,接受三皈五戒,得到其教授指点玄关奥秘,及采取烹炼口诀法则。涵谷子得诀后叩谢师恩,归隐深山足足参悟了三年。因而看到各种道经丹书,篇篇说的都是有功德方能成正果的道理。太上感应篇说:想要求得天仙的人,应该做成一千三百之数的善行;想要求得地仙的人,应该做成三百之数的善行。悟真篇说:黄芽白雪的境界不难寻得,要达至这种境界全凭德行积累的高深。自古至今,能成仙佛的人,都是能体会到天地的好生之德,能尽到克己复礼的仁德之功。从一开始积功累行,到积累了无量的功德,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提交人: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 当参透了这个道理,涵谷子就立下普度众生的宏愿,辞别了恩师,云游四方,广结善缘,时刻常存度人成佛的心,但愿世间人人忠孝节义,能报答天地君亲,能修德固守本来的人身面目,不致于堕入异类的畜生道而沉沦。无奈世人都被名利酒色财气所迷惑得很深,死不回心回头,圣人的好言好语经典他全不观看,好意劝他,反遭讥讽,他自己不修,还要影响别人,说什么只见活人受罪,哪里看见死鬼戴枷。这样的人,都是善门已经封闭,天堂之路已绝,死后都要堕入拔舌地狱,接受无边的罪苦。所以吕祖叹息说:“苦劝人修不肯修,却将恩德反为仇。如今回首朝天去,不管人间得自由。”庄子说:“畜生好度人难度,愿度畜生不度人。”历代先师都难挽救人心,可见众生心性迷失的深厚程度,实在是可悲可叹哪!提交人: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 涵谷子无可奈何,只得写下《悟性穷原》一书,以接引后辈学道免入邪途,明白觉悟玄关,脱离苦海;借此积点功德,也就不枉我投生东林这一转了!

问道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7 篇文章 有人会问,人为什么要为别人呢?这与修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会说,若果你真相信“道”的存在,那么你要想,独立个体的感觉是错的,大家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我们的性体,原本是圆陀陀、光灼灼,无染无漏的,只是因为后天业力的牵缠而系缚于这个假我的生死流转。我们修炼的目的,就是如同抽丝剥茧般地一根一根抽去这个假我之业的系缚,回复真性之本来面目。真性幻化之力,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说,修炼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而是要舍弃。从道德置换的角度上也是要有舍方有得。故曰:“剥得纤蚕细细丝,方见其中真灵现”;“舍尽后天心空净,只留正觉种菩提。”慈悲,不是因为同情与怜悯,而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是连在一起一个整体。应作如是想。到最后,个体是空,一亦是空,一同幻化,无无亦无,方证实际。2004年12月02日 10:42 编辑         IP: 已登记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7 篇文章 或有人曰:“我是众生。”当知此我非我,亦非众生。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物无非我,故曰齐物。一切平等,故曰慈悲。张紫阳《悟真篇》云: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万物归一,无非这个。五蕴皆空,心本无相,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当其实际,非色非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空无定,万化归中。有云:“借阴滋阳为妙道,纯阳本是一笑谈。”毋执于色,毋执于空;毋执于德,毋失于德。我相本空;执于小私,则难于扩宽心量;执于我,则难明真道矣!愿力甚大,立众生心,莫执小我,方成大业。有明师曰:“为私奔忙阴山路,公心光明照云天!”2004年12月05日 18:43 编辑         IP: 已登记 道在无为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7 篇文章 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俱言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道在无为,仍须有作。如佛言觉性非作得、非任有、非止息诸念、非空无寂灭。2004年12月11日 12:27 编辑         IP: 已登记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7 篇文章 玄都金律,朗朗泄于《太上感应篇》:“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其中一千三百皆约数,意即欲求无上仙道者,当修善心善意、善德善行为先,一意行去无怨无悔;清心寡欲、修心修德而后方可明道。玄律如此!吾亦闻欲求无上佛道者,应先修六波罗密,行菩萨行,修诸布施戒行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至六根清净;大行大愿,心行慈悲,普度众生,方成佛道。莫执形而下之气质为宝,舍道义于不顾。故贪功贪法者戒!仙佛由来是人修,莫待白头羡黑头。2004年12月11日 12:34 编辑         IP: 已登记 大小乘 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7 篇文章 有人说,大乘所发的,是空愿望,还是不及小乘实际一些。或许,两方面皆有所偏颇。但不管小乘也好,大乘也罢,千万祖师,哪一个不是靠修出来的呢?只有真正地立起了这份心,你才会认真地去想:“我能够做一点什么呢?”连想都不去想的人,又怎么会有所作为呢!难道永远要被动地等待命运的降临吗?那些东西,只不过是用来掩饰自私的借口(代名词)而已。吾虽人微言轻,但这一点显浅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难道不应具有这种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吗?修行者应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易入歧途。吾仍记得老君之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今天,才敢站在这里说话!尔若不曾发出善良的愿望,请莫祈求苍天的怜悯!2004年12月21日 20:30 编辑         IP: 已登记 Re: 大小乘 提交人: fhgz222ppp身份:游客 ,2005年04月11日 注册,共发表8 篇文章  引用: 小龙 提到"有人说,大乘所发的,是空愿望,还是不及小乘实际一些。或许,两方面皆有所偏颇。但不管小乘也好,大乘也罢,千万祖师,哪一个不是靠修出来的呢?只有真正地立起了这份心,你才会认真地去想:“我能够做一点什么呢?”连想都不去想的人,又怎么会有所作为呢!难道永远要被动地等待命运的降临吗?那些东西,只不过是用来掩饰自私的借口(代名词)而已。吾虽人微言轻,但这一点显浅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难道不应具有这种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吗?修行者应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易入歧途。吾仍记得老君之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今天,才敢站在这里说话!尔若不曾发出善良的愿望,请莫祈求苍天的怜悯! " ==================================受教了,有空我们会去多想的!__________________淡泊宁静,清虚为怀。2005年04月12日 11:08 编辑         IP: 已登记 提交人: 人要认识自己ppp身份:新手上路 ,2005年04月30日 注册,共发表7 篇文章 问道先行功德,实乃第一步也!__________________人啊!去认识你自己吧!2005年04月30日 17:38 编辑         IP: 已登记 提交人: kmllyppp身份:新手上路 ,2005年04月10日 注册,共发表1 篇文章 赞同小龙兄的观点!唉~~~醉中人算我一个,醒中人算你一个吧~!有兴趣的可以加我QQ:171371241愿我们共同进步~呵呵__________________我不想就这样死去!即使不能得道!抱道而亡也好!2005年06月16日 22:26 编辑         IP: 已登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红尘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这个南阎浮提世界的人们,心性变化不定,心机巧诈、生性为恶的人居多,就算在其某一世的某一段时间里,偶然触发善心,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或今生或后世,转眼间就因为各种因素的阻挠而退却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若遇上大的恶性因缘,近墨者黑,引动内心的嗔恨、孽欲、痴迷,种种心魔,恶念便不断增长;恶业反过来又令心性的戾气继续增长,不断造作恶事,前生为恶,后生受报,堕入恶性循环、因果业报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本来,苦痛与忧患容易使人进步,安逸容易使人堕落,是很简单的道理。前生为善的人,后生受善报后,容易出现的其中一种情况为:受福太厚,不知收敛心性惜福积德,再多的福也消掉,一旦感召魔业,迟早堕入恶趣。红尘如梦,红尘滚滚,滚滚红尘。太多的看不透,放不下,舍不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几多风流人物!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提交人: 莲ppp身份:游客 ,还未 注册,共发表(无) 篇文章 请问如何修己度人?谢谢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发菩提心!提交人: 孟兄ppp身份:高站 ,2004年12月21日 注册,共发表422 篇文章       引用: 莲 提到"请问如何修己度人? " 修己度人 就贵在一个“己”字上 修真的人常说 炼己筑基也就是说 己与基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将己[性]和基[命]修好以达见性 然后再谈度人之事不迟 小龙说的好发菩提心 只有如此才可谈度人度己 当然见性并非修炼到了终点后面的路还很长 度人先度己[孟兄 编辑于 2005年01月27日 20:55]提交人: 青水ppp身份:版主 ,2005年02月17日 注册,共发表2 篇文章 请教,许多都没拿起过,怎么放下,就算放下现在拥有的,那以后怎么办?请恕我问得太幼稚...IP: 已登记 提交人: 清心ppp身份:新手上路 ,2005年02月17日 注册,共发表3 篇文章 引用: 青水 提到"请教,许多都没拿起过,怎么放下,就算放下现在拥有的,那以后怎么办?请恕我问得太幼稚... " 放下现在,过去的不追,将来的不预,直将过去心、现在心、将来心三心灭去,率性而行。__________________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IP: 已登记 提交人: 青水ppp身份:版主 ,2005年02月17日 注册,共发表2 篇文章 引用: 清心 提到"[放下现在,过去的不追,将来的不预,直将过去心、现在心、将来心三心灭去,率性而行。 " 灭三心,率性而为.真的可以达到吗?有人内心狂野,若率性为之,岂不后患无穷? 灭三心,是否就是要达到空灵,所谓善若止水的境界? 那样的话,对世间已无所求,内心无畏,面对洪水海嘯,是坦然面对还是避而远之..?亲情,爱情在圣人的博爱面前也是应该舍弃的吗?也许我连初学者都不如,但内心的矛盾与烦恼是大多世人甩不掉的.不过我信"道",我认为的"道"是指一种真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是佛,道教徒,抑或是科学家,都在寻求宇宙的真理,是道.只是途径各异罢了.至于人存在的价值,微观上讲,他人的存在是为你提供悟道的经验,你在他人眼中也是如此吧.宏观上说,人的存在改变不了"道",没有了人,花花草草也可以悟道,那么说人的存在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想法,其实这是一种追求道的过程."道"也许是没有止境的,有吗?我迷茫.道是无穷的吧,我想.既然追求一种无穷的道,不如寻求心灵宁静的途径.善若止水,灭三心,包括灭求道的将来心,到达空灵境界,反而会得道?水面看似平静,实有细微的波澜.人也一样,只要有思想,绝对平静似乎是一条漫漫长路..那我们怎么办?最后,真的可以永生?可以吗,至少是灵魂的永生,看着人世间千年万年?得道升天,而道是无穷的,永生也是吗,成仙也是吗?也许天地间的一切都是得不到的.也许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过,也许什么都不存在.提交人: aiyoppp身份:新手上路 ,2005年02月18日 注册,共发表4 篇文章       引用: 青水 提到"引用: 清心 提到"[放下现在,过去的不追,将来的不预,直将过去心、现在心、将来心三心灭去,率性而行。 " 灭三心,率性而为.真的可以达到吗?有人内心狂野,若率性为之,岂不后患无穷? 灭三心,是否就是要达到空灵,所谓善若止水的境界? 那样的话,对世间已无所求,内心无畏,面对洪水海嘯,是坦然面对还是避而远之..?亲情,爱情在圣人的博爱面前也是应该舍弃的吗?也许我连初学者都不如,但内心的矛盾与烦恼是大多世人甩不掉的.不过我信"道",我认为的"道"是指一种真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是佛,道教徒,抑或是科学家,都在寻求宇宙的真理,是道.只是途径各异罢了.至于人存在的价值,微观上讲,他人的存在是为你提供悟道的经验,你在他人眼中也是如此吧.宏观上说,人的存在改变不了"道",没有了人,花花草草也可以悟道,那么说人的存在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想法,其实这是一种追求道的过程."道"也许是没有止境的,有吗?我迷茫.道是无穷的吧,我想.既然追求一种无穷的道,不如寻求心灵宁静的途径.善若止水,灭三心,包括灭求道的将来心,到达空灵境界,反而会得道?水面看似平静,实有细微的波澜.人也一样,只要有思想,绝对平静似乎是一条漫漫长路..那我们怎么办?最后,真的可以永生?可以吗,至少是灵魂的永生,看着人世间千年万年?得道升天,而道是无穷的,永生也是吗,成仙也是吗?也许天地间的一切都是得不到的.也许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过,也许什么都不存在. " 修行就是修正错误,时时的清醒最重要。提交人: 小龙ppp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676 篇文章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行就是要有“愚公移山”的勇气。就算你现在条件不具足,只要立下远大的志向,发大菩提心,从现在起一点一滴地积修,始终也有一天你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成道的业因 发普济群生的大愿,是将来得以成道的业因。发普度众生的宏愿,是成仙佛的唯一正因!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莫看易了!《性命圭旨-邪正说》中有一段话,特作解说。我最爱佛经中的四句唱词,道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成。”大意是说,无量无边的众生我发誓愿意救度他们,俗世红尘的无尽烦恼我必须痛下决心将其断除,甚深微妙指引我出脱苦海步向光明的佛道正法我誓愿修学实践永不退转,至高无上的佛道圣果我发誓一定要成功求得。佛祖释迦牟尼也说:“要把众生全超度,然后才能做成佛。”鄙人由此而发出慈悲救度苍生之念,尽将师授秘诀倾囊相授,和盘托出,笔之于册,以接引后世学道有缘之人,使其重返天界而不再沉溺于轮回的苦海之中,这就是我的全部心愿了!予最爱《藏经》四句偈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世尊亦曰:度尽众生,然后作佛。区区由是发一念慈悲,罄将师授秘诀彻底掀翻,满盘托出,以吁徕后之有缘,复返天界而不再沉溺于苦海中者,此予之心也!每见学道之人,对道德的本意并不了解,重道而轻德,学道求道多年而不知德为何物,其行为举止间没有一点儿礼德的风范,实在可惜可叹!

交人: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 要成佛,须普度众生。要得道,须度人无量。一悟渡群生。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修心炼己,炼的就是心中的自己,把私心炼化作公心。修道对于人有两大目的:(一)脱离烦恼,离苦得乐;(二)超脱轮回,达至无生无灭的生命境界。追求的非止我一个得到这种解脱,而是包括全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2003年01月29日 09:51 外功 提交人: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 <太上感应篇>云: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2003年01月30日 齐物 提交人: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 《悟真篇》云:“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2003年02月03日 大乘 提交人: 小龙 身份:老站 ,2003年01月05日 注册,共发表703 篇文章 佛家有言,寻求个人之解脱,只是小乘之有限道而已;悲悯一切众生,寻求众生之解脱,方为大乘之无限道。吾与众生菩提本性如如一体,无有彼此,彼所受苦即我之所受,吾之所有即乃众生之所有。为回报一切如母众生之恩德,令众生皆脱苦海,便誓求佛果,发大菩提心,修习一切菩萨行。诸佛菩萨皆慈悲度人。2003年02月19日 10:18

云说,佛教密宗行者之大菩提心,即心乐利益众生,视十方众生犹如自身,犹如慈母之爱子女,普愿十方众生一切业障苦恼等,均归我代受,我之一切功德,均普施十方众生,愿众生都成佛去,我愿入地狱为众生受苦,视成佛与入地狱为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为众生不为自身。此与老子之“无私”、“后其身而先、外其身而身存”、“惟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之宗旨是相吻合的!

青龙山人老师曰:“从人与宇宙的关系看待功德问题,那么劝人向善并励志修行的举动是有形人的最大功德。劝人修行并能引导他走上正确的修真道路,是启发一个人明白大道,合于天性的积极方向。如果真能点化一个去修正道并以此成功,那就胜过你对一百个人发功做好事。因为那一百个人中间如果有一个人心性不明,恶心复张,并以此造下重孽,那其罪的一大半将由你赎还,说不定在九十九个人身上立的功还赎不了其一个之罪。这只是个譬喻,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救人先救心’‘度人先度性’的一番常理。”

人的命运,从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除积德日深外无可增福。必先惜福积德,才有悟道之因缘。否则,多得必多失,多藏必厚亡。物极必反。明眼人,聪明人,自己的福分有多少,自己是心知明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修心之道,老子已说得很清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否则,不知止足的人,不肯安分守贫,想入非非,异想天开,欲与命运搞对抗,逆天而行,是不会有好结局的。殆辱者,实为上天之谴责也!这个是天地之定律,可应之于丹道,亦应之于修心人情。道家除积德外,没有任何积极的入世之道。 人要恪守的修心之道,是中庸,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方能渐次引导人心人欲;莫要相信那些“放心”可以修心的怪论。大道教人三皈五戒,从未有说教人破戒乱誓者。大道教人清心止欲,从未有说劝人邪淫放纵者。炼己未成之人,哪个敢说自己收放自如,可以释放自己内心之邪恶?有大福德之人,如释迦佛祖,贵为王子世尊,先世福缘早种,自然享尽人间富贵后,出家觉悟成真。无用强求。无福德之人,不去收心积德,却反要释放心中邪恶,贪慕、强求享受人间孽欲,只怕福未享到,心未修成,已然身入邪途,万劫不返矣!亦只怕俗人无德,“放心修心”未成,福已消尽,沦入魔道矣。必须要指出的是,出世间的圣果是需要一个人己身很大的福德的。不然,怎么需要一个人去无私去积德呢!引用释万行的一句话:“现在的修行人,社会上的财、色、名、利想要,出世间的圣果也想要。两只手都想抓,结果一个也抓不到,弄到最后两手空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性命圭旨》“死生说”解说大众都是爱生存而恐惧死亡,这是因为不知道死生是怎么回事的缘故。人生从何处来?死后要往何处去?徒劳地在生前奔波劳累,以致生存之道大亏,而不得逍遥自在。所以死后茫茫然堕入轮回之中。因为看不透死亡的奥秘,始终难以脱出轮回的圈套。所以仙佛出世,致力于对万事万物前因后果的探讨,使人知晓生命的来龙去脉,渐将众生引出生死的迷途。《易经-系辞》说:“探其原始,预知其终。”生死二事,本无所谓开始与终结,无始无终,这个无始之始,姑且称之为“乾元”,即“本来妙觉”。这个无终之终,勉强把它叫作“道岸”,即“无余涅磐”。生也就生了,可为什么而能生存,答案就存在于这个“乾元”之中。该死的时候也就死了,却为什么而能不死,这奥秘也存在于“道岸”之中。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也就不可能获得永恒,只好随着生死的流转,轮回于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道之间,永远没有出期!生与死都由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并能含藏一切现象的种子第八识神阿赖耶识主管,投胎时它预先而来,死时它稍后而去。所以说“去后来先作主公”。佛经颂语也说:“行善的人,因为业力的缘故,死时身体从下开始变冷。作恶的人,因为业力的缘故,死时身体由上开始变冷。冷至于心,识神就舍弃形体了。”当其时,就好象生龟脱壳,活蟹落汤,元气离逸,支持形体活动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也随之四散。神已离形,这时再看世界,与泼墨相似,不辨上下东西南北,只要见到有缘之处,有虚妄不实的一点亮光,见亮则色欲萌生,交媾的意象形成,流下爱欲的种子,变交媾的意象成为胎兀肽柑逯泄魇芟忍煸淦偈本弑噶说厮鸱缯庑翁謇狄陨傻乃拇笤兀鄱巧嗌硪饬鸾バ纬桑湫脑蚨偈本弑噶俗晕乙馐独狄越岢傻纳獭⑹茉獭⑾朐獭⑿性獭⑹对蹋髦指芯酢⒅酢⑺嘉簿吐纬闪恕谌荩翰灰簧钪械牡赖鹿鬯浚蟮廊缤巳艘材苡衅湟炷堋K运担荷钪械牡赖掠胄蘖吨兴傅牡赖虏挥Ω檬且换厥虑椋蝗シ残脑鍪バ牟攀。必须要坚持下去,才能够得到觉悟的机缘。须以积德治贪欲,莫以放心为修心。放心者,等于为自己的放纵欲望安排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籍口。纵欲者尚知回头,因心中尚有良知。而“放心”这个借口,只会麻醉人的良知。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不会知足的,无止境的,稍为放纵,积小成大,则如同千里之堤,亦会溃于蚁穴。一旦堤缺,洪水一泻千里,将一发不可收拾。因人欲是个可怕的东西,不要小看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没吃的,就想要食物。有吃的,就想吃好的。没钱了,就拼命地想要钱。贪个三五百万还不够,贪个千几百亿也永不心足。人有钱了,就想要美娇妻。厌了美娇妻,就要包二奶。没权受人欺了,就想要权力当大官。当官又嫌官职小,就拼命往上爬,当县长、市长、省长还不够,还想当国家领导、总统……当一个人金钱权力女人什么都有了,爬到事业的顶峰了,象秦始皇那样的人,他最怕的就是死亡了,于是就是异想天开千方百计寻找仙丹妙药希望长生不老……欲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放纵它,对于自己的修心,可以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很显浅的道理,修心之道,在于防微杜渐。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心中的邪念刚开始有散发的迹象之前,就需一念觉知,莫要等到它为害作乱时再来制止,就显得迟了!先天根基深、福慧厚的人,尚可凭深厚的良知把持住心中的根基而猛然醒悟回头,而先天福慧少者,则危矣!比如,对付病毒需要先控制隔离,阻止其传染扩散,然后再想办法配制疫苗根治它。而不是放任它为祸扩散,等到没救了晚期了才来救治。每一种毒病细胞都必有其对治的药方,只是有些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有些东西,在人未得到之前,就拼命地渴望想要得到它,轻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会去加以珍惜。而在不顾一切经历千辛万苦得到之后,又会觉得不外如是。大人不会去玩三岁小孩当作宝贝的玩具。人欲是很奇怪的,没有理性逻辑的。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musun

请教:"执著之德,非是道德"?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作?解释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小龙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无心施德,忘我无为,没有欲望和目的,一切以道性自动,尽管没有在表面强调德的重要性,其所行止却没有丝毫地离开德。而下德的人,有心施德,凭欲造作,时刻担心自己的心行有违道德规范,生怕自己有失大道,到头来却无德可言。 上德是以无为为准则在修炼中都是无心的,下德之人的举动都是以有为当作动作规范的。上仁的作为也是要无心而作,发自于潜在的爱心,所以称为上仁。上义的举动无任心境如何都要有意而作,所以上义是有为的。 上礼的举止都来源于造作,尽管造作了各种礼仪法度,并身体力行,却不一定就会得百姓的响应,没人理睬,便伸出手来拦人强行。  因此道不能行了才会去守德,德行不通了才会去讲仁;仁不行了才会去守义,当义也无法行通时,就只有用礼来约束大家了。“礼”法起源于忠诚和信用的不足,是大乱的祸首。 那些自以为能先知先觉的预知行为和卜算举动,尽管有时能够说中一些问题而体现出用道的精华,却违道背德,弃朴失真。看起来是智慧的体现,实质却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一个真正体悟大道而修证真心的人,就要立足于忠信为主,而不以礼节为重,以质朴为本,不以华采为重。舍弃浮华,守住淳朴这是一个最明了的原则。 很多人在修行之时希望广积功德,并传言积三千功德者可以为上仙,却不知有心于目的之德是算不上是上善之举的,终致于失德。上德之举有很多修真人想达到这种境界;却不知该如何做起,如果将这一章与前章讲述的神修境地合起来认识,实际上德描述是修炼者当在培神成功后用全力训练自我的意识(识神)使之与元神的活动同步,这种同步只有无心无欲无为才能做到。这就是“常无为,万物将自化”。

楼上之言,为青龙山人所传。

忘忘仙贝




下德不行也罢?

小龙




下面引用由musun在 2005/09/29 08:41pm 发表的内容:请教:"执著之德,非是道德"?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作?解释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终致失德。积德,本应本着仁慈之心。前已说过,下德之士,不修心性,只执于有为功德之外在形式,其心不善,贪嗔痴等邪见邪念充斥身心,只为贪于福报而积德,空有积德之外表与形式,而失去道德之本意。用佛家之言,即心内满怀着无明毒业:贪嗔痴,以不净之心行布施。此等行为,属贪执于功德,自然无功德可言!就好比那旧社会之财主,虽然有施舍予乞丐之行为,表面上看似在积德,暗地里对乞丐却充满歧视、厌恶之情,存不平等心,全无半点仁慈之念,实只是因为迷信“积德”之外在效应,贪求现报,亦就无德可言了!上天亦无一定之福报可定。老子曰:与善仁!佛经云:是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贪财是贪,贪功贪法亦是贪,贪冒于功德亦是贪!哪个功德该是你立的,该轮着你立,就一定是属于你的功德,因你有那个福德。连该有多大功德都有一个定数,因福缘早定,唯善心方结善缘。起心动念之间就具有那个业力存在。否则,不该着是你立的,就注定不是你的,你贪也没用,只能怨己德行未备,无此福缘;若因此而嫉妒他人,贪其功德,甚至与人争功抢功,其结果就只能是失德,因心不善也!争功者无功。不悟之人,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贪嗔痴之心炽盛,必反映为外在之影响与行为,从其言行举止之间就可以明显地显露反映出来!
一个人修好了本心,道德便在其中了。本心没修好,道德亦不会与之相应。一个人只有由善心善意所导才能做出真正的善行来,才能称得上是德行。若不是以善心善意做出的所谓善行,既无德可言,亦无善可言,我们通常把这种行为称作“假仁假义”、“伪善”,并无功德可言!这就是之所以我们要发掘培育仁心的原因所在。再者,依佛家之说,一个人若发心不净,以此修诸善法,果报极小,难成大器。以不善的心行布施,是邪法,极易沦为魔道。忘失了菩提心,而修诸善法,名为魔业、有漏业,最终亦难免魔障,得而复失,终落空亡;世事皆流光掠影,世人贪慕浮华,不悟一切所有皆易复归于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黄粱一梦。尘世上的人,因当初发心不纯正,前生积德,后世受福,福报极厚,享尽荣贵,反不知惜福积德,终致堕落!红尘滚滚,看不透的人实在太多了!万事所谓有求则应,若非发下心愿,则不会有与之相应的结果。由此,想必诸位过去往昔若未曾发过修行的心愿,是不会到这里来的!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何谓之善?有人将人的善心归结为十种,称之为十善十心。
一、 忠孝心。
即忠于国家民族,尽心保国,孝敬父母长辈。乃人立身处世之大节,万善之根源。在今天,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忠不孝之人,生前乃偷生于人世,死后将堕阿鼻地狱!
二、 好善心。
见人之危,扶持帮助;见物之危,救活解脱。尽己之力而为,如不能则委曲求其全、设法周全,用善心满足而后已,而不仅仅表现在施绪好义上,谓之善也!
三、 慈悲心。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下人心虽不齐,好恶有别,但皆存元性,皆吾一体,禽兽昆虫草木,亦同此生机,必须爱而护之、怜而惜之,不可损伤。所谓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是也。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乃师其性、得其助也!
四、 平等心。
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无势利,一视同仁、平等待之,则世俗之浊氛消除殆尽,和气周流身心矣!
五、 博爱心。
以博大之心胸,爱护世人及万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仁爱广施于人民和万物,不以识心之好恶而区分是也!
六、 教化心。
见人之善行,则褒扬宣传,倡其善行;见人之恶,则苦口婆心,规劝其改恶向善,以己之行代为化解,以遏其恶。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恶,如去己之恶,岂可小视耶?
七、 忠恕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视人如己,时时自省,以忠信宽恕之心待人处世。
八、 和蔼心。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待人要和蔼亲近,勿存亲疏,一视同仁。
九、 忍耐心。
心字头上一把刀,严于律己,处逆而不退转,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逆境、困苦、恶行等,心如止水,平静应变,不惊不辱,知白守黑,知荣守辱。
十、勇猛心。
凡当为者,应立定主见,见义勇为,排忧解难,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为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观望!

《太上感应篇》关键词释
忠孝友悌
尽心保国为忠,竭力事亲为孝,兄爱弟为友,弟敬兄为悌。兄弟是骨肉,他骨是我骨,他肉是我肉,兄弟又是手足,手病足也痛。今人兄弟不睦,若内有一个贤明,自甘吃亏,就可和好。兄弟不睦,父母伤心,即为不孝,仙道亦不成矣!孝,是万善之源,这点良心,人人都有的,只消一唤便醒,若有人将二十四孝故事,提点提点,人便感动孝心了。只怕晓得这个字的,因因循循,霎时间父母大期尽了,要报亲恩,再无日了,这是要泪流不尽的。古人说孝,必连思字,每日思量亲恩未报,父母年纪将衰,是要急急做出报亲的孝行来!
正己化人
己先自正其身,化人亦归于正。代天教化世人,功德最大。然必求己正直,方能教化世人。
矜孤恤寡
矜怜孤儿,体恤寡妇,常常周济。
敬老怀幼
尊敬一切老人,怀保一切幼孩。
积德累功
前贤说道,凡做善事,必须要功德圆满,方能感格天神;趁早去做,得到积累些日子,便是圆满处;若只做一两件善事,便要邀福,邀不动的。前贤说人性气冷清的,受福必薄,乃知慈心,正是胸头的暧气!善人看人的急,真象自己的急;看人的危,真象自己的危,慷慨解囊,从宽付镪,乐此不倦,毫无吝啬,只因他原是大有福德之人,故能撞着这般善缘,做得这般善事。每见财多福薄之人,看人危难,漠不关心,轻人命如毛,重己财如山!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业力是如此之巨大,其力量能与大须弥山相匹敌,能比巨大的海洋更深,能使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寸步难行。因此众生不要轻视,以为做一点小小的恶事不会有什么罪业,死后若定为恶报,一分一毫也将遭受到报应,就算是父子这样的至亲关系,因为各自的业因不同,所受的报应也必定是不同的,将通往不同的时空业道接受报应,而且因恶业所承受的报应是如此之痛苦,父子之间就算在无尽的业海业道中能偶然相逢,各自既不能也没有肯代替对方接受这种业报的。

修真之人,不可杀伤生命,只可救生放生。做其他善法,若发心不净,则果报极小。唯放生一法,纵以不清净心,果报亦是不虚的。修真之人,不可偷盗财物,只可布施、施舍。修真之人, 不可邪淫纵欲,应律己守礼。修真之人,不可沉迷酒色,应高趣高行,志向高远。修真之人,不可背信弃义,胡乱说谎,乃至粗言秽语,应诚实守信,文明有礼。其他以此类推,举一反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正对应修真之五戒、五德。修真之人,遵此而行,其中将有极深之意味,无限之受用!


一个修心之行者,无论何时何地,都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低微。当其内心刚生起贪欲或嗔恨,危害自身与他人时,便立即舍弃。没有了红尘众生,就没有了修布施、安忍的对象,就不能成就六度万行,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成了一种奢望。所以,要珍爱一切众生。老子也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乃至作为教育的对象与修心修德的的资粮。不尊敬他的老师——善人,不珍爱他的资粮——不善之人,即使他是有知识的博学之人,也都是一个大大执迷不悟的人;这就是修道的其中一个窍妙!)

吕祖曰:“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先世种来因。”学道之人,如何方得明因果!
张祖曰:“休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莫怨天。”学道之人,若不学好,一旦生命之烛灯熄灭,沦为异类,则不妙矣!
重阳祖师曰:
天地高深覆载人,人心奸巧不凭因。只知名利为身宝,不悟身为物里尘!
酒色昏迷恼杀人,用斯浊恶转推因。将来失脚轮回去,甘作沉沦泉下尘!
我今嗟彼世间人,来路前生作甚因?但恐性乖来路失,归时转转入灰尘!
生来死去千万人,善果良因间有因。嫉妒悭贪夸富贵,我今与你不同尘!
人能宏道道亲人,人道从来最上因。若把黑云俱退尽,放开心月照繁尘!
白玉蟾祖师曰:
梦幻之身不久长,桑榆能奈几风霜?何如跳出利名窟,赠汝长生不死方!


话头不是随便参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时候,一本经书、一句说话、一样事物,都可以让人觉悟,因各人根基缘份不同。师父给你一句偈语禅机、一个话头,悟到了,是你的福报、你的缘份;悟不透,是你的业障未了,仍需再修心修德再悟!天机不可泄漏,亦难以泄漏也!

一个真正的修真者,若不能把“度众生”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与理想
天涯羽客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6/01/2008 08:59:54
文章: 109
离线

道缘
道法自然,随缘而生,随缘而灭。
夫缘者,生起和坏灭的条件之一,是引起和改变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
看似偶然之缘,得来却是不易,故应该用最大的慈悲,最深的善念去对待所有的缘,这是我们成功的必要条件。必然性的量变是偶然性的质变之基础!
上善之心不修,愈是成功之缘,离我们的心境愈远。愈是败果之缘,愈能迷惑我们的心,这都是因为凡心为情欲所扰,不见朴素简易之常,当然难生清静的本性,即使是上好的仙缘,至人的点化,来到眼前,也会迷失本来而失之交臂。
靠平常之善行积累善缘也就是积累改变事物的条件和机会。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水性之缘即是道缘,随缘而定可称之为道性之体现。
两人来至山中拜谒恩师,偶于洞口观雨,当时只见雾茫茫,风雨狂,雷霆怒吼,暴雨倾盆,山林一片凄凉。数米之外的松林中一条两丈来长的大蛇正在仓皇逃窜。天上的乌云则在其上来回翻滚。蛇每遇一树则紧附树身,作缠绕状,霹雳则一个一个地打下来,电闪雷鸣,却难近树身。大蛇借雷霆间歇,迅速转换所附之树,每至一树,它不敢久留,必窥雷歇之空逃往其它树下。两人目睹其情状,甚觉可怜,慈悲之念油然而生,正欲出手援其脱险,背后却传来恩师那压过雷霆胜过洪钟般的声音。
"雷击蛇,乃是有缘,蛇附树,亦是其缘,只是蛇缠树,不见蛇求人,此乃缘不至此。尔等有此拯救之心,慈悲之念已及其缘,必能解其厄。雷为什么要击蛇,这是此件事的根。人是四大之一,善念一动,即能动天地而涉本根,何需动手援之?" 师话音刚落,西边已经露出一片晴天来,顿时天霁雨收,风和清灵,一派祥和之景。再看那蛇时,早已不知去向。

人生修炼,奇缘甚多,若一一用有作去行善而修,人将疲于奔命,难于分身,惕惕终日,难免疏漏。有道者,何不分神化气而达广阔,积于玄德而少用凡心?此即老子所谓无为之益。上善若水普惠万物,立上善之大志用到无缘的慈悲上,积累玄德自然能够积聚无缘之缘,无为而德普,靠的就是慈悲的善念被精神用来波及万象万物,由此而体现出功德无量、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矣。
所以先植好自身的善根打好基础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

佛经云:是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故起心动念,无非业缘。慈悲之善念方达善缘。邪心则结邪恶之缘也!慈悲之善念,即善根仁性也。义理透彻,是积累善根之缘起。明理通达,则不昧因果。智慧之积累,又有赖于善行与功德之积修,这是开悟之根基。立大悲菩提心,普度众生之心,是保持仁性之根基,保持心不迷昧、于善道永不退转的保障!
(改自“解缘道根”)


因果答辩
有人说:若以为“前世因,今世果;下世果,今世事”,一切都摆在不可改变的认命地步,又或是以为做了好事就能有好结果,这就是迂腐之见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可确定性实在太多了,做好事结好果只是一种大势,若以为行善必定得福,就是迂腐之见。控制一个人一生的造化,事事都按命运安排的去做,这得费多大的人神力量啊?更何况这世上有50多亿人?

在下之愚见以为:万物皆有灵,由此而论,这世上之灵何止50亿之少?六道众生,何止区区之50亿?因果这座金字塔之底部,乃三界众生之业力所共同支撑,此亦三界六道正道众生同心共愿之力。地狱天宫,皆人神力量所造。以仙佛无边之神通力,尚且不能更改业力因果!况仙佛无意更改因果。因果这座金字塔顶端坐镇的,却正是众仙佛之力。业力为最大。仙佛人神力量之众、业力之大,唯看尔信与不信尔。业海无边,回头是岸!

魔道
闻说天魔为魔道之最高境界了。魔道与仙道孰高孰下?天魔在当年释迦牟尼未成道时,尚且不敌,况且仙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闻说天魔本为正道修行有福之士,只因炼己不纯、不悟大道,百尺竿头未能进步,己身反被邪见所迷,入于邪途而不返,才致沦为魔道,不能脱出生死轮回,当其死之日,受魔福尽,堕无间狱!若是纯粹邪恶之人,未等其为魔,早为天地所灭,焉能成其气候?
此在下之见解也!

 
论坛首页 » 道家纵横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